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会与经济网络范文

社会与经济网络精选(九篇)

社会与经济网络

第1篇:社会与经济网络范文

一、单位社会的分配制度和社会网络

(一)单位社会的分配制度

1、单位作为国家控制的一种制度

单位是国家运用行政力量对社会进行大规模重新组织之后形成的。在这里所指的单位,是指事业单位、行政单位和国营企业。单位不仅是一个融合了经济、政治、文化功能的组织形态,也是政府进行社会统治、社会整合的一种制度。国家通过向单位提供资源,满足单位的需求,对单位实现绝对的领导和支配。而单位几乎垄断了社会生活的所有资源,是单位成员获取资源的唯一渠道,单位成员对单位高度依赖。由此,单位实现了对单位成员生活的全面控制。

单位不仅垄断了社会资源,还掌握社会资源的分配权。个人进入单位后,就进入了国家资源的分配渠道。而个人所属的单位身份和行政身份,决定了个人在资源分配中的地位。单位身份主要是指所有制身份,包括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两类。这两种企业的职工,不仅在工资上,在住房、医疗、劳保等其他社会福利资源的分配上都有不小的差异。行政身份是个人在单位内部行政级别的高低。进入单位内部的资源并不是平均分配的,个人在行政序列里的职位高低决定了分配的社会资源的多寡。在单位内行政身份分为“干部”和“工人”。这两种身份虽然不是先赋的,但同样也很难改变。身份与资源分配绑定,这种分配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家行政权力对社会资源进行不公正分配而人为导致的一种制度性安排。”

2、家庭作为政治的基本单元

受到泛政治化的影响,家庭成为政治的基本单元。家庭中不允许出现温情脉脉的气息,这些都会被作为小资产阶级的情调而受到批判。同时,国家运用行政力量,将家庭从亲属关系的结构中分离,“族”的意识逐渐弱化。

家庭的功能转移到单位。传统的中国家庭被称为“家庭化的社会组织”,承担生产、消费、社交、教育、迁徙等职能。现在,生产职能已经由社会组织或单位来承担,其他职能也不断弱化。家庭占有的资源减少,个人不再完全依赖家庭获取资源,单位代替家庭成为个人最主要的资源渠道。个人对家庭的依赖的减少导致家庭对个人的控制减弱。家庭对个人的控制不再是支配性和垄断性的,转为一种情感性的、软性的控制。

代际关系和两性关系的变化。国家发动了对父权中心的传统家庭观念的批判以及颁布实施了新婚姻法,导致老一代的权威下降,年轻一代的独立程度增强。对男权观念的批判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对家庭制度也有直接影响,妇女的权力得到保障,妇女在家庭中地位上升,两性关系发生变化。

(二)单位社会的社会网络建构

在乡土社会中,个人的社会网络是以己为中心,与他人关系的距离为半径的同心圆的嵌套。每一个同心圆就是儒家所讲的“伦”,也是费孝通所说的“差序”。个人依据与同心圆上的网络成员的不同距离,采取有差异的行动策略。家庭几乎占据着个人生存所需的所有资源,家庭中的长辈握有资源分配的权利。个人对家族强烈依赖,家族成员在个人的社会网络中与“己”的距离最近,互动也最频繁,兼有工具性行动和情感性行动。对于其他没有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人,个体通过“拉关系”,将与他们的关系变成拟家庭化的关系,将其纳入社会网络。由家庭成员所构成的同心圆的半径相对固定,而由家庭成员以外的人所构成的同心圆的半径是弹性的、可伸缩的,它决定了个人社会网络的规模,从而决定了网络中蕴含的社会资本的多少。

在单位社会中,家庭不再是个人生活资源的唯一所有者和支配者,家庭的功能向单位转移,个人不再对家庭有强烈的依赖,单位成为个人新的依靠,个人必须在社会资源的分配序列中居于有利位置而谋求更多的个人利益,这种努力体现在单位成员在单位内部建构社会网络的行动中。

单位成员与“己”的密切程度仅次于家庭。工作的低流动性和居住的集中性决定了单位成员工作领域和生活领域人际交往的重合,在单位组织中的互动又延伸到生活领域,单位成员构成了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单位成员之间的互动已经远远超过了单纯的经济组织中的工具性互动,而随着互动频率的增加和互动内容的丰富,逐渐演变为一种情感性主导的互动。单位具有了某些腾尼斯的“共同体”的意味。

二、后单位社会的分配制度和社会网络

(一)后单位社会的分配制度

1、资源分配的分散化

截止到2006年底,我国非公有制(不包括港澳台)注册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5.7%。在40个传统工业行业中,私营经济已在27个行业中经济比重超过50%,在轻工纺织、普通机械、建筑、运输、商贸服务等行业已占70%以上。城镇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占全国城镇就业人数比重84.0%,工业增加值占比重为49.3%,城镇固定投资占比重62.3%。2005年,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国GDP比重为65%。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不仅打破了长期以来在中国社会结构中‘单位制度’及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状况,而且也造成了当前中国单位制度与非单位制度并存的特殊的制度结构格局。”

非公有制经济的出现,使国家统一占有、分配各种资源的时代渐渐远去,资源分配多元化、分散化、市场化。非公有制组织经营所需的大部分资源可以依靠市场获得,不需要依靠企业和地方政府。即使是单位组织内的成员,单位也不再是他们获取资源的唯一渠道。服务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发展,使个人有了更多选择,并且有了通过替代性资源获得独立的可能。

2、分配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在分配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存在路径依赖。制度变迁理论认为,制度和人们的行为方式会产生某种“惯性”,当人们面对新制度时,会倾向于选择旧制度和原有的行为方式,对原来的路径存在依赖。单位制度的变迁也是如此。

从产权上来看,单位组织仍然属于国家和集体所有,它们自然也被列入到正统的行政序列之中。尽管在改革过程中对行政级别问题作了一些尝试和创新,但始终没有改变行政级别与资源、利益、机会分配相挂钩的局面。单位虽然把那些非专业性社会服务功能小部分或大部分地转移出去,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以及幼儿园、学校等一些后勤保障服务功能。但另外一些维系人们基本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所需要的重要资源,比如政治功能、对组织成员的档案管理和社会控制,仍然主要通过单位的分配才能够得到。

(二)后单位社会的社会网络建构

在后单位社会,单位不再是社会资源的唯一提供者,资源获取渠道、资源分配形式出现多元化、分散化的趋势。个人必须同更多的个体和组织打交道才能完成社会活动。在互动的过程中,个人通过“拉关系”将其他个体变成社会网络成员的几率就大大增加了。而且,个人自主性的增加,使人们有更强烈的动力建构规模更大、角色关系种类更多、网络异质性更强的社会网络来提高个体所拥有的社会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进而获得工具性行动的成功,得到更多的利益。

个人社会网络的关系构成发生了变化。如果将个人有差序性质的社会网络分为内圈、中圈和外圈。家庭成员位于内圈,单位成员位于中圈,这一位置排列与单位社会没有区别。差别在于,单位制的衰落和人们流动性的增强,导致个人与单位成员的互动频率降低。人们趋向于把单位作为一个工作的场所,而不是一个生活的共同体,单位成员的情感性互动减少,工具性互动增加,不再是单位制时代的熟人社会。社区成员、社会组织成员位于社会网络的外圈。随着权力和资源的增加,个人会有更多的社会活动在这里完成,它在个人生活中的地位也日趋重要。

三、总结

我们勾勒出了一个60年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在这个过程中,制度和行动相互作用、相互建构。制度变迁影响个人社会网络的建构,而个人行动又反过来影响制度变迁的过程。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有以下几点思考。

制度变迁受到社会结构环境的影响。任何一个制度都嵌入在一定的社会结构中,受到社会结构环境和资源供给的影响。事实上,当一种制度真正嵌入它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的时候,这种制度同时也就深深地打上了这种社会环境、社会结构乃至社会文化的烙印,形成一种互依互存、逐渐混为一体的状况。因此,制度变迁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过程,它不仅包括制度的变迁,还包括制度赖以生存的环境的变迁。

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存在路径依赖。人们一旦做出了某种行为选择,在日后就会不断强化这种行为,制度系统会在相当程度上顺从惯性。“在许多情况下,较低层次的规范受到调整,但它们仍然要存在于一个经历了长期考验的高层次规则和价值的框架之内。这会造成一条演化性的路径,而不是一场革命。”

第2篇:社会与经济网络范文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借助理论。如果把人生比成一盘棋,理论家好比支招的人,他可以比下棋的人多算几步、甚至十几步、几十步。

计算Facebook的路数的“棋谱”有两门,分别是社会学和经济学。社交网络这盘棋,棋路与其它的棋非常不同。一方面,要有经济学家的算路,否则就会象推特那样,叫好不叫座;另一方面,要有社会学家的算路,否则就会象Myspace那样“速灭杀丁”。

鉴于国内还看不到一家SNS(社会网络化服务)可以很好平衡这门算路,后来者目前就有一个很好的居上机会,通过掌握深入的算路,提前发现未来商机,实现咸鱼翻身。

网络社交的理论界桩

网络时代的社交有其特殊的社会和经济学意义,从社会学和经济学角度我们都可以了解到网络社交的重要性,而社会学和经济学也必须面对自己在网络社交时代的新发展。

具体聚焦到网络社交这个主题上来,我们发现“棋谱”或“菜谱”相当多,首先需要梳理一下。社会学与经济学的交叉,依重心的不同,形成两类差异很大的学科,一类叫社会经济学,以经济人为重心;一类叫经济社会学,以社会人为重心。

社会经济学,又称社会问题经济学(如夏普等《社会问题经济学》第18版),内部已经形成了两个流派:一个是古典传统“福利导向”的社会经济学,简称“福利学派”。国内这一分支的(如白雪秋、宋国兴主编《社会经济学》)与夏普一样,主要研究弱势群体利益相关的贫困、失业、环境污染、毒品走私等社会问题,与社交网络无关;一个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贝克尔等人在“经济帝国”思想支配下创建的社会经济学,简称“帝国学派”,从经济人角度研究成瘾等社会行为背后的理性选择。

经济社会学,又称新经济社会学,以别于早期的经济社会学。主要分为两个流派,一个是低度社会化理论,主要从交易费用角度在经济学中引入社会因素,如威廉姆森的制度经济分析,国内是汪和建的《迈向中国的新经济社会学》。一个是过度社会化的观点。

如果以棋谱比喻,社会经济学注重“实地”,经济社会学注重“外势”;如果以菜谱比喻,社会经济学偏重“炒菜”,强调物化的因素,经济社会学偏重“汤菜”,强调人化(或文化)的因素。

在所有这些理论中,最有助于我们分析象Facebook这样的SNS的理论,无疑是新经济社会学这一支,包括格兰诺维特的理论(代表作《镶嵌:社会网与经济行动》),国内有张其仔的《新经济社会学》。因为它们与网络社交的关系最相关。

旧经济社会学与新经济社会学的最大区别,就在网络理论的有无。“新”主要新在网络上。这个网络虽然本意不是指互联网,但与SNS关系更为密切,因为它是指人际互动网络。

格兰诺维特的社会网理论,有别于低度社会化理论之处在于,他不认同交易费用的决定作用,因为认为那太经济化、物化,而强调信任在网络中的作用,也就是强调人心的作用。但格兰诺维特又不同于一般社会学家以一般道德的观点解释诚实行为,认为那过于社会化,“人”化,而强调在人与人互动中产生的信任起决定作用,有点象经济学中强调的有限重复博弈对合作的影响。

打下上述这些算路上的关键界桩,我们就可以深入实质性的分析,看理论为网络社会提供了什么指引,而网络社交又给理论出了哪些难题。

网络社交中的深度判断

1、仅有关系不行,还要有信任

中国是个非常讲关系的国家,格兰诺维特在建立社会网理论时,特别看好中国。他说“研究社会网的社会学”“应该在中国社会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一席”。据说他爱吃中国菜,而且还能在一家一家中餐厅中比较出正宗与否。于是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中国学生,轮流请吃,关系大为密切。以致美国学生大为吃醋,说他爱中国学生甚于美国学生。

关系并不是社会学的专利,经济学中也有关系。当关系作为社会概念最初引入经济学时,还不能同经济人行为区别开来。经济学中讲的关系是契约关系,是基于原子论的一个个孤立个人之间的物化关系。

在网络社交实践中,我们看到一种竞争,就是以Facebook为代表的熟人网络与Myspace为代表的生人网络之间的竞争。按照契约关系理论以社会化为优先的标准,熟人网络是低级的,因为是私人关系;生人网络才是高级的,因为是公共关系。后者比前者的社会化程度高。因此应该是Myspace赢,而Facebook输。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我在Myspace死亡前半年提前给他总结的第一位死因就在这里:“Facebook的理念是分享,发展的是熟人之间的关系,做的是礼品经济;Myspace的理念则是发现,发展的是生人之间的关系,做的社会化。Myspace把SNS误解为社会化,是主要死因。SNS的本质是社会资本,即关系加信任,相比较而言,二者都有关系,但Myspace缺信任,因此天然有残缺。”

我个人一直认为,把SNS当作社会化,是一个SNS从业者至今仍存在的极大思维误区。它与扎克伯克关于SNS的原创思路正好相反。坚持认为SNS是社会化模式,会由于理论基本面上的失误,导致商业实际操作上的两方面误区。一是社会化必然导向认为公共关系高于私人关系,把这一点绝对化,会把社会网操作成经济网,而失去社会网的内在活力。二是社会化会必然导向以交易成本最低为取向,而失于发挥信任对网络的增值作用。契约本质上是非信任关系,是在信任度为零条件下进行交易的原则。信任一直被排除在经济学之外。按此逻辑操作,难以把建立信任这种基于“社会”的长处和优势真正引入经济。

我们从理论上总结出的SNS以生命换来的教训,格兰诺维特在互联网出现之前,就提前预言了。问题在于搞互联网的不爱看书,也不爱通过杂志学习知识,而偏爱拿自己的小命耍着玩。我们现在来看格兰诺维特在四十年前指出的导致Myspace死亡的问题的理论根源所在。他在批评经济与社会结合中的“低度社会化”倾向时,指出其中基本面上的问题在于过度迷信“经济”,而忽视“社会”。

以经济方式,外在地处理信任问题是否可行?威廉姆森用交易费用理论对待网络关系中的诚信,有一个严重问题:它直接在理论基本面上,就会产生与网络模式冲突的悖论。格兰诺维特揪住威廉姆森《市场及科层》中基本观点上的一个致命问题不放。这就是,威廉姆森交易费用理论将直接导致以科层制,而不是扁平化网络来处理信任和网络欺诈。格兰诺维特讥之为缺乏文化的“利维坦”。我们不可想象SNS为解决诚信问题,而诉诸科层制的办法。现在小结一下,社会学和经济学在交叉融合中,对网络社交提出的第一个指导性的意见在于,把异质关系网络和信任,作为社会人特有的长处加以吸收。按照社会网理论推论,网络社交中的关系应该不是指契约关系。可以认为,网络社交所建立的关系,是有别于“你是你,我是我”的契约关系,而属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非契约关系。不是物化的关系,而是人化的关系。这里与经济相对的社会,不应被理解为社会化,而应理解为与物相对的心,即与物化理性相对的人本。

2、光有信任不行,还要有个性化互动

社会学和经济学在网络社交模式上的交汇,不光是向经济中引入社会的因素,也在向社会中引入经济的元素。

格兰诺维特在社会网理论中,批评了过度社会化的观点。这是指,在信任问题上,只考虑并且只相信道德这种社会因素的作用,而无视经济因素作用的观点。在实践中,这是指在诚信问题上,过多强调道德作用,而不讲经济规律的偏颇之见。比如,以为尽社会责任,提供公共产品,就是做善事。

社会网络中常见的一个经典问题是,从低度社会化,直接走向另一个极端,即过度社会化。原因是由于固持经济理性,在发现经济解决不了信任问题后,直接把信任推给道德来解决,而忽视了可以用经济的方法解决信任问题的隐蔽方法。

这个问题的推广,是网络社交如何与社会责任相容的问题。成熟的社会网理论发现,由于网络的存在,经济利益与社会责任可以内在统一起来。也就是将社会责任内生于经济利益,通过讲求社会责任获得经济利益。格兰诺维特自豪地声称:“我已经论证了是社会关系、而不是制度安排或普遍道德,能在经济生活中产生信任。”前者指的是威廉姆森的制度分析,后者指的就是相反的诉诸“普遍道德”的倾向。

格兰诺维特发现单纯诉诸“普遍道德”的社会学家的一个思维盲点,他们没有发现人际互动是从经济内部解决信任问题的必由之路。这就涉及到对网络之道的根本理解。

格兰诺维特发现,“不管过度与低度社会化有何明显不同,很讽刺的是:两者共同地以社会性孤立的行动者作为行动与决定的中心”。“两个观点对社会秩序的解答因此合二为一,共通地将行动者孤立于实时的社会情境之外”。

格兰诺维特的意思,“翻译”过来,实际是想说,对于社会网,既不能(象经济学家那样)把它当节点理解,也不能(象社会学家那样)当铁板一块的整体理解,而只能理解为节点之间的互动。社会网是异质性的个人之间的互动。这是格兰诺维特社会网理论的精髓所在。

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格兰诺维特对网络实质的理解。他在互联网没有出现的时候,就指出对网络的根本理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其方法的特点是,脱开了网络的技术方面,而直指网络的灵魂,从道上理解网络。我们现在搞SNS的人,90%以上都是投机分子,他们根本不想去了解网络之道,而只想捕捉偶然机会、撞大运,结果成为命运的奴隶。

当这样理解网络社交时,个性化和互动就成为关键词。进一步深化理解,第一个方面,个性化不是一对一的小农经济,它一定是成本合算的。而这个合算,还不是指从静态效率上看合算,而是更深远地从动态效能上看合算。Facebook的成功正在这里,它利用数据挖掘,提高了个性化的效能。我国的许多SNS之所以学不像,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从深度悟到互联网个性化的要领,因此也不知象数据挖掘之类东西有何用处。

第二个方面,互动不是简单的对话,而是互动网的形成,在其中信任关系得以低成本地建立。这一点,用经济学可以解释。在博弈论中,人们看到,博弈的次数,与信任关系、机会主义倾向有内在联系。在一次性博弈中,信任关系最差,合作难以建立;在有限重复次博弈中,信任关系建立起来,但机会主义仍不能避免;但是在无限重复博弈中,信任进一步提高,机会主义得到抑制。如果这种经济学逻辑,再加上社会学逻辑,就会演化成商业生态系统。

在义乌小企业信贷关系中,我们看到低成本信任的建立过程。最初,银行不愿向小企业贷款,因为征信成本过高。但稍加调整后,让三个上下游小企业建立联坐担保机制,再一起向银行申请贷款,银行就欣然同意了。在这里,信任关系的建立,既不是靠社会学家的道德,也不是经济学家的科层化的制度设计,而是建立了一个人际网络,通过网络的互动(包括责任的互动、诚信的互动),很简单地实现。

在社会学与经济学的各种结合实验中,我们看到格兰诺维特抓住了人际互动的社会网的理论特征,他几十年前的见解,越到互联网前沿检验,越觉出先锋和前卫来。可以说,通过这个窗口,从社会学和经济学角度我们都可以了解到网络社交的重要性。

网络社交带来的新的难题

上面说到,几十年前的理论,可以指导我们对网络社交的理解。下面可以看到,社会学和经济学也必须面对自己在网络社交时代的新发展。

格兰诺维特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网与经济行动”,但他毕竟不是研究互联网的,而互联网,尤其是SNS的发展,又对社会网产生着新的冲击,带来新的发展。那么,网络社交发展中,有哪些重要方面,是格兰诺维特的理论概括不了的新东西呢?

择其要者来说,平台是格兰诺维特不曾重点研究而在SNS实践中越来越重要的现象。

格兰诺维特讲的社会网,只是直接的人际互动形成的网络。但SNS正发展成为以SNS平台为基础支撑的人际互动网络。象Facebook已形成了平台与增值业务的分离。其标志,就是网站直接有API(应用程序接口),建立平台级的人际互动服务与应用级的人际互动服务的分离。这没有否定格兰诺维特的理论,但却要求理论进一步发展,以适应更复杂的新现实。例如信任,可能成为平台上专业化的支撑服务,得到专业化的发展。

“个人关系的特殊性”在新技术条件下,又展现了新的可能,要求理论跟上“语言转向”的步伐。格兰诺维特在这方面显然落后了。话语分析是他研究的弱项,却是SNS前沿最活跃的地带。仅以Facebook来说,它在挖掘社会网中“个人关系的特殊性”方面,超越传统分析学派(从索绪尔到拉康)理论,又提出了不同于Google路线的人工智能的新路线,带来人人界面知识挖掘的新问题,以及对意义的新疑问。这也是网络社交给理论带来的新问题。

第3篇:社会与经济网络范文

关键词:网络经济;马克思;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09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2

一、网络经济产生的根源

1999年8月邵易波和谭海音在上海创立了易趣公司,正式拉开中国网上购物的序幕,2002年,易趣与eBay结盟更名为eBay易趣,致力于中国的电子商务模式发展。由于电子支付体系及智能物流的缺乏,eBay易趣并没有完成在中国开创新经济形势的使命。2003年5月10日阿里巴巴集团在杭州投资创办了淘宝网。通过自建电子支付平台及独立的信用体系结构,真正构建起了网上大规模多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真正催生了网络经济形态。并且这种势头在之后的10年中锐不可当,随后诞生了各种网上交易、网上服务、网上娱乐、网上媒体等等经济形态,最终把中国真正推向了实体经济向网络经济转型的新时代。网络经济和实体经济实现了完美的融合和互补。

马克思在他的巨著《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指出,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所以我们在研究一段时期的新型经济形态时,就必须抱着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已有文明提供的基础上,来研究经济社会向前发展演进的创新和变革,从而发现经济形态产生的本质。我们来看看经济社会历史演变的过程。人类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是人与自然之间发生的物质变换活动和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利益交换活动。其中,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表现为生产力状况、生产方式以及科学技术水平,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表现为产权关系、企业制度以及利益体系。人类的这种二重交换活动使经济社会具有普遍的二重性:一方面,它具有自然、物质、科学技术所具有的一切属性;另一方面,它又具有社会、精神、人文人际关系体系所具有的一切属性。这二重属性,在经济社会演进的每一个过程中,都是交织在一起互相关联共同发生作用的。道格拉斯·诺思提出:推进经济社会形态演进的两个重要因素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经济社会形态演化过程实际上就是技术变迁和制度变迁的过程。互联网技术的推广成为21世纪的主流,从而带动了网络技术、网络通信、网络市场(电子商务)、网络社区、网络生活、网络社会、网络世界的逐步形成。市场经济制度的变迁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的GDP越来越依赖于以电子数字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活动所创造的经济价值。正像工业革命把95%的人口从农业中解放出来一样,现在信息革命也把绝大部分从业者从传统制造业中解放出来。风险资本对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青睐,指引了经济社会的取向。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网络经济就是互联网技术变迁和信息革命的产物。

二、网络经济的特征

从国民经济构成和主导产业的意义上说,网络经济是“信息经济”;从网络经济中经济活动的技术含量和知识资本的作用来说,网络经济又是“知识经济”;从信息网络作为第四代传播媒介,并且被广泛应用于经济活动的角度来看,网络经济也可以说是“媒介经济”。分析信息、知识、媒介的特征,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同时具备可复制性、规模化、共享性的特征,所以网络经济最显著的特征就表现在虚拟性、开放性和共享性三个方面。

第4篇:社会与经济网络范文

【摘要】网络经济在追求效率和经济的同时,带来了社会经济多层面的问题,使得传统法律规制失范。在网络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商业欺诈、侵犯隐私、网络产权、违反公平正义、知识产权侵权、虚拟财产保护和继承等一系列问题的困扰,这些问题的解决已超出了现有法律所涵盖的范围,如何以最小的成本平衡各方权利需求要求,是政策解决工具选择的价值体现。商业伦理重构为网络经济法律困境寻找新的突破口。

【关键词】网络经济;法律困境;商业伦理

网络经济是人类社会随着网络发展而产生的传统经济衍生物,是近年来出现的创新型经济领域概念,是网络发展改变社会结构的经济反映,其称谓见于1998年10月lee.w.mcknight 与joseph p.bailey 编著的《网络经济学》一书,曰“internet economics”,似乎约定成俗为此称谓。对于其概念的内涵,国内目前尚存在不同的观点①。中国信息协会副会长乌家培教授将网络经济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进行理解。“对网络经济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去认识它。从经济形态这一最高层面看网络经济就是有别于游牧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信息经济或知识经济。由于所说的网络是数字网络,所以它又是数字经济……从产业发展的中观层面看,网络经济就是与电子商务紧密相连的网络产业,既包括网络贸易、网络银行、网络企业以及其他商务性网络活动,又包括网络基础设施、网络设备和产品以及各种网络服务的建设、生产和提供等经济活动……从企业营销、居民消费或投资的微观层面看,网络经济则是一个网络大市场或大型的虚拟市场……网络经济的上述三个层面是相互联系的。网络市场扩大了,网络产业发展了,表现为全新经济形态的网络经济也就必然水到渠成了。”[1]笔者认为,乌教授对网络经济的内涵界定较为妥善,能够揭示网络经济的表达内容和本质特征。

一、网络经济发展中的法律困境

网络是一个高度自由和意思自治的领域,其经济模式下的生产、消费、交换和分配环节也因为基于网络技术和服务而具有网络自身特性。网络经济的发展往往不仅要求信息技术的跟进和创新,更是需要整个配套网络环境供应链的有效衔接和配套,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的网络经济在硬件技术上与西方国家相差无几,但是,网络技术的建设并不代表了承载网络经济运行环境的健全。比较突出的是配套法律法规的缺失和信用机制的滞后,层出不穷的诸多法律问题不断制约着这个新型经济圈的产出价值。困扰网络经济发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法律问题:[论文网]

(一)网络商业欺诈

虚拟的交易环境通过网络平台产生了企业、个人、制造商、物流、仓储、银行等一系列民事主体之间的关联和互动。然而,正是基于网络的虚拟性,使得人们在追求效率和便捷的同时,被各种商业欺诈和侵权所困扰。网络虚假拍卖、网络短信电话诈骗,虚假广告信息、虚拟物品交易欺诈、假冒伪劣产品在线交易、网络服务欺诈、虚假价格欺诈、网络实时合同诈骗,有人做过统计结果显示计算机网络诈骗目前已是世界各国增加最快的犯罪活动。

(二)网络民事侵权

网络侵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网络用户或者网络服务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行为;另一类是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提供者提供的服务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行为。[2]网络经济模式下,人肉搜索、侵犯隐私权、个人信息滥用、人格权侵权呈现主体、行为、结果等多样化多层次发展趋势。不法商家或者机构,擅自买卖或非法传播注册会员或有交易信息的个人信息和隐私,谋取不正当利益。尤其是当侵权主体本身在经济活动中处于强势垄断地位时候,侵权的后果也是不言而喻的。由于网络信息的不可控使得信息一旦在网络上公开,难被权利人控制,同时由于网络信息数量巨大造成的不可处理性问题,给传统侵权责任认定标准、构成要件、规则原则等带来了新的难题。[3]团体或经营实体实施的网络侵权行为往往破坏力要比单个民众更强大和可怕。这些群体掌握着大量的公众信息和相关隐私,当公众的隐私和信息作为商品被经营时候,这些主体成为最危险的侵权方,也成为往往法律难以驾驭的难题。

(三)网络产权的保护和继承

实践中,有如下几类网络财产因为产权界定不明存在很大的法律困惑。一是电子商务过程中,网上店铺由于个体或者机构的经营管理积累了包括信用累积、顾客资源、点击流量、智力创新资源、网络商品等一系列内容的网络财产,当店铺的所有人因为死亡等原因而使这些资源和财产成为事实上存在的具有价值的遗产,能否被其合法的继承人继承,备受争议。二是网络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由于互联网的特殊性及其发展的超常性,有关电子商务中的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工作一直滞后。而且,在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网络资源共享之间,又存在着单纯的复杂矛盾关系。如果单纯强调保护知识产权,则有可能损害网络共享,如果单纯强调网络资源共享,又可能导致对知识产权的忽视。[4]基于此矛盾的困扰,使得网络经济中知识产权侵权现象比传统的知识产权侵权有过之而不及之势。三是当自然人死亡时候,其网络虚拟财产和邮箱、qq等网络个人财产能否被继承人顺利继承,亦是网络经济发展给法律提出的思考。

(四)扭曲的个人价值观冲击法律价值指引

网络经济中,色情交易,网络、违禁品交易、信息安全、黑客横行……这些行为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力为法律门槛设置了更多的要求。网络经济时代正将人类带入一个祸福并至的崭新世界。它模糊了空间地理概念,正打破我们按地域划分人群的方式和传统的分工形式,同时,网络经济也对我们用以约束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传统习俗、伦理道德、法律规则等提出了全面的挑战。[5]网络经济的发展使得法律追求的价值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如何运用法律追求的价值正确引导网络经济中各方主体价值取向,并运用法律强制手段予以规范和控制,是新型经济向传统法律提出的考验。

综上所述,与网络经济迅猛发展伴随而来显失公平、违反公平正义、扰乱正常社会经济秩序的网络侵权和违法行为愈演愈烈,而传统的立法手段囿于复杂的程序和各方综合权衡,对网络经济暴漏出的弊端和缺陷监管上处于滞后的状态,法律手段的调整处于被动状态,预防和风险控制往往比惩罚与救济更符合网络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更具有效性。商业伦理的重建,承接社会担当此时便弥足珍贵。

二、商业伦理重建的法理基础

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学院讲授道德品行的学问,提出了ethikas(伦理学)这个术语,此后,伦理就成了与道德品行有关的概念。进而,把伦理学的概念引申到商业领域就形成了商业伦理的概念。[6]劳拉?纳什把商业伦理定义为“研究如何将个人道德观规范运用到商业企业的行为和目标中。它不是单一的道德标准,而是研究企业如何影响代表企业的个人针对特定问题的立场。”[7]纳什提出商业伦理处理政策的三个基本问题:(1)选择应该遵循什么的法律并决定是否遵守这些法律;(2)在

主流法律之外的经济社会问题之间进行选择;(3)在自己利益和公司利益的优先性之间进行选择。[8]教育学家寇北辰先生将商业关系理解为“商业活动中商人与相关利益人之间的关系。比如说商人与国家法律法规、商人与消费者之间利益、商人与其他供应商之间、商业中的同行业之间等的关系”。[9]网络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已构成一国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一般地,人们认为网络经济(network economy)就是互联网经济(internet economy),是与电子商务紧密相连的网络产业,是联结无数企业和消费者的一个庞大的虚拟网络市场。[10]以电子商务为主要内容的网络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减少库存,缩短生产周期,增加商机,减轻物资的依赖,减少中间环节,特别是,网络经济可以带来一种全新的、开放式的新型网络伦理文化。[11]笔者在此将商业伦理引申到网络经济规范中,认为,在网络经济中,商业伦理是指网络经济中,规范和调解参与网络活动的各方主体关系总和,是各方利益体的价值取向理性选择。

伦理在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传统上一直都将其作为调节社会经济关系重要手段。西方的伦理学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都有着重要的哲学派别和人物(如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黑格尔、摩尔、罗素等等),但是始终没有一个占主导地位。从亚里士多德到中世纪伦理学探讨的是生活幸福论,而近点从霍布斯至罗尔斯以来,则重在论证“正义”的价值取向。他们关注的是建立一个以契约与义务为核心的社会规范,追求正义为目的的伦理思想。中国的伦理则一直以儒家作为主流学派,道家和佛家相辅相成。以义取利、崇尚节俭、富而好礼和均贫思想是儒家的中心内容。在整个儒家的思想体系中,关于伦理、秩序的论述,占了重要地位。[12]在现代经济活动中,非常注重一个可持续性发展问题,而如何让个人或者企业科学的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就不得不强调核心竞争力。那么什么才是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笔者认为,技术、信息、人力资源等固然重要,但是在所有的要素背后,起统领作用,具有上升到灵魂所在的重要位置的应该是伦理、信用、理念。网络经济时代如果不讲信用和注重伦理层次的规范,那么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将被禁锢在一个狭小的发展空间内裹足不前。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成员的伦理建设往往不相一致,甚至有时候还会出现大相庭径的短暂混乱期,但总的来说是一个相互适应和选择的变迁过程。一旦约定成俗,便成为社会经济的规范对社会关系进行调解和制约。网络经济亦不例外,需要在自身发展中建立一套符合自身特点相应的商业伦理来指引价值取向以及解决法律所面临的困境。有了共同伦理价值取向的选择,法律便多出一只万能手来从预防和监督上维护网络经济中各方主体的合法益。

三、重建商业伦理的设计思路

(一)建立有序的诚信机制,规范经济参与主体行为

诚信在拉丁文中的符号表现是bonafides。fides来自动词fieri,为“已经做成”之意。之所以后来把它转义为“信”的意思,乃因为西塞罗(cicero)及其斯多亚(stoa)哲学同道利用其词源学意义,把fides解释为“行其所言谓之信”(fiat quod dictum est,appellatam fidem),此语相当于中文表达的“言必行,行必果”。[13]我国信用体系建设较滞后,信用体系与经济利益体及产业链间的衔接往往处于缺失或者仅仅有名无实的状态,企业的资信状况、个人的信用状态以及自信查询和求证等都比较混乱。建立和诚信机制以及信用查询制度对于商业伦理的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网络经济规范以法律引导为辅,网络自治为主

网络的发展是基于自由和便捷高效,是一个完全无边无界无时间限制的平台,如果法律规制过多,势必影响正常的交易及经济活动的进行,但是,如果过于追求自由便使得网络经济负重前行,瞻前顾后,势必受到一些影响。所以,解决矛盾的根本之策便是加快电子商务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完善,完善现有实体经济相关法律政策,使已有的法律适用性延伸至网络经济体中。让法律成为网络经济环境的保卫者,让网络自治成为该经济体的主要调解人。制定行业内部规范,让行业规制和企业自律成为主导。

(三)建立符合网络特点商业伦理规范体系支持

结合中国已有的传统伦理与西方经典伦理理论,加强对网络经济主体的道德教育和伦理塑造,提炼和鼓励符合当代网络经济的伦理文化。“一个真正的伦理学体系,必定是要建立在不可替代或者难以推倒的具体方法之上的,而不是涉及内容的广泛、概念的新颖或者自圆其说的灵动转折”。[14]自主原则、无害原则和知情同意原则是支持网络经济重要原则。这些原则应用到网络经济中即是要求网络活动的参与者要充分尊重利害人的自利,尽可能的避免给他人造成伤害、没有得到当事人的同意和知情前不得将其有关产权或者其他利益相关得以应用。

四、小结

网络经济在我国是新生事物,但是借助该经济载体而滋生的法律困境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只是每个国家基于国情的不同,表现的法律问题形式和重点各异,在法律不是万能的现实情况下,商业伦理的重建对网络经济良性发展至关重要,是法律追求公平正义的重要工具选择。可以说,当完整而又成熟的网络伦理体系形成了,那么,网络经济面临的法律问题便自然不会再困扰经济的发展。

注释:

①国内主流的观点有2种:一是,网络经济师一种新型经济模式,以高新技术革命、金融创新为基础的现代商务经济;二是,网络经济就是以互联网络技术应用为基础,企业的部分或者全部收入来自于网络相关产品和服务经济模式。

参考文献:

[1]乌家培.网络经济及其对经济理论的影响[j].学术研究,2000.1.

[2]马骏驹,余延满.民法原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1051.

[3]纪良纲.商业伦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58.

[4]纪良纲.商业伦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58.

[5]宋海龙.网络经济时代伦理规范面临的挑战与出路[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19(6).

[6]刘光明.新商业伦理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3.

[7]nash,l.(1990).good intentions aside:a manager’s guide to resolving ethical problems,5.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8]约瑟夫•;w•;韦斯(joseph w•;weiss).商业伦理:利益相关者分析与问题管理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7.

[9][eb/ol].访问时间2013年1月15日.

[10]孙颖.网络经济对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影响[j]

.学术交流,2004.8.8/125.

[11]刘光明.新商业伦理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8.

[12]徐国栋.诚实信用原则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6-7.

第5篇:社会与经济网络范文

然而,人们震惊地看到: 科学 家在短短的年代中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上给予了世界一个因特网络,给予了网络经济的运作平台,网络经济如此迅猛地在全球展开,然而经济学家却还没有来得及对其进行那怕是粗浅的研讨!这便是我们选择这一课题的意义与初衷。

令人欣慰的是,在实证调研方面,以美国为首的世界各国都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果。从1999年开始,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传播政策 研究 中心启动“全球互联网项目”(world internet project),旨在通过问卷调查的 方法 ,了解互联网对社会的 影响 。

正是互联网产生的上述革命性意义,它给予了互联 网络 下的新 经济 获得新的本质,或者说发生着本质性嬗变。第一,一种崭新的网络 企业 诞生。所谓网络企业,是互联于因特网络中的各类企业,是由于网络经济拉动起来的企业系统。在网络经济中的企业,已经可以完全实现:“无论你在天涯海角,企业在你掌控之中”。第二,以网络企业为基础迅速形成网络经济,网络经济由于互联网的特征而有力地成为世界经济 发展 的新引擎、新革命。大量网络企业的诞生,大量网上经济活动的涌现,从而形成了一种史无前例的“网络经济”现象。所谓网络经济,是指建立在由 现代 通讯网络、 电子 计算 机网络所形成的信息网络基础之上的一切经济活动,即基于互联网基础上发生的经济行为以及网络的上游、下游经济活动。第三,比之传统经济,网络经济具有如下新的本质:它是人本经济,它是和谐经济,它是可持续经济,它是低成本经济,它是互惠经济,它是一体化经济。第四,在这个新兴的经济体系中,智慧资本、知识资本最终获得了自己的 历史 地位。因为,知识经济 时代 价值的增值因素、倍增因素的重点在于智慧劳动。第五,在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平台上,体现不出人们的 社会 差别(阶层、民族、区域、地位、性别、身份、年龄等等),它甚至跨越了时空界限,将劳动者之间的差别简化为人们能力的差别,简化为人们利用自己的知识在这个平台上创造价值、服务企业的差别。这便为劳动者平等地、自主地展示能力提供了无拘无束的时空,就是说,劳动者迈向自主劳动的路途坦荡。第六,网络经济的发展,将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次上打造出新的经济机制,而且最终会形成一整套与新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新机制系统。

基于以上对互联网及其引致的网络经济的探讨,我们对网络经济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但是, 目前 网络经济发展面临的难题很多,处境也是十分困难的。本 研究 论文中,作者对其中最为紧要的几个 问题 发表了自己的应对策略或者政策建议。第一,作者告诫,网络经济发展到今天,如果想减少市场的盲目性带来的损失,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必需也必须介入了。必须制定给网络经济基础产业中的每一块均衡发展的政策,也就是说,政府应该通过政策来调节网络经济丰厚利润与赶超利润的分配。第二,针对我国大批网络企业不能赢利的根源,作者强调,网络信息产品的商品化是关键,为此建议:对信息、网络产品要区别对待。软件、专用信息、经过研究加工过的信息,必须将其产品商品化。商品化的惟一出路是给出产品的边界,使其具有排它性、独有性。而对公众信息,不足以商品化的产品,要另起思路,不能勉强打包成品。目前成功的做法是,以公众信息为平台,提高点击率即赢得人气后,再以广告销售、网上产品销售为盈利点。第三,互联网经济决不是一个产业的“专利”,不是技术的副产品,更不是个别产业部门的特权。互联网将引发各行各业的变革,因为必须明确认识到,发展网络经济必须发挥传统产业的作用,只有当网络经济与传统产业相结合了,网络经济才找到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第四,虽然网络经济是一种创新经济,但决不能忽视自身的创新,而且网络经济的生命就在于不断创新。第五,作者还对新近发表的“第14次

第6篇:社会与经济网络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经济发展;网络效应

一、引言

伴随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国民经济的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转变,网络经济的诞生极大地促进了现代经济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步,使传统国家、民族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极小“地球村”。由此可见,知识经济实质上是一种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全球网络经济。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现代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推动经济发展

近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电子计算机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互联网更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网络经济作为一项新型经济运作形态,即便只是历经20余年的发展,但其已经创造出极为可观的收益,早在19世纪末,美国网络经济收入便已超过邮电行业、能源行业收入。网络经济已然转变成经济领域的必不可少组成成分,这一结果离不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因此换言之,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现代经济质的飞跃。

(二)经济发展对计算机网络技术提出更严苛要求

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发展显著推动了现代经济发展,不过伴随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的逐步发展,网络经济进一步对计算机网络技术提出更严苛的要求。网络经济继续发展要求计算机网络技术提供更为全面的公共通信服务,并且还应当强化XML、JAVA等相关软件技术的研发,以为网络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1]。

三、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现代经济发展的意义――网络效应

(一)变更经济增长理论

计算机网络技术迅速发展为人们日常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促进人们生活方式革新,与此同时,现代经济结构同样受到全球信息网极大程度影响。伴随网络经济的发展,以往经济理论已然不适用于现代经济。上世纪80年代产生了新的增长理论,该理论指出,信息、知识能够改善投资收益,反过来又能够强化信息、知识累积[2]。新增长理论关注对信息、知识的利用,且强化对研发、教育相关的投入,强调构建起新型组织机构、管理模式。

(二)优化经济结构

网络经济的诞生、发展本质上转变了国民经济的结构,促进其朝信息化方向发展。网络经济推动了信息在经济发展中的应用,促进了传统产业与信息产业的有机融合,促进传统技术得以有效改良,进而推动了传统产业的发展。

(三)促进企业专业化

网络可降低企业使用市场的交易成本,使得企业相互“垂直脱钩”,一些企业集中生产自身优势产品及开展重点业务,并于市场中买入非重点产品、服务[3]。换言之,垂直生产链方面的企业数目提升,如此对于处在发展阶段的我国而言,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强化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推动现代经济发展有效策略

全面社会在时展新形势下,要与时俱进,大力进行改革创新,运用先进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推动现代经济发展。如何进一步促进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合理应用可以从以下相关策略着手:

(一)强化局域网应用技术,拓宽营销新渠道

伴随互联网的广泛普及,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市场经济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全面企业应当开拓网络营销新渠道,建立起一套科学适用的网络体系。近些年,企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均在研发自身适用的网络系统。而建立企业自身网络本质上为网中网,一方面可达成集团企业内部成网,一方面可与互联网相连,同时兼顾内外,有着显著的优越性[4]。企业内部网络系统可实现对管理方式、研究开发、市场营销、产品设计等的有效连接,进而改善企业生产、管理效率。

(二)打造高素质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队伍

计算机网络技术相关的高素质人才遍及多个不同领域,诸如数据处理、网络设施建设、交通运输、经济贸易等。计算机网络技术目标全面环节均是于相同经济环境、技术前提下通过不同领域的人才协同达成的。未有高素质技术人才支持,网络经济势必难以有效发展。高素质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队伍打造现阶段仍处于发展阶段,且属于较为薄弱环节。发达国家已对该问题开展了着重研究,并制定了一系列处理对策,我国同样应当汲取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全力构建多元化人才队伍培养机制,开拓继续教育渠道。

(三)健全法律法规保障

网络经济发展推动现代社会革新,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契机,但是同样产生了诸多全兴的社会关系,致使引发了一系列过去社会发展中未有出现的问题。法律法规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调节器,法律法规的发展时常面临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现阶段,我国法律法规在处理一些全新计算机网络技术引发的社会问题时已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鉴于此,要想促进网络经济有序发展,务必要制定一些针对的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以为网络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是国家强盛的决定性因素”,科技的发展,网络的出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变革,同时经济的发展又对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鉴于此,相关人员务必要不断钻研研究、总结经验,清楚认识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现代经济发展的关系,全面分析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现代经济发展的意义,“强化局域网应用技术,拓宽营销新渠道”、“打造高素质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队伍”、“健全法律法规保障”等,积极促进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合理应用,推动现代经济有序健康发展。(作者单位:贵州省黔西南州普安县委党校)

参考文献:

[1]陈照吉.计算机网络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必要性分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27(19):145-146.

[2]葛俊龙.计算机网络技术对当代经济发展的影响[J].中国商论,2013,(35):162-163.

[3]刘晓冬,赵军.论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当代经济发展的关系[J].商场现代化,2007,(6z):396-397.

第7篇:社会与经济网络范文

随着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的问世,带来了人类第一次信息革命,信息时代拉开了序幕。1980年以后,网络技术的应用成为第二次信息革命开始的标志,互联网的使用登上了世界舞台。网络技术实际上就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有了网络以后,网络技术日益发展,实现全球资源共享,虚拟世界诞生,信息从此无国界,并且在互联网的平台上高速运行。通信更加便捷,信息传播更为快速,促进了全球一体化进程。网络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在社会的各个方面,网络技术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入到每个家庭,与人的生活紧密相连。网络技术的发展甚至影响到人的思维方式和对世界的看法,使人们在虚拟与现实的世界之间不断转换角色。社会发展实际上就是人在不断满足自身需求的过程中带给客观世界的作用结果。“社会发展,是以个人为基础的社会关系出现从个人到社会总体的自由延伸,个人的自由延伸到社会整体关系面。包涵个人的物质及精神自由发展到社会层面,并取得社会化的一致。这其中包含经济、人文、政治等一系列的社会存在的总体发展。”社会发展是一种整体的、系统的、结构上进步式的变迁。网络技术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担任了枢纽和助推器的作用。

网络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发展信息化产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信息成为动力源头来助推工业产业的发展。网络技术对生产力的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在经济领域,网络世界的虚拟产品和虚拟交易飞跃式发展给现实世界的金融市场带来了挑战。通过网络技术,虚拟世界交易具有成本低,收益快,更为便捷等若干优点。以淘宝为代表的虚拟交易平台,在短暂的几年时间在社会产生广泛影响,冲击了现实市场。这归功于电子商务网络技术。在网络时代,新的经济问题不断产生,网络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社会发展也必须紧跟网络的脚步,否则就会出现经济漏洞。淘宝等网络经济媒介营业的巨额增长,超乎人们的想象。网络经济中的网络营销手段远远超过经济实体所能达到的。网络营销比现实营销的优势在于最直接、最快捷的获得客户信息,从而有针对性的实施营销手段,占领市场更为迅速。支付宝、财付通等网络金融平台满足了人们足不出户的要求,比银行和信贷场所更为便利。然而,网络风险要大于金融实体,网络经济的特点是追求信誉。网络经济的安全性问题给网络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网络市场具有一定自发性,并且随着实践而不断调整,网络市场更需要监管,这也需要网络技术的运用。

网络技术对政治发展的具有促进作用。社会学家托夫勒在《创造一个新的文明:第三次浪潮的政治》一书认为:“第三次浪潮不仅仅是个技术和经济学的问题。它涉及道德、文化、观念、以及和政治结构。正如工业革命摧毁了先前的政治结构,或者使得这种政治结构丧失了意义一样。知识革命――以及它所发动的第三次浪潮变迁――将对美国和许多国家产生同样的效果。承认这一历史事实的政党和政治运动将生存下去。”发达国家利用网络技术把国家意志渗透在虚拟世界当中,美国以其技术优势控制着互联网,掌握着各国网络资源和信息。国家政治只有更为民主才能在美国等霸权国家的目光下站稳脚跟,网络技术带给人更为广阔的视野,网络民主在很多国家成为新兴的名词。这在政治意义上既是进步也是挑战。政治网络化,已经成为顺应历史潮流的客观存在,政务微博、政府网站的普及、政府工作信息公开,政治在互联网上已经越来越透明。政府通过网络技术能够第一时间了解民生,从而更好的实现社会治理。网络社会是由网络技术建立起来的,在网络上,再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阻隔,这种互动和共享使越来越多的公民参政议政,言论自由,政治在网络时代只能越来越民主。所以说网络技术促进了现代社会的民主进程。

网络技术在军事和国防方面也起着支持作用。时代不同,技术不同,作战理念不同,作战武器也不同。在网络时代,互联网技术在军事上广泛应用。未来的战争不需要战火,而是通过网络在虚拟平台上拼技术。减少杀伤以最大化的尊重生命。各国在网络上搞军演,实施网络安全战略计划,网络技术的精通在某种层面决定了一个国家军事上的胜利。在网络技术方面的自主研发能够促进军事信息化工作的保密性和先进性。为了保障网络安全,网络、芯片、密码等必须独立,要有完备的网络防御体系来阻挡敌人的技术进攻。网络技术毫无疑问的进入军事领域,要求我们不断提高网战能力与网战水平。在日本、印度、韩国等国家在军事领域都有可以借鉴的网络技术,军用网络技术平台的搭建使部队资源共享,研发网络作战武器,随时应对网络进攻。网络信息战将是未来世界的主要战役。

第8篇:社会与经济网络范文

1、微观角度是界定网络经济的可行动身点

笔者认为对于网络经济的界定不外乎3种思路。

1种是先验性的知识建构,比之于康德的《纯洁理性批评》。咱们可以期盼“康德”式的天才再现,能内在化技术进步以及人的瓜葛。假设网络是在技术进步的链条中势必呈现的1环,人们就没必要对于此大呼小叫,说甚么“知识产业的概念犹如火药包1样,会把传统的经济学甩到半空”。对于随之而来的组织变革以及社会进步必能安之若索。然而,期盼“康德”的机会本钱也多是无限大,从而使经济效力损失难以填补,所以是行不通的。

第2种对于网络经济的界定可以采取差异法来分清。如果咱们能分清网络经济与其他经济的差异,咱们就能够描写网络经济,知道1种经济是或者者不是网络经济。比如,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不同,工业社会与信息社会存在巨大的差异,这些都是1种公共知识、但当咱们审视思考的参照系时,咱们就会遇到新的问题,实际上当咱们把任何二者拿来对照的时候,已经经预设了“类”同。尽管网络经济能不能像工业文明那样成为经济社会进步的1种标志形态实际上尚带有极大的不肯定性。纵向来路被阻隔后。还有横向出路可以作为备选方案。鉴于网络技术呈现的时间跨度,选取2战后的时间段应当是比较公道的,然而横向的信息经济、知识经济、数字经济、新经济的挑战一样有点让人难以抵挡,他们不是顺次更替,而是相互缠绕,拥有至关强的共生性。

在咱们追求对于网络经济的解释时、现实的经济流动给咱们很大的启迪.网络神话就产生在Yahoo、Dell、Amazon身上,就呈现在张旭日、丁磊、马云中间,咱们细心分析他们的企业、与他们企业竞争以及互补的对于手,就会发现1些线索,技术的进步催生了1批新产业,新产业为互补的服务业开拓了市场空间,树立在技术基础之上的服务业发展为新的技术需要提供了需求鼓励,新的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起来。在历史上,咱们不难找到这样的例子。摹拟信息技术的发明创造了电视机、收音机以及印刷机产业,以摹拟信息技术提供信息服务的报社以及电视台随后成为市场回报率极高的产业部门,到了数字信息时期,唱主角就轮到了出产计算机硬件、软件的厂家以及出产网络基础设施的公司以及产业,比如说微软、莲花、IBM成为市场的主角。因而咱们有理由把依靠网络技术而发展起来的技术产业,基础设施产业,和服务产业群统称为网络经济(部门)。相应的网络经济学其实是1种产业部类经济学,它只是对于网络产业以及服务市场提供经济学解释。

2、产业分类以及对于网络经济的丈量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的《丈量Internet经济》(一九九九年一0月)是全世界第1份网络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讲演。讲演用4类指标反应网络经济不同产业部门增长的速度。每一1类指标的选择都是基于产业相干或者相近的原则,丈量的指标是年收益的增长以及雇员的增长,数据处理相对于比较简单,只是把各产业市场实现价值汇总起来,其中这份讲演提出的网络产业分层在国外已经经被广泛认同,对于咱们正确认识网络经济有必定的参考价值。

《丈量Internet经济》中首先把网络经济分成4个层次,顺次是网络基础结构、网络利用基础结构、网络中介以及网上商务;

第1层网络基础结构指标包含了网络主干提供商,网络服务提供商,网络硬件/软件公司,电脑以及服务器制造商,安全卫士,光纤制造商,线性加速硬件制造商。

第2层利用基础结构描写了网络参谋,网络商业利用,多媒体利用,网络发展软件,内容搜寻软件,在线训练,网上数据库产业的发展。

第3部份描写了网络中介市场的发育.指标包含垂直作市商,在线游览商,在线股票交易、内容门户(Aggregator),内容提供商。网络广告经纪人、在线广告商的市场发育情况。

第4层是在线交易,也是网络经济链条中的最高形态,包含电子零售商、制造商的在线销售,在线文娱、专业服务等。以DELL、Amazon、美国在线等为典型代表。

这份讲演的结论是:网络经济,一九九九年一季度比九八年同期增长了六八%.从网络分层来看,电子商务增长最快,达一二七%,其中市场份额最大的仍然是网络基础提业。与高增长率相伴同的是与网络相干的工作雇员的增长、新型公司的大量呈现。投资者之前所未有的热忱投资网络相干产业,是推进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总之,新的革命已经经来临,网络经济超过百年历史的传统产业,网络经济在增长;创造新的商业机会,传统经济要作出相应的调剂。

这份讲演的思路可以追溯到马克·波拉特对于信息经济的计量分析。然而波拉特把经济分成两大领域:1是包括有物资以及能源转换的领域,另外一种包括从1个模式到另外一个模式信息转换的领域,其思想远比《丈量Internet》深入,而且,把信息流动分成第1次信息部门以及第2次信息部门更能直入本色,无非经由《丈量Internet经济》的分解,咱们对于网络经济有了更容易掌控的标准。

3、网络经济界定的政策含意

对于网络经济的界定可以为网络企业钻研奠定1个坚实的动身点。

实际上,在网络经济汹涌澎湃的发展进程中,市场上活跃的微观主体基本上可以分成两类。1类是由新技术直接以及间接引起的公司,包含在《丈量Internet经济》中的前3个层次中的大部份公司,这些公司是以提供技术、推行技术;提供增值信息服务为主的网络公司,另外一类是传统企业利用网络技术,向网络商务转型的公司,2者发生的途径不同.价值实现带有至关的差异。比如网络公司中的软件、信息服务企业,在没有构成自己的商誉之前,企业的价值是至关低的,私人劳动没有转化成社会劳动。如何转化劳动的性质,增添企业的市场价值。在网络中因为外部性的普温

存在,其策略是与传统经济分析完整不同的,本文不开展阐述。但有1点是明确的。新兴网络公司生存发展依托企业的价值创造。而转型公司自身的存在性不需要证明,它们的网络策略在于通过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公司的价值增值。所以,这两类公司网络发展战略应当是截然不同的。前者,可以引入风险资金,迅速占领市场,到达范围经济的出发点,后者,必需注意技术引进的效力,笔者认为只有当传统企业胜利进行了网络技术的改造,并且从数量上累积到必定程度时,1个产业的网络经济才有可能成为1种经济态而取得丰厚的内涵以及活气。而目前,因为中国网络经济的基础部门刚刚成长,对于后者的注意尚没有提到议事日程。

电子商务的真实内涵何在值患上反思。

从技术可能的角度,咱们可以认为基于“网”上便利,传统企业展开电子商务,出产环节可以被大大缩短.为出产而进行的采购,可以随时产生,而不需要庞大库存;企业可以利便地患上到客户需求信息,依据市场情况,支配出产;乃至,产品摆设、展现也不需要占用真实空间,在虚拟环境中,1个网页可以招待无数消费者,服务更细致以及个性化。然而,实际引起英国数字经济或者者说新经济呈现的仍然是信息产业、网络基础设施产业以及部份信息服务业、信息软件产业等。而电于商务目前作为1种商业营销的手腕还远远不能到达收支平衡的基本点,由于管理者在组织战略中利用新的信息技术遇到了很大麻烦。设计以及利用存在着巨大的差别。

伴同新技术的组织转型是必然的,而这类转型是组织内部网络以及社会反映多因索的协力结果。对于企业来讲,采取新技术需要1个有说服力的缘由,扭转组织结构需要时间,所有员工都需要适应这类变化的训练。实际上比引进技术更首要的是鼓励人们使用技术,许多案例表明,现存组织内部的鼓励设计与新技术对于组织的再造流动是有冲突的,表现在处于组织不同层面的人鼓励是不1样的,其次,组织各部份间的鼓励也有差异。计算机以及网络化系统设计应被看做是技术以及组织运作的相干聚拢,使用新技术是1种社会技术建构而不是简单的安装以及使用。

所以说,网络可能会引起的企业组织变革、市场结构变革、人们糊口方式的扭转,都带有强烈的未来取向,只是无数可能中的1个备选方案。电子商务面对于着1个极端繁杂的未来。

第9篇:社会与经济网络范文

关键词:社会网络;寻租;租金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2-039-02

一、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重要时期,计划经济下形成的公权力分配不均衡和监管不得当,导致寻租高发。除了行政权力导致的寻租腐败外,经济寻租行为有蔓延之势,在多个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形成了企业向公权力、公信力主体寻租的行为,企业、中介机构、媒体等多主体寻租行为越来越普遍,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运行的效率。近年来,有一些学者在研究权力主体寻租行为的时候,发现社会网络的存在正在积极促成权力主体对权力进行“转包”,通过社会网络的反馈效应和外部性效应,将寻租带来的效率损失进一步扩大化(杨辉,2012;彭华涛等,2014)。为了降低寻租对经济效率的负面影响,并且尽可能降低社会网络对寻租经济效率损失的扩大效应,本文从社会网络的角度出发,研究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寻租治理。

二、权力寻租行为发展现状

自从克鲁格在1974年提出了权力寻租理论以来,寻租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以设租方和寻租方为租金的供求双方形成了基于供求的分析框架。在资源稀缺的前提下,权力的拥有者对资源分配享有主动权,从而可以通过设定经济租金的形式向其他资源需求者寻求非生产性获利。因此对寻租行为的分析,离不开对寻租、设租主体和租金产生、消散的讨论。目前,我国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寻租设租主体的范围在不断扩大,租金来源也呈现出多样化特征,进而围绕着越来越多样化租金所形成的寻租、设租双方的博弈行为也越来越复杂。

(一)权力寻租行为的主体范围扩大

最初有关寻租经济学的讨论,往往仅关注政府公权力的寻租行为。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源掌握话语权的主体不再仅限于政府,更纳入了公信力主体以及企业。其中公信力主体包括社会组织、第三方机构、中介组织以及媒体,尤其是近年来的媒体寻租越来越盛行,很多社会组织、中介机构以及媒体利用社会大众的信任,通过不当干预或扭曲事实为威胁对相关主体进行设租,从而将公权力寻租扩大到公信力寻租。企业作为寻租的主体是很常见的,但是,随着各行业垄断竞争格局的形成,部分企业也有了设租的权力,尤其是在一些垄断程度较高的企业,行业领导者的企业往往对追随者的生产经营形成较大影响,从而为其利用行业的独特地位进行寻租提供了可能。

(二)权力寻租的租金来源多样化

寻租主体范围的扩大,也意味着寻租租金来源范围的扩大,从传统寻租经济学讨论的公权力为租金来源,现在扩大为包括公信力寻租和垄断力寻租,租金的来源越来越多元化。对于公信力寻租,很典型的例子是媒体寻租,例如21世纪经济报道利用其媒体公信力进行敲诈。还有一些中介机构利用其对企业声誉的影响力进行设租和寻租,例如有环保机构企业环保能力评估报告,利用企业越来越在乎企业声誉的特征进行设租。对于行业垄断企业,因其在行业内对其他竞争对手的垄断力,同样会形成租金,例如在高度垄断的能源行业,大型国有能源企业对其供应商的影响力较大,就不可避免会滋生供应商向其内部人员进行寻租。

(三)权力寻租的博弈行为复杂化

寻租租金的消散其实是权力寻租主体博弈的结果。随着租金来源的复杂化,就特定租金进行的寻租方和设租方之间的博弈行为也表现出复杂化的特征。一是日益复杂的委托关系复杂化了寻租博弈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公权力、公信力和行业垄断主体作为设租方,其直接与寻租方产生寻租博弈的可能性越来越少,而是越来越多的寻租主体通过委托人行使权力时,人与委托人之间、人与社会大众之间的委托关系形成了越来越复杂的寻租博弈,例如政府通过任命国有企业官员,并由其行使部分资源分配权力,不但国有企业官员与政府之间存在寻租博弈,国有企业官员与供应链企业之间同样存在寻租博弈,进而复杂化了整个博弈寻租的过程;再例如,社会组织或社会中介与企业之间形成的双重委托关系,同样复杂了寻租博弈互动。二是社会转型背景下竞争程度的加深复杂化了寻租主体的寻租行为。社会转型背景下,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声誉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源泉,从而将影响企业声誉的主体纳入到企业寻租行为中来,形成了越来越复杂的寻租———设租博弈互动。

三、社会网络下的权力寻租行为异化

科尔曼在提出社会网络理论时,将整个社会网络划分为行动者和资源两部分,行动者为了自身利益寻求资源交换,从而转让自己对某些资源的实际控制权,通过这种交换形成了社会关系,久而久之,这种社会关系形成网络,承载着社会资本。由于社会网络是社会关系的集合,并且承载着社会资本,因此,纳入到社会网络中的市场寻租行为必然会因为社会网络而发生一定的异化。

(一)社会网络扭曲了租金的分配机制

正常的寻租行为中,寻租者之间通过竞价等方式获取设租者的经济租金,并且租金由出价较高者获得。但是,如果将社会网络嵌入到企业竞争中,租金的分配机制将会被打破。先前通过竞价的方式获取租金的规则将会被改变,而是由身处社会网络的企业利用其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关系竞争获取资金,当企业积累起一定的社会网络资本后,未来获取社会网络资本会越来越容易,或者维系社会网络关系的成本也会越来越低,从而通过社会网络资本获得超额利润会越来越容易,其寻租成本会被社会网络资本稀释,从而在长期的寻租博弈中始终处于优势地位,甚至可能形成对某项租金的排他性,恶化了寻租带来的经济效率损失。例如一些企业为了获得银行的贷款,总是在寻求与金融机构形成社会网络关系,通过行贿等方式形成社会网络后,便可以长期利用社会资本获得成本较低的资金,而因为社会网络资本的影响,这部分资金较难被其他寻租者获得,更无法配置到能被更高效使用的领域,从而加大了经济效率的损失。

(二)社会网络减少了寻租主体的数量

社会网络除了具有正向反馈效应外,另一个最突出的特征是社会网络的外部性。社会网络的外部性会加强寻租主体的租金竞争力,从而形成超乎其他寻租主体的竞租能力,减少了寻租主体的数量。对于任意企业而言,其现有的社会网络会在新成员加入后吸引如新的网络资本加入,从而对现有社会网络进行扩张。新成员的加入能够将其自身的社会网络资本加入到企业当下的社会网络中,从而增加了其社会网络的影响力和覆盖范围。在基于社会网络的寻租活动中,由于网络外部性对竞租能力的不断提升,会形成对其他竞租主体的竞租优势,从而将竞争优势较弱的竞租主体排除,减少寻租主体数量。

(三)社会网络强化了主体对寻租的依赖

既然依赖社会网络的外部性和正反馈性能够获取竞租优势,降低竞租成本,因而很容易形成寻租主体对利用社会网络进行寻租的路径依赖。尤其是企业的竞租优势不断被强化甚至影响其社会网络建设的标准和偏好,对于企业社会网络的建设,将会沿着增加其竞租优势的目的进行社会资本的积累,并且希望通过进一步扩大竞租优势和压缩竞租成本来获得企业竞争力。这也就意味着企业将会继续提高对竞租优势的投资,相应地,用于企业真正竞争优势提升的投资将会相应减少,从而强化了主体对寻租的依赖。

四、社会网络理论在寻租治理中的应用

当社会网络被嵌入到企业寻租行为中时,租金的分配将会被扭曲,租金分配主体的数量将会减少,从而导致公共资源配置的效率恶化。同时,社会网络能够强化主体对寻租的依赖,从而剥夺了企业对真正提升其竞争优势的投资,使企业的真正市场竞争优势提升放缓。基于此,社会网络对寻租行为的异化会加大寻租行为对经济效率的损害,因此在对寻租治理的研究中,有必要考虑社会网络的影响。本文利用社会网络理论,对嵌入了社会网络的企业寻租治理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基于社会网络正反馈的寻租网络治理

由于社会网络具有正反馈效应,因而随着企业寻租社会网络的不断扩张,企业的寻租成本会不断降低,从而影响租金的分配。因此,从阻断寻租社会网络的正反馈角度,可探讨加快租金消散的策略。一是彻底打消企业不合法的寻租社会网络。对于通过与公权力、公信力人之间形成的“行贿”社会网络关系,政府或第三方机构应该加大监管力度,并且动用法律手段,对于政府官员与企业经营者之间、媒体或社会组织与企业经营者或政府官员之间的腐败行为,应当予以坚决打击,以彻底解构企业不法寻租的社会网络,进而阻断寻租在社会网络下的正反馈效应存在,增加寻租的成本。二是保留企业正常寻利的社会网络。除了非法寻租行为外,利用社会网络进行正常寻利有利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应该予以保护和认可。

(二)基于社会网络外部性的租金消散

由于社会网络具有外部性特征,随着社会网络成员的增加,将会对其他寻租者形成排他性,从而减少竞租者,进一步扭曲资源分配效率。因此,要想组织社会网络外部性带来的竟租者的减少以及相对应的资源分配效率的扭曲,需要利用社会网络的外部性减小社会网络规模,从而尽可能阻止资源分配的进一步扭曲。例如,可通过加强公权力和公信力监督,减少寻租社会网络资源的集聚,可通过加大对公权力或公信力机关员工的监督,通过加大对其与企业不当交易的处罚力度来减少企业寻租网络资源的集聚,从而减少社会网络外部性带来的竞租垄断。

(三)基于社会网络寻租行为路径依赖的寻租行为终止

寻租社会网络对企业带来的危害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网络可能会带来寻租路径依赖,这样,企业会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寻租社会网络的建设中,忽略了自身竞争力的建设,从长远来看会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较大风险。因此,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企业寻租治理还应该重点关注对寻租行为路径依赖的终止。根据陈艳莹(2011),社会网络会导致组织行为的短见,主要源自于转轨时期政府对经济影响力过大,使得我国组织在获取资源方面高度依赖社会网络。具体的解决途径是缩小政府人员规模和对经济的干预程度,同时加大企业组织的市场化经营程度。因此,为了终止这种路径依赖,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降低政府的市场干预程度,即继续深化服务型政府改革,政府只需要为企业运行提供良好的竞争环境,并不需要对资源的配置进行直接干预。另一方面,继续改革政企关系,尤其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减少政府对企业的过度干涉,形成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有利于脱离对寻租的依赖。

参考文献:

[1]陈艳莹,夏一平.社会网络与市场中介组织行为异化———中国省份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11)

[2]杨辉.对社会网络视阈下权力寻租现象再研究[J].学术交流,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