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教学指导意见范文

教育教学指导意见精选(九篇)

教育教学指导意见

第1篇:教育教学指导意见范文

一、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决定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我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团结带领全区人民,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的要求,践行“三创”精神,推进“三大工程”,有力地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在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把握上,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措施和效果上,我们都只是肤浅的、初步的,差距、潜力还较大。特别是当前,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经营困难增多,居民持续增收问题突出。虽然我区经济的基本面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总体上挑战与机遇并存,机遇大于挑战,但在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和党的建设等方面仍面临着许多新课题新考验。解决当前和长远发展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唯一出路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一定要深刻认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投身学习实践活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意识,提高科学发展能力,把我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奋力推向前进。

二、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要求,以“打造新型工业科技创新特色区、现代商贸旅游服务集聚区、城乡一体和谐发展先行区,再上*科学发展新水平”为实践载体,切实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切实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切实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确保城乡统筹有效推进,确保民生持续改善,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二)目标要求

1.在解放思想上谋求新飞跃。进一步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重点解决战略问题、宏观问题、架构问题、长远问题。要从深层次上解放思想,彻底扭转传统发展模式的思维定势和行为定势,转变思想观念、发展思路、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深刻审视所处环境变化,深刻分析优势和不足,用新的视角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举措,着力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破解前进道路上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的重大障碍。

2.在解决重点问题上谋求新实效。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义、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的发展理念,切实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形成科学发展的新思路,着力破解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长期积累的素质性、结构性矛盾,突破资源环境、城乡统筹、民生保障等发展瓶颈。重点做到“七个取得新实效”,即力争在加强自主创新方面取得新实效,在扩大开放方面取得新实效,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取得新实效,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取得新实效,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新实效,在全面改善民生方面取得新实效,在党的建设方面取得新实效。

3.在创新体制机制上谋求新突破。认真研究解决影响和制约我区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把解决问题与建立长效机制紧密结合起来。着眼开放带动目标,在招商引资攻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深化区域合作交流机制等方面促进发展。着眼产业互动目标,建立健全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机制,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协调发展。着眼资源合理配置目标,推进以完善排污权交易制度、投融资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市场配置资源机制。着眼科教驱动目标,完善科技创新机制、产学研合作机制、集团化办学机制、文化产业发展机制。着眼城乡联动目标,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机制,进一步创新推进以宅基地置换城镇房产、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社会保障为主要内容的“两分两换”工作,探索建立农村新社区管理、村级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等农村管理新机制。着眼于优化干部队伍、更好服务于科学发展目标,探索建立以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为主要内容的领导班子和干部综合考核评价机制。机关部门着重健全完善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干部作风、推动科学发展的政策规定,营造科学发展的政务环境;基层单位着重建立健全体现科学发展要求的规章制度,创造科学发展良好环境。

4.在科学发展上谋求新业绩。坚持把务求实效作为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增强党性修养的自觉行动。把开展“三年”活动作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具体实践,激发党员干部创业、创新、创优活力,开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三)主要原则

1.坚持解放思想。深刻认识解放思想是推动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解放思想、用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努力用新观念研究新情况,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用新举措开创新局面,以思想大解放和观念大转变推进经济社会大发展,使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党的思想路线,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自然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使各项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2.突出实践特色。以“打造新型工业科技创新特色区、现代商贸旅游服务集聚区、城乡一体和谐发展先行区,再上*科学发展新水平”实践载体为总抓手,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把学习实践活动与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推动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有效推进招商引资、转型升级、统筹城乡等中心工作,通过学习推动实践,在推进实践中深化学习。

3.贯彻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吸收群众参与,求智于民、问计于民、取信于民,把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贯穿学习实践活动全过程。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真诚接受群众监督,努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把群众满意作为评价活动成效的重要依据。

4.正面教育为主。注重激发广大党员干部自我教育、自我改进、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内在动力,自觉查找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刻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总结经验剖析教训,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进一步明确努力方向。查找和剖析问题既要严格要求,又不搞人人过关,注意保护党员干部的发展积极性。

三、学习实践活动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关键在于取得实效。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紧密联系本单位实际,围绕“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等重点,主要从理论学习、思想解放、服务大局、发展思路、科学决策、改革创新、统筹协调、转变职能、服务基层、工作效能、正确政绩观和党性党风党纪等方面查找和解决问题。

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要切实带头,紧扣科学发展主题,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倾听群众意见、分析提案建议、梳理来信来访等途径,认真查找班子和个人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要结合实际,认真查找,深刻剖析,使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得到切实解决。

解决问题要坚持实事求是,分清轻重缓急,注重实际效果,切不可蜻蜓点水、避重就轻、敷衍了事。要本着什么问题突出就着力解决什么问题的原则,多为人民群众办看得见、摸得着、促进科学发展的实事。特别要注重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健全体现科学发展要求的规章制度,为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营造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

四、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总体安排

根据中央和省委、市委部署,我区学习实践活动分两批进行,每批时间半年左右。

(一)我区第一批从2009年3月开始,到8月基本完成。具体范围是:区党政机关,区人大、政协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人民团体机关,*科技城;区直属事业单位;组织关系隶属于以上单位的企事业单位、中小学、新社会组织、新经济组织;组织关系在区里的驻区机关事业单位。第一批学习实践活动以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为重点,全体党员参加。考虑到教学实际,学校学习实践活动的主要工作原则上在今年暑假前完成。

(二)我区第二批从2009年9月开始,到2010年2月基本完成。具体范围是:*新区;*工业园区;镇、街道;村、社区;未参加前批活动的中小学校、企业、社会团体、新社会组织、新经济组织等。

我区第一批学习实践活动开展时,区委确定余新镇为试点单位,为下一批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探索积累经验。

五、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基本步骤

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之前,各单位党组织要充分做好准备工作,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委、市委的有关精神,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思想发动,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参加学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深入调查研究,听取意见建议,摸清对象底数,梳理学习实践活动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结合本单位实际,紧扣区学习实践活动载体,结合各单位实际,确定具体实践载体,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召开动员会,各单位党员主要负责人作动员报告,对学习实践活动进行动员部署,确保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参与到学习实践活动中来。

第一批学习实践活动具体分三个阶段:

(一)学习调研阶段(5月中旬基本完成)

1.基本要求:按照“理清思路、凝聚科学发展共识”的要求,坚持“大学习、大调研、大讨论”,正确处理学习与实践的关系,通过创新载体、创新形式深化学习调研,在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所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努力把学习调研引向深入,引向解决实际问题。

2.具体措施:(1)开展“理论武装,思想扎根”大学习。围绕“什么是科学发展”、“为什么要科学发展”、“能不能科学发展”和“怎样科学发展”这四个问题,通过集中培训、系列专题讲座、中心组学习、组织宣讲、案例研讨、网络在线和个人自学等形式,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国、省、市“两会”精神,学习中央和地方应对当前经济形势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学习《邓小平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学习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讲话以及中央和省委、市委有关文件精神。区级四套班子党员领导干部还要认真学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精读重点篇目,撰写学习体会。科(局)级以上领导干部集中学习不少于3次。为保证学习效果,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作主题宣讲报告,区四套班子党员领导干部分别到联系点作学习辅导,各单位党委(党工委、党组)主要领导要带头作学习报告。结合*区实际,编印乡土教材,帮助学习,深化认识,启迪思路,形成共识。(2)开展“问计基层群众,共谋科学发展”大调研。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要认真查找和梳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定一个以上调研课题,并带着课题深入基层和群众,蹲点调研。开展服务企业破难解困调研,主动帮扶企业共克时艰,助推企业转型升级。尤其在保增促调、改善民生、创新机制等方面重点调研。要在“看”和“研”中开展实际案例分析,形成专题调研报告,撰写科学发展建议书。区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要适时举办调研成果交流会,启迪发展思路,落实具体措施,着力在转化应用调研成果上下功夫。(3)开展“科学发展在*,党员干部聚共识”大讨论。以转变观念、转型发展为主要内容,着眼于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凝聚科学发展共识,引导党员干部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解放思想,从发展的经验教训中解放思想,从学习先进查找差距中解放思想。要开设科学发展观讲坛,邀请专家学者,围绕科学发展、科技创新、统筹城乡等专题,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辅导。要在网络上开辟“科学发展大家谈”专栏,交流心得。要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开展“身边的科学发展”征文比赛、“解放思想,献计*”活动等,使科学发展观内化于心,践之于行。

3.评价标准:开展“三对照”。即:对照中央和省委、市委的部署安排,看学习调研是否做到形式活、内容实、效果好;对照学习调研阶段的要求,看思想认识是否进一步深化,调研成果是否进一步转化,思想解放是否进一步到位;对照本单位科学发展的要求,看党员干部是否形成共识,边学边实践、边实践边提高是否落到实处。

(二)分析检查阶段(6月底前基本完成)

1.基本要求:按照“重在总结经验教训、重在完善发展思路”的要求,坚持“听民声、查不足、剖根源”,正确处理好正面教育为主与不怕触及问题的关系,发扬民主找问题,实事求是查原因,联系实际定对策。

2.具体措施:(1)民主恳谈征求意见。各单位根据实际,召开各种层次和类型的民主恳谈会,邀请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服务对象代表、行业监督代表等参加恳谈,面对面征求意见,虚心听取他们对所在单位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见和建议。此外,还可利用领导接待日,设立意见箱、电子邮箱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汇总梳理后的意见和建议要如实向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本人反馈。(2)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区四套班子要分别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分析检查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问题,统一领导班子成员的思想认识。各单位领导班子也要召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领导班子成员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照检查自身存在的不足,进行深刻剖析,会前形成个人发言材料。所有党员都要参加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题的支部组织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党员领导干部要认真参加双重组织生活。(3)形成分析检查报告。各单位领导班子要充分运用学习调研、征求意见和专题民主生活会的成果,围绕“四个思”,即思成绩、思问题、思原因、思办法,形成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要着重写清楚学习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基本共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和主客观原因,推动科学发展的主要思路和解决突出问题的对策,加强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的措施等。分析检查报告要突出检查和分析两个环节,避免写成工作总结或工作报告。部门和单位党员主要负责人要全程主持分析检查报告的撰写。(4)组织群众进行评议。开展“群众评班子,基层评机关”活动,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形成后,要在一定范围公开,组织党员、群众进行评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善分析检查报告。群众评议着重评质量、评效率、评影响。参加评议的范围要体现代表性、广泛性,合理确定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基层单位代表、服务对象代表和群众代表的人数和比例。评议的方式要体现创新性、务实性,有利于群众积极有序参与。

3.评价标准:开展“三评议”。即: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结束后,采用民主测评的办法,对民主生活会质量进行评议;结合组织群众评议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同时对分析检查阶段的工作进行评议;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突出问题找得准不准、存在问题分析得透不透、发展思路清不清、工作措施可行不可行等方面进行评议。

(三)整改落实阶段(8月底前基本完成)

1.基本要求:按照“重在创新体制机制、重在人民群众满意”的要求,坚持“找出路、抓落实、求跨越”,正确处理好解决突出问题与形成长效机制的关系,集中精力抓整改,着眼长远定制度,使学习实践活动真正成为群众满意工程。

2.具体措施:(1)制定整改方案。在全面梳理和分析本单位本部门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基础上,明确列出哪些是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可以立即解决的问题,哪些是经过努力近期可以解决的问题,哪些是依靠自身力量难以解决的问题,分门别类提出整改意见,明确责任、明确措施、明确时限。在此基础上,以适当的方式,在一定范围公布整改方案和任务分解,公布承担整改任务的分管领导和部门,公布整改责任和时限,接受群众监督,促进整改责任的落实。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要积极建言献策,对整改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2)集中解决突出问题。特别是要着力解决“四事”:影响科学发展的大事、制约科学发展的难事、阻碍科学发展的急事、关乎民生的实事。对具备条件的问题,马上整改;对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限期整改;对受客观条件制约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向群众说清楚;对涉及多个单位和部门的问题,要上下互动、左右联动,加强配合,积极解决。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对整改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督查,并由社会各界代表、新闻媒体全程监督。(3)完善体制机制。要联系实际,根据区委、区政府关于“三年活动”的总体部署,制定相关配套文件,并针对影响和制约本单位科学发展的关键问题、薄弱环节制定政策措施。要把建立健全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作为整改落实的一个重要内容,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废、改、立”相结合,联动调整和完善发展规划,修订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政策和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区委、区政府将统一制定和完善推动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各单位要建立健全体现和保障科学发展的规章制度。

3.评价标准:开展“三检查”。即:检查是否抓住突出问题,分门别类提出整改意见,明确推动本部门实践科学发展的思路、规划和措施;检查是否从创新体制机制入手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根本性、长远性、全局性问题,在破除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方面取得突破;检查是否不失时机地解决一些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办一些群众迫切希望办的实事好事,使群众感受到新变化新气象,以实际成效让群众满意。

以上三个阶段的工作,在活动中要统筹安排,不拘泥于阶段的划分。深入学习、解放思想、解决问题、完善制度等要贯穿活动始终。学习实践活动基本完成时,要认真做好总结和群众满意度测评工作。

在贯彻落实上级规定的各项要求中,各单位要紧密结合我区实际,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强攻招商保增长专项行动。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突破口,以招商促投入,以开放促发展。在提升招商引资规模层次上攻坚,举办好第七届“*之春”文化经贸活动,全力推进产业招商、以商引商、企业招商等工作。在构建招商引资载体平台上攻坚,加大规划整合力度,完善区域功能布局,进一步夯实一二三产和科技发展平台。在打造招商引资比较优势上攻坚,强化要素保障,完善项目报批制度,提高报批效率。

二是产业集群促转型专项行动。坚持以提升产业集群化水平为主线,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抓重点,充分发挥*科技城优势,深化产学研政联合,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全力构筑科技创新整体优势。工业创新抓提升,按照拉长产业链、加强创新力、提升竞争力的要求,加快推进化工、印染等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服务业抓拓展,优先发展生产业,推进科技研发园、总部经济园、物流贸易园、文化创意园等东南新城生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快提升生活业,深入开展“休闲*·时尚*”活动,开展好*休闲购物节。都市农业抓突破,大力推广生态养殖、资源循环、龙头带动等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扶持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推进农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

三是统筹发展构和谐专项行动。坚持在统筹中促发展,在发展中促和谐,力争统筹城乡工作点上纵深推进、面上全面开花、配套改革全面启动。以加快“两分两换”试点为抓手,以“土地节约集约有增量,农民安居乐业有保障”为根本要求,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激励农民创业创新,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万人进镇”,农村集约集聚发展有新进展。实施“万亩招商”,农业对外招商有新突破。推广“万元千斤”,农业转型升级有新亮点。

四是联动服务克时艰专项行动。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从活动一开始就要开展一系列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群众的专项行动,让群众早得实惠、多得实惠,真正使学习实践活动成为为民谋利的民心工程。要突出服务主线,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困难和问题,组织党员干部深入企业,深入基层,努力做好解困、扶持、服务等工作,帮助企业共克时艰、转型升级、科学发展。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兴办惠民实事,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五是改善民生解民忧专项行动。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建设,进一步健全为民服务和社会管理长效运作机制。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创业扶持,以创业促就业,进一步完善城乡统筹就业服务体系。加强民生保障,着力构建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结合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社会管理,深化平安创建,做好安全生产、接待、食品药品安全、动植物疫病防控等工作。在切实落实好改善民生“九件实事工程”的同时,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六是争当先锋建高地专项行动。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努力把党建资源转化为科学发展资源,把党建优势转化为科学发展优势,把党建活力转化为科学发展活力。进一步健全党建工作责任制,深化“六六”群众工作制和党员承诺制,认真实施村、社区干部队伍建设“春天行动”。健全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通过加强党的建设推进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并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党的建设,把建党圣地建设成党建高地。

本次活动要牢牢把握实践特色,设计切实可行的实践载体,将实践贯穿学习实践活动的始终,努力做到边学习边实践、边调研边实践、边自查边实践、边整改边实践,在实践中创造科学发展的新业绩,提高科学发展的新水平。学习实践活动基本结束后,要在搞好总结的基础上,采取适当方式向党员、群众通报,对学习实践活动进行满意度测评,测评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布。要把贯彻中央和省委、市委部署要求、解决突出问题、促进科学发展、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评价学习实践活动成效的重要内容。根据测评结果,进一步完善整改措施,确保学习实践活动中尚未解决的突出问题继续得到有效解决,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活动成果。

六、加强学习实践活动的组织领导

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是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各级党组织要把学习实践活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把深入学习、提高认识贯穿始终,把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贯穿始终,把依靠群众、发扬民主贯穿始终,坚持进度服从质量,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区委成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负责整个活动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对学习实践活动的具体指导和日常工作。各单位党组织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明确和落实领导和指导责任。党委(党工委、党组)主要负责同志要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坚持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各有关部门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形成整合力量、齐抓共管的机制。区四套班子的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参加学习实践活动,努力把联系点办成示范点。学习实践活动的领导关系,原则上按照党组织的隶属关系确定。

(二)尊重主体,突出重点。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发挥党支部的堡垒作用,针对党员的实际情况,按照分类指导的要求,探索有效的形式和载体,确保学习实践活动的党员参与面。认真组织离退休干部、职工中的党员参加学习实践活动。流动党员的学习实践活动由流入地党组织负责,流出地党组织协助。与单位解除劳动关系但组织关系还在原单位的党员,原则上由原单位党组织负责组织其参加学习实践活动。对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的党员、流动党员等,可在坚持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采取切合实际、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开展活动。对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确有困难的基层党组织,要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为他们开展好学习实践活动创造必要条件。

(三)精心组织,分类指导。各单位要制定切合实际的实施方案,明确工作步骤、时间安排和具体要求,精心组织实施,确保活动质量。要区分机关、事业单位的不同特点,区分领导班子、党员领导干部和普通党员的不同层面,分别提出学习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切实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加强督促检查,区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向各单位派出指导检查组,负责指导和督促检查相关单位的学习实践活动,做好了解情况、反映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加强指导、提出建议,督促检查、保证质量等工作。成立招商引资攻坚、经济转型推进、城乡统筹突破、社会事业发展、先锋工程深化等五个专项工作组,负责推进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和全区面上工作相互促进。

(四)积极探索,鼓励创新。要在坚持学习实践活动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把握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发展阶段的新变化、人民群众的新期待,针对不同层面、不同行业、不同特点、不同对象,在学习内容、活动载体、方式方法、评价形式等方面积极创新,做到“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相结合,使学习实践活动充分彰显时代特征、富有实践特色和体现*特点。要充分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在依靠群众、发扬民主上积极创新,在加强协作联动、解决突出问题上积极创新,在完善体制机制、探索科学发展模式上积极创新。要讲成本、重实效,防止文山会海,杜绝形式主义。

第2篇:教育教学指导意见范文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学籍管理,是规范办学行为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更是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全面落实国家各项方针政策,顺利实施教育民生工程的必要前提和保证。各县区、学校务必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确保中小学学籍信息数据信息全面、真实、准确。

二、明确管理职责

学生学籍信息数据按“学校收录、属地监控、分级汇总、全省联网”的程序规范操作。市教育局负责对各县区教育局、各普通高中(完中)学籍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和检查;各县区教育局负责本辖区学校学籍报送的审核审批,并对辖区内中小学学籍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和督导;学校要制定相应的岗位责任制度,做到任务到岗、责任到人。

三、重视队伍建设

各县区教育局、学校应建立学籍管理机构,配置专用设备,配备专门人员,加大人员培训力度,满足学生学籍管理工作科学、高效和规范化需要。

四、建立工作制度

各县区教育局、学校要建立严格的学生学籍管理制度,如学籍审核制度、数据上报制度、数据保密制度等,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规范工作程序,确保学生学籍数据和学生基本信息的真实、完整、准确。

五、严肃工作纪律

各县区教育局、学校要有专门负责学籍管理的工作人员,严格按照要求录入学生的学籍信息并妥善保管,不得擅自填写、更改和公开学生学籍信息。

第3篇:教育教学指导意见范文

指导纲要的意见

区教委

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培养中小学生的公共安全意识,提高中小学生应对突发安全事件的自救自护能力和良好心理素质,根据教育部《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及《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教委关于贯彻实施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意见的通知》(渝办发〔2007〕168号)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现就贯彻实施教育部《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全体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着眼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着眼于增强学生在自然和社会中的实践体验,为营造健康和谐的生存环境奠定基础,使广大中小学生牢固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遵纪守法,和谐共处”的意识,具备自强自尊、自救自护的素养和能力。

(二)通过开展公共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安全责任感,使学生逐步形成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行为知识和生存技能,了解有关的法律法规常识,养成在日常生活和突发安全事件中正确应对的习惯,最大限度地预防安全事故发生和减少安全事件对中小学生造成的伤害,保障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三)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握学生认知特点,注重实践性、实用性和实效性。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认知、体验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既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传授,又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实践中融知、情、意、行为一体,丰富学生经历,获得实践体验,拥有健康人生。

2.预防、干预与矫治相结合原则。要面向全体学生,以预防性教育为主,同时又必须对已经发生的青少年学生危机问题进行科学的干预和矫治。

3.自助、互助与援助相结合原则。自助,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救、自律与自我教育;互助,重在开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等各种帮助;援助,强调教师、家长和社会机构等的积极引导和主动帮助,包括引导学生增强求援意识和应对技能。通过自助、互助和援助的有机结合,形成互动互补效应。

4.学校、家庭与社会相结合原则。既要发挥学校教育的积极引导作用,又要积极开发、利用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在学校课程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等方面落实公共安全教育的同时,还要通过家长学校、社区活动等多种途径,积极引导家庭和社会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习惯、与人和睦相处的技能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形成教育的合力。

5.发展、渗透与养成相结合原则。以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为根本,坚持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强化,养成习惯,形成各学段有机衔接、循序递进和全面系统的教育内容体系。

二、主要内容

(一)公共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公共卫生、意外伤害、网络、信息安全、自然灾害、心理健康以及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故或事件等7个模块。重点是帮助和引导学生了解基本的保护个体生命安全和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知识和法律法规,树立和强化安全意识、心理健康意识,正确处理个体生命与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了解保障安全的方法并掌握一定的技能,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

(二)开展公共安全教育必须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做到分阶段、分模块循序渐进地设置具体教育内容。把不同学段的公共安全教育内容有机地整合起来,统筹安排。按照各学年级年龄和认知能力的特点,公共安全教育内容划分如下,学校应根据实际,制定教学计划并组织实施。

1.小学1―3年级的教育内容重点为:

模块一: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类事故。

(1)了解社会安全类突发事故的危险和危害。

(2)了解并遵守各种公共场所活动的安全常识。

(3)认识与陌生人交往中应当注意的安全问题,逐步形成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

模块二:预防和应对公共卫生事故。

(1)了解基本公共卫生和饮食卫生常识。

(2)了解常见的肠道和呼吸道等常见疾病的预防常识,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和健康行为及饮食习惯。

模块三:预防和应对意外伤害事故。

(1)学习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相关内容,了解出行时道路交通安全常识。

(2)初步识别各种危险标志;学习家用电器、煤气(柴火)、刀具等日常用品的安全使用方法。

(3)了解火灾概念及其危害。

(4)初步了解、增强使用电梯、索道、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的安全意识。

(5)初步学会在事故灾害事件中自我保护和求助、求生的简单技能。学会正确使用和拨打110、119、120、122电话。

(6)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了解私自到野外游泳、滑冰等活动的危害。

模块四: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

(1)了解影响家乡生态环境的常见问题,形成保护自然环境和躲避自然灾害的意识。

(2)了解学校所在地区和生活环境中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及其危险性。

(3)学习躲避自然灾害引发危险的简单方法,初步学会在自然灾害发生时的自我保护、求助及逃生的简单技能。

模块五:预防和应对心理类事件。

(1)适应新环境、新的交往范围与新的学习生活,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校生活。

(2)提高对校园生活的适应能力,培养开朗、合群、乐学、自助的独立人格。

(3)认识生活中出现的种种情绪表现,通过引导正确看待自己的情绪。克服孤独、依赖及由学习与环境的不适应带来的困惑和交往障碍。

(4)了解友谊的意义;懂得同情、关心和力所能及地帮助弱者。

模块六:预防和应对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件。

(1)与同学、老师友好相处,不打架;初步形成避免在活动、游戏中造成误伤的意识。

(2)学会当发生突发事件时听从成人安排或者利用现有条件有效地保护自己的方法。

2.小学4―6年级的教育内容重点为:

模块一: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类事故或事件。

(1)认识社会安全类突发事故或事件的危害和范围,不参与影响和危害社会安全的活动。

(2)自觉遵守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的基本规则以及公共场所的安全规范。

(3)学会应对可疑陌生人的方法,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4)了解应对敲诈、恐吓、害的一般方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模块二:预防和应对公共卫生事故。

(1)加强卫生和饮食常识学习,形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和健康的饮食习惯。

(2)了解常见病、重点地方病和传染病的危害、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3)初步了解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的危害,知道吸毒是违法行为,逐步形成远离烟酒及的健康生活意识。

(4)初步了解青春期发育基础知识,形成明确的性别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模块三:预防和应对意外伤害事故。

(1)培养遵守道路交通法律法规的良好习惯,形成文明出行的意识。

(2)学习预防和处理溺水、烫烧伤、动物咬伤、异物进入气管等意外伤害的基本常识和方法。

(3)形成对存在危险隐患的设施与区域的防范意识,了解与学习和生活及周边密切有关的特种设备设施安全知识。

(4)学会有效躲避事故灾害的常用方法和在事故灾害发生时的自我保护和求助及逃生的基本技能。

(5)初步了解与学生意外伤害有关的基本保险知识,提高学生的保险意识。

模块四:预防和应对网络、信息安全事故。

(1)初步认识网络资源的积极意义和了解网络不良信息的危害。

(2)初步学会合理使用网络资源,努力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

(3)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防止沉迷网络游戏和其他电子游戏。

模块五: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

(1)学会躲避自然灾害引发危险的基本方法。

(2)掌握突发自然灾害预警信号级别含义及相应采取的防范措施。

模块六:预防和应对心理类事件。

(1)培养集体意识,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健全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的能力。

(2)初步认识与体验人的生命是可贵的,珍惜生命。

(3)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树立时间观念。

(4)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克服厌学心理,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培养面临毕业升学的进取态度。

模块七:预防和应对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件。

(1)形成和解同学之间纠纷的意识。

(2)形成在遇到危及自身安全时及时向教师、家长、警察求助的意识。

3.初中年级的教育内容重点为:

模块一: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类事故或事件。

(1)增强自律意识,自觉不进入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场所。逐步养成自觉遵守与维护公共场所秩序的习惯。

(2)不参加有影响和危害社会安全的活动,形成社会责任意识。

(3)理解社会安全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学会应对敲诈、恐吓、害等突发事件的基本技能。

(5)学习了解应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模块二:预防和应对公共卫生事故。

(1)了解重大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生活水污染的知识及基本的预防、急救、处理常识;了解简单的用药安全知识。

(2)了解青春期常见问题的预防与处理;形成维护生殖健康的责任感。

(3)了解艾滋病、肺结核病的基本常识和预防措施,形成自我保护意识。

(4)学习识别的知识和方法,拒绝和烟酒的诱惑。

(5)了解和分析影响生命与健康的可能因素。

模块三:预防和应对意外伤害事故。

(1)增强自觉遵守道路交通法律法规的意识;主动分析出行时存在的安全隐患,寻求解决方法;防止因违法违规而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2)正确使用各种设施,具备防火、防盗、防触电及防煤气中毒的知识技能。

(3)了解和积极预防在校园活动中可能发生的公共安全事故,提高自我保护和求助及逃生的基本技能。

(4)学习消防法律法规的有关内容,培养自觉遵守消防法律法规的意识;了解家庭、学校和公众聚集场所等防火常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模块四:预防和应对网络、信息安全事故。

(1)自觉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各种法律法规,抵制网络上各种不良信息的诱惑,提高自我保护和预防违法犯罪的意识。

(2)合理利用网络,学会判断和有效拒绝的技能,避免迷恋网络带来的危害。

模块五: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

(1)学会冷静应对自然灾害事件,提高在自然灾害事件中自我保护和求助及逃生的基本技能。

(2)了解自然灾害的类别,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的重大自然灾害,认识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意识。

模块六:预防和应对心理类事件。

(1)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正在成长,培养积极的自我认同。

(2)学会倾听和表达,培养良好人际交往能力。

(3)帮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发展其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

(4)把握升学选择的方向,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

模块七:预防和应对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件。

(1)了解校园暴力造成的危害,学习应对的方法。

(2)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能够承受挫折和压力,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

(3)学会在与人交往中有效保护自己的方法,构筑起坚固的自我心理防线。

4.高中年级的教育内容重点为:

模块一: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类事故或事件。

(1)自觉遵守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各种行为规范。

(2)了解考试泄密、违规的有关法律常识。养成维护考试纪律和规范的良好行为习惯。

(3)自觉抵制影响和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活动,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国家意识。

(4)基本理解国际政治、经济、宗教冲突现象,努力维护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与团结。

(5)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汲取其他国家文化的精华,抵制不良文化习俗的影响。

(6)掌握基本的消防知识和灭火技能,懂得扑救初起火灾的基本技能。

模块二:预防和应对公共卫生事故。

(1)基本掌握和简单运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应急的有关技能,进行自救、自护。有报告事件的意识和了解报告的途径和方法。

(2)掌握亚健康的基本知识和预防措施,了解应对心理危机的方法和救助渠道,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发展。

(3)掌握预防艾滋病的基本知识和措施,正确对待艾滋病毒感染者和患者。

(4)自觉抵制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具备洁身自好的意识和良好的卫生公德。

(5)了解有关禁毒的法律常识,拒绝诱惑。

(6)学会健康的异往方式,学会用恰当的方法保护自己,预防害。当遭到性骚扰时,要用法律保护自己。

模块三:预防和应对网络、信息安全事故。

(1)树立网络交流中的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利用网络习惯,提高网络道德素养。

(2)树立不利用网络发送有害信息和进行反动、色情、迷信等宣传活动以及窃取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保密信息的牢固意识。

模块四: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

(1)了解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自然灾害发生的一般规律和灾害发生前的特征,基本掌握在自然灾害中自救的各种技能,学习紧急救护他人的基本技能。

(2)了解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能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为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作贡献。

(3)基本掌握与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特种设备设施的安全和救护知识。

模块五:预防和应对心理类事件。

(1)培养学生具有适应高中学习环境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充分开发学习的潜能,在克服困难取得成绩的学习生活中获得情感体验。

(2)在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和社会就业条件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进行职业的选择和准备。

(3)学会尊重、理解和关爱他人,能够妥善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和矛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提高承受挫折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5)理解生与死的意义,培养积极的生命态度,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人生观;学习规划自己美好的人生。

模块六:预防和应对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件。

(1)自觉抵制校园暴力,维护自己和同学的生命安全。

(2)树立正确的安全道德观念,在关注自身安全的同时,去关注他人的安全,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

三、实施途径

(一)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中小学校应开设公共安全教育课,把公共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分阶段分年级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公共安全知识教育。各科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挖掘隐性的公共安全教育内容,与显性的公共安全教育内容一起,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按照要求予以落实。小学阶段主要在安全与健康、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中进行。中学阶段主要在安全与健康、思想品德、生物课和其他课程中进行,各学校要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进行集中授课。

(二)利用地方课程的时间,广泛开展公共安全教育。要充分利用班、团、校会、升旗仪式、专题讲座、墙报、板报、参观和演练等方式,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公共安全教育,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公共安全知识和技能。

(三)创新教育形式,探索和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有效的教学方法。公共安全教育可以针对单一主题或多个主题来设计教学活动;通过游戏、实际体验、影片欣赏、角色扮演等活动,也可以运用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育手段进行教学,探索寓教于乐、寓教于丰富多彩活动的教学组织形式,增强公共安全教育的效果。公共安全教育的形式在小学以游戏和模拟为主,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高中以体验和辨析为主。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安全育人环境。学校要建设符合公共安全教育要求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安全意识,促进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和生存技能,认识、感悟安全的意义和价值。

四、保障机制

(一)课时保障。学校要保证公共安全教育的时间,根据我区实际,每周在地方课程中安排0.5课时作为公共安全教育的基本课时,实行间周开设,并采用课程渗透和利用地方课程时间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各学校每学期还至少开展一次自救自护和逃生的实践演练活动。

(二)资源保障。抓好公共安全教育教材建设,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健康教育、艾滋病教育、消防教育、国防教育、法制教育、交通安全、环保、防震等专题教育教材。公共安全教育教材由各学校用公用图书经费统一购买,供教师教学使用和学生循环借阅,不得向学生收费增加学生负担。重视和加强公共安全教育信息网络资源的建设和共享,区教育科学研究所要加强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把公共安全教育研究列入课题研究规划,及时总结、交流和推广研究成果。各学校要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加大开展公共安全教育教学资源的投入,有针对性地开展公共安全教育。

(三)队伍保障。要重视干部和教师队伍建设,把公共安全教育列入中小学校长和全体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系列及各学校教师内部培训计划,分层次开展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教师开展公共安全教育的水平。区教委负责对教育行政部门安全管理干部、区教师进修学校从事安全教育培训授课教师的培训工作,委托三峡学院成人教育学院负责初级中学校长的培训工作,区教师进修学校负责小学(幼儿园)校长(园长)、学校安全管理干部的培训工作,各学校负责对本校教职工进行培训。对专业性比较强的(如消防、法制、心理健康辅导等)领域,区教委可以通过建设公共安全教育师资库的方式,进行统筹协调安排,派遣专业教师在中小学中巡回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提高学校安全教育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有效性。师资库的教师可以由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相关部门(如交通、消防、卫生等)的专业人士组成。师资库的教师还可以作为当地教师进行安全教育和管理继续教育和培训的主要师资来源。

(四)服务保障。各校要积极协调社会资源,提供充足的教育设施和条件,为学生的健康安全营造良好的环境,开展适合中小学生体育健身、消防安全、动手实践等的生存训练活动。区教委要充分依托人口和计生委、医院、卫生保健所、心理咨询机构等部门和社会专业机构的力量,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心理辅导、预防、干预、家庭教育咨询等专业支持,提高心理服务的质量。各学校要与公安消防、交通、治安以及卫生、地震等部门建立密切联系,聘请有关人员担任校外辅导员,根据学生特点系统协调承担公共安全教育的内容,相关部门要协助学校制订应急疏散预案和组织疏散演习活动。对用于教师培训、软件开发、课题研究等的经费应予以保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以推动学校安全教育的有效进行。

第4篇:教育教学指导意见范文

一是完善体制。市直中小学配备了专职党组织书记。充实学校团组织、少先队、妇代会、工会等配套组织,强化领导。健全了以学校党支部书记为责任人的责任体系和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管理体制。乡中心小学党政负责人落实了副科级待遇。完善了党组织设置。整合德育、政教、群团组织,加大了党建带群建工作力度。同时,把党建工作列入学校中心工作,并实行目标管理、量化考核,做到"三同一共"即与教育教学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党委与支部齐抓共管。

二是健全机制。规范组织程序。并在市中学探索出了"高一广播种子、高二选准苗子、高三优选苗子"学生党员发展思路,配强队伍。以"三培三带"活动为抓手。及时地把具备党员条件的优秀师生吸收到党内来。大胆改革用人制度,进一步拓宽选人用人渠道,推行竞争择优机制,全州率先推行了学校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工作,按照民主公开,公正择优的选人用人标准,通过资源报名、民主推荐、演说答辩、民主测评等程序,自年以来对44名学校中层干部进行了考察任用,将一批党性修养好、工作能力强的教职工充实进了中层领导岗位。

三是明确主题。突出特色。各学校组织开展了演讲比赛、诗歌朗诵、爱国主题班(队、团)会、升旗护卫仪式、成人仪式、"讲党史、学历史"等特色突出、主题鲜明的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活动党和校园文化活动。各学校设立了"党员先锋岗"和"师德标兵"广大教职工党员中掀起了争当"五好"党员的热潮;市直各学校与乡级学校和市外学校积极开展"一帮一"活动。也充分发挥了党组织的带动、引领和指导全局的作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实现了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的有效结合。

四是争创示范。培树典型。学校党建示范市、校创建活动中。有力的推进了学校党建基本队伍、基本阵地、基本制度、基本载体和基本保障等"五个基本建设"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在发展党员工作、领导班子结构优化、干部队伍建设、党组织活动阵地建设等方面有了显著提高。并予以挂牌。

通过大力培育和推广学校党建工作典型,加大投入、完善制度、创新举措。市中学、市藏小和市四小3所学校被授予"全市党建示范学校"称号。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学校党发展,教育教学争创佳绩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得到发挥。

第5篇:教育教学指导意见范文

加强组织领导

7月22日,兵团党委宣传部召开宣传文化系统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部署大会后,6个直属单位迅速成立了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组织领导机构,由党委书记任领导小组组长,并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明确了工作职责,落实了任务和责任。

在精心准备的基础上,7月22日至29日,6个直属单位在部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督导组的具体指导下,先后召开了各单位教育实践活动动员会,党委书记作动员讲话,督导组组长作指导讲话,并对领导班子和班子成员进行了民主评议。

抓好学习教育

各直属单位在学习教育环节着重围绕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端正态度,认真抓好学习教育活动。除抓好必学文件和必阅书目的学习之外,还为直属单位指定了自学参考书目。

为切实抓好学习教育环节工作,部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自始至终加强对直属单位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明确提出每个单位保证学习时间不少于3天,要求认真学习文件,创新学习形式和方法,提高学习实效,为下一步查摆在“”方面存在的问题,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各直属单位认真制定了学习教育计划,有步骤地组织了相关学习,提高了思想认识,端正了参加教育实践活动的态度。

广泛征求意见

各直属单位在召开动员会之后,一方面抓好学习教育,另一方面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征求各方面对领导班子和班子成员在“”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当代兵团杂志社采取设置征求意见箱、召开座谈会、个别谈话等多种形式,征求党员群众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作风建设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兵团文化中心组成征求意见小组,分别与十多名中层干部和离退休人员谈话,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兵团杂技团领导班子成员分别与中层干部和党员群众面对面谈话,认真听取对班子和领导干部在“”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兵团歌舞剧团通过召开中层以上干部和职工代表座谈会,虚心听取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各直属单位通过归纳整理,共收集意见建议140余条,为下一步查找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方面存在的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

开展督导检查

为切实抓好对直属单位教育实践活动的督导检查,宣传部一是成立了两个由部领导任组长的督导检查组,印制了《督导工作手册》,明确了督导工作目标、任务、方法和措施;二是对直属单位准备动员环节的工作进行了督导。特别对各单位成立组织领导机构、主要领导动员讲话和《实施方案》进行审核把关,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建议;三是参加各直属单位教育实践活动动员部署会议,并作指导讲话;四是对各直属单位学习教育、听取意见环节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检查指导,并提出了工作要求。

第6篇:教育教学指导意见范文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在取得很大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多问题,一些地方对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投入不足,基础薄弱,办学条件较差;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教育教学质量不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等等。为解决这些问题,2002年8月24日,《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布。《决定》共分七个部分,重申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方针,明确了“十五”期间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目标任务,对当时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措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是指导我国新世纪初叶职业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它的颁布与实施,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发后,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有力地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但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依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突出表现在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2005年9月21日,总理主持召开第106次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并于10月28日正式。《决定》进一步确立职业教育战略定位,强调“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并首次提出,要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决定》的出台,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是职教事业发展的最重要的路线蓝图,指引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影响深远。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

2003年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国家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作出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安排部署。但是,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比,高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远不能满足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为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006年6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意见》共7部分19条,明确了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基本任务、具体措施和政策保障。《意见》将高技能人才工作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强调将高技能人才作为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提升产业工人队伍整体素质、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意见》对高技能人才工作提出新要求,强调政府的重视和引导作用,强调企业行业的参与和支持作用,强调院校的教育和培养作用,强调劳动者的能动作用。《意见》的出台,是在“十一五”开局之际,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指导新时期高技能人才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在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大发展时期。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已达到相当的规模,但与规模的快速扩张相比,高职教育的质量提高并不快,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高职教育并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教育体系,人才培养模式与本科并没有实质区别。为此,2006年11月16日,教育部颁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意见》首次明确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的一种教育类型。将以前的“走产学研结合发展的道路”中的“研”去掉,进一步明确了高职高专院校在功能上与本科院校的区别。文件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院校最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意见》明确了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是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践能力培养、实习基地建设、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工作最基本的指导性文件。文件的出台,标志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重心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重点抓规模扩张转向以内涵建设,重点抓教学质量上。

《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与新形势的要求相比,我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在国家优先发展教育的政策背景下,为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够上得起大学、接受职业教育,2007年5月9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 5月13日,该意见正式出台。《意见》在制度设计方面着眼于系统性和长期性,明确了各方资金投入责任,确保资金分担更加合理,要求资助保障水平显著提高,中职国家助学金由每年的5%扩大到90%。《意见》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一项造福当代,惠及子孙,影响深远的重大决策,是继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以后,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促进教育公平的又一件大好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影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在新世纪第一个10年向第二个10年迈进的新起点上,实现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是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的必然要求。2008年,总书记、总理分别作出重要指示,要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把研究制定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作为新一届政府必须着力做好的一件大事。此后不久,《教育规划纲要》制定工作正式启动,经过近两年的广泛讨论,2010年7月14日,《纲要》于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正式。这是21世纪我国第一个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它描绘了2010至202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体现了国家意志,回应了群众关切,是一份指导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新世纪继科技规划纲要、人才规划纲要之后的又一个支撑国家战略的纲领性文件,对我国未来十年教育事业发展进行全面谋划和前瞻性部署。《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它不仅对推动未来十年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培训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需要。为认真落实《人才规划纲要》、《教育规划纲要》要求,全面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加快技能人才队伍建设,2010年10月20日,《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出台,就加强职业培训、大力促进就业等问题作出相关规定。《意见》内容集中在以下两点:职业院校对在校学生的培养要不断改进,保证就业率;职业院校尤其是民办职业院校要协助政府相关部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帮助政府解决相关人员的再就业问题。努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和“就业一人、培训一人”的目标。《意见》将职业培训视为解决就业难题乃至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政策,明确了职业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充分体现了国家对职业教育就业问题的重视,也为职业教育就业工作指明了方向。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的通知》

中等职业教育是当前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改革发展的任务重、要求高、困难多。因此,从2009年年底起,教育部从解决问题入手,着手起草行动计划,于2010年11月27日正式印发《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行动计划包括五个部分:序言,思路、目标和原则,重点任务与主要内容,计划管理与组织实施以及附件。具体内容包括10个计划、30个项目载体。每一个项目都有具体的工作目标、具体任务、路线图、时间表和责任分工。《计划》强调了今后相当长时间内,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基调,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按照“保证规模、调整结构、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的基本要求,巩固发展成果,推动改革创新,强化内涵建设,解决突出问题,着力提高质量。《计划》提出中职的改革方向是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和工学结合。《计划》是未来3年中职教育发展的路线图,《教育规划纲要》中的每一项任务在行动计划中都有与之对应的落实措施,以推动各地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各项任务要求细化到具体工作中,落实到实际行动上。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

实现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性工作,是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环节。《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2011年8月30日,教育部出台《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要把握方向,适应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善民生的迫切要求;协调发展,奠定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实施衔接,系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加强保障,营造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政策环境。《意见》把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个总体考虑,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进步,更是我国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7篇:教育教学指导意见范文

调查实施概况

本次调查对象为全国城乡现有未成年人的部分家庭,针对直接涉及家庭教育的两部分人群,包括未成年人及未成年人的家长或其他监护人。对于家长或其他监护人的调查涉及现有各年龄段未成年人的部分家长;对于未成年人的调查则以小学高年级到高中阶段(从小学五年级到高中二年级)的未成年人为重点。

本次调查以问卷方式为主,辅之以焦点小组访谈。问卷调查采用多段分层随机抽样方式进行。考虑到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间、城乡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不同,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选择9个省(区、市)。根据各省(区、市)公布的人均gdp数据,在每一省的上、中、下三层中各选1个市(区、县),共抽取27个市(区、县)。另加云南省玉龙县。本次调查共覆盖10个省(区、市)的28个市(区、县)(详见表1)。

本次调查共发放11592份样本,其中学生样本5040份,家长样本6552份。回收学生卷有效样本5030份,家长卷有效样本6499份,总计有效问卷11529份,回收率99.5%。

本次调查在执行过程中采取调查员培训、制定调查员培训指南、电话解答调查中遇到的问题、调查现场督导、审核回收问卷、数据筛查及逻辑检验等多项质量控制措施,保证调查质量。通过调查,共获取351万个原始数据,运用spss软件进行了统计分析。

家庭教育取得的新进展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国家保护未成年人权利的法律法规不断健全;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对家庭教育工作的重视和努力推进,都为家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本次调查在以下几个方面反映了我国家庭教育取得的新进展。

一、广大家长高度重视家庭教育,注重儿童的全面发展

调查显示:

----98%的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很重要。城乡家长、不同性别的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给予一致肯定(详见图1)。

图1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80%以上家长重视儿童的全面发展。在回答“家庭教育最大的成功是什么”时,按照回答比例的高低排在前3位的是:“孩子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49.2%)、“培养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21.3%)和“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9.8%)。可见,儿童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和实现其社会价值,是广大家长认定的家庭教育的目的和成功之所在(详见图2)。

图2家庭教育最大的成功

----父母共同承担家庭教育的责任。调查发现,很多家庭,父亲和母亲分头负责儿童的生活、学习和品德教育,但是,父母共同照管儿童生活、学习和品德教育的比例最高,分别是38.7%、45.9%和55%。说明家庭的民主与和谐,父母协力、协商、协调共同负责对儿童的管理和教育(详见图3)。

图3家庭对孩子的照管情况

二、以儿童为本,尊重儿童的权利渐成家庭教育新理念

调查显示:

----家长和儿童心目中好家长的首要优点是“尊重孩子,善于与孩子沟通”;其次是“努力工作,也有家庭责任感”和“对家人有耐心,遇事商量”。说明“尊重”与“沟通”成为了家庭教育的关键词。

----儿童参与管理自己事务的权利在家庭里得到很大的尊重。在列举的家庭里与儿童生活有关的8项事务中,“同的选择”(80.6%)、“课外书的选择”(79.4%)、“课余时间的支配”(74%)、“兴趣的发展”(69.8%)和“与异性朋友的交往”(61.5%)等5项事务都是以儿童决定为主(包括“孩子自己决定”和“跟孩子商量决定”两种情况)。只有“上学或择校”(76%)、“饮食选择”(58.7%)和“衣着打扮”(55.6%)等3项事务以父母意见为主。就是在这3项以父母意见为主的事务中,儿童参与意见的比例也分别达到21.8%、36%和42.1%。说明儿童在家庭事务中的参与权得到尊重(详见表2、图4)。

图4与孩子有关的家庭事务谁说了算

三、亲子关系和谐,近九成家庭对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表示满意

调查显示:

----绝大多数家长满意自己与孩子的关系。对家庭亲子之间的关系,85.9%的家长表示“很满意”或“较满意”;认为关系“一般”的占12.2%;认为“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只占1.9%(详见图5)。

图5家长对和孩子关系是否满意

----家长与孩子沟通的程度较深。77%的家长觉得自己能知道孩子在想什么,近90%的家长知道自己孩子的最亲密朋友是谁。

----大多数家长注意加强与儿童的对话和沟通。在周一至周五工作日的闲暇时间,有82.2%的家长能与儿童聊天,60.6%的家长能与儿童游戏玩耍;周末有84.1%的家长与儿童聊天,67.3%的家长与儿童游戏玩耍(详见图6-图8)。

四、家庭教育知识普及,内容丰富,方法更新

调查显示:

----众多家长学习法律,依法施教。78.7%的家长知道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

----家庭教育内容丰富,且不断扩展。加强儿童理想道德教育,并注意将保护环境和公民意识教育纳入其中;既有儿童食品营养、睡眠时间、娱乐锻炼等身体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内容,又有健全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既重视文化课的学习和传统技能的传授,又关注儿童对电脑、网络和数码等现代新技术的掌握。

----家长注意规范自己的行为,以身作则,以良好的榜样影响儿童。学生样本中反映,86.3%的家长过马路时能做到“红灯停,绿灯行”;81.6%的家长能“主动跟认识的长辈打招呼”;96.6%的家长能做到不随地吐痰;96.3%的家长不乱扔垃圾(详见图9)。

图9家长以身作则状况

----家长家庭教育方法逐渐更新,近60%的家长首选用“表扬他/她,称赞他/她比别的孩子强”的方式鼓励儿童的进步。与孩子生气时,近85%的家长选择给孩子讲道理。孩子有事瞒着家长时,多数家长采取引导而不是强迫孩子“交代”的方法。孩子与家长意见相悖,一时难以确定对错时,87.6%的家长会采取“冷处理”。孩子有吸烟、喝酒、沉迷网络游

戏和上网聊天等不良行为,家长能按问题的性质采取不同的纠正措施。

五、父母对孩子影响力最大,儿童最崇拜的人首选是自己的父母

在调查中,问及儿童“家庭成员中对你影响最大的一个人是谁?”数据显示,80%以上的儿童选择母亲或父亲,其中认为母亲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占43.1%,认为父亲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占37.6%。

调查要求儿童填写自己最崇拜的三个人,统计结果是:中小学生最崇拜的人首先是自己的父母,其次是“演艺明星/艺术大师”,再次是“其他亲属”。由此可以看出,父母在儿童心目中的地位最重要。

六、家庭教育知识来源多元化,成功家长的交流最受欢迎

调查显示:

----家长非常重视获取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家长自述家庭教育知识来源,按顺序排列在前5位的是:自己经验的积累、家教书籍、学校老师、自己的父母和家长学校(详见图10)。图10家长自述家庭教育知识的来源

----家长十分注意从媒体丰富自己的知识。在各类媒体中,家长认为对他们科学育儿影响最大的是电视,其次是报纸杂志,再次是广播。网络、手机、声讯电话等新兴家教服务手段虽然起步时间不长,但是也已经开始引起家长的注意。

----在家教知识培训、专家咨询等多种多样的家庭教育活动中,57%的家长表示,与成功家长的交流最受欢迎。

七、家庭教育机构建设发展迅速,宣传教育活动影响扩大

调查显示:

----超过半数(53.2%)的全国城乡学校、社区成立了家庭教育指导机构。

----72.2%的家长参加了各类家庭教育指导活动(详见图11)。

图11家长参加各类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情况

在全国妇联与相关部委联合开展的多项宣传教育活动中,有关家庭教育的活动影响扩大,其中“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活动和“中国小公民道德建设”活动知晓率分别达到38.9%和26.4%,位居第三和第四位。

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婴幼儿科学喂养知识宣传普及不够,20%婴儿吃母乳不足半年

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制定的《婴幼儿喂养全球战略》向全球倡议,母亲对新生儿最初6个月纯母乳喂养并坚持哺乳24个月以上。我国卫生部也制定了《中国婴幼儿喂养战略》,提出了与国际上一致的要求。

调查显示:

----20%的母亲给孩子母乳喂养的时间不足半年,其中7.1%的母亲从未给孩子喂母乳(详见图12)。

图12母乳喂养的时间

----东部、中部、西部地区母乳喂养时间城镇短于乡村。年收入越高的家庭,母乳喂养时间越短(详见图13)。

图13东中西部地区母乳喂养的时间

二、各个年龄段儿童的睡眠时间均未达到国家的规定,儿童身体发育可能受制

中发[20__]7号文件提出,确保青少年休息睡眠时间,保证小学生每天睡眠10小时,初中学生9小时,高中学生8小时。

调查显示:

----各个年龄段儿童的睡眠时间,均未达到我国规定的中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详见表3)。

----我国2/3的儿童没有午睡的习惯或没有午睡的条件。

三、学校和家庭给儿童双重学习负担,超半数中小学生视学习压力为最大烦恼

调查显示:

学生在每天紧张的学校生活之外,仍要花大量时间学习,包括完成学校作业和家长布置的课外补习作业、上学业补习班和兴趣特长班等。学业压力沉重使学生娱乐、游戏、玩耍和睡眠的时间减少,造成部分学生的负面心理情绪。

----有97.5%的学生每天放学回家后,要用一定的时间完成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其中少于半小时的占11.6%,约1小时的占36.8%,2小时及以上的占49.1%)。

----有66.1%的学生每天要用一定的时间完成家长布置的课外补习作业(其中少于半小时的占26.9%,约1小时的占27.6%,2小时及以上的占11.6%)。

----30.4%的学生上学业补习班(其中少于半小时的占4.6%,约1小时的占7.9%,2小时及以上的占17.9%)。

----21.7%的学生上兴趣/特长班(其中少于半小时的占5.2%,约1小时的占7.2%,2小时及以上的占9.3%)(详见图14)。

图14周一至周五学生课余时间的学习任务

----53.4%的城镇中小学生和53.8%的农村中小学生自述,他们“最大的烦恼”是“学习压力”。

四、家长对孩子的支持能力欠缺,能力建设亟待加强

调查中提出孩子在家庭里需要获取帮助的7个方面的问题时,家长的支持能力各不相同。总体来看,属于传统的知识、技能范畴的问题,有不少家长是具有支持能力的;但在电脑、网络等新的知识技能方面,更多家长欠缺支持能力,有时甚至还不如孩子掌握得多。

调查显示:

----家长认为自己“比较熟悉并能给予辅导”的,只有“人际关系问题”(40.9%)一项。

----家长认为自己“懂得一些,能帮助点”的,有:“历史知识问题”(62.3%);“作业碰到难题”(57.6%);“体育运动技巧”(54.1%)和“文学艺术知识”(50.5%)四项。

----家长认为自己“没学过,指导不了”的,有:“如何利用网络”(64.9%)和“电脑使用问题”(60.7%)。说明在电脑和网络方面家长辅导更有困难(详见图15)。

图15孩子遇到困难,家长能否给予指导

五、家庭教育中性教育严重缺失

调查显示:

----“碰到性骚扰该怎么办”的问题,有54%的家长没讲过,29.5%的家长讲过一点。

----关于“青春期生理变化怎么应对”的问题,41.6%的家长没讲过,39.5%的家长讲过一点(详见图16)。

----儿童出现青春期生理变化,往往“不知怎么办”,“父母不在身边,感觉无助”。感到“心里害怕”的比例,女生高于男生10个百分点。

图16家庭教育中性教育状况

六、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与家长的需求差距较大

调查了解到,目前家庭教育的指导力度和工作覆盖面与家长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

----家长反映近半数(46.8%)的城乡学校和社区,均未建立家长学校或家教指导机构(详见图17)。

图17 社区或学校是否有家长学校或者家教指导机构

----27.8%的家长从未参加家长学校和家教指导机构的活动。

----受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家庭教育工作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呈现出不平衡。

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需求

一、家长对家庭教育知识的需求

家长对孩子德智体发展、理想教育知识以及家庭教育方法的需求迫切。调查显示,在所供选择的15项知识中 ,回答比例较高的5个选项是:“孩子的心理健康知识”(60.0%);“管教孩子的方法”(55.0%);“孩子的学习辅导”(50.5%);“孩子的道德引导”(48.8%);“孩子的人生理想”(37.9%)(详见表4、图18)。

图18

家长的家庭教育知识需求

二、家长对家庭教育服务渠道的需求

家长对家庭教育服务渠道的需求,按选项的比例从高到低排序为:“成功家长的交流”(57%)、“家教电视节目”(43.6%)、“专家的直接指导”(34.7%)、“各类家长学校的帮助”(30.7%)、“家教图书/报刊”(30.2%)、“长辈指导”(20.5%)、“家教广播节目”(19.4%)、“家教网站”(12.2%)、“各类家教指导机构的咨询服务”(12.2%)和“手机/声讯家教服务”(2.1%)(详见图19)。图19 家长需要哪些家庭教育相关服务

三、家长对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的需求

调查中,就家长对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的需求,共列出l2个选项,排在前5位的是:

1.“加强学校和家庭的联系沟通”(57.7%);

2.“优化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53.8%);

3.“帮助家长提高家教能力”(38.2%);

4.“严管网吧”(37.3%);

5.“减轻儿童学习负担”(34.2%)。

对家庭教育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我国党和政府一贯重视关心儿童的健康成长。20__年重新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对儿童发展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充分体现了新时期我国对儿童的法律保护和政府对儿童生存发展的承诺。近年来,我国家庭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家庭教育的宣传覆盖面不断扩大,理论研究不断深入,指导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广大家长家庭教育观念日益更新,科学教子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本次调查显示,家长普遍重视家庭教育,重视未成年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有关方面为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长做了大量工作。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家庭教育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新l司题,家长对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需求更为强烈,目前家庭教育的发展状况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的新要求。国家应进一步重视发展家庭教育,加大对家庭教育的投入力度,完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切实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和能力,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家庭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基础作用。

一、制定家庭教育法,优化家庭教育法制环境

家庭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与终身教育的重要基础,涉及几亿儿童健康成长,关系亿万家庭幸福。伴随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我国有关家庭教育的法律政策不断制定和完善,为家庭教育在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中发挥独特作用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目前我国家庭教育的立法状况与其在现代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不相适应。有关家庭教育的法律条款散见于多部法律之中,不够系统,缺乏专门的家庭教育法,与国家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法制进步相比,家庭教育的法制建设明显滞后。应将研究制定我国家庭教育法列入新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确认家庭教育的立法宗旨和目的,确立家庭教育的法律地位和原则,明确家庭教育的主管部门或机构,加强对现有家庭教育市场的规范管理,完善儿童法律保障体系。

二、构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促进家庭教育持续发展

家庭教育是发展教育事业,推动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应发挥政府部门对家庭教育工作的组织和服务功能,强化对家庭教育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将家庭教育纳入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加大对家庭教育的投入力度,制定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家庭教育财政预算,保障家庭教育工作必需的财力支持。明确家庭教育的公益性原则,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持开展旨在促进家庭教育工作的社会公益项目。为满足广大家长和家庭教育工作者的需求,应建立全国家庭教育指导机构,搭建全国性的家庭教育服务平台,同时层层发展建立多种类型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在巩固发展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基础上,积极创建社区家长学校、网络家长学校等,特别要大力推进农村家长学校建设。拓展家长迫切需求的服务手段和渠道,积极搭建学校与家长沟通互动的桥梁。重视发展培育社会组织,使其能够承接政府转移的社会服务功能,为家长和儿童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和服务。

三、坚持正确的宣传导向,营造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按照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在全社会树立现代儿童观,倡导尊重儿童、儿童优先等先进理念,并依此指导和影响政府部门、社会各界以及家庭领域的儿童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以利真正实现以儿童为本,实现儿童与社会、与家庭的和谐发展。充分考虑未成年人成长进步的需求,创作出版并积极推荐适合未成年人的读物和视听产品,使健康的文化信息资源走进学校、社区、乡村、家庭,丰富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充分运用大众传媒,开展深入、广泛、持久的社会宣传和倡导,引导家长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倡导平凡教育,切忌将培养“神童”、“考重点大学”和当“博士”等作为家长学习模式。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围绕深入普法、严格执法、打击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犯罪行为,加强对广告、网吧、游戏软件、图书和影视的管理,切实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关心重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四、加强家庭教育科学研究,大力发展家庭教育工作者队伍

家庭教育作为一门科学,有其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研究方法和发展规律。积极开展家庭教育科学研究,既注重家庭教育基础理论研究,将家庭教育纳入国家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进行立项研究;又注重家庭教育经验研究和应用研究,研究制定全国家庭教育指导纲要和教育实施意见,对不同年龄阶段未成年人家长进行分层次指导,向广大家长宣

传家庭教育的正确观念和科学方法,提高家庭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重视并促进家庭教育专业队伍建设,充实科研力量,促进家庭教育学科建设,推动有条件的高等院校、教育机构开设家庭教育专业和课程,培养家庭教育专业人才。层层组织家庭教育指导者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和指导水平,使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不断壮大家庭教育志愿者队伍,广泛联系热心家庭教育事业的高等院校、新闻媒体、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等各界人士,发挥他们在服务社会、服务家长儿童中的积极作用。

五、重视儿童早期发展的社会综合干预,科学指导婴幼儿家庭教育

随着脑科学研究的新进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受到国际社会前所未有的重视。联合国把儿童早期发展列入千年发展目标。许多国家制定了儿童早期发展社会综合干预的国家行动计划。应制定我国早期儿童发展战略,完善儿童早期教育政策。可采取先行试点的办法,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加强儿童早期发展的科学研究,科学指导婴幼儿家庭教育。探索建立以社区为依托,家庭、社区、有关部门共同参加的儿童早期综合发展模式。

第8篇:教育教学指导意见范文

一、第七指导组工作开展情况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开展以来,我组在主题教育领导小组的正确领导下,按照指导组工作规则,认真开展指导工作。

全程参加了8个单位的主题教育启动工作,截止目前每单位平均实地指导4次,及时将主题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指导组工作会议精神、市委第三指导组指导检查反馈意见会议精神传达给各被指导单位。积极督促指导各单位严格按照主题教育工作方案规定步骤开展工作。加强沟通联络工作,积极应邀参加各单位读书班学习、集中学习研讨、学习心得体会交流、专题讲座、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革命传统教育、征求意见等等活动。同时不断总结推广各单位的亮点特色工作。

截止目前,各单位召开座谈会9次,中心组学习13次,举办读书班4次66人,集中研讨学习19次297人,典型教育8次229人,辅导讲座3次45人,党课讲授4次56人。各单位通过自我检视、“开门纳谏”、召开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等形式,共征求到5个方面12条问题,全部列入检视清单,建立整改台账,抓紧整改落实,其中7条问题整改完成,5条问题正在整改中。

各单位按照要求,抓紧开展调查研究工作,结合各自单位的职能职责和实际情况确定调研选题,并形成8篇调研报告上报,积极筹备调研成果交流会。

二、当前工作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是由于本次主题教育没有成立专职的指导组,指导组工作人员除了承担指导组的工作外,在本单位同时承担本职工作,开展指导工作的时候疲于往返。

二是对照市委第三指导组指导检查反馈意见,本指导组的指导工作还存在一定差距。

三是指导组工作人员还需加强对指导工作手册的学习,深入理解指导工作的方式方法和窍门,以便更好地开展指导工作。

四是进一步加强与主题教育领导小组联络组、综合组的沟通协调,摸清上级要求部署,提高工作效率。

三、下步工作计划

第9篇:教育教学指导意见范文

2012年,全国共有职业院校近1.4万所,年招生1076万人,在校生近3100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达到90%以上,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来源,为构建合理教育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提供了有力支撑。

职业教育的主要进展有:

一、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扎实推进

围绕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着力完善顶层设计和深化综合改革。

(一)总体布局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按照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印发实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阶段目标和任务。筹备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规划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对2020年建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行顶层设计,细化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各项部署。

(二)大力推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以实现中高职衔接为切入点,实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三步走”战略。规划了中高职衔接的10项具体任务,即招生与考试制度、课程和教材体系、专业教学标准、教育教学过程、人才培养模式、教师培养培训、不同层次校际间合作、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行业指导和企业参与体系、实训条件技术水平等方面的紧密衔接。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行动计划正在抓紧制订中。

(三)积极推进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育部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重点探索“知识+技能”的考试评价办法,通过以高考为基础的考试招生、单独考试招生、综合评价招生、技能考试招生、中高职贯通招生、技能拔尖人才免试招生等六种途径,为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样化入学形式。2012年开展单独考试招生改革试点的院校近500所、招生100余万人。同时,着力巩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

(四)深入开展体制改革试点和试验区建设。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确定了52项职业教育改革试点项目,探索推动办学模式改革和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推进9个省部共建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工作,对职业教育重大政策进行先行先试。加强对试点项目和试验区工作的总结交流,指导试点和试验区聚焦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积累典型经验和案例,形成顶层设计与地方实践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协同创新机制。

二、制度和标准建设取得阶段成果

推动构建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和标准体系,提升职业教育依法治教、科学管理的能力。

(一)加强基本制度建设。配合全国人大和国务院法制办推进《职业教育法》修订。抓紧制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印发《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办法》《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意见》等多个文件,研究制订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管理办法、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指导意见、开展五年制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等,不断完善覆盖职业教育各个环节的制度体系。在25个省(区、市)启动了职业学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统保示范项目(产品),加强实习安全和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切实维护学生权益,保障实习顺利开展。

(二)完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2009年,国家开始逐步推行中职免学费政策。2012年秋季学期,中职免学费范围扩大到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同时,对涉农专业学生和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国家助学金补助。13个省区市(内蒙古、山西、江苏、浙江、福建、海南、重庆、四川、贵州、青海、宁波、厦门、深圳)将免学费范围扩大到所有中职学生,助学金资助范围也有所扩大。学生就学成本明显降低,促进了教育公平。

(三)推进职业院校生均拨款标准制定工作。推动各省(区、市)落实《职业教育法》《教育规划纲要》相关责任,制订和实施职业院校生均拨款标准。目前,完成此项工作的省(区、市)累计达到11个(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河南、湖南、广西、海南、重庆、新疆),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逐步建立,按规律办学得到保障。

(四)加强职业院校管理工作。召开职业院校管理工作会议,强调把加强管理作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设现代职教体系的紧迫要求和重要内容,坚持两个“两手抓、两手硬”(示范引领和严肃规范,常规管理和方法手段),大力推进管理工作精细化,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

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展显著

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激发各方面创造活力,增强职业教育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