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社会工作管理范文

社会工作管理全文(5篇)

社会工作管理

第1篇:社会工作管理范文

关键词:公立医院;医务社会工作;档案管理

随着医改政策的逐步落地,医学诊疗服务模式发生了巨大转变,慢性疾病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人民群众对身心健康的关注需求在不断提高,国家卫生健康委在2018年11月的《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考核指标》中,将医务社工制度列为医疗服务一级考核指标,对医务社工岗位设置和服务时长都有明确的规范和要求。特别是在2020年的“疫情大考”期间,医务社会工作逐渐成为社会需求强烈、发展速度极快的领域,社会影响力在逐步扩大。

1开展公立医院医务社会工作档案管理研究的意义

国家卫健委《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考核指标》,河南省卫健委《关于印发河南省医疗系统实施“患者满意提升工程”工作方案(2018-2020年)的通知》(豫卫医〔2018〕3号)等文件中明确指出,“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提高我省医务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工作实务技能和专业服务水平。”目前,部分公立医院会通过联合社会慈善机构或公益服务部门,开展有专业属性行业特色和针对性强的医务社工服务,这些服务可以有效舒缓住院患者的精神压力,而且可以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而重视建立完善的医务社会工作档案管理制度体系,对相关工作进行及时、完整、翔实的记录,也可以从以下方面促进医院管理工作的发展。

1.1助推医务社会工作建立长效机制

深度挖掘医务社会工作档案管理功能定位,在社工登记档案制度信息化,服务工作归档痕迹化,建立新型档案载体等方面为医院管理者提供者更多的决策参考。特别是在当前医疗改革大环境下,医务社会工作档案管理职能的现代化和服务机制创新,能够使医院管理者对医务社会工作给予认可,丰富医务社会工作发展成果,为其他医疗服务工作提供路径借鉴和参考。

1.2丰富公立医院的档案资源和内涵

社会工作领域的专业化、职业化和行业化,有效推动了医疗卫生领域社会工作的发展,也为医务社会工作发展提供了制度空间。特别是电子政务的革命性发展,对公立医院开展医务社会工作档案管理提供了创新发展平台。公立医院以往的医务社会工作随机性较强,在活动组织方式与考评机制方面也存在较大随意性,导致相关记录资料的不详细不完整,利用好互联网信息化平台,将促进医务社会工作档案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1.3完善医务社会工作的考核评价机制

现阶段的医务社会工作主要包括医院、公共卫生和精神健康三个领域的内容,通过医疗保健和社会福利的有效整合衔接,从医院、病人和医患关系三个方面开展服务工作。这就需要多部门的合作实现工作项目的落地实施,各部门产生的文书档案材料包括实施方案、参与人员信息、服务模式架构等成为支撑下一步工作的重要信息来源。档案信息的有效整合,可以在医务社会工作遇到瓶颈时给予指导和支持。档案管理制度的明晰能够有效真实反映医务社会工作的社会评价,但是评价机制的构建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医院和专业医务社工提供机构沟通协作完成。

2公立医院医务社会工作档案管理现状

现阶段,医护人员是公立医院中参与医务社会工作的活动主体,他们分布在医院的各个职能综合协调部门,许多从业人员在承担着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与医务社会服务工作交叉开展活动。这种工作开展形式可以充分把握医务社会工作开展的时效性和准确性,还能通过各自隶属部门工作属性不断丰富医务社会工作的载体。公立医院在现阶段的医务社会工作中,主要围绕参与服务工作者的招募、注册、管理、培训、考核和奖励等各项基础工作,通过具体个案项目筹划,为有需求的患者进行社工服务。同时为保证服务的延续性,还会将服务延伸到下级医疗机构或者社区,开展随访工作、惠民医疗救助等辅助工作。部分医院通过病友协会或沙龙平台开展服务工作,同时为医护人员提供精神疏导或解压工作等。在医务社会工作档案内容的架构与相关管理制度体系的建设中,相关档案管理工作者以医务社会工作服务对象为切入点,力求提高医务社会工作档案的利用率,掌握相关档案提供利用工作的途径与方式,提升档案专业技术人员的档案服务水平,满足公立医院发展的需要。但是,这种管理模式也存在一定弊端。因为医务社会工作人员参与者往往身兼数职,主动参与档案管理工作的意识性还不够高,造成以下三个主要问题:

2.1缺乏顶层设计

作为医院整体管理工作的基础,档案的分类与收集管理更多是围绕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进行。即便开展了医务社会工作这项内容,也是围绕各自行政职能部门的档案进行归纳整理,由一些承担工作的职能部门来负责信息采集和档案管理,并没有纳入到医院整体的档案管理工作中来。另外,有的医院对医务社会工作的档案管理制度建立的整体环境和发展空间把控不够,甚至将此项工作边缘化。

2.2缺乏系统前瞻性

医务社会工作作为医院医疗发展的新兴职能,还存在一定的制度空白,这会导致相应的档案管理制度与医院其他的档案工作缺乏一定的契合度,衔接性和连贯性做的不好。同时各项档案管理制度之间的协调性不够,制度之间存在内容交叉等问题,也导致档案管理的一致性变差。此外,该项工作的档案管理制度在工作组织、原则要求等方面与其他医疗服务工作还有不一致的地方,同一类档案制度之间也存在着归口整理、收集时效和卷宗设置不一致的问题。

2.3缺乏动态管理

具体表现在实际工作中,虽然编制了医务社会工作档案管理制度目录,但没有明确档案体系的有效期限和修订周期,没有处理好稳定发展与创新的关系,忽略了档案工作制度体系的动态管理。

3促进构建公立医院医务社会工作档案管理模式的思考和建议

模式是一种指导,优良的设计方案有助于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记录医务社会工作的档案内容涉及医院发展建设的多个方面,应该视为与医院同步发展的无形资产,在医院医疗管理服务中积极发挥作用。建立一套适应公立医院发展特点的档案管理制度体系,可以为其他各项医疗服务、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也可以为开展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服务活动起到基础性作用。

3.1医务社会工作档案制度范围与流程

医务社会工作档案要根据服务对象和活动运转模式,对档案实体进行界定和管理。通过档案分类管理、档案调阅管理、档案归档管理、档案销毁管理等工作,达到档案信息得到保存或利用的效果。流程节点对应包括档案审核、销核、归档关键流程。

3.2医务社会工作档案执行权限划分(图1)

3.3医务社会工作档案管理分类

医务社会工作档案工作体系应包含工作规章、管理制度和业务规范这三个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制度构成。对应医务社会工作模式,我们可以得出档案管理大致分类,见图2。互联网医院建设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和办公自动化的成熟和普遍运用,助推了各类档案信息从原始的记录凭证模式向资源管理模式转变。信息技术的介入,已经包罗了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作为公立医院,应开展有效的系统化的档案管理工作,做好数据清理、信息管理规范建设,借助信息自动化管理平台,设计合理的档案记录管理模式和流程,全面实现医务社会工作的人员招募、活动记录、培训交流等信息的有效记录,提高档案信息的利用效率,注重档案管理的连续性和科学性,将档案管理的事后模式,转变为医院医务社会工作项目信息资源培植与管理的即时模式,充分实现医务社会工作在医院发展和文化建设中应有的作用。课题项目: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9年度调研课题,项目编号:SKL-2019-946。

参考文献:

[1]王枞枞,陈岱云.医院志愿者组织建设与管理[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104—109.

第2篇:社会工作管理范文

了解社会工作的人目前仅限于相关的学者和接受专门教育的学生及有限的社会人员。而在台湾和香港,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者(简称社工)是大众耳熟能详的词汇。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一种集体意识,就是社区管理还需要专业的人员,这从我国大多城市的社区管理人员都是大妈大叔这样的鲜有具备社会工作方法和理念的人就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一点。有学者调查表明,居委会组成人员大多是退居二线的原政府、街道办工作人员和企业的下岗再就业人员。新兴的物业管理公司中工作的人员也主要负责社区硬件系统的设施维护和管理费用的收付,多是一些技术工人。居委会传统上是政府行政管理的一个基层单位,被人称为政府的嘴和腿,这种管理实质上是控制。在某些新型社区,服务性的物业管理公司填补了居委会的空缺,但管理较为混乱,服务不到位,近年出现了许多物业侵犯业主权利的事情。Teicher认为,一个社会工作行政者比其他的行政工作者更能胜任社会服务机构的管理工作。他说,一个社会行政工作者的成就在于运用知识和信息做出判断的能力,这种为了针对人们的服务,富有智慧地履行职责和领导机构的能力,必须通过专业的社会工作教育和经验以及我们一直坚持的社会工作价值和理论的结合才能实现。既然是服务,社区管理机构可以是社会福利机构,管理者的任务是实践、贯彻社会福利机构的目标。这些目标包括探询、发掘社区的社会福利需要,确定服务目标,获取各种资源,指定详细的服务计划,组织协调工作人员,评价服务的效果等。

二、学校接受社会工作行政教育的人懂得更多的人际交往的技巧

只是可能缺乏管理学的知识和社会工作的理念。所以,如果专业的社会工作行政人员如果多一些实践经验,基层社区管理人员多一些专业知识,则相得益彰。而且,我国更需要专业的社会工作行政者,这也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和管理体制所决定的。传统上,我国社区管理是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政府对社区有自上而下的监控能力,虽然198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了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但居委会的自治性一直没能得到落实。目前,居委会实际上仍然是街道办事处的一个执行机构。从居民看来,他们缺乏民主意识,很少积极主动参与到社区管理和建设中来。儒家文化圈内的新加坡和日本的社区管理都具有类似的特征。所以说,我们现在迫切的任务是需要有更多的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一方面,我国很多的大中专院校(有近两百所)开设了(尤其是近几年)社会工作专业,其中都会有社会工作行政课程。另一方面,我们很多城市社区的管理人员接受了长短期社工培训。

三、存在的一个问题是

很多大中专院校毕业的社会工作的学生不愿意去社区工作,在我国,这种工作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还不够理想。再者,根据笔者带学生去社区实习的经验,学生并不认为社区的很多工作是“值得”他们做的。学生在社区的工作大多是琐碎的杂活,比如录入、整理资料、写黑板报,甚至是打扫卫生。所以,针对这种情况,首先,有可能的话,提高社区中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金水平;其次,鼓励学生从基层干起;第三,让学生尽快地上手其本职工作。从国外经验来看,很多学校的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看好,薪酬较高。密歇根大学社会工作学院在1968-1972年进行了一次跟踪调查,专攻社会行政领域的毕业生未就业率低于3.3%,薪水较高,40%以上的人每年的工资超过14000美元。全美社会工作协会的调查表明,全职的社会工作行政者的年薪超过其他种类的社会工作者,1958年,超过50%的社会工作硕士已经或要申请社会工作行政管理的职位。问题是,社工行政专业教育这种培养目标是长期的,不能在短期内解决我国目前社区管理专业人才短缺的局面。所以,现在最有效的办法是:一是对现在的社区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位于北京大学的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在培训社区管理的干部上面做了很多探索,也取得了一些经验。这些社区管理者有了理论并进行反思之后,可以成为非常有能力的人。二是推广社会工作职业认证资格考试,使之发动和吸引社会的智力资源。

四、结语

第3篇:社会工作管理范文

关键词:社会工作;高校;学生管理;路径

新时代背景下,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学生权利意识的不断增强,都使得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难题。“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增强使得关注学生特性、满足学生需求、关爱学生全面成长成为新时代高校学生管理的核心内容,这就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引入专业理念、创新工作方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社会工作与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共性决定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融入学生管理是学生管理路径创新的必然选择。

一、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融入高校学生管理的必要性

为顺应高校教育新形势发展,各高校在学生管理方面进行了一些列创新,观念上更加注重学生诉求,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均有很大提升。但由于探索时间不长、思路局限、方法创新困难的原因,现今高校学生管理还面临不少问题,亟须方法创新。

(一)重管理轻服务部分高校在学生管理上一直延续原有的理念,将学生管理细化为各种硬性的规章制度,对学生的评价过分依赖量化考核,导致学生管理工作为追求“成绩”而将过度的精力放在日常繁杂的事务中,从而使得学生管理变革要求“以生为本,服务学生”的理念迟迟得不到很好地落实,学生服务范围和内容大多停留在狭窄的领域。学生管理重管理轻服务、缺少人文关怀,会降低学生参与校园生活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对学校荣誉感的培养,偏离学生管理的目的。

(二)管理方法缺乏创新时代的进步带动高校教育的发展,学生管理也出现了新问题、新形势,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只有顺应新形势的变化、立足当前学校教育实际、创新工作方法,才能满足当下学生管理的需要。不少高校由于沿用陈旧的管理方法,缺乏针对性和前瞻性,导致学生与学校间关系不融洽,各类学生管理问题不断出现,学生管理效率和质量引发质疑。

(三)学生个性化发展关注度不足时代的发展、教育体制的改革要求高校注重学生全方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好质量人才。但不少高校仍旧将学生看成客观的主体,一味强调管理输出,各类规章制度更加强化了学生的同一性,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成绩考量学生的现状仍在许多高校持续,过分强调学生的整体化培养,从而忽视了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独特的成长发展需求。这不利于培养满足社会各类需求的学生,使得学生在就业中面临压力。

(四)管理团队缺乏专业性在以往的学生管理中,许多人都认为人生阅历越丰富越能带好学生,并轻松处理各类学生问题,这使得学管队伍中存在许多老教师,同时,高校教育改革辅导员专职聘任,又有许多应届毕业生加入学生管理团队,两种情况都使得专业性极强的学生管理工作由并不对口的人员负责,降低工作质量。老少成员不同的工作方法、习惯,也使得学生管理中存在混乱的状况。学生管理中配备、培养专业对口的专职工作人员应该成为各大高校工作的重点内容。

二、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融入高校学生管理的可行性

社会工作专业与学生管理在工作理念、工作重点内容及工作目标上高度契合,决定了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融入高校学生管理的可行性。

(一)“以人为本”与“以生为本”相契合社会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强调尊重、接纳、案主自决的原则,一切工作以服务对象为出发点,帮助服务对象解决面临的问题,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高校教育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坚持教育为了学生,积极回应学生需求。两者工作观念一致,均注重工作对象的主体性。

(二)“潜能激发”与“全面发展”相契合社会工作始终坚信每个服务对象都是独特的,是具有无限潜能的,坚持以发展的视角看待服务对象,在服务过程中注重激发服务对象的潜能,增强服务对象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助人自助”,目的在于促进服务对象的发展。高校教育贵在通过多种教育内容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良好的学生管理方式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保障。因此,社会工作与学生管理的工作目标及其相似,以工作对象的实际发展成果为考量。

(三)“自我决定”与“自我管理”相契合社会工作在工作方法上强调服务对象自决,不能以管理者的角色开展服务工作,而是以引导者的身份讲清各种选择的不同结果,最终由服务对象自行选择服务内容或方法。现代学生管理工作更加强调学校的服务功能,鼓励学生事务的自我管理、自我决定,而不再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对立,学生管理为学生提供的应该是成长的良好环境和条件。工作方法的一致性也决定了社会工作融入学生管理的可能性。

三、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融入学生管理的路径

社会工作专业广泛的适用性为其融入学生管理提供了可能,学校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发展为社会工作融入学生管理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及方法选择,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运用能够弥补传统学生管理方面的不足,两者结合必能推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变革。

(一)系统视角的运用打开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格局1、注重系统分析,找寻学生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社会工作的系统观反对将服务对象看做互不相连的独立个体,而是与周围他人存在于同一系统当中,而学生问题的产生也并不只是学生自身的原因导致的,要综合看待问题,从相关系统,例如微观系统中的家庭、学校、朋辈等方面进行综合探究,挖掘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从而对症下药,促进问题的彻底解决。中观系统、宏观系统的互动能够为学生问题解决,以及成长提供强有力的支撑。2、盘活系统资源,寻求学生自身成长的支持力量学生成长具有无限潜能,资源的有效链接、使用则会提升学生发展的速度。社会工作系统观点重视学生所在各系统的现有资源,强调发挥资源链接者的功能,最大限度整理、盘活学生所在系统当中的优势资源,相互融合,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合力。例如家校、学社共建,各要素发挥自身优势,为学生提供各方面相对专业的教育,相较于学校独立教育而言,联合共育的教育模式更加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个案工作融入谈心谈话,聚焦学生个性化发展1、聚焦个体,化解学生问题个案工作的“一对一”是进行不良行为纠正的有效方法。个案工作聚焦学生的单一问题,对其进行专业化的有效评估,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调整具体的介入方式,在谈话中发掘学生的矛盾点,引导学生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共情、同理心等谈话技巧,与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从而帮助学生纠正不良思想或不良行为,以免错误加剧引发更严重的问题。个案管理聚焦学生自身整体发展,运用专业手段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估,根据学生特点制定个人成长方案,并针对学生的实际问题确定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关注学生问题解决,更关注学生的动态成长,为学生建立成长档案。2、自信培养,激发学生潜能良好的访谈环境的营造、舒适的关系的打造能够吸引学生接受个案服务,以服务对象为主的视角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学生增强问题处理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个案工作针对学生特性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指导,帮助学生重新认识自己,发现自身的优势,从而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成长。3、倾听心声,引导学生合理宣泄个案工作坚持保密原则,更易被学生信任。个案访谈中,学生能够毫无包袱地表达自己,工作者能够成为学生成长烦恼的倾诉者,倾听学生真实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成长道路上的小烦恼,同时,通过沟通向学生传达正确表达自己的途径,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方法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预防因负面情绪积压导致的暴力性行为的出现。

(三)小组工作融入学生群体发展,关注综合素质提升每位社会成员在社会中都承担着不同的角色,角色冲突易引发各种问题,小组工作以同质性强的群体为对象,帮助面临相同问题的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小组成员的相互支持更能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勇气和信心。小组内角色扮演能够使学生尝试不同的角色,在学习、生活中养成换位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素质。学生通过小组内角色扮演或适应拓展到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帮助学生增强社会适应性。同时,小组工作能够引导学生在小组发展过程中不断发现自己的优点,学习小组其他成员的长处,相互融合,使之助力自身成长。小组互动能够放大学生的优点,弱化学生的缺点,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四)社区工作融入实践、就业教育,促进学生学社转化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在社会中生存的能力,现代高校教育在传授学生基本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对学生进行的实践教育和就业教育上。社区社会工作方法的运用能够实现学生本身、学校、社区/社会的有效互动。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促进学生理论与实际间的相互转化,以理论指导社会实践,以实践成果巩固、扩充理论,进一步增强学习效果,养成利用专业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习惯;实习就业教育作为学习、工作间的过渡,能够调试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帮助学生查找自身的不足,并及时弥补,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及抗压能力,使之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和就业状态,已实现顺利就业。四、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融入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的困境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融入高校学生管理能够融合两者优势,扩大学生管理的内涵与外延,提升高校育人实效,具有未来发展潜力,值得各高校探索、运用。但是,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也必须认识到现实的一些客观条件阻碍了两者融合的速度和效果。

(一)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可度有待提升1、高校领导层面不注重学生管理的专业化学校社会工作发展至今已有不短的时间,但并没有成为高校进行学生管理的重要手段,传统管理理念及管理方式的选择、科层制管理模式的运用都使得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处于常规运行阶段,求稳而不求变,专业化运用的观念不能在高层决策中占有有效地位,这直接影响了社会工作专业的介入。2、学生层面对自身问题认知不足由于阶段性发展特点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受认知水平的限制,对自身的实际情况没有清醒的认识,特别是存在行为偏差的学生,过分强调自身的感受,回避自身的问题,不能积极与工作者进行有效沟通,对专业介入存在反感情绪,也导致社会工作专业化介入缺乏群众基础。3、社会工作的社会影响力有待加强由于国家政策的影响,社会工作在社区中的影响明显增强,社会工作方法已在社区工作中得到具体运用,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相比较于社区这一相对较小的范围来说,社会上很多人还是对社会工作相对陌生,这影响了学生管理中社会工作链接多方资源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的实现,影响了社会工作介入的力度和强度。

(二)高校学生管理队伍稳定性不足学校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频繁的工作调动,以及学生管理工作本身的复杂性和任务的艰巨性,导致各高校普遍存在学生管理队伍不稳定的现象。新成员的不断加入虽然补充了新鲜的血液,但有损工作的连续性,也不利于专业性的保持和发展。因此,从目前来看,要实现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与学生管理的融合,还需要社会工作专业、学校、政府形成合力。社会工作专业不断提升专业化应用水平,提升社会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层面客观认识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功能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为社会工作融入学生管理提供机会;政府从宏观层面出发,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引导社会成员提升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度,为工作开展提供有利条件。三方合力作用的发挥必能减少社会工作与学生管理之间的融合阻碍,从而促进高校学生管理专业化时代的早日到来。总之,现代社会的发展变革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传统学生管理工作出现了很多问题,学生管理工作方法创新已刻不容缓。社会工作与学生管理在工作理念、目标、重点内容等诸多方面的高度契合,决定了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融入高校学生管理的可能性。社会工作理论视角的运用,个案、小组、社区三大方法从个体、群体、社会的不同层面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介入都将促进学生问题的解决,促进学生及学校的发展。因此,社会工作专业及社会各界都应以实现高效学生管理专业化为目标,合力促进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融入高校学生管理的进程。

参考文献:

[1]王玉香.社会工作介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9(7).

[2]戴彩云.关于社会工作融入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总第930期.

[3]李亮.社会工作介入民办高校学生管理路径初探[J].理论研究,2019(12).

第4篇:社会工作管理范文

【关键词】社会管理创新;社会工作人才;社会转型期

1引言

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的积累过程,它需要高校、社会工作组织和政府之间的紧密配合和相互作用。社会管理创新既是活动,也是活动的过程,是以社会管理存在为前提的,其目的在于使社会能够形成更为良好的秩序,产生更为理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如何对社会管理创新视角下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优化成为我们应深思的问题。

2当前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2.1高校培养不全面

高校作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重要的一个环节,承担着让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接受正统教育的重任。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对新时代中需要的社会工作人才有着极高的要求,这也就凸显了我们高校的不足,由于新型的专业没有教学经验,学校只是开展一些相关的专业,使学生根本不能领悟到社会工作的独特、务实等特性[1]。而我国国内单一的教学模式和应试体制,只提供学习专业的课程,对实践教学不加以重视。负责社会工作的部门发展缓慢,没有实力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而街道社区和福利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大多是没有专业知识的“丰富经验”的社工,也不能为学生提供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专业指导,而高校教师虽然理论知识丰富,但是面对实践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时又没有丰富处理问题的能力,导致了学生很难在学习期间接触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的内涵,往往处于“纸上谈兵”的状态。

2.2社会工作机制不完善

社会工作机制是社会工作者发挥力量的舞台,是实现从最初的施舍、慈善行动发展而来的社会工作一开始就带着鲜明的助人的特征,成为一种充满爱心的崇高的事业的重要载体[2]。当前社会工作体制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社工专业素质不高,职业化水平不高。由于我国社工化进程推进的晚,知识专业人员相对于其他领域来说较少,导致社工人员大多赋闲在家的大龄化中老年人,很难招聘到有经验、专业的高学历人员。②由于物质发展与意识发展不同步,造成了我国目前面临着诚信缺失、道德危机等社会问题,这也就对社工人员开展工作造成了极大的阻力。③制度不健全,人员的流动性大。社会工作机制缺乏活力,从业人员大部分没有编制,很多都是临时招聘的员工或者沿用居委会的职工。

2.3政府主导有缺陷

我国的社会工作事业的推动和发展都有赖于政府部门的帮助,这也就使社会工作设施也有着先天性的不足之处。政府主导地位的确立阻碍了社工人才培养的多元发展。政府管理模式的单一化、行政化的管理模式不利于社会工作事业适应市场需求,也造成了高校教育没有经验可寻的局面[3]。政府对于目前社会化的工作人才的培养处于摸索阶段,尚不能进行完善的管理,社会工作属于政府组织民政管理的专门应对社会工作的组织,导致对管理情况摸不清,缺乏社会化工作能力等问题。政府主导模式也不利于人员的竞争化发展,在工作中不能尽心服务,甚至会导致利用自身的职权为他人提供不合理的服务,导致社会工作最初助人的宗旨和确保社会和谐的目的被破坏。

3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新对策

3.1优化高校教育

高校是人才进入市场前,形成专业知识体系、把握实践基础技能的重要学习场所。因此,学校要促进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开展专业的理论课程,而社会工作作为实践较强的专业,也要让学生接触到真正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工作。学校可以联合政府和社会工作相关部门,建立实习基地。高校还可以聘请社会工作者作为兼职教师,实行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轮流教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对社会工作不再感到距离。让学生利用假期或者大四的实习期来进行实际实习,并要求学生的专业论文与实习内容相关。这样把学生的实习、就业、毕业结合成有机的整体,学生在实习中不仅践行了学到的理论知识、又获得实习机会找到论文素材,对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也有益处。高校应提高对学生的思想素质的教育,社会工作事业是非功利的事业,高校教育可以完善学生综合素质,影响学生的价值观,把社工事业作为一个彰显自身价值的事业,让学生在工作中充分弘扬坚持正义、热爱生活、促进公平等优良理想。

3.2优化社会工作机构培养人才的能力

社会工作机构是高校成果的检验者,也是人才进一步优化的组织者。我国社会工作事业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各个方面都有待完善。因此,优化社会工作机构培养人才的能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要加强与国际社会工作组织的交流,学习国际组织优秀的管理经验和体制,为我国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助力。强化与专业人才高校进行紧密联系,及时反馈人才培养上的不足,为高校的教育提供阵地。②加强价值观的建设,努力构建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即用一整套可以支撑社会工作人员进行社会工作实践的信念,以人道主义的精神为主,充分体现出热爱全人类、服务大众、维护公平正义等理想。③建立健全的人员管理机制,设身处地的为社会工作者的生活考虑,如:健全编制的发放、增加医疗保险的福利、优化奖励机制、对生活有困难的社工进行帮扶等。此外在面对政府干预的时候,要优化自身的岗位职能,杜绝官僚主义,最大程度地帮扶弱势群体。要积极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积极解决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各种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

3.3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政府部门作为社会工作的引导者,应需要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在推进工作中转变自身职能,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献力[4]。首先,政府应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当今的市场变化靠的不是政府的指示与命令,而是供需关系的把握,政府通过细致的把握市场动向,积极为高校和社会工作机构提供人才供求变化的要求。更好地为高校和社会工作机构培养人才提供施展空间。其次,现在倡导政府管理工作科学化转变,要求政府在社会工作方面从行政转变为服务型政府。政府的主导地位不是为了领导社会工作,而是让社会工作的服务有理可依,也对政府形象和办事效率有着质的提升。政府在高校、社会工作组织之间即承担桥梁的角色又要做好监督一职的工作,确保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过程顺利进行。

4结论

在此次研究中,主要阐述了社会管理创新视角下,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优化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几点建议:优化高校教育、优化社会工作机构培养人才的能力、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本文研究中提出的几点建议,主要围绕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展开,注重对社会管理创新,对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望此次研究的内容能为实际人才培养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虞希铅.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社会工作人才激励机制研究———以温州为例[J].前沿,2015,45(4):89-93.

【2】李俏,王金元.建设研究型大学背景下社会工作创新人才培养冷思考[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6(1):82-86.

【3】何乃柱,彭飞燕.建构主义视角下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研究———以广西G校为例[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2):00185-00186.

第5篇:社会工作管理范文

一、基于新形势将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加强的作用

(一)可使社会保险改革得到有效优化

通过将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完善,才可使以往所应用的档案管理模式得到革新,也才能使社会保险工作效率得到提升。对于社会保险档案管理而言,当保险记录中的原始资料出现丢失,则难以将其重新找回,因此也就使得保险工作无法继续开展。因此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是严肃严谨的,而传统工作的开展主要是基于纸质档案,而未能对信息化技术进行有效应用,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档案信息管理的模式也势必需要得到更新

(二)属于社会保险自身的要求

社会保险信息量大,管理工作量大,若无法实施有效管理,则会使数据出现丢失,由此影响社会保险工作的顺利开展。加之社会工作人员流动性强,若无法实施有效档案管理,则会导致档案管理发生混乱。因此加强档案管理工作显得尤为必要。

(三)可使社会保险部门的工作效率提高

通过对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加强,可使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形式更为规范,可使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得以暴露,由此可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二、新形势下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强化措施

(一)使人们所具备的社会保险档案管理意识加强

为了使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效果得到保障,首先需要增强人们所具备的档案应用意识。通过和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沟通,将档案内容进行完善,对档案信息中的错误进行纠正,由此可使档案的准确性提升,更有利于档案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3]。除此之外,还需要将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行提升,明确其工作职责。将设备和系统进行不断优化,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二)将社会保险制度标准建设工作加强,实施规范管理

对社会保险管理的不同环节工作研究加强,如社会保险档案的收集、整理、归纳、利用等,建立健全详细可行的规章制度,对于不同门类的档案,尤其是专业档案、会计档案等,需要划定具体的档案归纳范围和保存时间。

(三)提升社会保险管理工作中的科技化水平

社会保险管理工作需要实施科学管理,若档案为纸质化材料,则需要科学、规范的对其实施分类、装订与存储,同时需要实现机械化操作,避免人工装订导致差错事件的发生。为了将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强化,还需要加大资金投入,优化基础设施,借助计算机和各类应用程序对档案实施分类、编号、索引等。除此之外,需要做好电子信息与纸质信息的核对工作。

(四)加强工作人员培训,使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业务提升

不仅需要加强对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人员的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培训,同时也需要加强其计算机操作能力培训。同时需要将社会保险部位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加强,组织工作人员加入到培训工作中,并对其思想以及作风建设引起高度重视,提升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团队的综合素质。

(五)提高对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发利用

需根据社会保险业务档案对相关查阅利用制度进行建立,参照具体的规定,开设档案查阅服务窗口,同时做好查阅记录工作。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人员在接待群众时,需保持热情、文明、礼貌,将自身的服务意识加强,在政策规定范围内尽可能满足群体提出的诉求,对于未明确规定的问题,则需要及时请示上级领导意见。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新形势的发展,为了使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得到健康发展,就需要不断改革创新,优化档案管理模式,提升档案管理团队的综合素质,并做好设备优化,从而使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