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研能力怎么培养范文

科研能力怎么培养精选(九篇)

科研能力怎么培养

第1篇:科研能力怎么培养范文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探索研究的能力,这一目标是开放的,没有可以具体量化的形式表现。新课标下的研究性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全新变革,它与以往的传统教学有天壤之别。

长期以来,我们的物理课程以实施学科程为主,强调的是物理知识的传统传授,有关研究性学习一直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面向新世纪进行的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逐步改变初中学生被动学习物理的倾向。因此,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行为引起了教育者更多的关注。

那么,物理教学中教师要从哪几方面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行为呢?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来看,兴趣是人力求探索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认识倾向。它是学习和探究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物理教学要把握其“密切联系实际”的特点,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意识。

例如;在讲“大气压强”一课时,先让学生猜测一下课本中图11-6的现象,由于初二学生表现欲强,故学生们踊跃的说出了自己的猜想,紧接着,由教师实际操作,结果出来,自然而然,学生就会问问什么?这样不知不觉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培养了他们研究性学习的意识。

二、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研究性思维的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探研究性思维能力,必须勤于思考,主动思考,在物理教学中存在许多抽象的理论概念,教师要多创设探究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例如:在学习“比热容”一节时,可以这样安排

(1) 演示实验:盛有等质量的水和煤油的烧杯,观察到两烧杯中液体的体积不同,为什么?回忆密度概念,强调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介绍电加热器

(3)提醒学生观察对象(温度计示数变化情况)

(4)此现象表明什么?引导学生思考。

(5)让水的温度上市到同样的温度,该怎么办?

由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回答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吸收的热量不同。

总之,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的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上进心,让鼓励性的话语和富有启发性的点拨成为学生心灵深处的阳光和探究问题的路标,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研究性思维和意识和能力。

三、正确引导,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行为

研究性学习强调为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学生按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和确定研究学习的内容后,通常采用学生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整个课程的内容、方式、进度、实验、实验地点、最后的表现形式等主要取决于学生个人或小组学生的努力。进行研究学习虽然要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师的引导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生在实验中往往只观察到一些表面现象,而忽视了进一步的探究,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把单纯的验证实验,改成探究性试验,使学生掌握探究方法。

例如:“电磁感应”一课这样设计:

(1)奥斯特实验揭示了一个什么现象?

(2)本实验的目的:探究磁能否生电,怎么使磁生电?

(3)如何进行实验,其步骤又怎样?

其中,问题(1)学生通过回忆可以自己回答;问题(2)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也可自己回答;问题(3)才是本节课的重点,需进行研究性学习,即做探究性实验。既然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就应该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始至终去设计实验方案,挑选教材,进行实验探究并初步得出结论。

总之,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其研究的兴趣,所以在学习方式上需要进一步的启蒙,如怎样确定研究学习的专题;怎样收集信息与处理信息;怎样进行观察记录并进行研究性思考等。

四、注意积累,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知识的学习以及经验的获得都在于不断积累,只有注重积累、善于总结,将学习过的知识归纳成一定的规律,才有助于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第2篇:科研能力怎么培养范文

    【论文摘要】研究生教育质量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日益受到重视。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本文从研究生培养教育、研究生导师队伍自身建设及研究生教育管理干部建设三方面探讨了研究生教育质量体系中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问题。

    研究生作为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在未来社会发展中将起到推进和引导作用。随着研究生教育发展规模扩大,研究生培养质量日趋成为高等教育中的焦点问题。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保证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根本;激励与约束机制问题则是质量保障体系中的核心问题。

一、激励与约束机制怎么

    有效的研究生教育的激励机制具有激励内容的生动性、激励形式的催进性、激励目的的引导性和激励本领的科学评论性等特点,它能使被教育者在心灵深处建立奋斗目标和约束性行为规范,形成勤奋地、持久地进行创造性劳动的动力。

    研究生教育质量体系激励机制的核心因素是人,即接受教育的研究生、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和导师、负责研究生工作的管理者。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就应研究如何制定规范合理的针对这三者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引发他们的自主创造能力、工作能力、业务能力,从而整体提高和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怎么

    激励机制是从整体角度出发,通过奖赏等方式支持强化一个人的行为表现符合期望方向和要求,以达到调动工作积极性的目的。约束机制是从抑制角度出发,通过一系列制度等措施来杜绝一个人与组织期望方向不一致的行为发生。约束机制的本质仍然是激励,也可以理解为负激励。

二、研究生培养教育质且体系中的激励和约

    在研究生的教育、培养过程中形成一个高效、有序的机制,是发挥激励作用的前提和关键。这种机制包括环境激励和自我激励两个方面。

    环境激励。从人性角度分析,人多有惰性的一面。当外界压力降低时,努力的动力和加速度也就降低了;相反,若外界压力增加了,努力的动力和加速度也就自然而然地增加了。所以,在研究生教育的培养和管理过程中,应该考虑建立一个良好的环境激励机制、明晰的奖“优”措施,典型引路,榜样垂范,使其处处受到无声的教育、熏陶和感染,从而唤起、推动、培养、发展研究生各方面的优秀品质。同时,我们要为研究生学术研究创造条件,建立有力度的研究生学术奖励机制,激励他们积极进行学术研究的欲望。除了学术奖,还可设“优秀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干部”、“研究生奖学金”等奖项,同时健全具有监督机制的评审组织,公开且逐级按层次评选,保证评奖的公平性和科学性。

    自我激励。环境激励只是一个外部条件,能否真正地将之转化为每一个研究生的内驱力,尚要取决于自我激励。只有自我激励真正起作用了,充分而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把“自新、自信、自强”的时代要求和重任转化为自觉的要求,才有可能产生动力。所以在研究生的教育、培养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引导,从而发挥好每个研究生的自我激励功能。怎么

在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中,也要建立约束机制。首先应建立健全研究生质量规范。质量规范的制定依据主要是我国自恢复研究生教育制度以来,政府有关部门已制定的诸多规范性条例或文件。主要有:国家教委制定的《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研究生工作的若干决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与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修改后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有关教育的总体要求、我国公布实施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建立“优胜劣汰”的中期考核筛选制度是非常重要的。研究生中期学习检查的目的是实行奖励与淘汰相结合的原则。中期筛选考核的内容应包括综合考试、学位课成绩和所修的学分数、科研和实践能力或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等。各方面表现优秀者可进入学位论文撰写工作,表现不及格者应终止学习按结业或肄业处理。中期考核应成为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约束机制的重要一环,学生、导师和管理者都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并互相监督,使之科学化、公开化、制度化,使之成为研究生进行论文答辩、获取学位的重要条件之一。此外,在研究生质量管理过程中,必须紧抓研究生考勤制度、考场纪律、学籍处理、教学评估等约束环节。

    三、研究生导师队伍自身建设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必须以高水平的学科建设和高素质的导师队伍为前提。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老师,更是促进研究生全面素质和能力提高的领航者。没有高素质的导师队伍,就不可能产生高质量的人才群体。故在导师建设方面,也应建立一种以激励、约束为核心的导师队伍建设管理体制。怎么

    首先,在导师遴选与培养工作方面,应建立起“公平竞争、合理评聘、有进有退、有增有减”的动态平衡机制,保证导师队伍优质。适当培养青年导师队伍,建立合理的老中青年学术梯队,并且注意培养学科、学术带头人,在发挥学科建设特色的原则上注重发挥教师的学术专长,使学科研究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同时,要为青年教师提供继续深造和出国访学等各种机会,使他们在各自学科领域中有所突破,有所超越,为学科的持续发展不断添加新鲜的血液。

第3篇:科研能力怎么培养范文

助理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招办副处长。负责考务录取、信息处理及招生计划制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研究生培养特色是什么?

中科大在研究生教育中重视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所毕业的研究生,普遍基础知识深厚扎实、外语及计算机应用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后劲足。

据统计,几乎所有研究生都参与了导师的科研项目,大部分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属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攀登计划”“国家973计划”等资助课题。许多研究生的在SCI、EI收录的学术期刊上。

中科大通过建立环环相扣、层层把关的质量保证机制,使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高。目前,学校共有39篇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入选论文总数列全国高校第五位,比例居全国之首;78篇论文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中科大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培养模式有什么区别?

中科大的本科生实际上都不是为了就业来培养的,我们是在培养一个很好的坯子,学生在4年的本科训练过程之后,这个坯子会培养得很好。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就是在这个坯子上进行的,这是在培养方面主要的差异。

相较以往,2014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研招会有什么变化吗?

近几年,中科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在3400人左右,其中招收学术型研究生1600人左右,专业硕士1800人左右。2014年研究生招生无大变化,仍以招收理工科学生为主,在每年的招生中,90%是理工类研究生,其中理学占43%、工学占47%。中科大研究生招生的理科学科全部是国家重点学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推免生比例占多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大量接收推免生为主。从这几年的生源质量来看,推免生还是比社会报考的生源质量要好一些。所以中科大非常欢迎有推免资格的学生。

研究生教育收费政策出台后,很多考生对是否考研犹豫不决,您怎么看?

学校还会通过增加奖学金的形式将学费返还的。其实攻读研究生是自我投资的一种形式,从国家层面而言,既然是自我投资,当然需要自己交学费。

您认为现在考研的科目中,哪一科需要改革?

考研英语需要改革,关键是考什么,考哪个方面。对于研究生,英语的要求是需具备听、说、写的能力,现在的应试考试无法很好体现。

现在对于考研的学生来说,已经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复习期,对于备考的大学生,您有什么建议?

政治和英语是全国统考的科目,并不是在为难学生,这只是一个环节,所以做足够的准备就可以。但是在专业课的准备上,一定要了解每个学校的特点,查看各个学校历年的试卷。但是不能盲目参考,像我们学校每两年就会更换一批命题老师,命题类型就会完全发生变化。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专业课上会给考生一些方向吗?

在考前一个月,也就是专业课命题结束之后。我们会针对已经命好的题目出一份考题大纲。这份大纲针对今年这份题目进行说明,说明选择题有多少,问答题有多少,各个知识点覆盖的比重是多少。这样的大纲才是真正对考生有指导意义的复习资料。

您建议大家怎么样选择导师?

导师带学生是非常慎重的。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有两个因素很重要,一个是学校的平台给你的环境,另一个是导师给你的指导,也许你将来在科研方面不那么突出,但是导师如果对你个人能力和素养方面培养成功,将来你还是会是一个成功的人。导师的世界观、视野会对学生产生非常好的影响。选择好学校,选择合适的导师是最重要的,不要盲目地选择名气大的导师。

您怎么看硕士毕业后是找工作还是读博的问题?

第4篇:科研能力怎么培养范文

过不断实践探索,确立了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和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高职教育本质上是就业教育,是“老百姓身边的大学”。传统学科体系下的课程和教材已经不能满足高职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业行动体系对课程和教材进行解构和重构。本文通过对学科体系和职业行动体系下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和教材开发作比较,进一步明确高职教育的目标定位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 学科体系;行动体系;课程;教材

[中图分类号] G714 [HT5H][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4738(2012)05-0018-03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教研项目:“会计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校本教材的开发研究”(项目编号:2012JB06)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程亚兰(1965-),女,汉族,十堰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副教授、注册会计师,研究方向:财务会计与审计理论与实践;张 萍(1977-),女,汉族,十堰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讲师,研究方向: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

近几年来高职院校通过不断实践探索,找准了自身的定位,确立了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和培养高

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高职教育把握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本质,在“高”和“职”二字上下功夫。高,意味着水平高,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在所从事的行业中具有一流的水准、一流的技能;职,意味着职业定向,更多的是强调岗位适应能力、岗位迁移能力、职业道德、职业文化渗透与内化。这些能力和素质培养必须靠职业行动,传统学科体系下的课程和教材已经不能满足高职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应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业行动体系对课程和教材进行解构和重构。教材是课程的细胞,课程是专业的支撑,如何开发出有特色与创新的教材,适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是当务之急。

一、两种体系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区别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从培养人才的类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科研型人才,侧重学术研究探讨,培养

的方式采用学科体系,这是目前大多数本科类院校的培养目标。另一类是应用型人才,侧重实际操作技能,培养的方式采用职业行动导向。高职院校从事职业教育,毫无疑问培养的是职业应用型人才。

学科体系,传授的是实际存在的显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即理论性知识,主要解决“是什么”(事实、概念等)和“为什么”(原理、规律等)的问题。职业行动体系,获取的是隐性知识——过程性知识,即应用性知识,主要解决“怎么做”(经验)和“怎么做更好”(策略)的问题。

由于职业院校培养的是职业应用型人才,所以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不能只做知识的“搬运工”,不要老是企图把图书馆里书架上的知识搬到学生的脑子里来[1],当然也不能只是让学生掌握那些企业让你做什么就学什么的技能。而是必须将可以传递、可以习得、可以复制的显性的知识,通过系统化的职业活动设计,使学生从基于实际工作过程的学习过程之中逐渐地习得和掌握那些可以写得出来的知识和技能,并转化为个性化的经验和策略。即熟能生巧,“熟”就是经验,“巧”就是策略。这就是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

两种体系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区别见表1:

二、在课程内容选择和序化上的变化

两种体系下由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不同,课程载体、学习内容的选择及教学组织方式均存在差异(见表2)。

学科体系课程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的逻辑结构为主线,侧重理论基础知识学习,实践课作为理论课的延伸和补充,自成系统。而职业行动体系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活动为主线序化教学内容,强调理实一体。我们强调职业教育要立足于职业行动体系,要更多地关注过程性的知识[2]。职业教育的所谓适度够用,就是要以 “怎样做”和“怎样做更好”的知识为主,“是什么”可以讲一些,“为什么”,特别是理论上的“为什么”,就应不讲或少讲。这是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所决定的。但值得注意的是职业行动体系按照工作过程来序化知识,意味着适度够用的陈述性知识的总量没有变化,而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按工作过程重新整合,排序方式发生了变化。

三、对教材教参的要求

由专业学科构成的以结构逻辑为中心的学科体系,教材的顶层设计重点放在理论方面,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应用是其次。因此学科体系的教材只能是理论教材,如果有应用性教材,也只会是辅的实验指导书,用以验证理论的正确。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不能讲“完整”,因此,学科体系的教材只能越编越厚,理实分家,且互相拷贝,缺乏特色和创新,不能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的需要。其教学内容就是按照课程教学大纲要求,使学生掌握各门课程的相关知识,结果导致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考试抄笔记。由于各门课程自成体系、相互独立,缺乏关联,即使学生能够掌握各门课的相关知识,在实际工作中,仍难以将分块的知识灵活应用,有机融合,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差、缺乏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素养,难以被社会接纳。

由实践情境构成的以工作过程逻辑为中心的职业行动体系,最重要的是要行动,要培养行动能力;它主张在行动中思考、学习、总结,上升为经验(理论);也就是说,主张边实践边理论,或理实一体化。因此职业行动体系的教材顶层设计重点放在职业能力上,属于应用性教材,应该是基于工作过程,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实施。这种行动体系的教材能够让学生学习工作、学会工作和理解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具有很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迁移能力。自1996年起,德国职业教育一直在积极探索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工作过程系统化。工作过程系统化以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形成直接经验的形式来掌握融合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知识、技能和技巧,这样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学习到了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强化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职业行动体系的教材要求:按工作过程解构和重构学科体系下的知识体系,要融入工作过程性知识(理论实践均有);要具有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要以学生为主体、方便学生自主学习,体现真正意义上的学材;要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其构成要体现多样性,含多媒体课件、工作页、数字化教材、网络课程等。

两种学科体系教材开发的比较见表3:

四、结语

通过以上比较,并非用职业行动体系来否定学科体系,而是想探讨两种不同体系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课程的关注点和组织方式也不一样,进而作为课程组成部分的教材也大不相同。职业院校不是北大、清华,不是二本三本,我们必须准确地把握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为导向,开展广泛的社会调研、召开实践专家座谈会,分析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确定好学习情境和载体,编写出体现地域和行业特色、具有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应用教材。为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奠定基础,使职业教育这种不可取代的教育类型能够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第5篇:科研能力怎么培养范文

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开始。几乎所有智力正常的人都有创新思维,只是大部分人的创新思维处在未觉醒的状态,所以需要唤醒。而中小学是开发创新思维的最佳时期。

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其次是培养儿童的问题意思和鲜明的创新个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那么,怎样才能唤醒儿童的创新思维呢?为此,我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探索。下面简单谈谈。

一、培养儿童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在人们的创新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那些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往往都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如巴浦洛夫对狗流的唾液感到好奇,经过潜心研究,发现了条件反射的秘密;牛顿对苹果落地却不往天上飞的现象感到疑惑,导致了“万有引力定律”的诞生;瓦特对水沸腾时壶盖跳动现象的好奇,发现蒸汽是有能量的,发明了蒸汽机,爱因斯坦对时间和空间十分好奇,导致了相对论的创立。

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内在动力,在课堂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如设有悬念的演示实验,妙趣横生的游戏,引人入胜的故事谜语,促人深思的发问,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促使学生自主地主动地进行探索研究,揭开自然物体,自然现象的奥秘,形成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机制。

如在小学四年级科学《摩擦起电》一课时,我用塑料袋在衣服上磨几下,往黑板上一贴,塑料袋就紧紧地粘在黑板上,既没有浆糊,也没有水,塑料袋为什么能牢牢地粘在黑板上?这一现象激发了儿童极大的好奇心、求知欲。课堂气氛、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进而学生主动的、自主地开展了研究、探讨,去揭示其中的奥秘。

二、培养儿童强烈的问题意思

心理学研究表明:意思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当个体活动感到自己需要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时?思维才算是真正发动,否则思维就难以展开和深入。

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而思考则是由一连串问题组成的,学习便是经常怀疑,随时发问。问题是智慧的大门,知道的越多,问题也就越多,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新问题,新可能,以及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是问号?”因此教师应把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重要内容,培养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大胆发问,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教学契机,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迫切地需要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有多少可能性?有多少种办法等。在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使旧的问题在不断解决的同时,新的问题又源源不断的产生。

如在讲授小学四年级科学《空气》一课时,我设计一个演示实验:将一团卫生纸放入空杯子里,将杯子倒扣在一盆水中,然后让学生思考,杯中的卫生纸会不会浸水弄湿?学生热烈讨论后,许多学生认为:空杯子放入水中,一定会进水,所以卫生纸会弄湿。当我将空杯子从盆中取出,拿出卫生纸发现卫生纸是干的时,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问题意识一下子就被激活了,空杯子里是不是有一种物质将杯子填满了,所以水进不去了?这种物质是什么?这种物质具有哪些性质?这种物质具有哪些用途?这种物质我们为什么看不见摸不着?我们有没有办法能让这种物质现身?等等。学生的思维呈发散型一下子爆发出来,内在的动力驱动着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研

究。

三、培养儿童鲜明的创新个性

巴尔扎克曾说过:天才是成功的一半,另一半则是顽强的意志。常言道: “要想成其事,必先成其人”,大凡创新型人才,都具有鲜明的个性。个性虽不属于智力和思维,但它与一个人思维品质的形成,却着有着密切的关系。很难想象一个没有事业心,胆小,保守,缺乏主见的人,能在事业上做出创新。

从心理学和人才学的研究看,创新型人才的个性品质,主要包括,勇敢和冒险的精神,独立性,自信心,顽强的创新意志,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等几个方面。纵观中外一些科学家能够取得科学成就都得益于他们鲜明的创新个性。富兰克林能够冒着被雷击的危险利用风筝做了一次接引“天电”的实验,从而揭开了雷电之谜;炸药大王诺贝尔为了研究炸药,几次死里逃生,可他不畏艰险,继续研究,最终发明了炸药;巴斯特为了研制狂犬疫苗,不顾生命危险,用吸管从疯狗嘴中抽取唾液,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终于取得了成功;发明家爱迪生为了做灯丝材料,做了上千次实验,不言放弃。

然而,一个人的个性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后天培养的。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抓住教育契机,从小培养他们具有远大理想,独立自信,具有顽强的意志,勇敢和冒险精神,为他们在人生路上做好创新的精神准备。

四、利用科学课对儿童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心理学研究表明:大脑的发育有一个关键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内,外界的刺激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研究表明,人的脑神经细胞约有140亿个,这140亿个细胞中的80%是在15岁以前形成的,到18岁则已经形成90%以上,基本上不会再有新的脑细胞生成了。

第6篇:科研能力怎么培养范文

摘 要:初中物理教学要适应“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要求,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新课程体系中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主旋律。不仅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掌握必要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善于使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训练,使学生学会“科学思维”。

关键词:初中物理;思维能力;素质教育;培养能力;创造思维

物理科学的认识活动在于探索和发现知识,学生学习活动在于获得和掌握已发现的知识。知识的发现要经过长期的、曲折的、艰苦的探索过程,会遇到多次的挫折和失败。学习知识却可以直接掌握科学结论,正因为如此,教学过程就容易重视对物理知识结论的掌握,忽视对物理过程的了解,重视对知识的验证,忽视对知识的探索。教学过程往往掩盖了科学发展的艰辛历史,使学生感到一切发现似乎都是十分顺利,是一次成功的。学生没有经验过科学认识过程某些阶段的训练,也就得不到科学思维方法的锻炼,这是不利于发展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因此,要求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联系课程内容讲一点物理学史,根据不同章节的内容,采用历史记实引入物理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如在讲惯性定律时,介绍亚里士多德的力维持运动的观点和伽利略的力改变运动的论证,并介绍伽俐略的理想斜面实验,这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力的概念和惯性定律,在教学中可以随时联系有关科学故事,如讲大气压,介绍当年马德堡半球的表演盛况,讲阿基米德定律,讲述曹冲称象和阿基米德鉴别皇冠的故事,既可激发学习兴趣,又可启发学生思维,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结合教材介绍物理发展史有助于学生了解各概念、定理、定律的来龙去脉和科学知识的运动过程,从而逐步掌握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例如,在讲到力的概念时,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牛顿,循着伟人的研究历程,从而加深学生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在讲"电磁感应"的时候,以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为线索,向学生介绍人类对磁及电和磁关系的认识过程。

其次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指导学生怎样观察,怎样实验,怎样进行概括总结,得出概念和理论。怎样用语言和数学公式表达物理规律,不要老是问学生“什么是惯性定律”“什么是阿基米德原理”等,这是定型化了的凝固的知识,学生凭机械记忆也可以答上来,应当要求学生回答这些定律要用哪些实验,经过怎样的分析和概括才能得到,要求学生能动地、灵活地运用知识,对物理概念也是如此,不要让学生以背定义为满足,应当让学生懂得概念是怎样抽象出来的。例如“为什么把压力除以受力面积定义为压强?”,“为什么力臂不取作支点到作用点的距离呢?”等这样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得到物理学方法的训练,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包括三个方面:

一、推测想象思维能力

例如阿基米德在洗澡时,悟出浮力定律,这种思维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以从前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为依据的,在物理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推测,想象思维能力,如做题要求画示意图,可以帮助想象,物理学中提出的一些理想模型(如光线等)理想条件(如运动没有磨擦)理想实验(如证明惯性定律的理想实验)对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很有作用。想象是思维的翅膀,爱因斯坦16岁时就想假如人能以光速运动,那么将看到怎样的世界?经过十年沉思,创立了相对论。我们在教学中如果提出;假如世界没有摩擦力,或者地球没有引力,世界将是怎样的?也能启发和训练学生的推测想象能力。牛顿说“没有大胆的推测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对于学生将来从事任何工作,机灵的推测、大胆迅速对事件做出判断,都是创造成绩和提高效率的重要条件。

二、逻辑思维能力

也就是思维要符合逻辑规则。思维不符合逻辑是得不出正确结论的,例如把物体推一下使之运动,最后停下来,这一现象是人们常见的,亚里士多德由此断言:静止是物体的自然状态,运动靠力来维持。似乎也符合人们的常识,但伽利略却用逻辑推理得出了相反的结论---运动靠力来改变。伽利略设计的理想实验所描述的物理图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无法看到,但人们相信它是真理。由于课本知识的结论是现成的,在教学中容易忽视对结论的逻辑推导,学生作论证题,常常是结论正确,推导方法却是错的,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和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

三、创造思维能力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变得尤为重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在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性,改革实验教学,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以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性实验。让学生选择器材、设计实验方法,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通过创设条件,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中的标新立异的方法给予肯定、支持和帮助,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和独立地思考,并通过实验否定错误的假设或修正不完善的猜想,从而使学生解决问题的勇气、信心、毅力、科学的批判精神和创造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一类一题多变的习题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思维的广阔性和发散性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

总之,物理教学不但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进行思考,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对真理的探求比对真理的占有更可贵”,在物理教学中,使学生掌握物理学习方法和科学思维方法比传授物理知识更重要。

参考文献:

[1] 郝杰羽.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J].学苑教育,2010年19期

[2] 马桃香.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学研版),2011年03期

[3] 陈瑞军.初中物理教学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13期

第7篇:科研能力怎么培养范文

关键词: 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课程价值 数学教学策略

当前,核心素养已跃升为教育界热点,成为教育者们借以深化课程教材改革、教学方式变革、教学质量评价、教师专业发展、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关键要素。那么什么是数学核心素养?怎样的数学教学才能有效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笔者基于改革当前数学课堂教学的要求,从以下方面探讨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注重围绕数学学科核心概念开展教学

核心素养导向的数学教学要求围绕数学学科核心概念开展教学。核心概念是构成学科骨架的、具有迁移应用价值的概念。揭示学科知识的本质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具有统整学科知识的功能。以数学核心概念统领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进行综合思维并实现学习能力迁移。因此,核心素养导向的数学教学要求教学重心从注重“讲授记忆”具体事实转移到对核心概念统摄下的学科知识及结构的“深层理解迁移应用”上,以发展学生的综合思维。

例如,“百分数”教学为了促进学生对“百分数”这个核心概念的深层理解,首先可以把核心概念具体化为一般概念知识,如“百分数的意义;求百分数;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互化;百分数的简单应用”;然后,通过一系列驱动性基本问题,如“百分数有何意义?”“怎样求百分数?”“分数、小数和百分数怎样互化?”“百分数有何应用价值”等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最后,围绕驱动性问题设计、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分析关于百分数的意义、特征、性质、应用等具体数学事实基础上促进对一般概念的基本理解,最终建构核心概念。

以核心概念统领,设计“具体数学事实驱动性问题理解一般概念建构核心概念”双向互补教学主线,对核心概念形成的普适性认识具有持久迁移应用价值。学生一旦建构核心概念,就可以通过核心概念迁移应用解决现实性问题,从而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是核心概念教学的价值体现。

二、提供学生研究应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机会

提供研究数学思想方法的机会有助于学生构建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促进学生对数学原理和态度的学习迁移,发展数学思维。核心素养导向的数学教学要求将教学重心从教师教学生转移到学生自主探究建构知识方法过程上,要求为学生探究性学习创设真实、复杂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运用适当方法解释问题,从而获取知识、领悟研究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并提升通过数学探究获取知识、研究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圆的周长”探究中,教师提问通常都有共同之处:先让学生猜猜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几倍?然后根据猜想设计方案测量需要的数量并进行验证,最终得到数学结论。这个过程看似注重学生有证据地猜想、实验设计、实验操作能力等探究能力培养,实质上并没有给学生质疑思考探究中可能产生的诸般问题的机会:为什么要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为什么要用周长除以直径?实验数据存在的误差是什么?”等等。不难发现学生所谓的“合作探究”只不过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几个人一起操作”的大问题,是在简单重复数学家发现知识的过程而已。

显然,这样的教学不能提升学生独立建构知识思想方法体系的能力,只有给学生充裕的时间不断反思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何精确地测量所需的数量?为什么要用周长除以直径?为什么要进行多次测量等问题?并引导学生对现有结论进行反思和质疑:误差是哪些原因造成的?怎样减少误差?等等,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三、研究数学发展历史关注学生情感体验

核心素养导向的数学教学要求关注学生科学态度和情感体验,教师若能借助数学发展历史挖掘知识背后的孕育发展、由潜到显的转化历程,帮助学生体验数学曲折发展史中涌现出来的伟大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则更富启迪。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向学生展现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数学规律的发现过程,以及解决数学问题的真实历史过程,帮助学生切实体验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

例如,分数教学中“小数点的由来”,教师可以呈现小数发展演变过程:1700年前我国数学家刘辉开始应用十进分数前人用低一格摆算筹的方法表示小数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小数大约400年前用小圆点来分隔小数里的整数和小数部分现在的小数表示方式。给学生留下数学发展足迹,领略数学家的伟大贡献,体验前人不断继承、研究和发展数学过程中的严谨态度和科学精神。

通过提供丰富的数学史,给看似枯燥、冷漠的数学注入充满人情味的数学家、数学故事等,带领学生领略数学的价值,体验数学研究过程中的科学精神,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发展,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而促进他们数学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四、借助原始问题培养解决问题能力意识

核心素养导向的数学教学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适宜进行自主探究的原始的、未知的、生活的和现实的问题情境,设置待解决的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提供充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独立自主尝试用各种方法开展研究活动,从而拓宽视野,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体验数学探究乐趣和精神,培养探究能力并养成良好数学素养。

例如,教学“认识圆”后,教师提出: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继续深入追问:车轮为什么都做成圆形的?车轴应该装在哪里?学生可以利用所学相关知识和方法查阅资料,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研究探讨,列举验证等,了解车轮构造原理――车轮在地面上滚动时,车轴离开地面的距离总是等于车轮半径,车子就会平稳行进,不会上下颠簸,从而有效巩固“圆”、“圆心”、“直径”、“半径”等有关圆的概念知识。

只有把学生置于真实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自主探究,才能获得更有价值的知识方法,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自觉意识和关键能力,才能体会到数学的乐趣,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数学教学要求转变教学理念和目标,改革教学内容、方式和过程,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和应用,以及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及确立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学评价体系,才能有效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林钦.关于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学物理教学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5(12):35.

[2]胡玉华.科学教育中的核心概念及其教学价值[J].课程・教材・教法,2015(03):35.

第8篇:科研能力怎么培养范文

一、教师的职责是什么?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二、教师享有哪些权利?

教师享有下列权利:

(一)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二)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四)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五)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六)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三、教师应履行哪些义务?

(一)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三)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四)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五)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四、十六大对党的教育方针是怎样表述的?

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五、高等教育的任务是什么?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六、高等学校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是什么?

高等学校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形式,依法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

七、高校教师资格认定中对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一)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

(二)系统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

(三)具备相应职务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四)承担相应职务的课程和规定课时的教学任务。

教授、副教授除应当具备以上基本任职条件外,还应当对本学科具有系统而坚实的基础理论和比较丰富的教学、科学研究经验,教学成绩显著,论文或者著作达到较高水平或者有突出的教学、科学研究成果。

八、教师法规定:教师有“指导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权利,请具体说明你是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

1.什么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创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问题、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

(2)“实践能力”则是指要具备在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经营管理、文化生活等各个相应方面的实际工作中,将理论知识、书本知识与工作实际相结合的动手、动脑能力。

2.介绍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怎样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或实践能力的。

九、教师法规定:教师有“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义务,请谈谈你在工作实践中怎样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

1.提高思想政治觉悟主要是指应当自觉地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提高政治水平和理论水平。

2.提高教育教学业务水平主要是指不断提高与教师所任职务相应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专业知识水平,包括学历水平、本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工作经验,相关学科知识水平、外语水平等。业务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所具有的实际本领。包括教育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改革创新能力、管理学生能力、实验能力等。

3.请结合工作实践谈谈自己在上述两个方面的提高情况。

十、锦州师专校训、教风、学风的内容是什么?

校训:学高身正,敬业创新

教风:博学精致,启智怡情

学风:笃学善思,务实致用

十一、《锦州师专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共有多少条?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锦州师专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共有五条。

1、关心政治,忠于事业

2、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3、精通业务,勤奋工作

4、真诚友爱,礼貌待人

5、团结协作,共同进步

十二、我校今后十年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以邓小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法办学,按照社会进步和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锦州、全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教育师资和应用型人才。

十三、我校的“两条主线”、“三个建设”、“四个战略”指的是什么?

两条主线:即高等职业教育和师范教育。

三个建设:即专业建设、教学基本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

四个战略:即规模战略、质量战略、特色战略、品牌战略。

十四、在专业建设中,实施“七个一”工程是什么?

建设一支数量够、质量高、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培养一批本专业领先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创造一批高水平的教育教学科研成果;建立并完善一整套现代的、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一组科学的、先进的、结构合理的科学课程体系;建立一批具有现代化水平的专业教室和实验室;建立一批高质量的、相对稳定的、教育见习、实习基地。

十五、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①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②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

③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

④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

十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⑴,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

⑵,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⑶,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⑷,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⑸,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

⑹,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

第9篇:科研能力怎么培养范文

关键词:学习物理;因素;思维

高中物理难学难教一直是困扰高中物理教学的一大难题,这门学科究竟难在哪里?学生学不会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这是值得每位高中物理教师深思的问题,同时也是我们搞好物理教学的前提。只有弄清这个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本人认为,影响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因素有学科本身的因素,也有学生心理和思维方面的因素,还有教师本身的因素。

一、学科本身的因素

物理是一门理论性、逻辑性和思维性都很强的学科,学习这门学科就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还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如平面几何、立体几何、三角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解方程、解方程组、极值的求法等。物理学有其独特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如,“物理模型”“理想化法”“微元法”“极值法”“等效法”“控制变量法”等等。“物理模型”就是抓住其主要的特征,而舍去那些次要的因素,形成一种经过抽象概括了的理想化的“典型”,在此基础上去研究“典型”,以发现其中的规律性,建立新的概念。“等效法”也是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力的合成与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等。物理学中有不少公式是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来的,应用物理知识解题更离不开逻辑推理,逻辑思维能力正是高中生需要培养的,也是高中生所缺乏的,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物理的主要因素之一。物理学的另一特点是实验,实验是探索和验证物理规律的方法,也是物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教师的作用不仅是传授学生物理知识,而且要让学生认识物理学科的特点,掌握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学生的心理因素和思维因素

影响学生学习物理的最主要的因素其实不是物理学科的本身,而是学生的心理因素。有不少学生讨厌学物理,害怕学物理,他们认为物理难学,自己没能力学会。正是这种心理使这部分学生放弃学习物理,他们把物理难度无限放大。这个因素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怎样减轻学生的思想压力,怎样消除学生的惧怕心理是我们每位教师都要考虑的问题。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不要过分追求难度,不要总拿高考的尺度来衡量学生的水平,特别对于初学者,培养学生的兴趣最为重要,每次考试题的难度过大,就会伤害一部分学生的自尊心,使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从而放弃对物理的学习。

影响学生学习物理的另一因素是思维因素。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他们的薄弱环节,学生大多没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特别是独立思考的习惯,都是听老师的,自己不善于动脑子,不知道怎么思考,所以就造成了学生能听懂课,但不会做题的局面。所以说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形成一种思维模式,形成一种思维习惯。

三、教师的因素

教师在教学中总爱埋怨学生如何笨,这正是影响学生学习物理的又一个因素。由于教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了解不够,总按照自己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来教学生,总拿自己的思维能力来衡量学生,所以总觉得学生笨。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还不完善,高中阶段正是思维能力培养的最佳阶段,培养学生的思维也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只有把握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心理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对于每一个知识点,教师要探究如何讲才能让学生易听懂、易接受。这样才能把学生教会,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