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民族传统技艺专业范文

民族传统技艺专业精选(九篇)

民族传统技艺专业

第1篇:民族传统技艺专业范文

【关键词】手工民族技艺 高职设计教学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C-0162-02

广西具有丰厚的民族手工艺资源,民族手工技艺十分发达。尤其是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十分突出。壮锦、绣球、铜鼓、画扇、贝雕、坭兴陶、牛角雕、红木雕、人工宝石、服饰银饰、奇石盆景、编织制品、竹木根艺等手工艺生产逐步发展成为专门产业。这些手工艺术民族风格鲜明,地方特色突出,富有实用性、观赏性和艺术性。然而,随着时展,这种手工技艺因为社会大环境影响,营销不力,设计创新不足,市场不看好,产业凋零,后继乏人。民族手工艺产业或已经衰落,或濒临危机,发展陷入困境。如何挽救民族手工技艺,促进产业再生和后继人才培养,是政府、社会、教育、产业等多方共同努力的大问题。作为培养地方性技术人才的高职院校艺术设计院系,应该担负这份重任。具体来说,要实现广西民族手工技艺在高职设计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可从以下四个方面采取对策。

一、将传统民族民间艺术元素融入基础教学

将民族手工艺术元素融入设计基础教学,是我国很多艺术院系的做法。广西手工民族技艺内容广泛,技艺精湛,文脉深厚。壮锦、民族服饰、苗族银饰、玉石雕刻、铜鼓、刺绣、传统陶艺、编织等手工技艺中的装饰图案与造型语言也十分丰富,可以归纳整理成一个庞大的学习资源库,成为学生的设计素材和可以吸收利用的艺术元素。以壮锦为例,图案来源于生活,生动活泼,反映壮乡生活与文化。图案有:蝴蝶恋花、鸳鸯戏水、宝鸭穿莲、团龙飞风、狮子滚球、四宝围兰、双凤朝阳,以及大小五彩花、大小、茶花、五福捧寿、福禄寿喜、马鹿穿山、鲤鱼跳龙门等传统花样,反映了壮族淳朴健康的审美情趣,地方特色浓郁。壮族色彩多喜重彩,以红、黄、蓝、绿为基本色,配点其他色泽,形成鲜明的强烈对比。“红配绿,看不俗”,是织锦艺人配色俗语与乡土艺术特征,“简练中见多彩,粗犷中见细密,纯朴中见真切,素雅中见艳丽,对比鲜明强烈”,显示了壮族人民热情、爽朗、勇敢、朴实的性格。壮锦图案纹饰都可以成为《图案》《设计色彩》等基础课程内容。同样道理,苗族蜡染色彩单纯、素朴,以蓝色为主,图案严谨精细,纯而不腻,纯净素雅,是大家一贯喜爱的色彩而纹饰,也是典型的民间艺术代表。蜡染图案和配色方法用于基础教学,早就是很多国内艺术设计院系的做法。苗族扎染的手工技艺也令很多艺术家、设计师着迷。抽象、随意的扎染效果是艺术院系师生永远乐于探索的命题。此外,广西“绣球”,小巧玲珑、精致艳丽,有独特的堆绣技艺与花瓣造型,惹人喜爱;铜鼓见证了广西文明起源,铜鼓上面镌刻的鹿纹、船纹、羽人纹、兽纹,还有各种几何纹样如云雷纹、方格纹、水波纹、圆圈纹、栉纹、菱纹、凹纹、钱纹、席纹等,是广西代表性的原发图案之一。它们都可以成为教学资源,完善基础教学内容。可以说,民族工艺是地方设计院校基础教学用之不竭的资源库。

二、将传统手工民族技艺融入专业教学

广西民族技艺后继乏人,大学生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在设计专业中融入民族手工技艺教育尤为必要。这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参与民族技艺,还能够启发民间工匠的创意思维。常采用措施为:在产品设计专业融入民族产品造型和图案元素,装饰设计专业融入民族工艺图案与造型,建筑装饰设计融入传统民族建筑符号及其装饰技艺,包装设计融入本土文化和民族色彩民族图案,在服装设计装也中融入民族服饰文化与元素等。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产品造型和装饰专业,长期探索民间艺术与专业课程结合,不仅开发了部级民族陶艺精品课程,还创办了大型的民族技艺实训中心。学校将钦州坭兴陶的制作技艺引入以上产品设计和民族装饰专业,采用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等方式,有效地将民族技艺传授给学生,在多次部级行业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一批毕业生进入坭兴行业,为坭兴陶界培养了可用之才。广西地方高校贺州学院、桂林理工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艺术学院的艺术院系也都纷纷挖掘民间艺术,将民族服饰、民族陶艺、苗族银饰等用于专业教学,取得良好效果。学校正日益成为非遗文化传承的一个平台。

三、加快民族技艺实训基地和艺术匠师工作室建设

实训基地建设是开展民族技艺教育的便捷途径。由于民族技艺保护政策的加强与高职教育经济投入的加大,民族技艺实训基地建设成为可能。校企联动,匠师协作,合作研发是实训基地采用的教学模式。具体来说,实训基地建设采用教学模式为:建立民族技艺工作室、聘请民间工艺大师入校、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形式。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建设了专门的民族装饰工艺实训中心。中心聘请了3位工艺美术大师,设立坭兴陶艺、贝雕、壮锦3个国家大师工作室。工作室担负培训师生,合作研发新产品,从事民族技艺创新与传承重任。实训中心采取产品研发、参与竞赛、课堂教学、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学,还承担了国家陶艺师资培训。实训基地配置有专业制图室、陶艺制作实训室、雕刻制作实训室、民族织锦实训室、图形工作站、产品陈列室、生产性实训基地等。其中陶艺实训基地有电窑炉、拉坯机、工作台、展示台等设备,将制陶流程中的造型设计、雕刻技艺、烧制技艺引进教学,开展实训活动,使学生获得更为便利的实训条件。该中心被评选为首批国家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学校实训基地虽不比工厂中的生产车间,但也可以实现部分流程的陶艺实训生产。开发陶艺课程不仅可以作为设计专业的特权,还作为公选课成为全校同学与陶艺体验者的乐园,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传承与创新手工民族技艺作用。匠师工作室是比较理想的学习民间民族技艺教学模式,可以由工艺美术大师、工匠以及经过培训的教师担任。柳州城市职业学院梁显飞老师的蜡染工作室,将苗族蜡染工艺应用于室内设计专业,开发设计出一系列具有民族文化气息的软装布艺与饰品,如苗族蜡染室内软装配饰作品,风格独特,既时尚又民族,深受欢迎。他创作的蜡染作品《手工蜡染――时钟》《苗族餐桌布艺》《蜡染抱枕被》分别获得2014、2015、2016年中国工艺美术作品展“金凤凰”创新大赛优秀奖。更有甚者,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刘子龙的蜡染艺术工作室,在2013年12月举办了“刘子龙蜡染艺术工作室师生作品汇报展”,展出一百余幅蜡染绘画作品,受到学术界高度重视,并召开了相当高层级专题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对基于以传承为目的而建立的刘子龙工作室及其已取得的成果给予了高度肯定。此外,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构筑凤巢,引进54位部级、省级、市级工艺美术大师进校园,建立起玉雕、牙雕、木雕、骨雕、榄雕、蛋雕、广彩、广绣、陶塑、剪纸、宫灯、掌画15个大师工作室。同样采用了大师工作室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四、构建实训基地教学模式

无论是生产性实训基地,还是大师工作室,总结其引进企业工艺流程,开展教学实训方法有三种:半工艺流程引入、全工艺流程引入和校企合作完成流程。例如,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的坭兴陶实训基地,引入坭兴陶产业中的半工艺流程,而非全套引进。学校实训舍弃了采泥、练泥、灌浆、注浆等工艺流程,只保留了雕塑、设计、雕刻、烧制等部分流程。全工艺流程引进,也是可行的,但并不是所有民间技艺适用。一般来说造价不高,工艺不复杂比较好。如蜡染、扎染、刺绣等实训工作室教学。由学校方面采购一套蜡染、扎染、刺绣等制作设备,在校独立完成设计与制作产品。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比较全面地掌握该项民族技艺,达到基本掌握民族技艺的目的。民族技术的完全掌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生在校两三年,很难像民间工匠那样熟练掌握全套技能技巧。为了快出产品和出高质量产品,也可以采用第三种方式,校企合作完成的方式。学校师生与苗族蜡染原产地的工艺作坊或企业相结合,将设计图稿通过电子邮件发往产地,由民间工艺作坊工匠制作更快速简便。这就是“学校创意+企业技艺”相结合的方式,切实易行,缺点是对民间技艺掌握欠佳,是校企结合的初级层次。但也可以产生一定效果。由于艺术院系的师生参与设计,创新意识比较强,理念与时代接轨,容易受到大众喜爱。而民族技艺工匠技艺熟练,制作效率远高于大学生,二者结合,可以互补。

除在校园建立综合实训基地外,还要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这是大多数艺术院系常见做法,可以极大地节省资源、节约人力物力。校内的实训基地类似模拟工场,毕竟与真实工场不同。从原材料、工具、设备,到人力环境、管理机制、市场运营、企业文化等种种方面,都赶不上。因此,即便有校内基地,在校外建立实训基地仍不可少,学生可以更加直观的了解市场,接触产业流程,感受企业文化。

手工民族技艺在高职院校中的融入,还要注意“度”的问题。我们在不能将手工民族技艺作为独立专业开展的情况下,采取二者结合的方式比较理想。但过度地加强民间技艺的学习的时长和学习难度,也有悖于高职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因为培养目标更强调本专业的学习,民族技艺学习只能是素质扩展性质的学习。因此,作为高职院校中的手工民族技艺引进,并不是要实现“全盘引进”,照搬企业全部工艺流程,但也不是蜻蜓点水,流于皮毛,更不要完全排斥。我们不是要在高职院校花费很长时间去培养民族技艺工匠,而是要培养具备民族技艺设计素质及民艺创意思维的技术人才。全盘接受和完全不接受都是不可取的。经过一定程度的传统手工民族技艺培养,使高职学生在未来的艺术设计工作中发挥潜力,或使其成为未来民族技艺传承与创新的新骨干,或因其创意启发工匠,促进了民族艺术设计观念创新,都大有益处。

【参考文献】

[1]郑超雄.广西工艺文化[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

[2]周利群,吕晓萌.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协同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6)

第2篇:民族传统技艺专业范文

【关键词】民族产品艺术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设计学科 学徒制 工作室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1C-0122-03

随着社会对艺术类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加大,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加快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本文以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广西本土民族产品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探索新形势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新的人才培养体系,贯彻和落实国家“十三五”文化规划的战略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文化传承和创新,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民族文化修养、产品造型设计知识、与工厂实践的技能相结合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一、民族产品艺术设计专业的再认识

(一)产品艺术设计是多学科交叉的全新艺术形态。在当今社会不断变革,外来文化的涌入,网络媒体的传播,绘画、摄影、电影、设计等各种艺术形式呈现多元发展的局面下,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日益受到人们青睐,产品设计与传统文化艺术交融,相互借鉴、相互影响、共同发展。除了继承自身的设计语言系统外,通过吸收民族元素的表现手法,形成了新的表达方式。它不仅可以叙述故事,描写生活,具有完善的叙事表意功能,还拥有出其不意的使用体验和功能,最终形成拥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方法的艺术形式。

产品艺术设计涉及的知识面广,包含平面广告、产品包装、材料与工艺、计算机技术,工程技术,设计心理学,产品营销等多个学科领域。设计的范畴涵盖日常生活用品、家居用品、旅游产品、装饰品、电子产品等诸多方面。他的专业特点是实践性、生活性和艺术性的相互融合,设计师主要针对产品的材质、包装、色彩、造型、功能等方向开展设计和研究,从文化,制作工艺及更深的层次进行设计创作和实践,从各种艺术门类中汲取养分。比如,广西壮锦文化为依托的艺术形式对产品设计的影响巨大,以远销海内外的壮锦壁挂、羽人图案壮锦布包、少数民族娃娃壮锦信插、壮锦蟒龙纹杯垫等产品为例,其新潮的创作手法和独特的视觉感受能迅速吸引人们的眼球,让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广西壮锦文化和习俗。该专业的主干课程包括设计基础、三大构成、二维产品设计手绘表现、计算机三维造型、产品造型设计、制图与透视、造型材料与工艺、模型制作等。设计题材内容广泛,雅俗共赏,老少咸宜。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宗教、历史、哲学、天文、地理、科教、影视等,都纳入其创作范围。产品设计与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的全新艺术形态已经形成。

(二)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工艺技能的融合演进。产品设计是艺术与工艺、工程技术集合于一身的综合性学科,他需要培养一批具有动手实践能力强,有民族文化修养,有艺术设计理念,能将产品造型设计的知识与少数民族文化有机结合,从事产品造型设计领域内产品外观造型设计的一线设计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与此同时对传统文化以多姿多彩的各种形态进行创新和发展。例如以靖西市绣球领域专家“中华巧女”黄肖琴为代表的名师,制作的虎头小鞋、如意、香包等民族艺术产品以其传统手工刺绣色彩丰富,寓意深刻,题材广泛而受到不同社会群体的喜爱,但目前却面临着人才缺乏、题材单调、市场盲目跟风等问题,阻碍了传统手工刺绣工艺和文化的传承。以专家黄肖琴为引领的教学团队,对传统手工刺C的纹样、色彩、材料等元素进行再设计,吸收高校年轻学生力量加入,挖掘出传统手工刺绣的发展潜力,实现传统手工刺绣的传承和发展。不仅培养了大批年轻学生,掌握了平绣、堆绣等技艺精湛的绣球刺绣技法,而且运用机绣等现代机械化的开发和生产手段,批量生产绣球的衍生产品(如皮鞋、包、围巾、灯具等),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益,改善了传统手工制的缺点,更为重要的是寻找到了绣球类文化创意产品与市场需求的结合点。

民族产品艺术设计从不同的设计视角在现代化生产中融入传统元素,以开放的视野和方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正是现代科学与艺术、思想与技术、个性与共性的综合趋势,绘画、电影、卡通、雕塑等各种艺术元素多元并存。加上计算机CG技术的应用,对民族产品艺术设计的发展影响深远。

二、注重本土民族文化教学突出人才培养亮点

整合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改变传统的院校教学实践方法,将民族产品设计与工艺所需的技能和知识融入教学之中。它的亮点就在于对注重挖掘广西民族文化的发扬与传统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将“感性―理性―实践―研发设计―获得报酬―回馈社会”的理念全面整合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当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服务民族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发展为立足点,深挖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品设计各环节作为学习内容,以校企合作为平台,通过现代教学模式,研究既符合当前现状,又具有明显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实施产品设计开发的民族技艺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产品造型设计专业教学,实施民族技艺传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产品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绣球、壮锦、铜鼓习俗工艺等方面的专业课程及实践环节,与产品造型设计、产品改良设计等专业核心课程相配合,自主设计开发与民族习俗相关的衍生文化创意产品。探索现代学徒制及大师工作室结合的教学方式――将相关工艺大师作为教学导师引入学校课堂,与相关单位企业合作成为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二)建设“技艺融合、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探索现代学徒制下的课程体系构建及课程开发,改进调整现有课程结构,推进民族文化相关专业课程创新发展。在产品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不仅设有美学、设计学、设计概论等理论知识和造型能力的培养课程,还有专项设计的训练和材料与工艺等方面的知识类课程,既注重学生艺术方面的素质培养,也注重学生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另外,结合民族特色,开发设置民族传统工艺、民族传统工艺实训两门针对性专业课程,与合作单位/传承人合作教学,开发打造民族文化产品特色课程。产品造型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学生学习基础课不分专业方向,进入工作室以后再分专业研究方向,学生可以参与工作室、工作坊、企业的课程与项目,由企业的能工巧匠和学校的专业教师共同进行多类型的研究、学习和实践,让学生的理论研究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为人处世经验和民族文化修养等方面都得到不断充实。 三、“工作室制”和“学徒制”集合的人才培养机制

工作室这种源于西方的工作和学习形式,是集合资源的最好工作形式,它由企业或行业专家牵头,在培养人才、项目研发、服务社会等方面有明显优势和主要作用,越来越吸引更多的学校的关注以及深入贯彻与落实。学生一部分时间在企业生产,一部分时间又在学校学习,工作室技艺精湛的大师在带徒传授方面经验丰富,以专业为桥梁,以产品项目研发为核心,吸引了更多的学校的关注以及深入贯彻与落实。学徒制是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

(一)工作室建成有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组建的艺术设计师资团队。校外专家负责做好大师工作室的管理、营运、专业建设、教学、研发设计、产品实践、样板制作、生产采购、参观交流、师资培训梯队建设等工作。校外专家每年为工作室争取5个以上企业运营设计项目,并指导老师和学生完成项目设计,每个企业师傅可以带多个徒弟,也可以自己考核和甄选徒弟,教学实行优胜劣汰制,指导学生实训学时每年不少于216节,同时负责培养相关专业的师资,指导他们申报相关课题、撰写相关论文、参加教学技能竞赛,申请专利等。

工作室聘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传承人、靖西壮锦厂厂长李村灵,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传承人“中华巧女”黄肖琴,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铜鼓锻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韦启初,灯饰设计专家叶勇进等人为产品造型设计专业教师和大师工作室带头人。这些合作企业、作坊的“大师”均能够为现代学徒制实施提供充足的企业师傅资源。以产品造型设计专业教学团队教师为主力,定期选派人员到相关院校及合作单位培训和顶岗实践,不断培育和完善“双师”“双能”队伍。

(二)“师傅”带“徒弟”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中,师傅遴选弟子,因材施教,根据项目来建立作业和考核机制,相比传统的艺术专业教育是具有相当优越性的,师傅在教学中将项目设计成为教学任务,通过亲自传授技艺,小规模的讲解和示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师傅带学生到工厂、企业等一线工作场地实习、考察、参与工厂项目,与企业深度合作,让学生熟悉整个工作流程、各个工艺加工制作方法,让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工作经验都得到丰富。

四、校企合作的运行模式

(一)“院校+企业+工作室”三者联盟的合作教学模式。院校与企业、工作坊无缝对接,院校与入园企业对接、人才培养与企业经营对接、教学资源与企业资源对接、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校企双方建立机制共建、人才共育、风险共担、成果共享的紧密关系。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特色是积极与相关企业、民间组织开展战略合作,创建工作室、企业、院校三者联盟型的合作关系。院校将工作室的空间延伸至更多的生产间、作坊、工厂和真实工作平台,企业工厂也进入校园建立培训基地,各个类型培训基地交替使用,院校师生参与的学习是企业活动,活动的成果也是培训基地的教学内容。

通过校企共同建立的方式,引入先进的产品设计与开发理念、方法和最新的材料与施工工艺,使工作室成为企业研发基地、人才培养基地以及高校教师的培训基地。通过技术带头人家传或团队工作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传授技术、遴选弟子,指导完成工作室的项目。让工作室发展势如破竹。学徒的学习、实践、工作紧密联系,场所从学校延伸到工作坊,和企业,课程作业、考核均与企业的项目研发结合,与比赛结合,学徒参与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项目设计和独具创意的民族产品研发。三者联盟的合作模式将拥有持久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二)学校和企业联合招工方式。学员具有既是“学生”又是“徒弟”的双重身份,实施招生录取和企业用工一体化的招生招工制度,建立多元化的招生招工渠道。一是招生即招工,主要针对应届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采用教育主管部门允许的自主招生形式,与合作企业一起设定招生标准,自主组织招生考试、自主进行招生录取的“三自主”考试招生模式。实行订单培养和协议就业,学生一进入学校,就开始进入企业带薪学徒。二是招工即招生,主要针对同等学力企业职工。企业新招收的熟练工人,在进入企业上岗之前,全部安排进入职业院校接受企业文化等岗前培训;招收的非熟练员工,与员工签订培训合同,并根据员工意愿,选择就读,修满学分后职业院校颁发相应的毕业证书。与企业开展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采用学徒制形式与合作企业联合开展企业员工岗前培训和转岗培训。

五、真实的产品设计研发带动教学

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与广西环江韦氏民间铜鼓铸造厂合作,共同设计研发铜鼓及相关衍生文化创新创意产品,企业的项目参与学校的教学环节,学校参与企业的人才培养、产品设计开发、(电商)宣传推广销售环节。开发校内专业相关项目进行市场推广,对外承接专业相关项目,开展社会服务与培训开展专业相关业务拓展。民族文化产品特色课程与产品造型设计、产品改良设计、毕业设计和学生技能大赛等教学环节联结互动,以真实项目促进教学,比如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铜鼓锻造技艺”传承人韦启初兄弟为代表的专家,除了铸造铜鼓产品技术精良,工艺领先,在调音、铜料等方面有独到的探索并取得成功外,还紧密围绕铜鼓及相关衍生产品展开创新创意设计,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有铜鼓装饰画、时钟、吸顶灯、鸭舌帽等作品及铜鼓旅游纪念产品。毕业生以各具特色的作品展现了创新设计观念,独特产品工艺和完整设计过程。学校与企业合作,将毕业生做出的成品进行展示并推向市场,为地方经济服务。

总之,广西民族产品艺术专业致力于广西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旨在培育一批具有广西民族文化修养,有设计艺术理念,了解民族传统文化产品,能将产品造型设计的知识与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产品有机结合,进行产品造型改良设计和创新设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使得学校成为企业研发场所、人才培养摇篮以及高校教师的成长基地,既尊重了专业的特点,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又为学校和企业节约了培训时间,增加了课程的特色,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成效。

【参考文献】

[1]凌柯.对艺术院校美术写生教学的探索[J].美术大观,2006(8)

第3篇:民族传统技艺专业范文

一、内蒙古民族工艺美术的主要种类与特色

民族工艺美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宝贵财富,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劳动中经过世世代代传承和不断创造的智慧结晶,凝聚着各民族的艺术精华,体现着各民族的意志和追求。内蒙古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多种文化相互交融,这些都是民族工艺美术发展的文化基础,而内蒙古丰富的动植物和矿产资源又为工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材料基础。因此,内蒙古民族工艺美术种类繁多,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民族风格,主要归纳为以下几大品种。

(一)绘画工艺美术

绘画工艺美术主要包括皮画、毡画、沙画、树皮画和木浮雕画。皮画选用优质天然牛皮为原料,采用皴、擦、刻、染、凹凸等工艺技术手法,经手工多次绘制、刻画、雕塑而成,题材多为草原风情和蒙古族传统图案,风格淳朴、粗犷。羊毛毡是游牧民族的特有产品,当代毡画继承了蒙古包用毡绣的传统,又吸收了木板烙画工艺,产品充满了异域风情,且容易携带,已成为内蒙古重要的旅游纪念品。

(二)雕塑工艺美术

雕塑工艺美术包括牛角雕、驼骨雕、犴角雕、猛犸象牙雕、巴林石雕、佘太翠雕、兴安石雕、麦饭石工艺品、根雕、木瘤雕等。其中巴林石色彩丰富高雅,深沉润泽,内容丰富,俏色取意,深浅皆宜,是观赏石中的精品。

(三)金属工艺美术

金属工艺美术主要包括金银制品和铜制工艺品。蒙古族的金银制品不论是造型还是装饰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银碗是蒙古族传统的餐饮用具,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了牛角镶嵌银质的牛角结盟杯、镀金的马等金银摆件及蒙古族银餐具系列。手工錾花工艺铜制火锅纹样细腻、工艺精湛,极具民族特色。(四)民族服饰及刺绣工艺内蒙古各少数民族的服饰绚丽多姿,别具一格。蒙古族服饰艳丽美观,有头饰、长袍、腰带、蒙古靴四个主要部分,妇女头饰是最受人瞩目的装饰。诸如鄂伦春、鄂温克族的传统服饰均由兽皮制作而成,赫哲族有制作鱼皮衣的古老传统。蒙古族刺绣源远流长,应用范围广泛,色彩丰富艳丽,具有强烈的地区特点和民族特色。

(五)其他工艺美术

其他工艺美术主要有皮革工艺品、牛角工艺品、三少民族的桦树皮制品、艺术挂毯、剪纸、仿辽瓷等。

二、艺术设计类专业开发内蒙古民族工艺美术课程资源的意义

(一)有利于民族工艺美术的保护和传承

当我们在庆幸全球范围的现代化所带来的快捷便利时,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生活方式的转变,特别是商业文化的冲击,民族工艺美术所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也发生了极大的动摇。现代工业文明对民族工艺美术的冲击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无数珍贵的民族工艺美术正在逐渐消亡,选择其中有价值的品种进行保护已十分紧迫。然而,内蒙古民族工艺美术的保护工作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具体表现为:一是传统民族工艺美术生存环境的恶化;二是一些独特的民间传统习俗和生产生活方式在逐步消亡;三是一些传统民族工艺美术和技艺的传承后继乏人;四是民族工艺美术资源流失严重。因此抢救、保护、传承和弘扬内蒙古民族工艺美术刻不容缓。而民族工艺美术传统的传承模式已经不利于当今社会文化的发展,因此要构建新的传承模式。为此,把民族工艺美术的内容融入到课程中,组织工艺美术大师和代表性的传承人进入到相关院校传授工艺美术技艺,充分发挥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优势,加强民族工艺美术教育,办出自己的区域民族特色,对培养高素质的工艺美术专门人才意义重大。开展民族工艺美术融入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的实践研究活动,将其课程和教学内容实施于专业教学中,通过有效而多样的民族工艺美术教育方式,将其文化内化,使学生在了解了民族工艺美术的历史和现存状态后,从而更加珍视工艺美术文化瑰宝,产生传承、保护优秀的民族工艺美术的积极性,并主动地参与到民族工艺美术的传承中来,使其发扬光大。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对保护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传承民族文化艺术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总之,民族工艺美术要得以系统的传承,就要在高等院校建立一支强有力的美术师资队伍去探究民族工艺美术的理论和技艺;通过构建系统的理论基础来支撑高校民族工艺美术教学;编写出具有本土特色的民族工艺美术的课程教材资源。以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为平台,播下民族工艺美术的“种子”,使高校成为传承民族工艺美术的前沿阵地。

(二)有助于丰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

在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中,学生接受的都是西方三大构成的设计体系和色彩观念,而对本地区传统的民间美术和色彩意识知之甚少。民间造型观念有着自身独特的观察和思维方式,是完全区别于西方的一种造型体系。民族工艺美术以其质朴的造型、深厚的内涵与现代设计艺术的某些观点形态息息相通,对它的学习将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观察和思维。通过收集、挖掘、整理、选择优秀的内蒙古工艺美术资源,在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和尝试把这些内容渗透进专业教学中,可让学生了解并初步学习和掌握优秀的民族工艺美术,感受和了解内蒙古地区民族工艺美术的特色,深化、补充、延伸专业知识,让学生熟悉和热爱本地区的民族工艺美术,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提高学生美术欣赏和创作实践水平。在教学中要将内蒙古工艺美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特殊的人文环境中折射出的生活、生存方式加以表现,让学生们熟悉和感悟民族的美术思维方式,培养和树立民族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本地优秀的民族工艺美术资源,引导学生调查与采访、设计与制作,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专业学习的多样性,从而塑造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文化主体。

(三)具有重要的思想教育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

生对民族文化、民间艺术的兴趣,增进他们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和课程意义。关注内蒙古民族工艺美术,在贯彻人才培养方案的同时保持地方资源特色,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民族工艺美术课程资源,是传承、弘扬内蒙古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最好途径和方法。 三、艺术设计教学中内蒙古民族工艺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内容

如何利用这些优秀的民族工艺美术资源开发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特色课程,将内蒙古最具代表性的民族工艺美术融入到艺术设计的专业教学中,使民族工艺美术得以更好的传承,现针对我区的情况,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理论教学

内蒙古民族工艺美术课程教学主要有基本理论讲授、课堂组织讨论答疑、考察与调研以及实践与创作四个部分,其中前两个部分为课堂理论教学,而后两个部分属于实践教学。基本理论讲授主要是通过介绍、讲解内蒙古民族工艺美术的起源、发展和沿革,来使学生了解其品种、艺术特色、材料和制作工艺,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中,较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内蒙古民族工艺美术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概貌。最后,遴选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工艺美术作品进行赏析。通过欣赏富有民族特色的工艺美术作品,可让学生更加了解和热爱本土文化。

第4篇:民族传统技艺专业范文

“我的研究主要是两方面。刚开始是藏族传统绘画艺术。我在中央民族学院学美术,基础是西洋画,就是油画,专攻中国画。进大学前,我自己还学习过藏族传统绘画,学习过程中,感觉到藏族绘画艺术与其他民族相比并不逊色,拥有自己的特色,但在绘画理论方面有所欠缺,因此,我立志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其实我是学画画的,个人对绘画很感兴趣,从经济上讲,肯定画画比理论研究要挣钱得多,但当时就觉得藏族绘画艺术需要理论研究,这个工作要有人做。毕业工作后,又找了些老师,认真学习藏族的传统绘画,用7年时间写出《藏族传统美术概论》,1994年由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1995年获得全国优秀图书一等奖,2007年被大学确定为艺术学博士必考书,2010年又获得第二届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藏文研究专著类二等奖。

再一个,我很关注藏族传统手工艺。从2000年起,我对藏族传统手工艺做了深入细致的田野调查,具体内容分为几大类:第一,传统藏区的手工艺,我用几年时间把甘、青、川、滇、藏5省区跑了几遍;第二,受藏族传统手工艺影响的土族、蒙古族、白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手工艺;第三,汉族地区如北京,承德、五台山等地藏传佛教寺庙的传统手工艺;第四,目前正在各地蓬勃发展的现代藏族手工业;最后,是受藏族文化影响的不丹、锡金、尼泊尔、外蒙古等几个国家的手工艺。这些年我跑遍了这些地区,实地调查了解传统藏族手工艺情况,真实记录下这些技艺。

“对于藏族传统手工艺,至今我不敢说什么研究,也不敢说自己发现了什么新东西。我之所以专心做它,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真实记录下这些手工艺,原料是什么,具体过程如何?等等。我感觉,现在有些手工艺正在消失,有些手工艺或者将会消失,我们有责任把这些好东西记录下来。

“还有一个原因,我原来在政协工作,常常看政府工作报告,关心老百姓的增收问题。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都关心藏区老百姓的增收。我时常想,增收得有个增收来源,藏族传统手工艺就是个很好的来源。2003年,我去尼泊尔,观察尼泊尔人学藏族手工艺,是请藏族的手工艺人做他们的师傅,长年累月地教学,直到学会为止。当年,海关统计,尼泊尔出口的手工艺品总价值12亿元人民币,现在大概已经20亿了。我们四川郫县有20多家藏族手工艺品加工企业,可和尼泊尔比,差距还大得很。藏区农牧民是有这些传统技艺的,藏族手工艺品很有市场潜力,发展好了,我们也能把这20亿装进老百姓的口袋里。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思考,我们搞研究的,也得好好研究这些问题,不能光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天天写写文章。

目前,我正在撰写《藏族手工艺大全》的汉文版。已经改两稿了,原来有个藏文版,现在和中国科学院合作翻译成汉文出版。政府对民族文化的保护非常重视,中国科学院本来准备出一套《中国手工艺大全》,听说我这本书后,很重视派自然历史研究中心等几个单位来和我协商,还主动联系大象出版社出版,对装订等各个环节高标准,严要求,准备出成精品。《藏族手工艺大全》出版后,他们准备动用各种现代技术,比如化学成分测定等,沿着这本书的思路进一步做下去,我这本书包括56大类技艺,他们以后可能一种技艺出一本专著。真要是做成了,对于藏族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弘扬,将是个很大的帮助和贡献。

“此外,我现在负责民族文化博览中心二楼藏族展览馆、五楼经堂馆(刘文辉捐赠珍藏经堂)展厅的设计和监督工作。原来西南民族大学有个老的藏族展览馆5-12地震的时候严重受损,对于馆藏文物的保护很不利,学校和相关部门很重视,在资金比较困难的情况下,筹集资金修建新的藏族展览馆和藏传佛教文化展厅,学校安排我负责设计工作,目前设计已经完成,施工也在紧张进行,今年应该可以完工。

第5篇:民族传统技艺专业范文

关键词:民族器乐;传统;文化;艺术指导

一、民族乐器艺术指导的重要性

我国的民族器乐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是世界上较早的发展音乐的国家。我们的民族音乐代表着民族的文化与传统,这些音乐大多来自于人民的生活以及劳动,每样民族器乐都具有自己典型的曲目,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也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热情以及生活特点。因此,学习民族器乐可以在掌握基本音乐知识的同时,了解当时民族文化的特点,了解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1]。在进行民族乐器教学指导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能够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巧的同时,培养学生精神和内涵,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民族乐器的艺术指导,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来培养自身的音乐内涵,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可以不断地拓宽学生的事业,让学生了解我国多种民族乐器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与此同时,在学习民族乐器的过程当中,学生可以通过民族乐器的曲目来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了解音乐魅力。

二、当前我国民族器乐艺术指导中出现的问题

(一)学习的功利性太强。学习民族器乐的主要目的是陶冶情操,感受不同的生活方式的趣味。但是,当前民族器乐的学习都是在应试教育的情况下开展的,多数家长强制学生学习器乐,从而能够为自己加大竞争的砝码。但是,学生都在学习的过程中处于功利的目的,对民族器乐缺乏兴趣,缺乏学习的动力,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民族器乐的过程中被生活所束缚,无法真正地融入到民族器乐的学习当中。在学习民族器乐的过程中,人们应该对民族器乐感兴趣,深入到民族器乐的学习当中,感受名族器乐的魅力,从而能够在民族器乐领域中学习知识,并且不断地陶冶自身的情操。(二)教学者不负责。正是由于学生功利性学习的目的,教学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处于功利的目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无法对民族乐器进行专业的指导[2],其教学课程主要集中在考试技巧方面,忽视了学生的艺术修养教学。有些指导教师的指导方法过于简单,缺乏专业的教师精神,其指导的范围集中在考试方面,忽视了学生的素质教育。这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师的教学质量严重下降,并且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存在一定的阻碍作用。

三、优化民族乐器艺术指导的方法

(一)教师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教师是影响教学水平的直接人员,其自身的专业素质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从事民族乐器指导时,需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对民族器乐进行熟练的掌握,并且不断的优化自身的民族器乐水平。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民族乐器在不断地发展,并与现代化科技进行融合,从而产生了更加先进的理论知识以及音乐技巧。因此,教师需要了解这些先进的音乐知识以及创新的方式,从而能够将自身的专业素质传递给学生,让其掌握民族乐器的最基本的内涵。为了提高学生整体的素质,教师必须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并且领悟到民族乐器的内涵以及精神,从而能够做一个合格的培养艺术家。(二)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不同的民族器乐有着不同的教学方式,同时不同的学员音乐能力不同,对音乐的感知也会有较大的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教导。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必须要了解教学生的基本能力,从而能够对其基础知识进行教育,并且培养学生的兴趣,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音乐技巧和专业能力。(三)借助现代化技术进行教学。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帮助教师能够更加灵活地展现艺术教学的方式。科学技术与民族器乐之间的结合,可以体现现代的特点,也可以将民族器乐的传统特征全面展现出来。教师在进行器乐教学的过程当中,可以通过音频、视频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并且通过最新的3D立体音效,将传统的民族期曲目转换成现代化的音乐。因此,为了展现民族器乐的艺术特征,教师需要通过现代化的科技将民族器乐的特征更加立体地展现,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提供帮助,同时学生在欣赏民族器乐的同时可以感受民族器乐与现代化结合的特征,对民族传统的乐器进行传承和创新。

四、结语

传统民族器乐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学生在学习民族器乐的过程当中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需要不断地对文化进行传承发扬,从而能够使得民族器乐与时代进行相结合,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因此,教师作为民族器乐的教学者,应该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专业技巧,提升学生的音乐内涵和精神。

作者:孙 晶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第6篇:民族传统技艺专业范文

关键词:羌族;民间手工技艺;创意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8003702

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目前国内对于羌族特色传统手工技艺的挖掘大多仅停留于资料的收集,或者是依托于旅游业而进行的商业性开发,缺乏对羌族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认识和理解,更少有人从羌族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传承以及创意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研究。本文基于对羌族传统手工技艺实地调查和挖掘,从历史渊源、目前面临的困境等方面阐述羌族传统手工技艺概况,探悉羌族主要传统手工技艺的创意产业发展路径,使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成现实的社会经济价值,以期为羌族传统手工技艺发展和政府部门有关政策决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建设中的部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提供智力支持。

1 相关理论综述

创意(create new meanings)是创造意识或创新意识的简称,是指对现实存在事物的理解认知所衍生出的一种新的抽象思维和行为潜能,其明显的标志是具有知识产权性,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财富创造的新机会。创意产业是指那些源于个人创造力、技能与才华的活动,这些活动有创造财富与就业的潜力,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生成而实现的产业。创意产业是无边界产业,它可以融合到任何产业里,并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提供新的发展模式,实现产业的升级和创新。

文化创意产业(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强调一种主体文化或文化因素依靠个人或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权的行业。David Thirsby(1997)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活动会在生产过程中运用某种形式的“创意”,其产品至少有可能是某种形式的“智能财产权”。根据我国的行业划分标准,可以将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分为四大类,即:文化艺术,创意设计,传媒产业,软件及计算机服务。文化创意产业本质是一种文化经济,也是一种创意经济,其核心竞争力就是人自身的创造力,由原创激发的“差异”和“个性”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根基和生命。新经济本质上是知识经济,而创意经济则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和动力。

根据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理论,在实践中,传承保护羌族传统手工技艺只有在保护文化基因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才能实现羌族传统手工技艺的可持续性发展。

2 羌族民间手工技艺发展现状及问题

2.1 羌族民间手工技艺发展现状

羌族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民族,羌族传统手工技艺技术精湛,手工艺品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羌族传统手工技艺主要集中分布在绵阳北川羌族自治县境内,如玉米酒主要分布在马槽乡,古羌茶艺主要分布在曲山镇、擂鼓镇,水磨漆主要分布在曲山镇。至2010年,绵阳市羌族各类不同级别(县级、市级、省级、部级和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69项,其中传统技艺类40项,传统美术13项。这些传统手工技艺基本保留着羌族的文化基因,得到了较好传承和发展。如现代羌人制作的羌绣、漆器、织毯等工艺,集功能性、本真性和装饰性等多种工艺集于一身,以其自身的民族传统风格,浓郁的地方情调、精巧的工艺世代流传,极大丰富了中华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内涵。

近年来,为大力弘扬羌族文化,各级文化部门一直非常重视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抢救、保护和利用,尤其加大了对羌族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力度。2005年以来,绵阳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进行大量的田野调查工作,收集整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并着手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的建设,为羌族传统手工技艺研究和抢救保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北川羌族自治县政府也组织人员通过普查、确认、整理、登记、建档等方式,记录抢救和保护了一批濒危且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羌族传统手工技艺项目,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收集保存了一批珍贵的羌族传统手工技艺实物。在41项羌族传统技艺类中,县级有26项,市级11项,省级4项(羌族水磨漆艺,羌绣,羌族碉楼营造技艺、羌族玉米酒酿造技术)。尽管如此,从所调查的情况来看,几乎所有的羌族传统手工技艺都处于濒危状况,传承后继乏人。

从产业规模来看,2014年上半年,北川羌族自治县第三产业增长8.3%,对GDP的贡献率达到57.0%,比上年同期提升了32.4个百分点,其中羌族传统手工技艺对第三产业贡献日益突显。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就业人数和产值,在所调查的北川主要羌族传统手工技艺企业中北川羌绣规模最大。2013年,北川羌绣企业及绣庄数量达到22家,全年培训绣工4500余人次,专业绣工达3000人,居家灵活就业绣娘达到1万余人,全年总产值4900万元,而其他几项主要羌族传统手工技艺企业的产业规模则相对较小。从企业数量来看,羌族玉米酒和古羌茶艺企业各2家,而水磨漆和北川草编企业仅各1家;从从业人员来看,除了北川羌绣、北川草编较多以外,其他所调查的企业从业人员只有数十人;从产值来看,除北川羌绣外,所调查的其他几家企业年总产值从一百多万至四百万不等,规模相对较小。

2.2 羌族民间手工技艺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传统技艺的传承就是要充分展示技艺的完整工艺流程,遵循系统完整的传统方法,对材料使用、使用方法和加工制作过程等进行本真性传承。然而长期以来,现代文明的流水化、无差异化生产方式对羌族传统手工技艺造成了严重的冲击,羌族传统手工技艺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非遗文化内涵遭到异化,手工技艺传承乏力,致使具有活态流变的传统手工技艺面临灭失危险。

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羌族传统手工技艺传承基本都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困,从北川羌族传统手工技艺的统计中可见一斑。如北川羌族自治县和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的羌族草编虽然建立了一些培训基地,但依然难以满足企业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人力资源问题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最大短板。数据表明,在所调查的手工技艺企业中,除了羌绣规模相对较大,其他规模均相对较小,市场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产品缺乏生命力和竞争力成为羌族手工工艺的主要障碍。

文化创意产业理论认为,创意的核心是实现差异化和个性化。但在羌族文化的研究中,学者们更多是关注如何保护羌族文化原生态的存在形式、社会价值和艺术魅力,羌族传统手工技艺发展普遍缺乏创新。如相关产品缺乏创新。目前市场上的羌族手工艺品大多都拘泥于传统,过分注重保其原汁原味,普遍缺乏创意,民族图案本土气息过重,商品的观赏性与时尚现代感缺失,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羌族手工艺品的市场化开发,致使有些手工技艺传承保护面临极为困难的境地。

3 羌族民间手工技艺产业创新发展

3.1 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

根据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理论,传统手工艺的衰落是现代社会转型的必然产物,而对羌族手工艺品进行创意设计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创新设计时,应立足羌族的传统文化,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和科技发展,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合理运用到具体的手工艺品生产中,创作出具有新意、有羌族地域特色、有一定科技含量的羌族手工艺产品,实现文化与科技的有机融合,否则,只有手艺没有创意,羌族传统手工技艺就只能限于低端生产,其内部蕴含潜在价值和产业拓展空间就不能得到拓展。如将羌族草编与现代科技结合,研发动态的集声、光、智能为一体的作品,深受市场欢迎。同时,创新企业的思维模式,如在羌绣题材内容、工艺风格和表现力方面进行创新,应该在保持原生态艺术神韵的基础上,组建研发团队,创新羌绣题材和工艺,开发以羌绣折叠屏风、画框、羌绣DIY套画产品、羌绣保健香包、羌娃等羌绣创意产品。

此外,还可对羌族手工艺产业链进行创新发展,将其产业链条逐渐延长,向家居装饰和服装产业延伸,建立产业链式的手工艺品生产基地和商品街、专卖场、批发点等。如将传统的绘画与雕刻工艺应用于传统建筑与装潢,在保持手工艺品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使其进入市场流通。

3.2 发展羌族手工艺体验经济

发展体验型手工艺文化,是以传统手工艺生产线打造文化观光体验区,走体验经济的发展路线。毋庸置疑,体验型手工艺文化是羌族传统手工技艺有效实现产业化发展的路径选择,传统手工技艺最核心的竞争力是文化,因此,羌族体验型的手工艺文化产业要以文化为核心,而其传承人是关键。为此,羌族传统手工技艺企业可以大力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在学校开办非遗工作室或传习所,以生产促进活态传承,以生产促进文化传播,学生可以动手现场体验,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的魅力。事实上,目前在绵阳的中小学和高等院校已经开设了课外兴趣活动课和多个非遗工作室,广泛开展非遗知识和技艺的传承普及。如在陶艺工作室的传承人指导下,学生自己动手创意设计制作陶艺作品,对传播文化、体验文化搭建了良好的平台。羌族体验型手工艺文化产业既可实现非遗活态传承,还可使非遗资源转化为体验经济,通过人人参与,分享传统,释放创造力,以实现羌族传统手工技艺的可持续发展。

3.3 打造嵌入式合作创新模式

羌族传统手工技艺创新发展应该坚持传承与发展并举的发展思路,既要遵循市场发展规律,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又要反对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免破坏羌族传统手工技艺的文化根基。为了有效传承和发展传统手工技艺,依托深厚的羌族历史文化资源和丰富的人力资源,建立嵌入式校企合作创新模式不失为有效的路径选择,从而引导和推进羌族传统手工技艺的产业化。

随着地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立足本土经济,为地方社会经济文化服务成为地方高等院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因此,羌族传统手工艺在发展过程中,应秉承“政校企研四方联动、产教融合共赢发展”理念,遵循“传承文化、紧密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宗旨,与地方高校加强合作。目前,北川羌族自治县古羌水磨漆有限公司、北川羌族自治县和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等羌族传统手工艺企业已与四川文化艺术学院以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建立了深度的嵌入式校企合作关系,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凝聚高校与社会的力量,在高校内建立嵌入式非遗工作室,开创性地培育热爱非遗文化的新型人才,培养技法精湛的民族文化工艺设计师,既为大学生提供了实习实践平台,也为手工艺企业提供了人力资源储备。

3.4 创新羌族手工艺产品营销手段

羌族传统手工技艺产品在市场推广过程中,需要突破传统的营销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媒体资源实施多元化的推广策略,可采用以下一些具体举措。

通过中国美术家协会网、中国美术家网、雅昌艺术网、卓克艺术网、艺术中国网等网络媒体对羌族传统手工艺品进行免费的宣传和推广,推行线上营销、线下体验的全新营销模式;利用国内几大知名综合门户网站如搜狐文化、新浪收藏、雅虎艺术等设立传统手工艺专区;组织召开一些民族文化交流研讨会,或者申请举办如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全国学术讨论会等规格较高的学术活动;建立相应的生产合作社和协会等组织,形成相对稳定的研究、加工、销售队伍;以城市为轴心,以旅游景区为销售链和售卖点,建立手工艺产品专卖街和销售点,并以市场为杠杆自我调控产品价格和品种;结合羌族旅游自然风光、人文历史景观对地方旅游形象的宣传,同步加大对民族文化特色商品和手工艺产品的介绍和推介;同时还可利用手工作坊、传承人传习所、博物展示宣传、DIY、休闲购物等要素进行产品销售;举办和参加国际性专业技能比赛,举办中外产品对比、交流、观摩展览,开拓国际市场。通过这些手段,不断创新营销模式,构建多元化的销售网络,以进一步扩大羌族传统手工艺品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

4 结语

羌族传统手工技艺是一种活态遗产,我们不能为了维持原态而希望遗产一成不变,这种过度保护往往会桎梏经济甚至是社会的发展。同时,也绝对不能借传承保护之名,大行获取经济利益之实,对羌族传统手工技艺进行破坏性的开发。因此,我们认为,对羌族传统手工技艺应该从历史和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对其既要传承,也要保护,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这是羌族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保护和利用必须遵循的原则。坚持传承与发展并举的发展思路,既要遵循市场发展规律,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又要反对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盲目地追求产业化、市场化和商品化;既要坚守羌族传统手工技艺的文化根基,又要实现其产业化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思豪.手工艺创意产业[M].北京:东方出版中心,2009,(01).

[2]吴存东,吴琼.文化创意产业概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01).

[3]储俊峰.我国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传承以及振兴的探讨[J].金田,2013,(11).

[4]高月红.关于传统手工艺保护与传承的思考[J].甘肃科技纵横,2007,(05).

[5]周乙陶.经济转型时期的民族传统手工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

[6]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报告[R].绵阳市文化局,2009,(09).

第7篇:民族传统技艺专业范文

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指向,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发展步伐的加快,多元经济并存,多元文化碰撞,虽然这有利于学生增强对世界文明成果的了解、开阔眼界,但是不同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学生的思想观念。一些学生不同程度地对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漠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减退、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意识不强。因此,高校艺术教育在向学生传授艺术教育的有关知识、技巧、技能与创新能力时,还应教会学生在艺术创作中融入民族文化、民族特色。

二 民族文化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传承现状

1.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与高校艺术教育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千姿百态。如国画、书法、儒文化等,流传于民间的皮影、剪纸、泥塑、木版年画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发展中的文化积淀,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文化的瑰宝。纵观我国高校的艺术教育,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和兴趣往往集中在表象,缺乏良好的民族文化底蕴,对于民族文化精粹了解较少,高校中将民族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结合起来,激发每个学生主动探索、挖掘对于民族文化的独特感知的欲望和形成独特审美价值趣味的体验式教学活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与此同时,在多元文化交融、各种新信息的冲击下,当代大学生不能正视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不能够将自身的理论知识、技能与民族文化素养有机结合,不能够将自己的艺术知识融入传统民族文化进行开拓性的艺术创新。

2.高校艺术教育课程中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对于民族传统文化在艺术教育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课程体系中鲜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关课程的设置,我们培养的艺术人才在设计、创作中很少有立足于民族传统文化形成的特色设计的典型代表出现,而这些我国未来文化艺术的领军人,既承载着历史也延续着历史。因此,我们高校艺术教育要引导学生善于将传统文化当中的精华运用到艺术创作中来,将艺术创作动力自然地与自身文化素养融为一体,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设计艺术发展之路。

三 高校艺术教育中传承民族文化的措施

高校的艺术教育作为社会文化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能够传承民族文化,更能够凭借艺术教育的感染力、诱发力和震撼力来引领文化的发展,培养出在艺术创作观念上根植于中国大地,达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与先进技术相结合的优秀人才。

1.提升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自身的民族文化素养

中国现阶段高校艺术教师的民族文化素养普遍存在着先天不足的现象,而传承传统民族文化在艺术教育中的意义重大。因此,要鼓励高校艺术教师从理论上丰富自己,从观念上充实自己,同时要主动、创造性地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校的地域环境特点,从生活、社会中汲取民族文化信息资源,生成课程内容,有效地传递给学生。

2.注重民族文化精神内涵的把握

艺术教育是一种经过美化的素质教育。艺术教育中渗透的民族文化深厚的内涵,为学生进行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在高校的艺术教育中,教师不仅仅要传授学生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也要在日常的教学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知识及传授某些民间工艺,更要让学生在未来的艺术创作中按照时代的要求把握这些民族文化的特色和从中折射出来的民族精神,将技术、艺术及民族传统文化融为一体。学生的体貌、气质、性格、言谈举止等方面通过接受包含民族文化的艺术教育,在艺术的世界中充分体验民族情感,达到艺术教育的目标。

3.了解地域性民族文化知识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在各自的发展历程中都有自己的文化特点,这种多民族、多风格的民族文化瑰宝在艺术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高校的艺术教育要注重本校所处的地域地区的民族传统,在教育教学以及课题研究中加入区域性民族传统文化的讲解与研究,如黑龙江地区高校对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将每个学校的艺术教育办学的特色化及民族文化的传承融为一体。  

四 结束语

艺术教育关系到国民民族文化素养的提高,能够彰显国家的综合实力。在新的形势下,我国艺术教育理应扛起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旗,发挥中华民族文化在艺术教育当中的培养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翔、路艳娥.大学生艺术教育与民族文化的传承[J].中国电力教育,2010(36)

第8篇:民族传统技艺专业范文

【关键词】民族传统文化;西部动漫;动漫教育;原创动漫

“动漫”从概念上包括了动画、漫画以及与此相关的其他艺术文化产业,如插画、游戏、动漫衍生品等。动漫是集合了影视视听语言和绘画的一种综合艺术。西部地区作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艺术非常丰富的区域,有着藏、彝、苗、蒙、羌等40多个少数民族,以及皮影、剪纸、年画、木偶等民间艺术,民族艺术资源丰富多彩。西部地区众多的高等院校也开设了动漫相关专业,如何在动漫艺术创作与动漫产业发展之间寻找到可行的发展道路,是西部动漫艺术发展中应该深入探索的问题。

一、西部动漫艺术发展的瓶颈

作为动漫艺术创作的主体,“学院派”是生力军,学院派的原创动漫也成为中国动漫艺术发展的基础。据统计,我国开设的动漫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已有上百所,全国共建立了包括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吉林艺术学院动画学院、浙江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山西传媒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在内的8所国家动画研究教学基地,而西部地区仅山西省(山西传媒学院)和陕西省(西安美术学院)各占一所,比例较低。西部动漫从业人员大部分都毕业于本区域高校动漫相关专业,缺少具有创新思维的创作人才,以及懂市场、策划、营销的行业高精尖人才。西部地区要推动区域动漫的发展,首先必须提高区域动漫人才的培养质量。当前我国的动漫教育中存在着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如学校的教学培养与动漫公司的用人标准脱节,毕业生就业后几乎都要进行就业培训。这种培训往往是从技术和市场能力开始,在软件的熟练运用、产品策划、产品运营和市场营销等方面,企业需要创意、美术功底和软件运用能力俱佳的高精尖综合型人才。目前我国的动漫教育状态正如日本动画家月冈贞夫在2014年11月举行的第九届“56个月亮”西部大学生动漫节高峰论坛上所讲到的:“中国的动画教学没有教给学生就业的技能。”学习成绩不等于就业能力,加强就业能力的培养才是人才培养的根本。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中,原创能力不足往往成为企业创作的困境。我国现有的原创动画大多是在少儿频道播放的一些儿童动画,院线动画大片的创作继《大圣归来》后有了起色,但比起日本、美国成熟的产业环境,我国的动漫产业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纵观日本、美国的动画产业,他们除了有成熟的技术支撑,还有强大的创作团队,产品的前期策划、推广,中期制作,后期营销等环节都有较强的专业人才和团队进行管理和创作,艺术和技术的有效结合是创作出优秀动漫作品的根本保障。既能将艺术与技术有效结合,又能将创意与营销结合,构建原创动漫与产业发展完美融合的良好市场环境,这是动画教育与动漫产业发展共同面临的难题。解决教育问题是促进产业发展的第一步。人才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2014年3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透露,要将国家普通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中的600多所本科院校转向职业教育。鲁昕强调,中国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核心是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现代职业教育。现代职业教育不是传统职业教育,其培养的人才是技术技能型。这为中国的教育指出了一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之路,或许能真正改变动画教育与动漫产业之间的困境,并解决动画教育与动漫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二、西部民族传统文化促进动漫艺术发展的可行性

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国在世界文化潮流中的核心竞争力。民族传统文化与动漫相结合,不仅可以实现文化向产业的转化,提升动漫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还可以使民族传统文化以动漫为载体得以保存和推广,真正做到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实现动漫艺术本土化、特色化、民族化。因此,利用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是西部动漫艺术发展道路上的重要突破口。动漫艺术与影视艺术,以及绘画艺术息息相关,因为它能将影视艺术升华成绘画的视觉表现,也能将绘画艺术呈现为一种视听语言。动漫是一种综合艺术,它包含了美术、导演、文学、音乐、表演等艺术门类,所以,文化艺术对动漫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从中国动漫发展史来看,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是我国动漫创作的颠峰期,涌现出数量众多的具有强烈民族传统文化特征的优秀动画作品。1961至1964年,中国动画电影的创始人万籁鸣执导了大型彩色动画片《大闹天宫》。1959年冬的创作前期,负责《大闹天宫》动画设计的严定宪等人来到北京,从古建筑、壁画、泥塑、戏曲中寻找创作灵感,最终确定以夸张、虚构、想象等手法进行创作,并吸收了民间艺术的优良传统,使影片达到了极佳的艺术效果,成为中国动画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1988年,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山水情》堪称中国水墨动画的绝唱,该片除了在艺术风格上采用了中国传统水墨画,在创作思想上也融入了道家的师法自然、与世无争和禅宗的明心见性等思想。古琴、古诗、水墨、禅意皆入其中,使《山水情》成了中国动画商业化之前的最后一部动画艺术精品。西部地区是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亦是民族文化的宝库,为动漫艺术提供了很好的创作环境和创作资源。在动画剧本和动漫故事的创作中,完全可以从西部地区丰富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史诗等民族民间文学作品中寻找题材,融入新元素和新思维,从而创作出优秀的动漫作品。对此,美国迪士尼公司出品的动画电影《花木兰》就是很好的例子。在我国的动漫艺术创作中,也不乏以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为题材的优秀作品。如知名漫画家权迎升以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为题材,创作了漫画版的《格萨尔王》,将格萨尔王的故事推向世界,为弘扬藏族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该漫画作品获得了2011年第五届亚洲青年动漫大赛最佳连环漫画奖。西部地区除了有众多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与历史史诗,还有非常多的民间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皮影、剪纸、年画、唐卡、藏戏、川剧、木偶戏等,这些为动漫创作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通过动漫艺术的再创作,融入民间艺术的精髓,不仅为动漫创作奠定了文化艺术基础,同时也是对民间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这是文化和艺术在当代社会的共同进步和发展,是值得艺术工作者努力实践的方向。巴蜀地区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有震惊世界的三星堆文明和金沙文明。以金沙文明为题材创作的动画电影《梦回金沙城》,展现了东方远古文明的神秘,谱写了金沙文明恢弘的史诗,这也是我国本土制作的、有着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根基的动画电影力作。近年来,我国的原创动画电影对民族传统文化、传统故事进行了深入挖掘,如《大圣归来》《小门神》《大鱼海棠》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电影都是我国原创动画电影的力作。

三、动漫教育中将民族传统文化与动漫艺术相结合的途径

除了动漫公司之外,动漫作品的创作主体还包括活跃在高校中的学生及教师群体,他们是推动动漫创作和发展的主要力量。在西部地区,成都、重庆、西安等城市的高校中存在着很多学生动漫工作室和教师动漫创作工作室,学院派已经成为我国原创动漫发展的生力军。近年来,西部地区高校动漫专业发展较快,动漫产业也随着市场的需求在进一步发展,然而比起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华北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的动漫教育产业和创作基地,西部地区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西部地区众多高校的动漫专业也在大力度加强自身的教学硬件设施建设和课程改革。“校企合作”“项目驱动教学”等实践应用型教学模式被运用在动漫专业的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中实践、在实践中学,形成了良好的教学体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技术水平得到了比较明显的提高。但由于学生的文化底蕴不足,导致创作能力不足,因此,动漫教育除了要促进学生技术的进步之外,还应该加强其对文化艺术的学习和了解。作为西部地区的民族综合类院校,西南民族大学在动画专业的建设中逐渐找准定位,建立了以民族文化为特色的民族影视动画研发与创新研究所,在民族特色的影视动画创作上做出了新的尝试。从2006年开始,西南民族大学以“56个月亮”西部大学生动漫节为交流平台,积极鼓励和支持西部大学生进行原创动漫的创作,尤其是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动漫创作,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了解民族传统文化,对学生动漫作品的创作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综上所述,西部地区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是动漫艺术创作及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资源。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体认、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和追求、对传统文化的开发和创新,应该成为我国动漫从业者的重要任务。在高校教育中积极鼓励并引导学生了解和学习民族传统文化知识与民族传统艺术、在创作中积极创新、用当代人的审美标准和精神需求进行动漫民族化的探索,这将有利于我国原创动漫的发展,也有助于我国动漫人才的培养。中国动漫只有找准了定位,才能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刘葵,刘琥.民族文化元素在中国西部动漫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探讨[J].新闻界,2010(1).

[2]李本建.论中国动画中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电影文学,2014(7).

第9篇:民族传统技艺专业范文

1.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针对少数民族班级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教学,笔者结合长期的教学实践发现,以往旧的教学方法在装饰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已经反映出越来越多的实际问题。例如,大多数民语言学生对于传统的装饰艺术文化比较陌生,大多纸上谈兵、脱离实践。我院的民语言学生主要来自于乌鲁木齐和南疆,乌鲁木齐的民语言学生由于长期生活在大都市,对传统民族艺术内涵知之甚少,而汉语对于南疆的民语言学生来说是第二语言,理解和交流有时也存在着一些障碍。同时,我们也应实事求是地看到在现实生活中,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之间是存在着不可否认的隔阂。而如何消除两者之间的隔阂,使传统的民族艺术为应重点研究和实践的。目前,新疆师范大学设计系少数民族艺术设计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依据新疆各民族形成的多元文化特色,从民族的社会形态、民俗风土人情、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入手,深入实地考察、全面搜集、系统整理各少数民族的建筑、服饰、工艺等方面的资料。学生先全面整体地了解新疆各民族艺术的内涵,再深入学习设计课程。我们在进行民族化设计教学创新的同时,更多地引导学生从民族传统中汲取相关元素,并与现代时尚设计相结合。课程遵循“提出问题——图文搜集——实地考察——理论分析——创作构思——设计完成——互评总结”的技术路线,这种设计要求注重时代感和各民族文化元素的融合,在遵循民族民间艺术精髓的同时发挥个人创造力和想象力。课程的最终作业成果主要是让学生以PPT形式自述总结报告和设计实例,然后进行设计实例作业的自评、互评、教师评价三位一体的总结模式。以2006级民语言班级建筑装饰设计课程为例,教学本着以地域为中心、以民族为特色、以现代为准则的设计思维,学生作品既融合着民族传统元素又有现代感,在毕业作品展览中取得了良好的预期效果。(图1、2)

2.提升创新思维与学术研究的融合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艺术设计教育仅仅教授学生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潜能,保持和发展适当的好奇心和兴趣,是当前艺术设计教育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也是高校教育发展的重点。笔者在实际教学中也将其教育部课题“新疆锡伯族民间刺绣艺术研究”的内容融入装饰设计课程教学环节中,很好地完成了由传统上单纯的理论教学向“以实践带教学,以科研促教学”的模式转变,使现代设计的理念、手法和材料与少数民族传统的美学境界恰如其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装饰语言的造型规律、形式美法则以及表现手法与技法,并将其运用到不同的设计领域中去,脱离了过去单纯的二维设计,以空间定义进行立体式的设计创作。有些学生设计的作品,虽然有些稚嫩,但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年轻人独有的活力、朝气和想象力以及大胆创新的精神甚至让一些有名的设计师都啧啧称赞。如将新疆锡伯族刺绣的装饰图案、纹样、色彩等元素立体式地运用到本土民族特色产品包装装饰设计创作中。(图3)这在一定程度上将新疆民族民间工艺美术资源运用到装饰设计课程教学中,保护和传承了本土民族民间手工艺。我系充分利用学院设立的专业实践学分奖励机制,增设各类选修实践课程,鼓励学生在设计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同时,学校设立的特聘岗机制大大激励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教师通过辅导学生参加设计竞赛、科技创新、撰写学术论文及申请专利成果,来验证自己的教学成果,而这一系列教学制度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不断提高。但是,仍然有一部分民语言学生在对现代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学习理解能力上存在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在课程设置上多下功夫并对学生给予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学会逐步领悟其内涵并挖掘、运用本土民族艺术元素,在现代设计中传承并创新。

3.加强教学与实践的互动

目前,现实情况中不容乐观的问题是,高校中设计实践一直是艺术设计教育最薄弱的环节。由于多方面实际条件的限制,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很难建立自己的实践基地,这使得学生对实际操作中的各个环节,如材料、预算、施工过程等的了解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在毕业转向工作岗位后,少数民族艺术设计人才很难马上胜任社会实际工作,还需要在社会上重新接受一段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为了给跨越式发展的新疆提供合格的设计人才,我们学院积极加强了这一环节的教学。首先在教学硬件条件上进行了很大的改善,建设了设施较为完备的摄影、幻灯、电脑等美术专用电教设备,学院图书馆收集了丰富的中外艺术设计图书资料,还建立了雕刻泥塑、版画、陶艺等各专业辅助工作室。同时,还配备了现代设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实用技能训练的电脑美术工作室。其次,我系在多年的实习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建立多个校外教学实践基地,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我院教师与一些设计公司及企业合作,在创作方案的过程中使学生亲自参与整个设计流程的创作,熟练实际操作技术的功能和技法,探索设计材料的特殊表现性,并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需要,开发合适的表现形式,将创作理论与实践心理运用于实际的设计创作中。这种从社会实践角度出发的设计实践教学能够充分使学生从市场调研的阶段就开始关注消费者的需求,做到从整体上考量产品的功能改造和艺术设计之间的关系,从而设计出富有开发价值或投产价值的优秀作品来。例如,新疆“丝路灵香”薰衣草系列礼盒包装装饰设计方案,以新疆地域文化特色为切入点,将丝绸之路文化与薰衣草相结合,营造古朴的西域风格,采用新疆典型的伊斯兰建筑拱顶元素作为函套外形,融入具有伊犁锡伯族刺绣文化元素的植物纹案进行镂刻装饰,简洁大方、淳朴中又不失现代感。(图4)学院在与企业合作期间,有许多设计方案被社会企业采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实践效果。通过几年的教学探索与完善,教学体系建设日趋成熟,人才培养也赢得了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信任。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