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民族艺术概论范文

民族艺术概论全文(5篇)

民族艺术概论

第1篇:民族艺术概论范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艺术教育;传承与发展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艺术教育结合的重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各族人民以大大相传的形式所传承下的一种文化想象,例如民俗活动、民俗礼仪、传统表演艺术、口头传统、传统手工技能、同宇宙和自然界有关的传统知识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交流、维系区域传统、凝聚民族精神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还是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重要表现。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国外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带来严重的冲击,在不少社会群体看来传统文化是一种落后、老土的信息,面对传统文化往往采取一种摒弃或者是鄙夷的态度,这一现象在青少年群体中表现的尤为突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日益深入,我国不少传统文化正面临着消亡局面,如何扭转传统文化逐步消亡的这一结局,成为我国打造文化强国的重要出发点。在新时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紧跟时展的潮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成为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在国家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传承工作、发展工作相关的法律体系不断得到完善与优化,财政部门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传承工作以及发展工作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一系列现代化科学技术被陆续运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发展等工作中,并通过宣传手段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中的影响力与号召力,有效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传承工作的开展。“文化生态”就是一种“人文环境”,“人”作为“文化环境”中的重要因素,在“文化生态”构建工作中占据不容忽视的地位,需要依靠“人”的审美观念、价值取向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传承工作作出正确的判断。教育与媒体作为影响“人”审美观念、价值取向的直接因素,从教育与媒体入手提升“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与传承意识,使“人”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以及传承工作中。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是一个庞大的教育组织体系,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渗透到教育体系,创建与非物质文化有关的教育系统、学科体系、教学制度,使教育能够成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保护工作、传承工作与发展工作的重要途径。艺术作为记载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不仅是高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表现方式,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艺术教育结合到一起,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继承与发展。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艺术教育的融合现状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艺术教育之间的不断融合,高校艺术教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发展与优化,但是从整体发展视角来看,受教育课程设置、艺术课程实践等因素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艺术教育在融合过程尚且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艺术教育的融合工作并没有充分的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与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传承工作难以顺利展开。

(一)教育课程设置现状

现如今,艺术教育工作备受我国大中小学教育组织的高度重视,但是由于我国大中小学长期陷入到“智育第一”、“智育唯一”的思想下,大中小学校均以智育为中心,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智育教育活动,所创建的教育体系、管理制度均为智育服务。受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高校教育工作者无论是在设置课程,还是在组织教学的过程,所运用的教学设备、考核制度均为智育提供服务,与艺术课程之间没有过多的联系,完全无法满足艺术课程实际需求。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不少高校纷纷将现有课程体系为基础,增设艺术概论、美术鉴赏、民乐鉴赏、视唱练耳、形体艺术等艺术课程,这些课程绝大多数均属于非艺术专业的选修课程,学生在专业必修课程的基础上,根据个人情况自由选择学习内容。不少高校在设置艺术课程时,并没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其中,未开设民间艺术鉴赏等课程,且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在艺术课程中并没有得到良好的体现。尽管艺术概论、美术鉴赏、民乐鉴赏等课程均涉及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在艺术概论、美术鉴赏、民乐鉴赏等课程中所占据的比例并不大,完全没有满足学生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需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继承等工作更是无从谈起。

(二)艺术课程实践现状

在社会需求、市场需求、个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下,绝大多数大学生对校内外艺术实践活动关注度极高,大学生时常会参加一些由电视台所举办的文艺活动、由学校所举办的文艺演出、由个人所具备的艺术交流活动。但是大学生所参加的这些艺术活动均以“流行文化”为主导,传统文化元素很少出现,导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受到“流行文化”的侵蚀。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艺术教育的融合策略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艺术教育的融合是新时期发展的必然需求,这不仅关系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能够长久的传承下去,还关系到我国高校艺术教育工作是否能够突出本国特色。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艺术教育的融合工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艺术教育的共同需求。通过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艺术教育的融合现状,从中我们查找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艺术教育在融合过程所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想要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与高校艺术教育更好的融合到一起,需要从目标、内容、形式等方面入手,构建一个完整系统的非物质文化教育体系。

(一)目标

目标是一切教育工作开展的基础,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教育活动时,只有拥有正确的教育目标,才能够达到实施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艺术教育的融合其根本目的就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高校艺术教育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在设置教学目标的过程,我们需要结合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分别从“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个方面着手,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艺术教育的融合工作制定系统、全面的目标,确保目标的可行性与发展性。就“知识与技能目标”而言,教师在艺术概论、美术鉴赏、民乐鉴赏、视唱练耳、形体艺术等艺术类课程授课过程,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将专业的传统艺术理念、传统绘画方法、民乐练法、传统演唱方法等非物质文化信息传递给学生,实现对艺术概论、美术鉴赏、民乐鉴赏、视唱练耳、形体艺术等艺术类课程授课内容的丰富与拓展,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让学生更能够灵活掌握非物质文化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就“过程与方法目标”而言,教师在授课过程需要将传统文化为契机,对学生进行巧妙的引导,让学生能够拥有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正确掌握民乐、绘画、舞蹈的技巧与方法,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而言,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想法,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非物质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内容

高校在设置艺术课程时,将民间艺术概论、中国传统歌舞、民族音乐欣赏等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课程融入到艺术课程体系中,积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课程的开发工作,构建并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体系,对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进行系统整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渗透到艺术教育教学中,将“多元化”作为艺术教育导向,将欣赏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有机的整合到一起,让学生能够正视欣赏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的关系,以传统艺术欣赏为起点,学习传统艺术理论,开展传统艺术实践,同时让学生能够在实践过程不断对传统艺术进行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热情,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中。首先,教师在欣赏课程的设置上,需要将我国优秀的传统绘画艺术作品、民间音乐创作成果、民间舞蹈艺术融入到美术鉴赏、音乐鉴赏以及舞蹈鉴赏课程中,运用巧妙的语言对学生进行巧妙的引导,让学生能够通过欣赏传统绘画艺术作品、民间音乐创作成果、民间舞蹈艺术,有效拉近学生与传统艺术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增强学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自主能动性;其次,教师在理论课程的设置上,需要注重对传统艺术理论知识的讲解,灵活借助多媒体设备,将传统艺术理论知识体系直观、系统的展现到学生的面前,让学生能够对传统艺术理论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为学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奠定基础;最后,教师在实践课程的设置上,需要与实际的社会生活结合到一起,将当地的风土人情、传统民间手工艺品、建筑遗迹等内容引入到实践课程中,对学生进行系统引导,让学生能够动手制作民间手工艺品,在实践中领略民间艺术的深厚内涵。

(三)形式

高校在选择艺术教学形式时,教师需要将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为媒介组织学生开展艺术教学活动,为学生开展艺术教育的第二课堂,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艺术教育活动中,使艺术教育的第二课堂能够成为民族艺术精神的承载体。为此,高校应充分调动现有的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不断丰富高校艺术教育内容,深化高校民族艺术教育内涵,突出高校民族艺术教育的地域特色。例如,学校可邀请民间的老艺人为大学生表演民间“绝活”,例如“打铁花”、“变脸”等,以活动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民族艺术教育的说服力。除此之外,高校还需要引导学生建设与民间艺术有关的学生社团,例如古筝艺术社团、民间剪纸社团、京剧社团、豫剧社团、黄梅戏社团、民舞社团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艺术的融合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需要教师从目标、内容、形式三方面着手,将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的人才为目标,不断将传统艺术内容融入到高校艺术课程体系,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民间艺术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

[参考文献]

[1]曾筠毅.高校艺术人才在非物质文化传播中的地位与作用[J].大众文艺,2015,14:211.

[2]安琳.艺术类学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作用研究[J].品牌,2015,03:260.

第2篇:民族艺术概论范文

纺织工艺设计对纺织生产和产品质量起着重要作用,但我国目前缺乏整体性的创新手段及创新思路。由于新安、郝凤鸣编著的《纺织工艺学概论(上册)》于1998年通过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该书共分为11章。简明扼要、系统地介绍了从纤维到织物的纺织工艺过程,重点介绍了纺制各种天然纤维纱线、化学纤维纱线的过程,阐述了织造工艺过程和基本作用原理以及织物组织与设计的基本知识。具体概述了纺纱、棉纺原材料的选配及混合、开清棉过程、梳棉过程、新型纺纱等,为推进纺织行业的稳步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实践基础。

中国传统纺织工艺是典型的民族艺术,是人类劳动智慧的积累。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纺织品的应用领域也由以往的简单化升级为多样化,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其不仅充满了民族传统文化内涵意识,还与绿色环保、实用性与装饰性相结合,其是未来纺织品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纺织产品中,新技术不单指科学技术,还包含着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环境等层面的内涵和价值。纺织技术的研究应立足于多元文化,结合各种社会资源、信息技术等,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加强情感交流,创新纺织技术,从而创造经济价值。《纺织工艺学概论(上册)》中对纺织技术进行系统梳理,取其精华,深度挖掘,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教育教学实践中,对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提高审美意识等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

工艺制作与美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面对纺织艺术发展的新趋势,纺织教学要适应生活、社会生产力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努力探讨遇到的新问题,这对培养具有艺术素养和审美意识的新一代学生极为重要。首先,该类专业教师师资匮乏,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导者、引领者,优秀的师资队伍建设是推进改革与完善现纺织工艺美术教育教学体系的关键。要及时培养一批优秀的教师队伍,建立和加强纺织美术专业的教育。通过全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习,培养一支数量与质量并重的优秀教师队伍。其次,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应社会需要的教学目标计划,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信息化这一优势,结合教学内容,将纺织相关图案设计制作成视频等形式的课件,在课堂上播放相关图片和视频,充分利用视觉传达使学生直观、生动地掌握知识和获取情感。从一开始的灵感到成品工艺的构思,详细讲解和分析纺织品的生产工艺流程,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在美术教育实践中探索纺织相关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审美能力,为进一步探索培养高素质人才拓宽有效途径。

第3篇:民族艺术概论范文

【关键词】中国民族器乐;高等教育;美育教育

我国传统民族器乐是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涵。为了提升高校美育教育的质量,进一步完善现代美育课程体系,教师应当合理利用民族器乐教育资源,使之在高校美育教育中起到矫正学生艺术观、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基本作用,通过传承、发扬富有民族性与地方性的艺术形式,让多数高校学生了解到民族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强化民族器乐演奏方法、表演形式的生命力与影响力,将我国传统的民族器乐融入现代音乐表演活动之中,让高校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民族艺术文化与现代美学研究理论的内在关联性。教师可适当地选择较为通俗易懂的艺术题材,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民族器乐艺术,学生可在这一美育教育体系下准确地认识到各类音乐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理念,树立个人化、多元化的审美观。

一、将民族器乐融入高校美育教育的现实意义研究

高校是传承我国艺术文化、培育青年一代艺术理念与审美观的重要基地,为了正确应对社会上多元文化的挑战与影响,帮助我国高校学生培养高尚、健全的内在人格与艺术价值观,高校教师应当主动调整美育教育模式与主题,拓展审美教育的基础,将我国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化纳入美育教育课程体系之中,引导高校学生找到符合社会主流道德观的价值标准,使之形成对传统艺术文化的认同感。学生可在专业性的美育教育中认识到传统民族器乐文化的深刻内涵与文化价值,理解创作者所秉承的艺术思想。我国传统器乐艺术强调在作品中表达古典主义的含蓄之美与正反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能够加深音乐作品在鉴赏者头脑中的印象,改善其艺术鉴赏体验。我国传统器乐艺术还能够重点突出音乐艺术的内在比例与空间架构方式,其艺术思维与表现方式以线性的直观形式为主,强调在某一乐段之中进行旋律与节奏层面的横向调整,音乐作品的结构具备较强的可调节性与灵活性。高校学生应当了解我国民族器乐作品的深刻内涵与艺术价值,主动地在艺术创作实践中将各类传统艺术元素与题材融入个人的日常生活中,面向不同阶层的社会大众传播我国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化形式[1]。为了完成时代赋予高校教育工作者的美育教育使命,让大学生认识到民族音乐艺术的传承价值,教师必须主动将针对中国民族器乐艺术的探究活动纳入高校美育教育体系之中,让学生在鉴赏、分析传统器乐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养成独立、健康的艺术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现代音乐文化的进步与普及,拓展民族艺术文化的传承路径,体现出传统器乐作品中丰富的人文意识与富有时代感的民族精神,让民族器乐作品成为新时代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成为具备国际影响力与世界知名度的艺术符号。教师必须将我国传统器乐表演艺术的主要艺术元素融入美育教育课程体系之中,如创作手法、艺术理念、人物塑造技法、演奏组织形式等,这样学生可认识到各类艺术元素的内在属性与文化价值,思考东西方艺术文化在各个领域的差异,间接性地强化大学生发现艺术美、还原民族文化魅力的能力,促进高校学生获得身心层面的健康成长[2]。

二、开展民族器乐鉴赏教育的正确路径研究

(一)基于艺术家开展美育教育

为了完善我国高校美育教育体系,提升美育教育质量与育人效果,教师必须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有计划地引导大学生基于某一民族器乐演奏家或作曲家的个人事迹对艺术现象进行思考,搜集并详细讲解具备较强情感感染力与道德感召力的经典艺术人物案例,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民族器乐艺术知识,避免一味地讲解课本中的理论性知识,拓展学生认识传统民族器乐艺术的角度,教师可举出阿炳、刘天华等我国民族器乐艺术家的事例,鼓励学生分析民族器乐艺术的发展环境与内在艺术风格,帮助学生突破分析方法的局限,选择正确的教学活动切入点[3]。

(二)基于具体艺术作品开展美育教育

教师必须调整美育教育的组织形式与实施路径,选择正确的美育教育载体,以民族器乐文化中的经典艺术作品作为主要的教育素材,统一音乐教育与美育教育所使用的主要教学案例,让学生在较为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中获得民族音乐艺术文化的熏陶,讲解选定的优秀民族器乐艺术作品,如《梅花三弄》《金蛇狂舞》等,以音乐作品作为基本教学载体的美育教育活动可拓展大学生认识传统音乐文化艺术的思路,着重凸显民族音乐艺术的内涵与传承价值。主讲教师可选择最能反映民族艺术文化特征的风格化曲目,提升美育教育基本教育素材的质量与学习价值,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首先面向学生讲明具体的民族器乐分析范式与最新的艺术研究理论,并明确要求学生利用多种手段完成具体的课堂学习任务,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与对音乐作品的分析能力,让大学生养成对社会生活、自然环境、传统器乐艺术作品的鉴赏与观察习惯。教师应当借助多种技术性手段在教学活动中面向学生展现民族器乐艺术作品的实质与艺术特征,如使用多媒体设备在课堂上播放记录民族器乐作品演奏活动的录像,以此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与艺术视野,详细介绍能够拓展学生眼界的各种民族器乐艺术知识,如创作者的艺术背景、历史文化背景、艺术思想等,矫正学生的审美意识[4]。

三、完善美育教育体系、传承民族器乐文化的可行措施研究

(一)鼓励学生参与课下表演实践活动

为了提升美育教育的实际效果,让学生快速积累艺术实践经验,教师应当组织多种形式的校内艺术实践活动,将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经验融为一体,要求学生在校园内积极参加节日庆典、艺术竞赛等集体活动,并在此类活动中使用民族乐器进行演奏,如琵琶、二胡、葫芦丝等地方性乐器,以此烘托艺术气氛,营造出宽松、愉快的表演氛围,逐步拓展学生进行生活化艺术实践的基本路径,提升学生的个人艺术表演能力与舞台环境适应能力。主讲教师还可定期开办艺术讲座,面向学生讲解涉及不同历史时期的民族器乐艺术的发展方向与思想内涵,帮助学生快速积累理论知识,通过组织系统性的民族器乐作品创作、表演活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善学生的艺术体验,鼓励学生参与校内乐团与艺术社团的表演活动或练习活动,形成良好的校内艺术文化学习环境,为学生参加艺术实践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二)确定合理的美育教育课程,选择合理的教育目标

教师必须革新美育教育理念,根据具体条件与外部环境变化选择教育目标,让民族器乐作品成为在美育课堂上弘扬传统文化、展现民族精神的主要文化载体,让学生结合具体音乐现象理解传统音乐文化的表现形式与内涵,突出美育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地方性、民族性特色。要制定富有灵活性与层次性的教育计划,将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技能结合在一起,鼓励大学生主动应用自身所学理论知识参与专业性的艺术实践演练,在课上表演活动中积累更多具备实用性的表演技巧,展现美育教育在主体层面与实践路径层面的特色,避免长时间讲解枯燥、理解难度较大的课程知识,丰富教育内容的展现形式,为基础不牢的大学生提供较为专业的理论教育与专业素质培育,使学生快速掌握系统性分析民族器乐作品价值的正确方法与艺术鉴赏标准,为学生在下一阶段参与艺术实践打好个人专业素养基础。教师应当在传授民族器乐知识时,结合学生的个人实际学习需求,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展现民族器乐艺术所蕴含的意境之美,让学生顺应自身兴趣爱好参与到课堂上的艺术鉴赏活动之中,丰富其审美经验,以青年人能够适应的方式向其传授最新的艺术鉴赏知识与技能,这样学生可发现我国民族器乐作品所蕴含的艺术情感与思想内涵,了解民族器乐从古代到现代的具体发展与变化历程,使之认识到艺术美与传统音乐文化之间存在的普遍性联系,探索民族艺术文化的全新表现形式[5]。

四、结论

教师必须面向民间搜集、整理更多具备美育价值的传统器乐教育素材,引导学生在课上或课下利用自身所学的美学鉴赏知识,评析经典的民族器乐艺术作品,让学生在立体化的多媒体教学环境中思考、研究民族音乐文化的特性,同时革新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明确美育教育的正确实施路径与主要育人目标,借助多种技术手段面向高校学生详细介绍民族器乐知识与演奏技巧。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性地欣赏民族器乐的独特文化属性与艺术特征,让自身的艺术情感在高质量的美育教育中获得升华,强化学生对艺术作品中的文化美的理解力、鉴赏力,激发学生对民族器乐艺术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民族情感与爱国意识,鼓励学生参与不同形式的民族器乐表演实践活动,调动学生主观层面的能动性。

参考文献:

[1]涂田静.高校民族乐器教学中传承性与时代性的融入分析[J].戏剧之家,2021,(04):106-107.

[2]王立源.试析中国民族乐器资源融合的新路径[J].当代音乐,2021,(01):74-76.

[3]谢尧.民族乐器发展与高校音乐文化教育研究——评〈中国乐器学概论〉[J].中国高校科技,2020,(11):114.

[4]徐琦,宋飞飞.地方高校音乐专业毕业考核方式改革与实践研究[J].民族音乐,2020,(04):107-109.

第4篇:民族艺术概论范文

【关键词】中国民族器乐;高等教育;美育教育

我国传统民族器乐是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涵。为了提升高校美育教育的质量,进一步完善现代美育课程体系,教师应当合理利用民族器乐教育资源,使之在高校美育教育中起到矫正学生艺术观、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基本作用,通过传承、发扬富有民族性与地方性的艺术形式,让多数高校学生了解到民族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强化民族器乐演奏方法、表演形式的生命力与影响力,将我国传统的民族器乐融入现代音乐表演活动之中,让高校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民族艺术文化与现代美学研究理论的内在关联性。教师可适当地选择较为通俗易懂的艺术题材,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民族器乐艺术,学生可在这一美育教育体系下准确地认识到各类音乐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理念,树立个人化、多元化的审美观。

一、将民族器乐融入高校美育教育的现实意义研究

高校是传承我国艺术文化、培育青年一代艺术理念与审美观的重要基地,为了正确应对社会上多元文化的挑战与影响,帮助我国高校学生培养高尚、健全的内在人格与艺术价值观,高校教师应当主动调整美育教育模式与主题,拓展审美教育的基础,将我国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化纳入美育教育课程体系之中,引导高校学生找到符合社会主流道德观的价值标准,使之形成对传统艺术文化的认同感。学生可在专业性的美育教育中认识到传统民族器乐文化的深刻内涵与文化价值,理解创作者所秉承的艺术思想。我国传统器乐艺术强调在作品中表达古典主义的含蓄之美与正反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能够加深音乐作品在鉴赏者头脑中的印象,改善其艺术鉴赏体验。我国传统器乐艺术还能够重点突出音乐艺术的内在比例与空间架构方式,其艺术思维与表现方式以线性的直观形式为主,强调在某一乐段之中进行旋律与节奏层面的横向调整,音乐作品的结构具备较强的可调节性与灵活性。高校学生应当了解我国民族器乐作品的深刻内涵与艺术价值,主动地在艺术创作实践中将各类传统艺术元素与题材融入个人的日常生活中,面向不同阶层的社会大众传播我国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化形式[1]。为了完成时代赋予高校教育工作者的美育教育使命,让大学生认识到民族音乐艺术的传承价值,教师必须主动将针对中国民族器乐艺术的探究活动纳入高校美育教育体系之中,让学生在鉴赏、分析传统器乐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养成独立、健康的艺术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现代音乐文化的进步与普及,拓展民族艺术文化的传承路径,体现出传统器乐作品中丰富的人文意识与富有时代感的民族精神,让民族器乐作品成为新时代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成为具备国际影响力与世界知名度的艺术符号。教师必须将我国传统器乐表演艺术的主要艺术元素融入美育教育课程体系之中,如创作手法、艺术理念、人物塑造技法、演奏组织形式等,这样学生可认识到各类艺术元素的内在属性与文化价值,思考东西方艺术文化在各个领域的差异,间接性地强化大学生发现艺术美、还原民族文化魅力的能力,促进高校学生获得身心层面的健康成长[2]。

二、开展民族器乐鉴赏教育的正确路径研究

(一)基于艺术家开展美育教育

为了完善我国高校美育教育体系,提升美育教育质量与育人效果,教师必须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有计划地引导大学生基于某一民族器乐演奏家或作曲家的个人事迹对艺术现象进行思考,搜集并详细讲解具备较强情感感染力与道德感召力的经典艺术人物案例,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民族器乐艺术知识,避免一味地讲解课本中的理论性知识,拓展学生认识传统民族器乐艺术的角度,教师可举出阿炳、刘天华等我国民族器乐艺术家的事例,鼓励学生分析民族器乐艺术的发展环境与内在艺术风格,帮助学生突破分析方法的局限,选择正确的教学活动切入点[3]。

(二)基于具体艺术作品开展美育教育

教师必须调整美育教育的组织形式与实施路径,选择正确的美育教育载体,以民族器乐文化中的经典艺术作品作为主要的教育素材,统一音乐教育与美育教育所使用的主要教学案例,让学生在较为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中获得民族音乐艺术文化的熏陶,讲解选定的优秀民族器乐艺术作品,如《梅花三弄》《金蛇狂舞》等,以音乐作品作为基本教学载体的美育教育活动可拓展大学生认识传统音乐文化艺术的思路,着重凸显民族音乐艺术的内涵与传承价值。主讲教师可选择最能反映民族艺术文化特征的风格化曲目,提升美育教育基本教育素材的质量与学习价值,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首先面向学生讲明具体的民族器乐分析范式与最新的艺术研究理论,并明确要求学生利用多种手段完成具体的课堂学习任务,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与对音乐作品的分析能力,让大学生养成对社会生活、自然环境、传统器乐艺术作品的鉴赏与观察习惯。教师应当借助多种技术性手段在教学活动中面向学生展现民族器乐艺术作品的实质与艺术特征,如使用多媒体设备在课堂上播放记录民族器乐作品演奏活动的录像,以此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与艺术视野,详细介绍能够拓展学生眼界的各种民族器乐艺术知识,如创作者的艺术背景、历史文化背景、艺术思想等,矫正学生的审美意识[4]。

三、完善美育教育体系、传承民族器乐文化的可行措施研究

(一)鼓励学生参与课下表演实践活动

为了提升美育教育的实际效果,让学生快速积累艺术实践经验,教师应当组织多种形式的校内艺术实践活动,将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经验融为一体,要求学生在校园内积极参加节日庆典、艺术竞赛等集体活动,并在此类活动中使用民族乐器进行演奏,如琵琶、二胡、葫芦丝等地方性乐器,以此烘托艺术气氛,营造出宽松、愉快的表演氛围,逐步拓展学生进行生活化艺术实践的基本路径,提升学生的个人艺术表演能力与舞台环境适应能力。主讲教师还可定期开办艺术讲座,面向学生讲解涉及不同历史时期的民族器乐艺术的发展方向与思想内涵,帮助学生快速积累理论知识,通过组织系统性的民族器乐作品创作、表演活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善学生的艺术体验,鼓励学生参与校内乐团与艺术社团的表演活动或练习活动,形成良好的校内艺术文化学习环境,为学生参加艺术实践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二)确定合理的美育教育课程,选择合理的教育目标

教师必须革新美育教育理念,根据具体条件与外部环境变化选择教育目标,让民族器乐作品成为在美育课堂上弘扬传统文化、展现民族精神的主要文化载体,让学生结合具体音乐现象理解传统音乐文化的表现形式与内涵,突出美育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地方性、民族性特色。要制定富有灵活性与层次性的教育计划,将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技能结合在一起,鼓励大学生主动应用自身所学理论知识参与专业性的艺术实践演练,在课上表演活动中积累更多具备实用性的表演技巧,展现美育教育在主体层面与实践路径层面的特色,避免长时间讲解枯燥、理解难度较大的课程知识,丰富教育内容的展现形式,为基础不牢的大学生提供较为专业的理论教育与专业素质培育,使学生快速掌握系统性分析民族器乐作品价值的正确方法与艺术鉴赏标准,为学生在下一阶段参与艺术实践打好个人专业素养基础。教师应当在传授民族器乐知识时,结合学生的个人实际学习需求,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展现民族器乐艺术所蕴含的意境之美,让学生顺应自身兴趣爱好参与到课堂上的艺术鉴赏活动之中,丰富其审美经验,以青年人能够适应的方式向其传授最新的艺术鉴赏知识与技能,这样学生可发现我国民族器乐作品所蕴含的艺术情感与思想内涵,了解民族器乐从古代到现代的具体发展与变化历程,使之认识到艺术美与传统音乐文化之间存在的普遍性联系,探索民族艺术文化的全新表现形式[5]。

四、结论

教师必须面向民间搜集、整理更多具备美育价值的传统器乐教育素材,引导学生在课上或课下利用自身所学的美学鉴赏知识,评析经典的民族器乐艺术作品,让学生在立体化的多媒体教学环境中思考、研究民族音乐文化的特性,同时革新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明确美育教育的正确实施路径与主要育人目标,借助多种技术手段面向高校学生详细介绍民族器乐知识与演奏技巧。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性地欣赏民族器乐的独特文化属性与艺术特征,让自身的艺术情感在高质量的美育教育中获得升华,强化学生对艺术作品中的文化美的理解力、鉴赏力,激发学生对民族器乐艺术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民族情感与爱国意识,鼓励学生参与不同形式的民族器乐表演实践活动,调动学生主观层面的能动性。

参考文献:

[1]涂田静.高校民族乐器教学中传承性与时代性的融入分析[J].戏剧之家,2021,(04):106-107.

[2]王立源.试析中国民族乐器资源融合的新路径[J].当代音乐,2021,(01):74-76.

[3]谢尧.民族乐器发展与高校音乐文化教育研究——评〈中国乐器学概论〉[J].中国高校科技,2020,(11):114.

[4]徐琦,宋飞飞.地方高校音乐专业毕业考核方式改革与实践研究[J].民族音乐,2020,(04):107-109.

第5篇:民族艺术概论范文

关键字:中国民族传统工艺美术;现代设计;造型;美学;创新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它是世界工艺美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丰富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每个民族的地域性美术既是相互影响又各自独立发展,共同撰写着中国的工艺美术史。中国民族传统工艺品中包含着中国人智慧的结晶,每件工艺作品中都赋予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观,把使用性与审美性和谐的融于作品中。随着社会工业的发展,民族传统工艺美术的元素也被大量的应用到现代设计中,促进现代工艺设计推陈出新,演变出更具特色的“中国设计”。

一、传统工艺对现代设计的“型式”影响

1、造型元素的应用

在造型元素方面,传统民族工艺美术为现代设计提供丰富的素材,大量朴素的动物图腾及抽象几何符号被应用到现代设计中,其作品中展现出大量传统工艺美术的“古典原始美”。如追求剪纸的平面装饰性,古代传统纹样的线条及镂空风格等。原始图腾造型的元素大量渗透在现代设计中。在夏商周时期的铜器上大量印制的动物图纹,中国原始陶瓷漆器上的抽象几何图案在现代设计作品中有大量的体现。其中龙、凤等的饕餮图腾为典型的代表。此外古代楔形文字为原型的线条造型经过重新设计后也被大量采纳到现代设计文案中。如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徽标等就是典型的案例。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图纹使得设计作品更具时代神秘感,更显古朴大气。在构图方面,中国传统工艺美术讲究对称统一、和谐稳定的形式美。这样的美学要求体现中国追求天人合一哲学观。现代图标设计中大量应用了对称和谐的“黄金比例”,作品中都印上华夏文明烙印。在一些电视台的图标设计和产品包装上有精彩的表现。

2、色彩元素的应用

中国民族传统艺术色彩体现在多样的民间美术作品中,它常常给人以激烈、浓重的视觉感官。中国辛勤的劳动人民以热情的开拓精神,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创作出大量造型别致的精美工艺品,这些作品中都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尤其在色彩的应用搭配上更是相得益彰。讲究互补色搭配,如红配绿,紫搭黄等,更多的注重色彩的纯度对比。艳丽色彩的搭配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增加了工艺品的乡土气息,保持了民族色彩的地域原生态,如深受民众喜爱的陕北地区泥塑、江苏地区的桃花坞年画,敦煌地区的石窟壁画及藏族地区特有的佛寺唐卡等,这些民族传统艺术品讲究纯色的搭配,强调色彩补色的应用,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色彩印象。现代设计师吸取中国民族色彩中的精华,巧妙的将民间色彩应用在现代设计作品中,产生特有的艺术色彩效果。丰富并提升了现代设计作品的流行色彩。在商品设计、室内装修、建筑及服饰设计作品中都有对传统色彩的应用。比如红色、黄色等的颜色,代表喜庆、欢乐的气氛。其中较为经典的广告有现代流行的洋河酒“中国蓝”系列、北京奥运五福娃的标志设计等都是现代设计对传统工艺美术的重新设计再利用的较好案例。既拓展现代艺术设计的色彩应用手法,也增加现代设计的流行色彩。

二、传统工艺对现代设计的美学观的影响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是劳动人民思想智慧的结晶,每件工艺品形成兼具使用性与欣赏性与一体的特征。通过历代工艺大师的实践设计与再造过程形成了带有中国元素的符号,这些符号给了现代艺术设计师无穷的灵感来源及设计启示。

1、传统工艺美术中的哲学符号

“在人类精神文化领域内,艺术与哲学有着及其密切的关系。哲学主要通过美学这一中介对艺术产生巨大影响。”①在传统中国文化中,中国文学家及艺术家深受儒道结合的思想观教育,其文学及艺术作品中都体现了儒道思想的审美评判准则。历代中国文人墨客讲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艺术创作要从自然界中选取素材,以“天人合一”作为艺术创作的核心观,作品要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在天工开物书籍中记载着当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遵循“天人合一的”审美观来制造日常器皿或是修葺建筑时的景象。苏州园林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教科书,以此为范本,当代的设计师将其设计灵魂应用到现代的室内装修中,作品里到处流露出的和谐美的人文气息。众所周知的苏州博物馆是由著名设计师贝聿铭建造的,整个建筑物是中国传统民族艺术的符号代表。建造者的设计理念传承并提炼了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观。苏州博物馆通体以常有的“江南色”———黑墙白瓦为主色调,馆内随处可见错落有致的假山、碧绿的池水。博物馆的设计体现了动静相宜、虚实结合、内敛沉稳的中国传统人文情怀之美。

2、传统工艺美术中的“意蕴”

民间文化为中国传统民族美术提供丰富的创造素材,它有着鲜活多样的艺术语言,它取至日常生活,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富有感染力。传统工艺中的“意”则源于民间文化中的内涵及民族的大胆想象力。现代设计师从民族地域美术中借鉴创作灵感,寻求地域生态美,强调就地取材,利用天然的材质,塑造出的产品不加人工修饰的自然美,拓宽了设计面。例如牡丹、凤、鸳鸯等的动植物形象,常被国人加以联想比喻,将其造型抽象概括成富贵、吉祥、恩爱之意。以海尔公司的“中国风”系列家电产品为例,产品中加入中国传统牡丹等的图纹元素,寓意花开富贵。该系列产品投放市场后深受大众的喜爱,销售额异军突起。

三、现代设计在应用传统工艺美术时应注意的问题

现代设计的自身特性导致设计者一味追求强烈视觉冲击力,设计作品中带有浓烈鲜艳的色彩及夸张鬼魅的造型,设计趋向高冷不带感情的机械化形态,使得产品无法打动消费者的内心。而传统工艺美术从民间生活中取材,艺术形象生动,更能贴近普通大众的审美。现代设计从传统工艺美术中寻找设计元素,才能让其作品与消费者之间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设计师在应用传统工艺美术元素的过程中不应一味的照抄、模仿,将设计作品强行贴上传统民族的标签。在设计产品时要先定位设计品牌的性质、内容及受众群体,之后在设计形式上加入传统美术的符号,才能使设计出的产品更准确地体现出传统民族感,从而提升设计作品的文化品味及经济效益。以中央电视台播放的梦娃公益广告宣传片,设计师将应用传统民族的福娃形象来塑造主人公的外形,此外短片中还加入中国剪纸、泥人、荷花等形态可爱,造型别致的传统民间美术的元素,影片深受观众的喜爱。传统工艺美术富有深厚的历史积淀,每件精美的工艺品都带有古朴的韵味及寓意,看似简约粗略的线条包含工艺大师深厚的艺术功底。它们身后包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及经济政治的意识积淀。现代设计讲究精细整齐,在应用传统美术时应该适当的灵活采纳,把握历史性。例如中国银行的标志设计就是将中国古代圆形的钱币与“中”字相结合。两者造型的结合形成既现代又富有东方气息的特色,方圆图形的搭配表达出中国人朴实的人格魅力----做事大方,行动规矩。整体符号也显示出中国政治经济的庄重性。将现代设计与传统民族工艺美术相结合,一定要整体把握历史与时代的一致性,让现代设计的时代性与民族的历史性和谐融合才能使设计产品彰显民族化的个性特征。

四、结论展望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对现代设计的影响范围广,它在现代设计的造型、色彩及设计理念上都直接或间接的应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承载着地域文明,是承接现代设计与中国历史文化的枢纽。现代设计师通过对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深入了解,才能全面掌握中国的历史文明,才能了解国人的宗教信仰及哲学思想观,从而帮助设计师设计出更贴近中国化,更具中国地域性的产品。中国现代设计应建立在秉承西方正统设计理论体系上,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突破口,发扬并完善自身的民族地域文化特色。在现代设计中加入中国传统文化及民族地域元素,也是中国现代设计发展的大趋势。同时我们应该将现代设计的科技技术应用在传统的工艺中促进中国传统工艺技术创新,寻求新的艺术突破点。例如我们将现代工业设计的3D打印技术应用在传统工艺中,使传统工艺产生更多繁杂、精细的艺术造型,完成人工无法操作的形态,将引领中国传统工艺步入新的艺术层面,对中国现代设计史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将传统民族文化同现代设计相结合,形成具有同西方现代设计相竞争的设计实力,让“中国化”在全球化语境下崭露头角并拥有一席之地,展现中国风的独特艺术设计魅力。

注释:

①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

参考文献:

[1]殷会利.中国民族美术发展论坛文集:第1集[M].河北:河北美术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