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科研经费监管范文

科研经费监管全文(5篇)

科研经费监管

第1篇:科研经费监管范文

[关键词]科技领域;“放管服”;科研经费;内部监督

我国在科技领域推进“放管服”改革,充分尊重科学发展的规律,进一步下放权力,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科技管理体制,从而更大程度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创新创造活力,更好服务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放管服”改革需要“放”“管”“服”三者有机结合,不能偏废,忽略任何一个方面都难以达到好的效果。如何在“放管服”背景下做好高校内部的科研经费监督工作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一、内部监督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的作用和意义

完善的内部监督机制在科研经费管理中非常重要。内部监督主要是监督高校的内部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和科研人员在科研活动全过程中执行国家制定的相关政策法规及高校自己制定的规章制度的情况,同时纠正和惩处违法违规的行为。传统的内部监督可以达到纠错和防护的目的,在“放管服”背景下,内部监督预防问题的作用意义更大。针对监督对象的特殊性,需要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形式来实施监督,如可以用思想沟通、警示教育和信息公开等方式来实现监督的功能。这种发展是适合科技领域推进“放管服”改革需要的,从某一角度来讲,对高校科研活动的内部监督应当成为一种指导性和鼓励性的行为,有助于弘扬科学家精神,形成诚信、公平的环境和机制,而不仅仅只注重传统的事后惩罚。完善的科研经费内部监督机制是形成充满活力的中国特色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的组成部分,只有高校和科研院所进一步强化自我约束意识,建立完善的内控监督机制,才能确保将国家充分落实自主权的政策接得住、管得好,为广大科研人员营造更好的科研环境。

二、内部监督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的现状和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还存在需要改进的空间,特别是如何有效地实施内部监督关系着“放管服”工作能否落实落地,广大科研人员能否真正感受到政策红利。目前内部监督普遍存在“过紧”和“过松”的问题。

(一)层层设置审批环节,要求提供各种证明材料

科研经费报销中层层设置的审批环节,要求提供的各种证明材料造成了事实上的“报销繁”。这些科研经费管理中的“繁文缛节”阻碍了创新活力,遭到科研人员的诟病。这种监督并不是真正的内部监督,有效的监督是识别科研经费在学校管理中各环节的风险,制定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而不是靠增加审批环节、增加证明材料来防范风险。“放管服”改革中,国家赋予了学校更大的自主权,学校履行主体责任,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的实施细则,才能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流程和材料在制度中明确,办事人员有据可依,也可避免他们为了免于担责而对审批程序和证明材料层层加码。

(二)科研经费全过程管理存在薄弱环节

科研经费管理包括从立项、执行到验收是环环相扣的全过程的管理,需要学校多个职能部门和二级单位各司其职,又紧密配合。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漏洞,都有可能带来风险。科研经费使用把关不严,降低了科研经费使用效率,可能出现挪用科研经费的腐败情况发生,存在被外部监管机构发现后进行处罚的风险,使学校名誉及利益受损。科研经费全过程的管理包括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和监督、财务部门对经费使用的财务监督、学院对科研项目的日常监督以及审计、纪检监察部门对科研经费的事后监督。这是一个完整的内控系统,但在现实工作中,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往往划分不清晰,存在薄弱环节。

(三)对科研经费的日常监管往往流于形式

科研经费的日常监管非常重要,但是缺乏管理的有效手段,导致实际效果不佳,日常监管流于形式。在高校中,学院是科研活动的基层单位,学院应该对本单位科研经费的使用负有日常监督的责任。特别是学院为了解本院人员的学科特点和科研内容,如在外协合同签订时,对外协内容的必要性、外协单位的资质能力、价格、与课题组成员有无利益关系等进行审核,保证合同的真实和公允;对差旅费中出差人员与课题组的关系及差旅活动的真实性进行审核;对会议费中会议的地点、规模和标准及会议的真实性进行审核;对劳务费中相关人员的身份和是否参与项目研究进行审核等等。

(四)在监督中尚未充分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打破学校内部的信息孤岛现象,实现多部门信息共享,对科研经费使用的大数据进行挖掘和利用,可以大大提高监督的主动性和精准性,避免为了防范一个,制定的措施打击一片的后果。利用大数据建立科研人员诚信档案,对信用好的科研人员进一步简化审批,充分信任,对于存在弄虚作假的个别科研人员,加强审核,避免出现腐败现象。

三、构建完善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内部监督机制的思考

完善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内部监督机制是推进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的保障,只有在运转有效的内控机制下,高校才能真正没有顾虑地简政放权。构建完善的高校科研经费内部监督机制要在充分领会国家对科研领域“放管服”政策的要求基础上,结合本单位的管理实际,广泛征求科研人员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在实际工作中进行调整和完善,需主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重视科研经费“放管服”的制度建设

根据国家新的政策,梳理现行制度中不合理的部分,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的制度。比如对一些难以取得合规票据的野外考察、乡村调研等活动开展差旅费包干制改革,并根据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情况,不断总结、改进,切实解决科研人员的痛点和难点问题。对科研活动中“公务卡”的使用尽量在尊重事实的情况下予以规范,对在科研活动中学生发生了款项支付,但因无法申请办理“公务卡”的情况明确报销流程,不让这些规定去阻碍科研活动的正常开展。

(二)重视单位内控机制的建立、完善

通过进一步梳理科研经费管理的全部流程,明确各环节的风险点,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并通过监督确保风险防控措施有效落实,从而达到风险防控的目的。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要对科研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管理;财务部门聚焦于经费执行情况,及时向科研人员提醒执行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严格执行财经制度,落实财务监督的职责;学院要重视对科研报销事项真实性、相关性的审核,做好科研经费的日常监督工作;根据对科研经费管理的历史经验,经费使用的事后检查监督非常有效。

(三)在“放管服”改革中服务要和管理并重

在“放管服”改革中,要实施有效监督,必须先把服务工作做好做实。在遵循科研规律的基础上,落实“放管服”要求,不断探索创新科研经费管理方式,将管理融入服务之中,注重简化流程,减少证明材料。为科研人员配备科研财务助理,帮助他们从经费报销、填制表格等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将精力和时间用于科学研究。学院建立低值易耗品登记管理制度,帮助科研人员按规定管好耗材,达到国家科技计划对实验材料的管理要求。在招投标方面,科研项目采购急需的设备和耗材时,要缩短采购周期,尽量简化采购流程。明确适用情况,落实好特事特办的采购机制,保障科研工作能够及时开展。为科研人员提供完善的服务,可以大大规避经费使用不规范的情况,使管理和监督工作更有效果。

(四)重视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用好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科研“放管服”

改革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和项目负责人共享的信息平台,科研管理系统和财务核算系统对接,实现数据融合,努力提高科研经费管理的效率和便利化程度。项目管理和经费管理不再孤立存在,便于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项目进行全过程追踪和管理,财务部门更了解项目的特点,对支出管理更加准确,项目负责人也能更好地把控项目进度和要求,及时按科研活动的实际需要申请预算调整。除此之外,系统中还可利用图像识别技术,抓取报销需要填报的信息,实现自动填制报销单,进一步减轻科研人员负担。同时在财务系统中接入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实验材料采购平台、差旅平台等,实现从业务端一次导入后,报销系统共享数据,一站式完成报销手续。初始的业务流最为真实,也不会再有纸质票据遗失的烦恼,保证了科研经费使用的真实性和相关性,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数据的分析也更为便利和可靠,因此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实质上更好地推进了内部监督工作。在科研领域“放管服”背景下,高校必须高度重视,解放思想,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与时俱进,构建完善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内部监督机制,推进“放管服”改革,为科研工作创造更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段元媛.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研究[J].经济师,2020(8):208-210.

[2]赵伟.关于内部控制视角下医院科研经费财务管理[J].财会学习,2020(27):44-45.

[3]郭睿.信息化环境下科研事业单位科研经费内部控制与监督[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211-212.

[4]张瑞元.“放管服”下高校科研经费财会监管研究[J].商业会计,2020(24):113-115.

第2篇:科研经费监管范文

关键词:精益管理;医院科研;经费管理工作;管理模式

精益管理的理念,核心内容在于持续改进管理方法,以最终实现理想的管理效能。自20世纪以来,国内医疗领域的创新和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而医疗事业自身的发展也呈现出较大的科研需求,为显著提升医院的服务效能,医院内部各个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配合医院科研经费的管理工作。将精益管理理念引入医院科研经费工作中,可以提升医院科研项目的管理质量,加强经费管理的规范性。从实际管理工作中可以看出,医院科研经费管理工作非常重要,不仅会影响医疗科研项目的进程,甚至成为影响科研项目成败的关键。而医院要结合自身发展特点,注重对精益管理理念的解读,不断优化医院科研经费管理的流程,保证科研经费的高效使用与便捷管理。

一、医院科研经费管理工作中常见的问题

(一)医院科研经费管理体系不健全

1、预算编制管理部门参与度低。医院科研经费的预算编制环节是后续管理工作的基础,科研人员对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并不熟悉,所以缺乏一定的前瞻性,更不能完全胜任预算管理工作,而且之前并没有完全可以借鉴的权威式预算编制模式,所以在医院科研经费管理中难免会存在预算编制比较随意的问题,预算条款与技术路线可能会存在脱节的情况,这种预算编制的随意性非常大,会影响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出现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项目预算的编制未能和财务部门、设备部门等进行有效的沟通,在预算时多数由技术人员部门独立完成,缺乏财务部门的专业支持,丧失了管理部门的功能性。

2、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目前,医院科研经费的来源比较多样,部分经费是由政府部门拨款,也有部分经费来自社会支持、医院本身等渠道。多样化的渠道导致医院科研经费的管理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医院主体需要根据上级部门的具体规定,制定详细的管理规则,但现实中,大部分医院在管理科研经费时,都会受到管理制度不完善的困扰,导致在规划医院科研经费管理方案时,工作人员的意见不统一,遗留许多问题。比如,以往各级管理机构对医院科研经费结余的管理比较忽视,结题不结账的情况时有发生,大量的医院科研经费被闲置和沉淀。医院方面对项目负责人缺乏有效的监督,如今各类课题中的绩效支出都需要按照各医院的具体制度执行,如果政府部门能够与医院共同建立一套系统的管理办法,则能够提升医院科研经费管理的水平。

(二)医院科研经费管理流程不规范

1、科研经费管理手段比较落后。当下是互联网连接社会信息的时代,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医院信息化建设的规划方向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保持一致。现代医院中,护理、临床医学等方面的专业项目研究比较多,为提升医院自身的管理效能,医院科研经费的管理要在网络信息平台中进行统一管理,将网络平台作为加强医院科研经费管理的有效途径,可以对绝大多数公立医院起到帮助作用。但是公立医院由于种种原因,仍未建立起以医院科研经费管理为核心的信息系统,导致科研部门对医院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并不能做到实时了解,不仅科研人员的预算与决策阶段难以获得专业技术的支持,也容易发生套用经费或者浪费经费的情况。并且,多数的公立医院还停留在传统手工报销账目的管理阶段,报销的流程需要经过复杂繁琐的手续办理,会浪费科研人员的时间,影响其工作效率。

2、科研合同审批忽视核心内容。医院科研经费管理中虚开发票与虚假报账的问题并不少见,部分科研项目的经费由于是外协单位在控制,所以医院方面并不能直接开展监管工作。要想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医院方面的科研处就要和供应商签订合同,超出一定金额的科研费需要双方确定以后才能履行。部分医院的科研合同依然停留在手工作业的阶段,还有许多科研合同只注重形式,而不重视合同的核心内容,难以对医院科研经费的管理起到有效的规范作用。

3、科研设备使用缺乏有效监管。医院科研经费购置的设备是开展科研项目的基础条件,科研人员需要应用的设备会上报给管理部门,再由专业的采购人员负责采买工作。在实践中,医院的设备购买程序非常复杂,而且负责采买设备的工作人员并不是科研项目的成员,所以容易在购置设备时出现错误,可能会造成医院科研经费的浪费,导致医院科研经费的效能比较低下。在使用医院科研经费的过程中,许多项目的负责人认为是自己辛苦申请下来的经费,会对经费做出非常严格的把控,但往往会缺乏管理的尺度,随意支配项目经费,导致项目负责人可能会存在侵吞设备经费的问题。如,项目负责人与供应商之间签订了虚假合同,但并没有发生实物的交易;或者是项目负责人通过高价购买仪器而收受回扣,为自身谋利益;或是随意挪用医院科研经费,尽管发票上显示是科研设备,但其实并非科研设备等等这些问题都属于科研设备缺乏有效监管的问题。

二、精益管理理念下医院科研经费管理模式构建方法

(一)精细化科研经费管理体系应用与实施

1、责任管理。医院科研项目的负责人对经费使用权限比较大,所以医院方面要加强对项目负责人的教育引导工作,提升负责人的预算能力。科研部门要与财务部门做好联络工作,组织好阶段汇报工作,尤其是在内部审计环节中,要发挥规范性管理的积极作用,将项目结题变为内审常态化,做好中期审核工作的指导。

2、信息管理。信息管理工作的根本在于对信息的加工与分享,科研经费的管理要以“专款专用”为原则,设置独立账户,对登录的用户要明确权限。科研部门要实行课题组的月报管理制度,由财务部门定期审核并通报经费的使用情况;医院方面要建立起信息化的管理平台,将经费预算及经费使用等内容纳入管理体系中。

3、组织管理。科研项目负责人要积极参与经费的年度汇报工作、阶段考核工作及中期考核工作,对科研项目的经费做好二级管理工作,强调学术委员会对经费的管理监督职能。比如,项目中期需要购置相关设备,就需要负责人对其做出重大决策,并给出指导性的建议,经过讨论以后再给出最后的决定。

4、审计管理。科研项目结题的验收工作是以审计结论作为支撑的,医学科研经费管理也要重视验收环节。所谓精细化管理,就是要加强审计工作的力度和成效,逐步构建医院科研经费的审计机制,使审计工作更加规范,医院方面要加大资产审计的力度,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将经费效益审计与经济效益评价结合起来,建立起完整的评价指标。

5、横向管理。医院方面的科研经费多数来自于政府部门或社会方面的资助,还有一些是医院财务部门的拨款,针对经费管理工作,医院方面要重点管理合同签订、成本核算等工作,以这类横向管理工作来维护科研项目纵向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建立起以成本为核心的财务管理模式,加强对合同内容的审核及研究。

6、分段管理。纵向科研经费的管理是指对预算资金的管理,不包括科研项目创收的部分,这些经费用于支撑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所以医院方面要在其中投入预算机制、核算机制等,融入精细化的动态管理内容以后,实施分段管理的策略,将科研项目整体的经费管理划分为各个小阶段,在每一个小阶段中做好经费管理计划,为科研项目提供经费管理的保障。

(二)建立全生命周期经费信息化管理平台

1、设置科研经费预算管理模块。医院方面要将信息技术作为一项核心技术,可以通过OA平台打造全生命周期的科研经费管理系统,其中分别设置科研预算管理模块及报销模块等,并针对合同审核问题设立独立的模块,将医院科研经费作为信息化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全面推进精细化管理的信息化应用,加强对医院科研经费使用的监督力度,使医院科研经费管理工作更加规范,能够与经费的预决算完全匹配。由于医院方面存在科研经费预算编制不规范的问题,所以OA平台中单独设置了预算编制模块,科研成员可以在其中上传科研项目预算,经过医院财务管理部门及科研处的共同审核以后,给出共同的建议。与此同时,考虑到科研活动的规律及项目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突发情况,其他部门也可以为科研成员提供科学的预算指导,从根本上缓解科研与财务管理之间的矛盾,保证医院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

2、设置科研经费报销管理模块。科研项目经费中有“专有账户”的管理要求,必须履行“专款专用”的原则。医院方面要将医院科研经费存放于单独的账户中,并在OA平台中设置单独的经费报销模块,录入项目信息及预决算信息等内容,按照具体的流程执行医院科研经费的报销过程,经过各级管理部门及管理人员的审批以后,再由医院的财务部门进行拨款,如图1所示。这种信息化的多级管理模式,能够方便科研项目负责人直接管理医院科研经费,时刻掌握医院科研经费的使用动态,进而做出合理的规划,避免预算以外突发状况造成的经费支出,对医院科研经费而言是一种有效的匹配管理模式,可以正确地引导开支,对医院科研经费的使用过程加以严格的监督;而且财务部门可以直接在平台中查阅医院科研经费的每一笔收支账目,对支出的合理性进行直观的审查。(图1)

3、设置科研经费合同审核模块。医院科研经费管理中包括合同的管理,会纳入到医院合同管理工作中,因医院科研项目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合同的管理方式也需要引入精益管理理念。医院可以在OA平台中设置科研经费合同的审核模块,其中涵纳申请人的相关信息及合同的相关内容,详细地记录各项医院科研经费的来源及管理要求,申请人可以在平台中直接进入到合同审核模块,并提出申请,经过科研处审批以后,交由审计部门、财务部门及主管部门层层审批,严格的审批流程可以消除许多隐藏的风险,规范了合同管理的形式,能够有效避免经费流失,加强院方对医院科研经费的管理力度,将每一笔医院科研经费都用在需要之处。

4、设置科研设备申购审核模块。医院为规范科研设备采购过程,需要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购买设备,院方将科研设备采购工作与信息化平台的建立联系起来,设置科研设备申购的功能模块,加入申请人信息及申购设备相关信息,申请人可以从模块中直接向院方提出采购申请,经过科研室及管理部门的审批以后,直接落实设备的采购工作。这种审批流程是为了规范购买设备的环节,减少“先斩后奏”的情况,经过各级管理部门的审批以后,申请人想要购买的设备是否合理也会在部门审批中得到确认。而且院方要检验设备的购买情况,开展论证审查、设备购置、安装及验收等工作,充分利用医院科研经费的价值,将科研设备作为院方的固有资产,杜绝高价购入低性能设备的情况,防范院方资产的流失。况且一些设备是可以与其他项目共享的,信息化的管理模式有助于各项目之间的设备资源共用,可以减少医院科研经费的浪费。综上,医院方面通过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的精益管理模式,将各部门的职能进行对接,加强对医院科研经费的计划管理而不是流于形式的管理,促进科研项目负责人形成良好的预决算意识,优化医院科研经费报销、结算时间,整合医院科研经费管理流程,使科研成员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医疗工作,也便于上级部门开展审计工作,在短时间内给出科学的建议与指导。

参考文献:

[1]刘蕊,李济宇,王平,任臻,杨雪,于靖.基于精益管理理念的医院科研经费管理模式探索[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8.31(01).

[2]孙永科.试论精益管理在医院运营成本管控中的应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0(11).

第3篇:科研经费监管范文

关键词:优势学科;高校经费;内部监管

1研究背景

学科建设是高校治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和提升高校办学水平的强大驱动力。以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为例,江苏省自2010年实施优势学科建设工程,截至2019年年底,省级财政资金共计投入超过70亿元。在2017年12月教育部公布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江苏高校有80个A类学科,其中85%以上为江苏省第二期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可见,在强大的资金投入下,作为“世界一流学科”培育机制的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建设成果显著。伴随着资金的大量投入,经费管理的问题也逐渐显现,艺术类优势学科尤甚。艺术类经费使用中的不确定性是加强其管理的根本。理工科类的优势学科建设经费主要用于实验室建设、设备和耗材的购买等方面。而本身就具有服务大众属性的艺术类学科,其优势学科建设经费主要投入在田野调查、采风、艺术展演、学术研讨等方面,建设多以实践和交流的形式展开。建设过程中,上级文件的条款在艺术类优势学科经费的实际管理使用中常常“水土不服”;田野调查、采风及学术研讨会的规模和效用难以控制等问题频发。因此,高效、规范和科学地管理使用艺术类优势学科建设经费显得尤为重要。

2艺术类高校优势学科建设经费管理的现状

2.1管理制度缺位,经费管理使用严重僵化

上级主管单位在制定专项经费管理文件时,常常需要通盘考虑文件施行后的普遍适用性,但对艺术类优势学科建设中的某些较为特殊但合理且必要的经费来讲,文件的普遍适用却并不通用。文件条款的含糊不清或缺失常给艺术类高校优势学科经费的使用带来困惑。此外,随着“放管服”工作的深入开展,教育及财政主管单位为了能使高校依照学校实际及学科特点自主、灵活地使用专项经费,上级管理文件的条款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以前在条文中明确设立设备费、材料费、专家咨询费等各项费用的定义、使用标准及范围变为了粗线条式的纲领型文件,不再对经费使用做过多的详细规定,这一文件内容的变化使得上述问题变得更加突出。上述问题的出现,究其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校内制度的缺位。部分艺术类高校尚未针对优势学科专项经费的使用制定专门的管理文件;即使有制定,也存在制定不完善、修订不及时等问题。在艺术类高校优势学科经费主管部门本就因上级政策依据的缺失而导致对经费的管理使用无所适从的情况下,校内专项经费管理制度的缺位则加剧了这一情况的发生。二是对校内配套制度的不自信。艺术类高校优势学科建设主管部门,在对某些符合校内制度但没有上级文件支撑的经费使用常常举棋不定;有时为了规避后续的审计、巡视等风险,常常依照老文件、惯例对经费的使用进行审批,或者直接放弃某些工作的开展以规避费用的支出可能带来的风险。上述现象的存在直接影响了优势学科建设的效率和质量,阻碍了优势学科的建设进程。显然,优势学科建设专项资金在部分艺术类高校的管理使用中较为僵化。

2.2经费的过程管理环节薄弱,资金使用率低下

相较于综合类高校,专项经费的获得对于办学体量小、资金来源少的艺术类高校显得尤为重要。部分艺术类高校虽十分重视专项资金的申报工作,但后续对专项资金的过程管理显得较为轻视。(1)优势学科建设专项资金预算工作水平低下,预算执行的刚性不够。部分艺术类高校的预算编制人员主要由学科带头人、主管和执行部门领导、教学科研秘书及有关教职人员组成,预算编制缺少专业财务人员的参与。同时,为了能够积极争取到专项资金,部分艺术类高校在预算编制时,有目的的规避了一些存有风险点的预算项目,预算内容的真实性大打折扣,预算编制的结果缺乏科学性和准确性。预算编制的工作水平低下导致优势学科经费在建设过程中无法按照预算正常的执行,甚至存在经费的使用完全处于无预算状态,专项经费的使用进度缓慢、资金大量冗余积压、资金的无效重复投入等资金无序混乱的使用状态较为常见。此外,为应对财政及教育主管部门对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经费进度的检查,突击花钱的现象也较为严重。(2)工作的开展缺乏评价反馈机制。艺术类优势学科建设多以交流研讨和实践展演的形式展开,部分艺术类高校在优势学科建设过程中,常常追求学术研讨会的规模和传播影响,却忽略了某些学术研讨会的举办对理论研究或学术交流不具有推动作用;常常追求田野调查、写生采风的频次和地点,却忽略了活动是否按需有序保质的开展;常常追求仪器设备的高端和数量,却忽略了仪器设备的购置是否物美且价廉。评价反馈机制的缺失是“只管工作开展了没有,只问经费支出了没有,不问资金投入的成效如何”现象频发的主要成因。

2.3优势学科建设专项资金使用缺少内部监管体系支撑

部分艺术类高校对优势学科建设专项资金的使用实际只有两个方面的监管:(1)主管部门对经费报销的审签管理;(2)财务部门对经费报销合规性的审核管理。实际工作中,主管部门的审签管理常常弱化为对报销票据、审批手续等方面的审查。弱化后的监管功能基本与财务报销的审核功能重合。主管部门对经费的监管缺乏了使用内容的导向性、使用质量的把控性和使用进度的调节性。此外,审计监察部门对优势学科建设专项资金的使用缺乏常态化、制度性的规定。审计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对项目的审计监察大多属于随机性的抽查审计监察,例如主管部门领导的离任审计或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年度性审计。其审核监察的重心集中于对专项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审查,忽视了对资金的执行进度、资金的预算管理、项目建设的质量及其目标的完成情况的审计监察。审计监察的功能及其目标单一,专项资金的审计监督作用成效不大。

3艺术类高校优势学科建设经费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3.1完善制度建设,用制度规范和保障经费的有效使用

制度是优势学科建设的重要保障,完善制度建设就是从根本上规范和保障建设经费使用的有序性、科学性。(1)完善校内制度的建设。艺术类高校应联合优势学科建设主管部门、财务部门、审计监察部门、学科建设执行部门等单位,以学科建设为中心,以学科建设的阶段性任务和总目标为导向,科学分析、合理谋划,制定符合学校实际和艺术类学科建设特点的优势学科建设规划细目并配套制定对应的资金管理、财务审批、预算编制及执行、专项资金内部审计、监察及绩效评价等制度,并使之形成制度体系。校内各项制度的制定应遵循“细化可理解、适用可执行”的原则,以确保专项资金在建设规划细目内科学、合理、高效地使用。(2)上级教育及财政主管单位在“放管服”的背景下可适时采用制度备案措施。艺术类高校优势学科主管部门在实际工作对校内制度的不自信,主要源于上级文件内容较为宽泛,校内制度不能在上级文件中找到对应的理论支撑。加之校内各部门基于自身业务范围对老文件、老办法的惯性思维和对校内文件解读的角度不同,导致同一条文出现不同的解释,这一情况的出现严重阻碍了优势学科建设的进程。因此,上级教育及财政主管单位可在各高校自拟文件制度形成后采用上报备案的形式正式认可其校内文件的条款,以解决各高校使用专项资金的后顾之忧。同时,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也可在备案过程中甄别出某些不当的文件条款,以便更好地指导各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的高质量开展。

3.2强化优势学科建设的过程管控

(1)优化预算编制人员结构,完善预算工作机制,提升预算工作水平。预算编制队伍中既要有学科领域里的专家学者、主管和执行部门的相关人员参与,以确保预算编制的方向能贴合学科建设大方向和实际所需;也要有财务人员的参与,以确保能选择合理的预算编制方法和资金使用编排的合理分布。同时,要建立动态的预算绩效评价机制。主管部门和财务部门应根据艺术学门类下不同学科的特点选取符合不同学科建设实情的评价因子建立预算绩效评价机制。通过预算绩效评价机制保障项目预算及时、准确、合理的调整,促进资金合理、有序、高效的使用。预算绩效评价机制的设立也能为项目的过程管控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2)建立建设工作评价反馈机制。艺术类高校应设立由学科领域内的专家学者组成的评价专家组,对学科建设中具体项目的开展做出合理有序的规划,并根据具体项目从理论积累、人才培养、创新驱动等方面选取影响因子设立评价模式,在项目完成后对其完成质量及对优势学科建设的作用做出评价。同时,结合预算绩效评价机制,对建设工作中分项目或活动进行资金使用效率分析,以便相关数据分析修正和规范后续工作的推进。

3.3完善专项资金管理的内部监管体系

完善内部监管体系,首先是建立优势学科建设信息管理平台。平台应集项目申报、项目预算、资金管理、财务报销、审计监察、数据分析等功能于一体。优势学科建设工作中所有信息在平台均可追溯、可共享,使用部门按照部门职权部分或者全部共享相关数据资料,以便于内部监管工作的开展。基于信息平台的使用,经费使用的审计监察工作应制度化、常态化。同时,艺术类高校应明确各部门在内部监控体系中的职能分工,避免管理功能的无效重合,并配套建设保障各部门有效履职的制度和工作清单手册,确保各部门各司其职,有效履职。此外,应建立由主管部门和财务部门牵头、多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机制。联席会议应规定固定的会议召开期限,联席会议机制依据预算绩效评价机制和工作成效评价反馈机制的分析数据对固定时间段内的优势学科建设项目执行工作进行全方位剖析,根据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修正意见并对下一阶段的工作内容再次确认,确保优势学科的建设工作全程可控。

4结语

艺术类高校对专项经费的管理使用应建立符合学校情况的经费管理机制。机制的有效建立有助于解决优势学科建设专项经费管理使用中存在的“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现象。同时,优势学科建设专项经费内部管理机制的建立也能提高艺术类高校对其他经费管理使用的水平,也更加完善了艺术类高校的治理结构,为推动艺术类高校的高效优质发展,尤其是学科建设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教育厅.提升•融合•贡献: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二期项目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案例选编[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9.

[2]周萍.关于加强高校科研经费内部监管的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9(24):3-4.

第4篇:科研经费监管范文

关键词:财政科技;专项经费;会计监管;构建研究

一、财政科技专项经费监管现状分析

在现阶段我国财政科技专项经费监管过程中,依旧存在较多问题。从会计监管角度而言,其主要问题在于预算阶段的会计与财务信息管理缺乏完整有效的运行体制与管理制度。同时由于检验预算合理性的缺失,使得预算执行缺乏可靠的信息保障,进而导致监管预算执行与决算验收缺乏完整的财务报告机制。而就总体情况而言,我国财政科技专项经费的运行与审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由于审计与检查环节的疏忽,使其依旧存在较多问题:挤占挪用专项经费,使得预算超出实际运行与预算范围;课题承头人出现擅自挪用与调整经费支出情况;课题结束后结账时间较长,且出现长期挂账报销现象。

二、专项经费会计系统的主要内容

根据国务院《关于还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和财政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财教〔2011〕434号)文件规定,在转型经费运行过程中,构建课题专项经费会计系统研究是推动专项经费会计系统的主要内容之一。首先,会计目标是影响会计主体体系设置、信息涵盖和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而会计目标的制定能有效推动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的完善。其次,会计目标包括会计信息、信息主体和提供单位第三方面内容。另外,科研课题的实施与发展是关系国家命运的重要命题。在专项经费审核、运行和核算过程中,由于财政、科技、审计监督和课题研究单位之间的不确定因素,导致经费运行长出现向谁提供、提供哪些信息的问题。

三、改进科研项目的资金管理

(1)简化项目预算编制。根据科研项目的具体内容、活动规律、基本特点等进行分析与研究,找出合适的研究方向与发展前景,对符合科研条件的项目要进行全方位的预算、评估和定案处理,然后再实施部门预算批复和资金预拨。应积极简化预算成本,并经由专业科研人员进行核实、评估与统筹安排。与此同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当项目的总预算保持不变时,科研项目中的直接费用应由项目承担部门自己负责,而不能再向项目批复或预拨部门报账。其次,科研项目中的编著预算与统筹安排的基本收支在不超过10%的情况下,不需提供相应的预算测算凭证。(2)改变项目资金支付方式。在科研项目申报中,相关的科研部门必须做好科学、合理、有效的项目立案与预算执行条例,并将项目的具体内容呈报财政部门进行核实,等待批复。与此同时,取消传统的科研项目资金支付与管理模式,实施财政直接授权。另外,在科研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只要项目经营尚未结束或因别的原因需要暂停结转结余资金时,可以适当放宽时间节点;而当出现年度剩余资金结转时,则可以将其留存到下一年中继续使用。当项目完成与验收后,结余资金行邮实际承担部门继续持有,时间节点为2年,而如果2年后资金仍有剩余,应按照相应的规定与办法及时收回。

四、提升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服务水平

其一,健全政府科技决策的基本方针。对国家工程中有利于科技发展的重点项目要实行统筹与协调,完善科研项目的重大问题沟通与交流情况,实时掌握项目的基本动态,同时还应组织相关的科学家、企业家或重要的单位与部门统一核实、决策,进而提升项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其二,优化财政资金投入结构与方法。在科研项目建设中,对那些需要长期投入的研究项目应实施一定的委托或竞争性选择机制,并给予无偿支持;对市场具有鲜明导向作用的科技项目,应积极发挥市场配置与调节作用,并实时进行风险评估、贷款贴息等予以支持。其三,创新财务服务理念。建立健全科研项目基本服务制度,在为科研项目与人员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同时,应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建立相应的内部科研、财政专项资金负责与共享的信息架构,进而有效提升科研管理水平与服务效益;与此同时,还应结合科研项目的具体内容与实际需求制定合理的内部报销制度,以保证科研项目的正常开展。其四,加强督查与指导。积极贯彻和落实财政、科技部门对科研项目的基本方针与政策,接受组织监督与检查,并将督查结果纳入内部信息管理体系,进而实现检查结果的共享与交流;而相关部门在进行督查的同时,还应做到认真仔细,避免出现重复、过度或遗漏检查;与此同时,相应的审计部门也要定时对科研项目内容、资金等进行审计监督,对违规违法的事件要实施严格惩罚。

五、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

在试行单位财政科研专项经费运行过程中,承担单位应根据科研项目的基本状况制定相关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的政策与办法,建立健全科学、合理、有效的科技成果决策制度,优化转化流程与结构机制。首先,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比例按大于70%对做成突出贡献的人员或单位进行奖励或作为基本报酬给予他们,且剩下的结余应归还科技成果原持有单位;科研人员在经过单位的允许下可以离岗,且在该单位的人事关系可以保持3年,但应变更原聘用合同,且相关的福利待遇应由原单位进行代缴,如社会保险、公积金等;另外,加大科研新技术的采购工作,积极发挥政府采购的导向作用,不断扩大政府采购、订购力度,以便积极发挥政府采购的市场持有率和示范作用。同时还应积极鼓励大中型企业和其他组织、自然人与小型、微型企业的联合作用,进而实现全方位的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效益,但该环节费用应按照相关规定参与评审或扣除。综上所述,财政科技专项经费会计监管体系的构建是极其重要的,但就现阶段的发展而言,依旧存在较多问题亟待解决与改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跟进,首先是完善专项自检的管理机制与制度,建立优胜劣汰的资金导向机制,进而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其次,建立相关的资金使用的奖惩制度,将激励机制与约束制度结合起来,鼓励用款单位真正发挥专项资金的效益;同时还应不断强化财务控制意识,明确财务人员的基本职责与道德素质,将监督与检查机制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进而促进专项经费的合理利用与会计监管的正确导向。

参考文献

1.张玉周.论基于会计系统的科技经费监管体系.中国科技论坛,2007(2).

2.李清明,何瑞灵,贾春岩等.规范科技专项经费使用管理的重大举措――学习财政部、科技部关于科技专项经费管理若干文件的体会.中国卫生经济,2007,26(3).

3.财政部科技部关于印发《科技惠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的通知.中国财政年鉴,2013(1).

第5篇:科研经费监管范文

【关键词】遵循原则;存在的问题;构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体系

一、高校科研经费绩效评价指标遵循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第一,在设计评价指标时必须要符合客观特点、性质以及一般的规律,保证主观要求能够与客观实际完成统一。第二,相关评价指标的选择必须要明确而且要相互独立,从而使其能更加科学的反映出当前高校在科研经费使用上的整体效率。第三,关注指标本身所具备的代表性,更加客观地反映出高校科研经费整体绩效评价与管理的相关特征,保证整个评价更加科学。

(二)相关性原则相关性原则要求在相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必须要对预期目标以及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度展开积极分析,选取出不仅能够客观反映学校的相关特征,还能够反映出学校本身在科研经费管理上的相关共性指标,进而进行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

(三)可比性以及通用性原则在展开具体实践时,必须要选择可比性原则来展开量化比较,针对相似的项目必须要选定相同的考核指标,以此来保证结果具备可比性,保证评价可比性并且能够对于不同的评价对象之间所存在的共同属性。

(四)可操作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上的要求是,在正确选择企业绩效考评指标时,必须要充分考虑考量指标的可操作性以及符合现实的适用条件。

二、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机构业务部门间的业务协作性能比较差高校中与教学科研发展业务密切相关的有主管部门、高校科技处、财务处、人事处及科研设备管理处等。这四个是高校在职科研人员从事高校科研技术业务不可避免需要与人打交道的重要部门。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这四个管理部门都可以使用不同专业品牌的项目办公管理系统,如目前全国大多数高校科技处使用易普拉格高校大学科研项目管理办公系统、财务处使用上海天财高校大学财务管理办公系统。各科研部门间的业务办公信息系统不连通,办理科研数据的相关工作时需要在多个科研部门之间来回往返,而且需要多个部门之间来回录入导出数据多次,不仅大大增加了数据出错的发生概率,而且还浪费了相关部门科研人员的时间。

(二)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制定不合理、更新不及时高校教学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具体制定或者项目更新等都需要按高校行政审批流程组织申报。通常由学院科技处处长提出新的学校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实施办法后,向学院财务处、设备制造处、人事处及各学院有关主管部门公开征求意见,然后再备案上报学院科研领导组织审批,最后由正副校长召开办公会进行决策审议通过。一系列的经费行政管理流程走下来,加上政府部门间、校领导的诸多修改意见,一个新的国家科研经费行政管理暂行办法从开始提出到最后正式落实往往需要一个月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因此导致很多国家、省市的各项科研经费新政策不能得到及时推广和落实。另外,因为高校管理及内部等多种原因,高校的教学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往往也存在某些显而易见的不合理规定。

(三)科研经费使用财务管理系统信息化服务水平较低科研经费预算财务管理工作是我国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环节,业务主要包括:每年科研经费预算到帐信息查询、预算方案制定及计划修改、报销、结题以及审计等各个环节。目前,高校专项科研经费收入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尚未形成有机联动,四个关键环节都需要高校科研人员亲自到现场进行办理,且整个办理过程进度信息无法实时查询。以高校科研经费现场报销方式举例:目前传统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报销经费采取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现场到账叫号报销,另一种是通过电话通知学生到现场进行报销。顾名思义,现场到账叫号就是指,叫牌报销财务人员接到部门财务处叫号后到服务大厅进行办理,在取到叫号后等待服务大厅的叫号人员进行报销;接到电话通知学生到场进行报销就是指,叫号报销办理人把事先审核整理好的报销发票装到报销信封中拿到报账服务大厅,待财务人员对里面的信息进行审核整理后通过电话通知报销财务人员到现场大厅进行叫号报账。如果在发票的报销审核后发现了一些不合规定的地方,报销申请人可以来回多次申请发票报账服务大厅。这两种方法效率很低,已经不能完全适应高校当前的专业科研经费报销方式的发展。高校教学科研经费预算财务管理的综合信息化应用程度水平急需不断提升。

三、建立“放管服”背景下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体系

通过建立高校综合经费服务信息大厅等多种方式提升高校科研经费业务部门间的沟通协调能力、制定新的高校科研经费财政管理暂行办法、建立高校科研经费行政财务管理综合信息化服务系统,着力打造一套适应当前实际形势的高校管理科研经费财政管理新服务体系,有效推动高校管理科研经费水平的迅速提高。

(一)协调高校教学科研各领域职能部门的工作分工及职责,建立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体系信息化服务平台高校按照“放管服”中关于优化经费服务的基本原则,重新研究厘定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机构相关部门的具体职责,明晰各主管部门分别负责的主要业务范围,建立以规范优化科研机构使用经费服务管理流程、提高高校科研机构管理效率、增强科研部门间的有机联调协作、便利高校科研人员积极从事重大科研项目研究工作为重点引领的新型机构科研经费使用管理体系。通过建立一站式科研服务中心办事信息大厅,与各级科研服务管理工作相关的业务部门直接进驻办事服务大厅,让已经办理了与科研服务相关业务的各级科研人员减少各部门间来回周转跑的时间。高校搭建各类科研应用管理部门信息化服务平台,通过不同管理部门之间以及管理部门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开发公司之间的信息协调沟通配合,建立不同科研管理部门系统之间的信息数据共享接口,实现高校科研管理数据在不同管理部门间信息传输的实时电子化、实时网络化、准确化,打破“信息孤岛”的复杂情况,提升高校科研业务的办理效率及信息正确率,同时,杜绝高校办理各类科研业务时不同管理部门间来回往返跑的复杂情况。

(二)制定一套与时俱进的国家科研项目管理暂行办法高校各级科研经费管理行政部门一定要认真做好“放管服”相关政策的综合梳理与细化解读,应及时结合最新的相关政策文件要求,在当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相关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的根本基础上,全面研究制定一套与时俱进的高校科研经费相关管理暂行办法。制定更简便的高校科研项目管理预算调整流程;研究制定更合理的高校科研项目绩效考核管理执行办法;根据实际工作研究制定与高校各项科研活动组织开展相适应的科研差旅费、会议费等使用管理执行办法,各方面继续优化执行现有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规定,对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办法进行不断优化改革升级。

(三)建立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在传统的高校科研经费报账财务管理不能完全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高校科研经费量的复杂现实财务情境下,高校部门应充分利用改革推进“放管服”的历史契机,利用网络经济信息化的巨大便利性,全面改造升级高校科研经费报账财务管理系统,启用网上科研预约经费报账财务系统。网上科研预约经费报账管理系统是我国实现高校每年科研经费预算财务管理体系信息化的重要系统,核心功能是高校科研经费预约报销。和以往系统相比,科研人员不仅可以在网络上实时查询自己的科研经费预算使用到账情况,科研经费使用到帐信息查询,预算方案制定及项目修改、报销、结题考核审计等四个重要环节均可在这个系统上进行申报及经费查询,审核通过后再派工作人员到现场提交一份纸质申请材料即可办理,不同程度有效节省了企业科研人员的日常办事休息时间,大大提升了企业科研人员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

四、结语

绩效评价控制是企业管理中常用的、行之有效的评价控制方法,绩效评价控制方法是管理纽带,具有将绩效评价控制指标有效转化为绩效评价控制体系的重要作用。对高校教学科研经费使用状况进行综合分析与绩效评价,在高校绩效评价中具有很重要枢纽性意义。评价系统指标体系本身就是一个逻辑严密、相互内在联系、互为补充的评价体系指标结构,是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绩效考核评估的根本基础和重要前提,关系着高校评价研究结果的科学有效性、准确性。

参考文献:

[1]李娟.“放管服”下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管理探讨[J].时代经贸,2020(5).

[2]撒晶晶.放管服背景下高校科研经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纳税,2019,13(3).

[3]高升,孙会荟.放管服背景下高校科研经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概述与评论[J].江苏商论,2018,4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