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和趋势范文

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和趋势精选(九篇)

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和趋势

第1篇: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和趋势范文

1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建设的发展趋势

1.1专业宽化趋势

专业宽化趋势是指专业设置为适应不同岗位或岗位群工作需要,专业口径宽窄并举,以宽为主。当前,随着社会科技的高速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的实施,职业岗位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应用型人才必将在较大范围内流动,复合型口径专业的学生适应性较强,专业覆盖岗位群集。专业宽化,既为人的潜能发挥提供更大的空间,也为学生就业后的继续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1.2专业综合化趋势

专业综合化趋势主要体现在有些专业内涵跨学科体系,其培养目标是精一兼数、一专多能。因为一专多能、多工序轮换的需求正在上升,多机床操作及多仪表看管等也正在发展,这是现代化高技术企业运转现场的一大特点。同时,也是经济学角度、生理学角度、心理学角度和社会学角度共同考虑的必然结果,这是当前世界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必然趋势。

1.3专业实体化趋势

所谓专业实体化,是指专业不仅应成为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基地,而且还应成为生产、科研、技术服务的综合实体。即在专业设置与建设中,依靠专业师资和设施设备等有利条件,积极开展科技开发、技术辐射、生产经营与咨询服务,以使专业设置管理发挥最大的效益,为经济社会更好地服务。目前,我国部分专业已呈现上述发展态势。

1.4专业行业协会化趋势

专业行业协会化趋势,是指高职教育越来越重视行业协会在专业设置和建设中的作用,并且主动与行业企业联系,邀请它们参与,共同制定行业技能标准、等级考核标准和技能认证体系等,这也是专业改革方面值得注意的趋势。

2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指导下,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方面,针对现阶段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及经济增长点的切换,面向市场,服务市场,基本摆脱了以往普通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原则的羁绊,形成了较为鲜明的高职教育特色。主要表现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得到了很好的贯彻;专业名称趋于规范,专业设置的随意性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克服;专业设置越来越贴近社会需要和个体需求,较好地反映了技能岗位要求,促进了高职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的紧密结合;专业结构日趋合理,一大批具有时代特征的新专业的设置,主动适应了高校扩招和教育对象择业观念的变化;重视品牌专业和特色示范专业建设,注重对专业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指导和服务等。

3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建设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思考

3.1专业设置――建立主动适应、动态开放、自我调整的发展机制

研究表明,高职教育是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变化与调整的结果。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相适应,区域经济中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又是高职教育专业调整和改革的重要依据,其产业结构也直接影响着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及其发展规模。众所周知,一所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体现其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专业设置与毕业生就业市场之间的结合程度。

3.2专业建设――建立政策主导、院系主体、行企参与的政校企发展机制

从宏观层面,国家和省级相关管理部门加强宏观指导,完善制度,重点扶持,在“质量工程”“全国百所示范院校建设项目”和“全国百所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基础上,深化改革、推进合作,提升高职院校品牌与特色专业建设水平,引领高职教育向纵深发展。近十年来,国家确定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政方针,出台了一系列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文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有了快速的发展。

从中观层面,高职院校成立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科学制定专业建设规划,出台一系列专业建设的制度、规定和政策,协调好领导、指导、引导和主导的关系。专业建设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各个部门,涉及每一位师生员工。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从微观层面,二级院系要认真制定各专业建设规划,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打造专业特色,建设专业品牌。二级院系作为专业建设的具体实施和建设部门,必须根据高职教育的要求和学校专业建设总体规划,结合实际,在深入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出各专业的专业建设规划,并积极组织实施。

第2篇: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和趋势范文

【关键词】教师教育 改革 趋势 路径

随着时代的急剧变迁,世界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日益发展壮大的互联网,将我们的世界逐渐的融合成为一个整体的同时,对我们的教师高校教育的内涵和手段也产生了极其深刻的改变。于是,关于教师高校教育的课程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大。做好课程改革工作,不仅是顺应时展的必然发展趋势,也是本着对全国高校学生负责的必然选择。

一:当代学生现状的分析

当今,高校不断扩招,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向普及教育发展,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对我们职业院校的学生更为严峻。要让学生实现应有的社会价值,并适应就业的严峻形势,需要学校及教师引导他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逐步提升在校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在校学生正处于由学生向社会角色转变的过渡时期,是一个开始独立自主的过程,往往这个时期的学生对于自我认知仍不全面。他们对未来的职业生活有很高的期待值,但是学生在职业素质上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自我认知不足、规划意识淡薄。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以后,降低了对自己的学习要求,对所学专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不甚了解,更是无法对未来制定全面客观的规划,以至于毕业时会手忙脚乱,毫无准备。此时学生的心理尚不成熟,不能正确的分析自身的优势与劣势,职业规划意识薄弱,直接导致部分学生盲目择业甚至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就业问题很多变成了凑合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而不是一份可以长期从事的职业。

⑵职业素质不良。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所必须的心理品质。很多学生入学后,认为进入高职院校只需要学好技术即可,便忽略了对自身职业素质的提升。并且现在学生对工作的期望值普遍偏高,但是在学校中又没有做好基础工作,难以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现实中不免会受到打击。当自己的期望值与现实状况相差太远就会产生自卑、自怨、迷茫的心理,无法承受挫折和失败。

⑶专业能力较弱。高职学生普遍存在专业技能不足、基础知识薄弱、专业拓展面窄,计算机能力缺乏,与人沟通能力欠缺,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团队精神等问题。

二: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

教师教育改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社会过程,本文针对当代学生的现状做出几点分析:

1.高校教育的课程理念要创新

教师在教育课程理念的创新,教师教育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例如“翻转课堂”等,突出并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乐于学习,积极思考,真正的起到教师授课的目的,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2.高校教师教育理念趋向能力本位,理论、实践相结合

教师应具有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理念,将专业教育和职业工作相结合。做到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统一,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要给学生更多的参与企业的时间,用实践来巩固基础专业知识,并且为今后的工作积累经验教训。

3.高校教师团队的建设趋于教学手段趋向多样化与现代化

随着知识大爆炸的网络时代的来临,旧的教学方式早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各高校在求存求变的同时,纷纷将目光瞄向网络世界。因此,改变过去单调的教学模式,运用多媒体手段,让更新颖的教学方式为我们的学生造福,这已经成为所有大学职业教学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化的发展的今天,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小,各国教育理念得以交流与互补学习。而向西方先进的高等院校学习,正是我国教师高校教育的一个良好发展契机。

三:教师教育改革的路径

1.课程创新。高校课程理念要与时俱进,追求创新。可借鉴“翻转课堂”等先进理念,运用到教学中。基于翻转课堂的参与式教学,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将实体课堂变成学生充分运用知识、加深内容理解、提高应用能力的场所。这种创新性方式改变了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的顺序,突破性地转变了教师与学生在课堂的传统角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效果,但在这种模式下进行的创新性授课方式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教师面对问题与挑战并提升自身教学能力。

2.校企结合。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在《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地方高校要转型发展,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高校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发展最密切、最直接的一种教育类型,不仅仅要满足学生全面、终身的职业教育发展需求,还应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

学校应该主动与企业沟通互动,让学生进入企业,将学生在校所学专业知识用到实践中,使其更快的掌握技能,更好的适应社会,适应自己的岗位。并且此举可以帮助企业在生产旺季解决工人不足,生产量达不到的问题。这样不管是对学校、学生还是企业都是能达到更好的效果。以上方法对学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校管理的灵活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将重点放学校与企业灵活结合上来,才能使职业教育达到其真正的目的。

3.加强教师团队建设。高校教师更要注重内在气质的培养、德育水平和教学专业水平的培养提高。高校教师要注重终身学习,通过多种途径,充实精品课程的资源库。大力使用与推广国家精品课程,实现课程优质资源的共享。教学方法与手段要与时俱进。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评估机制,能够保证教师的培养质量。要全力下好“全国一盘棋”,教育行政部门要联好头,建立一个专门针对有关高校的评估机制,通地各项量化的、可操作性的指标,来保证教师培养的质量。全国各地的教育行政机构,要统筹规划,并协调指导,积极地支持和引导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工作。加大教师教育经费投入力度,确保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所需的各项经费。加强同国内外先进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从而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师学习质量和教学水准,从而造福学生。

第3篇: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和趋势范文

摘要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增大。高校将同时面临招生和就业的两大难题,高职院校如何正视现状、发挥自身优势和打造核心竞争力呢?针对高职院校如何实施创业教育,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素质进行了有益探索和深入思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

随着1999年起连续几年的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突破21%,高等教育开始步入大众化教育时代,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高职院校更是首当其冲;中国加入WTO,教育国际竞争趋势增强,高校纷纷出台相关策略应对挑战,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清醒地意识到,高职院校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除了创新现有人才使用和评价机制外,必须更新就业和择业观念,实现高职院校大学生由被动就业转变为自主创业,因此,在高职院校大学生中实施创业教育成为大势所趋。

1实施创业教育:我国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夏林代表认为:“信息时代的大学毕业生将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应首先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提出“应将创业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建议。近年来,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各级政府、高职院校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把创业教育引入高校,无疑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深入,要求高校不仅要培养各类专业人才,更要着力培养创业型的复合人才,高校应将培养大学生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从国内外的创业教育实践来看,有许多成功经验值得借鉴,美国硅谷大部分高新技术企业是由高校大学生创办的。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校期间要做好就业意识、就业技能和心理方面的准备,增强毕业生离校后的社会适应能力。

2006年有413万大学毕业生面临社会就业挑战。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将更加严峻。高职院校与本科高校之间,无论是在招生还是毕业生就业,高职院校明显处于相对劣势。高职院校如何与本科高校一争高下?高职院校要想立足于高校强者之林,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核心竞争力、先行创业教育之路,走在名校的前面,塑品牌,创特色,使高职院校在高校竞争中抢占先机。

“创业教育,将成为21世纪现代人的第三本护照。”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指出,21世纪的大学生除了接受传统意义上的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外,还应当拥有第三本护照——创业教育。在这激情创业的时代,大学生自主创业,已成为当代青年创业洪流中最引人注目的亮点。

2我国高职院校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1)高职院校在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进程中,对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思想不统一、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近几年部分高职院校正逐步引入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和创业实践学分,但是绝大多数高校对此并没有表现出特别关注,少数高职院校开设了一门创业教育课程,有些高校即使将创业教育引入校园,也只停留在第二课堂活动层面,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才会涉及,效果不明显,实施创业教育的广度、深度不够。

第4篇: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和趋势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职 农林教育 危机 调整 前途

自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以来,高等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高职农林院校也同样呈现出了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但是,认真审视一下高职农林院校的专业目录和各专业的招生数量就不难发现,农林专业数量占全部专业的比重在下降,农林专业在校生规模占全部在校生规模的比重也在下降。如何看待这两个下降,笔者认为:这是高职农林教育面临着危机的一种表现,这种危机是前所未有的;但同时也是高职农林教育发展自我调整的一种必然趋势。同时,随着我国农林产业的新发展,对高技能农林人才的需求潜力巨大,高职农林教育的前途是光明的。

一、高职农林教育面临的危机

危机之一是传统观念当中对农林行业的歧视。从历史上看,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以来,农林行业就由农耕时期的主流行业逐步转变为弱势行业,至今这种状态在不发达国家依旧没有改变,所涉及的农林教育也就有了相同的命运。具体表现为城里的学生不愿“进农门”,农村的学生希望“跳农门”。

危机之二是农林行业内部对本行业认同度的偏低。在农林行业执业的大多数人员都或多或少存在一种无奈的、低人一等的心理。这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对农林行业的长期歧视使然;另一方面在于农林行业在各行业的实际地位也确实处于弱势地位这个客观事实。

危机之三是传统农林业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对普通技能型劳动力的吸纳力不断减弱,对高等人才的需求量也相对下降,从而导致对接受高等农林教育的人才需求量具有相对下降的趋势。

危机之四是从事高职农林教育的院校内部,由于处于弱势地位,相应采取了更名或通过加速设置、发展非农专业等措施,从而形成了“去农化”之风,进一步弱化了农林高职教育。

危机之五是民间资本基本上不“光顾”农林高职教育。在目前的民办高等教育行列中,还很少发现有民办的农林职业院校,只是在个别学校能够发现少量的如生物技术、环境保护类等涉农的新兴专业,即使在中专类学校也很难发现农业中专或涉农专业。

二、高职农林教育发展实行自我调整的必然性

高职农林教育占全部高等职业教育比重的下降,是为适应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和状态变动而实行自我调整的必然趋势。

(一)计划经济使高等农林教育没有生存危机

新中国成立后的计划经济确保了农林高等教育的良好发展。计划经济时期的高等农林教育,正是我国农林经济快速恢复和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农林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强劲。由于在农林院校求学的学生都属于国家干部,城市的考生毕业后,极少有人去乡镇以下和基层林场等农林地区第一线;农林地区的考生考入农林院校,大多也是跳出了农林之门或位居农林行业的高管部门。尽管随着工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经济的比重开始发生变化,但是,直到1978年以前,变化的速度仍比较缓慢。同时,由于工农商各业均处于快速恢复和发展时期,对高等农林教育的需求同样强劲,加之收入分配制度划一,无论在哪个行业工作,其报酬都是均等的。因此,这个时期的高等农林教育是不存在目前这种危机感的。

(二)精英教育使高等农林教育仍旧缺少危机意识

改革开放以后,国民经济各行业尤其是新兴产业发展迅猛,尽管农林业也在发展,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可避免地越来越低,对农林高等人才的需求量也日益走向基层,乡镇层面也逐渐地就可以看到了具备高等农林教育学历的专门人才。但是,这些专门人才拥有国家干部的身份,拿的是“铁饭碗”。这个时期的高等农林教育依旧是精英教育,人才奇缺的状态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也就不存在发展的危机。

(三)大众化的高职教育发展及其与市场经济的接轨,尤其是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使高职农林教育危机凸显

促使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的高教扩招政策,既是适应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等人才需要的明智之举,也是适应人人都渴望享受高等教育所采取的深得民心之举。农林高职教育也同样搭上了这一班快车实现了快速发展。但是,随着国家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和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林院校的毕业生不再以当国家干部为主,而要进入农林经济的主战场,去相对艰苦的第一线,特别是要去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或者自负盈亏的事业单位,这是对当代大学生人生的一个严峻挑战,是心理上的一个沉重压力。对城镇考生来说,很难想象去服务农林业,即使孩子有意愿,其父母、亲友也会加以劝阻;对农村考生来说,上大学不能“跳农门”,也是不可想象的事。同时,非农林行业,尤其是新兴行业的跳跃式发展对高等人才的强劲需求与待遇节节上升,相比而言,农林行业中,在城市中的农林岗位已基本趋于饱和,广大农村地区虽有较大需求却缺乏吸引力,结果导致农林职业院校的招生难,办学受挫。

如何理性思考扩招后的农林院校办学难、涉农专业招生难问题?我们认为,这实际上是改革大潮中和社会经济发展总趋势中不可避免的阵痛,更是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和状态变动所不可避免的大趋势。对于高职农林院校而言,有的院校转向了,有的学校则通过内部专业结构的调整,加大非农专业的设置与投入,以此反哺涉农专业,坚守高职农林教育这一阵地,这些情况都是适应这种客观变化趋势的自我调整,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对高职农林教育产生客观影响的结果。随着国家“十二五”开启所带来的新形势、新政策、新机遇及对高技能人才的巨大需求,高职农林教育将有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三、高职农林教育的发展

(一)农林产业与人类共存使高职农林教育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都会有与之相适应的行业应运而生或有不适应的行业被淘汰出局。虽然农林行业在未来的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有逐步下降的趋势,但是由于它与人类日常的饮食、身体健康、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密切相关,是与人类共存的长青产业,这就使得这一行业永远是不会衰落、凋敝的行业,而这正是农林业的最大优势。也正因如此,以农林业为基础并为之服务的高等农林教育也就同样有了长青的未来。

(二)传统农林业的升级换代对高职农林教育不断地提出新的需求,并提供新的就业机会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传统农林行业升级换代的速度和质量均在提升。人们由原来饮食的温饱型正在向健康长寿型、愉悦文化型等方向转化,餐饮品的市场价值也在不断攀升;林业则由原来的以采伐与木材的粗加工及建筑用材为主,转化为以营林、尤其是经济林和珍稀林木为主,以林木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林下植物的开发与利用、生态林业、都市生态林木的开发等为主。在人类日益认识到林业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变迁之间关系的关键意义后,林业在产业的升级换代中必将会持续地焕发出不竭的生命力,尤其是正在进行的涉及25亿亩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会使林业的生产力得到新的释放空间。在这个充满活力的农林产业发展的进程中,将会持续地给高职农林教育注入发展的新动力,不断地对其提出新的需求,从而为毕业生持续地提供新的就业机会。

(三)新的就业领域已经和正在向高职农林大学生敞开胸怀

以生物技术为前导的各类新兴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农林领域的广泛应用,将成为农林业发展的新福音。以食品加工业为例,目前我国的食品加工产业所创造的经济总量已居全国前列,可谓够大,但是不论在技术含量还是单体企业规模发展上,其技术含量过低,又多为中小企业,甚至于类似传统手工作坊式的生产也有相当比重,包括我们每日餐桌上的食品,依旧沿袭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的传统。从这个意义上说,还比不上人们饲养的动物,吃的讲求营养配方饲料的技术含量。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传统农林业发展的基础上,陆续会产生出新型的种植养殖业、食品加工业和林木产业。如已经明确的营养师职业的确立,就为高等农林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再如黑龙江绿色食品及其食用菌产业的迅速崛起、牡丹江的木材精深加工业的兴起;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建立又标志着国家对食品安全生产和食品质量的严格管理。如此等等的新型产业,必定会导致农林产业在升级换代的基础上,新的就业领域的产生和发展,新就业岗位的提供与扩大,一定会为高职农林院校的毕业生,不断地提供着新的就业空间,并使他们大有用武之地。

(四)土地流转制度的建立、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使各类新型农林合作组织适时应运而生

建立在农村土地承包双层经营体制基础之上的新型土地流转制度,标志着以土地经营权为无形资产,以资本为纽带的股份合作经营组织,将成为我国今后一个历史时期农村经济的基本经济组合形式,是重新组织起来的新型农村经济,也是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新的调整及其对农村生产力的又一次解放。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资本的运营、市场化运作的机制、日常经营与管理、与社会经济的接轨方式,等等,这些现代企业制度所要求的基本元素及其相互结合、运行的状态,在已经或即将建立的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当中,或迟或早都必然会生长在其中并要保证其健康成长。要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逐步建立起这样的现代企业制度,固然需要多种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人才,这就为高职农林教育提出了非常紧迫的人才需求。同样,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已明确林地的承包经营权可以租赁、抵押、转让、入股、合作经营等,这就从政策层面上明确地确立了林地经营权的流转制度,相应的林业股份合作经济组织也将应运而生,也将对高职农林人才提出新的需求。

(五)农林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是高职农林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

第5篇: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和趋势范文

(一)研究内容基于上文的讨论,本研究定位于主要从实证角度对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及其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关系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二)研究假设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调整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由于职业教育和产业结构及生产力发展水平间的密切关系,使得职业教育专

业结构的发展和调整在遵循自身发展规律的同时,必然受到经济因素的重要影响。本研究在前期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假设:H1: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适应;H2: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发展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三)指标选取1.生产力发展水平指标根据大多数学者的研究成果,本研究拟选取9个指标来反映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包括反映经济总量水平的指标2个(GDP、人均GDP)、反映财政水平的指标2个(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反映收入水平的指标2个(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反映产业结构变化的指标3个(第一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2.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指标由于对其他层次职业教育各专业类别招生数的统计是按照学科教育的专业设置原则进行的,只有中等职业教育各专业类别招生数的统计是按照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原则进行的,因此本研究选择中等职业教育各专业类别招生数1个指标来反映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另外,自2004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以来,每年我国高职高专的招生专业目录都随着社会经济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因此,本研究选择高职高专招生专业总数和各专业类别招生专业数2个指标来反映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

(四)数据来源本研究运用的数据来源于两个方面,有关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的《中国统计年鉴》(2005~2011年)。为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与教育部网站的历年《中国教育年鉴》和《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进行相互印证,最后得到了真实可靠的分析数据。有关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数据主要来源于教育部2004~2011年间历年的招生专业目录。

二、实证研究结果

(一)2004~2011年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状况及变化1.2004~2010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状况及变化(1)招生专业的类别及其变化2004~2009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专业主要为13个大类,分别为农林类、资源环境类、能源类、土木水利工程类、加工制造类、交通运输类、信息技术类、医药卫生类、商贸与旅游类、财经类、文化艺术与体育类、社会公共事务类和师范类。其中,第一产业1个大类,第二产业4个大类,第三产业8个大类。2010年,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专业数增至17个大类,主要增加了石油化工类、轻纺食品类、体育与健身类、司法服务类4个专业大类,调整增加的专业类别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2)各专业类别招生数及其变化图1显示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各专业类别招生数的变化,2004~2010年,大部分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类别招生数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如农林类、土木水利工程类、交通运输类、商贸与旅游类和师范类等;有部分专业类别的招生数变化比较平缓,如资源环境类和能源类;有部分专业类别的招生数则先增后减,如加工制造类、信息技术类。由表1可知,2004~2010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14个专业类别中的农林类专业招生数出现了大幅增长,增长比例高达472.59%;资源环境类和交通运输类专业的招生人数也出现了翻倍增长,增长率分别达到了130.43%和189.67%;能源类和社会公共事务类专业的招生人数则出现了减少,减少比例分别为9.79%和36.64%;其他专业的招生人数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加。2.2004~2011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及其变化2004年,教育部为引导我国高职高专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尽快形成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管理的科学运行机制,特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自此,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专业结构初步形成。由于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历年高职高专的招生专业在2004年指导性专业目录的基础上,仍会随着经济发展的变化和需要进行调整。通过分析2004~2011年间高职高专招生专业的调整和变化,进一步分析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发展变化。(1)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专业的基本情况根据《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专业共有19个大类531个专业,分别为:51农林牧渔、52交通运输、53生化与药品、54资源开发与测绘、55材料与能源、56土建、57水利、58制造、59电子信息、60环保气象与安全、61轻纺食品、62财经、63医药卫生、64旅游、65公共事业、66文化教育、67艺术设计与传媒、68公安、69法律。其中,第一产业1个大类,共38个专业;第二产业6个大类,共173个专业;第三产业12个大类,共320个专业。(2)2004~2011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专业总数的变化自2004年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专业总数基本呈现逐年递增趋势,从2004年的531个专业增至2011年的983个专业,增长比例为85.12%。2004~2011年,除公安专业外,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其他18个专业类别的招生专业数都呈现增长趋势。其中农林牧渔、交通运输、材料与能源、制造、电子信息、文化教育、设计艺术与传媒等7个专业类别的增长趋势最为明显。由表3可知,2004~2011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19个专业类别中除公安专业外,其他18个专业类别的招生专业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农林牧渔、材料与能源、制造、电子信息、轻纺食品、旅游、文化教育、艺术设计与传媒以及法律等9个专业类别的招生数出现了翻倍增长。

(二)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上文的分析指出了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但这种发展现状和趋势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什么关系,是否符合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本研究以国家发改委于2005年和2011年分别的两份《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为依据,进一步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国家发改委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将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分为三类:鼓励类、限制类和淘汰类。综合上述实证研究结果,可以认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适应。假设1得以验证。

(三)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发展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相关关系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变化必然伴随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引起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因此,从逻辑上说,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必然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但实证研究能否支持这一逻辑关系仍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由于我国当前该领域的研究尚较为薄弱,本研究在数据可得和借鉴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中等职业教育一产、二产、三产招生数3个指标和高等职业教育一产、二产、三产招生专业数3个指标来反映我国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发展。对上述6个指标与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9个指标进行相关分析①,结果如表5所示。实证研究表明,生产力发展水平指标中的GDP、人均GDP、财政收入、财政支出、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中等职业教育一产招生数、中等职业教育三产招生数和高等职业教育各产业招生专业数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中等职业教育二产招生数不呈显著相关关系。这表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专业发展重心落在了与第一、第三产业相关的专业上;同时,职业教育的专业发展方向是做细、做专与各产业相关的专业。显然,我国职业教育所显示出的这种专业调整与发展趋势与前文阐述的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的方向是基本一致的。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的主要矛盾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仍然较高,但第一产业的专业化和机械化程度都不高,从业人员素质也不是很高;第二产业一直是近年来国家发展的重点,但其技术化和专业化水平仍有待提高;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近年来虽然有所提高,但离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还有很长一段距离。正是基于此,国家发改委在2011年新的产业结构调整目录中才把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专业化、技术化水平提高和第三产业的大力发展作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职业教育是面向产业、面向经济的,因此,培养高素质的第一、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和做细、做专各个产业内的专业显然是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表5还显示,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与我国职业教育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招生数和招生专业数之间都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这表明,尽管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我国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但对各个产业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没有下降,反而上升。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表明我国第一产业原来是一种粗放化和低素质经营的状态,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第一产业需要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并进行精细经营。综合以上实证研究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我国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发展与生产力发展水平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生产力发展水平,尤其是产业结构变化对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发展具有显著影响作用。因此,假设2得以验证。

三、结论

第一,自2004年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一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而处于调整和变化之中,并基本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方向一致。首先,我国职业教育的专业类别设置基本与我国产业结构中的产业类别一致;其次,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向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向基本吻合,重点发展的专业类别和重点发展的产业类别基本一致。

第6篇: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和趋势范文

关键词:湘南中职学生体质调查对策

1问题提出

湘南郴州,地处湘、粤、桂、赣交界,属老、少、边、穷、红色山区。随着教育改革与经济发展,其城市周边小城镇诞生了33所中职学校,每年有近万名莘莘学子就读中职学校。掌握学生体质状况,不仅是中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2问题调查

2.1调查对象与内容

通过对湘南周边小城镇30所中职学校的1996年、2008年和2013年一年级学生的身体素质、机能状态调查,并进行了系统分析与比较,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整改对策。

2.2调查结果

2.2.1中职学校学生身体机能状况;(14~15岁±1.5)

2.2.2湘南周边小城镇部分中职学校学生运动能力:(14~15岁±1.5)

2.3调查情况的比较

2.3.1身体形态与机能

①身高:2013年监测人群(14~15岁±1.5)。男生身高为162.96厘米,女生身高为157.21厘米。男生较2008年呈下降趋势,女生呈上升趋势,但幅度较平缓。

②体重:2013年监测男生体重为51kg,女生体重为46.6kg,所有监测人群体重较2008年呈下降趋势,女生下降幅度较大。

③肺活量:2013年监测男生肺活量为3176.84ml,女生肺活量为2373.79ml。男生呈上升趋势,幅度为87.34ml;女生呈下降趋势,幅度为251.9ml。

2.3.2运动能力

①2013年监测速度素质男生50米跑成绩为7.87秒,女生50米跑成绩为9.36秒,较2008年呈上升趋势。

②2013年监测耐力素质男生1000米跑成绩为4.53分,女生800米跑成绩为4.20分,较2008年呈下降趋势。

③2013年监测立定跳远腿部力量素质男生成绩为2.08米。女生成绩为1.70米,较2008年呈上升趋势。

④2013年体前屈为首次列入监测项目,本次监测柔韧素质男生为6.25厘米,女生为6.48厘米。

⑤2013年引体向上项目为首次列入监测项目,本次监测男生为4.84次

⑥2013年一分钟仰卧起坐项目为首次列入监测项目,本次监测女生为20次/分。

2.3.3城乡差异

城市学生的身高明显高于同龄段的农村学生,农村学生的体重高于同龄段的城市学生。

2.3.4域差异

边远山区的学生肺活量明显高于城市学生。

2.4调查结论

①女生身高连续三年增长较快,但体重、肺活量下降。肺活量下降较快,肺活量体重指数呈正常指数下限状态。结论:2013年女生肺活量体重指数预警。

②男生身高较2008年增长速度下降,身高体重指数呈正常指数下限。结论:预防“豆芽菜”式的身体形态发生,严重关注学生营养状态。

③学生运动能力呈持续下降态势,尤以速度和耐力素质下降明显。结论:男生肺活量上升,但耐力素质呈下降趋势,应亟待加强意志品质锻炼。

④学生弹跳能力有所提高。结论:学生腿部力量有所改善,有利于运动型学生职业生涯的准备。

⑤男生引体向上测试成绩按国家健康体质标准评分仅30分,不利于坐位型和运动型学生职业生涯的准备。

⑥女生一分钟仰卧起坐测试成绩按国家健康体质标准评分为及格,不利于站立型和坐位型学生职业生涯的准备。

3对策及建议

3.1相关职能部门应切实加强中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引导和管理力度,将《体育与健康》纳入办学水平评估要素,切实改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条件,提升教学水平。

3.2坚持以健康第一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构建职业体能培养模式。

3.3在教学内容上,应根据学生专业的特点及学生未来工作所需的身体相关素质,科学增减模块教学内容。按职业类型实施“学生对接岗位”职业体能锻炼身体,切实加强学生对未来职业的应对能力。

3.4在教学方法上,围绕健康和体能素质,实施知能一体,运用情景、启发、讨论、合作、发现、研究式的教与学,促使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技术,激发学生锻炼身体的热情,增强学生对未来就业岗位能力的适应性。

第7篇: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和趋势范文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综合素质教育

引言

艺术设计是一项具有综合性、实用性、交叉性等显著特征的复合型社会活动,从内涵上说就是从技术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角度出发,以功能效用与宜人性为目的,利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段,按照美的规律进行构想策划,使之转化为具有特定使用功能、外在形态、人机关系以及文化意味的实用品的创造性活动。艺术设计的外延较为广泛,涉及衣、食、住、行等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与各个层面。从其功能与审美并重的根本属性看,它既包括功能性较为突出的实用品的设计,也包括审美性较为突出的观赏品的创作;从其艺术与技术相统一的发展属性看,它既包含以手工艺为媒介的传统型设计,又包含以工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现代型设计1。因此,艺术设计教育即是通过有关艺术设计基本理沦、基本知识的传授,通过艺术设计能力、设计意识的培养,通过艺术设计方法、设计技能的训练,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具备创新素质与持续性发展潜力,能够胜任艺术设计各环节工作的专门人才的培养形式。

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雏形的生成可追溯到19世纪中叶,虽不能与国外众多发达国家的悠久的艺术设计教育历史相比,却也不同教育层次上经历了一百多年的积累。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以其鲜明的特点推动者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事业的发展。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讲,艺术设计作为一项极具时代特性的复合型社会生产活动,其教育并不局限于以某一阶段、某一行业的划分为基础的功力性教育,而是一种建立在感性与理性协调发展的人格教育的基础之上,以现代工业生产和传统工艺美术生产中设计活动的艺术内涵、科学内涵、文化内涵的实现为主线,以人的创造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综合素质教育。

一、当代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现状

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雏形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工艺教育,其后随着洋务运动、“五四”运动等一系列破旧迎新的社会运动,使中国教育迎来了拂面的春风,艺术设计教育也随之扬帆起航。然而,究其艺术设计教育的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具备现代性特征的艺术设计教育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虽然,我国的现代高等艺术教育起步较晚,但在社会经济高速前进的浪潮下,发展迅速,特别是近十年的发展更为迅猛。

从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系看,艺术设计教育分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专科教育三个层次,其不同层次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所承担的任务也不尽相同。另外,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学科建设上,各个院校都争先恐后的开设艺术设计专业。据不完全统计,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科的建立自1998年开始,急速扩张,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井喷状。面对看似一片生机的向荣景象,其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教育缺失问题,并已逐渐凸显于世。高职职业艺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社会需求为目标、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以产、学、研为基本途径,承担着不同于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特殊教育功能。然而,在现实情况中,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并没有切实承担起其应有的教育功能,而是在式的教育革新与构建中迷失了方向。通过对当代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不难看出其大多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应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它相较于本科和研究生教育,重点在于培养技术应用性,而非研究性人才。然而,当前大多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学科并没有切实的贯彻这一方针思想,没有构建与之配套的课程体系。使得其在一个近乎混乱的状态下游离与技术与理论之间,期以二者兼顾却无一落实的尴尬局面。

2.教学模式不清晰

由于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在教学模式上也存在模糊不清的现象。其中,延续本科教学模式中重理论教育,轻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较为严重,这也严重违背了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初衷。此外,以美术教育为蓝本,模糊艺术设计的概念,也是当前各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在教学模式上存在的重要问题。

3.软硬件设施薄弱

艺术设计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对实践操作的要求很高,专业技能课程基本上都需要通过一系列实践动手环节完成。学科教学的特殊性使得其对软硬件设施的要求也相对严格。那么,针对高职艺术设计学科在教学中所需要的软硬件设施并非只是简单地专业教师加电脑教室、多媒体教室、专业画室这一原始模式,而应是符合时展需求的崭新面貌。目前,我国高职艺术设计学科的软硬件教学设施的缺失已是不争的事实,以不能满足专业教学的需求,并严重阻碍了其适应社会需求的发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国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在软硬件设施的配备上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高职艺术设计学科开展综合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国家教育部提出“学校教育要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由此可见,开展综合素质教育是当今高职教育改革对艺术设计学科提出的新要求,是高职艺术设计学科人才培养职能的外延。

1.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伴随逐年递增的艺术设计专业扩招幅度,社会市场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趋于饱和,已显现出结构性疲软的态势,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面对日趋复杂的人才需求形势,往日单一陈旧的人才培养模式无疑已于社会脱节。由此可见,我国当代高职艺术设计学科教育尚存许多应改革和完善的方面。艺术设计教育的服务对象是现代经济和市场,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市场对设计人才需求的不均衡,设计教育的培养目标也不同,艺术设计教育模式呈现出动态的特征,其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艺术设计学科的构建,势必要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探讨出适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综合素质教育体系,以推动现代设计更好的为经济发展服务,这无疑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艺术设计学科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

2.自我实现的内在要求

在市场多元化的今天,对设计人才和从业人员的需求愈发趋向多元化和复合化。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环境,为避免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出现,高校学生大多都具有强烈的求知欲。陈旧单一的学科教育以不能满足大学生对于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并迫切希望获得更为广泛、多元的学科知识和技能,以此提升其自身素质和综合竞争力。在这一趋势下的高职艺术设计学科的教育目标,应超越过去以工业与企业为主的物质经济和竞争逻辑为基点的教育,应重视知识价值为基础的精神与物质、人性与社会环境价值之间的有机联系,不断探索并创造出和谐的人类生活环境。即设计教育要使设计人员明确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意识,让他们更多地思考如何通过设计活动为社会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为所服务的对象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设计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是当代高职艺术设计学科教育的必然趋势,是对受教者实现自我内在要求的满足。社会的发展决定了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有思想文化情操,懂得社会和市场经济的高素质设计人才,是合乎社会发展趋势的、感性与理性协调发展的创造力的培养,符合人才自我实现对于综合素质提升的本质要求。

三、高职艺术设计学科实施综合素质教育的战略路径

艺术设计学科逐年增长招生数,成就了一个事实上的设计教育大国。但是,我们需要明确的认知到,设计教育大国并不等同于设计教育强国,两者之间有着明显差别。当前,我国的设计艺术教育规模扩张而质量下滑趋势是不争的事实,这不仅不利于其自身的成长,相反,这将会成为我们实现“设计教育强国"的最大阻碍。鉴于当今社会发展趋势和既有教学现状,开展综合素质教育无疑成为高职艺术设计学科人才培养的重点。面对严峻的现实境况,笔者认为,切实实施高职艺术设计学科的综合素质教育应从如下方面着手: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校对于培养对象的预期展望,它指明了将要培养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和素质的人才。高职艺术设计学科要想有效的实现综合素质教育,势必要先明确其人才培养目标。当前高等教育,尤其是各层次教育对于其自身人才培养目标模糊不清的现状,急需得到有效的解决。针对高职教育的特殊社会职能,切实落实教育部关于其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这一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清晰明确的与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区分开来,以实现其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在总体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力图结合区域市场经济现状和发展趋势,依托有利的地域经济、文化资源,开展相应的高职艺术设计教育。

2.优化教学模式

高职艺术设计学科综合素质教育的构建需要一系列适应社会需求,科学合理的配套教学模式作为支撑。传统意义上的灌输式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着实与社会脱节,尤其是针对高职艺术设计学科而言,亟待进行整体性的教学优化和模式选择。针对当前社会发展趋势和对高职层次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笔者认为,在教学模式上应以理论知识教学为基础,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交叉学科知识的补充,同时应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大量推进专业工作室建设,切实有效的开展项目化教学设计,并积极拓展校企合作,进而多轨道的进行高职艺术设计学科教学模式的优化,以期为实现其综合素质教育提供有效的支持和保证。

3.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教学资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物质保证,对于教学结果的好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于高职艺术设计学科教学资源的建设,应从两方面入出,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教学资源的建设,一面方面是硬件设施,即教学场馆、实训基地、教学器材、教学资料等资源的建设;一方面是软件设施,即教师资源的优化,适当的选聘具备丰富实战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和具有深厚艺术素养的艺术家作为外聘教师,对于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提升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袁熙吻.艺术设计教育与相关历史概念的辨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0(4).

[2]肖敏.林家阳谈中国设计教育[J].艺术?生活,2002(2).

第8篇: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和趋势范文

>> 我国智慧档案馆研究现状与热点的可视化分析 我国地理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我国职业教育科学研究的现状与热点分析 我国媒介素养研究的现状与热点 21世纪以来我国社区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和前沿主题 近五年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热点综析及未来展望 我国高考志愿填报研究的热点主题分析 我国基础教育热点主题与知识基础研究 我国民族职业教育研究热点与主题聚类 回顾与展望: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题词 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热点与观点年度透视 我国STEM教育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职业教育的反思与展望 我国半工半读教育实验的回顾与展望 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展望 国外保险公司治理研究之主题、逻辑与展望 新嗍中国主题公园的理性发展:回顾、反思与展望 我国的广告翻译研究现状与展望 我国死刑制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我国玉米栽培研究的问题与展望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3-08-24.

[3] 周文杰,魏政莉.国外教师培训研究现状述评:基于知识图谱分析 [J].教师教育研究,2012,(04):91-96.

[4] 王佑镁,陈慧斌.近十年我国电子书包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基于共词矩阵的知识图谱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4,(05):4.

[5] 秦长江,侯汉清.知识图谱――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新领域[J]. 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01):30-37+96.

[6] 任红娟,张志强.基于文献计量的科学知识图谱发展研究[J].情报 杂志,2009,(12):86-90.

[7] 庞恩旭.我国核心期刊的现状分析与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4, (02):15-17.

[8] 钟伟金,李佳,杨兴菊.共词分析法研究(三)――共词聚类分析法 的原理与特点[J].情报杂志,2008,(07):118-120.

[9] 侯海燕等.基于知识图谱的国际科学计量学研究前沿计量分析 [J].科学管理,2009:164.

[10] 杨现民,余胜泉.智慧教育体系架构与关键支撑技术[J].中国电 化教育,2015,(01):77-84.

[11] 王晓明.钟晓流:从九方面解析智慧教育体系架构[J].中国教育 信息化,2015,(01):39-40

第9篇: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和趋势范文

关键词: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结构改革

1 高职类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沿用普通高校模式的现状及独立性改革探索

1.1 沿用普通高校模式的现状

由于高职类电子商务教育师资力量和研究深入的欠缺,很多高职学校的电子商务教育只是简单沿用或者模仿普通高校电子商务课程的教育教学模式,而忽略了两者的教育区别。普通高等电子商务教育注重电子商务专业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完整性,结构严谨,培养的是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备科学理论创建、技术创新和开发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其教授的知识涵盖本学科的主要内容,课程设置应体现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能接受较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但这种课程结构,对于各门课程在实际运用中相互之间的联系考虑得不够,学生灵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不足,难以在就业后解决所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

1.2 独立性改革探索

高职教育主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这就要求高职教育的课程结构以突出应用能力为主,以特定的能力要求为教学目标,其课程结构要突出执业能力的培养,更要有针对性、应用性和实践性,重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使学生毕业后直接创造社会价值,要求其课程结构不按学科内在系统、逻辑要求而按执业能力要求来确定,其课程模块可以是独立的,相互之间不强求知识内在由浅入深的紧密联系性。因为高职教育主要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型人才,这类人才要在生产第一线和工作、服务现场从事为社会直接谋取利益的工作,如电子商务专业要培养网络技术员、电子商务应用规划人、分析家和编程员、销售员等。只有按职业能力来确定相关课程结构,讲求相对独立性,才能更好地达到上述目标。

2 高职类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内容的过时性现状及前瞻性改革探索

2.1 课程内容的过时性现状

电子商务作为新兴发展的高技术运作模式,由于其所依赖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它能在较短的时期内不断得到技术手段、方法的更新。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在构建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结构时,未从发展的角度来设计课程结构,仅考虑学生当前的需要,没有考虑到未来的需求。如构成专业课模块的各课程子模块主要是:电子商务概论、国际结算、网络实用技术、网络营销、电子贸易与支付、商务英语、网络经济与管理、电子数据交换、网站建设等,学生学习这些课程子模块的内容后,掌握目前电子商务应用中的一些简单技术,就能胜任。但随着电子商务的继续发展,从事技术工作的人员还需要了解计算机处理技术、EC 标准、软件翻译等,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需要了解物流管理、财务管理等知识,这就显现出了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结构目前的短处。学生在学校通过几年所学的相关知识,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不够用或过时了,这不能不说是高职教育的一大遗憾。因此,高职类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结构要与整个社会就业大环境的变化紧密联系,要敏锐预测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各课程子模块,使学生和用人单位都获得最大的收益。

2.2 课程内容的前瞻性改革探索

前瞻性改革原则是指构建专业课程结构时,要预测未来社会发展形势所带来的人才结构变化,依据预测后的需求对课程结构进行超前设置。前瞻性改革原则是高职类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具有创新性的保证,按此原则构建的课程能解决课程的滞后性。如何使教育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是整个教育系统所面临的难题。社会日趋进步,职业也日趋分化,高职院校的课程、教材,尤其需要赶上科学的发展,使学生不至于落后于社会形势,落后于科学发展。贯彻前瞻性改革原则,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教育者要有预见未来电子商务技术发展的能力。高职教育者要经常掌握国内外有关电子商务技术发展的情况,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法律,能够从电子商务发展历程、现状及发展中所遇到的阻碍,敏锐预测到电子商务在未来较长时间的发展趋势。如要能预见到电子商务将从模仿走向创新,出现更多的在传统商务中没有的模式;电子商务的模式将日趋多元化,并在与传统商务融合过程中日趋复杂,电子商务模式创新将从业务流程创新到管理创新,再到组织创新,渐次展开和深入。[ ]

(2)要明确本专业的人才结构。教育者要能根据电子商务未来发展趋势明确该专业未来职业的范围、规范和要求,并据此明确其应有的职业道德及职业知识、技能和能力结构。

(3)要创新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结构。根据该专业人才培养的结构,教育者要大胆创新课程的结构,将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目的、实践能力的培养等要素融入到该专业课程结构的研究设计中,使这门课程的结构能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为学生就业和职业转换创造条件,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某种或某些职业的需要。

3 高职类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实践课时比例不足的现状及强化技能性改革探索

3.1 实践课时比例不足的现状

我国高职教育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重视学生实践环节,加强技术操作训练是一个关键。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毕业就能上岗工作或经过短暂适应期后就能适应岗位工作,也是目前用人单位对该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结构中实践课模块所占比例很小,如整个课程结构包括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3 大模块,而其中又把仅有的作为实践课的毕业作业合并到了专业课模块中,3 大模块在整个课程结构中所占比例不相上下,从中可看出,实践课与理论课课时比例严重失衡。这样设置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学生很难有机会在学校参与各项实习、实训,动手能力培养被大大淡化,这样的毕业生,要成为企业中电子商务应用方面合格的经理、规划人、分析家和编程员,其难度可想而知。

3.2 强化技能性改革探索

高职类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改革要把握高职教育的实践性特点,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获得较强的专业技能。技能包括动作技能(或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或智力技能),高职类电子商务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既要具有较强操作技能,又要具有良好心智技能,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所学知识具有实际应用性,能在电子实际商务运作中较好应对各种问题。贯彻技能性原则,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教学实践课程模块所占比例远远高于普通教育,知识与技能并重。高职类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的是企业中能较好胜任网络技术、网络营销和网络经营管理的应用型人才,他们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课程结构体系中只有实践课程模块所占比例足够大,才能使学生获得职业技能,取得执业资格。

(2)重视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要合理考虑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资格证书考核这些实践环节在整个课程结构体系中所占比重、先后顺序,使学生在了解“必需、够用”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在各实践环节中形成专业技能。如有的学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结构中,专业基础课模块中的电子商务概论课程子模块包含实践教学环节,主要专业课模块中的网页设计与制作、电子商务案例分析课程子模块也都包含实践教学环节,其综合实训在校内以系办教学实训商场为基地,让学生用学过的电子商务知识和技能应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对商场进行实际经营运作,在校外则与相关电子商务交易中心和信息产业公司合作,让学生在公司顶岗实际运作。这样的实践课模块在课程结构中的安排较合理,有利于一点一滴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3)要根据电子商务的动态,及时补充实践课模块。在构建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结构时,要根据电子商务发展趋势和实践应用的新发展,补充新的实践内容,要恰当联系社会实际、职业实际及管理活动中的典型案例,及时扩充实践课模块的容量,让学生得以在实践中逐步增强自己的专业技能。

4 高职类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没有较强岗位针对性的现状及订单化培养改革探索

4.1 课程结构设置没有较强岗位针对性的现状

社会需求是高职类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结构改革的出发点,促使该专业课程结构必须要有较强的岗位针对性。但部分高职院校构建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结构时,没有全盘考虑电子商务人才到底包括哪几类人才,具体涉及哪些岗位。如课程结构有的划分为政治课、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有的划分得更为简单,仅包括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2 大块。上述课程结构,都没有结合电子商务岗位职业特点,没有将适应同一岗位要求的课程归为一个模块,致使学生到实际岗位上时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电子商务工作。

4.2 订单化培养改革探索

订单化原则是指构建课程结构时,以企业订单为导向,确定课程的结构,组织人才培养工作,以符合企业所需。目前,人力资源已成为各企业赖以快速发展的最重要资源,企业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而职业教育要为社会提供真正有用的人力资源,也需要企业的支持和帮助,这是订单化原则能够实施的基础。构建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结构时,应充分考虑订单化原则,使学生能有针对性地接受相关知识和技能,可在以下方面考虑如何贯彻订单化原则。

(1)关注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有的放矢。就业市场需要电子商务人才,电子商务专业就应运而生,开设该专业就应满足企业电子商务现在和未来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要事先做好市场调研,密切关注人才市场需求变化,根据企事业用人单位所需,调整该专业课程结构,把满足企事业工作需求作为该专业课程结构构建的基点,只有这样,才能使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结构真正按订单构建,才能有效集成资源,全力提高该专业课程结构的针对性,使该专业办出效益,办出优势和高职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