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资源的重要性范文

教育资源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教育资源的重要性

第1篇:教育资源的重要性范文

1.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是教师需考虑的重要内容。中职学生对一成不变的纸上作业热情较低,而对于各种乡土资源热情较为高涨。乡土资源是学生熟悉的文化,包括剪纸等各种形式的内容。将其运用到美术课堂中,可从材料准备开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会增强好奇心。

2.丰富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循序渐进地学习,学生的眼光和思维才会得到拓展。在常规美术课堂上,通常采用大众化材料,而乡土资源是地方所特有的,因为特殊而变得稀罕。在美术课堂中,乡土资源利用可借鉴的经验较少,学生需要开动脑筋,才能制作出独一无二的作品。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职美术课堂上,乡土资源同样可与爱国主义教育有机结合。通过对乡土资源的利用,学生对朴素的美感体验的认识会逐渐加深,从而回归自然,认同乡土文化。乡土资源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教师可利用其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与生活教育。

二、乡土资源进入中职美术课堂的途径

毕业后,一些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会成为幼儿园教师。现在的幼儿园教育注重乡土资源的利用,在这个背景下,让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充分了解和利用乡土资源成为必要的补充教学。在美术课堂教学中,一些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就如何有效利用乡土资源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探寻家乡的自然美景,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余姚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余姚图书馆曾经举办过一个摄影展,主题是“我们的城市”,邀请学生上美术课时前去观看。看着身边熟悉的风景在摄影师的镜头下变得美丽动人,富有生活气息,学生在感叹之余接受了一次爱家乡的教育。回到课堂教学中,笔者让学生畅聊感受,并鼓励学生拍摄自己身边的美景,这对于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生活是一个良好的开端。社会实践可使学生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自觉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2.探访文化古迹,重新追溯人类文明

古代遗迹记录了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体现了国民精神。乡土资源的多样性决定了在利用过程中要取其精华。利用课堂外时间探访文化古迹,可让学生有机会追溯人类文明,切身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培养学生保护古迹的意识,丰富其课余生活与历史知识,可谓一举多得。作为中职美术课堂的延伸,在一次兴趣小组社会调查过程中,笔者组织学生参观了河姆渡文化遗址。因为有教师的讲解,学生在认识上更上了一个台阶,对遗址艺术有了更高层次的理解,感受到历史古迹带来的震撼。回到课堂中,笔者开设了一节双鸟朝阳图案制作课,学生对原始图案进行再利用、再创作,制作出了各种形式的图案。这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是乡土资源再利用的一个良好范例。

3.寄情传统工艺美,创造美好生活

我们的祖先以其智慧创造出了很多传统工艺,其中有许多被传承和保存了下来。四明山是革命根据地之一,山峰连绵,孕育了大量的竹子,竹子资源被用来制作各种生活工具,同时也会被制成各类艺术品。幼儿园也经常使用竹子布置环境,当地幼儿园用麻绳将稻草人、竹筒、竹篾、竹篮等高低不一地串联起来,悬挂于厅中,形似风铃,充满童趣。将学生的手工艺作品悬挂于活动走廊,既富有乡土特色,又能较好地进行展示。学生用颜料在草帽上勾画不同的图案和色块,再将一顶顶草帽粘贴在活动走廊的墙壁上,色彩艳丽,富于动感。在美术课堂上,笔者尝试利用一些简单的乡土材料进行环境创设。因场地限制,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其材料之丰富,创意之新颖,得到了广泛的好评。

4.关注民间民俗活动,丰富情感体验

我国大量的艺术扎根于民间尤其是广大农村,因此采风成为重要的创作形式。当下,农村美术教育水平的提高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任务。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很多来自农村,充分利用农村的乡土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美术教学,是改善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教学的有效途径。民俗活动是民间文化的载体,农村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仍保留了大量的传统习俗。如,在人生诞辰、婚礼、庙会等重大节庆活动中,都会有各种各样的美术形式渲染喜庆的氛围,祈祝吉祥如意,这些活动都能培养中职学生的情感。结语教材是一种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地方课程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国家课程的必要补充。乡土资源作为课堂教学以外的有地域性特色的教学资源,是学校美术教育资源的有益补充。合理、充分地利用乡土资源,对于引发学生的审美感悟,培养学生对乡土文化的传承,有着现实而深远的意义。将乡土资源运用于中职学前教育美术课程中,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作者:吕红梅 单位:余姚市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第2篇:教育资源的重要性范文

首先应明确构建目标。针对高校资源开发应用现状,建立提升政治理论素养,弘扬社会主义爱国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精神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建立比较困难的环节,在资源库的建设中,人文精神宣传教育中需要包括教育者情感、素质。在构建目标体系中需要培养高校大学生社会情怀,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教育开展提供基础条件。高校大学生重要人物是知识的学习,要求学生具有多元思维能力,同时也能够构建健康心理素质,因此在构建目标体系中,需要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判断能力作为培养目标之一。其次,应完善和创新内容体系。依照德育资源开发内容的不同范围政治、公民和道德教育,在诊治教育重点树立物产阶级世界观、价值观,通过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道德教育在德育资源内容中比较广泛,重点提高高素质人才。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很多体现在教育内容上,在创新过程中,需要关注受众的合理需求,充分给予个体发展,保证思政教育内容贴近大众生活,面对不同时期新情况,需要提高内容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

二、完善高校信息化教育平台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类科技产品出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高校德育工作者同样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借助科学进步的成果,开发教育新资源,完善高校信息化教育平台,通过科学手段开发资源,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等载体,完善信息化教育平台。随着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学生接受信息方式出现很大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同样需求顺应时代特征的变化,充分利用网络应用记住,在现有网络信息资源基础上加工成新的信息因素和信息链接过程。网络信息的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带来很大挑战,在发展中需要深层次分析网络信息的影响,构建网络信息资源平台,实现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平台。在构建高校信息化教学模式中需要保证构建形式的多样性,提高思政教育内容的新颖性,包括科研、学习等方面,将思政教育资源渗透到大学生提倡生活学习中,高校在构建思政教育信息化平台中需要构建交流互动平台,形成师生之间的互动,调动广大师生参与教育信息化平台的积极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实效性。

三、创新人文知识资源和实践资源的开发利用

在高校资源开发中,实践资源和人文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因此需要重视人文知识资源建设。思政政治教育人文资源主要包括人类社会活动的综合,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实现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发挥在那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开发中需要树立人为精神培养的科学方向,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世界观,加强人文精神培养。在人为知识资源开发中,需要注意开发形式,重视现代媒体的开发利用,结合现代媒介资源,实现媒介价值的最大发挥,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人文知识资源的开发中需要建设知识互动交流性,实现人文活动的学习和接纳,实现高校交流互动的平台构建。在高校实践活动开展中,需要始终坚持资源化建设导向,充分提高思政教育资源的实用性。在网络资源的利用中,需要将各类资源进行整理分类,加强网站建设,提高技术含量,提高网络信息的优势。在网络资源的利用中需要充分利用媒体资源,按照思政教育一般规律,结合热点话题,向大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资源。

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置合理性

高校在配置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中,需要以效益为主,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情况。高校在配置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中,需要公式公平性原则,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共享,实现教育公平性,实现教育资源效益的最大化。高校配置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中需要遵从系统性原则,维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动态平衡,并建立良好的互馈机制。资源配置中,在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基础上,创造有利环境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提高教育系统整体功能。高校配置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中需要遵循针对性原则,针对不同时代背景确定资源配置的方式和重点,根据时代的要求和问题,确定资源配置计划。高校在配置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中需要遵循发展性原则,采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不能因为资源有限,而忽视某一环节的构造,导致后期在使用中出现诸多问题,不断增加平台的资源,增加维护成本。

五、重视隐性资源和服务性资源的开发

第3篇:教育资源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教育资源 社区教育资源 学校教育发展

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明确提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方针。这是教育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而发展社区教育、开发社区教育资源则成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主要方式之一。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颁布,其中明确提出要“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同时要“鼓励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相关组织开展继续教育。加强城乡社区教育机构和网络建设,开发社区教育资源”。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均在各自的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地提出要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开发社区教育资源,探索符合各地实际的社区教育建设和运作模式,从而为学校教育的发展提供各方面的支持与帮助。

一、社区教育资源开发的现实思考

社区教育资源开发是以发掘、培育、发展和利用社区内所有可能对社区成员产生教育功能的各种资源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活动和过程。它通过政策、法规、制度和科学的方法,对社区内以各种形式存在的教育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和充分挖掘,力求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以全面促进社区教育事业进步和学校教育发展。

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性系统工程,由主体和客体两部分构成。社区教育资源开发的主体包括国家、社区内各种机构和组织、家庭(个人)三个层次。社区教育资源开发的客体主要包括社区内所有教育资源。有学者从资源性质的角度,将社区教育资源分为有形资源(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和无形资源(社区文化、社区归属感、良好社区氛围、社区互助等)。[1] 在这一分类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可从社区教育资源存在的不同形态将其分为文化资源、人力资源和物质环境资源。

社区内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但由于体制、机制和认识、方法等因素的局限,造成了各种资源间条块分割、互不隶属、各自为政及资源浪费严重、社区教育发展艰难的困局。社区内各种社会资源,只有经过开发才能变成有效或高效的教育资源。[2]要解决学校教育发展需求与教育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除了扩大社会总资源对学校教育资源的分配比例、增加学校教育资源的总量外,还要按照一定的方式和途径整合和开发现有的学校附近的社区教育资源,把原本并不具有教育作用的资源赋予教育意义。

二、社区教育资源开发与学校教育发展的关系

学校教育的发展是一个系统的、艰巨的工程,它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资源的支持与帮助。社区教育资源是其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隐形的资源,它的开发是对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补充,学校教育的发展也为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提供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社区教育资源开发是学校教育发展的背景和重要补充

学校教育专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它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3] 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4] 学校教育的发展有利于一个国家教育事业持续和稳定的发展,有利于青年一代系统地掌握科学知识和全面发展各种能力,有利于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的和谐。

学校教育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系统的、艰难的过程,它需要多方面资源的帮助和支持。然而,社会总资源对学校教育发展资源的分配有时却不能够完全满足学校自身发展的需求。这时需要开发其他资源以补充其学校教育发展资源不足的缺陷。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学校教育发展的背景和重要补充。社区教育资源具有丰富性、多样性、稳定性、隐蔽性的特征:丰富性可为学校教育的发展提供充足的教育资源,为其发展奠定物质的保证;多样性可为学校教育的发展提供多种形式资源的支持,可以是有形资产也可以是无形资产;稳定性可保障学校教育发展需求资源的稳定性,解决学校教育发展的不时之需;隐蔽性则可以为学校教育的发展提供探索和求知的学术氛围,进而促使学校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总之,社区教育资源的有效、充分的开发为学校教育的发展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和补充。

(二)学校教育发展为社区教育资源开发提供动力和智力支持

社区教育资源开发是指在社区中,对社区内以各种形式存在的文化、人力、物力、财力等教育资源进行的有机整合和充分挖掘。社区教育资源开发具有资源总量增加和效能增大的双重含义。[5]总量增加即通过观念变革、机制创新和模式重构,以挖潜、开源、扩充等手段不断拓展社区教育资源容量;效能增大即通过对社区现有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提升资源使用效能。[6]

社区教育资源开发的总量增加和效能增大双重含义发挥作用,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不管是观念的变革、机制创新、模式重构,还是效能的增加、质量的提升等。学校教育发展对于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作用,它为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提供动力和智力支持。如加大对社区教育资源开发所需设备、教育基地和经费的投入;转变对社区教育资源的认识,扩展社区教育制度、文化和社会环境资源等,都与学校教育发展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学校教育发展为其开发提供科研平台、提供专家学者、培养研究人才和开发人才等,为其提供智力支持。如通过教育形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改革,增强教育资源使用效能、提升社区教育资源开发的质量等,与学校教育的发展也存在密切的关系。学校教育发展通过已有的成果和发展过程中的成果促进其各种方法和措施的形成和实施,为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提供充足的发展动力。

三、社区教育资源开发对学校教育发展的意义

社区内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但现实中各资源条块分割、互不隶属,利用率差等问题层出不重。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组织和开发社区教育资源。社区教育资源只有经过开发才能变成有效的教育资源。有效的社区教育资源对于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促进学校的教育民主,促进学习化社区的形成,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促进教育创新及创新人才的培养。

(一)促进学校教育走向民主

教育民主的核心是教育机会均等,当前,关于教育机会不均等有两种存在形式:显性不均等与隐性不均等。[7]前者主要表现为对于不同家庭经济条件、民族、种族、性别儿童的入学机会和条件的限制,这一现象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关 注,而且由于各国政府的不懈努力而日益改善;后者则主要表现为在课程与教学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由于学校、教师乃至整个教育系统的偏见而导致的,大量学 校“边缘儿”的存在及少数民族文化,特别是社区的独特的文化被主流文化所冲 击甚至被抹杀。当前,学校教育中隐性的不民主问题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便是积极组织社区人士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对学校工作的评价和监督,促使学校和教师不断地改进工作,实现学校教学与决策公正;同时,学校应该与社区人士共同努力,组织和开发社区的文化资源,使其能实现与学校课程的有效结合,使社区文化得以良好的保存和发展。

(二)促进学习化社区的形成

学习化社区是指以社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组织为基础,能保障和满足社区成员学习基本权力和终身学习需求,从而促进社会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提高, 以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而创建的新型社区。[8]可见,学习化社区着眼于社区成员的教育及社区生活、发展水平的提高,与学校组织和开发社区教育资源的着眼点――改善学校教育、促进学校发展有一定的区别,但后者是实现前者目标的重要支持系统。首先,学校作为社区的文化与教育工作的中心和前沿,它积极组织广大社区成员参与,必将在社区形成关心教育、关注学校发展的良好氛围,而这是学习化社区形成的内在动力和基础;其次,以学校为中心的社区教育组织的建立,以及其对于社区内人力、文化及物质资源的积极组织则构成了学习化社区形成发展的基本条件和组织保障。因此,在当前学习化社区的设计与建构中应将学校对社区教育资源的组织利用视为重要的动力。

(三)促进学生的个体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是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获得社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变迁的过程。[9]对学生个体而言,社会是个抽象的存在,而社区才是具体的、可触摸的。因此,学生个体的社会化首先应是认识社区,学会在社区中生活的过程。但长期以来学校一直是封闭的“象牙塔”,学生往往只是从课堂和书本中获得一些关于社会抽象的、笼统的、一般的经验,而对其生存的社区的状况知之甚少,这便导致两种结果:其一,学生缺少了对真实的社区事务基本的评价和参与能力,影响了学生个体的社会化进程;其二,有时甚至会出现因课堂所学与社区实际相悖,又得不到良好的解释而使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出现混乱和困惑。因此,完全脱离社区实际的教学只能导致学生社会认识的偏见与傲慢,只有坚持因地制宜,积极地组织和利用社区的人才、物质环境与文化的优势,将其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中来,才能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社区、理解社会,增强其对丰富多彩的社会的接纳与判断的能力,培养对社区的认同与归属感。

(四)实现教育创新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创新人才培养是当前各国教育的一个共同的目标,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则首先需要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的创新。笔者认为,当前我国封闭的学校教育体系将要成为实现教育创新的严重障碍,因为:其一,社会学的一个基本的认识,知识与信息的丰富与流动程度总体上是与一个人或一个民族、一个集体的创造力成正比的,任何形式上的封闭与缺少交流必将导致内容上的贫乏与僵化;其二,学校的封闭性必然导致其缺少社会监督、评价与建议,而成为违背教育的原有之义,为追逐功利(显性为升学率,隐性为教师、领导的收入和职位)而放弃一切的工具,很显然,在这种改革与提高的动力缺失的情况下很难实现学校教育创新。因此,为了大量创新人才的培养,学校必须积极开发社区教育资源,营造一个教育创新的有利环境,为学校教育的发展提供资源支持。

参考文献:

[1][8] 叶忠海.试论学习化社会的基础――学习化社区[J].教育发展研 究,2000,(5):38-41.

[2] 王嵘.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J].教育研究,2001,(9):39-44.

[3][4] 王道俊,王汉澜 主编.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4-31.

[5][6] 王勇.论社区教育资源开发[J].现代教育管理,2009,(12):11-14.

第4篇:教育资源的重要性范文

教育资源是影响高校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高等教育资源管理的核心是资源效率的最大化。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共享具有教育资源效率和价值最大化的重要作用,优质教育资源又是高校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竞争力,这一矛盾在资源共享制度和外部环境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导致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共享陷入困境。

1.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共享的现实困境。高等教育资源的区域共享,虽然具有优势和可行性,但具体实践不容乐观。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共享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第一,人们对于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的内涵和态度理解基本一致,普遍认为资源共享是实现校际资源互通有无和优势互补的重要方式,而且持肯定态度;第二,资源共享以校内为主,校际之间较少;第三,资源共享以自发行为为主,缺乏规范性和制度化;第四,在共享行为上,以学校教师为主且机会较多,学生较少且机会很少;第五,同一层次或同一类型高校之间的共享较多,跨层次、跨类型高校共享较少;第六,从共享的程度和内容看,以“低端”为主“,高端”较少;第七,从资源要素角度共享信息资源较多,物力、人力和课程资源的共享程度较低。⑩综上,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共享的现实困境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高等教育资源多元化的供给机制有待建立。我国的教育资源供给以国家和政府为主,教育资源配置具有典型的计划性质和集中垄断特点。由于人口众多和高等教育资源基础薄弱,国家对高等教育资源的投入先天不足,高等教育资源的社会供给体系尚未完善,不断扩大的招生规模和有限的教育资源更严重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国家对于高校的分层和投入具有明显差异,不同层次的高校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由于高校隶属关系和层次差异,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形成了条块分割的现状,教育资源比较封闭、对立,同一区域甚至一墙之隔的高校之间存在重复建设的现象。区域内高校由于历史发展、资源投入、学科差异等原因,在资源方面普遍存在差异,而高等校际教育资源共享是资源多元化供给的重要方式之一。我国高校虽普遍进行了后勤社会化管理改革,在资源供给、资源效率发挥等方面进行开展了不同的尝试,但高等教育资源共享仍裹足不前,特别是有天时地利的区域内高校,在资源共享方面未有突破性发展。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共享不仅对于破除教育资源条块分割、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提高资源效率有重要作用,对于社会团体、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高等教育资源供给也是一种重要探索。第二,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时代化和市场化程度不高。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应随着时代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行合理调整,以保证高等教育发展的适用性和先进性。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市场机制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影响也更明显,直接触动并加速了传统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改革,市场机制逐渐成为影响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主要因素,并成为推动高等教育资源不断优化的主要动力。⑩但是,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比,高等教育资源的时代化和市场化程度仍需深化。传统的高等教育由于缺乏办学的主动权,导致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目前,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转型和调整速度日益加快,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难以适应社会对知识和技能更新的要求,高校培养的传统产业人才供过于求,新技术产业人才供给严重不足。虽然高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和改革,在资源共享方面也进行了探索,但目前的校际共享仅限于学校层面,深层次或惠及学生的资源共享并不多见。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共享在提高区域内高校资源利用效率、保障有限资金用于高校重点学科建设、校际资源优势互补和高校发展公平等方面,能够缓解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问题,提高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时代化和市场化程度。第三,高等教育资源的区域协调机制有待建立并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存在明显的“东西强、中间弱”特点,这与我国传统的高校管理体制是分不开的。教育均衡的基础是教育资源配置改革,政府在宏观管理上的干预对我国的教育资源改革具有重要作用。高等教育资源的整合共享,一方面,需要中央政府从宏观上把握更大范围内的资源共享协调和制度化建设;另一方面,需要省、市政府依据地方的发展实际,承担并建立区域高校资源共享的协调任务,促进区域内高校资源的良性互动,扶持学校在支援地方特色经济建设、软硬件互动、教学互享、学分互认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通过管理和制度创新,成为资源共享的参与主体的内驱力,从而推动区域高校从高校层次到学生乃至环境的深度资源共享和融合。

2.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共享现实困境的原因。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共享的现实问题,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保障机制、动力机制和运行平台等三个方面:第一,缺乏刚性制度保障。高职教育是一项公益性事业,政府应在高等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制度保障和统筹规划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确保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主体,要主动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调整教育的层次和结构,实现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相匹配,承担人才培养的主体责任。高校资源区域共享,需要政府的顶层设计和政策法规来保障和推动。政府作为高校校际资源共享的第一推动力,是保障资源共享规范有序开展的重要因素。纵观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方面的规章制度可以发现,人们对于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的认识,有一个从“被动”向“主动”缓慢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伴随着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认识深化而发展的。资源不仅分一般资源和专项资源,还有学校层次、学科类别等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差异,涉及费用、管理等多个方面。我国有关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的制度和规范比较笼统,如现有制度未涉及共享资源的使用收费、管理、财政来源和利益分配等问题,现有的政策对于资源共享的动力机制和激励措施缺乏刚性规范,缺乏对资源产权管理的制度约束,对于管理权限和财政来源不同的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缺乏规定和指导意见,对于资源共享的监督、绩效和评价更未涉及。国家和地方政府从宏观调控和政策上的制度缺失,制约了高校资源共享的创新绩效和实施。第二,缺乏内在动力。高校和政府作为区域教育资源共享的主体,缺乏联动的内在动力。高校具有典型的公益性特征,政府作为公民让渡权利的产物,对高校的顶层设计、发展规划和跨界运行等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但由于政府和企业在职责、管理权限及其功能定位上存在差异,政府承担具有主导性和保障性主体地位的公共责任,高校则是主持性执行主体。⑩资源共享,需要以地方政府为媒介,通过区域高校联动来实现,这个过程需要各主体所赋予的权利和利益对等,否则就难以产生合作的动力和积极性。虽然政府具有资金、经济和社会利益的内在驱动,但由于区域内高校的管理权限和政府的因素,实践效果并不理想。事实证明,凡是政府大力支持的地区,其区域共享工作就开展得比较顺利,成效也比较显著;反之,则工作开展比较困难,成效不大。⑩高校首先关心自身利益,注重政府的政策法规和合作能否保障其利益,这成为影响校际资源共享的内在动力和共享积极性的重要因素。第三,缺乏资源共享的平台支持。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的主要动因是对资源的直接获取与重新配置,通过有效利用对方的资源来获取各自的竞争优势。对于高校来说,合作的目的在于强化优势。不同资源具有不同的主管部门和运行规律,如果合作中缺乏沟通、理解和信任,不仅会导致各方的责权利不明晰、信息失衡,还会造成合作关系不稳定乃至终止。因此,建立系统、有效的管理、协调机制和共享管理平台,对于各方的责权利和实际利益的管理及均衡具有重要作用。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共享需要政府和区域内高校联动,包括政府主导保障和校际深度合作。资源共享在一定程度上是政府主导下的区域内高校共同参与实施的过程,地方政府作为地方财政资源、政策资源、信息资源和公共利益的代表,要通过对公共资源的有效管理,成为校际资源共享的纽带。在缺乏刚性的法律规范和制度保障的前提下,地方政府和学校对于资源共享并不存在明确的责权利关系。虽然区域内高校在技术、地域、空间等方面完全具备资源共享的条件,但资源共享常常成为空谈或停留在浅层次。同时,由于缺乏资源共享的有效平台,关于资源共享的政策、信息和资源也难以落实,最终导致资源共享难以实施或不能有效实施。为此,政府应主动牵头,建构资源共享的交流合作平台,形成共同目标交集,产生利益共振,从而提升高等教育的资源供给和利用水平。

二、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共享的路径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教育在人口素质提升、人力资源转化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按计划对高等教育资源进行配置已难以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要通过深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探索可行的资源优化途径,提高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时代化、市场化、多元化程度,增强高等教育资源的区域发展协调和教育公平,从而推动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化的进程。⑩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共享的首要任务是构建政策保障、组织领导和协调机制,关键任务是创新运行和合作机制,核心是强化激励和动力机制,⑩最终实现资源共享高校的利益平衡和资源效益的良好发挥。

1.制度保障:构建政策保障、组织领导和协调机制。政策导向在资源共享中具有无法替代的引导和支持作用。政府对于公益性的高等教育资源负有重要责任,特别是地方政府要结合区域高校的资源禀赋,通过政策创新,引导协助高校构建资源共享平台,如出台鼓励资源共享的政策措施、建立资源共享的校际协调机构等,通过重点资源的共享拉动来提升资源共享的创新绩效。⑩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合作共享创新的现实困境,迫切需要政府提供充分的政策保障、组织领导和完善的协调服务。政府要提供良好的外部运行环境和协调机制,激发区域高校资源合作共享的积极性,提高各方创新资源的整合程度和利用效率,提升资源共享的创新绩效。从适应和满足高校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通过建立有利于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政策法律环境,从创新环境、制度规范、资源对接协调、共享配套建设等方面提供支持和服务。改革高校行政管理体系,加快高校的“去行政化”,推行“扁平化”管理,树立高校行政管理服务于教科研活动的意识,完善制度建设,创新性地开展资源合并、重组和管理等,提升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的组织化程度和制度化水平。

2.动力机制:强化激励措施,构建动力机制。一方面,要以项目和创新为载体,提升高校在资源共享中的主体地位。政府应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利用资源优势,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项目研发,构建以合作共享为核心价值追求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在高校资源共享的课程互选、学分互认、信息互通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引导并协助构建资源共享的运作平台。另一方面,将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纳入教育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教育评价体系,将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社会效应纳入教育评价体系。教育评价不仅看重数量,还要看重质量和效率。把资源的利用率和社会效应作为教育评价的内容之一,不仅有利于克服教育资源浪费现象,也有助于激发主体资源共享的动力。

3.运行平台:合作和创新运行机制。首先,政府要从资源整合的角度,运用政策工具和市场机制引导高校进行管理创新。要鼓励高校主动创新,鼓励高校合作实施重大科技计划、共享研发成果和相关利益,鼓励高校利用资源优势联合申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重要技术研发项目,通过优势互补,实现重大技术突破和多种形式的资源整合共享。其次,优化合作信任机制,全面实现利益共享。资源共享在不同的创新组织框架下进行运转,可以通过地方政府的制度约束或签订战略合同和协议的形式,建立资源共享的合作伙伴关系,避免合作共享各方在后续创新活动中产生纠纷。合作共享各方通过协调和交流机制,建立相互的信任,通过建立资源共享过程的共享信息制度和强化管理等措施,创造良好的信誉环境和合作氛围。最后,大力培育协同文化,培育资源共享的长效运行机制。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社会竞争日趋高效化和理性化,协同合作成为组织和个体的基本活动形态与行为模式。资源的优化共享、成员之间的团结协作与文化融合,以及成员各自难以发挥的集成作用,都对主体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协同创新,创建积极向上的协同文化,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创新的目标,有助于各主体走向更深层次的合作、共享、共赢,也有助于形成资源共享的长效机制。

三、小结

第5篇:教育资源的重要性范文

[论文摘要]高校课外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存在着意识不强、重视不够、闲置浪费、配置不当、盲目开发等问题。为充分发挥课外教育资源在大学生素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应当进一步明确大学生课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路:树立科学的课外教育资源观;充分发挥教育工作者主导性和创造性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主体性和互动性的地位;加强和改进相关职能部门规范性和导向性的建设;抓好教育载体的培植和创新。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尤其是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工程的逐步推进,社会的人才观、高校的教育观、教师的教学观以及学生的学习观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课外教育是对课堂教学主渠道的有益补充,在大学生素质教育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肯定。因此,文章尝试从如何进一步开发与利用好大学生课外教育资源的视角,谈谈高校课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借以抛砖引玉。

一、课外教育资源的内涵及其分类

(一)课外教育资源的内涵

目前国内对课外教育资源尚无明确的定义。但在教育经济学领域对教育资源内涵的探讨则较多并颇具借鉴意义。较具代表性的有:“教育资源作为社会资源的必要组成部分,是指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与个体发展需求所必需的人力、财力、物力等所有相关资源”“投入教育过程的一般也是人力、物力和财力,它们的总和,即教育资源。”据此,笔者认为课外教育资源是指在第一课堂以外的,在第二、三课堂中,能够被教育者开发利用的、有利于实现高校教育目标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课外教育资源一般具有数量的有限性、质量的可塑性、类别的多样性、结构的兼容性、功能的多元性、使用的共享性等特征,是高校开展素质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阵地。因此,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好课外教育资源,可以使课外教育资源的种类更丰富,功能更强大,效果更明显,这对于把握大学生课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二)课外教育资源的分类

在不少高校学生、教师看来,课外教育就是课外校园文化活动,课外教育资源就是举办的各种各样活动及其主体。实际上,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资源除了一般意义上的活动资源以外,还有很多。笔者认为,大学生课外教育资源,大致有如下几类:

1.活动资源。即各级各类组织、团体和个人组织开展的可用于大学生教育教学、有利于高校教育目标实现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1)按活动举办空间的不同,可分为校内活动和校外活动。(2)按活动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学术科技活动(如学术科技竞赛、科研实践、研讨交流、报告讲座、科普与科技作品展示活动等)、文化体育活动(如文学沙龙、主题论坛、演讲与辩论赛、书画摄影作品竞赛、文艺晚会、影视鉴赏会、球赛、运动会等)、社会实践活动(如三下乡、“四进社区”、挂职锻炼、主题调查、专题体验、勤工助学、创业见习等)、志愿服务活动(如社区义工、支教扶贫、敬老扶弱、结对帮扶、专业援助等)。(3)按主办单位的不同,可分为:党团活动(如入党入团宣誓、党团组织生活、干部培训、主题团日、党校团校活动等)、学生会活动(如竞选考核、学代会、师生座谈会、权益保护活动等)、社团活动(如社团大会、社团节以及社团组织开展的各类文化体育、学术科技、公益服务活动等)、部处室活动(如评奖评优、总结表彰、典型宣传、专项会展、培训竞赛等)、院系活动(如院系庆典、学风建设、班际共建、联谊交流、专业竞赛等)、班级活动(如主题班会、学科竞赛、互助促学、纪律检查活动等)、宿舍活动(如文明共建、互查互纠、卧谈会、读书读报活动等)。

2.组织与人力资源。即可用于大学生教育教学、能为高校教育目标实现做贡献的组织、机构、部门等团体和个体资源。组织资源,分校内组织资源与校外组织资源。校内组织资源包括党团组织、学生会组织、社团组织、院系或班级组织、党政部门、科研机构、后勤与教辅部门以及其他学生非正式组织、自组织、虚拟组织等;校外组织资源包括机关、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街道社区村委理事机构、民间组织(国际国内)等。人力资源,包括校内的专职教师、管理干部、思政专干、学生骨干、师生典型,校外的校友、名人名家名师、社会典型、时代模范、历史人物、家长亲属以及校内外的朋辈资源等。

3.财力与物力资源。即可用于大学生课外教育教学、有利于高校教育目标实现的财力和物力的总和。财力资源根据来源渠道不同可分为校内与校外两类,校内的包括学校行政拨款、专项资助、院系部门支付、自筹经费等;校外的包括政府拨款与立项支持项目、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赞助、社会团体与民间组织项目资助、横向合作项目经费等。物力资源包括校内的图书馆、实验室与其他科研场所、文体活动场馆、专业与人文展馆、校园景观以及校外的各种科技馆、博物馆、展览馆、自然与人文景观,校内外的技术设备等。

4.信息资源。即可用于大学生课外教育教学、有利于高校教育目标实现的各种信息。按信息来源不同可分为:图书信息、报纸信息、期刊信息、电子库信息、光盘信息、广播信息、电视信息、互联网信息、手机信息、橱窗板报信息、电子屏幕等户外传媒载体信息等。

值得说明的是,除以上主要的四类课外教育资源外,实际上,由于划分方法的不同课外教育资源还有许多不同的划分。如按存在形态不同可分为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按资源属性不同可分为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按存在形式不同可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按作用方式不同可分为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按时间先后不同可分为历史资源、现代资源和未来资源等。

二、目前课外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课外教育资源认识不足,开发利用的意识不强

高校相关主体对课外教育资源认识不足或存在误差,资源开发意识不强。不少人片面认为课外教育就是搞活动,活动就是资源的全部;多数人认为课外教育是团委、学生会和学工干部的事情;有部分人认为课外教育的主要功能是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因此,很多教师和学生认为,课堂教学才是最重要的,课外活动可有可无,甚至认为课外活动会影响课堂教学,而没有认识到课外教育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是教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没有了解到课外教育资源的相对优势及其在素质教育方面的巨大潜在功能,导致发现不了课外教育资源,也很少主动去开发资源的新功能,使得不少资源处于原始、低效状态,更不会去积极培植新资源。

(二)对课外教育资源重视不够,人、财、物投入不足

主要表现在:没有明确专门的部门负责规划、统筹、管理课外教育工作;不重视对课外教育组织管理队伍、指导教师队伍及学生骨干队伍组织开展课外教育的能力培训;专业教师、管理干部较少参与课外教育活动,而思政专职干部作为课外教育的骨干力量参与课外教育指导、管理的时间和精力也很有限;经费投入主要依靠学校拨款和自筹,数量十分有限;课外教育活动场地缺乏,技术设备落后、严重老化;对师生参与课外教育活动的有效导向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健全,导致课外教育活动的数量不足、质量参差不齐,师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明显不足。

(三)开发与利用课外教育资源工作处在较低水平

校内资源闲置、浪费现象严重,资源配置不合理,校外资源的开发、整合尚处在低水平状态。主要表现在:校内名师和专业骨干教师在课外教育中很少发挥作用;学生组织、社团在其中的作用还没充分发挥;不少质量不错的活动,学生的参与面十分有限;图书馆、实验室、专业和人文展馆等许多有益载体利用率低;网络、广播等信息载体的潜能也没有充分发挥;对校外的校友资源、企业资源、社会机构的其他教育资源的吸纳、整合还处在低水平状态。

(四)课外教育资源的潜在功能有待进一步开发

资源开发存在盲目性,课外教育资源的巨大潜在功能有待进一步开发。主要表现在:一些学校或部门开展课外活动过于频繁,使少量学生因过于热衷参加活动而影响了课堂学习;部分学校文体活动的比例过大而学术科技活动偏少,没能让课外活动较好地延伸课堂教学;一些活动举办单位片面追求活动的形式和规模,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活动的质量和实效上;目前课外教育资源在思政教育方面的功能发挥相对较好,而在促进专业教育教学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诸多方面的潜在功能还有待进一步开发。

综上,高校的管理者、教师、学生的课外教育资源观是缺失或滞后的,专业教师参与课外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有待提高,学生参与课外教育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和目的性亟须引导,课外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机构设置与制度安排尚需健全和完善,课外教育资源的科学、全面、可持续开发已经成为必须重视和加以解决的重要课题。

三、大学生课外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一)树立科学的课外教育资源观是前提

思想决定态度,态度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因此,要做好课外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工作,高校教育工作者树立科学的课外教育资源观是前提。具体地说,就是要全面、正确地认识课外教育资源的内涵、特征、种类、功能以及其开发与利用对教育目标实现的意义和价值,要从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高度来看待课外教育在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地位,要从课外教育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联系中把握课外教育资源的相对优势和独特价值,并主动树立全面的资源观、发展的资源观、开放的资源观和资源的整合观、资源的效益观,积极进行观念更新、模式创新、举措更新,使课外教育资源的功能得到充分地发掘和发挥。

(二)充分发挥教育工作者主导性和创造性的作用是基础

主导性决定着方向,创造性决定着质量。高校教育工作者在课外教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其对具体教育活动的目标定位、内容、形式、运作模式、实施细节等的总体设计和把握上,而其创造性则主要体现在对目标定位的吸引性、内容的贴近性、形式的新颖性、运作的有序性、实施的有效性的追求与实现过程中。在本课题组对精品活动资源的个案调查中发现,所有得到师生普遍认可的精品活动,无一不与指导老师的策划与运作的投入程度、创新水平等密切相关,而对反面案例的评估也发现,缺乏老师指导是活动成效低甚至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高校应采取有效举措,要从打好基础的战略高度,深入地激发包括教师、管理干部和其他教辅与服务岗位工作人员在内的全体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其中的主导性和创造性。

(三)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主体性和互动性的地位是关键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是否得到尊重和实现,决定着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自觉性、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也因此决定着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尤其是课外教育活动,它具有时间的随意性、空间的开放性、形式的多样性、组织的动态性、参与的广泛性等特点,因此它对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的要求则比一般的课堂教学中的要高。同时,相对于课堂教学,课外教育的优势表现在互动性强、选择性多、个性化程度高等方面,如果互动性没能得到实现,则课外教育的价值和吸引力就不复存在。因此,高校应从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三方面下工夫,从满足学生的需求、符合学生的特点、尊重学生的选择、关注社会的需要出发,不断增强课外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参与性,积极促进大学生在其中的主体性、互动性的实现。

(四)加强和改进相关职能部门规范性和导向性建设是重点

课外教育工作作为教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理应纳入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范畴和体系中。尤其是在目前课外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尚面临如上问题的现实背景下,高校相关职能部门通过加强统筹、规划和管理,实现对课外教育活动管理的规范性、发展的导向性,应成为当前做好该项工作的重点。高校应尽快探索建立有利于课外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管理体制、评估体系、竞争机制、奖励机制、整合机制,通过抓规范提效率,树导向出效益。

(五)抓好教育载体的培植和创新是突破口

从以上论述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高校的大学生课外教育工作,不是没有资源,是现成的资源没被利用,是资源的潜在功能没有得到开发,是资源的现实功能没用好,究其原因,是整个课外教育没有经过精心培植和着力创新。课外教育资源具有数量的有限性、质量的可塑性、类别的多样性、结构的兼容性、功能的多元性、使用的共享性等特征,这就决定了课外教育的教育载体是需要培植且是可以培植的,而创新的主旨就是要解决课外教育活动的吸引力、实效性问题。高校要从战略突破的高度出发,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狠抓一批龙头载体建设,如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科技创新基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等,以点带面,全面做好课外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工作,切实增强大学生课外教育工作的实效。

[参考文献]

第6篇:教育资源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创业教育资源;高校;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93X(2012)01−0019−04

21世纪对创业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使得高校的创业教育逐渐形成热潮。构建有效的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21世纪中国高校面临的重大历史使命。创业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对创业教育的基础——创业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以促进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更好更快发展。

一、创业教育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高校作为开展高等教育的主体,拥有着相对丰富的创业教育资源。但是,由于缺乏对资源的整合,资源分散、闲置、低效使用等情况非常严重,制约了创业教育的顺利发展。

(一)资源分散,难以发挥创业教育合力

创业教育资源的分布具有广泛性和分散性的特点。由于缺乏整合意识和总体规划,高校对创业教育资源的使用往往具有临时性和随意性,导致资源难以集中到创业教育体系中,从而产生强大的创业教育合力。

(二)资源不足与资源浪费并存

一方面,随着创业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高校的创业教育资源日益紧缺。但是另一方面,资源浪费的现象却非常严重。这包括:由于对资源的创业教育价值认识不足造成的资源闲置,还有因为方法不科学、管理不完善造成的资源低效率使用等。

(三)资源结构不合理

“强理论,弱实践”是我国高等教育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个缺陷。创业教育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育,高校理论资源丰富,实践资源相对匮乏,实践资源和理论资源不配套的状况严重制约了创业教育的发展。

二、高校创业教育资源整合的系统构想

(一)创业教育资源整合的理念系统

1.创业教育资源整合的目标

创业教育资源整合是服务于创业教育的一项活动。资源整合的总体目标就是充分挖掘高校内外一切可资利用的创业教育资源,将其纳入创业教育体系中,对资源进行科学配置、优化重组,以实现资源的最大效益,为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充分的资源保障。

创业教育资源的整合应该紧紧围绕创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根据开展创业教育时间上的继起性和逻辑上的递进性,笔者认为创业教育资源整合的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整合创业文化资源,营造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激起学生创业的愿望和热情;其次,整合课堂教学资源,为学生以后的创业行为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最后,整合实践教学资源,使学生获得运用知识解决创业实际问题的机会,增强学生对创业行为的认识和驾驭能力。[1]

2.创业教育资源整合的原则

第一,开发与探索相结合。开发与探索是创业教育资源整合的两种不同战略。开发战略是对现有资源的利用,其关键点是重新审视并定义高校现有的资源,挖掘其中的创业教育价值。探索战略是对潜在资源的利用,其关键点是创造性地、有选择性地吸引新的创业教育资源。高校拥有的创业教育资源相对其他社会组织来说十分丰富,但相对创业教育的目标来说还是比较匮乏的。所以,创业教育资源的整合要坚持开发与探索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充分挖掘利用现有的资源,另一方面努力探索新的资源。

第二,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对于创业教育资源,高校的视野不应仅仅局限在学校内部,而应加强与企业、政府、社区组织等外部单位的联系与合作,积极整合利用这些外部单位的优势资源,为创业教育开拓出更加广阔的资源空间。

第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业教育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育,这要求高校在发挥理论教学优势的基础上,注重实践教学资源的整合,使创业教育不仅成为知识性的教育,而且成为精神性、技能性、综合性的教育。

第四,优势与特点相结合。不同的大学拥有创业教育资源的情况也是不同的。在进行资源整合的过程中,高校要结合自身特点,对创业教育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等有一个清楚的了解,注重发挥某些方面的资源优势,制定符合具体校情的资源整合策略。

第五,使用与积累相结合。创业教育在我国的高校中才刚刚起步,其发展完善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高校进行创业教育资源整合,不仅要为当下开展创业教育提供资源,而且要从创业教育的长远发展考虑,在资源消耗的同时注重对资源的积累,形成资源整合的长效机制。

第六,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整合是对系统的各组成要素进行加工重组,形成合理的结构,以实现系统的优化、协调发展的过程。整合行为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创业教育资源整合要求高校充分了解和掌握创业教育的规律,对创业教育资源的各组成部分进行调查、分析,制定出科学的整合方案。同时,要结合当地实际,使资源整合不仅是科学与合理的,而且拥有可行的条件,易于操作。

(二)创业教育资源整合的组织管理系统

创业教育资源的整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因此,实现创业教育资源的高效整合必须加强领导,构建相应的组织管理系统,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以此规范整合行为,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具体来说,资源整合的组织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组成部分:

1.资源整合领导机构

成立一个全校性的领导机构是进行创业教育资源整合的前提。该机构应由学校党政领导、各教学单位负责人及教务处、学生处、财务处、校团委等相关职能部门的领导组成,其主要职责是负责统筹、规划全校的创业教育资源整合工作,并对其进行宏观管理、协调和监控。

2.资源整合实施机构

在领导机构之下,需要设立一个负责具体组织和实施全校创业教育资源整合工作的机构。这个机构的主要职责是协调各相关职能部门,制订资源整合的具体方案与计划,部署具体工作任务,对各职能部门的整合工作进行督促。可下设创业教育基金会、创业教育研究中心、学生创业指导中心等机构,负责各类创业教育资源的整合工作。同时,在各学院、系也要成立相应的资源整合机构,负责学院或系范围内的具体工作。

3.资源整合评价机构

成立资源整合评价机构是保障高校实现创业教育资源利用的预期目标,促进资源整合工作不断完善的重要手段。评价机构的主要职责是设计资源整合评价指标,对高校的创业教育资源和创业教育效果进行全面普查,通过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计算,了解创业教育资源整合的效果。评价是对创业教育资源整合工作的最有力监督。

(三)创业教育信息平台建设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互联网成为了当代社会最重要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构建创业教育信息平台,就是将能够转化为信息形式的创业教育资源整合到网络这个现代传播媒介上来,以实现创业教育资源在更为广阔的互联网空间上的共享。信息平台的建设主要包括以下3个部分:

1.建设高校创业教育资源总库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数据库日益成为人们共享信息资源的重要手段。建设高校创业教育资源总库,可以将各类创业教育信息资源整合到一起,在极广泛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实现资源的共享和积累。总库能够收藏的资源包括精品创业课程视频、创业学教程、创业必修图书、经典创业案例、各类创业政策法规等。

2.创建高校创业教育网

开辟创业教育专门网站有利于将一切创业教育信息资源整合到一起。网站可以向全校师生公布学校拥有的创业教育资源情况,方便学生利用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提供最新的创业和创业教育资讯,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设置相关网站链接,让学生可以轻松享受不同高校、不同地域和不同领域的各种创业信息资源。

3.构建创业教育网络社区

创业教育网络社区的构建可以为拥有创业理想的同学搭建一个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平台,同学们可以在这里分享创业理想、创业点子,接受创业教育的心得体会,寻找志同道合的创业伙伴,拓宽自己的交际圈,为以后的创业积累丰富的人脉资源。高校还可以邀请社会上一些成功的创业者、企业家、优秀职场人士、杰出校友加入创业教育网络社区,参与一些与创业相关的讨论,为学生的创业学习提供指导。网络社区不仅能够很好地整合信息资源、人脉资源,而且在交流讨论中也能营造一种创业的文化氛围,激发社区内学生更加强烈的创业热情。

(四)创业教育资源的开发运行机制

1.创业教育资源开发机制

第一,资金筹措机制。目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才刚刚起步,创业教育的发展资金相对比较缺乏,因此学校应该积极拓展经费渠道,争取社会各界的经济支持,为创业教育项目的开展提供充足的资金资助。如高校可以建立创业教育研究基金,鼓励并支持教师进行创业研究活动;建立学生创业实践基金,资助学生的创业活动,积极孵化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产生的优秀项目;走产学研相结合道路,积极推进高校的科研成果向经济效益的转化,拓展其自我衍生资源;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吸引企业家资助学生的创业活动。

第二,教师资源开发机制。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职动态发展的师资队伍,是搞好创业教育的重要保证。开发高校专职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主要应该做好这样几项工作:首先,加强对本校教师的培训,如选派教师参加国家或高校组织的创业教育培训班,将教师送到国外进修。其次,为教师提供到企业挂职锻炼的机会。第三,要充分利用社会上的人才资源,大胆聘用成功企业家、创业教育专家作为创业教育兼职教师。

第三,合作共享机制。合作是指高校和工厂企业、创业园区、科技园区、创业教育发展比较成熟的高校等外部单位建立长久的合作机制,共享这些外部单位的某些资源。例如,通过互联网平台,高校可以实现创业教育精品课程、创业经典案例、优秀创业教材等资源的共享;通过签订联合培养协议,高校可以在企业建立教学实习基地,将学生送到企业管理、生产的第一线进行学习;高校还可以通过邀请、聘用等方式,共享企业中的优秀人才资源。总之,合作共享机制的建立,将为高校提供源源不断的外部创业教育资源。

第四,创业教育研究机制。建立创业教育研究机制是开发创业理论资源的重要手段。高校应该充分发挥科研资源的优势,鼓励多学科视角下的创业教育研究,积极探索科学可行的创业教育培训体系、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等重要的理论资源,服务于高校的创业教育实践。学校可以成立专门的创业教育研究中心,为创业教育研究提供各种有利条件。[3]

2.创业教育资源整合系统

资源整合在创业教育实践中就是围绕创业教育目标,开展一系列的创业教育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将分散的资源整合起来,每一类活动就是一个创业教育资源整合的系统。高校主要应该构建以下5个资源整合系统[4]:

第一,以教授创业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创业教育课程系统。开设创业课程是高校进行创业教育的基础内容。课程系统的建设主要就是对教师、课程、学科专业、图书文献等相关创业教育资源的整合。

第二,以营造创业文化为目的的创业宣传系统。构建创业宣传系统是为了实现对创业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校园传播媒介资源,如校园网站、校广播台、校电视台、校园刊物等是创业宣传系统的重要资源。通过这些传播媒介,学校可以向广大师生宣传有关创业的政策法规、成功案例、创业赛事等信息,积极营造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此外,邀请成功企业家、创业研究专家举办讲座也是创业宣传的重要内容。

第三,面向全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系统。创新创业活动系统是创业课程系统的重要补充。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创新创业竞赛,开展面向学生的相关科研项目,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素质拓展活动,举办创业沙龙,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等,充分实现师资、科研、资金等多方面资源的整合。在活动系统中,学校应注重发挥创业类学生社团的作用,让学生不仅成为活动教学的被动参与者,还能成为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

第四,服务于在校大学生的创业孵化系统。孵化系统是一个为全校学生提供研究经营场地、通信网络与办公方面的共享设施,提供系统的培训和咨询以及政策、融资、法律和市场等方面的支持,降低大学生创业企业的风险和成本,提高新企业成活率和成功率的综合服务系统。对学生的创业项目进行孵化,是由创业教育向创业实战的过渡,这对创业教育资源的整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创业教育资源整合评价机制

构建资源整合评价机制是保障高校创业教育资源整合顺利进行的重要途径。评价工作首先是要依托专门的评价机构来开展,其次是要制定一套评价的规章制度,最后要运用一套科学可行的评价方法。创业教育资源整合评价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其关键工作是设计资源整合评价指标体系。目前常用的评价方法是运筹学中的DEA系统分析方法,根据DEA方法 ,高校需要对创业教育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的资源投入进行普查和量化,然后对创业教育的效果,包括毕业生创业人数、成功孵化项目数、创业学专著出版量等进行总结和量化,运用DEA模型计算出各类创业教育资源的整合效率。

创业教育资源整合评价的结果将为高校制定下一步的资源整合战略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也是创业教育资源整合工作不断发展完善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时椿,常建坤.大学生创业与高等院校创业教育[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

[2]李莉丽,龙希利.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运行机制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

第7篇:教育资源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开放教育资源;整合;共享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现代化教育实现远程开放性教育资源的扩展,为提高教学质量,构建全面的教学体系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方案。教育资源是开放性教学的重点内容,如何高效利用现有的开放性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和共享,发挥开放教育资源的作用,是未来教育事业发展的研究热点问题。

一、对开放教育资源的理解

要对开放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共享,首先要对开放教育资源有深入的理解,才能更有目的性的使用教育资源发挥教学作用。开放教育资源指的是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和其他学习者,共同提供的一系列用于教学和相关研究的多媒体信息。这些信息存储了大量的教学信息,比如课堂教学方法,课堂案例,个人学习经验等等。同时表现形式也更为多样,包括计算机多媒体信息,网络媒体信息等。一般来说我们把开放教学资源分为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两种,硬件资源主要包括为开放教学资源提供存储和传输的硬件设备,比如多媒体教室和教育网等。软件资源则涵盖更加丰富的内容,比如多媒体课件,教学文献,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音视频教学素材,多媒体教室广播教材,电视网络直播课堂等等。

教学资源是教学活动的内容基础,开放教学资源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开放教学资源不仅是远程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开展远程教育的根本手段。教学资源的丰富程度和教学资源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开放式教学的开展。开放教育资源的整合,有利于高效利用教学资源,促进开放教育资源有效配置,提高开放教育的教学质量。因此推动开放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最终目的是追求教育质量的提高,是未来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目前开放教育资源存在的问题

远程教育发展至今,开放教育资源逐渐积累,也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高质量课程资源,教学效果的提升也是比较显著的。但是我们也应当反思开放资源的整合共享,在经验和技术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限制因素,优化开放和共享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开放教育的发展。

(一)数量大但是不够精

远程教育资源的建设整体上看来过于繁琐,也缺少明确化的建设目的,总是认为有比没有好,所以也没有过多的考虑教学资源的有效性和质量,教学资源的总量是上去了,但是真正能够起到教学作用并不多,尤其是精品课程。缺乏对开放教学资源的考核和管理,使得开发教学资源的优势很难发挥出来,大量的教学资源让教育者在使用过程中难分优劣。

(二)适用性不强

教学资源的积累为共享提供了资源基础,但同时更新速度慢,没有专业性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使得很多情况下使用开放资源并不能很好的适应课堂教学。整体开放教学资源中,数量多种类也多,但是适应学生学习需要的资源却不理想,内容性的教学资源比较多,缺少指导性和辅的教学资源,这使得开放资源的应用完全是生搬硬套。而开放资源的整合共享是为了让使用者在教学过程中有更加丰富的资源和更加恰当的方法,缺少针对性的教学反而影响了教育者对教学资源的利用。

(三)资源反复严重

开放资源的反复造成了大量的空间浪费,开放资源应当根据具体的教学需要进行建设,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开放性存在较大的差异,教育单位各行其是,没有将资源整合统一起来,还处于比较分散的状态,这样就很容易出现重复和类似的教学资源。

(四)共享整合程度弱

开放资源建设需要一个统一化的共享平台,但是目前开放教学资源还是处在自己建设自己的状态,平台难以形成,无法将这些开放资源流动起来,没有共同和交换,开放教学资源缺少了共享性。资源整合方面,开放教学资源缺少一个核心化的门户管理者,资源和资源之间的联系比较差,阻碍了开放资源的取用。

三、开放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机制分析

远程教育的实现就是依靠开放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开放教育机构提供的教学资源能否被其他教育机构有效的利用起来,是远程教育的关键所在。如果远程教育体系中,开放教学资源还是处于一个比较分散的状态,缺少统一化管理和整合,共享交互性差,势必会影响远程教育的质量。

(一)建立开放教学资源整合协调中心

开放教学资源整合包括教学资源的开发和整合两个环节。首先我国在开放教学资源的开发上,缺少一个关键的协调机构,而建设开放教学资源整合中心的作用在于打破资源开发和共享的“小圈子”,一改传统开放资源独立开发应用的工作方式,对开放教学资源进行专门的审查和监督,形成一个整体化的资源中心。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根据优势互补的原则对资源进行开发,避免资源的重复,形成一个良好的精品教学资源环境。2.对开放教学资源进行分科分项,力求保证教学资源的针对性。3.落实教学资源的开放程度,对版权等问题进行集体监管,避免教学资源的集中垄断,使教学资源的共享更加便捷。

(二)完善开放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制度

制度是工作的指导,正确的方法和正确的指标才能真正发挥开放教学资源的作用。对开放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评估和分析,减少“劣质充数”的教学资源,增加精品资源的总量。然后完善开放教育资源的使用评价体系,对教学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一方面作为教学经验总结,另一方面也作为共享资源的参考,确保资源共享过程中有明确的科学指标。

(三)构建开放教学资源信息库

信息库模式尽可能的将开放资源整合起来,把更多的共享资源库集中在一起,检索拥有更大的资源基础,同时通过信息库模式也能实现教育资源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另外,开放教育信息库模式对资源进行分类,更具适用性,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学科需要进行有目的的取用,极大的提升了开放资源的利用率。与此同时,教育机构应当积极的参与到信息库的建设中,早日通过信息资源库搭建起一个共享平台,发挥共享优势互补的作用,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有效提升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 焦建利,贾义敏. 国际开放教育资源典型案例:一个研究计划[J]. 现代教育技术. 2011(01)

第8篇:教育资源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小学教育学课程资源 开发现状 反思 开发构想

小学教育学是研究小学教育现象与问题,揭示小学教育普遍规律的一门学科,是教育一般原理和小学教育实践有机结合的产物。该学科的学习旨在让学生认识小学教育教学规律,掌握小学教育教学基本模式,具备小学教师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教师意识和职业情感,对学生形成小学教育理念和掌握初步教育技能起着奠基作用。小学教育学是师范专科学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作用不言自明。我结合从事该门课程的教学实践,深刻感受到课程资源开发不力,为使课程应有的作用和价值充分体现出来,开发和合理运用课程资源是该课程有效实施的强力保障。

一、小学教育学课程资源开发现状与反思

1.重理论轻实践

在我国,长期以来课程资源被简单地理解为教材。诚然,教科书、参考书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中的主要课程资源,直到现在我们仍将它们作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正是基于这种情况,人们常常误以为教材就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一提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就想到订教材、编教材,而没有想到其它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受这种观点的影响,小学教育学课程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上,基本以教材为中心,偏重于学科理论知识的讲述,注重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和完整性,导致课程内容理论性强、实践操作性欠佳,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师范能力、人文素质、教师意识和情感的培养。www.lw881.com小学教育学与小学各科教材教法课程关联很大,很多知识点是相通的,但这些学科间知识的贯通与融合很欠缺。学生即使理解了课堂讲述的内容,也不知如何应用。这样的课程内容自然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而且不利于学生师范素养的形成,致使学生认为小学教育学理论知识深奥,学习兴趣不浓。

2.重教师轻学生

从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看,主要是任课老师。从事相关课程教学的老师间交流甚少,更谈不上课程资源的共同开发和共享,与校外小学老师的接触和联系就更少了,使得担任该课程教学的老师或许在理论层面已系统掌握该门学科的知识体系,但对当前小学教育实际情况的把握不一定很清楚。而教育对象学生——未来的小学老师,也未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课程资源开发主体单一,导致课堂教学的过程基本是落实教师预先准备好的教学方案。

3.重课内轻课外

从课程资源实施的空间看,教学局限于班级课堂,学校教室成为实施课程唯一的空间场所。教师要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要达到相应的学习目标,完全凭借课堂教学达成。对绝大多数的学生来说,对该学科的学习主要体现在课堂上倾听老师的讲解,结合学科知识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拓展性学习的学生寥寥无几。教师上完课,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不存在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结合学科内容,带领学生到校外参观、到小学实践的机会基本没有。这样很难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教学实践及从事教育工作的综合能力。

4.重显形轻隐形

小学教育学课程资源主要是看得见、摸得着师生都有的教材、教师的讲义、ppt演示文稿、音像资料等实实在在的显形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可以直接成为教育教学的内容和便捷手段。教学实践证明,与显形课程资源不同的隐形课程资源,是以潜在的方式对教育教学活动施加影响,其作用、方式等具有间接性和隐蔽性,如,学校和社会风气、家庭气氛、师生关系、教师个人魅力等,它们虽不能构成教育教学的直接内容,但是它们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起着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小学教育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只注意到显形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忽略了对隐形资源的开发。

5.重抽象轻形象

小学教育学学科内容,从教育理论观点的论证过程看,较为笼统抽象,缺乏生动直观的佐证材料,教材内容各章谋篇布局,一般按照先罗列观点,然后逐一阐述,最后作总结性说明的格式,内容全是文字性的抽象说明,缺乏新颖性和生动性,笼统、抽象的解释和思辨式的论证使学生无法将学科知识与教育现实联系起来,理论和实践脱节,学生不能真正领悟到其中的内涵。教材的这种格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教师备课。老师的讲义也基本沿用教材结构,上课难免会先罗列观点,然后阐述,生动性和形象性欠缺,无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激情。

二、小学教育学课程资源开发构想

从课程目标实现的角度看,凡是有利于实现目标的因素均可作为课程资源。其中既包括教科书、参考书、教学场所等物质资源,又包括学科专家、教师、学生等人力资源。可见,课程资源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课程资

源的开发,必须走出对课程资源僵化的思维观念定势。转变课程资源观,使课程资源由狭变广、由静转动,不再只是学科内容的总和,而是学科、学生、教师、生活、社会的有机整合。

1.内容实践化

小学教育学课任老师在开发课程资源时,应尽可能将理论性、师范性和实用性融为一体,将枯燥的书本文字内容变为具有操作性的、富有情感的、学生乐学的学习内容。首先,小学教育学中涉及小学教学部分的章节,如教学方法、教学工作基本步骤等内容,实践性很强,在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时,可将这部分内容作为学生实践练习的内容,让学生站在讲台上做小学课堂教学环节的片段模拟,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学生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也都可得到训练。其次,为了完善和丰富教学内容,资料的收集显得非常重要。特别是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案例,可从网络、书籍、报刊杂志中收集,也可从一线小学老师处收集。案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教育理论问题,更易使学生掌握。再次,课程内容的实践资源的来源,还可以以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社区教育为资源;以历届毕业生撰写的教学案例、成长记录、教师科研成果为资源;以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合作指导实习,合作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及成果应用为资源。最后,小学教育学课程的实践资源还来自学生的见习、实习工作,这是一笔非常重要的实践资源。可将学生在见习、实习中的表现、遇到的问题整理分析,以供教学使用。

2.主体多元化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同时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教学目的,对课程资源进行分析、整理,将可能性资源转化为现实性资源。教师可将自身的生活、学习、工作经历及需要、兴趣、爱好等作为课程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相关专业的老师间经常相互切磋、交流,各自使用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可以借鉴、共享。在课程资源开发中,学生也可参与其中。比如,事先布置的课堂讨论题目,教师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搜集相关资料,搜集的资料可以作为课程资源,师生共享。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遇到的问题、困惑,对人生持有的态度、价值观等也是丰富的课程资源。小学教师可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合作主体,因为他们拥有更多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与大学老师拥有的教育理论知识相得益彰,使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由两极走向整合,成为课程的共生资源。

3.空间拓展化

小学教育学课程的实施在时空上局限性较大,一周两次课,共四节,由教师在教室为学生授课。时空的局限性使课程价值的体现受到一定限制。在以课堂作为主阵地的同时,课外学习和校外参观、交流不容忽视。根据章节内容,可以划分课外学习小组,定期布置学习题目,学生间互助互学,师生间相互切磋、交流,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教师要经常到小学教育教学一线去,观察和记录小学教育教学现象、问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聘请优秀的小学教师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作专题报告。比如聘请优秀班主任给学生讲班级管理工作,聘请优秀的小学教师给学生上示范课,与小学及社会上儿童教育机构建立合作机制,进行广泛的合作交流。

4.明暗综合化

英国思想家波兰尼将知识划分为显形知识和隐形知识。隐形知识是指那些不能清晰反思和陈述的知识,它有着更广泛的影响力和内在推动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范生教育素质的形成。这就告知我们,隐形知识不容忽视。小学教育学隐形课程资源主要体现为教师的因素。教师不仅决定了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课程资源重要的载体,而且其本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基本资源。教师的各种示范、言语、着装、精神面貌、板书等均是可资利用的隐形课程资源。师生情感交流、课堂气氛的营造在很大程度上由老师决定。因此,教师不可忽视自身因素所起的作用,更要将这些因素的作用尽可能地发挥出来。因此,一是要创设师生相互理解、相互配合的课堂心理气氛,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坦诚相待,如主动关心学生,联系生活事例进行教学,等等。二是要敏锐捕捉学生内心情感波动,结合教学内容及时对其进行教育理念、教师责任感、人生价值信仰等方面的教育,以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教育观和价值观。三是要陶冶自身情操,用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不少事实说明,教师的人格魅力深深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乃至价值观的形成。在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教师自身隐形资源的开发应放在首位,通过对教师这一重要课程资源的开发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5.图文并茂化

人对事物的基本认识源于感知,即使是抽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的大学生也喜欢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这就要求小学教育学课程在内容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静止的内容动态化、单一的教法多样化。在开发课程内容资源时,可将课程资源设计成情境性课题、案例性课题、实践性课题和研究性课题等多种类型,尽量使理论形象化、具体化,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在动态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教学情境、教学

氛围、教学灵感、突发事件、学生的问答及插嘴等都是很好的课程资源线索。在教法方面,一是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设计图文并茂优良的教学课件;二是丰富课堂教学方法,注重课堂讲授与师生讨论、小组合作与探究学习、文献阅读与案例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的应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

总之,小学教育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权衡各种因素,谋求课程资源最佳开发与利用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学习出版社,2008.

第9篇:教育资源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远程教育;网络教学资源;网络;研究

中图分类号:G7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11-079-02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对知识的渴求,目前远程教育、开放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要素,能够不断提高我们生活的科学文化含量,丰富我们的生活内涵。而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是远程教育工程建设的核心,建设开放性、标准化的网络教学资源是实现终身学习,使教育走向大众化、社会化的关键。

一、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在人力资源开发上大有可为

远程网络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是逐步推行教育大众化以及开放化的重要手段。充分运用各种类型的现代化电子信息手段,以个体化学习为主的教学活动形式或教学结构,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多样性和高效性等特点。

1.教育模式的开放性。远程教育利用现代通信媒体实施远程教学,使学习的课程可以跨越时空和地域的界限,延伸到受教育者所在的任一角落。受教育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要求、学习条件以及相应的职业需要选择自身所学的专业、课程,并通过多种不同类型的渠道接受远程教育教育教学,进而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教育模式的开放性,就受教育的对象来说,他们可以不受年龄、职业以及学历的限制;就学习的时间来说,他们可以采取随机、变动的方式进行选择。中央电视大学现代远程教育采用免试入学、宽进严出的方法,更体现了现代远程教育的开放性,是一个向全社会提供终身教育的开放教育体系,为大力提倡的学习型社会构筑服务平台。

2.教学方式的交互性。现代远程教育引入动态教学资源,形成丰富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在资源建设共享的前提下,不仅可以进一步实现人机交互,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教与学的互动学习,体现其交互性。除此之外,可以让教师以及学生之间通过相关的合作、合理的竞争、充分的讨论以及多方面的交流等多种形式实现协同学习,完成每一个确定的学习目标,展示其协作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3.课程设置的多样性。现代远程教育除了在学习时间和方式上有多种选择,在专业(学科)设置上也具有多样性。这也充分说明,现代远程教育适应时展需要,可以满足各层次求学者需求,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多样性的教育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充分适应各种类型学生在教育需求方面的不同层次、水平、目的的需要,同时也迎合了广大的受教育者在空间方面不受课堂地点约束的需要。此外,课程设置的多样性还为广大的学生在学习方面提供了最为广泛的方便条件以及最为周到的人性化服务。

4.教学资源配置的高效性。当今社会环境下,现代化的远程教育教学借助不同类型的网络教学资源优势以及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让广大的受教育群体在同等的教育投资状态下享受教育资源,因此,接受远程教育教学的人数正在以几何级数的比例增长。除此之外,教育资源配置的高效性还极大地降低了我国在教育成本方面的投入。同时,由于远程教育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健全,使得新的课程、新的知识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传递到每一个学生,实现资源共享,从而提高了整体效益。

二、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方向

1.创造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的优化环境。远程教育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以前是需要政府全额资金扶持的,但随着社会发展,教育事业走向市场已成为发展趋势。上海市的部分成人业余大学已与地区教育局脱钩,实行市场化运作。民营企业参与教育投资,兴办学校的也逐步增加。所以,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在依靠政府政策主导的基础上,更多的要寻求非政府组织的力量,倡导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优化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发展环境,并寻求可持续发展之路。

2.建立现代远程网络教学资源联盟,发展教育资源门户。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最需要考虑的是提高现有资源的组织性和可利用性。教学资源建设越来越受到教育单位的重视,特别是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基础比较好的地区,网络化教学资源平台应用对教学资源形成旺盛的需求。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拥有自己的远程教学网络,在市场上拥有相当的品牌度和占有率。如何更好地利用好这些网络资源,发挥更大的利用率,避免重复建设,形成更强大的规模效应,这就需要构建全国性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教学资源联盟,整合资源,加强合作。2003年“西部大学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工程”的落实,就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3.规范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技术标准。远程教育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是远程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是需要长期建设与维护的系统工程。由于远程教育网络教学资源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有视频、音频、图片资源,还有信息采集、编辑、查阅、传递、管理系统,因而不易管理和利用。为更有效地建设好各级各类远程教育资源库,促进资源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提高远程教育网络教学资源检索的效率与准确度,保证远程教育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质量,制定远程教育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技术规范是十分必要的。技术规范的制定是为教学资源开发者提供一致的标准,以统一开发者的行为,达到资源基本属性结构的一致性,以保障远程教育网络教学资源的质量和使用价值,以实现远程教育网络教学资源在区域内的广泛共享,并为学习者或教育者等对远程教育网络教学资源的查找、评估、获取和使用能获得最大效率而提供支持,同时也为不同资源库系统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交互操作提供支持。建立健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规范》和《网络课程开发技术规范》等规范性技术指标,对于现代远程教育今后的发展具有基础性意义,构成其长远发展和全面普及的基石。

4.高度重视远程教育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自我评价。重视远程教育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评价,旨在通过评价机制筛选优秀的远程教育资源。对于现代远程教育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和科学的发展进行实时更新,不能像以前传统教学那样,一本备课笔记用几年甚至十几年。对远程教育网络教学资源建设项目要进行跟踪分析,了解其进展情况、总体表现、成果和不足方面,从而不断完善、提高、更新。通过自我评价,也进一步促进远程教育的师资水平不断提高,督促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顺应时展的需要。

三、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教学资源建设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1.充分认识远程教育的重要性,优先增加其投入,挖掘其潜能。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尤其是在多媒体信息技术以及网络信息技术方面的迅猛发展,我国以虚拟网络大学为新的教育代表的新一代的远程开放性教育正在全

国各地广泛兴起。就我国的实际国情来看,发展远程开放教育既适应我国的经济基础,又符合我国在教育发展战略方面的具体要求。近些年以来,全球世界性的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正在逐步加快,国际互联网的发展也正在突飞猛进,这就要求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战略必须紧跟世界的潮流,所以,进一步调整和改革我国在教育体系方面的资源,优先发展远程开放性教育教学,逐步加大我国对现代化远程教育投资建设的比例,进一步挖掘现代化远程教育教学的潜能,逐步建立“知识经济”形式的学习化的社会。

2.改革教学模式,使之与经济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实施现代化远程教育教学工程,是以网络建设为基础,以资源建设为核心的新的教学模式体系。一是要在平时的学习设计过程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做好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的支持服务,帮助学生获取最大限度的发展,构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二是要构建在线课堂或网络课室,通过在线课程和实验课,组织学生在在线课堂内通过计算机会议进行交流,师生一起共同讨论问题,实现考勤和作业的在线提交;三是要充分发挥现代电子技术的功能,注重“交互式”教学,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索问题,进而取得成效。一种好的教学模式要体现交互性,体现师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以及情感交流等。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进行辅导、答疑、批改作业、论文指导等。

3.建立正确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的质量观。远程开放性教育教学体系的评价是一项很复杂的问题。远程教育教学的对象与我国全日制学校所培养的对象不同。远程教育教学所面对的是成人,这些人在业余时间所进行的是“查漏补缺”的学习,所以,更加强调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培养。因此,我们要不断地依托于现代化的综合评价体系,针对受教育者在学习方法、学习方式方面进行评价,及时准确地对受教育者的学习状况予以反馈,观察并记录每一名受教育者在平时解决相关专业问题的全过程,通过借助计算机来进行相关的学习、探索,以及实验的意识、本领的培养工作,进一步克服我国在传统教育领域“一锤定音,一卷定终身”的不合理的教育教学考核办法。

4.信息化技术防范方面的注意事项。(1)确立正确的设计原则。充分重视网络系统和信息的安全,建立先进的网络管理系统和安全管理系统。建立完整的信息控制和授权管理机制。采用成熟的先进技术,兼顾未来的发展趋势,既量力而行又适当超前,留有发展余地。

(2)采用综合安全措施。用户信息安全问题一直是网络技术讨论中的热点。事实上,在网络建设初期,用户对安全性可能要求不高,但是,随着用户数的不断上升和提供的服务种类不断增多,用户将会越来越多地考虑到信息的安全性。

现代远程教育在我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具有很广阔的市场。我国远程教育网络教学资源建设还刚刚起步,需要大家的支持和关注,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完善,以发挥现代远程教育在教育领域的地位。

参考文献:

[1]丁兴富.远程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程杰.建立终身教育网络资源库的若干问题[J].教育信息化:学术版,2006,(12)

[3]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