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食品专业的前景范文

食品专业的前景精选(九篇)

食品专业的前景

第1篇:食品专业的前景范文

(扬州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 扬州 225127)

【摘 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食品工程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和体系也将受到巨大的影响。论述了在大数据背景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体系面临的挑战,提出对大数据背景下我国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人才培养数据的建设及整合、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更新、以及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改革措施,为提升我国食品工程领域的人才的培养质量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 大数据;食品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Discussion on Education Model and Curriculum system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pecial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ig Data

YANG Zhen-quan GAO Lu RAO Sheng-qi YIN Yong-qi FANG Wei-ming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Jiangsu 225127, China)

【Abstract】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field of food engineering with the advent of the era of big data, accordingly, it will be reformed in the Education Model and Curriculum system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pecialty.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challenge of teaching system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ig data. The optimization for Curriculum system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pecialty, the construction and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model, the optimization and upd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 and the reform measures of teaching principle and teaching method were be put forward. It provided a new idea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the field of food engineering in China.

【Key words】Big data;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ducation model; Curriculum system

基金项目:扬州大学教学改革课题项目(YZUJX2012-33B)。

作者简介:杨振泉(1975—),男,汉族,博士,扬州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食品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

食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随着食品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食品工程领域不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对食品工程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部2010年6月启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培养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提供了指引。当前随着互联网、云计算以及多种传感器的飞速发展和应用,数据源呈指数级增长并深刻的改变人们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大数据作为一个新兴概念引起广泛的关注。大数据时代信息资源的多源性、易得性和可选性将改变知识的社会分布形态以及人们对它的拥有关系,对传统教育模式和体系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冲击。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食品产业的的新型工业化战略与进程,在大数据背景下如何优化和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着力提升人才工程设计能力与创新能力是当前迫切需要探讨的新问题。本文围绕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构建大数据背景下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研究。

1 大数据内涵与特征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以及各式各样传感器的涌现,数据源以及信息数量飞速增长,形成了巨大的数据集。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数据信息的能力正快速成为各个行业和领域发展方向和要求,也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了另一种方法。大数据是一个较为抽象新兴的概念,具有大量(Volume)、高速(Velocity)、多样性(Variety)、真实性(Veracity)特点,但至今尚无确切统一的定义。尽管如此,大数据日益显现出它的独特魅力,将成为继移动互联网、智能传感网、物联网和云计算后的又一次技术革命,深刻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毋庸置疑,对食品领域及高校人才培养也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2 大数据背景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体系面临的挑战

2.1 大数据对现有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的影响

在教学内容上,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教授化学、生物学和食品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提供食品生产技术管理、食品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基本训练,使学生具有食品保藏、加工、品质控制和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基本能力。大数据拓展了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的范畴。传统食品研发过程包括试验设计、数据采集和积累、整理分析、开发与应用等四个基本环节,大数据时代,物联网为食品在生产消费过程中数据的自动化采集提供了可能,多样化的信息平台提供了食品生产与风险管理主体间信息收集通道,为食品研发提供了高效快捷的数据源。大量数据的结构化和价值提炼将成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对象必备的知识技能。

在理论教学体系上,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传统教学体系按模块化组织,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三大模块。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以培养学生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为宗旨,包括公共必修理论以及跨学科选修课程,主要包含军事理论与训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政治理论及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大学语文、体育、文献检索以及人文社科、跨学科公共选修课等课程。学科基础课程模块是指同专业知识、技能直接联系的基本课程,也是增强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其中共性基础课程包括: 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基础生物学等;专业方向基础课程包括生物化学、微生物学、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图、现代仪器分析等。专业课程模块分为专业必修和专业选修两个部分,其中专业必修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必不可少的骨干课程,主要包括食品工艺学及实验、食品分析及实验、食品微生物学及实验、食品化学及实验、食品工程原理及实验等。专业选修课程是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培养兴趣和提高专业技能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食品生物技术、功能性食品、食品包装、试验设计方法、食品工厂设计基础、粮油加工工艺学、畜产品加工工艺学、水产品加工工艺学、发酵工艺学、食品法规与标准、食品机械与设备、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等。大数据带动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在线化和网络化,资源的易得性将使得通识教育课程进一步丰富,课程设置的系统化和多样化将进一步凸显,学科基础和专业课程模块将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侧重信息获取与分析理论的学习和应用,课程固化性将被打破,专业知识结构的个性化设计与个性化教学将更加突出。

在实践教学体系上,传统上依据专业特点进行设置,充分体现出专业特色,按照专业认知、实验技能、综合实验、工程与毕业设计四层次组织,递进式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主要包括课程实习、课程论文、课程设计、教学生产实习、毕业论文与设计等环节。近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和市场需求的指引下,各个高校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重视本科教学的实验环节,积极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大数据时代将更加学生实验与论文设计的创新性和价值性,如何从海量的数据所带来的信息中提取所需要的正确的数据,凝练有价值的实践与研发思路将成为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目标。

在素质教育体系方面,传统上按显性课程和隐性的各种文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定期举办食品科技文化节、食品科技及餐旅管理创业大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和团队意识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起了重要作用。另外学院建立的创新实训体系,按学生自由组合、教师课外指导,以科技创新项目(含教师承担的科技项目、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学科竞赛项目等)形式组织实施,塑造了学生在食品研发方面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在落实这些素质教育教学过程中,往往指导教师,依靠自身的知识背景和积累起了主导作用,学生仅仅充当助手和执行者的角色。大数据背景下,素质教育体系将以学生充分利用数据资源,凝练设计为主导,教师协助并提供条件共同完成项目,这对教学设施、学生能力和教师素质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 大数据对现有教学模式的影响

目前我国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都采用学分制,总学分在150-170学分之间,总学时为2500-2600,其中公共课和基础课为55%,专业基础课为30%,专业课为15%。总学时中15-20%为选修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为(3-4):1。在设置专业方向的学校可采取“专业+方向课”的模式。目前国内高校普遍按照“7+1”或者“6+2”模式安排教学内容,即在前6-7个学期完成所有理论、实验教学、实践教学与创新实践,最后1-2个学期安排专业方向课程设计、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综合能力训练。对一、二年级大学生,主要完成公共课和基础课教学内容,着重培养创新意识,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和文化活动(学术科技节、讲座、论坛)。对三、四年级学生完成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为主,开展科技立项活动,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等,使广大学生进行各类科技实践活动。对于四年级学生,重点以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的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结合毕业论文设计和实习重点抓创新教育成果转化,举办学生科技作品、实用发明等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等。传统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基本以由课程考试考核和毕业论文(设计)考核构成,对学生参与课外科研活动缺乏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在大数据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再限于课堂学习,在线教育全球化可以为任何一个地区的学生提供世界一流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与相对固化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在线学习将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和选择空间,在此背景下教学模式将随食品工业的结构和需求灵活变化,有利于构建复合型、交叉性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但高校学分设置、教学安排、评价体系将面临巨大挑战。

2.3 大数据对现有教学方法的影响

现有的班级授课制,大部分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传统教学方法,每位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与教学空间内同时面对几十个学生开展教学活动。教学资源大多来源于教材、辅导书籍以及教师收集的各种案例资料,教师很难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进行理性判断,难以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大数据背景下,教学资源将被极大的拓宽,学生在授课中的主体性、参与性和积极性都将极大的提高,传统教学方法将不再满足教学需求。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是一个集生物、化学、农学、营养学、工程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的学科。如何通过授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激情,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还原原有的科学思维活动,通过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形式,鼓励质疑批判和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将是大数据时代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方法探索的主要课题。此外,通过各种网络交互平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测和评价,促进学生回顾和理解之前的学习内容,有效减少学生在线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疲乏,提高学习效率,也是未来教学方法中要解决的问题。

3 大数据背景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策略

3.1 优化课程体系,加大工科课程比例和学时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凸显了从大量的非结构性数据中提炼有价值信息的重要性,掌握与之相应的信息技术,统计技术,计算机技术对培养对象创新创造能力提升和知识结构完整具有重要意义。食品科学与工程属于工科学科,但具有工学、农学和生命科学等学科性质特征,在课程体系设置上高校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专业定位不够明确,“重科学,轻工程”的倾向仍然存在。因此,在课程体系中加大工科课程比例和学时尤为必要、尤其是大数据相关专业课程如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编程语言、数据库、数据挖掘以及数据可视化工具等课程,为学生的自我学习提供工具。

3.2 建设及整合高校人才培养数据,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与共享

大数据背景下,食品行业生产、管理、研发、决策很大程度都将依赖社会媒体、消费群体、监管部门以及上下游关联企业所构成的 “网络生态系统”,高等学校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的主体,必须纳入这个生态系统。食品科学与工程高等学校作为大数据的产生和使用单元,加强大数据的建设与整合,在纵向整合上把人才培养的数据与政府部门以及企业群体整合,分工合作、互生互利,将人才供应链向食品产业链整合,通过大数据获得产业需求信息和人才单位的反馈信息,从而调整高校的人才培养策略。在横向联合上应该与国内外同行高校在协商基础上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形成动态联盟,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动态组合与共享。

3.3 更新优化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工程设计与创新能力

大数据背景下,知识更新和交替加快,现有的教材体系,在内容设置上也相对滞后,难以跟上实践发展的需要。因此,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线教师,应该密切关注国际国内本领域的发展前沿,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吸收新的信息,不能墨守成规。其二,授课教师应该改“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教会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需要从大量数据中去挖掘和提炼有价值的信息,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其三,大数据时代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的比例将大幅度加大。食品科学与工程高等学校与相关部门和企业联合建立功能齐备、覆盖面宽的实践教学基地,开展面向产品的工程实训,促使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工程设计能力培养融入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毕业设计和软件培训相结合,使学生能够从工程实践的角度去掌握食品工程以及相关研究的先进设计软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3.4 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

在大数据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将不再仅限于课堂,当在线学习逐渐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时,教师应该由传统的上课者转变成老师之间搭建了良好的交流途径,鼓励学生协同学习、发表观点、交流看法,培养互相学习的氛围,在探讨中提出问题,在相互质疑与论证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共同成长。教师应该掌握学习分析方法,运用该工具搜集和分析学习者数据,从而指导教学。随着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信息量的迅猛增长,教师应该将传统的集体授课模式与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等新兴教学模式相结合,充分发挥两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将会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授课效率同时得到提高。教师应不断的完善和整合个人资源共享平台,为学生主动推送合适的学习资源,提供优质、个性化的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1]朱建平,李秋雅.大数据对大学教学的影响[J].中国大学教学,2014,9:41-44.

[2]胡兰英.高等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2):11516-11517,11528.

[3]杨富民.农业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03,4(4):71-72.

[4]李昌文,景建洲,纵伟,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培养研究与探索[J].中国轻工教育,2011,1:58-59.

[5]陈律.大数据背景下学习分析技术对教学模式的变革[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24:15-17.

[6]张臻竹,张丽.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食品安全供应链的发展演变初探[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4,35(18):209-211.

第2篇:食品专业的前景范文

关键词 食品安全 食品营养学 策略 研究

0前言

“食品营养学”不仅是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的重要课程,同时也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健康有着重要意义,是一门理论与实践互相结合开展教学的核心课程。在我国公共营养师的培训中,“食品营养学”也是必修课程,该课程注重实践为主,理论辅之,以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为教学重点,有利于学生掌握食品专业的基本知识,同时具备相应的食品研发工程师所必备的职业素养。“食品营养学”教学改革应该和相应的教学体系对照,同时按照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要求,顺应当前新形势的食品专业教学实践规律,对课程体系进行一定的调整。

1食品安全的新形势背景

近年来,国内外因为食品安全问题导致的事故不断发生,不仅威胁着生命安全,同时也不利于食品行业的发展。所以,相关的职能部门应该建立健全相关的食品法规,并出_一定的规范政策,以加强对食品安全的持续监管,保证百姓的身体健康。同时在另一方面,高校在开展相关课程的教学时,应该基于食品安全的新形势背景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并不断进行课程改革,比如以“食品营养学”课程为例,高校食品专业的教师就应该以学生的职业培养为教学重点,首先明确安全生产的意识和状态,同时具备相应的食品研发工程师所必备的职业素养。

2“食品营养学”教学中的问题

2.1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过于单一

首先因为在大学阶段,刚经历过高考的学生们惯于接受填鸭式教学,所以并不能够很好地适应互动式课堂教学,而教师因为各种环境因素的限制,对课堂的形式和内容也未加以创新。另一方面,一些年长的教师对教学内容设置也较为保守。这两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当前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过于单一,也没有相应的创新活动。

2.2学生的整体参与度不高

在“食品营养学”教学中,学生和教师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就是学生的整体参与度不高的问题,学生们很少去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通常就是等待教师布置任务,而自己却很少主动学习知识,不能够独立解决问题。同时因为食品专业课程的实践性相当高,实践课程需要占据大多数课时,但是由于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和场地设备的限制,大部分教学也只能转为理论教学。

2.3整个教学环节安排不科学合理

“食品营养学”教学中实践环节较少,整个教学环节安排得并不科学合理,主要也是由于高校食品专业的学生人数过多,但是与之相对应的场地和设备却十分有限。近年来,高校各个专业的扩招已经导致了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但是对应的经费和实验设备却还是保持以前的水平,所以供求方面的不平衡导致本应该以实践为主的“食品营养学”大多都转为理论教学,这也是值得整个高校教学者深刻反思的问题。

2.4教学工作受到制约

在高校“食品营养学”教学过程中,部分学校只是注重学生的成绩,所以很多时候安排的都是应试的理论课程,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因素,相应的教学工作受到制约,学校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因此有很多方面都不能展开教育。再加上很少有学校能注重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同样学校的制度也使得教师们的工作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教师们也只能按照学校安排的教学任务开展相应的教学工作,所以教师们对课堂的形式和教学内容就不能进行创新,整个教学工作成效并不尽如人意。

3“食品营养学”教学的改革策略

3.1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改革

面对现在的课程考试形式单一而导致学生在考试前临时抱佛脚的状态,教师们应尽力改变期末考试形式。传统期末考试内容大多数照搬课本,没有什么创新性,降低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有必要进行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比如以考核方式多样化为原则,把教学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采用笔试、面试、实操等多元化的考试形式,把学生的平时成绩也作为主要考核指标之一,激励他们积极地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同时加大日常技能培训力度,将其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3.2授课方式改革

针对实际教学中学生的整体参与度不高、整个教学环节安排得不科学合理等问题,高校教师们应该进行相应的授课方式改革,并予以相应硬件和软件的支持。同时随着当今教育的不断改革和高科技手段的不断应用,多元教学已经成为了一种应用广泛的教育模式。高校食品专业的教师就可以通过模拟实际操作的课堂活动,为学生现身说法讲授“食品营养学”方面的知识,设定多种教学模式,使学生转变角色,身临其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直观和生动,同时还可以设置出多种人物与场合,真正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断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从而实现高效课堂。其实,对于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不仅需要一些教学工具和相应模式加以扶持,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学生自己,学生是否真正从这些培训中提升综合能力,都是要看学生自身如何努力。所以,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有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多参与实践操作活动,只有多经历实战训练,理论学习才起到应有的作用。

3.3应用生活中的实例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食品营养学”教学过程中,当教师讲到关于营养素方面的知识时,学生总是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而不能对这些营养素的各种性质加以形象理解与记忆,所以教师可以多多利用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去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碳水化合物”这个章节,教师们可以以最常见的葡萄糖为例,告诉他们运动员们平常补充能量都是以补充葡萄糖为主,甚至去注射葡萄糖溶液;“维生素”这个章节,教师可以举出几个缺乏维生素的常见症状,如缺乏维生素A而导致的夜盲症,角膜干燥症、缺乏维生素B2导致的口腔溃疡和缺乏维生素c导致的坏血病等。这些都能让学生以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食品专业的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去搜集和整理食品的标签,进行食品添加剂和相关营养素的学习,帮助他们逐渐地把“食品营养学”这门课程和生化加以有机联系,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成效,促进其长远发展。

第3篇:食品专业的前景范文

在十一黄金周来临之际,为加强对我市旅游景点和农家乐食品经营场所的食品安全监管,确保游客在节日期间饮食安全,促进我市旅游业和农家乐产业健康发展,根据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工作部署,经研究决定,在全市开展旅游景点和农家乐食品安全专项暗访检查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工作目标

本次专项暗访检查工作,本着暗访找线索,明查严打击的思路,通过对我市旅游景点和农家乐食品经营场所进行暗访,查找其食品安全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并及时将情况通报有关部门查处、整改,以提高专项整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确保全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取得实效。

二、暗访重点工作

旅游景点和农家乐食品经营场所暗访的主要内容:

1、证照(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健康体检培训证)和卫生管理制度是否齐全完备。

2、防尘、防蝇、防鼠、防腐、洗涤、存放垃圾和废弃物的设施,以及与有毒、有害场所距离是否符合卫生要求。

3、食品加工设备布局和工艺流程是否合理;待加工食品与直接人口食品、原料与成品是否交叉污染;食品加工经营场所是否存放农药、杀虫、毒鼠药等有毒有害物质。

4、从业人员个人卫生状况是否符合要求;生产、销售食品时,是否洗手、穿戴工作衣帽;销售直接入口食品时,是否使用售货工具。

5、生活饮用水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的城乡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6、原料采购是否有索证索票和台帐记录;有无购进不合格原料和食品。

7、餐饮具是否经过有效消毒和保洁。

8、是否有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熟食加工、经营是否符合有关规定等。

9、有关职能部门、乡镇政府和行政村对农家乐管理情况。

三、工作方式

1、本次暗访采取市、县(市、区)上下联动,暗访工作由市、县(市、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与农办、卫生等部门组织实施。

2、各县(市、区)根据本方案,结合本地实际制订相应的暗访方案。

3、对本次暗访中查实、查准的问题,要立即书面移送有关职能部门查处、整改。

4、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会同农办、卫生部门组成暗访组对本次活动进行督促抽查。

四、时间安排

本次暗访分三个阶段组织实施。

1、组织准备阶段(9月10—15日)。各县(市、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和有关职能部门要深入学习领会国务院领导的重要讲话精神,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结合实际研究具体行动方案。

2、行动实施阶段(9月17—21日)。各县(市、区)根据本方案精心组织对本辖区内旅游景点和农家乐食品经营场所为重点开展暗访工作。

3、汇总处理阶段(9月24—30日)。对本次暗访情况由各县(市、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统一汇总整理,在9月30日前报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各县(市、区)暗访发现的问题,按职责分工及时书面移送有关职能部门查处、整改,并对查处、整改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五、工作要求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国务院决定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是一场特殊战役。这次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暗访,是配合全市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的一项特殊任务。各县(市、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精心组织,全面推进,确保成效。

第4篇:食品专业的前景范文

[关键词]民俗旅游;人力资源条件;米食节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我们逐渐进入了快餐文化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沉迷于网络世界,在互联网上周游世界,我们可以足不出户便能从世界各地获得新闻和时事,可以在网络空间中互相交谈,这是快餐式文化给我们带来的便利。但随着快餐式文化越来越深入当代人的生活,原本围绕在我们生活中的民俗文化的颜色却逐渐暗淡。近年来,国家鼓励开放旅游业,许多农村便以此作为出发点,大力发展农村旅游业,根据当地特色设立多个景区,也借此对当地的民风民俗进行宣传,这就是民俗旅游景区的发源。虽然越来越多的民俗旅游景区发展起来,但这对于民俗文化的发扬起到的作用却微乎其微,许多景区基础设施落后,环境卫生较差,对于景区的宣传少之又少并且很少有民俗文化旅游景区设置有专门的服务中心以及拥有专业的旅游管理人才。这样的民俗旅游并不能让人们学到什么,也很难让原本就不被关注的民俗文化抓住大众的眼球,因此,民俗文化旅游的问题急需我们解决。

1民俗旅游的概述

所谓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区的民俗文化特点使这个地区独具特色。近些年来,民俗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人们存眷一个地方,更是因为当地的文化吸引了他们。民俗一词产生于人们生活的需要,田茂军曾经指出民俗旅游是借助一定的民俗事项而开展的旅游活动。它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俗内容为旅游载体,强调民俗文化和民族风俗的独特性,让游客参与民俗活动,让人们体验不同的新鲜感。而民俗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发展是一对共生体,因此我们在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保护,避免对民俗文化产生强烈的冲击和破坏。

2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古林镇蜃蛟村的民俗旅游现状

2.1古林镇蜃蛟村旅游现状介绍

“千年古村看蜃蛟,传统米食芦家桥”。于2019年1月份止,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古林镇的蜃蛟村已经举行了四届米食节,米食文化在蜃蛟村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蜃蛟村有许多手工制作的特产,如年糕、金团、灰汁团、汤圆、糯米糩等等。每一届的米食节,当地的居民齐聚一堂,大家都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制作当地的特色美食,蜃蛟村村委会提供摊位,居民可以进行售卖。在米食节的活动现场,你可以参观到年糕的制作过程,还可以看到年糕制作大师们将它们制作成各式各样的小动物的形状,有可爱的小猪仔以及活灵活现的金鱼等等。古林镇蜃蛟村的米食节让我们似乎重新来到了传统米食的年代,传统米食不仅带给我们美食的享受,更有对过去的美好的追忆,米食文化作为古林镇蜃蛟村的传统民俗文化,深深地吸引着游客和居民。我国现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是经过了长时间的文化历史积淀的,它能够体现中华儿女追求幸福美好的向往。米食文化带给当地人美好回忆,是他们心中的白月光。与众不同的传统民俗文化总是有着不一样的魅力,蜃蛟村的米食文化也不例外。带着当地传统特色美食与当地的文化特色,米食节进入人们的视野,米食节作为一种文化,丰富了蜃蛟村的旅游资源,发展成为蜃蛟村的特色旅游产品,也吸引着各地对于米食文化感兴趣的游客前来游玩。

2.2米食节的优势

蜃蛟村占地1.85km2,大约有2500多位村民,还有文化礼堂、蛟龙公园和蛟龙寺等景点,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村,它真正的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期。米食节作为蜃蛟村的特色旅游产品,无疑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进步,旅游产品是旅游产业中的关键点,也是旅游文化的一种符号。旅游产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印象,关系到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民俗旅游景区建设发展起来,要想在其中独树一帜,必须拥有属于自己地区的特色,米食节是蜃蛟村长久发展起来的文化,当地的居民大多都会制作米食,也对米食文化有着很深的了解。米食节的开办不仅能带动当地的旅游业,而且能够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做生意,从而带动地区的经济发展。

2.3米食节的劣势

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目标,但是目前文化旅游产品并未能满足消费市场需求,文化旅游产品形式趋于单一,旅游资源并不能真正体现出当地的民俗文化。旅游的表象为经济,而内核却是文化,旅游地经济发展的背后是游客对该地文化内涵的认可。据资料统计显示,蜃蛟村的年龄分布呈老龄化趋势(见表1),18~25岁的青年人仅占总人数的6.5%,中老年人口占了大多数,大家对于米食节的参与积极性较为缺乏,且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见表2),大部分村民学历是初中及以下水平,大家对于米食文化的了解仅仅存在于表面,真正能将其历史娓娓道来的人少之又少,对于米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缺乏专业性的手段和见解。蜃蛟村对于米食节的管理也并没有做过多的细化安排。蜃蛟村每一届的米食节都会持续将近一个月,在这期间蜃蛟村定时会安排不一样的传统节目,如一直流传至今的舞龙舞狮表演、各种各样的民俗文化节目表演,一到周末还会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纤夫和韵”实景表演以及开设宁波走书专场、民间祈福活动、传统米食街市等系列活动。米食节的活动丰富多彩,但现场秩序较乱,蜃蛟村的米食节负责人没有设置专门的维持秩序人员,而文化大礼堂作为米食节的服务中心只是用来展示书画和传统民俗文化,并没有真正起到服务的作用。

3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古林镇蜃蛟村的人力资源条件

据表1、表2统计,蜃蛟村村民大多呈老龄化趋势。但愿意为自己的村子出一份力的中老年人有很多,蜃蛟村的妇联召集了许多村民作为米食节的志愿者,大家统一着装,穿上了整齐划一的红色马甲,负责传统米食制作和米食售卖摊位的管理工作。但蜃蛟村村民总体文化水平较低,对于米食节的管理缺乏一个细致的安排,没有行之有效的人员管理系统与旅游服务系统配套,缺少专业的旅游人才。旅游经济发展所依赖的战略资源已经转移到人力资源上,旅游人才的优势需要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和社会优势。针对现存的人才紧缺、培训机制不健全、观念滞后、员工流失快、人才稳定难、整体素质偏低等旅游人才问题,要建立“以人为本、服务行业”的理念,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加强旅游队伍建设,优化人才环境。因此,旅游人才的培养对于蜃蛟村未来的旅游产品推广和发展上都有很大的影响,旅游人力资源的稀缺也会使蜃蛟村的其他文化旅游产品的发展受到限制。术业有专攻,好的文化旅游景区,必须要有专业的旅游人才进行管理和安排。另外,对于蜃蛟村米食节的举办,组织活动的人员过少,把总筹备和安排工作都交给村委主任,人员安排不平衡,领导者的压力较大,人员配置较为松散,难于管理。这样的人员配置,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因为职责部署的不均匀,领导会很难调动人员及时处理紧急情况。

4对策建议

4.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促进米食民俗文化资源合理利用

近年来,主席对农村的发展较为重视,民俗旅游作为农村经济增长的一大路线应得到更多的政府支持,首先,当地政府应该紧跟时代的脚步,及时制定相关的旅游人才优惠政策,来吸引更多的旅游专业人才;加强宣传,增强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增加对于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的投资力度,政府应加大对米食民俗旅游的重视,可以在相关部门下设专门的管理机构,制定发展方案,统筹规划米食民俗旅游工作,确保米食民俗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其次,政府主导,建立市场化运作模式。以米食节为例,政府负责整体协调、统筹安排,吸引社会各方力量参与,促使企业冠名或赞助、与旅行社签订协议来增加游客来源,媒体则进行大力宣传,形成民俗旅游的良性循环发展.再次,政府应加大对米食文化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当地的米食文化,从而达到增加景区吸引力和客流量的目的,推动景区发展与进步。

4.2深挖米食民俗文化,提高游客参与度和体验度

传统的民俗文化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光大的文化。这些传统民俗文化在我们中华民族伟大文明进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以及外来文化的打压,我们的民俗文化面临着两难的处境。米食文化作为一项特色民俗文化,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它的精髓,细化透析它的特色。围绕蜃蛟村米食文化实施人文和品牌策略,策略核心思想为“千年古村看蜃蛟,传统米食芦家桥”,通过精心策划和实施,赋予蜃蛟村民俗旅游文化之魂。另外,要努力提高游客的参与度和体验度,让游客能在游览景区的同时参与到景区的活动中来。比如做年糕包饺子等活动可以开设一个专门的游客体验区以及游客亲子diy区,能让游客近距离接触传统米食的制作过程,亲身体验制作这些传统米食的乐趣,从而也能增加游客对米食文化的认识,这才是真正的民俗文化旅游的意义。

4.3引进专业旅游人才,提高专业人才素质

第5篇:食品专业的前景范文

关键词:高校;精准扶贫;模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0-0046-03

一、引言

高等学校参与国家定点扶贫工作既是必须承担的一项政治任务,也是高校实现社会服务职能的要求。根教育部滇西定点扶贫工作总体部署,浙江大学自2013年开始启动定点扶贫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景东县)工作。通过三年的实践,探索出了一条以科技助推产业发展的精准扶贫之路。

景东县位于滇西南中部,普洱市最北端,辖10个镇、3个乡,166个居民委员会、4个社区、2360个村民小组。全县国土总面积4532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95.5%,坝区占4.5%)。境内居住着彝、汉、回、傣、布朗等26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0.36%,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2.64%,是云南省6个单一彝族自治县之一,也是全国8个单一彝族自治县中彝族人口最多的一个县。

全县有高寒山区村58个,半山区村80个,坝区村仅有28个。全县13个乡镇中有7个是贫困乡镇,其中有4个是建档立卡贫困乡镇。全县贫困村6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30个,贫困村民小组551个,贫困户28329户,贫困人口98370人。全县近四分之一的人口处于贫困线以下。贫困人口面广、量大,是全国592个、全省7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也是61个滇西边境片区县之一。

景东地形地貌呈“三河夹两山”之势,目前全县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分布于哀牢山、无量山两个自然保护区周边的山区、半山区、边远高寒山区、干旱缺水地区和地质灾害隐患区,且多为少数民族群众,居住环境恶劣,处于整体贫困状态。景东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贫困程度深,解决难度大;基础设施弱,产业带动低;公共服务差,生活改善慢;生态保护难,发展阻力大。

二、产业扶贫举措与成效

(一)专家把脉,精准识贫破难题

1.组建专家服务团。首先,选派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祖辉教授担任景东县政府顾问。作为我国著名“三农”问题专家,黄祖辉教授长期从事农村经济、公共政策、农村组织等方面的研究,对我国减贫与发展提出的许多政策建议多次获得中央的肯定。自担任景东政府顾问以来,他多次赴景东开展调研指导,举办学术讲座,为景东经济社会发展把脉、建言献策。他提出的充分发挥生态优势,走绿色发展之路,着力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示范区的发展理念已在景东地区形成共识。其次,根据景东地区产业发展的需求,浙江大学先后选派鲁兴萌、陈再鸣、尹兆正、汤一等教授担任景东蚕桑、食用菌、乌骨鸡、茶叶等主导产业的首席专家,为景东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服务。2015年,浙江大学又选派胡晓云、曲江两位教授担任景东品牌和电商两个领域的首席专家,助力景东县农业产业的品牌化建设和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这些产业首席专家大都是浙江省资深的科技特派员,他们对欠发达地区的农业产业发展有着十分丰富的经验。

2.问诊产业难题。景东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以不到全国万分之一的国土面积,保留了占全国三分之一的物种,被誉为“天然绿色宝库”。其中,核桃、茶业、乌骨鸡、食用菌、蚕桑等成为景东地区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景东地区发展种养殖业的优势在于充足的光、热、水、气等优越的自然条件,但是景东地区的土地中有机质含量较低,肥力不足,再加上交通的制约以及原始粗放的生产方式,科技支撑不足、产业生产率较低,景东地区整体抗风险的能力较弱。为此,在这三年里,浙江大学的首席专家们多次对景东地区进行实地调研与考察,最终找出了制约景东地区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在此基础上,浙江大学的首席专家们帮助景东地区制定产业规划,确定景东地区产业发展的全新思路。同时,浙江大学还通过落实扶贫项目,通过脱贫来带动景东地区实现产业转型与升级发展。

3.开展科研攻关。为有效解决景东地区特色农业的产业发展问题,浙江大学积极组建跨学科研发团队,开展新产品的研发;针对重点帮扶产业,开展实用技术的研究和成熟技术的推广。同时,浙江大学还联手打造景东区域的公用品牌,实现价值的再造,以品牌为旗帜带动景东地区整体产业的发展。

在这三年里,浙江大学组织实施了《景东核桃产业提升与发展研究》、《云南景东野生菌资源开发研究与利用》、《景东无量山乌骨鸡遗传评估及精准扶贫开发利用》、《精准扶贫视域下滇西南高原山地农业立体开发及其关键性技术的研究――以普洱市景东县无量山区为例》等多个科研项目,整合全校科研力量组成团队,以景东重点扶贫的核桃产业、野生菌、乌骨鸡等高原特色产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出符合景东产业特点的产品,促进产业发展,提升了扶贫的实效。在此基础上,浙大品牌研究中心,在对景东核桃进行品牌“会诊”之后,充分挖掘景东核桃的在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帮助景东地区打造出具有独特品牌个性的“景东核桃”区域公用品牌。以核桃产业为突破口,联动当地旅游业、服务业的提升和发展。“景东核桃”这一区域公用品牌将景东地区无量大观的地域环境特征、人文历史文化、特色优势产业以品牌的力量聚集在一起,将更多的自然资源、生产要素转换成生产能力和经济能力。

(二)创新模式,精准扶贫出实效

产业扶贫不完全等同于产业发展,它是以产业为基础,以扶贫为目的。曾在湖南视察扶贫工作时强调指出,把帮助贫困农户发展生产作为扶贫工作重点办好的三件实事之一。通过创新扶贫机制来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通过三年的实践,浙江大学探索创建了“高校+政府+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农户”的“六位一体”产业扶贫运行模式。这种产业扶贫运行模式主要是通过内引外联,整合资源,建立开放式的帮扶体系,并通过进一步带动产业发展,帮助更多的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

以食用菌产业扶贫为例:浙江大学做好产业发展科技支撑和专业人才培养;景东县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作为主要责任主体,县林业局、扶贫办、蚕桑办、供销社、农科局和大朝山东镇等单位共同参与,联合浙大校友企业杭州滢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杭州雪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浙商企业龙泉瓯缘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与景东新会中药材专业合作社、景东富民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组成扶贫联合体,建立茯苓、灵芝、小香菌等示范基地,带动贫困农户共同发展生态食用菌产业。

扶贫成效:上述联合体2015―2016年在景东花山乡营盘村、文井镇新会村、文井镇都拉村和大朝山东镇彭家村等建立生态食用菌基地7个,面积100余亩,总投资1092.76万元,带动周边农户210多簦回收茯苓、灵芝等食药用菌产品800多吨,总产值预计950余万元,总利润150余万元,合作社社员户均增收7100余元。联合体中校友企业杭州雪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县林业局、景东新会中药材专业合作社、景东富民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等签订服务与产销合作协议3份,为景东成功注册“无量菇嫂”、“雪禾银生”等2个县域公共品牌,为实施品牌战略,创造景东地方名牌,开拓国内外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名贵野生白肉灵芝纯菌种和多孢灵芝新品种,已相继建立人工驯化栽培基地5处,栽培面积约60亩,2016年农业产值预计可达到480万元。

这种扶贫联合体最大的意义在于,市场和风险由企业承担,农户(贫困户)的利益得到了根本性的保障。所以,浙江大学“六位一体”的产业扶贫模式解决了精准扶贫的问题。

(三)盯紧短板,增强造血谋发展

1.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1)茶产业:走特色发展之路。茶叶是景东县重要的传统支柱产业,是山区和半山区农民重要的经济来源,对农民增收致富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景东茶产业目前面临大而不强、产值低、效益差、加工技术落后、产品附加值低、品种结构单一等问题,市场竞争力弱,龙头企业带动力差,缺少特色品牌。基于此,浙江大学首席专家提出景东茶产业走特色发展思路,着力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具体举措:①利用茶产业加工方面的技术特长,帮助当地企业开发白玫瑰、景东生红、景东红普等茶业新产品,提升景东茶叶产业的附加值,扩大其知名度;②通过举办茶叶加工技术培训,提高传统普洱生茶和特色红茶的加工技术,提高景东地区的产品竞争力;③通过引进合作企业,加快茶产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帮助景东地区解决市场问题;④建立扶贫基地,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2)乌骨鸡产业:提升“三化”,实现价值再造。景东县无量山乌骨鸡以独有的生态保健、药用、营养价值高等优点被评为“云南省六大名鸡”,但是其也存在养殖标准化低、规模化程度低、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为加快推进景东无量山乌骨鸡产业发展,实现乌骨鸡到“金凤凰”的华丽转身,景东乌骨鸡产业首席专家对无量山乌骨鸡原种保护、品种选育、养殖标准制定、生态庄园规划及地理标志产品申报等开展了技术指导和帮扶工作。同时,专家还提出遵循“一品”(打造一个特色精品)、“二优”(发挥品种、生态两大优势)、“三合力”(聚集高校、地方政府、龙头企业)的发展思路,争取用六年时间做大做强景东无量山乌骨鸡产业。据统计,2015年景东全县无量山乌骨鸡存栏250万只、出栏350万只,分别比2012年末提高108.3%、169.2%,实现产值2.8亿元,景东无量山乌骨鸡养殖定点扶贫工作取得了实效。(3)食用菌产业:生态保护资源与开发融为一体。针对景东野生菌资源无序利用、资源永续遇到挑战、人工栽培训技术落后等现状,浙江大学首席专家及其团队多次对景东地区进行实地调研,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为景东食用菌产业发展设计出了新路径:生态保护资源开发融为一体。①成立“浙江大学―景东野生菌资源保护实验室”和“浙江大学景东哀牢山自然保护区野生菌监测站”,开展景东野生菌资源调查和保护利用。为了使实验室投入正常运作,首席专家挑选三位当地技术人员到浙大实验室开展为期两个月的培训学习,使他们较快掌握了野生菌调查、驯化和人工栽培的实验技能。目前,实验室已具备对野生菌根菌研究、标本鉴定、纯菌分离和扩繁等功能。②建立名贵野生菌监测样地和野生菌―森林功能促进实验区。名贵野生菌与森林系统菌根共生,形成一种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互利关系。为了探索野生菌资源保护和森林功能促进的生态利用新模式,改变对名贵野生菌(如大红菌等)不合理采摘导致的森林系统功能退化的弊端,首席专家开展了《景东哀牢山野生菌资源生态保护与功能促进研究》,项目选定在景东县自然保护区哀牢山徐家坝地区建立野生菌―森林功能促进实验区,对多块不同规格的野生菌进测监测,收集、整理和掌握名贵野生菌相关基础监测数据。截至2016年6月,哀牢山自然保护区野生菌监测站,已监测收集了200多种珍贵大型真菌资源,为进一步保护和开发景东野生菌资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基于此,野生菌资源调查和人工驯化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这3年中,浙江大学首席专家科研团队对景东地区特有的珍稀野生“小香蕈”、珍稀野生灵芝“白肉灵芝”等5个野生菌资源进行标本采集、分离纯化。经过3年的培养,成功地获得了它们的纯菌种。这是完全利用浙大技术在国内获得的首批野生纯菌种人工培养物。目前,已将这些纯菌种扩繁成栽培菌种,在景东规模化栽培,建立基地6处。经人工栽培的“小香蕈”、“白肉灵芝”等,其外形、风味与野生菇无异,已成为景东野生药食菌资源开发利用和科技精准扶贫的新成果。

2.培养本土人才。三年内通过师徒结对、接受技术人员进修、现场技术指导、举办专题讲座、开展专题培训等形式,浙江大学还加强了对景东地区本土人才的培养,为当地产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充实的保障。

(四)集成创新,整合资源聚合力

浙大在定点扶贫中坚持集成创新,将校内要素进行有机整合,同时整合校友、校友企业,浙商、浙商企业等社会资源,动员更多校友和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事业,形成帮扶合力。校内要素包括经费安排、政策支持和学科融合。学校设立扶贫专项经费用于定点扶贫工作的组织与实施;每年安排校长基金支持景东扶贫产业技术的开发与研究。政策支持:将景东产业首席专家工作纳入考核业绩;设立专项津贴。学科融合:组建多学科科研团队,开展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的研究与此同时,集多学优势,成立浙江大学“减贫与发展研究中心”,重点开展扶贫理念的研究和实践探索。

三、经验与启示

1.因地制宜探索贫困山区造血式扶贫模式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路径。不同的贫困地区致贫原因不同,其中自然条件、产业基础、传统文化、基础设施、政策支持力度等差异较大。为此,高校在选择产业精准扶贫中,关键是要根据当地的特色资源和实际,因地制宜,综合各方资源,以发展当地特色产业为重点,培育龙头企业为根本,实施“六位一体”的扶贫模式,帮助贫困山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的附加值,通过这种造血式扶贫模式,做大做强贫困地区的特色产业。

第6篇:食品专业的前景范文

1.1注重主题设计

体验式旅游产品的设计首先需要明确一个好的主题,并由此展开一系列的产品演示与延伸。好的主题能加强旅游者在活动中的综合体验感,并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旅游产品的品味和体验价值。[3]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通过各种体验式的场馆设计与展览布置,让游客深刻体会到了什么是更好的城市,什么是更好的生活,从而留下了丰富而难忘的旅游印象。好的主题要来源于旅游目的地的本土文化,这样提炼出的主题才能够独具魅力,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同时,主题还要兼具个性化、娱乐化、互动化等体验旅游的特征,这样才能对游客产生较强的吸引力,使之愿意参与到旅游活动过程中来,实现享受一次独特的旅游体验的目的。

1.2注重场景设置

游客的旅游体验需要在一个真实的场景环境中获取,也可以说是在一个布置精美的“文化大舞台”中实现,逼真的场景能够迅速把游客带入特定的情境与氛围当中。全球闻名的迪斯尼乐园在场景设置方面就独具匠心,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打造一个个真实的动画世界,游客在进入这些场景后很快就能有身临其境之感,迅速进入白雪公主、小熊维尼等奇幻的天地,获得深层次的旅游体验。因此,旅游企业在设计体验式产品时需要注重优化旅游场景的设计与布置,可以通过色彩、造型、服饰以及现代声光电技术等手段来打造与主题相得益彰的情境,给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感官刺激。

1.3注重参与互动

体验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强调顾客的参与性,游客不单只满足于品尝美味的食物,而且希望参与到食材的采摘挑选、加工制作以及菜品样式设计等诸多环节中去。在这一过程中,游客可以与专业的技师充分互动,自由享受各种服务设施,甚至能够学习掌握部分专业的技能,获得全面的旅游体验,留下深刻的记忆。目前在一些农家乐果园比较流行的“亲子采摘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亲子采摘符合游客追求亲历亲为的天性,与简单的直接购买相比,这种活动项目既满足了动手的乐趣,又增加了劳动的成就感,可谓一举多得。

2南通长寿饮食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南通素有“长寿之乡”的美誉,其独特的人文与生态环境孕育了悠久的长寿养生饮食文化传统,早在清代就出现了专门研究食疗食补的养生家丁其誉,他在对家乡长寿现象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出了著名的《寿世秘典》,从顺应岁时、合理膳食、适常起居、中医调理等方面对饮食养生进行专门的论述,文中的不少科学论点对今天开发饮食养生产业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近年来,随着长寿旅游日益受到市场的青睐,南通各地区已经开始对长寿旅游产品进行设计与开发,并逐步推向旅游市场,以如皋为代表的农业类长寿养生食品(香肠、肉松、黄酒、萝卜干、茶干等);以如东、启东为代表的海鲜类养生食品(文蛤、海带等);以海安为代表的河豚养生饮食旅游等。[4]这些产品的出现已经为南通长寿饮食文化旅游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发展基础,在旅游市场上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效应。但客观分析,作为一项新的旅游产业形态,长寿饮食文化旅游的发展时间还比较短,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也不是太多,因此南通目前的产品开发中还是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

2.1长寿文化体验不足

目前到南通参加长寿饮食文化旅游的顾客还是多以品尝特色美味菜肴为主,所注重的往往是菜品表面的色、香、味、形,无法体验到菜品本身所蕴含的长寿文化元素。这样一来,游客常常是满足了口腹之欲,却无法留下深层次的印象。其实,南通的长寿饮食文化旅游发展不单是依托提高饮食的质量,更关键的是要能够挖掘出饮食背后所蕴藏的长寿养生文化,使游客能够享受到独特的长寿文化体验,否则就会陷入与其他饮食品牌同质化竞争的误区,丢失自身的特色。

2.2产品形式较为单一

调查发现,南通目前的长寿饮食文化旅游开发还是以食品类产品为主,游客的消费多集中在品尝美食与购买食品礼盒这两个领域。饮食文化旅游有着丰富的内涵与外延表现形式,可供开发的绝不仅仅是长寿食品,还可以涵盖美食节庆、厨艺比拼、特色餐厅、田园观光、食俗食礼、美食文学作品欣赏等多个领域。从体验经济的视角分析,食品类产品还处于较为初级的旅游商品开发阶段,南通旅游企业在丰富旅游产品体系、延伸产业链方面做得还不够,并不能够为游客带来较为丰富的旅游体验。

2.3参与性项目较少

体验旅游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让游客参与到具体的旅游活动过程中去,从而获得娱乐、教育、审美等各种体验。南通的长寿饮食文化旅游项目多数还是停留在静态观光游览、被动听取讲解的层面上,缺乏参与和互动,这就减弱了旅游活动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游客体验饮食文化,不仅仅满足于吃到美味的食物,更希望了解食物的原料与烹饪制作过程,甚至亲身参与到这一过程中去,以满足自身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涉及范围较广,应该可以开发出丰富的有吸引力的参与性旅游项目。

3长寿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3.1创新产品的文化主题

南通发展长寿饮食文化旅游产业,其关键要素在于长寿文化的挖掘与开发,文化的优势也就是旅游目的地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从游客体验的视角来分析,文化体验首先需要明确一个形象鲜明的主题。好的体验主题是对所提供的体验产品超功能性的概括,会让游客产生一种精神上的向往,也可以提高旅游产品的品位和价值。[5]因此,体验式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首先需要从丰富的文化素材中提炼出鲜活的旅游主题,并据此展开相关的策划与运营。南通长寿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包罗万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选择和提炼产品的文化主题,从而满足不同游客群体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如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可以推出“寻找古籍中的长寿美食”,可复原古籍中记载的养生美食菜品,让游客品味与鉴赏浓郁的文化韵味,然后从游客参与的角度推出“学做一道长寿菜”,游客可学习如何挑选食材,并在专业厨师的指导下练习烹饪技法;从生活体验的角度推出“寿星的饮食一天”,游客与长寿老人近距离接触,细细体会一日三餐中所蕴含的奥妙等。总之,旅游主题的选择要依托南通本土的文化特色,突出趣味性、参与性,以充分调动游客的参与热情。

3.2注重场景设计,营造逼真的体验情境

从旅游体验的视角来看,好的文化主题需要以逼真的场景设计与布置来作为载体,以实现为游客带来全面的感官刺激与享受的目标。南通的旅游企业可以按照不同旅游主题的实际需要,充分利用多方资源条件,为游客搭建真实可信的体验舞台。以长寿文化主题餐厅为例,长寿元素符号可以体现在场景设计的各个方面:餐厅的装饰可以选择古典的民族风格,服务人员穿着体现长寿文化的服装,菜品的命名要蕴含长寿文化典故,其他如摆台设计、菜单样式、餐具造型、背景音乐等皆要为长寿主题服务,使得游人能够在浓郁的长寿文化情境中获得深刻的体验与感悟。当然,除了上述的硬环境外,软环境的提升也十分必要,这就要求餐饮服务人员要学习掌握一系列长寿饮食文化知识,对菜品的文化典故、营养价值、烹饪手法、食俗食礼等要熟记于心,如此才可帮助游客更好地体验餐饮背后的文化底蕴。

3.3开发参与性旅游项目,拓展旅游产业链

从旅游消费市场的特点分析,一地的旅游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书面与口头上,而是要实实在在转化为游客能够直接体验与感知的具体的产品形式与服务类型,才能产生较好的市场效益。国内不少景点的文化品位与历史价值首屈一指,可游客市场反响平平,其原因多在于产品形式过于僵化陈旧,不能调动游客的兴趣。目前南通的长寿饮食文化旅游项目多以静态展示、教科书式讲解为主,缺乏参与性和趣味性。今后可多设计与开发让游客能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的产品形式,如长寿文化知识有奖问答、长寿食品外包装DIY设计、食材选择与采摘比赛、烹饪技法现场传授等,使游客能够获得第一主人公的角色体验,在玩乐的过程中获得长寿养生知识,留下深刻难忘的旅游印象。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可以开发出的产品类型是丰富多样的,南通要以长寿文化为核心,树立“大饮食旅游”的观念,拓展现有的旅游产业链,除了继续做大做强系列长寿食品外,还可以开发长寿饮食文化知识教育培训、长寿绿色无污染食材培育基地参观、长寿饮食旅游纪念品制作推广等相关产业领域,延长与拓展相关产业链条,充分发挥旅游经济的乘数效应。

3.4举办大型的主题节庆活动,树立品牌形象

举办大型的节庆活动是体验式旅游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有利于营造浓厚的文化旅游氛围,突出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形象。以苏州的国际旅游节、扬州的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为例,这两个城市的旅游节庆都已经成功举办多届,吸引大批的游人前往,取得了显著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南通可以通过策划与举办长寿饮食文化主题的节庆活动,将美食与民间传统艺术、地方风俗表演、商业推广等诸多元素相结合,延长游客在南通的停留时间,使其能获得深入全面的文化体验。比如如皋地区至今流传着“讨千家米”“过百路巷”“偷百岁碗”等与长寿、养生有关的独特的民俗风情,可以将其改编成趣味性十足的节目,定时定点由专业演员来表演,抑或让游人参与角色扮演,体验别样的长寿之乡风情。

4结语

第7篇:食品专业的前景范文

关键词:方便米饭 东北大米 大米品牌

据有关资料报道,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米饭作为主食,米制食品更是多种多样,冲击着传统的面制品市场.近几年来不少专家学者对大米的化学与营养学进行了深入研究,一致认为大米具有特殊的营养价值,其蛋白质的氨基酸组分能够促使胆固醉分解,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浓度,避免动脉硬化和高血压的危险;其淀粉及发酵液具有滋润皮肤和美容的作用。因此,开发适合中国居民的口味与营养需求的方便米饭,极具市场前景。

20世纪80年代初,欧美国家和日本就已经研究出成熟的方便米饭生产设备,并开始供应市场。我国在方便米饭的研究和生产上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开始引进日本的方便米饭生产线作为军需食品的生产。直到20世纪末,随着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对方便即食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渴望口味和营养结构更为合理的方便食品,而方便米饭恰恰迎合了消费者的这一需求,还弥补了其他方便食品在营养等方面的不足,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

1方便米饭的种类与工艺

1.1.1 α化米饭

即为脱水干燥米饭,将调理加工后的米饭,经急速的热风干燥的方法脱水或膨化的米饭制品。

1.1.2冷冻干燥米饭

冷冻米饭是利用食品冻藏原理加工的保鲜米饭产品,包装后不杀菌而是去速冻,因此解冻后稍微加热就可在口感、形态上和新鲜米饭一样。

1.1.3保鲜米饭\

无菌包装米饭由于包装不需要杀菌,因此该米饭只需在微波炉中稍许加热,米饭的口感、形态就可和新鲜米饭完全一样,甚至更佳,几分钟后便可食用。无菌包装米饭在国外非常畅销,是每家必备的方便食品,该产品目前在国内尚属空白。

1.1.4软罐头米饭

是利用罐头制作原理铝箔包装加工的保鲜米饭,即利用高温灭菌并熟制产品。但产品的口感与日常食用的米饭相差很大。

1.2.各类米饭的市场评价

尽管方便米饭的种类繁多、风味各异,但它们存在的共性问题还是由于加工工艺不同而造成的各种产品质量问题。膨化米饭由于在加工过程中破坏了米的结构,导致口感变差,且营养成分有一定流失。蒸煮袋米饭可在常温下较长时间贮藏,食用时连同蒸煮袋一起加热即可,但因加工时高温与高压处理使其失去原有的风味和口感,所以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无菌包装米饭虽然风味和口感都比较好,但因价格昂贵使市场化受到影响。冷冻米饭虽然食用安全卫生、贮存时间长,但口感较差且需要建立昂贵的冷冻且冷藏营销链,故市场化受到一定的制约。罐装米饭的历史较长,但也因包装投入高与口感不佳而不适合一般民用。

2方便米饭的现状

2.1方便米饭的市场普遍认可度

保鲜方便米饭,可滿足上班族,旅行者学生等人群的需求。它将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人民消费观念的改变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还可走进千家万户家庭的餐桌上,滿足大多数以大米为主食的人群。

2.2方便米饭产品的品牌和企业现状

2.2.1方便米饭的主要品牌

成立较早的企业是吉林省香辰食品有限公司和贵州贵阳领先食品股份有限公司。2002 年以后,产品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企业是上海乐惠食品有限公司和郑州三全食品有限公司。2005 年北大荒集团和贵阳领先食品公司联合成立了专门生产方便米饭的北大荒领先联合食品股份有限公司,2006- 2007 年日本企业上海大冢食品有限公司也进入了我国市场,同时上海乐惠食品有限公司又新增一条方便米饭生产线。目前方便米饭经过近 10 年的发展,还处在自然增长状态。品牌都是区域性品牌,市场集中度低,未形成竞争性格局。

2.2.2现有方便米饭企业现状

市场上 4 种产品形式都有。但以 α 化米饭为主,全国约有方便米饭生产企业几十家,方便米饭销售额约为 2 亿元左右。大多数企业处于资金积累、维持发展、盈余平衡或微盈状态。由于市场和资金的原因,方便米饭生产企业还属于前期发展阶段,市场氛围正在逐渐形成。未来的二到三年方便米饭生产企业将会快速发展。,

3东北大米的特点与优势

黑龙江省是粳稻的主要产区,也是食用大米较多的省份之一,其得天独厚的黑土,阳光,绿水,温差和每年单季种植的自然生态优势,再加上优良的稻谷种系,科学种植管理和生产加工,使得黑龙江大米成为国内最优质的大米生产基地。东北大米的蛋白质含量普遍高,低直链淀粉含量高且糊化温度占多数,较适合于加工米粉和方便米饭等米制食品。且东北大米的磷脂含量较高,米饭光泽度较好,得到广泛认可。

4方便米饭的市场前景

4.1方便米饭所占的政策优势

国家“十一五”食品工业发展纲要中指出“小麦、稻谷加工继续以生产高质量、方便化主食食品为主,重点发展专用面粉、营养强化面粉、专用米、营养强化米、方便米面制品、预配粉等,推进传统主食品生产工业化”。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十一五”发展规划在我国粮油加工发展重点中也指出“开展米饭、米线、营养强化米、营养米粉等传统大米主食品的加工技术与装备的研究开发,发展米制食品工业化生产;工业化米制品产量占稻米总产量的 20%”。因此,开发方便米饭和营养方便米饭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4.2方便米饭的市场潜力

当前,尽管我国十分重视方便米饭的研究和生产,并已有百余家科研机构和生产厂家已开始从事方便米饭的研究和生产并有产品开始投向市场。但无论是从质量、数量、种类都不可能滿足我国市场需求。据预测我国的方便食品市场对方便米饭的需求非常迫切,急需优质方便米饭来填补空白,其成熟市场年需求量约为400亿份左右。

因此,在黑龙江省开发快餐米饭的企业,可依靠东北得天独厚的稻米生产环境,黑龙江省的方便米饭市场尚未得到开发,市场潜力巨大等因素,生产出优质的适合大众口味,迎合市场需求的方便米饭。

参考文献

[1] 唐若水.西方掀起“米饭热”.光明日报,1998一01一20曾庆孝.大米的特性对方便米饭生产工艺的影响.食品与机械,1995(6):19~21

[2] 康东方,何锦风,王锡昌.我国方便米饭的生产现状和研究前景[J].粮食加工, 2007, 32 (1): 40-42.

[3] 李长河,张照云.试述方便米饭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J].现代化农业, 2004(11): 38-39.

[4] 康东方,何锦风,王锡昌.探讨干燥方法对方便米饭品质的影响[J].现代食品科技, 2007, 23(1): 50-53.

[5] 顾尧臣,刘祖荫.粮食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北京: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1989.审稿人:汤凤霞责任编辑:陈东人

[6] 金正勋等.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特性间的相关性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1, 32 (1): 1~7·

[7]金晓玲等.磷脂复合食品的营养成分分析〔J〕. 1997, (11): 81~84·

[8]朱永才.稻麦质量分析〔M〕.北京:中国食品出版社, 1988·

第8篇:食品专业的前景范文

【关键词】食品安全 记者修养 媒介景观

在当今信息社会,媒介是人们与外界联系、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其所构造的“第二世界”已经成为人们行动的依据,新闻报道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人们的行动能力与知识视野的局限性,食品安全报道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行动的重要依赖点,构造一个食品安全报道上科学与理性的媒介景观成为必然诉求。

一、我国当前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原因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已经成为我国公共安全体系中一根脆弱的神经,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什么食品安全方面频亮红灯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随着科技的发展,转基因食品和食品添加剂应运而生,但这些产品的安全性并没有得到有效的保证。在生产力不发达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农业生产几乎不施化肥,不喷洒农药,更没有食品添加剂,也就不会有相关的食品污染问题。随着科技的进步,转基因食品和一些食品添加剂也相继出现。转基因食品可以增强作物抗病虫害、抗病毒等的能力;提高农产品的耐贮性,延长保鲜期,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求[1]。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性,比如其过敏性、毒性,抗生素抗性风险问题,转基因技术还有不少安全上的疑点。食品添加剂是为了使食品有更好的色泽,能延长保鲜时间的一种化学物质,也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第二,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相关法律体系及其监管机制不完备。改革开放之前,物资比较匮乏,我国的食品供应体系是围绕增加供给数量而建立起来的。对食品原料产地、加工过程、运输及销售环节的监管力度不够。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检测体系、认证体系等方面还不太完善。这些问题,是特定社会阶段的必然产物。

第三,由于媒体的“放大”效果,在媒介景观中让人产生事件多发的感觉。

二、当前我国食品安全报道迷失的表征

食品安全报道是一个专业性比较强的领域,相关知识日新月异。如果记者不注重自身科学素质的提高,就会对报道对象一知半解,影响报道质量。甚至有些记者缺乏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应有的职业道德修养,进行不负责任的报道,过度渲染和炒作,制造“餐桌恐慌”,也对企业表现出了“媒体暴力”。这些使食品安全报道出现了异化现象,迷失了方向,种种乱象如下:

第一,科学素养缺失,误导受众。食品安全报道,专业性很强,要求记者熟知食品加工和安全方面的专业知识,甚至常常涉及到一些科学技术前沿的概念,作为“译码者”,记者需要充分理解与报道对象有关的知识,不能当“门外汉”。

离开量谈毒性,是食品安全报道中比较常见的一个问题。有的记者想当然地认为,只要食品中含有有害物质,那就是不安全的,妄下“致癌”、“不安全”的结论。中国疾病控制中心食品营养和安全研究所吴永宁博士说:“按现有科学检测水平,绝大多数食品中都存在有害物质,检测机构通过对食品中有害物质进行健康危害风险评估,根据‘剂量决定毒性’的原则,当有害物质达到一个临界区域时,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2]因为,食品从生产到加工,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环境、生产者的影响而含有一些有害物质,更不要说生产过程中还会添加一些化学物质。因此不可能有绝对安全的食品,重要的是控制食品中有害成分的含量。有害物质在达不到一定剂量时,也不会表现出毒性。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含有有害成分的食品叫做有毒食品。

误报相关信息,是食品安全报道中记者犯的低级错误。2004年河南“豫花面粉事件”中,以《大批‘毒面粉’流入黄石》为题的报道中有这样的内容:“黄石市疾病控制中心抽检化验,昨日作出检测报告表明,这种面粉过氧化苯甲酰(俗称增白剂)每公斤含0.089克,而国家标准含量每公斤不能超过0.006克,超标14倍”。[3]其中,将“国家标准含量每公斤不能超过0.06克”误报成“国家标准含量每公斤不能超过0.006克”。无独有偶,2005年的“啤酒甲醛风波”中, 个别媒体将国家《发酵酒卫生标准》中规定的“甲醛含量每升小于2毫克”误报成“0.2毫克”。

第二,缺乏必要质疑,被表面现象迷惑。受众常常会提供一些新闻线索,记者要去伪存真,用“火眼金睛”判断出新闻线索是否可靠有效。“豫花面粉事件”源于一场个人恩怨。举报人王珍洪和被举报人易永桂是“连襟”关系,曾合伙经营,后发生矛盾,两人分开经营。为了赢得更好的生意,王珍洪宣称对方店里的面粉质量有问题,并向有关部门举报。其实整个事件疑团迭出。湖北黄石某家媒体以《拉网式围剿有毒特精粉》的醒目标题刊载了“豫花”面粉惨遭“围剿”的文章。报道说:“10月1日,知情者向工商部门举报,4日,这名知情者干脆花110元钱,买了两袋‘豫花’牌特精粉,然后花170元检测费委托卫生部门检测。”知情者是谁,他有什么样的目的,为什么自掏腰包进行面粉检测,买了面粉以后有没有调包、掺假?其次,检验报告上既无公章,又无CAL质量检测资格章,检测执行者是否为法定检验机构,检测结果是否合法,检测机构是否有权擅自公布检测结果?对于一系列的可疑点,记者并没有深入调查,短短几天就使一场“毒面粉”事件迅速波及全国,一家资产总值3.5亿元的民营企业面临破产倒闭。

第三,过度炒作渲染,引发受众恐慌。在“发行量就是生命线”的今天,千方百计吸引受众眼球,提高发行量,赚取广告利润被奉为媒体生存定律,炒作渲染、虚张声势在食品安全报道中也屡见不鲜。2007年,沸沸扬扬的“香蕉有毒事件”使广大消费者“谈蕉色变”,一时间香蕉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蕉农损失惨重,苦不堪言。在这一事件中,媒体难辞其咎。关于香蕉有毒的系列报道,从版面的安排、标题的处理到行文的措辞,都充满了夸张渲染,煽情成分颇多,编辑、记者的不理性暴露无遗。最早关于此事报道的是广州的《信息时报》,该报头版导读的头条标题“广州香蕉染‘蕉癌’濒临灭绝”,11个字的标题分三行排列,“染蕉癌”用了绿色以醒目,整个标题黑色背景,旁边还配发香蕉林染病的照片。文章具体内容在A2、A3以跨版的方式推出,主标题“‘巴拿马病’蔓延 广州三成香蕉遭毁”以跨版通栏的方式呈现。版心处刊发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染病香蕉林的照片,在标题的制作上突出了“蕉癌”、“灭绝”、“致命”等词汇。这样的版面安排,报道的传播效果可想而知。

在行文当中,文章的措辞夸张。“昔日万亩蕉林今日全无踪影”、“幸存的香蕉树几年内将枯亡”、“封锁不及时病毒四处蔓延”、“蕉农为操旧业背井离乡”等小标题甚是煽情,文中“枯亡”、“蕉癌”、“香蕉世界的SARS”等字眼更是渲染了此事的严重性与恐怖性。因而,报道失去了公正和平衡,制造了紧张气氛。

食品安全报道的种种乱象不一而足,其根本原因是新闻专业主义在新闻工作者头脑中发生了畸变。记者为了提高发稿量,很难静下心来潜心研究相关专业知识,对新闻中出现的可疑点也少了质疑的敏感与习惯。煽情、夸张倒会为文章挣得不少卖点,在短时间内提高发行量,赚取广告费。其实,这是目光短浅的表现,是一种慢性自杀行为,最终会影响到媒介自身的公信力。

三、科学与理性:当前食品安全报道之路

食品安全报道关系到国计民生,也关系到媒体的公信力与影响力。因而探求食品安全报道之路迫在眉睫。本文侧重于从新闻工作者自身来正本清源,以净化食品安全报道的空气,从而构建食品安全报道科学与理性的媒介景观。

第一,提高科学素养。有些国家明确规定:从事工业报道的记者,必须具有工程师资格证书;从事农业报道的记者,必须具有园艺师资格证书;体育记者要达到二级运动员水平;卫生记者要具备医师资格证书。[4]食品安全报道专业性很强,虽然不能要求所有的记者都是相关方面的专家,但是,记者在采访前要做好案头准备,虚心请教专家。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迅速,记者应与时俱进,及时关注并了解其进展情况,清楚新名词、新概念,否则在报道中出现问题,轻则贻笑大方,重则造成虚假新闻,误导受众,伤及无辜。

第二,改进工作作风。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是记者从事食品安全报道的前提。食品安全报道关系到千家万户的餐桌安全,又常常涉及到一些新的科技知识、精密的数字,记者要严谨求实,不能把想象当事实。在采访报道过程中,多些质疑与思考,深入调查事实真相,不能被表面现象迷惑,更不能为别有用心者利用。珍惜党和人民赋予的话语权,不辱自己“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神圣使命。

第三,建设职业道德。记者掌握着舆论工具,担负满足受众知情权的职责。“记者笔下有是非曲直,记者笔下有财产万千,记者笔下有毁誉忠奸,记者笔下有人命关天。”这是前辈的告诫,值得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铭记。在采访及写作过程中,坚持客观中立,用事实说话,不掺杂个人好恶是记者应有的职业操守。用煽情、夸张来赚取卖点是本末倒置的做法,是对受众不负责任的行为,也是职业道德缺失的表现。

食品安全报道,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产生的,是在对新闻事业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出现的。只要新闻工作者能严以律己,秉承新闻专业主义精神,食品安全报道定会走出自己的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1]于洋,司辉清:《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中国食物与营养》,2009 (2)

[2]成功:《食品致癌疑云被夸大的恐慌》,南方周末,2006年3月16日

[3]《大批“毒面粉”流入黄石》,记者:张斌、石勇,载于《楚天都市报》,2004年10月10日

第9篇:食品专业的前景范文

截至2011年2月,中华美食频道已覆盖全国260余座城市,超过6000~的数字电视用户,中华美食频道覆盖率已达到75%以上。从饮食文化到文化产业、从中华文化到世界文化国家数字电视专业频道――中华美食频道在饮食文化产业世界化延展之路上笃志前行。

如同音乐、舞蹈、书法、绘画、戏剧一样,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灿烂的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做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美食频道也是很多爱好美食电视人梦寐以求的事情,而作为央视热播美食节目《满汉全席》栏目制片人、总导演的戴文海在做《满汉全席》节目时,就已经敏锐地觉察到:以中国厚重的饮食文化底蕴做后盾,做美食类的频道一定会事半功倍,当然这里蕴藏着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未知的风险。但是,抱着坚定的信心和对中华美食的热爱,在广电总局全国数字电视数字化工程中引进数字付费电视频道的概念时,抓住时机,在青岛广电局的支持下,2∞5年获得了国家广电总局数字电视专业频道一“中华美食频道”的批号。并确信不疑:坚持做专业的美食频道,因为中华美食文化拥有一片用之不竭的肥沃土壤。

“中华美食频道”在创办之初就确立目标: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也要致力探索中华美食文化的世界延展,中华美食将成为联系全世界华人及海外友人的最好纽带,通过传播和推广烹饪艺术,中华美食频道必将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一道桥梁。

探索美食之路

美食无国界。美食是一种世界通用语言,因此,这种基于美食的频道在全世界都将获得通行证。频道创立伊始,眼光就未一直停留在中国本土,采访中频道当家人戴文海说:“全世界为中华美食而着迷,我们通过跨地域、跨国的电视节目制作,让国内外更多的电视观众了解我们频道,让世界真正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根据不同观众的收视时段和收视习惯,中华美食频道定位:专业、健康、实用、独特。制作了专业型、普及型、文化型三大类节目。专业型节目《食界精英》、《天下名厨》;普及型节目《千昧坊》、《养生馆》等家喻户晓的节目应运而生,特别是文化型节目,则是整个频道中最具创意的一部分,与国际合作的高清版《丝绸之路上的美食》、《行走的筷子》、《世界名酒品鉴》深受观众喜爱。

中华文化的神秘吸引了很多外国人来中国拍节目。中华美食频道邀请了国外美食频道的主持人,与国内主持人一起开着越野车重走丝绸之路,发掘、品尝沿路的美食,甚至是利用当地找到的食材创造美食,使不同的饮食文化背景,在古老的中华沃土上碰撞火花,对中华美食文化作出不同的解读。接下来,中华美食频道还将推出《茶马古道上的美食》系列节目,继续去发掘、品尝和制作沿途的古老美食,让更多人去感受东西方文明融会贯通的重要古道所蕴含的丰富饮食文化。

中华美食频道一直以拓展海外市场和打造国际化品牌为频道的发展目标。2010年9月,中华美食频道部分自有版权节目在中国台湾、中国澳门、缅甸、马来西亚陆续播出。目前中华美食频道针对的海外受众人群主要是华人,虽然是小众群体,但是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市场。只要是华裔就有改变不了骨子里的传统,过年一定要回家吃团圆饭,走到哪里也忘不了家乡饭,根深蒂固的饮食文化已经融入了血脉,一代代地传承。“中华美食频道”的成立似乎是一个历史性的必然,它是艺术和文化的交融,是水到渠成的创意。

创造优势品牌

中华美食频道的创办不能不提大型美食文化栏目――《满汉全席》的品牌运营,正是有了《满汉全席》的前期运营,给中华美食频道带来了无限生机。作为《满汉全席》的创始人戴文海总经理曾经说过:“《满汉全席》不是节目,是品牌!”而对“中华美食频道”这个品牌的树立和打造,他同样花费了很多心思。经历了多年的积累,逐渐开花结果、枝繁叶茂。踏踏实实地做节目,不单纯以盈利为目的,坚持做专业美食的节目,品牌的核心是品质,品质的核心是精彩内容。

采访中戴总还认为:目前很多数字电视频道推广的前景相当令人担忧。数字电视频道如何从其切入点的吸引力,把先发优势变成长久的领先地位,对于数字电视的营销来说是最重要的问题。以美食文化作为切入点。美食节目永远有说不完的选题,美食节目永远有最忠实的观众。中国人对付费看电视肯定有一个接受的过程,不是所有人都愿意为美食文化付费买单。但文化消费意识需要一段时间培养,出于人们的喜爱,只要有人热爱美食,这个频道就有市场。采访中笔者感觉戴文海总经理本人不仅是一个美食爱好者,更是一个创造者。做电视很辛苦,但是从他的言辞中透露出来的是对美食的热爱,对美食节目的倾情投入,对数字付费市场前景的憧憬。这一切,源于他对中华美食文化不变的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