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影的商业价值范文

电影的商业价值精选(九篇)

电影的商业价值

第1篇:电影的商业价值范文

关键词:电影广告 电影市场电影广告优点

一、电影广告

电影,作为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一种大众文化艺术,以其丰富多彩的形式反映着复杂多样的人类社会生活和内心世界,观众从电影里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吸引人的故事、几个漂亮的明星,而且还有各地的风土人情、文化品位,它能成为最直观、最广阔同时最细致的信息载体。通过最形象的最生动的方式切入到普通人的生活,而这种功能往往超出了电影的范畴,实际上也就成为产品最有效的广告宣传,基于此电影与广告界结下了不解之缘。近来,中国电影业在国际电影商业运作模式的影响下也开始学着利用电影这块幕布背后的魔力。

电影中的广告,电影中的夹带广告按其表现的方式来说,一般分为显性和隐性广告两类。

显性广告主要以电影中的贴片广告为主,而隐性广告则以电影中的植入式广告为主。

(1)贴片广告 电影的贴片广告就是广告的运营商与电影的制作方、发行方、放映方合作,在每部电影放映前播放客户的品牌广告以及企业广告和电影片尾出现的鸣谢单位,赞助单位的帖片广告。它是电影广告最明显最外在的形式,属于电影中的“硬广告”。尽管这种广告形式常常在播放前引起大量观众的唏嘘声,但是调查显示它的传达效果较电视广告有更深刻的观众记忆度,因此此时的广告就能很好的利用观众这一心态从而达到广告的目的。从冯小刚的《没完没了》的首开电影贴片广告的先河,继而《大腕》、《英雄》、《手机》等影片都夹带着众多的贴片广告。

(2)植入式广告对于电影而言,它身着大众文化的隐身服,跳脱了传统的广告直白诉求模式,以更加隐蔽、积极、动人的形态潜入了观众的视野。因为影视中的人物形象、服装、道具乃至影视的名字,都可以转化成商品的品牌,给制片商带来巨大的利润。至此,植入式广告正在悄然升起。所谓的“直入式广告是一种异业结合模式,即将某品牌商品或服务融入媒体之中,成为媒体的一部分,与媒体一起推销给消费者”。电影中的植入式广告是在影片中刻意地插入商家的商品,可以是静态的摆设,可以是画面的背景,也可以是演员使用的道具。它的好处在于它可以令观众在不经意间构建起对商品的潜意识知觉。由于观众对广告天生有抵触心理,把商品融入剧情的做法往往比直接诉求的结果更好。总之,它是以一种隐性化、人性化的方式将广告融入电影的剧情当中,让观众在无意识中留下深刻的品牌印象。起先电影的帖片广告是作为独立于电影之外的元素出现的,它带有明显的广告宣传意识,然而植入式广告将产品的宣传内化到影片之中,成为影片的内容,让影片的魅力带动产品的宣传、推广,真正做到互为融合、互为促进。如《第一次亲密接触》中的麦当劳、《天下无贼》中刘德华和刘若英用的NOKAI手机、《落叶归根》中宋丹丹说的西南财经大学……这些广告都在潜移默化中让电影传递着品牌的精神,而且很合理、很自然。这就是电影中植入式广告的魅力。

二、电影市场

电影市场应该包括两类,狭义的电影市场专指电影发行放映市场,广义的电影市场指电影的生产与发行,电影放映前的宣传推广,电影放映后的衍生品销售,电影作为文化产品对社会文化市场的作用共四个部分形成的整个电影产业市场。在本节内重点探讨广义的电影市场中的广告价值。

(1)狭义的电影市场――电影发行放映市场的广告价值

目前中国电影发行放映,首轮一般在全国经济较发达的17个省(市),100多个城市,1000多家主流影院,2000块银幕放映,每部影片每日平均放映7场,放映期长达两周以上,观众人次平均在600万左右。《泰坦尼克号》达到了1728万人次,《珍珠港》将近1200万人次,《英雄》1250万人次。衡量广告价值的第一个指标是广告的受众人群数量,《英雄》的广告价值首先是1250万双眼睛。

一份对北京、上海、天津和武汉4城市的抽样调查显示,尽管现在文化娱乐生活十分丰富,可以通过电视、录像和影碟等看到很多优质的影片,但仍有超过六成的被调查者表示愿意到电影院看电影。以上海为例:2001年上海总票房达到1.3亿元,到2002年,此数已升至1.7亿元。从2000年至2002年的3年中,上海票房以每年至少2000万元(约100万人)的速度递增。狭义电影市场的广告价值还在提升中。

(2)广义电影产业市场的广告价值

电影放映前宣传推广市场的广告价值从眼球数量上还要远远大于单纯的发行放映市场。

不管是来自制片方、发行方、院线推广影片的商业考虑,还是来自公众对于获取影片、影星等娱乐信息的需求,都使关于电影的各类宣传信息充斥媒体。全国几乎所有的省区、市电视台、电台都有电影栏目,播放有关电影,尤其是新片的各类信息;各地的晚报、都市报、生活报都专辟版面;电影刊物、电影网站更是不遗余力以电影信息置换眼球。除大众媒体外,全国数以千计的影院电影海报、广告牌、地铁电影广告、候车厅电影广告、户外路牌电影广告、电影明信片广告、电影磁卡广告等等,在宣传电影的同时创造出一个立体整合的媒介载体。

电影广告的第一个广告价值体现在电影及其附加宣传途径对受众覆盖的广度、频次与深度上,换言之,电影广告媒介拥有巨大的眼球的量与次。

电影放映后衍生品市场的广告价值不仅体现在受众的广度上,还体现在对受众影响时间的持续性上。电影VCD、DVD广告、电影书籍广告、电影其他衍生品广告,都会在电影放映前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影响受众。

(3)电影文化市场的广告价值

电影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一种传播方式、一种艺术,甚至是一种信仰、一种宗教。优秀电影本身具有强大的思想魅力与艺术魅力,给观众不仅留下审美的感受,而且作用他们的心灵、情感、思想,影响他们的行为、习惯甚至生活方式。

另外,电影媒介负载的信息,通过口口相传,不断强化升级,不断延伸扩展,形成一种笼罩在受众周围的文化,长久地发生作用。

消费者对某种产品和服务购买意愿的产生是一种心理活动,电影作用于消费者的心理促使购买意愿潜移默化地产生。

其中在电影片中以情节道具形式出现的广告,更是一种体验营销,让消费者产生身在其中并且难以忘怀的体验。剧情将剧中人物及其使用的物品和服务的某种情趣与体验赋予消费者,产生心理互动,对该商品或服务产生熟悉感、亲切感、认同感、消费欲望。因而电影广告的最大价值体现在该媒介对受众的影响力的深远上。

三、电影广告优点

(1)电影中的广告元素的暴光率高,以娱乐的表现形式使受众接受,极大地增强了观众对广告产品的记忆,从而加强与巩固神经联系的痕迹。

(2)这样的广告形式很容易让消费者改变态度,使其对影片中的商品产生积极的态度。首先,观众自身就不自然地充当参照群体的作用,其次电影中尤其是大片中往往都有几个名人扮演着主要角色,而将广告产品与名人结合一来为商家节约了请名人做广告的巨大成本,二来也使得这些名人不自然地充当了消费者意见领袖的作用。

(3)到达率高。电影中的广告到达率高“电影受众也称‘暗夜的人’,黑暗的环境把电影的交流系统与周围日常空间隔离的同时,也把受众同他所体验的现实隔离开来,使其全身心投入电影的世界”。

(4)广告影响广泛、持久、深层,而且重复率极高。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的艺术形态电影的生命力强,它不但在影院放映,还可以在电视录像带、VCD中播出,不但播放一次,而且可以播放无数次,好的经典影片甚至影响几十年。让产品插入电影之中,让电影情节成为其广告内容,明星就是一种最佳的广告形象和意见领袖。

综上所述,电影广告借助自身独特的优点确能将广告有效得深入到观众的心理,在各类广告铺天盖地的今天,电影广告作为一种新的广告促销手段有着广泛的发展空间,不管它以何种形式都能为商家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

参考文献:

[1]陈默,《影视文化学》[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172

第2篇:电影的商业价值范文

【关键词】电影产业 融资 预期商业价值

1.背景

1.1我国电影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电影产业发展迅速,年产量从2003年的140部增加到了2012年的854部,电影产业总营业收入达到170.72亿,平均年增长率达到33.9%。据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中国大陆电影产业的繁荣景象,与大量的私募股权投资进入电影产业密不可分。

1.2我国电影产业融资困境及原因

(1)电影产业融资现状

2004—2010年,中国大陆电影产业的投资规模涨幅上升了70.7%,但与美国好莱坞相比,影视产业发展资金的短缺问题仍为限制中国电影发展的重要因素。把投融资问题作为推进电影产业改革的重点及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杠杆,将有助于推动新一轮电影资本投资浪潮的形成,吸引业内外多渠道的资金源进入电影业,推助电影产业向着纵深发展,已是电影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1]。

(2)电影产业融资问题原因分析

由于电影产品的特殊性,从策划到制作再到回收投资,不仅本身存在无法完成的风险,而且会面临进入流通环节后无法达到预期收益的风险。相对于中影集团、上影集团等大型电影机构,中小电影企业缺乏信用担保机制,投资风险更高。但都存在着自身的缺陷,面对融资瓶颈问题,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中国电影产业对金融机构及其他社会资金的吸引能力[2]。

2.原有模型回顾

20世纪80年代,美国电影经济学家巴瑞·李特曼(Barry Litman) 收集了1981年-1986年在美国播出的697部电影作为研究样本,以创意、发行或上映、电影营销为自变量,以影片类型、MPAA分级、生产成本、发行模式等为变量名称,将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影片租金收入进行层次回归,得到回归方程式,从而奠定了电影票房研究的基本模型和方法。

我国也产生了一些基于我国电影票房和本土电影发展影响因素的票房预测分析模型。如:以全国年平均票价、年影片数和人均可支配收入这三个因素作为自变量来对中国电影市场票房收入进行的计量经济分析模型:

3.影响因素的确立及相关性检验

结合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的产品整体概念,并将其产品整体概念电影化,选取导演、演员、影评、剧情和档期作为影响一部电影票房成绩的几个关键因素。

选取2007—2010年票房排名前10的影片以及2011年票房排名前20的影片进行相关性检验。由网络统计可知,导演与票房的相关性为0.798,主演与票房的相关性为0.627,影评与票房的相关性达到了0.851,三个变量与票房之间都存在着显著相关性。因三个因变量的Sig.值均小于0.05,故有必要对导演、演员和影评进行深入研究。鉴于档期与票房也存在着一定相关性,则可以进一步进行SPSS检验。

4.电影预期商业价值问卷数据分析

为了得到真实数据,对观众进行调查问卷。利用新定义的变量集做多重相应的频率分析,得到导演、演员、影评、剧情、档期的频率百分比分别为:22.5%、20.8%、21.8%、15.2%和19.7%,由此为后面建立电影预期商业价值评估模型获取了各因素的权重。(1)导演个人权重。以李安导演为例,针对我们本次研究模型,其个人权重为0.083。(2)演员个人权重涉及两个变量:性别(男、女)和演员分类(实力派、偶像派)。相对于性别,观众更易受男性演员的引导观看影片;而相对于演员分类,观众更倾向于实力派而非偶像派。(3)影评的个体权重代表一部电影口碑好坏,也将决定能否获取自身的最终有效投资。(4)剧情的个体权重关乎观影者兴趣所在,也反映着电影成败的题材选择趋势。动作类和剧情类占比接近50%,喜剧类和爱情类次之。(5)档期的个体权重:贺岁档、国庆档和暑期档是主要的几个热门档期。近几年,情人节、端午节、圣诞节等特殊假期开始逐渐成为观众选择观影的不二选择。简言之,电影预期商业价值与以上研究的各因素间存在着线性相关关系。

5.模型的建立

根据单一变量法研究,可以得出电影预期商业价值与各因素间存在的关系(见表一)。通过将以上结果量化分析,总结出电影预期商业价值研究模型:电影的预期商业价值与导演商业价值,演员商业价值,影评,电影剧情,电影上映档期等相关因素分别乘以其影响权重后的总和在一定范围内成正相关关系。电影预期商业价值的数学表达式(见表二):

表一

表二

在模型中,Y用以代表电影的预期商业价值;a代表影响电影预期商业价值因素的量化指数;b代表影响电影预期商业价值各因素所占的权重。

在计算电影预期商业价值指数以反映电影的融资能力的时候,需要将影响电影预期商业价值的各个因素全部考虑进去,表现在模型中就是需要使各影响因素所占权重的总和为1。

6.模型相关性检验

在模型建立之后,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模型计算出的电影预期商业价值指数与以电影票房形式表现出的电影商业价值进行了相关性分析,以确定电影预期商业价值指数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应用电影预期商业价值指数模型计算出的电影预期商业价值指数与以电影票房形式表现的电影的商业价值之间在一定的研究范围内存在着显著相关性,即上述提出的电影预期商业价值指数模型在一定范围内是适用的。

7.结语

通过对现实中电影产业消费群体的调查研究,得出了样本群体对于电影预期商业价值的看法及样本群体最为关注的影响电影预期商业价值的影响因素,便于在实际应用中计算电影的预期商业价值。借助模型有效帮助电影投资人、银行和金融机构、制片人量化一部电影可能收益的电影商业,从而降低潜在投资者对电影产业投资的风险,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电影生产的商品模式与运作机制。

参考文献:

[1]唐榕.电影投融资:现状透视与体制建设[J].当代电影,2007,(5)

第3篇:电影的商业价值范文

在中国,电影已经成为一种增长最快的文化产业。电影产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精心操作每一个环节,使得各个阶段紧密配合,才能保证电影产业链环环相扣,从而充分实现影片的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其中,资产评估在电影产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服务于电影版权融资、版权交易、电影播放权交易等领域。因此,笔者认为需要加强对电影作品价值评估问题的研究,以更好地服务于电影产业发展。

一、电影作品价值评估方法的适用性分析

由于电影作品的自身特性,评估方法的选择和运用需要符合其特点和价值规律。一般的价值评估方法有收益法、成本法和市场法三种。成本法是通过重置评估对象的现实价值并减去评估对象的各种贬值以获得评估对象价值的方法。成本法的应用有一个前提,即评估对象的成本与收益具有一定的对称性。然而,电影作品的成本与收益往往具有弱对称性的特征。如一部耗资巨大的影片,并不一定能够获得很好的收益,而低成本作品获得高票房的例子却屡见不鲜。因此,成本法在电影作品价值评估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市场法是通过与市场相同或类似的可比交易案例进行对比并经过一系列的调整以获得评估对象的价值。市场法的前提是评估对象具有公开活跃的交易市场并可以从公开交易市场上获取必要的交易案例。然而,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电影作品交易市场,获得可比交易案例难度很大。收益法是将未来现金流量转换为当前资本价值,从而形成价值意见的方法。电影作品的核心价值是电影版权,电影作品的价值评估核心也应是电影版权的价值评估。对电影版权在寿命期限内将产生的收入,通过资本化过程估计其价值,是电影作品评估中较为科学和可行的方法。因此,从目前情况看,收益法是电影作品价值评估中的适用方法。

二、电影作品实现收益的主要途径

电影版权的收益是电影作品的主要收益。在目前中国的电影市场中,影院仍然是电影发行的主渠道,是决定一部影片最终价值的第一道门槛。票房价值,不仅反映电影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实现了电影的社会价值。影院的购片商在发行商开始招标之前便对将要上映的影片的前景进行评估。每部影片需要考虑的标准包括剧本、导演、演员阵容、同类影片的票房情况、影片的预计租金和影片上映的档期等。一部电影的票房实现,是制片方、发行方和影院三方的合作。分账制是现在电影产业票房利益分配中最主要的一种形式。每部影片在电影院上映的收入,除去5%的国家电影发展专项资金和3.3%的营业税两项固定的支出以外,其余在电影出品公司和发行公司、影院之间进行分配。在具体的票房分账中,它是以一种递减的方式来支付的:在影片上映的前几周,发行商所得票房比例要较后期高出很多。

片租的确立有两个基础:一是根据票房总收入的上限来确立;二是按照票房用保底分成的方式来确立。根据票房总收入的方式,发行商将获得票房收入的特定比例,其比例随影片映出时间的延长而递减。首轮影片的租金通常从票房总收入的70%开始,通过4~7周的放映之后渐渐降低到30%。第二轮影片的租金通常从票房总收入的35%开始,第一周之后便降为30%。根据影院票房收入保底分成的方式(通常称为“90/10”条款),发行与放映双方通过协商确定一笔作为影院放映费用的保底数额,票房收入的超出部分将由发行商和放映商按照90/10的比例分成。影院方根据双方协商的合同付给发行公司片租,并通过一段“试映期”之后进行调整。试映过程中应考虑的主要因素为预测某部影片在商业上的成功程度以及影院业主对该片的承诺。

一部影片不仅可从影院获取客观的经济收益,而且在其辅助市场(如有线电视、付费电视、收费电影频道、家庭录像等其他发行渠道)还可获得更为客观的“下游产值”。正如美国电影所表现的那样,电影收入的20%是从影院的票房收入中取得的,80%是从对后电影产品的开发中所得,也就是以该影片为火车头,带领相关产品和产业的综合开发所得。而这80%收入的能否实现,取决于该影片能否叫响。对于后电影产品的开发,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 产供销一条龙开发模式。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大型娱乐集团,如迪斯尼娱乐集团。大型娱乐集团往往具有集制片、发行及开发商品为一体的实力,既可节省成本也可高质量地完成运作。由于这样的开发商掌握着电影的市场动态及细节内容,从而容易发现卖点,开发适销对路的商品。如迪斯尼公司不仅靠“相关商品授权”获得可观的收入,还在1949年成立了唱片公司,后又致力于录影带、影碟及连环画等儿童印刷出版物的经营。迪斯尼公司将过去几十年出品的影片制成影像带出售,仅此一项每年即可收入1.7亿美元。

2. 授权开发模式。“授权开发”是利用电影全部或部分经济资源(原始故事、人物、商标等)进行产品开发的权利。“授权商品”是开发商根据制片商授权而生产的相关商品。如《泰坦尼克号》,电影公司把影片图像(剧)照、文字(片名)和声音卖给不同的商家,让它们进行二度开发与包装以推向市场。于是,玩具商做《泰坦尼克号》拼图、模型;书商出《泰坦尼克号》图书;服装厂家生产“泰”片T恤衫、服装;还有扑克牌、卡片、镜框、大型图画等等。这个市场给电影业平添一笔可观的收入,被称为“授权商品市场”。在“授权商品市场”上,开发商品必须得到片商授权,并与之签署有关开发协议。这种协议一般有分成式和买断式两种。分成式授权一般是在协议中规定,片商所得利润从开发商所开发商品的营业额中提取一定的比例,通常为营业额的10%-30%。买断式授权即开发商一次性付给片商开发相应商品的报酬,而后经营所得全归开发商。

3. 综合开发模式。该模式是指制片商对于利润可观且自己有能力开发的相关商品,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操作;对于自己无法掌控的依照“商品授权法则”按商品类别授权给一家或数家开发商。

电影产业以其规模化、系统化吸收众多相关产业的参与和支持,开发了相当广泛的辐射领域,为其他相关产业带来大量的市场机会,带动了与之相关门类产品的市场开发。电影产业正是在这样的逐级开发中,形成了强大的经济纽带,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并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三、电影作品收益法评估的预期收益

收益法评估中一个核心的要素是预测评估对象未来的收益,在电影作品价值评估中同样如此。本文重点研究收益分成率法在电影作品价值评估中的应用。

收益分成率法是指在电影作品未来预期收益的基础上,以发行方和放映方判定的收益提成率作为分成率的基础,具体分成率可参照专家打分法来估算。然后将预期收益通过折现率折算成现值的一种方法。

其基本公式为:

其中,为电影作品的价值,为收益分成率,为分成基数(销售收入或销售利润),为有效年限,为折现率。

专家打分法的具体运用如下:

1. 首先确定影响收益分成率的因素。结合实际情况,可考虑电影成本、品牌效应(制作团体、演员阵容)、电影质量、电影目标市场、电影的生命周期等因素。

2. 由专家组成员确定各影响因素的权重,各影响因素的权重之和等于1。

3. 由专家组成员对实际案例中的各影响因素进行打分,分数的上、下限值根据提成率的上、下限值来确定,而提成率的上、下限值由交易双方协商确定。

4. 计算加权分数,确定分成率

收益提成率=提成率上限值×

具体应用如下:假设某一部电影,交易双方协商的给与影片出售方的提成率范围为30%-40%,那么专家打分的分数下限值则为(30%/40%)×100=75,即实际打分值应在75-100之间;之后聘请专家对各个影响因素赋予权重并结合电影的实际情况打分,打分结果如下所示:

提成率=40%×82.5/100=33%。然后可根据已知的收益额、收益年限和折现率代入公式求得电影播放权的价格。

四、对电影作品收益法评估的收益期和折现率的一点思考

电影版权评估中收益期的确认不同于一般有形资产。电影版权创造价值的期限一般较短,尤其是对于票房收入而言,只会在影片上映后的较短一段时间内创造价值。对于其相应的后开发产品收益,可能会维持较长一段时间。因此,对于电影版权的收益期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票房收益期,可根据一般影片票房收益期综合确定,该收益期限一般较短。目前国内发行放映为主的影片,主要档期通常为3~6周,在这个期间,基本上可以实现90%以上的票房收入;第二阶段为后续开发产品收益期,该阶段将维持一段时间。在影片结束放映后,公司会对影片的其他版权进行销售,如海外发行权、音像版权、互联网授权和电视转播权等,这些版权的销售收入目前在国内通常比例较少,但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相信这部分收益的比例会逐年增加。

电影作品对于折现率影响的主要风险因素有:市场风险、法律风险(法律对电影版权的保护和对盗版侵权的打击)、政策风险(电影是文化产品,其内容要符合国家利益和相关政策)和国际化风险(随着中国电影的全球化趋势,影片对于其它国家宗教文化和价值观的适应性)。同时,由于电影版权收益期可分为第一和第二两个阶段,两个阶段的期限和所面临的风险不完全相同,要考虑其两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分别确定。

参考文献:

[1]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2012. 中国电影出版社,2012年5月版.

[2]叶朗.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12.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版.

[3]夏卫国.电影票房营销.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1月版.

[4]杨子江.网络价值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

[5]刘立滨.电影市场学.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1月版.

[6]唐榕,邵培仁.电影经营管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版.

[7]汪海粟.无形资产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版.

第4篇:电影的商业价值范文

关键词:跨组织电子商务;信任;承诺;关系价值创造

中图分类号:F724.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260(2008)04-0105-06

一、 引言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企业之间的商务关系对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为合作双方创造关系价值(Achrol,1997),现有研究对关系变量如信任、承诺和关系价值创造的关系作了大量研究,也充分验证了信任、承诺对关系价值创造的影响关系。

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企业间供应链关系的建立,企业之间的关系联系渠道信息化倾向也愈发明显,如EDI技术、跨组织信息系统、外网等跨组织电子商务技术的使用大大改变了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模式。按照技术生态学的观点,技术和社会关系具有天然的耦合性,社会关系可以促进技术的采纳和运用,而技术又可能改变社会关系(IkWhan and Taewon, 2004),因此跨组织电子商务技术的运用对于企业关系势必产生一定的影响。目前有关跨组织电子商务技术对企业间关系的研究却并不多见。本研究将对跨组织电子商务技术的运用对企业之间的商务关系的影响进行重点研究,将经典的关系变量(如信任、承诺和关系价值创造)与跨组织电子商务纳入到研究模型,探讨跨组织电子商务对于企业跨组织关系产生的影响。

跨组织电子商务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企业之间更紧密和实时地联系,而且可以不受地理区域的限制。

跨组织电子商务在增强企业之间联系并获得合作收益的同时也对企业间关系产生很大的影响,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得传统的人际信任关系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同时,信息技术投资成本的增加也势必会影响合作企业的承诺关系。因此,只有认真全面考量跨组织电子商务与关系变量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更深入理解跨组织电子商务对合作企业带来的影响。

二、假设及概念模型

企业间关系与跨组织电子商务并不是相互孤立的,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跨组织电子商务对于企业间关系具有重要影响。

(一)跨组织电子商务与信任关系

在许多企业关系模型中,信任都是核心变量(Doney,et al,1997),我们将信任定义为企业间相信对方是善意、仁慈以及是有能力完成彼此之间交易任务的。跨组织电子商务系统可以使供应方企业参与甚至控制需求方企业的经营业务,因而需求方企业使用跨组织电子商务系统就会处于更容易受到外来攻击的境地,需求方企业要使用该系统就需要具备敢于接受受到攻击风险的准备。总的说来,信任是建立和维护成功的跨组织电子商务系统的重要因素。需求方的信任降低了易受攻击的感知(潘文安,2006),而且高水平的信任提高了信息交流,从而又促进了对于跨组织电子商务的需要。因此:

假设1:更高水平的需求方信任导致了更高程度的跨组织电子商务使用

(二)跨组织电子商务与承诺关系

所谓承诺就是需求方企业愿意长期与供应方企业发展和维护企业关系的持久性意愿(马宝龙 等,2006)。需求方承诺可以用以下四个维度进行描述:(1)忠诚;(2)愿意进行短期牺牲;(3)有长期合作意愿;(4)愿意为发展和维护双方关系进行投资。

使用跨组织电子商务系统需要在购买系统和培训员工方面进行很大的投资,同时,无论对于供方企业还是需方企业来说,有效地使用跨组织电子商务系统都经常需要对主要的商务流程进行修改,还要对新技术进行初始性投资。在这个周期中,其他供应方可能会以更低的价格向需求方提供相同的产品,从而破坏双方关系,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跨组织电子商务的使用是建立在合作双方有投资合作关系的意愿,并愿意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而作出牺牲的基础上。因此:

假设2:更高程度的承诺导致更高程度的跨组织电子商务使用

(三)跨组织电子商务与关系价值创造关系

企业间关系的存在和维持可以创造更多的合作功能(Chu, et al, 2006)。这些合作功能可以通过直接功能或者间接功能来实现经济收益。换句话说,跨组织关系建立以后,企业就会预期到建立关系后能够产生的直接经济收益(直接功能),同时也会对关系建立以后对将来双方业务关系的影响产生的间接收益产生良好的预期(间接功能)。对于供应方来说,跨组织商务关系的建立产生的直接收益就是提品和服务所创造的价值(利润功能),而间接收益可能来自双方合作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所带来的创新收益(创新功能),以及可能带来更多的客户源所带来的市场收益等(市场功能)。直接功能和间接功能都可以产生企业关系价值,完成这些功能是企业间合作关系成功的重要因素,可以帮助供应方企业创造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跨组织电子商务系统代替了传统的沟通和交流渠道,可以使得交流更加迅捷,这些都可以克服企业间交流的时间和距离障碍。另外,跨组织电子商务系统,诸如共享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DI、供应链系统、共享的知识管理系统等,提供了跨组织商务的新型模式,也加快了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的实现。这些优势都清晰地表明跨组织信息系统的使用可以促进双方企业信息流更加有效率地流动,同时可以将惯例性工作更加高效地完成,从而创造更高的关系价值。因此:

假设3:更高程度的跨组织电子商务使用可以创造更高程度的关系价值

(四)信任、承诺与关系价值创造关系

实证研究表明,合作双方的相互信任可以促进成功的合作关系的形成(李宗伟 等,2005;Morgan,et al,1994),需求方对于供应方的正直、良好合作意愿以及能力的相信,是需求方愿意与供应方合作创新及分享市场信息等活动的基础。因此,需求方信任可以创造直接和间接的关系价值(Walter,et al, 2003)。

另外,信任和承诺已经被公认为成功的跨组织关系的前因性因素(李宗伟 等,2005; Morgan,et al, 1994)。产生承诺意愿的需求方可以通过持续关系的建立为供应方创造更多关系价值,Mohr等(1994)、陈高森等(2007)的研究表明需求方承诺对供应方销售有积极影响(即直接功能),而诸如合作创新等间接功能也可能在需求方产生承诺以后被创造出来(Walter,et al, 2003)。因此:

假设4:更高程度的需求方信任可以创造出更高程度的关系价值

假设5:更高程度的需求方承诺可以创造出更高程度的关系价值

许多研究也同时表明,信任和承诺在跨组织关系中并非相互独立,合作双方更高程度的信任对关系承诺有积极影响(李宗伟 等,2005)。

假设6:更高程度的供应方信任导致了更高程度的供应方承诺

根据以上分析建立本研究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三、实证分析

本研究的研究方法设计主要是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调查获得的数据,采用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处理,为研究提供量化的分析依据。

(一)样本和数据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受访者对问卷问题产生误解,调查问卷的设计主要按照以下三个步骤进行:(1)每个结构变量所对应的测量项目均是从现有文献中选择出来(李宗伟 等,2005),并根据电子商务的背景对语言重新进行了设计;(2)使用李克特7点量表对每个项目进行测量,从1(非常不同意)到7(非常同意);(3)问卷在正式进行调查之前进行了预调查,并根据预调查意见进行了修改。

为了提高问卷回收率,本研究联合上海方策管理咨询公司对其会员单位进行调查。本文的调查周期是2007年8月到11月,样本收集主要采用电子邮件、信件寄送、当面访谈等方式,共发放157份问卷,回收73份,回收率46.4%。

调查的产业主要包括:建筑业(15);食品业(5);IT业(7);机械工程业(8);服务业(13);贸易业(9);交通运输业(9);其它(7)。各公司的平均员工为319人,各企业销售经理均具有比较丰富的关系管理信息管理知识。

(二)信度与效度分析

信度用来衡量量表的可靠性或稳定性,量表的信度越高,说明量表越稳定,采用该量表测试或调查的结果就越可靠和有效。DeVellis认为,α值介于0.65~0.70间是最小可接受值,介于0.70~0.80之间相当好,介于0.80~0.90之间非常好;Guielford则建议,倘若α值大于0.70,表示信度相当高,若α值介于0.35~0.70之间则为尚可,若α值小于0.35则表示信度低。效度指量表测量理论概念的有效程度。为了测量量表的结构效度,应进行因子分析,将部分影响信度的问题项从调查数据中剔除后得到本文模型的实际分析数据。本文对量表的信度与效度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在因子分析中发现关于跨组织电子商务的测量项目又分为两个因子,一个是以沟通为主要目的的跨组织电子商务,本研究将之称为沟通导向的跨组织电子商务,另外一个是以解决交易、经营过程为目的的电子商务,本研究将之称为过程导向的跨组织电子商务。因此,跨组织电子商务就可以分为这样两个测量维度。

通过表1分析可知,模型中各因素的Cronbach α值均大于0.65,达到了DeVellis所提出的标准,这说明因素的相应测量变量之间是强相关的。

(三)结果与分析

为了验证假设6,本研究对信任和承诺两个结构变量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r=0.251同时p=0.000,两者之间显著相关,同时两者之间的关系在相关研究中已经表明信任作用于承诺,因此假设6得到了验证。

为了验证H1、H2,本研究采用回归分析法,分别以沟通导向的跨组织电子商务和过程导向的跨组织电子商务为因变量,分别检验与信任和承诺的关系。从表2、表3可以看出,承诺对于沟通导向和过程导向的跨组织电子商务均有显著的影响,因此,H2得到了验证。这也可以支持本研究提出的进行跨组织电子商务合作,必须要有长期性合作意愿的观点。同时,通过表2和表3也可以看出,沟通导向和过程导向的跨组织电子商务受信任的影响并不显著,因此,H1没有得到验证,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可能是合作双方信任水平和合作信息质量的需要不同,而不同的需求信息质量需要不同的信任水平。虽然这个假设没有得到验证,但并不意味着信任对跨组织电子商务没有影响,在将来的研究中应当对信息质量和信任水平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为了验证H3、H4、H5,本研究分别以直接关系价值创造和间接关系价值创造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验证信任、承诺和沟通导向跨组织电子商务以及过程导向跨组织电子商务分别如何影响直接和间接关系价值关系创造(见表4、表5)。结果表明,跨组织电子商务对于直接和间接关系价值创造并无显著的影响,而只有过程导向的跨组织电子商务对间接关系价值创造产生消极的显著影响,这与本研究假设3提出的观点正好相反,本研究推测这可能是因为应用过程导向的跨组织电子商务导致了转换成本增加,并且降低了业务柔性,同时也降低了个人之间的联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创新产生抑制作用引起的。假设6没有得到验证,因此,不能说随着跨组织电子商务的更高程度的应用将会导致更高程度的关系价值创造。而信任和承诺对于关系价值创造有积极作用(H4和H5)在本研究中得到有效的验证,也就是说只有需求方信任供应方并对其作出承诺才有可能创造更多的关系价值。

四、结论

本研究实证分析表明,跨组织电子商务并不能创造附加的关系价值,而信任和承诺对于关系价值创造有显著性影响,至此,可以认为关系价值创造是关系氛围的函数,而技术因素影响很小。因此,可以看出本研究将跨组织电子商务纳入到关系模型至少部分被调研数据否定,但是,本研究也发现,承诺对于合作企业使用跨组织电子商务存在着重要影响,而信任对跨组织电子商务的影响没有被研究数据验证,这可能是本研究设计中没有更为深入的分析所致。总的来说,关系氛围对于跨组织电子商务的作用还是比较显著的。

跨组织电子商务与关系价值创造的关系没有得到验证的原因可能是企业新技术使用过程所造成的后果。因为企业员工对于新技术的使用经历和能力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所以,可能只有“信息技术领跑者”会采用跨组织电子商务,同时,企业内部可能并不能够充分理解跨组织电子商务的优势,在使用过程中甚至会犯致命的错误,这反而危及合作双方的友好关系,这些问题都可能导致我们的分析结果变得不清晰。另外,跨组织电子商务的使用对传统的跨组织人际关系产生危害,导致信任和承诺降低,从而反过来又会危害到关系价值创造,这一分析已被本研究跨组织电子商务对关系价值创造的消极影响所验证。

参考文献:

陈高森,骆守俭. 2007. 零售业长期关系导向与信任和承诺的关系研究[J]. 华东经济管理,21(10):47-52.

李宗伟,白庆华. 2005. 电子政务项目建设中关系承诺的实证分析[J]. 管理科学,18(6):50-58.

马宝龙,李金林. 2006. 关系营销中基于承诺与信任的客户回报计划的机制研究[J]. 商业经济与管理,182(12):48-53.

潘文安,张红. 2006. 供应链伙伴间的信任、承诺对合作绩效的影响[J]. 心理科学,29(6):1502-1506.

ACHROL R.S. 1997. Change in the theory of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 in marketing: towards a network paradigm[J].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25(1):56-71.

DONEY P M,CONNON J P. 1997. A examination of the nature of trust in buyerseller relationships[J]. Journal of Marketing, 51(3):11-27.

MOHR J,SPEKMAN R. 1994. Characteristics of partnership success: partnerships attributes, communication behavior and conflict resolution techniqu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5:135-152.

MORGAN R M,HUNT S D. 1994. The commitmenttrust theory of relationship marketing[J]. Journal of Marketing,58(3):20-38.

RICKY R, THOMAS R. 2004. 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ployment on trust, commitment and value creations in business relationships[J]. Journal of Business & Industrial Marketing,19(3):197-207.

CHU SuhYueh, FANG WenChang. 2006.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s of trust and commitment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 Journal of American Academy of Business, 9(1):224-228.

IKWHAN G K, TAEWON S. 2004. Factors affecting the level of trust and commitment in supply chain relationship[J]. 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40(2):4-14.

WALTER A, RITTER T. 2003. The influence of adaptations, trust, and commitment on valuecreating functions of customer relationships[J]. Journal of Business & Industry Marketing, 18(5):353-365.

The Impact of InterOrganizational EBusiness on Trust,

Commitment in Business Relationship

XIONG Yan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hang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hanghai 200233; 2.School of Management,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第5篇:电影的商业价值范文

关键词:O2O电子商务模式;顾客感知;价值提升

中图分类号:F062.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2-000-02

前言

基于O2O电子商务模式下的经济活动,对互联网技术加以合理利用,通过线上资源吸引顾客,并引导顾客深入线下实体店进行体验与消费,实现线上营销与线下营销的相结合。基于此,顾客的感知价值能够得以提升。但是,在O2O电子商务模式影响下,如若商家未能采取有效的营销策略,则可能降低顾客的感知价值,使顾客对商品失去信心,为企业营销带来不良影响。顾客感知价值与顾客的信任度、满意度、忠诚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而企业在O2O电子商务模式下,应注重提升顾客的感知价值,增强顾客对企业和产品的信任,保证顾客满意,进而使顾客对企业有着较高的忠诚度,对企业商务发展有积极影响。

一、O2O电子商务模式下顾客感知价值的现状

自2010年以来,O2O电子商务模式逐渐发展,并且成为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实力的重要营销平台。在该模式的影响下,企业销售活动实现线上与线下的结合,一方面,通过线上沟通,能够增强顾客对产品的认识,以激发顾客的购买欲望;另一方面,引导顾客进入线下实体店进行体验,以进一步增强认识和购买产品,并为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以提升顾客的满意度和增强忠诚度。基于O2O电子商务模式,顾客感知价值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首先,该模式能够节省第三方物流环节,不仅能够减少商品流通中产生的不必要的费用,而且可以缩短商品购买时间,提高顾客对商品的满意度,有助于提升顾客的感知价值。其次,在该模式的影响下,顾客能够对商品有着直观的体验,可以准确获取产品相关信息,避免传统网购中存在的顾客不能接触实物的缺陷[1]。

然而,就目前顾客感知价值的现状而言,其总体水平相对较低,不利于企业更好开展营销活动,且降低顾客的满意度。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营销领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并形成一个规律:如若一个顾客对商品满意,能够向其它五人传递满意情感,而一个人的不满意,则会向八至十二人传达其不满情绪。由此可见,企业要发展,必须提升顾客的感知价值,以提高顾客的满意度[2]。

二、顾客感知价值与信任、满意、忠诚之间的关系

顾客信任度、满意度、忠诚度与其感知价值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且对企业生存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只有提高顾客的信任、满意和忠诚程度,才能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充足动力。

(一)信任与感知价值的关系

信任是顾客对企业的高度认同,而在O2O电子商务模式作用下,企业面临诸多复杂的风险环境,只有加强风险隐患规避,才能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同时,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顾客信任企业,有助于增强企业竞争实力,使企业获得更多消费者的支持。顾客信任主要包括认知信任、情感信任、行为信任三种,是顾客在开展消费行为中遵循自主意愿的重要体现。通常,顾客信任受主观因素影响相对较大,而认知信任、情感信任、行为信任之间是顾客信任递增的体现。顾客信任与感知价值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在传统消费方式的作用下,顾客使用商品后,能够对其作出正确评价,对顾客信任度有重要影响,一旦顾客较为满意,则能够提升其自身的感知价值。其次,在互联网背景下,顾客信任的影响因素较多,而风险因素对顾客信任有不良影响,如物流时间慢、商品信息不对称等[3]。

(二)满意与感知价值的关系

顾客满意度是其自身需求被满足的程度,是顾客的心理感受。顾客获取商品后,必然对商品的预期效果与实际效果进行对比,其心理落差相对较少,则顾客的满意度较高,而心理落差较大,则顾客满意度较低。顾客满意与感知价值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长期以来,学术界专家学者对二者关系有着不同的观点,一是认为顾客满意由感知价值决定,因而前者是后者的结果;二是认为顾客满意决定着感知价值,只有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和提升商品质量等,才能提升顾客的感知价值。虽然二者之间的具体关系尚未确定,但顾客满意与感知价值存在的密切联系是值得肯定的[4]。

(三)忠诚与感知价值的关系

所谓顾客忠诚度,是指顾客能够反复购买同一企业中的多种商品或同一产品,对消费行为方式有着强烈的购买欲望。顾客忠诚度的行为倾向主要表现在重复购买、口碑宣传、溢价购买三方面,即顾客重复购买商品、对周围人积极自主宣传、商品价格上涨仍然具有购买欲望。顾客忠诚度与感知价值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通常忠诚受感知价值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大,如若能够提升顾客的感知价值,则可以提高顾客对商品的忠诚度。学术界一致认为,顾客的感知价值能够影响其购买意愿,进而作用于顾客忠诚度[5]。

三、顾客感知价值偏低的原因分析

现阶段,在O2O电子商务模式下,顾客感知价值普遍偏低,对企业营销活动顺利开展有不良影响。所以,相关人员有必要对顾客感知价值偏低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期提出合理的解决问题策略。

在顾客感知利得方面,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顾客消费行为过程中,产品的质量得不到确切保障,可能降低顾客的利得感知。在O2O电子商务模式下,由于该门槛较低,对商家的要求不多,而商家可能存在着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能力有限等多种缺陷,进而难以保证产品质量。另一方面,基于电子商务模式下的网络平台,对产品质量的控制能力相对较低,可能产生诸多质量不过关问题。例如:自饿了么订餐网站推广以来,食品卫生质量等问题逐渐产生,给顾客带去诸多顾虑。其次,顾客在线下体验中的满意度不高,主要表现在线下体验受地域、服务、顾客资源等条件的限制,进而降低顾客的满意度。最后,O2O电子商务平台中,相关负责人未能对商家资质进行严格审核,导致顾客信任度下降[6]。

在顾客感知利失方面,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O2O电子商务模式下的网络平台应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包括一目了然的界面、良好的服务等,以突显营销的竞争优势。但是,在实际网络平台设计中,缺乏专业性标准作为依据,导致平台中的知识和服务不能与运营发展实际需求保持一致性。可见,相关人员应在平台设计、盈利模式设置中注入创新元素。其次,在线支付渠道相对较少,导致便捷性问题突出,可能降低顾客的满意度。最后,网站平台设计中,其服务相对不够精细,主要由于服务流程、服务规则相对不够规范,导致平台监管难度较大,对顾客感知价值产生不良影响。

在顾客感知风险方面,顾客感知价值偏低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顾客隐私可能外泄。基于O2O电子商务模式下,顾客为实现线上了解,可能在网络平台中注册,进而将个人信息泄露,而相关人员通过IP追踪等软件,能够收集更多顾客的信息,可能对顾客产生信息安全隐患,造成不良影响,降低顾客的满意度。其次,线上支付方式可能存在安全风险隐患。在O2O电子商务平台中,顾客能够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网银转账等方式实现在线支付,而该过程中,顾客可能面临欺诈风险,对顾客有诸多消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顾客的感知价值[7]。

四、提高顾客感知价值的对策

在O2O电子商务模式下,顾客感知价值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只有提升顾客的感知价值,才能为运营商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有助于O2O电子商务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为顾客消费行为方式提供便利。所以,有关人员应制定合理的对策,以全面提升顾客的感知价值。

(一)顾客感知之得利

首先,确保产品质量。在O2O电子商务模式下,只有确保产品质量,才能维护运营商的信誉和树立其良好形象,同时能够增强顾客的满意度。因而网络平台中的商家可以通过为消费者正确选择商品、区分线上和线下服务、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等措施而确保产品质量。其次,网络平台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线下商家的审查。针对商家创建信用评级制度,以约束商家的行为方式,并加强对商家的监督,以提升顾客的信任度。再次,充分挖掘和利用线下资源。顾客在线下体验中,其资源可能较少,不能为顾客提供便利。所以,相关部门应进一步推广互联网技术,鼓励商家积极利用互联网,并建立商家联盟,以增强运营商的竞争实力。第四,有效利用CRM系统。在CRM系统条件下,相关人员可以对客户资料和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并与商家实现客户信息共享,有助于提高商家的服务效率。通过该系统,商家能够实现精准营销,针对一定消费者群体而开展营销活动,有助于增强顾客的感知价值。最后,为顾客提供满意的线下体验服务。一方面,线下实体店可以为顾客提供智能化的体验,如手机下载APP,进而开展系列服务;另一方面,线下实体店可以开展差异化营销策略,有助于增强顾客的情感体验[8]。

(二)顾客感知之减少失利

在O2O电子商务模式下,有必要增强顾客的感知价值,因而在顾客感知势力方面提出合理的解决问题对策尤为重要。首先,在网络平台中完善信息搜索功能。基于O2O电子商务模式下,商家为顾客提供诸多选择,而信息搜索功能是否具有醒目的特征,直接决定着是否吸引顾客的眼球。通常,面对诸多选择时,顾客抉择难度较大,只有完善搜索功能,才能使顾客迅速锁定目标。对此,相关人员应加强平台中网页界面的梳理,尽可能为顾客及时更新信息,并通过完善搜索功能,以加强对顾客的引导。其次,为顾客提供更为便捷的支付方式。一是扩展在线支付渠道,为顾客提供多样化支付渠道,满足顾客的不同需求,包括一卡通、手机支付等诸多付款形式。二是打破支付壁垒,将线上支付与线下支付紧密联系,有助于O2O电子商务模式的持续发展。如苏宁企业是我国首家打破支付壁垒的企业,进而提高顾客的感知价值。三是充分发挥移动支付的作用,与顾客之间建立信任度,以提升顾客的感知价值。最后,设置服务补救程序,以及时消除顾客的不满情绪。在实际营销工作中,如若服务人员存在潜在的服务误区,则可以对相关失败原因进行分析,并收集顾客反馈,为其它服务人员提供借鉴[9]。

(三)顾客感知之降低风险

首先,加强防火墙技术的运用,以维护顾客的信息安全。随着O2O电子商务平台的不断完善,虽然吸引诸多商家和顾客,但也可能存在不法分子,伺机窃取商家或顾客的个人信息,对他人造成不良影响。加强防火墙技术,能够确保互联网络的安全性,使商家与顾客之间的沟通信息传输具有安全性。其次,对非法入侵行为进行有效检测。相关部门人员应加强对非法入侵检测系统的不断完善,进而为商家或顾客提供可靠性保障,减少非法入侵对用户造成的消极影响。再次,善于利用虚拟网络技术,达到专用的目的。虚拟专用网络具有经济成本低、快速联网和服务质量良好的优势,可以更好维护顾客的信息安全。最后,防止病毒传播。O2O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可能存在系统漏洞,为黑客提供可乘之机,进而对顾客产生安全威胁。所以,应进一步加强病毒防治体系建立与完善,为顾客营造良好的O2O电子商务环境,有助于提升顾客的感知价值[10]。

五、结论

在激烈市场竞争条件下,企业发展面临着较大的竞争压力。增强顾客消费体验和提升感知价值,有助于使顾客对企业和产品有着强烈的认同感,进而加大对企业的依赖程度。O2O电子商务模式是企业发展中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助于扩大企业的影响力。所以,在O2O电子商务模式影响下,企业应注重提升顾客的感知价值,使顾客对企业、对产品有着更多的依赖,因而应从增加顾客得利、减少失利和降低顾客感知风险等方面着手,以充分发挥顾客感知价值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高核,杨博文,王静.O2O电商外卖模式下重复消费意愿影响因素研究[J].商业研究,2015,06:126-132.

[2]曾剑秋,王帆.O2O在线外卖用户满意度研究与实证分析[J].现代情报,2015,08:17-21.

[3]江江,朱立冬.基于生活型态及顾客满意的O2O顾客忠诚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19:287-290+313.

[4]徐立红,向坚持,黄正正,等.O2O模式中线上预订环节体验价值与顾客满意度关系研究[J].消费经济,2015,05:46-50.

[5]李浩,朱伟明.O2O服装定制品牌顾客感知价值的差异研究[J].丝绸,2015,11:36-41.

[6]于本海,杨永清,孙静林,等.顾客体验与商户线下存在对社区O2O电商接受意向的影响研究[J].管理学报,2015,11:1658-1664.

第6篇:电影的商业价值范文

关键词 艺术;资本。意识形态;国家形象;娱乐;文化霸权

“国家形象是指一国在其他国家人们心目中的综合评价和印象。”国家形象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凝聚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传媒是塑造国家形象的主要载体。电影自从在中国诞生那天起,自觉或不自觉地承担了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角色。100年来,中国电影用自己独特的话语系统在民族解放、政权独立、国家建设、人民生活、改革开放、民族复兴等各个方面塑造着中国的国家形象,让他国观众通过电影这个窗口接近中国、了解中国、感知中国。

电影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它天生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商业的烙印。“电影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生意,或者说电影艺术是依赖于电影的商业性而存在、发展的;电影生意也是依赖于电影的艺术性而存在、发展的。因此,电影是一种艺术的商品。同时也是一种商业的艺术。”这就是电影商业美学的逻辑。尽管在中国对商业美学的态度也经历了一个漠视、反对以及重新建构的较为复杂的过程,但今天我们对电影的商业伦理已经确信无疑。许多人看来,商业电影已经鲜有意识形态的意味,那么在全球化的语境中电影还能否积极地建构我国国家形象?或者说,电影的商业美学与国家形象表述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一、电影:商业、娱乐与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指“个人意识与社会背景的一种关联,它是一个包括形象、观念、价值、情感和行动在内的一个巨大而连贯的系统,依赖于它并通过它人们在不同的时代中去体验他们的社会。”“对于媒介来说,意识形态的分析关注的是揭示媒介如何协助观点和信仰的维系……”从这个角度看,娱乐仿佛是电影所有语言的超意识形态。但这只是对娱乐一种孤立的审视。当娱乐成为电影叙事的有机因子,而电影是人的精神和意识的产物,娱乐就不可能如此超然,在意识形态表达上娱乐就不可能毫无意义。

作为商业美学的典型范例,好莱坞常常被一些人定义为暴力、色情、庸俗的娱乐生产商。倘若我们撇开偏见认真地把好莱坞电影放归到美国社会、美国文化的宏观语境中考察,我们会发现,好莱坞正在严肃地、不遗余力地以独特的方式传播着美国文化,积极有效地将美国的价值观推向全球。《阿甘正传》《泰坦尼克号》以高超的商业技巧融合现代高科技并艺术地展现了美国的精神与价值观,它们已经成为好莱坞不朽的荣誉。阿甘,这个轻度智障的人参加了越战,并代表国家参加乒乓球比赛,最后穿越美国长跑,娶妻生子过上了恬淡的生活。阿甘代表了美利坚民族的个人奋斗精神,是美国人崇尚个人价值观的集中概括。《泰坦尼克号》通过美轮美奂的大手笔制作、华丽的影像拼贴,最终是对美国式自我牺牲精神的赞美,是对爱超越并战胜死亡的证明。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意识形态渗透于文化之中,文化既是意识形态的工具又是意识形态的栖身之所。从意识形态的进行观察,就可以发现娱乐业是那种维持现存社会体系的意识形态产生并发挥作用的最理想栖息之所。”

今天人们对电影的适应已经非常彻底,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了电影对于价值、思想、文化的定义。即使娱乐的成分浸润着电影的每一个细胞,娱乐与电影的关系多么暧昧,也无法否定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它或多或少保存着意识形态的印痕。因为商业娱乐电影也不可能脱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整体语境,意识形态的东西渗透在娱乐中最终通过电影文本被合法化。毫无疑问,商业电影在生产娱乐的过程中也在参与生产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的精神,生产着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甚至种种风俗和时尚。电影就会在讲故事、提供视觉奇观的娱乐氛围中悄然完成对国家形象的塑造。

二、商业美学:电影、资本与后殖民语境

商业美学本质上是资本与艺术的联姻。资本在电影的生产过程中具有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话语权。资本的力量使商业电影的运作必须遵循市场规律。美国人就是坚定的“以市场来界定文化,他们觉得市场没有理由不发挥作用,市场的威力与军事力量相当――这就是美国的霸权宣言”。所以,论者常常把商业、文化与殖民主义相联系。把美国文化的扩张看成是全球性威胁。在他们看来,资本驾驭着文化艺术的列车,经过市场这条轨道,在一片狂欢中把人们带入后殖民时代。基于雄厚资本、高新技术的美国电影在全球市场几乎所向披靡,它以娱乐的名义倾销美国的文化、价值、精神。批评者把这看成是一种媒介帝国主义,是一种文化霸权。因此有人认为,在好莱坞的文化霸权下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商业电影想突出重围去传播本国的价值与精神是一件极其艰难的事。

但是,随着好莱坞电影横扫全球之时,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出现了。现在的好莱坞还是美国的好莱坞吗?福克斯公司属于澳大利亚新闻集团,哥伦比亚公司属日本索尼……外国资本不断进入,好莱坞仿佛已经是世界的好莱坞。但果真如此吗?朝着能产生最大利润的方向不断流动是资本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毫无疑问资本本身并没有国界和民族性。好莱坞无非是一个能让资本产生最大效益的地方,它无非是一个资本的大熔炉,再多的外国资本它们“只是好莱坞生产体制中的异国符号,是好莱坞生产体制兼容性的表现。显而易见,不是外国资本化好莱坞,而是好莱坞化外国资本为自身文化扩张主义的基础”。好莱坞的电影工业经过上百年的发展、积淀已经形成一套高度完备的电影生产体制、电影营销运作机制、电影文化理念,这些已构成好莱坞本身的意识形态。而好莱坞的意识形态强大得足以让资本为它服务,在这里强悍的资本变得驯服。因此,认为在商业伦理下资本绑架了艺术并挖空了艺术产品的意识形态意义,不太具有说服力。

在电影工业的运作过程中,艺术、资本、市场、意识形态的关系实际更为复杂。我们必须重新考虑资本与艺术的关系。好莱坞的启示是,不能让资本简单地驾驭电影,而是要通过雄厚的资本形成电影自身的意识形态,这才是电影工业的真正实力所在。对于中国电影来说,从十多年前的“狼来了”到“与狼共舞”,它已逐渐适应了电影商业化的全球化进程。并积极参与到这个过程中,甚至外国资本已经进入中国电影市场。近几年来的《英雄》《无极》《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等商业大片每部皆是豪华阵容,大手笔制作。尽管如此,金碧辉煌、美轮美奂的视觉奇观却不能掩盖其意义上的空洞,它们仅仅是刻意拼贴在一起的精致的视听语言碎片。诚然,这些大片都有强势资本的注入,较好的商业运作。从中我们能看到好莱坞的影子,但仅仅是影子而已。从这些商业大片中,我们很难体悟到中国的价值和精神。这些电影提供给他国观众的无非是几个简单的中国符号。

在后殖民时代,有人把中国电影抗衡好莱坞的劣势主要归结为资本问题,发出“给我几亿投资,我能打败好莱 坞”的慨叹,这着实没有切中问题的要害。资本解决不了我们商业大片的“只有娱乐没有意义”的空洞,当务之急是积极建构中国电影自身的意识形态一中国电影工业的运作理念、文化价值观。倘若电影本身缺少一套完备的意识形态体系,那么电影只能成为资本的奴隶,资本越雄厚电影本身越被动。在这种状况下中国商业电影很难冲破好莱坞的重围,在世界上传播中国文化、展示中国形象。

三、商业电影:全球化中的国家形象表述

“中国的改革开放使中国成了全球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行动者。进而言之,中国之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也是作为民族国家的中国重新建构其民族认同、重新塑造国家形象和重新确立其在国际社会中的位置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电影作为重要的国际传播手段理应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商业美学逻辑中,赚钱是电影生产的要旨,娱乐是电影的表达方式,如何在尊重这些原则的基础上塑造好中国形象,这才是真正需要思考的问题。

第7篇:电影的商业价值范文

关键词:电子商务企业;价值链分析;财务风险;哈佛分析框架

一、引言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成熟与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电子商务已经从新兴商务模式演变为企业主流商务模式。电子商务模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并对企业经营与社会发展都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一影响也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随着对电子商务应用的更加广泛,电子商务财务理论也亟待深化,电子商务企业面临的风险也逐渐多样化、复杂化,因此对电子商务企业财务风险进行研究既有现实的需求,也有理论的必要性。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电子商务企业财务风险问题在国外更早受到学者的关注,Kiim(2001)认为,电子金融领域的普及带来了系列关联性问题,其中网络的互补性与兼容性对于电子商务模式尤为重要,计算机财务软件的发展应当考虑到这一点。Ruth Benader(2005)提出数字化发展影响已经渗入了企业日常财务管理活动,通过对企业财务行为进行虚拟化、全球化、综合化以及平台化实验,将网络财务价值与企业财务活动相结合。Gai&Kapadia (2010)通过分析资本市场流动性和经济危机传播性对互联网结构演化的作用,探究了电子商务企业在此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可能面临的威胁,分析说明了电子商务企业财务风险。Benmelech and Bergman(2011)研究了电子商务企业的抵押渠道,发现该渠道中电子商务企业风险具有自主实施反馈循环作用的传染能力,并作用于开放性经济周期。

我国经济起步较晚,因此上世纪90 年代中后期,我国才开始普及网络,电子商务得到了最初的发展,之后电子商务企业财务才成为研究对象。杨宇环、杨君歧(2012)在价值链理论的基础上,探究了在云计算环境下B2C 电子商务企业如何提高竞争力和获得持续发展。陈嘉莉(2012)从多元化发展、风险的动态时点和人性化内部控制等方面,构建起电子商务网络财会发展理念,并针对电子商务财会发展面临的会计国际化问题、会计主体虚拟化问题、会计专业技术人才问题、电子商务网络会计的安全问题,提出了电子商务网络财会发展的举措,分析了电子商务网络财会发展思路,阐明了电子商务网络财会的发展趋势。张雄辉(2013)提出电子商务企业的风险集中于客户资源竞争、人力资源竞争和资金资源竞争三方面,主要定位于企业外部风险。马向飞(2014)运用价值链理论,独特地从线上及线下视角对B2C 电子商务企业价值链进行优化,解决现有瓶颈问题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并对其财务成本进行了分析和优化。杨修(2014)探究了电子商务企业财务管理的形成机理,并创造性地设计了适应现代商务模式的电子商务企业财务管理模式。

国内外集中研究电子商务企业财务风险的文章目前相对较少,仅基于传统风险角度进行细化,未根植于深厚的行业理论基础,理论基础较薄弱,且多为针对已发生风险的对策探讨,并未从电子商务企业价值链源头角度,对电子商务企业财务风险进行整体、系统的研究。

三、基于哈佛分析框架的电子商务企业价值链分析

哈佛分析框架作为内容涵盖全面的一项财务分析框架,包括了战略层面、财务层面、会计层面以及前景层面四项基本内容,因此本文将这四个层面的内涵运用到电子商务企业价值链分析中来,希望通过哈佛分析框架的价值链层面分析,探究出电子商务企业独特的价值流动体系,并以此作为电子商务企业风险分析与风险监测的基础。战略价值为企业提供信用流,财务价值为企业提供资金流,会计价值为企业提供信息流,前景价值为企业提供商流,各个层面分析的综合图如图1所示。

1、战略层面价值分析

电子商务企业战略合作对象十分广泛,且由于电子商务企业经营方式的特殊性,其战略合作方的合作方式也具有创新性与多样性,本文以行业为划分依据,将其划分为跨行业战略合作伙伴与行业内战略合作伙伴。不同行业的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它们的意向在于整合各方的优势资源,在全新的领域开展业务,例如零售企业提供商品,电子商务企业提供平台,物流企业负责配送,就是一项优质的跨行业战略合作。而在同一行业中的战略合作,由于行业内本身存在激烈的竞争关系,因此合作形式为优劣互补,共同拓展现有市场份额。无论是哪一种战略合作,都是建立在互惠共赢的目标上的。

2、财务层面价值分析

电子商务企业的财务层面价值主要包括与银行等金融机构间进行的融资活动,以及电子商务企业投资活动。值得关注的是,电子商务企业的运行空间集中在电子虚拟市场中,是在网络平台中以数字方式交互式运行的一种商业行径,其实现方式具备电子化、数字化、虚拟化的特征。因此电子商务企业的财务流程与社会相关部门的协作面更广泛,例如网上年检、网上报关、网上银行、网上支付、网上还贷等。

3、会计层面价值分析

在电子商务企业会计层面中,企业进行传统的财务会计流程,最终得到一系列的财务会计信息,将这些信息提供给对应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完成会计层面价值流转。会计信息使用者分为内部使用者与外部使用者,其中披露给内部信息使用者的资料将更加全面具体,包含了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并涉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及商业机密。在传统的会计流程中,电子商务企业做出了一些适应于企业实际的改变,一是会计功能模块与各个业务环节衔接,包括商品库存与网络采购、网络货币预算与储备、网络销售与存货管理等;二是会计流程与客户活动的衔接,如订单生成时确认收入发生、网上支付完成确认应收账款回款等。

4、前景层面价值分析

前景价值分析包括促进面与阻碍面,电子商务企业的优秀合作伙伴能够给予企业资金、资源、市场等方面的支持,对企业发展前景有着极大的帮助,同时二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具有正面相互促进的作用。但是电子商务行业的市场进入者不断增加,竞争对手的数量和质量都急剧提高,导致电子商务领域内竞争激烈,迫使电子商务企业压低利润以保护现有市场面,这对于企业的前景发展产生了限制作用。

5、电子商务企业价值流动综合分析

从整体价值流动模型中,可析出五项核心构成: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商流和信用流。资金流是指货币支付的过程,包括转账、付款等各种形式;信息流负责提供商品信息、客户需求、促销折扣以及技术支持等;物流是指商品或服务实体流动的过程,具体到商品的存储、运输、配送、物流信息管理等;商流是指商品交易的一系列活动,是商品所有权转移的过程,商流更加数字化、虚拟化;信用流的产生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电子商务活动通过互联网精细化运作,要求交易参与双方在无法见面的情况下彼此相互信任,信用流是电子商务诚信体系建立的产物。同时,电子商务企业价值顺畅流转需有三项支撑条件:网站建设、电子支付和配送体系。在价值体系中,资金由客户流向企业,再流向供应商,物流流向与资金流相反,但在单一模式的交易中,资金流与物流属于单向流动,信息流与信用流为双向循环流动,买卖方双方可以实现实时信息沟通以及完成具有持久性影响的信用评估,商流普遍存在于各项所有权发生流转的交易环节中。具体价值流动模型如图2所示。

四、电子商务企业风险辨识

本文通过运用哈佛分析框架的四个层面内容,对电子商务企业价值链进行了细致的剖析。从电子商务企业四个不同价值层面中,我们能够发现企业风险源的存在,对电子商务企业潜在的风险进行辨识。

1、战略维度风险辨识

(1)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是指企业决策人员和管理人员在经营中对资产运用不当、经营不善时所造成的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可能。据互联网数据中心统计,2014年“双十一”销售额达到571亿元,快递业务总量达到5.86亿件,比2013年同期增长70%,这给电子商务企业和物流公司都带来极大的压力。而客户在物流、商流受阻的情况下,将责任归咎于电子商务企业,以致某些商家的退货率高达64%。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双十一”平均退货率为25%,这会对电子商务企业造成收入下降、资金不足影响正常周转,从而带来损失,导致经营风险。

(2)信用风险。由于电子商务企业交易的主要平台为互联网,在目前我国信用机制不健全、市场监管仍待完善的条件下,互联网平台发生欺骗、敲诈等信用风险的几率大。电子商务企业的信用风险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来自企业上游供应方的信用风险,若企业辨识能力较弱则容易购置到伪劣产品,此类产品一旦流入客户手中,会对企业自身的信用和财务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则是来自下游客户群体的信用风险,客户喜好的不确定性导致电子商务企业的购买量大但成交额小的现象,误导后期消费者选择,且存在恶意差评、抹黑电子商务企业信用的不良客户。

2、会计维度风险辨识

(1)资金周转风险。在电子商务交易模式中,电子商务企业通常需要先支付给供货商10%~15%的预付货款,并且在商品销售、客户确认收货后才能获得销售款项,存在付款周期短、回款周期长的特征,这对电子商务企业资金周转产生巨大压力,且电子商务企业往往具有虚拟资产较多、商誉比重大、数据化程度高的特征,因此在抵押物欠缺的情况下,难以从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取得贷款,一旦财务预算不充分或资金储备不足则难以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存在着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2)存货周转风险。在各类电子商务企业经营模式中,存货通常在企业资产中占有较大比重,尤其是在以零售为主的B2C、C2C电子商务企业中。尽管在财务上将存货定义为流动资产,但其流动性相较于货币资金、金融资产显得薄弱。当市场发生巨大波动、经济不景气或者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进入同类市场时,电子商务企业将面临商品滞销、大量存货积压的困境,企业资产流动性降低,流动资金不足,严重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与投资者的收益预期发生偏离。

3、财务维度风险辨识

(1)融资风险。传统企业融资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内源融资是指降低企业留存收益与股利分配,将上一年度的利润投入本年度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减少资金缺口;外源融资主要包括银行借款、发行融资债券与增发新股三种方式。无论是新设立的电子商务企业,或是向电子商务企业转变的传统企业,对资金都有着强烈的需求与巨大的缺口。尤其是处于萌芽期或成长初期的电子商务企业利润留存较少、盈利能力不足,缺乏商誉,并且固定资产不足,可抵押物价值低,导致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可行性均不高,其融资困难成为普遍现象。

(2)投资风险。传统企业向电子商务企业发展,其初始投资基本需要一次性到位,且金额很大,电子商务化后期则需要不断地进行电子商务系统的升级和维护,也需要资金的不断投入,且电子商务系统通常被划入无形资产范围,每年需要计提摊销。与投资成本相反,收益的增加是一个长期的、逐步的过程,电子商务企业想要在短期内收回投资成本是相对困难的,这使得电子商务企业相对其他企业投资风险加剧。

4、前景维度风险辨识

(1)竞争风险。目前我国电子商务企业数量颇多且发展程度不统一,其经营范围涵盖了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2006―2010年是电子商务企业发展最迅猛的五年,自2011年起,电子商务消费者的增速急剧减缓,由50%降至20%,流量红利较之前几年大幅下降,并且主流电子商务领域如服装、图书等已基本形成稳定竞争格局,用户消费习惯相对固定,若想取得竞争优势只能通过降低产品价格让利消费者来实现,因此各类电子商务企业将面临着来自同类企业的巨大竞争压力。

(2)市场风险。我国电子商务企业虽起步较晚,但在庞大的市场需求量推动下,电子商务发展迅猛。经过近十年的指数型增长后,且伴随着市场参与者的不断进入,电子商务企业市场容纳量趋于饱和,电子商务企业出现流量红利减少、品类消费习惯固定化的现状。因此在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前景中,能否有效占据市场份额、赢得消费者,将成为电子商务企业需要面对的关键风险。

五、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对我国现阶段电子商务发展状况的分析,利用哈佛分析框架,构建电子商务企业价值流转模型,从中分析出,电子商务企业在战略层面面临经验风险和信用风险,会计维度存在存货周转风险和资金周转风险,财务维度存在融资风险和筹资风险,前景维度存在市场风险和竞争风险。虽然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面临诸多风险,但只要积极做好风险防范与控制,电子商务企业仍存在广阔的上升空间。

参考文献

[1] Prasanna Gai,Sujit Kapadia:Contagion in financial networks[J].Bank of England. Quarterly Bulletin,2010(4).

[2] Efraim Benmelech,Nittai K:Bergman:Bankrupt and the Collateral Channel[J].The Journal of Finance,2011(2).

[3] 崔淑芬、孙立恒:战略成本管理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应用――以余额宝为例[J].财会通讯,2015(25).

第8篇:电影的商业价值范文

一、电子商务价值创造

企业资源观(RBV)中关于IT价值创造的理论研究为电子商务价值创造过程的研究打下基础。RBV研究表明,IT价值主要由IT人力资源、基础设施、无形资源等因素决定的,企业资源与能力在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过程中影响组织绩效,而流程是企业资源转化为绩效的媒介,运用流程绩效能够衡量IT价值。在此基础上的研究表明,企业电子商务能力与IT基础性资源是相互联系的,企业IT基础性资源的有效整合能够实现企业信息的共享,为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有效地平台,加速企业供应链流程的整合,因而有效地提高企业的销售额,使企业获得更高的绩效[1]。RBV研究理论证明了流程是IT价值创造过程中的重要媒介,为企业电子商务价值创造过程的研究打下基础。

二、电子商务价值创造过程

本文提出企业电子商务价值创造过程是与企业战略、企业资源、企业能力及企业价值四部分相关联的完整过程。

1.战略规划

电子商务战略规划指的是企业高层管理者充分发挥自身的领导能力,制定出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战略和实施计划,并通过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形成电子商务能力,以实现电子商务价值为真略目标的管理活动。战略规划受企业战略定位、管理者领导能力、组织准备等因素的影响,其电子商务价值过程模型的建立重点分析战略层面支持组织实施电子商务的战略管理能力及其主要因素。

2.IT资源IT

资源是企业运行电子商务的过程中能够获取并利用的资源,但IT资源对企业来说是不可模仿的重要资源,是有利于企业电子商务运行的有价组织资源。本研究将企业电子商务的IT资源分为信息系统集成、复合型人力资源和价值链伙伴就绪这三大类[2]。信息系统集成利用网络将支持企业信息共享和合作的数据资源进行集成,促进企业电子商务的顺利运作;复合型人力资源是一种无形知识资源,既包括企业电子商务管理者的领导能力,又包括企业员工的整体知识技能,它与IT是互补的关系,是IT技术的掌握着和运用者;价值链伙伴资源指的是企业供应商、商等,是企业电子商务运作的合作伙伴,是企业重要的外部无形资源,与企业电子商务的应用水平有直接关系。

3.电子商务能力

电子商务能力指的是企业在开展电子商务流程中利用IT资源创造电子商务价值的能力,主要目的是反映企业创造的流程价值。电子商务流程主要包括共享信息能力和合作流程能力,共享信息能力指的是电子采购、订购、客户关系管理等过程中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共享信息的能力[3],重点强调的是电子商务企业之间共享经营管理信息的能力。合作交流程度指的是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互动合作的水平,以及企业内外部协作一致性程度,重点强调电子商务流程实现跨组织合作的能力。

4.电子商务价值

电子商务价值指的是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流程的水平为企业创造出的直接价值,本研究主要采用流程绩效表现出电子商务的IT价值水平,这与普通企业的财政绩效指标是完全不同的,能够直接判断企业电子商务的运行效果。电子商务流程绩效指的是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流程的终端绩效,主要体现在企业运用IT资源并转化为电子商务能力,最终形成电子商务价值,主要变现为电子商务交易流程的处理速度、运行成本降低、库存控制能力、客户满意度等各项绩效成绩。本研究中将企业的三项核心电子商务流程进行运用,有效地解决了流程绩效的指标量化难题,将理论运用至实践操作中。

三、讨论

本研究针对四个维度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所构成的价值产生进程进行分析,论证和分析四个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以电子商务理论及RBV理论为模型假设依据,将电子商务能力的产生和中介作用作为模型假设的主线,主要将价值产生过程分为战略规划资源阶段、资源转化为能力阶段和能力产生价值阶段,完整地体现出电子商务价值产生的过程。战略集成规划IT资源阶段,战略规划对复合型人力资源的影响比较大,这表明企业在运行电子商务中应关注培养员工的能力,其次考虑信息系统集成和伙伴资源的规划,这是企业完善战略规划并取得竞争优势的保障。IT资源转化为电子商务能力阶段,IT资源和能力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三类主要IT资源在电子商务流程中被整合利用。其中复合型人力资源全面作用于共享信息能力和合作流程能力,并成为电子商务能力的两个核心资源,IT资源能否被有效利用直接关系到企业电子商务的实施水平,总之智力资源、技术资源及伙伴资源的综合使用是电子商务能力形成的主要表现。电子商务能力产生流程绩效阶段,企业流程绩效是由企业电子商务流程所形成的电子商务能力变革与创新决定的,主要通过共享信息和合作流程的共同作用下充分发挥企业有形和无形资源的价值,并最终利用资源整合实现电子商务流程绩效[4]。其中信息共享与合作是相互联系的,如果只能满足其中一方是无法达到预期价值效果的,因此企业要突破简单信息共享的初级合作模式,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多进行合作与交流活动,实现两个能力共同作用下的电子商务价值过程。

四、结论

企业电子商务价值创造过程是由战略、资源、能力、价值这四个变量关系构成的动态过程,其过程主要分为战略集成规划IT资源、IT资源转化为电子商务能力、电子商务能力产生流程绩效这三个基本阶段,这也是电子商务创造价值的内在作用机制。企业电子商务的战略本质是利用战略规划及IT资源,以价值创新为根本目标,最终提高企业电子商务能力;在战略规划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复合型人力资源,形成以人力资源为核心的资源互补和才能优化,并集成利用组织的IT资源,充分认清IT资源的整合规划与电子商务价值形成的关系。由此可知,我国企业管理者在开展电子商务的过程中要树立IT资源整合的战略管理理念,将三类主要IT资源进行集成规划和利用,同时注重培养企业复合型人才资源,促进企业IT资源的整合利用水平。共享信息能力和合作流程能力存在相互关联,这两者有利于存进IT资源向流程绩效进行转换,深入至电子商务流程水平的提升中[5]。

本研究通过对量化电子商务流程绩效确定电子商务创造的直接价值,这一研究弥补了传统财政绩效不能准确度量电子商务价值的不足,主要从流程水平对电子商务能力和绩效关系进行解释,真实地反映出电子商务产生价值的整个过程,扩展企业对电子商务价值的认识。企业电子商务价值过程的作用机制研究还需要不断深入和扩展,以期创新和完善我国企业电子商务价值理论研究成果。

作者:李 瑶 单位:1.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 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刘谆.客户服务导向的企业内外部电子商务能力与绩效的关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

[2]许军,梅姝娥.基于动态能力的电子商务价值创造研究[J].经济管理,2011,(02):153~157.

[3]王宇.基于碎片模型的社会化网络商务价值创造机理[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3,(11):2900~2910.

第9篇:电影的商业价值范文

[关键词] 电子商务;顾客价值;运营;B to C模式

[中图分类号] F062.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2-0089-03

[基金项目] 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系统管理”(批准号:T0502);上海市教委发展基金项目“TOC理论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批准号:06EZ024)

[作者简介] 李芳,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运营管理、物流管理等;(上海 200433)

罗清明,复旦大学MBA,广东宝供物流集团物流师,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广东 广州510630)

叶春明,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运营管理、生产管理等。(上海 200433)

顾客价值是顾客对于所提供的所有产出物,包括产品、服务和其他无形资产的感知,它是运营体系管理的重要因素。顾客价值要求从顾客开始评估,了解顾客购买、继续购买或不购买某个公司产品(服务)的原因,并进而驱动供应链的改变和改善。通常对顾客价值的评估包括服务水平和顾客满意度,关注顾客价值,不仅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也是从产品或服务为导向转为顾客为导向的运营管理理论发展的结果。创造顾客价值是公司目标的驱动力,顾客价值的提升与改进涉及到公司整体营运体系的改进。电子商务具有不确定性,在电子商务环境中需要以提升顾客价值为前提,需要通过对商品管理、库存管理、配送管理的改进,提高企业在同行业的竞争力。本文就此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为电子商务运营体系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

一、B to C商务模式下的顾客价值评估

B to C商务交易方主要由S(供应商)、B(网商)、C(客户)和L(第三方物流)组成,整个业务活动中伴随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其中,网商一般不与顾客直接产生物流,而是通过第三方物流(专业的运输企业和配送企业)完成商品交接和货款代收。因此,供应商、网商和第三方物流都可以直接或间接通过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运营绩效影响顾客价值。

以下对国内某B to C商务网站的顾客满意度和服务水平进行调查评估,并作拟合分析,从中可以衡量目前国内电子商务的顾客价值感知。其中每项指标最高分为5分,最低分为1分。

1.产品感知。从满意度和重要性两方面分别对产品的价格竞争性、产品种类、产品无缺货、新颖独特性、功能使用性、产品使用效果、实物与图片差异度、图片清晰度、图片文字完整度、品牌认知度、产品材质、产品加工质量、售后服务等方面设计评价指标并作拟合分析。图1为得到的产品感知拟合曲线。

调查显示,以上指标中产品无缺货、功能使用性、产品使用效果、产品材质在顾客价值感知中的重要性和满意度方面存在较大的背离性。说明了目前电子商务中存在订单履行率较差、产品功效宣传与实际相差较大、产品做工质量较差等问题。特别是产品缺货问题严重,这也反映了电子商务的订单不确定性引发的库存管理难题,使得销售商在库存成本和销售机会成本的权衡中处于两难境地。因此,在不确定订购环境中选择合适的订购点和订购数量是电子商务库存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

2.服务感知。从服务满意度和重要性两方面分别对顾客订购方便性、付款方便性、送货方便性、送货人员态度、送货准确性、收包检验方便性、退换货方便性、促销活动合理性、个性化服务、客服热线接通性、客服人员态度、客服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设计评价指标并作拟合分析,得到服务感知拟合曲线。

以上指标中,付款方便性、送货方便性、送货准确性、退换货方便性、客服解决问题能力等在顾客服务感知中的重要性和满意度方面存在较大的背离性。这主要是由于目前缺乏与电子商务相匹配的支付和物流系统,同时对第三方物流服务质量难以实现动态跟踪,顾客不能得到实时的信息反馈和投诉处理。

3.影响顾客重复购买的主要因素。引导顾客重复购买是电子商务的营销重点。受消费者年龄、职业、收入、消费偏好和社会流行趋势的影响,电子商务消费具有偶然性、随机性和发散性。在顾客购买行为中既有基于商品价值的必然因素,也有冲动性消费的偶然因素。因此,关注顾客重复购买行为,分析顾客放弃重复购买的原因对全面把握顾客价值有重要的意义。表1为调查取得的影响顾客重复购买的因素。从中可以看出,顾客中意的商品与商品价格是影响顾客重复购买的主要因素;其次是缺货和服务质量;最后是商品质量类。

二、制约顾客价值的主要因素

1. 商品特性。在B to C初级阶段,图书、音像、软件、IT数码设备是主导商品。这类商品体积小、易于储存和运输,单品价格低而利润高,产品具备标准化。随着电视购物、邮购模式的发展,标准化商品正在向个性化商品转化,时尚服饰、家居用品、健康用品等已成为购物的主要品类。由于要保持较快的市场反应和库存周转率,使得商品更新、供应商更替的周期越来越短,电子商务较短的商品生命周期增加了供应商管理和库存管理的难度。在缺货引发的销售机会成本和库存成本的选择中,网商出于规避风险考虑常倾向于选择缺货,从而降低了顾客价值。

2.订单波动。受区域消费能力、客户集中度、季节因素、商品吸引力、促销力度、库存缺货(补货)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电子商务订单呈现小批量、多批次、快交付、大波动的特点,如图3所示,订单波动与商品缺货互相影响,致使日常运输、配送调配和成本控制的难度加大,物流各环节负载不均衡,配送的规模效应难以发挥,给第三方物流管理以及配送成本、质量控制带来难度。

3.支付方式。电子商务常采用货到付款和款到发货两种支付方式,由于国内电子货币体系尚不完善,考虑到支付安全性和操作复杂性,消费者在购物中更习惯于验货付款和现金支付。货到付款业务流程比款到发货方式更为复杂,目前国内的网购、电视购物基本采用款到发货方式,少部分邮购公司则是两种方式混用。

4.配送支持。目前国内除了中国邮政、中铁快运、民航速递以及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公司外,众多的快运、速递公司普遍存在“小、散、弱、乱”的特点,在合作中信息不透明、服务不到位、质量不稳定、财务风险大,难以实施有效的管理。近年来一些快运、速递公司欠逃货款、悄然消失的事例屡见不现,更对代收货款业务形成一定的财务风险。

5.服务政策。电子商务常见的服务政策是商品的退换货政策,包括只收不退、全收全退、半收半退(指客户只收订单中的部分商品,并支付部分货款)。其中最为复杂的是货到付款后的半收半退政策,主要涉及到帐务调整和商品调整。据统计,目前发生退换货的订单数约为总订单的20%-30%。显而易见,半收半退的服务政策考虑了顾客的价值,在实施方面却增加了营运成本和流程操作的复杂性。目前国内仅有少部分电子商务企业和速递公司支持这一政策。

三、基于顾客价值的电子商务运营体系改进策略

对于销售区域较为分散的企业,在服务水平管理、商品管理、配送管理、库存管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分析某商务网站抽样调查的客户地域分布,得到上海、江苏、广东和北京四地占有近40%的客户量,显而易见,如果对所有的顾客采取同样的服务水准,从资源约束角度而言,很可能出现优质顾客得到的却是较差的服务,影响顾客的整体价值。因此,按80-20原则对顾客作ABC分类,上海、北京、杭州、广州等为代表的特大中心城市属A类,顾客集中,易于配送;天津、福州、南京、武汉、苏州、无锡等为代表的次发达城市属B类,顾客较少,配送难度较小;成都、重庆、西安、沈阳、温州、宁波等为代表的偏远城市属C类,顾客很少,配送难度较大。同理,根据销售额或出货数量也可对商品进行ABC分类。在此基础上,确定不同的服务水平。

1.确定服务水平。按照ABC分类,可得到区域-商品的9个不同的组合。分别从订单满足率、配送时效、退换货政策、增值服务等方面对应不同的服务水平(如表2所示)。由于在实际营运中商品配送服务并不作区分,因此主要从库存管理、紧急加单等方面进行区别处理。

2.商品管理。调查显示,顾客最为关注的是低价、新款、实用的商品。因此首要做到总体价格调低,这是吸引顾客并促使顾客最终产生购买行为的关健;其次是做到产品的新颖独特,增加男式、儿童及中老年人用品,在同种商品中增加颜色和款式;在商品材质选择和商品信息介绍方面注意细节,重视服饰类产品的面料及舒适感,服装类的颜色能接近自然色;在物品的功能介绍特别是美容器、保健品方面做到详实而不夸大;对家居用品的介绍突出方便、快捷和实用性。

3.库存管理。由于商品低生命周期和订单的波动影响,致使库存管理难度较大。主要表现为缺货现象严重。特别是喜欢的商品、新品,特买品经常缺货,打击了购买热情。为降低缺货发生的销售机会成本并减少库存成本,在采购时,可与供应商在合同中约定一定数量和价格的商品回收。如采购(T+t)数量的商品,其中T为概率较大的一次订货量,t为防止短期缺货而做的不确定性定货量。如果发生缺货,t可作为短期的缓冲;如果发生积压,由供应商按照约定价格回收。这样做的效果就是由销售和供应双方共同承担市场中的不确定性风险,并通过扩大销售实现供应、销售双方的利益共享。同时对缺货情况妥善处理,能及时补到货,缺货商品在网上应该有所提示,并通过E-mail、手机短信及电话及时主动通知客户。

4.配送管理。目前国内电子商务企业基本在仓储管理方面选择自营,在配送方面则选择外包,通过公路、空运完成长区间运输,再由快递公司或中国邮政(EMS)实现终端派送。从发展核心竞争力的角度出发,同时考虑到营运控制力与商务信息安全性,企业基本不会选择将全过程物流自营,普遍选择业务部分外包,而选择自营整体物流业务的则少之又少。为考虑配送时效性、配送成本、服务质量等综合因素作国内配送网络规划。根据地域分布,分别采用公路、铁路、航空等运输工具以及直送、转运等配送方式。

四、总结

创造顾客价值是公司目标的驱动力,顾客价值的提升与改进涉及到公司整体营运体系的改进,而在不确定的电子商务环境中以提升顾客价值为前提,从而提高企业在同行业的竞争力。本文从电子商务B to C业务模式中的客户价值出发,对顾客需求、产品选择、价格和品牌、增值服务及客户关系进行了分析,总结了电子商务运营体系下的商品特性、订单波动、支付方式、配送支持、服务政策等方面制约顾客价值的因素,从服务水平分类、商品管理、库存管理、配送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方案。

参考文献:

[1]李鼎.电子商务基础[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9.

[2]Kenneth C.Laudon, Jane P.Laudon.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蔡双立,蔡春红. 第三方物流企业顾客价值需求满足模式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5).

[4]曾叶 ,周剑.第三方物流成本竞争优势的经济学研究[J].管理科学文摘,2005,(10).

[5][美]大卫・辛奇・利维,菲利普・卡明斯基,伊迪丝・辛奇・利维.供应链设计与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6]黄立平,吴继兰.第三方物流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的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