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农村建设现状范文

新农村建设现状精选(九篇)

新农村建设现状

第1篇:新农村建设现状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建设

引言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农村小型农田的水利工程建设标准越来越高。在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本质上属于基础设施范畴,但也是农村农田引水灌溉的重要服务设施,在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当前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严重影响着新农村建设。基于此,本文首先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标准以及现实意义进行分析,同时对现状展开研究,制定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1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标准和现实意义

1.1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标准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标准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首先,对于渠道防渗灌区方面,一般来说正常情况下需要将灌溉水利用系数控制在0.65以上,同时还应注意整个单位面积农渠的长度,一般应以每亩5m为准。同时还应配备相应的分水闸以及量水设施等。其次,则是对于喷灌区方面的建设标准则要能保证喷洒水具有较高的利用率,一般对于利用系数应保持在0.8以上。此外还应注重喷头之间的距离以及工作直观间距,在设置过程中应符合标准技术规范,与此同时还要对排气阀、给水栓等相关设备或者系统做好相应的配套工作。最后,在微灌区域内,微喷灌和滴灌两个的利用系数需要分别进行控制,一般来说微喷灌需要控制在0.85以上,而滴灌相对需要控制更高一点,应为0.9以上[1]。同样在这一区域,则是需要对量水等相关设施做好配套工作,还要注意依据相关技术标准对灌水器和毛管的间距进行确定。图1和图2分别为某小型农田水利设计施工图和低水利压管道输水设计图。

1.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现实意义

从农业生产角度来分析,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对实现当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证粮食的生产安全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角度来看,水利工程对农村经济、农业生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民生之本。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饮水安全性,对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实际生活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保护农村生态角度来分析,目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较高,鼓励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但实际上完成新农村建设的这项工作内容,并在工作中结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本前提则是需要重视且不断加强对农村水利的建设。

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分析

2.1建设过程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

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不仅影响着农民的生活与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一般来说,对于小型农田水利在前期以及施工过程中都要求国家相关水利监管部门结合自身职责权限对工程进行监督管理。同时在水利建设完成之后也会有相关监管部门对水利建设的质量以及施工进行验收。但实际上在我国当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对于工程的监督管理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在水利建设收尾阶段的工程验收中,相关监管部门则容易出现松懈心理,不能及时定期进行检查。此外,由于缺乏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无人管理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有不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无法使用。

2.2职责权限不清晰

当前,新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基本上是为农民或者生产队以及村庄等使用和服务的,因此对于农田水利的使用需求较高,并且需要及时对农田水利展开技术维修和保养工作[2]。但是结合当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对小型农田的使用情况来看,缺乏相关制度以保证农田水利工程维修工作的责任,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着新农村小型农田水利的使用年限,许多小型农田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引水不足、水位下降等影响农田的灌溉,发挥不了农田水利工程的作用。

2.3农民观念落后

相对而言,由于农民文化知识水平相对缺乏,且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较深,导致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还存在相应问题。首先由于农民自身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存在质疑并且参与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缺乏。主要是因为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很多农民会认为小型农田水利在建设滞后发挥不了实际作用,在思想上认为投资修建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没有必要。

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策略

3.1建立科学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责任

促进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首先就需要保障建设的小型农田工程能够发挥自身较大的价值,并且能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经济收益产生相应的积极作用。因此这就需要在小型农田建设过程中能够建立并完善符合实际情况的管理制度,明确管理工作的各项责任,同时需要建立相应地监督管理体制,将管理责任以及管理制度落实到每一层级和部门[3]。以此加强对小型农田水利在建设过程中的管理工作,对施工中每一工作和环节按照管理制度以及工程标准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同时还应加强工程收尾阶段的验收工作,定时定期对水利工程建设质量进行监督管理,减少或避免质量问题的发生,对于存在的问题应及时安排专业人员进行解决,以此保证工程水利的质量。此外,需要明确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维修和保养责任,在管理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如轮流管理或者是主要管理等对农田水利工程进行保养,以此提高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

3.2加大投入力度,提高管理水平

促进新农村背景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加大投入力度是关键。因此相关政府在注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还应注重投入力度,只有加大投入力度,才能快速推动水利工程的建设,保证工程建设质量。而相关政府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的同时应能过积极引导、加大宣传,并创建新型资金投入机制,以吸引更多资金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投入,引导社会经济组织参与到投入机制中,发挥资金规模效益,以此建设更多高水平高质量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值得注意的是,政府不仅要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加大投入力度,同时还应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中加大投入力度,及时加强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相关管理人员的培训投入力度,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注重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以及管理创新能力,以此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以及使用能够在规范管理将自身的作用以及产生的效益发挥到最佳[4]。

3.3转变传统观念,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到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中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基础则是提高农民的参与积极性,使其能够转变思想观念,对小型农田水利有充分地认识,能够认可并积极参与到这项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受益者主要是农民,并且也是这一工程设施的重要服务对象,而且农民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促进和发展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就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新闻媒体、报纸等加大对农民的宣传,让农民充分认识到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意义以及重要性,并引领农民参与到这一工程建设过程中。同时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修建时还应合理利用农民这一资源,从工程前和工程的建设以及工程的完成维护工作等各方面征求群众意见,在保证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等方面顺应民意,以此提高农民的认可度,提高参与度,并且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合理应用较高技术水平的农民参与到建设过程中,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以此在新农村建设下促进农村小型农田水利的建设和发展。

第2篇:新农村建设现状范文

    论文摘要:我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其中9亿多是农村人口,因而人力资源十分丰富,如果有效地开发好这一资源就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结合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形势下,分析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实性与必要性,就如何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按照中央关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五个要求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塑造一支高素质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民人才队伍。新农村建设涉及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是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为的是农民、靠的是农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1]。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最根本出路。因此,分析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以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同时对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也有重要的意义。

    1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农村人力资源现状

    我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其中农村人口9亿多,农业劳动力5.6亿人,约占总人口的43%。这是我国农业发展极其可贵的一种优势资源。但是,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相当大的比重,农村劳动力中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仅占5.8%,初中文化程度的仅占38.04%,且青壮年农民中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十分匮乏。同时,由于我国非农产业的发展受到众多因素的制约,城市和非农产业的发展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赶不上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增长,造成大量农村隐性剩余劳动力的存在。[2]

    总结以上情况我们可以发现,尽管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数量极其丰富,但是人力资源质量都不高,而且农村人力资源结构也不合理。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我们必然要考虑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这一丰富的人力资源,是新农村建设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1.2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的集中体现:

    (1)农村剩余劳动力闲置过多,形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高达1.5亿人左右,每年还将增加600万[3]。如此庞大的农村劳动力资源与有限的耕地资源的矛盾,必将导致人力资源的浪费。在人力资源还未得到有效的利用和开发前,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给城市也带来诸多方面的压力和困惑。

    (2)农村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据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资料,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所从事的产业,第一产业的人数占总人数的61%,第二产业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8%,第三产业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1%。农村人口多集中在第一产业,即以劳务为主。

    (3)地方政府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认识不够,观念转变还不到位。全国很多地方政府没有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位,还没有树立起强烈的人才意识,多数乡镇政府没有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作为一项准公共服务而纳入公共财政框架。

    (4)大量优秀青壮年和有知识人才外流,加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难度。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村人力资源大量向工业和城市转移,在这个转移进程中,青壮年和有文化的劳动力必然是首当其冲。事实上,在滚滚的“民工潮”中,最有能力留在城市的就是那些青壮年和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优秀人才。于是,在劳务输出地区,农业劳动力就呈现出为女性化、老年化和儿童化倾向。因此,在这样一个人口质量和结构基础上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必然会引起很多的困难。

    2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庞大、质量低下的现状已成为建设新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巨大瓶颈。如何把丰富的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雄厚的人力资本,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强大的发展动力,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难题。

    当前,我国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主要指对农村劳动力的挖掘、培训及合理使用,即通过农村各种形式的文化教育、技术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培养出实际所需的各层次人才。加快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不仅重要而且十分迫切,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1)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2)能够加快和推动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农业生产力;(3)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4)为提高农村劳动力资源利用率起到保障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财富的增加越来越依靠提升人力资本来实现,农村人力资源丰富,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的战略任务。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今天,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最迫切的要求,也是新农村建设最核心的内容。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充分和有效地开发人力资源,对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3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与措施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必须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4]

    第一,必须正确认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在新农村建设中,各级政府应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把人的全面发展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放在第一位。

    第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新型农民来打造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就是要打造现代农业。因此,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必须扩大和加强农村实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范围与力度,提高农民应用技术的能力,大面积惠及现代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和改变农村经济结构[6]。诸如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传授农民“一技之长”;建立各类职业学校、业余学校、夜校等进行教育培训。当前,在大量农村优质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的背景下,应该就地取材培养实用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实用型技术人才和现代新型农民。

    第三,完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流动和使用制度。

    对传统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就业制度、户籍制度等一系列行政制度进行创新,建立起便于农村现有人力资源自由流动的行政制度。农民流动催化乡村发展,既有农民外出就业促进不发达地区乡村开放,引起资金、信息向乡村流动的作用,又有回乡农民工自身持续发展的作用。以市场为中介,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实现人力资本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按照人力资源的价值量和转化的资本量,建立人力资源的使用制度,从而实现劳动力的最优配置。

    第四,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创业绿色通道。提升农村人力资源整体素质。起始于80年代农村人进城务工到现在已经有二十余年。农民进城务工是农村人力资源的第一次转移,通过第一次转移让农村富裕劳动力进入城市,接触现代化的大工业,部分农民工中的优秀者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企业的锻炼,学到了管理和技术,提升了本身的价值。农民工返乡创业是人力资源的第二次转移。通过两次转移,极大的提升了农村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引导他们回家乡发展,既把城市文明带回了农村,提升了农村的文明程度,又利用所学到的一技之长,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第五,改变农民思想观念,更新农民生活方式。

    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农村面貌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农民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更新。劳动者的思想素质影响着劳动者的行为选择。要淡化农民封闭保守、不思进取的守成意识;同时,普及现代文明思想,大力发展新农村的社会主义文化。要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和持续的开发,最重要的还是要提倡树立“人人学习、事事学习、时时学习”和“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的理念。通过学习,让农民树立“知识致富”的思想,真正掌握科学技术,运用各种知识指导劳动,实现知识致富[7]。

    总而言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要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在农村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中,优先安排农村教育的发展。要解决农村教育与新农村建设不相适应的问题,必须优化农村教育资源,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推进新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不仅仅是农村要考虑的问题,而是需要举国统一行动的全局性问题。所以,国家要统一部署,城市要主动参与,农村要全面动员和全员参与。

    参考文献

    [1] 张晓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J].农业经济.2006(12).

    [2] 魏敏.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对策分析[J].经济师.2005(9).

第3篇:新农村建设现状范文

[关键词]创新型新农村 潜在优势 定性分析 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7-0009-01

发展西北地区新农村建设大多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逐步统筹城乡发展。针对西北地区本身具有的特殊性,解决好“三农”问题是西北地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现阶段看农村经济发展主要存在的问题:农民增收后劲不足;水资源问题日益突出;农产品加工滞后;产品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农产品运输销售成本高;城镇化水平低。农村改革发展的新任务:是严格执行“惠农”政策,增加农民收入;是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别;是坚持以人为本,是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是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Ⅲ。下面具体分析以张掖市为代表的新农村建设相对落后原因,为后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一、从农业的发展角度看

就西北自然资源而言:西北地区三分之二的人口集中在山区、丘陵、沙漠以及交通闭塞的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农村资源匮乏等都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有些资源虽然也很充裕但却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例如风能、太阳能等。此外更严重的是耕地资源不仅数量在减少,而且质量也在下降,远不能满足当地百姓对耕地资源的需求。

二、从畜牧业发展角度看

对于西北而言,大多地区的畜牧业水平都像张掖市的畜牧业水平——较低。因为受到经济发展以及自然条件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西北草原的生态环境呈现出一种整体环境恶化的趋势,草场出现了退化现象严重,土地沙化,沙尘暴经常侵袭草原及其周边地区。牧区牧草的质量也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优质牧草的数量慢慢减少,而同时取而代之的劣质杂草以及毒害草则渐渐增加。

三、从第三产业——旅游业发展角度看

西部地区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多样的民俗风情。其古迹与建筑类资源特色最为突出,集中体现为石窟寺观建筑,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各具特色。例如张掖中国最大的室内泥态卧佛——张掖大佛寺卧佛;武威雷台汉墓的铜奔马;敦煌莫高窟;兰州白塔山;黄河水车;道教第一名山——崆峒山;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宗主寺之一——夏河拉h楞寺;人文始祖“伏羲庙”等。但却未得到很好的发展。

四、从多民族共同发展角度看

西北这样的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居住比较分散,不利于组织、教育和管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直接制约着整体经济的发展。民族地区市场经济发展应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这里我们主要以实例来阐述各民族发展现状。以张掖考察为例:张掖市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有:回、藏,裕固、朝鲜、土等多民族。据调查得知张掖少数民族有23000多人,其中回族和裕固族各有1000千人以上。但人均收入都相对较低,经济模式也相对落后。

五、从村庄建设发展角度看存在问题

道路交通现状:农村普遍存在着未铺设混凝土道路,西北地区由于干旱少雨,土质为沙性土壤,一到夏季农村行人都灰头土脸,车上也满是尘埃。垃圾处理现状:大部分地区生活垃圾没有集中收集处理,没有对垃圾进行专门的回收。文娱设施现状:多数地区没有体育健身场所,没有文艺场所,农村文娱生活单一。居住环境现状:农村居民多以一层平房为主,多数为土房,房屋布局不合理多分散居住或是沿村道居住。农村基础设施短缺,且绿化情况不是很好。农村农作物废弃物处理现状:废弃秸秆焚烧情况普遍,部分用于生火做饭,还有部分自然腐烂降解。农作物种植区域现状及种植作物:各家各户各种种植各家的农作物,以经济作物为主。主要有:大白菜、马铃薯、菠菜、韭菜、真菌类。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麦。农村节能减排利用现状:家庭太阳能利用率仅限于太阳能炉灶,太阳能热水器。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不合理,造成土地资源浪费。灌溉现状: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数是以大水漫灌,抽取地下水灌溉为主。水资源利用情况:生活废水直接外排,大部分地区没有对雨水进行收集利用。

六、现状分析与改进措施

第4篇:新农村建设现状范文

杨庄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与难点调查

XX年2月25日,河南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一个共同的主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它像春光,给中原大地带来了无限生机;像春雨,飘洒着7000多万农民的幸福和希望。工作会议的召开已经过去了三个年头,可是“新农村,新在哪里?建设的重点在哪里?如何搞好新农村建设?……”这些问题依然存在,带着这些问题,我走访了杨庄村,与村干部和村民共同探讨新农村建设大计。

1、 调查的目的及意义:

调查研究家乡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能够深刻理解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国策,增强对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对农村的发展献计献策,减少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拉大。

2、调查时间:2009年2月

3、调查对象:

位于河南省东部地区的商丘市边界虞城县城郊乡杨庄村。

4、调查方式方法:

调查方式:实地考察。

调查方法:深度访谈。

调查人员: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07级金融学01班杨永召同学。

5、调查步骤:准备阶段、调查阶段、总结成交阶段 。

第二部分 调查结果概述

杨庄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现状的描述。

杨庄村是商丘市虞城县城郊乡的一个小村庄,共有96家,526人,人均年收入约为1280元。(摘自城郊乡统计局)

1.生产发展。

杨庄村位于虞城县城的郊区,交通比较便利,方便农作物、经济作物的运输和销售。村内没有工厂、企业,都是以家庭为单位,每人有1.18亩地,农忙时节大部分人在家务农,农闲时都外出务工。村里的主要经济作物是苹果树,85%的家庭都以苹果为收入来源。

2.生活宽裕。

虞城县是部级贫困县,经济发展水平位于河南省行政县的后十名。经济落后,农民生活很不宽裕,离小康生活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随着物价的上涨,村民的消费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还有村里没有一家卫生所,村民的医疗卫生没有安全保障。村民生活宽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3.村容整洁。

由于村民消费水平不高,家里的家具都比较简易实用,这也是秉承了中华民族的不铺张浪费,提倡节约的优良传统。家家都是打扫的干干净净,收拾的整整洁洁。道路虽不宽阔,但很平坦,不过一到雨天,路面就会变得湿滑、泥泞,给村民的出行造成很大的不便。

4.乡风文明。

尊老爱幼是我们的优良文化传统。村民们基本上都能做到孝敬老人,让他们颐养天年,抚养儿女,让子女健康快乐的成长,不过也有一两家没有尽到自己的本职义务,希望有关部门加大力度对他们进行教育感化。

5.管理民主。

杨庄村的村支书、村委会成员及各队队长都是由本村18岁以上的村民选举产生,尽量做到了公平、公正、合理和民主。村委会办公室有意见箱,每个村民的意见和建议都会得到考虑和答复,一定程度上尊重和反映了村民的意愿。

第三部分 调查结果分析

一、 杨庄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现状分析。

1、关于杨庄村的生产发展。

杨庄村的经济要想得到迅速的发展,必须在保证粮食供应的前提下,尽量加大对经济作物的种植力度,扩大苹果树的种植范围,从单一的品种到多元化种植,改变品种单一的不利局面。杨庄村苹果的种植和销售是低端的产业,大部分利润都流失了,最重要的是建立苹果种植、销售、生产、加工和再加工等一体系的制造和营销网络,关键是建立工厂,制造苹果汁、苹果干等成品,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

2、 关于杨庄村的生活富裕。

杨庄村由于没有一家卫生所,看病要到镇上或县上,乡医院和县医院的医药费太贵。村民就怕得病,是因为无力支付高额的医药费。村民渴望村内有一所正规、价格合理、医疗水平过关的医疗室。

3、 关于村容整洁建设。

杨庄村的村容建设搞得还可以,不过就是村内的几条主干道路在雨天泥泞不堪。虽然村民有过几次的修缮,可还是无济于事。据了解村委会已经向上级反映,希望尽快得到答复。我觉得村民们可以在村委会的组织和带领下由县委出资,自己把路修好,因为那毕竟是我们自己的“工程”。

4、 关于杨庄村的乡风文明建设。

杨庄村有着良好的传统,虽说不是夜不闭户,但是偷盗抢已经不复存在了。人们都靠自己的双手去劳动,最重要的是加大对学生的教育力度,做到全村无文盲。

5、 关于杨庄村的管理民众。

村民们最怕村干部的政策有太大的变化,希望在平稳中求进步。自从免除农业税以来,村干部的工作少了很多,但是也有很多惠农政策由村干部们大力宣传和贯彻落实。

二、 杨庄村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难点分析。

1.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在哪里?

省农业厅厅长张广智说,首先“新”在它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综合概念,他还说:“积极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是另一个‘新’,这次新农村建设让公共财政大幅度向农村倾斜,让城市大门向农民敞开,那城市和农村放到一个大盘子里考虑,不像过去那样就农村说农村,很难有大的突破。”这些话说的很好很实在,要是都能落到实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道路将会很顺利。十七大召开一年有余,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们要用科学的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也在于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主体地位,这也是广大农民几千年来的梦想,在于最重农民的意愿,充分考虑他们的利益关系,培育出新形势的农民,做到关注他们内心实际的需求,注重他们自身素质的提高。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在哪里?

省农业厅一位负责起草《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意见》的同志告诉记者:“我省新农村建设,总体上是按照中央精神部署。但制定一些政策和措施上,突出一个‘实’字,一是着眼河南的实际,二是讲求实效。”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农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条件不尽一致,其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也应有所不同,我们不能照搬“中央一号”文件的部署,河南位于中部,是农业大省,中原崛起的口号再响,我们也不能脱离实际,不然我们就会陷入大生产时期的困境,经济非但得不到发展,还会停滞不前,严重改善农村生态条件,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省长李成玉把“积极推进现代农村建设”放在了新农村建设八项举措中的首位,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把“五通”建设目标贯彻好,落实好。杨庄村村村通油路已基本解决(村内除外)。“通电”和“通电话”已经解决,不过“通广播电视”还没提上日程,关于“通安全饮水”,杨庄村自建村以来都是饮用地下水,就会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3.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省委书记徐光春说:“当前农村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一穷二白。‘穷’就是缺钱,‘白’就是发展不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说到底是一项治穷的工程,是一项发展的工程。”我们河南是人口大省,是农业大省,农民整体上并不富裕,由谁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村民最关心的问题。当我们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后,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不是中央领导,不是省市干部,而是农民。建设新农村,不是大拆大建,不是一刀切,各市的经济水平不同,各县的经济水平不同,各村的经济水平不同,村民要严格地以实际为基础,以自己可以接受的财力范围为基础,不能搞面子工程,就算我们的基础设施再好,但是我们的腰包鼓不起来,那就是失败的。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钱从哪来?

第5篇:新农村建设现状范文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 发展现状 东小河村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13年11月13日在北京顺利结束,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在充分肯定党的十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后,全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业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根据党的十精神,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会提升到新的高度。东小河村作为德州的中东部较为典型的贫困地区之一,研究它的现状,对于中国大部分的农村地区的未来改革有着值得深思和探索的方面,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东小河村目前的经济发展现状

东小河村位于德州市武城县中东部,属黄河冲击平原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耕地面积500亩,人口约500人。近年来,武城镇党委、政府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工作安排和要求,紧紧围绕“工作高标准,发展上水平,群众得实惠”的工作要求,以“财政增长、农民增收、社会和谐”为目标,农民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作为以传统农业耕作模式为主的东小河村来说,靠地吃饭的模式仍然制约着东小河村经济的发展。

1、农业生产

作为传统的农村代表,农业一直以来都在东小河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耕地分散,再加上农民对大型耕地机器购买力不足,粗放式的农业生产仍然制约着本村农业生产。农业作物包括小麦、玉米,这类农业作物的种植相对经济作物而言节省劳力,但近几年由于种子、化肥价格上升,小麦和玉米生产量过度依赖于化肥量的使用,导致农民生产成本过大。长期以来,这类作物在东小河村作物产量中仅占一小部分,主要经济作物为棉花,近几年由于棉花价格的上涨,给村民带了了收益,其种植呈扩大趋势,逐步代替了以往果园为主的经济作物生产模式,十年前村庄里百亩果园现已被砍伐殆尽,仅存数十亩果园。目前一户一地的生产单位加之土地不集中,大型机械无法代替人工劳作,尤其是经济作物强调精耕细作,棉花的种植耗费了大量的劳动力。目前由于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很多家庭不得不在棉花收获期雇佣外村劳动力,从而加大了棉花生产的成本,农民收入实际上提升不大。

2、养殖业

要谈到东小河村目前经济的发展,就不得不提到东小河村养殖业的发展,全村近四分之一的人口为回族。在很长的时间内,回族人主要依靠养殖牛和羊来争创收入,养殖方式仍然采用传统的家庭养殖模式,每家每户平均圈养两头牛、四只羊,在牛和羊成熟期以家庭作坊的形式屠宰,然后到附近村庄售卖。这也成为东小河村的特色,村庄上靠近路边有很多回族特色的饭馆,牛羊都是现宰现卖,周边的村庄乃至附近县市的很多顾客不远千里跑过来尝鲜。目前街道两边兴起了大大小小的饭馆酒店,政府对少数民族税收政策的倾斜也给东小河村饭庄带来了可观的利润。

3、工业生产

如前所讲,东小河村作为传统农村的代表,仍处于传统经济发展的固化模式阶段,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2012年,村里出现了假发加工、电子加工、服装加工等小型的家庭作坊,人数在20到30人之间,之所以不能称作企业,是因为这些家庭作坊存在季节性强、人员流动大、生产不固定等因素。即便如此,这种小型的家庭作坊仍然解决了小部分闲置农村妇女的收入问题。在进行访谈的过程中,笔者了解到,虽然在这种家庭作坊工作,工资和安全没有保障,很多留守的老人和妇女仍然希望在农闲季节到作坊工作,很多本村及周边的村民也前来报名。他们认为一个小时4元的工资虽然低,一天下来就能保证一周的消费,补贴家用,而且不耽误种地。这可以反映出东小河村及周边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只是招商引资的空白导致很多留守的妇女闲置在家。

二、在城乡一体化推进过程中东小河村发生的变化及存在的问题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缓解了以往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还需要完善

2005年12月德州市武城县被列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县,2010年8月被省卫生厅确定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支付方式改革省级试点县。目前小河庄村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上,90%已参保,对于五保老人、特困户实行村集体帮助交纳参合基金,由于村集体经济较差,缴纳费用仍然采取每户每年自费缴纳80元,主要特点是大病统筹,对于在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的参合患者政府会给予70%的报销政策,非定点单位且入院有转院或急诊手续的参合患者,政府给予40%的报销政策,没有任何手续的参合患者给予10%报销政策。总体来说,大病统筹、住院补偿发挥了比较明显的作用。据本村居民表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确实给农民带来了大实惠,以往看病难、看病贵的实际问题得以缓解。

东小河村卫生室承担周边几个村的医疗任务,位置比较重要。但截至目前,卫生室仅有超声检测设备、常规化检测仪等比较简单的医疗器械,缺乏完整的消毒器材和其他检验化验设备,更别说手术室的各种配套设施了。笔者采访时,病房的被褥早已泛黄,破旧不堪,定期消毒更是很难做到。另外,在人员配置方面,从医人员的学历大部分都是中专,甚至有个别的医生没有学历,只是靠着多年的经验行医,尽管如此,因为这里可以报销,到这里看病的村民依旧络绎不绝。由于属于“新农合”报销范畴的药品目前仅有200多种,而且有的药品并不是所有镇卫生院、一体化卫生所都有,农民在购买药品时选择的余地较少。一般的“小病”比如发烧感冒开的药报销幅度极为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延误村民病情。

2、社会保障事业有了发展,但教育和文化建设需要加强

与周边的村庄相比,东小河村村民在2006年就喝上了自来水,结束了每天推车排队去井边打水的时代。目前村庄修建了水塔,方便了村民用水。为方便村民通讯,村里修建了一座移动通信塔。在政府的补助下全村街道基本实现了硬化。除此之外,对于村里60岁及以上的老人,村集体每月补助60元养老金。为鼓励本村学生求学,村委会给每名考入大学的家庭500元奖励。

目前急需解决的公益建设应该是教育问题,村内的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处于空白阶段,这也是周边村落共同存在的问题,本村的适龄儿童需要乘坐距离较远的外村班车上学,由于缺少对于校车的监管,校车接送人员是否具有承载资质,校车是否安全都有待考证,这也产生极大的安全隐患。其次,东小河村文化建设相对落后,村容村貌还是十几年前的老样子,村民的文化生活比较匮乏,文艺汇演很少到村子。

3、政府的惠民政策帮助了农民创收,但一些问题仍需解决

农业方面,因为农民种植小麦成本的扩大,山东省财政部补贴农民种植小麦的惠民政策也切实使东小河村民感受到共产党的温暖。据了解,农民领取的粮食补贴资金主要包括小麦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两部分,其中小麦直补标准为14元/亩,农资综合补贴则根据当年农资价格增幅来确定,2013年农资综合补贴标准为111元/亩,合计补贴资金为125元/亩。随着国家对粮食生产发展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东小河农民种粮热情会愈发高涨。

目前需要解决的就是耕地不集中的问题,东小河村人均耕地面积1亩,而且分布散乱,在收割季节里,大部分土地不能借助于大型收割机,仍然需要人力操作。由于目前小河庄青壮年大多数在城里务工,每年秋收季节都要请假回家帮忙,耽误了在城里赚钱的时间,人力资源的紧缺,也增加了农民种地的负担。

三、促进东小河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对策建议

综上所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东小河村村民的生活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由于没有很好地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距离建设小康村还有很长的奋斗路程。根据目前东小河的发展现状,笔者提出了对策建议。

1、积极招商引资,兴建厂房,充分利用本村及周边富余的劳动力

要想达到小康村,实现共同富余,集体经济必须搞好,把集体经济做好了,集体经济组织才有财力为村民做好公益事业,才能拥有运转的自由资金。笔者认为,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最好途径就是积极地招商引资,帮助并鼓励城市工厂、企业来本村办分厂,充分利用好本村及周边富余的劳动力。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模式是今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向。随着党的十精神的逐步渗透,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的时机也将成熟,东小河村需要把握时机,全力推进村集体的工业发展。另外,东小河村身处洼地,地势平坦,临近东临105国道,南靠青银高速,应该充分利用优越的地理和交通资源吸引商家来投资,加大力度动员武城县投资兴业的老板来此办厂,积极营造出诚信健康的招商环境。

2、进一步鼓励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社,共同致富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针对东小河村人均耕地面积少且分散不集中的现状,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社有利于耕地的集中管理,借助于大型农业机械减轻村民的秋收负担。据了解,东小河村村民并不十分了解专业合作社,很多人担心加入合作社后,自己的农具和运输工具没有用武之地。这就需要村委会加大对专业合作社的宣传力度,给农民讲解加入农业合作社的优惠政策,帮助农民注册加入专业合作社,同时对于农民关心的农具器材问题出台相应的弥补政策,积极引导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社。

3、引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优秀人才,进行管理创新

东小河村民风淳厚,几十年来一直进行着以户为单位的土地承包式的农业生产,过着温饱有余的生活,造成思想上过于保守,实践上缺乏开拓精神。因此,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推进管理队伍的优化和创新就变得尤为重要。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为农村管理人才的优化创造了条件,村委会的组织人选应该招贤纳士,适当放开村干部的当选条件,对于有志于扎根农村,服务农村的大学毕业生,在农村服务一定年限后可以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让他们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之中。此外,政府还可以给予适当奖励,鼓励高学历人才、退休干部、企业管理人员回家乡参与村集体的改革建设,或当顾问,或参与管理,从而为东小河村的发展拓宽路子。

4、完善村委会职能,让村民更加民主地管理村集体活动

村委会作为基层群众的自治组织,应该倾听村民的心声,保证村民的利益,带领大家干事创业,共同富裕。这就要求村委会在坚持党的领导前提下,注重制定符合本村实际情况的管理规章制度,指导各项工作的具体执行,同时要注意强化村民委员会的作用,民主制定、民主决策,对于涉及村集体发展的各项发展任务提前召开会议,充分酝酿,集思广益。财务方面要做到公开化,使村民了解财务收支情况,提高财务收支的透明度。

(注:基金项目:山东省研究生创新计划“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研究生实践教学模式探索”(SDYC13030)的部分成果。)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总书记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中共十八次代表大会作的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Z].2012.

[2] 三联阅读:关于党的十三中全会全文[Z].

第6篇:新农村建设现状范文

关键词:农村金融;新农村建设;金融体制改革

一、农村金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健全的农村金融管理体系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保证

国家近几年从法律上赋予县级人民银行领导和监督管理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业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职能,使现有人员在开展农村金融工作时有法可依,能够更好更快地促进新农村建设。而且各级银监管理部门通过认真落实《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积极推进在县域农村地区增设金融机构,鼓励为农村提供更多的资金,为支持新农村建设提供完善的组织保证。

(二)农村金融机构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重要的资金支持

进行新农村建设,资金是关键因素。近年来,各金融机构加大了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业务范围不断扩展。单从邮政储蓄来看,其贷款业务由原来的只存不贷,改变为又存又贷。而且,为了加快推动新农村建设,国家还成立了一系列的新型农村金融结构,这些按照商业可持续发展原则设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初步形成了投资多元、种类多样、覆盖全面、治理灵活、服务高效的金融服务格局,为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同层次的资金需要提供支持。

(三)农村金融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动力支持

农村金融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国家采用市场和政策干预的最佳组合,在明确经济走向的基础上,运用金融工具形成一个良好的经济发展氛围。这就需要很好地发挥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功能,提高实物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一)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不断拓展

为了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新农村发展,国家指导农村金融机构积极研究推广农村信贷,探索多种形式的抵押、质押和联保贷款的办法,切实解决贷款难问题,为农民提供全方位、多功能、多层次的服务,为农村金融市场提供多层次、差异化、精准化的金融服务产品。在经济较发达地区,还设立更多的金融产品,扩充服务功能,发挥对农村经济强有力的拉动作用。

(二)融资渠道不断拓宽

县域金融机构开办了个人、企业委托贷款业务,通过金融手段引导民间资本有序流动。鼓励和积极培育农村小额信贷组织,大力发展非政府专业小额贷款机构,拓展了商业银行的资金回流制,增加了农村可使用的资金量。邮政储蓄在积极办好储蓄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业务的同时,也不失时机地开拓信贷服务品种,努力为农村发展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

(三)农村金融文化建设得到加强

通过适时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活动和组织实施“金融人才工程”,为金融业务开展奠定了群众性基础,营造了社会氛围,也培养了农村金融专业人才。农村金融机构及时地构建农村金融政策和金融信息的传导交流体系,增强了金融工作的透明度。通过制定自己的企业文化并进行宣传教育,使企业明确自己的社会道德,使企业的每个员工都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产业投资基金在农村得到发展

为缓解新农村建设资金紧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招标的形式交由公司利用产业投资基金兴建。这样做,一方面给公司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创造更多的gdp;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配合国家投资改变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局面,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改善农村产业结构,促进新农村发展。

三、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金融机构面向农村的业务萎缩

目前,农村金融机构从农村吸收的资金只有部分被用于新农村的建设。工商银行从本世纪伊始就大规模从农村撤离,农业发展银行基于面临市场化改革,不愿意在农村开展过多的业务,农业银行的涉农贷款仅占全部贷款的30%,而邮政储蓄银行更是只存不贷,大量抽走农村资金,使得农村融资难、贷款难问题一直得不到根本解决。农村资金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农民的消费性金融需求几乎不可能再从正规金融体系中获得满足,从而严重阻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二)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欠佳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决定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绩效的高低。当前,农村诚信教育和宣传工作滞后,信用文化缺失,农户和农村企业的诚信意识淡薄,导致逃废金融债务现象屡有发生,再加上适用于农村信贷的可抵押物缺乏,贷款安全难以保证,从而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对新农村建设投入的积极性。我国的金融生态环境的法律环境、信用环境不佳以及担保体系不完善,使得金融机构自我维权能力不足,对恶意逃债人缺乏强有力制裁手段,导致金融债权得不到有效保护,严重影响了农村正常金融秩序,也就无法满足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所要求的外部环境。

(三)农村保险市场发展滞后

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规模小,数量较少,供求结构失衡,农民的购买力较低,赔付率居高不下。所以,一般的商业性的保险公司不愿开办此项业务,只有政策性银行经营此项业务。2006年,全国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是8.5亿元,全国财险保费收入是1 509.4亿元,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尚不足财险的0.6%。从这一组数据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我国农村保险市场发展的滞后,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落后

我国农村金融体制呈现出二元结构特征,即由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组成的主导型制度与由地下钱庄、高借贷等组成的民间金融并存。对于后者,政府一直是限制其发展的,而前者始终在政府规定的低利率水平下运行。由于资金使用成本极低(在通货膨胀时甚至为负数),形成了旺盛的资金需求。在资金缺乏、供不应求的情况下,金融部门只能在政府控制下以“配给”方式提供信贷,这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村长期存在严重的金融抑制。

四、农村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一)国家要加大力度扶植和支持农村金融发展

农村金融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国家可以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金融政策支持、加强金融监管等途径,支持农村金融机构壮大经营实力,全面促进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尽快制定适合农村金融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度,为新农村建设中金融资源安全运行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中央银行要加大对农村金融的宏观调控。对资金困难的金融机构,人民银行要给予临时贷款支持,同时,要允许贫困地区的银行机构少缴或免缴存款准备金。在利率方面,对于贫困地区的贷款要实行差别管理,通过宏观调控引导资金流向农村。

(二)进一步规范民间金融行为

农村金融制度供给的错位与不足,使农村正规金融供给短缺,农村资金超出需求得不到满足,使得农民不得不转向民间金融。但是,民间金融伴随而来的高利息、高风险给农民带来了高成本、高负担。要加强政府对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的管理力度。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民间借贷政策,规范民间融资合法经营。通过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参照国外经营理念,从农村的实际和农民的需要出发,进一步扶持专门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农村金融投资公司,引导、规范民间互助会等互助性的融资形式,使更多的民间资本有组织、有计划地注入农村金融市场,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各类金融服务,或者建立相应的中介机构,增加民间金融交易的正规性和安全性。

(三)鼓励和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

新农村建设要想得到充足的资金支持,除得到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支持外,还要充分利用农村自有优势去吸引其他的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中国加入wto后,外国银行将进入中国金融市场。对于外资企业,可以吸引其在中国农村直接投资。但也要注意在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时,忌盲目引入,要切实兼顾好各方面的利益,保证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四)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体系,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保障

要加快农业保险制度建设,把发展农业保险纳入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考虑组建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或者委托政策性银行开办农业保险业务,政府可以对参加保险的农户实行保费补贴,培养农民的参保意识,健全农村保障体系。根据农业发展和农民的实际需求,不断增加农业保险的险种,扩展我国的农村保险事业,为新农村建设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五)切实改善农村金融环境

要积极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大力推进信用村镇、信用企业和信用农户活动,在农村开展诚信教育,大力倡导信用文化,切实增强农民的金融法制意识,营造稳定、和谐的融资环境。建立失信行为惩戒机制,严厉打击逃废债行为,依法保护金融债权,提升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市场的信心。积极探索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考核机制,制定落实严格的奖惩措施,把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纳入到部门考核范围中,形成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长效机制,为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高发.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重构农村金融体系[j].广西金融研究,2008,(4).

[2]管红彬.当前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j].现代金融,2008,(4).

第7篇:新农村建设现状范文

在县、乡(镇)、村三级管理机构中,县级领导机关是政策的制定者,自治县更有依据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定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的权力。国家虽然颁布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但实际上各地村委会都是贯彻和执行县、乡(镇)领导机关政策,都不可能擅自变LilunYuDa招和出台自行规定的措施。因此,新农村建设中的具体政策性措施就需要由县级领导机关制定。就目前情况看,多数县的新农村建设除政治思想和组织建设等软件建设外,其硬件设施建设基本上着眼于上级补助项目的示范工程,对创造条件促进农民或激发农民投资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政策措施却研究不够或者说考虑不多。笔者认为对于农民为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所闯出的路,领导机关可以研究,并制定出相应的引导性的政策措施。以江口县双江镇为例,这里临近县城,地理条件相对优越,一些外乡镇高寒边远山区的农民,用全家外出打工苦苦挣来的几个小钱,向双江的农民买旧房居住,但他们却因户口问题成为黑户。有的外来户买的旧木房,因年久失修而已成为危房,但由于不属正当户口而办不了建房手续,以至长期居于危房之中。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今天,农民向城镇转移得到了鼓励,在城镇购房也能得到认可。但转向城镇的农民毕竟是少数,生存条件恶劣的边远山区农民转向条件好的农村应大力提倡和推行,笔者认为农民通过自身奋斗改变生活环境值得提倡,政府应当完善相应的政策措施帮助他们发展。在江口县,几乎所有的村组在20世纪80年代承包的土地都划分得很零碎,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的农民尤其是农村老年人,他们心目中没有建设新农村的大局,在建设中的土地调整环节上往往纠缠于细枝末节的自身利益,往往因他们不顾大局而导致工程卡壳。这同样需要政府制定和完善相关措施,并辅以耐心细致的思想疏导工作,才能使新农村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如闵孝镇在建设鱼良溪水库工程时,需淹没平坝等三个村寨数十户人家,由于是国家重点工程,必须实施,政府在交通便捷的地方建起了两个移民新村,还在就近工业园区为他们谋求职业,使他们离开了土生土长的山区,过上了城里人生活。

二、科学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

除政府补助的农村建设项目外,笔者了解到的土家族地区农村建设尤其是村民小组的道路修筑和个人建房基本上处于农民自发建设状态,不少村组公路弯弯拐拐绕着走,原因是占地问题无人协调或协调不了。建房也是以家为单位各自为政,谈不上整体布局,更谈不上近期或中长期规划。同制造机器需要图纸一样,新农村建设需要整体规划,方能显现其文明、合理,也只有通过整体规划才能节省资源、资金。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不是三五年就能完成的。规划必须满足长期发展需要,尤其是道路等公共设施的布局要合理,避免发生类似于城市中不断挖挖拆拆的现象,同时又要因地制宜地规划近期建设重点,避免纸上谈兵。如太平镇云舍村,这个土家山寨由于没有统一规划,以至建筑混乱、格式杂乱,游客冷落。近年来,该县聘请上海设计院专程前来设计,统一规划、建筑奇特,使土家老寨焕发出勃勃生机,来往中外游客与日俱增,成为中国土家第一村的乡村旅游示范村。老百姓通过乡村旅游人均收入突破8000元,比三年前翻了一番。

三、突出特色使新农村建设更具魅力

新农村建设是由“居者有其屋”向“居者有好屋”的飞跃,是由温饱型社会向小康型社会的转型。实施过程中要坚持环境保护与建设同步,水、电、路设施与住房配套,同时又要考虑农村人口生产劳作、文化娱乐及生活习惯的需要,因地制宜。土家族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在坚持各项共性的基础上,更要突出土家族村寨的特色。突出特色就是要突出土家族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或人文文化的有机结合。保护与利用同步建设,使土家族文化不被淡化,自然环境不被破坏,以打造较高品位的土家族宜居环境。新农村建设一味套用城市化建筑式样,既不符合农村实际,更显不出土家族民居的特点,在地理条件许可的地方,土家族吊脚楼是既符合土家族居住习惯而又有民族特色的建筑,不妨多多采用。在国家补助的新农村建设资金中,如将采用土家族特色建筑式样列为补助必备的条件,更能促进民族特色建筑群的形成。

第8篇:新农村建设现状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 农民; 道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2 ― 0070 ― 02

河南省许昌市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市,全市约70%的人口在农村。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示范区的过程中许昌市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农民的思想道德建设,本文主要以此为依托,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试图通过对许昌新农村农民思想道德状况的分析,揭示当代农民思想道德变化的基本态势、特征及引发这种变化的社会深层原因,以期探讨出如何正确引导当代农民思想道德走向,加强新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和措施,早日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

一、新农村农民道德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道德的内容一般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三方面,三者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以下考察新农村农民道德状况也从这三方面展开:

(一)社会公德的调查与分析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新农村道德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民公德风貌有了新的特点:

1.对公共财产的爱护比以往有进步。传统的农村中,农民私心杂念重、目光短浅,村里的公共财产常被破坏或被村民占有己有。这些年,许昌新农村公共设施建设越来越完善,公共财务变多变好,如文化宫、健身广场等场所的设施设备配置都比较好,村民都能自觉爱护,公共财产的使用寿命、完好率等都比较理想。

2.公共场所的举止表现趋于文明。在“日常生活中,以下哪些行为在你周围的人们中经常发生?”的调查中,认为“随地吐痰、擤鼻涕”占25%,“乱扔垃圾、乱泼脏水”的占46%,“高声喧哗、说脏话粗话”的占20%。被调查者对这些提问的回答,实际上是以自己为参照物的,表面上看反映的是“他人”的情况,实质是反映了被调查者的情况。这些数据说明,新农村农民在公共场所表现不文明的现象还一定程度地存在着,其中以“乱扔垃圾”现象为最广泛。但访问调查表明,类似的生活现象还是比以前好多了。

3.环境保护意识日益增强。人与自然、与环境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特征之一,通过政府的大力倡导和人们环境意识的自然觉醒,新农村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日益增强。如在村民代表大会上就有关美化、绿化村庄的表决时,都容易通过;村民一般都愿意参加各种改善环境的公益劳动。在生态环境的保护上,新农村农民的意识也比以往强烈。

4.助人、救人传统有所淡化。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市场观念的确立,人们利益关系变得复杂,从而使一些新农村农民原有的淳朴的爱心和助人思想发生了变化,对不义之恶缺乏起码的正义感和义务感,对他人之难熟视无睹充耳不闻。问卷中,我们设计了这样的提问:“假如有一老人在摔倒在路上,你会毫不犹豫地上前救扶吗?”答卷中87人作了否定回答,占总人数的87%。一半多的人作出这样的回答,体现了农村中一些传统美德正在被人遗忘。对这一问题的跟踪提问显示,一些人不愿意实施救助行为,是因为担心说不清而承担各种责任,也有人认为与自己无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另外,以前,造房子要人帮忙,邻居、亲戚、本家都会来帮,现在叫不到免费的帮工了,说明人们生活中互相帮助的关系大多已被经济关系替代了。

5.法治观念有待加强。遵纪守法是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是形成良好社会公共生活圈必需的基本前提,是社会发展的基本保证。通过最近几年的农村普法活动,许昌市新农村农民的法律意识有了明显提高,为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与发展提供了保障。但法制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如新农村农民从事合同制工作,当公司或企业,单方面违约,影响个人切身利益时,在与新农村农民交流中,我们发现,新农村农民认为这样的事是习以为常并可以理解的。单方面违约却被认为可以理解,足以说明新农村农民的法制观念还不够强。

(二)职业道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每个从业人员,不论是从事哪种职业,如教师要遵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医生要遵守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等等,新农村农民自然也有自己的职业道德。当前农民从业已经从单纯的农业领域走向二、三产业,他们期望在城市里得到更多的尊重,更多的认可,但是,由于社会的歧视和国家体制机制方面的限制,新农村的农民想要获得城里人(严格意义上的)一样的尊严与地位、同等的权利与机会恐怕还需假以时日。

对农民而言,户籍的樊篱决定其法定身份只能是农民;由于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与打拼之地人群生活地位上的差距,农民在心理上往往产生更多的被歧视感和被剥夺感,而我们的社会也习惯于把农民当成随手可得的“廉价劳动力”,对这一点,农民相当反感。各地不时上演的“民工荒”其实主要就是局部地区的局部行业因为达不到民工的期望值而被民工“抛弃”的结果。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面临着复杂的环境,社会经济生活中缺乏诚信、尔虞我诈的现象,对他们的思想冲击很大,原本“淳朴善良”的农民本性被改造,有时那些负面影响还夸张性地复制在他们身上。这集中反映在一些经商农民乱讨价、以次充好等商业行为中。

不言而喻,城市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进城农民的付出,更多地尊重和关爱农民,为他们提供最人性化的关怀,让他们更好地留下来,无疑体现了一个城市开放的胸怀和友善的态度,这既是城市的责任更是其发展的内在需求。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城市理应把关注之目更多地投向新农村农民和他们的父辈,以促使他们在工作岗位上认真踏实,遵守有关制度。

(三)家庭道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1.尊老爱幼风气浓厚,但“爱幼”程度甚于“尊老”程度。这几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与有关部门的积极倡导,农村尊老风气浓厚,老年人对自己的晚年生活感到满意。新农村农民家庭面对城市生活的压力,已主动选择独生子女,经济条件又相对宽裕,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在孩子养育上非常重视。

2.邻里纠纷减少,但关系趋于生疏。调查访谈中,我们了解到新农村邻里之间交流沟通少了,问及原因,许多人都以“彼此忙于自己的事务”作答。交流少,是非也少了,农村邻里的纠纷减少,邻里关系比较团结,但以往邻里之间“亲热、客气”等情感因素正在流失。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繁忙的工作、围墙与铁门、电视和网络的普及,这些限制了邻里之间交流的可能性。

3.持家方式勤俭与铺张并存。勤俭持家是中国新农村农民的传统美德,这种美德在当前的新农村农民身上仍随处可见。如新农村农民在衣着、食物购买上还是精打细算;家里配置了空调、热水器等耗电厉害的家电不轻易使用。尽管他们穿得起、吃得起、用得起,但他们还保持着勤俭的本色。另一方面,逢家里有红白喜事的时候,还是喜欢讲点排场。

4.夫妻比较平等,但分居、离婚现象呈上升态势。我国传统的家庭以父子为轴心,由于工业化和现代化在农村的不断拓展,也由于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的比例大幅度提高,婚姻关系在家庭关系中地位明显上升,夫妻之间的关系日趋平等,由于妇女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作用越来越大,妇女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大大提高。另一方面,由于价值观念的多样化以及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新农村农民中离婚率上升;夫妻分居现象也不少见。

二、对策建议

通过本次问卷调查,我们对河南省许昌市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的思想道德建设状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并认识到了问题所在,由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加强新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打牢物质基础,同时必须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让农民得到实惠。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决定因素有很多,但根源在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和较低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村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明显落后于城市。我们要重视和培育内生机制,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支持力度。

2.加大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性和常规机制性投入,将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的考核范围。调查中我们发现,传统的经费多集中用于农村的文化设施改造,真正用到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经费非常有限,根本无法满足当前农民特别是新农村农民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并且不能够有持久性和机制性上的保证,往往与涉及到村和镇的经济和政治方面相冲突时,精神文明建设经费就要为其让路。因此,有必要把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事业置于公共财政的常规拨付之下,并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质量和工作水平纳入到评价标准之中,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不优,不能评为先进,不能给予奖励。

3.宣传媒体要加大对农民的政治思想教育力度。针对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目前还比较贫乏单一的现实,媒体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的宣传作用更直接,因而一定要肩负农民思想道德的正确导向责任,要贯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指导思想,要精心组织策划既能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又富有教育意义的节目,规范新农村文化市场。

4.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一是要抓好农村中小学的学校教育工作,这是培育新型农民的摇篮;二是要健全和完善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培育既有市场意识又有适应市场的能力,既有求利心理又有责任、义务观念,既有现代意识又有科学技能的新型农民。三是要要采取生动有效的方式加强党的方针政策和民主法制知识在农村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民主法制素质,学习法律、运用法律,为自己创造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

5.搞好新农村道德形象的示范引导,这是优化农村道德教育环境和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形式。目前在新农村道德形象示范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共产党员及基层干部。这一群体的道德形象的示范引导,无论从“正向效应”还是从“负向效应”看,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正如河南省许昌市市委书记李亚在全市领导干部会议上的讲话时指出:“改善民生就要树立为民形象,其根本是“责”,就是要牢记宗旨,身担责任,恪守为民之责;关键是“公”,就是要出于公心,公平公正,公道正派;最终靠“做”,就是要说到做到、率先垂范、当好表率”。所以,搞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加强共产党员及基层干部自身先进性形象的塑造,也是加强新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又一个关键点。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中国新农村农民道德新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2〕张利亚.中国新农村农民道德新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第9篇:新农村建设现状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现状;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农村改革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越来越重要,其有效的应用可以对农田进行灌溉,可以实现水利发电,促使农民有充足的水源和电源应用,为提高农民的经济实力创造条件。在我国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小型农田水利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科学、合理、有效的建设小型农田水利是非常必要的。对此,本文将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探究优化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有效对策,希望可以提高新农村建设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应用性。

1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分析

1.1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是支持中国经济发展的中要项目之一。在我国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当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其保障农民生活用水和农田种植用水的供给。但是因为我国各个地区的地理条件、经济实力、气候条件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使得各个地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情况不同。但综合我国各个地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整体情况来看,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1.1 资金不足。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需要较多,雇佣施工人员、采购施工材料、选购施工设备等。但有些地区经济实力不强,当地政府拿不出足够的资金支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这使得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迟迟不能落实。

1.1.2 小型农田水利站管理不善。小型农田水利站的有效应用,可以长期为人们提供水资源,促使人们合理利用水资源进行生活和农田灌溉。但是一些地区对小型农田水利站的管理比较疏忽,促使水利站的一些设备未得到良好的养护,在应用一段时间后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致使水利工程不能够有效的应用。

1.1.3 水利工程蓄水能力不佳。在建设农田水利站的同时我们要考虑它的装备,当下雨的时候要考虑它蓄水功能,不下雨的时候要考虑不让农田缺水,要选择好建站的地点和考虑周边环境,重工业和轻工业都要考虑周全。但一些地区所建设的水利工程蓄水功能不佳,不能够有效的应用,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1.2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供应的水的质量存在问题

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还有2.6 亿以上的人存在喝水困难的问题。也就是说,在我国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当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并未到各个地区,为人们提供水资源。但需要更为注意的是尽管有些地区建设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然而所提供的水的质量并不过关,其中存在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饮用这种水会严重危害居民的身心健康。所以,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注意加强优化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2 加强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对策

综合以上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来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还未达到新农村建设要求。对此,制定行之有效的优化对策,强化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非常必要,这可以大大提高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应用性,为造福于广大人民群众创造条件。

2.1 加强水利维护

为了可以促进新农村的建设,在优化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注意加强水利维护是非常必要的,这可以促进水利建设补偿条例的建立、水利建设技术水平的提高、优化土地环境。

2.1.1 建立水利建设补偿条例。水利工程作为公共财产和设备,其使用遵循政府相关条例。为了能够保证所建设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以长期安全、稳定、高效的应用,需要建立补偿条例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予以保护。如此,在水利建设补偿条例的基础上,对水利工程进行有效的管理,可以促使其有效应用,为促进农民经济实力提高创造条件。

2.1.2 水利建设技术水平的提高。在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当下,水利建设方面所以应用的技术也有一定水平的提高,将其科学、合理的应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可以提高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应用性,另外,水利工程使用的过程中,应用适合的科学技术对水利工程进行检测,可以及时发现故障或不足,并对其进行维修和养护,可以使水利工程长期有效应用。

2.1.3 优化土地环境。土地是一个复合体,它的构造是复杂的,因此农田水利站的建设也就成为了土地整治的主要内容之一,它俩是相辅相成的。加强土地环境优化,可以构建一个完善的、系统的水利工程,使其可以用于农田灌溉、输水、发电,这对于促进新农村建设有很大作用。

2.2 加强薄弱环节的建设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薄弱,如若不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建设,最终将会影响水利工程应用效果。所以,在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注意利用适合的施工技术,科学、合理的施工,完成薄弱环节的建设,并对其进行全面的、深入的、详细的检查,可以及时发现不足或弊端,在对其进行有效处理,将增强薄弱环节的建设质量,为使高质量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伫立在祖国大地上创造条件。

2.3 严格对农田水利项目进行管理

有关人员及部门应及时颁布与农田水利、节水相关的法规政策,使农田的水利建设工作趋于法律化。全面发挥农田水利项目的资金整合基础及指导作用,完善技术标准系统。创建用水效率、总量控制、污水责任制,管理责任制。基于水资源存储量明确的基础上,保证水资源利用的合理化。对于农民,应提高他们对建立农村水利项目的认知,提高节水观念,降低水资源的损耗及浪费。对于企业、项目,尤其是一些用水量较大的工程,需要创建相关的排污限定,明确净化排污标准,如果存在不足,责令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改正,同时大力提倡、鼓励新技术的应用,增强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另外,还需要与新闻媒体机构向联系,争取更多人的参与,更好的发挥社会资源的作用,加大水利的宣传力度,全面调动社会各界人士及人民群众对水利项目建设关注与及参与度。

3 结语

在我国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情况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优化落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新农村的实现。因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有效应用,可以灌溉农田、提供生活用水、发电,促进农民经济实力提高的同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所以,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通过维护水利建设、加强水利工程薄弱环节建设等手段来优化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是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张跟朋.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和对策[D].山东农业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