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改革创新的措施范文

改革创新的措施精选(九篇)

改革创新的措施

第1篇:改革创新的措施范文

自1978年以来,为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经过多次改革,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已初步形成。高校,即高等学校,是专门为国家人才进行高等教育的场所,其教育管理模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国专门的高级人才的培养。随着我国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度逐渐加深,高校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高校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模式上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的。解决这些问题,是高校继续优化发展,坚持走教育强国路线的当务之急。

2.高校教育管理存在问题

2.1 教育管理资源配置不均衡

教育管理是学校领导根据一定的原理,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对学校的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因素进行组织、协调和控制的过程,目的在于更好更快地实现学校预定目标。因此,任何一种学校管理方式都是在一定的教育管理资源这一“硬件”基础之上进行的。离开了这一资源基础,任何的管理手段都难以实施,任何的目标都将变得空洞。

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对于教育的投入。国家对重点高校和非重点高校的财政投入不均衡的政策,直接导致了“211”、“985”高校获得了更多的财政和政策支持,而一般的普通高校则由于经费投入不足,导致科研仪器设备紧张、学生宿舍条件差、授课教室紧缺、图书资料缺失或陈旧等。同时由于东部和中西部的区域经济的不均衡性,地方财政对高校支持的不均衡性,更加剧了重点高校与普通高校发展的不均衡性。此外,由于高校扩招现象的持续,我国各高校在不同程度上出现师生比例下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等教育办学质量。

2.2 教育管理模式存在弊端

我国高校现存的教育管理方式是一种典型的科层制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所创立的。科层制是现代组织管理的典型方式,其特征主要包括:明确的分工、明确的职权等级、严格的规则、照章办事、量才用人和管理权力依附于职位,并划分等级,有职则有权,无职则无权等。科层制的管理模式在我国高校教育管理中的运用也体现出了一些优点,如:学校组织分工明确、追求效率、照章办事、理性化程度高等。但这种管理模式的消极作用也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如:过分强调老师和学生对领导的服从,造成学生和老师主动性、创造性的下降;工作僵化不能很好发挥自我的聪明才智;形式主义作风官僚主义习气也在高校中出现;教师之间、教师和领导之间关系冷漠等。除此之外,该管理模式最大的消极作用是可能会导致学校管理与教学脱节、与学生身心发展脱节、与外界社会环境脱节,如果不能对管理过程的僵化及时作出调整,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管理效果,进而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

2.3 教育管理的主客体缺乏互动

高校教育管理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作为教育管理的客体存在着的。学校管理资源的运用、目标的制定、管理活动的实施都是围绕这两个群体进行的。因此,教育管理的评价优劣很大程度上是以教育管理中针对教师和学生所进行的活动为标准的。

教师作为教育管理领导者和学生之间的连接者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在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我国的深入发展,人们普遍开始追求金钱、效率。这些不良习气也渗入了高校。一些高校老师无心教学和科研本职工作,却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校外的兼职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办学质量。但是不能否认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我们教育管理人员管理失位存在很大关系。另一方面,高校中一些教师待遇偏低、东部高校与中西部高校,重点高校与普通高校之间的收入不均衡性也同样影响到教师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教育管理的另一重要客体是学生,学生管理工作成败的好坏甚至是评价教育管理工作的决定性因素。1990年国家教委第一次以“学生管理”为关键词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并指出学生管理就是从学生入学到毕业期间的在校阶段的管理,是对高等学校学生学习、生活、行为的规范。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体制还是一种“旧”的管理体制,学校是主动的教育者、管理者,学生是被动的受教育者、被管理者。这种管理体制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高校教育管理的另一指向性是学生就业。近年来,高校扩招等诸多原因影响到学生就业,增加了就业压力。此外,由于受家庭、学校和其他一些多重社会因素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因此,创新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校园心理咨询治疗室也亟待建立。

教师和学生关系层面的问题是,在一些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他们仍然是传统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仍然处在教师作为“说教者”,学生作为被动的“接受者”的层面,他们相互对立,关系疏远、冷漠,沟通甚少。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管理活动的质量。

3.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的措施

3.1推进高校教育管理理念的改革

教育管理理念的创新最根本的是以人为本。第一,要根据以人为本的原则改革高校教育体制,以人为本重点突出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首先要尊重学生,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根据,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思想观念、价值观以及学生特长差异,开设满足学生发展要求和社会要求的课程,营造生动活泼、求真务实、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教育管理中的以人为本观念要贯穿于教育体制,学校的课程设置以及教学过程等教育系统的各个环节之中。第二,要正确定位,突出学校的特色,不能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开设什么专业或课程,而是要根据学校自身的特色和专长,发展具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培养项目,从自身优势出发,结合社会的需要作出准确的定位。

3.2 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高校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做好人才培养的创新是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做好人才的培养,首先要实行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根据学生的特长开设一些具有特色的选修课程,为学生的发展和就业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第二,改变以往重理论轻能力的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独立自主意识的培养。 第三,要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人一生都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处于不断地学习之中,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完善才能使自己不被社会淘汰,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再学习意识。学校教育只是人生教育的一部分,更多的学习是在进入社会后才进行的,因此不断学习才能保证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

3.3改革教育管理机制和评价机制

管理机制的改革要立足于学校的实际,对以往权利高度集中的模式改为纵向调整,下放校级管理的权利,增加二级学院的管理权利,使学校的教学管理更科学合理;在学生的考核方面要改变以往的学分制的考核办法,要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对教师的考核也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学指标的数量,更要注重质量,使教师从体制上有根本性的保证,从而更好地投入到教学和科研之中。

第2篇:改革创新的措施范文

一、工作目标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要求,把握省政府将列为全省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机会,重点开展以下三个方面的综合改革:民营经济创新转型发展,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深化民营经济对内对外开放;配套推进以下八个方面的改革:推进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系建设、土地管理制度创新、人力资源供给机制创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机制创新、统筹城乡发展机制和体制创新、社会管理创新、行政管理创新。争取获批全国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力将建设成为民营经济的乐园。

二、组织机构

1、成立以市政府常务副市长为组长,副市长为副组长,市直有关部门为成员的市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前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和部署开展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市发展改革委,负责具体日常工作。

2、成立省发展改革委与市政府共同组成的《市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编制工作小组。

三、工作任务

1、市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在深入调研基础上,针对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立足民营经济长远发展,按照整体设计、重点突破、大胆探索、先行先试的要求,结合工作职责,提出本部门推进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工作措施和建议:

——市委政策研究室、发展研究中心从全局角度出发,研究提出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的方向和重大事项;

——市工商联、统计局侧重对我市民营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调研,并提出相应的工作措施和建议;

——市发改委、经贸委、科技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工商局、外经局侧重在引导民营企业创新转型发展,鼓励民间资金投资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实施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品牌创新、品牌经营、管理创新,推动民营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和境外投资等方面分别提出工作措施和建议;

——市交通运输委、水利局、市政公用事业局、文化光电新闻出版局、教育局、卫生局、旅游局、体育局、电业局、电信公司、移动公司侧重在放宽本部门、本行业民间投资准入等方面分别提出措施和建议;

——市国资委侧重从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方面提出措施和建议;

——市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侧重从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服务民营经济发展提出措施和建议;

——人民银行中心支行、银监局、市经贸委侧重从金融体制改革,金融体系建设,加大民营企业金融扶持力度,加快推进设立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允许民间资本兴办金融机构,支持民营企业发行各种债券等方面分别提出工作措施和建议;

——市上市办、发改委侧重在支持民营企业改制上市,鼓励上市公司加大再融资和资产重组力度,探索发展区域性私募股权融资、股权转让平台等方面提出工作措施和建议;

——市国土资源局侧重从土地管理制度创新方面提出工作措施和建议;

——市林业局、海洋渔业局、农业局侧重在支持我市民间资本使用林地、海域、围填海,发展休闲农业、休闲林业、休闲渔业等方面分别提出工作措施和贯彻意见;

——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侧重在完善通关环境,创新口岸管理体制机制,支持民营企业进出口方面分别提出工作措施和建议;

——市发改委、经贸委、环保局侧重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机制创新方面提出工作措施和建议;

——市农办、农业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乡规划局侧重在统筹城乡发展,在鼓励民间资本开展新农村建设、“三旧改造”、“退二进三”等方面分别提出工作措施和建议;

——市公安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公务员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教育局、卫生局侧重在加快推行外来人口本地化制度,加强用工服务,开展紧缺技术工种技能培训,吸引人才,支持民营企业员工公寓享受保障性住房相应优惠政策,完善外来人员公共服务等方面分别提出工作措施和建议;

——市行政服务中心、市编办侧重在深化简政放权、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在进一步优化民间投资审批环境,衔接省政府赋予市更大的项目核准权限,试行项目代办制度等方面提出工作措施和建议。

2、总体方案编制工作小组汇总各部门意见,研究起草《市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上报省政府审批。

3、加强与国家发改委沟通联系,积极争取国家批准市为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四、时间安排

1、2012年月,研究制定工作方案,成立编制前期工作领导小组。

2、2012年月日前,研究确定《总体方案》基本框架。

3、2012年月日前,各级各部门研究提出工作措施和建议,报送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3篇:改革创新的措施范文

出台“创新、企业、人才”系列政策措施 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深圳率先取得突破

今年是“十三五”时期开局之年,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为落实好中央和广东省的决策部署,深圳市委、市政府瞄准科技、企业、人才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集中推出一批具有创新性、突破性的举措,以实实在在的行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先行先试”更好地发挥经济特区的示范带动作用。

谋划定位立足于“高”。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系统谋划,市委、市政府在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明确把“创新、企业、人才”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口,作为“十三五”开局的头号工程来抓,先后召开2次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和2次市委专题会议、16次市政府专题会议,并多次召开企业家、人才等座谈会,到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单位开展密集调研,力求提出具有前瞻性、引领性的政策措施。

政策供给立足于“准”。认真对照中央和省的政策法规,全面梳理现有政策措施、反复征求各方意见,共梳理政策法规近百部、汇总意见建议近千条。在此基础上,对不适应发展需要的政策进行“删、减、废”,对存在缺失或实施效果有待提升的政策进行“增、补、改”,力争做到上级精神严格落实、深圳实践紧密结合、新老政策有效衔接,使出台的政策措施更贴近实际、更精准到位。

政策内容立足于“实”。突出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紧紧围绕科技创新的基础支撑障碍、企业经营发展困难、人才在深圳生产生活的难点问题,找准症结、分类施策,力争让各类创新主体、市场主体以及人才有更多的“获得感”,使中央、省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部署在深圳率先落地生根、见到实效。

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 全力打造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

党的十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是中央在新的发展阶段确立的立足全局、面向全球、聚焦关键、带动整体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按照中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8号文、科技创新相关法规以及全省创新驱动发展大会精神要求,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围绕加快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这个目标,制定了《关于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举措》,提出4个方面62条措施,推出了集成式、突破性、高含金量的“政策包”。其中属新增政策的47条,涉及加大财政投入的28条,预计“十三五”期间新增财政投入153.7亿元。

该《措施》重点突出科技资金管理制度改革、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境内外创新资源整合互动,着力解决科技资金使用难、成果转化难、收益分配难、产权保护难、空间保障难等问题,使中央“8号文件”得到全面落实,并有多项创新突破举措。比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方面。放宽科技计划项目承担单位资助资金使用限制;下放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至项目承接单位;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至70%以上;予以高水平创新载体建设最高1亿元支持。又比如,提升创新能力方面。推行科技特派员以及高校教师、企业工程师“双导师”制度;每年新增国资预算1亿元。实施重大技术攻关项目与应用示范;准许国有企业转让技术类无形资产;放宽转制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等管理层和核心骨干持股比例至30%。再比如,强化开放创新方面。支持市属国有企业在境外战略布局和行业龙头企业在境外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支持境外机构在深圳设立研发机构;配合推进“深港通”,探索两地资本市场互联互通。还比如,优化创新生态方面。支持建设一体化的知识产权维权制度;推动PCT国际专利受理审查机构落户深圳;每年安排一定比例创新型产业用地;放宽创新型中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容忍率至5%。 2015年4月4日,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前排中)到华为集团调研前排左二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总裁任正非

着力支持企业提升竞争力 增强市场机制的内生动力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强经济才能强。我们以支持和引导企业在新常态下更好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和高质量企业梯队为着力点,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等文件精神,制定《关于支持企业提升竞争力的若干措施》,提出8个方面37条措施,从政策供给、资金支持、创新驱动、环境优化、服务保障等多方面发力,覆盖各级各类企业。预计“十三五”期间财政总投入资金约250亿元,将有效实现“减负”、“增效”、“提质”、“升级”,进一步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如,提升企业自身实力。对首次入选“世界500强”、“中国500强”的企业分别奖励3000万元、1000万元,设立1500亿元混合型并购基金支持国企并购重组,设立规模为300亿元至500亿元的重大产业发展基金和规模为100亿元的中小微企业发展基金。激发企业创新动力。通过保费补贴、销售奖励等加大对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扶持力度,设立50亿元军民融合产业基金;建立完善深圳标准自愿性认证体系和标识制度,筹建南方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增强企业开拓能力。设立100亿元市级“丝路”基金重点支持企业开展海外并购、基础设施建设等,对国家对外投资合作专项支持深圳部分给予1:1配套。减轻企业负担压力。建立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大力发展动产融资,试行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风险补偿,完善再担保运行机制;取消市级涉企行政事业型收费,落实降低失业、生育、工伤保险缴费费率政策和稳定岗位补贴政策。强化企业发展保障。推广建立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的工业用地供应制度,探索重大产业项目用地“作价入股”供应模式,到2020年提供不少于800万平方米创新型产业用房。

全面推进人才优先发展 强化城市发展人才支撑

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抓人才就是抓发展,没有人才优势就不可能有发展优势、创新优势、产业优势。我们着眼于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以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精神为指引,制定《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20个方面81条措施,涵盖人才引进、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等各个环节,覆盖各级各类人才群体。预计“十三五”期间财政总投入资金约220亿元,将有力推动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发展环境,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比如,实行更强竞争力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政策。每年投入不少于10亿元培育和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培养并争取入选两院院士3至4名,引进诺贝尔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及两院院士15名左右;有针对性地集聚金融、城市管理治理、教育、医疗和高水平人文社科等紧缺专业人才;在专业性较强的政府机构和国有企事业单位设置高端特聘职位;每年新增创客人才和团队3万名(个);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达到35%;未来五年建成部级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100家以上。

又比如,建立更具开放性的人才管理和激励制度。对市外事业单位在编高层次人才来深创新创业在5年内按本市事业单位编制内管理,支持本市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离岗创业;推进前海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在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实行境外专业人才职业资格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建立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设立80亿元人才创新创业基金;每年安排不少于10亿元奖励在产业发展与自主创新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

第4篇:改革创新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 国际金融格局调整 国家政策调整 金融改革创新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主要经济体出现多年未有的同步衰退。本文拟从国际金融格局调整和国家政策调整两个层面,分析新形势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面临的机遇,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新形势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机遇

(一)国际金融格局调整层面

从阿姆斯特丹、伦敦、纽约、法兰克福、东京、迪拜等国际金融中心的逐次崛起可以看到,国际金融格局调整常常产生新的国际金融中心。20世纪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使得华尔街迅速崛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70年代美元衰败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使得欧洲大陆国家的金融中心崛起,而20世纪80年代“亚洲四小龙”和日本等亚太国家经济兴起导致的国际金融格局变化,产生了东京、汉城等亚洲金融中心。同样,此次金融危机中世界金融格局虽不可能发生根本性变化,但世界金融格局会进行调整,国际金融市场调整、国际资金流向的调整、国际金融和实业资本转移、国际金融巨头区域战略布局调整、国际货币体系的调整、国际金融人才的迁移等都将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带来新机遇。

1.国际资金流向调整带来的机遇。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金融市场进入调整期,撤离美国市场资金需要寻求新的安全投资地,可能出现资金转移流入中国情况。根据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月度国际资本流动报告tic(见图1),国际资本净流入在2007年11月达该年最高水平1354亿美元之后,开始下滑,到2008年3月因股市大跌降到最低点-520亿美元,出现净流出,其后缓慢回升,7月份又因股市波动净流出250亿美元,其后快速回升,到2008年10月国际资本净流入达到2863亿美元。这些数据反映了近两年国际资金受到美国金融市场波动影响总体表现外流迹象。

在美国金融市场进入调整时期,中国经济受到冲击小,相对安全,撤离美国市场资金可能流入中国,这对加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资金集聚提供了新的机会。但是,还应关注国际金融机构出于自救而撤离部分资金情况的发生。

国家外汇储备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国际资本流动在中国的总体态势。2008年中国国际资本流动以7月份美元开始升值为界,表现出“冷暖两重天”的态势。2008年上半年延续着2007年外汇储备快速增长趋势,下半年增长趋势明显放慢,甚至出现自2003年12月份以来首次的负增长,这种趋势正好与8月后美国国际资本快速回流相吻合,反映了国际金融机构出于自救而从中国撤离部分资金。

2.国际资本转移带来的机遇。由于国外经济陷入衰退,实业投资需求降低,迫使大量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需要找到新的资金出口。中国经济相对发展较快,可能成为产业和金融资本转移目的地,这为加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资本集聚提供了新的机会。2002年以来,全球资本流动一直保持增长态势,2008年全球资本流动规模达到16773亿美元,但是,全球经济面临重大下滑,国际资本流动将受到较大影响。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估计,全球资本流动2009年总体规模将回落至14861亿。国际资本流动主要渠道是国际直接投资(包括创办新企业、直接收购、国外企业股票购买、利润再投资四种主要形式),国际证券投资(主要包括国际债券投资和股票投资)和国际借贷。近年来,私人股权投资基金的跨境投资发展迅速,成为一种国际资本流动新渠道,其投资方式包括风险投资、私人股权投资和收购三种形式。然而,我国资本项目没有完全开放,国外资本进入方式和渠道受到限制,因此,为抓住机遇,可以考虑以金融改革创新试点疏通国际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进入中国的渠道。

3.国际金融巨头区域战略布局调整带来的机遇。欧美经济的衰退迫使国际性金融机构加大其在亚太地区的业务投资,这就为上海国际金融机构进一步集聚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带来机遇。目前,国际金融巨头的收入来源基本已经全球化,收入来源区域分布相对平衡。在新的经济和国际市场形势下,国际金融巨头可能调整区域战略布局,将亚太地区作为新的业绩增长点,加大投资,提升在亚太地区机构的层次和能级,调整内部功能和职能部门区域布局,这将为加速高能级机构和功能性部门集聚浦东提供新的机会。

4.国际金融人才的迁移。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首先依赖的是具有全球视角的国际金融人才。美国金融人才市场在金融危机下产生巨大的人才溢出效应,这可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金融人才的集聚带来积极影响。

5.国际货币体系调整带来的机遇。国际货币体系调整中,人民币国际地位得到加强,国际化可能加快,人民币国际结算业务改革步伐加快,市场开放加速,离岸金融业务发展前景可待。这些将为上海作为外汇改革试点提供新的机会,也为提升上海国际化水平提供了机会。

(二)国家政策调整层面

金融危机以来,为保经济增长,国家密集出台新的经济政策,先后出台了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九条政策措施和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新经济政策的出台加大了金融支持力度,希望以金融发展和创新推动经济增长。国家政策调整为上海金融改革创新提供了更好的外部环境和相对宽松的创新环境。因此,上海应抓住国家政策面调整机遇,积极实施金融改革创新,加快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

1.货币政策的调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外部环境有利于金融发展和创新。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九条政策措施中第一条就提出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货币信贷稳定增长。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资金供给增加,债券市场和证券市场可能因资金供给增加,规模得到扩大,有利于上海金融发展。其次,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利于金融创新,资金成本过高可能会抑制金融创新积极性。

2.财政政策的调整。国家制定了四万亿的投资计划,国家投资项目兴建将推动融资需求扩张,推进融资模式和产品创新。首先,国家投资项目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资金来源将是多样化和多渠道的,这将有利于融资规模扩大和金融市场发展。其次,创新融资模式和产品也将得到利用。例如以涉农贷款、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贷款等为标的资产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试点。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推动上海债券、股票等各类金融市场发展,推进金融市场产品创新,为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3.外汇政策的调整。近期,面对出口快速下滑,国家推出了一系列针对出口企业的外汇改革政策,同时也加快了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境外机构和企业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在港人民币债券、人民币国际结算业务发展、人民币出口买方信贷业务等业务试点开办,将提升上海金融市场国际化水平,上海可争取作为试点,发挥先行先试优势。

4.金融改革创新的政策调整。在《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显透露出加快金融改革创新的信号。农产品期货、延迟纳税型养老保险、项目收益债券、并购贷款、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保险公司对基础设施和国有大型龙头企业股权投资等一系列金融改革创新措施将在2009年实行或试点,可见这次金融改革力度之大。国家金融改革步伐的提速和逐渐宽松的金融环境将为上海金融改革创新提供广阔的空间,为新的金融市场组织形式、新兴金融机构、创新型产品集聚上海发展提供更好的机会。

加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抓住政策调整机遇且加大金融改革创新力度

上海应借助国家金融改革创新提速和金融经济政策调整的有利时机,发挥浦东“先行先试”优势,实施地方政府参与推进型金融改革创新,加速上海金融改革创新。这里有四层含义:

一是金融改革创新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最重要的核心手段之一。虽然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展是明显的,但还有不足。比如金融市场规模能级不够;金融国际化程度偏低;金融人才严重不足;金融创新相对抑制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金融改革创新。而在目前的国内外环境下,更需要加大金融改革创新力度,破除各种难题,开创新的局面。

二是充分抓住有利时机,利用国家经济政策相对宽松、金融审批管理相对宽松、试点工作积极推进的便利,加大上海金融改革和创新力度,实现转“危”为“机”。

三是利用地方政府在金融改革创新中的能动性,发挥“先行先试”的政策效应,做金融改革创新的推手。在中国市场化经济改革进程中,地方政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样,在近几年国内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中,地方政府也起着推动作用。因此,在中国现阶段体制和制度下,地方政府的参与和推动是金融改革创新的重要动力。

四是以重点创新项目和金融改革措施落实为契机,积极而富有成效的推进上海金融改革创新。根据国家金融改革方案和上海市政府安排,考虑抓好重点创新项目和改革措施落实,使金融改革创新得到稳步推进。例如区域otc市场、金融租赁业务、全国性信托登记中心、reits试点、外资pe法人化、政府融资模式创新、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期货保税交割试点、并购贷款试点、资产证券化等改革创新项目和措施。金融改革创新是长期的工作,但是金融改革创新项目和措施的成功实施有助于开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新局面。

第5篇:改革创新的措施范文

一、“四个全面”对促进高职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发展的重大意义

1.指明了高职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发展的正确方向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具体行动,更加详细规划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这六幅宏伟蓝图,拓展了建设教育大国、教育强国的主航道,点亮了引导高等教育事业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航标灯,拉响了促进高职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发展的启航笛。高职教育工作者只有深入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自觉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中思考谋划理论研究问题、应对解决社会实践问题,才能确保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始终沿着党指引的方向前进,才能使高职院校发挥人才培养、学生创业、科学研究、技术发明、工艺创新、产业助推、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职能作用。

2.提出了高职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发展的时代课题

要求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明确了国家由大向强加快发展的指导原则,确立了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纲领,对高职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发展提出了新标准、新要求。高职教育工作者应深入研究《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实施情况,总结经验、巩固成绩找出问题、完善整改;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认真研究并如期完成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目标重点和主要任务,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高职教育活力为目标,以资源配置方式、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扎实有效推进高职教育改革,建立完善的适合高职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3.提供了高职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发展的思想

方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研究高职教育理论问题、解决高职教育实践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它彰显出系统性、整体性、关联性、协同性相统一的辩证逻辑,要求高职教育工作者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工作中做到科学统筹、整体推进。它体现出鲜明的问题导向,要求高职教育工作者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工作中做到迎难而上、直面问题,想出应对问题的清晰思路和具体举措,攻坚克难、解决问题。它呈现出抓住主要矛盾、坚持重点突破的思维方式,要求高职教育工作者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工作中做到牵住“牛鼻子”、勒住“马缰绳”,以重点领域和关键内容的有效突破,推动中国特色高职教育整体水平的均衡提升。

二、以“四个全面”促进高职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发展是时代的重任

1.研究破解高职教育当前面临的矛盾问题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一些老问题尚未解决,新矛盾频频涌现。如招生模式改革、课程体系衔接、教学方式创新、办学机制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等老问题;职业教育理念的推陈出新、系统培养人才的机制构建、各层次职业教育的衔接、高职教育与新兴产业的吻合对接、职教标准体系的建立完善等新问题。2015年6月17日,考察了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他指出“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工程,要上下共同努力进一步办好。”高职教育工作者应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这一重要指示,并将其贯彻落实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工作中,把研究面临的诸多矛盾、亟待破解的突出问题置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作为首要任务去完成。

2.研究把握高职教育发展演变的特点规律

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程中,高职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强化主观思维的时空观念,回眸过去、看清现在、望眼未来。分析研究当今国内职业教育的现状和特点,判断把握世界各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演变规律和发展趋势。应把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改革放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准确定位、精心谋划、稳健实施;应有针对性地实施各项改革举措,有些改革措施必须同时展开、齐头并进,有些改革措施只能先后进行、分步实施。唯此,高职教育工作者才能做到头脑清醒、思路清晰、理念清新、条理清楚,确保高职院校优质高效地全面完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涉及的各项任务。

3.研究改善高职教育所处环境的对策措施

近年来,高职教育快速发展,但尚未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表现为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有待提高,办学条件薄弱,体制机制不畅。对此,高职教育工作者必须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程中,动脑筋想办法、勤思考提建议。经济环境方面,研究改善高职学院的资金资产来源对策措施,主要涉及政府财政资金投入、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拨付、民间个人及公益性社会团体捐资捐赠、中外合作办学资金分担,等等。政治环境方面,研究改善高职学院的法制建设对策措施,主要涉及《职业教育法》的实施细则、《职业教育法》的相关配套行政法规和规章,等等。文化环境方面,研究改善高职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对策措施,主要涉及反映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文学作品、音乐作品、话剧作品、影视作品,等等。社会环境方面,研究改善高职学院的办学载体对策措施,主要涉及学校搬迁、校园选址、规划建设、配套设施、校园绿化,等等。

三、以“四个全面”促进高职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发展的根本要求

1.增强科学思维能力

由一个战略目标和三个战略举措组成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本身就是一种科学方法,其中既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也体现着科学方法论。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程中,高职教育工作者应把增强科学思维能力作为一门必修课对待,并将其付诸实施、自觉践行、养成习惯,以此促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工作。力求做到善于观察世界、细心发现问题,勇于探索未知、理性处理问题,勤于分析事物、正确解决问题。在高职教育领域内,妥善协调人才培养、学生创业、科学研究、技术发明、工艺创新、产业助推、社会服务、文化传承这八项职能作用之间的平衡关系,做到既要统筹兼顾、同步推进,也要重点突出、有所侧重。对高职教育领域外,同等看待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教育层次及教育类型,做到既要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彼此尊重、互相支持,也要增强自身实力、办出专业特色。

2.担负时代使命任务

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程中,高职教育工作者应把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国强教目标作为自己的光荣任务和神圣使命。2015年5月8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明确指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当今中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中国制造2025》是当今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行动纲领,也是实现强国强教目标的行动指南,高职教育工作者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工作中必须紧跟时代步伐、转变思想观念,以《中国制造2025》促进高职学院的专业调整和课程改革,围绕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设置新专业、开设新课程,为制造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技术技能人才。

3.提增创新质量效益

第6篇:改革创新的措施范文

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加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与水平,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厅要求,经研究,决定对全县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情况进行专题调研。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调研目的

认真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加强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了解《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中共河北省委办公厅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措施》《河北省教育厅中共河北省委组织部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省财政厅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中共衡水市委办公室衡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措施》等文件落实情况,深入分析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课程改革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研究提出有关政策举措,促进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

二、调研内容

1.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情况。全面了解落实《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河北省教育厅中共河北省委组织部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省财政厅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的具体措施,是否研制出台县级层面实施办法。重点摸排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专兼职情况(专职为校内专任和一专多能教师,兼职为校外聘请教师)师范生比例、学历、专业背景、职称、在职培训等专业发展情况及效果,深入分析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能力素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采取的具体举措。全面了解改革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健全完善思政课教师激励机制、提升思政课教师职业吸引力等情况,重点是职称评聘、在职培训、表彰奖励等方面采取的具体举醋。

2. 思政课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情况。系统了解中小学思政课保障规定课时、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优化教材内容、教研队伍建设、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等情况,深入分析目前中小学“大思政课”开展和教材使用情况,以及思政课课程教材、教学方法、教研共同体建设、考核评价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总结采取的具体举措。

3. 提出意见建议和改进举措。深入分析中小学思政课教育短板,围绕加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升教学质量等方面,研究提出下一步工作的思路举措,以及需要中央、省、市层面予以推动解决的意见建议。

三、调研方式

此次调研采取面上摸底和重点调研的方式进行。

1. 面上摸底。各乡镇对属地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等情况进行摸底,总结典型经验做法,分析存在问题原因,并提出下一步改进的思路举措和意见建议。

2. 重点调研。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牵头,会同省教育厅组成调研组,围绕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等情况对县市区中小学开展实地调研,视情了解校园欺凌、心理健康教育等问题。实地调研名单、调研时间等另行通知。

第7篇:改革创新的措施范文

按照中央精神和市委要求,为进一步明确整改任务、细化整改措施、落实整改责任,切实解决市政府党组在“三严三实”专题民主生活会中查摆出来的突出问题,

一、存在问题:集体学习系统性针对性不强

(一)主要表现

对党的十以来党中央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学习不够系统深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把握尚有不足。有些内容在市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后,市政府党组没有及时结合政府工作进行专题研讨,在理论指导实践方面深入思考不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有差距。

(二)整改措施

1.增强学习的系统性。加强对党的基本理论的学习,认认真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更加牢固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观点,不断提升理论素养。加强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以来党的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的学习,用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加强对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等中央重要会议提出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观点的学习,紧密结合北京实际,牢牢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

2.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反复学习系列重要讲话和对北京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系统地掌握讲话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不断提高认识水平、领导水平和治理能力。把理论学习与思考研究重大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更加注重从全局高度、长远角度去认识理解当前首都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以认识提升带动科学决策水平的提升。

3.提升学习的实效性。增加集体学习次数,充分运用市委市政府理论中心组、市政府常务会会前学法等平台,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领域开展专题学习研讨。进一步丰富学习形式,将专家辅导、个人自学、互动交流等有机结合起来,多种方式协同运用,努力提升学习效果。坚持学以致用,重视成果转化,把思想认识成果转化为谋划发展、推动工作、指导实践的具体行动,促进首都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成绩。

责任领导:王安顺、李士祥、陈刚、张工、林克庆、张建东、王小洪、隋振江、王宁、洪峰、夏占义、李伟

牵头单位及负责人:市政府办公厅王芳、市政府研究室刘占兴

完成时限:20__年12月

二、存在问题:重大战略任务研究推动不够

(一)主要表现

对于超大型城市发展规律认识不够深刻、把握不够准确,对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和全国文化中心等重大战略任务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推动相关工作没有完全做到精准发力,工作质量和效率还需提升。

(二)整改措施

1.加强重大问题研究。将事关首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分为若干专题,市政府党组成员分别牵头,组织相关单位、专家学者开展深入研究,努力提高对转型期首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认识和对首都城市发展规律的把握,不断增强做好首都工作的系统性、科学性、前瞻性,切实提高推动首都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2.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更加注重运用经济手段引导企业调整退出和转移疏解,继续落实好本市工业污染企业调整退出奖励等既有政策,严格执行并完善企事业单位用气、用热、用电、用水分区域差别化定价政策。严格落实2015版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研究制定企业转移中的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差异、产值分计、税收分享、节能减排指标分担,以及资质互认等方面的对策措施。加快制定四类非首都功能疏解方案和年度疏解工作计划,集中力量推动一批区域性批发市场和一般性制造业疏解,同时抓好部分学校、医院等单位的疏解工作。

3.积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认真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三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带动协同发展。落实好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方案,推进京张铁路、京唐城际铁路等项目建设;继续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新增10万亩京冀生态水源林,持续治理永定河等跨界河流;研究制定本市产业转移对接合作平台规划建设意见,集中构建“4+N”功能承接平台,引导产业资源

更多向具有专业优势的平台集聚。

4.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瞄准新形势下北京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问题,科学设计“高精尖”经济结构的实现路径。坚持高端化、服务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的发展方向,推动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实施《〈中国制造2025〉北京行动纲要》,组织实施新兴产业专项,开展绿色制造技术改造行动,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巩固发展金融、信息、科技服务等优势产业,优化“高精尖”产业空间布局。

5.系统谋划和推动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抓紧研究制定《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和《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进一步明确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目标、实施步骤和战略要求,围绕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协同创新、开放合作和深化改革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加强与科技部等国家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争取在顶层设计、重点突破、改革保障等方面获得支持,实现上下联动,统筹推动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系统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聚焦区域重点、整合项目资源,加快协同创新试点建设,在石家庄、滨海新区等地共建创新平台,实施协同创新工程。

6.切实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和公共文明引导行动,推进全民阅读,不断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实施文物保护工程,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深入挖掘古都文化。创建国家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加强首都文化投融资服务体系建设。落实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发展规划,促进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责任领导:李士祥、林克庆、隋振江、王宁、夏占义

牵头单位及负责人:市发展改革委卢彦、市规划委黄艳、市国土局魏成林、市科委闫傲霜、市经济信息化委张伯旭、市商务委闫立刚、市文化局陈冬、市文资办周茂非、市文物局舒小峰

配合单位及负责人:市政府相关部门、各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

完成时限:20__年12月

三、存在问题:抓改革落地的成效不够明显

(一)主要表现

持续深入推动改革任务落地力度不够大,对相关工作了解掌握不够及时,抓改革落地的成效不够明显。改革推进和实施过程中的督查落实、成效评估、修正反馈机制有待完善。城市精细化管理改革推进不够,没有有效解决基层城市管理体制机制问题。

(二)整改措施

1.加强对改革落地的组织领导。统筹处理好改革文件制定、举措落实和效果评估的关系,确保改革方案接地气、有针对性,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统筹处理好全面改革与试点先行的关系,积极推动试点,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2.抓好重点领域改革。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疏解非首都功能等全市重点工作,推出一批扎实有效的改革举措;着眼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重点任务,推出一批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措施;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具有标志性、关联作用强的重大改革政策落地。

3.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按照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要求,不断完善城市精细化管理标准体系,加快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平台建设,推动城市管理网、社会治安网、社会服务网“三网”融合发展,扎实做好城市运行指标信息的采集和监测工作,保障城市安全稳定高效运行。研究制定理顺首都城管执法体制的措施办法,按照属地管理、权责一致的原则,合理界定市、区、街道三级城管职能。推进街道地区管理委员会建设,建立健全工作会商、督促检查、奖惩考评等工作机制,加快推进社会服务与城市管理重心下移、职能下沉、资源下放,使街道办事处在社会服务与城市管理中发挥主导作用。进一步明确社区工作清单,健全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事项准入制度,建立完善社区议事协商的保障机制和监督机制,切实推进社区减负增效。

责任领导:王安顺、李士祥、陈刚、张工、林克庆、张建东、王小洪、隋振江、王宁、洪峰、夏占义、李伟

牵头单位及负责人:市发展改革委卢彦、市民政局李万钧、市人力社保局张欣庆、市编办刘云广、市市政市容委孙新军、市政府法制办刘振刚、市城管执法局孙连辉、市社会办宋贵伦

配合单位及负责人:市政府相关部门、各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

完成时限:20__年12月

四、存在问题:服务基层和群众还有差距

(一)主要表现

基层调研不够深入,蹲点调研制度落实得不好,与群众面对面直接沟通交流不多,对基层的情况没有完全摸准摸透,对群众的需求了解还不够准确,工作实际效果与社会期望有落差。行政审批事项精简下放的含金量不高、协同性不够,审批的环节和程序没有完全理顺,审批流程仍然比较复杂,群众对审批环节多、时间长、项目落地慢问题反映比较强烈。

(二)整改措施

1.密切联系群众。进一步落实好市级领导同志直接联系群众制度,高标准做好对基层联系点的联系工作。始终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坚持市政府常务会议涉及民生议题邀请市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列席会议、参政议政做法,每年不少于3次。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基层工作情况和群众诉求,与基层群众面对面交流,实打实地解决问题。市政府领导每年深入基层联系点不少于3次,加强对基层联系点的工作指导,为群众办实事、谋福利,推动基层联系点全面发展,使直接联系群众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2.加强调查研究。统筹兼顾,合理安排时间,增加蹲点调研的次数。围绕市政府重点工作和人民群众关心

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基层一线,开展系统、全面的调查研究,为科学决策提供翔实的第一手资料。不断创新调研形式,在落实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决策、到基层检查督导、查找问题等有关调研中,更多地采用“四不两直”的工作方法,更加准确、全面、深入地了解基层一线的实际情况。

3.抓好简政放权。聚焦解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企业投资经营和便民服务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不断健全全市政务服务体系,完善体制机制,提高审批服务效率;深化投资项目审批改革,推进公共服务类建设项目投资审批改革试点,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简化审批环节,压缩审批时限;完善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加强投资项目协同审批、协同监管;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重点精简、优化投资领域行政审批中介服务,出台全市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清单。

责任领导:李士祥、李伟

牵头单位及负责人:市政府办公厅王芳、市编办刘云广、市发展改革委卢彦、市政务服务办赵金花

配合单位及负责人:市政府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

完成时限:20__年12月

五、存在问题:创造性开展工作不够

(一)主要表现

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和市委部署存在机械地、依条依框落实的现象,政策创新、机制创新、工作创新不够,落实效果需要改进。对如何发挥好中央在京科技资源优势、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研究思考得不深入,创新力度不够,首都创新活力没有得到有效激发释放,科技创新辐射带动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

(二)整改措施

1.将落实中央精神与创造性开展工作更好地结合起来。对中央作出的决策部署,第一时间学习、第一时间传达,加强交流研讨,把握精神实质,并结合首都实际进行深入研究思考,制定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提高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的成效。

2.充分发挥首都创新资源优势。主动服务国家重大创新战略,深化部市会商机制,对接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共同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鼓励在京单位承接国家科技计划,推动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在京实施。深化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研究制定促进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政策措施,促进更多的首都创新资源更好地向社会开放共享。积极构建央地协同创新平台,发挥首都创新资源优势,切实激发首都创新活力。

3.积极推进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按照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部署,积极推进京津冀区域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在市场公平竞争、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金融创新、人才培养和激励、开放创新、科技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全面创新。

责任领导:李士祥、隋振江

牵头单位及负责人:市科委闫傲霜、市发展改革委卢彦

配合单位及负责人:市政府相关部门、各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

完成时限:20__年12月

六、存在问题:工作统筹力度尚有不足

(一)主要表现

一些工作缺乏整体考虑和安排,存在统筹不到位的情况。治理水污染方面统筹不够、执法不严,没有实现多个部门协调配合、联防联治,治理效果需要改进。一些重点建设项目涉及利益主体较多、关系复杂,统筹解决力度不够大,进展比较缓慢。

(二)整改措施

1.完善统筹工作机制。切实把抓统筹协调作为一件大事,完善制度机制,整合各类资源,抓住战略重点,形成推动事业发展的整体合力。通过工作调度会、现场办公会等方式抓统筹,强化部门之间、各区之间、部门与各区之间的协调配合,不断提升工作整体性、协同性。

2.强化督促检查。建立健全上下联动、横向配合、各方参与、各尽其职的抓落实工作格局,加强督查督办,做到应督尽督,确保事事有人抓、件件保落实。将广渠路二期拆迁、水污染治理等纳入年度重点专项督查任务,加大现场督查协调力度,全程动态跟踪项目进度,建立定期反馈报告机制。落实分级协调调度工作机制,层层落实责任,确保按期按质完成任务。

3.统筹抓好水污染治理工作。推动成立市水污染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加大对水污染治理的统筹力度,强化联合执法,努力实现河道两岸“无垃圾渣土、无集中漂浮物、无违法排污、无恶臭、无新增违法建设”目标。与各区签订目标责任书,细化任务分解,确保任务清单落地;指导市有关部门、区政府制定分部门、分区的实施方案,深入推进网格化环境监管制度,优先在城乡结合部地区建立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督促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落实环保监管职责。加大农村治污工作力度,通过以城带村、以镇带村等多种方式,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实现城乡结合部村庄、水源地所在村、民俗旅游村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4.加大交通拥堵治理力度。以“治理交通拥堵要见成效”为目标,加大研究力度,拿出一些突破性举措,坚决打好治理交通拥堵这场攻坚战。特别是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在降低小客车使用强度上做足文章,抓紧细化实施方案,积极引导社会舆论,确保取得预期效果。对于重点堵点治理、停车设施建设、公交服务水平提升等需要重点突破的问题,也要有针对性地深入研究、摸清情况,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尽早形成共识,提出可行性方案,推动工作。

5.加快推进广渠路二期建设。进一步加强与拆迁所涉及单位的沟通协调,力争在20__年3月底前完成五环路外拆迁工作,在20__年4月底前完成四环路至五环路段剩余民房和涉及的加油站拆迁工作。加快工程建设,确保20__年10月1日通车。

责任领导:李士祥、陈刚、张工、林克庆、张建东、王小洪、李伟

牵头单位及负责人:市政府办公厅王芳、市发展改革委卢彦、市环保局陈添、市规划委黄艳、市交通委周正宇、市水务局金树东

配合单位及负责人:市政府相关部门、相关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

完成时限:20__年12月

七、存在问题:工作落实没能做到一抓到底

(一)主要表现

有些工作在部署、推动之后,缺乏持续跟踪督查,没有做到一抓到底。对一些难啃的硬骨头,缺乏“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对有些违法建设拆而未除、部分建设用地闲置等问题,抓落实和抓督查的力度不够。

(二)整改措施

1.建立常态化的督查机制。进一步深化落实《北京市人民政府督促检查工作办法》,全面实行各项督查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保障抓落实的常态化、长效化。围绕拆除违法建设、闲置土地专项整治等重点难点任务,完善固化市政府督查组推动重大决策任务落实的模式。5月份由市政府相关副秘书长带队,组成专项工作推进小组,重点督促检大项目方案、审批等前期工作进度。9月份对重大决策任务推进情况集中开展专项督查。

2.建立健全工作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将督查事项落实情况纳入政府绩效管理范畴,增强考核的差异性和针对性。加大问责力度,对工作落实不力、进展缓慢,懒政怠政等不作为行为,严肃追究责任。

3.整合各方力量开展综合性督查。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统计部门民意调查的辅助作用以及第三方机构的专业评估作用,整合和动员各方力量,开展综合性督查,增强抓落实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责任领导:王安顺、李士祥、陈刚、张工、林克庆、张建东、王小洪、隋振江、王宁、洪峰、夏占义、李伟

牵头单位及负责人:市政府办公厅王芳、市监察局主要负责同志

配合单位及负责人:市政府相关部门、各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

完成时限:20__年12月

八、存在问题:依法履职有待改进

(一)主要表现

督促部门依法全面履职抓得不够紧,对政府系统行政执法工作要求不够严,日常督促检查力度不够大。对一些执法部门出现的不执法、不作为现象没有及时研究,行政执法乱作为的问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

(二)整改措施

1.加大行政执法系统绩效考核力度。建立依法履职情况通报制度,利用本市行政执法信息服务平台,按季度对各行政执法系统依法履职情况进行通报。增加依法履职评价指标,加大其在绩效考核中所占权重,督促各级行政执法部门依法全面履职。

2.开展行政执法系统依法履职情况专项评估。对近年来不执法、不作为以及工作量不饱满等问题比较突出的部门,调整其职责和机构设置,并相应核减人员编制。组织开展“不作为、乱作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对存在问题的部门启动执法监督机制和效能监察问责机制,采取警示约谈、调整岗位、行政问责等方式对相关责任人予以严肃处理。

3.健全依申请公开促进依法行政工作机制。把依申请公开工作作为检验依法行政情况的重要方式,作为行政机关加强自我监督、自我提升的重要手段,建立健全依申请公开促进依法行政工作建议和通报制度,形成通过依申请公开工作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固定机制。

4.加快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进一步推动综合执法和执法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严格执法标准,细化执法措施,加强执法管理,完善各项执法制度,抓好行政执法责任落实。

责任领导:王安顺、李士祥

牵头单位及负责人:市政府办公厅王芳、市编办刘云广、市监察局主要负责同志、市政府法制办刘振刚

第8篇:改革创新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新闻媒体;新闻工作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6 ― 0116 ― 02

在2015年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作为党和政府喉舌的新闻媒体,如何聚焦供给侧结构改革,营造良好的宣传和舆论氛围,笔者认为应当着重关注以下几点:

第一,要全面、准确、及时的宣传好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及各项重大改革举措,宣传好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供给侧结构改革实质上就是改革政府公共政策的供给方式,必须按照市场导向的要求来规范政府的权力,是以市场所需供给约束为标准的政府改革。无论是削平市场准入门槛,真正实现国民待遇均等化,还是降低垄断程度,放松行政管制。亦或是降低融资成本,减税让利于民,还是减少对土地、劳动、技术、资金、管理等生产要素的供给限制等等。这些实际上都是政府改革的内容。

供给侧结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会冲击传统模式和传统势力,它为解决经济新常态下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指明了方向,是针对经济新常态开出的“中国疗法”。从一定意义上看,供给侧结构改革应该是中国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最深刻的一次政府职能和功能的转变,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举措,是宏观调控创新的一个重要部分。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鉴于此,作为新闻工作者,首先要高度重视对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报道,将其作为日常采访报道工作中的重点方向之一,有意识地寻找供给侧结构改革方面的新闻素材、策划供给侧结构改革方面的报道主题。其次还必须了解和掌握改革的内涵和实质,增强新闻报道的针对性、准确性和深刻性,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全面、准确、及时的宣传好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及各项重大改革举措。通过宣传起到解疑释惑,引领舆论导向,使党的方针政策和改革举措能够深入人心,得到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理解、认同、参与和支持,使供给侧结构改革真正形成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第二,要注重宣传供给侧结构改革过程中具体“怎么办、怎么干”。

当下中国正面临着一系列“成长的烦恼”,在引导人们深刻领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意义后,媒体人还应将镜头多聚焦于供给侧结构改革过程中具体“怎么办、怎么干”方面。多报道改革具体过程、举措办法、创新模式,着力于报道好政策施行、产业调整的针对性、精准度,及时反映各级政府和企业制度创新、综合施策,结构优化、要素升级,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用新供给来创造新需求,带动企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实践。用鲜活实例吸引人、启迪人,用生动故事感染人、鼓舞人、激励人。使对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报道更全面、更深刻、更有启示意义。这就要求新闻记者要真正走基层、沉下去、深入企业、挖掘有价值的新闻点,脚上多带点泥、笔下多写些真实生动的话语。

第三,要正确发挥好舆论引导的阵地作用,各种媒体齐上阵,形成比较浓厚的深入改革、加快发展的舆论氛围。

目前,供给侧结构改革处于初期阶段,作为新闻工作者,可以从以下几个视角展开对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报道,视角之一要关注去产能,促进产业优化重组。可走访我市生产钢铁、水泥等产品的企业,看看这些企业是如何按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如何进行产业升级,特别是要关注优势企业是如何发挥主导作用,提升整个产业的供给效率的。

视角之二要关注去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当前楼市库存较大,一大原因就是结构性供需错位。要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顺应市场规律调整营销策略,适当降低商品住房价格,促进房地产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我市商品房价格虽然没有一二线城市那么高,但同样也存在着楼市库存的问题,新闻工作者可走访全市具有一定规模的房地产开发市场,从各个角度深入了解房产供需情况,特别是要关注房地产开发企业如何调整营销策略以及政府如何采取宏观调控的有效措施来化解楼市库存。

视角之三要关注去杠杆,促进政府职能的有效转变。看看政府是否提高效能管好应由政府该管的事情,看看本应由市场调节和社会组织自行解决的事项,政府是否真正简政放权。

视角之四要关注降成本,促进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可深入各企业了解企业经营成本的变化及阻碍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税费负担等外部压力的增减,目前还需要特别关注如何有效减轻企业缴纳的社保费用。

视角之五要关注补短板,促进扩大有效供给。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企业创新能力不足、高素质人才缺乏、基础设施落后等,成为寻求经济增长新动能的短板。可重点关注企业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培育发展新产业、软硬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等方面。

视角之六要关注化风险,促进加快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的市场机制。在此基础上还应关注经济增长方式,既要搞好经济结构调整,包含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又要搞好动力结构调整,扩大内需,同时还要搞好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因为改革旨在变要素驱动、投资驱动为创新驱动,改革的内容不仅是供给侧,还包含需求侧,不能顾此失彼,应同步推进。

仅就供给侧而言,问题不仅有结构性供给过剩的问题,还有结构性供给不足的问题,二者同时存在。例如,目前我市重点推进的十二个重点产业和各县市区的主导产业,在推进过程中,既有供给侧的问题,也有需求侧的问题,这个问题对于我市来讲改革尤为重要,我市是老工业和重工业基地,又是农业大市,去产能就意味着企业从原材料采购、生产方式、加工制造、产品销售都要进行一系列重大调整。船大调头难,改革中一定会出现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这些都需要正视和面对。作为新闻工作者,要多走访诸如生产钢铁、水泥、化工等企业是如何采取措施来调整产业结构的,如何安置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如何使企业焕发生机和活力的。

作为新闻媒体,在宣传报道中,既要跟上改革的步伐,又要不断的调整改革的脚步,特别是要在报道中把握好供给侧结构改革中,经济转型升级新措施和办法的“加减乘除”四者混合运算。这就要求记者应该走出直播间,离开访谈室,更多的深入社会生产生活一线,在实践中深度挖掘“加法”中的补齐短板,扩大有效供给,增加经济发展新动力、新能量,确保经济持续增长;“减法”中的政府简政放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乘法”中的创新发展理念,经济发展新动力,开拓新空间,创作新产业,培育新经济增长点;“除法”中的清除产能过剩,清除拦路虎等等方面的好典型、好做法。效果显著的实例要集中力量加大力度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报道。通过宣传起到风向标的作用,全力助推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深入进行。

此外,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医疗、消费等方面也要重点关注,看看供给侧结构改革如何推动教育进入产业化发展模式,从而提供更个性化、多元化的教育服务;供给端改革如何让更多民营资本进入医疗领域,使百姓对于医疗服务不同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供给端改革如何令国内提供更多质量好、价格便宜的产品,使百姓远赴国外抢购“洋货”的消费时代成为过去。

第四,要适时进行必要的舆论监督,与法治监督、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密切配合。

除对信心不足不敢为,动力不足不能为,担当不够不想为等现象加强舆论引导外,从舆论监督角度,一是聚焦改革中不动作、不作为、怠政懒政、消极观望、不推不动的问题;二是聚焦改革中相抵触、不执行、脚步慢的行为;三是聚焦改革中唱反调、相悖而行、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滋生新的矛盾、引发社会不稳定、带来严重负面影响的行为,对上述行为不仅要坚决予以曝光,而且还要配发言论,形成舆论导向,把握好尺度,进行必要的舆论监督,助推供给侧结构改革顺利开展。

与此同时,对于在改革创新、干事创业中,敢于担当、敢于作为、先行先试、非因主观故意出现的除重大安全责任事故、严重环境污染事故、生态破坏责任事故、严重影响社会稳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等除外的失误,还要区别对待,按照容错免责机制,通过舆论宣传,加以正面引导。

第五,新闻工作者要加强学习,深刻领会中央关于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各项政策、措施,紧跟中央的改革步伐、全面领会改革精神,准确把握改革方向。

特别是提出的作为基础情况要摸清,作为关键目的要明确,作为期待任务要具体,作为重点责任要落实,作为保证措施要有力,在战略上要打好持久战,把握好节奏和力度,在战术上要打好歼灭战,落实好五大重点任务。这些对于新闻工作者都必须要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新闻报道质量,使新闻报道更有深度。

第六,要多媒体融合发展,利用新型、先进的传媒方式提升对供给侧结构改革宣传报道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

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新闻舆论工作必须进行九大创新,即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和机制创新,这就要求现今各媒体单位要加强合作创新意识,加快多媒体融合发展脚步,打破各种媒体传统界限,全力以赴建设融媒体集成平台、全媒体大楼,推出新型融媒体产品,推动媒体融合从相加到真正相融。

第9篇:改革创新的措施范文

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16〕18号)和9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纵深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补齐短板、扩大合理有效投资等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勇讲话,委党组成员孙霖、秘书长李朴民出席会议,副秘书长兼投资司司长许昆林主持会议。

会议指出,18号文件是历史上第一份由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投融资体制改革文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投融资体制改革的高度重视,是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综合性、指导性、纲领性文件,是经济新常态下发挥好投资关键作用的重要遵循。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针对当前经济和投资运行面临的形势,集中力量抓紧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为扩大合理有效投资、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会议要求,要全面贯彻落实18号文件,充分释放改革红利,扎扎实实推进各项政策措施,打好改革政策和工作措施组合拳。一是在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补短板工作力度。要统筹加快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灾后水利薄弱环节和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软硬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可持续发展,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动能,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二是抓紧推进“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的165个重大工程项目。建立分类推进工作机制,协同推进项目建设,再推出一批新的重大工程包,启动一批具有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的重大工程。三是充分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引导带动作用。抓住三季度施工高峰期,加快建设进度,提高项目开工率、资金到位率和投资完成率,切实加快2016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执行进度。同时做好2017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编制工作。四是促进民间投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加强民营企业项目推介,积极与金融机构建立投融资合作对接机制,推广各地促进民间投资的典型经验,加强舆论引导,进一步指引投资热点,改善市场预期、提振投资信心。五是做好传统基础设施领域PPP模式推广工作。建立健全PPP项目库,切实做好项目储备、动态管理、实施监测等,再拿出一批有现金流、有稳定回报预期、对民营企业有吸引力的项目,向社会集中推介。推行项目联审,积极推行多评合一、统一评审的工作模式,提高审核效率。建立合理投资回报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创新商业模式及体制机制,保障各类投资主体公平参与机会。六是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分类调控,因城施策,落实城市政府调控责任。七是加大吸引利用外资力度。加快推进出台促进外商投资的有关政策措施,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规模。

会议强调,要以贯彻落实18号文件为契机,纵深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为扩大合理有效投资、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体制机制保障。一是抓住重点任务,出台实施意见。着重在改善企业投资管理、完善政府投资体制、创新融资机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等四大改革重点任务方面,抓紧研究制定实施意见。重点围绕探索建立并逐步推行投资项目审批首问负责制、探索“不再审批”管理模式、创新“多评合一”的中介服务新模式、编制三年滚动政府投资计划、试点金融机构依法持有企业股权、建设和应用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等6大创新举措,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二是结合当地实际,推动政策落地。进一步放开民用机场、基础电信运营、油气勘探开发等领域,在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等重点领域去除各类显性或隐性门槛,在医疗、养老、教育等民生领域出台有效举措,做到民办与公办机构在市场准入、职称评聘、社会保险定点等方面同等对待。三是创新拓宽投资项目融资渠道。结合实际需要,更多采取基金等市场化运作方式,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引导和带动作用。进一步发展企业债券、公司债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项目收益债等,支持重点领域投资项目通过债券市场筹措资金,不断创新投资项目融资机制,打通储蓄与投资之间的通道,进一步畅通投资项目融资渠道。

(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司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