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民族团结意识范文

民族团结意识全文(5篇)

民族团结意识

第1篇:民族团结意识范文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民族团结;现状;宣传

一、新时代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理论知识水平有待提高针对新时代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发现民族团结教育应当进一步加强。调查显示,很少有学生阅读民族团结相关的书籍,没有读过相关书籍的的高达64%,剩下的表示自己读过一两本相关书籍,但是基本全读过的只占比15.7%,由此可见,新时代大学生对民族团结教育知识的接收还是有待加强的。同时,真正表示“不了解”民族团结思想的学生还是占少数的,约5%,“基本都了解”占比57%,这说明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理论知识水平有一定的程度,但还是有待提高,应该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民族团结教育[1]。

(二)大学生关于民族团结思想教育的宣传有待加强调查针对教学方式和内容两方面来看大学生对于民族团结教育的课堂是否满意,收获效果如何展开。由调查结果可知,大学生是比较满意课堂中的民族团结教育的,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上,选择“不满意”的学生只有60人,而剩余240名学生都认为自己满意民族团结教育的授课方式和内容。由此可见,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是被学生认可的,但是并不是百分之百的大学生都认为满意,仍然有一部分大学生对于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不满意,约占20%。所以,加强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刻不容缓。

(三)新时代民族团结社会实践教育有待加强从古至今,学生的教育都是在学校进行,学校是民族团结教育的主阵地,大部分高校在民族团结教育方面大力开展各种活动,加深了大学生对民族团结教育的认识,在学校内学习接受何种知识自然容易,便于管理,实施也十分便利,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小视。校园只是人处于的一个阶段,人最终还是好回归社会中去,所以就不能只看重学校里的民族团结教育,而不把学生放在社会中去锻炼。如果忽视了社会这个大环境,那么就很有可能导致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没有办法与实际联系起来,知识也只能是空洞的知识,不能为学生所用。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认为民族团结教育多此一举,在日常生活中并用不到,从而也就丧失了民族团结教育的积极性。如今,很多高校也在积极努力地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捐献、看望老人、青年下乡、志愿服务等。但是这种活动范围小,涉及到的人也少。因此,应该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社会实践。

二、新时代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所处环境影响颇深1.社会文化的影响。社会文化对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首先,从各民族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的差异上来看。这主要体现在各民族群众对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民族文化认识不深,所以可能致使彼此间出现误会,对民族团结的发展形成了阻碍。其次,在影视方面也有问题,少数民族题材存在少之又少,很多都是无人问津。而影视作品是最能传播文化,最能传播意识的传媒,但是却不能为民族团结教育尽全部的力量,少数民族题材影视作品的稀少,对民族团结教育造成了严重的影响。2.网络环境的影响。从网络方面看,网络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对于民族团结教育来说也不例外。一方面,网络拓宽了大学生的学习渠道,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大学生学习更多的新知识。另一方面,网络又带来了不可小视的一些负面影响。随着网络和通信的发展,一些新的影响民族团结的手段层出不穷。主要表现在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非法音频、视频,通过这些内容的渗透,迷惑了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严重影响了我国大学生的思维和认识的形成,严重者甚至走上犯罪道路。这大大加重了我国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难度。

(二)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弱化学校一般是从课堂知识和课外活动两方面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但是调查显示,这两方面仍然有不足之处,仍需要加强,课堂知识的检测还不完善,活动的目的性和策划也需要完善。调查显示,在课外活动中,由于管理和监督的不到位,基本达不到预期效果。很多高校将民族团结思想和一些理论课比如思修融在一起,一起教授灌输,这样导致学生对民族团结思想的认识不清晰,缺乏侧重。更多地学生则是认为民族团结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一带而过便好。也有一些民族高校开设了团结教育相关的课程,这些院校在理念上已经比其他院校更加的注重民族团结的教育,收获肯定也会比其他院校大。此行为应多予支持,不但只是民族院校开展民族相关课程,其他非民族院校也应该积极地开展民族相关课程,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民族团结意识。

(三)大学生自身原因大学生自身存在的特点是第一原因。首先,进入新时代以来,科技迅速发展,各种思想潮流,文化潮流层出不穷,身处这个新时代,大家很容易就跟着潮流向前走。尤其是大学生,他们站在时代的前沿,很容易在多元化的思想潮流中迷失自己,丢失自己的信仰,抛弃对于历史的信仰,自然就弱化了民族团结教育。其次,新时代提倡创新,也正是因为这个潮流,使得更多的大学生喜欢个性,特立独行,以至于太过于自我而弱化了集体荣誉感,也间接导致了其对民族团结教育的响应程度不够。大学生的实用主义价值观是第二原因。进入新时代以来,社会的竞争压力不断加强,只有自己努力,自己优秀,在这个时代里才会有一席之地。所以,新时代的大学生们学习压力大,工作压力也大,这些都是关乎他们生活的眼前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些难题,他们需要不断地注入自己的时间精力,这样下去的结果就是新时代的大学生认为工作学习才是最重要的,其他事情可以稍微放后,所以自然也是对民族团结教育提不起来兴趣,认为那是对自己没有用的,也就更不会投入心力去做好这一方面的工作。

三、加强新时代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意识

(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保证正确的方向树立新时代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思想。努力实现在日常的民族团结教育中也可以体现出浓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以便于充分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一方面,要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学会从优秀传统文明中汲取营养,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不断推进民族团结教育;另一方面要引导新时代大学生谦虚学习世界优秀民族文明,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不断充实我国优秀文化;最后还要着力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民族自尊感,提升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强烈的认同感,自觉维护我国民族利益和民族团结,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认同。

(二)高校加强对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视程度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来说,高校才是提升他们认识、沉淀他们知识的地方,尤其是大学生,校园氛围给予他们的影响是十分大的。所以各大高校在促进民族团结教育这一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并且必须竭尽全力,推进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实施,努力响应号召,努力落实民族团结教育。要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用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带动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例如:可以举办各种校园活动,大力宣传民族团结思想;举办各种民族团结知识竞赛,提高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开展民族团结有关的主题班会或者专题讲座,引导大学生积极响应民族团结教育,将民族团结思想更深层次的渗透在校园的各个地方,渗透在学生的思想中。还要注意的是,注重网络传播的优势,可以在校园网上开设各种民族团结教育相关的网站活动等,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最后,高校应该注重社会实践,在社会范围内增加实践活动,学校可以结合本地特征,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例如:参观民族博物馆,调研相关民族文化,组织学生去民族聚居地等,体会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以及民族团结的优越性,才能更好地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保持民族团结教育内容与时俱进党的报告中说: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促进各民族的交流。我们要团结、共同繁荣、共同发展。首先,保持民族团结教育与时俱进就要响应以来的号召,要注重一些涌现的民族团结的先进典型案例,以其为正面的导向,及时促进民族团结。例如,党的十八大以来,不仅多次就民族团结问题发表重要讲话。他还到集中地区,进行实践调查,实地访问。又例如,近年来,共青团和少先队员作为广大青年人的纽带,充分利用节假日和机遇,以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主义为主题,开展多种形式的公益活动学校辅导、夏令营、红色旅游等。充分发挥团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优势。努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的各项教育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其次在学校、家庭、社区各级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各级各类学校要扎实开展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和国家政策为核心的民族团结教育,培养各民族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提高各民族学生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能力。反对分裂意识,增强民族团结凝聚力。近年来,促进民族团结已成为部分地区建立“五好家庭”“文明家庭”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继续发挥家庭在民族团结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各区人员流动数量大,各民族人员流动也大,很多少数民族群众进入城镇城区,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人民在城市安居乐业,所以城区、社区也成了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极其重要的地方。因此要重视社区的民族团结教育。最后,我们也应该把暴力恐怖案件作为警示,在大学生日常的民族团结教育中,不仅要重视先进的典型事迹,还要引入一些不良的反面教材,时刻警示新时代大学生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深入剖析反面教材,引以为戒,引导新时代大学生积极顺应新时代民族团结教育的潮流,加强团结教育,提高团结意识。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提高分辨错误意识的能力,坚定政治立场,坚决与广大中国人民站在同一战线,自觉奋斗,共同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第2篇:民族团结意识范文

【关键词】新疆高职院校;民族团结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新疆高职院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新状况

随着网络技术和城镇化的深度发展,新时代民族团结工作的环境和条件也产生了巨变,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进城了”、“入世了”、“下海了”、“上网了”,这些给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带来新挑战,对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总书记强调“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要创新载体和方式。”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理论引领作用,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性、说服性,在民族团结教育实践中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无声能”功能。

二、新疆高职院校民族团结教育路径

在高职院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结合高职生特点,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在各族师生中开展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不断增强“五个认同”。

(一)重视教育主导作用1.建设守正创新的教育引导队伍说过:“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因为他们是教育者,是当先生的,他们就有一个先受教育的任务。”这一论述为教育引导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理论工作者、宣讲员是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素质影响着教育的效果。教育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追求目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职教育、职后工作、业绩评价的全过程,提升他们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使其以高尚的道德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教育者。因此,加强教育引导队伍建设,助力新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2.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思政课又称显性思政,目前高职院校开设的思政课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牢牢把握好思政课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团结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发挥思政教师教育引导作用,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之中,找准切入点,以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专题讲座为载体,解决学生思想上的难题,实现民族团结教育的“知识传授”与“心里认同”相统一,增强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性。3.以“每课三分钟”为载体实现“课程思政”“课程思政”又称隐形思政,挖掘专业课的育人功能,从顶层设计课程教学评价标准。专业课教师在教学准备时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中,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方法,实现专业课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同步推进,发挥隐性教育相融相通协同育人作用。目前,高职院校教材中涉及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不多,内容更新不及时,教学方式有待创新。对此,巴州党委要求教育系统所以学校落实“每课三分钟”制度,要求“月月有主题、课课见实效”。高职院校所有任课教师挖据民族团结教育资源,以“每课三分钟”为载体,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团结教育,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4.发挥家庭教育作用2015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要求“家庭应当发挥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的积极作用,父母或其监护人应当以良好的品行影响子女,以民族团结思想教育子女,培养、传播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思想。”父母是孩子的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给孩子带来很大影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民族团结教育中家庭教育是不可或缺的。每位父母要传递给孩子这样一种社会意识,人必然要接受某种核心价值观,与其接受一种错误的价值观,还不如接受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在中国不论你属于那个民族,你必然属于中华民族,一个中国人,就必须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引领,爱自己的祖国,每个公民有责任、义务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这样做不仅为了自己,也是为国家和民族。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家庭和睦,促进社会和谐、民族团结进步。

(二)高职院校民族团结教育实践路径1.三进两联一交友“抓民族团结,载体和方式十分重要”。新疆高职院校系统按照“进课堂、进宿舍、进食堂”模式。各级领导干部、校领导、教师与学生开展‘三进两联一交友’(进班级、进宿舍、进食堂,联系学生、联系家长,与学生交朋友)活动,通过微信、QQ、电话的联系,以及实地访谈,实现了家长、教师、学校“三位一体”联动教育机制。了解学生的政治思想状况,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帮思想、帮学习、帮生活,触及其思想深处,为其答疑解惑,做学生的民族团结导师,潜移默化地将“五观”、“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植入交友学生的内心。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加强了各族师生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是增进各民族师生大团结,是培养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举措。我们的学生最终会成为民族团结的践行者。2.结对认亲帮扶困难家庭学生困难家庭学生多来自经济不发达少数民族地区,他们家庭经济困难,各个部门领导干部、各级各类学校领导、教师、职工要通过“一帮一”“一帮多”“手拉手”等形式,与所联系班级的困难家庭子女“结对子”、交朋友。困难家庭子女在学业上,大多基础薄弱,学习困难,帮辅者通过实地走访慰问、面对面聊天谈心的方式,又灵活应用电话、微信、QQ等多种形式,帮助他们制定学业规划,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在经济上给予部分资助,在思想上要为他们提供思想、心理疏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他们内心里,他们在接受一次次帮扶中感触民族团结温暖。教育引导困难家庭学生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增强“五个认同”的观念,使他们在“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环境中,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争做民族团结模范、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坚决维护社会稳定的社会氛围。

(三)营造育人环境“人创能造环境,环境也能塑造人。”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网络环境能多维度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团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民族团结教育更润物无声地影响各族人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精神文明的成果,是民族团结教育的宝贵资源。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过程中对模范人物的宣传,也会进一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创造良好社会育人环境在全社会营造有助于开展教育活动的社会氛围,对于提升教育的实效性作用重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各民族大团结为基础实现社会和谐,它能够协调人际关系、调整社会心态的功能。全社会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主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从而为促进民族团结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民族团结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各族人民高举团结旗帜还要有“民族团结一家亲”理念。以“民族团结一家亲”联谊活动为抓手,营造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和谐环境,让各民族学生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多方联动促进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2.营造良好校园环境学校是育人场所,在进行校园规划、校舍建设、环境绿化等方面,应全面结合各族师生的精神、心理因素,恰当融入民族文化元素。绿化突出文化底蕴,彰显“民族团结一家亲”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上集居住功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民族团结教育于一体,形成以文化景、以景化人,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景园、民族团结一家亲亭廊柱景,民族团结教育专题植入景观之中。校园建设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打造校园景观和人文环境,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探索网络、校刊、校内广播、宣传栏、黑板报、校讯通等融合传播。“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加大民族团结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力度,实现二者的“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主旋律加以大力弘扬,正能量在校园中得以广泛传播,身置其中能感受到浓浓的民族团结教育氛围。3.弘扬先进模范育人作用在新疆有许多先进模范人物,他们用自己的行为向社会传递着正能量,营造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社会风尚,也用行为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例如:新疆总队医院的庄仕华,在边疆行医数十载,帮助各族贫困患者,服务各族群众;维吾尔族的阿尼帕•阿力马洪在自己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收养了十几名不同民族的孤儿,并把他们抚育成人,她的事迹拍成了电影《真爱》;阿里木江•哈力克,以买烤羊肉串为生,把攒下的十余万元全部用来资助各族贫困学生;被誉为“最美村官”的刘国忠、“最美新疆90后”的麦热达尼•如孜、“最美乡村医生”的居马泰•俄白克、“我最喜爱的人民警察”的阿瓦古丽•阿不力孜等新疆模范人物。他们用行动诠释民族团结,他们用行动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应把这些生动的案例引入到民族团结教育中,把他们的典型事例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族团结教育之中,更能增强教育的实效性。4.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媒体环境网络媒体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它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推送信息。随着网络发展信息传播进入了一个‘微时代’,要充分运用微博、微信、微视、微电影等方式,增强针对性和互动性,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上宣传力度。结合实际,在“微”字上下功夫,创建“民族团结一家亲”微平台,利用校园网站、微博、微信,利用校报、校刊、广播,并定期推送民族一家亲主题内容,开展网络主题教育活动,宣传报道典型民族团结人物和事迹,产生可敬、可亲、可学的示范效应。这种契合高职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有针对性地设计民族团结教育内容,不断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李亮靓.当代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2]范闻霖.当代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现状和对策研究[D].广东:华南理工大学,2011.

第3篇:民族团结意识范文

关键词:西藏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文化

一、新时代对西藏学生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意义

中共中央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中指出,民族间需要相互尊重、欣赏、理解、包容、学习、帮助,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地遵循民族团结原则,促进民族间的相互帮助与和谐共处,为民族共同进步发展奠定基础[1]。因此,在对西藏学生开展团结教育时需要秉持平等包容、美美与共的理念。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因此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是满足历史发展需要的主要途径。新时代民族团结教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升民族凝聚力的关键,对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第一,民族团结教育是提升民族凝聚力的关键,我国自身发展需要建立在民族团结的前提下。新时代党中央和国务院十分重视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借助良好的教育优势和办学条件对西藏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为培养西藏人才,提升其团结意识提供动力。第二,民族团结教育是培养高素质西藏建设人才的关键。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提出了“跨越式发展”“加快发展”等要求,培养具有团结意识的高素质西藏建设者是落实上述要求的主要途径。西藏团结教育属于异地办学模式,学生大多数是优秀的藏族学生,具有朴素、诚实、善良的优点,因此对其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可以从宏观上提升西藏学生道德素质,树立其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新时代西藏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培养路径

(一)创新民族团结教育模式第一,在对西藏学生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时,应创新教学方式。建议结合实际情况创新民族团结校本模式,将民族、马克思主义理论、公民意识、宗教知识等要素融入教学计划中,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宗教和民族意识,提升其民族认同感[2]。第二,教师在对西藏学生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时,可以将教学内容和红色文化相结合,将其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设置为必修课程。同时组织西藏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在其心中构建爱国主义情怀,使其为民族团结贡献力量。第三,加强对西藏学生的人文关怀。部分西藏学生来自落后和偏远的贫困地区,在与人交往和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进而形成思想误区,不利于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开展。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围绕学习、生活、精神等方面为其提供帮助和引导,通过人文关怀提升其心理素质。例如,选择政治觉悟高、思想素质强、领导能力优秀的西藏学生作为学生干部,使大家感受到对于西藏学生的重视和关怀,进而促进民族团结思想和知识的传播,达成民族团结教育目标。

(二)开展情感教育良好的情感教育能够帮助西藏学生加强对祖国的认同感。民族团结包含心理、文化、社会等多种要素,在民族团结教育中引入情感教育能依托学生心理情况,树立其民族团结意识,培养其正确的个人意识、群体意识和国家意识。因此,新时代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西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行结构,围绕知、情、意、信、行五方面加强教育[3]。实践表明,知行合一是教育关键和难点。若对学生大量灌输民族团结教育的理论思想,容易使其由知向行实践的过程中出现误区,甚至产生抵触、厌烦、反感等情绪,无法有效落实民族团结计划[4]。因此,建议对西藏学生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时,教师应引入情感教育要素,通过列举民族团结发展进程中的感人故事,激发学生共情能力,培养其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感恩、对祖国的爱国情、对其他民族的关爱团结情。围绕“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原则使其与破坏祖国统一的行为斗争,成为民族团结的传播者和实践者。

(三)围绕“以生为本”原则创设主题网站构建民族团结教育相关主题的网站能够突出团结教育的政治性、严谨性和创新性,化解西藏学生的排斥心理和抵触心理,将民族团结教育知识转变为直观、生动的网络表达模式,实现寓教于乐[5]。通过丰富的网络文化和资源循序渐进地感染学生,对西藏学生完成团结教育。例如,借助网络技术在网站中引入重要时政新闻、具有民族团结教育价值的影视作品等,鼓励学生在网络社区积极讨论,实现思想碰撞。此外,可以通过在线教育将现代科技信息与中国民族历史文化、政治本质相结合,使学生受到民族团结教育内容的熏陶。

(四)借助微信平台对西藏学生加强教育建议教育工作者围绕“用心、关心、留心”的原则,针对思想状态不稳定的西藏学生进行耐心引导和细心观察,及时掌握其心路历程和思想状态。教师可以借助微信等虚拟交流平台,与西藏地区学生交流和谈心,对其进行引导和感化。建议将学校微信公众平台作为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载体,依托校园无线网络、手机终端,利用语音、视频、图片方式向学生推送有趣的民族团结教育内容。例如开通“西藏微青年”公众号,设置友情连接、校园生活等模块,为西藏学生提供丰富、健康的教育信息。同时,推送内容需要侧重民族团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学校可以举办“民族团结友爱活动”,借助该平台每日定期民族团结口号,组织“微行动”。鼓励学生将身边的民族团结故事和自身感悟在平台中,并予以奖励和表扬。此外,学校可以开展“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评选活动、团结进步演讲大赛,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分享现场盛况,进而向西藏学生传播友爱、团结的正能量,创设和谐、团结的氛围[6]。

(五)增加民族互动频率民族互动是指民族间的交流、接触、关系维护,是整合和梳理民族关系的主要形式,是促进多民族发展和生存的基础。民族互动能够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通过增加民族交流机会优化民族间关系。一般民族之间的隔阂、歧视等均是由于文化和生活的不了解而产生的,因此构建团结、平等、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式民族关系需要增加民族互动次数。对西藏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能够为民族互动提供条件。同时,西藏学生正值青年,在人际交往方面兴趣较大,因此建议学校针对地区特点和西藏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通过混合入住、混合编班的方式组织西藏民族的学生参加“结对子”“一帮一”等活动,促进西藏学生与其他民族学生的跨文化交流与交往,提升其对国家、本民族、其他民族的认同感,消除狭隘民族主义和大民族主义,实现民族团结。

(六)丰富教育文化文化是民族的特征和灵魂,是在社会政治、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中意识形态的反映,能够提升民族凝聚力。加强文化交融与和谐发展是树立民族团结意识的关键。西藏是具有浓郁传统文化特色的地区,因此西藏学生在文化交流方面机会较少,对其他民族文化不甚了解,容易出现两元思维模式。因此,建议在开展西藏民族团结教育时,进行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例如通过节庆活动、文艺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体育活动,同时定期或随机开展民族习俗、文学、宗教信仰、文化禁忌等知识讲座,加强西藏学生与各民族间的了解,使学生认同文化多样性,创设美美与共的文化氛围,实现民族文化繁荣。

(七)加强对西藏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公民是我国的主体,在国家权利运行和发展中发挥监督作用,与性别、民族、宗教信仰等内容无关[7]。部分西藏学生由于民族意识较强,容易受到分裂势力的影响。因此,新时代对于西藏学生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时,需要重视公民教育,树立其公民意识,提升其对于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理解社会主义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公平公正的原则,从根本上意识到民族团结是中国发展的核心思想,使西藏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树立信心,为汇集中国力量、凝聚中国精神、民族团结互助、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提供动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民族问题与政治、经济问题密切相关,因此对西藏学生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十分必要。教育工作者应仔细斟酌民族团结教育的相关内容,加强思想引领,创新民族团结教育的方法、理念和内容,使学生具备独立清醒的头脑,在其心中树立民族团结意识,为西藏培养高素质人才,维护祖国团结统一。

参考文献:

[1]王继明,王国新.新时代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认知及创新——以西藏农牧学院学生社团学习贺信精神系列活动为例[J].管理观察,2019(27):138-139.

[2]孟祥凤.“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对西藏高校优化民族团结教育的启示[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8):27-28.

[3]苏傲雪.西藏、新疆高中班民族团结教育调查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9,30(2):66-72.

[4]乔蕾.西藏赴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现状研究——以辽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智库时代,2019(5):146-147.

[5]郭宁,赵波.西藏中职班学生管理的现状与对策——以山东省济宁卫生学校西藏中职班为例[J].职业,2018,(8):59-60.

[6]汤燕妮.基于“适需原则,和合教育”的西藏民族学生教育探索[J].阿坝师范学院学报,2017(3):85-88.

第4篇:民族团结意识范文

关键词:民族团结;民族音乐传播;创新

一、民族团结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不断崛起,就目前而言,我国依然跻身世界大国行列,并且在国际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作用日渐凸显。在此大环境下,中国要想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就需要重视对民族团结的建设,作为五十六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维护民族团结对保障我国国内安全、稳定、和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其还将影响到我国国内的资源分配和活动开展。民族团结是国家振兴的基石,是国家兴旺的基础。增强中华民族人民的民族团结意识,提高百姓民族团结认识,将为我国进一步的经济、政治完善创造良好的群众保障体系。就此,本文将围绕这民族团结视野,创新民族团结活动,以民族音乐传播载体的创新作为研究核心进行论述。

二、中华民族音乐传播载体的演变历程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我国的民族音乐传播载体依靠的是口耳相传。当时民族音乐存在明显的地域划分特点,不同地区之间的音乐交流比较缺乏,且群众对音乐传播的认识比较低,对民族音乐形象塑造的理念比较欠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快速发展的电台体系及收录音机设备,让民族音乐的传播打破了口耳相传的局面,民族音乐得以更丰富的形态进行展现,在音乐传播载体的丰富下以及我国经济的日渐复苏,群众获取音乐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民族音乐走向了快速发展和融合发展的新局面。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随着电视机的普及及数字媒体和互联网的崛起,群众获取民族音乐信息的渠道越发丰富,民族音乐传播也从音频传播转为了音频与视频的结合传播,在这一时期,民族音乐的传播载体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民族音乐在民族团结和民族文化交流上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二十一世纪,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及移动互联网和多媒体形式的发展,让民族音乐传播更具灵活性,群众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随时随地的获取民族音乐,并在各大论坛表达自己对于不同民族音乐内容的感悟和思考。

三、民族音乐传播现存的问题

(一)缺乏传播内容的创新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新鲜事物的感知力要远超过对一些传统文化的感知力,而对于目前得民族音乐传播而言,沿用传统的传播思路和民族音乐内容很难取得较好的突破。并且因时代的变化,大部分年轻人很难理解和感受到民族音乐背后所蕴含的民族团结思想,加之传统的传播内容和传播载体缺乏将民族音乐背后内容的展现,就使得民族音乐传播存在欠缺和不足。

(二)新媒体传播载体的创新缺失

新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让新媒体的价值和作用日渐强化,在这种强化的表现下,缺乏新媒体方向的创新将直接影响到民族音乐传播载体的创新和发展,并影响民族音乐中所蕴含的民族团结理念的传播。

(三)民族音乐的传播载体缺乏青年人群的载体创新

我国目前的民族音乐载体创新缺乏对青年人群的开发,尤其是对“四有青年”的建设。青年人群作为民族发展和民族团结建设的中坚力量,缺乏对青年人群的载体创新将会影响到民族音乐传播的价值体现。并且,缺乏青年人群的载体创新还不利于我国的民族团结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青年人群中所存在的“精日”、“哈韩”、“崇美”均与民族音乐传播载体在青年人群端口缺失相关,因此需要得到充分的重视。

四、民族音乐传播载体的创新建议

(一)对传播内容进行创新

在传播内容的创新将为民族音乐传播载体创新提供良好的保障,同时也将实现对民族音乐传播的拓展和丰富,在民族音乐传播载体的开展上,要将民族音乐传播内容创新作为核心,在开展的时候,可以通过开展老歌新唱、传统民族音乐范唱等活动,将民族音乐内容进行丰富,以此保障民族音乐中的民族团结理念能够得到更好的传递。

(二)注重民族音乐与新媒体传播的结合

新媒体的形式丰富多彩,为保障本文研究的针对性,笔者将以数字媒体作为研究重点来进行阐述。数字媒体就是通过整合文、图、声、光、电来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上进行民族音乐内涵的展现。数字媒体传播意味着观众可以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互动,身临其境)。观众可以用多种的方式感悟“民族文化”,感受“民族底蕴”,体验老一辈对民族团结的认识和理解。数字媒体通信的手段往往是个性化的。人民群众们的个性和兴趣是截然不同的,数字媒体传播意味着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选择。毫无疑问会让观众更好地欣赏这种体验。数字媒体传播的手段也具有文化传播的整体和谐的特征。也就是说,不是简单地叠加各种媒体,而是根据不同的通信环境将它们有机地组合并适当地匹配。观众体验的效果比每个人都多,能够通过不同孤立部分来获取民族音乐思想和内涵的总和。以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2008年毕业典礼为例。学校毕业典礼采用的设计是物理3D视觉效果。舞台上悬挂着三层窗帘。从舞台到观众的舞台是投影屏幕,星光幕布和面纱。投影屏幕对普通白色屏幕不透明。投影机可以在其上放置各种动态图像作为舞台的背景。与传统的静态单一实体背景相比,其优势不言而喻。中间是星光幕,这是一个神秘的视觉屏幕,可以与各种装饰效果一起使用。

(三)充分拓展民族音乐的德育价值,围绕四有新人培养进行传播载体的建设

努力扩大把握民族音乐中的民族团结道德教育方向的政治眼光和战略眼光。扩大政治视野和战略眼光,要善于关注政治形势,社会趋势和战略目标的发展,以良好的政治眼光和高度的战略意识把握民族音乐载体创新下的道德教育的正确方向。目前,我们处于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社会信息的时代。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越来越广泛,相互融合的程度也越来越高。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西方价值观,生活方式和其他非社会主义思想将影响我们的年轻学生;特别是在网络世界,人们在享受世界科技成果的同时,西方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经常利用她的媒体传播工具为我的青年学生进行“西化”和“分化”活动。因此,学校教育工作者应该从政治和战略的角度,深入研究中共中央关于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深入研究中央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计划(2010-2020)。“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强化青年学生思想,加强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充分发掘民族音乐的价值,有效培养青年学生走向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青年人群。努力扩大道德教育全面发展的国际视野和社会愿景。要从思想政治工作中掌握和建设学校,必须站在国际国内两大局势的高度,加强道德教育的整体规划。扩大国际视野是建立全球视野,善于判断形势,掌握对不断变化的世界的洞察力。扩大社会视野是在道德教育实践中更加注重社会因素,注重激励青年学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并纳入重点领域。道德教育。特别是要振兴社会资源,整合社会力量,拓展有利于加强学校道德教育的社会平台。例如,在理想教育方面,关注民族音乐传播模型和民族音乐宣传的平台的建设;在道德教育中,注重媒体的平台的开发和创新,确保民族音音乐的传递能够有良好的平台基础保障;在法学教育中,注重法制教育与民族音乐教学的平台的搭设;在教育领域,专注于校内、校校、校舍互动和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丰富。这些都是有效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必须不断总结和改进它们。努力扩大研究视野和实践愿景,促进德育创新。在当今社会,互联网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年轻学生对网络世界更感兴趣。民族音乐传播载体创新要想实现拓展德育的研究视野和实践视野的目标,就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快速,互动,大规模,开放,实用的特点,积极发挥网络的真,善,美,沟通和协调的职能。引导青年人群主动参与民族音乐的鉴赏和传承,让青年人群敞开心扉,帮助青年学生解决疑惑,并在心中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对网络的德育功能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把握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在规律,注重掌握教育的主动性,使学校德育适应新的实践,覆盖新的领域,拓宽新世界,构建新模式。努力拓展理论视野和知识视野,提高道德教育的有效性。理论视野和知识视野的扩展与道德教育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密切相关,与推动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教师的建设密切相关。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民族音乐要想实现民族体团结思想的有机传输,需要有意识地拓展创新理论的学习视野。要广泛学习教育现代化所需的各种知识,包括研究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社会,管理,心理知识,研究国家和教育的法律法规,研究党史,现代历史,教育史和学习现代性。教育理论知识尤其是高科技,新设备知识等。

五、结语

在本文的研究中,笔者围绕着民族音乐传播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述,并在文章中提出具体案例来进行阐述,同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时代的发展发展,要求民族的团结和稳定,在新时代,我国一定要注重对民族团结意识培养的一切资源的开发,要深入的挖掘民族音乐背后的德育教育价值,为我国的全面素质教育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坚信,随着我们对民族音乐传播载体的不断创新,我国得到民族音乐一定能够为我国全民族团结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周景春.音乐传播方式对少数民族音乐传承的影响[J].晋中学院学报,2014,06:28-32.

[2]梁晶.从民族乐器演化看少数民族音乐文明进程—基于社会人类学考察[J].贵州民族研究,2015,01:53-56.

[3]王晓平.音乐传播与文化发展—第三届全国音乐传播学术研讨会综述[J].音乐研究,2008,01:109-114.

[4]周雪.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少数民族音乐传播的文化策略[J].贵州民族研究,2016,10:107-110.

第5篇:民族团结意识范文

〔关键词〕高职生;改革;创新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是新疆高等学校地方思想政治理论的必修课程。其主要研究对象和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新疆地方发展史及民族发展史,新疆多种宗教演变史;二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三是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与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等。目的是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新疆地方发展史及民族发展史、全面系统地了解新疆区情,增强“四个认同”意识(即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和中华民族凝聚力,从而破解境内外敌对势力篡改和故意歪曲新疆历史的阴谋,自觉地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为了使这门课程在学生中引起很好的反响,那么在教学中就要转变教师单纯讲授理论的模式,按照高职学生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不断改革和创新我们的授课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一、处理教材,整合内容

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职业学院的教育教学特点和本校实际,对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作出如下调整:首先,把学习领域分为新疆历史、民族理论、宗教政策、新疆文化和新疆经济五部分,把理论教学内容转换成专题教学内容,以适应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改革。其次,在新疆历史部分教学中,增加昌吉历史内容,注重凸显民族特色。再次,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使得教学大纲更加合理化、条理化,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结合实际加大实践力度

为了增强本门课程的吸引力、感染力及实效性,我校在专题教学中增加了实践教学的内容,并紧密结合新疆区情、昌吉州情来开展实践教学。

1.实地参观。如在讲完第一模块新疆历史、民族、宗教发展历史及现状后,带领学生去“新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昌吉博物馆参观,增进学生对新疆历史、地区史和回族文化的了解,加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通过参观,使学生感受新疆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2.社会调查。在讲授民族专题时候,让同学们分成13个小组分别从三方面查阅新疆13个世居民族文化的相关资料,并由组长归纳总结,从而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交流感去受民族风俗文化的熏染,吸收民族风俗礼仪之中的优秀部分,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3.互助协作。讲授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内容后,动员学生组办民族政策宣讲的小报,通过民族政策的学习使学生在思想上充分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消除大民族主义的思想,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并履行维护民族团结义务。让学生在行动中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4.结合区情,开设第二课堂。如我院董老师开展的《北庭历史文化讲座》专题讲座就很好地结合了区域文化,正确引导了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真正理解“学好本领,做好学生”就是真正的爱国。

三、以学生为主体,改变教学方式

以学生为中心,集中体现的是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观;以实践为中心,则充分体现了教、学、做合一的新的德育观;以体验为中心就是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学习、体验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并通过实践转化为行为习惯的过程。坚持“新三中心”教育理念,就是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自觉实践,自主参与,提高素质,全面发展的意识。在这一课程的教学中,我们注入了职业教育理念,并根据理论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专业方向,把多种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了如多媒体教学、学生主讲、讨论式教学、小品表演、组织辩论等以下几种教学手段。

1.通过多媒体,使学生融入到历史氛围中,从而进入角色,受到感染和教育。通过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应用,最佳情境的创设,形象地再现历史场景,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情感,运用现代技术及语言,能够形象具体地再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情景,使学生通过形象受到感染,强化爱憎情感。通过语言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让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内心感受,从而与人物同悲欢,共命运,通过语言的导拨,使学生明白道理。同时,历史教学知识教学内容与思想教育内容的一致性,决定了历史教学过程应该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同时通过师生感情的双向交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高尚情感。及时把“3•14”“7.5”“4.23”等一系列事件纳入教学内容,把“3•14”等打砸抢烧暴力事件作为一个典型案例,采用跟进教学方式,每天补充所发生的动态事件,并进行深入分析,使学生迅速准确了解一系列事件的真相,认识事件发生的本质。

2.以学生为主体的讲课方式是学生最喜欢的教学手段,在此处的创新点在于:讲专题四民族团结的章节时,学生分为三组准备:第一组:讲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说明民族团结的历史悠久;第二组:学生小品表演———说明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也是民族团结的一个重要表现;第三组:说10句常用的少数民族语言,唱1首少数民族歌曲,讲1个少数民族的传说故事,说出几个少数民族的著名人物。使学生在生动的故事讲解和精彩的小品表演中了解到:民族团结的范围、民族团结的主体、民族团结的前提条件、民族团结的基础、民族团结的领导力量、民族团结的意义、影响民族团结的因素、实现民族团结的措施等。

3.教师选择国内外有代表性的反映民族、宗教问题题材的影片,组织学生观看后讨论,教师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民族观、宗教观的角度对影片分析,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学生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查阅相关资料,写出专题报告,突破了教材的局限,使学生扩大掌握基本理论的深度和广度。

四、结合表现,全面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