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食品与食品安全范文

食品与食品安全精选(九篇)

食品与食品安全

第1篇:食品与食品安全范文

【关键词】食品安全;健康;合理膳食

【中图分类号】R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128-01

民以食为天。俗话说:祸从口出,病从口入。饮食的合理平衡是我们健康的首要因素。食品的安全问题关系到全人类的生活、生存、延续,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正是由于食品市场的巨大潜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几年我国食品加工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使得各种新型食品层出不穷。而最近一个时期,随着各行各业透明度的进一步提高,食品的质量问题也频频被媒体所暴光,如今食品安全已是我国消费者的“心头大患”, 事关消费者乃至下一代的健康和安全。因此,重视食品安全已经成为衡量人民生活质量、社会管理水平和国家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长久以来,关于种种劣质食品的报道几乎成了我们隔三岔五就能在媒体上看到的一个主要话题。比如说关于劣质奶粉、劣质面粉、劣质大米、劣质豆制品、染白粉丝、注水肉、苏丹红、三聚氰胺事件,“瘦肉精”中毒事件和蒙牛“OMP事件”等等,这些频频曝光的食品加工中的黑幕对消费者来说已不再陌生。各级监管部门针对于此的执法检查,也始终没有停止过,并相继制订了各种法和条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可见我国对食品安全的整治力度有着铁的手腕。但令人不解的是,这些年来,各级监管部门的工作不可谓不努力,但劣质食品依然层出不穷,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时时令我们提心吊胆。

食品安全涉及我们的健康,买到放心安全的食品是最基本的。那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保持自己的膳食平衡,来维持自己的健康呢?

对于我们个人来说,除了应该提高对不健康的食品的认识以及检举揭发保护自己合法权益之外,还应该学会从我们自身的日常膳食中来维持健康。

在现代生活中,人们的饮食观念要随着饮食科学文化的发展不断更新,在追求食物色香味美的同时,更要注重食物的合理选择,达到营养、健康、卫生的要求。而人体对营养素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无机盐类、维生素等等。恰恰各种营养素之间既相互影响又相互补充。因此为了满足人体营养多方面的需要,必须尽量做到食物的合理搭配。

有营养师提出:早餐吃得好,午营养是保证人体健康长寿的物质基础,人体器官的功能和组织的正常代谢依赖着必需的营养,而这些营养物质又通过合理膳食而获得。营养因素对疾病的防治以及衰老过程有相当大的影响,尤其是对晚年的健康状况更为密切。营养不足会使人体体质下降,容易发生疾病,加快衰老。营养过剩又会给人带来麻烦,如肥胖伴发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和动脉硬化等。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合理膳食呢?

第一是全面平衡,即样样都吃,不挑食,不偏食。众所周知,任何一种单一的天然食物都不能提供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素。

第二是适量。太胖或太瘦都不利于健康。既往养生经验提出 “食不过饱”的主张,其目的就是要使饮食适度,饥饱适当,热能和蛋白质等营养素摄入与消耗相适应,避免过胖或消瘦。

第三是三餐要合理。要建立合理的饮食制度,切忌暴饮暴食,提倡不吃或少吃零食。一日三餐中每餐的热能分配以早餐占全天总热能的30%,午餐占40%,晚餐占30%较为合适。

第2篇:食品与食品安全范文

安全的食品是由各方面相互配合,发挥自己的相应功能,才能实现的一种情况。现如今的我国食品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原因,才造成的频繁出现事故的现状。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相关法规、监管制度不健全、相关技术和设备跟不上等。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之间对食品安全的各项规则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致使很多食品安全方面的基准不明确,很多不法商家钻了法律的漏洞,降低食品的安全水平。由于法律标明的界限不明确,食品制作过程中的很多阶段出现缺口。同时,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在不同区域对食品的要求也不一致,也是导致现如今食品安全问题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科技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新的食品合成物的出现,各种改变食物色泽、保存期限的化学合成试剂都被加入到人们日常食用的食品中。这些新生化合物对人体或多或少多会产生一些危害,不法商贩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大都在食品中添加这些东西。各种法律漏洞被利用,使很多食品的安全受到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受到影响,并且,对于这些不法行为处罚力度不够,也是不法商家敢于铤而走险降低食品安全水平的主要原因之一。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水平不高也是影响食品安全水平的重要的原因之一。在食品安全监督过程中,监督的体制和执行管理中的问题是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不力的主要因素。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制上的缺陷:其一,职能分工划分不明确,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对监管对象和监管范围不明确。监管部门中的工作人员的流动性很大,且经常人员交接不完全,前后人员的监管出现断裂,长此以往,使得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责和监管范围出现不明确区域。这些不明确的区域包括监管力度都不够的区域和不同部门都严格监督的区域。这一现象使得执法人员在监督过程中造成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浪费资源,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同时,中央政策与地方政策的监督的体制也有地方出现相违背的情况,两方在监督职责划分上面出现分歧,对食品安全会有影响。并且,政府部门与社会部门对食品安全的监督职责划分也存在这不合理的地方。在制定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规定时,监督管理的部门一般都是以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为主,通过强制性要求的途径提高食品的安全度。这种方式使得食品安全监督过于单一,容易被生产厂家所制造的假象迷惑。其二,监督管理制度在运行过程中效率低下,监督人员的行动受到阻碍,从另一方面降低了食品安全水平。我国虽然已经建立了以诚信为指导的食品安全监督机制,但是,政府主导监督管理过程中,由于缺少相关技术指导和监管责任力度不大,导致食品安全在很多过程中出现了违规现象。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制度跟不上生产的步伐,监管效率不高的现状。其三,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过程中,政府出于主导地位,其他的监督部门作为辅助,共同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督。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与其他部门、其他部门之间在监督时没有相应的沟通部门进行必要的沟通,在行使监督权力时,常常出现监督不力、各自为政的情形,部门之间相互干扰等情况,降低了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效率和监督力度。另外,监督过程中,监督人员的行为可能会出现偏差,与监督的目的相违背,不能发挥监督管理体系的的正常作用。我国的科技相对于国际水平而言,仍然处于落后地步,并且食品安全检测兴起较晚,所以食品安全的水平较低。很多的食品生产设备、技术都是从国外购买,增加了食品安全生产的成本。对食品安全方面的检测技术不过关,检测技术落后,所以导致食品安全的水平不高。

二、相应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措施

想要提高食品的安全度,我们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在此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将各方的关系与责任进行明确的划分。政府虽然在监督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但是政府在食品安全的监督过程中,不能时刻跟进生产过程,主要是在关键时刻,对市场的导向进行引导。所以要在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监督过程中,将政府的职责和范围进行明确的划分,适当的给其他监督部门一些管理权限,并对政府的权利进行一定的制约。这种应对措施不仅可以使政府的职能得到最好的发挥,防止政府权利过大化,还能对其他监督部门起到鼓励作用。两者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提升监督管理体系的效率。其次,要对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补充和完善。已经颁发的相关律法对食品安全的标准不统一,在很多方面相互矛盾,想要改善食品安全问题,就需要国家对食品安全的规范设立一个统一的标准,针对其中的有争议的方面做出判断,便于监督部门的监督工作。并建立一个对应的食品安全法规设定单位,对食品安全的律法进行持续的完善和补充,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然后,对食品生产的源头的监管力度增大。食品的原材料大都是来源于基层农民劳动的成果,原材料的来源比较分散、原料的品质也不尽相同。原材料获得过程中会因为基层人员的一些不当行为,如对植物的使用农药、化肥等对原材料的安全品质造成影响,降低食品的安全程度。所以对食品生产的源头的控制力度要加大,确保这一环节的原料品质。最后,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诚信系统。“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衰”,一个企业想要成功并且将成功延续下去,就要做到“诚信”二字。现如今,社会上出现的假冒伪劣食品对食品安全造成了很严重的威胁。假冒伪劣食品的销售以及一些严重的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与企业的不诚信行为有着莫大的联系。故而,建立完善的诚信体系是当前对食品安全的最直接的改善方案。信用是食品安全长久进行下去的根本。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诚信系统是降低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手段。

三、结语

第3篇:食品与食品安全范文

关键词:食品产业 质量 安全 内在关联

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部分企业开始采取恶意性竞争手段,选择不正当的渠道参与市场经营活动,最终引起了许多不良的后果。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是消费者普遍关注的,其不仅关系着企业的经营收益水平,也决定了食品市场销售的数量与品牌。深入性研究食品质量与安全指标的内在关联,能够向经营者提供科学的决策方案。

一、食品质量与安全指标缺失的危害

回顾近几年来食品行业的发展状况,食品的质量与安全等两大指标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地解决,这也给该产业链的可持续经营造成了极大地危害。调查显示,食品质量与安全指标缺失造成的危害如下:

1、损坏消费利益。《有机食品认证技术准则》规定有机食品认证的产品包括:粮食、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奶制品、畜禽产品、水产品、蜂产品、调料等。这些食品融入市场销售,对广大消费者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购买不同种类的食品能够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相反,如果食品质量与安全方面的标准不合要求,会造成消费者的购买利益及适用利益造成损坏,违背了市场销售与购买权益的均衡性。

2、扰乱市场秩序。工商部门每年抽查了大量的销售食品,经过统计与总结后发现,导致食品质量及安全出现问题的原因:一是利益驱动,为了降低进货成本而采购低质量的商品;二是恶意竞争,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经营者采取恶意竞争手段而出售劣质食品[1]。无论是哪一种原因,都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的正常秩序,市场规划中提出了经营规范与秩序被打破,给食品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风险,经济损失不可估量。

3、降低经济收益。食品行业在市场经济体系中是一个特殊的产业构成,这与商品生产与销售模式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食品属于“快速消费”商品,每天都需要不断地更换,且所有民众都是食品的销售对象。食品质量抽查不合格,降低了消费群体对企业的信任度,以及食品企业在市场上长期以来建立的信誉形象。由此减少了食品采购与销售的数量,原先确定的生产数量与实际销售情况存在差异,影响了经济收益的提升。

二、食品质量与食品安全性的内在关联

食品行业在大市场环境下,在生产加工、经营推销、市场宣传等方面都有所改善,这是食品加工、销售产业持久经营的基本保障。结合食品产业已经获得的经营成效,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内在关联十分密切,主要表现于:“相互统一、相互辅助、相互支撑、相互发展。”

1、统一关联。安全与质量两个指标均是衡量食品的重要标准,两者互相统一于食品中且是不可分割的。一般情况下,检测评价市场上的某一类食品,不仅要考虑其内在质量是否合格,也要重点考察食品食用后的安全系数,两类指标只要有其一不合格都是达不到国家标准的[2]。因此,食品质量与安全统一存在于食品考核指标体系里,任何时候都是不可分离的。

2、辅助关联。食品质量与安全的辅助关系,集中表现于两项标准的“相互促进”特点,一种指标的变化会影响到另一个指标,相互产生的作用比较明显。可以说,质量达标的食品,安全系数也符合标准;安全系数达标的食品,必然符合质量认证的条件。这种内在的辅助关系,促使企业在生产加工或者采购销售环节中,都要重点考虑质量与安全标准。

3、发展关联。发展是推动事物改革进步的根本动力,任何事物只有坚持变革发展才能取得新的成就。食品产业关系着我国“民生”现状的发展,一旦食品认证标准出现问题,既会扰乱市场正常的经营状态,也会牵涉到企业现实经营的收益水平。质量与安全性的发展关联:综合改善待售食品的质量与安全标准,能够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实现收益的增长。

4、利害关联。上述几种关联特性,从正面角度阐述了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关系,肯定了质量与安全指标对食品产品的积极作用。从另一个角度判断,食品质量与安全性也存在着明

的利害关系。具体而言,这两类指标不符合行业标准要求,最直接性的影响是降低了食品的质量与安全标准,同时也减少了企业的经营收益水平,不利于食品销售利润幅度的增长。

三、解决食品问题的必要性措施

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下,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得到了适当的控制,本行业基本进入到正规渠道经验发展。但是,面对经济全球化局势,国内企业遭受了国外企业的巨大冲击,进口食品涌入国内市场限定了本土食品的销售额度。解决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在改善国内食品的生产与销售方面,推广先进的食品政策是很有必要的。

1、净化市场源头。重点应对人民每天需食用的粮食作物、蔬菜、水果、饮用水等严加控管,进行规范型、创新型种植、生产结构及生产保障体系调整。市场上的食品应由大型的、符合质量要求的、国家认可的种植专业户、集团,生产厂家的食品占绝大部分,对落后的、零星的、质量无保障的种植户、生产小厂适时淘汰,或成无人问津而自灭。净化市场源头是重点,这一步抓好了,购者放心。

2、完善检测体系。对现有的质量与安全检测系统进行完善,建立科学可行的食品管理方案,保障其质量与安全标准。即在中、大型超市、农贸市场设置检测仪器、提供检测方法,随时对有关食品主要质量参数进行检测,可由市场专职检测人员或人民群众开展抽检[3]。国家应投入一定费用开展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供市场快速确认质量。如此,不合格产品难以上市,也不敢上市,杜绝不合格产品的上市。

3、注重媒体监督。积极发挥各种媒体的监督作用,及时发现曝光食品企业存在的种种问题,以指导相关部门拟定处理方案。如:网上、电视台、报纸应有计划、有针对性适时报导食品检测结果;对优质、合格产品进行表彰,引来认购者,使其受益,不合格者暴光,让其下架或受冷落,令其整改或停产,多方面、全方位展开关注,持之以恒。这些都有助于规范食品市场的经营秩序。

4、推广绿色食品。绿色食品分为a级和aa级两类,a级绿色食品是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绿色生产资料使用准则和生产操作规程要求,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生产资料[4]。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a级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aa级绿色食品是按有机生产方式生产,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化学合成的农药、肥料、兽药、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及其他有害于环境和身体健康的物质。

结论

总之,国民经济收入水平持续增长,标志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不同产业在正常经营环境下创造了较为理想的收益。食品生产与销售对民众基本生存及生活状态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是“民生”问题中需要重点解决的一大难题。根据食品质量与安全性存在的关联,提出针对性的处理方案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何春静.食品产业注重质量与安全标准的现实意义[j].食品与安全,2010,27(14):30-32.

[2]赵永平.简论现代食品安全与质量问题的内在关联[j].现代经济信息,2011,27(14):52-54.

第4篇:食品与食品安全范文

食品产地的生态布局是企业生产安全食品的重要保障。

国家层面的食品安全表现为绝大多数企业提供无毒无害、绿色、有机食品,这要求企业必须对食品产地及周围的空气、水源、土壤等采取严格标准。如果食品生产企业的外部环境缺乏生态布局,企业可能无法生产出安全食品,即使企业创造条件生产出有机、无害食品,也必将投入大量资金。由于成本高昂,企业为获取高额利润,多将绿色、有机食品卖到国外或港澳地区。即使有企业在国内销售有机食品,由于价格较高,远超过消费者愿意为高质量蔬菜支付的质量溢价,也会导致安全食品的市场份额有限,有限的市场份额是难以改变现有的食品安全状况的。同时,在外部生态环境不能保证食品绿色、有机、安全的情况下,当监管不严时,有些企业会虚假标注甚至违规生产,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消费者会减少对有机食品的购买量,逆向选择导致真正做绿色食品的企业最终会因市场萎缩而无法持续生产。

如果缺乏生态布局,规模化的食品生产基地将难以持续。食品的规模化、现代化生产是保证食品安全生产的重要产业组织基础,但如果仅是建立大型生产基地,没有构建有效的生态循环体系,也可能导致大型生产基地的非稳定性生产,为食品安全留下隐患。据报道,2013年开封市西瓜种植基地的大量西瓜滞销,原因是缺乏区域性的生态布局,大型养殖场远离农业生产基地,使得远距离运输农家肥不划算,所以农户大量使用化肥,导致西瓜大而不甜,虽便宜却卖不出去。如果能够在种植基地的合理范围内建立大型的动物养殖场,使它们形成有效的生态循环体系,不仅能够解决大型动物养殖场的环境污染问题,而且可以实现动植物养殖大户的互利双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添绿色、有机食品的可信度,提高安全食品的市场供给量。

预防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是政府食品监管的根本。

美国行政学家奥斯本和盖布勒认为,以维护社会稳定、提升管理绩效和服务质量为核心的政府,政府管理的目的是以少量的钱去预防而不是花大量钱去治疗。具体到食品安全监管,从监管过程上可分为事前监管、事中监管和事后监管。事前监管主要是监管立法和风险分析;事中监管主要是监管执法机构制度化的日常执法;事后监管则是食品安全事故的处理。事前监管、事中监管和事后监管是食品安全监管的立体防护网,但食品安全监管的事故预防是治本,事故处理是治标。中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监管重事故处理轻事故预防,重事后监管轻事前和事中监管。这样的监管不能保证长久持续的食品安全,因此政府的侧重点应转向食品安全的有效预防。

食品产地的安全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

我国目前食品安全监管集中于食品生产开始之前和食品生产结束之后。事实上,产业链前端的厂商准入制度只能对厂商的生产能力进行监管,并不能对厂商的努力程度进行监管,而产业链之后的产品市场准入制度、质量信息公布制度和行政问责制是一种产品质量既成事实后的监管制度,这种忽略供应链生产过程本身的质量干预,并不能从根本上控制产品的质量,因此,政府监管的侧重点必须转移到食品生产本身。产地安全是食品安全的重要起点,食品生产周围大的生态环境和生产本身的生态化、有机化种植或养殖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

第5篇:食品与食品安全范文

食品安全指的是什么?

世界卫生组织对食品安全的解释是,“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而食品安全是要求食品对人体健康造成急性或慢性损害的所有危险都不存在,是一个绝对概念。因此,食品安全提出的主要是对食品的质量要求,应当具备几个要素。一是食品具有营养价值:二是食品要有较好的色、香、味和外观形状;三是食品无毒、无害,符合食品卫生质量的要求。

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公布的《加强部级食品安全性计划指南》中也把食品安全解释为“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和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身体受到伤害的一种担保”。现在,世界各国在食品安全概念上基本达成共识,即食品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活动符合国家强制标准和要求,不存在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致消费者病亡或者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的隐患。

从食品安全的共识上,这次中国的食品安全法力图与国际接轨,列出了食品安全标准所涉及的内容,包括:食品、食品相关产品中的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限量规定;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用量;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的营养成分要求;对与食品安全、营养有关的标签、标识、说明书的要求;食品生产经营过程的卫生要求;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质量要求;食品检验方法与规程:其他需要制定为食品安全标准的内容等。

而且,这些内容的标准都要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制定、公布,国务院标准化行政部门提供国家标准编号。而且,所有的标准都要求统一。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对现行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和有关食品的行业标准中强制执行的标准予以整合,统一公布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企业生产的食品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应当制定企业标准,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一些产品国家标准涉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内容的,应当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相一致。

有了这些规定,消费者基本上有了辨别食品是否合格,是否安全的标准,在购买时也就有了尺度。而且在遇到了问题食品时也有了应对的武器。例如,如果你在超市或商场买了一瓶腐乳,吃了后拉肚子。你怀疑是腐乳的问题。这时,千万不能把腐乳一扔了事。而是要保存腐乳和购买发票,通过消协或自己请求食品监管部门对腐乳进行化验。如果腐乳不符合国家的种种食品卫生标准,哪怕是包装不合格、贮存时间过期、腐乳中有过量添加剂或不允许的添加物以及细菌超标,你都可以申请要求商家和厂家赔副食品价格10倍的金额。

因为,食品安全法规定了,违反本法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和缴纳罚款、罚金,其财产不足以同时支付时,先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销售者要求支付价款10倍的赔偿金。

尽管也有消费者认为“假一罚十”的规定罚得太轻,没有对制假贩假的人罚他个倾家荡产,但这种法规也起到了震慑作用,体现了立法上的惩罚性赔偿原则,是一大进步。而未来,还要靠公众的食品安全消费来完善这一法律。

名人广告不可靠

新的食品安全法不仅提供了许多防范问题食品的信息,同时也为公众提供了更多的出现问题后可以补偿的机会和方法,不仅可以让食品消费更为安全,而且出现了问题可以获得赔偿,并把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便是,食品消费中的广告引导问题。对此,食品安全法对公众的安全消费会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个人在虚假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食品,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与食品生产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这一规定为今后的明星代言食品广告上了一道紧箍咒,对于中国的消费者意义尤为重大。原因在于,很多消费者都是看了明星的广告,由明星的晕轮效应而带动消费者消费某种食品。有了做虚假广告要与食品生产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的规定,就可以有效遏制明星不负责任的广告,从而减少很多消费者的盲目跟随行动。

但是,食品消费的广告引导问题应当一分为二,即消费者和广告代言人、广告主的两面关系。就公众而言存在着盲从明星名人的行为方式。原因在于,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不同阶层,不同阶层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有很大的差异。社会地位高的人,包括拥有权力者、有话语权者以及有广泛知名度的人(如影视和体育明星),都会对公众的思维、言语和行为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这其中也包括饮食消费行为。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公众自身不应具有判断力,也不意味着公众要全盘相信名人和明星代言的广告。做一个独立思考的人不仅对于其工作和生活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其食品消费也有重要意义。不盲从名人和明星广告的基础在于,需要懂得一些生活常识和基本的科学知识,以及怀疑和批判精神,这一切都可以概括为科学素养。如果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公众自己就会判断一些食品是否安全,食品广告是否属实,名人明星的代言是否靠谱等等,从而避免盲目跟风,提高自己食品消费的安全度。

不过,在广告影响公众的食品消费方面,又不得不严格制约名人和明星广告的作用。食品安全法规定个人(包括明星、名人)食品广告要负连带责任就是一种制约。尽管对此规定有许多明星愤愤不平,但其有利于广大消费者并保证公众的食品安全是有重要意义的。

明星、名人,也即公民做广告有权利和责任两个方面。明星、名人当然有权利做广告,但是做广告还得承担责任。食品安全法关于明星代言广告的权利和责任最初的规定是,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个人在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与食品生产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后来,修改后通过的法律文本则是: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个人在虚假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食品,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与食品生产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

这种认定已经大大减少了明星和其他个人代言广告应当承担的责任,即担责的范围大大减少,从“食品安全标准责任”降低和减少到“虚假广告责任”。做出这样的改动是考虑了一个充分的理由,明星或其他

代言者不可能担负起产品质量检查和认定的责任。所以,明星和其他代言人只需为“虚假广告”负连带责任,而虚假广告的认定则应当由消费者协会、工商局和法院来认定。

做广告的权利和责任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不可能只要一面而剔除另一面。要求明星和名人对其所做的广告负责就既可以约束明星、名人的代言广告,也可以减少公众盲目跟着明星的广告引导来消费食品,从而确保公众的食品消费更为安全。

选择自然和本色食品

食品添加剂是食品安全的一个最有争议的话题,而新颁布的食品安全法对此有了一些规则上的改进。本着不用、慎用、少用原则,明确规定只有在技术上确有必要、经过风险评估证明安全可靠的食品添加剂,才能允许使用;不得在食品生产中使用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

瘦肉精猪肉、敌敌畏泡火腿、三聚氰胺牛奶、苏丹红辣椒酱等事件,让不少人“谈剂色变”。一些食品专家认为,食品添加剂是用于改善食品品质、延长食品保存期、便于食品加工和增加食品营养成分的一类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但是,食品添加剂也像一把“双刃剑”,既可带给人们益处,也可能带来危害。正因为如此,食品安全法增加了关于食品添加剂的法律条款,明确规定,食品添加剂目录以外的物质,哪怕是对人体无害,也是违法行为。

但是,是否是添加剂目录以内的物质就是安全的呢?理论上讲,食品加剂目录以内的物质是安全的,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如果人们吃下的是纯天然的食品,也远比那些添加了尽管是安全的添加剂要好得多。所以,有人提议,最好不要给食品加入添加剂,即使要加,也不要使用化学合成的添加剂,应该使用生物提取的添加剂,以及使用最少量的添加剂。

对于公众来说,吃本色食品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以面粉为例,最好是选用那些没有添加增白剂的产品。是否在面粉中添加增白剂,一直是中国食品安全消费中的一个典型问题。

中国在普通面粉中使用增白剂已有20多年,这是一种极具争议的面粉添加剂。反对使用方认为该添加剂对人体有害,并以欧盟早已禁用为根据。支持使用方认为该添加剂被国际组织认可是无害的,且以美国可不限量使用为据反驳。两派之争旷日持久,裹挟了从民间到中央各部委,从企业到各路专家的各个层面。

如果跳出利益之争,在食品添加剂的问题上其实正如人们在生活中欣赏美人一样,是喜欢并爱恋经过整容的美女,还是真心迷恋和热爱天生丽质的美女。其实,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只不过很多人是被整过容的食品迷住了。

正如今天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和对事物的评价一样,追求本色、原色和自然才是最好,对食品的要求也应当是原色原味和自然的营养。这个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只有符合进化的自然本色,在外观上才是最美的,在功能上才是最好的,在本质上才是最优的,在营养上(就食品而言)才是上乘的。这也是为什么营养学家总是鼓励人们吃新鲜的、原色原味的食品的原因,甚至连烹调能避免就避免。因为一加热,食品中绝大多数有益于人体(营养和抗病)的酶就会被破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当然,食品卫生专家会告诉公众,凡是经过合法批准的食品添加剂都不会有害人体,因为这些添加剂经过了风险评估。例如,所有添加剂都要经过卫生学调查、毒理学试验、每日允许摄入量(ADI)确定、每日实际摄入量、执行生产和使用新食品添加剂审批手续等一系列过程。而在国际上,食品添加剂的审批是由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的食品添加剂法规委员会(CCFA)在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讨论的基础上确定的。

尽管法定的食品添加剂无害,但是它们会不会对食品的自然属性造成影响,从而改变食品的营养本质呢?许多研究结果早就给出肯定的答案了。而且,有些食品加入了添加剂,也并不能让食品的色香味好到哪里去,甚至造成味道更不好。例如,面粉中加入增白剂会产生漂白味,因而让人们更怀念具有原色原味的和营养更好的粗面粉。

在面对大量的化学添加剂进入人们的食品时,就连监管严格的发达国家也在担忧难以控制无以计数的添加剂。

第6篇:食品与食品安全范文

摘 要: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食品安全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解决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宏观上和长远上看,需要加强道德建设,完善体系建设,就具体实施上说,可通过组织开展咨询宣传活动,在社会上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提高企业和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消费者;市场经济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也是国家安定、社会发展的根本要素。在任何一个国家,食品质量及其安全性都是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百姓共同关注的一个永恒主题。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国民大众的健康和安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国计民生。在现有的市场经济形势下,消费者要得到数量上的食品安全和质量上的食品安全。企业必须注重以下几方面。

1 制定和完善食品生产和流通过程

将有关标准的建立和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在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中,有关转基因食品的相关标准是热点和难点。国家应资助与转基因食品安全有关的研究,基于研究结果修订和完善我国目前放射性食品生产的条例,制定国家的转基因食品安全标准。在目前,要保证消费者的知情权,要求食品零售商必须在标签上标明其中是否含有转基因成分等。

2 建立和健全食品安全管理的专门机构,促进管理的规范化和长期化

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管理带有很强的短期行为色彩,通常是在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自上而下,进行突击检查和处理,而后很快就偃旗息鼓。这是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在国家三令五申之后依然泛滥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保证食品安全管理的长期性和规范化,应在目前“食品打假专项斗争协调小组”的基础上,从卫生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工商总局、国家经贸委、农业部、公安部、国家药品监管局以及总后卫生部等有关部门抽调部分力量,建立国家食品安全管理办公室这样的常设机构,统筹国家的食品安全管理,通过长期规范的管理遏制食品安全问题恶化的势头,促进食品安全。

3 加强对剧毒农药的管理,堵住食品安全问题的源头

具体而言,包括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加强对农药生产过程和流通渠道的管理,发挥农村农业技术推广站在农药流通中的主渠道作用,堵住一些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在市场中流通,在必要的时候对剧毒农药进行必要的市场管制;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民的科普教育,提高对农药的鉴别能力,促进农药安全合理地使用。还可以和最近几年开展的“三下乡”活动相结合,通过科技服务的大学生对农民进行农药使用常识的教育。

4 加强对行业协会的建设和治理,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由食品产业链相关企业的主要厂商组成的行业协会可以在保证食品安全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行业协会的主要优势在于其成员置身食品行业中间,对于食品安全拥有较政府和消费者更多的信息。行业协会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行业自律,向消费者推荐优质食品,对不合格食品进行曝光,从而减少市场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政府的作用在于对行业协会进行必要的治理,对其推荐的产品进行突击检查和必要的抽查等措施,对行业协会进行资信评价,并将评价的结果向社会公众公布,取缔信誉差的行业协会,改变目前国内评奖过程混乱的局面。

5 发挥消费者在食品安全问题中的积极作用

食品是“经验产品”,消费者在消费之后的体验及其反应,对于发现假冒伪劣食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消费者消费了假冒伪劣商品,如果不出现重大事故一般会忍气吞声,而不是积极举报。要创造有效的激励机制,促使消费者在消费了假冒伪劣食品之后进行举报。国家可以在对假冒伪劣食品厂商的罚款中抽取一部分资金建立起重奖举报假冒伪劣食品消费者的专项基金,国家和地方的食品安全委员会要专门设立食品安全问题举报电话,鼓励消费者积极举报,并将检查处理的结果及时向举报人反馈并向公众公布。

6 几点建议

(1)对于自然因素而致使食品含有害物质而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要通过加强对人们食品安全的教育,劝导消费者不购、不吃本身有毒的食品或腐败变质的食品;生产经营者要不购、不存、不做、不卖变质有毒和危害消费者健康的食品。

(2)对于企业应严格管理生产、服务各环节,采购人员与经理、技术人员共同决定采购食品种类质量后,应充分运用专业知识,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按质、定量地采购。在食品量的把握上应以既能保证及时供货又不造成囤积而导致腐烂变质或影响资金周转为原则。严把食品质量关,做到不进劣质、腐败变质、不符合食品卫生标准的食品。

(3)发挥政府宏观管理作用。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系还不够完善,市场经济存在着自身缺陷,使得政府的宏观管理愈显得重要。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其自身性质决定了企业是以获得利润为最终目的,这就难以避免企业为了追求最大利润,而忽略了对顾客的服务质量。市场经济需要政府发挥其应有的监管作用,以确保市场的健康发展。

(4)加大科研投入,提高食品安全技术水平。培养食品安全科学研究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吸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国外有关食品安全的先进技术,如德国和日本的一些科研人员已推出一种可以缓释出抗微生物孽生成分的包装材料,从而可大幅度提高食品储存期,这种包装材料还能自行消毒,其他一些食品加工和消毒技术,如高压、超声波等均已在新包装中加以利用。

(5)企业内部建立检查、培训、考核制度。制定企业食品安全法,并对企业员工进行有计划、有步骤、行之有效的学习培训,改正其不良卫生习惯,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做好食品安全事故的记录、整理与保存;做好企业内部的自查自纠、预防改进、监督防范的内部审核工作;将食品安全发生率作为员工绩效考核的组成部分,强化食品安全与员工的切身经济利益关系。

(6)发挥社会团体、行业协会的宣传与监督作用。社会团体、行业协会通常为自愿民间组织,在协调政府、企业、消费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中起着良好的桥梁作用。其职责是宣传政府的法律、法规;向政府反馈企业与消费者的意见;协调企业之间的关系。可通过组织开展咨询宣传活动,在社会上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提高企业和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

(7)加强食品安全教育的方法。食品安全涉及饮食的方方面面,而且时刻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乃至我们的后代,这不能不引起人们密切关注,然而这与人们食品安全意识的薄弱有关,剖析原因并探求有效教育方法显得极为必要。企业发展与食品安全密切相关,企业要想获得持续发展就必须时刻关注食品安全。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在提高,企业必须加大食品安全的投资。食品安全的投入对于企业来说其实也是生产性的投入,因为从生产到服务的各个环节所使用的设备设施都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础条件,只有良好的经营环境才有可能确保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1]石毓梅.浅论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及控制体系[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09,(6).

第7篇:食品与食品安全范文

食品安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在世界范围内,近年来食品安全方面的恶性、突发性事件屡屡发生,食品安全的现状不容乐观。如二英(欧洲)、大肠杆菌O157:H7(日本、欧洲、美国)、牛海绵状脑病(BSE,俗称疯牛病)、氯霉素残留、黄曲霉毒素的污染和引起世界各国政府高度重视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等事件。其中有的引起大量急性发病乃至死亡,如大肠杆菌O157:H7引起近万人食物中毒;有的引起的病例虽然不多,但病死率高、社会影响大,如疯牛病引起人克-雅氏病;也有的化学污染物造成广泛的食品污染,对人体健康具有长期和严重的潜在危害,如二英、农药和兽药残留等;尤其是高致病性禽流感突破宿主屏障,感染人类,并造成人类的死亡,再次给人类敲响了警钟。

国际食品贸易具有广泛的全球性,在一个国家发生的问题很快就会波及世界各国。例如,美国每年约有7200万人发生食源性疾病,占总人口的30%左右,约造成3500亿美元的损失。英国自1986年公布发生疯牛病以后,1987年至1999年期间经证实的疯牛病病牛达17万头之多,英国的养牛业、饲料业、屠宰业、牛肉加工业、奶制品工业、肉类零售业无不受到严重打击。仅禁止进出口一项,英国每年就损失52亿美元。为了根除疯牛病而不得已采取的宰杀行动对养牛业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据估计,英国为此次灾难要损失300亿美元。比利时发生的二英污染事件不仅造成了比利时的动物性食品被禁止上市并大量销毁,而且导致世界各国禁止进口其动物性产品,据估计其经济损失达13亿欧元。从国际上的教训来看,发生食品安全问题的国家不仅在经济上受到严重损害,还可以影响到消费者对政府的信任,威胁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如比利时的二英污染事件不仅使卫生部部长和农业部长下台,也使执政长达40年之久的社会党政府。德国出现疯牛病后,卫生部部长和农业部长被迫引咎辞职。欧洲消费者反对转基因食品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对政府的不信任。

近年来,我国出口食品因安全卫生问题,被进口国拒绝、扣留、退货、索赔和终止合同的事件时有发生,1999年8月至2000年1月,我国共有634批出口食品,因不符合美国政府的技术法规,遭到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AD)扣留,其原因是:农药残留与食品添加剂(特别是色素)超标,食品卫生不合格,食品中有沙门氏菌、李斯特菌、黄曲霉毒素污染等。更加突出的问题为:我国畜禽肉(特别是冻鸡)长期因兽药残留问题而出口欧盟受阻,茶叶由于农药残留问题而出口多国受阻等。食品安全问题已制约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创汇能力以及加入WTO后的国际竞争力。

第8篇:食品与食品安全范文

【关键词】生物胺;氨基酸;食品的质量安全

生物胺的产生形式极为常见,日常生活中的食物腐烂或者发酵等都会有生物胺产生。食物中毒发作与某些毒理学的特征和组胺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对于生物进行仔细的研究和认识,能够提高人们对于食品健康的认识程度,也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食品的安全性。

一、关于生物胺的概念

其实我们所说的生物胺就是一大类含有氮的低分子的有机化合物的总称。依照生物胺中的不同结构,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就是脂肪族,其中包括腐胺、尸胺、还有精胺以及亚精胺等等;其次就是芳香胺了,其中包括酪胺,还有苯乙胺等等的;再就是杂环族,包括组胺还有色胺等。腐胺、尸胺,还有精胺以及亚精胺是生物的活性细胞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能够在调节核酸和蛋白质合成,生物膜的相关稳定性方面都能够起到非常重要作用。对人体具有重要作用的生物胺前体的物质分别有:组胺-组氨酸;色胺-色氨酸;鸟氨酸-腐胺。有机物的生成生物胺是需要以下三个方面的条件的,一是能够做生物胺的前体物质的游离氨基酸的存在;第二个就是存在发生脱羧反应的相关条件;第三个就是比较适合微生物进行生长的环境。关于生物胺的来源,其实各种动物或者是植物的组织中都是含有生物胺的,因为生物胺是生物的有机体内的正常的活性成分,并且在生物的机体内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生理作用。再就是,在很多的食物中或是含有酒精的发酵的饮品中也是存在的,就像肉制品、啤酒还有葡萄酒等食品中都有。

二、能够产生生物胺的食品

(1)肉类还有相关的肉制品

根据相关的研究证明在意大利的香肠中含有的生物胺,与其在制作过程中的产生的微生物群体之间存在着比较大的关系。通过相关的研究组织对于西班牙的肉制品的研究发现,发酵品与腌制品里面的酪胺的含量相对于新鲜的肉来比较,腌制品中更多一些。在香肠的发酵生产过程中,由于食品的发酵剂以及原料肉中自己带有的微生物,然后在相关的发酵的过程中或者是香肠成熟进行贮存的阶段中会有蛋白酶产生并且能用于蛋白质生成氨基酸,与此同时也可以生成氨基酸脱羧酶。然后氨基酸就能够在脱羧酶的作用下进行脱羧进而就会成为生物胺。

(2)真空包装的食物制品

真空包装的鲜肉中的乳酸菌是可以在冷藏的温度下增值的微生物,肠类菌以及假单胞菌就会在这样的环境下受到一定的抑制。根据相关的研究报道,酪胺真空包装的鲜猪肉中具有潜在的毒性作用的一种物质,再就是,用实验进行了证明,对真空进行包装的冷却的猪肉在冷藏贮存的过程中,其中的各种的生物胺含量有高底不一的起伏的现象。具体的原因现在还不清楚,猜测可能是和生物胺不稳定和细菌酶的作用下生物胺的代谢之间存在关系。

(3)水产品及其制品

鲭鱼、沙丁鱼,以及金枪鱼等这种海洋鱼类的体内含有比较多的生物胺,就像组胺、尸胺、鲱精胺,以及精胺还有亚精胺等。并且经过发酵的水产制品中的生物胺含量还要再多一些。水产品的加工制品中,真空包装这种方式对于抑制水产品体内的生物胺方面其实并没有什么优越性可言的,对产品进行低温的贮存其抑制的效果是要比真空的包装好很多的。经过分别的测定在2摄氏度与10摄氏度之下贮存水产品的组胺的含量,然后相关的结果显示后者比前者大约高出2mg/kg。最重要的是,气调的包装在对水产品进行控制的过程中生物胺产生能够起到一定意义上的作用。

(4)牛乳及其制品

像牛乳还有人乳中都是含有一定的精胺还有亚精胺的,相对来说纯乳中的生物胺相对来讲含量还是比较低的,但是在各种乳制品中其含量却是非常高的。在1976年的时候就有相关的报道称干酪中的组胺含量仅仅就是比鱼类少些。在干酪的制作过程中延长制作的时间能够增加干酪中的生物胺的相对含量。

(5)酒类

像葡萄酒中的生物胺就是在制作的过程中由于乳酸菌的发酵过程中对氨基酸进行脱羧产生的。啤酒的酿造过程中也会产生适量的色胺、尸胺还有组胺,适量的生物胺对于改善啤酒风味有比较好的意义,会使口味更加的清爽,但是如果出现了高含量的色胺或者是尸胺以及组胺那就说明在酿造的过程中其已经受到了微生物污染了。啤酒中的生物胺主要来源和葡萄酒是相同的,都是通过乳酸菌对于啤酒代谢作用而产生的。

三、生物胺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

生物胺是日常生活中容易引起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常见生物胺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主要有:生物胺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食品中,例如调味品、发酵香肠、米酒、啤酒、葡萄酒、奶酪等发酵食品、肉类食品和水产品等中。在葡萄酒上,甚至认为组胺和生物胺是评价葡萄酒酿造过程卫生指标的重要指标。日常管理中不合理的环境卫生、食品加工工艺和食品储藏手段都会造成生物胺的大量出现。轻度生物胺会中毒有可能会引起抑郁症,在医学上生物胺和其受体多数具有有精神作用的功能分子与精神类药物的作用靶点。食品食用过程中长期存在生物胺微量超标,会引起抑郁症状的出现,极大的损害人体的神经系统和危害人体健康。对于生物胺的食品安全问题研究,实际上就是对于生物胺的毒性作用研究,在生物胺中组胺对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影响是最大的,然后就是酪胺。人们口服8到40毫克的组胺能够产生轻微的中毒症状,如果超过40毫克就会出现中等的中毒症状,如果超过100毫克就会造成严重性的中毒症状。如果口服酪胺超过100毫克的话就能够引起人们的偏头痛,但是如果用量在1080之上的话,就会引起人们的饿中毒性的肿胀。所以关于人们食用乳酪还有海水鱼类引发生物胺中毒的事件也经常的发生。

结语

因为食品中的生物胺大多数是由微生物引起的,所以对于原材料中的微生物的控制是十分有必要的,要抑制胺类物质的形成,这样就有利于对于保证食品的安全性。

第9篇:食品与食品安全范文

关键字:食品卫生安全食源性疾病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食品卫生与安全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近几年来,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食品安全的恶性事件不断发生,随着食品加工过程中化学品和新技术的广泛使用,新的食品安全问题不断涌现。尽管现代科技己发展到了相当水平,但食源性疾病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仍然严重地危害着人民的健康,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最关注的卫生问题之一。因此,就食品安全问题本身的严峻性而言,重视并大力解决好这一问题依然迫在眉睫。

1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

1.1食品体制

食品的生产、加工、分布、贮存及销售的体制形式与其社会的发展阶段、收入水平和社会文化特征有关。它的结构形成可深刻地反映出当地的经济关系。食品体制有三个主要类型:

(1)低收入农村体制在世界上大多数不发达国家的农村地区,食品的体制是很简单的,因为大部分人的食物供应为自产自食,并且不管是个体或团体,食品的买卖是在当地市场进行的。从外地购买一些加工食品的必需品,如食盐、糖、调味品等,也常常受到当地的经济实力及落后的市场供应渠道的限制。因此,在此情况下造成食品污染的主要威胁是:生的食品、不洁水、不恰当的家庭卫生习惯,特别是不恰当的食品处理习惯以及不合适的贮存习惯。

(2)低收入城市体制低收入是指以大部分的经济收入用作购买食物者。然而与农村地区比较,由于对购买食品的依赖性和人工密度等方面的因素需要对食品体制作大幅度的调整。如卫生上存在的问题和人口密度的增加,使原有的食品卫生问题变得更恶化了,造成了不应有的传染病传播的危险性。因此,引起食品污染的主要因素是:应用非饮用水、食品掺假、家庭及街头商贩的不卫生操作。

(3)高收入体制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用于购买食品的费用占有效收入的百分比降低了,人们能支付更多种类膳食的费用,而且愿意购买更多的半成品或制成食品,以减少购买食品和制作食品的时间。然而由于生的食品原料,尤其食用肉、家禽以及鱼等进入厨房时,常被食源性疾病病原体污染,因此,对食品安全的主要威胁来自:不正确的烹调习惯。在室温下贮存食品、不适当的重新加热以及生熟食品间的交叉污染。

1.2社会文化因素

食品和食品消费既是一个营养现象又是一个社会现象。在每种社会,确定食品的营养项目、食品的制备方式、食用的条件、与宗教礼仪和其它因素有关的禁忌和传统,都反映了基本的文化、生活条件、和民族的自尊。然而在社会文化背景下的饮食习惯对增进健康和引起疾病两方面都起着主要的作用。

有助于食品卫生的习惯包括:食物的彻底烧煮、水果去皮、通过盐渍或晒干以及风干保存肉食和水果等。然而一些地区不良的饮食习惯对健康是有害的。例如在日本,人们喜爱吃生鱼,这容易引起由副溶血性弧菌所导致的胃肠炎。在泰国北部,人们喜欢食用发酵猪肉,这很容易得旋毛虫病。

1.3环境因素生产加工食品地区的生物性和化学性污染会明显加剧食源性疾病的危险。人口增长、由农村向城市地区无计划的迁移以及势必产生的贫民区,加重环境污染。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饮用水供应和废弃物处理系统处于极大的压力之下,从而加剧了食源性病原体的传播危险。工农业生产排放到环境中的有毒化学物质有可能进入人类的食物链。如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人体组织,特别是脂肪中己检出农药。由于人口增长的压力,今后数十年农用化学品的使用量和工业废弃物的排放量可能增加,其后是可能是严重的,尤其是在因营养不良而抗病能力下降的近2000万发展中国家儿童中可能更为严重。

2保障食品安全的公共卫生学意义

2.1食品安全影响国际贸易

食品安全是国与国进行食品贸易的重要条件,也是引起贸易纠纷的重要原因。曾在wto对簿公堂达4年之久欧盟与美国、加拿大贸易纠纷案,就是因为欧盟禁止进口美国、加拿大在饲料中使用了激素的牛肉。欧盟的农产品和食品在世界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每年出口额高达500亿欧元,接连不断的食品安全问题使欧盟的食品信誉扫地,不仅遭到世界许多进口国的严查与抵制,也直接影响到欧盟内部早己实现的自由贸易。

2.2食品安全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从1996年开始就一直稳居全国各产业部门的首位,食品业也是包容和关联产业最多的行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食品安全是食品品牌的安身立命之本,是食品企业的生命。曾几何时,英国的牛肉因“疯牛病”而无人问津,二恶英污染事件发生后,一大批农场的肉品被封杀,饲料有嫌疑的养牛场被封闭。即使在我国,一向占据着显眼位置的洋奶粉一时间也迅速从货架上纷纷撤下。“冠生园”在我国是信誉很好、知名的“老字号”食品品牌,自从中央电视台披露南京冠生园食品厂,把陈馅翻炒后再制成月饼出售的事件后,全国各地区冠生园食品品牌的信誉都受到了连带损害。南京冠生园食品厂更是顿时陷入困境,目前己申请破产。可见,保证食品安全是食品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第一位永恒主题。

2.3保障食品卫生安全是公共卫生的出发点和落脚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保障食品安全,防止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就是保护社会生产力。吃的放心,吃的安全,吃的健康,这是公众的强烈愿望和共同的健康追求,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而倡导和建立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正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是公共卫生工作的根本宗旨,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的健康权益,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公共卫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食源性疾病的控制

食物是人类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为人类获取各种营养素的来源,对机体产生重要的健康效应,安全营养的食品可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健康长寿,而不安全的食品则可能引发一系列急、慢性食源性疾病。who强调政府、工业和消费者共同承担责任的观念。为了确保食品的安全性,上述各个部门必须联合起来参与加强法制,健全基础机构,做好流行病学监测与人员培训,以及搞好教育等各项预防性工作,才能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因此,获得食源性疾病的充足信息就显得非常重要,定期报告及专门研究可用以获得必要的信息,从而使政策的制定成为可能,并为立法及采取干预措施提供基础。

目前,多数国家都己具有疾病监测报告系统,但很少包括食源性疾病监测项目,

世界范围仅有少数国家建立了年度报告,如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其中美国是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最完善、有关食源性疾病资料报道最多和最完整的国家。1994年美国食品错物管理局和农业部在马里兰州建立了食源性疾病教育中心,1995年建立了食源性疾病监测网(foodnet)。1998年建立全国性的食源性疾病预警系统。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减少食源性疾病和迅速地采取适当、正确的措施来控制食源性疾病的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