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会工作需求调研范文

社会工作需求调研精选(九篇)

社会工作需求调研

第1篇:社会工作需求调研范文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苏州 215104)

摘要:以高职旅游英语专业为例,研究如何通过行业调研,构建“课岗证对接”的课程体系,使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对接,专业建设与相关产业发展对接。通过对苏州地区旅游相关企业进行深度调研,从岗位需求出发,调查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职业资格证书要求,进行学习领域教学目标分析,最后整合成课程,从而构建课程、岗位、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 :行业调研;课岗证对接;课程体系;旅游英语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2-0096-04

课程设置是专业建设的基石,能否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直接关系到该专业学生能否很好地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首先,课程应从岗位需求而来。以“旅游英语”专业为例。该专业开设的每一门课程都应该对接毕业生将来在旅游相关的工作岗位上所需的知识、能力、素养要求,并且为毕业生在这些岗位上就业提供相应的技能、职业资格证书,构建成“课岗证对接”的课程体系。而构建“课岗证对接”的课程体系必须以行业深度调研为前提,才能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对接,专业建设与相关产业发展对接,为学生的就业、择业、可持续发展服务。

行业深度调研的必要性

(一)行业深度调研是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

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就是其职业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等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 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可见,高职教育要紧紧围绕“职业性”、“地方性”、“应用性”原则,必须直接为地方或行业经济建设服务,紧密依托行业或企业,开展行业深度调研,满足社会对高端技能人才的需求。

(二)行业深度调研是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的需要

构建课程体系首先要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培养目标过于宽范,如培养中英文导游、旅行社管理人员、景区管理人员、会展服务人员、酒店员工、外资企业文员、翻译人员等。虽然宽口径便于就业,但课程体系过于庞杂,教学无法深入,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培养目标过于狭窄,仅针对目前市场的某一热门岗位需要,将来市场需求一有变动,学生就难以适应,也缺乏岗位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因此,要对专业进行合理定位,必须对社会背景、行业需求进行认真分析,开展行业深度调研。组织力量深入企业一线,广泛开展调研,不仅要对人才需求做出科学的预测,而且要与用人单位共同探寻人才培养规格的准确定位,然后才能在调研的基础上构建课程体系。

对涉外旅游行业深度调研

(一)调研背景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家,并成为世界第四大旅游客源国。届时入境游客将达1.37亿,出境人数将超出1亿。而苏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优秀旅游城市,素以“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和“园林城市”著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随着苏州近年来进一步提升文化旅游品牌的力度,入境旅游稳步发展。2012年,苏州接待入境游客人次达到321.87万,同比增长8%。与此同时,出境旅游市场继续保持高速增长。2012年,苏州市旅行社组织的出境旅游总人数为24.36万人次,同比增长49.4%。而这座美丽都市在日益成为长三角“旅游集市”的同时,也暴露出人才资源短缺的压力,尤其是“旅游+英语”的复合型人才。笔者所在的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正是在产业快速发展和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新建“旅游英语”专业,本着培养好人才,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原则,积极开展了行业深度调研。

(二)调研内容

本次调研主要针对苏州地区各旅行社从业人员。调研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

问卷主要设计三大内容:(1)企业对旅游英语人才的需求情况,调查高职旅游英语毕业生将来主要对口的岗位有哪些,针对“培养什么人”的问题;(2)调查从事主要对口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养要求,针对“培养怎样的人”的问题;(3)调查校企合作的可行性及合作方式,针对“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三)调研结果分析

本次调研共发放1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85份。

市场需求分析 问卷相关问题:“您认为大专学历的旅游英语专业毕业生有市场需求吗?”,回答“A.需求强烈”占14%,回答“B有一定需求”占84%,回答“C基本不需要”占1%;“您单位欢迎‘旅游英语’专业的大专毕业生就业吗?”,回答“A很欢迎”占30%,“B欢迎,但需求量不大”占70%,“C不需要”占0%。可见,旅游英语专业大专毕业生普遍受到市场的欢迎。但由于旅行社一般连锁经营,内部部门独立核算,所以单个旅行社规模普遍较小,不可能一次需求较多的毕业生。

高职旅游英语毕业生对口的主要岗位 从问卷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毕业生将来在旅行社就业的主要部门为:海外部、国际部、出境中心、入境中心,皆为旅行社重要涉外部门。主要岗位依次为:导游(70%)、计调(64%)、海外领队(32%)、部门经理(28%)、外联(20%)、翻译(12%)、前台(6%)。由此,旅游英语专业在旅行社的主要对口岗位为导游和计调,而海外领队、部门经理的岗位要求较高,需要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我们把它定位为拓展岗位。

主要岗位对员工的要求 被调查者普遍认为旅行社涉外部门主要岗位要求员工掌握以下知识,按照重要性排序依次为:导游基础知识(72%)、英语知识(71%)、景点知识(70%)、计调知识(67%)、营销知识(64%)、外事礼仪知识(56%)、旅游政策法规知识(52%)、园林知识(50%)、旅游心理学知识(48%)、目的地概况知识(45%)。专业能力方面按重要性排序为:能较好地运用英语听说技能进行导游服务(84%);能分析和处理涉外旅游服务工作中发生的实际问题,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特殊问题的处理能力(82%);能以英语为工作语言,开展出入境旅游咨询、计调等旅行社工作(78%);能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具有获取、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71%);能读懂和书写常用英文旅游函电,能进行与旅游业务有关的英汉互译及笔译旅游函电(70%)。企业对员工综合素养要求的调查结果见表1。

校企合作调查 被调查企业普遍愿意与学校进行校企合作。在课程教学方面,可以开展的合作形式有:提供课程相关的资料、案例(60%),开设讲座(42%),担任指导教师(18%),进行授课(16%),合编教材(8%),其他形式(6%)。在实训、实习方面,合作形式有:为二年级学生提供短期的实践机会,如旅行社内部实践,周末、黄金周、假期跟团,带学生春游、秋游团等(70%);为三年级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62%);为一年级学生开设讲座,使其初步认识相关岗位(22%)。在愿意接受三年级学生顶岗实习的被调查者中,30%表示很欢迎,表示欢迎但人数不能接纳很多的占70%。可见,企业是欢迎学生前去实习的,但由于旅行社规模有限,一家旅行社不可能接纳较多学生。

这些调查数据为我们构建旅游英语专业“课岗证对接”的课程体系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课岗证对接”的课程体系

(一)概念界定

“课”指课程,专业建设的核心是课程体系的构建,专业建设归根结底要落实到课程建设上;“岗”指岗位,指培养的毕业生所从事的主要岗位(群);“证”指证书,除了毕业证书,这里更指职业资格证书。“课岗证对接”指对学生将来从事的主要岗位(群)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明确完成这些工作任务所必须的职业能力及所需要的职业资格证书,进行学习领域教学目标分析,最后整合成课程,从而构建课程、岗位、职业资格证书对应的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和岗位需求对接,专业建设与相关产业发展对接。

(二)基于行业调研的“课岗证对接”课程体系分析

根据问卷调查数据和访谈反馈,我们按照首岗(英语导游、计调)和拓展岗(海外领队、旅行社部门经理)分别进行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职业能力及职业资格证书分析,接着从工作领域需求转化为学习领域目标,分析达到这些工作需求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养学习目标,最后分析出完成这些学习目标所对接的课程。各岗位具体分析如表2所示。

(三)课程体系构建

按照以上分析,结合课程体系逻辑关系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旅游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如表3所示。

课程基本由三大板块构成:专业类课程、语言类课程、文化素养类课程。根据调研分析,旅游业涉外部门对员工的知识要求中,要求有良好的英语知识(71%)仅次于要求有良好的导游基础知识(72%);能力要求中,能较好地运用英语听说技能进行导游服务(84%),为第一要求。可见,打好英语基础知识,强化英语能力,是旅游英语专业学生必须加强的技能。因此,每学期都根据不同的目标安排英语课程,重在应用性,突出听说。专业类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安排在较靠后的学期。此外,一些课程安排必须兼顾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时间。江苏省旅游局每年11月份组织导游资格证书考试,近年来通过率不到30%。因此,第一批考试安排在第三学期,考前集中安排实训时间(4周实训,2周考前强化训练),未通过的在第五学期安排第二批考试,并开设苏州园林(双语)加以辅助。其他学期分别安排一些考证项目:语言类技能证书即英语等级证书第一学期考A级,第四学期考四级;计算机应用证书安排在第二学期考试。力求做到每学期学生都有一定的考证目标,使学生有一定的考证学习压力,但学习负担又不过大。文化素养类课程主要由导游口才与沟通、涉外文化礼仪构成。旨在加强导游服务工作中良好的言语表达能力和沟通技能,提升职业技术技巧;使学生熟知外事礼仪,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和人文科学素养,具有良好的礼仪风貌和审美能力,能适应旅游行业的特殊要求。

具体课程设计开发,探索与“课岗证对接”理念相呼应的项目课程,倡导以"工作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完成模拟情境下的工作任务来学习相关知识,实践相关技能,学与做融为一体。项目课程开发建在行业深度调研基础上,在学校老师、企业兼职教师共同研讨的基础上,进行岗位分析,明确具体课程对接岗位,如:旅游英语课程对接英文导游岗位,然后分析英文导游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工作流程,明确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职业资格证书要求,据此来确定旅游英语课程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创设工作情境、设计项目任务、制订与完成项目配套的考核方案。专业课程实行"双师制",即聘请企业优秀技术骨干担任"企业教师",直接承担部分教学任务,与校内老师共同制定课程标准、授课计划,同时实行校内教师跟课听课制度,互相探讨,协助企业兼职教师提升教学能力。

结语

将课程体系建立在行业深度调研的基础上,在调研过程中与行业专家一起,分析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岗位,从岗位工作领域出发,明确完成主要工作任务所需的核心职业能力和所需的职业资格证书,据此来确定学习领域的知识、能力、素养目标,从而整合成具体课程,构建成“课岗证对接”的课程体系,从而使课程体系的开发设计建立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直接服务于行业经济建设,满足社会对高端技能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6(1):6-7.

[2]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5(22):47-48.

第2篇:社会工作需求调研范文

当前,社会事业仍处在发展的上升通道中,同时也将在较长时期内继续保持旺盛的发展态势,这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决定的,有其客观必然性。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5000美元大关,第一产业比重降至10%左右,城镇化率自“十一五”以来以年均1.4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我们正在由中等收入国家向较高收入国家迈进,进入了经济社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资源环境、体制机制等瓶颈制约日趋凸显,改革调整压力骤增,特别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长期化的大背景下,整个世界进入了大变革、大调整的进程中,各种阶段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在短期内相互交织、集中显现,要求我们必须统筹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坚持走民生优先的发展道路,把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不仅要充分发挥社会事业在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缓冲疏导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的保障作用,还要充分发挥社会事业在促进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结构优化等方面的带动作用,努力破解发展桎梏,顺利迈过“中等收入陷阱”。

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赋予社会事业光荣历史使命和难得战略机遇的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了不少风险挑战和不确定性。经济和社会是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随着两者发展关联程度的不断加深,其相互作用的传导机制也随之强化,这就要求我们除了关注自身发展外,还要增强对全局形势的认识和把握,跳出社会事业看社会事业发展,特别是当经济波动传导到社会领域,产生诸如社会矛盾增多、筹资难度加大、建设成本攀升、政策效果抵消等负面影响时,要有预案、有思路、有对策,能够有效应对发生的各种问题。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准备,敏锐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措施考虑得更周全一些,把工作做得更扎实一些,切实做到未雨绸缪、心中有数,防止局部性问题演变成全局性问题,防止苗头性问题演变成趋势性问题。

二、找准关键环节,积极推动创新,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上取得突破

转变发展方式的全面性,不仅包括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包括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就目前而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相对比较清晰,即从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而如何推进社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还是一个全新命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深化理解。

第一,在工作重心上要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发展改革部门综合协调的职能作用,集全系统之力,深入研究大思路、大战略、大举措,努力为化解各种既有或潜在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提供系统化的解决方案。在实践中,一要加强对事业发展过程中各种问题的系统研究,从健全制度体系的角度出发,查漏补缺,找出空白点和存在不足,比如说制度衔接问题,并以此确定下一步工作的重点。二要加强政策和思路的储备,积极主动地运用既有政务信息渠道多向领导同志建言献策,努力做到在重大制度安排的决策过程有声音、实施阶段有作为、社会评价有成效。

第二,在工作方法上要更加注重统筹平衡。社会领域的综合性越来越强,很多问题表面上是行业的,但是背后的利益关系盘根错节,本质上又是综合的。要运用好规划编制、项目审批、投资安排等职能手段,进一步梳理和整合社会发展各领域的政策和资源,克服社会口长期以来的碎片化和条块化倾向,提升发展的整体效益和质量水平。要理顺推动社会事业发展的工作机制,首先,要加强我们自己内部的工作协调,分管领域之间要彼此通气,加强沟通;其次,我们还要加强同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强化综合指导,在合作中共同树立起大综合、大统筹、大协调的工作理念。

第三,在工作原则上要更加注重需求导向。“以人为本”,其实强调的就是把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求作为根本目的。坦率地讲,长期以来,我们主要围绕的是供方需求,对需方也就是老百姓的需求关注还不够,有些建设是不是老百姓真正需要的,值得思考。今后,我们需要进一步转换思路,从主要围绕供方逐步转向供需结合、以需方为主的发展方式。这里要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要摸清需求。这是基础。以我为主多搞些基层调研、舆情分析和社会调查,不能坐在办公室设计群众的需求,要进一步拓宽渠道,加强与老百姓的直接沟通和联系。二要顺应需求。根据社会领域服务需求结构变化调整结构布局和发展重点,多采用服务券等侧重需方的服务提供方式,增强服务群众的针对性。三要管理需求。综合运用法律、行政、财税、价格、舆论等手段,疏导不合理需求,培育潜在的合理需求,建立符合国情和发展阶段的需求结构。

第四,在资源配置上要更加注重市场作用。统筹处理好履行政府职责与发挥市场作用之间的关系,明确政府职能边界,深化社会领域的行政审批和投资审批改革,强化社会发展宏观调控能力;尊重和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取消不合理的准入限制,积极营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体制环境,为各类事业发展主体提供必要的发展空间,促进各种要素的自由流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运行效率。

第五,在体系建设上要更加注重协同推动。要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建设主体上由单独依靠公办机构逐步向公办机构与民办机构互促共进转变,建设内容上由单纯推进设施建设逐步向设施、机制、人才建设综合推进转变,筹资模式上由单纯依靠财政资金逐步向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本补充的多渠道综合筹资模式转变。

三、扎实做好2012年社会发展工作

(一)抓好规划实施,着力提升事业发展的统筹水平

一是组织实施好《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2011―2015年)》。要以我为主,建立规划实施的部门协调机制,研究制定规划实施的分工方案和评价方案,切实加强相关行业规划、地方基本公共服务规划或行动计划同国家规划之间的衔接,系统总结规划实施的经验做法,以此为基础统筹推进社会领域的制度建设、机制创新、投入保障和人才培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二是加快各领域专项建设规划的编制实施。要把握好节奏,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加快进度,全面完成各领域专项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争取年内绝大部分专项建设规划能够履行完报批手续,并印发实施。已启动实施或已开展试点工作的专项建设规划,要严格按照规划设定的建设目标和任务,切实加大推进力度,组织好项目编报和资金落实,按时下达投资计划,认真评估专项实施或试点效果,及时修订和调整规划中与实际不符的规定和要求。

(二)抓好投资管理,着力提高基建资金的使用效益

为了确保规划实施,今年我委又进一步加大了投资保障的力度,在教育方面,继续推进实施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加快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和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加强边远艰苦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继续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改善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办学条件,继续实施“211”工程,启动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在医疗卫生方面,继续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卫生监督体系、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农村急救体系、儿童医疗服务体系、地市级综合医院、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医药卫生信息化等方面建设。在文化旅游方面,启动实施地市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建设,继续推进20户以下已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西新工程、东风工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继续加强各类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启动实施国家“十二五”时期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和“十二五”全国红色旅游重点景区建设方案。在人口民政体育方面,继续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动地方残疾人康复和托养设施建设,加快实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实施“十二五”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

(三)抓好改革推进,着力激活事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今年,社会系统改革工作的重点是:一是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落实《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抓紧实施中央确定的各项重大工程,认真研究文化领域改革发展战略,积极主动地协调解决重大问题。配合有关部门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开展文化产业园区等的清理整顿工作。二是巩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果。全面启动实施《“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进一步深化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和监管体制等领域综合改革,着力在全民医保建设、基本药物制度巩固和公立医院改革方面取得重点突破。继续做好医改办公室工作,进一步发挥好统筹协调作用,加强调研和信息简报工作,做好舆论宣传引导工作。三是加快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继续配合有关部门深化教育改革试点工作,围绕教育改革中面临的重大问题研究提出政策措施。联合有关部门尽早颁布关于民办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政策性文件和专题规划。

(四)抓好政策实施,着力增强事业发展的保障能力

一方面,要认真完成各项重大政策研究任务。一是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继续研究校车安全管理和校车制度等问题。二是完成全国高尔夫球场综合清理整治工作,研究制定规范高尔夫球场建设的意见。三是在前期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抓紧分析各地主题公园的分布、占地、投资规模等情况,研究提出下一步规范发展的意见。四是结合我委职能特点,研究出台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参与社会事业发展建设的具体措施。

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研究能力和水平。站在全局的高度,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观察现象,高度关注和跟踪国内外经济社会走势和结构性变化,及时发现存在的突出矛盾和潜在问题,强化主动研究和综合施策,不断增强战略思维能力和统筹协调能力。在这方面,今年要重点推进的一项工作就是密切同专门研究机构的合作关系,抓紧建立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委外单位的合作研究机制。初步的考虑是要建立一个实体化的研究平台,充分依托国家发展改革委的职能优势和相关单位的学术资源优势,针对社会领域重大问题开展全局性和创新性的理论和应用研究。

第3篇:社会工作需求调研范文

一、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现状 

研究生培养目标是指研究生培养机构为本机构所培养的研究生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所做出的具体规定[2]。目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正在从单一的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逐步转变为学术型和应用型并进的培养模式。周太军和袁本涛等的研究指出,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比高层次的人才培养相对提前1-2年,他们提出研究生的培养目标需要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不同人才的特定要求[3-4]。孙芳提出建立“教学一科研一服务”一体化的硕士研究生教育模式,建立学术型研究生和应用型研究生并进的培养体系[5]。王建民和张更辉等的研究指出,学术研究和教学领域的硕士研究生已经供大于求,因此许多硕士研究生需要走向非学术的工作岗位,所以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应该实行“研究型”与“职业型”共同发展的培养模式[6-7]。张文辉和林基明提出研究生培养机构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输送高级应用型人,在这里他们强调了硕士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性[8]。已有的研究表明,诸多教育者和研究者已经开始关注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转变,虽然部分研究者提出了相关的方案,但是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相关研究理论性研究的多,实证性研究的少,方案不具有说服力。 

二、硕士研究生的社会需求状况调查与分析 

本文是基于用人单位对硕士研究生的社会需求状况的分析进而思考研究生培养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使用的是研究者自己编制的《用人单位对硕士研究生的社会需求状况调查》问卷,问卷的6个题项包括:1.用人单位的性质;2.硕士研究生的职务;3.单位的规模;4.贵单位在录用硕士研究生时最看重的五个因素;5.贵单位认为硕士研究生首要具备的能力;6.贵单位认为现在的硕士研究生在工作中最欠缺的能力。研究者在江苏省的526家用人单位发放问卷,这些单位主要包括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合资企业、外资企业和私营、个体等,主要答卷者为单位的中层管理者以上级别的人员。发放问卷共526份,有效问卷为484份,回收率为92.02%。具体的调查研究结果(见图1)。 

图1是用人单位认为硕士研究生首要具备的能力,在专业知识、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合作精神、创新、人际交往、语言表达、学习、操作和适应等10项能力中,484家用人单位中,强调专业知识能力的比例是17.8%,强调语言表达能力的比例占15.6%,强调职业道德的比例是14.5%,强调工作态度的比例是12.22%,强调学习能力的是11.1%,强调创新能力的比例是10%。由此可以看出,用人单位认为硕士研究生首要具备的能力应该是专业知识能力和职业道德、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而不是人际交往和环境适应能力。这体现了社会对于硕士研究生的一个基本要求和标准。 

图2是用人单位认为现在的硕士研究生在工作中最欠缺的能力,在专业知识、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合作精神、创新、人际交往、语言表达、学习、操作能力和适应等10项能力中,在484家用人单位里,23.3%的用人单位认为现在的硕士研究生在工作中最欠缺的能力是合作精神,21.1%的用人单位认为现在的硕士研究生在工作中最欠缺的能力是创新能力,14.5%的用人单位认为现在的硕士研究生在工作中最欠缺的能力是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用人单位中认为最欠缺的能力是适应能力的比例是10%。这表明,硕士研究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基本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而硕士研究生的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和工作态度等综合素质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这样的现实情况揭示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忽视了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机构应该及时转变培养目标,加快改革,不断提升硕士研究生的綜合素质。 

图3是用人单位在招聘硕士研究生时最看重的第一个因素,在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外貌仪表、性别、学习成绩、学校名气、政治面貌、学生干部、数量与质量和实习经验等十个因素中,484家用人单位里,47.8%的用人单位最看重的第一个因素是硕士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最看重的第一个因素是专业知识的比例是23.3%。然而,在外貌仪表、学习成绩和学校名气等其余8个因素均没有被超过10%的用人单位排在第一位。研究结果表明,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是大多用人单位在招聘硕士研究生时最看重的两个因素,而且综合素质(47.8%)的重要性明显大于专业知识(23.3%)。这反映了现代社会对于硕士研究生能力需求的实际情况。

    由此可见,目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很难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导致研究生的合作精神、创新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等综合素质水平比较低,尽管培养单位认识到了学术型和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不同,但是缺少相应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与合理的区分体系。因此硕士研究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仅仅是高校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口号,没有付诸行动,而综合素质又是社会对于硕士研究生的主要要求,这说明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需要调整。 

三、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 

(一)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1.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需要 

2013年7月,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视频会议召开以后,国家围绕服务需求,以质量提高为主线,加快了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步伐。2014年,刘延东副总理在全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工作会议第三十一次会议上强调,研究生教育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质量提升的紧迫性更加突出[9]。《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要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逐步推行动态调整机制,推进高等教育结构不断优化,在发展学科交叉和融合的基础上,扩大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规模,加速发展和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10]。在此背景下,培养单位必须适应改革的形势,重新思考培养模式,促进教育改革的发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层次人才。 

2.硕士研究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突出强调,硕士研究生必须具备学术研究或独立进行专业工作的能力,达到这个要求,研究生需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关键在于个性化的发展,然而现实情况是,虽然存在理论上的学术型学位和应用型学位的区分,但是诸多高校在实际的硕士研究生教育活动中,在课程设置、导师选择和实习安排等方面缺少学术型和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严格区分标准,造成发展硕士研究生的个性化困难的局面。因此,培养单位应该转变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加强研究生的个性化塑造。 

3.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在调查的484家用人单位里,23.3%的用人单位认为现在的硕士研究生在工作中最欠缺的能力是合作精神,21.1%的用人单位认为现在的硕士研究生在工作中最欠缺的能力是创新能力,14.5%的用人单位认为现在的硕士研究生在工作中最欠缺的能力是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这说明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没有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硕士研究生的最终归宿是服务社会需求,为社会做出贡献,所以转变培养目标,实行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多样化就显得尤其重要。 

(二)硕士研究生供给侧改革的构想 

美国大学的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培养具有多样性的特征[11],学术型和应用性的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和培养要求都是进行了细化和分类,这对于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转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优化结构-学术型和应用型并进的培养模式 

提高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应以增强创新能力为培养目标,注重统筹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加强学术学位研究生的系统科研训练,为其更多参与高水平、前沿性的科研工作创造条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研究生国际化教育,鼓励学生参加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发挥多学科交叉培养的优势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根据职业领域属性,界定专业岗位的基本素质和综合素质要求,在产学结合上下功夫,注重发挥用人单位和专业组织在培养标准制定、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推行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和管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开展研究生创业教育尤其是针对如MBA等专业,探索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的衔接机制[12]。 

2.提高质量-改革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培养质量提高的根本保证,主要包括前瞻性及实用性的课程内容和科学多样化的课程结构,应在借鉴国内外一流大学课程设置经验的基础上,建立适合校际情况的课程体系[13]。当前,多数高校以二级学科为单元来设置课程,这样课程的知识面就过于具体和专业,限制了学生的选课自由度,忽略了学生的特点与特长;另一个弊端是,由于课程划分过于细化,选课人数较难集中,不利于优化教学资源。实践经验证明,研究生课程在一级学科层面上设置更为科学合理。同时课程内容设置应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以与科研实践紧密结合为落脚点。研究生的课程内容除了基础理论,应紧跟社会对人才的知识结构需求不断地注入新的知识点。此外,要注重交叉学科课程内容设置。在当今时代,各学科领域知识的更新加速与相互渗透加深,具有跨学科知识、交叉学科知识的交叉性课程设置就显非常重要,可以探索在校级层面建设跨学科平台课程。以美国为例,诸多大学的研究生课程设置重视相关学科渗透甚至文理交叉,同时比较注意多学科的交叉,这样就大大拓宽研究生可研究的领域被,对学生掌握宽广扎实的多学科基础理论知识非常有利[14]。此外,随着国内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课程设置要重视世界前沿知识、体现国际化水平。大胆聘用有海外留学背景的青年教师为硕士研究生开设全外语课程,让学生能接受最新、最前沿的学科知识,通过把国际留學生的课程作为选修课、专家专题讲座课程、赴外交流和国际联合培养等措施,使硕士研究生的知识结构水平达到国际标准。 

3.实行弹性学制-鼓励人才个性化发展 

弹性学制是以选课制为基础、以导师制为保证而实行的学分制度[15]。弹性学制有利于硕士研究生的个性化发展,学生可根据学科属性和个人特点选择缩短或者延长学习年限。在实行弹性学制时应该考虑不同的学科与方向应有不同的培养实践限制,严把质量关。如人文社会学科类硕士研究生可以2年内毕业,但是对于实习实践要求较高的理工科和临床医学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应该在扎实学好基础理论的前提下,满额的完成实践环节学时要求。所以弹性学制的实行应该根据专业、学科的不同而具体对待。

    4.以德育为先-加强硕士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加强硕士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要将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贯穿其教育的全过程。人文素质教育涵盖面广,内容广泛,但德育是其中的重要一条,也就是要解决其价值观和人格的塑造问题。 通过人文教育课程学习、导师以及环境的影响,让学生明白,学会“做人”是成就事业的前提,“品德”“道德”和“人格”是对高层次人才的基本要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利用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国家建设和科技创新活动。 

以上提出的构想是基于调查研究、文献阅读和实践探索,当然这些改革方案的实行和培养目标的转变离不开国家政策、培养单位的制度體系和质量评估结构等内外部因素。因此,本文的调查研究结果和改革的构想旨在为主管部门和学校确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战略提供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S]教研[2013]1号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529. 

[3]周太军,马桂敏.研究生教育规模变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5(6):26-29. 

[4]袁本涛,王传毅.省域研究生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争鸣与辨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3):65-69 

[5]孙芳.硕士研究生扩招的影响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1):129-130. 

[6]王建民.双模式硕士研究生培养制度初探[J].复旦教育论坛,2004(3):46-49. 

[7]张更辉,郑龙.研究生“就业难”问题的成因与对策研究[J].理论前沿,2013(18):7-13. 

[8]薛天祥.研究生教育管理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266. 

[9]刘延东.在全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的讲话[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01):1-6. 

[1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新华社,2010-07-29 

[11]马德伟,张航.中美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比研究——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和浙江工业大学的物理专业为例[J].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9):130-134. 

[12]李梦娥,张登银.面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职业资格衔接难点与实现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81-83. 

[13]康若祎,夏凯. 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下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3(12):93-96 

第4篇:社会工作需求调研范文

关键词:分层需求;分类引导;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12-

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至今,无论从理念还是教育实践都发生了许多深刻的变化。逐渐走下精英教育神坛的大学教育,必须面对着从培养所谓“人才”到培养健全人格的“人”革命。这场革命正在自觉或不自觉的发生着,也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持续推进。实现这一转变,是国家国民教育素质普遍提高的历史必然,也是国家教育公平、社会和谐的现实要求,更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对人的充分尊重的体现。

为了真正体现以生为本,总结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变化轨迹,探索形成大学生成长的有效途径和规律,从2009年至今,全程参与“大学生成长全记录”大型调研互动,从新生入学开始追踪调研。从现已获得的中期调研数据,笔者着重分析了大学生不同时期的分层需求,并针对需求形成对应的框架性教育解决策略,以资后效。

1分层需求与大学生的成长

大学生在校时间通常为四年,这对于高校的整体运作而言不过是一个轮回,但是对于大学生个体而言,面临的却是角色的转变,学习内容与形式的转变,价值观的碰撞与形成,社交与独立生活的体验等。每个细节,都会产生不同的需求,每个阶段都会有着不同层次的需求。关注大学生的成长,就必须关注大学生的这些分层需求,积极引导、提供满足合理需求的环境,从而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

1.1 分层需求的概念

分层需求是笔者从分层教学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两个维度总结得出的一个概念。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需求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这正好为分层需求提供一个考察需求的维度。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分层教学在西方一些国家尤其是美国十分流行,一般在中学实行,有些学校在小学高年级实行,近年来中国的许多中小学教育工作者也开始关注分层教育学的实施。引入这个概念进入大学教育范畴更多的则是这一具体的教学理论为我们的分层需求提供了一个分层的方法。

而我国学者对大学生需求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80 年代。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黄希庭和孙宝志的研究。黄希庭采用自编的需求调查表对大学生的需求进行研究, 把大学生的需求分为6 大类18 种,并把大学生的需求结构分为发展型、冲突型、享乐型和奉献型四类。孙宝志(对大学生的需求进行了长达20 年的追踪研究, 认为大大学生的需求有3 大类13 种。他认为大学生的需求分为成才需求、成长需求和服从需求三类。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分层需求,即是人在一定的时间范畴内的不同阶段(周期),在需求(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等方面)上呈现出不同层次的现象。这种层次不是体现在马斯洛所认为的需求等级上,这只不过是一个考察的范畴,更体现在一个周期内,不同需求呈现的一个综合状况。毕竟人的需求在任何时间节点上都不可能是单一的、独立的。

1.2 分层需求对于大学生成长的意义

1.2.1大学生成长中的分层需求是大学生成“人”、成才的重要内因。四年大学期间,大学生的各个维度的需求分布状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层次的推进,发生着结构比例的变化。这种变化正是大学生在大学成长周期中,不断实现提升的内因。关注这些变化,才能够真正了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发展轨迹,才能抓住成“人”、成“才”的内需机制。

1.2.2 引入分层需求考量大学生成长,是以人为本的现代大学理念体现。现代大学理念越来越以人为本,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握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面向社会需求,优化结构布局,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充分考虑人才培养中尊重学生个体需求,这才是真正的对教育规律的尊重,也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

1.2.3 关注大学生成长中的分层需求,能够让高校教育解决策略更具有针对性。了解了学生需要什么,才能够知道教育需要做些什么,了解了学生需求怎样变化,才能够一改一成不变的僵化教育模式,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变化的教育解决策略。这正是江西省“大学生成长全纪录”大型调研活动推出的目的,也是本研究的理论出发点。

2 大学生成长全记录呈现出的分层需求

2.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笔者随机从江西某高校2009级新生中抽取1000名被试者全程跟踪调研,其中男生527人,女生473人。以年级为层次,每学年组织调研测试。

研究采用自编“大学生成长全纪录”问卷,共有4个维度。在分层需求的理论假设的基础上,将大学生成长中的需求范畴归纳为政治成长、学业成长、社会成长、心理成长四大类,与之对应的,问卷采用价值观需求、专业需求、职业需求、社交需求四个指标体系。通过网络在线问卷调查、学生状态(学籍学业、奖惩、入党、社会实践、健康)监测来获取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分层需求状态。截止行文,共通过问卷星网络在线问卷调查平台进行了三次跟踪调研,调查数据全部采用SPSS软件分析处理。

2.2 分层需求呈现出的特点

2.2.1价值观需求:信仰、入党,自我认同。

信仰:问卷设置问题为:下列思想中, 你最信仰哪一种:(1)共产主义思想;(2)儒、道家等传统思想;(3)西方民主思想;(4)佛教等宗教思想;(5)其他。

调研数据图表分析如下图表1所示:

图表 1

入党:主要做了两个方面的考察,一是入党动机调研,二是递交入党申请书情况调研。调研数据分析如下:

2009年11月第一次调研中,非党员占总调研人数的99%,关于入党申请意愿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第一阶段大学生入党申请意愿

根据跟踪调研,在第三次调研中,考察了已经递交入党申请书的数量,调研数据显示:已经递交申请书的64%,未递交申请书的为36%。

第一,三次调研数据着重反映了学生入党申请意愿情况,第二次调研则明确将入党动机纳入考察范围,数据结果显示:

自我认同:大学生是一个自我认同较高的社会群体,这也是大学生价值观的主要承载方式,我们在三个阶段分别设置了三个相关问题进行考察。调研数据分别如下:

*(2009年11月问卷)*

你认为大学生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吗?

下列观点,哪个最符合你的想法

2.2.2 专业需求:专业兴趣、学习方法、课外专业学习时间、专业外扩展阅读量

专业兴趣:第一阶段(入学初期)主要考察的是专业满意度,后续调研则重点考察学生对于专业兴趣的变化度

*(2009年11月问卷)*

你对所要学的专业满意吗?

二三阶段学习兴趣变化曲线图

学习方法:大学生进入大学后课程的学习与中学时期的学习产生了很多变化,这种变化带来的学习的是适应性和学习方法的改变上。大学生急需获取的专业学习能力受限是学习方法的掌握。

课外专业学习时间:,大学生的课外时间相对丰富,课堂时间则相对较少,课外专业学习时间或频繁度是判断学生专业学习情况的一个量化指标,具体调研数据如下:

专业外扩展阅读量:大学的学习不完全是专业学习,对于专业外拓展知识的学习则是大学生适应时代需求的一种自觉适应能力。具体调研数据如下。

职业愿景是贯穿整个大学生涯,对学生的思想、学习以及社交等诸多方面需求产生的动因,明确的职业规划往往带来明确的价值取向、学习倾向和社交动向。将大学生的主要职业愿景简化为五个方面,即:继续深造、考公务员、参加工作、自己创业、未想好。根据这五项指标,也可以较为清晰的理清大学生不同阶段的职业愿景倾向。

2.2.4 社交需求:社会认同、人际关系、恋爱观、闲暇活动。

社会认同:即大学生在社交生活、社会生存中关于社会对于大学生的认同影响因子,将常见的考察因子总结为:能力、家庭、知识、机遇、经验、道德、金钱、人缘。对于这些因子,在不同的阶段也呈现出了分层的特别点,具体调研数据如下:

人际关系:人是社会动物,每个大学生均有其独特之思想、背景、态度、个性、行为模式及价值观,然而人际关系对每个人的情绪、生活、工作有很大的影响。人际关系是人们在交往中心理上的直接关系或距离,反映了个人寻求满足其社会需求的心理状态。

三次跟踪调研中,大学生在不同阶段人际关系的变化上还是呈现出了波动较大的分层现象。如下图所示:

恋爱观:这是一个大学里永恒的话题,恋爱作为一种社交行为它对于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有很大的影响。恋爱产生的相关问题,往往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重点考察了大学生的恋爱状况,发现第二阶段认为恋爱情况增多的班级达到54.2%,到了第三阶段34.5%的大学生有恋爱经历。恋爱动机成为研究大学生恋爱行为和恋爱问题的基础问题。笔者将调查中较为常见恋爱原因(动机)标注为以下几个标签:寂寞、志趣相投、跟风、好奇、性(财物),具体分布状况如下:

闲暇活动:大学生的社交需求,狭义上理解就是大学生的课外时间,在参加社会往活动中产生的社会需求,也可以看成是闲暇活动需求。因此考察闲暇活动,可以较大范围内考察大学生社交需求的分布状况。连续三个阶段的调研数据呈现的状况如下:

2.3 分层需求暴露出的问题

通过以上调研数据中需求分层分布的状况,也不难发现大学生成长中的一些特点和问题。

2.3.1社会价值观的同一性弱化和信仰的分层异化现象值得关注。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矛盾和困难在于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体制的发展对人们观念的影响是具体的、自发的、多样的,而且往往与人们的切身利益相结合在一起……[3]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有65.7%的受访学生认为当今大学生是普通的社会成员,虽然在最初阶段(第一阶段)仍有高达79.8%的社会责任、贡献需求表述,但是却呈现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同时有69.1%的受访者认为信仰对于自身有着重要意义。然而不得不引起我们思考的是共产主义信仰连续三个阶段呈下降趋势,而西方民主思想,儒、道传统思想则呈现上升趋势,更有甚者,“其他”项也有较为明显波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代大学生信仰正在发生着分层异化。

2.3.2 专业学习兴趣提升与学习效果需求的提升不匹配。根据调查数据,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在三个不同阶段均表现出较好的上升趋势,然而在另外一项调查中(当前最关心的问题)我们却发现,当代大学生最关心最苦恼的问题中学业问题依然是排在首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虽然学习兴趣有所提升,但是与大学生期望的学习效果还存在差距,这其中主要是学习方法掌握不够、课余学习参与度不高等等引起。

2.3.3 职业愿景迷茫与跟风或成隐忧。在职业愿景调研中,将职业愿景归为继续深造、考公务员、参加工作、自己创业、未想好五项指标。数据结果显示“考公务员”项上升的同时“未想好”项也在上升,而其他三项指标则进一步萎缩,而恰恰这三项指标是大学生毕业职业途径的最主要部分。我们不难看出数据背后反映出的是大学生在职业愿景中采取的跟风(考公务员)和迷茫(未想好)消极倾向。

2.3.4社交需求在理性与非理性间碰撞。在社交需求中,研究数据表明,大学生的社会认同因子中知识、经验等理性因素获得了上升性的认可,而同时能力、家庭两因子呈现逆势降升,而道德因素则几近忽略;恋爱观中众志趣相投与空虚寂寞双双成为恋爱主因;社交活动则呈现一静(自习)、一动(运动)、一虚拟(上网)的三分之势。诸多现象中我们可以考到积极的理性因素,也交杂着大量的非理性因素,唯独校园文化活动近乎成为被调查者参与活动中的重灾区,参与度一度低于10%,并随着大学阶段的推进而进一步减弱。

3 分层需求下的大学教育解决策略

根据分层需求调研的问题,运用分层需求的理论,则可做如下针对性的教育解决策略。这些策略是针对大学生分层需求提出的一个框架性的解决方案,具体的事实则需要更多实际教育形式和手段来充实。

3.1 分类引导、与时俱进,主动占领思政教育高地

面对大学生信仰异化和社会价值观弱化,思想政治教育则需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拓展教育空间,延伸教育触角,提升思想教育质量效益。建好用好思想教育阵地,要紧跟时代步伐、紧贴学生需求、发动依靠学生,突出时代性、实用性、群众性和趣味性。

3.1.1突出“实用性”,服务学生。实用性是抓工作落实的源动力和追求目标。在真诚有力的服务中开展教育最具吸引力和感召力。增强思想教育的实效,要不断强化思政教育的实用性,着眼学生的合理需求为牵引。面对如今高校学生党员数量年年节节攀升,质量却良莠不齐,根据分层教育的理念,大一可以注重入党宣传;大二可以注重入党教育、党校教育;大三可以注重党组织生活;大四可以注重发掘党员先锋模范等,在时空上注重党员的培养,真正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

3.1.2 突出“趣味性”,吸引学生。增强思想教育的趣味性是焕发教育活力、吸引学生参与的“动力源”。思政教育不能像传统教育一样采取强制灌输方式,只有突出多样性、趣味性,不断增强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才能粘住学生、凝聚学生。新时期学生知识越来越丰富,眼界越来越开阔,思维越来越活跃,思政教育要适应学生求新、求美、求变和喜闻乐见的心理,把单调严肃的教育内容调制“色香味”俱全的“营养套餐”,变单向灌输为多项选择,变单一平面为多维立体,调制教育“七色盘”,打磨教育“多棱镜”。

3.1.3 突出“技术性”,贴近学生。在新媒体时代,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建立联系党员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建党对象归属感和教育平台,利用微博、SNS、即时通讯工具等建立起宣传政策、沟通学子的良性互动,让网络教育阵地成为学生凝魂聚气的“精神磁场”,让学生在学习中娱乐,娱乐中受熏陶,让网络园地开出理想之花、结出信念之果、培育时代新人。

3.2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实施学业导师制,推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业导师指导若干名学生,以对学生个别指导为主要形式,对所指导的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专业指导、工程实践、科研训练、生活教导、心理疏导和就业指导等。在一、二年级中,选任专业老师担任本科生学业导师,培养学生的专业思想和专业兴趣。根据专业教学要求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指导学生制定学业规划、介绍专业的课程体系,指导学生选课等。在三、四年级注重学生的专业思考、专业实践、专业研究,结合学生的考研、就业进行分类的指导。导师制推行可以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课堂内延伸到了课堂外,使导师的指导从研究生阶段延伸到了本科生阶段,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实践与科研创新能力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将受益终身。

3.3 统筹兼顾,完善学分制与选课制的协调与控制体系

学年学分制是在学年制的基础上,主要以学校专业教学计划及资源状况为中心,统一安排教学的各个环节,主要的学习内容被限制在本专业的培养计划之内,同时又承认学生群体的个体差异,为尊重学生主体价值及其学习兴趣爱好,允许学生自主选修部分课程,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专长的一种比较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

学生在大学四年内,根据学校的安排,完成必须完成的公共课和专业骨干课的学分,同时每位学生在每学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水平选择相应的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有利于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机制,学校通过合理调控必修课、选修课的比例或公共课、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实现知识与能力相结合和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育人目标;有利于在学生中引入竞争机制,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加强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对学生的教育。

3.4 全程跟踪,满足不同规划拐点的辅助

马斯洛理论认为,人在创造性过程中,会产生出“高峰体验”的情感。处于这个状态的人会有欣喜若狂、如醉如痴的感觉。[4]从研究数据发现,大学生的职业愿景,在入学前期较为稳定,随着阶段性推进,迷茫和跟风情绪则愈发强烈,这正是因为,当今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辅导多与新生入学教育绑定,这种状况必须要打破,要真正关心大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对职业需求的正当要求和非理性变化,职业规划辅导必须实现全程跟踪制。

在新生一年级,指导学生感知大学生活,了解专业学习,增强人际沟通能力。在二年级则指导学生,提高基本素质。一是鼓励学生参加学生会或社团等组织,锻炼各种能力,二是提倡学生参与兼职、社会实践活动,走向社会;三是锻炼学生的责任感、主动性和受挫能力;四是提高英语口语能力增强,计算机应用能力增强;五是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对专业学习初步形成框架。三年级着力提高专业技能,自己的就业、考研做好长远规划。尝试撰写专业学术文章,提出自己的见解;积极参加和专业有关的暑期工作,和同学交流求职工作心得体会;做好自己考研或其他就业形式的规划。大四提高求职技能,考研能力。积极利用学校提供的条件,了解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用人公司资料信息、强化求职技巧、进行模拟面试等训练,尽可能地在做出较为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进行施展演练。了解搜集工作信息的渠道,并积极尝试。

3.5 面向学生、突出特色,针对性丰富校园社团文化生活

每个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 有各种不同的需求, 生理、心理、文化技能、生活的、专业之内与专业之外的等, 种类繁多。学校的正规教育不可能满足学生的全面需求, 因而学生们自己会主动去寻求满足需要的途径。而种类繁多特色鲜明的高校学生社团活动, 正是吻合了学生的多方需求。

当今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团应该说从数量上应该不算少,但是调研的数据却反映参与度很低,要解决这一问题至少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要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质量和亲民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它的政治任务性。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社团的成立,特别是鼓励学院一级社团甚至是个别兴趣小组、沙龙等类似活动,将社团及校园文化活动的触角和支持传达到最末端。在一、二年级学生社团活动,可以文艺、体育、辩论等形式的社团活动为主,锻炼学生的表达、沟通技巧。而到了三年级则应以专业学科性质的社团活动为主,新闻专业的新闻会、政法专业的模拟法庭、财金专业的点钞大赛等都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而到了大四,则应以求职技能、实践交流探讨、专业考研为主。

4结 语

大学生的分层需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大学生的成长记录调研工作依然还在继续,真正的教育解决策略最重要的就是因材施教、因需而变,这是关心大学生成长的核心理念也是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 马斯洛[美],许金声译.动机与人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 周久军,吴琼.基于高职院校学生需求分析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2).

3 郑永廷.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时代性课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3(21).

4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第5篇:社会工作需求调研范文

[关键词]中青年;女士干部;调查能力;研究

[作者简介]马天芳,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副教授,社会学硕士研究生,广东广州511450

[中图分类号]D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5-0106-04

自20世纪中后期以来,由于时代与社会变化所带来的文化变迁和妇女解放运动的推动,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在工作领域中女性人数所占比例上升的趋势。与之相应,女性在管理和领导岗位上的人数也在迅速增加。但女性作为研究对象进入领导学和管理学的专业研究领域则发生在近几十年。女干部的发展问题在相关研究领域内得到了一定的关注,但是目前研究中有理论深度和实际应用价值的却不多。尤其是有关女干部能力培养问题的研究还需要更多的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进一步关注和参与。

如何尽快提高女干部综合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完善自己的整体素质以“不变”应“万变”,使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是女干部面临的一个重要而严肃的课题。本文旨在描述中青年女干部社会调查研究能力状况,探讨如何增强中青年女干部的调查研究能力,对于新形势下妇女干部培训模式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调查结果分析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长期以来肩负着广东省妇女干部的培训工作,已经有20多年的妇女干部培训的经验,为广东基层培养妇女干部40多期。本次调查对象为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第一、二期中青年女干部培训班学员。这些学员主要来自于广东省各个县市的基层女干部,也有少量来自于新疆与的学员,共计120名。调查时间为2009年6月和10月。调查主要采用问卷法兼访谈法,发放问卷120份,有效回收114份,有效回收率为95%。

在样本统计中,年龄分布:35岁以下占47.4%,36~45岁占50%,2.6%的人不作回答;文化层次分布:大专占10.5%,本科占78.9%,研究生占10.6%;领导职务分布:副科级占44.7%,科级占47.4%,副县处级占2.6%,其他占5.3%;婚姻状况分布:未婚占10.5%,已婚占89.5%。

在调查中,当问到“对于中青年女干部培训开设社会调查研究专题”的态度,有2.6%的人认为“没有必要”;5.3%的人认为“可有可无”;57.9%的人认为“有一定必要”;有34.2%的人认为“非常必要”。当问到“您所在单位对于社会调查研究的重视程度”,44.7%的人认为“一般”;50%的人认为“比较重视”;5.3%的人认为“非常重视”。在工作中,您对于开展社会调查研究的态度,7.9%的人认为“一般重要,如果人力、物力、财力都具备,做做也无妨”;50%的人认为“比较重要,作为基层干部,社会调查这种掌握信息的手段比较重要”;42.1%的人认为“非常重要,要掌握准确信息,必须进行社会调查”。在社会调查研究过程中,92.1%的人认为应“锻炼实践能力”;86.8%的人认为应“了解社会热点问题和社会现象”;57.9%的人认为要“补充专业知识”;57.9%的人认为要“加强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可见,中青年女干部对于社会调查研究能力的培养持认同态度,能够充分认识到社会调查研究能力在工作中的重要性。大家一致认为要了解社会信息,必须要进行社会调查研究,同时也可以锻炼女干部的实践能力。

当问到“在您工作期间,您做过社会调查研究吗?”26.3%的人回答“从没有做过”;5.3%的人回答“正在做”;68.4%的人回答“曾经做过”。“对于理论上讲的如何开展社会调查研究,您的熟悉程度”这个问题,5.3%的人认为“完全不知道”;42.1%的人认为“不太熟悉”;52.6%的人认为“比较熟悉”。如果让您主持一项实际的社会调查研究,您认为自己会:“完全不知道如何着手”的占2.6%;“没有把握,不具备相关的能力”的占10.5%;“有点把握,但需要进行专业培训”的占76.4%;“很有把握,已经对相关专业知识非常了解”的占10.5%。由此可见,大部分中青年女干部对于社会调查研究专题内容不太熟悉,对于社会调查研究的内涵理解不够透彻,不能独立主持课题,开设社会调查研究专题的必要性可见一斑。

二、社会调查研究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阐述

(一)中青年女干部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需要调查研究

当前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我国既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又处在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变化较大、面临困难和挑战较多的时期。面对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面对日益增大的资源环境压力,面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面对有些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和能力素质与科学发展观要求不适应等问题,领导干部必须更加自觉地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更加自觉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对包括女干部在内的全体干部的要求。因此,各级领导和干部要深入基层和群众进行调查研究,开展实际案例分析。调查研究是领导工作的基本环节,也是女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要组织女干部围绕科学发展进行解放思想讨论,着力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对事关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科学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形成共识。在深入调查研究中,在准确把握“上情”的同时,更要准确掌握“下情”,要用科学发展观的态度指导调查研究,有敢于揭露矛盾的勇气,有解决问题的愿望,而不能只为写材料完成任务搞调查研究,更不能让人代替搞调查研究写调研报告。要亲自下基层、询民意、求民愿,了解掌握真实情况,占有丰富的第一手材料,选择突破口,对症下药,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正地在解决问题上下工夫,推动科学发展。

(二)中青年女干部要进行正确决策。需要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科学决策的基础,是掌握全局和指导工作的重要手段。作为一名女领导干部,除了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能力本领外,还应掌握调查研究这一基本功。当前,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党的建设特别是基层工作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通过调查研究,拿出应对的办法来,逐一加以解决。抓住调研,既是实行科学决策的基础,也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实践证明,正确的决策来源于对客观实际的充分的调查研究,如果不了解实际情况,就不可能把工作做好,不可能确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就要脱离实际,就要出问题。现代社会,领导时刻处在决策状态,不掌握实际情况,就会导致决策失误。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的领导对自己所管辖的地方的情况如果若明若暗,心中无数,凭主观想象,凭经验和感觉来决策和指挥,就会导致重大失误。所以,

搞好调查研究,掌握真实情况,是实现科学决策和正确领导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这个基础和前提,就会出现决策失误和瞎指挥。

(三)中青年女干部要解决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需要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可以防止主观主义,帮助女干部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在实际工作中,出现这样或那样一些差错,往往是由于对事物的本质认识不清所致。从目前情况看,群众对女干部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还不是很满意,还存在许多脱离群众的地方。有的地方不从群众的长远利益考虑,不顾当地的财力物力条件,盲目追求高指标,攀比,搞轰动效应,搞“形象工程”,群众很反感。如果不深人细致地考察,不注意“群众公认”,真实地反映群众的意见,那么用错一个人就会影响一大片,甚至带来严重的后果。调查研究可以克服,增进女干部对基层对人民群众的了解和理解,从而密切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调查研究有利于反腐纠风工作,可帮助党员干部陶冶情操,加强个人修养。在调查研究中,通过体察民情,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体验基层工作和生活困难;明辨人民群众对哪些事情拍手称赞,对哪些事情深恶痛绝;弄清楚基层最需要什么,最难办的事是什么等等具体实实在在的问题。所有这些,都是很好的教材,能起到警示和引导的作用,促使女干部转变对人民群众的态度,转变工作作风,修正在工作中的不足,自觉抵制腐败问题,树立良好形象。

(四)女干部要加强实践锻炼,切实提高工作能力,需要调查研究

一个人的能力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在书本上就能学到的,而是在实践中锻炼总结出来的。实践出真知,实践出人才,实践出能力,实践出干部,这是在培养干部上的一条成功经验。在实践中锻炼干部,说到底就是要在实践中提高干部的各方面能力,特别是管理能力、领导能力、驾驭经济工作和全局工作的能力,以及处理急、难、险、重等棘手问题的能力。从女干部队伍的状况来看,女干部从事党务工作、文秘工作的多,从事配合性、辅工作的多,特别是领导干部做副职的多,当正职的少。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一些女干部实践锻炼意识不够,不愿意到基层一线特别是条件艰苦的环境中去接受锻炼;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等条件自然成熟、靠资历的思想。这是造成女干部难以脱颖而出的主要原因。因此,女干部要想成才,这种思想必须改变。近年来,通过实践锻炼的方式在培养女干部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派干部到基层、到企业锻炼,给女干部压担子,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女干部自身也要增强实践锻炼的意识,主动争取锻炼的机会,主动承担工作重担,积极投身实践,勇于到改革和建设的第一线,到条件艰苦、矛盾复杂、困难较多的地方去。通过处理一些矛盾和困难比较大的工作。处理一些难点、热点问题,提高自身驾驭复杂矛盾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增强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和信心,在实践中磨砺思想,锻炼意志,积累经验,汲取智慧,增长才干。这是女干部成长、成才的最直接、最有效、最快捷的途径。

(五)中青年女干部要提高思想水平、创造性开展工作,需要调查研究

形势发展变化很快,实践也在不断深化,女干部思想认识也要随之不断提高。那么怎样才能不断提高女干部的思想水平和认识能力?看书学习当然是一个途径,同时调查研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特别是在基层工作的女干部,每天面对的是纷繁复杂的人群和具体的工作任务,能否从中吸收和提取思想的精华,离不开调查研究的手段。因此,调查研究既是对女干部思想理论水平的一个检验,也是女干部思想理论水平不断提高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步骤。通过调查研究,可使女干部的思想认识得到丰富和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也是事业发展的一种灵魂。没有创新的意识。没有创新的勇气,没有创新的智慧,就不可能解决当前和今后改革与发展中面临的许多问题。对于女干部来说,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是事业发展的要求,也是干部自身不断进步的基本前提。因此,要树立敢想、敢闯、敢试的思想,大胆创新,勇于开拓。要善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要善于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坚决克服那种贪图安逸,工作拈轻怕重,挑三拣四和“只想轻轻松松当官,不想踏踏实实做事”的不良现象。真正把求真务实。勤奋工作当作人生的一种追求,把每一项工作都落到实处,并且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在事业上有所作为,才能在竞争的环境中脱颖而出。

三、提高中青年女干部社会调查研究能力的建议

(一)要有敢于下基层、不怕吃苦的精神

社会调查研究是一项相当艰苦的工作,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尤其是在农村做调查,经常要翻山越岭,走村串户,有时还要顶风冒雨、忍饥挨饿,遇到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甚至为了某一个细节或某一个数据,要跋山涉水、吃苦受累。因此搞调查研究是一项比较艰苦的工作,只有深入生产第一线,走到工作的最前沿,才能摸到实情、听到真话,才能掌握到第一手材料。切忌从机关到机关,从材料到材料,从电话到电话,搞“二道贩子”式的调查研究,因为坐在办公室里舒舒服服是搞不好调查研究的。因此要求中青年女干部首先要从思想上树立不怕吃苦的精神。唯此才能在艰苦的环境中做好调查工作,提高自身的调查研究能力。

(二)加强教育培训,提高理论修养

社会调查研究是一门方法科学而不是理论科学,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调查就没有理论指导。相反,在调查研究的整个过程中,理论知识始终起着支配的作用。如任何社会调查课题的提出都必须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为前提;在资料收集和分析过程中,研究者的理论知识、思想观点始终起着支配作用,决定着材料的取舍以及对事实材料的解释。而且调查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展示社会现象,而是要透过社会现象去揭示其内在的本质联系,从而达到对社会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认识。可见,理论在社会调查中起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作为中青年女干部,要提高社会调查研究能力,必须懂得和研究有关的理论知识。如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学、社会调查的相关理论、与调查课题有关的理论知识等。所以要加大中青年女干部教育培训的力度,通过参加各种教育培训班,进行系统化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理论修养,这样才能科学地指导实践。

第6篇:社会工作需求调研范文

这次全市舆情信息调研工作会议,是经部长办公会研究决定召开的。这次会议主要是学习贯彻和省委宣传部舆情信息工作会议精神,用科学发展观统一思想,研究和部署全市舆情信息调研工作,不断提高宣传思想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刚才,会议传达学习了和省委宣传部舆情信息调研工作会议精神,交流了经验,研究部署下一步舆情信息调研工作,省委宣传部研究室的周主任和卞主任特地来参加这次会议,就怎样收集、整理、传报舆情信息工作等内容进行了专题讲座。会议开得很好,很有成效。下面,我讲几点意见。[文秘站网文章-找范文,到文秘站网]

一、认清形势,明确责任,充分认识到做好舆情信息调研工作的重要意义

第一、做好舆情信息调研工作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需要。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中央反复强调,越是长期执政,越要防止脱离群众;只有解决了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这一重大课题,才能不断增强执政的群众基础。中央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树立了亲民爱民的良好形象,赢得了国内外的广泛赞誉。特别是重视舆情、重视民意的做法,得到人民群众的交口称赞。重视和加强舆情信息工作,正是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重要体现,是探访民情民瘼、了解社情民意、加强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提高党的战斗力、凝聚力的重要措施。我们要以神圣的使命感、更加负责的态度做好舆情信息调研工作,在党和人民群众之间架好信息沟通的桥梁。

第二,做好舆情信息调研工作是应对改革发展稳定的复杂局面需要。目前我国正处在人均国民收入将由1000美元上升到3000美元,经济发展进入攀升期的阶段,改革的难度在加大,复杂性在加深,矛盾在加剧,稳定的任务尤其艰巨。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经验表明,这一阶段搞好了,经济社会就会跃上一个新台阶,顺利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这一阶段搞不好,失业率居高不下,贫富悬殊拉大,通货膨胀严重,社会矛盾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就有可能发生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或政权更迭,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严重倒退。应对改革发展稳定的复杂局面,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舆情信息调研,高度关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高度关注改革发展中利益关系调整引发的深层次矛盾,高度关注经济发展中高平均数下掩盖着的不平衡状态,高度关注困难群体的生产生活问题,不断提高统揽全局、谋划长远、协调各方、见微知著的能力,确保最大多数人民群众共同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第三、做好舆情信息调研工作是提高宣传思想工作整体水平的需要。舆情信息调研工作事关宣传思想工作全局,是整个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宣传思想工作各项方针政策是否科学,舆论引导是否正确,工作是不是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都必须以掌握全面、准确、及时的信息为前提。宣传思想工作执行部署如何,进展情况怎样,工作中存在什么问题,也需要通过舆情信息调研工作进行反馈,从而为进一步调整工作、加强指导提供依据。总结工作经验,离不开舆情信息调研工作;提高宣传思想工作水平,同样离不开舆情信息调研工作。舆情信息调研工作已经成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舆情信息调研工作部门已经成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部门,舆情信息调研工作队伍已经成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力量。

第四、做好舆情信息调研工作是当前宣传思想工作新形势的需要。从当前工作情况看,舆情信息调研工作已经成为领导进行决策、指导工作的重要参考和依据,中央、省市委及宣传思想战线各级各部门重视舆情信息调研工作的程度非常之高。舆情信息刊物已经成为领导了解情况、指导工作的重要渠道。每当做出重大决策、发生重大事件,各级领导都要在第一时间内看到舆情报告,及时了解社会各阶层的思想动态反映。每当重大活动、重要工作部署出台之前,也都建立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之上,保证了各项工作能够符合客观实际,切合群众意愿,取得良好效果。从全省情况看,各地都在大力加强舆情信息调研工作,积极性空前高涨。都成立了专门机构,创办了专门的舆情信息刊物,信息报送数量和质量大幅提高。今年以来,市委宣传部将舆情信息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成立了舆情信息中心,创办《舆情快报》,出台一系列规章制度,正在形成良好的工作机制,但是与先进地区相比我们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和不足。新的形势要求我们进一步增强做好舆情信息工作的使命感、紧迫感和责任感,正视不足、抓住机遇、奋起直追。

二、突出重点,强化服务,不断提高信息调研工作的整体水平

(一)围绕重点,全面反映工作大局和重要战略部署。舆情信息调研工作只有紧密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和宣传思想工作的大局展开,才能更好地发挥参谋助手作用,才能发挥最大效益,才能提升整体工作水平。要紧紧围绕以市委加快建设经济强市的战略目标紧紧围绕省、市委关于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扣用科学发展观统一思想,促进经济更快更好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关心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党的建设等重大工作,开展舆情信息和调研工作。在工作中,要高度关注宣传思想工作中的重要部署。一是高度关注怎样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引向深入的问题。重视解决“两热两冷”的问题,即“上面热下面冷”的问题和城市热农村冷的问题。突出抓好“两个薄弱环节”,即网络和青年的理论武装。舆情信息要及时反映这方面的情况。二是高度关注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问题。当前,全党全社会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气候正在形成,各项工作正全面展开。舆情信息要关注群众反映强烈、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突出问题,及时报送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好事实事和经验做法。三是高度关注思想理论领域的问题。既要及时反映巩固和发展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的经验和做法,还要注意反映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态势和走向,以及整合和引导的办法、措施。要密切关注当前新的思想理论观点,讨论的热点问题,有什么倾向性的问题,社会思潮的分布、特点和走势,及时收集综合整理,报送领导决策参考。四是高度关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发展。今年中央正在制

定的《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和《20__年-2020年文化发展纲要》,这两个具有规范性、指导性的文件将推动文化体制改革迈出更大步伐。我市也正在加强文化体制改革准备工作。舆情信息要多关注大众的文化需求、文化消费倾向和文化消费结构。(二)关注热点,及时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动态。舆情信息是帮助领导决策、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参考和途径,同时有着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干部群众的思想动态反映,是群众意愿、呼声、意见的体现,社会热点难点问题,集中反映了群众的所思所想和利益诉求,是舆情信息重要集结点。要是重视干部群众的思想动态反映,高度关注干部群众对重大决策部署、国内外重大突发事件、宣传思想文化战线重要举措的思想反映,及时全面准确收集报送。对中央和省、市委重大决策部署的思想反映、重要的思想倾向性问题的反映、重要的国内外大事的反映,必须确保“第一时间”,做到当快则快、能快则快,保证上级机关和领导同志及时把握动态情况。要重视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如干部群众对“三农”问题、就业问题、收入分配、公共安全和生产事故、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执法问题和社会治安、祖国统一、民族和宗教问题等的看法和态度,需要舆情信息予以高度关注,及时研究分析,加大收集报送力度,使舆情信息工作成为知民意、晓民情,察民心、解民忧的重要途径,为党和政府解决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提供决策依据。要按照内紧外松的原则加强舆情调研,摸清群众思想状态,提出疏导情绪、引导舆论、活血化淤的对策预案。

(三)展示亮点,全面反映全市宣传思想工作的新经验。今年的宣传思想工作正按照中央提出的新要求,在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三性”上下功夫,这就要求我们舆情信息工作要跟上宣传思想工作的这个态势,对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的社会环境、社会背景和面临的新挑战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映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经验新办法方面的举措和取得的成效。

(四)解决难点,加强宣传思想工作重大课题的调查研究。要围绕全市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提出的重大课题,加强调查研究,形成有深度的成熟的调研报告。宣传部门要充分发挥好综合协调职能,整合全部宣传思想战线的力量,紧紧抓住全省工作大局和宣传思想工作大局,确定重大课题,组织几次重大的调研活动,出几个大的成果,解决几个突出问题。按照省委宣传部的要求,今年要全力抓好“文化产业发展”和“增强党对意识形态的控制力”两个重点课题,要力争推出高水平的调研成果。要树立“大信息、大调研”的观念,加强与横向单位、业务部门的协作,拓展工作联系范围,把工作触角延伸地长一些、广一些、深一些,善于借用外力、整合资源,把依靠研究室自己力量开展调研与组织协调社会力量开展调研结合起来,把重要的力量放到组织调研、规划调研、指导调研上,积极通过委托调研、合作研究、专题咨询、集体攻关等形式开展调查研究,以较少的人力和资源获得更多的更有价值的成果。

三、完善机制,探索规律,为舆情信息调研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加强领导,明确任务,将舆情信息工作摆上重要位置。舆情信息调研工作要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能和经常性工作。宣传思想战线的领导同志要以身作则,把舆情信息调研工作纳入工作日程,把这一工作抓在手中。采取切实措施,认真组织,精心部署。要选配政治敏感性强、业务能力强、责任心强的优秀人员到舆情信息调研工作岗位,加大培养力度,关心他们的成长进步,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专兼职信息调研干部队伍。要给从事舆情信息调研工作的同志出题目、下任务、压担子,在舆情信息调研方面出一批成果。要保护信息调研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支持他们积极收集信息、如实反映真实情况,既报喜、又报忧。舆情信息工作是一项需要长年累月付出辛苦的工作,舆情信息调研工作实行量化考核,任务重,压力大,从事舆情信息调研工作的同志们非常辛苦,各级各单位要爱护从事信息工作的同志,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多关心、多理解、多支持。要为信息工作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在参加会议、阅读文件、交通通信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条件。要提供必要的工作手段和设施,加大投入,搞好基础设施建设,畅通信息渠道,配备好工作所需要的电脑、传真机、通讯联络等设备,提供业务经费保障,提高舆情信息调研网络的自动化水平。

(二)健全网络,拓宽渠道,不断整合多种舆情信息资源。网络的完善程度决定着舆情信息调研工作的水平。要做到凡是有人群的地方,都要纳入舆情信息和调研工作的视野;凡是有党组织的地方,都要有机构或人员做舆情信息调研工作;党组织建到哪里,舆情信息和调研工作就要跟进到哪里。目前来看,我们在舆情信息调研网络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网络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在覆盖面和触及面上还很不够。下一步要进一步整合优化舆情信息调研网络,形成市县区宣传部门网络、市直宣传文化系统网络、舆情信息直报点网络、市委宣传部机关网络、社会信息网络等五大网络系统,做到上下贯通,运转正常,覆盖全面,形成以市委宣传部为龙头,市、县纵向到底,机关科室、市直单位横向到边,宣传系统、直报单位、相关单位延伸衔接,使舆情信息调研工作的触角延伸到宣传思想工作的各个环节,延伸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加强学习,端正作风,建设高素质舆情信息工作队伍。舆情信息工作者是宣传思想战线的先头部队,要求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一是要不断增强政治意识。进一步增强政治责任感、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善于用政治的眼光观察分析问题,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发现那些带有全局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从大量的常规工作中,发现那些能够对推动工作带来启示的新经验、新思想、新事物。二是增强大局意识。要始终心系大局、胸怀全局,从大局着眼,自觉主动地服从大局,善于从大局的高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要想大事、议大事,主动研究那些涉及面广、群众关心、影响全局的问题。三是增强服务意识。要紧紧围绕为领导决策和工作大局服务,及时准确地反映社会舆情变化、分析工作发展态势、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做到上路、对路、适路。四是增强精品意识。要把舆情信息调研成果的转化率作为衡量工作成效和水平的第一指标。看舆情信息调研工作做得怎么样,不能只看写多少条、多少篇、多少字,报上去多少、发了多少,关键看舆情信息调研成果中有多少转化成了领导的决策依据,进而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多大的推动作用。做到选题要“精”,使我们选的课题与党委政府关心的问题相吻合;调查要“深”,真正深入到基层,沉下身子,掌握第一手的材料;研究要“细”,真正做到观点正、分析透、建议实。同时,要不断提高学习思考的能力、文字工作的水平和调查研究的本领,使舆情信息调研工作更好地为全局工作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

第7篇:社会工作需求调研范文

关键词:岗位能力;教改方向;食品及相关单位;食品专业大学生

The employing units post ability requirements for the food professional college students and teaching reform direction

Chen Li, Tong Qigen, Dong Yanhui, Liu Haiyan, Jiang Huaixi

Beijing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Beijing, 102206, China

Abstract: For most food professional graduates are not employed by food industries and food related status, to seek solution methods of training direction and social need is disconnect. By the analysis of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ability need which employer positions required for graduates, proposed teaching reform direction and measures.

Key words: the post ability; the direction of education reform; food and related units; food professional college students

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业是我国的第一大产业,其发展速度也超过了各行业的平均发展水平。这样一个发展迅速的行业为我国就业创造了众多的机会。在“中国本科毕业生需求量最大的50个热门行业”中,食品制品业排在19名,工作需要与专业的相关率为71%[1]。

然而,根据食品学院近年来食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统计分析来看,社会的需求量大并不等于需求双方相互认可的程度高。食品专业的学生就业存在着十分矛盾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食品及相关企业对食品专业的本科生有很大的需求,但是每年都不容易招聘到合适的学生;另一方面,学生及家长都在说就业难的同时,有很大一部分毕业生不愿意到食品企业及相关行业就业。通过近三年学生就业去向统计情况分析,到食品企业、防疫部门、食品监管、餐饮、超市、医药卫生等与食品相关行业就业的学生只占30%左右,就连社会上需求量很大,国家十分重视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毕业生,到食品及相关行业就业的也不超过35%[2-4]。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一方面食品行业是一个低收入的产业,年轻人因为生活问题宁愿放弃自己喜欢的专业,也不到食品企业就业,另一方面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与社会需要脱节,使得人才需求双方之间产生不能顺利“接轨”。

要解决以上的问题,需要政府调整食品产业政策,使优秀的食品专业人才回归到食品企业及相关行业中来,为食品产业及食品安全建设贡献力量,在食品学院人才培养层面上,也要顺应食品及相关产业的需求,调整教学思路,努力培养出具有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

1 用人单位对食品专业大学生岗位及能力需求调查

高校食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单位,除了食品及农产品加工、制造、贸易企业之外,食品检验检疫、餐饮业、科研院所及与安全卫生相关的行政执法与监督机构、食品超市是学生就业比较集中的地方,另外,医院与体育团体中从事营养研究的部门、食品相关的行业协会、从事标准认证的培训机构也吸引了一部分学生就业。

经过对食品企业、餐饮业、科研院所、工商管理、食品检验检疫部门、农村专业合作社、等食品相关行业的调查发现,不同行业对食品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存在着相当大的不同(见表1)。

2 用人单位岗位能力需求分析及对策

从表1中反映出各主要用人单位对食品专业本科生就业是积极乐观的,但是因为各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差别很大,因此给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要求的共同点分析

根据2008年《麦可斯―中国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结果表明,中国本科大学毕业生的基本能力需求排名(按照工作要求达到的水平由高到低)为:积极学习、学习方法、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聆听、理解他人、协调安排、理解性阅读、疑难排解、服务他人等。由此可以看出,能力需求排名靠前的是基本技能、社交技能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由于食品及相关行业的重要地位和特殊性质,对食品行业人才的首选要求是道德素质和责任意识。要求从业的毕业生爱岗敬业、重视食品质量安全,有为人民健康负责的责任意识。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能够不怕艰苦、甘于奉献。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较强的专业素质也是食品专业人才必不可少的素质。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熟悉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化学、食品加工工艺、食品检测与质量评价等专业知识,并且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及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文字、语言表达能力,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踏实工作和积极学习的作风是十分必要的。良好品质的培养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和社会实践中完成:(1)将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也纳入到素质教育的考核中,给一定的学时和学分。(2)加大学生生产实习的时间,让其在正规、大型的食品企业、超市、科研机构等管理严格的单位实习3个月时间,以增加对社会的认识和责任感。(3)开设食品企业公文类写作(包括项目申请报告,企业总结报告、项目实施报告、新产品研发报告等),提高学生写作、归纳总结的能力。

2.2 食品生产、制造行业对毕业生能力需求分析及对策

通过对大中型食品企业的调研分析显示,企业提供给毕业生的岗位可以分为3类:

(1)食品生产岗位群,这是一个通过基层生产实践岗位进入技术员、工程师、车间主任、生产部门经理等技术管理岗位的锻炼过程。这一岗位群对学生的作风要求较高,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因为一线的工作比较艰苦,是企业不易留住人的岗位,但也是升职比较快的岗位。它要求熟悉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能够高效的完成生产任务,掌握生产技术环节的关键点,善于分析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对生产设备的故障、检查、维护等进行技术分析,具有改革创新意识,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能够组织生产并协调与研发、物流、销售、客服等部门的关系。

(2)食品检测岗位群,也就是质量管理团队,通过从事理化及微生物检验、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销售、贮运过程的安全控制,企业各种质量认证等工作,从化验员、质检员进入到高级质检员、质检部主任、品控部主任等管理岗位。这一岗位群的要求具有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能够熟练操作理化、微生物、生物学等检测设备,熟悉生产的流程与关键点,熟悉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具有较好的文字水平及管理文件的编制能力,并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

(3)产品研发岗位,这一岗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接纳毕业生较多的岗位,许多生产岗位、质检岗位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是经研发岗位锻炼而成,逐步走向技术员、工程师(研究员)、总工程师岗位。这个岗位要求毕业生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具备良好的市场调研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查阅和利用文献资料的能力等。并具有产品评价、包装、营销策划等能力。在研发岗位上要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根据食品企业不同岗位群对毕业生能力的要求,在本科生培养的课程设计上,提出以下的几点建议:(1)在第4学期增加一门“科研理论与实践课程”,让学生完成一个简单“研究”任务,这个研究任务可以利用开放的实验室或业余时间完成。(2)以ISO2200-2008为基础,开设一门企业质量管理实践课,模拟企业采购、生产、贮藏、营销的全过程。(3)加强食品检测的强化训练,将企业的常规检测项目纳入到课程中。

2.3 科研院所对毕业生能力需求分析及对策

在科研单位、高校、营养研究的部门中,对毕业生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首先,是从事科研的经历,研究单位对项目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就是要“上手快”,从实验设备的熟练使用、维护以及实验数据的采集整理都需要学生在校期间就接受过实践锻炼。一个完整的科研项目从阅读课题指南、撰写课题申请书,到严密计划、开展研究工作,直至最后进行实验数据分析结论的提出,全面体现了研究团队成员科技资料的阅读能力、研究能力、学习能力、协调安排能力、疑难排解能力及有效沟通能力等。

如果学生在大学期间就经受过科研实践锻炼,他在科研工作岗位上便可迅速成为科研团队的得力助手。因此建议学院的课程要强化学生科研训练,提高他们的科研基本功,具体措施是:(1)加强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让学生独立完成一项科研任务,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性。(2)科研过程应重点锻炼学生使用先进仪器和设备。(3)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计算在学分之内。(4)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科研竞赛,并以学分奖励。

2.4 大型食品超市对毕业生能力需求分析及对策

2007年超市食品安全调查发现,有四成的超市有问题。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大部分食品是从超市购买的,大型的连锁超市更有自己的食品配送中心。由于食品安全法的实施,国家对超市食品安全监督也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超市对食品专业大学生的需求显著增加。

超市中的食品及农产品采购、贮藏、销售是最重要的环节,需要对食品及农产品产地、食品安全法规、食品标签、食品保鲜、质检等有关专业知识的毕业生进入岗位。另外,许多超市内设有西点、凉菜和熟食加工间,也成为一个小型食品加工厂,因此食品加工管理人员及产品研发人员也是超市所需要的。

针对大型超市所需要食品专业知识结构的特点,建议学院组织愿意到超市就业的学生进行2个月的实习,初步掌握超市食品管理及营销的方法。另外再开设“商品知识”和“超市食品安全管理”2门课程供学生选择。

2.5 农村专业合作社对毕业生能力需求分析及对策

农村专业合作社是近4年来国家支持的一种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国家允许其对农产品进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经营,农产品加工也就成了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手段,由于农村中缺乏掌握食品加工技术的专业人才,因此对食品专业毕生的需要是迫切的。

合作社要求毕业生的知识面要广,第一需要学生的写作能力,帮助书写各种项目申请书、合作社生产经营情况报告及熟练的计算机技术等,也就是等同于大学生“村官”的角色。第二是农产品及食品加工技术和相关知识,包括生产、贮藏、营销知识。

学校为合作社培养的人才除了有良好的写作能力外,动手能力也十分重要,还要具备农产品营销能力。建议增加公文写作选修课和农产品营销课程。

2.6 食品相关协会、认证机构对毕业生能力需求分析及对策

食品相关行业协会、学会对毕业生的公关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提出较高要求。希望毕业生有较好的文字基础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够敏锐洞察食品行业最新形势和行业热点,及时关注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以及国内外同行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通过大型会议、专业培训及相关展览的策划、组织,全面体现学生的良好协调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从事标准认证的培训机构,要求毕业生工作仔细认真,灵活性强,有团队意识,有较好的文字基础,了解食品工厂建设、食品工作、加工设备及食品和农产品标准化文件对认证的作用,掌握实验室常规仪器的功能和使用,懂得食品企业的GMP、QS、ISO22000、SSOP、HACCP等认证工作程序和方法,熟悉食品行业的法律、法规。

针对以上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建议对于毕业后有意向到学会、协会、认证机构工作的学生,加开“会展策划”、食品企业“GMP,QS,ISO22000认证”等选修课程。

3 课程体系及就业教育改革的建议

因为受到“厚基础、宽口径”国家人才培养教育思想的影响,在校食品专业大学生没有明确职业规划的占80%以上。研究生也有70%以上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报考所选择的专业,教育方向、职业规划、用人单位三者的人才观严重脱节,造成了食品专业毕业生不能良好的对接。因此对学院人才培养总体规划有以下几点建议。

3.1 基础能力的培养以实操来考核

所谓的基础能力是指语言、写作、计算机办公及网络查询、完成工作额度、协调沟通及管理等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这些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大学4年的教学中。如大一到大二进行实用公文写作、大学应用文、调研计划与报告、活动计划与总结基本能力培养,大三到大四进行科研申请报告、项目完成报告、新产品研发与营销方案策划、项目团队管理、工作总结等基础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有所用。

3.2 就业教育融入到学生实习中去

要让大学生尽可能早的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的努力方向,在专业课的学习中有的放矢。具体做法是,在大二学年中邀请与食品相关的用人单位报告未来3年内准备引入人才岗位、能力要求、知识结构,利用小学期、暑假进行2个月的用人单位实习工作,让学生与用人单位对接,充分了解企业所需,规划职业定位,为以后专业课学习的侧重点找准方向。

3.3 模块化的专业培养模式

对于大三和大四学年的专业教学课程,应根据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来制定,针对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型食品仓储超市、科研院所、餐饮业等用人单位的要求制定专业课模块,让不同职业规划的学生来重点选择。并且在大四3个月的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科研、实践环节,与企业直接结合达到无缝对接。

总之,学校是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的,如果培养的人不能为行业所用或不适应行业的发展,那么就应该改革课程体系。北京市食品行业人才需求是多样化的,随着时间的变化也在变化,因此灵活的课程设置和尽早对学生开展职业化教育,是解决教育方向、职业规划、用人单位三者人才观脱节的重要手段之一。希望学生学有所用,希望社会能聘用到合适的岗位人才。

参考文献

[1] 麦可思―中国2011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报告[EB/OL].edu.省略/a/20110609/000095_10.htm.

[2] 吕凤英.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对策[J].天中学刊,2007,22(2):103-105.

第8篇:社会工作需求调研范文

>> 机构养老的管理与需求供给分析 黑龙江省养老机构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南京养老机构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铜陵公办养老机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山东农村老人入住社会养老机构的意愿与需求分析 机构养老的发展现状及困境分析 城市老人对机构养老需求的研究 医护养老潜在服务对象入住医护养老机构需求及影响因素 辽宁省养老机构入住老人护理服务满意度及需求的调查研究 机构养老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养老机构内老年人精神需求与精神文化生活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影响社区养老需求的因素分析 浅议养老机构的消防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市级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基金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异地机构养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社工实习生进入养老机构遇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机构养老服务的现状及问题研究综述 机构养老内部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社会学视角下福州养老机构老人需求问题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1-04-28.

[2]崔丽.老年社会工作中国化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李京芳.机构养老服务中社会工作方法的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

第9篇:社会工作需求调研范文

一、 以科学发展观引领调查研究工作

(一)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调研工作,是更紧密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客观需要。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使发展的主题更加鲜明,发展的目标更加清晰,发展的内容更加全面,也为调研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服务大局拓展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调研工作要紧扣党政中心工作部署,注重各项事业的发展态势,针对影响中心工作稳步推进和制约全局发展的新情况、新矛盾和关键性问题,主动策划和组织调研工作,使调研工作真正适应科学发展之需,在与大局和中心的“同频共振”中站准位置,有所作为。

(二)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调研工作,是提高决策依据质量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明确回答了发展的时代内涵、要求和发展的方向、目的等重大问题,提出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和问题的基本要求。要从海西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立论的要求,在较高层次上回答怎样较快平稳发展的问题,就必须贯彻和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精神,把调研工作做深、做细,为州委、州政府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调研工作,是体现调研工作的优势和工作特点。随着海西加快推进工业化的进程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资源环境与经济快速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人口、就业、收入分配、公共服务、社会公正、社会安全等各种社会问题进一步突显。面对这些挑战,政研工作更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想大事、谋大事、想当前、谋长远,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海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问题和约束条件进行深入调查分析,为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矛盾提出科学的对策和建议。

二、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调研工作的始终

(一)用科学发展观把握选题。选题应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海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情况和存在问题,仔细掂量,选准选精。一是着眼于可持续发展选题。坚持发展的可持续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和战略选择。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建设柴达木循环经济实验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对一些事关打好基础和长远发展的课题,潜心调研,撰写了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调研报告。今年,我们针对海西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较突出的问题,紧紧围绕推进海西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海西农牧民收入问题等课题开展调研活动。同时,为创建海西大调研格局,培养和带动一批调研队伍,结合州直各部门、各单位实际,围绕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党建及其综合等6大类,拟定了23个课题,开展调研工作,这些课题既有现实的针对性,又有一定的前瞻性。二是注重于做“短腿”选题。去年对海西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经验及制度创新精心谋划课题,对海西改革开放以来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成就、海西文化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开展调查研究,与有关单位、部门协调对海西构建城乡一体化党员动态管理、加强海西非公有制经济党组织建设等课题进行专题调研,并撰写调研报告提出对策建议。三是立足于以人为本选题。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调研工作中的以人为本,就是“深入了解民情 ,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因此,调研工作要时时注意体察社情民意,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从保护群众利益、人口受教育状况、人口综合素质、群众文化生活、民主法制建设等问题中选题、定题,为全体人民在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出谋划策。我们还选择贫困群体基本生活保障、增加农民收入、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高校毕业生就业等课题组织专题调研和约稿调研,得到了党政领导的重视。

(二)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入题。入题是调研的关键环节,是解题的基础。就某一专题而言,入题固然要从了解基本情况入手,要注意发现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新措施,更为重要的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下功夫调查研究阻碍和制约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矛盾和个性化问题。

1.聚焦热点、难点,开展对策性调研。热点问题往往是难点问题,难点问题解决不好势必成为热点问题。当前,改革正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在关键时期,改革发展面临的矛盾交织衍生。开展对策性调研,要以“掌握实情、出谋划策、当好参谋”的责任感超前思维,揣摩领导谋略,深入基层,贴近群众,摸清真情实况,大胆触及调研专题中群众普遍关注和广泛议论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给党委、政府提出对策性意见建议,力戒隔靴搔痒,泛泛而谈。

2.探寻冷点、暗点,开展关注性调研。对于任何一个专题,都要多侧面、全方位地进行调研,不仅关心热门,还要重视冷点;不仅要注意领导和公众关注度较高的问题,还要扫描统筹兼顾不够的方面;不仅征求大多数人的意见,还要倾听易被忽视群体的诉求。尽可能把调查的触角伸得广一些、深一些,对调研专题从整体上予以把握和剖析,力求作出全面、准确的判断,防止失之偏颇。事实上,对冷点、暗点问题的揭示,往往更可能引起党政领导的警觉和重视。

3.抓住重点、焦点,开展破题性调研。在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中,调研工作难就难在要破解改革和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因此,专题调研要剖根究底,追求深度。焦点是矛盾的症结,重点是解决矛盾的关键所在。在调研过程中,要以睿智的目光和敏锐的洞察力,抓住重点和焦点,打开通往解题之门。

(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解题。解题是指在调研的基础上形成对策、建议。对策、建议是否有见地、有价值,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同样离不开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只有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思路、措施和方法,才是立意精当、切实管用谋略性调研报告,才能为党委、政府的科学决策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是为既好又快发展建诤言。在解题中,要认清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按照既好又快的发展要求,以辩证思维破解某些“两难”课题。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投资规模过大、低水平重复建设、科技含量不高、资源环境代价太大等问题,同时,如何优化经济结构、加快科技进步、坚持加快速度与提高效益、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并重、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应从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政策导向等方面提出符合本地实际的创新思路和操作措施。去年,我们针对煤炭资源大量外运,影响我州可持续发展和金融危机给我州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州委、州政府如何支持企业发展开展调查研究,向州委、州政府呈交了若干对策、建议性调研报告,得到了州委、州政府的高度重视。 二是为坚持统筹协调献良策。调研工作要站在全面发展的基点上,体现以人为本的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生态等方面的内涵。针对不同区域、城乡、产业、社会群体以及人和自然发展不平衡的突出问题,要通过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配合,致力于研究宏观经济改革和微观经济改革、经济领域改革和社会领域改革、城市改革和农村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协调问题,对改革配套和整体推进进行深入研究和科学设计,为统筹兼顾各种社会利益关系,妥善解决各类社会重大问题,提出有一定综合性的方略和较强操作性的建议。三是为加强薄弱环节谋实招。调研要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多作谋划、多出主意、多建对策。在目前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调整时期,发挥海西工业经济优势,怎样推进柴达木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并通过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在就业遭遇城乡双重困扰的情况下,实施怎样的就业再就业政策取向,如何建立新型劳动就业体制和社会保障体系;面临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现状,如何通过深化改革、增加投入、完善政策,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针对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如何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强化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导向和激励机制,优化创新环境;为缓解经济高速增长给资源和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如何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等,都十分需要提出求新务实的对策建议。

三、 提高对科学发展观的认知水平和把握能力

(一)要静下心来认真学习,苦练内功。调研工作的过程,是把科学发展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相结合的过程。科学发展观包含了系统的、丰富的内涵,从事调研工作的人员必须摒弃浮躁之风,以学为先,多学一点,学深一点,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地位和指导作用,真正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基本原则、核心内容、关键所在和根本目的,增强运用科学发展观推进调研工作的自觉性、坚定性,使之成为指导调研工作的行动指南。为了调研工作的需要,要大量收集、调阅与专题相关的文件、资料,掌握最具权威性的政策和规定精神,找准立论的支点。同时,还要结合调查的情况和素材,反复研讨,加深理解,升华认识。这是保证调研成果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反映新的发展实践要求的基础和前提。

(二)要培养一批从事调研工作的干部队伍。培养一支良好的调研队伍,是不断解决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困难、新问题的现实需要,也是不断推动工作的需要。建设一支胸怀大局、谋大事、干大事、勇于创新、思维超前的调研队伍是刻不容缓,这支队伍除了考虑个人的综合素质外,还必须考虑调研人员的整体结构。在组织结构上必须有一个善于把握全局的领导者,要有一些具有实干精神的中坚力量,同时也要有较高水平的若干研究人员和写作人员。知识层次上最好既有懂得科学知识的理论工作者,又有经验丰富的实际工作者,这样有利于打开调研工作新局面。能力水平上要讲究搭配和协调,既有对调研工作比较娴熟的行家,又要有初出茅庐的新手,行家把握总体,新手敢想敢干,他们可以取长补短。年龄构成上应该老中青结合,以中青为主比较理想,这样的队伍往往效率最高,调研成果最丰富。

(三)要不断丰富调研工作的方法和手段。以科学的方法开展调查研究,也是贯彻和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调查研究的传统方法主要是听取情况通报、走访座谈、实地察看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调查研究的方法和技术日趋多样化、专业化,在调研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先进的方法和技术手段,提高调研工作的质效。如积极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网络载体收集与专题相关的国内外信息,使调查资料更为全面、翔实,并获得借鉴和启示;如借助现代技术和有关部门的专业人员,在调研中对静态、动态状况和发展趋势,对规模、结构和效益,从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进行客观的比较和评价,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确保调研工作的全面性和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