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教学与研究范文

生物教学与研究精选(九篇)

生物教学与研究

第1篇:生物教学与研究范文

【关键词】教学研究;教育;建议

一、教学研究的重要性和作用

教学科研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探索教学实践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的研究活动。教学科研论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物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教学研究,可以搭建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桥梁,促进科研成果转换为生产力,同时也可以推广先进的教学经验,促进生物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提高教学水平。教学科研可以促进生物教师智能的改变,生物教师在教学研究过程中,可以从原来的传授知识变为研究过程。如果生物教师不重视科学研究,也许他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老师,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不会成为一个学者,或是一个方面的专家。当然,有许多因素影响生物教师的专业,教学研究是至关重要的。教学和科研是现代生物教师的基本技能。

二、中学生物学教学研究的现状和问题

1.研究现状

一线生物教师的教学和研究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一种责任。这些生物教师认为,教学和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成长应具备这种能力。因此,这部分的人坚持教学和科研,学习,提高自己,总是站在教育改革的前列。

第二类是看成功利。这些教师的教学和研究,因为临时需求而进行研究。例如,一些专业技术职称,或是职位升迁等等,当然,这些教师也会努力学习,,但是文件的质量可以想象有多么的差。

第三类是为了兴趣。这些教师,提高责性研究成为一种业余爱好或兴趣。他们可以不吃也不睡,追求教学和研究。职称得到了,仍然完全致力于研究,不断有新的教学和研究成果,促进个人能力的增长。

2.问题

生物教师缺乏教学和科研的认识:据我们了解,目前,很多生物教师仅仅是为了教学,没有科研活动,这种现象很常见。这也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中小学生物教师的能力需要加以改进。

教学和科研论文的质量不高:从教师发表的论文来看,论文的质量和他们上课的质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很多老师都是上课很积极,很能促进学生的学习,但是论文质量却成为他们发展的弊端。许多教师不知道什么是论文,什么是职称。

个别教师,教学和科研的抄袭现象存在:教师是人类文化和道德价值观以及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并负责培养跨世纪人才的社会使命。这种现象发生是一个严重问题。这会给中国的教育蒙上很大的阴影。

教学和科研的务实性是不够的:教学和科研两者都要抓,两者都要硬,这样才是新世界的教师,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尊重规律,提高教育水平的实际效果。

三、思考与建议

1.教学和科研的问题分析

中学生物课教学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层面的因素,包括主观和客观因素。中学教师(时间尽,任务重,压力大),在教​​学和评估的过程中,每个地区的标准和侧重又不一样,这是主观方面。客观方面,又要受到时代、经济条件方面的制约,多种因素的共同结果。

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的影响因素在以下几个方面:

职称因素:中学职称具体分为很多种,中学二级、中学高级等等。很多教师都停留在中间职称层次,很少人达到最高级职称,也很好有人去追求这方面的职称,这也是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教学水平因素:教学传授这个过程,本身是一门艺术。教学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教学传授过程与很多因素有关,教学水平就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内外因共同作用: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中学教师的负担很沉重。在一般情况下,每一位老师,每星期要上16课时,有的更多。加上入学考试方面的压力,中学教师一直在压力下成长,压力是外因,本身的能力是内因。

2.一些建议

首先,政府和教育部门要不断努力营造适合教师成长的外部环境,改善待遇,创造充满人文关怀的气氛,让教师可以安心做科研,做教学。

其次,建立良好的教师评估体系,不能只看职称,只凭职务,不能只看是否和领导的关系近不近,要考虑到一线教师的思想,他们才是学校教育的切实履行着,这种现象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该高度进行重视。应容许学校教师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个空间是教师们撑场的良好土壤,是自由和自然的。评价体系只是一个表现方式,不应该成为最终的目的,应该成为教师成长的动力,不应该成为教师发展的限制因素。

再次,努力建设文化氛围,打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有些教师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可以聘请一些有经验的教师来现身讲座,并且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解决他们中间存在的问题,让教师加强自身的文化素质,指引教师的正确发展方向,让他们做好自己的教师生涯规划,不能得过且过,应该把有限的时间放到去教育人才,培养人才上,同时也要把科研工作做好,不仅要教学水平高,同时科研水平也要高,这才是中学生物教学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董亚荣. 探究教学“常”与“变”[J]. 教师 , 2011,(24)

[2] 徐亚直. 生物探究教学及其起源[J]. 考试周刊 , 2011,(55)

[3] 董德明. 提高物理探究教学的实效性[J]. 中学物理 , 2011,(13)

第2篇:生物教学与研究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现状;教学策略;创新

高中生物教学目前属于高中教学体系的构成部分,其承担的任务,一是要向高中生传播学科知识,体现生物学科的教学价值;二是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不断地挖掘学生探索科学、创新学习、拓宽思维的能力,在这篇文章中,我们通过分析当前生物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寻高中生物教学的创新发展思路。

一、目前高中生物的教学现状

素质教育已经在国内长期推行,但是就目前应试教育体制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的大环境下,学生学习任务依然很重,多数教学任务都以课堂授课的方式进行,学生也缺乏进行主动学习的动力,而由于生物科学的特殊性,很多概念比较难以理解,加上很多经济不发达地区教学设施匮乏,导致很多生物教学必须具备的实验课程等教学行为无法完整进行,这对于生物教学来说负面影响较大;同时,部分教师对教学改革后的新课标理解程度不到位,教学方法依然停留在旧有的思维框架之内,短期内无法进行较大的改变。

首先是思想观念上的偏差,部分生物学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内涵理解有误区,把教学目标等同于教学任务,结果就直接将教学参考书中对教师的教学要求当作教学目标,反映了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更多想到的是灌输给学生什么样的知识,很少想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之一;还有一些教师对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十分了解,把编写教学目标仅作为教案中的一种备查形式,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凭经验和考试的要求操作,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教学过程没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形同虚设,甚至在访谈中有些教师对写教学目标的必要性提出了质疑。

这些现象体现出了我国高中生物教学在硬件、软件等方面的落后现状,所以说,需要加大力量去发掘高中生物教学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教师应该不断地调整教学思路,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制订最适合学生接受的生物课程目标。而学生作为教学资源的接受主体,也应该更加主动地学习生物课程,以全面发展自身综合能力。

二、创新高中生物教学策略的思路与方法

1.结合日常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增强高中生物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授课过程中,可以将课本课程与实际生活进行有目的性的联系,也就是通过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生物学范畴内的现象提出相应的问题,吸引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生物科学的相关基础知识。同时,在日常的实验课或者其他实践课堂中,可以吸引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成就感。

2.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教学软硬件设施的搭建,提高整体教学能力。由于生物科学的特殊性,其开展教学任务需要的实验室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说,为了加强高中生物教学的整体实力,就需要在有实力和条件的学校进行相应的建设,确保学生实践和实验有地方可去。同时,要充分地利用多媒体工具,使用更加便捷的方式向学生进行培训和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

3.加大投入,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根据多年应试教育的开展实践,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出应试教育带给学生的疲劳和低效,所以,为了实现高中生物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师应该不断地加强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同时对教师队伍进行升级和改造,这样有助于师生的全方位发展。新课程不仅会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同时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教师将与新课程同行,将与学生共同成长。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研究和分析事实,才能使教师从平凡的、极其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看出新的方面、新的特征、新的细节,――这是创造性的劳动态度的一个重要条件,同时,这也是兴趣、灵感的源泉”。如果天天上课成为教师单调乏味的负担,那么学习对学生来说就会变成枯燥的事情。让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进行研究,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最好途径。因为每一位教师都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提出最贴切的改进意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教学情境中的问题,有着自己的经验化的处理方式,这个过程是教师对自己行为的分析与研究的过程。

新课程的出现,使教育情境中的问题增多并变得复杂,“教师即研究者”这一要求在新课程背景下尤为重要。比如:一个兴趣,尝试一种新的想法,开发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一个困难,解决一个问题,或弥补一个缺失;课堂上的意外与无法解释的体验可以看作是进行研究、发展教学策略的一个起点。之后,通过观察、访谈及其他收集资料的方法,找到相关资料,然后通过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以达到对情境的深入透视和理解,确定自己的行动策略。

4.挖掘创新教育方法,创造良好的授课环境

第3篇:生物教学与研究范文

关键词:生物统计学;教学;研究生;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生教育质量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扬州大学为例”(JGZZ15_100)。

作者简介:孙 伟(1972―),男,江苏睢宁人,教授,博士,扬州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研究方向: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吕晓阳(1992―),男,江苏无锡人,扬州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生物统计学是农学、生物科学等专业学科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关于科学试验的设计、实施、试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以及结果解释和推断的一门科学。[1]生物统计学包含了正确地设计试验和收集数据的方法,也包含了如何正确地整理和分析数据、最后得出科学结论的方法。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应具备正确处理和分析试验数据的能力,具有统计思维,开阔的思路,可以利用生物统计学原理指导实验设计。扬州大学的生物统计学课程主要针对农学院、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兽医学院、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等本科生及研究生。近年来,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注重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不仅把它作为专业基础课,还把它作为研究生培养科研素质和逻辑思维的重要工具。

一、生物统计学课程对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1.对研究生归纳推理思维的培养

具有生物统计学归纳推理思想能提高学生素质,并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生物统计学知识的理解以及提高学习效率。在掌握了生物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并且能熟练运用后,面对一些问题时,学生可以先通过统计学去分析,通过统计学思路逆向设计实验方案。比如验证FecB基因对产羔数的影响,通过统计分析比较有FecB基因的母羊的产羔数与无FecB基因的母羊的产羔数之间有无显著差异,就可以设计实验先检测母羊中是否含FecB基因,再查阅相关资料,这样就能制订基本的实验设计框架。生物统计学给了学生一个不同寻常的思维方式,使得学生的科研过程更加轻松、准确。

2.研究生科研素质的培养

研究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发现问题与科研课题设计、实施等方面。生物统计学由试验设计和统计学方法两个部分组成,通过试验设计能提高研究生设计科研课题试验方案的能力,利用统计学方法能对课题结果进行分析。[2]

生物统计学中使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会导致试验误差,而试验误差是影响统计假设结果的重要因素。试验误差主要来源于试验材料的差异、试验操作水平以及外界因素的影响,试验误差控制包括保持试验材料一致,最佳的试验设计,试验中只保持唯一差异原则等,[3]因此,研究生在研究工作中可通过各种方法降低试验误差、提高试验精度,使研究生在科研中做到采样认真,操作仔细,善于思考,从而达到提高研究生的科研素质和水平的学习目的。同时,在科研工作中,研究生选择不同的统计方法进行试验,能让学生弄清各种统计方法的内涵,还能使学生准确灵活地运用统计学方法发现试验材料中的潜在信息,从而更好地进行研究。

二、生物统计学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创新人才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主要落脚点,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根据现代科研的教学信息和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的保证。[4]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需要的不同,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内容进行讲解,并结合本专业自身的特点,形成具有本专业特色和满足学生实际需要的课程内容。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应掌握一元统计方法、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基本方法。

生物统计学是既需要理论支撑也需要进行实践的一门课程,所以在学习理论课程的同时,增加实践课是必不可少的。开展统计软件的学习,能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素质。理论课程教学时数并不能达到所需的教学内容,为此,通过统计软件的学习,可起到以点带面,提高学习质量的作用。实践课程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SAS以及MATLAB软件来进行生物数据分析,它们各有特点:SPSS操作性大,无须编程;SAS需要简单程序,功能更加强大;MATLAB具有强大的矩阵运算程序和自编程序的功能。结合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数据处理方法在生物统计学学习中很有必要。[5][6]

2.采取更加自主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生物统计学主要以概率论和数学统计为基础,理论抽象,学习时需要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掌握复杂的运算方法,为此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几个解决方法。

(1)注重启发式教学。在教会学生如何搜集、整理数据的同时, 还要教学生学会分析数字背后的含意,要求学生能全面分析问题,通过发散思维解决问题。如在平均数的教学中,可以通过直观性的次数分布以及现实生活中班级男同学的平均身高、全班英语平均成绩等实例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和使用统计方法;讲解t分布时可以通过画直角坐标看图进行分析讲解,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呈现出来。通过诸如此类的教学方法,学生会更加容易掌握教学内容。生物统计学教学中采用实例法、图示法等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达到培养目标。

(2)将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进行教学。传统板书教学相对其他教学手段虽然费时,但针对一些重要的统计学相关公式的推导和证明,则有着其他教学形式不可比拟的优势,能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有足够的时间理解和消化教学内容。多媒体课件演示具有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有层次感、抽象问题具体化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图片、影像、声音甚至不同字体颜色和背景来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形象生动地进行教学。[7]将传统板书与多媒体结合来开展教学,不仅能保证学生跟上教学进度,还能向学生传递相关的教学信息,使学生清晰、直观地掌握抽象的概念,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借助科研案例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生物统计学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进行科研,在教学过程中,将生物统计学中的各种分析方法结合本专业具体案例进行教学和解析,利用案例能让学生更清晰了解分析方法的使用技巧,在课堂上学以致用。通过熟知的理论和前沿研究,让学生切实认识到生物统计学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深刻认识到学习生物统计学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

(4)运用连贯式教学手段,充分理解教学内容。生物统计学的连贯性非常强,每节课都要将之前学到的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巩固,并且通过之前所学引出新的内容,使得学生头脑中有一个连贯的体系,教学内容难度层层递进,充分把握之前的内容,再由浅入深让教学内容更具连贯性,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融会贯通,使学生从“学”到“会”,完整地掌握教学内容。

(5)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教学。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时间并不长,甚至很短,交流上的困难造成学生在课堂上留有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久而久之问题越积越多,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甚至会下滑。利用网络平台可以加强学生与老师间的沟通,老师不仅可以将每一章的内容到网上,以便于学生及时掌握重难点知识;而且能加强师生间沟通, 学生可以通过教学平台提问,老师可以通过平台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回答并且布置作业,师生间的交流加强,使得课程体系更加完善。

3.笔试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以往生物统计学采用闭卷笔试考试方法,主要注重对书本理论知识和方法的考核,这种考核方式可能会导致学生突击复习,死记公式,并不能完全掌握各种统计方法。由于生物统计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所以除理论笔试外,还有计算机考试,在计算机上进行试验设计、统计假设测验和统计推断,并对统计分析结果进行解释分析,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平时对实际操作的重视。将平时作业以及上机时实际的软件操作技巧和统计分析结果作为一部分成绩,这种考核方式不仅能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方法,也能提高学生使用统计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科研教学相互促进

将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之中,结合实际运用的需要,使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教学过程中以实际科研为例,做到随堂学,随堂用,同时可加深学生对统计理论的理解,从而不断地利用统计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探讨,从而解决问题,加强学生对统计学知识的重视,促使学生在撰写论文时自觉地运用统计学,从提高论文质量提高写作水平。

参与科研,使学生将已掌握的生物统计学知识在科研中发挥作用,除课堂教学外,到生产实践第一线设计试验、收集数据和进行统计学分析,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例如在验证FecB基因是否对产羔数有影响时,在试验前应正确选择试验设计方法,在实验过程中控制试验条件差异,保持唯一差异原则,并获取正确的试验数据,选择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将理论运用到实际科研中可以使得学生在不断摸索中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运用统计学知识,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能培养自身的统计思维,逐渐灵活使用统计方法,在实际操作中不断熟悉、掌握统计学方法。同时统计学的优势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更自主地利用统计学去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泽峰,张恩盈,徐辰武,等.《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课程建设与学生科研素质培养[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10).

[2]任 妍,许海霞,程西永,等.农业院校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4, (4).

[3]李 辉,蔡惠芬,施晓丽.《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课程教学实践探讨[J].时代教育,2014,(8):45-49.

[4]李玉阁.“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初探[J].生物学杂志,2006,23(5):52-56.

[5]李玉红,陈 菊,黎娇凌.提高《生物统计学》学习效果之初探[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34(6):99-101.

第4篇:生物教学与研究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现状;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125-02

一、初中生物教育的教学现状

虽然新课程改革正在推进,但是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难以转变原有的教学思维观念与教学方法。有的初中学校一味地追求升学率,强调应试教育,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忽视了研究性教学方法的应用,这就导致一些教师仍然采用以前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生物课本理论知识,课堂教学仍然以教师为主体地位,以教师讲课为主,学生负责听记,这种教学方法较为陈旧,教学内容较为乏味枯燥,学生没有学习的欲望,根本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难以参与到研究性学习中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探究性、创造性思维难以发挥。这种教学方法已经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大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初中生物教师需要提高改变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的重视,创新教学手段,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一些实验操作,这就需要学校有完备的生物实验器材。但是一些初中学校对生物教学这门课程不够重视,没有引进购买生物实验器材设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主要采用口头讲解的方式来授课,这就导致学生记不清楚实验内容与结果,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也得不到提升,造成学生在生物实验这一方面造成认知盲区,实验器材的缺乏也对生物教学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此外,有的学校虽然有生物教学实验器材,但是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是生物实验教学环境过于机械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动手能力得不到发挥。在初中生物教学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仍然采用教师教学,学生模拟操作的方式,教师在实验课堂上侧重于讲解生物实验的方法、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及实验目的与结果,而忽视了生物实验的一些具体操作指导,学生只能根据教师讲解的内容来进行机械的操作,这一学习方式就过于被动,不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挥,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与动手操作。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没有做出调整,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确定,这就直接导致学生缺乏学习主体意识。要想提高生物教学课堂效率、实现教学目标就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但是在目前的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学生把主体意识转移到教师身上,认为课堂教学就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情,自己学习效率与结果的好坏也是由教师一个人所影响决定的。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问题都是教师一个人在讲授,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只是一个观众,只负责听,没有发挥主动积极性,没有养成课前预习、画出不理解的知识点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上也没能够主动回答教师的问题或者主动向教师提出问题,更不用说提出一些创新性的想法了,学生的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较低,不利于生物教学改革推进。

二、推进初中生物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策略研究

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首先教师要能够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落实新课程改革的各项举措,教师要能够充分认真研究新课程改革,理清思路明确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什么,想要达到的教学效果是什么,要能够把它落实到教学中来。其次,教师要能够学习借鉴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课堂教学中要树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意识,使用研究性教学方法,这一点最为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创新教学手段,认真落实新课程改革。学校要提高对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视,保证生物实验器材的齐全,完善生物教学设施。教师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书本上一些生物的内部结构、细胞等微生物的组成图用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现出来。此外,对于一些在日常生活中极为罕见的生物,解剖过程等等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进行演示,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教师在生物实验课程中,要让学生多走进实验室,能够让每名学生都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学校要能够保证实验室的宽敞、实验器材的齐全与更新。教师在实验课上,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动手操作的能力,在布置实验任务时,要让学生独立动手完成,给学生一定的独立空间。通过实验操作,学生对书本理论知识内容能够加深印象。教师要能够创新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教师要树立学生是课堂主体的意识,在创新教学方法时要能够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例如教师可以采取情景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手段、案例分析、课外活动等等形式。情景教学模式就是将书本中的一些趣味性的知识通过讨论、辩论赛、情景模拟等方式来设计出特定的教学情景,提高学生的兴趣。多媒体技术是一项能够将知识内容以多种形式向学生进行展示的现代教学手段。案例分析则是教师通过分析包含书本知识的一个案例,深入剖析出课本原理,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了解。课外活动就是教师通过组织实验来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教师进行指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能够鼓励学生多提问多独立思考,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与质量,实现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转变教学观念,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加强应用。学生作为课堂学习主体要能够主动参与到生物教学过程中来,提高自己独立思考与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在生物教学中要能够根据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以不断完善初中生物教学改革,提高生物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推进我国初中教育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第5篇:生物教学与研究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电化教育;信息技术;学科整合;生物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与改革,要求教师必须要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始新课程的研究与探索。课程改革给中学生物教学带来了春天的气息,也引起了我们更多的思考:怎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使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形成能力?如何构建师生互动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更新教育观念,将信息技术融入到生物课堂教学之中,无疑是生物学科教学的一次革命;改变教学手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无疑会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同时也为广大教师提供更多的探索空间[1]。

信息技术综合利用计算机的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多种信息,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形象直观,化小为大,化静为动,化难为易[2]。例如在讲述细胞的结构时,如果只用“一张嘴巴”干巴巴地说细胞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学生还是很难想象它的结构,如果用多媒体展示细胞的微观结构,效果不知要好多少倍。由于生物学科的特点,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的整合,较其他学科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一、生物学科的特点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

(一)生物的微观性决定了信息技术和生物学科整合的必要性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生物学的研究已经进入分子水平、基因水平,而这些是我们用肉眼无法看到的。细胞结构极其微小,通过挂图和语言描述,往往使学生难以理解;分子结构更是难以想象,通过信息技术,可以模拟显示任何细胞结构,可以极大地延伸思维,极大地拓宽时间、空间领域,使细胞能被我们所看到。微生物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资源。微生物的种类仅次于昆虫,是生命世界里的第二大类群。然而由于微生物的微观性,以及研究手段的限制,许多微生物的种群还不能分离培养,其已知种占估计种的比例仍很小。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微观的东西宏观化,更有利于生物学科的教学和学习。此外,利用信息技术展示一些因不具备条件而无法开展的实验,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众所周知,很多学校根本没有全部开展教材规定实验的能力,教师往往是讲实验,通过习题练实验。这样的“实验课”怎能让学生兴趣盎然?信息技术的出现为教师打开了一扇折中的大门。通过观看别人实验,分析实验过程虽然比自己动手差了许多体验,但是也远远好过用文字语言枯燥的描述。

(二)生物的多样性展示了信息技术和生物学科整合的可行性

生物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现已发现的生物有200多万种,每一种又有许多个体,每一个体又有许多结构和生理特征,生物现象更是纷繁复杂、包罗万象;这些生物分布在世界各地,很难直接看到他们的形态和结构。而利用信息技术于生物学科中,则能在瞬间表现那些用一般教学手段所不能表现的许多生物现象,例如,不同环境中生活的生物、生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海底世界的奇妙、克隆羊多莉的诞生等等。

(三)生物的运动性体现了信息技术和生物学科整合的优越性

信息技术可以将宏观缩小,微光放大,长时间变短,短时间变长等。如,细胞分裂周期有的达几十个小时,一粒种子从萌发到开花短的要一二个月,长的达几十年,我们不能直接观察其整个过程,但信息技术可以模拟显示生物的运动、形象逼真。还有一些生物现象有一些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如DNA的解旋、复制、转录、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受精过程、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如果用一支粉笔加一块黑板,学生很难明白其中的道理,但是通过软件进行模拟显示,就很容易理解。

将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进行整合与创新,既会增强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又有利于教师讲清所传授的知识,变传统意义上的“学习”生物为“研究”生物。传统的教学媒体已经明显不能满足生物学科教学的实际需求,在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过程中,由于教师的教学理念、信息技术的运用水平,以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信息技术的不当使用,以及使用时机把握不好等原因,出现了明显的误区。

二、信息技术和生物学科整个的误区

(一)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不到位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被灌输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然而有一些在利用信息技术时却仍然穿新鞋走老路,整个课堂全部是老师在展示、在讲解,教师仍然独霸课堂,学生仍然处于被灌输、被动的接受教学信息,依然走的是应试教育的模式,教师只不过是想给别人摆出一种穿长衫而站着喝酒的姿势而已。教与学的本质没变,师生角色没变,教学模式、教学结构依然没变,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积极性仍然没有发挥出来。可见,在教育思想、观念不转变的条件下进行教育的改革,只能是一种形式主义。

(二)形式过于多样,过分追求艺术性,忽视服务性

普通课件制作工具主要有Powerpoint、Flash、Authware等软件,许多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常常追求课件形式的优美,如图片的大量插入,动画的大量运用,色彩和背景的多变等等,这些形式上的优美,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但长期使用,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新鲜感、兴奋度会不断下降。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追求教学媒体的多样化,追求技术的表面形式,忽视了信息技术的工具性,忘记了信息技术的辅,整堂课又是课件,又是教学录象,又是实物投影,又是网络教学,整堂课如同技术展示,学生也如同雾里看花[3]。

(三)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忽视传统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能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条件,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培养创新人才所需要的。然而,一些学校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却始终将信息技术看作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如一些学校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不管是什么学科,不管要进行教学的内容是什么,计算机辅助教学言必“多媒体”,一味地追求最新的“高科技”,仿佛不用计算机教学就不是现代化教学、不用多媒体上课就不够档次一样。

(四)教学课件很少有集体开发,多为个人制作

个人制作的课件可塑性低,具备鲜明的个性特征,不同的人开发的课件所体现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思想是不同的。在生物学教学的实践中,教师个体独立开发的课件大大地促进了生物学教学,提高了生物学教学质量。但由于教师教学任务重,技术水平欠缺,常常要较长时间才能开发一个较成熟的课件。为此,迫切需要将校本教学的研究成果和思路融入教学课件中,构建生物教学资源素材库,使教学课件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我个人认为:课件的制作和使用要注意以下几个基本原则:一、简洁。课件制作要注意文字简洁、图片精要、动画得体、不要过于花哨。二、便捷。课件制作要界面友好,运行快捷,便于操作。三、及时。课件使用要及时得体,做到及时展示,及时关闭,这样有利于集中的学生注意力。四、实效。课件的制作和使用要为教学服务,能真正解决难点,突出重点,能启迪思维,能引导发现。此外课件的使用最好还要体现个性化教学的要求,课件中要包含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的内容。

所以,信息技术在生物课堂的整合过程中,不是通过生物教学提高信息技术水平,而是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学科教学中去,以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实现传统教学方式难以达到的直观、高效等教学效果。在整合过程中也要注意技术的服务性,即技术的运用要为学科教学服务,符合心理学、教育学和学科教学规律,使技术的运用恰到好处,要不断总结传统媒体的优势,实现传统媒体与信息技术的优势互补。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是不断发展丰富的,生物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必须是有机的结合,整合是动态的、变化的、发展的。我们只有积极行动起来,用现代化教育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努力提高自己的信息素质,适应信息时代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在生物学科教学中,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整合,合理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 徐海明,魏向军.浅谈信息技术在生物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2005,(7):33-34.

[2] 王辉.谈谈CAI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生命世界,2010,(4):92-93.

[3] 王志刚.多媒体与生物整合误区探索[J].教坛聚焦,2010,(16):43.

第6篇:生物教学与研究范文

一、参与式教学法概述

参与式教学法是一种协作式与合作式的教学法,主要指师生全体共同营造热烈、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拥有参与学习的机会,是一种高效合理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的手段上主要以直观形象、灵活多样为主,以此来鼓励与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这种教学法不仅能够加强教师与学生信息的反馈与交流,还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深刻的掌握与领会,并将其有效运用到实践中。

二、应用参与式教学法的意义

将参与式教学法应用到初中生物教学中,不仅能够顺利完成教学目标,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生物知识,并对其进行合理运用,使学生在生物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实现学生的个体发展。1.参与式教学满足新课程改革要求。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学科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参与式教学与新课程改革理念相契合。采用该种方法,能够使学生对教师的讲课进行积极配合,并主动回答问题或参与到课堂讨论中,逐步培养生物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实验过程中,也有助于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进行同步培养,使他们更好的掌握学科知识,并使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互动关系。2.参与式教学法有助于学生个体发展。生活中有很多生物现象,采用参与式教学法能够使学生掌握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并发现生物钟的普遍规律,培养他们应用所学生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参与式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的应用

第7篇:生物教学与研究范文

[关键词] 细胞生物学;研究性教学;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 G4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6-0065-03

0 引言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验性[1],同时也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前沿学科。综观2012、201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不难看出,这些对生命科学有重大推动作用的杰出成就都是细胞生物学研究的领域。因此,深入探究细胞这个生命活动基本单位对于理解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探究生命科学领域的基本问题、解决医学领域的重大问题有重要的意义。但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采用“灌输”式教学,使学生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这种接受型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抑制了学生的研究兴趣与创造性,与21世纪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对创新人才的强烈需求形成尖锐矛盾。因此,发展新的教学模式迫在眉睫。研究性教学模式要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方式较好达到课程教学目标。本文从研究性教学模式的角度对细胞生物学理论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验教学的优化改革提出了几点思考。

1 在理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研究性思维

1.1 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

《细胞生物学》是高等院校生物学各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其内容迎合了不同层次学习者和研究者的需求。要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研究性思维,则不能拘泥于教材的内容及其编排,需要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为学生形成研究性思维习惯做好铺垫。基于此,可以根据理论知识的难易程度、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接受新知的能力、《细胞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学科发展现状等对课程内容做适当的删减、增添和整合,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

1)删减。删减学生已经耳熟能详的内容。学生在长期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过程中已经习得的基础知识,应在课堂上避免赘述。例如,关于“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这一概念,其涵义学生从中学就已经有所了解,可引导学生从生命活动的不同方面举例来证明这一结论,并与最近的研究进展相联系,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并激发学习兴趣。

删减某些学科交叉内容。由于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基础学科,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等学科有着深刻的相互渗透与结合,很多理论知识在不同学科中重复出现,因此应做适当的删减,化重复理论为知识迁移。例如,学生已经在生物化学中对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有了系统的认识,在本课程可以着重从氧化磷酸化的分子结构基础及其细胞生物学定位来理解其作用机制,从而在细胞这一层次上对这个过程有全面理解并形成结构决定功能的生物学思想。

删减识记类课程内容。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知道是什么,而且在于明白为什么和怎么做,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识记类理论知识放至课前或课后,在课堂上注重方法习得不失为好的举措。例如,细胞是一个复杂的信号网络系统,细胞信号转导的途径和细胞对信号的整合与控制应是课堂上探讨的重点,而细胞通讯、信号分子、受体等基本概念应由学生自主习得。除此之外,关于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的内容可以移接至实验教学中。

2)增添。注入研究方法,渗透研究性思维。在《细胞生物学》中,对生命现象探究的内容虽有不少涉及,但很少展示具体的研究思路,因此要求教师要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素材,适时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科学研究方法。

引入科研成果,把握学科前沿。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国内外的科学研究动态和成果,撷取精华介绍给学生[2],拓宽学生视野;教师应提炼学术会议上各专家的新理念、新思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便于研究性学习,推陈出新;学生也要利用书籍、期刊、网络、电视等多种途径丰富见闻,在合作和交流中兼收并蓄,思维碰撞。

适时插入科学家的故事。必要时,以科学家艰辛的探索事迹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育,适时引入科学家的逸闻趣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整合。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一切生命的关键问题都要到细胞中去寻找”。为了系统而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本质,必须避免片段化教学,应对教学内容适当整合,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知识点间的整合。例如,锚定连接需要细胞骨架系统的参与,因此可把锚定连接的相关内容安排在细胞骨架后,以便新旧知识的联接。

调整课程内容的顺序。细胞生物学的研究重点已不再限于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方面,而是明显转向细胞重大生命活动及其分子机制的探秘,因此建议将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等章节内容整合、将细胞重大生命活动及其分子机制等章节内容整合,掌握前者是揭示后者的基础。

1.2 改变教学方法,改进评价体系

在研究性教学中强调,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要在研究中学习和成长,发展学习主动性和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师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3]。在教学方法上,建议采用问题教学方式,在确定了研究课题的前提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并恰当引入科研成果。

1)建立激励机制,确定研究课题。采用研究性教学模式会增加学生的课前准备负担,对于每个学期要上近10门课程的学生来说,如何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的积极参与仅仅靠老师语言上的激励是不够的,必须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比如可在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中加入“课堂发言”这一项,并在最终成绩考核中占一定的比例,如可设定课堂发言∶实验成绩∶理论成绩=3∶3∶4,课堂发言由教师当场打分,整个学期成绩累计,取其平均值。

研究性教学模式并不在于形式上以学生为主,而在于学生在实质上的主体地位。因此,在教学方式上,既可以采用老师提问、学生讨论的方式,也可以采用教师讲授、学生随时质疑的方式。在第一种方式中,老师需要精心组织并向学生提供研究课题,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由于学生准备的是否充分直接决定了其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思维的拓展度,因此在确定研究课题后,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准备相关材料。同时,为避免要探究的问题因庞杂而止于肤浅,可将研究课题分成若干子课题。在实践中,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3~5人),问题到组,每小组负责阐述1~2个子课题。这样既保证了学生探究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又有效地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热情。

在确定课题及课堂讨论中要注意掌握研究课题的广度与深度。为达到既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又能训练其思维的目的,在确定研究课题时,应注意课题的广度,不能任意发散、偏离重点;同时,也要考虑到课题的深度,难度适中,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细胞信号转导》课题中,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细胞信号转导的主要途径、细胞对信号的整合和控制,教学活动应围绕这两方面展开,在掌握基本的几条途径的基础上,再进行归纳,绘制网络图,找出其交叉点,从而理解其整合性。同时可通过查阅文献进行知识的扩展,了解近年来这些基本的信号转导途径的新进展。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在研究性教学中,师生应是平等的探索者的关系,教学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应以问题研究[4]为主线,教师要善于提出启发性、针对性的问题[2],问题的设置要有层次感,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开场问题要设计巧妙,顺利促使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指导和总结提升到位;对于抽象复杂的机制需要结合多媒体等手段,化繁为简;探讨完理论知识后,要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学以致用。学生可以采用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方法多角度调动思维,也可以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提出有研究价值的新问题,进行课堂外的延伸,拓展思维的深度。例如,在《细胞信号转导》课题中,教师可借此课题引导学生掌握相关前沿。如教师可提出:生物对光的响应是通过其受体来完成的,目前已经发现了几种光的受体,分别是什么?UV-B的受体是什么?受体如何传递这一信号?细胞对这一信号产生什么样的响应?当诸如小麦等植物接受UV-B后,会产生哪些响应?这样学生就会通过阅读文献掌握这一领域的最新发现,了解UVR8这一刚刚发现的紫外线的受体,通过了解其机理,联系实际,就可以自然而然地提出:可以通过人为增强紫外线辐射来刺激植物产生更多的类黄酮,从而提高某些植物尤其是药用植物的保健作用。这样,理论就和实践很好地结合到了一起。

3)恰当地引入科研成果。细胞生物学是一门迅猛发展的学科,尤其是分子生物学的概念与方法的引入,将其迅速推向分子细胞生物学水平。细胞生物学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成果如何,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适时介绍给学生,尤其是重点阐述研究方法、实施步骤等内容,对学生进行科研方法与思路的指导。例如,在《细胞分化与基因表达调控》这一章节中,可以引入2012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日本京都大学教授山中伸弥和英国的约翰戈登将细胞核重新编程的成果(即将成年体细胞重新诱导回早期干细胞状态,以用于形成各种类型的细胞,这一技术的实现免除了使用人体胚胎提取干细胞的伦理道德制约,将能避免异体移植产生的排异反应,为某些严重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契机)。领域的杰出成果能够对现有课本知识进行补充,学生也可以通过专题文献查阅报告的形式交流科学界的新理念、新发现。

2 在实验教学中锻炼学生的科研技能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技能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具体体现。通过一系列实验技能的学习和实践操作,学生将对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有更深刻更直观的理解,同时还可了解有关细胞生物学和细胞工程领域常用的研究手段和方法,为进一步深造和独立开展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2.1 合理安排实验教学进程

实验课的进程应该与理论课的进程相辅相成,教学建立在科研基础上,科研促进教学的提高。

2.2 改建实验课

1)通过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通过细胞形态结构的观察,学生可以掌握相差显微镜、偏光显微镜、暗视野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等各类显微镜的结构、原理及其操作;通过对细胞组分的分离及观察,学生可以学会分离、纯化、活体染色等技术。在实验前,学生应该通过实验指导、网络等了解相关仪器设备,并了解其原理及操作,指导教师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规范操作。

2)通过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要求学生以本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为基础,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的前提下,通过查阅资料等富有创造力地独立完成实验设计,创新实验方案,这对学生的素质要求较高,因此也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良好手段。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题目可以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拟定,从而不仅将教学与科研融为一体,而且可以集结众多人的智慧,推进教师的科研进程。

2.3 撰写实验报告和科研论文

实验报告具有情报交流、保留资料的作用,学生在撰写验证性实验的报告时要如实地把实验的全过程和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时要加入自己的理解,拓展科研思维,也可以写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误差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

对于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实验,撰写科研论文是学生展示科研能力、提高科研水平的重要手段,是需具备的基本功之一。

3 教学改革效果

目前所使用的理论课教材为翟中和院士等主编的《细胞生物学》(第三版),本着研究性教学的理念,首先对部分章节如“细胞的能量转换——线粒体和叶绿体”尝试采用了研究性教学模式,学生利用课外时间积极查阅资料,认真思考,充分准备;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首先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讲解,各小组讨论、提问,最后总结。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对知识的理解更为透彻,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发现问题并知道如何解决问题。接下来,又把一些问题留给学生,如在细胞的信号转导中,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广泛参与生命活动的诸多方面,而且该领域是一个正在迅速发展的领域,不断有新的发现。所以鼓励学生充分利用高校的期刊数据库获取相关研究进展,课堂上小组交流讨论,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获取了大量的信息,对该领域的前沿动态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科研热情。在实验教学方面,将细胞生物学实验进行了课堂外的延伸,与大学生创新实验相结合,鼓励学生利用细胞生物学的知识去解决或探究某一问题,目前已有部分成果被国内重要的核心期刊所接受。研究性教学的采用,使细胞生物学教学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学生不仅在课前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而且能在课堂上广泛参与讨论,交流思想,合作学习;学生对细胞生物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掌握得较为扎实,对细胞生物学的科学前沿有较敏锐的把握,利用细胞生物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开展相关领域研究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总之,研究性教学模式从根本上发展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提供了条件。教师应积极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尝试与探讨,培养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翟中和,王喜忠,丁明孝.细胞生物学(第4 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卢晓梅,杨艳燕,居超明.生物学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J]. 生物学杂志,2005,(3):47-49.

第8篇:生物教学与研究范文

【关键词】生物教学;研究性学习;素质教育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发展,高中生物的学习方式也在发生悄然变革,教师从简单的日常自然现象入手,引导学生自主设疑、合作探究、设计实验、总结反馈,以激发其化学热情,培养其科学思维,建构其知识体系,进而提升其研究性学习的综合能力。

1.自主设疑,激发研究兴趣

在生物教学实践中,教师尽量不要将学习内容以结论的形式简单呈现,而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其自主设疑,激发研究兴趣。在《植物的激素调节》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以多媒体的形式,将早上、中午、晚上等不同时段的向日葵的图片呈现出来,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简单结论:向日葵在太阳光的照耀下,花盘会随着太阳转动的方向而转动。那么,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就这种自然现象深入思考,自主设疑:向日葵花盘随着太阳光的转移而转移的形成原因是什么?这样,学生的研究兴趣自然而然就被激发了出来。由于本节内容生动有趣,且富有生物实验的动态效果,因此教师不妨将实验观察的时间适当提前,让学生在观察记录中对比分析,并对观察结果质疑与思考,从而真正落实研究性学习活动。

2.合作探究,培养科学思维

《高中生物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通过课题研究活动,着重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鼓励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由此可见,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能力以及科学思维,往往是在具体的研究活动中培养起来的。在《植物的激素调节》的教学实践中,为了将“植物的向性运动”清晰形象地加以解释,教师不妨引导学生观察自然,小组合作探讨:放在窗台上的花儿,是什么外界刺激导致植物新抽出的枝叶向着窗外生长?在透明的培养皿中生长起来的绿豆苗,是什么外界刺激导致叶子向上而根系向下生长?植物的这种定性运动对其自身的生长有什么意义?由此引出“定性运动”的概念,有利于学生的演绎归纳能力的提高。在多媒体演示达尔文的胚芽鞘的实验中,渗透着对比分析的思维方式。学生对比观察切除了胚芽鞘尖端的幼苗和没有切除胚芽鞘尖端的幼苗,发现胚芽鞘尖端的下方发生了弯曲,针对这一实验结果,学生之间合作探究以提出实验假说,渗透“实验――观察――结论――假设”的科学思维方式。从温特对胚芽鞘的改进实验中,学生探究思考:为什么要改进胚芽鞘实验?从哪些方面改进实验?效果如何?以此来渗透严谨精密的科学思维。

3.设计实验,形成科研实践

高中生物的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往往是以课题实验的形式最为典型,也最为直观高效。由于高中生已初具独立实验的能力,他们以清晰的构思来设计实验,以规范的步骤来操作实验,以缜密的思维来论证实验,从而在研究性学习中体现自身的学科素养。在《植物的激素调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花儿面对阳光生长的现象,提出假设:在单侧光的照耀下,植物的生长具有向光性。继而,根据假说来设计关于“植物的向光性运动”的探究实验。首先,学生通过探讨得出实验方案设计的相关要求,为了确保实验的信度,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在实验处理方面,考虑设置对照组,以单因子变量来突出实验的效果。其次,对于实验材料的选取,不必拘泥于达尔文实验中的玉米种子,可以让学生寻找既能长根又能长芽的种子,以尽量符合短时期实验的需求,如选取绿豆种子作为实验材料。再次,在实验设计时,实验装置是否能够满足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各项条件,以及实验装置的安全性、操作是否方便等。此外,学生对于实验结果的表述,往往需要简明严谨,以确保实验分析的严谨。通常情况下,实验操作过程往往会出现偏差,如在实验材料的选取方面,选取优劣参差的种子往往会影响观测结果;在植物生长空间的设计方面,要确保每一颗种子的生长空间的分配是等同的,在实验实验的控制方面,种子向光或蔽光生长时间的控制要合适,不要过长,也不要过短。

4.总结反馈,建构知识体系

第9篇:生物教学与研究范文

关键词:生物化学;计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Q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9-0230-1

项目资助:计量特色生物类专业就业竞争力提升研究(HE20041)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生物化学知识已经渗透到了生命科学的各个学科[1]。中国计量学院生命学院的《生物化学》为校平台课程,课程组自建院以来,承担本校生物技术、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检验、药学及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的《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工作。随着中国计量学院生命学科的发展及形势的变化,为体现相关专业的“计量”特色,我们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方法和措施,收到了显著的成效并积累了相当的经验。

1 “计量”特色的《生物化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1 生物化学课程的内容难度大而且复杂

众所周知,《生物化学》属于生命科学相关专业基础课程中较难的课程,本课程各种分解与合成等生化反应途径十分复杂,如许多酶(包括发挥酶的催化活性所需要的辅酶和辅基)的结构非常复杂。生物分子的合成与分解途径十分复杂,有些生化反应途径甚至多达数十步,如核苷酸的合成与分解[1]。

1.2 学科发展快、课程内容多,与学时相对较少的矛盾日益突出

随着学科的交叉和不断深入,在生物物质代谢及代谢组学等方面的研究更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2][3]。然而,现实情况是,课程组成立近7年来,《生物化学》课程的学时数却未有增长,事实上还有轻微的下降(从2009年起,中国计量学院由每个学分的17个学时改为16个学时,总学时由原来的120减少到112个)。因此,上述问题尤其显得突出。

1.3 课程内容与生产实践脱节严重

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知识对发展有“计量”特色的生物技术、生物工程、食品检验和药学等专业,对理解生命的基本规律具有极为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4],同时,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知识对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也十分必要[5]。因此中国计量学院的《生物化学》课程既具有基础性,也具有互通性。酶的结构、DNA的复制、转录、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氧化磷酸化的机理等在《生物化学》课程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但是,在目前的生物相关产业的生产实践上鲜有应用。

综上所述,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中国计量学院的《生物化学》在把握学科发展前沿的同时,适应培养、体现“计量”特色以及新的专业教育形势的需要,将创新意识融入教学的全过程,对我们《生物化学》课程组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2 生物化学教学改革实践

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生物化学》课程组通过组内讨论,并汲取同行的宝贵经验,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2.1 针对现存的问题,修订新的《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修订新的教学大纲,调整教学内容,编写了新的《生物化学》实验教材(目前正在编写理论课程的教材),自制了《生物化学》教学多媒体课件。我们删减了和其他课程如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等课程重复的内容,增加了生物分子信息传递、物质代谢调控等近年来发展迅猛的学科前沿内容。

2.2 鼓励学生提高自学能力

由于我校《生物化学》开在二年级的第一个学期,许多学生对大学的学习方法还没有完全适应,有的学生仍然像在中学时那样,遇到有不懂的地方缺乏正确的方法。因此我们强调区分内容,提倡预习与复习,鼓励学生提高自学能力。

2.3 注重生物化学理论与生产实践的联系

在教学中我们尽可能地理论联系实际,如蛋白质的分离与纯化技术与现代生物工程中蛋白质药物的分离纯化的联系、酶抑制剂与食品、外来检疫性害虫的防治及科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基因调节系统研究与基因工程技术的密切关系以及新技术如基因芯片,RNA干扰等在研究基因的结构与功能中的应用等等。既提高了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兴趣,又可以教育学生克服应试习惯,争取能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知识。

2.4 加强《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我们通过在讲授生物化学发展中的重大发现时将所涉及到科学家及他们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介绍,从而使学生不仅获得知识,同时受到解决问题方法论上的启迪,这样十分有利于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我们还在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实验课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生物化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David L.Nelson,Michael M. Cox.Lehninger's 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5th Edition [M].New York:W. H. Freeman,2008.1-21.

[2] 朱龙华.生物化学工程研究进展[J].中国计量学院学报,

2002(3):225-228.

[3] 成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体会及存在的问题[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3,5(4):398-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