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精选(九篇)

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1篇: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果树;实践教学;问题;改革对策

果树教学中最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实践教学,它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从真正意义上了解并认识专业知识的根本途径。本文就新时期我国果树实践教学提出了相关的改革意见,旨在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借鉴。

一、果树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于专业的兴趣不高

就农林院校的学生而言,他们大多来自于农村,好不容易走出大山,他们再也不想接触与农业相关的教育,此外,这些专业的学生大多是被调剂过来的,在没有选择余地的情况下选择了农林院校,受以上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对于专业的兴趣就会大大降低,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习的积极性,最终变成为学分而学习。

2.教师师资队伍相对较于薄弱

就高校果树实践教学教师而言,这些教师大多来自于城市,他们自己所接触的实践也是少之又少,这是教师的技术水平差的根本原因。在具体的实践中,当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的时候,教师常常是“一问三不知”,这时候教师的教学水平就很难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改革果树实践教学的相关措施

1.采取有效的措施培养大学生的专业兴趣

学生只有对自己的专业感兴趣,才能全身心地投入知识的学习中去。这时候教师就可以给学生灌输“果树行业的工作是十分有价值的,即使你们不参与这项工作你们也会不可避免地接触到这类工作”的思想,此外,教师应让农村的学生明白,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与其父母的工作是不一样的,那些高级农业(有机农业生产以及绿色农产品生产等)不是一般的农民可以做到的。

2.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学校要想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高专业的人才,就必须有一支强大的教师队伍,这些教师不仅在理论教学方面要有一定的突破,在具体的实践中更是要做到不怕脏、不怕累、不怕苦,这样才能充分的发挥教师的指导以及引导作用,让学生找到学习的榜样,投入到果树实践的相关教学中去,最终完善自身的知识。

综上所述,解决果树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势在必行,它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也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果树知识,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2篇: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摘要:知识经济被誉为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一场新的产业革命,继工业革命之后的"第三次浪潮",正在全球范围内发达信息网络上迅速传播。它以一种历史性的力量使有形的"资本"向无形的"知识"转变,并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社会的整体结构。在这种新的时代背景下,为探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本文从知识经济的特点出发,就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为我国高校在知识经济时代应进行的改革提出了探讨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 改革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高等教育呈现出一系列问题:教育与社会的时空距离出现了较大的差距;就业的选择空间相对缩小,形势不容乐观;社会需求与课程设置存在较大矛盾,课程内容与时展相脱节;教育理念跟不上全球化潮流等等。问题的产生虽然是多种原因的综合反映,但是专业的更新与课程建设是问题的中心环节。

一、高校教学中现存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陈旧,结构单一

教材是传承知识的载体,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卞要依据。目前,高校教材尤其是文科教材具有陈旧、缺乏前沿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在内容上落后于时展,并且空洞,与现实脱节,旱现方式基本上都是“从概念到概念”。教材结构单二“抄袭”的现象普遍,教材枯燥无味,学生学习这种教材普遍感到收获甚微,教材的不适合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这也对学生今后就业带来或多或少的影响。

(二)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薄弱,教学手段缺乏现代化,虽然很多高校都实行多媒体教学,但也只是把原有的黑板加粉笔的板书做成了简单的多媒体形式而己,缺乏生动性。另外,教学设备陈旧,经常出现问题,有时做好的东西到教室就放小出来了,总体来看还是单调简陋的教学手段,这极大地限制了教师单位时间内知识的含量及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

(三)评价方式不利学,重知识,轻能力

评价方式以考试为主,而且,考试的形式单一、范围狄窄。主要形式是笔试、口试、论文,在这几种形式中,闭卷考试采用最多,其他形式使用较少。考试内容重书本理论知识,而且有的老师在考试之前又划范围,定重点,学生只要按照划定的内容死记硬背就能取得较好的成绩,这种考试评价仅限于确认学生的学生成绩,很少提供教与学的改进信息,从本质上说是失去了考试评价的教育性功能。

(四)人才的培养与人才的币场需求相脱节

一所大学办的是否成功,就业率应该是一个衡量指标。囚此,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应与人才市场相联系,一个学校的招生应与人才市场需求相联系,即:所招学生的地区分布、结构层次、招生数量都应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专业的设置也应根据市场的需要及时调整。而我们现在是老专业要保留,新专业的设置又比较麻烦,所以就会出现“教育产品”积压的后果,对学校的社会声誉及招生和就业的良性循环产生不良的影响。

(五)教育观念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教育观念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主要体现在教育质量观和教育价值观上。传统的教育质量观只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深浅来评价教育质量的高低,因而考核上也是按照这种思想来进行,忽视了能力和索质的培养。教育价值观是指人们对教育与主体(人、群体)的价值关系的认识,并在认识的基础上,确定教育行为的价值取向。它所反映的小是教育本身,而是教育与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陈旧的教育质量观和教育价值观不重视人的个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社会价值与主体价值失去平衡,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一的要求。

(六)就业率应该是一个衡量指标

因此,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应与人才市场相联系,一个学校的招生应与人才市场需求相联系,即:所招学生的地区分布、结构层次、招生数量都应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专业的设置也应根据市场的需要及时调整。而我们现在是老专业要保留,新专业的设置又比较麻烦,所以就会出现“教育产品”积压的后果,对学校的社会声誉及招生和就业的良性循环产生不良的影响。

二、高校教育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要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在全面深化教学改革中,高校教师要树立现代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狭义的人才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从利技革命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出发,全面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转变“重学轻用”的观念,树立全面的质量观;转变繁琐主义教育思想,强化大学教育的基础性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转变传统的教学观,树立创新性学习观。

1、在教育模式上: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造刑人才。允分利用网络时代的特征,给学生允分的选择权利,选择的范围包括课程、教师、时间、地点、工具、环境、形式等等。

2、在教育功能上:更加重视复介刑应用人才的培养,在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上,走产学研结介的道路。

3、在教育内容上:重知识、重能力,更重索质;知识、能力、索质协调发展。

4、在教育手段上:现代教育技术将渗透到教育的各个领域和阶段,多媒体技术,信息高速公路等信息化、网络化教育手段普遍取代传统的课堂班级制和黑板加粉笔的教育方法。

5、在教育投资上:国家、个人、企业多元化的投资,必将取代靠政府投资的单渠道。

(二)要深化高校的教育体制改革

1、要改革办学体制

改革办学体制,就是要按照《纲要》中指出的那样:“要改变政府包揽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这里关键的问题就是要理顺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政府与社会各界和高校三者之间的关系,逐步建立起国家统筹规划和宏观管理、社会广泛参与、高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新体制.这种新体制的基本含义和实质,就是要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改变政府包揽一切。政府主要是通过正确运用国家的法规、方针政策,向高校拨款,并运用行政手段,对高校的办学与发展等进行宏观规划、指导和管理。同时,要积极引导社会各界与学校结合.参与高校共同办学,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使高校真正成为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这样才能强化高校的自我调控能力,摆脱政府对高校的专业设置、招生、人事机构设置、收入分配、投资和基建等方面统得过死,从而增强高校的办学活力和动力,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挖掘潜力,提高办学效益,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2、要改革高校的内部管理体制高校内部旧的管理体制能否转换,这不仅关系到高校体制改革的深入程度,更重要的是关系到能否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的问题。高校的潜力很大,但并没有全部挖掘出来,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旧的内部管理体制造成的。因此,要改革,特别是要抓好人事管理制度和奖金分配制度的改革。 要改革人事管理体制。长期以来,高校的人事制度,就是易进难出,一潭死水,造成了教学人员与非教学人员、教师与学生的比,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比例。由于人事管理体制统,得太死,加之没有实行严格的“四定一聘”岗位责任制.因此,造成了职责不明,人浮于事,浪费人才的现象普遍存在。所以,尽快改革旧的人事管理体制,建立起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社会之间的人事交流制度,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挖掘高校潜力,并把富裕的师资力量用来支持社会办学和科研,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要改革奖金分配制度。多年来,奖金平均主义的分配办法,在大多数高校中占主导地位,这种分配方法,在教职工思想上影响很深,并且已形成一种自然政策,它严重地束缚了教职工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对高校的教育改革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产生的影响不可低估.因此,我们必须尽快地建立多劳多得,有突出贡献的受重奖的配套激励机制,和奖勤罚徽的政策,取代平均主义,这样才能激励大家奋发向上,积极进取,把教职员工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加快高校教育改革的进程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三)建立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模式

在高等教育改革中,教学改革是主旋律,如何使我们教学管理体系适应时代的发展,培养出知识经济时代所需人才是教育改革的关键。

1、课程设置。课程设置除了要满足专业的需要外,要注意交叉学科之间的学习。必修课的设置要尽量少而精,选修课的范围要大些。

2、重视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目前我们的教学计划中安排的实习,都是知识性的,时间短,不利于深入;内容窄,只能让学生了解些简单的生产流程,达不到真正的索质提高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或者有,也只是流于式。因此,我们必须要特别重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和科研活动的机会,给他们个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使他们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3、改革考试方法,建立科学公正的评估体系。考试无论从内容到方法都应朝着有利于考察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方向发展。考题设计要与其他学科有互动动联系。考试的方法应灵活多样,通过多方位的考核,全而对学生进行评估。通过试卷考察、动手操作(科研能力)、实际案例分析、课堂表现等方而综介考察学生,规定出各部分在评分中的介理比例。考试的方法和考试的内容应强调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成长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论[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2

[2]魏伟论.人文关怀视野下的高校辅导员工作[J].教育园地,2009(6)

第3篇: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课改 培训 教研 评价

经过近几年的课改实验,课堂教学出现了一些喜人的局面:课堂教学有了新的变化和改观,新型的师生关系正在建立,一批教学有特色的年轻教师正在逐步成长,课堂改革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但是从教研活动反馈情况和下乡调研与教师交流情况来看,课堂教学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困惑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

1、教师队伍素质整体不够高。从县域情况看,教师总体素质还有待提高。表现在:一是教师配备结构不合理。有三分之一的教师是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临时改科的;有近三分之一接受新理念、新教法较慢的老教师;适应新教材且执教水平较好的青年教师甚少;一些教学能力强、有经验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主要集中在毕业班教学,这种结构特点严重制约着新课程的教学和改革。二是研究型、反思型和教学有潜力的教师缺乏。由于工作压力大、研究能力差等原因,除县教研室组织和开展的教研活动外,大多数教师平时忙于应付教学日常事务,缺少研究和反思,对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研究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的发展。

2、对教材把握和处理力度不够。一是大部分教师迫于教学成绩压力,不敢放手进行开放式教学。新课改中教师很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也倾注了大量的激情和精力,但光有爱心和激情不一定就能增长知识能力,尤其是答题能力的提高。因此,为了应付期中期末考试和平日的单元测试,不少教师新课程理念被淡化了,生活化、自主化、情感化、实践化的新型课堂无法真正落实。二是课堂教学时间不足。多数教师认为,新教材设计的活动课时量较大,如果教师按部就班地按照课本上规定的活动要求进行教学,那么在有限的45分钟内完成教学内容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只好简化或取消课堂设计的部分活动。三是新教材的综合性强,教师终身学习有待加强。往往是语文知识、历史与时事知识、社会常识等相结合,需要良好的综合知识作支撑,综合能力不强的教师要达到这方面的要求是不容易的。

3、教学改革缺乏相应理论支撑。课程改革点燃了教师的创造之火,他们在课堂教学改革中不断推陈出新,亮点频现。但这些表现都只是外在的,在看似热闹的课堂教学背后,明显暴露一个致命缺陷: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撑。不能将新课程理念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许多老师谈起新课程可能头头是道,但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却大打折扣;有些老师虽然对新课程教学进行一些积极的尝试,但也是邯郸学步、浅尝辄止,真正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课例并不多;有些学校不惜气力推出的“示范观摩课”,也明显带有模仿、“做秀”的痕迹。凡此种种,都可以归结为对新课程理论学习的不足,使得对课堂教学没有形成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4、课堂教学多样化,但有效性缺失。现实课堂上,许多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过于推崇新教法、淡化教学目标的做法,使得课堂教学放得太开而收不回,教学的主题没有凸现,对于学生的回答中有争议的、错误的现象,教师只是泛泛而谈,缺乏必要的应变机智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目标也因此淹没在一场热热闹闹的“一锅粥”中。再如,许多教师已经意识到“分组讨论”对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等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对小组讨论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设计。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的问题都拿来讨论,讨论的时间又没有保证,有时学生还没有进入状态,小组讨论就在教师的要求下结束了,有效性缺失。

5、教学评价多元化待落实。一段时间以来,学科教学评价改革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学科评价的多元化也渐渐浮出水面。但也不可否认,受唯分数论、唯结果论等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实际操作中,依然存在重学生的知识性评价,轻学生行为养成评价;重终结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的“两重两轻”的现象。比如考试评价,不可否认,这是对学生评价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大多数学校在如何评价学生个体发展方面往往赋予考试过多的权重,其他评价方式则被挤到“被遗忘的角落”,不仅弱化了学生、教师和家长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其他如观察、 描述性评语、项目评价、谈话、成长记录等评价方式也流于形式。

针对课改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下面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

1、开展多层次课改培训。在通识培训的基础上,要着重开展新理念培训、新教材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应通过课改报告、骨干教师谈新教材实施情况和教学心得汇报、新课程课例观摩研讨,使广大教师进一步理解课堂教学新理念,把握新课标新教材。同时充分利用暑假开展集体备课活动,从教材处理、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和方法、重难点突破方法、问题情境的创设、活动的设计与开展、教学注意问题和备课辅助资料的提供等方面,和教师一起交流研讨,为教师下一步的教学提供思路,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2、开展多形式教研活动。鼓励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在实施新课程这一主要任务上,重心下移、实事求是、务实求真。通过一年一次的初中骨干教师新课程公开观摩课活动,为教师提供示范课例,取长补短,借鉴吸收,共同提高。同时,结合每年的听课评课活动、校本教研活动、课堂改革研讨会和联片教研等活动,通过“听―评―研―说―议”的方式,交流研讨,修正完善,分享智慧,促进教师执教新课堂的能力不断提高。

3、加大新课改评估力度。通过一年一度的初中课堂教学大赛,要求抽查教师必须按新课改理念授课,以此推动全体教师的课堂执教水平。组织大规模的课堂模式展示会,鼓励大多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推出一些执教新教材有潜力、有特色的新人,以点带面促进全县课堂教学改革的提升。

4、完善多元化评价制度。评价制度改革是课改的难点,作为教研工作者,要着重从考试的命题导向和作业改革方面进行改革完善。在试题的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要逐步对课堂教学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引导教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得到不断的优化和实现。

第4篇: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1.1教学内容过分依赖英语教材

高中英语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往往以英语课本的内容为基础来开展教学活动,但是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内容,而是一个教学框架。目前,有很多教师把英语教学内容的重点放在考点上,有部分教师严格按照课本的内容进行教学,没有补充知识点,也没有对课外资源进行扩充。与初中英语相较而言,高中英语的词汇量明显增多,而且要求学生能更加深入地学习更多的语法知识,如果教师不能根据培养目标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就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无法提升教学质量。

1.2教学情境创设不合理

根据新课改要求,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必须创设教学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但是部分高中英语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不能把知识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虽然教师按照新课改的要求进行了情境设置,但是所创设的教学情境较单一、呆板,而且其中的话题与学生的年龄不相符合,导致在进行情境创设中出现非常尴尬的现象。再者,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其所讨论的话题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例如天体运动,这使学生很难找到专业的英语词汇来表达。

1.3英语教学模式单一、方法传统

在课程改革下,很多高中仍然未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而且在英语课堂上教师总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由于高中学习科目较多,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平均每一学科的课堂时间有限,所以很多教师都会把握好课堂的每一分钟,尽力把所有的考点、知识点都传达给学生,所以教师根本不会留时间给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从而导致教师总是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课,而学生在下面做笔记,学生没有机会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反馈。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觉得英语学习枯燥无味,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热情,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提升高中英语教学质量的策略

2.1有效结合课本与课外资源进行教学

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的时候要以教材为主,结合辅助资料进行有效教学。英语教材包含了所有的考点,所以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以课本的知识点为主要教学路线,要特别注重课本里的词汇与reading,因为词汇量在高中英语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是英语学习的基础,而reading是学习语法的最好范本,只有吃透了reading里的知识点才能更好地掌握语法。当然,仅仅以课本进行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熟能生巧,多做题才能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在不断的练习中也有利于学生更快地找到学习技巧和学习方法。

2.2联系生活实际,合理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教师更好地解释有关英语知识点,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更快地融合到这种情境中,从而很快地掌握知识点。在创设英语教学情境的时候,要注意联系到学生的实际生活,把教学话题与生活紧密结合,使得学生在这方面能把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英语顺利地表达出来,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同时也使得学生的课堂生活没有那么枯燥无味。例如,生活中的地铁、路标、公交站牌、产品说明书等都能融入到课堂中来,教师再引导学生对有关生活情境进行模仿,这样能使学生更快地掌握知识点。

2.3提倡学生实践性、主体性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培养高中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就要提高学生在高中英语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英语课堂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英语是一门语言类学科,重点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能够结合新知识一起运用到句子中来。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慢慢形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而教师能够在课堂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进行回答和指导。

3. 结束语

第5篇: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问题;对策

近年来,我国林业改革发展工作以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强化生态建设保护、大力发展林业产业等为重点,全年计划完成造林592万hm2以上,森林抚育525万hm2,中低产林改造逾166.67万hm2,义务植树25多亿株,年林业总产值力争达到1.7万亿元。截至2009年底,全国已确权林地面积10 093.33万hm2,占集体林地的59.4%,发证面积7 573.33万hm2,集体林木采伐管理机制改革取得突破,在24个省区进行了改革试点。

1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

1.1山林权属的争议

山林权属界址不清、争议多是各地普遍存在的现象。勘界发证、明晰所有权(具体指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是本次林改的首要任务,据调查农户反映,当年“三定”时期发放林权证时,没有进行实地勘察边界,而是由个人自主填写。有为了减少税费而故意少填的,也有为了抢占资源而夸大面积的。本次林改在细致地实地勘界中发现,“一山多主”和“有山无主”的问题同时存在。由于林木(包括竹林)的经济价值显著,争抢山林的纠纷时有发生,大大增加了确权发证的难度,严重制约和影响发证的进度。

1.2采伐限额的放宽与约束

采伐权是农民对山林的经营权乃至处置权和收益权的重要体现。对采伐权限定条件,增加农民行使经营权的交易成本,这种鼓励投入而限制收入的做法已实质上形成产权残缺。实施采伐限额,对于生态公益林则是严格禁伐。调查显示,采伐指标通过“省—县—乡—村—村小组”的渠道分配进行层层下达,由村小组集中使用而不是分配给农户个人。其原因在于有限的分配指标落实到为数众多的山区农民头上,平均只有673.34 m2/人。由于采伐指标供不应求,相关部门的寻租行为难以避免,炒卖、倒卖采伐指标的现象时有发生。调查中有90%的农户认为当前采伐证制度存在申请困难、年采伐量指标严重不足等问题[1]。

1.3档案管理不健全

我国的林权历经多次变更,原始凭证档案管理不够完善,管理人员经常变动,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措施不规范,林权档案管理有很大欠缺或失误。在发生产权纠纷时,无据可查,不可避免地造成错误[2]。

1.4缺乏专业评估机构

在林改的过程中,对林分林地的资产价值、生态价值没有专业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无法对林地林分做出系统的价值衡量标准,严重影响集体林权的改革。

2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策

2.1实施科学经营,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

按照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森林经营方针,允许非公有制林业经营者,对所经营管理的林木进行抚育间伐及主伐利用,使业主的林木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相统一[3]。

2.2建立健全科技支撑和社会服务体系

林业主管部门应大力推动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并围绕林业产业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建立健全服务体系,为林业生产经营者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有力的保障机制,推动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抓住机遇,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既是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巩固和扩大生态建设成果、实现林业生态经济双赢、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建立健全适合当地实情的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管服务有效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可以充分调动社会各阶层投资山林、发展林业的积极性,全面推进林业生态建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3确保收益权的体制构建

确保收益权,不仅要从政策上,而且要从体制上加以法制化、稳定化、长期化。基于对我国林业税费存在种类多、征收环节多、重复征收、税负不公、使用不当等问题的反思,必须在法律上规范农民合理的税费负担,界定加重农民负担等行为的法律责任。同时,以公共财政支出为框架,增加消费人群的生态建设支出,以维持正常的营林费用支出和行政支出。

2.4实施林地经营技术入户,培养乡土技术人才

行政村是林业发展的基本单元,村级技术员是林业技术推广的第一线力量。培养林业经营技术人才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大科技培训力度,使林地经营技术入户,支持和鼓励林业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开展林业科技承包、试验示范和下乡支农等活动培训林农;二是组织力量选编一批形式多样、通俗易懂、适应地方特点的林地经营和林木经营培训教材,通过发放技术手册,利用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开展先进技术示范推广;三是依靠科技,提高效益,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提高林地经营的科技含量,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5坚持林农自愿、典型引导的原则

从林农需求出发,尊重林农意愿,不搞强迫命令,注重政策引导和典型带动,转变林农对林地的经营观念,提高经营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其成为林地经营的责任主体和受益主体。

3金融支持集体林权改革的建议

3.1加大国家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建立国家林权抵押贷款补贴基金。中央财政对欠发达地区的林权抵押贷款实行财政贴息,减轻林农的贷款利息负担,拉动贷款需求,促进林农对林业生产的二次投入;二是政府部门可以建立林权证抵押贷款保证金,以及林业产业发展风险金,为金融部门增加林业信贷投入提供风险补偿,放大“两金”扶持林业发展的政策效应。

3.2鼓励开办林业保险业务

国家应开展林业政策性保险业务,并为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展林业保险业务给予优惠政策。通过政策性保险和信贷业务的有效结合,扩大信贷对林农的覆盖范围,及时为林农、林企提供保险保障,以降低灾害风险、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造成的损失[4-5]。

4参考文献

[1] 贺东航,朱冬亮.中国集体林权改革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社会主义研究,2006(5):79-81.

[2] 苗吉伟.明晰产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核心[J].中国林业,2008(19):54.

[3] 何得桂.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建议[J].中国发展观察,2008(6):46.

第6篇: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教育有了非常大的进步和发展,小学语文教学的也得到了改革,与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方法相比都有了非常的变化。但是,在改革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现代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笔者主要对当前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改革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几点相应的解决对策,也希望通过此次探讨能够真正帮助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改革;问题与对策

0.引言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有了非常大的变化。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更好的解决小学语文改革过程中的问题,促进小学语文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我们非常有必要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寻求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1.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1 部分教学内容不合理

当前,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学所选用的教材都是无数专家学者历经多年探索出来的,具有丰富内容,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学习等特点。但是,就笔者看来即使再好的教材也会有相应的纰漏,有些教材的教学内容有一部分内容是与我们的现实生活不符合的,有的教学内容不是乐观积极的,比如一些文学价值非常高的经典文章,但由于文章内容离学生生活的年代非常的久远,缺乏现实教育意义,而且文章的格调过于压抑沉重,可能影响小学生健康思想的发展。

1.2 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

虽然课改已经实施很长一段时间了,但是从许多小学的语文教学来看还在沿用过去一些传统教学模式,这些教法模式不仅不符合注重学生自身的发展的要求,也不利于小学生自己的创新能力,归根到底一些语文教师以完成教学目标为目的,以自我讲授为主,强调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问题也只是比较粗浅,无法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学给人以教师传递自我思想自我意识的形态,限制了学生的自我思考动手能力。

1.3 师资教学队伍不够完善

由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受制于自身的规模与外部资源的支持,高素质的创新型教育人才比较缺乏,比如,小学语文教学全靠有经验的一些老教师带头,虽然这种教学方式能保证教学的稳定性,但是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的需求,学校创新型高素质人才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仅仅只是按照新课改教育和课程改革所提供的方向,教师沉溺于过去的经验中,缺少主动创新的思想,缺乏π驴胃牡纳钊氲慕舛粒无法理解新课改的思路和方法,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必然改革工作落实比较慢,改革也不会一帆风顺。

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对策思考

2.1 教学内容应以真情环境为主

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必须与学生当今生活相关,内容以积极向上情感为主,摒弃那些与现实无关的教学内容,特别是应摒弃那些让学生情感压抑的教学内容。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落实基础教学内容,即以小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文章作为教学内容,首先是应以小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这样才会引起学生们的兴趣,让他们觉得语文就在自己身边,让他们对语文产生一种亲切的感觉,使他们在真情实感的语言基础教学环境下进行更好的自我发展。

2.2 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方法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许多小学语文教学仍然还在沿用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样的小学语文教材课程上主要教师为中心,教师讲的多,学生实践感受的少,与西方一些国家的小学基础教学相比,西方国家对于孩子的教育就是让学生们接近实际,自己去动手动脑感受的机会比较多。比如,西方国家对学生的美术课是给每一个学生发一个苹果,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动脑思考,想尽所有能画好一个苹果的办法,然后经过几番思考研究才开始动手画,也许他们大多画的不像,但时经过许多次的失败之后就可以画的越来越好。然而,我们的语文教学方式就是教师在黑板上一边讲解一边去画,下面的学生跟着学,也许一开始会比西方教学方式快,但是对于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提高显然没有太大帮助。因此,笔者认为,小学语文应建立一个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在课堂教学中落到实处,让学生有更多动手动脑的机会,真正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3鼓励高素质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

在教师的聘用方面,不仅需要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引进高素质、具有创新型的小学语文教师,还应该鼓励现有的小学语文教师对自己有一个重新的认识,发掘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之处,适应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式方法,不能总是只以既定的新课程改革目标作为目标,通过教师不断的学习和发展加以改善教学,找准自己在小学语言教学中的定位,在提升自身素质的基础上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

3.结束语

总之,小学语文作为我们国家的学习汉语的基础,我们应该在新课程的大趋势下充分创新出一套更加符合自身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让小学生在小学阶段就能拥有全面的发展,改变过去传统教学中不适合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作为教学中心,充分激发学生对于小学语文的兴趣,为孩子们未来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也为未来孩子们更好的发展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邹美兰.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困惑与转向[J].读与写・上旬刊,2016(12)

[2]张泓平,刘平.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9(36)

第7篇: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问题;对策

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体育课程是高校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校学生的均衡发展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不断提升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水平和质量,近年来,各个学校逐步开始对体育课程进行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在具体的课程改革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课程内容的重复性比较严重。通过调查发现,在很多高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学习的内容重复性比较高,大学的体育教学内容与中学的教学内容之间的变化不大,除了一些少数的新的课程项目,其余的内容是很多学生中学时候就已经学过的内容,这会导致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丧失学习的兴趣。同时,体育课程的各种内容的针对性不够强,也缺乏相应的实效性。在当前的一些体育教材内容中可以看出,体育课堂上,很多学生所理解的知识往往都比较肤浅,对于所学的东西理解的程度不够。在当前很多高校的体育课程教育中,对于体育科学知识进行深入讲解的课程比较少,一般是对各种体育技术课程的学习较多,这不利于体育课程的深入发展。其次,当前很多高校的体育课程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当前很多高校进行体育教学都是采用传统的教师示范学生练习的方式,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会使得学生的厌学情绪比较严重。很多学生甚至是为了考试而进行被动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积极发挥相应的主动性,不利于体育课程效率的提升,也不利于学生的体质健康的改善和全面素养的提升。第三,对当前体育课程目标的认识上有一定的偏差。当前很多高校的师生对体育课程目标的认识上存在误差,认为体育课程目标就是体育教学目标。在当前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对体育课程目标的认识误差主要有几个方面。其一,以总体的目标替代了具体的目标。不只是在大学,在任何一个学习阶段,这样的问题都是存在的。其二,对显性目标的重视程度高于隐性目标。使得在具体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进行单纯的知识技能的教育。其三,对体育课程的具体目标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对体育课程目标认识的误区不利于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不利于体育课程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策略分析

(一)更新体育教育观念。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是促进体育课程不断改革的基础。在体育课程改革中,应该把以人为本作为体育课程教学的重要原则和基础。高校的体育教育中的以人为本的观念的贯彻,首先需要将其体现在具体的高校体育教育目标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体育课程中贯彻,首先要明白体育课程教学的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而不仅仅是各种体育知识和技术的传授。高校的体育课程的改革,要从学生个体的发展出发,为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全面性的人才。体育课程的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的应用,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育人。在高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该将育人当做是最高的目标,将提升学生的整体水平以及社会需要相结合,进行现代化教学。

(二)对体育课程的目标进行深入理解。体育课程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不仅需要各种活跃的思维活动,也需要体力的投入。对当前体育课程目标的认知误差问题,需要加以控制,理清具体的体育课程目标。高校体育课程教育中,运动技能的提升、身体素质的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都是目标的具体部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对各个目标进行分析,掌握各个目标之间的关系,为实现具体的目标提供相应的基础。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在目标制定上,要设立多元化的目标,告别传统的单一化的目标形式,建立起一种综合的目标观念,对体育课程教学进行指导。

(三)对体育课程结构进行优化。对体育课程进行优化,是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高校的体育课程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不仅要课堂、在运动场上进行教育,在任何可以利用的场所都可以进行体育教育。当前的高校体育课程结构不合理,为了教育而教育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为了解决体育课程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需要高校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课程安排。将课外的体育锻炼与课堂上的体育活动进行有机的结合,将一些课外的锻炼以及体育活动纳入到具体的体育课程考核中,形成一种全新的课内外一体化的教育模式。在评价方面要不断健全课外体育活动的评价机制,促进课外体育活动的丰富,对于各种体育课程而言,应该给学生更多的选择,帮助学生能接受更全面的体育课程锻炼。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兼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结语:体育课程是高校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体育课程也开始不断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要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应对,以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促进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第8篇: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高校;流管理专业教学;问题;对策

近几年,物流热一直在升温,各大高校为适应这种社会的需求,在物流管理专业的设置中数量越来越多。在这种迅猛发展的态势下,由于种种因素导致许多问题的出现。面对这些问题,学校该采取哪些策略以应对?笔者通过实践总结如下。

一、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师资力量缺乏

近年来,由于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在招生中加大了招收数量,使师资力量的严重缺乏。这种师资力量的缺乏,不仅仅体现在数量上,而且体现在教师的水平上。我们知道,一个高水平的物流师资都是经过系统而严格地培训的教师,他们具有丰富的从业经验。在实际中,我们的物流的师资来源于管理类、经济类的教师。一些院校所接收的高学历的师资有较强的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实践经验,造成师资力量的薄弱。

2.培养目标不够明晰

院校在设置物流管理专业的过程中,对学生将来从事怎样的工作这一问题,许多高职院校没有在专业培养计划中给予准确地回答,显得很模糊,进而在具体的教学内容的选择过程中出现很宽泛的状况。学校希望能够将学生培养成一种万能的物流人才,这是难以实现的目标。

3.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实践环节薄弱

就物流管理专业而言,这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该专业只有在物流的实践中才能够真正地体验得到物流工作的要领。就当前而言,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实践环节特别薄弱。在实际中,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实践一般只安排1~2周的时间的见习,这些见习活动远远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尤其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锻炼。

4.教学检测手段单一化

就其学科性质而言,物流管理专业的性质主要偏重于文科。学校在对该专业的考查过程中,一般只是在一个学期结束的时候进行一次考试。学生为了应对考试,平时学习投入得不够,但是在考试之前仅仅根据学科的要点进行记忆,同样能够通过学校的考查。这种考查检测的手段存在单一化。

5.设置课程体系中欠合理

课程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依据。在设置课程的过程中,如果不够合理必然会影响到课程知识的机构,会影响到学生的所学能够在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目前,物流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的设置过程中,一些学校没有从学生将来的实际需要进行设置课程,导致有什么学生就上什么课的状况出现。

二、完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改革对策

1.积极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

鉴于当前师资队伍的缺乏状况,学校有必要对物流管理专业教师队伍进行建设。笔者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启动高校物流师资的培训,特聘一批具有物流实践和理论功底的专家展开系统的培训。当前国家教育司已经在物流师资的培训上加大的力度,但是还不够,尤其是涉及的面积不够广。高校应该选派本单位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师进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使这些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到管理的各个环节实践中充分地体验。高校的物流教师必须到物流企业进行定期的参加调研和实践活动。高校还可以选派物流教师到国外进修交流。

2.课程体系进行科学设置

当前,尽管已经设立了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指导委员会,不过指导委员会对各个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指导毕竟是有一定的限度。特别是在物流管理课程体系设置中,还没有具体的纲领性的文件。所以,高校应该进行实际调查研究,在课程体系提供出报告材料,为教学指导委员会提供重要的课程体系进行设置参考。与此同时,应该容许各个高校在某一范围内自行设置出物流管理专业课程。

3.做好实践环节教学工作

我国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环节存在着偏少的状况,特别是实习基地的建设很不完善,教师物流实践经验缺乏。鉴于此,学校有必要想尽一切办法有效地促进校企之间的合作,加强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的管理力度。如果学校条件许可,院校可以建立物流实践工厂,这有助于物流模拟教学活动的展开。

4.促进教学方法与模式的革新

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性特别强,如果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枯燥的讲授方法进行教学活动,学生难免会感到枯燥无味。鉴于此,进行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应该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进行积极地革新,这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投入物流管理专业的学习活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着师资力量严重缺乏、培养目标不够明晰、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实践环节薄弱、教学检测手段单一化、设置课程体系中欠合理等问题,学校应该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做好实践环节教学工作,促进教学方法与模式的革新,以此促进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强,孙艳,闫博睿.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J].物流科技,2012

第9篇: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花海灌区 阶梯水价 改革 对策

水资源是国家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生态与环境的重要控制性要素。而水短缺已然是我国水资源安全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当前,只有通过实施水价改革,初步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和有效的水费计收方式,达到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科学、合理、节约用水,促进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1灌区概况

花海灌区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疏勒河流域下游花海盆地,面积约3878平方公里。灌区属于典型的大陆荒漠气候,终年干旱少雨或雪,风沙大,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为8.1℃,年降水量70.1毫米,年蒸发量2981.3毫米。

灌区目前的农业灌溉水源主要依靠赤金峡水库调蓄石油河水和疏花干渠调引疏勒河水及提取部分地下水保障。2013年灌区斗口净用水量8800万立方米,毛灌溉用水量1.34亿立方米,灌溉水利用率0.52,渠系水利用率为0.66。2013年灌区人均纯收入9488元。

2实施水价改革政策存在的问题

2.1灌溉亩配水定额偏低

根据灌区近5年来灌溉用水情况核算,灌区每年实际净灌溉定额均值为525立方米/亩,多年均值为546立方米/亩,达不到水价改革实施方案中要求的486立方米/亩,指标偏低。具体原因如下:

一是灌区70%的耕地土壤为沙土地,特别是移民乡镇的柳湖乡华西村、富民村、岷州村,独山子东乡族乡金旺村、金泉村、小金湾东乡族乡五个村,还有老灌区花海镇的条湖村、小泉村、西峡村等均有大面积的沙土地,土壤保墒能力差,渗水严重,亩均用水量偏大,远超过局灌溉处下达计划定额1.5倍之多。

二是灌区所处的地形区域为花海盆地,海拔偏低为1200米,玉门镇平原海拔1400米。灌区特殊的地形条件使得气温普遍高于玉门镇3℃左右,这也是灌区亩均灌水定额偏高的原因之一。

三是灌区所处的玉门市各乡镇,节水型社会建设力度不够,特别是大地改小、土地平整、节水效果明显的管灌、滴管、微灌等灌水面积发展因农户认识和投入等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推进,因机械化作业的需要,大地块普遍,但相比小地块灌水,大地块亩均用水定额偏高,且地块越大亩均用水量越大。

四是我灌区的节水改造工程项目至目前还没有列入中央或是省上的投资项目。灌区的大部分水利工程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骨干水利工程老化、破损严重,节水工程改造不够,因工程措施导致的水资源损失浪费严重。田间工程更是大部分没有衬砌,跑冒滴漏严重,田间水利用率不高,水量渗漏严重,这也是导致灌溉定额偏高的重要原因。

2.2可用于灌溉的水资源总量不足

一是根据灌区作物需水情况,疏花干渠每年需要调引昌马水库水量1亿立方米左右。但按照流域水权分配方案,灌区实施水权分配后,管理局每年批复的疏花干渠调水量仅为7000万立方米,与灌区农业灌溉需水1.3亿立方米相比,两者相差6000万立方米以上,两者差距较大。

二是在疏勒河水权分配水量中,将石油河年来水量列为2500万方,是敦煌项目10多年前的规划数据。根据近年来石油河实际来水现状和赤金峡水库多年观测结果,石油河实际年来水量只有1400-1500万方左右,且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玉门市已将石油河来水除了用于玉门市赤金镇农业灌溉用水外,其余全部用作玉门东镇修建提水工程的工业用水。由此,从今年开始石油河来水将陆续减少,甚至没有来水。

2.3维护管理投入不足,工程老化日益严重

随着灌区灌溉面积逐年增加,经过历次水价调整后,花海灌区的年水费收入由2000年的108万元增加到2013年的972万元。除去灌区管理单位的日常开支,可用于工程维修养护的资金十分有限,灌区骨干水利工程维持改造力度始终赶不上工程破损的程度,工程损毁程度逐年加剧。

3水价改革的对策

3.1 水价改革要贯彻国家相关政策

花海灌区对本灌区的水价实行渐进改革,逐步达到与灌区供水成本相等。同时将水价改革同降低供水成本,加强节约用水、调整供水结构结合起来,特别是调整供水趋向,在保障农业供水的同时,注重向干海子国家自然保护区输送生态用水。

3.2 加强水价改革的基础性工作

在灌区开展水价形成机制的调研与实践,研究水价与灌区水资源的供求状况关系,水价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关系,以及水价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关系,明晰水权分配。要加强灌区水价成本核算,加强对供水量、供水结构、受益范围和用水户情况等各项基础资料的收集和核对。

3.3加强水费计收与管理

要抓好水利工程供水管理体制的改革,尤其是农业供水管理体制改革,要大力推行农业灌溉末级渠系的产权及管理制度改革,推行用水户协会的民主管理体制,引导农户参与供水工程的维护与管理,增加水价管理透明度,在水务管理中推行水务公开制度,即实行“水量、水价、水费”三公开,减少中间环节加价和收费,做好水量测算和监测,完善计量手段,改善供水条件。同时推行“水票制”,完善水费使用办法,对收缴的水费推行专款专用,专户储存。

3.4搞好水价改革宣传,赢得支持

深入广泛地宣传水价政策,使用水者明白水价改革的目的是更好地开发利用、优化配置水资源,而不是单纯提高供水价格。通过提高供水服务质量,加强水费使用管理,加大水价工作宣传力度等,取得社会各方面对水价改革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建立水价改革工作网络,加强系统水价改革的工作指导与联系。

参考文献:

[1]梅宁,安栋.《东雷抽黄灌区水价改革探讨》.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第8期.

[2]杨慧云.《西电灌区水价改革探讨》.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07年第4期.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