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职业人的必备素质范文

职业人的必备素质精选(九篇)

职业人的必备素质

第1篇:职业人的必备素质范文

[关键词]职业素质 职业情感 职业能力 职业体验 职业道德 职业机智

职业院校和普通学校在办学性质、办学方向、办学任务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最突出的特点就在于职业教育是要实现受过职业训练的劳动者与相应产业领域的良好结合,是要将普通学生(即劳动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是要通过教育谋求学生以最好的状态走进自己的职业领域。所以职业教育中的素质教育有特定的内涵,必须以职业素质的培养为核心。加强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是实现职业院校学生选择职业、爱岗敬业、胜任职业的基础,所以笔者认为: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应该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方向,要以学生未来的职业选项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是指从事专门工作的人员自身所具备的条件。 每个劳动者,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思想品德素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审美素质等,但不同的职业对人的职业素质要求是不尽相同的,不同的人对职业的适应能力也有差别。只有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人,才能在专门工作中“适应环境,影响环境”,开拓创新。笔者认为职校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明确专业方向,激发职业兴趣,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

学生的有些素质是可以通过培养获得的,有些则是不能的。选择专业方向要符合学生自身的基本条件,如色盲者不宜选择医生职业,口吃者不适合选择教师职业。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专业,帮助学生确立明确的专业方向,是健全职业素质的基础。因此,职业学校除了应该在学校录取时要帮助学生明确所选专业方向外,还应该为学生提供二次选择专业方向的机会。

专业方向一旦确定,首先应该激发学生的职业兴趣,树立学生的职业理想,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一般地,一个人真正考虑自己的职业是从高中开始的。而职业院校招收的正是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学生跨进职校大门就已经确定了某一专业作为自己的学习目标,同时也就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活有了一个基本的定位。但是有的学生由于年龄小,缺乏社会经验,心智不成熟,对未来的职业或所学专业了解有限,导致他们对职业前景没有足够的认识和信心,职业兴趣淡然,职业情感淡漠。所以从职业院校方面来讲,让职校学生知专业,爱专业应该是进行职业素质教育的起点,是学好专业的基础。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套用这句话,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专业学习,一定会扼杀人的专业学习意愿,一定不会取得良好的职业成就。当学生对专业有了兴趣,有了情感,一方面,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热情和信心,另一方面,这种浓厚的职业兴趣和深厚的职业情感正是用人单位求之不得的,能为未来的职业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没有用人单位会欢迎一个不热爱本职工作、不安于本职工作的职员。所以专业思想的确立、职业兴趣的培养和职业情感的建立是进行职业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

二、丰富职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职业教育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偏重于培养劳动者职业能力的教育,它最具职业性,最贴近经济建设,最贴近劳动就业。所以职业能力是学生走向职业生活、走向工作岗位必备的要求和条件。

职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共同构成一个人的职业能力,它是职业素质最基本的要求和核心内容。职业能力包含着专业技术能力、社会能力、独立工作的能力等内容。学生职业能力的强弱是衡量职业学校实施职业素质教育成果的重要指标。对于学生来说,今天的技能就是明天谋生的手段,专业的过硬是他们生存的本钱。所以,从学校方面讲,一方面,要进行职业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懂得专业领域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本理论、职业生活的基本规范、行业规矩、行业礼仪等。另一方面,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过硬的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学生一旦走上社会,就能很快地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上手快,这样的学生最受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在市场经济日益成熟、就业竞争日益强烈、用人单位将经济效益作为第一目标的今天,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能力就是获得岗位的钥匙、适应岗位的本领,因为用人单位不可能花钱雇用不能胜任工作的人或需要岗前再培训的人。以学前专业的学生来说,三年的学习必须具备说、唱、弹、跳、画、手工等六项基本技能,必须具备说课、上课、课件制作等专业基本能力,同时还要具备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幼儿园教学法等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这是一个合格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和能力素质,如果没有相应的专业能力,也就意味着缺乏从事幼教这一行业的职业能力,幼儿园是不会欢迎这样的幼儿教师的(即职业人员)。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供职业实践的机会,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和职业体验

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特色体现。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实践一方面检验了职业教育的效果和学生的职业能力,另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实际工作体验,有助于学生发现、弥补自身的不足,有助于学生查漏补缺,有助于学生确立学习的方向。

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新型劳动者的必要措施,实践教学是联系教育和生产两个环节的纽带,它能帮助职业学校实现职业教育以应用型、技艺型、实践型为目的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特点之一。职业学校要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必须落实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加强实验、教学实习、大型作业(或综合性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为学生提供职业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的职业体验。学生参与到这样的实践活动中,会让他们常常衡量自己,看到通过职业教育获得的能力优势、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同时,学生从小课堂走向社会这个大课堂,面对的不仅是一种知识技能方面的重新认识和获得,而更多的是一种职业领域做人处事的原则和规范,这是在相对单纯的学校环境中无法获取的,这种经历和锻炼足以让学生受益匪浅。

四、加强职业自觉性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教师的“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军人的“英勇奋战,保家卫国”,医生的“救死扶伤,治病救人”,财会人员的“遵纪守法、廉洁奉公”……都是职业自觉性和职业道德在职业素质方面的完美体现。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职业自觉性和职业道德修养决定着一个人的职业素质。它不仅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要求,而且是本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同时它还对职业使命的完成起着保证和引导作用。

首先,所谓职业自觉性就是指一个人的职业角色定位和职业敏感性,是职业人员在自己的领域或专业里面必须保持的觉醒意识。比如,记者就必须有善于捕捉社会新闻的自觉意识,军人就要有善于捕捉战机的敏感性等。对于职校生来讲,学生选定了某一专业,就意味着将来有可能就业于某一行业,成为某一单位的职员,从而从事着某一职业,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角色意识和职业自觉性就成为职业素质教育一个很重要的内容,说简单就是要让学生时刻记着是干什么职业的,这样的角色定位,这种意识的获得会使一个人很注意从职业所需的学识、技能等方面去修炼自己,提高自己,也会使一个人很留心收集、捕捉有关的专业信息,了解相关领域的发展状况,掌握行业的发展方向,这就是职业角色意识带给人的职业敏感性。如果一个人不具备这样的职业觉悟,用人单位也不会长期聘用他,其结果所有的训练也就等于无效。

其次,要做好本职工作,除了有扎实的职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自觉性外,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是职业素质的根本,它是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规范,它要求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处事,任何一个职业工作者,都必须严格履行自己的职业责任,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就意味着责任感的淡化,提高本职工作的质量将成为一句空话,就好比一个人民教师有足够水平的职业能力即教书育人的能力,但却不愿意好好教书、好好育人,这样的教师也许更可怕。所以职业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在强调专业教育的同时必须保证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应加强以责任感为切入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这也是从业人员提高自身素质最基本的要求。

五、培养学生的职业机智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职业机智和创新意识是一个人职业素质的综合体现,是职业人员向高层次发展的助推器。

学生从书本上获得的常常是一种现成的理论,是一种条目化的规律、定律,而未来的职业生活并不是书本理论的重现、翻版,许多意想不到事件的发生更不是用现成理论就可以应付和解释得了的,怎么办?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非凡能力,一种敏感的职业机智,这种职业机智的获得会使一个人在面对新的意外情况时,能够迅速而准确的做出判断,并随机应变地采取恰当而有效的专业措施来解决问题,如在紧迫的时间压力下能采取果断的行动;在发生不可预测的事件后还能获得完美的结果;面对可能出现的“死胡同”和突发的故障,能及时辨识并加以修正等等,它是专业(即职业)人员综合运用各种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达到熟练地步的表现,是职业人员掌握了高度专业技能和专业艺术的表现,它集中反映了职业人员的机敏性的心理品质,也是一个人真正的职业素质的最好体现。

六、加强关键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帮助学生打开职业生涯的成功之门

第2篇:职业人的必备素质范文

【关键词】新图书馆;流通馆员;素质;发展

随着新图书馆的建立, 图书馆流通馆员的全职能素质也在全面发展。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最重要的素质, 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 是素质教育的灵魂。”馆员素质的构成,政治素质教育是根本, 政治素质的核心是爱岗敬业。对于新图书馆流通馆员而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健康心理素质,热爱读者素质。在数字化的新图书馆中要求流通馆员要勇于探索, 勤于思考, 要树立读者至上, 服务第一的工作态度, 甘为人梯, 无私奉献, 顾全大局, 协调发展。

1.职业道德素质

流通馆员具备规范的职业道德素质是做好读者工作的必备条件。提高流通馆员的全职能素质,首先,是要提高馆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作为一名流通馆员要做到品行端正,爱岗敬业,以人为本,全面发展。育人先育己,流通馆员必须严格按照新图书馆的工作准则,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其次,因为流通部是图书馆第一线服务部门,所以要具备很强的知识性和服务性,要有无私的奉献精神,服务育人的强烈意识。我们的存在孕育于我们的服务中,富有人文关怀的服务态度,不仅让读者饱含温暖,而且使全体流通馆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提高。第三,流通馆员要主观认识到读者的重要性,充分认可自己的职业才会热爱自己的职业,并激发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

2.专业技能素质

专业技能素质包括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

流通馆员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是开展读者工作的硬件条件。随着现代信息化的飞速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知识的变更越来越快,计算机的发展,极大促进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图书馆更新换代频繁,新图书馆一代代崛起,新图书馆流通馆员的全职能素质建设成为重中之重。新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数字图书馆的应用,要求流通馆员在借阅书籍和书籍管理上,知识理论过硬,通读图书分类法,计算机水平过高,全面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全职能流通馆员不但熟悉书目、文献检索、情报学等方面的知识,而且还要关注各种学科的建设及其最新动态,可以解答读者的任意咨询,使读者快捷准确找到有关学科的辅助书籍。流通馆员要成为读者与书籍的纽带,必须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与时俱进与现代科技理论接轨。

流通馆员具备较强的业务素质是扩展读者工作的基本条件。由于新图书馆发展多元化,流通馆员只有全面掌握业务的技能,才能为读者提供整体周到的服务。第一,流通馆员必须做到熟悉馆藏,掌握图书大概内容及文献检索知识,培养阅读动态习惯,能及时为读者提供相关可参考的辅助材料。第二,流通馆员必须熟练操作计算机,通过电脑文献检索,帮助读者找到所需书籍最精确的位置,大大降低了读者找书的盲目性。第三,流通馆员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做好上架,排架,倒架工作,方便读者找到相关书籍的准确率。

3.健康心理素质

流通馆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接触读者工作的首要条件。流通工作形式上比较机械,枯燥,死板,沉闷,天天面对读者咨询,借还书,查找书,整理书,粘补书,久而久之,必然会对流通工作感到麻木和厌烦,严重影响工作激情和效率。这就要求流通馆员必须要有积极进取、耐心十足的健康心态,侧重培养自身的耐性,不厌其烦地做好图书馆里的各项工作。流通馆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面对不礼貌不尊重人,损坏图书,不遵守新图书馆纪律的读者,要理智地稳定自身的不良情绪,运用合理的方式方法,改正读者的不良行为。

4.热爱工作素质

新图书馆流通馆员面对新环境新设施,必须要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拥有至高的工作热情,萌发强烈的工作激情,要以读者为主体,图书馆为客体,这是图书馆不可动摇的永恒信条。在读者服务中,流通馆员就应该强化“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理念,一切以人为本,侧重培养人文关怀意识.尤其是新图书馆的建立,流通馆员应该爱护图书馆设施,保护图书馆环境,更应该有耐心地指引每一位读者熟知图书流通流程,告诫读者爱护新图书馆环境,始终做到把图书馆当家、把读者当家人来热爱。

综合所述,优化流通馆员的全职能素质是新图书建设中的灵魂,是图书馆第一线工作的要求。所以新图书馆要建成现代科技数字图书馆,流通馆员必须具备全职能素质,成为应用型技术人才。总之,流通馆员要从各个方面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自身的全职能素质,才能充分发挥新图书馆的优越性,更好地服务于读者。

【参考文献】

[1]张蓉.面向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图书馆建设,2000(2).

第3篇:职业人的必备素质范文

【关键词】新时期 高职高专 医学生 能力 素质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92-01

研究高职高专医学生应该具备的综合素质及能力,对医学人才的培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可以为祖国的医疗卫生事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那么在新形势下,职院医学生应该具备哪些素质才能更好的达到医学行业的要求呢?下面我们就来做具体的研究和分析。

一、高职高专医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

1.医学生应该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素质

是否具备高尚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直接影响到医学生今后从事工作的态度、热情及责任心,影响到他们是否能够把自己的事业与祖国的前途、社会的进步及医学行业的发展融为一体,因此要求医学院学生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是十分有必要的,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医学院学生高尚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医学生要有高尚的情操、坚定的信念,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及奉献社会的精神等;二是医学生要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要有良好的医德,要能够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要有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及较好的敬业精神等。

2.医学生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

医学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它研究和服务的对象是人,医生专业素质的高低事关病人的生命和健康,因此在科学性和严谨性方面会有更高标准,这也就相应的要求医生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具体而言主要指两个方面,首先医学生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医学院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同时也是其成长为专业型人才,更好的为人民服务的基础和保障,因此医学生在校期间必须端正态度,深入扎实的掌握好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其次医学生还要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所有学到的理论都是为实践做服务的,最终都要接受实践的检验,为此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更多临床实践或实习的机会,使其理论知识能够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从而为他们未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3.医学生要具备健康的身心素质

健康的身心素质是指身体和心理两方面,身体素质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俗话说的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医生自身都不具备过硬的身体素质,又何谈为患者、为人民服务呢,因此医学生必须重视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养成晨练的习惯,平时注意多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不断增强身体体质,只有这样,才能胜任未来繁重的医疗工作。除了身体素质之外,医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是至关重要的,健康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医学生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他们以更加正确坚强的态度面对挫折和困难,此外还关系到他们自身能否健康生活,能否处理好和患者之间的关系,因此重视和培养医学生的心理素是非常重要的。

4.医学生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

我们这里所讲的人文素养,一是指人文知识,二是指人文精神,二者之间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人文知识是人文精神的基础,人文知识的贫乏必然导致人文精神的匮乏,因此要想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就必须首先丰富他们的人文知识,这就要求医学生在课余时间广泛涉猎有关文学、历史、心理学、宗教学等方面的知识,开阔眼界,增加知识储备,为自身人文气息和人文精神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进而在未来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具备更高的医德素质,更强的人际社交能力及对医学事业强烈的追求精神。

二、高职高专医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

1.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高职高专医学生只有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不断提高自身医学理论水平和实践医疗技能,进而成长为医学方面的专业性权威人才。这是从学生自身专业发展而言,从现实的角度来讲,医学事业的发展是非常快速的,如果只停留在用老方式来解决问题,不敢进行新的尝试和创新,那么很容易会被医学行业所淘汰,更别提成长成才了。从这两个层面来讲,医学生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医学生要注意培养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要敢于进行新的尝试,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来分析和思考问题,此外还要加强自身知识和经验的积累,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越丰富,人的开拓创新能力就越强。

2.具备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

一份工作的顺利完成离不开众人的协作和努力,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同样也离不开团队协作。因此医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遭遇困难的时候,凝聚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共同商量出好的对策。例如,在进行一场手术的时候,需要主刀、助手、麻醉师、护士等的共同配合和努力,倘若大家缺乏良好的协作精神,手术要怎么顺利进行下去,病人的生命健康又怎么保障,可见团队协作能力的重要性,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在学习、生活及工作中,学会以微笑、谦虚、宽容、平和的态度去面对,积极营造和谐的集体氛围,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意识自然会得到加强。

3.具备较好的表达能力

现在社会无论从事哪一行业,做什么样的工作,良好的表达能力都是必需的,医学生同样也不例外。只有具备较强的表达能力,才能更好的和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和交流,才能更完善、更顺利地完成病例的书写,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积极鼓励医学生敢于表达自身的想法和观点,善于和别人进行交流和谈话,做到敢想敢干敢言;其次要提醒医学生养成每日读书看报的习惯,关注更多的社会时事和热点问题,关注人们普遍都较为关心的问题,这样在和别人进行交流的时候,也就具备了较好的谈资,不至于出现无话可讲的尴尬局面;最后引导医学生平日多看一些名人的演讲和发言,并学习其中一些谈话及辩论的技巧,还可经常写写东西,提高自身的书面表达能力。

结语:

从以上内容的论述中我们可知,新时期对高职高专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医学生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做出各种努力,以此来达到行业的标准和要求。

参考文献:

[1] 肖丽群,夏琳钦,曾洁荣. 高职高专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制约因素与对策探析[J]. 科技信息. 2011(23): 438-453.

第4篇:职业人的必备素质范文

高职教育是现代化教育,是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的素质的教育。因此,高职学校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上,培养人才上应加强职业素质的教育。所以我们应从下列几方面入手来进行实施。

一、 要转变教育理念

不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必须转变把职业教育看成是就业教育的观念,确立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现代职教观。要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为学生提供的只是一个走向社会的起点,而不是终点。另外,还要转变专业必须对口的就业观,确立就业只是一个不断寻业、主动创业的动态过程的观念。再就要转变高职教育不是培养单一的人才,而是要树立培养复合型,通用型的人才的观念。那些专业定向、意识定态、思维定势、技能定型的人在当今社会就业领域已经失去存在的价值,而手持多种证书、具备广泛专业基础、适应多变竞争趋势、敢于独立创新等综合素质的人才是现代社会所青睐的人才。

二、要搜集各类信息

首先是职业就业信息,如当前职业门类及其特点与就业条件,社会就业态势和就业政策等。另外是立业就业信息,如新兴产业、替代产业、淘汰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立业者和创业者成功经验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类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如:IT 业的新领域, 物流业的新工种,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掌握了这些信息也就掌握了高职教育的方向, 发展趋势及命脉。因此在寻业、从业、就业、立业的过程中,忽视了信息的指向,也就断送了高职教育的前途和命运,其力量不可低估。创业者永远都是与信息灵通者合二为一的。

三、要塑造各种精神

塑造为人民服务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协作精神是高职教育的灵魂。玉不琢,不成器。一个人要干好本职工作,除了需要有综合水平,综合能力外,还需要有综合素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职业道德素质。而职业道德行为则是职业道德素质的基础。它的形成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严格遵守行为规范,自我养成良好习惯;还需要在专业学习中训练,增强职业意识,遵守职业规范,重视技能训练,提高职业素养;另外也需要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培养职业情感,学做结合,知行统一。在自我修养中提高,经常进行“内省”,努力做到“慎独”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将职业道德的核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转化为服务群众,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实际行动中去。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形成团队意识,从而处理好竞争与协作的关系,明白未来的竞争必须依靠全民族的携手协作和共同参与。因此,教会学生既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协作是非常必要的。

四、要培养优良的学习品质

职业素质高低始终与人的学习品质优劣紧密相关。优化课堂教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渠道:要营造平等、自由、民主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挑战权威,以此培养学生学习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创设广阔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近乎合理的猜想,大胆构思,以此培养学生学习上的拓展性能力。要提供一题多解、一事多议的讨论机会,鼓励学生巧解智答,寻找最佳方案,以此培养学生学习上的敏锐能力。要列举充分的感性材料,鼓励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至用。以此培养学生学习上的务实能力。

五、要磨炼基本技能

1.作为学生首先要具有学会学习的能力。《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职业教育的重点应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转移到学习能力的挖掘开发上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求知欲望,增强学习信心,指导学习方法。培养获取并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具有终生学习的基础和潜在的能力;为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2.必须具备抗挫折的能力。所以学校要多开展一些如军训、社会实践、生活考验、体能训练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锻炼,培养学生不屈不挠的意志力;热爱事业的情感力;坚信成功的自信力;不怕失败的承受力;学会以微笑和勇气面对挫折。

3.必须具备组织管理能力。从事职业往往是个复杂的群体活动过程。从业者管理能力的大小,影响着职业效率的高低。学校要以日常教学和实习为主阵地,以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为依托,让学生学会如何自律、慎独、计划、合作、协调等。

4.具备科技运用能力。未来职业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向高科技化、智能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所以必须要求学生具备运用科学技术的最基本能力。当前至少要训练学生电脑操作技能和上网能力,借助字典能阅读及翻译科技资料的能力,与外国人打交道能流利进行日常 对话的能力。掌握电脑操作,将会极大提高学生步入社会的生活素质及生存能力,大大增加学生将来的择业机会。

5.具备公共关系运作的能力。职业是社会性活动,离不开各种关系的协调。搞好社交已成为立足社会,跻身人群,开展人际交往,提高自身素质的必修课。因此,学校要向学生介绍公关知识,组织公关模拟活动,抓住见习实习环节,锻炼学生公关交际的本领。

六、要具备基本的职业素质

第5篇:职业人的必备素质范文

关键词 航海类专业 综合素质 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海员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一方面需要承担重大工作责任和压力,另一方面又有其国际性和国防性的特点。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从事航海类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过硬的心理承受能力。本文结合从事航海类专业学生教育经验,阐述了培养航海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应考虑哪些方面以及培养途径等方面进行探讨,为当代航海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供参考性建议。

1 从综合素质角度考量学生水平

航海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的主要内容应包括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航海职业能力、健全的身心素质。大学生正处于知识学习、能力储备的阶段,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对于个人顺利完成学业以及未来职业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①

1.1 高尚的道德情操

航海类专业学生将来要在“流动的国土”上从事特殊的航海职业,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非常重要,它是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作为航海类专业学生,除了要培养自己的一般社会职业道德外,还要培养与海上运输业所要求的特殊职业道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爱国意识和集体意识是海员的基本素质。远洋船员所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需要经常远离祖国,远离家庭和亲人。在航行于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各个港口,每艘船舶都代表着我国“流动的国土”。②因此,作为一名海员必须把祖国的利益、尊严和荣誉放在最重要位置,克服思家之情,积极融入工作集体,尽快进入工作角色。(2)安全第一、文明驾驶是从事船舶航运工作的生命线。为了保证航行安全,海员首先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规范自己的职业行为,认识到“有效地履行职责对海上人命和财产安全以及防污染的必要性”,不能麻痹大意和丝毫的松懈。(3)坚守岗位、服从命令是海员的天职。海员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严格坚守自己的岗位,绝对服从部门和船舶领导的调遣和指挥。擅自离岗、不服从指挥会危及船舶安全。(4)团结协作、同舟共济是海员的职业道德。海员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其自身的危险性要求海员必须意识到只有依靠团结协作,同舟共济,视船为家,齐心协力,才能克服各种困难,战胜各种险情。(5)防止污染、保护环境是道德责任也是法律要求。国际国内颁布一系列的法规和公约对防污染、保护环境做了明确规定,并在船员值班标准中也对船员做了相应的防污染要求。(6)了解异国风俗、尊重异国文化。海员所从事的职业带有一定的“涉外”性质,在与世界各地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及风俗习惯各异的人交往时,要在了解相关地理、风土人情等的基础上,礼貌待人。

1.2 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

大学阶段是人生获取知识的黄金时期,同学们应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结合航运事业发展的需要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1)英语、计算机知识。英语是作为船员日常交流的通用语言,远洋船员在参与国际合作交流中需要掌握熟练的英语业务交流水平,在进行船舶航行中才能避免或减少船舶安全事故的发生,避免因沟通不畅导致的船舶被滞留的可能。随着船用助航设备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在船舶上的应用已经越来越普遍。学会使用计算机,有利于正确操作、使用船上先进的仪器设备。(2)专业知识。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航海运输应用领域里很多看似先进的技术在几年后可能会被新的技术取代,只有对航海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的熟练掌握才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新的航海应用技术。(3)人文知识。航海工作并不是简单跟船舶、海洋打交道。除此之外,船员还会经常跟各种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风俗的人群打交往。因此,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是必需的。

1.3 良好的航海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固定职而应具备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具备良好的航海职业能力是胜任航海职业必备的条件。

(1)适应环境的能力。对从事航海职业的人员来说,不仅身体上能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而且在心理上也要适应海上工作、生活环境、异地民族生活习惯等等。(2)专业实操训练能力。航海是一种实践性极强的职业,船员要想能顺利完成某项工作,就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实操训练技能。(3)语言表达和组织协调能力。航海是一项团队工作,要使船舶安全营运,就需要部门与部门,人与人之间相互配合,密切合作。因此,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对船员来说尤为重要的。(4)临机应变能力。航海中,由于环境的复杂多变,船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关系到能否阻止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或减少损失。

1.4 健全的身心素质

要想取得事业的成功,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增强自己的抗挫折能力。对于从事特殊行业的船员来说,具备健全的身心素质更是非常重要。

(1)身体素质。健康的体魄是德和智的物质载体,作为一名合格的海员,必须首先具备能适应海上工作环境、能经受艰苦生活条件考验的健壮体魄。(2)心理素质。由于工作和生活在船上,与大海打交道,工作和生活空间相对局限,以及航海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复杂情况有可能会给船员带来一些心理困扰。同时,船舶在世界各地间航行,停泊在不同的国家港口,语言的障碍、风土人情的不同等等,所有这些都给海员的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带来极大的考验。

2 航海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途径

航海类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是系统工程,需要院校、社会以及政府主管机关在所有环节及各方面进行协调改革,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素质养成环境。

第6篇:职业人的必备素质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能力;培养

1 解读就业能力

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指的是在高职院校学习期间,通过专业学习与技能实践得到可以满足社会需求、实现就业理想、并在社会当中实现个人价值的本领。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不是单纯的指智力因素,它是涵盖了智力因素以及情商因素在内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据相关资料显示,敬业精神、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心理抗压能力等方面都是用人企业要求人才需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时,必须注重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2 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有效策略探讨

(1)必须将就业作为办学宗旨

我国的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主要是生产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专业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必须明确办学宗旨,准确定位,明确自身培养人才的目标,将就业为导向作为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并根据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方向,设置并实施培养人才的方案。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前提,紧跟用人市场的需求,掌握当地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规划,将实用技能的培养作为基础,培养可以满足市场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适当当地经济的发展。

(2)改进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就业。

为了能够为市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必须将就业需求作为导向,根据企业岗位对人才能力及素质的要求设置培养人才的计划与模式。改进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使其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而服务,以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前提,设置课程内容、能力要求、素质结构以及人才培养的方案,以实用性的知识为基础建构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及教学的内容体系。

强化实践教学。高职院校必须加强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加大教学当中实践教学所占比例。传统的高职院校教育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实践能力方面存在不足。因此,在设置专业课程时,必须按照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实践性、应用性的原则重组高职院校课程结构,注重教学的实践,加强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注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加强建设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实训教学当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技能。

注重工学结合。高职院校要想培养出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必须实现工学结合,向着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发展。通过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使高职教育与市场需求及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形成有效对接,也是校内实训基地有效地补充。在校内课堂教学以及实训基地实践训练后可掌握知识应用的途径,但与实际的工作岗位仍有一定差异性,通过校企合作企业的岗位实习、实践,使学生掌握工作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并在实习过程中学习更多与岗位相关的职业知识,积累职业经验,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协作能力、适应能力以及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为顺利就业与职业生涯打下基础。

获取资格证书。高职院校在加强学生理论传授与实习、实践培养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考取相关专业的资格证书并鼓励学生积极进修申造,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教学之余,可组织学生以集体形式参加相关职业技能考试,使学生在就业时可以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3)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前,企业在招聘人才时,首先注重的是文凭,然后便是专业技能。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用人企业不只关心人才的学历和技能,更加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学生除了要具备专业知识、职业素养,还要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以及交流沟通能力,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具备学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因此,高职院校培养人才必须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据了解,大学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影响很严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建立心理健康咨询部门,尽可能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通过组织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公益活动等各种活动形式,通过积极、健康的活动形式和内容,引导学生向着健康、积极、正确的方向成长。

提高学生社交能力及协作能力。较强的社交能力有利于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故高职院校必须通过各种途径锻炼学生的社交能力。高职院校可开设关于社交礼仪方面的课程,使学生掌握社会交际相关的知识,还要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外集体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在各种场合中得到锻炼,针对学生在交际当中出现的自卑、沟通障碍等心理问题,心理咨询部门要及时给予心理指导,促进学生社交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通过上述各种策略,可有效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使其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高职院校还要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从入学初期就要全面了解学生,帮助学生客观地了解自己,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制定符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使一部分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自主创业,大部分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凭借自己的实力找到心仪的工作,顺利就业。

第7篇:职业人的必备素质范文

摘 要:本文从素质教育的概念出发,对高职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从当前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出发,根据高职学校素质教育的特点对其实践进行简单阐述。

关键词:素质教育;高职;人才培养;实践

一、素质教育的涵义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使其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大而言之素质教育就是提高民族素质或国民素质的教育。

二、高职素质教育的内涵

高职学校因其学生类别、教育目标、就业目的的不同,素质教育与中职学校、高等教育中学生的素质教育存在一定差异。高职素质教育要求学生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为人诚信,具有敬业精神、责任意识,能够积极进行团队合作,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就业技能。

三、高职素质教育的几点问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需要大量专业对口的技术人才。笔者在工作中发现高职院校在素质教育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问题。

1.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不够

一些高职学校单纯注重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不够,导致学生的思想不够积极,进而大大影响了其知识能力和操作技能的提高。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不能间断,素质教育是一个缓慢推进的过程,期间不能有一刻的松懈,只有这样循序渐进才能让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技能的高素质人才,逐渐减轻就业带来的压力。

2.专业结构不合理,人才培养存在缺陷

面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必须不断转换思路,以适应市场需要。在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上不能太呆板,不能只注意专业知识中某类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基础理论,这样会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知识结构单一,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欠缺,后劲明显不足。

3.教师素质能力有待提高

教师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实施者,在加强高职素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教师也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高职教育与高等教育、中职教育不同,有其特殊性,这就要求高职学校的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还应是学生素质教育的主导者,因此,成功实施高职素质教育,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4.校园文化建设有待加强

校园文化属于素质教育中的隐性课程,但很多高职院校对这类隐性课程的开发不够,不能充分彰显校园文化,校园活动不够丰富,且开展的随意性较大,大大影响了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效果。

四、高职素质教育实践

高职素质教育必须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依据这个目标构建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为不同专业、不同行业、不同企业服务的高职素质教育体系。

1.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形成高职特色的素质教育体系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际企业及大项目落户中国,同时也带动了本土企业向国际化发展。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学生的出口,就是要为不同行业、企业输送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依据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积极转变教育观念,瞄准市场需求办学,形成以不同专业和产业为基础,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素质教育体系,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2.构建有机整体

将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使素质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素质教育还应该贯穿到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让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到一定的专业技能,还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和创新意识,这样才能让学生全面发展。

3.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保障素质教育的全程实施

学校各部门加强协调与沟通,全体教职员工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营造全方位开展素质教育的大环境。在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建立校企合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文化氛围。素质教育在教育投入、条件保障、师资和文化环境建设上全面规划。

高职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要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高素质人才。对高职教育者来说,素质教育的实施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技能培养,还要注重心理素质及身体健康的教育,更要注重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学生只有具备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足够的社会感悟力,才能不断夯实高职素质教育的基石。

参考文献:

[1]岳德虎.基于SWOT 的高职示范校“后示范”建设[J].教育学术月刊,2011(10).

[2]徐警武,别敦荣.大学素质教育新视角:促进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0(4).

第8篇:职业人的必备素质范文

1.是由高职学生业务素质的重要地位决定的

高职学生业务素质在高职学生素质的整个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业务素质的精髓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事,它是高职学生素质结构中的效能因素,是立足社会之本,也是形成创新意识和实践意识的能力,是创造社会财富和社会效益的智能条件,是构成社会生产力的基本要素,衡量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而且在高职教育的整个素质教育过程中,业务素质的教育是高职学生这一群体区别与其他群体的特殊特征,它的目的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可见,对高职学生业务素质进行全方位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2.是推行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当前高职学生业务素质的核心内容就是专业的教育。近来有学者专家主张取消高等学校的系科和专业界限,但多数人却不敢苟同。因为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担负“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使命。目前,高等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是一种社会急需的“资源”,我们还不可能实行通才教育,而只能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界限。因此,在现代所提倡的高职学生素质教育中,加强高职学生素质教育并不是要取消和取代专业教育,而只是否定其过分功利化和过分狭隘、片面的弊病。应该以素质教育的理念指导并重组现有的专业教育,扩充高职学生业务素质教育的内容。

3.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21世纪将是一个国际化的高科技时代,是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化的时代,其显著的特点是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新兴交叉学科的涌现,人文文化和科学技术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社会需要的不断发展,决定了高职学生的所具备的业务素质必须具有多样性,这个时代要求高职学生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与传统的专业技术教育相比,业务素质教育的涵盖面更为广泛,内容更为深厚,我们必须加强对高职学生业务素质的研究,才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高职学生业务素质的涵义

高职学生素质包含丰富的内容,各素质之间的范围是模糊的,是交织和相互作用,共同贯穿于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中,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职学生的业务素质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因此,对业务素质的概念的界定,需要用全面的、发展的和联系的眼光。

目前,不同学者对高职学生业务素质都有不同的定义,如钱伟源教授认为,高职学生业务素质指学生在学习和交往活动中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基本学习素质、交往素质、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但更多的文章和著作对高职学生业务素质没有作明确的定义,只是将业务素质所包含的内容做一简单的罗列。

根据以上对高职学生业务素质的分析和笔者的理解,我们给业务素质下这样的定义:高职学生在学习和交往中所形成基本的劳动态度和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需要掌握的业务理论及相关知识,并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进而将获得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内化,从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能较为出色地从事专业工作的品质。高职学生只有扎实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及相关知识,具备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的能力,具备继续学习本专业知识的能力,具有把本专业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及在本专业领域认真工作的敬业精神,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三、高职学生业务素质指标体系的构建

1.高职学生业务素质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1)方向性原则。高职学生业务素质指标体系的构建应该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以及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在指标项上,要从多层面、多角度、多条主线,全方位地对高职学生的业务素质进行评价,科学引导高职学生在业务素质方面所要达到的标准。(2)全面性系统原则。高职学生业务素质指标体系应当反映出教育工作内部的客观规律。这就要注重指标体系的全面性,同时,各个指标项之间相互交织,相互渗透,通过一级二级三级等不同层次的指标,构成最后的终结性的业务素质的评价指标。这就要注重指标项之间的系统性。(3)目标一致性原则。高职学生业务素质评价指标应与评价的目标即高职学生业务素质的培养目标及规格一致,同时评价指标体系内部各项二级、三级指标的具体内容之间必须相融,不能把相互冲突的指标放在同一体系内。(4)可操作性原则。指标体系的目的之一就是把较为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通过对指标的测评得出评价对象与目标的符合程度。因此业务指标体系的构建应该本着可操作性,要在教育实践中获取足够的信息,使评价对象在状态上进行量化描述,项数不宜过多,要能达到既定的目的并获得所需的信息即可,这样才有可能得出评价效果。同时,指标体系力求简化,对评价信息的统计方法要简易,容易操作。

2.当前高职学生业务素质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业务素质的定义以及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笔者认为可以借用心理学的基本范畴,将高职学生的业务素质分成知、情、行三个方面。简单地说,知,就是认知方面,即业务知识的储备、积累以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情,就是思想精神层面,即高职学生所必须具备的业务思维方面的品质;行,就是行动能力方面,即运用业务知识的能力,包括融合其他学科知识的能力、组织协调、人际交往等能力。这种分法也符合裴斯泰洛齐所提出人的发展理论,他指出人的发展必须是心、脑、手的结合。业务素质也必须是这三方面的结合。笔者认为这种素质的分类方法适用于包括业务素质在内的其他素质结构。业务素质指标体系具体可分为:

第一,业务知识结构。这是业务素质的核心内容,知识结构和知识程度二者的有机结合是一个人业务素质的首要条件。包括:

(1)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知识。学科基础知识是知识更新的原动力。目前,社会的产业、行业和职业结构调整的速度非常快,职业岗位随时变动的状况不可避免,因此高职学生必须靠扎实宽厚的基础知识,才能适应这种变化。基本技能知识,主要是侧重外语驾驭和应用的能力,计算机知识包括计算机使用与获取分析、运用。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知识是高职学生走向社会的通行证。

(2)精深的专业知识。主要是指高职学生对自己所要从事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具有一定的深度。这要求高职学生一方面要把握本专业的知识,另一方面,对其专业邻近领域的知识也要有所了解和熟悉,善于将其所学的领域与其他相关知识领域紧密联系起来。

(3)动态和易变的新知筹备。高职学生必须自觉地阅读现代科学书籍,掌握本专业研究的新动向、新成果,了解本专业的科学前沿状况,掌握专业知识的精湛性和先进性。

第二,业务思维品质。这是贯穿于高职学生业务素质的主线,是业务素质不断发展的动力,具体包括:(1)科学的观念、思维和求实的态度。这是高职学生业务素质的重要方面,也是培养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体现。(2)捕捉专业信息的能力以及在本专业上勇于探索和大胆创新的精神。这不仅要求高职学生具备良好的自学能力,不断更新知识,而且要具备为进步、为创新而学习的思想。

第9篇:职业人的必备素质范文

关键词: 高职 蚕桑技术专业 人才培养目标 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专业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形式,是高等学校教育结构的基本单元,按专业进行高级人才培养是现代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2]。高等职业教育是围绕职业定向进行能力本位教育的,这就决定了其专业建设必须以受教育者从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以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重视受教育者能力特别是职业能力的形成,使受教育者一毕业就能走上工作岗位。

1.高职蚕桑技术专业建设背景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根据这一精神,并紧紧围绕广西桑蚕业迅猛发展的态势,我院于2006年起设置了高职蚕桑技术专业。

“十五”以来,广西紧紧抓住国家“东桑西移”战略机遇,把桑蚕产业列为全区重点加快发展的11大新兴农业优势产业之首,经过多方努力,使桑蚕生产完成了数量上的跨越式发展,打造出了中国蚕业的“广西现象”。2004年全区蚕种饲养量居全国第一,2005年蚕茧产量跃居全国第一,2006年桑园面积上升为全国第一,2007年全区蚕业生产继续保持持续健康发展,桑园面积、饲养量、产茧量稳居全国第一。桑蚕产业成为富民兴桂的新产业、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和壮大县域经济的新力量。

尽管全区蚕业生产规模数量上去了,但仍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蚕业专业人才缺乏、市场秩序不够规范、产业链延伸不够、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质量效益跟不上等问题。尤其是产业科技人才严重短缺,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1/3,成为制约广西桑蚕丝绸产业自主创新、高效优质、持续发展最关键的“瓶颈”。这样的人才现状与广西桑蚕丝绸产业的快速持续发展形成强烈反差,极不相称。根据“十一五”规划,2010年我区产茧25万吨,按生产500吨蚕茧需要配备4名技术推广类专业技术人员来计算,需要2000名。这还只是桑蚕生产这一块,若加上缫丝、出口等企业和政府、管理等部门,则需要的人才更多。因此,加快桑蚕人才培养成为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为了加快蚕桑产业人才的培养,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于2006年了“关于加快广西茧丝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桂政办发[2006]127号),通知中明确提出,要“鼓励区内大专院校恢复和设立茧丝绸相关专业,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创建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大力培养蚕桑及丝绸专业人才;积极与区内外大专院校合作,采取定向培养、办班培训等多种形式培养人才”。2007年5月,广西区教育厅也下发了“关于加快我区高等学校桑蚕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若干意见”(桂教高教,[2007]74号),文件中明确规定:“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要开设桑蚕高职专业,培养种桑养蚕的一线技术人才。”并指出:“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要加强与蚕业技术推广总站的协作,构建‘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培养生产第一线需要的,能从事蚕桑生产与管理、桑蚕制种与经销、蚕丝加工与营销及副产品综合开发利用的技术人才。”

我院于2006年开始招收蚕桑专业高职生,由于当时国家高职专业目录中没有这一专业名称,故只能将蚕桑专业归为作物生产技术专业(蚕桑方向),实质是作为独立的蚕桑专业来进行人才培养。2007年,为了更进一步贯彻落实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区教育厅的文件精神,我院申报了目录外高职蚕桑技术专业,并于2008年开始招生。高职院校开办独立的蚕桑专业,国内是凤毛麟角,广西也是首次。为了适应茧丝绸产业朝“种养加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方向发展,满足集桑、蚕、茧、丝、绸于一体的大型综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必须对传统蚕学、丝绸专业教育进行更新和改革,以培养适应市场需求,具有种桑、养蚕、丝绸营销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实用性、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满足“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的蚕业发展需求。

2.高职蚕桑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高职蚕桑技术专业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备蚕桑生产、蚕种繁育、蚕茧收烘、蚕种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应现代蚕业生产、建设、管理、推广、经营、服务第一线需要,能在蚕桑行业从事桑、蚕、茧、种等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服务等岗位工作的高技能型人才。

3.高职蚕桑技术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3.1高职蚕桑技术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

知识是对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认识的积累,是高层次系统化的信息。知识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没有丰富的知识,不可能有强的能力和高的素质。人才的知识结构大致包含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术知识、专业拓展知识等,前两者构成基础知识,后两者构成专业知识。文化基础知识是高职人才必备的基本知识;专业基础知识是学习本专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是专业学习的基础;专业知识是从事本专业工作所应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对于高职人才来说,拥有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理论,不仅是胜任当前技术密集型岗位的需要,而且是知识再生和迁移,进一步学习与提高以适应将来岗位变迁的始发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不同领域的科技知识交叉、渗透和组合,使社会上出现了许多跨学科职业岗位,这就要求高职人才还必须具备与专业相关的多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即专业拓展知识,才能丰富“接口”能力。

具体而言,高职蚕桑技术专业人才应具备如下知识结构:

文化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政治、哲学、法律、公文写作、文秘、体育、计算机、英语、网络等方面的知识。

专业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化学分析、植物与植物生理、土壤肥料、蚕体解剖生理、农业微生物、遗传学等专业基础知识。

专业技术知识:主要有桑树栽培及育种、桑树病虫害防治、养蚕学、蚕病学、蚕种学、丝茧学、蚕业经营与管理、农资市场营销、生物统计、家蚕遗传育种等基本知识。其中桑树栽培、桑树病虫害防治、养蚕学、蚕病学、蚕种学为专业核心知识。

专业拓展知识:如食用菌生产技术、植物组织培养、水果生产技术、蚕丝文化、蚕业资源综合利用、农业生态与环保、农业推广、蚕业经济与丝绸贸易、农业企业管理等。

3.2高职蚕桑技术专业人才的能力结构

能力是学校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的具体体现,它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培养训练和实践锻炼形成的,属于内层。知识越丰富越有利于能力的增强,强的能力则可以促进知识的获取。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高职生应具备6种能力,即学习能力、交流沟通与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具体来说,高职蚕桑技术专业人才应具备以下能力:

公共基础能力: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及文学表达能力;熟练操作计算机常用软件、处理业务工作的能力;公文处理能力;身体运动技能和能力;英语应用能力;独立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组织、管理、调研、策划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交沟通能力;审美能力;就业、择业、转岗和自主创业能力等。

专业基础能力:具备一定的化学分析能力、土壤诊断及施肥能力、植物常用生理指标测定能力、植物生长环境调控能力、常见农业微生物识别与利用能力等。

专业核心能力:主要有桑苗繁育能力、桑树栽培与管护能力、桑树病虫害防治能力、养蚕能力、蚕病防治能力、蚕种生产与保护能力、蚕茧收烘能力、蚕种经营管理能力、农资营销能力、试验与统计分析能力等。

专业拓展能力:食用菌生产能力、植物组培快繁能力、水果生产能力、技术服务与推广能力、企业管理能力、组织和策划能力、公文处理和信息获取能力、蚕业资源综合利用能力、桑蚕茧丝绸营销能力等。

3.3高职蚕桑技术专业人才的素质结构

素质是把从外在获得的知识、技能内化于人的身心,进而升华形成稳定的品质和素养,属于内核。高的素质一方面可以使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进一步扩展和增强。知识、能力、素质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素质处于核心位置。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来看,素质的内涵应包括思想素质、身心素质、职业素质和人文素质等。

具体而言,高职蚕桑技术专业人才应具备以下素质:

思想素质:拥护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懂得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的基本理论;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热爱农村、热爱农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具有实事求是、言行一致的思想作风,不畏艰辛、奉献农业的精神境界,踏实肯干、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学农爱农务农,勤奋敬业,安心在生产第一线工作。

身心素质:主要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维素质和社交素质。如身体健康,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达到国家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理智、乐观、坦诚、热情、宽容,尊重、理解他人;有承受失败和挫折的意识,有求真务实和团队协作精神等。

职业素质:具有实事求是、严谨刻苦、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具有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具有从事桑、蚕、茧、丝各职业岗位的工作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具有爱岗敬业、自律、诚信、进取、勇于创新的良好品质;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有较好的自我发展能力。

人文素质:主要包括文学素质、审美素质、艺术素质、语言素质、礼仪礼貌素质等。如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和人文科学素养,了解中国历史与国情;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文学鉴赏能力、音乐鉴赏能力、园林鉴赏能力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