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民族文化差异范文

民族文化差异全文(5篇)

民族文化差异

第1篇:民族文化差异范文

[关键词]文化视角;英语隐喻;翻译策略;影响因素

近些年来,随着全球经济融合发展,文化交流活动增多,而不同文化环境的隐喻翻译给文化融合增加了难度。隐喻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比喻形式,为了更加有趣、形象地描述生活,人们通过想象来表达,达到既让人出乎意料同时又能发人深省的效果。本文在了解隐喻以及文化差异对隐喻的影响的基础上,从文化视角出发,探讨英语隐喻的翻译策略。

1隐喻概念与分类

隐喻是一种比喻方法。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方法自古以来一直都在,是人们对周围事物的一种认识方式。隐喻以事物的相似性为基础,用一种事物来表达另一种事物,蕴含着丰富的意义。隐喻包含本体与喻体,用于表达情感和思想。文学作者利用隐喻进行表达,即通过类比的方法来增加主体的文学性。人们在赏析文学作品时只有了解隐喻的寓意才能知道作者的情感倾向,才能真正理解该作品。根据始源域的不同,隐喻可以分为本体隐喻、结构隐喻以及方位隐喻。本体隐喻突出喻体的客观存在,具有一定具象性,应用得比较广泛。人们利用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来表达当下的心境,然而情感是无形的,于是当人们用生活中可触及的、真实存在的事物来表达时,会使读者的印象更加深刻。拟人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隐喻。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实体隐喻是容器隐喻,容器隐喻就是将本体看成一种容器,使本体具有边界、可量化,还可以进出。结构隐喻是指用一个概念来建构另一个概念,而且这两个概念虽然源于不同的认知域,但是其构成成分有对应关系。方位隐喻概念是参照空间的方位形成的一种隐喻概念,故也被称为空间隐喻。空间或方位概念具体包括中心与边缘、前与后、上与下、深与浅等。方位隐喻一般用表示方位的词作为喻体。方位隐喻具有十分丰富的空间指向性,给语言表达带来了巨大的想象发挥空间。根据词性特点,隐喻还可以分为动词性隐喻、名词性隐喻、介词性隐喻、形容词性隐喻和副词性隐喻等。动词性隐喻是用动词与逻辑主语或宾语形成的冲突构成的隐喻。而名词性隐喻、介词性隐喻、形容词性隐喻和副词性隐喻则指由名词、介词、形容词、副词等构成的隐喻。

2文化差异对英文隐喻翻译的影响

语言与文化息息相关。在英语翻译过程中,文化差异给英语隐喻翻译带来一定影响。译者在翻译英文隐喻时,要重视文本的还原度;要充分了解作者写作时期的文化背景,同时还要把握作者的写作风格及个人经历,准确把握作者创作情感,从而真实准确地翻译英语文本。而隐喻作为一种作者传递情感的方式,需要译者重点关注。下面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文化差异对英语隐喻翻译带来的影响:

2.1思维方式差异

思维是行为的指南,指导着人类的行为活动。因个体以及文化差异,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存在较大差异,进而影响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知,而语言是表达思维的载体和媒介,在英语作品中,作者通过隐喻的方式阐述个人思想情感。译者在隐喻翻译过程中,要重视文化背景对作者思维的影响。比如,译者在充分了解中国和英美等国家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发现汉语表达比较含蓄、委婉,而英文则喜欢直截了当阐述观点、表达情感。译者如果以母语的思维方式来翻译外国作品,就会产生翻译偏差,难以保证隐喻翻译的准确性与真实性。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认知事物的方式有一定差异,心理认知必然会影响英语隐喻翻译的结果。如中国人普遍认为“龙”象征着“尊贵、祥瑞”,而在西方人眼中“龙”是一个类似怪兽的动物。认知差异会影响英语隐喻翻译效果,因此译者要客观而充分地了解英语文化,最大限度地降低因心理认知差异给英语隐喻翻译造成的影响。

2.2民族文化差异

民族文化是人们通过长期的生产与生活而积累下来的物质与精神文化。民族内部认同本民族文化,而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鲜明的差异性,最明显之处在于不同民族看待同一事物的态度不同,而这种差异没有对错之分。如我国的回族认为猪是“不洁”的,所以不吃猪肉,然而我国其他民族就没有这样的禁忌。一个国家内的不同民族都存在这么大的文化差异,那么在跨国背景下,人们的民族文化差异则更为突出,因此,在英语隐喻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先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民族文化环境,然后才能准确地进行翻译。

2.3地域文化差异

在英语隐喻翻译中,地域文化差异也是翻译人员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不同国家地理位置存在差异,给英语隐喻翻译带来了影响。例如,东方人普遍认为西风是凄冷的,如中国古代“古道西风瘦马”的诗句认为西风是悲戚的;而西方人则认为西风是温暖的。地理位置的差异使东西方人对“西风”这个事物产生了截然相反的认知,从而致使东西方作者在文学作品中使用有关西风的隐喻会出现不同的情感认知。因此,译者在英语隐喻翻译中要重视地域文化差异产生的影响,尽量避免因地域文化因素而出现的翻译失误。

2.4宗教、哲学思想以及社会价值观影响

中国文化深受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影响,长幼尊卑观念深入人心,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而西方提倡个性与自由,讨厌烦琐礼节。这些哲学思维及价值观差异也会引起隐喻文化的冲突。根深蒂固的母语文化使不同国家的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念出现差异,人们更愿意用母语思维去理解隐喻。因缺少对其他文化的认知,人们容易产生文化偏见,形成跨文化隐喻理解偏差。因此,具有不同宗教、哲学思想以及社会价值观的文化环境对隐喻翻译也会造成影响。

3基于文化视角的英语隐喻翻译策略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不同国家的交流合作以及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为了保证国际交流的顺利以及隐喻翻译的准确度,译者需要探究隐喻翻译策略,探讨如何提升隐喻翻译质量。

3.1学习和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

翻译的过程就是文化转换的过程,译者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和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文化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积累形成的,文化具有多样性和稳定性。每个国家的文化体现在国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语言、文字与文学作品上。为了提升隐喻翻译的效率和效果,译者要重点了解源语和译入语的文化特点,通过学习和积累中西方文化知识,有效解决英语隐喻翻译中的文化冲突和翻译偏差。

3.2保留喻体形象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经常会碰到“一种事物,多种表达”的情况,这是语言的多样性。中西方思维方式、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等存在一定差异,然而也存在共性,比如“狼”和wolf都可以比喻“贪婪的人”,“蜜蜂”和bee都可以表示“忙忙碌碌的人”,“纸老虎”可以被译为papertiger,等等。这种共性给隐喻翻译提供了可能。例1:Somebooksaretobetasted,otherstobeswallowedandsomefewtobechewedanddigested.译文:一些书浅尝即可,另一些书则要囫囵吞下,只有少数的书才值得咀嚼和消化。例1中books被比喻为food,读者用不同的方式(taste,swallow,chew,digest)来享用和吸收。汉语中也有同样的隐喻机制,因此译者保留了原文的喻体进行对应的翻译。

3.3注释隐喻的主体,促进内容理解

译者在英语翻译过程中,为了降低隐喻翻译偏差,还以通过注释隐喻主体的方式,增加隐喻翻译的准确性。特别是针对一些难懂的词语,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可以通过注释隐喻主体,让目标读者更加全面了解所翻译的内容。例2:Nowhewashisvalet,hisdog,hismanFriday.译文:现在他成了他的听差、他的狗、他的奴仆星期五。例2来自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在该作品中,Friday一词并非指“星期五”,而是鲁滨孙的奴仆的名字。因此,译者在翻译时要将这个词语的内涵注释出来。

3.4寻找目标喻体,使翻译更加精准

尽管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具有共性,但是受到不同文化环境及生活习惯的影响,译者在进行英语隐喻翻译时,很多时候都不能直译,而是需要在译入语语言中找到与原文喻体对应的内容。例3:Adockinpublicwasanechoofhissuperior.译文:在公共场合,阿德科克是他上司的应声虫。例3中echo的原意为“回声”,译者找到一个更符合语境的词语“应声虫”,使译文表达更精准。类似的例子很多,如:“walkoneggshells”的译文是“如履薄冰”,译者用喻体“薄冰”来代替原文中的eggshell(鸡蛋壳);“holdawolfbytheears”被译为“骑虎难下”,译者用喻体“虎”来代替原文中的wolf(狼)。

4结语

综上所述,翻译的实质是文化交流和转化。译者需要提升英语隐喻翻译的准确性,让信息对等,才能实现不同文化的有效交流。然而思维方式、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宗教信仰、社会价值观等差异给英语隐喻翻译增加了难度,因此,译者要深入研究隐喻翻译的影响因素,结合文化共性,通过转化喻体形象、注释隐喻主体等措施,提升英语隐喻翻译的准确性,实现信息对等。

参考文献

[1]林冬梅,李智涛.汉英空间隐喻的跨文化理解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46(1):145-151.

[2]刘泽梅.英语的隐喻在文化内涵中的翻译[J].教育现代化,2019,6(58):106-107.

[3]宰倩.跨文化传播视角下英语隐喻翻译策略探究[J].学园,2020,13(19):103-104.

[4]赵斌.跨文化视角下英语文学作品中隐喻翻译的策略研究——从跨文化的视角切入[J].休闲,2019(9):240+242.

第2篇:民族文化差异范文

如:hebecameengagedtoIsabel.ThiswasnosurprisetoMrs.Bradeley,sincetheyhadbeeninseparableforyearsandoneknewthatIs-abelwasinlovewithhim.译成:他和伊沙贝尔订了婚,这件事布莱德蕾太太倒不诧异,因为两人耳鬓厮磨已有许多年,而且人们都知道伊沙贝尔爱他。(原文、译文引自张今的《文学翻译原理》P161)。文中inseparable译成“耳鬓厮磨”,首先是由主体认知的结构词汇部分提供inseparable的语义内涵:不可分离的。然后再由主体认知的结构逻辑部分按照原文(1)他已同伊沙贝尔订婚,(2)他们俩在一起已多年,(3)人们知道伊沙贝尔爱他,这些前提来确定inseparable的语义引申和外延所指,从而达到对inseparable的正确的、透彻的理解:两人关系已达到亲密无间的地步,并将之作为推论汉译表达的前提,再由主体认知结构的百科知识:汉文化所描绘的“两人之耳与鬓互相接触比喻相爱之久”,如《红楼梦》第七十二回:“咱们从小儿耳鬓厮磨……”推论出inseparable的汉译表达为“耳鬓厮磨”比较传神。对于同一词汇的理解,不同民族的人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和语义联想与推理,这种跨文化交际和语言翻译中的障碍可以借助认知理论得以解决。

二、词汇空缺的英汉差异

这里谈的空缺是指原语词汇所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其“对等语”或“对应语”。如:hip-pie一词的翻译吧,因文化差异,汉语中无与之对等的词语,后定译为“嬉皮士”,其实是因为hippie是60年代美国独特产物,是指这样一群人:他们大多对当时社会现实不满,生活方式与众不同,头蓄披肩长发,身着奇装异服,沉湎于酗酒吸毒,根据这一文化语境,汉译时联系到汉语中的“嬉皮笑脸”,推论到“嬉皮”,然后产生“嬉皮士”。

三、词义冲突的文化差异

这里的冲突是指原语词语所的文化信息,与译语的对应词语所载的文化信息是相互矛盾的,也就是说,词语的表层指称意义相同,但词义深层所承载的文化涵义却不尽相同或相反。如“资产阶级自由化”这一短语的英译,就不能简单地译为“bourgeoisliberalization”这样一个对等语,而应先由主体认知的结构词汇部分提供“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语义内涵:“bourgeoisliberalization”,然后由主体认知的结构逻辑部分来确定它的语义引申和外延,再由主体认知结构的百科知识部分,即: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资产阶级自由化”是指一种背离正确思想的行为,有贬义;而西方文化中,“bourgeoisliberalization”是在反封建斗争起过积极作用的一种政治主张,是褒义的,由此推论出这一短语的英译表达应为“bourgeoisliberal-izationaimingatcapitalistrestoration”,这也是一个认知主体推理的过程。

四、语用涵义的文化差异

词汇的涵义是指词语所蕴涵的民族文化涵义。文化的渊源不同,词语所承载的文化涵义也必然有所不同。在特定的语境中,词语表层的指称意义与深层的言内意义“表里不一”或同一事物在不同文化背景中所引起的语义联想不一。如在译Johncanbereliedon.Heeatsnofishandplaysthegame.时,有人将之译为“约翰为人可靠,他不吃鱼,还玩游戏。”从字面上看,译句与原文形式对应,词义贴切,似乎无可挑剔,但由于译者没有从认知角度来进行思考推理,这种译法仅译出了句子的表层语义。其实根据主体认知的结构词汇部分和逻辑部分应推理出eatnofish和playsthegame应有更丰富的语义引申和外延所指,这是进一步推论汉译表达的前提,而后由主体结构的百科知识部分:“英国历史上新就宗教派别之间斗争十分激烈,旧教规定在斋日只许吃鱼,新教推翻了旧教后,新教徒拒绝在斋日吃鱼,以表示皈依新教,忠与新政。”可推理出eatnofish表示“忠诚”之意,而playsthegame汉译应为“为人正直”,所以此句的汉译该是:约翰为人可靠,他既忠诚又正直。

第3篇:民族文化差异范文

1.东方艺术创作的写实与认识

东方艺术家们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更加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创作过程中强调主观与客观的统一,重视眼、心、意的结合,作品中突出表现了意中有象,象中有意、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境界。东方艺术创作虽然也要面对客观事物,但是在事物与艺术审美融为一体之后,艺术创作已经摆脱真实,蜕变为一种精神上的物化方式。从自然物象来说,事物与艺术审美来说,这种交汇的方式并非不知,而是不必去知。所以,东方艺术创作并不重视艺术作品的客观构成,不讲究焦点透视,较为注重散点构成,不重视刻画具体,讲究轮廓勾勒,东方艺术重视二维变化不讲究三维空间,重视欣赏者的感受,不重视创作的物力重心这就是东方艺术创作。

2.西方艺术创作的写实与认识

纵观西方艺术创作史可以发现,西方艺术创作主要分为两大派别,一派是写实派,一派是抽象派。写实派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对事物把握具有客观性,这种科学、真实的精神贯穿于创作的始终。艺术家对事物的观察研究主要是写实,艺术创作需要固定的视点、环境,换言之,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不能随便改动对象的位置,而且还要严格依照光学和物理原理,将艺术作品准确地体现在三维空间当中,科学的还原事物,同时,在创作中还可能运用到透视、解剖等专业知识来衡量艺术的准确性。抽象派的创作喜欢极端路线,其创作主要是将事物扭曲,追求抽象的视觉效果及夸张的装饰,还有些抽象艺术家仅仅通过颜色、几何形状来表达个人的艺术情感,甚至是创作过程中的某些潜意识心里。由于抽象派对艺术的夸张和变形,西方后现代主义的作品基本上都与现实相背离,挑战传统道德。上文简单介绍了东西方艺术创作基点的差异,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异域文化的解读方面不应该在误读、曲解、偏见、贬损中去玩味异域文化中的“异”,或者是按照自己所想臆造出文化中的“异”,在不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本质和内蕴上,是不可能了解作品中的美感的,这非常不利于东西方艺术的交流和对话。任何一种站在文化霸权和话语霸权歧视的立场上对文化差异的曲解都只能让文化交流陷入一种误区。东西方艺术交流中,任何民族文化都具备无可代替的优越性与长处。

二、结语

第4篇:民族文化差异范文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衣食住行

从一名高三学生的角度来看,文化差异是影响其英语学习成效的关键因素。所以,在面对这一问题的前提下,应引导高三学生更多的关注中西方文化中关于衣、食、住、行方面的文化差异,让学生不再禁锢于用自己民族的思维方式思考西方民族的交际行为,避免偏见的产生。同时,加强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也可让高中生在英语学习时,不再出现中式英语问题,并可轻松的记忆英语课文,翻译英语。

一、衣

从中西方文化中的服饰文化角度来看,两者差异较大。即中国服饰讲究的是“天人合一”。服饰发展初期,它追求的是御寒、蔽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服饰的功能开始由最初的御寒、蔽体转换为民族文化标志的彰显。包括政治文化、习俗文化、经济文化等等。同时,中国服饰更强调的是“天人合一”,以服饰文化来体现人的“气质”、“神韵”等等。此外,在中国服饰设计过程中,注重遵从色彩和谐,款式呼应的原则,增强服装的社会功能。同时,中国服饰中的色彩也是有所讲究的,其中,青蓝、赤红、黄、白、黑主要是用来彰显人的尊贵气质[1]。西方服饰与中国的“天人合一”理念有所不同,讲求的是个性解放和人文主义思想。即西方服饰作为西方文化中的一种,它写实性较强,主要为了彰显人的个性,并注重通过服饰色彩、造型等的设计,突出人体胸、腰、臀等形体。中西方文化中的服饰文化差异性较大,所以,作为一名高中生,在国际交往中必须意识到这一问题。

二、食

饮食文化也是中西文化差异的一种体现。其中,中国饮食文化讲究是“全”。同时,从请客吃饭方式角度来看,中国注重的是饮食共享,并把聚餐作为了一种交际行为,旨在利用聚餐寻找人际交往中的归属感。而西方则不同,西方的餐桌多数是长方形形状的,这便可以看出,西方聚餐不注重寻找归属感和集体温暖。同时,西方的聚餐不会按照长幼顺序对座位进行安排,更强调的是“人人平等”聚餐氛围。此外,从菜名角度来看,中国饮食的菜名也讲究集体主义。例如,“烧全鱼”、“四喜丸子”、“桃园三结义”等等,均是饮食中“全”的一种彰显。而在座位安排时,注重选择一个圆形桌子,并按照长幼顺序,安排座位。这样一来,可以给人们带来一种凝聚力,而西方聚餐就显得十分冷清,如同每人一盘“自扫门前雪”一样。除此之外,从付账习惯来看,中国习惯于争前恐后的付账,而西方则是倡导AA制消费,各付其账,体现个体独立性。

三、住

中西方居住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中国建筑设计过程中,融入了集体理念,并注重把“儒、释、道”渗透到建筑中,采取花园式、庭院式的建筑结构设计方法,这种建筑设计方式,会让人们产生集体意识,共同努力营造和谐的居住氛围。同时,在中国建筑设计时,倾向于采取全封闭的设计形式。而西方,与中国不同,建筑的个性更加明显,倾向于把建筑设计成严密的几何形态,呈现“院包房”建筑设计形式[2];第二,中国建筑更多地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整个建筑较为沉稳、含蓄。如,紫禁城、四合院等建筑的设计,均采取了较为含蓄的设计方法。西方则不同,它的建筑会给人一种与自然相对立的感觉,个性过于明显。

四、行

中西方的出行文化也是有所不同的。在中国,人们外出旅行时通常会考虑“家庭”、“集体”对这一种出行方式是否感到舒适。同时,中国有句俗语:“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3]。所以,在外出时,人们更在意与他人之间的交往,想要通过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共同完成出行计划。即对于中国人而言,外出旅行中的团体构成比游玩更加重要。只有是和好友在一起,才能体会到旅行的乐趣。而西方则与中国完全不同,它倡导追求个体的生活享受,以出行经历为主,不太在意身边是什么人。认为,只有个体生活品质提高了,才能算是一次相对满意的出行经历,个体主义较为明显。

五、结论

综上可知,对于一名高中生而言,了解中西方文化中衣、食、住、行的差异,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让学生不再受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阻碍,产生文化冲突等交际问题,学会包容、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为此,应提高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性问题的重视,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差异之处,而后,运用自身已掌握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内容,学习西方语言和文化,善于与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沟通、交流。

参考文献

[1]孙萍.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02):85-86.

[2]李智.文学作品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J].名作欣赏,2014,13(08):111-112+125.

第5篇:民族文化差异范文

1.正确对待主流和非主流文化

教师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意识,能够欣赏并且尊重各种各样的文化,具备选择、比较、寻找文化的能力,能够将不同的文化进行比较,从而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文化本身没有好坏,多样性的文化构成了人类成长的人文环境,教师可以从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让学生综合分析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的差异。每一种文化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若是一种文化企图战胜另一种文化,形成文化霸权主义,那么这种文化也即将面临困境。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之间相辅相成、求同存异,才是文化发展的正确道路。

2.了解风格迥异的民族文化

历史教师在教学中,非常注重学生民族意识的教育,学生学习本民族的文化,能够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团结力。教师培养学生民族意识,首先就要了解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让学生比较不同的民族文化,从而发现自己民族文化的特色。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有很多形式,最典型的代表是汉字文化、书法文化、绘画文化、音乐文化等,这些文化都代表着不同的性格,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选择最佳的文化进行学习。教师要加强学生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含义,增强自己的感悟。例如在进行近现代史讲解的时候,教师就要告诉同学们,我国的近现代史是一个不断饱受摧残的过程,在鸦片战争中,我国失败是有很多的原因的。不但有当时清政府的腐败原因,也有西方先进政体的压迫。教师可以将清政府和西方先进国家进行横向对比,将清政府的落后和繁荣的唐朝纵向对比,通过这些对比发现一个国家只有保持着改革开放的政策,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不败之地。若是一味的闭关锁国保守残缺,只能被先进的文化所取代。

3.多层次的感知阶层文化

不同的社会阶层有很多的矛盾,正是社会阶层的矛盾,促进了历史的不断发展。多元文化主要是体现在不同的阶层文化中,教师要让学生全面的了解同一个时期的不同阶层文化的差异,从而增强这个时期的文化领悟。例如在进行春秋战国时期的讲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搜集不同学派的思想策略,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了解当时百家争鸣的情况。学生在了解了儒家、法家、道教、兵家、墨家的思想之后,就能够提出本学派的主张和本学派在历史中扮演了哪些重要的角色,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何种重要的意义。教师讲述不同阶层文化差异的时候,要用平等包容的眼光,尊重不同的文化差异,促进各种文化的共同发展。

4.平等对待男女性别的差异

学生在学习多元文化的时候,要注重平等的对待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在历史发展中,女性普遍要低于男性的社会地位,女性通常都是男性的附属品,没有自己的思想和价值。教师在讲述这些性别歧视的时候,要注重纠正学生的思维观念,让学生树立平等的意识,减少性别歧视。在历史中,大多是“男主女从”“男尊女卑”“男强女弱”,女性不但没有社会地位,还要时刻接受男性的侮辱。教师要让学生理解这种性别歧视是腐朽文化的代表,只有男性和女性站在共同发展的地位,才能够更好地推动社会的进步。

5.感悟艺术和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是历史发展中重要的产物,宗教对人文习惯、思想观念、行为方式都有重要的影响。在不同的地区,存在很多的宗教,不同的宗教之间也存在宗教文化的差异,很多宗教文化都是通过壁画、墙、塔、石窟、雕刻、寺庙等形式进行传承和体现。很多宗教的文化存在一定的偏见,教师要让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合理的审视不同的宗教文化差异,让学生正确的对待宗教的信仰,了解宗教之间文化的冲突,从而更好地尊重宗教文化。

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