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社会经济发展范文

社会经济发展全文(5篇)

社会经济发展

第1篇:社会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经济发展;影响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对社会经济发展有诸多影响。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的《中国老龄社会与养老保障发展报告(2014)》指出,人口老龄化会使经济增长速度明显下滑,也将挑战公共政策,并要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及公共政策作出相应调整。

1.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按照联合国人口报告的标准,老龄社会分为进入、深度和超级三个阶段,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到10%或65岁以上占到7%,是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根据国家统计局的《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至调查结束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6.96%,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0.2%,以上比例按国际标准衡量,我国当时已进入老龄化的门槛。根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年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5.5%;65岁及以上人口数占比10.1%。从以上数据的变化可以看出,我国老龄化呈加速度上升的状态,并且形势日益严峻。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预测,到2050年,中国将有35%的人口超过60岁,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

2.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其对产业结构、消费结构、社会经济效益等也具有一定的刺激与促进。具体来说:

2.1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始终是社会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从国内外人口老龄化情况及研究来看,其确实对经济发展具有多重消极影响。一是会减少劳动力供给,降低劳动生产率。有效劳动力供给是确保经济发民的基本保障,人口红利是我国保持长期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人口老龄化尤其是劳动人口的老龄化则会导致适龄劳动力比重下降,使我国丧失劳动力资源的优势。二是会制约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我国目前正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懂技术、有文化、掌握多重技能的复合型创新人才的支撑。而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必然伴随着大量劳动力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知识更新能力的减弱,制约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三是影响现代农业发展。当前,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进程快于城市老龄化,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正大量外流,这就使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素质整体下滑,不利于现代先进农业机械、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障碍现代农业发展。同时,农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农业发展缓慢也必将全面影响我国经济发展进程。四是导致劳动年龄人口负担加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逐渐深入,社会劳动年龄人口对老年人的抚养比将越来越大,再加上对幼年子女的抚养,必将加重劳动年龄人口的经济负担。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内地劳动年龄人口总抚养比2010年为34.2%,而2014年则达到38.1%。五是会影响税收政策和政府财政支出。人口老龄化必然带来劳动力的减少,相应的就会减少纳税人的比例,而政府为了增加税收收入,只能提高税收,从而增加企业的负担。同时,政府为了确保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将大幅增加用于医疗、卫生、养老等社会服务的财政支出,从而减少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投入。六是会减少社会储蓄。社会储蓄是经济建设投资的基本保障,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及老年人收入的减少,其更倾向于消费,从而导致社会储蓄的减少,并引起社会投资的减少,而影响经济发展。

2.2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会拉动老年消费领域的发展。老年人消费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在吃、穿、用、精神享受等方面均不同于年轻人。老龄化的加剧会使这方面的需求愈加迫切,从而拉动老年人消费品、家政服务、文化服务、医疗和保健器械、养老服务等方面的消费,促进这些领域的发展。二是促进消费品产业结构调整。随着政府、社会、家庭在养老保障的投入不断增加,消费市场规模和经济结构也都发生了变化,尤其是老年人消费市场规模的扩大,使老年产业不断发展,促进了所涵盖的医疗保健、老年人用品、护理、文化产业等的快速发展,从而有效拉动经济增长。

3结语

从社会发展进程和规律来看,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而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既是挑战也存在机遇。因此,广大社会工作者应全面、科学地对待人口老龄化问题,制定合理的应对策略,促进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齐传钧.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0(S1)

[2]白洪鸽,梁硕轩.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05)

第2篇:社会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服务地方经济

高职院校的生存发展与其目标定位息息相关。服务于社会,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需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就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了土壤。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每个市级地区有一所高等职业院校的格局,服务地方经济成了高等职业院校必然的使命。如何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除了满足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以外,能否充分有效利用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也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最近几年,国家越来越重视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投入大量专项资金建立和完善各职业院校的实习基地。作为新建立的实训基地,主要的功能就是完成教学任务,培养技能型人才。除此之外,很多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资源闲置现象比较严重,如何进一步拓展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服务功能,发挥多方面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就有了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主要方式

高职院校发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培养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随着国家经济转型,各种新兴行业不断涌现,互联网+时代,对技术与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技术密集型的生产要求劳动者具有高超的技术技能,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需求越来越旺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要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为中心,加以调整与变化,为地方劳动生产、经济建设与服务第一线培养下得去、稳得住、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二是支持地方行业与企业发展。三是参与新农村建设。高职院校担负着直接为“三农”服务以及“扶贫开发”的重要职能,使传统农民实现技能多样化、专业化,转变为技能型劳动者,适应社会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四是实现地方教育向均衡化、专业化发展。

二、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服务地方经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限制

相对于国家示范校或者行业院校某些专业而言,大多数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技术设备落后,无法完成实际工作任务,实训条件、环境急需改善,并且由于新技术变化比较快,学校资金有限,无法及时更新软硬件设备。

(二)师资队伍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较少,虽然很多教师具有双师资格证书,但是实际操作技能有限,教学中更重视理论,轻视技能训练。高职院校聘任的企业兼职教师水平有限,而高水平的企业兼职教师兼职时间少,不能满足教学的时间要求。

(三)实训基地运行模式

运行模式的不同带来不同的效果。

(四)企业参与度不高

学生顶岗实习难以进行。企业注重经济效益,严控成本。学生在实训中很难接触实际工作任务,实践技能的培养无从谈起。

(五)实训基地没有发挥好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平台功能

(六)思想观念

通过调查显示,南方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功能的发挥强于北方,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强于普通院校。

三、促进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发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功能的对策

(一)资金保障与实训基地的软硬件建设

资金投入是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最基本的保障。实习实训环境条件的改善,实训软硬件设施的完善,引进先进的高新技术都需要资金的投入,只有这样才能使实训基地具有企业实际工作环境的各种条件是做好实训工作的前提,既有利于培养在校学生的技能,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也有利于更好地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对吉林省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调研发现,完善与充实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具有必要性,只有加强实训基地教师队伍建设,才能使实训基地更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目前很多高校也在积极探索,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一是引“智”,引进企业高层次人才和骨干技术力量;二是假期教师企业实践、锻炼、挂职等;三是派遣专业教师参与国家高等职业院校的国培计划;四是出国学习;五是每年很多高职院校都举行校内技能大赛、参与国家职业技能大赛等措施。

(三)探索适宜的实训基地运作模式

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探索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实训基地运作模式,建立特殊的服务模式,加强校、企、政的深度合作。高职院校在实训基地运营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借鉴与运用上述的运营模式。高职院校的各种专业实训基地都具有某一方面的社会服务功能,所以在完成实践教学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闲暇资源发挥社会服务功能,有效实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

(四)创新实训管理和激励机制

为了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功能,在实训基地管理上,一是要引入企业实际管理经验,可以寻求建设“校中厂、厂中校”的模式。二是要积极寻求政府的支持,按照国家的政策积极与政府协调,争取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建立能够调动教师、学生以及企业积极性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待遇,提高企业接纳学生顶岗实习的意愿度,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狠抓管理制度和相关措施的落实,在学生培训、鉴定与考核严格纪律,指导教师要严格要求、考核,通过实习实训使学生真正掌握技术技能,增强社会服务功能。

(五)提升实训基地创新创业服务能力

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能力是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基本职能,为学生在创新创业道路上起到积极引导和打基础的作用,为大学生在实训基地创业落户创造积极良好条件,从而增强实训基地服务能力以及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能力。实训基地的软、硬件支持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温床,搭建了与相关企业合作的平台,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参与、企业合作的创新创业保障。

(六)宣传、引导与支持实训基地服务地方经济

实训基地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发挥,离不开解放思想观念,高职院校就是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而存在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一要政府的积极支持;二要行业企业的参与;三要高职院校主体作用的发挥,解放思想顾虑,勇于承担责任。

四、结语

在国家经济结构不断调整转型、经济全球化受阻以及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对大国工匠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的背景下,如何提高技术技能,未来高职院校要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高职院校要积极为行业、区域经济建设服务,其中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为培养高技能型人才起到了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高庆殿.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功能实现与效益研究[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5:22~24

[2]王芙蓉.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长三角高职教育探析[J].中国证券期货,2013,31:229~232

[3]陈宇.内蒙古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3

[4]哈满林,吴一鸣.试析高职院校实现良性发展的关键[J].职业教育研究,2010,29:207~209

[5]屈红.高等职业教育与衡水区域经济互动协调发展路径研究[J].青春岁月,2012,30:83~85

[6]娄娟,周军,蔡国伟等.电气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改革思路及方案[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15~118

[7]罗金彪.浅析提高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现实意义[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6

第3篇:社会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城管执法;管理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在我国有越来越多的居民由农村转向城市,这是发展中国家走向发达国家的必经之路。当前,我国由于工业化水平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很多问题的暴露也使得城市管理过程中政府和居民的矛盾激化,如何有效进行城管执法管理对于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平都具有重要意义。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城管作为城市执法管理的重要角色,执法管理模式也会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有必要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执法管理模式进行探究,促进城市管理水平提升,保障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

二、当前我国城管执法管理模式现状分析

(一)当前城管执法过程通过授权进行,致使合规性不足。首先,当前城管执法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流程及执法力度等都并非由法律规定,而是通过授权的方式将权利下放到行政执法机关,这使得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城管执法方式千差万别同时执法力度和水平也参差不齐,这使得城管执法是否合规、合法难以进行有效界定。其次,在城管执法的垂直管理方面,由于未建立完善管理体制,使得多部门联动和运转能力较弱,沟通成本较高,容易产生执法合规性不足等问题,不利于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当前城管执法的社会环境仍然不利于进行严格执法。城管的执法水平不单单和城管的人员队伍建设、城管执法管理规范有关,还和社会大环境具有重要联系。当前我国城管执法的社会环境仍然不利于城管进行严格执法,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执法人员即使完全按照法律规范执行,也可能会受到舆论导向的不利影响,最终造成执法环境的恶化。其次,由于过去城管执法存在诸多不合规行为,使得民众对城管执法的不信任,在执法过程中容易造成民众和城管的冲突。

(三)当前城管执法缺乏监督,管理滞后。当前我国在进行城管执法时,对于城管执法已经有了更高的要求,并且城管执法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当前城管执法在监督环节仍然存在缺失,相关管理滞后。首先,城管执法的决策和执法均由同一部门进行,难以进行权利制约。其次,对于相关城管管理制度的制定和解释也由同一部门进行,使得如果执法不满足合规性,受害人难以进行维权。除此之外,管理滞后也造成出现纠纷时,民众维权成本较高,问题难以在短期内获得解决。

三、提升城管执法管理水平的举措

(一)加强城管执法管理过程的程序性建设,提升合规性。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城管执法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想要提升城管执法管理水平,首先要加强城管执法管理过程的程序性建设,不断提升其合规性。首先,授权性制度建设虽然在短期内可以建立一套执法程序和规范,但是由于授权性制度的合法性受到质疑,因此民众对其产生质疑也在所难免。城市管理职能需要受到严格的规范,否则必然会对民众的权利带来损害。其次,在减少授权性制度建设的前提下,还需要完善城管执法管理制度的建设。详细的城管执法管理规定将大大减弱城管执法管理的自由裁量权,避免因自由裁定造成的不利于民众权益事项的发生。除此之外,城市管理部门还需要加强多部门联动机制的建设,降低部门间的沟通成本,促进执法效率的提升,最终保障执法合规性。

(二)改善城管执法的社会环境,加强社会舆论引导。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行,城管执法管理将对居民生活带来深远影响。因此,改善城管执法的社会环境,并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将会对城管执法管理水平带来提升。首先,当前社会上存在诸多声音表示了对暴力执法和恶意执法的不满,这对于城管执法带来了一定阻力。城管需要改变自身执法形象、避免使用暴力手段处理纠纷和执法,通过这种手段可以逐步提升城管执法的形象。其次,社会舆论不得大幅宣扬暴力执法的个案,对于暴力执法的现象理性看待,也不可断章取义,对于故意扰乱正常社会秩序的民众,城管在执法过程中切不可手软,应照章办事。除此之外,城管执法还应公正对待所有民众,不能弄特殊待遇。无论是法律还是部门规范都是具有普适性的,给予某些民众特殊待遇必然会对其他民众的权益带来侵害。

(三)加强对城管执法的监督,提升管理水平。城管执法的监督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城管执法的合规性和效率等,也会提升城管执法过程中的服务态度,减少摩擦的产生。因此有必要通过加强对城管执法的监督来不断提升城管执法管理水平。首先,城管日常工作任务的部署和城管执法的监督权利应进行划分,避免同一部门同时拥有两项权利,造成权利失衡。其次,提升对于纠纷的处理效率,定制纠纷处理时限,不可出现内部袒护的现象。除此之外,城管执法过程中如果出现违规现象,主管部门在查明事实后应按照内部处理规范进行处理,对于违法行为需要移交公安机关进行处置。

【参考文献】

[1]陈柏峰,城管执法冲突的社会情境以城管来了为文本展开

[2]法学家

第4篇:社会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财政转移支付;经济增长效率;县域社会经济;公共服务;经济发展

1文献综述

1.1转移支付均等化分为财力均等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

李凡(2013)论述了转移支付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在机制,指出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地区财力均衡的作用有助于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胡斌等(2018)实证得出:转移支付规模的扩大在概率上显著增加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晋升压力是影响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条件,只有实现转移支付制度改革与晋升压力协同配合,才能最大限度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但依靠转移支付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仍面临诸多问题。刘勇政等(2009)指出,不合理的转移支付制度可能抑制地方政府的财政努力和创新积极性,产生“荷兰病”和“粘蝇纸效应”。

1.2转移支付对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

正面激励:经济增长理论认为,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存在使平衡分配能够提高效率,转移支付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李素艳(2016)通过对西部民族地区八省20年的数据研究发现,中央一直在加大对西部民族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使得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稳健上升。王丽艳等(2018)表示人均转移支付每增加1%,人均GDP将增加约1%。负面激励:Checherita和Nickel(2009)通过研究欧盟转移支付数据发现,转移支付产生的“贫困化收敛”使地区实行再分配,但减少了地区的产出,阻碍了经济增长。袁平(2014)指出,我国中央政府在支出责任下放过程中可能会造成地方政府激励扭曲,导致成本增加,转移支付会给部分地方政府带来一定的负向激励。本文以云南省为例,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对财政转移支付在县域社会经济发展中产生的效应进行研究。

2云南省转移支付现状与经济发展情况

根据转移支付制度设计,转移性资金重点向边疆贫困地区倾斜,地区间存在较大差异。2009—2018年,中央对云南省财政转移支付快速增长,年规模从969.22亿元增加到3360.37亿元,年均增速14.81%,超过GDP年均增速4.06个百分点。西北部地区转移支付与GDP均保持较快增长。滇西北地区(迪庆州、怒江州、丽江市)人均转移支付整体增量较大,德钦县、贡山县、香格里拉市等处于“三州三区”的深度贫困县,2009—2018年人均转移支付增量分别为34477.79元、32697.02元、20820.46元,增长规模位列全省前三位;因政策扶持、人口较少等影响,地区人均GDP增长较快,香格里拉市、德钦县人均GDP增量分别为46912元、35338元。南部边疆地区转移支付规模大,但人均GDP增量小。西南地区西盟县、孟连县、澜沧县、江城县,滇东南地区富宁县、麻栗坡等边疆深度贫困县是转移支付重点保障地区,人均转移支付规模较大,但因地区人口总量大,人均GDP增量较少。滇中地区人均GDP增长最快,转移支付增量最少。当前,云南省产业、人口集中在昆明、曲靖、玉溪等滇中地区,区域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对转移支付依赖程度较低。除少数地区外,大多数县市人均转移支付增量少于6000元,人均GDP增量少于30000元。

3转移支付对县域社会经济发展效应的实证分析

3.1研究数据

选取云南省125个县市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数据来源于《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云南统计年鉴》及人民银行国库数据。

3.2县域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评价

3.2.1县域社会经济发展评价指数计算方法为全面反映县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运用高菠阳等(2018)提出的利用熵TOPSIS法构建县域社会经济发展评价指数,通过熵值法评价指标值构成的判断矩阵,确定各个指标所占权重,消除各因素权重的主观性,使评价结果更符合实际。运用TOPSIS方法(又称双基点法)检测评价对象与理想解、负理想解的距离来进行排序,若评价对象最靠近理想值同时又最远离负理想值,则为最好;反之则为最差。在指标计算中分别选取人均GDP,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人均教育支出,人均医疗支出,人均银行存款额及城镇居民人均工资7个指标。

3.2.2社会经济发展评价指数结果检验基于熵的TOPSIS法计算得到各县市2009—2018年的县域社会经济发展评价指数,按Ci由大到小排列确定各县发展状况的优劣次序。为检验测算结果的稳健性,使用2014年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认定的云南省88个贫困县名单,因贫困县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偏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程度整体较差,对县域社会经济发展评价指数结果排序时,贫困县应位于优劣排序的末端。对比发现,2016年88个贫困县中80个县域位入排序尾端,即37至125的位次,匹配程度90.91%;2017年仍未实现脱贫目标的贫困县有74个,匹配程度77.03%。可以认为测得的县域社会经济发展评价指数能够反映县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较强的可信度。

3.3基于系统GMM的财政转移支付效果的实证分析

3.3.1模型设计构建县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均转移支付的动态面板数据,考虑短面板数据特征及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时间连续性,系统广义矩估计(SYS-GMM)模型可以将被解释变量的滞后项对当期被解释变量的影响纳入模型,并且可规避差分GMM存在的弱工具变量问题。故本文选取系统GMM研究财政转移支付政策效应对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模型一如下:由于贫困地区的财政收支与转移支付规模相关,并且财政支出主要依赖于转移支付,为进一步研究贫困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分配效应,即财政转移支付使用效果对贫困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构建模型二如下:

3.3.2变量说明模型一中,以测得的县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SED)为被解释变量,因经济发展具有连续性,当年经济发展受上年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引入县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滞后一期(t−1SED)以及当年当地获得的人均财政转移支付水平(TRA)作为回归分析的解释变量,并引入虚拟变量贫困地区人均财政转移支付水平(POLTRA⋅),当地符合政策标准被认定为贫困县记为1,否则为0。选取其他解释变量时,选取当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GDP的比重(FIR)及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的比重(TSCG)两个变量。选取当年地方财政自给率(FSS)作为控制变量,综合衡量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为随机扰动项。模型二中,选取满足贫困县条件的县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SED)为被解释变量。财政转移支付对地方财政重点支出项目的保障水平(TRAS)为主要解释变量。选取解释变量时,支出方面选取地方财政支出重点项目建设性支出(CS),包含城乡社区及交通运输支出;公共服务支出(PS)包括公共安全、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和旅游、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节能环保及农林水方面支出;收入方面选取非税收入(FBR)以及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NTR)。

3.3.3实证结果为消除量纲平滑数据,对TRAS、TRA、TRA、POL、NTR、FBR、PS及CS五个变量的观测值数据取对数处理。使用豪斯曼检验对两个模型的解释变量的内生性问题各自进行检验,结果均为拒绝原假设H0,说明存在内生解释变量,可以使用工具变量法。使用STATA15运用系统GMM对面板数据进行分析,两个模型各自的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在Sargan检验中,两个模型的P值大于0.1,接受“所有工具变量都有效”的原假设,说明选取的工具变量可以看作有效。在有关序列的相关性检验中,AR(1)和AR(2)的P值反映出,残差序列的差分虽然在一阶序列相关,但不存在二阶序列相关,即AR检验原假设成立,残差不存在序列相关性,两个模型总体是正确的。

4结果分析

(1)财政转移支付对云南省县域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正向促进作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有效弥补了财政收支缺口,为县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从总量上增加地方公共物品的供给,提升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促进地方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2)模型一结果显示,贫困地区转移支付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呈现负效应,财政自给率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呈现正效应并且影响程度较高;模型二结果显示,非税收入规模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起反向作用。转移支付制度设计,导致地方政府获取转移支付的难度远小于进行经济建设,过度依赖转移支付可能造成地方政府的激励扭曲,主观上降低自身努力程度,弱化了转移支付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正向促进作用。(3)因财政资源有限,贫困地区“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的分配方式呈现“粘蝇纸效应”。贫困地区缺乏足够的财政资源,在满足地方政府基本开支后,才会将资金用于保障经济建设需求和优质公共服务供给,对其他公共服务支出产生挤出效应,限制地方社会经济发展。(4)在目前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下,贫困地区公共服务支出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效果弱于建设支出。模型二结果显示,贫困地区公共服务支出对县域社会经济发展效果不明显:一是受制于恶劣的地理条件、历史发展水平等因素,贫困县特别是深度贫困县的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最终转化为提升地方教育、医疗、科技水平的效果较差,而相对发达地区公共服务支出撬动民生发展的能力则更强。二是建设支出对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的贫困地区尤为重要。模型二结果显示,贫困地区建设支出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拉动作用为正,且大于公共服务支出。目前,固定资产投资是拉动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以政府投资拉动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修建机场、高速公路、高铁等大型项目对提升贫困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经济发展等方面意义重大。综上所述,转移支付制度可以有效提升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但这种正向激励作用取决于地方政府财政努力程度及财政支出分配结构。地方政府过度依赖转移支付而产生的负激励作用,或因资源禀赋不足,保障政府基本职能运转后对公共服务及建设等方面投入不足,都可能削弱转移支付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2]张玉荣,冯毅.政府间转移支付均衡区域间财力能力的效应分析统计与决策[J].统计观察,2010(07):101-102.

[3]李凡.转移支付、财力均衡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D].济南:山东大学,2013.

[4]胡斌,毛艳华.转移支付改革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J].经济学家,2018(03):63-72.

[5]李素艳.转移支付对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16.

[6]王丽艳,马光荣.财政转移支付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空间断点回归的实证研究[J].经济评论,2018(02):3-13.

第5篇:社会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民营企业社会经济发展

1民营企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

1.1助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个体私营经济在全国GDP中的比例仅为0.9%,21世纪初,非公有制经济占我国GDP的大部分,其中民营经济占约一半,年均增长速度高达25%,远远高出了同期全国GDP的平均增长水平。直到2011年,民营经济所占比例已经超过一半,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民营企业发展速度有所放缓[4]。东南沿海地区,如江浙沪一带,涌现的民营企业家最多,民营企业也较为发达,他们所创造的经济财富也最多。由于地理位置和就业机会的优势所在,沿海地区的民营企业吸引力不少外来人员在此就业,尤其是工业不发达的农村地区,这一部分人的主要经济来源则是去民营企业就业。对经济发展稍微落后的县域地区和农村,民营企业占主导地位。早期由于诸多不利条件的限制,县域经济发展落后,原有的经济市场只有农产品交易市场,包括水果、蔬菜、药材等作物种植。这些农产品由个体农户自生产加工,规模小、利润低,而且是各干各的,没有形成产业链,对县域的经济增长贡献不大。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县域地区逐渐有了轻工业,由此才开始了工业的发展,民营企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的一部分,间接地支援了全国经济的增长。

1.2繁荣了社会主义市场

当民营企业还未涌现时,市场产品数量和种类不多,农产品靠自给自足,而工业产品都是由国有企业生产制造,数量有限,无法供应我国这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导致工业产品种类和数量缺乏,物资匮乏,这种货物短缺经济严重制约了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民营企业的发展增加了市场产品的数量和种类,丰富了社会主义场[5~6]。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自主创业的个体户发展成为现在的民营企业家,他们所带领的团队开始生产轻工业产品,彻底改变了我国工业产品市场不繁荣的局面,为广大居民提供了丰富的生活产品。为了满足社会需要,不计其数的民营企业在生产,生活日用品和商品遍布于各个商场和超市,大大繁荣了社会主义市场。同时,由民营企业生产创造的社会财富即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逐渐占到全国零售总额的一半水平,而且民营企业发展势头较好,年增长率也在逐年提高,民营企业大大繁荣了社会主义市场。

1.3维护了社会稳定

民营企业的崛起解决一方就业问题,使得众多闲赋在家的人有工作,有收入,继温饱问题之后,获得额外的经济收入,有存款,使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一定程度上帮助国家解决民生问题。另外,许多民营企业在自身得到发展后,积累了财富,并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帮助了社会许多困难人群改善生活,解决生活难题。在慈善事业方面,由全国数企业家发起的捐赠总额超过100亿元。民营企业家捐赠占到了2/3[7],民营企业已经成为社会公益事业的捐赠资金的重要来源,这一行为维护了社会稳定和谐,推动了社会进步,使得老有所依,幼有所养,人尽其才,物尽其力。

2民营企业对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2.1民营企业经济、政治地位不高

一直以来,民营企业在许多人心中的地位不高,对其印象是小规模、低利润,对民营企业的发展持消极态度,对其发展趋势并不看好,诸多领域的民营企业饱受偏见。虽然民营企业从法律意义上可享受“国民待遇”,但事实并非如此,而更多的是受到歧视和冷遇。当国家与地方有重大政治、经济决策时,总是缺少民营企业的身影,民营企业的政治经济地位与其当前的社会贡献是不相称的。提高民营企业的政治、经济地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政府的经济决策中缺少民营企业家的身影,加上某些政策执行者的执行力不强,党中央出台的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往往效果不佳,可操作性极差。因此当前对民营企业的帮扶政策落实不到位是阻碍民营企业发展的原因所在。

2.2社会对民营企业存在偏见

当今社会很多人对民营企业持有偏见,常以特殊的称谓称呼他们,如:“土财主、暴发户”,这是因为这些民营企业家有些资产,但不被社会民众看好。民营企业家在社会大家庭中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极度缺乏,他们自己在一片区域经营自己的企业,来自社会的关心较少。此外,由于规模小、起步晚、社会地位不高,在引进人才方面也面临诸多困难,这严重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因此,获得社会认同感,改变民众多的观念还需要慢慢努力,这涉及到思想层面的问题。

2.3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不高

企业生产以利益为主,当下民营企业在发展经济时太过于注重获得利润,而忽略在社会中所承担的责任,陆续地出现了一些,如企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过分地开采当地的自然资源等情况。顺应新时展潮流,民营企业的不断壮大,逐渐成长为我国经济的推动力量,对社会发展及其和谐稳定都做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享受了各种政策的支持和帮助。对于民营企业自身,既要获得经济收益,又要造福社会、群众,新时代下的民营企业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提高社会责任意识,这是每个企业的应尽的义务和行为准则,在自身取得长足发展后,应积极回馈社会,回馈民众,让更多的人享受民营企业的发展果实。民营企业与社会民众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利益互惠,成果共享,这样企业才能得到更多的支持和有利条件,促进自身健康、可持续发展。

3结语

民营企业的崛起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新时代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不可少的环节。民营企业的发展对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是有目共睹的,它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希望能获得健康、可持续发展,为社会发展带来更多的有利条件,做出更大的贡献。凡是要辨证的去看待,看到民营企业发展态势好的一方面,不要看忽视其存在的问题,要针对性地解决民营企业在发展环节所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规避,切不可以牺牲环境、牺牲自然资源为代价来获得民营企业的发展。另外,将外界的不利因素逐渐去除,保证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健康,才能使得民营企业带来丰硕果实,造福社会。

参考文献

[1]王利东,刘梅娟.八八战略指引下嘉兴市民营经济发展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9(6).

[2]于志婷.新常态下政府支持中小民营企业技术创新问题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8.

[3]王玉林.道德与利益张力下民营企业生态责任问题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