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教学文章范文

教育教学文章精选(九篇)

教育教学文章

第1篇:教育教学文章范文

一、校长是语言文字工作第一负责人,制定出学校的语言文字工作规划、制度、措施,及时上交工作计划和总结,保证语言文字工作经费投入。

二、学校领导按照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指导开展语言文字工作,妥善处理语言文字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三、学校对区语言文字应用状况定期进行调查研究,对调查研究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及时上报。

四、学校对有关文件、资料分门别类妥善保管,建立健全各种档案。

五、每年提前讨论制定“推普宣传周”活动方案,开展丰富多彩具有特色的活动。

普通话

学校将普及普通话纳入教育教学要求,作为素质教育、学校管理检查评价的内容,措施到位,制度健全,认真落实检查。将普通话作为教学语言和校园语言。在职教师必须进行普通话培训,达到规定的等级,将普通话合格作为教师进行业务考核和录用的一项条件。教育学生能说比较标准的普通话。

一、按天山区下发文件的要求,把推广普通话作为教育教学内容,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平时推广普通话的管理,定期进行自检。

二、校长提出普及普通话的要求,保证推普工作经费,提供必要设备,领导干部带头说普通话,发挥表率作用。

三、学校将用普通话教学列为合格教师的必要条件,列为评选优质课和教学能手的必备条件,定期对教师进行考核,成绩记入业务档案。新录用的教师,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普通话水平等级,持证上岗。

四、将在校内说普通话列为学生的行为规范,把普通话达标作为评选文明班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的条件之一。

五、普通话成为学校的教学语言,教学中不使用方言,教师学生树立使用普通话的意识,形成自觉使用普通话的习惯。

六、利用黑板报、宣传栏大力宣传推普的意义和要求,校园里、走廊上、教室里均挂贴“请讲普通话”等永久性标语。在校内设立1—2处永久性宣传标语牌。

文字

学校将用字规范化纳入教育教学要求,作为素质教育、学校管理检查评价的内容,措施到位,制度健全,认真落实检查。名称牌、标志牌、标语、公文、校刊、讲义、试卷、其他自办印刷物、指示牌等用字要规范,加注的汉语拼音要正确、规范。教师板书及批改作业、书写评语用字符和要求。学生能认识并正确书写所学规范字。

一、建立一支熟悉汉字规范标准、有较高书写水平的教师队伍,通过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用字规范意识及能力。

二、加强写字课教学,加大用字规范化力度,字型、笔顺规范,纠正不规范用字。

三、学校有领导分管,有部门、人员负责,将用字规范化列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之中。

四、把用字规范化与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紧密结合起来,将用字规范化作为量化检查的一项重要内容,每月自检,每年重点检查一次。

一、负责校园语言文字运用规章制度的建立与监督实施。

二、建立学校各级语言文字工作网络并有效开展相关工作。

三、负责校园普通话运用的检查、督促,使普通话确实成为学校的教学语言、工作语言,并逐步成为校园语言。

四、负责校园用字规范的管理、检查、督促。

五、负责校园语言文字运用规范的咨询;组织相关专业的教师与学生,经常监测校园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并与有关部门共同整改校园语言文字运用中发现的问题。

六、负责校园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检查、评估。

七、负责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工作的宣传与相应活动。组织骨干队伍进行业务培训和师生的普通话测试工作。

第2篇:教育教学文章范文

一、根据《 纲要 》精神,遴选国学经典

《 纲要 》指出:“中小学开展文明礼仪教育,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道德,吸收借鉴世界有益文明成果,遵循中小学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礼仪素养。”根据这一精神,我们以坚持“两个贴近”的原则来严谨地遴选适合学生学习的国学经典。

一是坚持贴近时代特色。我们今天谈学“国学”,是发扬“国学”,绝不是复古。因此,我们要防止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过程中不加分析批判地一哄而上,一定要以21世纪的时代需要和人本发展作为标准,吸取那些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健康成长有益的传统文化要素,用传统中的优秀美德来滋养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性情,促进和谐发展。

二是坚持贴近学生生活。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小学生,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等都要符合未成年人的年龄和身心发展实际,要有选择、有针对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深浅适中、浅显易行的资源。未成年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尚未完全成熟,因此,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重点可以放在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特别是文明礼仪的养成上,要让他们对为人之道、处世之道、人际交往的规范、礼仪、责任有正确的把握和实践,而不必先形成抽象、理性的所谓人生观。

根据这“两个贴近”原则,适合小学生学习的最具代表性的国学经典有三部。

1.《 三字经 》

古往今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如若一部书被尊为“经”,这就标志着一种至高无上的地位和荣耀。历史证明,无数的中华儿女就是靠《 三字经 》的启蒙,开始了他们求学求义的生涯。《 三字经 》就是这么重要的一部传统的启蒙经典,它以最简洁明快的方式凝聚了最深厚的文化传统,它用简洁的语句、凝练的方式,把中国漫长的传统社会所集聚下来的最重要的道德、礼仪与知识凝聚于内,值得学生好好研读。

2.《 弟子规 》

《 弟子规 》包含了儒家思想提倡的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重要思想,对孩子的言语、行动、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提出了详细而明确的要求。这样的一部书,正是我们今天迫切需要用来教育孩子、使之形成良好礼仪和行为的经典教材。小学生学习《 弟子规 》便是让孩子从小养成守规范、明礼仪、懂道理的好习惯,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长大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和谐。

3.《 论语 》

“半部《 论语 》治天下”,《 论语 》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是治国之本,而在日趋躁动的现代社会,《 论语 》更是我们的“心灵鸡汤”,它教给我们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生成有智慧、有价值的人生。

二、结合素质发展,研学国学经典

面对国学这块深邃的文化瑰宝,如何引导小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呢?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就是一把打开宝库的钥匙。学校组织学生研学国学经典,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在学生文明素质、道德涵养的发展上。

1.积极引导,留精去粕

在研学国学经典的过程中,也要结合和谐社会的要求和《 纲要 》的精神,剔除国学中不符合时代特点和学生素质发展需要的内容,正面、积极、创新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如《 三字经 》当中“君为臣纲”的说法应该废止,《 道德经 》中“白马非马”的唯心观念要给予纠正,《 弟子规 》里边孩子要绝对服从长辈等观念,要在学生自主理解的基础上再由教师帮助理解,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判断力,又能促进学生辩证的思考力,这样的教育才是陶行知先生所称的“活的教育”。

2.熟读成诵,融会贯通

《 三国志・魏书 》中有这么一句话:“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小学生研习国学不仅要多读,更要带着思考去读。沈阳师范大学刘兆伟教授曾给予过指导:“读和背都是很好的学习国学的方法,但哪些需背诵,哪些要朗读,应注意掌握分寸。另外,要重视提高教师的国学素质,只有他们读得懂、理解得深,学生们才会得到国学经典的良好熏陶。”只有让学生所读之书与学生的思想贯通起来,才能大受裨益。

3.行成于思,举一反三

在科学的阅读指导下,背诵不是目的,活学活用才是最重要的。例如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百善孝为先”,所以《 弟子规 》要求孩子“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这寥寥数语看似简单,但是要做到却很难,所以教师不能把它简单地当成学习和背诵的过程,而应当成反复实践和不断反思的过程。

三、搭载活动平台,践行国学经典

陶行知先生认为,人的本性是其本性和环境力量持续不断交替影响的结果。因此,搭建丰富的活动平台,创建浓厚的践行氛围,是学生形成良好文明礼仪、实现道德升华的重要一环。

1.营造良好氛围,经典唱响校园

一是将国学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廊、电子屏、广播站、电视台、校园网等传播媒体,大力宣传学习国学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激发师生学习国学的热情,使每一位教师都行动,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积极营造“诵读国学经典,争当礼仪少年”的良好氛围。二是将国学教育与课堂教学延伸相结合。成立各个层面、不同内容的国学兴趣小组,既丰富了课余生活,又深化了国学教育活动,产生国学亲近感,调动践行积极性。三是将国学教育与考评机制优化相结合。依据《 纲要 》要求,采取“过程评价”“定量评价”,实施文明礼仪绩效考评,营造制度氛围,保障有效实施。

2.开展教学研究,走进研习课堂

实践证明,只有在教师层面进行积极的推动,才能使教师的教学更加有效,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更有成效。学校可借力发展,通过聘请专家开设讲座、组织教师培训、开设国学讲堂等形式,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发挥语文教师骨干力量,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定具有校本特色的研究课题,关注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寻有效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的新方法、新途径。

3.结合阵地建设,开展多彩活动

理论要与活动相结合,学才能为所用,所以学校可以以少先队阵地为依托,为学国学搭载适宜的活动平台,为学习国学提供践行的机会。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升旗仪式、班团队会、校园艺术节、队报队刊、红领巾广播站、家长学校活动等途径,为开展学国学活动提供积极的支持和保障。学校还可以抓住开展“四好少年”活动契机,把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与养成教育融合在一起,开展在经典文化引领下的系列主题活动,通过这些形式扎实地开展美德教育,让中华传统美德深入学生的心灵。

第3篇:教育教学文章范文

关键词:新疆 教育研究 特点

中图分类号:K25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5-091-02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重心向西部地区转移,西部教育研究逐渐成为一个学术研究的热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中心内容之一就是实施科教兴国,而其基础就是教育。面对西部相对于东部地区的实际差距和西部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现实情况,如何发展西部地区教育,为西部大开发培养合适的人才,这是一个重大而现实的课题。在此背景下,新疆教育研究也掀起了一个高潮,有关研究工作逐渐展开,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课题组以“新疆”和“教育”为搜索词汇,于2009年6月4日16点20分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硕士、博士3库中间收集到827篇文章。本文则是在这些文章的有关数据的分析基础上对近年新疆民族教育研究的现状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一、按年度分析

考虑到2000年以前每年有关文章数目不多,而2009年的文章数目尚未完善,故在所搜索到的文章当中,仅挑选2002年至2008年有关文章数目制作表1。

从以上数据来看,在2001-2008年这八年中中国学术期刊网收集的有关“新疆”“教育”的文章总数达573篇,占所搜集的文章数目的69.3%。此外考虑到2009年已有37篇,则可以断定,2001年以来,有关新疆教育的研究逐渐进入飞速发展的时期。从2001年的20篇增加至2008年的118篇,每年的增幅均有20篇左右,如果再统计每年新疆教育工作者撰写的教育教学文章,则其数量将会更为庞大。而结合其它年份情况来看,1996年以来,每年均有10篇以上关于新疆教育的文章,而在此之前,有关文章甚少,甚至在很多年份中没有搜索到符合条件的文章。

显而易见,这种现象与国家的西部大开发密切相关。西部大开发标志着国家发展重点向西部转移,这为西部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历史机遇。西部大开发战略意味着科技为先导,而这就将西部教育事业的大开发提上了议程。在这种背景下,新疆教育事业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会和条件。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呈现出明显的文化多元性和特殊的地理环境封闭性,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该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如何借助于国家西部大开发的东风实现西部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就成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新疆教育工作者日思夜想的课题。而以上图表中的数据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这一社会现象:自2001年至2008年以来,标题中含有“新疆”“教育”等词语的文章在急剧增长,从2001年的20篇,迅速发展到2008年的118篇,基本上在逐年上升。

二、按学科类别和研究内容分析

从表2的数据中可以看出,涉及学科类别的前三位是成人教育(191)、高等教育(115)、教育理论(114)。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各出版单位对新疆教育的重视程度,对新疆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地位的肯定;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们对新疆教育某些方面的注重。在历次西部教育研讨过程中,众多学者的共同观点是:在西部各层次教育中,应适当发展高等教育,重点发展基础教育,大力发展成人职业教育。从以上这些数字来看,新疆高等教育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成人职业教育也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但相对来说,新疆基础教育的研究则显得相对薄弱,有待加强。

从具体的研究内容来看,这些论文涉及面甚广。教育理论、教育史、师资培训、女性教育、贫困群体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宗教与教育的关系等重大问题均在这里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但毋庸讳言,这些研究尚需扩大研究范围加深研究深度,尤其是民族教育理论的研究更需优先发展。另外,关于新疆教育安全、发展教育促进新疆各民族文化融合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甚少,而这些更是我们今后应花大力气予以深入研究的课题。

三、按作者单位和文献出版来源分析

从文章作者单位来看,新疆高校教师是这些文章的主要撰写者,在396位作者中新疆高校作者为372位,占93.9%。而从文献出版来源看,新疆本地高校学报和期刊仍然是这些文章的主要出版来源,如新疆教育学院学报发表相关论文为57篇。

这种现象与新疆学者对本地教育的高度关注度和内地学者从事新疆教育研究的难度有关。新疆地处祖国西北边疆,其封闭性的地域环境以及与内地相距遥远交通不便,均不利于内地学者亲身前来新疆考察研究,故内地学者更多地从“西部”这一研究范畴思考教育与西部大开发之间的关联,从理论上对西部教育研究予以支持,而较少从事新疆地区的具体教育问题的研究。例如,滕星、胡鞍钢主编《西部开发与教育发展博士论坛:40余位博士、教授、研究员对西部的思考与研究》一书中收集了42篇关于西部教育的文章,其中仅只2篇以新疆某种教育现象为考察对象。

与之相反,新疆本地学者近年来研究新疆教育的兴趣与日浓厚,他们或立足于本职工作或利用自身的地域优势,采集了丰富的新疆教育研究资料,撰写了一大批学术论文,其中部分文章既有一定理论价值又有相当现实指导意义,这些研究者逐渐成为新疆教育研究的主力军。新疆本地研究群体的崛起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科教兴国”战略都是相吻合的,但这一研究群体目前仍嫌不足,亟待进一步充实提高。

四、从研究方法分析

从所收集文章使用的研究方法来看,主要有历史法、经验总结、描述加总结、比较研究法、问卷法、实地考察等,其中,描述总结式的文章和经验总结性文章较多。所谓描述总结式的文章即指采取描述的方法,在描述既有现象又有观点的基础上予以个人的简要分析,而没有充实的理论依据。而经验总结性的文章主要指立足于在本职工作的具体实践中的感想和体会,缺乏深入全面的逻辑性探讨。这些文章表明作者可能是从事具体教学的工作者,对教学中的具体现象了解较深,感受较大,但由于自身理论的限制而往往显得不很深入,理论性不强。

在定量研究性的论文中,统计方法的采用不是依据研究本身的需要,而是单纯使用简单的统计技术。大部分数据仅采取“频数加百分比”的统计技术进行处理,至于比较复杂的统计方法如因子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等则绝少使用。甚至一些调查性文章缺乏该文采取的调查方法、取样过程等必要细节的介绍,而采用问卷法的文章中对问卷设计的可信度介绍更寥寥无几,这些问题使得文章的可信度大大减低,也不利于新疆教育研究的顺利开展。

总的来说,这些文章中,定性方法的使用远远高于定量方法,许多文章没有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或者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偏差。新疆教育研究在研究方法方面尚有待改善。

五、从研究理论分析

从这些文章所利用的研究理论来看,大多数文章仍然是运用传统教育理论对新疆现实的教育现实予以探讨,而对当前学术界新的教育理论利用不多。如近年来学术界逐渐重视研究国外多元文化教育,试图通过对国外多元文化教育的研究借鉴其经验和教训,以对国内民族教育进行新的探讨。孟凡丽教授就在《文化适应性教学探析》一文中对美国多元文化教学策略的实施原因、理论基础和具体策略进行了探讨,并肯定了“美国中小学多元文化教学策略的探索为多民族国家中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建立文化适应性教学策略,实施有效教学提供了有益经验。”{1}

滕星教授曾参考国外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结合我国多民族文化的现实,提出了多元一体化教育理论,也称多元文化整合理论,即“一个多民族国家的教育,在担负人类共同文化成果传递功能的同时,不仅要担负传递本国主体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而且同时也要担负起传递本国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2}该理论认为教育对象不仅包括少数民族成员,而且也包括主体民族成员;教育内容除了包括民族文化外,还要含有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容。少数民族不但要学习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而且也要学习主体民族文化,以提高少数民族年轻一代适应主体文化社会的能力,求得个人最大限度的发展。主体民族成员除了学习本民族文化外,还要继承各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加强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促进多民族大家庭在经济上共同发展,在文化上共同繁荣,在政治上各民族相互尊重、平等友好和和睦相处,最终实现各民族大团结。该理论似更加适合新疆多民族多文化的实际情况,对新疆教育研究具有更加现实的指导价值,但在具体的研究实践中还没有得到广泛的运用。

在新疆教育研究的实践中,以多元文化教育为基础对新疆教育予以研究的文章不多,在课题组所收集的文章中仅发现三篇文章明确以多元文化教育的视角来审视新疆教育。陈旭在《新疆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教育发展》一文中从多元文化的视角提出新疆民族教育做了一个简要的回顾,提出“传承民族文化资源,提高民族地区文化教育水平;合理利用民族优秀文化,实行民汉合校政策”。{3}骆诗政、刘玉杰则在《新疆南疆地区基础教育多元文化课程建构》一文中提出,多元文化课程建构的背景课程和教材的变革是多元文化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其目的是通过课程反映不同学生的学习形态,让学生了解族群的整体经验,提升文化理解力和包容力,并能积极采取社会行动,以实现关于社会民主的情感与道德的承诺。多元文化课程建构是南疆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讨论的一个焦点问题。南疆地区基础教育在课程建构中应秉承多元文化、本土化等多重理念,多元文化课程应具有多元与整合互补的价值追求,要合理安排课程结构,整合课程内容,关注知识的生成过程,建构纵横有致的课程模式。{4}艾力・伊明博士在其博士论文中,立足于多元文化整合理论,对新疆和田地区中小学双语教育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进行了一番细致而深入的研究。双语教育是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标志,而在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已经成为解决国家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之间的冲突与和谐关系,实现多元文化整合的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5}这是一次运用多元文化整合理论研究新疆双语教育的成功范例。

另外,尚有一些从多元文化的角度分析新疆音乐教育的范例,如付晓东、张欢《新疆音乐教育的目标与定位――构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新疆音乐教育》,侯丽娜《新疆地区实施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思考》等文章。当然,对于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的运用还应当加上研究新疆双语教育和少数民族与汉族合校的文章,但这些文章由于不在这次所收集的827篇文章之中,故在此不予讨论。

可见,目前已经有一批学者逐渐开始采纳新的理论研究新疆教育问题,这标志着新疆教育研究水平逐渐与国内学术水平接近,但其数量和质量依然值得改进。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新疆教育研究的方向之一就是采纳新的教育理论研究新疆教育的实际情况,尤其是立足于新疆的现实情况探索新的理论。

[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校科研计划科学研究重点项目(项目编号:XJEDU2007I41);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社科基金项目(编号:08BSK03)。]

注释:

{1}孟凡丽.文化适应性教学探析――以美国多元文化教学策略为例[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6(3):118

{2}滕星,王军.二十世纪中国少数民族与教育:理论、政策与实践[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245

{3}陈旭.新疆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教育发展[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08):67-68

{4}骆诗政,刘玉杰.新疆南疆地区基础教育多元文化课程建构[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12):16

{5}艾力・伊明.多元文化整合教育视野中的“”双语教育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1

第4篇:教育教学文章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感教育;具体方法

现行初中语文的教材内容中,有很多蕴含着丰富情感思想的文章,对于这类文章的教学工作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语文知识的传授之上,要深入地挖掘这些优秀文章的附加教育意义,那就是对学生情感的教育作用,健康的情感发育毫无疑问会对学生整个人生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除此以外,情感的体验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兴趣的形成,在逐步提高的学习兴趣促使之下,学生会越来越多地接触到文章作者的内心深处,感受作者在创作时候的真情实感,感受他们的悲苦和喜悦,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

另外,情感教育并不是完全独立于语文其他内容教学之外而存在的,例如情感教育对于学生阅读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的培养是极为关键的,阅读培养的过程有泛读、通读和精读三个过程,精读的过程就是学生体味作者思想情感,领会作者写作意图的过程,这个阶段需要学生以一定的情感教育为基础来进行,同时也是对情感教育的一个逆向促进的过程。在写作训练中情感教育更是异常关键,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育中,基本的语法和表达方式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对于文字的驾驭能力当然随着每个学生语文能力的高低而有所不同,但是众所周知,没有思想情感的文章是空洞的,也是根本不值得一提的,这就要求学生在文章创作的时候除了要具备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底之外还要具有丰富的情感,这样创作出来的文章才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

一、初中语文情感教育重要意义阐述

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情感发育比较敏感的时期,这个时期学生的情感往往比较脆弱,情绪也不是很稳定,这些不稳定的因素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作用,所以,我们在进行教育的同时也要对这些影响我们教育成果的因素给予重点的关注,语文这门学科由于其独特的情感教育作用而被很多的教育者当成是学生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在诸多的教学实践中,语文这门学科的这个特点彰显的淋漓尽致,很多学生通过语文的情感教育作用而情感健康地发展,对自身的学习产生了不小的积极促进作用,所以笔者认为,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不仅仅是语文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情感发展的引路者,要通过我们的教学来让学生的情感健康地发展,为学生成绩的提高提供一个坚实的保障。

二、初中语文情感教育具体方法阐述

语文这门学科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文章中学习,而但凡是文章必定会包含着作者真实的情感和创作的汗水,而对于优秀文章的学习单纯地研究其中的文字和语句显然是远远不够的,真正优秀的文章并不仅仅是文辞的华美和语句的流畅,最重要的是真挚的情感以及过人的思维,所以,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语文的学习必不可少的包含着情感的学习。

1.导语引入,奠定情感氛围

在语文的教学中导语的使用是极为关键的,如前文所述,我们对于文章的学习并不是单纯地文字和语句的学习,而是情感的把握,而在课前学生并没有了解到本节课中所要学习的文章内容以及文章中的真情实感,所以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刚开始的时候为学生做一个简单的铺垫,利用几句简单的导语来为整堂课的学习奠定一个基调,也能够让学生感受文章内容的情感氛围。同时这个导语的引入还能够起到一个良好的过渡作用,让学生能够从课间休息的轻松愉悦之中尽快地融入课堂教学的氛围之中,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例如:我们在讲《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一课的时候,通过文章的名字我们就能强烈地感受到一种质疑的情感,中国人真的失掉了自信了吗?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导入的时候给学生介绍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是在什么样环境下提出此问题,又是怎么样进行反驳的?“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败论调弥漫在当时的社会,舆论是行动的先导,亡国先亡心,为了鼓舞民族的自信力,针对悲观亡国论调,鲁迅先生写下了这篇杂文。”通过这篇文章的教学,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得到了培养。

2.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想的共鸣

有道是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我们在初中阶段所学的文章中有很多也是来自于我们日常真实的生活,只是经过了作者艺术的加工而变得华美绚烂,这些作品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让学生真正能够用心去体会作者的真实情感和创作时候的心酸和苦累,例如:初中阶段有很多描写母亲的文章,这对学生情感的教育意义是极为深刻的,学生通过文章的学习而反思自己母亲每日的辛劳和为自己无私的付出,学生能够充分地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真挚,同时也通过这种方式的教育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我们要保持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我们的母亲,去面对我们每一天的生活,这种方式的情感教育能够让学生保持一种健康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和困难坎坷。

3.写作训练,加强学生们的情感体验

初中阶段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并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去领会文章中的真情实感,而对自身情感发育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我们也要让学生通过情感教育来流露自己的情感,这个在写作训练中有着集中的体现,初中阶段的写作已经过了小学阶段以单纯的文字组织和语句通顺为评价标准的阶段,这个阶段学生的作品应该适当地融入一些真实的个人情感,这样学生创作出来的文章才能够具有真实意义,也只有这样的文章才能够让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断地向前发展。

总而言之,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给情感教育以充分的重视,充分利用语文这门学科独有的特点,让学生的情感能够健康的发展,同时也让学生通过情感的教育提高语文能力和语文成绩。

参考文献:

[1]董磊.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成才之路,2012(26).

第5篇:教育教学文章范文

关键词:生态美育;语文教学;生态审美素养;教学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也开始高度重视课堂教学效果。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态美育。生态美育主要是基于社会、人与自然、自我审美关系调节并探讨人类精神之路的美学分支。为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广大教师要从多个角度培养学生,以生态美育为基础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保证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年龄都比较小,在语文学习中要花费更多时间吃透教材,因此整体的学习进度比较慢。但是部分教师在教学时没有考虑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课堂上盲目赶教学进度,因此学生在课堂上并不能跟上教师讲课的节奏,整体的学习效果不理想,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学生生态美学的学习兴趣。为此,本文就语文教学中融入生态美育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并探讨生态美育视域下的语文教学策略。

一、语文教学中融入生态美育的重要性

1.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在教学语文基础知识时,教师融入生态美育教学观念,引导学生更加理性、更加客观地分析各个知识点,可以让学生熟练地运用基本字、词。在此之后,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能使每个学生都主动投入其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语文是一门需要师生互动的课程,教师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将传统的教师讲课的过程转变成师生共同探究的过程,就能构建个性化与人性化的课堂,起到活跃课堂氛围的作用。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生态美育,也能带领学生深入了解自然、社会以及人文,使学生以社会生活为基础思考课本知识,从而能运用多元化的方式解决问题。

3.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生态美育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且学生在学习中能从学有所思逐渐转变为学有所创,逐渐拓展思维,在学习中逐渐形成良好的独立思考和团结合作的学习习惯。同时,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时一边欣赏一边探索,也有利于培养审美能力以及鉴赏能力。此外,教师融入生态美育能让文章变得更加生动,不断陶冶学生的情操,逐渐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能让学生明白更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也有利于感化学生的心灵,这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生态美育视域下的语文教学策略

在生态美育视域下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通过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我和谐的教学策略开展语文生态美育,帮助学生构建生态审美价值观。

1.人与自然和谐的教学方法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关于大自然生态和谐的文章,教师可以通过课文教学促进学生形成对自然生态的审美意识。生态美育的关键点就是带着学生深入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让学生正确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只有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们才能在自然中更好地生活。为此,教师也要注重培养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生态美育,促进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以教学《天鹅的故事》这篇文章为例,文章给学生呈现的是一群天鹅为了生存用自己的身体破冰的壮观场景。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找到文章的审美点,通过天鹅的特写镜头询问学生:天鹅怎样腾空而起?如何运用自己的身体扑打冰面?需要承受多少次剧痛?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观察大部分天鹅加入破冰行动最终形成鹅群合作的场面,让学生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想象当时这些天鹅可能在喊什么。如此,学生能明确这篇文章的审美方向,即赞扬老天鹅无私奉献、鹅群团结的精神。教师还可提问:文章的最后写了老人的猎枪挂在墙上三十年,他是为谁而挂呢?这样,就进一步呼吁学生保护自然,珍爱鸟类。又如,《珍珠鸟》这篇文章要求学生了解文章中涉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深入思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因此,教师应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信赖也能创造更加美好的境界,从而促进学生更加理性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2.人与社会和谐的教学方法生态美育中人与社会的和谐应重点培育学生对认识交往行为的情感道德。以教学《纸船和风筝》这篇文章为例,文章主要讲述的是小熊与松鼠因为纸船与风筝成了好朋友,但是因为一些小事发生了争吵,友谊也破裂了,但是最后因为纸船与风筝两个人友谊也重新修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松鼠、小熊成为好友时的快乐与幸福,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它们友谊破裂时的伤心与孤独,使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到友谊的重要性。此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讨论:它们为什么会因为小事吵架?我们能为它们做些什么?再以教学《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为例,文章主要写的是一个少年给邻居盲婆婆送了一只蝈蝈,带给盲婆婆愉快的感受。教师在教学时要重点引导学生想象“盲”这个字,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难过、伤心、孤单等,并让学生在蝈蝈美妙的歌声中想象盲婆婆的童年、溪水流淌以及田野的样子等。这样,能让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关爱他人、尊敬老弱病残的高尚道德情操。同时,教师还可就“若你身边有盲婆婆或者是行动不便的老人,你会主动为其做些什么事”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逐渐形成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审美意识,逐渐培育学生的自塑能力。

3.人与自我和谐的教学方法语文教材中与个体生态体验的感知资源并不少,学生在生态体验中能逐渐调节自身对情感体验、现实生活、理性抉择等的平衡,从而促进人与自我和谐发展。为此,教师可以在实际教学中以课文为基础引导学生表达对文章的感受,让学生形成理性、积极的探索精神。以教学《海伦凯勒》这篇文章为例,文章讲述的是主人公从小就遭受了不幸——失聪、失明。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文章,并带领学生进入到主人公的真实情境中,让学生感受海伦当时的心情,也让学生换位思考,假设自己是文章的主人公,会变成什么样。然后,教师可向学生提问:我们应该是屈服还是创造生命奇迹呢?这样就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分析海伦的理性选择中。教师还要启发学生,使学生也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最终达到人与自我的和谐发展。

第6篇:教育教学文章范文

本书是“多元视野下的学前教育丛书”之一,该书选取了四个与学前教育学关系较为密切的视角,即生态学视角、建构主义视角、国际视角和中国视角,对学前教育的理论、实践和研究方法进行详细的阐述。

目录

第一部分

通往学前教育生态研究道路上的几个脚印

巴克和赖特:生态心理学

莱文和韦斯纳:文化人类学――儿童发展研究的历史、观点

布朗芬布伦纳:人类发展生态学海恩德:复杂社会关系多层次结构理论――整合动物行为学和人类社会行为关系学

贝特森:生态认识论

罗高福:人类发展文化本质理论

第二部分

生态取向的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

作为儿童发展和教育的生态环境――家庭系统:聚焦于双亲间冲突与学前儿童社会、情感的发展作为儿童发展和教育的生态环境――托幼机构

作为儿童发展和教育的生态环境――社区:聚焦于社区与早期教育机构之间的关系

作为儿童发展和教育的生态环境――文化

走向生态的学前教育研究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研究

李生兰

本书共有八章。第一章论述了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价值及理论,指出了教师、家长在完园合作共序中的作用及策略。第二章从学前教育方案、学前教育课程、学前教育途径、学前教育师资等方面阐述了世界各国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简况。第三章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幼儿家庭教育、幼儿园利用家庭和社区资源开展教育活动的现状。第四章采用比较的手法,探讨了家园合作共育、家庭生活方式、家长教育行为对儿童和谐发展水平的影响。第五章说明了幼儿园运用家庭、社区资源提高家长教育能力、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探索。第六章详细论述了幼儿园使用家庭、社区资源对儿童进行关爱父母的教育、合作的教育、多元文化的教育。第七章通过12个活动方案,具体说明了教师应如何开发家庭和社区资源,采用综合有趣的形式,渗透于各领域之中,第八章通过12个案例分析,指出了幼儿园如何引导家长利用家庭、社区资源教育儿童。

目录

第一章 理性思考 第五章 实践探索

第二章 国际视野 第六章 专题研究

第7篇:教育教学文章范文

学校章程不是新生事物

学校章程最早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但在我国并不是一件新生事物。19世纪中叶,西方传教士开始在我国设立教会学校,学校章程也随之传入。

1836年,马礼逊教育协会在广州美国商馆成立,并通过了《马礼逊教育协会章程》。其中的“附则”部分,对筹建中的马礼逊学校有关学生、教师和课业的原则说明,可以看作是中国近代教会学校制定的第一个具有中小学章程性质的文件。后来,中国人自办的许多近代学校,也陆续制定了学校章程:1895年,盛宣怀创办了天津中西学堂的二等学堂,其《二等学堂章程》是我国最早的中等学校章程;1896年,钟天纬创办了上海三等公学,其《上海三等公学总章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小学章程。

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1912年至1913年,民国政府陆续颁布了《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中学校课程标准》等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教育文件。这两种以中央政府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较为系统地规范了中小学管理,为我国近代学校章程的制定提供了有效指导。

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忽视了学校的办学自,从而忽视了学校章程的制定和实施。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学校办学自问题逐渐成为议题。在1995年《教育法》颁布之时,国家教委就提出相应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原则上实行‘一校一章程’。”于是,学校章程问题重新回到国人关注的视野,并成为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建设的重要基石。

“不因领导变更而改变”

“章程的制定要密切联系学校实际,既要继承历史,又要反映学校的现状、规划学校的未来。学校章程建设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过程。”山东省日照市教育局教科研中心副主任李清季指出,学校章程一旦核准通过,就要维护其严肃性和稳定性,不能随意变通,更不能朝令夕改,坚持“按章办事”。要体现依法治教的精神所有人都必须服从于章程的规定和约束,任何人没有凌驾于或超越章程的特权。《教育》记者采访发现:更新教育理念,凝聚办学共识,成为许多学校制定章程的前提。

1996年11月,湖南省湘潭市第一中学自开始起草学校章程,历经12次易稿,最终获准于2008年1月施行。其间,湖南省教育厅、湘潭市教育局相关处室领导多次来校指导,经与学校管理层共同研讨,“不因领导人的变更而变更”成为最大共识。按章程规定,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全员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结构工资制,形成了“分级聘任、分层负责、以岗定薪、岗移薪变”和“干部能上能下,教工能进能出,报酬能高能低”的办学体制。其中明确了校长的决策权、人事权、财政权和招生权,是校长负责制在学校层面的个性化和细化。这些突破体制的举动,为湖南中小学办学体制创新开了风气之先。

1999年,南京市成为江苏省以章程建设为抓手推进依法治校工作的试点地区之一。2001年,南京市教育局把推进“一校一章程”作为全市教育工作12件大事之一。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认为,学校章程是宏观的纲领性文件,章程的实施需要一系列具体的规章制度作保障。为此,市教育局法规处领导走访所辖19个区县的学校,选定学校章程建设样本学校;在章程制订工作开展前,还专门举办了章程起草培训,并将制定得较好的学校章程文本作为范本发到各校以便参考。

2005年9月,上海市虹口区要求全区公办中小学、幼儿园都要制定学校章程。在虹口区教育局和区政府教育督导室的协助下,各校凝练办学理念,明确运行机制,拟定章程文本,反复修改讨论后提交学校教代会审议通过。到2006年5月,全区117所公办中小学、幼儿园实现章程“全覆盖”。虹口区政府教育督导室常务副主任郑万瑜说:“好校长的作用固然重要,但往往是不可复制的。有些学校会出现‘换一任校长翻一次烧饼’的状况。章程、规划、制度等则为学校发展建立了基本规范,使学校文化的延续、区域办学水平的整体提高成为可能。”

核心:保障学校办学自

学校要全面实行依法治校,就必须制定和完善学校章程;而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保障学校办学自,则成为推进学校章程建设的题中之义。

1998年,北京市教委就开始在小学阶段启动了学校章程制定工作。2010年,北京市教委启动了新一轮的学校章程制定工作,并明确将中学章程建设纳入项目之中;同时成立了“中小学章程建设与学校管理改进研究”项目组,委托高校和专业机构,通过项目的方式推进和指导中小学进行学校章程建设。2010年以来,北京市教委分批为全市学校开展章程辅导讲座10余次,内容涉及制定学校章程的目的、意义,学校章程的涵义、内容,学校章程地位、作用,制定学校章程的依据、原则、程序与技术等,为学校制定章程提供帮助。截至2015年初,北京市已有学校章程建设项目样本实验校300所。北京市教委基教一处处长张凤华表示:“学校章程是现代学校制度的一个标志,通过章程建设能够促进学校内涵建设和自主发展,形成学校的制度体系、运行机制,进而增强学校办学活力与核心竞争力。”

2012年3月,济南市教育局出台《济南市学校章程管理办法》,首次以行政文件形式对学校章程的概念、内涵、特性、地位以及基本结构、主体内容、语言文字等技术性要求做出详细解读。此后一年多,市教育局直属24家中小学章程先后获准施行。虽然每个学校的章程制定都是严格按照《办法》所起草的,但并不意味着学校没有自。济南市教育局局长陈东生表示:“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在充分尊重学校办学自的前提下,鼓励学校自主确定章程,并依据章程自主实施管理。市教育局仅仅对学校章程进行合法性审查,是一种底线审查,防止学校章程与上位法及教育方针政策相抵触。”

常规内容与个性兼备

《教育》记者采访发现,中小学校章程的内容相对固定,一般包括:学校名称、校址;办学宗旨;办学规模;内部管理体制;学校重要工作的管理;校长、其他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权利与义务;经费来源、财产和财务制度;章程的修改程序等。比如,《杭州市西子湖小学学校章程》中的常规内容就列的很详细,见下图。

除了常规内容外,有学者认为,学校章程文本具有学校个性化特色非常关键,它是创办个性化特色学校的前提,有利于改变我国学校“千校一面”的状况。事实上,一些带有“个性特征”的章程条款在各校章程中屡见不鲜。

上海市实验学校附属小学在学校章程中,不仅列出了“乐于求知・勇于攀登”的校训,还公布了校徽、校旗以及校歌《金色的童年》和校报《智多星报》等学校标识。以校徽为例:上半部分是一轮冉冉升起的太阳,隐喻孩子们、老师们,我们的学校朝气蓬勃、天天向上;太阳图形内嵌校名中“附”字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f”,字形灵动,如同一只跃出海面的小海豚,快乐而幸福。下半部分是一本打开的书,旨在引导孩子们爱读书、会读书,让我们的校园充满浓郁的书香。

《山东省青岛第三十九中学章程》将艺术教育、海洋教育两大特色办学内容单列一章,明确指出要科学设置艺术专业课程,完善“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实践型课程”三位一体的海洋教育课程体系,还提出要专门建立艺术社团和艺术教育社会实践基地,设置艺术教育办公室,开设海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班,成立海洋教育研究室。

《福建省莆田市实验小学章程》第四章第三十条规定:“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学生每日在校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时间五、六年级至多不得超过6小时,其他年级还应适当减少。课余、晚上和节假日不得安排学生集体补课或上新课。课后作业内容要精选,难易要适度,数量要适当,要严格执行有关规定,保证学生学业负担适量。”

在教育体制机制上的突破与创新,更容易引起关注。成立于2012年的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常春藤附属小学,在学校章程中首次引入了“罗伯特议事规则”的概念,对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做出了积极尝试。北京十一学校在2015年1月的学校章程中规定“教师有权通过投票弹劾校长”,对于当前校长由行政部门任命的情况,有其积极意义。

诸多问题尚待破解

“一校一章程”从《教育法》颁布至今,已经走了20年。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依法治教观念的深入人心,许多地方加快了学校章程建设的步伐。然而,《教育》记者采访发现:在章程起草与制定过程中,有的学校仅由少数几个校领导来负责,甚至一个人包揽;不少学校章程文本的内容结构不够完整、呈现形式和语言表述不够规范;许多学校章程在制定和实施中对师生缺乏人文性关怀;有些学校对章程制定后如何依章办学重视不够、强调不足;学校章程建设的监督程序仍是薄弱环节。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我国中小学校章程建设的质量和落实。

第8篇:教育教学文章范文

一、现阶段小学语文朗读教育现状

我们经过对大量的小学语文课堂的观摩和对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的访谈中发现,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朗读教育总体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朗读教育形式单一

朗读教育形式比较单一,我们从一线的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发现,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教育一般都是附着于课堂教学中对某部分文章的教学当中,教师请学生朗读某段课文,然后教师对学生读的效果进行讲解,在这之中夹杂一些朗读的方法。从我们的调查情况来看,主要的教学形式就是这样。很显然教师没有专门的系统的讲解过朗读方法,更没有花足够的时间给学生一些训练的机会。

(2)朗读教育时间较短

朗读教育的时间很短,从上述我们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观察结果我们可以看出,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对于朗读教学的时间很短,尤其是对于学生的基本的朗读能力的训练没有专门的课程和课时。而实际上朗读能力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于文章的审美鉴赏能力的训练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些能力又是新课标中对于语文教学要求的能力。

(3)朗读教育缺乏考核

从我们的访谈结果来看,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的朗读教育没有一个系统的考核方式。尽管学生从某个方面经过一些训练,但是教师并没有一个考核,主要的考核方式就是在下一次课堂上教师再一次请这些学生起来朗读,这些都是我们的教育教学应该具备的内容,但实际上却是没有的。

二、小学语文朗读教育的特点

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的朗读训练应该是很多的,从理论的角度上来看,因为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已经明确了要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对于语文的审美和鉴赏能力。我们从这个高度出发,小学语文朗读教育应该具有以下特。

(1)朗读教育应该具有系统性

朗读教育对于小学生而言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整个朗读教育过程应该具有系统性,从小学生开始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开始,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朗读能力训练,从学生的基本能力出发,结合学生的情况,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譬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主体思想答题一致的章节中的文章作为阅读训练的范文,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第四组文章《卧薪尝胆》《第八次》的主题思想就较为一致,都是对人类奋斗精神的歌颂,因此在情感上都比较饱满。教师可以利用这样的章节,进行系统性的朗读教育。

(2)朗读教育应该具有长期性

长期性指的是小学阶段朗读教育应该贯穿始终,尤其是对学生的基本能力训练和基本的朗读情感训练,尤其需要坚持长期训练,从学生入学开始到学生小学毕业,都应该长期伴随。不仅仅是小学,朗读教育应该一以贯之,因为这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较好的作用。

(3)朗读教育应该具有阶段性

朗读教育具有阶段性指的是朗读训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随着学生的发展,生理心理条件不断成熟,这些变化对于学生进一步发展具有现实的重要作用。教师可以从这些变化入手结合朗读教育的具体内容开展训练,针对学生的特点有阶段性地进行朗读训练,这对于学生的长期合理的训练朗读能力是有很大的必要的。

三、就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讨论小学语文朗读教育

从上述对于小学语文朗读教育的现状和小学语文朗读教育的特点的分析,我们认为朗读教育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基于此,我们结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对小学语文朗读教育的教学方法进行讨论。

(1)充分利用现有的教材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充分利用现有的教材进行朗读教育,例如在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当中有一些比较优美的文章,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起来,通过读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些都是我们的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现有的一些语文教学方法朗读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教材当中的文章开展朗读训练。

(2)将学生的朗读教育单独开设课程

我们认为针对当前一些学校对于朗读教育不大重视的现象,可以开设专门的朗读训练课程。首先就是从教师层面进行教育,让教师明白朗读对于学生的发展以及对于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作用,从这个基础出发开设相应的朗读教育课程,学生对于专门的课程会有一种重视的感受,教师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将学生的朗读教育工作做好。

(3)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学生进行朗读教育

第9篇:教育教学文章范文

论文摘要:重视教育研究方法旨在从根本上提高教育研究质量,写好教学研究论文也是为了更好的指导教学。本文旨在探讨教育研究的内涵及重要意义,以及教育研究论文的写作要领。

一、教育研究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教育研究是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进行解释、分析、探讨以及控制和处理最终获得一般性的教育原理和规律的研究活动。它是有计划的、系统的完成从现象、问题到答案或规律探索的一整套过程。教育研究的重要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教育改革

第一,通过良好的教育研究,促进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第二,通过教育研究,探索教育改革的途径与思路,为教育行政部门制订计划、规划与决策提供咨询和依据;第三,通过教育研究,把教育、教学和管理纳入科学的轨道。

2.提高教育研究水平,更好的指导教学工作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领域问题的暴露,越来越要求加强教育研究。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教育工作者及教学研究人员应该积极参与教育研究, 逐渐提高研究能力和水平。但是,与教育改革深入和发展还不相适应。通过在《高等农业教育》杂志刊发的研究成果中反映的共同问题是:经验性文章多,有理论深度的文章少;描述性文章多,定量分析文章少;空泛议论文章多,实验研究成果文章少;旧题重作文章多,开拓创新文章少。这些都反映了一些教育工作者及教学研究人员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和水平不高。如果在原有基础上,更加重视教育研究,讲究研究方法,积极主动地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实践,就可以促进教师、提高研究水平,产生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3.促进教育研究方法科学化、现代化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不仅是方法论范畴中的一个分支学科,而且是教育科学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几十年来,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对人才研究的重视,世界范围的教育改革广泛深入地发展,带来了教育领域一系列新的变革,从而引起了方法论上的深刻变革。

二、写好研究论文,保证研究质量

教育研究论文是教育研究成果的载体,是教育研究质量的重要标志。它对交流和推广教育研究成果、教育经验,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管理水平起着重要作用,总之,论文丰富了教育科学,因此要重视教育论文的写作。教育论文的写作要领如下:

(一)论文结构与要素

1.引言:

一般说来,引言部分通常应表明作者选择其论题的目的和动机,也可以提供有关该论题的背景介绍。换言之,引言部分需要说明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该论题,以及作者对该论题的掌握情况。在这一部分,作者可以提出将要讨论的问题,或是将要论证的观点,或是在文章中将要运用的理论依据或研究方法。

2.正文:

正文是论文的主体部分。为了能够证明中心论点,建议作者将中心论点分为几个分论点来仔细逐一论述。在提出分论点之后,用数据、材料、事实等来论证其正确性。或是用反面的例子和公认的错误的观点来进行反证。

3.结论(或称结语):

结论部分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结论部分,作者可以总结已论证的观点,或换一种方式表述论文的主题;也可以回答论文的引言部分所提出的问题。同时,还可以指出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和进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应该注意的是在结论部分切忌引出新的论题。

正文后应附注释(引语、必要的专用名等)和参考文献(一般应不少于3种),参考书目应详细列明书名、作者、出版地点、出版社和出版日期。

1)注释:一律用脚注。如果在行文中需要对文章某处加以进一步说明或标明文中引用别人的话语的出处,都可采用脚注的方式在本页页脚将其注释出来。

2)参考文献:论文所选用的参考书籍应在5种以上,参考文献应具学术性和权威性。中英文籍分开列出,且不必翻译。论文的正文之后需另取一页附参考文献。

(二)教育研究论文的写作步骤

1、撰写步骤

1)拟写提纲

拟定提纲要项目齐全,能初步构成文章的轮廓;要从全面着眼,权衡好各个部分。

2)撰写初稿

a初稿的内容尽量充分丰富,以方便修改定稿。但要防止一味地堆砌,写成材料仓库。

b要合乎文体范围。文句力求精练简明,深入浅出,通顺易读,避免采用不合语法的口头语言或科技新闻报道式文体。

c要写得干净些、清楚些。初稿最好使用页面字数不太多的稿纸,四周有足够的空余之处,以便于进行增、删、改、换等。

3)修改定稿

a修改观点:一是观点的修正,看一看全文的基本观点以及说明它的若干从属论点是否偏颇、片面或表述得不准确;二是观点的深化,有无深意或新意。

b修改材料:通过材料的增、删、改、换,使文章支持和说明观点的材料充分精练、准确和鲜明生动。

c修改结构:对文章内容的组织安排作部分的调整。

d修改语言:包括用词、组句、语法、逻辑等。作为学术性的文章,语言应具有准确性、学术性和可读性。

教学实践活动离不开教育理论的指引,因此教育工作者及教育研究者应该高度重视教育研究工作,实事求是、扎扎实实的做好教育研究论文的撰写工作,真正获得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我们要充分结合自己的学习工作实践活动,积极探讨教育真理及教学规律,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从而从根本上提高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