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质能发展现状与前景范文

生物质能发展现状与前景精选(九篇)

生物质能发展现状与前景

第1篇:生物质能发展现状与前景范文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城市绿地;规划建设;湖南永州

永州市位于湖南省南部,五岭北麓,湘粤桂三省区结合部,与著名旅游城市桂林相距仅170 mm。永州市是一座具有2 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城,是湖南四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永州市位于北纬24°39′~26°51′,东经111°6′~112°21′,南北相距最长245 km,东西相间最宽144 km。永州东连郴州,南界广东连州,西接广西桂林,北邻衡阳、邵阳。湘江经西向东穿越零祁盆地,潇水自南至北纵贯全境。其地势是西南部较高,东北及中部较低,境内都庞岭、越城岭屏障于西北。永州市中心位于市域北部,由冷水滩区与芝山区组成,总面积3 180 km2,市区人口约为110万人。永州所处地理位置属温带、热带结合部,加之独特的地形地貌,形成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亚热带气温条件,既具阳光丰富的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又有雨量充沛、空气湿润的海洋性气候特征。全年平均气温在17.6 ℃~18.6 ℃,年均无霜期285~311 d,年降雨量1 290~1 900 mm。

1永州市城市绿地现状

城市绿地系统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所构建起来的非建筑区域,同人工建筑系统一起构成了城市物质环境这个更高一级的系统。自从市政府搬迁至冷水滩区及“十五”规划执行以来,永州市的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生态保护力度加大,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永州市委、市政府把城市绿化作为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及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公益事业。近5年,全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大了生态建设投资。截至2008年底,永州城市建成区面积为54.1 km2,比2004年增长46.22%。其中,居住用地面积16.62 km2,比2004年增长38.5%;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5.34 km2,公共绿地面积2.62 km2。2008年永州市城市绿化率达到24.63%,绿化覆盖率为28.3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约为5.66 m2。

2永州市绿地存在的问题

一是由于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城市的绿化和生态建设的力度不够。与国家中等城市的绿化率、绿化覆盖率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二是城市绿色景观特色不突出,优秀的自然环境条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三是冷水滩与零陵两城区之间距离较远,联系不足;功能分散,中心不明确;公园服务设施难以形成规模,难以共享。四是两区原有的公园面积太小,并且相关的建筑和绿化设施已老化。从冷水滩至零陵段的水系部分两旁的河岸的绿化与防护措施较弱,除了冷水滩河东地段开发了较有规模的滨河公园外,其他地段未作因地制宜的开发,更未形成多功能一体化的绿色廊道。五是冷水滩市政府中心河东区域由于是新开发地段,比较注重绿化生态建设,而旧城区河西部分由于原来的规划陈旧、落后,除了原来的几个公园,几乎没有绿化,甚至由于街道太窄,极少栽种行道树,因此河西的绿化状况相当差。六是零陵区是历史悠久的古城区,绿化和生态建设有一定的基础,但由于市政府搬迁至冷水滩区,零陵地区的经济和生态的建设停滞不前,并且被逐渐边缘化。优秀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文化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和开发,甚至不同程度的遭到破坏。七是街道和公园大部分的绿化植物配置模式、景观结构层次单一,仅有配置简单的乔、灌搭配或乔、草搭配,未形成稳定的多层混合立体植物群落。

3景观生态学与城市绿地规划建设

绿地系统规划及其实施最终必须以地表空间为对象,因此对规划最具指导意义的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是其理论组成中具有空间意义的部分,即“斑块—廊道—基质”理论。景观生态学中的景观是由各种景观要素组成的。景观要素按其形状和作用可分为斑块、廊道和基质3种基本类型[1]。

3.1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廊道—基质”理论

斑块是景观中内部属性、结构、功能、外貌特征相对一致,且与周围景观要素有明显区别的块状空间地段或地域。其大小、类型、形状、边界、动态以及内部均质程度对城市绿地系统有特定的生态学意义,如果斑块解体,景观破碎,将对生物的迁移、觅食甚至灭绝等产生重大的影响。廊道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其结构特征主要包括宽度、形状、组成内容、内部环境及空间连续性等。廊道功能上的复杂性要求廊道规划具有原始的本底及乡土特性。如较宽的带状廊道,内部包含一个有丰富物种的中心环境,抗干扰能力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有重要意义。基质是景观中面积最大、连接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基质对斑块嵌体等景观要素及景观要素之间的物质能量流动、生物迁移觅食等生态学过程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起关键作用[2]。

3.2景观生态学与城市绿地规划建设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不同面积和形状的绿色植物斑块及廊道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生态景观的亚系统。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基础。景观生态学是研究与人类活动范围相关的自然系统,特别是与人类相关的自然景观单元的空间格局、类型组成及其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其目的就是保护和营造各类生态植被,建立完整和谐的物种生存环境结构和生物种群结构,保证生物的多样性和承载容量,最终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保证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景观生态学为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可以帮助评价和预测可能带来的生态学结果,近几年,在景观生态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景观生态学的有关技术方法也不断应用到实践中,用来指导区域规划、城市绿地规划和建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3-4]。

4永州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分析

4.1营建“一带、一区、两轴、网络渗透”景观生态绿地系统

“一带”指湘江风光带。以湘江为绿地景观的主要发展轴线,充分利用湘江的景观资源,并在湘江沿岸规划多个绿化景观节点。“一区”指农业生态景观区。主要分布在3个地方:一是在洛湛铁路和潇湘大道中间,主要由一般农田、自然山体、湖泊构成;二是在湘江东岸临江从城南路到衡昆高速以高效农业形成农业生态景观区;三是以巴州路、永州大道、阳明大道、衡昆高速围合而成的以一般农田和自然山体湖泊构成的农业景观区。“两轴”是指2条绿地、人文景观复合景观发展轴。西轴上的主要景观节点有城南大道景观隔离带、老埠头潇湘古镇湘江西岸森林公园构成;东轴由城南大道森林公园、岚角山林地、零陵新区校园绿化景观区构成。“网络化渗透”是指城南大道、潇湘大道、巴州路、日升大道、阳明大道、湘江西路、湘江东路为道路景观绿色廊道,联系一带、一区、两轴,从而形成网络化的生态景观渗透结构。

4.2基于斑块理论的分析

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斑块一般指各级公园绿地、小游园、单位附属绿地等。根据斑块理论,合理调整市内各类园林块状绿地尺度、数量、形状、位置等,更好地发挥块状绿地的作用。城市小型的斑块具有增加空间异质性的特点,但其内部生物种群的稳定性较差,容易受到外部的干扰而致使斑块破碎化;一些中大型的绿地斑块,能够持续和保存基因的多样性,有较高的生产力和稳定生物种群的能力[5]。因此,城市景观中的绿地斑块应该具有合理的大小、形状以及边缘面积,在保证有一定较高的生产力和物种多样性的大型公园的前提下,要有较多的中、小型公园及街道小游园作补充,形成具有优良生态网络格局景观生态系统。

永州市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为最终目的,就应创建良好的城市生态。永州市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目前应从“量”入手,增加城市中绿地斑块的数量,解决绿化问题。永州的两城区共有虎岩公园、怀素公园2个小型公园,潇湘公园、朝阳岩公园2个中大型公园,以及西瓜岭森林公园。在两城区内公园型的小、中、大型斑块数量偏少,街道小游园式的补充型小斑块也较少,在冷水滩区的河东居住区、单位附属绿地有一定的居住绿化外,河西居住区的绿化环境相当差,几乎见不到绿化;零陵区的居住、单位附属绿地绿化稍好于冷水滩河西绿化。

公园一般位于重要的“结点”位置,在设计中把它们作为建设和布置的重点。首先,根据景观整体性原理,对城市绿地斑块进行合理的分布[6]。多修建不同功能的公园、小游园,并加强对居住小区的绿化;在旧城区改建的地方按照一定的距离比例、面积大小以及辐射面的宽度留出一定的空地面积建造小型公园和街道小游园等小型斑块及其补充;在火车站新建区周围、下河线、凤凰园开发区、萍州开发区、等新开发地段,可在规划建筑之前留出一定的面积规划不同功能的公园等中、大型斑块。大、中型绿地斑块在城市绿地系统中承担着城市“绿肺”的作用,在具有多种生态功能的同时也为城市景观增色不少,而小型绿地斑块有提高城市景观异质性,改善城市景观效果的作用,二者之间互为补充,相对均匀的散布于城市绿地系统中,以发挥其最大的生态效益。其次,现有的公园可修缮设备,合理配置植物种类和植物群落及设计具有乡土特色的复合立体植物绿化模式。遵循景观生态学异质性和多样性的原理,不同植物种类的环境效益是不同的,合理配置植物种类是为其形成稳定群落、发挥其生态效益的前提。而异质性则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例如潇湘公园、朝阳岩公园可通过引资和公开投标的方式,将其规划设计成集绿化、美化城区、多功能的、综合性开放性的生态公园。城市的生态与绿化环境得到全面的改善,空气质量上升,居住、办公环境优化的同时,也吸引了外地的投资和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此外,提高绿地的连接度,为边缘物种提供生境,注重保持郊区大面积绿地,通过生物通道的合理设计和建造来维持景观稳定发展,保持物种多样性[7]。城郊自然风景区、森林,如:西瓜岭森林公园等大型绿地斑块保证不被破坏;山体、坡地、森林、河流以及自然湿地等,在规划时应优先考虑,同时保留各种原始自然保留地。构建农业生态景观区中的“一区”,使城内的中、小型绿地斑块与城外和两城之间的生态保护区斑块共同形成了具有稳定、有机、优良的生态网络格局景观生态系统。

4.3基于廊道理论的分析

绿地系统廊道是由规划区域内的道路绿地、河岸防护林等廊状绿地组成,是组成绿化网络的骨架和关键。它可将城区的绿地连成一个有机整体并为城市景观提供生态支持。在绿地系统廊道设计时,首先要从整体格局进行规划设计。廊道能有机地连接不同地域、不同尺度的绿地,影响着城市绿地网络的连通性和网络结构功能的整体优化性。廊道必须有足够的宽度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根据车生泉的研究,当河流植被的宽度在30 m以上时,就能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河床沉积和有效地过滤污染物;60 m以上宽的道路绿地可满足动植物迁移和传播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功能;对于观赏游憩绿带和道路防护绿带来说,600~1 200 m宽能创造自然化的物种丰富的景观结构[3]。

永州两城区都是依湘江而建,湘江流域是湖南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永州地处湘江上游,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担负着重要的生态保护任务。以“显山露水”、“一带两轴”为原则,建设山水交融的景观廊道。规划贯穿两城区的潇湘流域两岸为“一带”,建设一定宽度的河岸防护林、游览风光带和一定规模的滨江公园,并建造生态型护岸保护、创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自然景观。依山傍水,建设绿色渗透的景观走廊,令整个景观序列以周围自然山体为屏,以湘江景观为底,形成一幅城市山水画,将绿色空间渗透进城区,达到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在道路绿地的绿廊规划上,建设宽60 m的绿地廊道,以保证绿地景观的连接度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功能。连接零陵与冷水滩两区的永州大道扩建同时,大道两旁的绿化是两城区、城内外的绿地重要纽带。在两城内的道路两旁的绿化贯穿整个城区,是城内重要的绿地廊道,影响着城内各斑块生态系统的连通性和物种的迁移,以及网络结构功能的整体优化性。在工厂区周围与居住区之间应规划一定的绿化隔离带,用来处理和隔离工厂排出的废气,以减少对居住区大气的污染,减少对居民的身体的危害。如:在下河线处的造纸厂、零陵区的卷烟厂以及一些矿工厂区域都应规划卫生隔离带。

4.4基于基质理论的分析

作为背景的基质对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起关键作用。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等面积相对比较大的区域空间相当于景观生态学理论中的基质。在两城区提高城市绿地基质是绿地系统中的重要内容。多铺设草坪,是提高绿化的途径之一。在旧城区改建中首先考虑绿化工程,增加绿化基质。

5建议

一是加强永州两区的绿化基质规划建设,使得整个绿地系统能更好的稳定生物的多样性及提高景观的绿化效果。根据整体系统性原则,城市绿地发展对外宏观层面,与区域范围内生态绿地有机结合;中观层面在城市组团范围内组成绿化网络;微观层面在城市的局部地段形成居民休闲游憩的连贯的绿化空间。二是增强两区间永州大道两旁的道路廊道与山林、农田的生态保护区的规划建设,全面实施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保护生物多样性计划,实现城乡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三是增加贯穿永州两区的潇湘河水两旁的河系廊道的生态绿化建设,争取将此廊道建设成最具永州特色的集防洪、生态、绿化、休闲、娱乐的蓝廊。根据生态学生态性原则,强调多样性和稳定性原理,充分利用现有河流和湖泊,开辟城市组团间的绿色廊道,形成城市绿色网络体系,完善城市绿色生态空间体系,恢复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稳定生态环境,构建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环境。四是根据文化历史性原则,城市文化是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城市文脉是城市发展中自然与文化的互相融合的结果,城市绿地系统理应为城市景观空间和展示城市文化提供环境空间,起到保护城市历史文化景观地带、构造城市景观特色、营造纪念性场所和体验城市文化氛围的作用。绿化建设中还要增加永州乡土植物的丰富度,以及建设立体复合式的绿化景观模式。五是按照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标准,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45%、38%和12 m2。城市绿化规划不仅仅局限于图纸内容,更重要的是落实到具体的城市建设和技术管理要求。建设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为发展生态环保效益型经济构筑强大载体的战略部署是一项重要的绿化建设基础。

6参考文献

第2篇:生物质能发展现状与前景范文

(一)落水村现状

民俗文化,民俗活动展现形式单一,目前落水村仅三种民俗活动展示,即拉马、划船、歌舞篝火晚会,活动对外展现略显简单,无法让人深层次了解民俗;缺乏摩梭文化对外展示的平台,整个落水村基本无文化展示场所,来此的人,是对其民俗文化深感兴趣的,但现在只剩下满目琳琅的店铺,让怀着好奇心来探寻摩梭文化的游客倍感失落。景观营造,建筑大体保持木楞结构,但建筑密度较大,丢失了原本建筑与建筑之间保持距离的格局形态,使之既不利于木结构的防火也给人压迫感;沿街造景单调、乏味,缺失民族景观塑造,目前为两种处理方式,沿街设休息坐凳、悬空亲水平台;景观用材过于现代化,道路与驳岸采取规则的青石板,使景观质感失去了淳朴感。植物景观,缺乏整体规划,植物造景整体性杂乱、局部缺乏美感;停水植物造景效果不明显,岸边景观较生硬;滥用耕地改造为建筑用地,导致村民经济林木的减少,减少村民农业产值,环境也遭到破坏。建筑构造,建筑外观属摩梭居住的木楞结构,但局部形式已发生改变,传统的摩梭建筑楼层为二层式,但为满足游客人流量,如今三层、四层房屋也拔地而起,破坏了泸沽湖的天际线;建筑内部格局也与传统也背道而驰了,原来的祖母房、经堂、花楼、草楼围合而成的三合或四合院改成了宾馆标间的形式,内部装饰随即也变得毫无摩梭特色;材料在细部上,抄袭外来商人房屋处理方式,融入现代材料,破坏了建筑的原汁原味感,失去了原有的价值。

(二)里格村现状

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活动表现较为简单,目前此地有一家艺术剧院,每晚上映着风情、人俗的表演,用商业的形式来表现泸沽湖的内涵,除此之外,无其它民俗文化展现。景观营造,建筑景观形式繁、杂,民族特色丢失,出现多种形式外来建筑样式;商业景观形态无摩梭特色,多种外来商业形态出现,如西洋酒吧、咖啡厅、家庭旅馆布满整街道;交通组织混乱,人车无分流,缺少安全考虑并降低景观品质;景观细部民族特色缺乏,小品、栏杆、台阶等设计与选材过于现代都市化,与环境不相符合。植物景观,植物整体规划性欠缺,植物景观呈现散落状,植物栽种随意性强,造成植物景观从空间上看显得小气、杂乱;植物景观艺术性、美感性不够,现有植物群落营造景观方式略显单一,缺乏植物造景艺术与美感的构造,并且植物组合层次少、品种少、颜色少。建筑构造,摩梭建筑的本质遭到破坏,建筑形态已变样,由传统的四合院形式,正面可观的为三面屋顶,而现在却出现多个屋顶,改成“小洋楼”的样式;建筑内部结构,也并非四合院或三合院形态,楼房样式的小木楼是里格村建筑样式最为突出的变化,但这种形式的变化与传统不相符;建筑材质上的质感消失,玻璃材质大面积地用于门、窗等,失去了木头门、窗的纯粹感。

如此下去,落水村、里格村都将失去传统民俗、文化,他们将失去人类宝贵的历史财富——母系氏族的活标本,他们将失去旅游发展的大好前途。泸沽湖发展旅游业优势点就是民族文化特色,而民族文化旅游是以人文事象和自然风光为旅游吸引物,以体现异质文化,追求纯朴洁净,满足“求新、求异、求乐、求知”心理动机的旅游活动。[3]只有如定义所贯彻,景区才能可持续发展而且母系文化也可得以保存。由此可见保护传统文化将首当其冲,并以此为前提,发展落水村与里格村为不同性质定位的旅游村落,即落水村——展现摩梭人民俗风情的村落;里格村——文化艺术与创作的村落。使两村落在即保护摩梭民俗的前提下,又具不同旅游价值点,让保护与进步同步发展。

(一)落水村的保护与发展

民俗文化,丰富民俗活动展示,保留原有的传统项目拉马、划船、歌舞篝火晚会,并将此与饮食、手工饰品、民族服饰等串联一起,组成活动一条龙的形式,使原有单薄的活动表现形式变得丰富;增加文化展示平台,让来于此的游客不会是走马观花,而是能了解摩梭民俗、文化,并能体验摩梭原生态的生活方式。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表现:一是修建民间艺术展览体验馆。一方面展出摩梭人文化、生活、娱乐等各方面,如年满13岁的男孩与女孩需参加的成人礼,至此之后便可以社交等。“走婚”并非,他们有较好的道德约束。另一方面提供游客体验摩梭人生活状态的设施,如走婚体验,这样才能切实地让游客感受历史博物馆并不枯燥。二是在落水村经营旅店的摩梭人,利用自己的优势所在,熟知摩梭生活的各方面,因此要让下榻旅店的游客吃上本土饮食、住上摩梭最纯正的民居、玩上当地特色娱乐方式。这样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而且也能与外来经营模式的里格村形成有利的竞争。景观营造,保持建筑之间一定的距离感,严禁在建筑与建筑之间见缝插针,破坏原有的植被,修建建筑体,使整个建筑节奏过于紧密,且摩梭建筑主要材料为木材,狭窄的建筑间距对于火灾防范也不利,将会给摩梭人带来财产与生命的安全性更大,另外过于紧凑的布局使摩梭人失去了原有的山水构架——有山、有水、植物环抱人家的美好画面,舒适性遭到破坏;丰富沿街布景,增加园林景观小品与雕塑组合在其中,营造摩梭人生活场景画面,做到处处有景,使游客真正能做到在沿街中能赏建筑、看风景、品民俗的三重感受;景观材质上应选用本土用材与原生态的材料,道路以及沿湖驳岸还原生态状态,勿用规整的青石板等,使环境贴近原本摩梭人的生活。植物景观,应将落水村整体、组团规划考虑,运用当地的草本植物为主、本土树种为辅的植物配置,打造成花香四溢、绿树成荫的植物景观,营造出鸟语花香,环境优美的湖畔村落;加强停水植物的配置,选用本土停水植物种植于岸边,弱化硬质驳岸,丰富湖畔边的造景,使湖水更加生态、灵动;严禁将耕地变为建筑用地,当地居民反映,为发展旅游业,将自家的耕地变成了商业用地,但经济效益却不是好,耕地也失去了。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当地政府需加强力度管制,采取村民合作的方式,保留耕地,栽种经济林、果树等,不仅能增加当地人农业收入,也有利于形成景观的错落、层次感,最终能保护周边的山水构架。建筑构造,保留木楞构造,整条村落的建筑外观大体形式需保持一致,具体形式,每家可有区别,但在风格上应属于当地特色形式,外观保持传统的木楞结构,限制楼层高度,不能超出4层,二层为最佳,需保持建筑在不打破原有的泸沽湖的天际线,使之大体发展维持在一定的基准中;落水村建筑内部空间,需恢复与保留原有的三合院或四合院的围合方式,在满足游客居住所需的现代化设施前提下,内部空间结构,正房、厢房的组成尽可能保留,内部房间陈设按照摩梭当地家庭的布局形式,如不同房间的也能为游客提供不同感受与规格、档次,使之不仅保留了传统建筑、室内而且也能为当地居民带来市场竞争力、增加收入;材料选用本地特色材料,避免现代工业文明材料,如玻璃、钢铁等运用于门、窗,使建筑失去摩梭建筑的淳朴感。

(二)里格村的保护与发展

第3篇:生物质能发展现状与前景范文

武汉市位于长江中游与汉江交汇处,是湖北省的省会、我国中部重要的中心城市,是华中地区和长江中下游的经济、贸易、金融、科技、教育、文化和信息中心,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交通、通信枢纽。本次巡司河综合整治范围为:明渠北起工学院桥,南至野芷湖南路,全长1960m。巡司河两岸沿线植被部分地段生长较为良好,其中巡司河西侧湖北工业大学以内,现状水杉、风杨、香樟、喜树等乔木胸径部分达到20~30cm,经过数10年的生长形成茂密的绿化环境,野鸟低飞、树影婆娑,形成风景良好的滨水绿廊,少部分平缓路段设置了一定休憩设施和游步道,但由于缺乏管理维护,现状破损较为严重。

2总体设计

2.1现状与规划断面分析

依据规划,巡司河排水明渠规划断面71~80m宽的控制红线,能很好地提升巡司河的排涝功能,但对现状渠道两侧的植被环境破坏较大。通过分析,现状植被较好的地段,尤其是湖北工业大学内部的水杉林和香樟等高大乔木,按照规划断面实施后大部分将被外迁或者砍伐,对此处数10年形成的生态环境破坏极大,因此设计拟采用推荐方案的断面形式,在满足排水功能的前提下,最大化保留现状树木。由于渠道工程的实施,导致部分乔木难以原地保留,将被外迁或者砍伐。其中数量较多且规格较大的水杉、池杉均为深根系的裸子植物,移栽成本大,且成活率极低,根据相关移栽经验,建议下一步实施以砍伐方案为主。其他香樟、枫杨、喜树等移栽成活率较高的大乔木,均以移栽为主,采用科学合理的大树移栽方案,在合适的移栽季节,对大树进行断根、修剪,大树移栽时,应尽量加大土球,一般按树木胸径的8~10倍挖掘土球进行包装,以尽量多保留根系,并做好栽后养护管理,提高植物的成活率。外迁的乔木建议就近栽植。

2.2设计目标

在满足规划宏观调控的前提下,通过建设整治巡司河渠道景观,以达到以下目标:(1)构建完善的城市排水设施系统;(2)构建完善的滨水休闲空间;(3)提高沿河两侧环境景观质量;(4)提升城市土地价值、凸显高校人文底蕴。

2.3设计原则

2.3.1生态性原则。巡司河及其两岸沿线的绿化带承担着重要的地区生态廊道功能,因此,在明渠整治过程中,应尽量减少硬质驳岸和硬质地面,宜采用生态护坡和驳岸,采用透水性铺装材质,并运用大量乡土树种营造丰富的地带性植物群落。对现状长势良好的香樟、水杉、枫杨等高达乔木,在满足渠道功能的前提下最大化保留现状长势良好的乔木。

2.3.2综合协调原则。协调性原则体现在3个方面,一方面是巡司河的景观功能与其排涝安全和活动安全功能相协调,满足安全性景观渠道要求;另一方面是指巡司河景观与周边地区城市形象的和谐性,考虑到周边主要为湖北工业大学校区,宜打造为集人文和休闲于一体的景观休闲区;最后,本工程的配套设施建设应与巡司河及其野芷湖连通渠等周边水系沿线景观带整体风格相协调,通过造型、颜色、布局等方面的控制实现与周边景观的协调。

2.3.3亲水体验原则。亲近大自然、亲近水体是人类的本能和向往,应充分考虑游人的亲水性需求,设置各种亲水平台和木栈道,为游人提供一个畅达、舒适的亲水空间。将硬质渠道挡土墙这一人工构筑物与植物绿化、水体等自然景观要素相融合,以覆盖绿化植物遮挡构筑物,既满足了渠道过水的功能,又使得人工构筑物与自然有机的融合,营造生态的水环境。

2.4设计理念及定位

基于场地的校园文化特征和滨水特性,巡司河整体景观以“流淌的校园文明,吟唱的滨水风景”为设计理念,构建巡司河两岸新的瑰丽风景。巡司河作为武昌地区生态水网构建的重要连通渠道,湖工校园内的门户河流,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景观需求逐渐提高,应结合生态环境的需要,提高排水能力,打造校园文化浓厚的休闲滨水绿带。

2.5景观布局

整体布局分为“一带,三园,七景”,共同构建巡司河沿线风景。“一带”:将巡司河打造成一条绿(林带)、蓝(河流)、红(绿道)交织的彩色飘带,在城市中飘舞。“三园”:延续巡司河一期景观工程,将巡司河二期工程与前期相互呼应。本工程景观段分为博学园、青涩园、绿野园。“七节点”:依据周边现状用地情况,沿线设置7个景观节点,其中一级节点2处,二级节点5处。各个景观节点根据功能定位进行主题营造。

2.6总体布置

工程设计范围内设置公厕2处,均位于渠道东侧,管理房一处位于工程起点处,与公厕合并,自行车租赁点3处,沿线绿道及亲水步道贯穿整个巡司河设计范围,保证游赏活动的连续性,并在两岸设置不同大小的活动广场17处,供游人休憩。红线范围内其他绿化用地均栽植丰富的乔灌草,营造特色化滨水景观。

2.7分段设计

2.7.1博学园(工程起点~湖工正门,K0+000~K0+640)。该段位于湖工大正门北侧,设置有活动场地、自行车租赁点等集散区。该区域内由于跨湖北工业大学的北门到正门,主要景观和使用人群为校园师生,以营造湖工校园的学校发展历程为景观主线,体现“厚德、博学”的校训。以时间轴为游路主线,分布各个休息场地、景观构筑物为时间节点,展示不同时期的湖工的校园历史,使游人在游赏中能更直观的了解湖工校园文化的历史演变。依据规划,沿线设置连续性景观亲水平台和绿道。结合道口和平缓的绿化空间设置小型广场,形成2处二级节点,突出本区段景观主题和氛围。整体以植物景观为主,种植丰富的滨水植物,常绿与落叶树种交叉种植,重要景点点缀造型树及大规格树种,给人以视觉、嗅觉及触觉的冲击,并对主要植物进行挂牌,实行科普式教育宣传,提高人群的自然知识和生态意识。

2.7.2青涩园(湖工正门~湖工围墙K0+640~K0+1240)。该段位于湖北工业大学正门南侧,该区域现状有大量林下幽静的私密场所,成为青涩学生追逐的和向往的地方,本段设计将此段打造为以“回忆”为主题,营造青春回忆场景,勾勒学生时代最为怀念的青涩回忆。本段设置较多的半私密空间,并设置趣味性景观小品,凸显青涩园的主题小广场等休憩场地,场地布置简单趣味小品,周边放置景石,景石上刻趣味性的校园文化和学生时代的趣味场景。

2.7.3绿野园(湖工围墙~工程止点K0+1240~K0+1950)。本区段位于湖北工业大学以南地段,地处相对郊野,主要以乡土植物景观为主,构建丰富的湿地植物群落,营造湿地生态乐园,让游人亲近自然水体。

2.8地形处理及竖向设计

竖向设计的基本思想是满足规划断面对渠道行洪功能的要求,并满足边坡稳定的前提下,在平缓地段进行局部微地形处理。绿带内的地形处理主要是将雨水通过绿地的过滤和沉淀尽可能渗透到绿地内和明渠中。尽量不让绿地内雨水流入城市雨水管中排走,增加城市管网负担。同时,也要考虑雨水的地表径流对地表土及草地冲刷的影响,采取一些新的技术措施把雨水存储于地下,有利于补充城市地下水,提高城市防洪调蓄能力,构建城市生态平衡。

3结语

第4篇:生物质能发展现状与前景范文

关键词:产业集群背景;高职院校;物流行业专业;教育现状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5.020

物流行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现代经济的发展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场所,需要结合当前时展的背景予以不断创新,基于产业集群背景下的市场发展特点,灵活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为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当前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学活动中,却普遍存在着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学生实践场所匮乏等问题。文章将结合高职院校物流行业专业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相关发展对策,希望能够对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学生的发展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1 产业集群背景下对物流行业人才的需求特点

产业集群背景下,各项资源得到不断优化,各个企业对人才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而人才也逐渐成为了限制物流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结合当前产业集群背景下的物流行业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对人才的需求主要包含需要较多的高技能物流管理人才,需要沟通能力较强的高素质物流人才以及需要熟悉行业发展环境的物流人才等。

1.1 需要较多的高技能物流管理人才

当前物流行业的发展速度较快,但是相较于其他行业,物流行业中的高技能物流管理人才明显较为匮乏。物流行业中多为文化水平较低、技能水平较差的货物运送人才,这种行业发展氛围下,物流行业中的错误发生率相对较高,不利于整体物流行业的发展。

产业集群背景下,物流行业更加注重高技能物流管理人才的引入,将更多的现代信息技术软件融入到物理企业管理活动中,结合物流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资源优化与配置,制定适合于物流企业发展的管理制度,进而能够更好的适应产业集群背景对高技能物流管理人才的实际需求,为客户带来更为优质、更为完善的物流服务体验,也为物流行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2 需要沟通能力较强的高素质物流人才

语言沟通作为当前服务型产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企业的发展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由于物流行业中普遍存在着物流工作人才素质较低的问题,物流工作人员沟通能力较差,时常会由于自身的粗心以及责任心不强,造成物流货物丢失等方面问题,为物流企业带来了一定的损失,也会直接影响物流行业的整体形象,不利于物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物流行业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发展模式,语言沟通不当则会造成物流服务中断等问题,如果问题较为严重,还可能会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所以需要沟通能力较强的高素质物流人才,尽量能够通过语言的沟通与协调,保证各项物流活动的有序开展,最大限度降低物流企业所需要承担的风险与损失。

1.3 需要熟悉行业发展环境的物流人才

物流行业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符合产业,物流行业的自身特点也影响着物流行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产业集群背景下,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更多熟悉行业发展环境的物流人才,结合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灵活采用各类物流知识开展工作,提升物流企业的整体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

2 产业集群背景下高职院校物流行业专业教育现状

产业集群背景下,高职院校物流行业专业教育主要展现出物流人才培养缺乏科学定位,学生实践活动较为匮乏以及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等方面问题。

2.1 物流人才培养缺乏科学定位

高职院校物流行业专业教育中,学校与教师应当结合产业集群背景下企业的实际发展要求、用人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明确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法,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但是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存在着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缺乏科学定位的问题,课堂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没有结合产业集群背景下的物流发展环境以及学生的未来发展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2.2 学生实践活动较为匮乏

实践是检验学生学习质量、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方式,是“教学做”合一思想的重要展现方式,但是当前很多高职院校中存在着较为关注物流专业学生理论课程知识学习而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不利于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在高职院校物流行业专业教学活动中,一些高职院校也没有结合当前的产业集群背景下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使得学生存在着毕业后难以满足用人单位实际要求的问题,不利于高职院校物流行业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

2.3 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教师的个人专业水平、实践能力等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物流知识学习能力与技能掌握能力,但是当前很多高职院校中,却普遍存在着教师数量不足、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等问题。很多教师在毕业后直接参与教学活动,自身的物流专业教学经验不够丰富,缺乏实践体会,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活动也会索然无味,更无法培养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学习体系,难以保证物流专业课堂教学的质量。

3 产业集群背景下高职院校物流行业专业未来发展对策

第5篇:生物质能发展现状与前景范文

关键词:园林植物栽培养护;现状;未来发展趋势

1 园林植物栽培养护技术应用现状

1.1 园林植物栽培养护的优势

园林植物的栽培养护注重园林的色彩效果,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在风景区、街道的美化中,园林植物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一些风景区或街道在应用园林植物的时候注重植物的色彩搭配与摆设。如一些风景区采用花叶假连翘做周边矮篱,期间黄绿色相间搭配,冬季更具有观赏性。在园林植物的色彩搭配中以追求植物颜色搭配的新颖、漂亮为宗旨,充分保证投入使用的植物起到很好的观赏意义。

园林植物的栽培注重生态效益,在充分进行物种配置的基础上形成平衡的生态系统。当前的园林植物栽培中注重乔、灌、草的多元物种配置栽培,极大的丰富了绿量,生态效益较好。例如,一些街景区域采用爬山虎、西番莲等进行垂直栽培绿化,能够起到街景避暑的作用,还可以平衡生态。

1.2 园林植物栽培养护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植物配置方面的问题,植物配置不当会影响到后来的养护工作,增加养护难度。现阶段国内的园林植物栽培不断尝试进行新物种的栽培,并在园林美化中投入使用,但是一些栽培不是很成功的物种在投入使用后养护造价极高,不利于园林植物起到的经济效益。例如一些园林植物中将热带引入的三角椰、散尾葵等植物,这些植物在经过不彻底的栽培改良后仍不适应冬季的低温状况,因此在冬季来临之时还要对这些园林植物进行防寒措施,造成园林的成本增加。

在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中并为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园林植被栽培中不注重植物体量的大小测量,造成一些街景植物过于靠近街道,易刺伤人;甚至还有一些有毒的植物在栽培中为考虑其应用环境,将其栽种于路边,造成不好的影响;有一些街道设计欠合理,导致草坪养护困难;有的园林不注重植物的混合搭配,造成街景等绿化区域的遮荫效果较差,而且栽培的棕榈科植物偏多。

植物养护工作不到位。园林植物栽培后要定期进行修剪,但是在实际园林植物养护中常不及时进行修剪养护,造成植物疯长占据人类活动区域,给人们造成不便。还有的路边植物多种植乔木或灌木养护不及时妨碍了居民的通行。

园林植物适合适于鸟类等栖息、繁衍、觅食等的植物较少,造成园林绿化区域的生态平衡被打破。在园林植物中,一般黄葛榕、香樟树、小叶榕以及杂草丛等都能吸引鸟类等。鸟类喜欢栖息于原生态状况下的乔、灌、草相结合的生物系统下,其中包含有丰富的物种,而地面具有较厚的杂草丛也具有多功效。

园林植物栽培中还存在落叶型树种较少的问题,落叶树种较少将会影响季相变化不明显,从而削弱季节观赏性。在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中还会出现养护水源水质不达标的现象等。

2 园林植物未来发展趋势

现阶段的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工作中需要进一步改进以期园林植物行业进一步发展,改进措施主要包括:注重栽培与养护的细节,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实践;植物栽培中要遵循景观与生物多样性的原则,尽力构建生态平衡的植物景区;在植物栽培中注意增加鸟类喜欢栖息与觅食的植物种类,营造多物种生态平衡的和谐生物区;注重色彩搭配,体现季节的变化,以增加植物区的季节观赏价值;植物栽培工作中注重乔、灌、草的合理搭配;还可以适当栽培情趣植物,以增加经济效益。

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技术将会更加现代化,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未来发展中植物栽培将会在栽培设施与实验条件方面进一步改善,现代化因素不断增加,甚至在一些稀有物种的栽培上完全实行自动化、智能化操作。

植物栽培技术高度发达,栽培与养护工作的专业化分工更加精细。并且在栽培养护工作中不断应用新技术进行栽培实践。栽培环节更加注重节能环保的研究,栽培植物不仅运用技术改良植物,还增加绝热性好、透光率强、坚韧耐久的培育材料应用,总体来说,增加耗能少、生长期短、抗性强的品种的选育。

3 结语

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技术的应用现状需要不断改善,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的同时不断改进其技术应用,以增加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运用科技不断改进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环节的问题,并且提高其中的科技化水平,将会使园林植物的栽培与养护工作具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第6篇:生物质能发展现状与前景范文

关键词:野生;蕨类;应用

中图分类号:S682.35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蕨类植物属于不开花类群,并展现了特有的生活属性。较多蕨类植物由于枝繁叶茂、形态优美而体现了良好的观赏效用,虽然不开花,却体现了另一种美感。尤其是野生蕨类植物更以其姿态万千、宽大枝叶、碧绿色彩、层叠分布,令人赏心悦目。蕨类植物与他类物种有所不同,其叶片背部形成的丰富鳞片、孢子囊独特新奇,因而逐步成为我国园林绿化工程中独树一帜的奇葩。部分蕨类植物叶片为丰富的彩色,因此在园林规划、景观设计中发挥了重要的调色作用,可营造园林绿化工程的艺术性、层次化、丰富性效果。通过色彩的合理搭配将令人们产生美的情感享受,体味大自然的独特魅力。

蕨类植物经历了较长的生长发展,在当前仍为森林植被较为重要的内容,同草木层共同组成了陆地植物物种,是一种优质的自然植物资源。蕨类植物的生长习性同我国南方地区气候较为匹配,因此在广东地区,野生蕨类生长分布广泛,种类多样,然而其在园林绿化工程中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扩充丰富。广东省先后引入市场的蕨类植物为铁线蕨、肾蕨、翠云草、鹿角蕨等种类,其中一些物种通过组织培养,引入现代化生物工程研发技术实现了广泛的生产应用,并发挥了核心内涵价值。为此应继续深入探究野生蕨类植物的分布生长状况与应用发展策略,进而创设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2 广东地域特征及蕨类植物属性分布

2.1 广东地域特征

广东省地处我国南部区域,比邻福建、广西、湖南等地。基于其地理纬度特征,跨越热带区域,而呈现出气候湿润炎热的特征。同时广东省地形丰富多样,包含较多丘陵地带与盆地山地,形成了错落交叉的复杂地貌。受到太平洋季风带的影响,广东气候多在20℃之上,年均温度较高,降雨量充足,因此为野生蕨类植物的生长提供了便利条件。

2.2 蕨类植物种类属性分布

广东省野生、培育蕨类植物大致有50余科,100多种属,200多个品种。其中野生蕨类占据较大分布比例,且体现了良好的观赏应用属性。这是由于野生蕨类植物其株形更加丰富,体现了良好的种群美观性。同时色彩丰富、叶片宽大,具有良好的生长适应能力,因此可广泛引入园林绿化工程中,供人们欣赏。在广东省区域生长的蕨类植物可统筹划分成4类分布集散中心,即东部、西部、中部与北部区域。通过综合分布状况统计,位于北部与中部的野生蕨类品种为200余种,占到野生品种总量的近80%。广东西部区域分布的野生蕨类同样为200余种,占到品种总量的75%以上,主体包括七指蕨、牙蕨、杀草蕨等种类。而生长在东部的野生蕨类约为150余种,为总体物种数量的50%。倘若对广东野生蕨类植物进行细化分类,则可将其划分为陆生、树生、附生、石生、水生蕨类以及藤本物种等类别。

2.2.1 陆生蕨类植物

陆生蕨类植物多生长在林地、旷地区域以及河边湿润土壤之中,其在蕨类物种中占据了较大比例。针对其所需的不同光照标准可划分成耐阳与耐阴两类物种。前者在充足阳光普照下可茂密生长,因此多位于直射阳光的野山坡无遮挡的空旷区域生长,并呈现出丛生与散生存在形式。喜阳丛生蕨类植物在草坡之中将生长为优势种类,并可在水土流失区域、地域发挥先锋作用,体现良好的植被演替效能。喜阳散生蕨类基于单株形式存在,其根茎短立,叶片宽厚,肾蕨、乌毛蕨均为该类物种。喜阴蕨类植物则多生长在土壤环境良好、地质肥沃的酸性环境中,具有较强的耐旱性能。

2.2.2 树蕨与附生植物

树蕨是陆生蕨的分支,呈现出躯干直立、体型挺拔、高耸矗立的显著特征,一些树蕨植物生长高度可上升到15m,而直径则可高于10cm。树蕨植物的顶部生长着分裂羽状形式的宽大叶片,例如苏铁蕨等。附生蕨类则附着于树枝、树干,可由其腐蚀表皮、落叶、有机物中摄取养料,如阴石蕨、瓶蕨等。其叶片与根部具有一定厚度的肉质,因此体现了良好的贮水性,可供给自身所需的水分物质。同时其大叶片肉质与强壮根茎,也可以有效保护水分,使其减缓蒸发损失。由此可见附生蕨类植物有较好的吸水、护水与储水功能,体现了良好的适应性,并基于其鸟巢形式的叶子分布特性,可对落叶以及鸟粪进行有效收集,体现了净化环境的优质属性。

2.2.3 藤本与水生蕨类植物

藤本蕨类植物初始由土地生长,伴随其根茎叶片的长高,逐步附着绕过树木继续生长。该类物种在广东区域种类相对有限,代表性蕨类为瓶蕨等。水生蕨类植物针对其生长水域环境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咸水与淡水两类。前者主要生长在临海区域,其根茎粗壮笔直,根系较为发达,且叶片宽大厚实,可广泛应用在观赏景观工程中,形成盆栽景观。淡水蕨类则可依据其不同特性形式划分成浮水与挺水类别。前者漂浮在水表生长,而后者则主于水塘或水田区域生长。

2.2.4 石生蕨类植物

顾名思义,石生蕨类植物主体生长于石缝或石头表面,尤其在密林岩石中分布较多,这是由于该区域岩石具有较大湿度,适宜蕨类植物的生长。基于其特殊的生长环境,一般会长出横向发展的根茎,位于有限的石缝空间中,其根茎会较短且比直。一些蕨类植物叶片不定芽,通常着地生根,并形成了崭新植株,体现了较强的生命力。还有一些石生蕨类植物生长在干旱石灰岩环境中,可通过其判定出土质的钙化标准。该类蕨类野生植物根茎较短且笔直,也可形成莲座状,通常基于干旱环境生长,叶子较细且硬度较高、叶片厚实,还会伴有细齿分布在四周,这样便可预防蕨类植物少量水分的快速蒸发,满足其生长需水标准。

3 广东野生蕨类植物实践应用

3.1 美化室内环境,发挥观赏功能

蕨类植物体态优美,不需较多阳光照射,因此可广泛引入室内美化环境,并作为常用的观赏性植物。同时在公共场所、宾馆、办公室等地也发挥了优质观赏功能。一般来讲陆生、附生以及藤本蕨类植物较适宜在室内栽种观赏。有些生长有鳞片状的根茎蕨类植物可生长延伸至盆外并垂下,体现了良好的观赏价值;有些藤本蕨类叶轴伸展,可进行花架搭设令其继续缠绕生长,进而营造一种别具一格的蕨类植物景观;有些蕨类植物具有特别的造型,独具特色,可依据室内空间环境的布置需求进行点缀。利用大体积附生蕨类,可将其位于空间充足的大厅、走廊进行栽种点缀,发挥其姿态优美的优势,并营造一种热带风情。

3.2 室外景观绿化应用

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深入,令城市人口密集性显著提升,城市建设规模日益扩充,较多高耸入云的大型建筑包围城市,对其生态环境形成了严峻的考验。为此,城市园林绿化部门应有效扩充绿化工程面积,优化完善城市绿色生态环境。广东省区域包含较多林荫地、荒坡以及贫瘠地质等,基于蕨类植物的生命力顽强、种类繁多,可广泛分布于地质复杂的区域,体现良好的耐阴、抵抗贫瘠性特征,因此可在广东城市发展与绿化建设中广泛应用。可适应性引入陆生与藤本蕨类植物,利用其根茎抗干燥以及向阳属性,可大范围生长,不易被他类植物影响的特征,将其作为广东城市绿化的主体树种,进行室外城市景观的优质绿化,发挥良好应用效能。一些陆生蕨类植物可生长发展为广阔植被,同时基于其耐阴、耐湿属性,可将其作为风景林下植物,或在山坡常年不见阳光的北面种植,发挥有效的绿化补充职能。为美化广东公园等公共区域景观环境,可在其假山布景之上种植一些喜阴石生、附生蕨类植物,通过其姿态的优美多变,形成与假山景观的互相映衬,有效互补,体现天然景观特征,令公园景观更加勃勃生机。在古典院落中,可适当引入蕨类植物,对院落区域进行不同划分。

3.3 盆景美化,创建蕨类植物园

一些具有较大体积叶片的蕨类植物,可用于插花衬叶,通过优质搭配、色彩调节形成独特的插花艺术,并通过盆景发挥景观优化功能。对于观赏价值较高、体积大小各不相同的蕨类植物,可将其栽种配设至公园之中,创建蕨类植物园,令其形成公园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还可栽种石生蕨类植物,创建特色化蕨类岩石公园,凸显蕨类植物美化功能、广泛观赏价值,并令公园景观更具特色、创新性,符合人们多元化审美意识,创设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4 结语

总之,针对广东野生蕨类植物分布状况、生长特点、种属类别,只有科学明确不同蕨类植物具备的生长习性,内涵的观赏特色,并在种植应用、城市美化、园林绿化实践中科学利用,才能真正激发蕨类植物的优质观赏价值、美化环境功能。通过不同蕨类植物与自然景观的优质搭配,创设独特景观工程,进而实现良好的效益目标,并促进蕨类植物群种的持续扩充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尤丽莉,杨逢春.海南省珍稀濒危蕨类植物资源调查[J]. 广东农业科学,2007(9):32~35.

第7篇:生物质能发展现状与前景范文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施工;

0 引言

园林景观是人化的自然。园林设计,不但需要有社会性、经济性、技术性等方面的科学思考与分析,还需要热烈的情感催化,二者合一才是我们创作的真正动力。丰富的社会生活体验,特别是那些具有典型意思的形象与事件,最能提供我们创作的灵感,这也是我们无法从资料与书本中得到的实惠。

1园林景观设计与施工的前期准备工作

为了能做出最合适于场地的园林景观设计,设计与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是极其重要的。首先必须亲自勘察现场,根据场地现有的条件进行园林景观的设计与施工。在前期的勘察过程中,对工程施工现场的自然地形、地质结构、场地周边环境和水源情况都进行调查,为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提供有利的现场资料,这样才能有效制定出符合现场的设计与施工方案。园林景观的施工要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并必须配备有经验、技术较高、责任心较强、有良好的协调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施工人员。

2园林景观的设计与施工要点

2.1地形的建造

首先,检测、分析土质是否符合种植条件的标准,确定是否需要更换种植土质。其次,建造园林景观地形,解决原有景观中的单一、枯燥、缺乏艺术性的问题,使园林景观更富于变化、对比及层次。因此地形的建造是极为重要的,设计虽易,但施工往往决定了景观地形的成败。所以在按照设计施工时,要依据现场的视觉效果进行调整,从各个角度进行斟酌,并根据自然地形进行再次的造景。由于建设工程中土方占用大笔的施工费用,因此,土方量估算尽量减少误差。一般地形所使用的土方将会有下沉造成的落差,并要过半年以上的时间方可沉实。因此,在施工中要考虑到整体与长远的实际的园林景观效果。

2.2植物的配置

园林植物的层次结构大多采用乔木、灌木、地被相结合。一般以中型乔木为主景,多采用孤植、对植、群植、列植等手法,设置栽植密度不宜过小,株距一般不小于5m。这样为树下的灌木、地被留出足够的生长空间。同时要注意植物喜阴阳的特性,在树荫处阳光不足的地方,选择耐阴的灌木和地被。灌木具有丰富园林景观层次的作用,手法上多以丛植、孤植、片植为主。灌木的品种可分为观花类和观姿类,观花类常选择种植三角梅、龙船花、番蝴蝶、桂花以及萼花等,观姿类常选择种植九里香、、草海桐、小叶黄杨以及假连翘类等。地被是园林中近地表的植物,生长低矮,将地表覆盖,使泥土不。地被主要以群植、片植为主,它组成了园林景观的最贴近地表的一个层次。最常见的地被植物是草坪,地被植物观花类与观叶类。观花类常选择种植矮牵牛、天竺葵、孔雀草、三色堇等,观叶类常选择种植白苋草、彩叶草、变叶木、朱蕉等。植物的配置应考虑搭配植物的形状、色彩、质地柱高以及种植的密度,以及植物的地域性为原则。这样的配置层次分明、错落有致、色彩活跃、质感对比强烈,同时还体现植物品种的多样性和明显的季节性,避免单调和雷同,做到四季风光景观各异,使园中人能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以及无限生机。

2.3种植土的要求

园林种植土应具有满足园林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的能力。一般要求为不含杂质的沙壤土,ph值为5.5-7.0,含盐量小于1.2g/Kg,水30%,矿物质45%,有机质5%,空气20%。土质贫瘠的土壤,通过增施有基肥或添加土壤改良剂改善土壤结构, 增加土壤有机质,调节土壤三项比。种植乔木、灌木植土需要深翻80-100cm,土壤中石砾粒径应小于5cm,含量小于10%。栽植花卉、地被植物以及草坪的种植土需要深翻30-40cm,土壤中石砾粒径应小于1cm,含量小于5%。

2.4定点放线及挖穴

根据设计施工图纸,找到参照基准线来定点放线。所以选择作为参照的基准线必须要严谨,并严格按照设计定点放线。树穴的形状以正方体或圆柱体为主,中心点即为放线位置。树穴的规格应根据树木根部土球的大小来确定,树穴的直径应比土球的直径大20-30cm。花带、绿篱的植穴形状以带状为主,在四周须留3-5cm宽,3-5cm深的保水沟,挖穴深度为15-30cm。如遇不能挖掘的植穴,应与设计人员协商,结合现场具体情况进行改变。

2.5苗木的调运

首先要坚持在地质、气候条件相近的地区之间进行苗木的调运,尽量避免远距离、长时间的调运,有利于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其次在调运裸根苗木时,根部要沾些泥浆,用草袋包裹,以防水分的散失。在草袋外需用草绳缠绕,保证土球的完整。调运途中,要向枝干喷水以确保苗木的含水量。再次在苗木调运过程中,要根据各种苗木的生长习性和栽植规律掌握苗木的调运时间。在夏季炎热的季节应尽量减少苗木移栽工作。

在起挖苗木时一定要保证根系不被过分破坏,被损伤的根系要及时修剪。同时老根、烂根、枯黄枝条也要修剪掉。在调运苗木时要检查是否染有病虫害。对调入的苗木质量要严格把关,然无病虫害、植物健壮、根系完好。

2.6植物的栽植

栽植树木时,种植深度不能过深或过浅,否则会影响植株的呼吸。树穴底部应填入20-30cm的松土层,并与底肥搅拌均匀。填土应分层踏实,植入树木填土至1/3时,应轻提树干使根系舒展,并充分接触土壤。栽种树木时还要注意树木的阴阳朝向,一般向阳面的枝条比较浓密、叶色鲜亮可作为主观欣赏的一面,这样可以达到更好的景观效果。冬季移植要做好防寒措施,多采用塑料、麻布等将枝干缠裹或用大塑料袋将整株苗木罩住防寒。夏季移植要注意做好防暑措施,多采用定期多次向树干、枝叶洒水。

3 园林景观的设计理念

“十年景观---百年风景---千年风土”一直以来都是中外园林发展和造园的重要理念。

(1)风景要经历时间的雕琢,岁月的打磨和历史的积累,时间是景观与风景的设计师。 与建筑设计不同的是,景观设计对时间有特殊的要求,因为必须等待植物的生长和成熟才能获得预期的景观效果。

园林景观植物设计选择速生树和慢生树相结合的原则。利用不同品种植物生长的速度差异,营造快速成景的园林效果和长周期的植物园景的丰富变化。

(2)时代在进步,文化在发展,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点。

时代在进步,文化在发展,要努力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点。创造整个园林景观与本地自然环境和建筑的互融关系,而不是独立于现场之上与建筑之间的,达到整个社区景观园林生于斯长于斯的效果。

(3)景观的生态可持续发展。

园林景观重建的作用就在于选择并利用好保留部分的植被,修复大部分的园林植被生态,并使之逐步生长成具有自我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第8篇:生物质能发展现状与前景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河北农产品;问题;发展策略

1“互联网+”背景下河北省农产品物流现状

1.1网络建设不足。河北省农产品物流系统中,客户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而农产品物流的主要来源于农村,但目前纵观整体农村,其现代化建设普遍不足,整体水平较低,虽然其中少部分乡镇及相关农村中的重点企业与生产销售大户有自己的网站,有效推动了农产品的物流发展,但由于资金有限、硬件设施陈旧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网络覆盖面积较为狭窄,无法真正满足不同客户的实际需求,进而严重制约了物流系统的全面发展。1.2信息化水平低。河北省目前整体物流的信息化水平偏低,影响物流系统的网络化建设,特别是农产品物流方面,市场的信息化水平低,已成为阻碍河北省农产品物流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河北省物流系统缺乏信息化观念,各部门之间依旧是单独工作,没有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更无法实现资源的实时共享,因而尚不具备先进性、拓展性、导向性的市场讯息,造成农产品整体物流存在较大的漏洞,依旧存在自主物流信息产品、追踪体系、基本信息及公共服务系统等方面不完善的现象,因而浪费了大量的资源。

2“互联网+”背景下推动河北省农产品物流发展的有效路径

2.1构建物流信息整合系统。农产品物流信息整合系统应借助较为专业的农村合作经济机构。首先,要在村户与农村合作社中间构建其网络信息处理系统。农民能够根据合作社进一步强化与市场的联络,得到更多市场有效讯息,而合作社是扩散给村户市场精确信息的有效节点。农村的先锋企业可以利用不同的信息渠道掌握市场对农产品所提出的最新要求,还能够全面了解各农户的实际生产状况,从而建立更加准确的生产及营销方案。物流系统不仅可以运用信息为自身提供相关的业务服务,同时还能知晓各企业与组织的信息,为他们提供更多切实有效的营销指导。各经销商与大规模的连锁超市是直接与顾客进行接触的,因而更容易获得市场具体动态信息,且能将这些信息及时反馈到物流系统与各企业中,从而由系统和企业在传送给合作社与村户们。这既可以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同时还能为国家政府体恤民情、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提供了一条全新的有效路径。2.2建设产品质量追踪系统。农产品的追踪系统主要包含条码系统、智能识别的数据介质以及数字化信息交换标准合同。条码系统是全球开放物流信息标识和条码表示系统的重心。按照农产品不同的地理位置特点,可以运用位置条码、入库条码、地界条码、生产日期、验证条码的编码模式设计产品的追踪码。这样的条形追踪码就是各个农产品的身份信息,当顾客扫码后便能够知晓具体的物流信息,同时还能显示出产品各种详细信息。例如顾客拿起某一具体农产品时,只要轻扫条形码,便会直接出现产品的生产地点、具体坐标、产品详细的生产过程、甚至精细到其种植、生长、结果、加工、运输、贩售等方面的具体时间。同时还包括生产地的实拍图片,经销商以及生产厂家的联系方式与企业简介等。最后要设计出全面的信息质量追踪条形码,例如地理位置条码、入库条码、地界条码、日期条码、规格条码等,优化质量追踪系统,尤其是服务处理器、路由器、数据转换器、数据搜集计算机、系统管理及其具体软件等,确保每个农产品拥有完整的信息,并可供顾客随时查询、质量能够实时追踪。

第9篇:生物质能发展现状与前景范文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道路景观与绿化设计得到更多的关注。本文针对城镇与农村道路景观与绿化设计进行探讨,提出了目前道路绿化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

一、道路景观与绿化设计的重要意义

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也逐渐呈现更重要的需求,给人们带来城镇与农村生活更多的便捷和舒适,但是在整体的建设过程中也给周围生活的环境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污染,影响了生活质量。城镇与农村道路不仅仅是连接两地的通道,也是人们公共生活的舞台,同时可以反映出人文综合素质,在城镇与农村的历史发展中占本文由收集整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形成一种特定的文化资源,进一步的完善了城镇与农村的基础功能。因此,对于城镇与农村道路来说,综合人们生活环境因素的考虑,道路的景观与绿化设计是势必可行的发展方式。

一般来说,城镇与农村道路的景观与绿化设计是环境发展的重要因素,包括了一般基础的绿化设计,例如人行道、公园等,还包括防护绿化,停车场绿化等多重方式。在城镇与农村道路建设与综合规划中,道路景观与绿化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创造出环境优美的道路绿化,不仅仅对于居民环境起到一定的作用,也同时起到了缓解驾驶疲劳、调节情绪的作用,优化生活环境,也同时可以带动城镇与农村良好的生态与经济效益。

良好的景观绿化建设,在美化城镇与农村环境的基础上满足改善大气污染、噪音污染等带来的伤害,改良气候与交通功能,为人们生活提供更加优越的环境。景观绿化中大量的种植树木、栽花种草,可以进一步的起到人为的强化自然体系的作用,利用植物吸收因促进城镇与农村发展所出现的有害物质,减少空气污染,并且起到防尘防风固沙等综合功能,达到生态效益,成为改善城镇与农村生态环境的根本出路。

二、道路景观与绿化设计的基本要求

对于城镇与农村道路景观与绿化设计必须为整体发展着想,保持整体性原则,在促进城镇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确保城镇与农村道路安全性,改善城镇与农村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生活质量。

1、道路景观与绿化设计要秉承尊重历史的原则。

在城镇与农村中,存在很多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或者场所,这些具有历史性的物体是城镇与农村建设发展的真实呈现。历史建筑存在的形式、空间或者色彩等方面的价值观念往往能够唤醒历史回忆,在人们群众产生一定的精神文化共鸣,也促使在城镇与农村道路实行交通功能时产生文化认同,更有利于景观与绿化建设,促进城镇与农村生态发展。因此,在进行城镇与农村道路景观与绿化设计时,要保持对历史的继承和保护,同时融入现代化发展需要和模式,共同发展。

2、除了要尊重城镇与农村的历史性,还要将安全性的原则放在重要的地位,遵行安全性的原则。

城镇与农村的道路建设是根据城镇与农村出行需要以及发展需要而进行的基础建设,其安全性的设计主要注重道路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内和弯道内侧的规定范围内进行合理的绿化种植设计,避免植物遮挡驾驶员的行车视线,保证视线通畅,安全前行,并且可以通过植被走向预示道路弯道等变化,对驾驶员的视线进行引导。另外,在景观绿化设计中要注意植被的合理搭配,中间分车绿带应该种植一些低矮的花灌木配以草坪等,而不能用高大的植被,这样反而会阻挡行车视线,造成交通安全威胁。城镇与农村快速路是解决城镇与农村交通的重要方式,其行车安全是首要保证的,设计时主要表现为中央分隔带的防眩光栽植。为了避免迎面灯光使司目眩或反复照射引起视觉疲劳影响行车安全,同时为了安全又不能把司机视线完全挡住,因此中央分隔带的绿化植物一般选择枝叶比较茂密、高度适中,的常绿树种,能更有效的发挥作用。

3、在设计中要注意遵行城镇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并保持相对的整体性。

现阶段,我国发展的整体状况来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城镇与农村发展重要策略,人们不能对一味的追求发展造成伤害和代价视而不见,要坚持生

态环境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促进长久利益。因此,在规划实践中,要对坚持对环境破坏性的影响降到最低的原则,同时进一步的起到强化环境的作用,充分利用自然可再生能源,节约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城镇与农村道路景观与绿化设计中要体现其形象和个性因素,不能与整体风格相差甚远,也要统一考虑建筑物等,避免道路出现片段的堆砌和拼凑现象。

三、目前道路景观与绿化设计中存在问题以及解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