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文明方案范文

生态文明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文明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文明方案

第1篇:生态文明方案范文

为贯彻落实省、市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现场会议精神,加强生态建设,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有效激发和持续保持农村发展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结合全镇实际,特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xx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突出地域特色和人文风貌,协调推进;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实事求是、注重实效,实现动机与效果有机统一。

二、工作目标

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切入点,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支撑,实现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和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的紧密结合,大力创新农村工作体制机制,努力使农村的环境有一个大的改观,农村产业有一个大的提升,农民自我发展的素质有一个大的提高,把我镇农村建设成为产业生态高效、环境优美宜居、生活文明健康的美好家园。使全镇农村两年内完成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五化”任务,同时三分之一的村达到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标准,利用三至五年时间三分之二的村达到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标准,到20xx年全市农村基本达到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标准,率先实现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目标。

三、重点任务

(一)迅速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工程,营造优美宜居新环境。

按照“一年净化、两年城乡环卫一体化、五年全面实现‘五化’”的目标,通过集中整治提升,使村庄、镇区、镇域主干道路两侧、河道及两岸环境得到全面改善。村庄进村路和大街小巷卫生得到彻底整治,无“三堆”(柴草堆、粪堆、垃圾堆)、无乱搭乱建、乱贴乱画现象,无乱倒垃圾、乱堆乱放问题,村庄绿化整齐美观,为下一步建立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奠定坚实基础;镇区的卫生、绿化、设施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镇域主干道路两侧违章建设、各类料场、环境卫生、经营秩序等方面得到彻底整治,广告牌等宣传设施规范有序,无卫生死角,确保道路两侧无白色树挂、边沟漂浮物等垃圾杂物,无有碍观瞻的建筑物、构筑物,无外接棚舍及违章建筑,无乱堆乱放的物料和“三堆”。

(二)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建设标准,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三)将转方式调结构作为重点任务来抓,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加快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建设生态文明乡村的关键和基础。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农业主导产业调整振兴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提升我镇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规模和产业层次。要把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作为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重大任务,着力培育不同类型的农业龙头企业。发挥好中心面粉、胜大面粉、天红鸭业、汇通粮食、万亩苗木基地等典型带动作用,继续按照扩大规模、集群发展的思路,重点抓好大园区、大项目、规模化、品牌化建设,尽快形成有竞争力的重点产业和产业集群。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把将农民组织起来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工作来抓,大力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计划,力争用3—5年的时间,实现“一村一社”的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组织实施好示范社建设行动,着力培育一批实力强、覆盖面大、运行规范的高层次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四)做好结合文章,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以“三创三评三推进”活动统领生态环境建设全局,与正在开展的创先争优、新农村建设、两评一树、党务村务公开等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取得最大成绩。

一是形势教育与素质教育两措并举,培育新农民。以聘请专家授课、职能部门下村等为载体,做活农民政策培训和百姓科技户户通工程,普及时事政策、实用技术和卫生保健知识,崇尚科学;通过不断创新文化活动形式和机制,组织开展一系列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使村级文化大院成为广大农民求知的课堂、求美的窗口、求乐的艺园、求富的良友;充分利用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和图书室,组织党员群众在农闲或晚上学习科技文化知识,提高群众的科技致富能力;各村文艺队伍每年除参加县、镇组织的文艺汇演、体育比赛外,利用农闲时节巡回各村串演、交流,极大地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养成讲科学、讲卫生、讲文明的良好习惯和风气。二是实施文明创建工程,倡树新风尚。认真组织开展“和谐村庄”、“和谐家庭”、“十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文明卫生户”、“好媳妇”、“好婆婆”、“双学双比”、“致富女能手”、“小康文明户”等群众性评选和争创活动,大张旗鼓地进行表彰奖励。各村成立道德协会、道德议事会,带领村民移风易俗,引领倡树和谐村风。三是深化平安村庄建设。要深化农村普法工作,创新乡村治理机制,及时预防和妥善化解农村社会矛盾,构筑完整的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为农村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全镇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活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全镇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活动的组织、指导、调度和督查工作。各办事处、村,镇直各部门、单位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推进整治工作开展。

第2篇:生态文明方案范文

为贯彻落实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林业生态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林业生态市建设为契机,以改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质量为目标,以绿化美化为重点,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开展围村林、景观路、林业“三网”建设,实现农田林网化、村庄园林化、庭院花园化,为建设经济发展、生态良好、秀美宜居的***做出新的贡献。

二、建设目标

通过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起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区域生态安全体系,初步建成山川秀美、符合生态文明社会要求的人居环境。

20**-20**年三年将全市3571个行政村建成林业生态文明村。20**年第一批在***县、唐庄镇、孟庄镇、冀屯乡、***市四个城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范围内的所有村和10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各县(市)县城规划区、重点镇规划区及乡镇政府所在地的村、产业聚集区内的村、8条快速路两侧、高速公路和铁路两侧的村级规划中心村开展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活动,建成林业生态文明村1361个,其中样板示范村166个;20**年建成林业生态文明村1335个,75%以上的村庄达到林业生态文明村标准;2010年创建林业生态文明村875个,全部完成林业生态文明村创建任务。

第一批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工作要确保4月底完成,6月底基本结束。

三、建设布局和建设重点

按照市《生态文明村建设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在建设布局上要以主城区规划区、县城、重点镇为中心,以环城(县、市、区所在地)、沿线(国、省交通主干线)、区内(产业聚集区)为重点,辐射带动周边村的建设,在全市形成“四级区域、六区环城、八路沿线”的建设格局。“四级区域”即县城规划区内的村、重点镇规划区和乡镇政府所在地、产业聚集区内的村、“一县一镇百村”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结合各自实际,突出特色进行建设。“六区环城”即**区、**区、**区、**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发动其所在地的村开展建设。“八路沿线”即组织发动新辉、新延、新原、新获、新长北线、***小冀、*****、***卫辉八条快速通道沿线的村搞好建设。

围绕总体目标,重点抓好入村口主干道两侧绿化、村内主次干道绿化、公共活动场所和农户庭院内外绿化、围村林营造、农田林网化,提高村镇绿化覆盖率。

四、创建标准

(一)总体要求。入村有绿化景观路,围村有绿化带,村内道路两旁植有行道树,农户房前院内种有树木花草,每两平方米空地至少有一棵树,消除空闲地,绿化覆盖率达到30%-45%以上。田林路相结合,形成农田林网。树木以果树、用材经济林为主,乔灌结合,形成一路一树、一街一景、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瓜果飘香的良好生态环境。

(二)入村口主干道两侧绿化带宽度在20米以上(或植树10行以上),实现多树种配置、乔灌花结合。

(三)村内主次干道实现多树种配置、乔灌花相结合,形成一路一树,一街一景。提倡营造“葡萄路”、“女贞路”、“樱桃路”、“杜仲路”、“樱花路”、“玉兰路”、“银杏路”等特色道路。

(四)公共活动场所和农户庭院内外,适宜种树的两平方米以上空地全部绿化。

(五)营造围村林。植树宽度在20米以上(或植树10行以上),用材林、经济林均可。

(六)“三网”(林网、路网、水网)建设绿化率达到95%以上。村庄周围向外辐射1公里,实现农田林网化,林网控制面积不超过300亩。

(七)村镇绿化覆盖率30%-45%以上。

(八)建有生态文化教育基地1处以上、生态文化宣传专栏3处以上或生态文化纪念馆1处以上。

(九)在中、小学教学中,每周开设生态文化科普教育课2节以上。

五、技术要求

(一)造林标准

同创建标准。

(二)树种选择

1.围村林、“三网”绿化:以107、109、中林46等优质、干性通直的速生欧美杨为主;

2.村镇、庭院绿化:以杨、柳、榆、槐树、合欢、栾树、垂柳、金丝垂柳、木槿、红叶李、葡萄、女贞、樱桃、杜仲、樱花、玉兰、银杏等树种为主。

(三)苗木规格

选用ⅱ级以上苗木,植株健壮,苗干通直圆满,无机械损失,无病虫害的优良苗木。

(四)成保率

成活率达到90%,保存率85%以上。

六、检查验收

(一)自查验收。每年4月下旬,以县(市)、区为单位,按照《***市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标准》进行自查,分别一、二、三类村,形成自查报告,上报市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自查报告包括基本情况、组织情况、检查情况、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完成的数量和质量、存在问题等。

(二)抽查复查。市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有关人员,4月下旬到5月上旬,按照30%的比例,对县级林业部门上报的林业生态文明村进行抽查复查,形成检查验收报告,上报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林业部门要把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列人重要工作议程,将各项建设任务层层分解落实,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任务。

一是建立市、县领导干部包县、包乡、包村制度,层层落实责任目标。二是建立工作例会制度,每半个月召开一次例会,汇报所包县(市)、区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工作进展情况,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三是建立督促查制度。市林业局成立督导组,分工负责,对12个县(市、区)、开发区及工业园区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工作进行督导。

(二)实行目标管理。将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任务与纳入年度责任目标,进行检查验收和考核。

第3篇:生态文明方案范文

抓住中石化与市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等一切有利时机,立足区情实际,本着“资源整合、优势互补、项目联建、互惠共赢”的原则,深挖油地共建潜能,拓展油地共建领域,做大油地共建文章,创建油地共建典范镇,强力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为我区在黄蓝国家战略中实现率先崛起合力奋斗。

二、创建目标

(一)进一步健全完善油地共建运行机制和监督落实考核机制,实现共建的科学化、规范化、长效化。

(二)制定科学可行、切合实际的油地结合共建中长期规划愿景,做到有的放矢、层层推进、持续发展。

(三)按照油地共需、互惠共赢、科学论证、同抓落实的原则,结对镇街每年实施重点油地共建项目1至2个。

(四)油地在经济、文化、民生、油区秩序治理方面进行广泛深入合作。在拓宽领域、提高质量、增加内涵上下功夫、寻突破、见成效,着重解决制约油地双方发展的“瓶颈”问题,着重解决影响生产生活和安全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着重解决油区治安秩序问题,营造油地双方统筹协调、相互支持、共谋发展的浓厚氛围。

三、工作要求

根据市和管理局创建工作安排部署,结合我区工作实际,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切实强化合作意识。创建生态文明和谐油区镇街工作是油地双方共同担负的责任。要坚持“坦诚相见、真诚相待、精诚合作”的原则,主动联系,主动协调,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围绕突出问题,实施重点突破,力争见到实效。油田单位要带着对油区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想问题、做工作、办事情,尽一份心、出一份力,力所能及地为地方镇街办一些实事好事。地方镇街也要尽可能的做好油区群众工作,强化联防联治防控体系,共同维护油区治安稳定,支持保障油田开发建设和生产生活秩序。油地双方要充分考虑油田勘探开发与镇街规划建设两方面的实情,把握矿区城市建设的规律与特点,尊重历史、面对现实,共同商议、共同研究,确保地下资源的合理开发,做到统筹规划、共同建设、共同享用,坚决杜绝因局部、眼前的利益而导致伤害对方的感情,伤害长期合作的基础,伤害整体大局的利益的事情发生。油地双方要坚定不移地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为经济社会发展打上鲜明的生态烙印,共同建设“美丽”。

(二)扩宽油地共建领域。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油地共建”的原则,加强共建力度,扩宽共建领域,不断改善区域生产生活条件,为加速高效生态发展提供基础支撑。一是以富民强镇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支持镇街开发特色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推进经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各镇街要把生态农业、文化事业和休闲旅游结合起来,融入黄、大湿地、石油城等文化内涵,彰显区域特色,强力推进全镇发展“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特色经济。二是共同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从改善镇街面貌入手,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分担建设管理任务,共同致力于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燃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更好地满足油地各方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用足用好国家和上级投资政策,共同向上争取项目扶持资金。重点抓好油田棚户区改造、油田大院子“退二进三”和城中村改造等重点工程,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拓展发展空间,打造城市亮点,提升城市形象。加快推进仙河东翼城镇建设和义和、新户西翼城镇建设,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增强小城镇产业发展、人口聚集和辐射带动能力。三是共同推进生态建设。合力推进农网、路网、水网“三网”合一的绿化工程建设,逐步提高绿化覆盖率,努力实现农田林网化、路域林荫化、水系风景化。

(三)油地携手维护油区秩序。区公安分局、区油区办要积极和油田二级单位牵头对接,协调油地各方,加大重点区块和难点问题的综合整治,及时合理解决油区治安突出问题。依法治理打击破坏油田生产设施、阻挠油田施工等破坏油地关系的违规行为。积极推进油井和输油气管道安全保护长效机制建设,加强油井和输油气管道人防、物防和技防设施建设。及时调处各类工农矛盾纠纷。要把油区治安列入镇街考核,完善油地综治共同考核机制。积极探索完善油地联合维稳机制,整合治安资源,优化警力配置,继续深化“五个一”维护区域稳定联防联治工作机制和“区块封堵,源头整治”油区秩序治理模式,逐步构建起油地双方共同防范治安案件、打击违法犯罪、处理治安问题的区域性治安防控新格局,确保全区经济社会持续稳定。

(四)建立油地创建工作机制。结对共建的油区镇街和油田相关单位要建立健全油地共建工作机构,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明确工作职责,制定工作制度,坚决做到人员到位、责任落实。相关镇街要主动对接油田单位,制定切合实际的共建工作方案,确保每年实施重点共建项目不少于1个。区油区办、区油地结合办要建立创建工作联系会议制度,定期组织油田和镇街开展座谈,要结合当前形势和油地实际,对创建工作的思路、内容、形式等进行超前谋划,理清工作重点、克服各种困难,特别是创建双方的分管领导要积极靠上去做工作、抓落实,协调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督促既定工作计划的实施与完成,真正把这项联心、惠民、和谐工程抓出成效,保持工作的稳定性、长效性和连续性。

(五)完善油地创建考核机制。为确保创建工作取得实效,将油地创建生态文明和谐油区镇街工作列入区委、区政府专项督查考核事项,区委督查考核办公室、区政府督查考核办公室、区油地结合办负责创建工作的日常考核。要研讨制定对双方具有约束力、既便于操作又能切实反映帮扶工作实际情况的督查考核办法和配套的奖惩激励方案,采取季度督查、半年重点考核和年终全面考核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定期通报共建成效、落实督查奖惩措施、组织项目观摩等,提高油地双方做好创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每年年底,区委、区政府将根据考核结果评先树优,兑现奖惩。

第4篇:生态文明方案范文

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和目标要求

(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也付出了较大的资源环境代价。党的十六大以来,我省全面开展生态省建设,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新的发展阶段,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完善我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重大部署,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为当代人民乃至子孙后代谋福祉的战略举措。全省上下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坚持生态省建设方略、走生态立省之路,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不断优化生态环境,注重建设生态文化,着力完善体制机制,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打造“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的生态,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要动员全省上下共同奋斗,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十二五”时期的目标是:

生态经济加快发展。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二五”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指标,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排放的产业结构加快形成,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清洁生产普遍实行,生态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生态环境质量保持领先。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二五”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大气环境、水环境持续改善,土壤环境得到治理,森林覆盖率、林木蓄积量、平原绿化面积稳步提高,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城乡环境不断优化,宜居水平不断提高。

生态文化日益繁荣。生态文化研究和生态文明教育不断加强,绿色创建活动广泛开展,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支撑更加有力。

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评机制、生态补偿机制、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制度得到全面有效实施。

二、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积极推进转型升级

(1)加快调整产业结构

实施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市化格局。加快建设产业集聚区,打造现代产业集群,促进产业集聚和产业升级。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排放的落后产能,积极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开发区(工业园区)生态化。加快推进建筑业转型发展,积极发展“绿色建筑”。加强交通运输业的节能减排,全面实施港航强省战略和内河航运复兴计划,积极打造全国交通物流发展试验先行区,构建畅通高效安全环保的综合交通体系。坚持绿色发展导向,大力发展金融、物流、旅游、会展、信息、咨询、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不断提高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2)加强能源资源节约

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全面推进国民经济各领域、生产生活各环节的节能,重点抓好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高能耗设备的淘汰和改造,加强工业余热利用,着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进一步下降。积极发展核电,合理开发利用水电,大力发展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浅层地温能等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清洁煤发电技术,继续推进甲醇汽油试点推广工作,加强智能电网建设,努力打造全国清洁能源基地示范省。研究开发碳捕获和碳固化技术,促进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不断下降。全面推进节约用水,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加大雨水集蓄、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工业废水回收再利用、区域性中水回用等项目建设。全面推进土地节约,重点加强城镇建设用地和工业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积极开发利用城镇地下空间。推进各领域的节材工作,重点加强冶金、石化、建材等行业的原材料消耗管理,加快可再生材料、新型墙体材料和散装水泥的推广应用。

(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扎实做好全国循环经济试点省工作,确定“十二五”时期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研究制定新一轮的政策举措。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加快推广种养结合、农牧结合、林牧结合的生态立体农业循环模式,建设一批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和示范项目。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加强循环经济骨干企业、示范园区和基地建设,逐步在化工、石化、造纸等行业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再生利用,有序推进工业“三废”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环境工程业、环境产品和装备制造业、环境服务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积极支持企业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鼓励工业园区、基地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依法对重点污染企业以及使用或排放有毒有害物质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4)积极发展绿色产品

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加快建设一批有规模、有品牌、标准化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培育一批农业龙头企业。依法加强有机农产品和绿色农产品标志管理,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加强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强化农产品批发市场监管,从源头上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加快发展绿色工业产品,支持企业积极研究开发和生产环境标志产品、节能产品、节水产品,鼓励企业积极开展中国环境标志认证和国际绿色认证,创建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绿色品牌,不断提高绿色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5)强化人才科技支撑

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积极培养、引进人才特别是学科带头人和高层次创业人才,深化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龙头企业,加快建设一批能源类、环保类科技创新载体和服务平台。大力发展能源资源节约集约开发利用技术,积极发展节能建筑、轨道交通、电动汽车技术,加强煤的清洁高效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大力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研发和推广清洁生产技术,促进制造业绿色化、智能化。积极发展先进育种技术,研发推广节约资源、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着力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发展节能减排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着力提升生态环境监测、保护、修复能力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三、不断优化生态环境,着力提高环境质量

(1)进一步加大污染物减排力度

扎实做好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的减排工作,加强重点区域粉尘、烟尘、总磷、总氮等污染物的减排,严格控制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排放。鼓励推广使用有机肥,减少和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探索建立农业面源污染检测体系,促进各地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加强餐饮业的环境整治和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无害化处理。加强污染物限排总量控制和入河、入海排污口管理。全面推进污染源达标排放工作,重点做好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以及城镇污水处理厂的达标排放工作,着力提高主要污染物的达标排放率。

(2)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

全面推进环境污染治理,着力加强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的防治。积极推进水生态环境修复,对水体污染比较严重的江河流域和平原河网地区以及水质为Ⅳ、Ⅴ类和劣Ⅴ类的重点水功能区,实施水环境治理和修复工程,注重流域上下游联动治理,着力解决这些区域的水生态问题。开展土壤修复,加强污染耕地、污染场地以及废弃矿场、垃圾填埋场的环境修复,加快推进坡耕地及林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积极开展湿地生态修复。加强沿海滩涂、重要海域生态修复,启动海岛生态修复试点工程。推进主要流域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饮用水源和战略性水源的保护。

(3)不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全面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着力提高城乡环境质量。加强城镇环境治理,加大城市烟尘、粉尘、细颗粒物和汽车尾气的治理力度,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强城镇园林绿化,大力营造城市森林,加快建设“绿色城镇”。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全面推进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大力创建生态文明村,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积极推行农村生活垃圾“户集、村收、镇中转、县处理”,支持中心镇加快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覆盖率和无害化处理率。继续开展万里清水河道建设,加强畜禽养殖废水、病死畜禽的管理和处理,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形成多样化、规范化的农村污水治理体系。积极开展村庄绿化,不断提高人均绿化面积。

(4)加快生态屏障建设

加强山区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加强钱塘江、瓯江、太湖等主要流域源头地区生态保护,加大自然保护区保护力度,促进生物多样性和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加快江河上游骨干控制性工程及配套工程建设,加强小流域治理。推进森林扩面提质,大力发展生态公益林、名贵树种经济林,重点加强中幼林抚育、低效林和林相改造,着力推进平原地区绿化建设,加快建设“森林”。加强海洋蓝色生态屏障建设,实施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加大陆源和海洋污染物的治理力度。加快海岛防护林体系建设,加强岛上水资源的保护、储备与利用。加快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实施海洋生物资源和重要港湾及重点海域生态环境恢复工程,建立健全滩涂湿地保护管理机制,不断改善近海海域生态环境。

(5)健全生态安全保障体系

加强环境监测体系建设,重点做好饮用水源、地下水资源、主要河流交界断面及入海口水质、县以上城市空气质量的监测,完善海洋水文观测系统,加快形成省市县三级联网、全天候实时监控的现代化环境监测体系。加强气象、地质和海洋灾害预警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加强农村和海洋自动气象站建设,逐步覆盖全省各乡镇,着力提高气象监测密度和监测能力。加强危险废物处置、核辐射安全应急保障体系以及动植物疫病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形成比较完善的应对突发环境事件和重大生物灾害的防控体系。

四、注重建设生态文化,强化生态文明理念

(1)重视生态文化研究

加强生态文化理论研究,注重把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生态认知提升为生态文化理论。加强生态文化比较研究,注重挖掘山水文化、海洋文化、森林文化、传统农耕文化以及茶文化、花文化、竹文化、石文化中丰富的生态思想。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的战略规划、制度机制、对策举措等研究。全省每年安排一批生态文化研究项目,形成一批生态文明研究成果和文化作品,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和思想支持。

(2)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广泛宣传正确的价值观、政绩观、财富观和生活观,研究制定我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道德规范,大力倡导生态伦理道德。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生态文明教育,各级党校、行政学院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大学生、中小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编写一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通俗教材,把生态文明有关知识和课程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对企业、城乡社区等基层群众的生态文明教育和科普宣传,提高全民生态文明素养,形成生态文明社会新风尚。

(3)建设生态文化载体

充分发挥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美术馆、体育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在传播生态文化方面的作用,使其成为弘扬生态文化的重要阵地。加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矿山公园、遗址公园、海洋公园和植物园的建设和管理,使其成为承载生态文化的重要平台。保护和开发生态文化资源,在生态文化遗产丰富、保持较完整的区域,建设一批生态文化保护区,维护生态文化多样化。结合生态城市、生态乡村建设,加快建设并形成一批以绿色企业、绿色社区、生态村为主体的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4)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

搞好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试点县工作,扎实推进生态市县(市、区)创建活动,广泛开展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鼓励各地创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加快创建绿色机关,引导基层单位和城乡居民广泛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等群众性绿色系列创建活动。加强生态环保志愿者队伍建设,动员党员干部、大中学生以及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环保活动。积极组织开展“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地球一小时”、“中国水周”、“全国土地日”、“中国植树节”等重要时节的纪念和宣传活动。设立“生态日”,引导人民群众不断强化生态环保意识。

(5)推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大力开展“节能减排家庭社区行动”,在全社会倡导勤俭节约的低碳生活。积极引导城乡居民广泛使用节能型电器、节水型设备,选择公共交通、非机动车交通工具出行。抓紧开展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并逐步在全省推广。积极引导鼓励绿色消费,提倡健康节约的饮食文化,抵制高能耗、高排放产品和过度包装商品,限制一次性用品的使用。继续贯彻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及优生优育方针,研究制定应对人口发展“不均衡”的对策举措,完善适度低生育率政策,合理调控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优化人口分布,促进人口均衡良性发展。弘扬文明的婚丧嫁娶风俗。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积极推进全民健身,加强疾病防控,推行室内公共场所禁烟,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

五、加快推进制度创新,着力完善体制机制

(1)建立健全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评机制,按照各市县(市、区)主体功能定位,实施分类考核评价,加快构建促进科学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机制,落实责任制,突出强调生态建设、改善民生、统筹协调发展。主体功能定位为优化开发区域的市县(市、区),要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主体功能定位为重点开发区域的市县(市、区),要加强产业集聚,着力提高城市化、工业化水平和质量。主体功能定位为生态经济、生态保护区域的市县(市、区),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实施“小县大城”战略,努力成为富裕的生态屏障。

(2)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按照“谁保护、谁受益”,“谁改善、谁得益”,“谁贡献大、谁多得益”原则,健全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加大力度,提高各地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完善跨界断面河流水量水质目标考核与生态补偿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提高源头地区保护水源的积极性和受益水平。建立健全分类补偿与分档补助相结合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逐步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探索建立饮用水源保护生态补偿机制,完善对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海洋自然保护区的财政专项补助政策。加大对生态保护地区的扶持力度,重大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实行省市县联合共建。健全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考评奖惩机制,根据市县(市、区)年度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考评指数优劣状况,对其实施经济奖励或处罚。

(3)加快完善市场化要素配置机制,进一步完善土地征收制度、工业用地招拍挂制度,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空间置换和工业存量用地盘活机制,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开展水权制度改革试点,研究制定主要流域内各市县(市、区)用水总量控制及水权交易办法。完善分类水价制度、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制度和企业超计划、超定额用水加价制度。建立完善城市居民用电阶梯价格制度、企业超能耗产品电价加价制度,全面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深化化学需氧量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试点工作,积极开展二氧化硫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试点,加快建立全省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制度。加强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建设,探索省内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大力发展碳汇林业,积极探索建立省内森林代保机制和林业碳汇交易机制。

(4)完善投融资体制和财税金融扶持政策,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原则,积极引导企业等社会资金参与城镇和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污水配套管网、垃圾处理设施、污泥处理项目等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大力发展绿色金融,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清洁生产企业的信贷支持和保险服务,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清洁生产先进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等资本运作方式筹措发展资金,鼓励和支持上市公司通过增发、股权再融资等方式筹措资金用于节能减排。继续抓好国家有关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加强资源节约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节能减排、节地节水项目和企业的政策扶持。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绿色节能产品要优先列入政府采购目录,各级政府要优先采购列入国家“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和“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的产品。

(5)强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保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一系列法律法规,研究制定和修订完善保护环境、节约能源资源、促进生态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法规规章,加强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立法。加大执法力度,创新执法方式,充实基层环保执法力量。加强检察司法工作,依法严厉查处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案件。加强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领域的法律服务工作。加强生态法制宣传教育,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公务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青少年的法制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人人遵法守法、自觉保护环境的良好局面。

六、加强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领导

(1)强化组织领导各级党委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摆上重要位置,进一步加强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支持人大按照法律赋予的职责,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立法和监督工作,强化生态环保预算审查监督,加强环保及生态建设执法检查和监督,依法行使好重大事项决定权。各级政府要认真编制相关规划,制定实施配套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强化行政执法,推进区域合作。支持政协积极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团结动员各方面力量为生态文明建设献计出力。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切实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各项政策、措施贯彻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省委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党的基层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各派、工商联的作用,动员广大职工、共青团员、妇女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新局面。

(2)加强社会协同充分发挥企业和行业协会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自觉控制污染、推行清洁生产、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追求绿色效益。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导向和监督作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主流新闻媒体,要广泛持久地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对先进典型的总结和推广,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加强民间环保组织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志愿者队伍建设,更好地发挥其在环保专项行动、环保监督、环保宣传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全体公民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对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土地开发等重大项目,要采取公示、听证等形式听取专家和公众意见,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和监督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

第5篇:生态文明方案范文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特别是视察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卫生清洁、秩序规范、村容美观、环境优美为目标,全民动员,乡村联动,深入推进全域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行动,切实解决脏、乱、差现象,改善全乡环境面貌,展现新时期发展形象。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绿色发展,改善人居;坚持党委领导,各级负责;坚持全民参与,村民主体;坚持整体统筹,全域推进;坚持标本兼治,长效管理。

(三)行动目标

1.村庄:村内无散放垃圾、无粪便、无残垣断壁;房前屋后无草(柴)堆、无玉米秸秆、无土堆、无粪堆、无散养畜禽;村容村貌整洁,墙体无乱写乱画、无乱设广告;农宅外墙、屋面整洁;庭院无流淌污水,畜禽圈养。

户有分类垃圾收集容器、组有垃圾收集箱,村有垃圾收集车辆,有柴草堆放场所,有村规民约,有村庄清洁制度和稳定的保洁人员。

2.农田:无废旧农膜、无秸秆、无垃圾;有机肥料堆放有序、覆盖整齐。设施农牧业生产区域无乱堆乱放;有垃圾、肥料、生产资料专门堆放场所,遮挡、覆盖整齐;生产区卫生整洁、棚面干净。

3.主干道路:路面整洁、无破损,周边无垃圾,林带无枯树;路边广告牌内容合规合法,路标牌设置安全美观;强弱电各类杆线设置整齐;道路有养护、保洁有制度、有人员。

4.乡属各单位:环境整洁优美,路面硬化平整,墙面屋面干净,排水设施通畅,物品堆放整齐,各种标志醒目规范,无乱搭乱建、乱停乱放、乱贴乱画现象;卫生设施清洁完好,垃圾定点密闭管理,定时拉运,日产日清,无暴露垃圾和杂物,无蝇蛆和异味;室内窗明几净,楼梯、走廊及屋顶墙壁洁净,无墙皮破损脱落,无积尘吊灰、蛛网,灯具清洁,地面无痰迹、烟蒂和废弃物;楼道内整洁,无乱堆、乱贴、乱画现象,门窗无破损;厕所有专人管理,干净无异味且通畅;会议室等公共场所有禁烟标志;食堂严格遵守食品安全相关规定要求。

5.集镇:全面清理白色垃圾及各种生活垃圾,清理乱搭乱建、乱堆乱放、车辆乱停、乱占道、乱倒垃圾、乱泼污水、乱设摊点、乱涂乱画、乱设广告牌的行为,确保商铺周边干净整洁。

6.其他区域:水源地周边、沟渠河道、河滩荒地等无非正规垃圾堆积点、无垃圾,严格落实河长制相关规定,坚决禁止在河道两侧倾倒垃圾,禁止在河道两侧500米区域内修建厕所、养殖场。

二、重点任务

(一)长期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

1.集镇环境卫生。严格落实“门前三包、门内达标”责任制,清理白色垃圾及各种生活垃圾,确保商铺周边干净整洁,全面清理乱搭乱建、乱堆乱放、车辆乱停、乱占道、乱倒垃圾、乱泼污水、乱设摊点、乱涂乱画、乱设广告牌的行为。辖区各单位要坚持每周星期五环境卫生整治行动与每日清洁相结合,彻底清理单位内部及周围环境卫生,努力创造整洁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2.村组环境卫生。(1)清理陈年垃圾。以G30、312线、韩古公路沿线、通村主干道路沿线、河渠沟道和村庄周边、房前屋后、集镇、田间地头为重点,全面开展垃圾清理活动,集中整治非正规垃圾堆放点,2017年底前彻底清理陈年垃圾。(2)以村组为单元,以清理居民巷道、农户院落环境卫生为重点,广泛发动群众,清理“四堆”(土堆、粪堆、草堆、垃圾堆),消除房前屋后乱搭亭棚、乱堆柴草、木料的现象,消除白色垃圾,消除卫生死角,拆除残垣断壁,严厉制止乱倒垃圾、乱扔脏物的不卫生行为。(3)采取聘请卫生保洁员、农户轮流保洁相结合的方式,建立稳定的村庄保洁管理队伍。落实村庄日常保洁制度,动员全体村民参与,制定落实村规民约,划分环境卫生责任网格,签订房前屋后环境卫生“三包”责任书,推行垃圾日清日运,切实做到主体上全参与、空间上全覆盖、时间上全天候,以全民、全天、全村推动实现全村、全乡、全域无垃圾目标。(4)建立每周星期五环境卫生集中整治与日常保洁相结合的环境卫生维护机制和动员全体村民参与的环境卫生运行机制,逐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3.道路沿线环境卫生。(1)以G30、312线、韩古路、通村主干道路为重点,清理公路沿线两侧可视范围内的“四堆”、白色垃圾、杂草杂物等,铲除地表以上的杂草,确保道路沿线环境干净整洁,无暴露垃圾、无乱堆乱放现象。拆除公路沿线可视范围内的残垣断壁、破旧房屋和违法违章建筑,净化周边环境。彻底清理沿线玉米秸秆、麦草乱堆乱放现象,严禁焚烧秸秆、麦草,采取青(黄)贮、粉碎袋装、打捆压块等措施,合理解决柴草秸秆堆放问题,制止牲畜乱栓散养。(2)加强对乡村道路的养护和清洁,严禁在水泥路面上摊场晒谷,保证路面整洁、无破损。(3)全面整治道路标识牌、广告牌,有破损的维修,内容不合规、不合法的要及时移除,有安全隐患和过期不用的必须拆除,要保证标识牌、广告牌设置规范、内容合法、整洁美观。

4.河道沟渠卫生。整治清理河道、河塘及沟渠内外垃圾,及时清理河道、沟渠两侧乱堆乱放及飘散的杂物、白色垃圾等,坚决制止河塘内乱倒垃圾现象。

5.田园环境卫生。(1)主要清理滞留在农田的秸秆、废旧农膜、农药包装物和其它杂物,各村及早规划好玉米秸秆堆放点,大力推广秸秆青贮、黄贮、氨化、粉碎、压捆等技术,实现农作物秸秆全部回收和饲料化加工利用。到2010年农膜回收率、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80%和90%以上。(2)切实落实好“五禁”决定。严禁在农田焚烧秸秆、杂草和其它杂物。(3)整治日光温室周边环境卫生,杜绝秧苗、残枝败叶乱堆乱放、占道堆放等脏乱差现象。(4)加大养殖场环境卫生整治力度,消除乱堆粪土、乱倒污物、污水横流等现象。

(二)加快基础设施能力建设

1.加快完善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村镇垃圾中转站、村密闭式垃圾收集点、自然村垃圾收集屋,配置转运、收集车辆、清扫工具等设施,建立“农户分类、村组收集、乡镇转运(处理)、区级集中处理”的长效机制,确保垃圾及时清运处理。2018年村庄垃圾收集点、收集车辆覆盖率达到100%,90%的村庄垃圾得到全面治理。2019年实现全乡全域无垃圾目标,并达到有完备的设施设备、有成熟的治理技术、有稳定的保洁队伍、有完善的监管制度、有长效的资金保障等农村垃圾治理标准。到2020年,100%的村庄垃圾得到全面治理。

2.大力推行“厕所革命”。加快乡机关、学校、村委会新建改建“生态厕所”工程,2017年内全面完成乡机关、学校、村委会水厕改造。加快农村改厕及厕所污水治理,推广厕所污水堆肥无害化处理,推动改厕及厕所污水治理专业化,改造农村旱厕。

三、实施步骤

(一)准备宣传阶段(2017年8月底前)。广泛宣传发动、梳理问题、制定工作方案和整治任务清单。各党支部、村委会、各单位要结合整治任务,扎实开展摸底排查,列出整治问题清单,报乡政府备案,召开专题会议,分解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责任,确定责任人员,迅速开展整治工作。

(二)集中整治阶段(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各村、各单位要严格按照实施方案要求,根据各自实际和职能职责,紧盯重点区域和卫生死角,大力开展全域无垃圾治理专项行动。加大农村卫生和村容村貌整治,完善基础设施建设,2017年底全面清理陈年垃圾。

(三)巩固提高阶段(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查漏补缺、巩固提高。各村、各单位要对照《实施方案》整治内容,逐项自查自验。乡上对各村、各单位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对检查存在的问题建立整改台账,限期整改,防止反弹,对整改不力的村组、单位在全乡会议上进行通报。

(四)总结验收阶段(2019年7月至2019年12月)。

对全面推进全域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行动工作进行总结,形成长效机制。

(五)长效保障阶段(2019年12月至2020年)。

各项整治工作步入常态化,管理网格化,落实程序化,常抓不懈。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乡上成立由乡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全域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各党支部、村委会、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开展全域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行动的重要性,把思想认识统一到总体安排部署上来,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扎实开展整治活动,集中精力,集中时间,集中人力,努力营造干净、整洁、文明、有序的环境。

(二)明确职责,靠实责任。乡政府对全乡的环境卫生进行巡查,建立红黑板制度,每周星期一通报上一周对各村及驻乡单位、商业网点环境卫生的巡查情况,建立整改台账,跟踪督促落实。各村、驻乡单位及各商业网点对照存在的问题及时领取任务进行销号办结,同时积极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动员一切动员的力量,突破难点、彻底改善自身环境卫生中存在的问题。

(三)加大投入,保障经费。乡上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全面推进全域无垃圾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行动。要保障好2017年全面清理陈年垃圾的经费和村组环卫设施购置、禅树村垃圾转运站及保洁人员工资等经费。

第6篇:生态文明方案范文

2、“三养”基地?答案:养身、养生、养心。

3、生态建设需要以自然恢复为主,规避生态误区。答案:正确。

4、建设生态文明要本着三方协力、三创新联动与三生共赢宗旨。答案:正确。

5、贵州战略布局阶段(二)是保护绿水青山。答案:错误。

6、我国每年新增沙化土地面积约240平方公里?答案:错误。

7、贵州2016年旅游综合收入达到近138.2亿元。答案:错误。

8、塞罕坝有世界最大的人工林。答案:正确。

9、贵州经济提出了2017年十大成就。答案:正确。

10、江西经验提出的是“绿色三观”。答案:正确。

11、福建经验是将水土流失作为切入点。答案:正确。

12、农业文明足以对生态坏境造成根本性的干扰破坏。答案:错误。

13、人类对自然界的索取必须与回馈向平衡。答案:正确。

14、人类征服自然是应该的。答案:错误。

15、十九大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再次载入新党章。答案:正确。

16、特有高等植物受威胁比率是21.4%。答案:错误。

17、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40%。答案:正确。

18、贵州省的两个多样性是自然景观的多样性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答案:正确。

19、

第二章:贵州大生态建设的战略思想和政策措施。1、河长制改善了水的质量。这句话是否正确。答案:正确。

2、经济特殊产业有几类?答案:五大类。

3、生态文明需要扩大公民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这句话是否正确?答案:正确。

4、无论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结构调整还是生态文明建设,都需要创新的思维和方法。这句话是否正确?答案:正确。

5、扩展融资,提供资金保障,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生态建设生态保护的引导作用。这句话是否正确?答案:正确。

6、贵州因地制宜需要开展植树造林,减少使用化肥、农药等农业化学物品。这句话是否正确?答案:正确。

7、健全法制,提供法制保障其中只需要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法律法规。这句话是否正确?答案:错误。

8、贵州地区强化终生追责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责任人不论是否调离、提拔或者退休必须严格追责。这句话是否正确?答案:正确。

9、保护生态环境,领导干部首先要明确职责,自觉把责任扛在肩上。这句话是否正确?答案:正确。

10、大生态建设的基本原则有几项?答案:5项。

11、大数据、大扶贫、大旅游、大健康、大开放五大领域,基本涵盖了贵州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各个方面,这句话是否正确?答案:正确。

12、大生态战略实现社会生态和谐的重要着力点有几个?答案:2个。

13、中央对贵州的支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是哪一年几月份提出的?答案:2015年9月。

14、大生态战略的内在核心问题是中式和时限社会生态的和谐。这句话是否正确?答案:正确。

15、我们将毫不动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这句话是否正确?答案:正确。

16、“问”责生态破坏,追查坏境污染,是望闻问切第三项。这句话是否正确?答案:正确。

17、2015年两会期间着力推动生态坏境保护像保护生命和眼睛一样保护生态坏境,这句话是否正确?答案:正确。

18、距离现在最近的一次全国坏境保护召开大会是哪一年?答案:2011年。

19、贵州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三大战略行动是指,大数据、大扶贫、大生态。这句话是否正确?答案:正确。

20、毕节主要发展的是:生态旅游。

第三章:《环保法》的严格规定及其两点1、铅污染影响人类的?答案:神经。

2、“绿色包围中国”说了几个国家?答案:4个。

3、以前酸雨大多数在南方出现。答案:正确。

4、我们呼吸需要的空气需要达到()级质量标准。答案:2级。

5、赤潮是否有毒?答案:是。

6、十八大说明了生态文明的重要性?答案:正确。

7、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次集体讲话中说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答案:6次。

8、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开发利用规划,不得组织实施。答案:正确。

9、生态保护红线是指?答案:生态多功能红线、坏境质量红线、资源利用红线。(多选)

10、企业事业单位和其它生产经营者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拥有什么权利?答案:限制生产、停产整治、责令停业、关闭。(多选)

11、有剧毒、高残留的农药国家已经禁止生产和使用。答案:正确。

12、新环保法第六十二条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法行为未构成犯罪且行为较轻的处()日拘留?答案:五日以上十日一下。

13、对于违法者是否会连续性罚款?答案:是。

14、第()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监督管理职责部门,可以封查压扣造成污染物排放的设施设备。答案:新环保法第二十五条。

15、国家建立跨行区域的重点区域、流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联合仿制协调机制,实行统一()、统一()、统一()、统一()。答案:规划、标准、监测、防治措施。(多选)

16、新环保法是联防联治。答案:正确。

17、水污染的指标简称是:COD。

18、新环保法一共审议了答案:4次。

19、新环保法一共有答案:7章。

第四章:贵州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经验与启示1、生态是根本,领导是关键,群众是基础。答案:正确。

2、2012年贵州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生态文明建设越上了一个个新的台阶。答案:正确。

3、贵州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在“工业强省战略实施情况报告”中除了提到成绩经验外,还说了什么?答案:问题和建议。

4、“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答案:习近平。

5、国家授予首个“森林城市”:答案:贵阳。

6、贵州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建设,需要硬实力,不需要软实力。答案:错误。

7、建设生态文明试验区,实现试行产业对所有产业都可支撑贵州的生态文明建设。答案:正确。

8、没有历史产业支撑的生态经济,是不可持续的。答案:正确。

9、生态战略中的三大难点,被称为“地球的癌症”是:石漠化扩张。

10、进入21世纪后,贵州摆脱了贫困的陷阱。答案:错误。

11、“五子登科”的经验证明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脱贫奔小康是可以互促互补的。答案:正确。

12、通过封山育林、植树造林,有效的防止水土流失。答案:山上保山上。

13、城乡之间的差异不属于生态环保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问题。答案:错误。

14、贵阳是全国首个“循环经济试点城市”。答案:正确。

15、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只有一个地球》和《人类环境宣言》是在哪一年?答案:1972年。

第五章:乡村振兴与生态农业1、农业发展还是有很多可以所作为的发展空间。答案:正确。

2、面对顾客的需求分为:答案:对未来、对现在

3、在中国有一本杂志叫“有机漫生活”,全国范围内启动了慢村计划。答案:正确。

4、农业会走向衰败,社会健康问题也会日益严重。答案:正确。

5、农业农村使得()的导致带来严重的问题。答案:自然、社会、市场规律。

6、农业能让我们认识到文化的根源。答案:正确。

7、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是答案::加法、减法、乘法、除法。

8、国内食品价格比国际食品价格高出60%以上。答案:正确。

9、在2015年,苏州。无锡粮食自取率在22.5%和24.6%。答案:正确。

10、在记录片里提到的农业的生产成本很高,比如棉花的一亩地的成本在1165元。答案:错误。

11、农业的四种转型产业化分别是()。答案:一产化、二产化、三产化、六产化。

12、袁家村的1年销量在()人民币产值?答案:2.5亿。

13、农奴才能经过产销版的努力做成了一村一特色。答案:正确。

14、农村向城市人才流动不是单向流动是双向流动。答案:正确。

15、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是叠加发展的。答案: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

16、在1999年,李沧平向总理反映农业农村农民真苦真危险。答案:错误。

17、六万亩的耕地多少人耕作。答案:2人。

18、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答案:自治、法治、德治。

19、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答案:正确。

20、“三农”问题是答案::农业、农村、农民。

21、2003年区域协调发展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报告。答案:正确。

22、新的表述为新的矛盾是日益下降的美好需要。答案:错误。

23、第二个新时代要解决新的问题是富起来。答案:对。

24、六盘水的“三变”改革是?答案: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资源变资产。

第六章: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实施方案1、坚持()与制度并行,推动环境资源发庭全覆盖。答案:机构。

2、坚持“四个创新”()深入推进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答案:以点带面。

3、坚持案例先行,创新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试验,答案:正确。

4、坚持自由行动,深入开展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试点。答案:错误。

5、改革任务要求在2017年完成21项已经完成()项推进滞后()项。答案:19,2。

6、生态脱贫制度创新是《贵州方案》34项具体制度成果之一。答案:正确。

7、在加大政策支持方面提出了()全方位的政策措施。答案:资金技术、人才学科建设、项目化落实等。

8、贵州方案明确了贵州试验区建设的()项重点改革任务。答案:32。

9、聚焦体制改革,强化示范试验不是精准把握试验区建设的重点任务。答案:错误。

10、准确认识贵州试验区建设的总体要求包括()个部份?答案:3个,

11、西部绿色示范发展区是《贵州方案》五个示范区之一。答案:正确。

12、()年印发了示范区贵州方案。答案:2017年。

第七章: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如何大力助推精准扶贫1、贵州省荔波县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只有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分析。答案:错误。

2、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包含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只包含了实行游客容量。答案:错误。

3、三变包含:答案:资金变股金、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

4、2013年12月习近平听取贵州工作报告。答案:错误。

5、生态资产核算重要意义包含的有环境保护管理的重要手段。答案:正确。

6、五个一批答案::社会保障兜底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异地搬迁脱贫一批、发展生产脱贫一批。

7、精准扶贫的关键:答案:精、准、扶。

8、贵州属于一个无灾不成年的区域。答案:正确。

9、“十三五”时期,贵州省实施异地扶贫搬迁()万人。答案:162.5万人。

10、2016年贵州省首个地方党委、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答案:正确。

11、深入推进()三大战略能够更深入的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守住发展或生态两条底线的重要指示。答案:大数据、大扶贫、大生态。

12、造成贵州贫困的不力因素以及喀斯特贫困地区面临的特殊困难只有扶贫对象规模大、增收渠道单一。答案:错误。

13、生态问题包含答案::植被破坏、土壤退化、水土流失加速、石漠化蔓延。

14、南方喀斯特地区是世界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地区。答案:正确。

15、到2020年,建立以人为本以根本目的的“多彩贵州公园省”。答案:正确。

16、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包含:答案:生态安全、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人居。

17、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答案:正确。

18、我国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强调需走()的文明发展道路。答案: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第八章: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1、贵州的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从()个方面来推进。答案:3个。

2、贵州省关于生态文明的法制建设走在了全国的前列。答案:是。

3、绿色经济“四型”产业发展引导包括:答案: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环境治理型。

4、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有()个方面。答案:5个。

5、坚定走绿色发展道路,深度参与全球绿色合作是答案:正确的。

6、发达国家都是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吗?答案::不是,

7、《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是17年9月出版。答案:是。

8、最后一项任务对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有非常清晰的部署。答案:对。

9、十九大中提到要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答案:是。

10、在新部署里面有提到人与自然是生命的共同体?答案:有。

11、《迈向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这篇文章是发表在浙江日报上?答案:是。

12、人类文明史包括:答案: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

13、总任务中提出,在()建成富强、文明、民主、和谐和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答案:本世纪中叶。

14、()年节能环保产业达到了5.1万亿,绿色产业高速发展。答案:2016。

15、总书记提出的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根据包含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答案:有。

16、《寂静的春天》作者:答案:蕾切尔。卡逊。

第7篇:生态文明方案范文

关键词:环境保障、检察职能、创新、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

一、检察机关发挥检察职能保护生态环境之必要性

(一)生态环境建设的战略地位要求检察机关必须发挥检察职能保护生态环境

党的十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趋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从此可以看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战略性决策部署。面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充分发挥检察职能,切实肩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捍卫者的职责使命,必须为生态文明建设勇担"建设者"与"捍卫者"两个角色。

(二)检察机关的法律定位和政治定位必然要求发挥检察职能保护生态环境

检察机关是国家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政治定位和法律定位必然要求其发挥检察职能保护生态环境。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和刑事法律、刑事政策的具体执行者,要贯彻实施法律又要监督法律的实施,这是检察机关的法律定位;同时,检察机关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保障力量和建设力量,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这是检察机关的政治定位。①检察机关的这两大定位,决定了其肩负着维护国家法律统一、依法惩治犯罪、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职责,同时又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因此,检察机关的政治定位和法律定位决定了其在保护生态环境各方面都应该而且能够有所作为。

(三)生态环境建设领域的现状要求检察机关必须发挥检察职能保护生态环境

当前,环境污染事件频发,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巨大损失,如广西龙江河镉污染事件、河南洛阳"红河谷"事件、福建紫金山金铜矿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等事件。这一系列的事件基本上是因为一些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环境监管失职所导致。环境污染犯罪严重影响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而环境污染中的职务犯罪更是打击了人民对国家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社会的信心。因此,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必须发挥检察职能,保持对环境污染犯罪行为的高压态势,构建检察"矩阵",通过严厉打击危害生态环境犯罪、倒查职务犯罪、创新法律监督等职能保护生态环境。

二、发挥检察职能保护生态环境的现状及不足

(一)发挥检察职能保护生态环境的现状

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治国理念的战略高度,检察机关也紧跟党和国家的建设步伐,服务大局,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开展了一系列涉及治理环境领域的专项活动,严厉打击危害生态环境犯罪,查处了一批危害生态环境的失职渎职官员,创新了环境领域的法律监督职能如设立了环保检察部门。同时,检查机关在环境法制方面也不断进行探索。如2013年6月1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该解释针对惩治环境污染犯罪的法律适用问题,进一步明确了环境污染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列举了认定"严重污染环境"的14项标准,扩大了污染物的范围,降低了门槛,将有利于加大生态环境领域渎职犯罪的打击力度,为执法办案部门在办理污染环境犯罪案件方面提供了更为细致的法律依据。

下面通过表格(附后)梳理最高人民检察院和浙江省人民检察院2009-2013工作报告,概括检察机关在2009至2013年度在环境保护领域的成效。

(二)发挥检察职能保护生态环境的不足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检察机关在保护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主攻力量偏向于打击环境犯罪。在发挥检查职能保护生态环境方面,主要发挥的还是打击犯罪职能作用,仍囿于检察机关的传统职能,依然是运用批捕、审查、查办职务犯罪等传统职能保护生态环境。现阶段检察机关发挥检察职能保护生态环境不能适应生态建设文明系国家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重要组成部分的战略地位之要求。笔者认为存在如下不足之处:

1、保护生态环境的职能单一,囿于检察机关的传统职能,未充分发挥预防职能

最广为人知的检察机关传统职能:审查批捕职能、审查职能、查处职务犯罪职能等传统职能均是事发后的审查行为。现阶段检察机关仍然是发挥上述传统职能打击环境污染犯罪和环境监管渎职犯罪等犯罪行为来保护生态环境。当然,加大对环境污染犯罪的打击力度,可以形成一定的威慑力,但为何年年查办环境污染犯罪,但环境污染事件仍屡次发生,这是重事后查办、轻事前预防、较为被动所产生的后果。

环境污染和破坏一旦发生往往损失巨大,有些生态功能极难恢复,甚至不可逆,治理成本高昂。第15届国际刑法大会的决议重申和强调预防原则,"凡是有较严重或不可逆的危害威胁,不得以缺乏充分的科学确定性为理由,而延迟采取为防止环境退化的花费高额但有效的措施"。②但对造成重大环境污染破坏的环境犯罪科处刑罚时,"传统刑法是落伍的,因为刑法的反应太迟钝了,损害已经成为既成事实了。实际上,人们的追溯总是要等到损害结果发生以后才开始,刑罚与已经发生的损害相比犹如抛石打天"。③生态环境污染的特殊性要求检察机关不仅仅发挥传统职能打击环境污染犯罪,还需创新发挥事前预防、法律宣传等职能,为生态文明建设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

2、止于污染环境犯罪,未深入挖掘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背后的职务犯罪

这一现象的存在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原因之一就是:检察机关在处理污染环境犯罪案件方面存在被动性。受案方面的被动性:污染环境犯罪案件基本是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因侦查方向的不同可能导致破获职务犯罪线索未及时发现,移送到检察机关时将面临着一些客观证据一经消失无法收集的状况。搜集证据的被动性:检察机关在查处危害环境资源渎职犯罪中,干扰多、发现难、查证难、处理难和阻力大等问题十分突出,环境污染案件涉及相关的行政部门,为追求个人或部门利益,或为徇私情私利,贪赃枉法,渎职弄权,对涉嫌犯罪的危害环境资源渎职案件不向司法机关移交,带有一定隐蔽性的渎职案件就难以查明。这就让检察机关在各方面的压力下无法挖掘环境污染背后的职务犯罪。

3、未承担起环境公益诉讼职能

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环境污染损害的特殊性,受害群众追责的艰难性,导致社会社会冲突有增无减,因环境污染事件集体上访、急剧增多,民众等诉讼主体状告无门的客观事实,迫切需要我国尽快推进环境公益讼诉的立法和实践。在立法方面,新《民事诉讼法》顺应了时势,在第五十五条规定的环境公益诉讼:"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根据该规定,并结合《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之规定,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机关和法律监督机关,是代表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提起环境公益诉讼最适当的主体。但在实践中,因法律规定的不明确,检察机关仍未承担起环境公益诉讼,环境公益诉讼仍举步维艰。

4、未有效监督与保护生态环境有关的行政执法部门

生态环境建设,涉及到林业、环保、农业、水务、国土、城建部门、安监部门等部门。危害生态环境渎职犯罪产生的原因主要有:违背科学规律,片面追求"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以牺牲环境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盲目招商引资、无序开发,导致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追求个人或部门利益,或为徇私情私利,贪赃枉法,渎职弄权,对涉嫌犯罪的危害环境资源渎职案件不向司法机关移交,以罚代刑;法治观念淡薄,法律意识不强,执法犯法,或者迫于上级干扰或者碍于"人情"压力,不敢依法行政,影响和削弱了对环境资源的监管这能。上述原因可以看出,行政执法部门在环境执法方面因监督的缺失存在很大的隐患。检察机关在发挥职能保护生态环境方面,除了要与公安机关、法院等部门形成有效的联合办案机制,还需与上述行政执法部门形成有力的衔接机制,发挥检察监督职能,加强对上述行政执法部门的监督。

5、检察机关也未充分发挥法律宣传职能,提升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在普通民众的认知里,检察机关就是打击犯罪的机关。从这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检察机关对自己职能的宣传也不够充分。现阶段检察机关也未组织强有力地力量宣传与生态文明建设有关的法律知识。这也是一大缺陷。

这些缺陷和不足,致使环境污染事件屡次发生,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经济社会建设,影响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进程。因此如何发挥检察职能保护生态环境是本文探讨的重要内容。

三、新形势下发挥检察职能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坚持的理念

(一)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

检察机关在发挥检察职能时,必须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结合同级党委、政府在发展和生态建设工作的总体安排部署,努力在发挥检察机关的作用为发展和生态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检察机关在服务相应区域发展和生态建设工作中,要充分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具体实际情况,按照当地党委、政府在发展经济、促进生态建设工作的总体安排部署,确立服务的重点,努力提高服务地方发展和生态建设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服务水平和效果,努力为全面建成高质量的小康做出应有的努力。守住发展和生态建设两条底线,是检察机关义不容辞的职责。立足检察职责,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为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营造清正廉洁的政务环境、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是检察机关现今及未来必须坚持的理念和工作方向。

(二)牢固树立对环境污染行为零容忍的执法理念

环境污染没有幸免者,每个人都是环境的"细胞",对于他人污染环境行为的容忍,就是对自己的残忍;放任环境污染,则是对子孙后代的犯罪。总书记提出"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检察机关在发挥检查职能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必须牢固树立对环境污染行为零容忍的"底线思维", 始终保持环境执法的高压态势,重拳出击,铁腕执法,铁面问责,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三)必须坚持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我国的基本刑事政策,贯穿于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和刑罚执行的全过程,是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政策在新时期的继承、发展和完善,是司法机关惩罚犯罪,预防犯罪,保护人民,保障人权,正确实施国家法律的指南。检查机关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打击污染环境方面,也必须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必须充分考虑对案件的处理结果是否有利于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社会稳定,是否有利于防止环境污染和职务犯罪的再次发生,是否有利于减少社会对抗,促进社会和谐,争取更好的社会效果。

四、新形势下发挥检察职能保护生态环境的途径和方式

检察机关必须紧紧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紧紧围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保障资源能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等国家法制的统一正确实施。要认真分析、牢牢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对检察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找准检察工作服务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点、切入点、结合点,综合运用打击、预防、监督、教育、保护等职能手段,更好地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

(一)健全诉讼监督机制,综合发挥检察机关内部各部门的职能优势

一是加强立案监督,通过走访公安机关、环境执法机关、关注新闻媒体报道、受理群众举报等方式,疏通信息渠道,注意发现有案不移、有案不立、有罪不纠、以罚代刑、放纵犯罪背后的职务犯罪线索,保证破坏环境的犯罪案件得到及时查处。二是加强侦查、审判和刑事判决裁定的监督,保证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犯罪案件的诉讼活动顺利进行。三是加强控告、申诉检察监督,对人民群众涉及环境保护方面的控告、申诉,认真对待、受理、审查、分流、办理和答复,保证涉及环境保护方面的违法和犯罪案件得到及时查处。四是加强民事行政检察监督。民行部门加强对生态环境领域相关民事诉讼的监督力度,依法督促、支持。认真受理不服人民法院涉及环境保护的案件的判决、裁定的申诉,通过对确有错误的判决或裁定进行抗诉,启动再审程序。防止因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损害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二)突出预防职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犯罪预防

该预防职能包含但不限于职务犯罪预防,还包括通过法律宣传教育培养环保意识的心理预防。一是严惩职务犯罪。加大危害生态环境渎职犯罪的打击力度,严肃查处罪、环境监管失职罪、罪、罪等职务犯罪,让职务犯罪无处遁形,让环保相关部门不敢犯罪。二是提出检察建议,帮助完善工作制度。在发挥办案的特殊预防功能的同时,总结案发原因,深入分析研究危害环境职务犯罪规律及审查原因,对查办案件中存在的监管体制机制、制度问题向相关部门提出预防建议,共同研究治理政策,积极帮助堵漏建制、强化管理,从制度上杜绝职务犯罪的发生。三是建立科学合理的个案预防工作机制,综合运用检察建议预防、警示教育预防、调查分析预防等形式,将个案预防工作贯穿检察工作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惩防一体的威慑功能作用。四是加强生态文明相关法制宣传。充分运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宣传手段,普及生态文明法律知识。2014年3月3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开通了"两微一端",成为最高人民检察院进行重大信息的一个窗口。④检察机关可以专门设立生态环境的窗口,及时通报生态环境法律知识、生态环境污染案件、环境渎职案件等内容;积极开展"预防犯罪、强化监管、保护环境"等送法活动,编印宣传手册,深入基层,让检察官成为"法律宣传员"、"群众工作联络员"、"职务犯罪预防情报员",将法律宣传工作确实落到实处。同时还可以联合环保、国土资源管理、林业等部门,开展环保主题宣传活动,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环保法律知识,积极引导和鼓励群众参与环保监督,提升群众环保法制意识。

(三)建立健全与行政执法的衔接机制,加强对行政执法部门的法律监督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一方面,检察机关在查办污染环境行为的过程中要联合行政执法部门,整合执法资源,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建立健全以信息共享、线索移送、共同配合、共同预防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制度,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形成合力。如浙江省检察院就已经进行了探索实施,于2010年8月和浙江省环保厅联合出台《关于积极运用民事行政检察职能加强环境保护的意见》,明确规范建立健全运用民事行政检察职能加强环境保护的长效协作机制,检察机关和环保部门联手打造了立案调查、支持、督促、环境执法检察监督、环境诉讼申诉案件优先办理、环境公益诉讼等6项机制,加强检察机关与环保部门的培协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⑤另一方面,检察机关又要发挥法律监督职能,加强对行政执法部门的监督,预防和打击职务犯罪,防止有案不移、有案不立、以罚代刑的发生。可以与有关部门建立相关行政调查案件的通报机制,及时了解和掌握相关部门调查处理的破坏生态环境资源的案件情况,发现涉嫌渎职等职务犯罪案件线索,及时查办;有机结合行政调查和检察调查,对严重破坏生态环境资源的案件,及时介入行政调查,相互配合,相互监督,防止渎职行为的发生;在行政执法部门加强宣传,结合案例以案释法,加强执法人员的约束力,促使其依法行政。

(四)探索发挥环境公益诉讼职能的方法

因法律规定的不明确,检察机关未能承担起环境公益诉讼职能。参考美、德、日、英等国的经验和做法,公益诉讼中检察官作为职务上和公益上的当事人,有权对公害案件提讼,结合新《民事诉讼法》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等法律规定,我国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是代表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提起环境公益诉讼最适当的主体。但检察机关如何进行环境公益诉讼仍无法可依。笔者建议:一是确定环境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害具有潜伏性、长期性和不可逆转性,损害结果一旦产生将严重影响人民生命和财产利益。因此可以将已经发生损害的环境污染事件或未来可能发生损害的生产生活行为纳入受案范围。无锡市检察院就在《关于办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的执行规定》中明确规定"不提前公益诉讼可能会导致环境公益遭受进一步损害的,检察机关可以代表公众利益"。⑥二是确定民事行政部门作为办理环境公益诉讼的具体承办部门。由民事行政部门牵头收集与环境损害有关的证据,由民事行政部门人员出庭支持。三是开展试点工作,在有条件的地区与当地人民法院协调开展环境公益诉讼的试点工作,及时总结经验,适时推广。四是仍需针对环境公益诉讼出台一项规定,明确受案范围、证据收集、提讼、赔偿责任等方面,使环境公益诉讼有章可循、有规定可依。

(五)着力提升检察干警在生态环境领域的执法能力

如果没有胜任的执行者,所有的制度和规定都是一纸空文。因此,面对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复杂性的生态环境领域,检察机关必须重视提升检察干警的执法能力。一是加强政治思想教育,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执法过程中切实坚持"为民、务实、清廉",让检察干警坚持做到严厉打击犯罪绝不手软、绝不徇私枉法。二是加大检察干警在环境污染专业知识方面的培养力度,积极邀请环境领域的专家开展专题培训,培养一批精通环境案件办理的专家型、复合型人才。只有强化检察干警的自律能力和提升检察干警的办案能力,才能有效的打击环境污染犯罪和职务犯罪,才能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和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

结语: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建设美丽中国,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战略任务。检察机关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建设的新要求、新变化,立足生态文明,不断创新发挥检察职能,扎实服务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为实现中国梦承担起应负的责任。

注释:

①李文军:"刍议检察职能与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关系",载陈宝富主编的《检察工作与理论探索》。

②《第15届国际刑法大会的决议》,荷兰迈克尔.福尔、瑞士冈特.海因主编,徐平等译:《欧盟为保护生态动刑:欧盟各国环境刑事执法报告》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0页。

③法米依海尔.戴尔玛斯.马蒂:《刑事政策的主要体系》,卢建平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53页。

④"最高人民检察院'两微一端'全线开通",载检察日报,2014年4月16日第1版。

第8篇:生态文明方案范文

一、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顶层设计

新常态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相关面越来越广,涉及的因素越来越多,其中的难题也越来越复杂,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更是如此。新常态下,如何破解诸如此类的难题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为此,要加强顶层设计,面广量大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难题,如果缺少必要的、足够的顶层设计,必然会顾此失彼。

加强顶层设计,其一,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制定合理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总体规划,将新常态理念融入档案信息资源开发过程。其二,设计合理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路径,尤其对数字档案资源而言,由于它的易逝性和不易保密性,其开发路径更应该是科学统一的,以保证数字档案资源的完整、真实。其三,规划合理的开发模式,档案部门要以用户的需求为导向,坚持公益开发和商业开发并举,独立自主开发和合作开发相结合的模式。其四,明确合理的开发内容,新常态下,档案部门要重点关注对数字档案资源以及用户需求量大、具有地方特色的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

二、建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新机制

新常态下,档案部门也要建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新机制。首先,要建立技术保障机制。加强新常态下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是摆在档案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复杂而迫切的任务,必须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手段做保障,为此,档案部门要培养一批专属部门内部的技术队伍,解决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其次,要建立馆际合作机制。有些档案馆的馆藏资源不够丰富,本馆所开发的档案信息无法满足利用者的需求,这就需要档案馆建立馆际合作机制,实现档案资源的跨馆开发与查询,满足利用者需求。再次,要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开发服务保障机制。这一机制的建立能够确保档案信息资源主动、及时、准确的送到用户手中,达到“一对一”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效果。最后,要建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应用反馈系统,配备专门的设备和人员进行操作,同时,也要鼓励利用者将自己在利用已开发的档案信息时发现的问题反馈到此系统,并要求专门人员定期向档案信息资源开发部门反映利用者的反馈信息,这样做能更好的开发出公民真正需要的、与社会各方面联系密切的档案信息。

三、健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法规标准体系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适应新常态,就要不断健全新常态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法律法规体系。国家和政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关于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法律和法规,但却存在条款系统性不够、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在档案开发过程中,也依然存在违法违规行为,尤其是在网络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中,泄密现象时有发生,这对国家和社会都会产生不利影响。为此,需要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明确法律法规实施细则,标明开发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违法行为,以及对这些行为的处罚措施。此外,档案安全问题也是新常态下档案工作存在的重要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法律法规体系中也应涉及到对档案安全保密法律的制定与执行。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可以为新常态下档案信息资源的全面开发提供制度保障。

完善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标准规范也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适应新常态的重要保障。因此,要不断健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标准规范。对档案部门来说,一方面要健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内容的标准规范,哪些档案信息资源可以开发,哪些不可以开发,哪些可以优先开发都要有一定的标准。另一方面要健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方式的标准规范,明确规定实体档案信息如何开发,电子档案信息如何开发。不断完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标准,能够确保新常态下的档案信息资源深入、全面的开发。

四、加强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

新常态下,数字化档案信息大量涌现,档案部门要迎接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到来,并做好开发工作。在开发过程中,加强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十分必要。档案部门可借鉴网络建设已有的成果和经验,以各级档案部门的局域网为基础,与办公自动化、政府网、互联网等系统相连,建立数字化档案信息开发平台,充分开发丰富的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新常态下,数字档案馆和档案网站建设已具规模,这为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档案部门利用数字档案馆和档案网站这一平台,将数字化的档案信息资源上传至数字档案馆和档案网站中,用户可以直接进入网站查询相应档案信息,这能够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多范围、跨时空开发。此外,档案部门还应重视对多媒体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与开发,多媒w是信息时代的强势媒体,具有直观、强烈的视听效果,能更清晰、明确地记录真实情况。新常态下,多媒体档案信息资源已大量出现,也必将会成为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社会公众所熟知及利用,因此,加强对多媒体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已成为档案部门的重要工作。

五、借助社交媒体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近几年来,社交媒体以其互动性、时效性和开放性等特征而成为各种信息流的重要传播渠道,在社会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新常态下,微博和微信已成为最受欢迎的、用户量极多的社交媒体工具,档案部门可重点借助微博和微信进行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对微博来说,档案部门可以在微博上开通微博账号,初期上传一些公众感兴趣或是与公众息息相关的档案信息,以吸引一部分微博粉丝的关注,后期档案部门一定要定期上传档案信息,上传的内容要简短并有吸引力,符合现在大众的阅读习惯。就微信而言,档案部门可以在微信上建立自己的公众号,在公众号里设置档案资料、高频预览、联系我们等专栏,定期推送相关档案信息的同时也重视与公众的互动。社交媒体有强大的信息技术作支撑,因此,在社交媒体上不仅可以文字档案,还可以上传与档案信息有关的图片、视频等,不仅可以直接说明档案信息,还可以一些档案故事,举办微型档案展览等,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全方位的开发与利用。

社交媒体是与用户互动性极强的媒介,因此,档案部门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个性化开发。微博、维基、微信、网络社区服务等社交媒体工具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可以适应不同形式的档案信息服务的需求,档案部门针对不同需求,开发出不同的档案信息资源。另外,档案部门利用在线订阅、推送,标签设置等功能,可以对档案的内容进行筛选和分类,并将服务对象定位为个体,有目的地向可能存在利用潜力的用户进行信息推送和介绍,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个性化开发。

六、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要密切结合现实需要

第一,新常态下的社会需求会越来越高,越来越多元化,这就要求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密切关注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实际需求,开发出利用者真正需要的档案信息资源。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最终目的是向利用者提供符合实际需求的、有价值的档案,因此档案利用者的实际需求意愿便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不得不认真考虑的重要条件和标准。如果开发出来的档案信息未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它们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价值也就不能实现。第二,在大数据时代,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有了更强大的数据支撑。档案部门可以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现状、用户的利用意向以及现实社会条件进行单独分析和关联分析,生成数据报告,分析出档案信息资源目前的开发现状以及用户感兴趣的档案方向,从而为档案信息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和方向预测。第三,新常态下,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都会进入一种新的稳定发展阶段。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作为档案工作中与外界关系更为密切的一部分,要紧随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开发出与之相关的档案信息资源,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撑,为它们的可持续发展尽一份力量。

七、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_发

新常态下,信息资源共享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而进行资源的整合便是实现共享的有效方式。档案作为最真实可靠的信息记录,更应该进行整合,以便为社会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然而,现在“档案信息孤岛”现象普遍存在,各地区的档案馆仅仅开发本馆的档案信息,档案信息内容不全面,难以满足社会的高层次需求。因此,为了适应新常态,也为了更好的满足社会对档案的利用需求,档案馆必须打破封闭式的自我开发思想的束缚,从社会角度和利益出发,树立社会档案整合共建共享的指导思想。档案部门要与其他相关部门以及国外档案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以便及时了解和查询本部门未保存的档案信息,做到档案信息的跨部门、跨资源、跨国别开发,解决馆藏资源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难题。

此外,档案馆也要十分重视对民间档案、口述档案、流失海外的档案等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整合。这些档案都是重要的文化遗产,也都是一定时期的反映,尤其是民间档案和口述档案,更贴近人们的生活,因此,更要多加关注。档案馆一方面要时常面向社会开展收集工作,在必要的情况下可实施有偿收集,确保收集到的档案齐全、完整;另一方面,通过举办档案展览并参加国外的档案展览,把那些流失在海外的档案收集回来,这也是保护我国档案资源和文化遗产甚至是维护国家利益的表现。

八、重视对民生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

新常态下,民生问题已然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重点。档案馆在“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和“服务民生”的思想指导下,也开始积极接收各种涉及民生的专业档案,使大量民生档案进入国家档案资源体系。民生档案被接收进馆为其开发奠定了基础,也为档案馆提供了便利。档案馆在开发民生档案时,一方面,要将接收进馆的那一部分进行充分开发;另一方面,还要注意收集社会上的民生档案,同时鼓励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到民生档案的开发过程中,以确保民生档案的完整。民生档案是直接关系到大众的档案,所以,做好这一开发工作不仅可以使档案工作更加贴近百姓,而且也有利于维护百姓的利益。

第9篇:生态文明方案范文

关键词:档案学理论;原始记录性;本质属性

【中图分类号】 G6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8-0244-01

档案的本质属性是档案学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定义档案概念的基础。正因为如此,关于档案本质属性的研讨,档案界一直延续了几十年,成为档案学理论研究经久不衰的热点之一。档案概念是档案学概念体系的“元概念”,其他的概念都由它生成。探讨档案本质属性最为重要的意义就是试图准确地把握档案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档案学的研究对象究竟是什么?在探讨档案的本质属性的时候,首先应该进一步研究什么是事物的本质属性,以及与事物的本质属性相关的一些问题,这对搭建对话平台和对所探讨的问题达成共识是十分必要的。

档案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原始性信息记录,对以往社会活动具有直接的原始记录作用。所以,学界一般认为:“原始记录性”是档案的本质特性之一,是档案区别于其他事物尤其是相邻事物的独一无二的本质规定性所在。但这一本质特性在现实中和许多复杂事物的本质特性一样,并不是表现得很固化,而是具有明显的相对性、动态性特点,是在与相关事物及相关因素条件的对照、比较中表现出来的。因为事实上,并不是除了某种具体的信息物,其他都不是档案,而是许多信息物只要对于人们了解、考证以往的历史事实具有程度最高、最可信赖的原始记录作用,人们就会将其视为档案,并将其作为档案来保存、使用。这也是档案的实存形态广泛复杂、多种多样的根本原因。如文章、图书虽不是档案,但其文稿、书稿却是档案;报刊不是档案,但其文稿和发排稿却是档案;电影、电视节目不是档案,但其脚本、场记、拍摄母片、播发稿等记录物却是档案,等等。因为这些东西都具有原始记录作用,可记录及确证图书、报刊、电影、电视产品的内容及其形成过程的历史事实,并可将其流传于后人后世,让历史明确无误地告之现在和未来。

从信息理论和人类之所以保存、使用档案的心理根源及实践需求角度讲,档案实际上是人类追求信息的确定性、可靠性的产物,是社会实践必须有确定、可靠的信息支撑方能有效进行的现实需要的产物。如果世上有比现在的档案功能更好、效果更佳的东西,人类则会将其作为档案来使用。假设人类可以随意地以超光速的速度跨越时空,可以像在空间中行走那样随意地回到过去,去共同确认历史事实那么人类就没有必要保存什么档案了。档案的本质特性--原始记录性,不仅是档案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所在,而且从根本上决定着其管理方法的基本取向。对档案的管理方法无论怎样简便、有效,均不能以伤害档案的本质特性为代价,而只能以充分实现其对以往历史事实的原始记录价值为轴心。这也是所有管理活动的基本定律之一:管理方法必须维护被管理对象的本质特性。当今世界各国之所以均以“来源原则”为核心的历史主义方法作为档案管理(尤其是实体管理)的基本方法,其原因也大都源于此。

档案是一种在社会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且表现形态多种多样的复杂事物。即使从逻辑上认清了档案的本质,弄清了档案的概念(定义),人们也未必能在现实生活中准确无误地认识并确认什么是档案,什么不是档案。因此,对档案这类复杂事物还有必要从实际现象层面进行认识与分析。当然,这种认识与分析不能离开概念(定义),尤其是事物本质特性的理性坐标去漫无边际地泛泛而谈。档案的实存形态档案的实存形态是指档案在现实中的具体存在形式,也就是在各种各样的具体事物中,究竟什么东西具有档案的属性,是档案,什么东西不具备档案的,不是档案。根据档案的定义尤其是其本质特性,档案的实存形态并不是唯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凡是对历史事实具有某种清晰、明确的原始记录作用的东西都是档案的实存形态,均可成为档案。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档案的实存形态依然主要是各种各样的文件,尤其是文件的定稿和正本,即可信赖程度最高的稿本。所以,中国档案界才有“文件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文件的4档案管理概论归宿”、“档案就是过去的文件”等说法。但必须指出的是,档案的实存形态并不仅仅是文件,除文书外,还有大量非文书类的信息记录物,如文稿、书稿、录音、录像制品、照片、影片、观测记录(如气象、水文、温湿度等方面的人工或仪器形成的观测记录)、实验数据,乃至印章、奖杯、锦旗、胸牌、臂章(袖标)等等。因为这些东西均有清晰、明确的原始记录作用所以也都是档案的实存形态,都在“档案”这一概念的外延之内。当然,这些不同形态的档案虽均有原始记录价值,但其原始记录价值却有着程度上的差异。

一般说来,那些历史其形成的社会实践活动距离较近,较直接,确定性、可靠性较好,内容信息的清晰度、且形体具有唯一性的档案形态,其原始记录价值的程度较高,在档案大家族中的地位较明显、突出。如文件的定稿、照片的底片、图纸的底图、影片的母片等一般被认为是程度最高的档案,或曰“纯粹意义、绝对意义上的档案”。再如,以公务文书为代表的文字记录性档案之所以一直在档案大家族中占主导地位,也是因为其信息内容是清晰、明确的,对历史事实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过程、结果等问题的记录是全面的、具体的。而照片、录音、录像等虽更直观、形象、生动,但这些东西本身往往不能提供其产生的时间、地点,尤其是原因、结果等相关背景信息。所以往往需辅之以相应的文字性说明,才能使其具有原始记录作用。

参考文献

[1] 省社会科学研究所李荫森同志在浙江省档案学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J];浙江档案;1981年10期

[2] 严永官,我国档案专业写作的现状成因及对策[A];中国档案学会第六次全国档案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3] 连成叶,当前档案学研究必须注重解决的三个问题[A];中国档案学会第六次全国档案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4] 伍振华;再论档案的本质属性[J];档案学通讯;2000年06期

[5] 郑锦霞;;百年档案定义略论--兼论我国文件与档案关系问题[J];档案管理;2007年01期

[6] 王英玮;关于档案本质属性的思考[J];档案学通讯;2001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