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技术学发展现状范文

教育技术学发展现状精选(九篇)

教育技术学发展现状

第1篇:教育技术学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田径教学 现状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047-02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许多新兴、时尚的体育运动项目正逐渐进入了大学校园,并且成为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供广大学生参选学习,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学生们的热切关注,参与的学生人数呈现出逐年增多的良好趋势。而对于传统的体育项目,如田径课程教学即遭受学生们的冷落,参加田径课程学习的学生人数是越来越少,导致田径教学在高校处于较为低迷的状态。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的田径教学就属于此情况,很多学生都不愿意选择田径课程而青睐于其他新兴时尚的运动项目,认为田径课程较为辛苦,娱乐性不强,也不够时尚,技术要领复杂难掌握等现状,使得参选者逐年减少,部分学校已经被迫取消了选项课中田径项目的课程设置。众所周知,田径运动能有效地发展人的速度、力量、耐力和灵敏性,也能培养人们的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以及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是所有体育项目的基础。可见,田径运动具有较高的锻炼价值,在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教学活动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我们应树立现代教育理念的新意识,客观认识、理解田径课程对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积极作用和意义,结合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改的发展趋势,对田径课程教学进行必要的改革与创新,使其适应现代学生发展的要求,吸引学生的目光,逐步扩大参加群体,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与自觉锻炼的兴趣及习惯,以期为田径在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中重新发挥出自身应有的功能和价值,重振当年之雄风。

2 田径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2.1 教学理念陈旧及竞技色彩浓厚

长期以来,陈旧的教学理念一直主导着田径课程的教学活动,禁锢着大多数教师的教育思想。其主要表现形式如下,习惯于从教的角度看待学,而不是从学的角度看待教,导致教法吞没学法;只注重前人研究的成果,不注重其过程;或者注重别人研究的过程,而不注重学生自己的认知过程;教学方法单一与竞技色彩浓厚;学生成绩考核评价观念落后等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到田径课程的教学质量及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对田径运动在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中大众化开展是不利的,也对不利于培养学生田径兴趣、爱好以及学习田径文化知识。因此,为顺应现代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实际需要,满足学生体育学习多元化的需求,在田径课程教学中我们要坚持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观念,摒弃陈旧落后的教学观念,充分吸收新的理念与新方法,改革实践课堂教学模式,逐渐转变以竞技项目为主导的教学内容和偏重于运动训练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适合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作为体育锻炼之用,要重视学生基本运动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体现田径运动的健身作用。另外,要构建更加合理、适宜的教学评价方式,考核不应只是单纯通过一些直接测量的数据而定,要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进步情况和综合素质发展。通过树立现代教学理念,课程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树立学习田径的信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基本运动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2.2教学内容与方法单一,课程遭学生冷落

目前,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按学生的学习意愿开设了各种形式多样的体育选项课程开展教学活动,其中就有田径选项课程。田径课程的开设进一步丰富了学校体育教育的教学内容,促进了学生体育基础的提高以及学生素养的全面培养。但是,由于当前所设置的田径课程教学内容多以短跑、长跑、跨栏跑、跳远、跳高、标枪、铅球等技术性较强的运动项目为主,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追求竞技运动项目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甚至偏重于运动训练模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基本运动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导致了学生上田径课时情绪较为低落,产生被动学习及厌学的心理状态。总体看来,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田径课程不善于针对学生的特点设置教学内容和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手段,现呈现出教学内容与方法较为单一、枯燥和乏味,另外,也存在缺乏游戏性、趣味性和娱乐性,导致一些学生对田径课程产生厌倦感,课程一定程度遭受到学生的冷落。

2.3田径运动的基础较差

从当前的中小学田径运动课程所设置的教学内容来看,总体是以短跑、中长跑、跳远、跳高、掷实心球、推铅球等内容组成。而上述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是在露天场地进行,不可避免地受到外界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同时,田径的练习过程还会给身体带来了一定的困倦或运动损伤。相对而言,田径运动较其他球类项目的教学内容欠缺趣味性、娱乐性和游戏性。因此,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对练习田径积极不高,而更多的是热衷于球类项目,更多的学生会去选择那些趣味性较浓的球类项目作为运动锻炼,如篮球、足球等运动项目。由此可见,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田径与球类之间的运动基础上的差异早在中小学就已经形成了,并且这种运动情结被带入了高校阶段,导致部分学生对田径课程产生逆反的情绪,表现出兴趣不浓的状态。这些,均对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参与田径运动的学习产生较大的影响,选择参加田径课程学习的学生人数逐年降低,也是导致学生田径运动基础较差的直接因素。

2.4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占主导地位

当前,随着我国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大多数学校和教师适时更新教学观念,与时俱进,顺应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趋势,对现有教育教学进行了适宜的改革及创新,以适应现代教育的性能。现代教学模式的运用,突出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创新的特点,满足了现代学生学习相关学科的理论及技能知识,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与肯定,教学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效益,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的向前发展。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在部分教师的教学中早已根深蒂固,仍然沿着旧的教学观念进行着教学活动,现阶段还无法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和平方法。总体看来,当前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田径课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多以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传统教学模式在田径课教学中仍然占着主导的地位。这一现状,导致教学方法单一、陈旧,忽视了田径运动的健身教学需要,对于追赶新鲜事物的现代大学生来说不合适的,因此,使得课堂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学生学习田径知识的积极性不高,没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及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从而导致学生对田径课学习缺乏兴趣。

3 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田径教学的发展对策

3.1构建合理的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

实践证明,构建合理的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能有效地促进田径课程的顺利开展,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田径课程的兴趣与爱好,也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奠定了基础。从当前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田径课程所构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发现,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及完善的地方。如课程目标更多是体现了技术技能的掌握程度、竞技能力水平等。而教学内容目前主要还是沿用着竞技运动的相关项目,呈现出内容单调、运动强度较大、灵活性不够、个性化不足等状况。另外,运动技术的固定形式和单一动作的重复练习都是通过个体行为来完成,缺乏趣味性和娱乐性,导致田径教学缺少生机和活力。由此,我们应更新教学理念,对以前的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深入的探究,根椐田径课程发展规律、特点以及当前大学生体育运动学习的实际需要,努力构建出一套适合当前田径运动发展趋势以及适合学生学习田径知识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可采取降低难度,增加一些趣味性和娱乐性的教学内容,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练习形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愉快地投入到田径运动中来。使其所构建的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能够向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方向发展,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素质及促进身心健康这一根本目标迈进,充分发挥田径运动的健身作用,并且富有趣味性、娱乐性,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体育教学形式,使之成为学生愿意接受并经常进行的用于锻炼身体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手段和内容。

3.2传统与现代教学模式相结合

就传统教学法与现代教学法而言,其共同目的都是传授学生田径相关知识,使其掌握一些正确的田径技术和技能,为日后顺利参加体育锻炼奠定基础。并且二者的有机结合,可以更好地提高田径课程教学质量,也符合现代田径技术的特点。教学过程特别是要注意对学生的潜能的调动、想象力的发挥,注重教育学的规律和目的,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学到知识和方法,而且还养成良好的习惯。另外,把学生以往的知识和动作,迁移融合到教学中来创新,把田径运动的基本知识通过与其他的项目进行合作来开展田径运动的教学方法,或者利用其他的运动项目作为田径运动教学的载体,使学生掌握田径运动走、跑、跳、投等基本知识。其中,现代教学模式是以学生自己的体验、参与和探究为主的学习模式,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比较而言,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是以保证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为主,而现代教学模式则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出发点,这是现代体育教学方法最重要的特征。通过传统教学法与现代教学法相结合,实现了共同的教学目标以及完成了共同的教学任务,更好地推进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田径课程教学的发展。

3.3建立学校田径俱乐部,开展大众性健身活动

从当前学校所构建的各类体育俱乐部开展活动状况的特点来看,俱乐部式的教学及管理比较灵活化,打破以往枯燥、缺乏趣味性的传统教学模式,普遍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与积极参与。由此,根据学校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努力探索与研究,力求建立出科学、合理的学校田径俱乐部,开展大众性健身活动,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要锻炼的项目。当然,学校田径俱乐部要将竞技与趣味相结合,使学生在锻炼的过程中可以体验到田径运动的乐趣,强调健身原则与方法的掌握,同时还要增加健身知识,使学生正确了解参与田径运动的健身价值,以激发学生学习田径运动的欲望。我们相信,通过俱乐部的教学模式,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校园田径教学气氛,弥补田径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对培养学生田径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将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也能够进一步促进学院田径课程的发展。

3.4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

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学校纷纷对各学科教学作出相应的调整,并且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也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是,目前的田径教学改革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其原因主要在于,这些教改只注重了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改革,而忽略了与之相应的考核与评价方法的改革,尤其是忽略了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和创新能力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导致教学与评价相脱节,改革和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可见,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是当前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田径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所在。当然,就教学而言,田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应根据学生实际和田径项目的特点而定,考核内容应能全面反映学生在进行田径课程学习之后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并适时进行调整和改变,所设置的评价手段应对田径教学具有显著的导向功能,成为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条件,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使田径课程的考核更加科学、合理、全面和真实。

4 结语

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田径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考核与评价体系以及传统与现代教学模式相结合,并且建立学校田径俱乐部,开展大众性健身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体会田径运动的锻炼价值,加深对田径课程的感情,进而产生兴趣,促使更多的学生参与田径课程的学习,拓宽田径运动的生存空间,让田径课程在体育职业学院中重新焕发出生机。

参考文献:

[1]郭炎林.对高校田径教学改革的分析与对策探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9月.

[2]刘健鹏.对田径在高校体育选项课中遭受冷落的思考[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2月.

[3]郑雅蕊,孙 璞等.高校田径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6月.

[4]余贞凯.网球技术课教学中实施自主探究式教学法的评价研究[J].楚雄师院学报,2013年3月.

[5]吴有凯,曾秀端等.高校田径教学改革的新思路[J].体育科学研究,2006年12月.

第2篇:教育技术学发展现状范文

美国是世界上教育技术发展最早的国家,其教育技术的发展一直代表着当今世界教育技术发展的最高水平。同我国一样,日本教育技术学也是受美国教育技术思想的影响而发展的。教育技术学在日本被称为“教育工学”。1962年,日本教育工学奠基人坂元昂先生在日本的《学习心理学》杂志上,首次提出“教授工学”与“教育工学”这些日本特有的概念。1971年,坂元昂先生在他的著作《教育工学的原理与方法》中,明确提出了教育工学的定义。1984年,日本成立了教育工学协会(JapanAssociationforEducationalTechnology,简称JAET),作为日本教育技术学研究的重要机构。

二、日本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定位

明确的学科定位对于一门学科能否快速高效地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坂元昂先生认为,广义的教育工学不仅指教学方法的研究,而且包括班级管理、学校经营、教育计划的研究在内,囊括了在教育领域中积极地应用最新科学技术成果的一切尝试。而狭义的教育工学研究对象仅限于教学方法,它属于旨在提高教学方法的效率而研究并阐发引进科学技术成果的方法论领域。最终,教育工学是对关系到教育的所有可操作的因素加以分析、选择和控制,然后进行实验性的实际研究,以便取得最大教育效果的一门工艺科学。学科的定位要依据其教育对象、研究范畴和领域来确定。日本的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活动,研究范畴和领域都是以提高教育效果为目的的思想和手法的研究,因此,日本的教育技术学是定位于教育的。

三、日本教育技术学的研究领域

日本教育技术学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学术理论体系,下面选取其中几个有代表性的领域来进行阐述:

1.认知领域

教育技术学以人的学习过程为研究对象,因此教育心理学是其必不可少的理论基础之一。其中,学习理论对教育技术学的影响最大。1983年,日本成立认知科学学会。近年来,除了关于人的内部知识的处理,关于人与外界事物及他人关系的研究也大大增多,提出了很多新概念。现阶段日本把教育改革目标由为经济服务转向了注重人本主义精神,希望建立一个尊重个性而又丰富多彩的终身学习型社会。

2.媒体领域

日本教育技术学十分重视教育媒体及应用的研究。日本教育媒体研究领域大致可分为4大部分:媒体种类(应用于教育最突出的广播电视教育);视听觉教育(以视听觉教育机器为首的学习研究曾是日本教育技术学的一大领域);媒体研究(包含影像技术与影像本体研究);知觉认知(进一步探讨媒体、学习与人类信息接受能力之间的关系)。

3.计算机网络领域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远程教育、网络学习越来越普及。微课程、慕课、翻转课堂等新的学习形式受到了人们的欢迎。教育理念发生了变化,关注重点从前的“如何教”转向“如何学”。这是日本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改变了日本传统的学校教学,教学形式变得更加灵活,而不是单一的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学习。日本各级教育系统中也开始使用新的支持系统,如CSCL(Computer-SupportedCollaborativeLearning)。信息素养成为日本教育信息技术网络领域的研究重点。可见网络学习在将来的信息教育的中将占据重要地位。

4.教学设计领域

教学设计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地设计、开发、评价、管理,以促使学习者有意义的学习发生的系统过程。教学设计有四个基本要素:学习者、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评价。一个典型的教学设计过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①课题的确定;②学习者特征分析;③确定教学内容;④制定教学目标;⑤对教学内容排序;⑥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⑦将教学内容设计为有利于传输的教学信息;⑧选择适合于所设计的教学策略和教学信息的信息传递方式;⑨设计测验,以了解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

5.教育技术学一般理论

一般理论的研究项目与研究方法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例如“教育技术学发展历程”、“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等。计算机、网络、新媒体拓宽了教育技术学的研究领域,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此领域还会用到科学认识论、现代教育思想等研究思想。

四、日本教育技术学的课程设置

日本教育技术学明确定位于教学,培养目标面向企业和学校。由于没有本科层次的培养,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学校会通过开设先导课程来增强学生的教育技术基本素养。按照AECT94定义中教育技术的五大范畴(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对课程进行分析,由于在日本评价和管理常在同一科目,因此可归为评价管理类,再加上每门课程必修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可将课程分为六类。本文对日本12所大学的课程进行了分类归纳和统计分析:其中,设计类课程所占平均百分比为10%。设计包括过程设计和资源设计,在实践中往往主要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将学习资源的设计整合到教学过程设计的过程中。日本的大学中设计类课程有教学设计、课程设计、媒体设计、项目设计、课件设计、学习环境设计等科目。开发类课程所占平均百分比为20%,可见日本教育技术学专业中开发类课程占有的比重还是比较大的。开发就是将设计方案转化为具体物理形式的过程。开发类课程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对工作和就业十分有帮助,熟练的开发技术反过来也可以改善先前的设计。开发类课程包括硬件开发、多媒体软件开发、技术类课程(如动画制作、编程语言等)、教学材料开发等科目。评价和管理类的课程在六类课程中所占比例最少,仅为5%,但这类课程是必不可少的。评价过程不仅有检测教学和学习效果的功能,同时也能够确定设计、开发、利用过程是否合理,为设计、开发、利用过程提供反馈以改进这三个过程。这类课程可以适当增加。开设的科目有教学和学习评价、项目和产品评价等;资源管理、项目管理、绩效管理等。日本教育技术学专业不设本科课程,因此需要设置较多的基础理论类课程,所占平均百分比为30%。教育技术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综合了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哲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等多门学科。通过设置基础理论课,使学生对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有所了解,增强学生的教育技术基本素养,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基础。基础理论类课程包括学习理论、系统科学、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教育哲学、教育技术导论等科目。研究方法是一门通用课程,是对学科进行科学研究的工具和手段。研究生必需具备较高的研究能力,因此这方面课程的设置是必不可少的,其所占平均百分比为10%。这类课程主要包括教育研究方法、统计学、调查研究、行动研究等科目。

五、结束语

第3篇:教育技术学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远程教育技术;发展现状;问题探索

多媒体远程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大大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实现了同一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群上课的需求,极大了满足了社会人群中尚未受到高等教育的成年人学习进修、考取学历的需求。以多媒体技术与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远程教育技术的大发展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在此期间计算机互联网技术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多媒体远程教育决定了远程学习以学生自学为主,学生的大部分学习时间与教师、同学是分离的,没有教室,更没有有形的课堂,这在无形中对远程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媒体远程教育发展到现阶段,是我国网络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对其进行研究是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

1多媒体远程教育技术的发展现状

1.1多媒体远程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我国网络和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远程教育这种新型教学手段在中国教育领域孕育而生。自此以后,各个高校迅速开展了以双向交互卫星电视和计算机网络为技术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1996年清华大学王大中校长率先提出发展现代远程教育;1997年,湖南大学首先与湖南电信合作,建成网上大学。清华大学则在1998年推出了网上研究生进修课程;1998年9月,教育部正式批准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浙江大学和湖南大学为国家现代远程教育第一批试点院校;1999年教育部制定了《关于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意见》;9月,“CERNET高速主干网建设项目”立项,目标是在2000年12月前完成CERNET高速主干网的建设,满足我国现代远程教育需求;2000年7月31日,31所试点高校在北京成立了“高等学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以加强试点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共享;2001年7月,教育部继续扩大现代远程教育学院的试点范围,从38所院校扩至的45所;截止到2012年,我国开设远程教育学院的高校有68所。

1.2目前多媒体远程教育技术的发展现状

我国教育部门对网络教育市场投入的资金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且投入资金扩大到了社会各界,足以证明多媒体远程教育技术对于社会的影响力之大。当前多媒体远程教育的应用主要是在基础教育、学历教育、职业培训等方面。虽然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孕育之下,多媒体远程教育技术得到了长久持续的蓬勃发展,但是为了推动多媒体远程教育技术更好的适应现代化教育的发展水平,我们不得不正视多媒体远程教育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但是,多媒体远程教育同时也具备传播速度较快、传播范围较为广泛等优势,而且电视教育、广播教育以及课堂教育共同构成了当前多元化的教育方式体系。多媒体远程教育技术发展现状让我们既看到其未来发展的光明一面,也让我们看到了其所存在的隐患,只有对两者有正确的认识和判断,才能推动多媒体远程教育技术不断前进和进步。

2在多媒体远程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2.1专业设置过于集中,分布不均衡

由于多媒体远程教育的受众群体主要是成年人,学习动机十分强烈,这就决定了多媒体远程教育技术对远程学生在短时间内的可塑性,能够在短时间内将远程学生打造为社会行业的急需人才。而在众多的社会行业中,计算机类、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是热门行业,因此众多开设多媒体远程教育的高校为了扩大学校的招生规模,满足远程教育求学者的学习需要,纷纷开设了与热门行业相对应的远程教育学习专业,专业设置过于集中,分布不均衡,不仅造成了教学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在未来的这几年内某些专业的人才一定会严重过剩,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教育部门的调整和管理以及鼓励各个学校开设本校特色远程教育专业。高校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地方特色,开展符合自身条件的远程教育专业,并对其进行科学规划,让专业的设置能够合理地分散开来,获得均衡的分布。

2.2网络教育的费用偏高

现代远程教育虽然突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但是其费用也是社会热议的话题。在多媒体远程教育系统中,不同学历需要耗费的费用有所不同,根据笔者调查,依靠现代远程教育取得本科学历,单单学费这一项就至少要花费一万元,还有其它必要承担的包括书本费、选课注册费、管理费等。因此,就多媒体远程教育技术对网络技术以及网络费用的要求来看,要想实现其在绝大多数地区的普及,恐怕还需要较为长久的努力。高校在进行远程教育技术开展的过程中,应当尽量压缩成本的支出,运用简单高效的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传播,尽可能地实现低成本的教育投入、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多媒体远程教育的大众化、平民化是其追求的目标,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是高校所需要认真探讨的重要问题。

2.3需要加强现代远程教育的质量保障

课程内容的设计、整合、开发等直接影响了多媒体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现代远程教育的课程设计不能仅仅是传统面授教学的内容,而是要在课程设计方面充分激发学生远程学习的自主探索能力。对网络课程内容更需要精心的设计和细致的整合。首先,高校要配置高质量、脉络清晰的电子学习教材,还需要借助已有的网络优势和资源,提供智能化的资源搜索,实现学习资源的共享,沟通学习互动、交流、解答的渠道。目前在我国现代远程教学中,课件的制作欠缺水准,各个高校的制作水平更是参差不齐,而且其相关的资源库尚未完善,给远程学习智能化搜索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对现代远程教育的质量监督,增加对高校开展多媒体远程教育技术的资源支撑,确保远程教育的教学效果。

3结语

由于篇幅有限,笔者不能对目前我国多媒体远程教育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做出一一阐释。但是,笔者相信,多媒体远程教育技术发展所存在的问题都是暂时的现象,其随着教育技术手段的发展,随着教育理念的创新,其所带给学生们的力量是无穷的,其所产生的价值是无法计量的。因此,教师要对远程教育技术给予高度重视,让其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获得最大化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萌.多媒体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1,01:193-194.

[2]刘炜.探讨多媒体技术下的远程教育优化[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07:160+162.

[3]曾平.多媒体远程教育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08:216-217.

第4篇:教育技术学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教师;卓越课堂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推进了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的进程,这对我们信息技术教师队伍是一种鼓舞和希望,然而在如火如荼的信息化建设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工作状态,存在价值、专业发展等一直成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若干信息技术报刊杂志,以及各级各类信息技术学科工作会议,都在探讨信息技术教师的生存现状与发展。我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研员,对该门学科的地位以及教师们在学校的地位,有深切的体会,在充满希望的同时也有许多无奈。新的一轮课程改革,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这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也是一种激励,因此在工作中我不断地为改变一些不容乐观的现状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2012年我市提出“卓越课堂”的理念,每个学科教师也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在摸索何为卓越?如何卓越?我将结合我区现状来谈谈。

1课程改革的新的学科教学模式推动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

时代的发展对人才要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的改革,面临着教育模式发生极大的变化,各学科教师也面临了新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各级行政部门意识到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能改变其他学科教学效果,尤其是全区信息化教育的发展,中小学基本全部开通班班通(多媒体教学),教师对计算机辅助教育技术的要求提高了,同时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也会经常运用计算机这一辅助工具,这对我们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来说无疑算是一个挑战,同时也是希望。信息技术不再是以前传统的计算机教育。因此,信息技术教师也需要发展,改变传统教授操作的观念,教师业务需要提高,勤于思考。我们的业务范围不单纯地停留在计算机技术上,而是更加关注了教育理论。在我任信息技术教研员期间,以各种不同的教研活动的形式,与全区信息技术教师探讨教学、教法,钻研教材以及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整合的问题,在交流中碰撞出了一些思想的火花,在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很多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合理的应用到我们的教学中。

我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了一些相应的措施,没有忽视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素质,现在我区城乡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水平都已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去年进行了我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情况调查表明:第一,30岁以下的信息技术教师占了将近76%,30-40岁占29%,40岁以上占5%,信息技术教师偏向年轻化,第二,结果显示专职教师占了75%左右,信息技术日趋专业化,教师们有了教学以及技术的交流平台,中学的情况优于小学,他们有一个稳定的教研团队。在目前我区的各学校评价机制中,也制定了一套相对比较有利于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和教师队伍水平提高的教育管理体制、常规以及各类评价体系,并在逐步规范信息技术教师的职责范围,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能有更多的时间研究教学,学生的计算机水平逐渐得以提高,信息素养增强了不少。这些现状为其他学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对自己未来的发展能看到美好的前景。

2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地位仍令人担忧

跟随课程改革的步伐,我们信息技术学科的地位有了适当的提高,得到了相关上级部门的适当重视。然而,由于我国的国情,素质教育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相当一部分人的观念仍然桎梏于传统的应试教育,重视学生的所谓主学科――高考应试科目的学习,忽略其他综合学科的学习,把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当成口号,没有得到具体实施。这些因素的存在,导致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身份以及地位处于一种比较尴尬的状况,表现如下:

2.1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除了承担比较繁重的信息技术工作外,还承担许多繁杂的工作。比如:机房维护、学校电脑维护、网络管理、教师课件制作、学校信息工作等等,乃至将信息技术教师分散到各个职能处室承担主要技术工作,这些繁杂的事务使得信息技术教师感到疲惫以及忙乱,极大的影响了信息技术教师的正常教学,无时间专研教材,研究教育理论。然而这些繁重的工作通常不被学校算入正常工作量,这让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找不到自身的价值,对我们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感到迷茫。

2.2信息技术教师成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角色,在我区虽然极大部分学校都配备了专职信息技术教师,但由于经济状况以及重视程度的影响,除了城区几所学校以及部分条件较好的城镇学校,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校没有学生用电脑,或者班级量很大,却只有一间机房。因此,信息技术老师教学无法正常开展,只能将教学局限在教室里进行纯理论学习,根据实践学习理论,信息技术学科重在实践,通过讲练结合、任务驱动、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模式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通过实践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然而硬件条件的限制,让教师们无计可施,学生也在缺乏实际操作的情况下慢慢对该学科失去正确的认识,阻碍了信息的获得以及技能的提高。

2.3信息技术教师缺少专业发展的机会,由于信息技术教师事务繁杂,且学科不受重视。因此尽管信息技术教师有强烈的学习愿望,以及期望获得培训的机会,然而却总是与这些机会失之交臂,专业技能以及课堂教学技能得不到提高,我区信息技术教师总有“井底之蛙”之感叹。

第5篇:教育技术学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理论;理论进路;启示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创新,信息技术在日常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信息技术教育逐渐走进教学环节中,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而有关部门以及相关的人员也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进路及其启示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一、教育学视野下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进路

近年来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的问题,相关部门及其人员对于我国信息技术教育所面临的环境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进路进行了探讨。关于教育学视野下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进路,笔者进行了相关的分析。相关的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进路分为四种,具体内容如下。

1.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所谓的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指的是在实际的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学以致用,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信息技术、学生的学习以及技术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事实上该种理论进路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学以致用,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先进的信息技术,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成功的实践活动示例

这种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进路主要提倡的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实际的信息技术案例为依据,进行相关信息技术的讲解和传递。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采用的技术实例往往来自于科技杂志、网站。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认真挑选相关的科技实例,从而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方便学生对其中的知识点进行掌握。

3.基于技术提升的教育变革努力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相关的政府部门加强对信息技术的专业发展项目以及所需的各类资源的合理规划,从而以此为基础,推动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外部环境以及基础设施的完善。通过实行该类措施进行自我完善,能够为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奠定基础,并最终推动我国信息技术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4.增强学生的实践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面临诸多复杂的状况。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加强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学生的实践,从而实现学以致用,促进学生对相关技能的使用。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需要相关教育者的引导或者各校展开相关的信息技术大赛等方式展开。

二、教育学视野下信息技术教育的启示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的教学状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新的视野下,笔者从我国信息教育的发展中获得了较多的启示。

在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这种扶持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根据时展的走向,结合我国发展的实际状况,制订正确的教育政策,继而为相关教育学科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除此之外,还需要政府加大教育的资金投入。

在相关资金投入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加大对硬件设施的投入。以信息技术教育为例,政府在推动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计算机等诸多设备的置办,继而推动相关教学环节的高效有序开展。而另一方面是需要加强对相关教育者专业素养的培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政府投入资金,对相关的教学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事实上由于信息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较快,因而需要教师不断地顺应时代科技发展的趋势,从而推动相关教学的高速发展。

在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过程中除了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之外,还需要教师促进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了解最新的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并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将这种趋势反映出来。通过这种措施,能够有效改善课堂教学与时展脱节的状况,并最终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进路的类型以及获得的相关启示。随着相关部门的关注以及扶持,加之信息技术教育者的自我完善,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必然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并以此为基础,推动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最终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以及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林众,罗良,王沛.教育学视野下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进路及其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4(7).

第6篇:教育技术学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中职学校;课程教学

随着教育信息化步伐的不断推进,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职业人才,已经成为当代职业教育所肩负的必然使命。近年来,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对传统的职教课程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产生了持续而深刻的影响。然而,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及时可靠的监管,实际有效的应用,难免导致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及资源在中职学校实际教学应用中存在着混乱和无序,产生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中职学校课程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现状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软硬件现状

现代教育技术的软硬件状况是制约中职学校开展现代化课程教学的一个关键因素,没有一定数量的多媒体设备及软件资源保障,就谈不上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根据调查,河南省省属36. 4%的中职学校教学设备比较先进;52. 8%的学校设备虽有些落后,但足够教学使用;而设备陈旧,影响教学及设备老化,需要更新的学校各占6. 5 %。由此可知,我省中职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软硬件设备基本能够满足目前课程教学所需,但设备总体状况呈现落后态势,需要逐步更新。部分职业院校的教育技术设备,已经严重影响到学校的正常教学。

(二)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现状

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直接决定其在职业课程教学中的实际效果。根据我省几所中职学校的调查结果显示,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较高的占28. 2%;有14. 6%的职业院校教师教育技术水平总体不太理想;绝大多数中职学校的教师教育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差距很大,占62.8%。这充分说明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课程教学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现状

教师能否在课程教学中恰当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作用,是衡量中职学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尺。调查显示,26. 4%的中职学校教师很少使用现代教育手段教学;经常使用的超过半数,达59 %;每节课都使用的占6. 7%。从调查结果看,现代教育技术在我省省属中职学校使用的频率较高,在日常教学应用中,已达到基本普及。

二、存在的问题

通过深人分析调查结果,发现我省省属中职学校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必须引起相关教育部门重视,并及时有效地加以解决。

(一)硬件设备落后,配置不够合理

硬件设备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课程教学的基础。受领导决策、资金、专业设置等条件的限制,高职院校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无法满足课程教学的需求。一方面,不仅硬件设备数量非常有限,而且大多设备陈旧落后;另一方面,硬件配置存在不合理现象。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调查中发现,大部分职业院校教师都能够正确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职业院校课程教学中应用的意义和重要性,超过半数的教师能够经常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日常教学,但仍有28. 3%的教师很少使用或基本不用。要求每一堂课都高质量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学,显然不切实际。然而,加强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意识,并积极主动实践,定能在课程教学中突破常规,有所创新。

(四)教学方式有待进一步改革

缺乏系统的现代教育理论指导,加之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技能不足,我省省属中职学校教师在课程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教学方法的范例较少。许多教师只在教学技能比赛或示范课时,才会关注教学方式的合理运用。在常规教学中,忽视教学方式的选择或简单重复同一种教学方式的情况普遍存在。

三、解决的措施

针对我省中职学校在课程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实际状况,结合职业院校的自身实际,以切实、合理、可行、高效为原则,提出以下解决措施。

(一)完善硬件设备的引进和管理制度

在目前情况下,我省省属学校还要继续加强常规电教设备的建设,力争逐步完善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网络教室、模拟实验室、模拟工场建设等。在淘汰陈旧老化教学设备的同时,要注重分阶段适时引进技术含量高的新型设备;对现有教学设备进行常规检修与维护;制订严格的管理制度,科学管理;优化资源配置,营造良好的硬件环境。

(二)加强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技能培训

为职业院校教师提供高质量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是提高其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将教学实践作为培训的主要环节,强调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技能对教学实践的最优支持。不仅要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现代教育理论知识,而且要提高他们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实践能力,使其不仅会用、乐用、而且爱用。

(三)有效整合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资源

职业院校要努力整合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资源,找到两者的契合点,划分最合适比例。

四、结语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职教课程教学已经成为当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职学校必须加大推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力度,制订切实可行计划,构建多元化教学模式,调动现有一切可利用的现代教育技术软硬件资源,为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使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更具活力。

【参考文献】

[1]陈至立.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N].中国教育报,1998.

[2]胡小强.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第7篇:教育技术学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技工学校;音乐艺术;教育现状;改进策略

一、引言

音乐艺术教育作为美育教育的直接表现形式,对技工院校学生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虽然技工学校中的学生主要是对技术、专业技能的学习,但其本身对于音乐、艺术也是极为痴迷、陶醉的,而面对学习、职业规划的各种压力,学生虽向往音乐艺术的学习,但迫于压力却力不从心,便开始逐渐凸显出技工学校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教育的不平衡问题。为此,只有加强对学生进行音乐艺术教育的培养力度,才能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并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日后的职业规划、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音乐艺术教育内涵

1795年,席勒发表的著作《美育书简》中,系统地将美对完善人产生的作用详尽阐述,席勒认为,人性的整个发展阶段分为三部分[1]:感性阶段、审美阶段、理性阶段。要想使一个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首当其冲的便是提升其审美。同时席勒还提出,促进身体的教育方法有很多、促进认识的教育方法有很多、促进道德的教育方法有很多,而要想提升人的鉴赏力与审美,便需要对其进行促进美的教育,促进美的教育核心理念在于培养人的感性、精神力量,并使其整体达到最大限度上的和谐。因此席勒将美的教育置于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其同样可以将人类的崇高理想与历史相互结合。总而言之,音乐是最富有情感的一种艺术表达形式。音乐艺术教育主要以音响为表现形式,通过声音将心灵上的情感进行诉诸,并实现学生的自身价值。音乐不仅能够表现事物本身,同时还能以生动、深刻的情感波动学生的心弦,比其他学科的教育更为直接、更加有力,从而渗透进学生内心最深处。故而,音乐艺术教育以自身独特的魅力、感染力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并对其进行充分的情感提升,是其他任何教育方法无法代替的重要教学途径。[2]

三、技工学校音乐艺术教育意义

第一,提升学生审美能力。音乐艺术具备独特的情感性,可充分陶冶人的情操,并提升人的审美能力。在音乐中,有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音乐,而不同的音乐旋律会给学生带去不一样的心理体验,例如舒缓的音乐旋律让学生感受到宁静、空旷、辽阔的感觉;激昂、澎湃的音乐旋律可以振奋人心,让学生感受到豪迈的气概。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第二,提升学生思想道德。孔子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改进音乐艺术教育现状可以帮助学生以学诗为出发点,以礼为行为规范,以乐来达到提升境界的目的。音乐是极富情感的艺术载体,学生可通过学习《友谊地久天长》[3]、《命运交响曲》等乐曲,增强自身的道德品质,从而提升其战胜困难、挫折的勇气,还能学到互帮互助、团结合作的良好思想品德,是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教学手段。

四、技工学校音乐艺术教育现状分析

随着中国时代的不断进步,社会中的竞争趋于白热化。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与科学技术相关的各项社会领域均具备较高的复杂性。而技工学校中的音乐艺术教育核心理念便是提升学生的综合技术水平,并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校方可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教学活动,其中包括课堂中的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可从理论、实践两方面提升学生的综合音乐而素养。音乐艺术教育以提升学生审美意识、综合艺术水平为基础,充分满足学生实现自我的个性需求。[4]第一,近年来随着教育人士对培养学生全面素质重视程度不断加深,中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空间。尤其是在技工学校中,素质教育得到了良好的提升。技工学校也开始对学生的音乐艺术教育不断给予重视,音乐艺术教育也逐渐成为技工学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目前社会竞争较为激烈、就业压力剧增,使得技工学校只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基础理论知识,忽视了对其进行音乐艺术教育。而部分技工学校的教育资金投入较小,或是投入学校的特色学科、其他学科中,导致音乐教育师资力量短缺,同时也不能满足学生音乐艺术学习需要而添置各种音乐器材、教学设备。第二,,还由于技工学校中的音乐教师依然沿用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即在课堂中只注重表达自身的音乐感受,忽视了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理解,并不能进行良好的音乐艺术课程实践活动,导致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过于被动。[5]第三,由于技工学校并没有具备较为成熟的音乐艺术教育体系,同时缺乏音乐艺术教育的特色教材、教学内容,因此无法满足现代教学与培养人才的需求,使学生的艺术素养得不到提升。

五、技工学校音乐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缺乏课程的合理设置。技工院校在目前培养学生过程中,只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培养,相比于本科院校来说,技工学校的教学特点具备较大差异性。在技工学校的音乐教师中,往往都是以兼职的身份来对学生进行音乐艺术授课,因此,教师职能素质参差不齐,无法为学生编排合理、科学的音乐艺术课程[5]、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师也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专业情况、专业特色对学生开展音乐艺术教育,导致教学过程中存在较多不合理的地方,因此无法充分满足技工学校对学生进行音乐艺术教育的需求。第二,音乐教案死板。音乐艺术课程是一门较为特殊且富含情感的学科,要想有效开展对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教师首先要对教学内容、方案进行研究、设计,并在教案设计过程中,利用各种渠道的教学资源,其中包括多媒体、网络等。因此,需要教师进行灵活的教学方案设计,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艺术的美。但技工学校的教师很难做到以上要求,大部分教师无法充分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个性特点,因此在课程设置上经常是跟随自身的经验、感觉。在实际进行教学时,教师依然采用较为传统、落后的教学方案,因此在音乐艺术教学中存在较多问题,并不能得到良好就解决。第三,音乐教材无特点。音乐教材是音乐艺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学生价值观念的重要因素。而在目前中国技工学校中,由于没意识到对学生进行音乐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依然采用传统的音乐教材,从而导致无法紧随时展脚步,也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同时,由于教材编写者自身音乐艺术水平存在较大局限性,使得音乐教材中存在诸多缺陷、问题。比如教材中歌曲类型单一、音乐知识不全面、音乐知识较浅、音乐理论过于模糊等,这样的教材无法体现学生的学习、生活。

六、改进技工学校音乐艺术教育现状策略

第一,提升对音乐艺术教育的重视。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状态,将美育教学融入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艺术课程,并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实践活动。”在技工学校开展音乐艺术教育的核心目标便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提升学生的音乐艺术综合素养与审美能力[7],在陶冶学生情操的同时帮助学生智力开发,并不断提高其创新意识,最终形成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因此,技工学校要加强对音乐艺术课程的重视程度,要将该门课程置在教育普及的位置上,着力于引导学生全方位提升、全员参与,要着力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艺术修养与人文素质。校方要高度重视,可安排相关校级领导对校内的音乐艺术教育进行分管,并构建公共音乐艺术教育机构。第二,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技工学校的学生区别于普通院校的学生,对其进行音乐艺术教育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也是施展美育的重要目的。因此校方在加强重视音乐艺术教育程度的同时,对学生采取合适的教学手段进行授课。要通过开展音乐欣赏、实践等活动,让学生通过感受美的学习方式,感受到音乐艺术的真正魅力与感染力,以期帮助学生感受艺术熏陶、陶冶情操、提升其审美能力,并构建健全、完美的人格。利用这样的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手段,并设计出符合学生个性特点、心理特点、认知水平的教学方案,这才应是技工学校应持有的音乐艺术教育理念。第三,以学生为中心设置音乐课程。学生是音乐艺术教育的主要受益者,因此要想有效提升技工学校音乐艺术教育的质量,便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音乐课程的设计工作。设计者要充分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心理特点、认知水平、专业技术编制合理的教材[8],并构建完善的教学方案。同时校方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到音乐艺术教学活动中。第四,加大资金投入,打造学生社团。学生社团是学生增加交流沟通的最佳方式,同时其也可以与课堂相互补充。因此,技工学校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专业技能特点,加大资金的投入,帮助学生构建多种多样的学生社团,例如吉他社团、街舞社团、流行音乐社团、器乐类社团等。另外,学校还可组织学生艺术团、合唱团,为学生创造登台表演的机会,提升学生对艺术的热情、积极性。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技工学校要提升对音乐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可通过设置合理音乐课程、设计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案、构建丰富多彩的音乐实践活动等手段,达到提升音乐艺术教育质量的目的。虽然在技工学校开展音乐艺术教育还面临诸多问题,但相信在教师、校方共同努力下,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改变这种现状,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妮.高职院校音乐艺术教育现状分析及改进方式[J].通俗歌曲,2016,15(01):126-127.

[2]王怡.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效率问题及其改善路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

[3]王尚.非音乐专业大学生音乐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4]罗宇佳.高等学校音乐表演专业学业表现性评价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第8篇:教育技术学发展现状范文

【论文摘要】特色,专业存在的根本。如果一个专业没有特色,没有不可替代性,将无法存在下去。同时专业的发展要跟上社会的需求,如果社会没有需求的话,专业本身的存在也就是问题。教育技术学作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对理论和技术要求都很高。如何体现教育技术的专业特色,使之适应社会的需求将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的增大。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如何在竞争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生存下来,并占有一席之地。是目前各教育技术专业院校着重要考虑的问题。专业的发展要体现出自己的特色。要有创新,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这样一个专业的发展才能长久。

那么教育技术学作为一个还在发展中的专业.是否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核心课程设置?如何很好的体现自己的特色.究竟是注重理论方面的发展,还是注重技术方面的发展呢?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我们先来看看下面几个学校教育技术学的专业设置。

(一)华东师大教育技术学专业

本专业培养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德、智、体全面发展,自觉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员。能掌握和应用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和方法,了解国内外教育技术领域的发展和最新成果.能独立从事教育技术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以及能胜任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教学工作:能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和计算机教育应用相关知识,成为教育技术领域中的专门人才。学习年限: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为2.5年,在完成培养要求的前提下.少数优秀的研究生可以申请提前毕业。对未能达到学业要求的学生可以申请延期毕业,培养年限最长不超过5年。培养方式:注重研究生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注重理论素养和独立研究能力的培养,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全面、系统了解学科发展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二)南京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目标和特色

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学习化社会中德、智、体、技、美和谐发展的ICT人才(运用数字媒体进行高绩效学习、交流、培训和知识管理的人才)。南京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设计的主要专业素质如下:(1)运用数字媒体进行高效学习和知识管理与创新的能力;(2)设计、规划和评价能力,尤其是网络课程与教学设计、开发、管理的能力;(3)较高的信息素养,尤其是在信息的海洋中迅速捕捉所需信息的能力和跨时空、跨文化交流的能力;(4)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高绩效培训和学习指导、服务的能力。

从上面几个学校的专业设置可以看出,各个学校核心课程设置都不一致,存在很大的差异。一方面体现了学校自身的学科特色,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教育技术学还很年轻,还不是很成熟,需要我们做的事情也还很多。我们在设置自己的专业的时候既要考虑到突出自己的特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更要考虑到教育技术专业本身的一些核心课程。只有这样我们培养出的毕业生在教育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才能供不应求,而且从计算机、软件工程系和教育学、心理学系都培养不出来,具有专业人才的不可替代性!

二、社会需求现状分析

从近几年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现状来看。前景不容乐观。社会对于教育技术专业的毕业生的需求量已经没有前几年那样大了,似乎已经达到了一种饱和状态。一些院校为提高教育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开设了大量诸如计算机类的课程。使得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逐渐向计算机专业发展,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在技术上不如学计算机和学电子的,在理论上不如专业的教育人士!到现在连教育技术的自身定位都没有搞清楚。同时社会上还有很多单位根本不知道有这个专业.教育技术专业在外面是很少被人知道的,常常把教育技术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等同。使得很多毕业生就业以后迫于形势改向其它方向发展。

三、解决专业定位的办法是提高专业质量。办出自己的特色,而不是替代其他专业。

黎加厚老师说过:“把自己的城内的事情做好.就能在世界上有自己的位置”教育技术专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角逐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应该不断完善自己的体系结构,突出自己的专业特色。而不是想着为了就业,为了社会需求去取代其它专业。教育技术学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其课程体系绝不能整齐划一。本专业现行课程体系的特点是:不成熟、多样化、变化快.这就要求课程建设的体制与机制必须是动态、开放的,而且必须与不同特色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毕业生专业素质培养的设计要求相适应。

综合性大学的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必须有教育理论基础、技术基础、艺术基础这三大基础支撑.而将这三大基础整合起来的.则是基于媒体和资源的学习与课程教学设计、开发、利用、评价、管理的理论与实践,这应该成为本学科专业人才不可替代之专业技能和课程结构。教育技术学最深层次的理论基础是技术哲学和教育哲学.二者分别决定了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技术观和教育观.二者的内在统一则是教育技术观,这是每个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必须牢固树立的学科指导思想。同时我认为作为教育技术专业的院校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包括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

2.实践课程体系比较突出。实践课占总课时数的百分比为43.6%.校内课余专业技能实训覆盖率为100%:

3.坚持课程体系改革,完善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结构按模块结构分类,各类模块的专业技能特色突出.同时加强课程模块之间的合理整合和协调;

4.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积极开展课程和教材建设。通过课件制作评比,教学演示等活动。

5.强化教学资源的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教学资源是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重点加强校内外实验基地的建设;

6.探索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制定关于“教学与科研奖励的规定”及相关规划,鼓励支持教师围绕教学开展产学研工作,积极申报各级别的课题,撰写论文,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以推进专业建设的发展:

第9篇:教育技术学发展现状范文

教育技术中心人员能力、素质的培养优化教学环境。教育技术中心的人员能力、素质是实时保证教学正常进行的关键,面临日益发展不断更新的先进教学设备,需要有技术、懂业务、会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来保障,同时还要求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知识不断的更新。由于技术的不断进步,要求教学设备维护管理者必须具有电学、机械、计算机、物理学、管理学等综合知识和丰富的实际经验、动手能力。教育技术中心技术人员除具备要求的能力、素质外,同时还要有针对性的具备某项设备的维护专长,要深入了解设备的原理、特点和易产生故障的部位,在实际工作中要了解掌握教学设备的运行状况,及时、迅速、准确的判断、处理设备的各种状况。利用每个人各自对设备维护的专长做到优势互补,达到人与教学设备有机融合,从而优化教学环境保障教学。教育技术中心要制定切实可行的适合教学实际需要的《教育技术中心技术人员人才培养方案》、《教育技术中心岗位责任制》和《教育技术中心工作条例》,认真执行落实各项规定,逐渐积累沉淀技术过硬、作风优秀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队伍。

2研究方法

根据教学实际的要求,从如下方面入手:

(1)教育技术人员结构和素质对教学环境的影响。

针对现在省内部分高校教育技术工作人员和设备状况进行调研,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摸清楚以上人员和设备各项数据,根据统计数据分析归纳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状况、特点,研究合理的工作人员结构、设备配置状况和现阶段采用教育技术设备进行教育教学所需的教育技术中心技术人员应具备的业务素质。对省内不同类型的典型高校教育技术状况进行了认真抽样调查。具体有:长春大学(综合类)、长春理工大学(工类)、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高专类)、吉林经济干部管理学院(高职高专类)。前两个是省属普通高等学校,后两个是高职高专院校。抽样数据见附表。根据抽样数据绘制高校教育技术从业人员结构图:从图1可以看出:四所学校综合后年龄结构呈现正态分布趋势,这种结构分布较为合理,保证整个教育技术人员队伍具有连续性、可持续性,这一点很重要,是教学设备管理、维护和教育技术成果研发、应用的基础。从图中也可以看出个别学校存在教育技术人员老化问题(长春大学),结构不合理,年龄结构呈现偏大趋势,从长远看,会出现断层,不可持续性,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注意逐步补充年轻技术人员,使年龄结构达到合理。从图2可以看出:四所院校综合后学历结构分三部分,依次:研究生、本科生、专科及高中,呈正态分布,这一状况是合理的。①一般来讲研究生都是近些年加入教育技术队伍年轻人,这些人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头脑灵活,是教学设备维护、管理中是主力军,他们同时还具备教研科研能力,观念更新快,创建新强,对促进教育技术成果开发与应用方面的研究、推动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②本科生多数人已到中年,这批人在教育技术岗位工作多年,他们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工作认真踏实,是教育技术教学工作的基石;③专科及高中这批人工龄长、年龄较大,多是电教早些时候看管设备、教室的从业人员,这批人主人翁意识强,是做好服务教育教学基础工作的主力,调动和利用他们的工作热情,发挥他们的长处和优势来为教学服务。从长远的观点看,教育技术队伍向着年轻化、知识化发展,高层次人才将不断加入到高校教育技术队伍中来,随着技术进步教学设备更新加快,也推动教学手段、方法不断的更新。建设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是教育现代化健康发展的关键。从图3可以看出:四所院校: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初级四部分呈正态分布趋势。由于教育技术岗位在高校中属于教辅,很多单位不设正高级岗位,所以正高级技术人员少,四所院校只有一位正高级技术人员;副高级、中级、初级三部分中副高级占得比例小,中级占得比例较大,次之是初级。整体上职称结构呈金字塔分布,反映了各学校教育技术人员学术和技术水平、工作能力提高,也反映了近些年教育技术专业技术人员队伍职称结构合理发展趋势,这是现代化教学健康发展的关键。从图4可以看:男性人数略高于女性,从教育技术岗位来讲,男性工作人员比较适合,因为在设备的管理维护中为了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随时要进行维修维护,到各个教室去检查,有时需要高空作业,无论强度还是危险度,年轻男士比较适合,男性比例略高是合理的。根据如上调查情况分析:现在就四所省内高校教育技术岗位技术人员状况宏观看是合理的,无论是年龄结构、文化结构、职称结构、男女比例都具有连续性、可持续性,使今后高校教育技术事业能够健康发展。但是有些高校人员结构不尽合理,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等到出现状况临时抽调工作人员肯定要对教学有影响,未雨绸缪是教育技术部门负责人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2)教育技术中心人员能力、素质的培养。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工作特点就是服务教学。技术人员的能力、素质是保证教学的关键。面临日益发展新技术在教学中应用,要求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知识不断的更新,服务的方式也发生转变。我们通过调研走访和实际工作体会,现阶段教育技术中心人员能力、素质的培养具体如下:第一,建立健全教育技术中心各项规章制度。用制度来推动教育技术中心各项工作,这是一项需要持久、长期坚持的制度建设工作,按照制度、条例办事要求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岗位应担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工作素养,这是服务教学的根本。根据教育技术中心工作要求,我们建立如下规范性文件:《教育技术中心岗位责任制》、《教育技术中心工作条例》、《教育技术中心人才培养方案》。几年来我们利用制度和条例开展工作,使我校教育技术中心服务教学工作稳步进行。第二,根据规律年轻人头脑灵活,接受新事物比较快,在设备检修维护过程中体质好,是设备管理、维护中一线力量;老同志知识丰富,经验较多,在设备管理、维护中是主力。教学设备的应用不断的更新,教育技术中心技术人员要适应新技术的发展,通过网络和各种技术培训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广泛开展业务交流,汲取新技术和好的管理方法弥补自身的不足。认真落实《教育技术中心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各类人员的继续教育的学习,从业务能力的提高来保障服务教学。第三,教育技术中心人员与教学设备合理融合优化教学环境。根据问卷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多媒体教学设备的配置要结合实际情况,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展示的效果和对设备的监控管理来优化组合不同种类的教学设备,达到即满足教学要求又达到设备管控的需要。根据教学实际需求和教学环境不同,对设备的组成配置有不同的要求。从高校教室使用排课规律情况来看,相同相近专业的学生班级上课地点场所相对集中固定,所以在多媒体教室设备配置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这个特点,针对文科类、理工科类、艺术类等专业对教学设备不同的要求,有针对性的组合设备配置。作为教育技术技术人员系统探究归纳具体最优化的设备配置方案,科学、合理的配置多媒体教学设备是优化多媒体教学环境的基本要求。

3结论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