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地理学概念范文

生物地理学概念精选(九篇)

生物地理学概念

第1篇:生物地理学概念范文

关键词:物理 概念 教学设计

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是物理事实的抽象。它不仅是物理基础理论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构成物理规律和公式的理论基础。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其实是在不断地建立物理概念的过程。如果概念不清,就不可能真正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当然就谈不上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概念教学是学生学好物理的基础,更是学好物理的关键。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才能让学生有效地掌握、理解并运用好高中物理概念呢,笔者从实际教学的经验中体会到,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抽象为形象,可以提高概念教学的效果。以下是本人结合实际教学总结归纳的一种概念教学方式,愿与同仁一同探讨.

一、高中物理概念分类

基于发展观点,我认为高中物理概念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初中已形成的初浅的,甚至是不完整的概念。此类概念在学生脑子里已经形成,但不是很成熟,甚至可以说还不是很科学,称之为旧概念。旧概念教学要在了解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使其完整化、科学化,变得更严谨。另一类是属于全新概念,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的概念。新概念的教学,必须让学生了解它的来龙去脉。要理解概念的内涵(既反映了物理对象某种属性的“质”,又反映了物理对象某种属性的“量”),又要理解概念的外延(既概念的适用范围,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具有某一属性的一个个,一类类现象或事物)。

二、物理概念教学设计

下面以高中物理第一册第二章第一节“几个基本概念”的教学为例,阐述概念教学设计。本节包括参考系、质点、时间与时刻、位移与路程等概念。把这些概念进行分类,参考系(相当于初中的参照物)、时间与时刻、路程应属于第一类,是初中已经接触过的概念。而质点和位移是新概念,属第二类。

1、要在了解学生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进行旧概念教学。由于参考系、时间和时刻、路程这些概念都是在学生头脑里已经初步形成的概念,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尽量要让学生表现出他已有的知识水平。在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基础上进行教学。

2、新物理概念的引入和形成。在物理概念教学中,首先要使学生明白,原有概念的局限,从而知道为什么要引入新的物理概念。

例如:“位移”概念的引入:先让学生观察两个路径ACB、ADB都从A地抵达了B地,如图所示。路程分别为25km和30km。然后向学生提问该两种路径有共同之处吗?学生可以观察出两种路径的初位置与末位置是相同的。从而引发出路程无法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只能引入新概念位移:即位移是表示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如:从A到B的位移为22km,与路径无关。再问:如果从A地出发经过位移大小为22km后一定能到达B地吗?进一步引出位移的矢量性,即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通过这种设置新情景,层层诱导让学生观察、思维、分析,比较“现象”的共同属性,从而明白为什么要引入“位移”,位移具有矢量性。

3、通过“比较”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为了深入理解概念,除了要理解其物理意义外,还应找出概念与构成它的要素或与它相近的另一概念的异同点及联系。帮助学生掌握概念体系,所谓概念体系是指由相邻概念(如静电场与重力场,电力线与磁力线,库仑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等),相似概念(如质量与重量,动量与能量,电场强度与电场力,电压与电动势等),相反概念(如力的合成与分解,正功与负功等),并列概念(如电场强度与电势),从属概念(如电场强度与点电荷电场强度等)组成了系列概念,只有当学生弄清这些易混概念的区别与联系,才能正确理解概念,防止错用概念,提高运用概念的能力。

4、编撰适应例题,巩固物理概论。概念形成之后,为了巩固新概念,可在概念上容易出错的地方,编撰适当的例题,变化条件,多方设问。这些问题要很容易把学生对概念的模糊认识暴露出来,然后澄清学生对概念的模糊认识,便会形成正确概念。

总之,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教学的艺术性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要有一番设计。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法。在物理概念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有把握不同概念的特点,选用不同的适用于该概念的教学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充分理解概念的内涵,把握概念的实质,为灵活运用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若有几个概念一起教学,如果不经过合理的课堂设计,可能就是一盘散沙,最后也就无法在学生头脑里留下一幅能够反映现象之间密切联系的,完整的物理图景。

主要参考文献

第2篇:生物地理学概念范文

关键词:物理 概念 教学 方法 探究

如果说物理是座高深的殿堂,那么概念就是建筑这座殿堂的一砖一石;如果说物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机体,那么概念就是构成这个机体的一个个细胞。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习物理是从接触这些新鲜概念开始的,学不懂物理也往往是从不能掌握这些陌生概念开始的。因此,如何在学生踏上物理学征途的开始,为他们牢牢地打好概念这块"基石",并通过这块"基石"唤起他们继续攀登的勇气和兴趣。这是每一个物理教师在教学中注意的首要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在物理教学中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在教学中创设学习物理概念的环境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必须创造一个适应教学要求借以引导启发学生发掘问题、思考问题,探索事物本质属性的物理环境,常用办法有:

1、运用实验。例如:学习"大气压"的概念,有经验教师曾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先将一个剥去外壳的熟鸡蛋,置于比蛋稍小的玻璃瓶口上,鸡蛋在瓶口上静止不动,接着拿去鸡蛋将酒精棉花点燃后投入瓶内,燃烧片刻,使瓶中空气稀薄,再将那只鸡蛋置于瓶口上,学生们惊疑地看到鸡蛋慢慢地被瓶口吞掉,这样很容易激发起学生主动探索其中奥秘的积极性。

2、利用学生积累的生活经验。生活经验与物理概念往往存在一种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对学生具体掌握物理概念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在教学中抓住学生源于生活的经验来创设物理环境。

例如: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知道"体重"的说法,其实,在物理概念中指的是质量,因此,在质量概念的教学中,要善于抓住这种区别,把测"体重"这一活动引用到课堂教学中。

二、在教学中对概念进行思维加工应用

物理概念是对物理现象、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所以在概念教学中,若只向学生提供概念的感性材料而不同时让学生参与思维加工活动,则尽管教师在作出概念的文字或数字表达时讲得很清楚,但对学生来说,表面联系和内在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生活经验和科学概念仍处于分离状态。因此,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就必须进行思维加工。

"学以致用"是我们的教学目的,也是概念教学中的一项基本要求。因为只有通过运用,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概念。同时在应用过程中,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上的缺陷才能暴露出来,以便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加以纠正完善和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例如:学过"密度"这一概念后,可以向学生提问:质量是lkg的钢球,切去500g其密度是否变化?或者有学生回答:质量减少一半,密度也是原来的一半。这时就应引导学生分析,物质密度是否与其质量大小有关系?通过分析,让学生悟出密度没有变化的道理,从而加深了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的理解,也进行了分析方法的初步训练。

三、在物理概念教学中使学生建立概念所经历的抽象思维的过程。

物理概念不仅是物理基础知识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构成物理规律、建立物理公式和完善物理理论的基础和前提。由于物理规律揭示了物理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关系,如果对物理概念没有理解,就谈不上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运用。中学生感到物理难学,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物理概念没弄明白。死记公式、题海战术不是学习物理的方法,而弄清概念的建立过程、内涵和外延,才是学好物理的基本途径,所以物理概念的教学是掌握物理知识的关键。

例如:如果学生对力、质量和加速度这几个概念搞不清楚,那就无法掌握牛顿第二定律,更谈不到正确应用了;如果没有对电路、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的理解,也就不能学好电学的一系列知识。

1、使学生懂得物理概念是如何建立起来的。首先是要使学生了解建立物理概念所依据的实验事实,这是形成物理概念的基础。因为学生了解与概念有关的实验事实的过程,实际上是建立感性认识的过程,亦是对研究对象形成正确、清晰的表象过程。其次,在物理概念教学中,还应注意使学生了解建立概念所经历的抽象思维的过程,这不仅是学生掌握物理概念的关键,同时,也是实现物理教学发展职能的重要途径。

2、使学生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这主要包括:①使学生知道该物理概念反映的是哪一类客观事物的哪些本质属性;②它是如何定义的,如果是物理量概念,则其量值是怎样测量和计算的,单位是什么。必须指出的是,构成物理概念内涵的本质属性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若干个。例如,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就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①物体在运动;②物体运动的轨迹是圆形的;③速度大小不变,其方向随时间不断改变。正是由于物理概念具有上述特征,因此,在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时,不能把物理概念理解为是某类事物的所有属性。

3、使学生了解物理概念的外延。在物理概念教学中,衡量或判断学生是否掌握物理概念外延的标准是:①学生是否能准确地把握该概念的适用范围和条件;②是否能正确了解该概念与相近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理解或实际运用物理概念时,自觉或不自觉地缩小或无条件地外推概念的外延都将造成错误的结果。

4、使学生学会运用概念。学生运用物理概念的过程,不仅是巩固、深化和活化物理概念的过程,亦是训练学生掌握运用概念的方法的重要途径,它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学生学会运用概念的标准是学生能运用已学的有关概念说明和解释有关物理现象。

在概念教学中应指出,人对任何事物的认识包括物理概念在内,都有一个过程,都是有阶段性的。因此,物理概念的教学也要注意它的阶段性,不能一开始就讲深讲透,那样,效果会适得其反,真正重要的是应该做到:既要使每个阶段具有十分明确的适度要求,又要使各阶段相互联系,逐渐加深扩展,切不可使之僵化。

第3篇:生物地理学概念范文

关键词: 中学物理 概念教学 五步教学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中学物理课中“学习终身发展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并使他们的认识能力在此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这是中学物理教学的核心问题。李政道在回答怎样才能学好物理这一问题时就曾强调:学习物理的首要问题是要弄清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物理概念教学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知程度,进而影响到学生整体知识网络的构建与拓展,可以说学好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关键。中学物理教学实践表明物理概念是物理中既不易“教”,又不易“学”的内容,下面我就如何通过“五步”开展物理概念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明确概念意义

创设概念教学的情境是物理概念教学的必经环节。物理概念一般比较抽象,对于缺乏理性认识的中学生来说,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如果教师在概念教学过程中去创设恰当的“境”,激发学生的“情”,就不仅能帮助学生比较容易地认识概念,而且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对物理概念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好奇转变为爱好,由爱好转变为对物理知识的渴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新奇、积极的心态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很快就能灵活掌握物理概念,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学习“大气压”的概念时,可创设这样的情境:先将一个剥去外壳的熟鸡蛋,置于比鸡蛋稍小的玻璃瓶口上,鸡蛋停在瓶口上不动;接着拿去鸡蛋,将酒精棉花点燃后投入瓶内。燃烧片刻,待瓶中空气稀薄,将鸡蛋置于瓶口,学生会看到鸡蛋慢慢被瓶子“吞入”,最后落入瓶中。

二、运用直观,力争建立概念

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目的要求,运用实物操作、模型演示等直观手段进行教学是贯彻“从生动直观到抽象思维”原则的基本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首先应让学生联系在生活实践中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对有关物理现象和过程产生必要的感性认识,这是形成概念的基础;其次,应在学生拥有足量材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想象、归纳、概括等,把握物理事物的本质。所以在概念教学中,既不能只提供形成概念的事实依据而不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思维活动,又不能只是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的简单演绎。例如,讲“声音是怎么产生”时可以做下面两个演示实验。实验一:让学生用右手按住自己的咽喉部位,然后大家同时说一句话,这时大家感受到自己的手振动了;实验二:让每一个学生都拿出自己手中的音叉,用力敲击音叉。大家会听到声音,然后大家把音叉触及自己的面颊,大家感受到音叉在振动。通过这两个小实验,学生很直观地理解了――“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物理概念。

三、多种方法,科学记忆概念

解决物理问题就是运用记忆的物理知识去分析、综合、推理的过程,准确的记忆是正确应用的基础,理解是物理记忆的关键。“只有组织有序的知识,才能在需要应用时,成功地提取和检索”。心理学研究表明: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可以使同一内容在大脑皮层建立多通道联系,从而增强记忆效果。当学生理解概念后,用多种科学的方法记忆概念是很重要的一环。为了使学到的知识记忆牢固,必须采用多种加强记忆的方法。如图表记忆、顺口溜记忆、理解记忆、类比记忆、系统记忆、形象记忆,等等,这些巧记、妙记,都能缩短记忆周期,使知识信息贮存得牢固。指导学生科学记忆,可以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智慧的仓库”。在新的学习活动中,当需要某些知识时,就可随时取用,从而保证了新知识的学习和思考的迅速进行。

四、通过应用,加深认识概念

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深入不下去。教师的任务就是全方位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他们深入理解概念的本质。对于物理实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初中生往往是出于好奇心,而不是有目的地去观察,这样不利于物理概念的形成。因此,教师应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观察物理本质上,不仅要发现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而且要发现特征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以“沸腾”概念的学习为例,对于水烧开的过程,学生往往只注意冒气泡这一现象,而忽略了其变化,这样不利于形成完整的沸腾、汽化的概念。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水开的全过程:加热前有无气泡,加热过程中,气泡的部位如何,气泡怎么变化,剧烈程度如何,温度是否继续上升等,从而把学生的好奇心引上正轨。

五、通过分析,深化概念间的联系

运用物理概念进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深化认识的过程,又是检验学生对概念认识是否正确的主要标志。必须对概念规律的内在联系加以挖掘。有些同学对每节课的单个概念理解,却不善于把多个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物理概念之所以有用,不仅在于它是具体的物理现象的概括和抽象,而且在于它与其他概念的联系。学生不能把相关概念综合成一个相连相容的概念网络,也就不能把它们应用于各种物理场合。事实上,初中物理的许多概念前后都有联系,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就可收到“一石数鸟”之效。如复习“电功电功率”这一章时,学生比较电功和电热计算公式时,发现有时公式形式是相同的。这时就应引导学生分析:电流做功的实质是什么,两个物理量形式上达到统一,蕴藏着一条什么规律,使学生联想到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并由此进一步分析,何时Q=W,何时Q≠W。这样,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

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法。在物理概念教学过程中,“五步”的关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应因概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我们只有把握不同概念的特点,选用不同的、适用于该概念的教学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充分理解概念的内涵,把握概念的实质,为灵活运用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不是简单地将概念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形成概念、掌握概念,发展多种能力,同时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尚仁.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4篇:生物地理学概念范文

生物概念是对生物及其生理现象和本质属性的认知,生物教学中很多原理、规律和方法都需要借助相关概念得以准确表述。生物教学中的重要概念处于该课程的中心地位,包含对生物基本现象及其特征、本质的理解和解释,对于高中生物及相关学科具有基本的支撑作用。概念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是高中生物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课程中包括的专业概念十分广泛繁多,学生对其理解不充分就难以掌握生物基础知识和其间的联系,不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导致生物教学无法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所以教师要针对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概念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教学质量,使学生能精确掌握生物概念,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目前,高中生物教学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包括学生不重视理解,死记硬背;忽视概念的联系性,将不同概念孤立起来;没有分清主次,不注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能对概念进行深入思考,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到概念教学的重要性。将概念教学方法有效运用到课堂当中,对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生物是十分必要的。

2.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的应用

2.1导入生物概念

高中阶段的生物课程,生物基本概念很多,它们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学生难以对其加以区分和辨别。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是通过概念的字面意思对其进行直接解释,使学生了解概念具体含义,但是对于很多难以直接表述的概念来说,教师平面直白的解释不能充分表达概念的内涵,例如蛋白质的概念仅仅是定义描述,所以教师需要运用导入策略,展示概念背景,使学生充分了解相关知识。同时,还可以导入实验,使学生形象地把握概念验证和概括的过程,学生亲自动手能加深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力,掌握其本质特征,使教学达到理想效果。例如,对酶的概念解释就可以运用这一策略。此外,还可以导入情景,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比如光合作用的概念就可以通过创设情景来是学生全面掌握相关知识体系。

2.2生成生物概念

生物概念的生成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概念教学中引入实例,是刻画生物概念的重要手段。将生物概念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和认知水平。例如,在解释细菌的概念时,就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出现的乳酸菌、菌类食物等加以辅助解释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利用比较的方法,找出概念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对其加以辨别能够深化记忆。高中生物中的很多概念容易混淆,所以必须将其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找出不同和联系。相关概念例如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与姐妹染色体、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DNA与RNA等,对这些概念进行多方面的列表分析比较,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第三,利用比喻的方法将概念具体化形象化。理论来源于实践,恰当的比喻能便于学生理解分析。例如食物链的概念可以通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形象比喻解释生物之间的关系。

2.3巩固生物概念

首先,可以建立清晰的图示,构建概念图,这是加深概念巩固的主要方法,能引导学生分析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梳理出整体的概念体系,从而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其次,教师在分析解释了生物概念之后,应该将概念运用到练习当中,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设计相关习题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也是巩固概念的有效途径。再次,还可以运用简练押韵的语言,将概念总结并突出重点,形成口诀是加深学生记忆。这种方式能够增加学生的兴趣,也有助于学习记忆。

2.4强化生物概念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去了解知识,这是强化记忆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生活中观察到的生物现象与课堂知识联系起来,能过是他们更好的理解生物概念,学习相关知识,并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这种自主探究的过程也是强化概念的过程。其次,教师应该对生物概念进行准确的外延,使学生在领会概念实质的同时获取更多相关知识,将不同的理论联系起来,形成知识体系,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更易于理解的强化。再次,教师可以在概念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对同一概念进行综合解释,例如新陈代谢概念,就可以利用分析法、图解法、对比法、实验法等多种方式,其中还会涉及到其他概念的引入,可以选择其他适当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导入、生成、巩固的策略,是强化概念的有效手段。

第5篇:生物地理学概念范文

【关键词】物理概念教学 感性认识 前概念 创设情境 内涵和外延

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在谈如何学好物理时强调:学习物理的首要问题是要弄清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物理概念教学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认知程度,进而影响到学生整体知识网络的构建与拓展,可以说学好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关键。由此可见概念教学是学生学好物理的基础,更是学好物理的关键。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有效地掌握、理解并运用好高中物理概念呢?

一、物理概念教学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物理概念是大量物理现象的高度科学抽象,它超脱了现象而说明事物的本质。学生学起来感到异常的困难。教学过程中常出现这样一些现象:学生对概念文字背的滚瓜烂熟,但却不能真正理解概念所反映的本质。究其原因:

1、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时感性知识不足。

2、相关的准备知识不足

3、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常见错误的干扰

4、 物理概念的混淆

5、 只注重概念和规律的死记硬背,不注重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

二、加强物理概念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让学生获得充足的物理感性认识,形成丰富的物理表象

1、利用日常生活经验,为概念的形成提供认识基础

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身边的物理问题勤观察,勤记录,勤比较,以收集丰富的感性材料,形成具体的感性认识。通过大量的现象和事例,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剔除次要的、非本质的因素,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以形成概念。

2、通过观察实验,为概念的形成提供科学依据。

有些概念所涉及的现象不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运用实验展示物理现象和过程,不但可使学生对物理现象及过程产生必要的感性认识,还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积极主动思考。

3、利用物理经验事实为概念的形成搭建桥梁

物理学和生产实践中的一些经验事实,学生不很熟悉,课堂上无法进行实验观察。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教育软件和教师的讲授,阐述经验事实,使学生获得感性材料。

(二)“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建立物理概念的科学方法

物理概念是对物理现象、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在物理概念的教学中,若只向学生提供形成物理概念的感性材料,而不让学生参与思维加工活动,掌握建立物理概念的思维方法,则学生对物理概念的认识仍是肤潜的、片面的。因此,教师要依据物理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精心设计问题或问题组,细心讲解,引导学生分析物理现象,并指导学生认识物理现象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及其相互联系,进而形成物理概念。

(三)排除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错误观点干扰

教师对学生头脑中错误的认识和概念了解得越多,学生多思维结构转变的过程认识越深,学生越能成功地把错误概念转变为科学的物理概念,避免错误概念的产生。消除错误概念的影响是促进学生理解正确概念的极其重要的一环。例如: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时,大多数学生都有和亚里斯多德一样的错误概念: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可以引导学生设计并亲自进行如下一个小实验:

第一步,先用一个小铁球和一张展开的纸片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显然铁球先落地。貌似证明了学生的错误是正确的。

第二步,接着用两张相同的纸片,将一张纸团起,让两者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结果纸团先落了地,即重量相同又不同时落地。

第三步,一张小纸片和一张大报纸,将小纸片团起,让两者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结果纸团先落了地,即轻物落得快。

通过巧妙的实验设计,使学生的错误概念与实验现象发生冲突,引起思维的撞击,学生自然会提出问题:重的物体与轻的物体究竟哪个下落得快?从而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和探究问题的欲望。并使学生对自己之前的认识产生怀疑,为正确概念进入学生思维世界扫清障碍。

(四)搞清概念的物理意义,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1、搞清概念的物理意义

深入理解物理概念,还应当注意不要把概念的物理含义(内容)或定义当作概念的物理意义。一个概念的物理意义,并不是指它的内涵,也不是泛指它在物理学中的地位作用, 而是侧重指出为什么要揭示某一研究对象的某一物理属性,即建立或引入该物理概念的原因

2、明确概念内涵

物理概念的内涵反映了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本质属性,理解概念的内涵是理解概念的关键。如,“压力”的定义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它揭示了压力的全部内涵:1是力;2是两个物体直接接触时发生的;3作用点在物体表面上;4方向与物体表面垂直。对这样的概念,除抓住四条内涵外,还应考虑:在“垂直”后面添加“向下”这一词组行不行?为了避免学生中常常把“重力”和压力混为一谈的错误倾向,教师应考虑多举方向不向下的一些实例。

3、明确概念外延

物理概念的外延是指物理概念适用的范围与条件。例如,库仑定律确定的力,只适用于静电场,对迅变电场、涡旋电场不适用;电势的概念只适用于静电场,不能用于交变电磁场;在惯性系 F=ma , 适用于宏观低速。通过对物理概念外延的学习,能使学生逐步深化和扩展对概念的理解。掌握物理概念的外延就能理解概念的适用条件,定义式的应用范围和式中各个物理符号的具体物理意义。

第6篇:生物地理学概念范文

关键词: 物理概念教学 思维障碍 教学建议

一、引言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物理学习没有积极性,并存在一定程度的畏难心理。究其原因,主要是物理没学好,成绩不理想。调查发现,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往往不是因为大题(如计算题)没做好,而是选择题部分的得分率偏低所致,进而影响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做错的题目往往是属于对物理概念进行判断与推理的题型,这一情况说明新教材对许多学生物理概念的学习与运用仍旧存在着一定的障碍,这要求教师对物理概念的教学需要进一步拓宽和提升。本文从探究物理概念教学的意义、学习物理概念常见的思维障碍、物理概念教学的几点建议等几方面加以阐述。

二、探究物理概念教学的意义

1.对物理概念教学进行探究,有利于提高学习者学习的有效性。

物理概念是物理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物理思维的基础,有很高的概括性和抽象性特点,所以常导致部分学生在理解物理概念和运用物理概念进行物理思维时,往往会发生一些思维障碍。对物理概念教学进行探究,有利于提高物理概念教学的效益,避免或减少学生在物理概念学习中出现的思维偏差,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2.对物理概念教学进行探究,有利于提高教学者教学的科学性。

物理概念,其本身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长期探索的活动历程,反映了事物的本质特征,并成为物理思维的基本元素与基本工具,是全人类聪明才智的体现与结晶,人类正是借助于物理概念的简约与概括的思维方式,发现了自然界运动与变化的规律,形成并建立了物理方法、物理规律,进而构建了物理学的理论体系大厦。所以,概念本身蕴涵“过程与方法”,对物理概念教学进行思考与研究,势必会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宽、教学方法与和手段的提升,从而提高教学者教学的科学性。

3.对物理概念教学进行探究,有利于实现新课程 “三维目标”的实现。

物理概念是物理理论的基石和精髓,在物理教学中,物理概念的教学是第一要务,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新课程要求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角色的转换,首先是物理概念教学中角色的转换。因此对物理概念教学进行探究,有利于 “教学模式”与 “学习模式”的转变与优化,有利于新课程所提出的“三维目标”的实现。

三、物理概念学习常见的思维障碍

1.感性认识的缺乏是造成学习物理概念思维障碍的原因之一。

感性认识是指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片面的、现象的和外部联系的认识。认识的唯物论认为:“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一切真知都是从社会实践中得来的,而感性认识直接发源于实践,离开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高中物理相对于初中来讲,内容更多,也更为抽象与概括,一些学生学习起来感到更加抽象,思维无法跟上。尽管高中的许多物理概念来源于实际生活,但它对现实生活中物理现象进行了高度的概括,此时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时如果没有获得相关事物的足够的感性材料,就很难达到充分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处延,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因此,缺乏感性认识是学生学习物理概念发生思维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要减少学习物理概念的思维障碍,教师就应该想方设法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例如,在学习“电场强度”这个概念时,由于电场本身是看不见也摸不着,很多学生在开始学习时,感到非常的茫然与抽象,此时教师一定要做好用点状电极模拟两点电荷带电体产生的静电场实验,若有条件,应做好用同心圆电极产生的稳恒电流场模拟同轴柱面带电体所产生的静电场。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多举例多训练,学生才会慢慢有“感觉”。可见,有些感性材料虽然不属于思维的范畴,但却是思维的基础,是形成和掌握物理概念的必要条件。

2.习惯性思维的负面影响也是造成学习物理概念思维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习惯性思维是人们在思维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心理学指出:“习惯性思维是指人们按照某种固定的思路和模式去考虑问题,思维表现具有倾向性和专注性的特点。”习惯性思维对物理概念的学习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其积极的一面体现在在处理问题时把头脑中已经形成的物理思维模式恰当地运用到新的物理情境中去解决新的问题;其消极的一面体现在在处理问题时把头脑中已有的、习惯了的思维方式不恰当地运用到新的物理情境中去,没有区分所研究的对象和旧有经验之间的差异,导致错误的认识或判断。例如,有一个静止点电荷放在一个只知其中一条电场线是直线的电场中,问其做什么运动?其中有一选项是此点电荷一定从静止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很多同学因多选了此项而导致整题失分。究其原因,表面上看是错在误认为电场线是直线的就是匀强电场,所以作出点电荷一定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判断,进一步分析发现,此错误的深层原因是对匀强电场概念的习惯性思维导致知识负迁移所引起的。可见,习惯性思维也是造成学生学习物理概念思维障碍的原因之一。

3.缺乏对比思维的品质是造成学习物理概念思维障碍的原因之一。

对比思维是:“通过对两种相同或是不同事物的对比进行思维,寻找事物的异同及其本质与特性。”物理概念的建立离不开对比思维,同样,学习物理概念也离不开对比思维。高中阶段的物理概念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物理学中相关概念较多,它们虽然是根据同一种物理现象而引入的,但反映不同本质属性的不同概念,它们既有相互联系的一方面,又有本质上的区别。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时若不能把握相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在运用物理概念进行物理思维时,往往就会产生一些思维障碍,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如乱套公式、张冠李戴等思维混乱现象。例如:时间和时刻,路程与位移,速度与加速度,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动量和冲量,发射速度与运行速度,热量与内能、固有频率和驱动频率,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电动势和电势差,等等,学生往往因不清楚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导致解答时发生思维障碍。

四、物理概念教学的几点建议

1.使物理问题生活化,加强物理概念的感性认识。

新课程所提倡的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把物理问题置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当中,让他们在生活中感受物理现象的普遍存在,在学习中感受物理概念、规律的具体运用,进而将教学的目的与要求转化为他们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如在高中物理时间与时刻、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概念讲解时,我以汽车违章超速的《交通违法处罚告知单》为例展开分析与讨论:“……车牌号:×××,电话×××,车速实测值100km/h,限速值60km/h,车辆类型:×××,违章时间:09-06-11,09:40:36,违章地点:省道×××线,……”,对这种源于生活情境的问题开展分析与讨论,有利于学生对物理概念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另外,在物理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现代教育技术,使物理问题生活化,加强物理概念感性认识和理解。例如在“机械波”的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多媒体教室播放两组实景录像片段:第一组单个物体的几种运动形式,如直线、曲线、圆周等运动;第二组为波动形式,如艺术体操(长绸舞)、大型团体操(红旗飘飘)、篮球比赛中看台上的人浪等。借助现代教育技术,通过类比的方法,学生能明白:波动也是一种运动形式,各振动质点并没有随波迁移。这样,通过媒体的播放演示,学生不仅能感受物理就在身边,而且能强化对机械波的感性认识,处于较积极的思维状态,提高学习效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引导学生从数学表达式中领悟物理概念的内涵,减小习惯性思维对物理概念学习的负面影响。

数学表达式具有的高度概括性特征与简捷且又严密的逻辑思维方式,能够为描述具有较深刻内涵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提供最佳表达形式。因此,在平时的物理概念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数学方法和数学思维在概念的分析、表述和解决物理问题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自觉且有针对性地将物理概念和数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既能把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又能从数学表达式中深刻领悟其物理概念的内涵,从而扩大习惯性思维对物理概念学习中起到促进作用的积极一面,减小习惯性思维对物理概念学习的负面影响。如高中物理中的“电容”这个概念,它的定义式是C=,如果学生了解用比值来定义物理概念的特点,就不会受习惯性思维的负面影响所得出“电容与电量成正比,与电压成反比”的错误认识,明确电容与电量或电压是无关的,是由电容器本身性质所决定的,即体现在决定式C=当中所涉及到的几个物理量,就较容易地判断出电容与正对面积和电介质成正比与距离成反比。这样既简单又记忆深刻,因此,在物理概念教学时教师不能够只进行单纯的文字说明,或只让学生死记公式,这都是不可取的,应引导学生从数学表达式中领悟物理概念的内涵,减小习惯性思维的负面影响,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3.引导学生对物理概念进行对比分析,加强对比思维品质的培养。

在平时教学中,为了深化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应多引导学生对相关的物理概念进行对比与分析,让学生了解相关物理概念之间相似的方面与本质的区别,深化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如在讲电学中“电动势”这一概念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电动势是表征把其他形式能转化成电能本领大小的物理量”的本质特征,并且把电动势与电势差这两概念进行对比,数学式表达电动势是E,而电势差是U=,这样学生就能较好地把二者区别开来,并较好地掌握“电动势”这一概念。倘若不清楚电动势的本质意义,没有把它与电势差进行对比,学生就容易形成电动势与电势差没什么区别的错误观念。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积极探究物理概念的学与教,认真分析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时产生各种思维障碍的根源,拓宽和提升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纠正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过程中的错误与偏差,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提高物理概念教学的有效性与科学性。

参考文献:

[1]袁运开主编.物理教育学.

[2]乔际平.物理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2003,(5).

第7篇:生物地理学概念范文

关键词: 物理概念 物理规律教学 高中物理教学

物理教学的中心是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研究,从一定意义上说,两者相比,物理概念更重要。如盖楼房需要钢材、木材、水泥等材料,物理概念是思维问题、分析问题,选择过程是利用一系列概念进行思维判断、推理的过程。

一、中学物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物理定律与公式都是由概念出发,通过实验,经过思考建立的,它反映的是物理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电路的欧姆定律1=U/R,体现了一个电阻上的电流I与电阻R本身的大小及加在它两端的电压U的大小之间的关系。如果电流、电阻、电压等概念不清楚就无法真正掌握欧姆定律及其公式。因此,学好概念是至关重要的。

二、如何提高高中物理概念的教与学的有效性

1.善于抓住物理概念的特点

物理概念的建立,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是关键。充分利用各种方式观察事物,表现或者接触现实生活,在物理现象和事物的构成图像中,抓住主要特征,建立物理模型。

物理思维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理想化”,是关于具体的抽象,是抓住带有本质属性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忽略次要方面的一种抽象。于是出现“物理模型”,出现物理概念,它们源于客观运动着的事物,又不同于事物的原型。因此,物理概念教学必须搞清楚为什么,这是解决所有问题的解决;内涵和外延的新概念,它是什么,它与我们的生活和以前的概念和经验的差异、比较、鉴定,建立一个新概念是一个渐进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把它放在不同物理环境中比较、完善和丰富,使学生成为更深刻、立体的理解。

2.正确理解物理概念的物理意义

物理概念是由物理现象和事实抽象出来的,是用来表征物质的属性和描述物质运动状态的。任何物理概念都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在建立物理概念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从具体事物、事例或演示实验出发,使学生对物理现象获得清晰的印象,然后通过分析,抓住现象的本质,使学生从具体的感性认识上升为抽象的理性认识,从而形成物理概念,而正确理解物理概念的物理意义是十分重要的。物理概念有确定的物理意义,只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物理概念的物理意义,才能全面、系统、深刻地理解这个物理概念。如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历来是学生感到抽象难懂的概念。向心加速度只能改变线速度的方向,不能改变线速度的大小,是描述线速度方向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有些学生对向心加速度能改变线速度的方向,但不能改变线速度的大小这一特性不能理解。其原因是对向心加速度的物理意义理解不透,此时应引导学生从向心加速度特点出发,认清向心加速度和线速度方向间的关系,即互相垂直,故向心加速度不能改变线速度。

3.在灵活运用物理概念的实践中体会内容

物理概念最终是为解决物理问题打基础的,掌握得如何,只有通过运用概念解决具体问题加以检验。因此,概念教学中要不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物理概念分析、解决有关物理问题和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规律的运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形成自然记忆,并借此提高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及时暴露概念学习中的问题,有利于对概念的进一步理解。

三、在物理概念的深化过程中有意渗透物理思想,是增强物理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巴甫洛夫曾说:“有一种很好的思维方法,尽管没有太多人才可以取得很多成就,如果思维是不好的,即使有才华的人将一事无成。”思维方式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大多物理教科书的规律是从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由实际问题到理想模型等,在由浅到深处闪亮着物理思想火花。因此,在学习物理概念的过程中,继续渗透物理思想,从而更好地把握物理规律。

第8篇:生物地理学概念范文

1 物理概念的习得策略

学生对物理概念的习得主要发生在课堂中,因此物理概念的习得策略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而不关注学生的自习过程。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学习策略:

1.1 实验感知的策略

实验感知的策略是指在人为条件下运用仪器、设备使研究的现象反复出现,通过人的知觉和感觉有目地的进行观测、研究,提炼出有效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

实施实验感知策略的程序是:(1)观察。观察是利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及科学仪器,有计划、有目的对自然状态和客观事物进行视、听、闻、尝、触、测,收集获取信息,从而把握研究对象的多种属性。观察要与思考相结合,观测是前奏。(2)推测。推测是将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引出新的判断,这是进行思维推理、发现规律的认识过程。(3)实验。实验是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应用各种科学仪器、设备使研究现象反复出现从而有目地的进行观测、研究的一种方法。它是科学概念形成的基础。

例如,建立“机械振动”这一概念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先观察风中的树枝的摆动、水中浮标的上下运动、钟摆的摆动等现象,让学生思考这些现象的共同运动特点;然后告诉学生这些都是机械振动,指导学生推理出机械运动概念的概念是“物体在平衡位置附近往复运动”;然后再演示弹簧振子和单摆实验,进一步让学生建立机械振动的科学概念,把握“平衡位置”和“往复运动”的本质特点。

1.2 前概念转变的策略

在学习物理概念之前,由于生活经验的积累或者其它学习,我们对相关的物理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这些认识往往是不准确的、片面的、主观的,因而是非科学的,这些概念就是前概念。前概念往往干扰科学概念的学习,要学习科学物理概念就必须转变前概念。前概念转变的策略就是将我们头脑中的前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的有效策略。

前概念转变的策略具体的实施程序是:

(1)暴露。前概念往往是隐藏的,我们在学习新概念时往往开始并不显现出来,而是在学生应用概念时显现出来使学生做错题。所以我们一定要想办法让其显现出来,暴露前概念最好的办法就是对新概念进行联想、利用新概念分析日常现象。

(2)批判。评判是前概念转变的关键,常用的评判方法有实验法(如伽利略轻重物体同时落地实验)、反推法(用前概念反向推理得出明显的错误结论从而显示前概念的错误)、举反例法等。

1.3 抓关键字词的策略

物理概念的表述是科学而又简练明了的,在物理概念的规范表述中,每个字词都有其作用,尤其是关键字词。真正理解了那些关键字词,就真正理解了概念,这就是抓关键字词的策略。这个策略的程序是:(1)细读概念文字;(2)划出关键字词;(3)整理。

例如,惯性概念是物体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其中“保持原来运动状态性质”的“保持”是关键字词。“保持”就是“保持原来,阻碍改变”,其涵义包含二个方面:一是静止或匀速时使物体原状态,二是受力时表现为对运动状态改变的阻碍性。因此,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固有属性,与位置、运动状态无关。

1.4 分层理解的策略

物理概念的分层理解的策略就是指在各种物理现象中,首先是这类现象的核心问题,然后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分析归纳出现象本质的共性,再经过抽象概括得出抽象概念,进而深入理解应用概念。该策略的实施程序是:(1)明确物理现象;(2)分析概括;(3)得出结论;(4)理解应用。

例如,学习“动量”的概念。(1)可以先让学生明确物理现象:大人与小孩相撞,谁会被撞倒?(2)分析概括:物体的运动效果不单由质量或速度决定,而由它们的乘积mv。来决定。(3)得出结论:问题的质量和运动速度的乘积叫物体的动量,即P=mv。(4)理解运用:a.动量是矢量,其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其运算符合平行四边形法则。b.动量是状态量,对应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c.动量具有相对性,因为速度具有相对性,一般选择惯性参考系;d.动量的物理意义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和效果的物理量,其单位是千克·米/秒。

1.5 类比的策略

类比策略是根据二个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从而推出其它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相同的一种推理方法。

实施类比策略的基本程序为:(1)确定研究对象;(2)寻找类比对象;(3)将研究对象和类比对象进行比较,找出相似关系;(4)根据研究对象的已知信息,对相似关系进行重整化处理;(5)将类比对象的有关知识类推到研究对象上。

例如学习磁感应强度B的概念,可以采用类比的策略。寻找类比对象电场强度E,可引导学生列一个表格,容易掌握它们的异同。

1.6 把握概念物理意义的策略

有些物理概念如加速度、速度、电场强度E及磁感应强度B等往往是用数学表达式来定义,要抓住这类概念的本质特征,掌握其物理意义。在比值法定义中,被定义的物理量与分子、分母的物理量不成正比、反比,这一点我们要让学生时刻理解掌握。例如物理量电容的定义式C=Q/U,电容C与所带电量Q和两极间电压U无关,而是由电容器本身决定。再如电场强度E=F/g,教师要说明:在电场中某点放一个点电荷g,其所受电场力为F;若点电荷为2口,则电场力为2F;就是说电场力与电量比值不变。但在电场的不同位置,虽然二者的比值大小不同;但在同一点比值还是不变的。因此F/g能够反映电场在该点力的性质,显示电场的强弱,且与电荷g无关,所以引入电场强度的定义式E=F/g。这样显示就很容易理解电场强度的意义了。

2 物理概念的记忆保持策略

显示物理概念的保持主要发生在课堂之外,因此物理概念的保持策略主要针对显示的复习过程中,而不关注于学生的听课过程中。

2.1 分类的学习策略

所谓分类的学习策略,就是将物理概念进行分类,按照不同标准划分成不同类别,然后分门别类地进行学习和复习的一种方法。分类学习策略的实施程序是:(1)归类。即把学过的不同物理概念,按照描述的问题的不同、描述问题的方式不同等进行分类,描述方式相同或描述内容相同的归为一类。(2)寻同。即找出同一类概念寻同的地方,以便出一发而动其他。(3)求异。即从不同描述侧面、用不同描述方式描述同一类问题的不同概念,以便更好地区分比较不同的概念。(4)复习各个概念的联系。同一类概念中的不同概念,尽管描

述的方式、侧面不同,但它们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找出这一联系,用这一联系将这些概念“串”在一起,就能进一步理解这些概念。

例如,有关能的概念,按照分类学习策略:第一步,归类。按能的形式可分为机械能、内能、电磁能、光能、核能等。第二步,寻同。动能和势能都属于机械能,电能和磁能都属于电磁能,化学能、原子能、太阳能都是由于原子或原子核变化而具有的能。第三步,求异。动能与势能描述的侧面不同;动能是由于物体运动而具有的能,重力势能是由于物体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化学能是化学反应中释放的能,而原子能是核反应中放出的能量。第四步,寻找联系。所有的能量都可以相互转化,遵循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2.2 概念系统化的策略

所谓概念系统化的策略,就是指在掌握概念时,尤其是掌握重要的基本概念时,决不能孤立地记住它们的文字表述或数学表达式,而是将概念放入一个由前后概念组成的网络中,并根据前后概念的相互联系来理解掌握概念,通过“协同作战”达到熟练记忆和应用的目的。

概念系统化的策略实施顺序是:(1)提出概念。也就是说概念要从现象中提出。(2)寻找关联。就是找出这些概念与其它概念存在那些关联?这些关联与我们掌握概念有什么用?(3)练习、应用。通过练习来熟悉概念及应用。例如,关于“机械运动”的概念,在力学知识学习之后,我们可以将学过的所有机械运动进行关联,将概念系统化组成概念结构如图1。

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变式练习、应用以加深印象。例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做曲线运动的物体一定受到变力作用

B.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合外力是恒力

C.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

D.简谐振动的回复力是恒力

学生只有真正熟练掌握了概念,才能选出正确答案C。

3 物理概念的提取策略

物理概念的提取即可以发生在课堂内,也可以发生在课后复习中,物理概念的提取策略主要针对学生的作业和考试。

3.1 情境相似性策略

按照信息加工理论的观点,短时记忆的信息(如物理概念)加工加工进入长时记忆系统。虽然长时记忆的信息是相对静止的,但它可以被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激活。如故地重游,能回想起上次游玩时的情境细节。这种情境的相似性有助于记忆。因此学生可以利用情境相似性策略,可以有效地提取所需有的物理概念,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提供给学生典型的物理概念题。

例如有这样一个例题:

关于加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速度大,加速度就大

B.物体的速度为零,加速度也必为零

C.物体速度的变化量大,加速度一定大

D.物体单位时间内的速度变化量大,加速度也就大

学生对加速度的概念理解掌握的好,很容易得出本题答案为D。

一旦在考试中出现相似的题目:

有关加速度与速度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速度变化率大,加速度就大

B.速率不变,加速度一定为零

C.加速度为零,速度一定为零

D.加速度与速度无关

由于情境的相似性,学生很容易选出正确答案为A、D。

总地来说,学生如果真正掌握情境相似性策略。就能深刻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解题时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此我们要大力培养学生的情境相似性学习策略。

第9篇:生物地理学概念范文

生物学概念不仅是生物学科的基础,而且是生物学领域最基本的语言表达单位。在生物教学中,许多章节是围绕概念展开的,并通过判断、推理和论证形成新的概念。生物学发展史表明,生物学的发展首先是概念的发展,概念是生物学理论的基础和精髓,概念也是思维过程的核心,一个新概念的提出,往往标志着人们观念的改变,促进生物学科的发展,甚至是对生物学科全新的认识。

一定意义上说,学生学习知识主要是掌握概念和由概念组成的系统,通过对概念的学习加深了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而核心概念是指对于本节课乃至整个高中生物教学起到一个统领、主导作用的概念。抓住了核心概念就等于抓住了高中生物教学的命脉,掌握了核心概念就等于掌握了高中生物知识的精华。

二、生物学核心概念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和知识的基本单位,是组成知识的“细胞”。概念是反映事物的一般的和本质的特性或联系的思维形式。

生物学概念是通过抽象、概括而形成的对生物学对一象本质特征或共同属性的反映。例如,通过对一块草地上所有的蚌蠕,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鲤鱼进行抽象、概括,抽取出它们的本质特征和共同属性,即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就形成了种群的概念。

关于核心概念的定义,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赫德认为:核心概念是指位于学科中心的概念性知识,包括了重要概念、原理、理论等的基本理解和解释,这些内容能够展现当代学科图景,是学科结构的主干部分。本文中的“生物核心概念”包括生物学科中重要概念、原理和理论。

三、生物概念教学策略、方法

1.提供范例,丰富想象。范例与表象是学习者获取概念最基本的条件与基础。范例可以从外部提供反馈信息,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的主要特征;表象具有直观性和概括性,是具体感知到概念形成的过渡和桥梁。因此,在生物概念的教学中,应该从多角度、运用多种方式向学生提供范例,丰富他们的表象。充分利用实物、图像、模型、实验演示、现代电化教具等直观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表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唤起他们有关的表象。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通过对感性认识的辨别、分析、抽象形成假设,并在生活过程中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反馈,逐步形成一些日常概念。这些日常概念是学生学习科学概念的基础。在进行概念教学时,要利用好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

2.比较概括,抓住概念的关键特征。学生在学习概念时,概念的关键属性与无关属性是一起出现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概念的关键属性越明显,学习就越容易;概念的无关属性越多,学习就越困难。因此,教师要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其一,突出概念的关键属性。例如,在讲酶的概念时,抓住“活细胞产生、催化、有机物”这些关键属性。其二,引导学生对概念进行比较、概括,从而抓住概念的关键属性。比较是在思想上把各类事物、现象加以对比,找出他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及其相互关系的思维过程。通过比较,使学生明确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避免概念之间的混淆,更准确的理解、掌握概念。概括是把抽象出来的本质属性综合起来,推广到同类的其他事物中去,从而形成概念的思维过程。例如“无性生殖”概念的提出,可以通过对出芽生殖、分裂生殖、营养生殖和抱子生殖的本质属性的分析不时由象概括出来。

3.变式练习,提供反馈信息。变式是指在提供感性材料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改变事物的非本质属性,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来促进概念的教学的准确、有效。提供反馈与运用变式都必须在知识应用过程中进行。应用概念解答各种作业题,不仅有助于检验学生对概念的掌握程度,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对概念的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只有在学生运用概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才能更好地给予指导和提供反馈信息。

4.正确表征概念,给予系统分类。概念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若能使学生将所掌握的概念纳入一定的系统中去,则所学的知识就会融会贯通,有助于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如用概念链的方法表示概念之间的关系:基因―DNA―染色体― 一细胞核―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让概念间的关系一目了然。

5.比喻教学法。采用比喻方法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如讲“细胞膜的结构”概念时,把细胞膜比喻成一堵墙。墙是由两行砖垒成的,比喻成磷脂双分子层;墙的内外两侧各抹了一层水泥,水泥比喻成覆盖在内外表面的蛋白质,而把砌在砖缝中的水泥比喻成镶嵌或贯穿在其中的蛋白质。只不过墙是“死的”,不具生命现象;而细胞膜是“活的”,具一定的流动性。这样比较容易理解这个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