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家庭与社区教育范文

家庭与社区教育精选(九篇)

家庭与社区教育

第1篇:家庭与社区教育范文

【关键词】家庭资源;社区资源;教育资源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2)12-0040-03

【作者简介】曹玉兰(1969-),女,江苏兴化人,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师。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幼教工作者已逐步建立起开放的教育资源观,并致力于开发利用家庭、社区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幼儿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笔者就“幼儿园利用家庭和社区资源的情况”,对扬州市不同区域、类型、级别的40所幼儿园做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从整体来看,扬州拥有丰富和广泛的家庭和社区教育资源,为幼儿教育资源的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幼儿园利用家庭和社区教育资源的现状

(一)教育资源开发利用形式多样化

1.幼儿园利用家庭教育资源情况

调查发现,幼儿园已经充分考虑到对家长资源的使用,内容涉及家庭资源的人力、物力、社会关系、信息资源等,形式包括家长供物、家长助教、参与管理、协助保育、活动设计、活动评价、活动组织、信息资源提供、家庭互动等方面,如图一所示。

由图一可以看出,扬州地区幼儿园利用家长资源最主要的三种形式为:家长供物、家长参与管理和信息资源运用。其中,家长主动供物的幼儿园有23所,占调查总数的57.5%;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有14所,占35%;利用家长的社会关系获取信息资源有14所,占35%。

通过访谈幼儿园“如何利用家长资源”,我们发现,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已不是幼儿园课程的唯一开发者与执教者,家长也积极参与到幼儿园课程建设中。在家长群体中有不少人热衷于幼儿教育,他们往往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职业专长和兴趣爱好,因此,有的幼儿园会请家长来园与孩子一起进行亲子活动,或邀请有特长的家长来园组织与开展教学活动。在调研的40所幼儿园中,有75%的园所每学期都会结合课程内容,请家长来园做“编外教师”,这不仅充实了教育力量、丰富了教学内容,还让家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对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也有了更多的了解,更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增长了他们的生活经验。

2.幼儿园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幼儿园运用社区教育资源的形式多样,较典型的有公园、医院、超市、公安消防、图书馆、邮电局、书报亭、交通管理、银行、餐厅、加油站和车站等12种,如图二所示。

从图二可知,幼儿园利用较多的社区资源是超市、医院和书报亭,其中利用超市资源的有35所,占87.5%;医院为27所,占67.5%;书报亭有23所,占57.5%。

在就“幼儿园附近1公里左右有哪些社区资源可以利用”问题对园长进行访谈后发现,在园长们提及的社区资源中,频率出现最多的资源是公园和学校,其次是超市和医院,还有邮电局和服装店等。当谈及资源的拥有与利用之间的关系问题时,有50%的访谈对象认为,虽然幼儿园拥有丰富的社区教育资源,但却没能完全开发和利用;在利用资源时,也仅仅停留在“走马观花”的层面上,并没有挖掘出这些资源真正的教育价值。

(二)教育资源利用呈现整合性

1.教育资源与家长职业及特长相结合

幼儿家长所从事的职业各不相同,涉及社会的各个行业和部门。幼儿园邀请那些职业具有明显特点的家长来园参与活动,往往能在知识结构、职业经验与技能方面弥补教师的专业欠缺。在我们调查的40所幼儿园中,有24所幼儿园每学期会安排2~3次 “家长进课堂”的活动,如邀请做牙科医生的家长给大班幼儿讲解“换牙”的知识,请做交通警察的家长给孩子们讲解交通规则、示范交通指挥手势,请在艺术学院当教师的家长给孩子们介绍乐器知识,请在市气象台工作的家长给孩子们介绍简单的气象常识等。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不但充实了教育力量,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育实效,还增进了家园间的联系。

2.教育资源与家庭环境资源相融合

家庭作为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位,蕴藏着十分丰富的资源。 在幼儿园开展主题教学活动时,很多家长会和孩子一起收集与主题相关的实物、图片等资料,或者和孩子一起制作教玩具,为幼儿园教育教学、游戏开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此外,有的幼儿园还积极挖掘家庭人员构成资源的价值。如在开展“家庭学习共同体”活动时,让孩子走进不同的家庭,使得很多三口之家的孩子有机会接触到家庭中的不同成员,与同伴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亲密接触。通过开展这些活动,不但提高了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密切联系,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家园教育观念的统一。

第2篇:家庭与社区教育范文

一、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师的自然情况

1.学历层次较高,性别结构偏差较大学历层次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人在某个领域专业知识的丰厚和成熟度。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师全部具有全日制大学专科或本科学历,学历层次较高。另外,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师的性别结构偏差较大,女性居多,占89%;男性较少,仅占11%。2.专业结构多元化,教育类专业所占比重较低家庭教育指导师通过与家长及儿童的互动进行评估,找寻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帮助家庭协调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培养孩子生活和学习习惯,帮助家庭走向和谐与幸福的人员。家庭教育指导师的指导对象不仅包括孩子,还包括家长。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师的专业分布较广泛,涵盖心理学、汉语言文学、社会学、计算机信息技术、会计学、公司管理、艺术设计、小学教育等多个领域。从社区家庭教育指导的多元实务角度来看,学科领域多元化有利于更好地与不同背景的家长互动与沟通,能够开展多领域、多角度的家庭教育指导。但从家庭教育指导师的内涵和家庭教育指导的主旨来看,教育学与心理学学科背景的不足和缺失可能会降低家庭教育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性。

二、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师的职业认知与认同情况

职业认知是对职业性质、内容、目标等的认识和理解,职业认同是指对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里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正确的职业认知和认同会影响从业者的归属感、忠诚度、上进心和成就感,是人们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达成组织目标和个人价值的心理基础和动力。家庭教育指导师的主旨是帮助家长提升家庭教育的能力,解决家庭教育中的困惑,纠正家长已存在的不良家庭教育方法和理念。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师中有33%认为家庭教育指导能够完全解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67%认为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问题。可见指导师们的职业认知度相对较高。另外,指导师们对家庭教育指导师的职业发展前景认同感较高,83%的人认为未来职业发展前景会很好。

三、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师的职业发展与需求情况

第3篇:家庭与社区教育范文

关键词: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

人的成长过程中,教育的作用非常大,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家庭以及社会三方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初中教育阶段,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身体和心理都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此时的教育,不仅会影响学生健康心理结构的构建,对学生三观的形成,以及良好学习习惯、身体素质的养成也会产生直接影响,为了能够为中学生创建一个和谐、优质的成长学习环境,整合学校、家庭以及社会三方资源,构建“三位一体”合作模式,是我国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关系模型

1.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展开的合作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合作是以学生为核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基本目标。由家长和老师共同协作,完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双向教育目标。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两者之间进行合作能够收获一个多方面的成果。通过两者之间的合作,两者之间能够形成一个有效的沟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能够及时掌握,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会有所帮助,家长通过参与到一些学校的教育中,能够了解到学校中的一些学习进度以及教育发展方向,这样家长能够通过家庭教育对学生进行辅导,家长通过参加家长协会,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还能够提高家庭教育的效果,还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使得学生不仅具有高水平的学习能力,还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

2.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开展的合作

因为社会教育的类型有很多种,所以学校教育在与社会教育进行合作的过程中,可以分为几个层次。首先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中的社区教育之间的合作,社区作为一个中间的平台,是家庭和学校之间的桥梁,为整个三位一体教育合作体系提供了一个基础作用。其次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中的校外教育之间的合作。通过两者之间进行合作,能够将一些校外的教学资源引入到校内教学中,实现校内教学的多样性。最后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中的大传媒之间的合作,这种合作为学校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和技术,通过传媒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社会。

3.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共同携手的合作

第一,两者之间通过合作能够将教育功能进行结合,不论是家庭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有一个相同的目标,就是促进学生进行全面多层次的发展。第二,两者之间通过合作能够将教育资源进行结合。一些社会中的教育机构针对学生和家长开展亲子教育活动,不仅能够增进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了解,还能够提高家长的素质。家庭和学生通过一起参与体验活动,不仅能够构建一个和谐家庭,还提高家庭教育的效果。第三,将教育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一些社会教育机构中开展的家庭式教育活动,为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家长能够借鉴社会教育中的活动来开展家庭教育,进而提高家庭教育的教学效率。

二、“三位一体”育人模式

1.学校为本的“三结合”教育模式

这里所指的以学校为本的三结合教育模式是指在教育中以学校为主体,学校在整个教育中起到一个领导组织的作用,这种合作的形式是根据学校本身的特点进行确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家长实际参与到学校教育中。家长不在是家庭教育中的主导者,家长也能够通过学校组织的一些活动和平台参与到学校教育中,使得家长在学校教育中也具有一定的地位,发挥一定的作用。家长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联谊会,校长公开热线等等参与到学校教育中。家长在学校中还可以作为教学监督者,在学校的课程开发以及教学评估中能够提供一些重要建议,学校也应该鼓励家长积极地参与到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向学校反映一些基本意见,学校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家长监察代表,督促学校按照正常的轨迹运行。

第二方面是学校对家庭教育做以指导。学校应该对家庭教育承担一定的责任,因为家长毕竟不是专业的教育者,不能够将一些教育知识准确全面的教给学生。学校可以针对家长的综合素质设置相应的家长课程,将一些家庭教育知识传授给家长,并对家长的家庭教育方式进行指导,进而形成一个双向的教育模式。学校还可以定期举办一些研讨会,将家长聚集在一起,针对家庭教育进行研究和交流,学校还可以邀请一些具有先进的家庭教育模式的教育学家在学校中做讲座,帮助家长普及家庭教育知识。使得家长在各个方面的知识都有一个较好的理解,在调动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积极性的同时还能够提高家庭教育的教学效果。

第三方面是学校教育社会化。学校应该将自己的教学资源在社会中进行分享,与一些文明社区携手,创建一个良好的社区教学环境。学校老师能够主动走入到社区中,利用社区资源开展教育活动,将自己的知识都传授出去,提高社区的教育水平。学校还可以与公安部分进行联合合作,邀请一些优秀的公安干部担任学生的法律班主任,在学校中给学生开展法律知识与行为知识的教学。学校应该充分的将一些校外的教育资源进行引入,丰富学校的教育类型,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些具有社会性的实践与公益活动,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度。利用媒体开展素质教育,为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审美观,能够对一些不良信息进行屏蔽,不受到影响。

2.家庭为本的“三结合”教育模式

这种三结合的教育模式是指应该将家庭教育所具有的基础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进而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持续稳定的发展提供一个有力的基础保障。家庭教育主要从下面这两个方面进行:

第一个方面是家庭学业辅导。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帮助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这是一个与学校教育相衔接的部分。家长通过家庭教育,能够了解到学生在学习中的情况,知道学生对那些知识掌握的不好,进而能够针对这些知识对学生进行辅导。现代社会中很多的家庭因为家长事业比较忙,会选择一些家庭教师来辅导学生学习,使得学生能够对学习充满兴趣,对于一些学习成绩弱的学生能够借助这个机会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对于一些学习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可以借助家庭教师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激发潜力。家庭教育也有弊端,因为家长掌握知识陈旧,会在辅导的过程中将学生带入误区,学生因为各种补习班,减少了对多方面知识的了解。

第二个方面是家长联合会。这是学生家长们自主组成的一个具有社会性质的组织,通过将家长的力量进行联合,能够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进而能够形成一个教育工作模式。家长在家长联合会中不仅能够学习到一些先进的家庭教育方法,还能够在这里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家长在家长家长联合中能够相互交流学习,提高自己的家庭培训技能。家长联合会还对学校教育具有监督和问责的权利,有效的监督学校。家长联合会还可以利用一些社会资源,对学生按照安全和亲子教育,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社会为本的“三结合”教育模式

社会为本的“三结合”教育模式的特点在于主要依托社会平台和社会资源开展的三结合教育。主要包括:

1.社区为本的教育模式

包括:成立未成年人教育协调组织,成立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建立社区教育组织网络,组织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活动。多渠道、多层面的发掘社区内的各类人力资源,动员、整合这些资源,建立较为完善的社区未成年人教育队伍体系。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通过合并、回收、吸纳、置换、建设等多种方式搭建和利用社^教育阵地网络。积极办好社区家长学校,培育家长的现代育才理念和教子方法。积极培育社区民间组织,广泛开展各种活动,丰富未成年人的精神生活,陶冶未成年人的道德情操。坚持“堵疏”结合,优化互联网网络环境,教育引导广大未成年人自觉践行网络文明公约,正确使用互联网。

2.社会化家庭教育指导

包括三种形式的社会化家庭教育指导:社区对作为本社区居民的未成年人的家长进行指导;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等对作为本单位职工的未成年人的家长进行指导;通过互联网、电视、广播等大众媒体对广大家长进行指导。家庭教育社会化工作格局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配合与互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载体。它创造了一种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文化、人际氛围,弥补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在时间、空间和内容中的不足,有助于家庭、学校、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成员素质的整体提高。

3.校外活动教育为本的教育模式

成立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联席会议,统筹协调校外教育活动,整合各类校外场所资源,促进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的有效衔接。就校外活动场所本身而言,制定为未成年人开展活动提供便利的方案,采取流动少年宫、科普大篷车、巡回展览等方式,主动走进学校、社区,积极开展面向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娱乐活动以及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机结合的活动项目。

四、结语

学校、家庭与社会三者之间相互联系,但是也存在巨大的差异,以教育的视角,分析三者的关系与区别,并加以合理利用,这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目前,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模式,成为了教育改革的重点,整合一切合理整合的力量,为中国教育服务,这不仅仅是教育工作者们的责任,也是家长与社会各界共同承担的责任,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与腾飞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任园园.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三位一体”模式推进[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05:19-21.

[2]马萍.“互联网+”背景下家校合作育人模式的构建[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6,03:47-49.

[3]孙茂安.关于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合作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6,29:16+19.

第4篇:家庭与社区教育范文

(一)城镇化的背景

城镇化进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它前进的速度不仅表现在区域经济发展、政治民主化的方向,更朝向农村基础教育扩展。农村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幼儿家庭教育又是薄弱环节,所以加强农村幼儿教育的家庭指导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课题。

(二)幼儿教育机构

幼儿教育机构的形式多样,主要是服务于0~6岁幼儿的保育教育机构。多指幼儿园、托儿所、早教中心、胎教学校等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进行相应教育指导的机构。农村幼儿教育机构有其自身历史性,不仅包括幼儿园,还有与小学一体化的衔接班,乡镇中心学校幼儿教育教研机构,社区幼儿教育服务机构,妇联、企事业单位等。本文主要从幼儿园、城镇社区教育两个角度来解读对农村幼儿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

(三)家庭教育指导

家庭教育指导一般是指由家庭以外的社会机构组织的,以家长为对象,以提高广大家长的教育素质、改善家长的教育行为为目标,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教育过程。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要体现出自身的教育特点与教育素养,它不仅包含教育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学习相应的教育技巧,以及与幼儿交流沟通的教育艺术。农村幼儿家长在育儿理念上更秉承传统的幼儿园教育方式,以及老人看护的教育形式,或多或少的影响了幼儿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发展。总之,农村幼儿家长教育意识的萌发,教育理论与实践水平的提升,还需要农村幼儿教育机构进行必要的指导。在国家重视城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积极向小型单元的家庭教育倾斜,将会给农村幼儿教育带来帮助。

二、农村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存在的问题

农村幼儿家庭教育中的家庭环境、家长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观念,家庭的教育行为、内容以及家庭结构中的关系、社区教育机构的影响、家园互助行动等多方面的因素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是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所要解决的范畴。对农村幼儿家庭教育的基本问题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探索家庭教育指导的有效途径。

(一)农村幼儿家庭教育的现状

家庭教育实施的关键因素要放在家长的素质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幼儿家长的文化水平也逐渐提高,他们越来越重视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从意识层面角度都愿意接受先进的育儿理念,以更好地指导幼儿的教育。但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教育困惑,不知道从何入手。家庭的收入也是影响家庭教育的有效变量。农村幼儿家长无论收入高低,都会在物质层面尽量满足子女的需要,而缺少精神上的关怀。收入的高低会决定教育的投入,但对教育的投入高并不意味着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所以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指导势在必行,适度的投入,获得有效的回报。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农村幼儿家长,他们的职业也决定了对幼儿教育指导的局限性。因为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的因素,很难有固定的时间与幼儿进行沟通和交流。所以幼儿教育机构进驻幼儿家庭中进行实践指导会更好地服务父母,提供育儿理念,提升育儿意识。

(二)农村幼儿家庭结构的关系

农村幼儿家庭结构关系中分为两大结构,一个是两代的亲子关系,一个是三代的三世同堂。两代的亲子关系中,农村的大多数家庭以两个孩子为主要结构。农村幼儿父母与子女关系融洽,但因为父母自身素质或劳动时间过长等方面的原因,会出现无暇或无意识顾及孩子的情绪情感变化、良好习惯和性格的培养等方面的问题,不懂得怎样疏导孩子的心理问题,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等。尤其两个子女的家庭,教育负担过重,会忽视家庭教育的有效实施。

(三)农村幼儿教育机构的影响

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幼儿教育机构在国家资金和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已经有了显著的提升。从幼儿园到乡镇中心幼儿教育教研机构,从小学内部的衔接班(学前班)到社区教育机构,都为农村家庭教育的指导进行服务。因为地域方面的因素,农村的幼儿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家庭教育的发展更是被忽略。只有各个机构以发展幼儿教育为己任,在分析幼儿园外部因素问题的同时,重视对家庭教育内部机制问题的探索,认真研究,积极实践,派专业人才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才能促进农村幼儿家庭教育的进步。

三、农村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的途径

《纲要》中明确地提出:“家庭是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当前家庭教育的内容由健康教育、认知教育、品行教育和审美教育构成,幼儿园和社区等幼儿教育机构以此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寻找最有效的途径对幼儿家庭进行教育指导。

(一)幼儿园对农村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的途径

农村幼儿园作为家庭教育指导的主要力量,它具有优质的教育资源,丰富多彩的指导策略,形式多样的指导方式。而且国家对农村幼儿园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持,通过对幼儿师资的相关培训,使教师吸收了很多优质的育儿理念,可以把当前的家庭教育内容,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法通过有效途径输送给幼儿家长,提高他们的育儿能力。

1.建立沟通渠道

农村幼儿园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不仅仅限于早晚接送幼儿,而需要建立多种多样的沟通途径。家访和家长约谈是最行之有效的途径,通过此种方式教师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家长的幼儿经验,针对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问题,给予指导。班级QQ群、微信群的建立,可以随时接受家长传递的困惑性信息,并能够进行及时的解决。家长的调查问卷和致家长的一封信可以通过书面的形式,发现家长在家庭教育的难题,进行必要指导。因为地处农村地区,很多幼儿都是由老人来照顾,家长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成为了难题。但多种沟通渠道的建立,可以间接的对父母进行必要的指导。

2.搭建互动平台

互动平台的搭建可以给家长提供一个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增长教育理念的平台。最直接的途径是新生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思维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一些良好习惯的养成等知识。家长学校可以邀请相关的专业人才进园为家长提供育儿知识,例如乡镇的妇幼保健医院的医生讲解幼儿的饮食营养等方面的知识。条件和设施略好的农村幼儿园,可以建立育儿互动平台,可以让家长在平台上提出问题,参与讨论,最后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3.参与开放活动

农村的家长开放日不能只是形式性的参与,而需要家长通过观察了解幼儿园来建立对幼儿的关注,和其他的家长进行育儿经验的交流。以家长学校为主要途径的开放活动,要有计划的组织家长进行系统家教知识的讲授,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同时幼儿园也要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不仅及时解决家长的教育困惑,也请家长根据孩子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幼儿园出谋献策,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社区对农村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的渠道

城镇化发展的进程必然导致社会结构的变化,城镇社区的出现与逐步的发展完善正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城镇社区的发展逐渐被认可,其前提需要农村社区发展的整体与全面,以及格式布局的合理性。社区中对农村家庭教育的指导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农村幼儿家庭教育的指导值得期待。但城镇社区作为幼儿学习生活的主要环境,幼儿通过社区获得知识、掌握技巧、培养健康的体魄已经成为必需。社区应该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地服务于本区幼儿家庭教育的指导。

1.联合辖区资源,进行育儿专项指导

农村幼儿家庭教育的指导离不开社区的扶持。社区可以充分利用本辖区的有效资源,进行育儿的专项指导。例如,可以利用辖区内的医院,邀请相关医生为家长讲解卫生保健的常识,补充家长在幼儿健康教育方面的不足。也可以邀请当地的广播、电视台,录制相关的育儿采风,增补家长幼儿美育教育的知识。同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如果有村官大学生的社区,可以邀请为本辖区的家长讲解育儿品行和认知教育方面的知识,增加知识,拓展视野。

2.根据不同需求,开展育儿沙龙活动

城镇社区和城市社区对家庭教育指导的价值同样重要。根据本辖区家庭的不同需要,城镇社区也应该定期为家长举办育儿沙龙活动。可以邀请幼儿园的园长与老师向家长介绍幼儿入园认知学习的重要性问题,幼儿良好习惯养成以及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育儿方法等问题。还可以邀请乡镇中心学校的教育教研员讲解国家对幼儿教育政策的倾斜,幼儿教育发展的价值和意义等方面的知识。提升农村幼儿家长重视育儿教育的意识,补充育儿知识的理念,从根本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幼儿发展的巨大影响,为农村幼儿家庭教育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争取政府资金,完善育儿资源建设

社区的资源应该是丰富多样的。城镇社区还在稳步建设中,必然会存在缺少资源的问题,尤其是教育资源。国家对农村幼儿教育给予重点的鼓励和扶 持,那么城镇社区应该积极做出本辖区育儿指导教育方面的计划与预算,争取获得政府资金的支持。城镇社区需要建立教育图书馆,采买书籍要包含幼儿家长的育儿知识与经验的书籍。有条件的社区还应建立阅览室和放映室,在休闲时,可以组织家长到阅览室阅读书籍,到放映室观看科学育儿知识的视频。同时,城镇社区应该为辖区幼儿建立城镇档案,从而制定科学的育儿计划,指导父母详细记录幼儿的成长,并及时提出指导建议。

四、结论

第5篇:家庭与社区教育范文

【关键词】家庭;幼儿园;社区;互动合作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04-0044-03

【作者简介】郑慧俐(1987-),女,江苏淮安人,淮阴师范学院学前教育系讲师、硕士。

一直以来,幼儿园作为幼儿教育的主要机构在幼儿教育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人们渐渐意识到,幼儿教育仅靠幼儿园单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家长是孩子的首任老师,家庭环境、家长教育观念与行为习惯不仅塑造着孩子的个性,而且还影响着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与成长。而家庭又居住在不同的社区里,“社区是由聚居在一定地域内,互相联系着的具有共同成员感、归属感的人群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牡区作为社会环境之一,同样影响着幼儿的成长。

近年来,家庭、幼儿园和社区三方面的合作越来越成为各国幼教改革和发展共同关心的问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到:“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条件。”情境教学理念认为,知识只有在它所产生及应用的活动与情境中去解释,才能产生意义。因此,知识绝不能从它本身所处的脉络环境中孤立出来,在本质上,它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学习需要融入实际社会文化与脉络情境中,方能建构出有意义的知识。家庭、社区是幼儿生活的真实场所,幼儿每日的生活无时无刻不与家庭、社区中的各个要素发生联系。此外,从教育理念上看,终身学习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结合体,终身学习应以家庭、学校、社会为空间场所,贯穿个体从生到老的各个时期。因此,家庭、幼儿园和社区的三维互动可以建构一个网络式的教育环境,进而形成幼儿教育的合力。

一、家庭、幼儿园和社区教育的特征与功能

家庭教育是亲情化的教育,具有随机性和生活化的特点。家庭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技能与文明礼仪,其影响方式是个别化的。家庭教育往往缺乏计划性,以生活教育为主,容易忽视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

幼儿园是有目的、有组织、专门的学前教育机构,其目标是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和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向幼儿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幼儿基本的生活技能与学习的能力。幼儿园教育是以集体化的影响方式,对全体幼儿进行保育和教育。而单一的幼儿园教育具有一定的封闭性。

社区是大众的公共资源,社区教育有助于拓宽幼儿的视野,增加幼儿对社会知识的了解,帮助幼儿更好地融入社会。但是社区教育者的教育意识不够明确,教育的针对性也不强。

因此,家庭、幼儿园和社区三者之间不应是分离和对抗的,而应当是互补合作的关系,三者之间应形成教育的合力,共同承担幼儿的保育与教育责任。

二、家庭、幼儿园、社区融合教育的发展现状

(一)家长参与合作教育的意识淡薄

目前,家长对与幼儿园合作的意识还比较淡薄,家长缺乏合作的意识,很少主动协助教师共同帮助孩子成长。有的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缺乏持续长久的家园合作;有的家长与幼儿园的合作只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入地解决实际问题;还有的家长缺乏科学的育儿观念与有效的教育策略,导致与教师的教育观念与行为出现不一致,而这种不一致削弱了教育的有效性。

(二)幼儿园合作交流方式单一

通常的家园合作模式是以幼儿园为中心,缺乏对家园合作意义的深层次解读。幼儿园未能提供良好的途径和方法让家庭参与进来,致使家长常常觉得难以介入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之中。此外,幼儿园组织的家园合作活动的种类与方式单一,难以有效调动家长和社区参与的积极性。此外,幼儿园还缺乏与家庭或社区合作的正规评价体系,使得幼儿园与家庭的融合教育难以实现。

(三)社区对幼儿教育的支持不明显

社区缺乏向家庭、幼儿园开放资源的意识,与幼儿园、家庭的联系不够紧密,没能承担起构架家园间桥梁的作用。在物质生活高度繁荣的社会中,幼儿容易欠缺自主性和自立精神,缺乏社会责任感与规范意识。但是,目前的社区层面缺乏幼儿教育的相关知识,不懂得社区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忽视甚至无视社区环境对孩子发展所起的作用。

三、家庭、幼儿园、社区的三维互动合作

Epstein等人的研究指出,“合作”(partership)就是教育者、家庭和社区成员一起工作、共享信息、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收获成功。让合作的单位或个人认识到家庭、学校和社区对孩子的学习和发展有着共同承担的责任。孩子是成功合作的中心,他们共同存在于这三种环境之中,他们将这三种环境的成员互相连接起来。

(一)家庭与幼儿园的互动

家庭与幼儿园的互动应该采用“家庭到幼儿园”和“幼儿园到家庭”的双向交流方式,主要表现为家长参与与家长教育两个方面。

1.家长参与

Swap(1993)提出了家庭与学校关系的四种模式,这一框架有助于教育工作者转变他们关于家长参与的原有观念。这四种模式的第一种是保护模式(The protective model),视家长参与决策或合作解决问题为对教育人员工作的一种干预行为,家长参与的策略使用多由一些形式化的参与方式主导;第二种是学校对家庭传递的模式(The protective model),大多数家长参与计划都属于这一模式,多是由学校行政人员单方对家长传达讯息,如学校为家长举办父母成长班等;第三种是课程丰富模式(The enriehmentmodel),是教师与家长共同发展社区文化,使之成为学校课程的一部分,由来自社区的家长担任教学工作等;第四种是合作关系模式(The partnershipmodel),认为家长参与并非学校教育的补充,而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在幼儿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应该提倡第四种合作关系模式。家长参与既包括家长与学校合作的实际活动,也包括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相互学习。具体说来,家长参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支持

家长在教育支持过程中要保持积极的态度,具有实际的行动。首先,家长应从财力、精力、感情上对幼儿教育给予支持,保证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必需品,协助幼儿园对孩子进行教育,在理解、鼓励并相信幼儿的基础上,形成对幼儿教育的高度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其次,家长应积极参与幼儿园举办的各种亲子活动,以增加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拉近亲子关系,了解幼儿教师的工作。在参与的过程中,家长可以向幼儿教师提出疑问或寻求帮助,以有效构建双方互动交流的渠道。

(2)课程协助

幼儿园在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应积极鼓励家长参与,让家长成为课程开发的合作伙伴。幼儿园可不定期地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活动形式可包括:进入班级听课、检查幼儿饮食卫生情况、参观幼儿的美术作品、观看幼儿的文艺表演、参加家庭趣味运动会等。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能使家长了解幼儿园的工作与幼儿在园的情况,从而达到家园教育的一致性。此外,幼儿园还可利用家长职业和专长的多样性,让他们成为幼儿园开发、实施探究型课程的宝贵资源库。

(3)制定决策

幼儿园应关注、重视家长的信息资源与决策建议,引导家长互相联系,共同分享教育经验,参与幼儿园教育的相关决策。制定决策意味着分享观点和行为的合作,目的是为了提高幼儿园的保教质量,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家长参与幼儿园决策的制定,可以使家长意识到自己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从而明确自己在家园合作过程中的地位。幼儿园可设立“家长接待日”,定期组织家长交流、互动。由园长和教师代表组成小组负责接待家长,小组成员的主要职责是听取家长对幼儿园各项工作的意见或建议。

2.家长教育

家长教育是指幼儿园为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时效性,对家长在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指导。学校要视家长为促进孩子学习的积极合作者,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认真考虑家长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并对家长的教育方式和与学校合作的方法进行指导。

(1)信息反馈

家园合作是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和幼儿园指导家庭教育的双向合作活动。幼儿园要向家长积极反馈幼儿在园学习、生活的情况,一方面让家长了解幼儿学习的知识、亟待培养的能力和情感,另一方面还要让家长了解与课程相关的内容,使家长了解孩子具有的独特兴趣与才能。

(2)教育指南

家长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为此,幼儿园应积极开展家长咨询活动,如组织园长、保健医生、有经验的教师以及幼儿教育专家,组成咨询解答小组,采用家园信息窗口、座谈或讲座等形式,定期为家长解答育儿过程中的各种难题。通过咨询活动帮助家长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协助家长提高教养幼儿的技能,从而使家长能够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采用科学的教养方式。幼儿园与家庭教育的渗透与融合,可提高幼儿对自身能力的自信并保持学习的兴趣与积极的态度。

(二)幼儿园与社区的互动

幼儿园与社区的合作,是一种双向的合作,既是社区对幼儿园的支持与帮助,也是幼儿园对社区的服务。

1.拓展学习空间

幼儿园可积极利用社区资源拓展幼儿园课程的学习空间,将社区的物力、人力条件转化为幼儿园学习活动的重要资源。社区里一般都有供幼儿玩耍的场地和设施,教师可以在社区范围内寻找各种资源,包括交通道路、建筑工地、消防队、公园和娱乐场所、博物馆、居民街道、商店、图书馆、操场等,让幼儿在这些物质环境中感受更多的价值与文化。幼儿园还可以发挥社区中各种专业职能人力资源的作用,如社区中的警察、教师、医生、行政人员等,让他们走进幼儿园与孩子互动。社区提供的物力、人力资源可以让幼儿获得来自幼儿园系统资源之外的真实体验,拓展幼儿学习的空间,让幼儿逐渐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

2.促进社区服务

幼儿园可充分利用本园的教育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教育与服务,幼儿园的园舍、大型玩具等可定期向社区开放,幼儿园的会议室、演出设备、场地可适当与社区共享。幼儿园作为专门的学前教育机构,还应担负起向所在社区及其成员传播科学教育观念和传授科学育儿知识的任务。园长、教师、卫生保健员可以向社区人员介绍婴幼儿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以及如何预防疾病等知识,从而真正实现幼儿园、社区的资源共享。

(三)家庭与社区的互动

1.家长积极参与社区活动

家庭是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整个社区的素质。社区中的个体是有差异性的,家长可在与社区中的他人交往中,获取更多的幼儿家庭教育经验。家长应积极参加和支持所在社区的学习文化活动及公益活动,在参与社区活动的过程中,家长会逐渐懂得利用知识和社区资源增长自己的技能和才能,并使家庭与家庭之间有了更广泛更密切的互动,从而感受到自己作为社会人存在的价值。

2.促进幼儿形成社会认同感

第6篇:家庭与社区教育范文

关键词:大理白族 家庭教育 民族特色

白族人民一直以来具有优秀的文化教育传统,家庭教育是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白族谚语说得好:“好的龙头三弦,弹出好歌好调,好的父母家庭,教出好儿好女。”白族家庭教育在孩子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历史上,白族创造了独特的、灿烂的白族文化,同时也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家庭教育方式。

为了对大理白族地区现代家庭教育现状及其对白族子女的健康发展有一普遍认识,课题组成员在白族聚居地剑川县展开了调查。本次调查研究主要采用了调查问卷的方式,设置了两份调查问卷,分别针对家长和子女,每份问卷为30道题,并辅之以个案访谈法、文献查阅法、入户访问法等进行调查。针对子女的问卷发放了300份,回收284份,有效问卷为260份,有效问卷率为86.67%,而针对家长的问卷共发放了15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100%。

一、大理地区白族家庭教育的现状

自有大理地区的历史,就有了大理地区家庭教育,但严格意义上的大理地区家庭教育应该从唐天宝时的南诏时期开始。白族地区的家庭教育主要沿着两条线路发展:一是知书识礼或家道殷实的家庭,由上一代人教下一代人课读,或请人到家教其子弟课读;二是由教师独立举办,或由家庭、宗族、街坊、村寨等集体聘请教师办私塾。元、明、清时期白族地区家庭教育有两类:一类叫蒙学,又叫乡学、村学、私塾;一类是宗教设立的义学和名门望族设立的蒙馆。时至今日,白族地区的家庭教育仍然是子女教育中一重要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白族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

1.大理地区白族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

大理白族家庭教育的内容复杂,涉及一个人基本生存生活的各个方面,但也有一些共同的主体。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关于个人生活的教育。从调查访谈中了解到,大理地区家庭生活教育,农村主要是让男孩子参加较重的体力劳动增强体质,女孩子学会讲究卫生、洗衣、做饭操持家务;城镇则主要是要求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注意加强营养,通过要求孩子不偏食等教育形成良好健康生活习惯。

第二,关于个人品德的教育。大理地区家庭非常重视思想品德教育,为孩子进入社会生活做准备。学龄前儿童主要是进行道德启蒙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包括尊敬师长、团结友爱、助人为乐、文明礼貌、不打架、不骂人、诚实、勇敢、知对错等。进入学校以后,家庭思想品德教育成为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主要是进行学习目的、意义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教育,包括爱学习、爱劳动、爱集体、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教育,学会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

第三,关于社会生活的教育。此类教育包括民族语言、民族风俗习惯、民族节日、民族歌舞、民族艺术、、各种禁忌等。第四,关于社会实践的教育。从调查访谈中了解到,大理地区家庭教育把对孩子的社会实践教育作为最重要的教育内容。当前,大理地区社会实践教育内容是:教育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树立吃苦耐劳、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教孩子学会做各种常规家务劳动的技能和技巧;教育孩子爱惜劳动成果、支持孩子积极参加公益劳动。

2.大理地区白族家庭教育的基本形式

大理地区白族家庭教育的形式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第一,以优美的环境净化人。大理地区白族都非常重视家庭环境的建设,从家居地理、房舍建筑、屋内布置等,无一不经过精心设计完成。家居地理往往选择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交通便利的地方。房舍建筑多数保留本民族特色,有的是完全的本民族建筑风格;有的是传统与现代结合,加上本民族的元素;有的是中西合璧,加上本民族元素。通过家庭环境建设,教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审美、学会生活;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第二,以语言教化人。在调查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大理地区家庭受现代教育理论影响深,很多家庭在教育孩子时采用的方法是科学的,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方法上采用专制、独断方法的家庭只占很小比例。在与孩子沟通时,教育方式多数采用谈话、讨论的方法。对学龄前儿童、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孩子多数采用谈话的方法进行教育、沟通;对高中、大学年龄阶段的孩子多数采用讨论的方法进行教育、沟通。

第三,以当下教诲人。在调查访谈中我们发现,大理地区家庭教育与中国其它民族家庭教育有相同相近的地方,就是大理地区家庭教育方法也通常是“遇物而诲”。父母对儿女的教育大多采用这种办法,在共同参与的活动中,利用各种时机向孩子灌输道德观念,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感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这种教育一般效果都不错,因为它具体形象,丰富多彩,易于为孩子接受。

第四,以榜样激励人。榜样教育是以家长和别人好的思想和行为教育和影响孩子的一种具体、生动、形象的教育方法。大理白族地区许多家庭在孩子教育中采用树立榜样,以身作则的教育方法。给孩子讲英雄人物故事。如本民族的英雄人物段赤成、白洁夫人、周保中的故事,历史英雄人物故事如、、雷锋的故事,科学家如爱因斯坦、牛顿、钱学森的故事。大理白族地区家庭教育中家长很注意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第五,以学习提高人。大理白族地区学习的主要方式就是读书、看电视、上网。目前,随着电视、网络的普及,看电视、上网成了白族家庭教育中传递知识、信息的重要手段、途径。

第六,以习惯培养人。在调查访谈中了解到,白族地区大多数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重视孩子生活学习时间的科学安排,要求孩子逐渐实现生活的自理。对年龄较小的孩子多用示范、启发、点拨、暗示、诱导方法进行教育,对大一些的孩子主要是监督执行,经常提醒的方法进行教育规范。对孩子,调查访谈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大多数都不放任迁就,对吃饭、睡觉、穿衣、个人卫生、自己居住的房间、上学、按质按量完成作业等都有明确要求。

二、大理地区白族家庭教育的局限与不足

第一,大理地区白族家庭教育存在封闭性。大理地区家庭教育存在的封闭性是指两个方面的客观事实:一是大理地区地处中国西部,地理位置客观上造成大理地区家庭教育的封闭性。在吸收外来思想文化结合自身文化形成自己文化形成了本地区的家庭教育思想和方法后,从古代到现在,大理地区家庭教育一直是相对独立和封闭的,家长的意志、兴趣、爱好、思想水平、教育能力总是受到所处的环境和地域的局限的,这一点在大理地区农村家庭教育中很突出。二是家庭地位和作用的变迁使家庭教育具有封闭性。家庭生活具有封闭性,在一个家庭内部,以什么思想作指导、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教孩子什么、怎样教,这些问题往往是家庭自个的事,具有私密性,外界难以知晓,使家庭教育具有封闭性。大理地区家庭教育受到这种变化的影响,也具有封闭性,这一点在大理地区城市和城镇很突出。

第二,城市与农村发展的不平衡性。在调查访谈中发现,大理地区家庭教育存在着城市、城与农村发展的不平衡性。大理地区的城市、城镇与农村由于经济条件、教育环境、教育思想、教育方法的差异,导致城市城镇与农村家庭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城市和城镇的交通、网络、电视、电话、通讯、教育、教学基础设施条件等优越于农村。在白族地区城市和一些城镇,多数家庭对孩子已经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基础设施条件进行家庭教育,而对于大理地区多数农村家庭来说除电视普及外,其它家庭教育条件还不具备,在使用先进教育手段进行家庭教育上还远不如城市和城镇。

第三,在教育内容上重知识的积累而轻能力的培养。在调查中,家长把学习成绩、品德修养放在首位的占35.23%、31.25%,把兴趣爱好、身心状况放在首位的占5.11%、25.57%,把能力培养及其它放在首位的占2.84%。多数家长认为孩子做习题比参加家务劳动、适应社会等更有价值。一般家长对能力培养的认识不够深刻,认为只要文化成绩好,兴趣爱好、能力培养可以放一放,这样就容易教育出高分低能的孩子。

第四,留守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形势严峻。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村孩子留守的越来越多,留守孩子成为当前农村的普遍现象,特别是子女年纪较小的家庭中,父母外出务工的较多,这些家庭中,或是单亲监护,或是祖辈监护,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随之部分或完全丧失,家庭的教育功能不断地弱化,这就给他们身心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此外,农村基层有很多不良的习气在冲击着孩子正在形成的世界观,如在农村泛滥成灾的非法玩麻将、打牌等现象,许多小孩都耳濡目染,甚至也以此作为自己的休闲娱乐方式,很多孩子也参与其中,节假日更是如此,这对他们良好品德和世界观的培养极为不利。

三、对大理地区白族家庭教育的几点建议

第一,进一步加强对大理地区白族家庭教育的关注和研究。大理地区家庭教育的研究,到目前为止没有一支专门的研究队伍,只是一些研究文化,历史和从一般意义上研究教育或民族教育的专家学者在他们的研究中兼职研究。只有加强对大理地区白族家庭教育的研究,才能改善可能存在不良教育方式,促进良好的大理地区传统家庭教育模式的构建,才能探索出大理地区青少年家庭教育的更有效的方法。

第二,对大理地区传统白族家庭教育方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应用现代教育理念来对大理传统家庭教育方式进行改革,是维系大理地区传统教育方式的一个有效方法,通过对传统家庭教育方式的改革与创新,可以使大理地区的传统家庭教育模式得到有效的保护,同时也可以改变一些不利的家庭教育方式,促进和发展以白族传统家庭教育方式为主的各民族家庭教育。

第三,重视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的促进。调查发现,大理地区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视与其重视教育的民族文化传统是相符的。父母们有相当强烈的教育意识,期望孩子读好书,能够成才。但是,好的意识并不代表就会产生得当的教养方法。在这点上,大理地区父母和其他民族地区的父母一样,都会出现可能导致相反结果的教育方式。再者,从事农业生产的大理地区父母也和其他地区农村中的父母一样,繁重的生产使得自己很难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孩子的教育,因此,在重视家庭教育的同时必须加强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必须成为家庭教育有力的指导者。此外,白族地区传统家庭教育带给孩子的是做人方面的一些培养,而学校教育除了知识灌输之外,更重要的是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道德和能力上的进一步促进。

第四,增加大理地区白族家庭教育中民族文化的内容。调查研究表明,部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已经不再进行或减少了民族文化传统的教育。千百年来,大理地区家庭教育在以汉族文化为主导中也没有抛弃本民族的文化,不能让本民族文化在家庭教育中丧失或逐渐丧失,必须增加大理地区家庭教育中民族文化的内容。现代社会中,大理地区家庭教育中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已经减少了,而民族文化的家庭教育对孩子认识本族文化和传承民族文化来说是必要的,大理地区家庭教育应该把民族文化教育纳入其中。

总之,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是一个人人生发展中的启蒙阶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工作。每个孩子的成长,都需要家长的培养、学校的重视、社会的关注,只有这样才能给孩子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白族家庭教育中有许多优秀的教育成分以及教育特色,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借鉴和思考。但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子女教育问题也较为突出,家庭教育中在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上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在教育内容上重知识而轻能力培养、期望很高,方法简单、缺乏同学校的配合沟通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家长教育方式方法以及观念等方面的原因,也有学校、社会缺少对家庭教育的配合和支持等方面的原因,故更应努力把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格桑顿珠.白族文化大观[M].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2]孙丽婷.从阿昌族的家庭教育看民族文化的传承[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5(2).

[3]吴磊,钟国芳.赣南农村家庭教育调查研究[J].农业考古,2007,(6).

第7篇:家庭与社区教育范文

关键词 社区教育家政教育心身保健教育审美教育

社区教育是推动社区发展的基础,是基层社区组织或社区工作者,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对社区成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系统影响的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以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人,提高社区成员的整体素质。从目前我国社区的发展状况看,社区教育的重点是推行社区公众教育,基本出发点是以人人接受教育、人人参与教育为宗旨的社区公众终身教育。它是实现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有效形式,是实现建设学习型社区的最佳途径。具体活动形式有:

一、社区幼儿教育

由于幼儿是对社区依赖性较强的群体,所以幼儿教育是社区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单位办幼儿园的局面已经不复存在,计划经济时期各个单位不管大小都办幼儿园和托儿所的情况已经成为历史,幼儿教育归向社区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每个家庭的情况看,家长为了安心生产、工作和学习,减轻教育子女的负担,都希望就近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这就为社区的幼儿教育提出了社会需求。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每对夫妻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为以后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以上的因素都为社区的幼儿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机遇,社区教育管理部应该抓住机遇,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从幼儿园的选址、设计、设备、教师、教育方针、教育内容等都要精心策划和落实,以创新的精神、现代的观念、服务的宗旨办好社区的幼儿教育。使居住在本社区的幼儿在社区内就能受到良好、优质的教育。

二、家政教育

家政教育是向社区居民进行家庭科学管理教育,涉及每个家庭及成员的现实利益,是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主要内容有:家庭育儿、心身卫生与保健、营养与配餐、家庭理财、家庭教育方法、家庭布饰与审美、家庭关系的调适等。家政教育是--f-j综合性的教育活动,通过家政教育使人们增长家庭生活知识和家庭管理知识,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管理和建设家庭,形成正确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提高家庭生活质量和家庭成员的人生质量,为建立文明、和睦、温馨、幸福的家庭作出贡献。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家政服务开始走向社会化,进行家政教育就显得尤为必要。家庭的文明、幸福是社区稳定、社会和谐的基础。

三、居民道德教育

在社区居民中广泛开展道德教育,是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通过公民道德建设的不断深化和拓展、逐步形成和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既要重视公民的社会公德教育,也要重视家庭美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社区居民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能自觉的用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参与和落实。社区教育必须把公民道德建设融于社区管理工作之中,逐步形成道德教育与社区管理,自律与他律互相补充和促进的运行机制。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社会舆论等方法,更加科学、有效地引导人们的道德观念,规范人们的行为,提高居民的道德素质。使德教育真正的起到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确立道德信念,坚定道德意志,形成道德习惯的作用使居民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意识修养、道德选择能力和道德践行能力。

四、居民心身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心身卫生和保健问题越来越重要。人生的质量、家庭生活的幸福和社会的文明都与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有密切联系,尤其是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要。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积极的心理状态,个体在这种状态下能够很好的适应环境,使生命具有活力,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心理健康的人一般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良好的人际关系、热爱生活、积极工作,有较强的协调和控制情绪的能力,能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特别是在社会全面转型时期,各种矛盾突出、尖锐,社会竞争激烈,面对剧烈变化的社会环境,没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很难适应的,更谈不上发展。因此,人生的幸福需要心身健康,事业的成功需要心身健康,社会生活也需要心身健康,现代社区建设和完善更需要心身健康。心身健康是人民维持正常生活,参与社会活动的必需条件。社区管理者必须重视对人们进行心身健康教育,使本社区居民心身健康、人格完善,自觉地约束自己,主动关心他人,使社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风尚。

五、居民审美教育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仅有理智和道德,还要有审美的情趣和知识。审美是人们对美和美的事物的一种认识、一种激情、一种欣赏和评价,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审美感觉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可缺少的思想情感方式,它以情感、启示、满足、成功、愉悦等特殊形式来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审美实践活动能通过各种美的形象来触感,以美感人、以情动人,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教育作用。较强的审美能力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对人的全面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强审美修养是人们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方面和内在需要。不仅表现出人们审美的心态,还使人们从美的高度来审视现实和参与社区管理。因此,社区教育必须把对居民的审美教育作为重要内容,通过提高审美的知识和能力,激发人们的审美情感,从而使居民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社区、热爱祖国。

六、社区法治教育

第8篇:家庭与社区教育范文

在经济学上,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表现为教育的私人投资具有对社会的正外部性。卢卡斯认为:“人力资本投资具有溢出效益,每一单位人力资本的增加除了引起产出的提高外,还同时引起社会平均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而社会平均的人力资本水平决定社会平均的运作效率,总体效率的提高又使每个企业和个人从中受益。”[1]同时,劳动力流动也产生教育的溢出效应,其根源在于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对弱势地区和弱势家庭补偿问题的探讨实际上是与对教育公正与平等的追求分不开的。教育公平的思想和观念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实际上经历了“机会均等”和“结果均等”及两者的逐步调和的过程。“教育机会均等”最早被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作为招生原则,这一原则后来沿用至今。20世纪60年代,罗尔斯提出“结果均等”的目标,这就是罗尔斯公平判据中“平等性原则”之后的“补偿性原则”。这是因为,在事实上存在巨大的社会不平等的现实中,仅仅给予弱势群体“一视同仁”的对待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采取向弱势群体倾斜的“补偿性原则”,才能有效地减少不公平。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研究,对教育问题更多是从社会学上的阶层划分、哲学上的权利等方面进行探讨,缺乏从经济学视角研究教育的溢出效应以及对弱势家庭和弱势地区的教育决策的影响,现有的补偿政策也只涉及到对农村贫困家庭的教育补偿问题,而没有涉及到城市弱势家庭,以及区域性补偿问题。因此,需要在理论上明确拓展教育的外部性,夯实教育补偿的理论依据,在实践上探索一条促进教育公平、实现社会经济协调的路径。

二、外部性、劳动力流动与教育溢出效应

从教育的性质来看,教育被普遍作为一种介于“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之间的“准公共产品”,或者说教育既具有一定的“内部性”,又具有一定的“外部性”。从“内部性”的角度看,通过投资与接受教育完成其劳动力尤其是智力的再生产,从而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取得一定的经济收益。同时,教育又具有很强的“公共性”,教育本身就具有正外部性,除了提高社会生产率外,教育的外部性还表现为教育可以增加税收,提高社会内聚力,保持和发扬民主自由,降低犯罪率,改善社会治安状况,促进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等等。概括起来讲,教育的外部性表现为人力资本的外溢现象,这种外溢进而增进整个社会的福利,这决定了教育投资可以作为国家的财富和公共需要的资源,因而教育的私人投资就具有对社会的溢出效应。不但教育的外部性使家庭的教育投入产生对社会的溢出效应,同时,劳动力的地区和城乡流动又产生新的教育溢出,即随着人口的流动,教育的社会收益流入其他地方,使其他地方获益。我国教育体制是一个区域二元分割的结构,与户籍制度相适应,我国在教育上实行“属人原则”,即本地区的公共教育资源只对本地区的居民开放,排斥非本地居民,而在国民经济核算上则采取“属地原则”。教育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是与劳动者联系在一起的,当户籍制度把剩余劳动力限制在本地区时,教育的外部收益范围有一定局限,区域外溢性不明显。随着对流动人口控制的放松,除了通过升学和高层次人才的流动外,剩余劳动力的城乡和地区流动更值得关注。从劳动力流动的特征来看,首先是由农村向城市流动,城镇是劳动力流动的主要目的地。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在9300万流动劳动年龄人口中,流向城镇的人口为6700万人,流向农村的为2600万人。2005年全国的流动人口为14735万人,其中有50•1%是农村到城市的迁移。其次,是由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东部沿海地区以其在劳动力成本上的比较优势(吸引外国投资)参与国际分工,发展制造业,特别是出口加工业,并吸引区域内外的要素尤其是劳动力要素向东部汇集,形成劳动力流动的“拉力”。2005年,跨省流动人口为4779万人,在所有流向东部地区的迁移者中,东部地区各省之间的流动占17•9%,来自中西部地区的迁移者占82•1%,劳动年龄人口跨地区流动方向主要是从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人力资本理论强调经济增长不仅与劳动力的数量存在密切关联,而且与劳动力的质量密切相关,因此“劳动”实际上是一个数量与质量相统一的概念,而非单一的数量概念。从亚当•斯密到马歇尔以及其后的经济学家,无不肯定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在经济增长中的决定作用。我国人口的流动规模逐年增加,接受过教育的劳动力大批进入城市或由中西部进入东部发达地区打工,这些“廉价”而具有一定技能的劳动力为流入地经济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劳动力的地区与城乡流动,在资源得到有效配置的背后也是弱势地区教育产生溢出效应的过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2006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目前的进城务工人员达到1•2亿,到2020年,预计将有3亿左右农村富余劳动力到城镇寻求非农业就业的机会。在过去20年中,城乡之间的劳动力流动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为16%左右。再从区域流动看,如果以全部人力资本的存量作为创造财富的来源,在主要外来劳动力输入省份的GDP中,由外来人力资本创造的比例在20%以上,其中,上海和广东的比例达到了39•84%和27•52%。大量流动的劳动力在为当地创造出社会财富的同时,也提供了庞大的税收,从而为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财力资源。这时的教育已经突破了地方公共产品的范围,成为全国性的公共产品。劳动力的流入地区享受着输入地教育提供的社会收益,却并不需要为之提供资金等支持,这样的制度显然有悖于公共产品的提供原则。

三、溢出效应下的教育投资决策与教育贫困

教育发展主要取决于家庭和社会对教育持续不断的投入。一般认为,家庭的教育决策是对子女人力资本投资的理性选择过程,而选择的依据是对教育的投资回报率或未来受教育所获得经济机会的预期,以及教育的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这就决定了教育具有更显著的内生化特征,是社会经济内生的产物。从居民的微观层面看,教育之所以会成为多数居民的头号家庭开支,不仅是出于社会人本身的权利需求,其中更隐含了家长的心理预期:知识是可以改变子女命运的,即人们希望不断累加的教育投入能在若干年后给子女带来一个较为优越的工作和生活,对贫困家庭来说,这也可能是改变家庭社会地位的唯一路径。我国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实行成本收费政策,特别是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弱势地区,居民分担相对较多的教育成本,而这又直接影响到了家庭的教育支出。在这样的融资结构下,农村家庭与城市家庭相比,弱势家庭与其他家庭相比,在教育投资上更容易受信贷约束,面临着更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更重要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贫困家庭的子女在接受教育甚至是高等教育后面临就业困难或回报甚低,这使贫困家庭面临着更大的困境,在高负担的背后是弱势家庭承担了巨大的教育风险。如果说教育的外部性使弱势家庭的教育投入低于社会平均的教育私人投入曲线,那么,在现阶段,农村生源和城市贫困家庭的子女在接受教育甚至是高等教育后面临就业困难或回报甚低,这使弱势家庭面临着更大的困境。从私人投入看,作为承担风险能力最弱的弱势家庭付出的投资得不到合理补偿,降低了弱势家庭投资教育的激励。作为一个整体,农村家庭与城市家庭相比处于弱势地位,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投入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差距明显。1995年,城市和农村家庭的人均教育支出分别为173•40元和56•78元,农村与城市的差距是113•62元,到2005年,城市和农村家庭人均教育支出分别为551•82元和148•57元,农村与城市的差距是403•25元,绝对差距增加了3倍多。尽管城乡家庭,特别是城市家庭的文化教育支出并不完全用于子女的教育,但对子女的教育的投入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支出,对子女教育投入的阶层差异可能比图2显示的略微小一点,但扩大的趋势却是不争的事实。但阶层性差距更体现在城市和农村内部,低收入家庭与高收入家庭相比处于弱势地位,与城乡差距的趋势相类似,10年来,从高收入家庭与低收入家庭教育支出的差距看,农村的阶层差距扩大了3倍,而城市则达到了4•5倍。教育的外部性的存在使弱势家庭的子女教育同样对社会非常重要,但教育投资风险和自身的承担能力的不足却使弱势家庭的子女教育日益边缘化。从公共投入上看,劳动力的地区和城乡流动使教育的外部溢出效应明显,而溢出效应影响了弱势地区政府的教育投入,使弱势地区的教育面临着资源严重不足即教育贫困的问题。与城市相比,农村整体上是弱势地区,基于调动地方政府办学积极性而建立的分级办学制度,必然造成各地区对教育资金投入上的城乡差距,而这种差距直接表现为在校学生人均财政教育经费的差距。就全国范围而言,1997年,初中学生的人均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城市与农村的差距分别为105•17元和98•96元,到2004年,两者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到215•91元和207•18元。如果将公共投入的比较放到劳动力主要输入和主要输出省级行政区之间,那么区域之间的分化将更加令人吃惊。2004年,财政预算内上海市初中学生的人均预算内经费支出高达3554•20元,而四川省的初中学生人均预算内经费支出只有430•97元,相差8倍左右。劳动力主要输入和主要输出省级行政区之间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区域教育公共投资差距的绝对值在逐步拉大,表明溢出效应越高,教育溢出区域的教育公共投入的激励越低。一方面,教育的现有差距依然存在;另一方面,作为主要投资来源的政府和家庭的激励程度的降低又进一步恶化了教育投入不平衡的程度,“教育贫困陷阱”的存在就成为必然。教育的发展程度取决于由经济发展所决定的教育的投入程度,而经济的发展又受到教育发展所决定的人力资本积累和分布的影响。教育贫困会随着经济的非平衡增长而逐步扩大,教育贫困和经济贫困相互强化,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家庭有陷入低发展和贫困陷阱的危险。

四、外部性内部化与教育补偿机制

消除我国教育贫困问题的特殊性在于,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不但城乡差别明显,而且各地还存在基于不同的资源、环境、历史、文化的发展差距。在差异性极大的现实中,仅靠同等对待的平均推进策略,企图通过社会发展自然地缩小和弥补差距的设想是不现实的。同时,教育的外部性和投资风险又降低了弱势家庭和弱势地区教育投入的积极性,因此,政府必须有对弱势家庭和弱势地区的补偿性的倾斜政策,或者说,在我国这样发展差距极大的人口大国,必须同时使用“发展性”和“补偿性”两种准则,才能有效地促进普及教育,增进教育公平。在经济学上消除外部性的方法就是外部性内部化,实际上就是要建立针对弱势家庭的风险性补偿机制,以及针对弱势地区的区域性补偿机制。

1.外部性内部化与弱势家庭的风险补偿机制

在经济学上,消除外部性最有影响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其中之一就是福利经济学家庇古提出的庇古税。庇古税的含义是引入政府干预机制,不仅是对负外部性的经济行为进行征税,而且还包括对正外部性的经济行为进行补偿,目的在于使外部性成本内部化。我国政府已经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但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在现阶段政府不能完全承担所有教育的成本,因此非义务教育需要收费。对于弱势家庭来说(如农村和城市的贫困家庭),越来越高的非义务教育收费,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同时,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使教育的个人回报越来越低。我国每年都有相当部分被录取的贫困学生自动放弃走进大学校门,除了家庭经济因素外,因为就业形势不乐观而放弃就读也是主要因素之一。所以,对我国的弱势家庭来说,要建立风险补偿机制。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奖)学金、助学贷款和和绿色通道等政策,同时,应该从大学阶段的教育扩大到高中阶段的教育,给特别贫困的家庭子女教育以特别补贴,切实减轻弱势家庭的教育负担,直至对贫困人口的子女实行真正的免费教育等措施,增加他们的受教育机会和改善教育条件。二是国家应该对农村和城市弱势家庭受到高等教育的子女的就业采取适当的倾斜政策,比如免费推荐、对贫困家庭子女自主创业给以特别扶持、在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招录人员时给以适当照顾等,提高他们的教育投资激励。总之,从弱势家庭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在各级教育阶段对弱势家庭进行教育补偿,通过平民化教育提高他们对生存和发展机会的选择能力,进而改变命运,摆脱贫困,最终通过教育的平等化达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预期目的。

第9篇:家庭与社区教育范文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在前不久召开的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对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意义做出重要论述。

新时期,从国家高层到普通百姓,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知愈发趋同。教育部2015年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2016年确立了10个不同层级的全国家庭教育实验区。日前,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在成都召开“全国家庭教育实验区工作经验交流会”,为各地推进家庭教育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政府发力,家庭教育不再仅是家庭的事

“做学生有课程,如何做家长却没人教,只能凭摸索、凭模仿、凭感觉。”很多家长有这样的困惑。

如何让家庭教育不再是一个家庭的事,而是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一个长效机制,让家庭教育发挥育人优势,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成为育人的“一体两面”,是实验区面临的共同难题。

上海市长宁区是全国实施“三优工程”的试点区、实施《儿童规划纲要》的示范区、开展全国妇联和联合国儿童发展基金会“家庭教育与性别平等”项目的试点区,目前已成立了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和工作网络。迄今为止,长宁区10余名教师通过培训、考试,并获得“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资格,成为区级和校级家庭教育指导的重要力量。

一些地方愈发认识到家庭教育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在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有一个家长学校讲师团,目前已有成员320人,成员面向学校和社会招募,只要热心家庭教育工作,有较强专业技能和教科研能力的教师(退休教师),都可以加入。这个讲师团针对家长困惑,除了在本校(园)家长学校授课外,还深入社区、村居开展家庭教育巡回授课。

在湖北省宜昌宜都市,实验区建设直接被列为市政府重点项目、市教育局2016―2017学年重点工作。构建家庭教育保障机制建设、家庭教育指导机制建设、家庭教育队伍管理机制建设3个项目组,项目组指定牵头学校,各学校结合实际参与自主选择,参与项目组研究,形成以点带面的研究机制,保障实验有效展开。

另外,各实验区在经费保障、科学研究、督导考核等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逐步完善相关做法,走出一条政府力推家庭教育的新路,取得体制机制创新成果,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有益借鉴。

开门推窗,指导广大家长教子有方

未来家校合作怎样走出同质化困境,如何得到更多专业化支持,尚需探索。

只要轻点鼠标或发条短信,就可通过空中信息对接,找到家庭教育的良策。广东省中山市的“空中家长学校”声名远播,目前已经有了微信版。作为中山市空中家长学校的“元老”,市侨中退休副校长黄国乐发现一些新的趋势,如从2008年开始,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咨询关于“人际关系”交往问题的明显增多;关于幼儿教育的咨询也增加了,“这也反映出,年轻家长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而且开始设计孩子的成长之路”。为给广大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山东启动了《山东省家长学校课程标准》的研制,设计开发了具有普及性、富有山东特色的家长课程体系,各地也开发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家庭教育课程。

在沈阳,该市教育局下发了《家长学校规范化管理实施方案》,基本实现了家长学校的规范化办学,做到了“五有”“三落实”,全市共建立了102所市级家长学校示范校。

新疆阿克苏建立了《阿克苏地区示范家长学校评估指标》,纳入地区“德育示范校”的评估体系,对家长学校开展评估验收,以评估促发展,规范家长学校建设;此外还建立了家庭学校互访制度,采取教师家访、家长开放日等形式平等对话。

让父母有机会学习做父母的智慧,而不是“无证驾驶”。家校合作本来属于跨界行动,意味着对行动范畴和边界的重新划定,有待于制度化规范。可喜的是,家校合作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的制度支持、经费投入、队伍保障,家庭教育不再是学校教育的附庸,而是在改善教育的生态环境。

优化阵地建设,形成家庭教育整体效应

在成都市武侯区,全区80多个社区家长学校通过引入社会组织,创办了“四点半学校”“阳光学堂”等项目,每年为3.1万人次提供服务,为家庭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除了引进专业化M织,武侯区还有了属于家长的杂志。2010年10月,家长学校总校创办第一本家庭教育指导刊物《武侯家长》,截至2016年9月,刊物共出版10期,发行10万册。2014年10月创办的武侯《家校报》月刊,目前已发行12期共30万份。

家长有了自己的“阵地”,形式多样的社会活动也形成家庭教育整体效应。近年来,武侯区通过组织开展多种活动,打造了家庭教育系列主题活动品牌,吸引14万余户家庭、40余万人参与。如磨子桥小学分校坚持10年的“亲子阅读”,使家庭教育得到进一步深化。

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把搭建平台作为推进家庭教育的有效途径,充分整合利用社会资源,着力搭建七大平台,推动了家庭教育社会化。例如,搭建关教联动平台,与关工委联合举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讲比赛和民族团结文艺汇演,让学生及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搭建食教联动平台,与食品药品监管局联合,深入各学校食堂和小餐桌,开展问题排查和监管,全力保障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