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医药概念范文

生物医药概念精选(九篇)

生物医药概念

第1篇:生物医药概念范文

中药和西药概念,各是一类药物本质的高度概括,是中医药学和西医药学理论体系内的概念。中药和西药是于西方近代医药学传入我国后而出现的概念,西方近代医药学所使用的药物为西药,我国原来已有的药物称药。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应当结合不同的医药学体系来划分:以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术语表示药物的性能和功效,从而能按中医药理论体系来使用的药物,称作中药;以现代科学术语来表示药物的性能和功效,从而能按西医药理论体系来使用的药物,称作西药。据此,即使一些常用中药,若只考虑其西医药理论体系下的性能和功效,并按西药来使用,则亦应称之为西药。同理,若将西药按中医药理论指导,以中药的特性和功效为内容,进行研究,总结归纳出它们的中医药理论体系木语所表示的中药特性、功效及使用规律,从而能按中医药理论体系来使用,那么,就成了中药

1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中药概念内涵

1.1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用脏腑、经络、卫气营血、三焦等表示机体的功能部位;以八纲――阴、阳、表、里、寒、热、 虚、实来表示机体的功能状态;四诊的望、闻、问、切作为了解机体状况的手段; 按辨证论治的原则,确定机体状况(包括部位及其功能状况)而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如果采用药物来影响机体状况的话 (因尚可用针灸、推拿等方法),要遵照理、法、方、药的程序,即先辩别病证的机理(包括病因、病位、病况),采用相应防治法则如八法的何种,确定基本方剂类型,最后选择合适药物而施治于人,以达防病治病目的,在诊治的全过程中,始终强调机体内因为主而不忽视外因作用的防病治病观。总之,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1]。

1.2中药概念内涵:中药应具备与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相适应的特征: 第一,药物性能的表达有性味,即四气(寒热 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归经,包括脏腑、经络、三焦、卫气营血等归经;升降浮沉。这些,有时又称中药特性,即狭义的中药药性。第二,药物功效以中医药学术语,表述,如解表、凉血、平肝、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等。第三,药物配合使用 时,按君臣佐使关系配伍,使各味药共同构成一个功效整体与机体证相对应而发挥作用,配伍组方时还要考虑到药物的七情、反畏、药对等关系[2]。简言之,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药物,称作中药。这是中药概念内涵的第一方面,第二方面,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药物,并且只有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时,方称作中药。若按其它医药学理论使用时,还可不称作中药。

2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国药概念内涵

2.1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以现代科学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为基础;用直观或解剖后所见(包括用各种放大倍数的显微镜)的实体来表示机体的部位:以组织形态(有时称病理形态)、生理 功能、生化变化的相应指标和术语来表述机体的功能状态,并以此作为诊断的标准和采取相应防治措施的依据;如果采用药物治疗的话(因尚可采用非药物治疗如物理疗法、手术等),主要考虑影响机体病理、生理、生化指标变化而选用相应药物以达防病治病的目的,在诊治的全过程中,强调的是外因对机体功能指标的针对性而较少考虑机体内因的综合影响[3]。总之,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为西医药学理论体系。

2.2西药概念内涵:西药应具备与西医药学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相适应的特征: 第一,药物本身性能以其物理和化学性质来表示,如是液体还是固体,是酸性还是碱性 等,第二,药物功效以相应的病理、生理、 生化等的指标和术语来表示,如抑制细菌、 降低血压、升高血糖等。第三,药物配合使用时,考虑药物间的物理、化学、物理化学 、变化,如沉淀、分解等,至于生物活性则考虑各个药物各自作用的结果,而不是把各种配合使用的药物作为一个功效整体。简言之,以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药物,称作西药[4]。此为西药概念内涵的第一方面,第二方面, 具备如上内容的药物,并且只有按西医药学理论使用时,才称作西药。若按其它医药学理论使用时,还可不称作西药。

3关于中药和西药应澄清以下几个问题

3.1中国的药并不就等于中药。所谓中国的药,应包括中国生产的所有药物。不仅包括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药物,尚包括其它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药物如蒙药、藏药、傣药、维族 药等以及民间药(有时可称作草药),因它们均为各自医药学理论体系内的药物,即具相应的特性、功效表示法及使用规律,故不能简单地将它们称作中药。如果称它们为中药的活,只能说是泛指的中药,即中国的药,而不是特指的中药。

3.2一个药可称作中药又可称作西药到底如何称呼,应看药物概念内涵的两方面(如上述)。为进一步说明问题,试再举例。如大黄,无疑是一味中药,因它具中药基本内容而能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但西医药学体系亦使用它,使用时并不考虑其中药基本内容,只考虑其西医药学术语表示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如味苦,少量使用 作为苦味健胃药;具致泻作用,用来治疗便秘等。故在此种情况下,只能称之为西药。

3.3从中药中所得到的有效成分或部位,到底算中药还是算西药? 到目前为止,一般来讲,还是称作西药为宜。如延胡索乙素,是得自中药元胡,且为其镇痛有效成分之一,但因其尚不具备中药基本内容,只能按西医药学理论使用,即考虑其具镇痛、镇静催眠作用,对慢性持续 性钝痛尤内脏痛效佳,主要用来治疗内脏钝痛、脑震荡后头痛及痛经等。在这种情况下,只能称作西药。如果将它们放到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内进行研究,使之具备中药的内涵即中药的基本内容,它就能成为中药。

参考文献

[1]张怀亮;潘钰蔚;陈正琴;;中医基础理论量化研究新思想[A];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第七次学术年会、2010

[2]陈军;;药学一统观[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年01期

第2篇:生物医药概念范文

1)“方剂”和“中药”类数量多的主要原因在于具体的方剂名称、中成药以及具体的单味药数量很多;2)“中医文献”位居第二,是由于系统收录了大量的古代和现代医书、医案等名称,如“《经方要义》《南阳类案》”等,均属于中医文献类;3)“医学人物”类,系统收录了古、近、现代中医医家,如“朱丹溪”“葛洪”等,这部分内容也很庞大;4)“动植物”类实际指“药用动植物”,即单味中药的原植物和原动物,如“白斑角鲨”“黄凤仙花”等,有些概念词的中药名称与原植物、动物相同,既属于“中药”也属于“动植物”,如“黄柏”“蜈蚣”等;5)“诊断的过程”这一语义类型是原来系统加工西医诊断学时设立的,目前暂时保留了这一部分数据,该部分的概念基本为西医诊断学术语;6)“疾病或证候群”这一语义类型也是系统设立初期建立的一个语义类型,其内容包括了疾病、证候和症状,系统旧数据有大量的概念标为这一语义类型,还未修改;7)“中药化学成分”类包含具体的化学成分名称,系统收集了中药涉及的化学成分名称;8)“食疗-药膳”类包含可以用作食疗和药膳的具体名称,如“安神茶”“八宝粥”等;9)“中医机构”类包含了全国所有中医药研究机构、行政机构、医院、制药企业等,如“安徽省卫生厅中医管理局”“安庆市中医医院”“安顺制药厂”等。综上所述,使用最多的10个的语义类型都属于实体类型,均有较多实例,故包含的概念较多,在语义类型的使用上属于正常现象。

2使用数量少于10个的语义类型的情况分析

具体分析语义类型使用数量少于10个的有30个,它们的使用情况分析如下。1)语义类型本身为大类,按照“能用具体类型的就不用上位类型”的语义类型归类原则,这类语义类型本身在分类中只起到分类节点的作用,而具体归类则归为其下的具体类型,如“事件”“物理实体”“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信息文献学”“中药性能与功能”“有机体”等;2)语义类型本身定义范畴过窄,不能包含更多的概念,如“血”“血的功能”“津液功能”“精的功能”“腧穴功能”“五色”“五化”等;3)在中医药学系统里不能或者不需要作为语义类型存在的,如“归经”“针灸处方”“中药功能”“方剂功用”等;4)由于与其他语义类型定义分辨不清而归类错误或不完全的,如“针灸研究”“辅料”“中医预防”等;5)由于中医药学语义类型也是在不断修改完善过程中,有部分数据还未完全修改为目前的语义类型,如“中药药理作用”“矿物”等;6)语义类型分类过细,如“心理功能-中医心理”“神”“情志”“七情”。

3未用到的语义类型分析

中医药学语言系统现有语义类型128个,使用率为86.72%,未使用到的17个是:人工物质;中西医结合;医古文;自然物理学科;颜色;中医学与古代哲学;中西医结合疗法;制药工艺、农业;脏象学说;药用设备;思想或概念;研究设备;升降沉浮;研究活动;中药研究;师承关系;症状或体征。1)语义类型本身为上位概念,其下还有更具体的语义分类,如“思想与概念”“人工物质”“中医学与古代哲学”“制药工艺、农业”“研究活动”“中药研究”等;2)语义类型本身表示的是一种组合关系,而不是单一概念所能表达的,如“师承关系”“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疗法”等;3)语义类型设置过大,过于空泛,目前中医药学语言系统未涉及其内容,如“自然物理学科”;4)语义类型设置问题,不表示一种语义分类。如“医古文”表示的是一种语言形式,每个医古文形式的字、词、句都会表示具体的语义含义;5)语义类型设置太过于狭小,仅表示特别具体的意思,如“升降沉浮”是具体指中药药性的一个方面,不应作为一个语义类型存在;6)语言系统目前收词范围的局限导致未使用到该语义类型,如“研究设备”“药用设备”等;7)语言系统数据问题,“症状或体征”是最近修改的语义类型,原有这部分数据均标为“疾病或症状群”,数据还未修改。

4小结

第3篇:生物医药概念范文

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混乱情况分析

自西方近代医药学传人我国后,从而出现了中药和西药概念的划分,西方近代医药学所使用的药物为西药,而我国原来已有的药物称中药。而如今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已非如此简单,理解各异,试归纳如下:

按地域来源或产地来划分:即外国制造和生产的药物为西药,中国特指的传统药物称中药,但现在,由于我国药学研究和制药工业的发展,不仅能制造生产外国最先研制的药物,亦研制了很多我国首创的药物,比如人工合成牛胰岛素,赛若金(注射用基因工程干扰素a1b)等是西药而不是中药。

按人工合成和天然产物划分:既人工合成的药为西药,天然产物药物为中药。这种划分也不合适,因为现在很多西药如地高辛、大量抗生素类等药物均是天然产物(有的已能人工合成)。而亦有一些中药却是人工合成的,如中药冰片,现已有人工合成的龙脑使用。

按组成成分较纯或结构清楚乃至单体化合物和成分不清的混合物来划分:有的将成分较纯或结构清楚乃至单体化合物的药物称西药,而将树皮草根全蝎等不纯的天然混合物药物称做中药或中草药,这种标准亦不确切。如卤砂(氯化铵)、冰片、砒石等中药,却为成分清楚或单体化合物的药物。

按剂型不同来划分:有的将现代制剂如针剂,片剂等称做西药,而将中国的传统制剂如丸、散、膏丹、汤剂等称做中药。如今这种划分显然不合适了,如牛黄解毒片、桑菊感冒片是中药,而蒙脱石散剂、红霉素软膏却是西药。

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的确定

中药和西药划分的基本原则,是不能离开相应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概念的内涵--基本内容应适应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要求,并据此而使用。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中药概念内涵:①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应这样表述: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用脏腑、经络、卫气营血、三焦等表示机体的功能部位;以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来表示机体的功能状态,四诊的望、闻、问、切做为了解机体状况的手段;按辨证论治的原则,确定机体状况而采取相应的治疗预防措施,如果采用药物来影响机体状况的话,要遵照理、法、方、药的程序,即先辨别病症的机理采用相应的防治方法则如八法的何种,确定基本方剂类型,最后选择合适药物而施治于人,以达防病治病的目的,在诊治的全过程中,始终强调机体内因为主而不忽视外因作用的防病治病观。总之,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②中药概念内涵:中药应具备与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相适应的特征,其具体内涵包括三方面:第一,药物性能的表达有性味,既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归经,包括脏腑,经络三焦,卫气营血升降浮沉等归经,这些,有时又称中药特性,既狭义的中药药性。第二,药物功效以中医药学术语来表达,如解表,凉血,平肝,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活血化淤等。第三,药物配合使用时,按君臣佐使关系配伍,使各味药共同构成一个功效整体与机体“证”相对应而发挥作用,配伍组方时还要考虑到药物的七情,反畏药对等关系。简言之,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达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药物,称为中药。这是中药概念内涵的第一方面。第二方面,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药物,并且只有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时,方称做中药。

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西药概念内涵:①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应这样表述:以现代科学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为基础,用直观或解剖后所见的实体来表示机体的部位;以组织形态(有时称病理形态)、生理功能、生化变化的相应指标和术语来表示机体的功能状态并以此作为诊断的标准和采取相应防治措施的依据,如果采取药物治疗的话,主要考虑影响机体病理,生理,生化指标变化而选用药物已达防病治病的目的,在诊治的全过程中,强调的是外因对机体功能指标的针对性而较少考虑机体内因的综合影响。总之,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为西医药学理论体系。②西药概念内涵:西药应具备与西医药学体系基本内容相适应的特征,其具体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药物本身性能以其物理和化学性质来表示,如是液体还是固体,是酸性还是碱性等,第二,药物功效以相应的病理,生理,生化等的指标和术语来表示,如抑制细菌、降低血压、升高血糖等。第三,药物配合使用时,考虑药物间的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变化,如沉淀分解等,至于生物活性则考虑各个药物各自作用的结果,而不是把各种配合使用的药物做为一个功效整体。简言之,以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药物,称为西药,此为西药概念内涵的第一方面。第二方面,具备如上内容的药物,并且只有按西医药学理论使用时,才称做西药,若按其他药学理论使用时,还可不称做西药。

应澄清的几个问题

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确定后,以下几个问题就易得到澄清:①中国的药并不就等于中药,所谓中国的药,应包括中国生产的所有药物。要从医药学理论体系讲,不仅包括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药物,尚包括其他药学理论体系的药物如蒙药,藏药,傣药,维药等以及民间药(有时可称做草药),因他们均为各自医药学体系内的药物。至于草药,既尚不具备一定医药学理论体系中的药物基本内容,而在民间确实能用以防治一些疾病的药物。不论草药还是如上提到的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之外的药物乃至西药,当经过研究确定其中药基本内容后,再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时,就可称做中药。如草药穿心莲,民间用其治疗痢疾,发烧等,近年通过研究已总结归纳出它的中药基本内容如性味--苦寒,中药功效表示如清热解毒等,已能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故已可称之为中药。②一个药可称做中药又可称做西药到底如何称呼,应看药物概念内涵的两方面。如大黄无疑是一味中药,因它具备中药基本内容而能按中医药学使用,但西医药学理论体系也使用它,使用时并不考虑其中药基本内容,只考虑其西医药学术语表示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如味苦,少量使用做为苦味健胃药;具致泻作用,用来治疗便秘等。故在此种情况下,只能称之为西药,其他如氯化铵,甘草等,均可称做中药或西药。③从中药中所得到的有效成分或部位,到底算中药还是西药?到目前为止,一般来讲,还是称做西药为宜。如延胡索乙素,是得自中药元胡,且用其镇痛,镇静催眠作用,对慢性持续性钝痛疗效较好,主要用来治疗内脏钝痛,脑震荡后头痛及痛经等。在这种情况下,只能称做西药。其他如黄连素,麻黄素等亦然。然而,现在不能称做中药,并不意味着永远绝对不能称做中药,只要将它们放到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内进行研究,使之具备中药的内涵即中药的基本内容,还是能成为中药的。④很多复方制剂,即有传统中药成分,又有西药成分,那么这类药是中药还是西药?比如消渴丸,成分为葛根,地黄,黄芪,天花粉,玉米须,南五味子,山药,格列本脲,即含中药成分,又含西药成分格列本脲,因其内容,药物性能,功效与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相适应,故可称之为中药。还有如感冒灵颗粒,成分有岗梅、三叉苦、金盏银盘、野、薄荷油、咖啡因、扑尔敏、对乙酰氨基酚,因为它是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来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药物,所以也称为中药。

第4篇:生物医药概念范文

“气”(性)是指中药具有热、温、凉、寒四种气质。凡能治疗热证(阳证)的药物,便归属为“性寒”(气寒)或“性凉”(气凉)概念,如石膏、知母等治疗烦渴热、脉洪大等气分热证,即归属为寒凉药;凡是能够治疗寒证(阴证)的药物,便归属为“性热”(气热)或“温热”(气温)概念,如附子、干姜等治疗畏寒、肢冷、脉微等里寒证,即归属于热性药。还有“性平”(气平)概念,即介于上两种药性之间,既可用于热性病证。又可用于寒性病证。例如茯苓甘、淡、性平,可治小便不利,不论证偏寒、偏热,皆可用之。一般来说。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功效;温热药具有散寒、温经、助阳、通络等功效。

“味”是指中药具有酸、苦、甘、辛、咸“五味”概念,另有淡味附于甘的概念、涩味附于酸的概念。五味不仅表明中药的实际味道,更深层次是表明中药的性质。。

酸:能收、能涩。有敛汗、敛气、止泻、涩小便、涩精、止血等作用。如五味子敛气,山茱萸涩精、乌梅止泻等。

苦:能泻,能降,能坚,能燥。有通泻、泻火、降气、坚阴、燥湿等作用。如大黄泻下,杏仁降气,黄连泻火,黄柏坚阴,黄芩燥湿等等。

甘:能补、能缓。有补益、生津、和中、缓急、解痉、止痛等作用。如人参补气,熟地黄补血,甘草缓急,元胡止痛等等。

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血、润养等作用。如生姜散寒,木香行气,当归行血,乳香润养等等。

咸:能下、能软,有泻下、软坚散结等作用。如芒硝泻下,牡蛎软坚等。

五味之外尚有“芳香”概念,系指药物的特殊嗅味,具有醒脾健胃、化湿、化浊、避秽、开窍等作用。如佩兰醒脾化湿,草果化浊,麝香开窍辟秽,白芷通窍走窜等等。

“归经”也是中药性能概念之一,显示其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能起重要治疗作用,显示中药的选择性。有些中药能归数经,说明其治疗范围大,选择性广。如石膏归肺、胃经,能清肺胃火;知母归肺、胃、肾经,能泻肺胃之火,又能滋肺肾之阴等等。“归经”与“味”的关系中医认为有一定的规律。《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指出:“辛入肺,甘如脾,酸如肝、苦入心,咸入肾。”

中医“辨证施治”,就是根据疾病的属性,大多用中药组成方剂进行治疗。当读者对中药的上述基本属性有了大致的了解后,也许在日常生活保健中能避免或纠正“南辕北辙”、“雪上加霜”的谬误。

第5篇:生物医药概念范文

方剂是辨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按照一定的规矩(组方原则),选择合适的药物,并明确其用量,使之层次分明,切中病情的药物配伍组合。从概念上看,自《内经》提出“君臣佐使”组方原则以来,“君臣佐使”已经被公认为指导组方的基本原则。但是,近年来其作为组方原则受到了质疑,如第7版《方剂学》把“君臣佐使”作为组方结构而非原则,代之以“依法选药,主从有序,辅反成制,方证相合”[1]。但也有人对此观点提出质疑[2]。这种争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关于“君臣佐使”在阐释方理、指导临床遣药组方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笔者现拟对“君臣佐使”理论的局限性进行探讨,进而论述方剂学“药群”概念的引入及其意义。

1 “君臣佐使”理论的局限性

就方理而言,方剂学界对某些方剂君臣佐使的划分还存在很多争论,如芍药汤是否以芍药、炙甘草汤是否以甘草为君药之争的问题,一直有不同的看法。再如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有的教材认为麻黄和石膏共为君药[3],有的则认为麻黄为君药、石膏为臣药[1]。而从临床实践看,“君臣佐使”的理念难以具体实施,操作性差。临床医生在处方时,更多的是侧重药群的使用,如见到温热邪毒而致发热、咽喉肿痛、头痛、舌红、脉数的热毒证,选用清热解毒的药群如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等,再加上清利咽喉头目的药群如桔梗、甘草、牛蒡子等,而很少、也难以对每个患者的处方都进行君臣佐使的划分。

因此,笔者认为,把“君臣佐使”作为组方原则和组方结构都有其合理性的依据。但如果方剂学组方结构中引进“药群”的概念,对于阐释复杂方剂(大方)、临证使用和组成复杂方剂似乎更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意义。

2 “药群”概念及其与方剂学“君臣佐使”组方原则的关系

2.1 关于方剂“药群”概念

方剂的“药群”是指体现一定治法、针对某病或某证的药物集合。引进这一概念后,某些具体的方剂就可以看作是“药群”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这种药群从组成上看可能是一些药物的组合或者基础方剂,功效上可能是功效相近或相反的药物集合,主治上可以划分为“证药群”或“病药群”。如八珍汤,按照组成可分为四君子汤药群和四物汤药群,按照功效可分为补气药群和补血药群,按照主治可分为气虚证药群和血虚证药群。

2.2 “药群”与“君臣佐使”的关系

“药群”概念的提出并不意味着君臣佐使组方原则完全没有意义,二者不可以互相代替,君臣佐使仍然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意义。

2.2.1 药群中存在君臣佐使 “药群”概念提出后,方剂可以看作是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针对具体病证、由不同药群构成的有机整体。诚然,我们也可以把方剂看作一个系统,是在组方原则指导下组成的有机整体,由若干个小的系统(药物)构成。一首方剂的功效不等于各个单个药物功效的简单相加,而是各具特色药物组成的功能有机体[4]。也可以这样理解,在方剂这个有机整体中存在着不同的系统(药群或基础方剂),因此,药群中也就存在着君臣佐使药物。如清瘟败毒饮这个方剂中就存在清气分热药群(白虎汤)、清血分热药群(犀角地黄汤)和清热解毒药群(黄连解毒汤)3个基本药群(基础方剂),而每个方剂中都有其各自的君臣佐使药物。

2.2.2 方剂中存在着君药群、臣药群、佐药群 就具体病证而言,很少有单一病证者,多数情况下存在着兼病或兼证;与之相对应,针对具体病证的方剂就存在着针对主要病证的药群(君药群)和针对兼杂病证的药群(臣药群、佐药群)。如逍遥散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也就是说这首方剂的主治病证存在着肝郁主证、血虚和脾弱兼杂证,重在疏肝,兼以健脾养血,其相应的药群则为疏肝解郁君药群(柴胡、白芍、当归、薄荷、甘草,实际上为四逆散加减)、养血药群(当归、白芍,实际上为四物汤加减)和健脾药群(白术、茯苓、甘草、煨生姜,实际上为四君子汤加减)的臣药群和佐药群。因此,方剂中药群存在着君、臣、佐等地位的不同。

3 “药群”概念提出的意义

3.1 有利于剖析方理方义

自从成无己《伤寒明理论》把方剂按照君臣佐使进行剖析后,君臣佐使成为阐明方理的主要理论框架,但某些方剂君臣佐使的划分还有很多的争论。如果引进药群的概念,其争论自然迎刃而解。如芍药汤主治湿热痢疾,在第5版《方剂学》中芍药作为君药[5],而在邓版《方剂学》中则以黄连、黄芩作为君药[3]。如果采用药群进行方理解释,就可以划分为清热燥湿药群(黄连、黄芩、大黄)、调气药群(木香、槟榔)、行血药群(当归、肉桂),这样既可忽略君药之争,不会使整首方剂失效,而且使方剂的结构更加清晰;同时明确了以芍药为君药是重在言其病机,以黄芩、黄连为君药是重在言其病因。

3.2 有利于指导临证遣药组方

临证组方、用方是医生临床水平的重要体现,但如果一个医生每天面对50甚至100个患者,开出的处方都要考虑君臣佐使的话,恐怕心有余而力不足,也难以实行。但是,如果医生抓住主要病证和兼杂病证,在“药群”概念的指导下,就比较容易且能迅速拟方,而不必考虑君臣佐使。如对于夏秋之交,脾胃伤冷,水湿内盛,水谷不分而出现泄泻如水、小便不利的病证,只要抓住湿困中焦脾胃和湿盛膀胱气化不利,就能确立化湿和胃和利水渗湿的治法,并自然地把平胃散药群和五苓散药群和在一起构成胃苓汤处方,而不必去费时费力地考虑君臣佐使,从而大大提高诊疗效率。

3.3 有利于拆方研究

拆方研究是目前中医方剂研究中比较常用的方法,按照君臣佐使进行拆方研究重在阐明不同药物在方剂中的作用和地位。由于很多方剂尤其是药味较多的方剂,其君药难以确定,而采用“药群”的概念后,就比较容易进行拆方研究。如对治疗少阳阳明合病的大柴胡汤进行拆方研究,按照君臣佐使进行研究,就显得杂乱;而按照药群划分拆方,可以将其划分为治少阳病药群(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枣,实际上为小柴胡汤加减)和治阳明病药群(大黄、枳实、芍药,实际上为大承气汤加减),这样就相对简单明了。

3.4 更好地体现依法统方

治法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讲,方中有法,《医学心悟·医门八法》:“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从治法角度看,方剂也可以看作不同治法的载体;反之,创立新方,就要善于把不同治法进行组合。如清代著名医家王清任把疏肝法和活血法进行有机结合创立了血府逐瘀汤(方中有四逆散药群和桃红四物汤药群的加减)、把补气法和活血法进行结合创立了补阳还五汤(方中有当归补血汤药群和桃红四物汤药群加减),这两个方剂都成为临床疗效突出的名方。

总之,“药群”概念的引入,可大大简化方理,明确方剂的结构,对于弥补君臣佐使理论之不逮,阐释方义、指导临证遣药组方、创制新方和拆方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谢 鸣.方剂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3,55.

[2] 林 渊.对《方剂学》7版教材中方剂组方结构的质疑[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6,16(1):60-61.

[3] 邓中甲.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47.

第6篇:生物医药概念范文

关键词:医院药事管理;临床药学服务;价值分析

当前,随着我国医疗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临床药事管理体制逐渐完善,且临床药事管理在整个临床医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1],所以应及时对药品保障制度进行优化改革,以此强化药学技术。在本文研究中,将对医学药事管理体制进行分析,从而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更为完善的参考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从2012年3月~2013年3月期间选取我院接收患者40例,在此期间我院未进行药事管理;从2014年3月期间~2015年3月期间选取我院接收患者40例,在此期间我院开展药事管理。将其分别设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在参照组患者中,有25例为男性,15例为女性,中位年龄(45.2±2.1)岁;在研究组患者中,有30例为男性,10例为女性,中位年龄(40.2±1.9)岁。对两组患者的中位年龄以及性别等比较,不具有显著差异性。

1.2方法

在进行药事管理期间,主要对以下几点进行完善和创新:(1)首先,可以对每个科室的药物应用情况以及药物种类进行统计收集,从而对每一个科室的用药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对临床合理用药进行细化的讨论,以此强化临床用药问题的合理性[2],在药事管理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对每一个患者提出的疑问细心解答,并定期不定时开展关于药事管理的相关讲座,从而以健康科学的理念强化各个科室人员的专业知识;(2)对药物的配制管理部门来说,首先需要专门的护理人员,并且需要专业技能强且技能丰富的药物配制人员一同工作。以静脉药物配制部门为例,工作人员要对点滴注射药物的配制工作合理完成,对于急重症患者,或者需要进行化疗的患者来说,必须做好静脉注射的配制工作。根据配制准则进行用药处理,以此提高用药安全率[3];(3)临床药学服务网络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深化,可以将计算机网络应用于药学服务的管理中,如应用电子处方执行,医生可以通过医院网络和药房直接连线,从而节省中间多个繁琐的步骤,和谐医患关系。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进行研究的80例患者数据均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其中对两组患者满意度的比较用率(%)的形式表示,行χ2检验,当数据呈现为P<0.05,表明统计学意义存在。

2结果

经过统计显示,进行药事管理后的患者满意度显著优于未进行药事管理前的效果,医院各个科室的用药水平以及效率也得到显著提高,见表1。

3讨论

3.1医院临床药学服务中专业药师起到的价值和作用

药物在分配到各个科室使用的过程中,首要保证的就是药物的科学化应用,只有药物合理化应用,才能真正发挥药物的疗效,并且保证患者在日后的恢复以及治疗过程中,不会产生不良反应,从而提高用药的安全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当前,对于药物合理性的应用概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且临床对于药物服务以及应用管理的研究越来越深化,所以要保证用药合理性,主要从下面几点进行完善[4]:(1)强化药物科学使用的概念,了解药物应用的科学化概念,才能发挥药物的最大价值,以此最大程度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及副作用;(2)了解药物合理性的运用概念,强化医疗人员的用药技能[5];(3)药物人员以及临床医学人员要能够通过患者的既往病史以及现有诊断,准确的提出制定用药方案,避免对患者身体以及心理的双重打击。

3.2抗生素的应用

临床药物使用的过程中,抗生素药物的应用可谓十分广泛,但是所引发的不良反应率也较高,因此,临床在使用抗生素时,必须遵照相关规定,由专业的医师和药师共同协商进行开药。对于想要使用抗生素的患者,必须出示完整的使用证明以及开具标准,而对于证明不全的患者来说,药师不可予以开药。另外,药师所开的抗生素药物剂量必须合理,不可过多;如患者既往应用抗生素时,出现了明显的不良反应,则必须再次进行皮试,以此防治抗生素随意使用的情况发生,以此提高患者的用药安全概率。

3.3对静脉用药管理管制

对患者进行点滴治疗可以提高用药的起效时间,但是在此过程中,点滴治疗也同样会产生一系列副作用。当前,随着医学技术的创新深化,医学人员水平的不断深化,提高了用药安全率,而有些地域受到发展水平的限制,在进行静脉用药过程中,出现静脉用药事故的概率依旧让人担忧,针对这种情况,医院的医师和药师必须合理沟通,医师要确保病例准确,进行静脉药物的开具[6]。另外,对药事管理的相关要求必须合理执行。

3.4药学服务的智能化

合理大量的应用计算机网络化技术,从而将药学服务智能化最大程度开展,缩短患者前来治疗以及开药的时间,并为医师治疗更多的患者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将医院药事管理应用于临床药学服务中,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增强用药安全率,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概率,从根本上防止滥用药物情况出现。本文的相关论点与赵艳、卢熠和刘桂萍、欧微[6~8]的依据相符,可以为临床提供相应的价值和参考。

作者:张冰 单位:重庆市万州区妇幼保健院

参考文献

1张艳平.医院药事管理在临床药学服务中的价值与作用.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Z2:355~355.

2刘雅兰.医院药事管理在临床药学服务中的价值与作用研究.心血管病防治知识(下半月),2015,10:159~160.

3李馨,付秀娟.科学培育规范管理,建立稳步发展的临床药学服务团队-吉林大学第二医院临床药学实践.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4,4:214.

4王莉,宋绪彬,魏光明,等.运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完善医院药事管理.社区医学杂志,2012,10(12):71~73.

5陈艳,宗强,陈爱民,等.PDCA循环管理法在医院药事与药物使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安徽医药,2014,18(2):365~368.

6王少华,赵艳.医院药学发展热点与药学服务关键环节浅议.药学服务与研究,2012,12(3):232~234.

第7篇:生物医药概念范文

1.民营医药企业现状分析

按规定,加入WTO之后医药产品的关税将降至5.5%-6.5%,与其它成员国处于同等水平。在“洋药”大举进人和国内医药制度改革的双重压力下,我国医药行业将面临严重挑战。特别是民营医药企业,由于其现状及自身的特殊性,“人世”后,必将受到重大影响。

(1)民营医药企业的规模一般比较小,缺少强大的资金支持,突出表现在新药开发能力弱,新药数量少,科技含量低。多年来,民营医药企业的新药创制能力一直比较薄弱:西药有97%是仿制国外品种;从中药来看,由于缺少现代医药理论和技术的支持,开发的中成药品往往因质量不佳很难进入国际市场;从医疗器械看,大多数产品仍处于中、低档水平,缺乏自行研制的高、精、尖医疗诊断和治疗设备。由于目前国内药械产品的科技含量低,无论在质量上、数量上均难以与发达国家的产品抗衡。在新药研究资金的投入方面,国外制药公司每年研制新药的投入一般为销售额的8%至15%,有的甚至高达20%,而我国医药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平均不到销售额的1%。在医药行业有很大影响的华北药厂和新华药厂,一年的新药开发费也只有几千万元,民营企业的研发费用更是少得可怜。规模小、资金的缺乏导致民营医药企业很难同庞然大物竞争,这意味着 “入世”后,民营医药企业将面临国外、国内的双重压力。

(2)民营医药企业的技术水平普遍较低,真正技术水平高的企业很少。这与我国医药行业的整体素质密切相关:在现有的6300多家医药企业中,符合GMP要求的只有 300多家企业(车间),其中取得GMP证书的仅有59家企业、38个车间和13个品种,民营医药企业取得GMP证书的就更为稀少。这样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特别是在当今技术发展很快的情况下,如果跟不上技术的发展就会被淘汰。技术水平偏低将成为制约民营医药企业发展的“瓶颈”。

(3)高新技术的专业人才严重匮乏。在民营医药企业中,既懂专业知识,又能拓展市场、参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特别匮乏。一是缺少能挑大梁且年龄在30-50岁之间的新药开发带头人或学科带头人;二是缺少既懂生物技术又熟悉国际生物医药进展情况,又能懂得外国法律,运用知识产权保护自己的专门人才;三是缺少精通生物医药产品的 GMP管理和拓展生物医药产品市场的高级管理人才;四是缺少既具有生物技术知识,又懂得应用开发的复合型人才。

(4)管理信息系统不健全。由于缺乏强大的资金支持,不能像具有雄厚资金的大公司那样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因此,信息来源少,信息的可靠性也较差,很难掌握灵敏、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无法很快了解市场需求与变化,这样民营医药企业就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加入WTO以后,民营医药企业将面临严峻考验。民营医药企业只有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2.核心竞争力及其特性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它是企业在长时期内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是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

企业的一般竞争力,如营销竞争力、研发竞争力、理财竞争力、产品竞争力等,只是企业某一方面的竞争力,而企业核心竞争力却是处在核心地位的影响全局的竞争力,是一般竞争力的统领。从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同表现形式的角度可将企业核心竞争力分为三类:核心产品、核心技术和核心能力。它们之间关系密切,产品来自技术,技术来自能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其它类型竞争力之所以不同,主要是因为它具有以下3个特性:

(1)价值性。核心竞争力富有战略价值,它能为顾客带来长期的关键性利益,为企业创造长期性的竞争主动权,为企业创造超过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超值利润。

(2)独特性。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独自拥有。它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而成的,孕育于企业文化,深深融合于企业内质之中,为该企业员工共同拥有,难以被其它企业模仿和替代。

(3)延展性。企业核心竞争力可有力支持企业向更有生命力的新事业领域延伸。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基础性的能力,是一个坚实的“平台”,是企业其它各种能力的统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延展性保证了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的成功。

一个企业在市场成功方面所需的核心竞争力越强,就越容易建立和获得竞争优势,也越难使竞争对手赶上。因此,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有价值的资产。核心竞争力一旦形成,就可成为企业的战略性资产,这种战略性资产能给企业带来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3培育和提升民营医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培育概念创新能力——快速移动到无人争夺的市场领域

面对技术轨道的转轨,每一家企业,无论其规模大小,都将面临同等的重新洗牌的机会。民营医药企业如果能够创造出全新的被市场所接受的概念,就能进入到无人争夺的市场领域,把握先机,打破旧有的竞争规则。一个成功的概念能够为企业带来可观的财富,概念创新的价值已越来越被人们认同和接受。

民营医药企业由于结构精简,企业内部信息流通快捷,对市场细微变化的识别能力、反应能力和适应能力远胜过国有大企业,而且不会像国有大企业那样因为过去的成功而被束缚在旧有框框中,因而比它们更能突破陈规,更易于培养和造就概念创新能力。

一个企业之所以能胜过别的企业,最本质的东西在于它给了顾客比别人更大、更多、更优越的实惠。因而,概念创新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最贴近顾客的行为。当外部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社会需求变得多样化、个性化时,民营医药企业应该具备突破原有产品界定、创造崭新生活理念和方式的能力,具备从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产品平台和产品族的更新出发,不断推出基于全新概念的差异性产品,来满足全新的创造性的目标细分市场的能力,从而不断生成和强化开发潜在市场、引导消费的能力。

培育学习能力——获得持续概念创新的源泉

民营医药企业有灵活的机制,因而它的组织效率高,内部纵向、横向沟通顺畅,跨部门、跨专业的交流便利,所以比国有大企业更容易实现知识共享,也便于形成团队学习的氛围。同时,市场竞争中的相对劣势迫使这些企业能够虚心地、警惕地对待所有外部信号,而国有大企业却倾向于按照以往的行事方式轻率地忽略自以为无足轻重的市场信号。民营企业的内在特征决定了它比国有企业更易于培养学习能力。

从学习的内容上来看,民营企业应当加强对国内市场的理解和把握,提高企业知识的本土化。这里的知识不仅仅指市场的一般状况,更重要的是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价值观,以及风俗习惯和消费偏好。企业知识的本土化能够有效地提高概念创新的消费者导向。

从学习的方式来看,获取、传递、消化吸收知识这三个学习的不同阶段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于那些显性知识(know-what know-why),除了过去经常用的各种方式以外,民营企业应当充分借助国际、国内的各种信息网络来获取以前只有大企业才能得到的全世界最前沿的产品信息、市场信息与技术信息。对于那些隐性知识(know-how know-who),培训或与外部资源合作过程的学习是比较有效的获取途径。当然,由于这种知识属于员工的私人信息,较难在企业内部传递,因为,一方面,难以将这些知识完全准确地形成书面材料并传达,另一方面员工会担心知识并享而丧失自身优势。因此民营企业要鼓励员工把隐形知识贡献出来与大家共享,并将员工对企业知识贡献的程度加入考核标准中,通过师傅带徒弟等面对面交流的形式促进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关于消化和吸收知识,对于民营企业而言,主要是通过生产和经营活动来实现外部引进知识的自有化。

培育快速转换能力——保持企业在持续创新过程中的灵活性

当一家企业由一个成功的概念进入空白的市场而获取超额利润时,其它企业,尤其是具有资金、技术、人力等资源优势的大企业会迅速跟进,并有可能借助强大的实力创造出优于先者的业绩。此时,民营企业就该将新的概念创新推向市场,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快速转换的能力,果断地放弃那些已属于“鸡肋”的领域,以保证新的概念创新有足够的资源满足发展需要,保持企业的灵活性。

一直以来,“船小好掉头”是民营企业所具有的优势,这不仅是因为其规模小、内部协调费用低,而且在于其决策迅速,不像国有企业那样要经过很多的程序,因此有很强的自,可以自己来决策,这样可以灵活应对市场的变化。

快速转换能力来源于企业核心价值观对创新与灵活的认同,来源于组织结构的弹性,来源于生产制造系统的柔性。企业文化的形成和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需要一系列的包括激励、约束机制在内的制度和规程来规定员工的行为方向,并最终使这些行为成为习惯,上升为意识。组织结构的弹性来自以项目为导向的跨功能、跨部门的团队的组建,团队因项目的存在而存在,因项目的结束而解散,以适应企业经营灵活性的需要。当企业在产品平台的基础上以创新的概念更新产品族时,柔性和通用性的生产制造系统能够保证以最低的设备转换成本将新产品及时推向市场。

培育外部资源整合能力——保证概念创新的商品化

由于民营企业所能支配的内部资源数量有限,不足以支撑概念创新的市场化,因此,必须借助外部力量来实现内部资源的整体优化配置。

全新的概念必须有技术储备和技术平台做支撑,而民营医药企业,由于资金和人力限制,在研发上投入不足,势力较弱,因而就必须利用科研院所的高新技术的增量来盘活企业的存量,使企业受益于开放的技术开发系统,以获取和分享技术与知识。因此,产学研结合的技术社会化的形式在新药研发方面的运用应当成为民营医药企业关注的外部资源的整合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实施产学研相结合并不能保证民营医药企业能够顺利获得所需的技术资源,首先,民营医药企业应该重视内外资源的协同效应,讲究内外资源间的关联性和互补性,选择正确的合作伙伴,并全过程促进内外资源间的融合。其次,即使民营医药企业暂时不能掌握关键技术,只能成为产学研合作中概念的提出者,但企业最终都应该通过合作者之间顺畅的信息通道以及不断积累、消化和吸收知识,达到掌握关键技术、占据价值链中关键增值环节拥有自己的无形资产(尤其是名牌)的目的。

裸的竞争对竞争的双方来说都是致命的,对于面临国内外强大对手的民营医药企业来说更是犹如以卵击石。唯有概念创新、反复创新,才能避免白刃战,才能维持长期的有利可图的增长,才能在企业内形成核心竞争力。概念创新能力要求对不同模式进行战略性思考,要求用系统的眼光进行全盘审视,要求以学习能力来持续提供集成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要求凭快速转换能力保持灵活性,要求借助外部资源整合能力来借力发力。

在如上所述的基础上,民营医药企业还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巩固、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1)要尽快提高以创制为主的新品开发能力。“入世” 后,大量“洋药”的进入必定会对我们的新药创制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医药企业一方面要增强创新意识,大力引进专门人才,作好技术准备;另一方面,要积极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对于民营企业来说,要走出一谈创新就认为“高、精、尖”的误区,其实“再创”对我们以仿制为主的医药工业来讲大有文章可做。例如创制新工艺,不仅可以降本增效,有时还可绕过方法专利侵权的涉嫌;创制新剂型,提高生物利用度,改变给药途径,方便患者使用,例如级释剂型、控释剂型也是再次创新;老药的新适应征是能产生新的药效的创新,如小剂量阿司匹林用于心血管疾病辅助治疗,类似这方面的例子有不少;复方制剂能发挥协同作用增加药效,或减少到反应。各种创新可谓层出不穷,这些再次创新在医药领域并不少见,如果下苦功,多钻研,还能在再创中挖掘知识产权的宝库,升华为首创。

(2)把握信息,更好地利用专利保护。由于专利的保护期是有限的,因而可以运用专利信息,对市场需求较好的专利产品,在专利期届满的3-5年组织力量进行仿制,逐步形成规模,待专利期过后即能上市参与竞争。此外,因专利有地域性保护的特点,对于那些国内市场需求的,而国外并未申请专利的产品,可以进行合理访制。还有一些情况,可以运用专利信息,分析专利的权利要求范围,在研究份制时饶过专利保护范围,进行医药创新。

(3)积极推行GMP,贯彻ISO 9000系列标准。“入世” 后,药品生产企业若不符合GMP要求,将无法在国内市场上生产与销售,更谈不上进入国际市场。

第8篇:生物医药概念范文

关键词:字中医;西医药学;优势;劣势

【中图分类号】R-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12-0521-02

1 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的分析

中药和西药是于西方近代医药学传入我国后而出现的概念, 西方近代医药学所使用的药物称为西药, 我国原来已有的药物称为中药。而今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已非如此简单, 存在种种误区。[1]

1.1 按产地划分:中药主要起源于中国, 除了植物药以外, 动物药如蛇胆, 熊胆, 五步蛇等; 介壳类如珍珠, 海蛤壳;矿物类如龙骨, 磁石等。中国亦研制了很多首创的药物, 如天花粉素, 棉酚等天然产物药物,以及一大批人工合成的药物。

1.2 按人工合成和天然产物划分:即人工合成的药物为西药, 天然产物药物为中药, 这种划分也不正确。因为也有一些中药却为人工合成的, 如中药冰片。

1.3 按组成成份为单体化合物和成分不清的混合物来划分:有的将单体化合物的药物称为西药,而将树皮、草根、全蝎等不纯的天然混合物药物称为中药, 这种标准也不确切。如西洋参、洋地黄叶、大黄苏打片等西药, 即为成份不完全清楚的混合物, 而氯化铵、冰片砒石等中药却为成分清楚或单体化合物的药物。

1.4 按剂型不同来划分:有的将现代制剂如针剂、片剂等称为西药, 而将中国的传统料剂如丸、散、膏、丹、汤剂等称为中药。这显然也不合理。如桑菊感冒片、羚翘解毒片等是中药, 却是现代剂型的片剂。而西药的一些合剂即与中药汤剂无本质区别, 更有丸散膏丹等剂型。

1.5 按使用人员划分:即中医使用的药物为中药; 西医使用的药物为西药。笼统讲, 似乎有一定道理,但细分析起来, 亦不确切。如西医也使用甘草、大黄等, 但并不能因此而简单地将它们称作西药; 既使中医自服维生素丙,亦不能就此而称其为中药。

2 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的界定

2.1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概念内涵。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应这样表述: 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用脏腑、经络、卫气营血、三焦等表示机体的功能部位; 以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来表示机体的功能状态; 四诊的望、闻、问、切作为了解机体状况的手段; 按辨证论治的原则, 确定机体状况而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在诊治的全过程中, 始终强调机体内因为主而不忽视外因作用的防病治病观。总之, 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

中药应具备与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相适应的特征, 其具体内涵包括三方面: 第一, 药物性能的表达有性味, 即四气(寒热温凉) 五味(酸苦甘辛咸) ; 归经, 包括脏腑、经络、三焦、卫气营血等归经;升降浮沉。第二, 药物功效以中医药学术语表述, 如解表、凉血、平肝、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活血化瘀等。第三, 药物配合使用时, 按君臣佐使关系配伍, 使各味药共同构成一个功效整体与机体证相对应而发挥作用。总之 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药物, 称作中药。

2.2 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概念内涵: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以现代科学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为基础;用直观或解剖后所见(包括用各种放大倍数的显微镜) 的实体来表示机体的部位。

西药应具备与西医药学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相适应的特征, 其具体内涵包括三方面: 第一, 药物本身性能以其物理和化学性质来表示, 如是液体还是固体, 是酸性还是碱性等, 第二, 药物功效以相应的病理、生理、生化等的指标和术语来表示, 如抑制细菌、降低血压、升高血糖等。第三, 药物配合使用时, 考虑药物间的物理、化学、物理化、变化, 如沉淀、分解等, 而不是把各种配合使用的药物作为一个功效整体。简言之, 以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药物, 称作西药。此为西药概念内涵的第一方面, 第二方面, 具备如上内容的药物, 并且只有按西医药学理论使用时, 才称作西药。若按其它医药学理论使用时, 还可不称作西药。

3 中西药特性分析

3.1 中医药学特性分析。中医药学具有以下五大特色:[2](1)整体观。中医药学的整体观来自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整体论。整体论强调事物的完整性和统一性。中医药学认为, 人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而人体与其外在环境又构成一个更大范围的整体, 人体内部各部分之间以及人体与其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多种形式的密切联系。人体虽可划分为若干个小的部分, 但人体各部分的生命活动必须协调、统一。同时, 作为人体生命活动三要素的精、气、神, 对脏腑、经络发挥着滋养、激活及协调作用。反过来, 精、气、神的化生、贮藏及输布运行又主宰于脏腑、经络, 尤其是五脏的功能活动。病理上, 人体局部的病变, 应视为整体病变的一种局部反应, 因而“ 整体失调” 是中医诊断的基本出发点。(2)个体化。中医主张医生临证研究的对象不仅是病, 更是患病的活生生的人。每种疾病虽有其自身特定的临床表现、病程经过及诊疗规律, 然而医生面对的绝非抽象的疾病, 而是某一患病的个人。即使患同一种疾病, 由于体质、年龄、性别、生活环境、精神状态等种种差异, 不同的个人在临床表现、病机类型、疾病的发展和转归等方面千差万别。中医在临床工作别重视每个病人的个体特征, 坚持人、病兼治而以人为本的治疗思想。(3)东方思维。中国古代的医学家为了总结医疗经验, 阐明医学观点, 探索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 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当时盛行的哲学思想,诸如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中庸之道等, 引人医学领域, 并逐渐形成为一些思维定式,从而与古今的西方思维迥异, 姑称之为东方思维。[3](4)审机定治。中医学和西医学学术上的最大区别, 就在于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及由此而处理疾病的思路的不同。(5)自然疗法。中医的治疗手段以中药疗法为主, 还包括针灸、推拿、气功、心理、饮食及体育等多种疗法。

3.2 西医药学的特性分析:西医药学的优势在于,以现代科学的微观知识来认识人体、药物及二者关系, 微观到物质的分子乃至量子水平, 功能可达用微小电变化来表述, 固能保障对人体局部情况认识的精确性。反映在临床用药防治疾病时, 药物功效与人体状况指标的针对性, 如抑制细菌、降低转氨酶、升高血压等, 呈现着人体局部疾病治疗的精确性。

其劣势在于, 对人体、药物及二者关系的宏观认识很不够, 甚至达到连最基本的宏观知识都不顾及乃至不承认的状况, 如四肢冰凉、喜热饮或冷饮等似乎与人体状况无关的情况。现今所谓的人体第三状态或称亚健康状态, 明明人们自我感受很不舒服, 但西医药学仍不承认为病态,因为用微观的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尚不能检查出“异常”。用药物防治疾病时, 往往在起治疗作用的同时, 又可能对人体产生伤害作用, 甚至无药可用, 呈现着难于保障整体治疗的准确性。[4]

4 中西药配伍合用

中药和西药如同兄弟俩, 在治病这一目标上相配合, 取长补短, 往往会收到很好的甚至意想不到的治疗效果。同时, 在中西药配伍应用的实践过程中, 对于不宜配伍的中西药也有所发现和认识, 包括相互消弱药物性能乃至损害人体健康的不良后果等等。所以, 中西药也不能盲目合用。

4.1 因在胃肠道相互作用不宜同服:含朱砂(含Hg++) 的中成药, 如朱砂安神丸、人丹、冠心苏合丸等不宜与具有还原性西药, 如碘化钠、硫酸亚铁等同服。因为它们在胃肠道中可生成具有毒性的溴化汞或碘化汞沉淀粉, 引起赤痢样大便, 导致药源性肠炎。

4.2 因药物代谢方面的作用不宜同服:含有乙醇的中药风湿液、国公酒等药酒, 不宜与西药苯巴比妥、苯妥瑛钠、D860、降糖灵、胰岛素、华法令等同用、因为乙醇是一种药酶诱导剂, 能使肝脏药酶活性增强, 使上述西药代谢加速, 半衰期缩短, 药性下降。

4.3 因药效学上相互作用不宜同服:含激素成份的中药主要有甘草、鹿茸、人参以及鹿茸片等均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 可使血糖升高(人参作用较弱), 减弱降血糖药疗效, 不宜与降血糖药, 如胰岛素、降糖灵等合用。[5]

总之,中西医药有着各自的特性,在临床应用中,只有对病因、药性科学认识,在剂量、配方上配置适当,才能收到治疗方面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周春华.简论中医与西医药学[J].中国集体经济(下半月).2007(03)

[2] 成肇智.认清中医药学特色发扬中医药学优势[J].中国西药学报.2002(12)

[3] 赵迎欢.中西医药学伦理思想的路径及启示[J].中国医学伦理.2004(08)

第9篇:生物医药概念范文

随着全球科学格局的变化,中医药学的学科方向需要调整变革与创新。所谓科学大格局应该包括着概念的更新,思维模式的转变,理论框架的构建与付诸实践行动的指南。其中的重要因素,应该是科学概念的更新和宇宙观的深化。当英国物理学家史迪芬•霍金在1974年做黑洞预言时,整个科学界为之震惊。黑洞是一个只允许外部物质和辐射进入而不允许物质和辐射从中逃离的边界(eventhorizon)所规定的时空区域。黑洞会发出耀眼的光芒,体积会缩小,质量要无限大,甚至会爆炸。黑洞是一种引力极强的天体,就连光也不能逃脱。当恒星的史瓦西半径小到一定程度时,就连垂直表面发射的光都无法逃逸了,这时恒星就变成了黑洞。说它“黑”,是指它就像宇宙中的无底洞,任何物质一旦掉进去,“似乎”就再不能逃出。由于黑洞中的光无法逃逸,所以我们无法直接观测到黑洞。宇宙中黑洞的物质运动是不规则的、非线性的、不确定性的,显然它是我们研究的对象。2010年11月16日美国宇航局宣称,科学家通过美国宇航局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在距地球5000万光年处发现了仅诞生30年的黑洞,其中有90%的暗物质。尚今我们可以看到的物质只占宇宙总物质量的不足10%(约5%左右)。暗物质无法直接观测得到,但它却能干扰星体发出的光波或引力,其存在能被明显地感受到。在宇宙中,暗物质的能量是人类已知物质能量的5倍以上。

暗能量更是奇异,以人类已知的核反应为例,反应前后的物质有少量的质量差,这个差异转化成了巨大的能量;而暗能量可以使物质的质量全部消失,完全转化为能量。宇宙中的暗能量是已知物质能量的14倍以上。上述宇宙天体的观测与发现又会对中医药学有什么影响呢?中医药学确切说不是唯物为主的,而是以唯象为主体,是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的,强调关系本体论,注重能量与信息的时空转换等,这些无疑是与现代大科学的宇宙观相吻合的!始于20世纪中叶的一个争论比较久远的问题,那就是中医药学被称做经验医学,学科本身有没有自己的理论?有,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理论?资深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对中医中药的事业很关心。他十分肯定地说:中医药学有自己的理论,中医药学的理论是现象理论、非线性理论、是巨系统的复杂理论。它的理论价值一方面体现了中华文明科学哲学的底蕴,体现了中国人崇尚真、善、美;另一个方面,它能够指导实践,维护健康和防治疾病。其与线性科学不同,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如思维模式。上世纪初期,西学东渐,还原论盛行,还原论无疑给人们带来了工业文明的进步,给人类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功不可没。然而还原论的盛行,特别是“”提出“打倒孔家店”,否定了优秀的中华文明,是一个重大的错误。21世纪已经过去了十年,迎来了中华文明的复兴,呈现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并行的时代,全球截止到2009年已有720多所孔子学院,关注学习中国的文史哲。长期的农耕文明、象形文字造就了中国人的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中医药学的原创思维,形象思维决定着我们重视观察和体悟。我们重视病人的客观表现,做好望闻问切四诊的检查,就是通过四诊收集到病人“象”的表现,医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对于“象”作出分析,是临床医生诊疗工作的依据,这是主体的认知过程,将主体、客体、象、意、体结合,是具有可操作性的象思维。“象思维”属于动态的整体,其所使用的工具有视、嗅、听、味、触等感知层面,还可有超感官之形而上层面的内容,而且是更为重要的。如老子的“大象无形”、顿悟等。

健康理念的更新是21世纪中医药学重要的源动力。20世纪以还原论为主体的西医学是建立在以“病”为中心的模式上,今天则需要从诊治“人的病”向关怀“病的人”转换。忽视了主体是“人”,过度注重医疗技术的进步而忽视人文关怀是错误的,以致出现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发病率增高又得不到合理的诊疗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全球均重视了医疗改革,突出表现在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健康理念的更新。健康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医学研究的目的最终是人类的生活满意度与生存幸福感,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注的是满足各类人群的不同医疗需求和实在的疗效,重视个体化医疗与循证医学证据等,这是引起西方学者关注中医药学的内在因素之一。中医药学的原创思维与原创优势可引领21世纪医学发展的方向。其整体医学思想、多维恒动的关系本体认识论、顺应自然的各种疗法有其存在的广阔天地。为此,中医药学学科建设要坚持我主人随,弘扬原创思维与原创优势,重视传承和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要植根于大科学的背景之下,要适应大环境的变迁。所谓大环境的变迁应该包括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要服务于大卫生的客观需求,促进国家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要朝向全社会的广大民众,要提高为广大民众服务的公平性和社会可及性,要让广大群众能够得到及时、合理、安全、有效的防治,对常见病、多发病能够吃得上药、吃得起药,能够把中医的适宜技术加以推广,更要重视人文关怀,及时解除病人的痛苦。为实现中医药学科的总体目标,科学与人文融合互动,东学西学兼收并蓄,来建构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学科建设要贯彻“我主人随”的原则。20世纪的中医前辈们是为了中医的生存而奋争,现在我们需要面临的是为中医药未来的发展谋策略。我们主张以国学、国医为主体,有主有从,中西结合,同时,欢迎和团结一切关心中医药学发展的多学科人员与社会的有识之士参与进来。

2中医药学学科方向概述

21世纪的医学不应该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的研究领域,应当以人类和人群的健康作为主要的研究方向,这也是世界卫生组织的意见。中医药学的学科方向是在自然哲学的引领下实施医学健康行动,针对“以人为本”的健康问题与中医药学的临床优势病种,以辨证论治为主体方向的个体化诊疗手段,不断完善中医药学的评价方法体系,以获取共识性的循证证据,进而提高中医药学理论的科学性与技术的可及性,保证技术使用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建立规范的中医药行业国内外通行标准,不断地提升中医药学的国际学术影响力。自然哲学是任何自然科学的引领指针,在“道”的层面。本世纪的自然哲学观重视系统科学为核心的网络信息链接为主的模式,强调关系本体论和实践第一性的观点。这也为中医药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是重要的挑战。纵观上世纪医学科学的发展轨迹,是以二元论和还原论为中心展开的纯生物性理论与技术的发展方向;代价是医学人文的失落,浪费主义盛行,卫生资源的短缺,寿命虽有延长但伴随痛苦的增加,眼中只有“病”而没有主体的“人”,过度追逐科学化,以生物学标准判别疗效。虽然在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治疗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绩,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推动了医学科学的发展,但同时也发现了医学主体“人”的复杂性、能动性、非线性、不确定性等特质,尤其是现代宇宙观的重大变化,带来了人们视觉域的不断拓宽,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中医药学带来的是更多的机遇。新的自然哲学观引领下的健康新理念主要强调的有:突出“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主张整体系统的和谐与统一的理念,注重关系本体论的认识方法,在真实世界的背景下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注重人文关怀、人的道德和人的社会适应性能力的培养。

把针对“以人为本”的健康问题与中医药学的临床优势病种作为中医药学研究的主要领域。中医药学历来是重视“人”这一主体因素的。“人为本,病为标”、“治病救人”等理念深刻烙印在中医药学人的脑海中。人有生物学属性,更有社会心理属性,每个人均有1×1014个细胞,同时还有寄生于人体上比人体自身细胞多10倍的细菌,多么庞大的军团!人的健康问题又是十分广阔的天地,中医药学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目前中医治未病(包括亚健康防治)思想与工程不断推进,中医养生和中医饮食文化的研究也十分活跃,中医心理学也开始为人们所重视。在中医药学的研究领域,“十一五”期间国家各类研究计划把重点放在了现代难治病的辨证论治方案和证治规律上,其中包括临床流行五病,即高血压病、冠心病、中风病、肿瘤及糖尿病;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防控也有专项资助。2009年发生的甲型H1N1流感、2010年的手足口病,中医药在防控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优势病种上,以辨证论治为主体的方向,如何把握好时间、空间的转换,寻找到证候演变的拐点,有效诊治与阐发机理是我们的优势。譬如冠心病,有胸部闷痛、心电图不正常,可以确诊为冠心病,然而介入造影检查冠状血管完全是通畅的,未见有斑块,它只是微血管的血循障碍;中医称为“病络”,是络脉的病,按“络脉者,常则通,变则病,变则必有病络生,病络生则络病成”,通过审证求因、明辨导致病络的核心病机,依据共性的病理环节进行治疗,运用复方中药的标准汤剂多获较好的疗效。以“证”为人类健康维护的中心加以展开,“有是证,则用是药”,贯彻“我主人随”的主体性原则,因人、因时、因地的三因制宜。天人相应、形神一体、动态时空等,均有其合理的内核。

保证技术使用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建立规范的中医药行业标准。针对中医药优势病种诊治疗效的共识性问题有二:一是疗效的循证证据不足;另一是担心中医药技术的安全性。前者要不断地完善中医药学的评价方法体系,以获取公认的循证证据,这是目前中医药学术领域重要的方面之一。要充分而客观地看待循证医学,一要学,二要懂,三要用,四要知道局限性,五要为我所用、创新与发展。特别是关注“人”和“病人”的评价研究,如自我感知、心理承受、知情同意等。在安全、有效、稳定的大前提下亟待建立规范的中医药行业标准,这是一把公平的尺子,是人们均应该遵守的“游戏规则”。否则难以比较,无法约束而使行业行为处于无序的状态。要以全球的视野去处理中医药学的相关问题,这样才有一定的高度,才有和谐的发展环境,才能使中医药学有良好的国际学术影响力。现今提出的中医药学学科方向的调整变革问题,是基于目前二元论与还原论逐渐被多元大科学的革新所取代,同时一元论与系统整体论的兴起也需要不断地拓展,把“人”放在天与地之间来看人的健康,来看人的疾病,精气神一体,象与形融通。我们主张科学和人文融合互动,然而医学的方向不能够从人文到人文,如果是从人文到人文,过分强调象思维,不与形体融通,就不能更好地维护健康。这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大问题。现在人们问责大学,问责大学培养的人才社会适应性差。从中医药学科看,主要是我们培养的人才实践技能不足,亟需强化基本功训练等。值得思考的中医教育是跟着西方的模式走,是借鉴,能赶超吗?要重新调研,要吸收宋代书院及太医院教习,优化目前中医药学的教学资源,闯出中国人自己的路!

3中医药学学科方向内涵的调整

以人类健康为主要研究方向,在具体的学术内容上朝向个体化医学(personalized)、预测医学(pre-dictive)、预防医学(preemptive)、参与医学(partici-patory)(简称4P医学)作出调整,以适应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medicine)与网络医学(networkmedi-cine)的发展。东学西学融合提倡4P医学,由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顺利完成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的迅猛发展,药物遗传学从中得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个体化医学的概念也是在此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基于药物遗传学的发现如何去发展个体化医学,受到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对于患相同疾病的不同病人,现在的用药方法是用同样的药,而在将来的个体化医学中,由于可以预测不同病人的药物效应,即使是治疗同一种疾病,医生也可能根据病人的遗传背景来选择合理的药物和最合适的剂量。同时,医学模式中的心理、社会与环境等方面也是个体化医学的重要内容。显然中医药临床医学的核心———辨证论治的理念与技术将在21世纪的个体化医学方面有充分的发展机遇。各类人群,不同的环境,得病的机率是不一样的。南甜北咸,东辣西酸,是人们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一种生存需求与本能。四川人为什么吃辣椒?因为四川地区是一个湿气较重的区域,火神派医生多生长在四川,其用附子非常多,做菜都可以加附子。所以人适应生存环境是长期积累的过程。人养成生活习惯的条件,包括自然生态,也有社会环境。中医关注一个人在一定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下,整个生长过程、成长经历,再加上他现在的表现,通过望闻问切综合地观察与评价,所以中医学才是真正的个体化医学,包括个体化诊断和个体化治疗。

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提倡预测医学,预测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其重点应该放在病前的早期监测上,可及时地预测、辨识健康状态及变化趋势,一旦发现异常变化就要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预测医学包括各种气候、物候、环境、致病因素等,既要关注环境等自然条件,又要关注是什么样的人得了什么样的病、怎么样去调理、针对人体的状态通过调身心去解决对病证的治疗等问题。中医多通过望、闻、问、切的宏观观察方法,也可以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应用生物学指标做微观的研究。中医治未病思想和五运六气学说是代表性的预测医学。关于整体医学指引下的预防医学,即是对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的过程进行人为的干预,包括药物干预、营养干预,或者是生活行为干预,这是目前应对慢性病公认的最佳策略。中医药学中整体系统医学思想早已有之,且有明确的内在标准,如“气脉常通”“阴平阳密”“积精全神”“形与神俱”等。具体干预的方法也众多:“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等,均为实践证实有效的生活调摄方法。“民以食为天”(《汉书》),中国人最讲究饮食与营养,中国在全球最有影响力的文化之一就是饮食文化,在医学领域中也形成了独具特色优势的饮食疗法:“调”为核心的理念与相应的丰富烹调技术。不仅有药物干预方法,还有祝由调心、调气、调神、针灸等上百种外治方法,且多为天然、可及、安全、经济、有效等干预措施。

至于参与医学,即对个人的健康并不是被动地仅由医生来决定如何进行诊断和治疗,倡导自己也要主动地参与到对自身健康的认知和自觉维护的全过程中,主张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提倡科学与人文融通。中医药学历来重视人的智慧能力,“人为本,病为标”,“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机体在发病学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是决定着病人在临床上是否发病的关键。治病的目的是救人,“人”是核心,是健康的主体。转化医学作为重点的变革之一,要凸现个体化医学的中医药学优势,同时还要参与到全球卫生信息化工作中,重视高概念时代的医学导向,为构建统一的新医药学奠基。什么叫高概念?一要有现代的大科学理念;二要研究复杂的相关性,要敢于突破原有的学术边界,提倡整合;三要在实践中践行诠释与创新。目前美国已有38所大学医学院建立了转化医学中心,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2006年起实施“临床与科研成果转化奖励计划(ClinicalandTranslationalScienceAwards,CTSAs)”,美国国立卫生院每年投入5亿美元用于推进转化医学。转化医学这个方向的变革是由广大民众对医药的客观需求拉动的,要以病人为出发点去研究、开发和应用新的技术,强调的是病人的早期检查和疾病的早期评估。在现代的医疗系统中,我们清晰地看到医学的研究进程向一个更加开放的、以病人为中心的方向快速发展,以及对于从研究出发的医学临床实践的社会包容。故此,转化医学倡导以病人为中心,从临床的实际工作中去发现和提出科学问题,再做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基础的研究,然后将基础科研成果快速转向临床应用,基础与临床科技工作者密切合作,进而提高医疗的总体水平。所以,转化医学的研究模式主张要打破以往研究课题组单一学科或有限合作的模式,强调多学科、多机构、多层次组成课题攻关组,发挥各自的优势,通力协作。中医药学历来以临床医学为核心,从临床到基础,临床是开端,通过基础的研究、机理的研究再回到临床上来,还要以临床研究为最根本的评价标准,因为基础理论升华、中药研究与开发的源泉都在临床。医院要到院前去转化,院前就是社区、乡镇和农村;临床上的成熟技术要向产业转化,研究的成果要向效益方面转化,要应用到基层上去;医、教、研、产要向人才培养转化。转化医学的模式要具有普适的价值,才能得到很好的应用,更要有永续的动力去支撑可持续发展。转化医学的模式需要稳定的结构,过去的提法是创新团队,进一步朝向产、学、研联盟的更新;近来已有专家提出“多学科联合体”这一新概念,未来我们应该建立多学科联合体。多学科的联合体有3项要求:第一,一定要有多学科、多机构、多层次性的稳定结构;第二,要引领转化医学的研究方向,要朝向基层、朝向临床、朝向应用,将农村、社区慢性病的防治、防控突发传染病等作为研究的重点;第三,要实行医、产、学、研、资一体化。资源的“资”,要求前置进入市场,进行资本的有效运作,在实践中来提高学科自主运作的综合能力,这也是我们把维护健康和防治疾病工作做好的保证。如此,我们就能够取得基本医疗保险、商业保险、促进健康基金会等有效的参与和大力支持,就能够有资本的高效支撑,中医药学的学术发展必然会更加顺畅和健康地向前快速发展。

总之,转化医学的重点要前移,移到预防上来;重心要下移,移到社区和乡村中去。网络医学也是调整变革的热点。还原论的思想与方法功不可没,但是用它来解决生物医药复杂的病理过程,特别是多因素、多变量与多组织器官变化的过程就十分困难了。这个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的转化,必然要涉及到机体相关性的网络系统与多重靶点效益的整合互动时空。从系统生物学的观点来看,机体受到某一个应激性刺激的时候,它就出现一个网络的系统调控,应激系统运作,到一定的时候还会启动机体的代偿功能,一直到系统失控时,才表现出疾病的表征。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不只是特异性、机体自我适应性,还有机体自组织、自修复、自调节等方方面面。所以,疾病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涉及到机体整体、各系统、各器官、各层面组织细胞,它的共有特征就是网络协调性。在这种背景下,要认真地总结前人的经验,把原有的中医药学的学说与理论,合理地延伸到所谓的神经体液免疫的网络之中,延伸到细胞的分子网络体系之中。网络医学不仅仅是人们理解的用计算机远程会诊、哪个医生看什么病、享受医疗资源,更重要的是网络医学是来解释健康与疾病,特别是复杂性、难治性疾病的。这种机体产生的各个组织细胞的复杂病理变化有它的网络变化的整合效应。探索复杂疾病之间的内在关联,重要的是要解决表征问题,根据表征与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不仅要了解基因,还要知道基因的功能以及它与表征的关系。所以,我们在衡量临床疾病诊治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反映疾病真实面貌、治疗的效果,还要注意它的临床中间节点,同时也要注意影像学等检测的客观指标的表征变化,把这些主观的评价表征和科学数据结合起来。疾病是多因素、多变量、多环节,它呈现出一个多层次的网络结构,我们要解释在网络中它的共性病理环节是什么?它不是一个单靶点,而是一个多靶点的节点的协调变化。

这就是中医要解决的证候的核心病机,所以网络医学、病理生理学都具有一个非常亲缘的关联,都是揭示疾病发生的主导环节与多节点、多靶点的互动,这样就可以去探索宏观与微观的结合、关系本体与实体本体的链接。正因为网络医学是构建在系统内、整体内的,故重在综合。在网络医学引领下,基于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系统生物整体观念,把疾病理解成表征,即是中医“证候”。表征的基因是一个功能化的概念,基因节点就是多靶点,与药物受体三个要素互动,运用计算机技术,观察药物对病理网络的干预和影响,这样就使研究的新药更贴近于疾病的本质,从而提高研究的效率。在前期“973项目”的研究中已提出了复方组合化学这一新的复方中药概念,在网络药理学基础上提出来的研究复方组合化学的新方法,它是针对复杂疾病系统的多靶点、多环节的。复方网络药理学,它是以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等系统生物学为基础的。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运用基因芯片技术以及二位凝胶点、蛋白凝胶点等,我们不仅能够识别基因,同时可以探讨这个基因的功能,以及基因功能在什么条件下、什么时间上实现蛋白质表达及多个基因的组合互动等。通过对先进技术的组合,我们可以继续沿着这个方向去研究,完全有可能反映系统的复杂问题。

4中医药学的学术创新门径

面向未来,最为重要的是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4.1注重学科建设

第一,是学用诠释学。诠释学是理解、解释与应用三位一体的科学,对于学科的骨架概念进行诠释也是创新。如中医学的概念,冲、任、天癸、玄府、气液、病络等概念是西医学中没有的,要给出一个清楚的概念使人能够懂得、能够接受、能够理解,在国内外的生物医学期刊上发表。联系到评价一所高校的整体水平,要看教师(医师、研究人员等)包括研究生每年能有多少篇论文被SCI收录,又有多少能够体现中医药学的学术水平、有国际学术影响力的文章,这些是比较重要的。将西医学没有的概念给予诠释,被接受并吸收了就是对于医学科学的充实,关键在于它能够指导临床。例如,在2003年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SARS,下称“非典”)的中医药应对过程中,运用了中医诠释。在参加非典死亡病例的病理解剖中,我们真正地看到了“肺热叶焦”的形态,非典的病原体是明确的,变异的冠状病毒导致出血性肺炎,打开胸腔看,肺叶萎陷干枯,满腔的胸血水。怎么解释?机理是什么?至今不清楚。按中医诠释,金元医学大家刘河间在其著作《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有“气液玄府”理论,就能够很好地解释非典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胸血水和“肺热叶焦”。由于毒邪的感染,疫毒之邪侵犯了肺中的络脉,络脉瘀滞而渗出了血液,血液又通过了膈膜,膈膜上的孔隙是不是细胞间质还需要进一步求证。依据刘河间的学说,其机理是渗出的血液通过膜上的“玄府”而渗透进了胸腔的。这个例子中最可贵的不只是我们看到了“肺热叶焦”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更重要的是它能用来指导我们的临床治疗。它是由于疫毒之邪导致了病络的形成,通过玄府渗出来的胸血水,那么需要用解毒清热、凉血化瘀的治法,可使用辨证的中医汤剂,也可大量地使用静脉注射液,包括清热解毒的喜炎平、热毒宁等,还有活血化瘀的复方丹参注射液、丹红注射液等,再用一些益气养阴中药治疗,尽早投药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通过中医药的综合抢救很多病人就有了生还的希望,还能减少大量激素冲击治疗带来骨质疏松的弊病。

第二,是循证医学。循证医学不等于随机对照实验,然而循证医学的理念为大家所共识。循证医学不一定完全适合于中医学,然而我们要得到一个共识的疗效,就必须更新现有的评价方法,去创新方法学,才能达到共识的疗效。共识的疗效就是说中医药的临床实验所取得的疗效,中医认可,西医也认可,中国人认可,外国人也认可。如此,我们不仅可在核心刊物发表文章,而且在国际著名医学杂志上也能够发表文章。例如2009年甲型H1N1流感的防控,首先在预防方面我们研究了一张小复方,有鱼腥草、金银花、、薄荷、生甘草,制成标准汤剂送给大、中、小学生和基地受阅部队食用,当时北京7、8月份时还没有疫苗研制出来。通过回顾性的研究,做了3万多例的回顾性调查证实,中医药是有一定预防作用的。在佑安医院做的263例轻症的临床实验,一组使用莲花清瘟胶囊,一组使用达菲胶囊,进行了甲型H1N1流感治疗的非劣性检验,结果说明莲花清瘟胶囊治疗效果不比达菲胶囊差,而且在流感样症状缓解方面还有它的优势。关于完善评价方法体系,我们对于疾病防控,特别是社区慢性病的防控,随机对照临床实验是有局限性的,可采用实用性的随机临床实验。要比较中医在参与治疗中是否起作用?起什么样的作用?在什么样的时空间起作用?起到了多大的作用?能体现出中医的疗效优势和它的特质吗?从而服务于广大民众,同时也要发表学术论文,还要在国际上、在SCI数据源的专业杂志上发表文章,这样也就提高了我们中医药学的整体学术水平和国际学术影响力。

4•2提高人才素质与学术创新能力

第一,就是要兼通文史,透视组学,宏观与微观、综合与分析要逆向对接。学术方向的调整与变革的最高理念是宇宙观,宇宙是由大而无外的大一与小而无内的小一共同构成的,大一寓有小一,小一中涵有大一,两者相兼容而为用,大一含天体、地学、物候、气候,小一含蛋白质、分子、中子甚至比中子更小的。综合和分析,宏观和微观,关系本体论和实体本体论,要去对接。宏观的研究向下,微观的研究向上,如果能够对接上,找到契合点,这就是一种重大的发现。然而机会常常是擦肩而过的,平行地擦肩而过,没有能够契合在一起,大概需要几代人,需要几十年、上百年的工夫。然而,大一融入小一,小一酝于大一,大一小一能够融通,东学西学能够兼容,科学与人文能够融合互动,这是一个重要的理念。我们当前所面对的是如何体现中医药优势,其重点在临床医学。首先是有肯定的疗效,而后要制定诊疗指南和规范标准,并且具有可推广和辐射的能力,再后去发现其中的机理。

第二,要科学与人文的有机融合。学科带头人要能够兼通文史,特别要关注科技发展史,包括对中医的各家学说等应该有很好的把握。传承是基础,创新是目标。要实现创新的目标,要通过崇尚国故、追思前贤、善于学习借鉴等手段来实现。例如“小学”,这个“小学”是指对文字的释译。药者毒也,药能对抗疾病,如大黄、附子等;药者厚也,药也能够补充营养,像阿胶、鹿茸、熟地黄之类;药者瀹也,瀹有疏导调节之功。这个“瀹”字,三点水,说明水是源泉,上善若水,积淀厚重;右面上是一个人,人底下一个横,一是阳,断开了当然就是阴,一画开天,人贵阳气;三个口为团队,群体,三生万物;再下面是一个册字。团队所谋之事,含事理、伦理、哲理,有和合配伍的物质群体,才能起到疏导调节的作用,这当然需要实践和时间的更多检验。

第三,是透视组学一定要用系统论来指导还原分析。要从整体出发,进行还原分析的研究,通过还原分析的研究回归到整体上来。要重视表征,重视观察、体悟、司外揣内等,这是中医药学的特点之一。基因、蛋白质、代谢组学和表征之间的关联,我们希望能做逆向的对接,然后它非常可能是平行的擦肩而过,对于新的技术应该着眼于整合,使之成为系统才具有创造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