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产业化发展范文

农村产业化发展精选(九篇)

农村产业化发展

第1篇:农村产业化发展范文

关键词农村经济;农村产业化;发展;意义;途径

1农业产业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意义

1.1有利于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充分利用,形成新的生产力

农业产业化是立足当地资源,围绕支柱产业,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来聚集生产要素,大规模组织生产,因而能使生产要素在新的基础上进行优化组合,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实现效益的最大化。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充分利用,可以加快当地资源的深度开发,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力的转移,促进支柱产业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形成,实现原始积累和资本集中,把农村经济推向持续快速发展的轨道。

1.2有利于解决千家万户与大市场的接口问题,促进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

农业产业化能够把小生产与大市场连接起来,促进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龙头”公司一头连着国内外市场,一头连着千家万户,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形成生产、加工、销售紧密相连的产业。它是在较大范围内组织商品流通,在较高层次上组织生产加工,减少了农业生产难以避免的波动,使生产与加工挂钩,经营与市场接轨,从而较好地解决了由生产与市场脱节出现的买难卖难问题,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稳定和促进作用。

1.3有利于加快科技长入经济的步伐,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

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形成适度规模经济,而规模经济则为现代技术、现代设备的应用提供了用武之地,解决了小规模经营与推广科学技术的矛盾。“龙头”公司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一方面愿意引用和推广先进技术,主动向农户提供技术、信息、物资等服务,使农户在系列化服务中进行生产;另一方面,农户从事某项专业生产,不仅强化了对科学技术的需求,而且也便于吸收“龙头”企业的新技术,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

1.4有利于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加快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农业产业化不仅较好地调整了生产、加工、经营环节的分配关系,通过利益驱动,增强了各个环节的市场意识和开发潜力,而且由于提高了经济运行质量,大幅度地增加收入,在带领贫困户共同致富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龙头”公司可以通过赊销生产资料、预付定金、进行技术培训以及包销产品等方式,扶持贫困户扩大生产能力,发展商品生产,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

2发展农村产业化的途径

2.1进一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多样化的龙头企业和产业化组织发展。鼓励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贮藏、保鲜和运销业,特别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现代营销业,创造名牌产品。结合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优化龙头企业布局。引导促进龙头企业推进技术进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支持龙头企业实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实行标准化生产。推进龙头企业改革,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兼并、收购、租赁、转让等形式,整合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转换经营机制,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和后劲。引导龙头企业明确经营方向,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总之,要通过引导、扶持和支持,尽快形成一大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经济实力雄厚、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并创出一大批农产品名牌,使其在国内外市场中占有相当份额,并在全国形成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化体系。

2.2大力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探索组织创新,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是增强产业化经营组织竞争力的重要环节之一。首先要继续发展多样化的利益联结机制,适时引导向紧密型发展。企业需要稳定的原料供给,农户需要稳定的产品销路,这是双方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客观基础。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不能采取“归大堆”“大呼隆”的办法,而要以建立利益联动机制为纽带。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方式因发展阶段和产业的特点而不同,应允许企业和农户利益联结方式的多样化,无论哪种利益联结方式,都要坚持农民和企业自愿互利的原则,切不可强加干预。对于目前广泛采用的合同契约、订单农业、合同加服务、股份合作、资产入股等利益联结形式,都要注意总结经验,引导其向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其次要切实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通过各类龙头企业的带动,形成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不仅是促进农产品优质化、专业化的有力支撑,而且是提高我国农业组织化程度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基地建设要充分调动农户、龙头企业、社区合作组织和各方的积极性,高起点规划,多渠道筹资,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农户家庭经营的基础上,走“小规模,大群体”的路子。

最后还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的一个有效形式,要坚待“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不断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凝聚力和经济实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加强对农户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各项服务,在生产和经营中发挥桥梁和纽带以及龙头带动作用。有关部门要抓紧制订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示范章程和规章条例,明确合作组织的法人地位,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

2.3提升科技对农业的支撑能力,使科技全面长入经济

首先,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切入点,大力推动农业高新科技产业化。加大对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前沿高新技术领域的研发力度,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攻克一批共性关键技术难关,加快农业产业技术升级,大幅度提升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企业要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以及推广机构的合作,走农科教相结合和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部分龙头企业要组建自己的研发机构,建立新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转化、推广应用和服务体系,使其由单一技术服务转变为信息、技术、培训、购销一体化的综合服务,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商品率和贡献率,使科技进入产业化链条中的各个环节。这样使企业逐步发展成为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强的现代农业企业。

其次,增加投入,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验检测中心、农业生物种质资源保存库、农业信息网络资源库等农业科学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完善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支撑基地,增强农业科技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实力。龙头企业要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质量标准体系,大力开发农产品加工贮运技术与设备的创新;加速农产品加工业科技进步,大幅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农产品附加值。重点龙头企业要争取通过国际相关组织的质量认证、安全卫生认证,以取得进入国际市场的资格和国外消费者的信任。企业应不断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各环节的技术创新,主动把质量及相应的技术规范和农艺要求引入农户,带动农户和基地的标准化生产,创造一大批优质农产品和名牌产品。

再次,实施农业区域发展科技行动,开发区域优势产业和发展特色农业。如东部地区要围绕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大力发展工厂化农业、创新农业,大幅度提高农业企业的创新能力;中部地区要围绕农业生产专业化、经营规模化、产品标准化,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粮棉油、肉蛋奶等主要农产品高产、优质、高效及加工配套技术;西部农业科技工作要围绕改善生态环境和发展特色农业,开展水资源高效利用、退耕还林还草、防治水土流失、荒漠化治理等综合技术的研究。

3参考文献

[1] 吴建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J].农村实用工程技术(农业产业化),2004(1):25-26.

第2篇:农村产业化发展范文

[关键词]文化建设;文化产业;新农村建设;发展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12 ― 0081 ― 02

在当今的经济社会形式下,新农村文化建设关系到我国当下的经济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所以,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至关重要。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自1998年以来,党和国家就非常重视农村文化产业的建设。那么,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新农村文化建设到底有哪些影响呢?本文从以下五个层面作简要分析。

一、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有利于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

所谓的精神文化消费其实就是用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去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的一种消费,主要包括文化娱乐、教育、旅游观光、体育健身等方面。〔1〕新农村文化建设最根本目的是要不断地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其中,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首先,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能促进教育的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的是新型农民,所谓的新型农民就是要有道德、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劳动者。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就要求人们能够有更佳的教育,进而去指引人们贴近知识、走入市场、步入富裕、趋向文明,提高思想理论和科学文化素质,提升获取、接收、交流新知识和新信息的能力。〔2〕

其次,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有利于农村文化娱乐业和旅游观光业的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充分利用当地的农村文化资源,发展文化娱乐产业,吸引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参观旅游,不仅带动了文化娱乐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旅游观光的发展。如发展影视城的浙江横店,通过当地电影产业的发展,该地区的相关行业被其带动并得到快速发展,不仅增加了该地老百姓的经济收益,而且更加满足了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再次,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人们保护和使用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有一定的作用,与此同时,也为农民的文化生活活动提供相应的场所,将更多更好的产品提供给他们。

二、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有利于促进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民族民间文化,通俗的说,是群众“自娱自乐型”的文化,它将群众生产、生活的具体作为它所需要背景,以一种简单明了和活跃的形式,自觉创制使群众本身得到娱乐的一种文化形态。民族民间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母体,它滋润了我们代代国人的心灵,不仅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更加铸造了千古华夏的灵魂。因此,民间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是当下农村文化工作的一项紧急任务。

我们在保护和传承好民间文化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合理、协调和理智的开发,使其带来一定的经济价值,这才是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和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也只有民族民间文化给农村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使人们从中得到了相应的经济来源,其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积极性才会上升到一种有目的和有动力的行动。〔3〕我国农村与城市相反,广大农民的文化消费主要积聚于我国民族民间文化产品,民间文化成为了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根底。农村文化产业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文化行为,同时还是一种经济行为,它所拥有的庞大的包容性有利于整合资源。农村文化产业的这种经济行为(整合资源的优势),在给农村人民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使人们开始提高了对民间文化价值认识,同时,又促进了民间文化保护和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大量的民间文化传承基地陆续地被我国的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比如,内蒙古新巴尔虎左旗被命名为“中国蒙古族长调民歌之乡、黑龙江省海伦市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广东省东莞市被命名为中国麒麟文化传承基地”等。而且,长期来看,这些民间文化传承基地的建设改善了农村当地的文化基础设施,提高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发扬了民间的民俗文化,发展了农村文化。

在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时,盘点清理了我国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按照优先发展的原则,对其特色的资源进行了产业转化;维护了那些能继续发展的文化;保护了民间的非转化资源,使乡村人文生态得到平衡。合理分类和开发这三种资源,有利于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三、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有利于繁荣农村文化事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建设逐渐由单一的文化事业向多形式的文化产业发展。当下,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动力就是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去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同样包括农村文化产业与农村文化事业两大主题。农村文化产业主要是指在县域及其以下的行政区域即乡(镇)、村行政发展的文化产业。而农村文化事业是由政府主管部门审定资格,给社会提供相应的精神文化产品,从而来满足人们对文化生活的多层次需求的公共文化事业,主要包括农村各类艺术表演团体、农村公共图书馆、农村文化团体、农村广播站、农村音像影视中心、农村纪念馆等。

在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农村文化产业与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对共有的农村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从而使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与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形成了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随着农村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强大有利于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繁荣;另一方面,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又有助于传承农村文化资源、发掘人们的文化消费潜力,从长远来看是扩展了农村文化产业的市场空间。

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经过对我国农村文化资源的开发、设计、创新,丰富了农村文化的传承手段和载体。具体来说,农村文化产业所开发的农村产品实现了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长久持续的发展,推进了我国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给我国农村文化事业的繁荣打下了一定的物质基础,还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经济支撑和保障。

事实上,农村文化产业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其本身是具有和文化事业相同的基本功能。这就说明,农村文化产业同样要考虑实现社会效益。就目前来看,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严重不足,文化基础设施根本无法满足人们的基本文化需求,文化活动几乎是零状态。而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农村现有的文化基础设施有一定的更新作用,可以进一步来满足村民的基本文化需求,从该层面上来说,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是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滋润和培养。例如农民演艺队作为一种新型农村文艺团体,其定期汇演的产业化的运作――通过举办农村曲艺节、曲艺巡演、曲艺广场演出、曲艺征文暨演等,不仅可以实现一定的经济利益,还推广了民间曲艺,培育了农村民间曲艺艺术土壤,使农村民间曲艺资源得以保护、继承和发展。〔4〕

可见,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能更好地保护农村原有的文化风貌和传统风貌,延续历史文脉,并最终将繁荣农村文化事业。

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有利于“乡风文明”的实现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最重要目标就是“乡风文明”,同时,“乡风文明”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乡风文明,从字面层次上来说,它的着重点是“乡风”二字,而立足点在“文明”。因此,乡风文明就是指“好的乡村风气,好的乡村风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乡风文明的具体内容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

从实质上来看,乡风文明是将精神文明建设在辽阔的农村和农民中进行。而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就离不开文化的参与和影响。农村文化的建设是解决乡风文明建设问题的重中之重,而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一大主题――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将促进农村文化建设,从而解决乡风文明建设的问题。

首先,要想确保“乡风文明,管理民主”这个目标的根本实现,就必须要加强农村文化产业的建设。通过农村文化产业的建设,提升我国村民的文化素质以及科学技术水平,培育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使我国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传统美德进一步得到弘扬。其次,通过农村文化产业建设的开展,使他们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抛弃那些古旧的不好的生活方式,也是为实现“村容整洁”目标提供了有利的保障。随着农村文化产业建设的更加进一步加强,帮助农民群众学习相关产业的基本卫生常识、掌握相关产业的控制和预防疾病的基本知识、运用科学的农业发展和管理技术,使他们能积极主动的认识到重视个人和环境卫生的紧要性,自主养成优良的卫生防疫意识,从而使村容整洁。

五、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有利于推进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阵地建设

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是指“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的渠道,把党和政府对农民在思想政治方面的要求传输给农民,引导农民自觉树立适应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思想观念和文明意识”〔5〕。

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是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农村文化产业通过各地农村特色的文化资源,开发出农村文化产品,培养了农村地方经济增长的“内生力”,繁荣了农村的物质经济;大举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可以使农村充足的劳动力得到很好的利用,为他们创造众多的就业机会,解决其就业问题,促进农村物质经济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调整农村当地的文化产业结构,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6〕因此,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使农村的物质经济得到增长,进而为开展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一定的资金保障。

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对象群体是农民,满足农民的利益需求是做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技能等多种途径提高了农民收入,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农民的根本利益。此外,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农民的文化消费水平和层次,从而提高了农民自身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展开和良好效果的实现。

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取得好的效果的表现是其阵地建设的加强。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催生出许多民间文化传承基地,这些民间文化传承基地形成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阵地。如当下流行的“农家乐”形式的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调整了当地的农村文化产业结构,推动了农村旅游行业的发展,而且也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它使城市与乡村的距离越来越近,为当地带来了各种新思想和新观念,从而使农民树立了先进的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意识。

〔参 考 文 献〕

〔1〕谭延博,吴宗杰.山东省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结构探析〔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2〕刘维奇,石子印.文化产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1.

〔3〕黄永林.论民间文化资源与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关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77.

〔4〕谭志云.农村文化产业的功能定位及发展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07,(12):113-117.

第3篇:农村产业化发展范文

关键词:泉湖二月八;文化产业;经济发展

文化,不仅是一座城市不灭的印记,更作为一种软实力,在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凸显重要作用。在我国,习惯上总是把“县”与农村和农业联系在一起,离开了农村和农业就不称其为“县”。严格的说,农村文化产业又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以农村居民为主要目标消费群的文化产业;第二类是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消费群的文化产业。在本文的论述中,农村文化产业就是指第二类———以农村文化为主要依托、在农村发展的、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消费群的文化产业,因为第二类农村文化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2017年,衡南县县委、县政府以“聚合优势、创新升级、挺进十强”为主线,以补齐工业经济、农业产业化、现代服务业、城镇化、发展环境五大短板为抓手,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全县经济在新常态下保持“稳中有进”。从总体上看,文化产业程度仍然偏低,基于此,衡南县把文化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统筹谋划文化产业发展,采取制度先行、品牌打造、项目带动等有效举措,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活文化产业发展内生动力。而作为神龙农耕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衡南县泉湖镇则依靠“泉湖二月八”这个衡阳农耕文化源,带动当地经济迅猛发展。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泉湖二月八”历经风雨,洗尽六百年历史尘埃,重新焕发了夺目光彩,成为对外宣传的新名片。

一、资源挖掘,打造品牌

“泉湖二月八”地方文化特色鲜明,经过六百多年的不断演绎,现已发展为集农耕、商贸、科技和传统民俗于一体的综合文化品牌。挖掘其资源,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商贸特点。“泉湖二月八”以农耕物资交易为主,明朝时期,泉湖二月八农耕贸易集市主要产业支柱有茶、盐、瓷器和丝绸棉布。民国以后,泉湖二月八遗留传承下来的主要经济支柱有四大农贸集市:竹木器市、牛市、种苗市、草药市。交易108样农具的“竹木器市”位列首位。尽管在工业化自动化发展的今天,已经不需要这些手工化的农具,但泉湖二月八市场依然有卖;牛市位居第二,牛是农耕文化的标志性符号,牛的耕作可以促进农作物的生长,以致五谷丰登。过去的牛市不仅卖牛,还有骡、驴等牲畜交易。随着科技的进步,机械化的铁牛、插秧机、播种机、收割机、打谷机等已成为农机具交易的“新宠”;位居第三的是种苗市,品种繁多,涵盖五谷种子、林木种子、药材种子、百色花卉、各种园林绿化苗木及盆栽剪艺等;第四位是草药市,基本都来自云贵川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本土衡山草药、常宁草药、樟树脚草药和安仁草药等药号。一年一度的商贸集市,吸引了当地及周边乡镇和常宁、祁东、邵阳、广东、广西、江西、福建等地群众和客商,上世纪末流动人口突破20万,交易额突破千万。从2011年树立品牌意识以来,交易额更是节节高升,以2014年赶二月八的统计为例,商贸人口达20万,交易额超过6千万。二是民俗特色。四大民间习俗:拜庙、唱戏、走亲相亲、特色小吃。它起源于寿佛庙会,本地干旱无雨,得到寿佛爷救助,因此每年的二月八烧香感恩寿佛爷之后,还要举行求雨的仪式,祈祷寿佛爷再次显灵,年年显灵,普降恩泽。泉湖二月八的祭祀仪式是借助一出戏的表演,由演员与观众共同完成,这出戏叫《满江红》。求神的“苦戏”演完之后,便是娱人的“乐戏”登场了,压台戏总归是《莲花落》,艺人大多唱的是《十二月古人》。古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通过庙会宣传弘扬,而现在的“泉湖二月八”,每年则由衡南县委、县政府组织县宣传部、县农业局、县文化馆等多个部门搭台,给七里八乡的乡亲们献上了一出精彩纷呈的文艺节目。花鼓戏、渔鼓、皮影等戏曲曲艺表演类节目轮番上演,新时代赋予的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一首首作品中流淌,让人们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拜年不歇客,拜到二月八。泉湖的春节拜年习俗也很特别。泉湖本地人以及他们在全州、郴州结的老亲,都会在二月八赶来拜年。走亲在二八,相亲娶亲谈恋爱也在二八。如今随着通讯时代的高速进步,微信、QQ和各种聊天软件的发展,已经再也看不到泉湖老街的馆子里那双双对对坐着前来交定情信物的年轻男女,只有那一声声青春的呼唤,还在洋溢着季节的喜悦。泉湖自古为歇马充饥带粮的官镇驿站,小吃品种丰富多样,麻园、包点、油圈、烧饼、糄粑、麻花、米豆腐、豆腐、鲜藕、湖之酒等地方特产温暖着四面八方宾客的肠胃。三是文化价值。“泉湖二月八”农耕商贸,体现了和气生财、诚信为本、公正务实的传统商业道德,延续六百余年不间断,体现了当地百姓接纳外地商贾“开放、包容、合作、共享”的古代思路人文精神。其文化内涵主要体现为:和善、祈福、感恩、笃行、务实,追求社会和谐,饱含勤政爱民、知恩图报、生产自救、民族自强等人文要素,由此延伸出的民俗民风,更是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是人民群众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拓展内涵,加强品牌

泉湖二月八有着得天独厚的农耕文化资源,为了打造极具冲击力的文化品牌,提高核心竞争力,必然要加强文化品牌的推介与研究,扩大影响、吸附资金,带动产业发展。从2011年起,泉湖二月八变民间自发为政府主导,树立文化品牌,除了农贸交易,还开展品牌升级,开展项目申报,艺术打造与宣传推广。同时在泉湖二月八节会上,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主题活动,为群众提供党的十精神宣传。文化、科技、卫计、交通旅游、农业、人社等众多县级单位,现场开展了志愿服务、政策宣讲、“春风送岗”专项招聘会,义诊服务,科技下乡等多项惠民活动,给基层老百姓送上更多实用农用资料,给群众送文化送欢乐送关怀送春风。2016年泉湖二月八集市商贾游人的人数达到30万人次。2017年泉湖二月八农耕庙会开幕当天,还请来了《中国诗词大会》亚军得主彭敏,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诗词互动见面会。用“泉”“湖”为主题字的飞花令,也使泉湖文化更加深入人心。这种弘扬传统的媒介,提升了人们的审美,侵染了灵魂,使泉湖二月八的湖湘文化内涵进一步得到提升。

三、生态多元,深化品牌

当今世界提倡的是环保,绿色产业是大势所趋,要加快发展创意产业,形成多元文化生态创意服务产业链。在大力发展文化主导产品的同时,做长产业链,向其他产业渗透、提升相关产业竞争力。2017年,新一届泉湖镇党委政府为进一步挖掘农耕文化,先期将泉湖文化站打造为小型“泉湖二月八”展览馆,向普通民众免费开放。同时投资1.2亿,规划“泉湖二月八”农耕文化体验园,规模为“一中心四线路八区域”,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向观光、休闲、体验的旅游方向转变。推进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农产品粗加工业和旅游产业融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经营。按照每年接待40万游客,旅游消费每人100元计算,年旅游收入将达到4000万元,除去各项开支,年均收入达2500万元,按此效益6年即可收回全部投资。目前衡南县文体广新局、衡南县文化馆、衡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在备战“泉湖二月八”申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明录。曾经赶二月八的人数不断减少,市场凋敝,2010年跌至4万人。从2011年泉湖二月八由民间自发组织改为政府主导,打特色,打品牌,2012年商贾游人超过10万人。之后不断的发展创新,摆脱了经济困境,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2013年二月八流动人口达15万,交易额突破4千万;2014年更是超过6千万;2016年泉湖二月八的商贾游人高达30万人次。“泉湖二月八”的产业化发展,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许慧宏.论民俗文化的产业开发———福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6年.

第4篇:农村产业化发展范文

1.1文化产业的基础薄弱,整体发展水平低下

相对于城市的经济发展来说,农村的发展水平低下,文化底蕴不足。近年来,我国农村的文化产业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分布极为分散,没有形成规模化、统一化、市场化的经营模式,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农村的文化产业大多是私人经营,规模受限,水平不高,发展极为缓慢。在农村,村民的文化生活缺乏,农民的文化生活与农村文化产业也得不到相关部门的重视,文化场馆数量少、乡村文化站与乡村图书馆数量极少,并没有做到真正服务于民。这种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对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的极大的阻碍。

1.2资金投入力度小,投资与融资体系不完善

农村投资与融资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政府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上的财政投入不足。虽然现阶段政府加大了对农村文化产业的重视力度和投资力度,但是这些投资对于文化产业刚起步的农村来讲无疑是杯水车薪。在我国五级财政中,县级和乡级财政是最弱的两个环节,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上,这两级财政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即便如此,中央以及省级财政也并没有予以重视,这就导致了大部分农村无力支付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投资成本,许多切实可行的文化项目不能付诸于行动;其次,农村的基层管理人员并没有积极与有能力的私人企业和个人进行合作,争取投资。这样就使得文化产业融资渠道匮乏,投资方式单一。

1.3专业人才严重匮乏,从业人员专业素质较低

人力资源是21世纪最为重要的资源,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新型的专业人才。但是,就目前而言,农村文化人才严重流失,剩下的大多是年龄结构偏大、知识水平较低、文化水平较差的人员。据调查显示全国农民的文化素质平均水平在初中和小学程度,站到了77.4%,更高文化素质的只占到了3%左右,人才流失及现有人员老龄化严重的问题是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滞后的原因

2.1思想观念存在偏差

文化产业本身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但是无论是农民还是基层政府人员都在思想观念上存在偏差。从政府层面来讲,主要偏差在于对发展农村文化产业认识上的滞后。虽然文化产业在大城市已经极具规模,发展体系也逐步完善,但是对于经济和文化都要落后的农村来讲,政府很容易将文化产业理解为文化事业,认为文化产业只讲投资,不求回报,这种思想的不到位使得基层政府很难对文化产业给予重视,从而就不能进行整体而详细的规划,整理不出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从农民角度来讲,虽然现阶段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小康,人们的衣食住行有了保障,但是困苦的生活已经让他们有了深深的防范心理,很多农民都将挣到的钱死死地保管起来,以备不时之需。由于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技能限制,他们对文化产业怀着保守和防备的心思,不能清楚认识到文化产业的内涵,不愿将资金投入到不能预见结果的文化产业中去。

2.2农村的经济水平滞后严重制约文化产业的发展

农村经济是基础,文化产业是上层建筑,经济发展的滞后,无疑严重制约着文化产业的发展。经济发展滞后就意味着农村的可流动资金匮乏,可用于文化产业投资的资金就少,没有充足的资金供应,农村的文化产业就很难扩大产业规模、增加科技投入、提升产品的品味,扩大市场占有率也就无从谈起。甚至在一些贫困地区,至今农民仍住着六七十年代的建筑,电力、交通以及通讯等条件很差,文化产业无论是在观念上还是在操作上都是一片空白。

2.3政府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不够

虽然近几年,党中央不断出台关于推进农村文化产业建设的办法与决策,例如中共十六大就做出了关于积极发展文化产业的决策,政府相关部门也在市场准入与融资方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由于农村在文化产业管理上的不规范,筹集到的资金往往不能被有效利用,农村的文化产业水平也不能顺利达到进入市场的门槛。在一些农村,政府并没有制定相应的政策,农村的文化市场管理混乱,融资和投资渠道亟待解决。

3推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措施

3.1加快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文化产业发展基础

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保证文化产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涵盖的范围非常广,包括交通运输、通信设备、水电设施和社会公共设施等。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一样,在生产的过程中都需要良好的交通条件、健全的水电供应条件、即时的通讯技术条件等。因此,要想打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必须将农村的软件和硬件条件搞好,包括乡村公路的修建、通讯基站的建设、水电设施的修缮等等。加快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还要完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农村文化馆、图书馆、文艺馆等文化活动场所的修建,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提升农民欣赏水平的提升,进而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这样就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

3.2实施品牌策略,扩大规模,提升的品味

农村的文化产业必须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品牌才能走得长远,因此农村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要注重产品自身的质量,树立良好的形象,着力打造知名品牌。“十音八乐”是福建莆田的汉族传统音乐,音乐风格独树一帜,在音乐上,主要由3种曲种构成,分别是十番、八乐和大鼓吹。十音八乐一般由群众性的音乐组织演出,音乐组织中包括农民、小手工业者和小店员等。为了更好地发展“十音八乐”,传承和保护民间音乐,应该将其引入学校的音乐教学课程,有意识地进行传播。民间音乐一般情况下处于自生自灭的自发状态,“十音八乐”也是如此。因此,要将这种自发状态变为有意识地保护状态。学校是教育的阵地,将“十音八乐”纳入学校的教学教材,可以充分地传播和传承民间的音乐文化,提升十音八乐的知名度,有利于品牌的塑造。充分发挥民间自身力量和保护力量,健全保护机制,落实对民间音乐保护的政策法规。民间音乐来自民间,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民间自发形成的文艺团队、民间乐队等来进行传承。比如,在莆田,经常有一些离退休老人或是文化人,他们自发组建文艺团队,有些爱好莆仙地方器乐而组织起“十音”、“八乐”乐队的老人们,政府应当通过文化部门,逐步建立科学、高效的保护体系,鼓励他们进行定期排练,支持、组织他们开展一些比赛、活动,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措施来激励他们。通过引导群众对民间音乐的爱好,不断发展和壮大“十音八乐”的欣赏者和爱好者队伍。

3.3发展农村生态旅游产业,建立健全人才发展机制

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培养新型专业化人才。自2004年以来,已经有几十所大学开设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属于管理学类和艺术学类专业,主要分设为会展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方向、以及文化创意方向。因此,农村可以吸收专业人才,来培养本地的专业队伍,制定当地发展规划等。

4结语

第5篇:农村产业化发展范文

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甘肃省始终坚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的重点工程来抓。在发挥资源优势,培育特色产业,拓展市场,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已初步建成了瓜菜、林果、草畜三大全省性主导产业和制种、马铃薯、中药材、酿造原料、百合、油橄榄、球根花卉等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占有一定份额的区域性优势特色生产基地。蔬菜面积达到425万亩,已成为全国重要的高原夏菜基地;水果442万亩,产量142万吨;种草保留面积750万亩,草产品加工能力61万吨;马铃薯795万亩,产量800万吨;人工种植中药材达到210万亩,产量34.2万吨。50%的县区基本建成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1989个,直接带动农户144.5万户,占全省总农户的31%,建成各类农产品市场2303处,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是从农业产业化经营收入中获得的。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在新的发展阶段,解决好“三农”问题,必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是要以发展农业产业化为主体,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包括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等主要环节,涉及农村各个产业领域,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抓住了结构调整的关键。建立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农产品基地是发展产业化经营的基础,要不断改善基地的生产条件,扶持发展优势产业基地,扩大优势产品规模,提高特色产业的发展水平。发展农产品加工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中心环节,也是广大农村提高工业化水平的必然选择,要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结合起来,根据市场需求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农产品加工领域,推动农村商贸流通和服务业的发展。

二是产业选择要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甘肃地域辽阔,气候多样,生物种类丰富,要立足于现有基础,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重点抓好在全国最具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的优势产业,完善产业化经营体系,增强关联度,做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化经营效益。继续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战略性主导产业、地方性特色产品,特别是区域性优势产业。重点发展中部干旱地区马铃薯、花卉、食用菌,中南部地区中药材,河西走廊的制种业、蔬菜及加工,东部地区的果品,民族地区的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等。

第6篇:农村产业化发展范文

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党的大、届三中全会以及自治区和呼市相关会议精神;总结年我区农村工作,今天召开的区年农村工作会议。表彰年度农村工作成绩突出的集体和个人;围绕区委、区政府确定的中心任务,安排部署年我区农村工作。

年全区农村工作的简要回顾

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区农村工作取得可喜成绩,工作亮点不断增加。农村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现代农业和设施农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农业农村基础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大青山前坡冲积扇生态治理成效显著,各项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稳步增长,达到80元,比上年增长13.2%,农业和农村发展保持了良好势头。

一、特色优势产业初具规模,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

立足我区农村实际,以发展避灾、节水、高效、设施农业为主要方向,不断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

一是立足城郊优势,适应市场需求,大力发展绿色、有机蔬菜种植业。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原则,以香岛、绿丰苑、绿丰达等企业为龙头,通过整合政府、企业、农户各方资金,共投资3000多万元,在讨思浩、古路板、野马图等村新建温室大棚350栋,新增蔬菜保护地320亩,新增蔬菜产量3100吨。其中,香岛生态农庄投资1500万元,完善了基础设施;绿丰苑农业产业化示范园,100亩蔬菜基地和17个蔬菜品种通过了国家有机农产品质量体系认证。全区蔬菜种植业初步形成了规模化、标准化的良好发展格局。

二是结合区域特点,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高效、多元养殖业。启动建设了讨思浩千头奶牛养殖小区和年出栏5000头的香岛生猪养殖小区,进一步规范扩大了大窑村、生盖营村、乌兰不浪村生猪养殖业,全区生猪和基础母羊存栏数分别达到1.78万头和2.2万只,完成畜种改良2万头(只),奶牛、生猪等养殖业逐步向园区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动物防疫和检疫工作扎实开展,加强了基层防疫员队伍建设,提高了防疫员工资待遇,口蹄疫等重点疫病防疫密度均达到100%,保持了全年无动物疫情发生的好成绩。按照市政府的要求和部署,积极采取村镇干部进驻奶站实行“三盯”等有效措施,加强了奶站的监督、管理和整顿工作,及时妥善处置了“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带来的不利影响,最大限度的保护了奶农利益,共发放临时性奶款补贴75.6万元,全区奶站由原来的23家整合为17家。确保了全区畜牧业动物、持续、稳定发展。

三是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全年投入农业科技资金170多万元,重点扶持了讨思浩、野马图、奎素、甲兰板等村的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加大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力度,进一步完善了农业和林业两个科技示范基地,成功推广了草莓、鲜枣等一批果蔬新品种。启动实施了500头奶牛性控繁育改良工程。积极推广沼气清洁能源,投入33万元在讨思浩村和甲兰板村新建沼气池82个。围绕蔬菜种植、经济林推广和奶牛养殖等方面,开展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6期次,培训农民达2080多人次,发放各类农业科技书籍4000余册。在古路板村建成了区农村党员科技培训中心。建立和完善了科技特派员制度,为企业和农户无偿提供技术指导和农业科技服务。培育形成了一批农业科技示范户,其中有11户被评为我区年度农村实用技术推广先进示范户。

二、生态建设稳步推进,经济林开发初见成效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重点生态建设工程进展顺利。完成天然林保护工程3万亩、退耕还林工程5000亩、三北四期防护林工程1万亩,并对2.2万亩退耕还林工程进行了补植,共栽各类苗木104万株。认真实施荒山荒地造林、村镇绿化、道路绿化、农田林网化等绿动物程,完成全民义务植树98.6万株、四旁造林1100亩、以封代造4000亩。争取到了100万欧元贷款的碳汇造林项目。投资1000万元,实施了大青山前坡奎素段4000亩经济林和生态林建设工程,整理土地850亩,定植苗木4.4万株。林业科技示范基地,新建了培训中心、拦水坝、果园、鹿场等配套设施,扩建了枣树种植大棚,试种了布榔、苁蓉等经济作物和药材。积极推广鲜枣种植,在甲兰板村、奎素村新建示范大棚50个,栽植苗木9000多株。林政管理工作不断加强。开展了“飞鹰”、“雪原二号”等林政执法集中行动,处理林政案件21起。森林防火工作进一步加强,防火设施设备得到进一步改善,新建防火检查站和护林小队工作站各1处。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扎实开展,全年防治森林病虫害面积1.5万亩。禁牧和管护工作力度继续加大,累计出动人员1000多人(次),有效地制止了林区内散牧行为。全区生态动物进一步改善。

三、农业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村道路建设成效显著

经过几年努力,我区农业基础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目前全区共有机电井225眼、水浇地面积5.8万亩、节水灌溉面积5.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万多亩。尤其是年我们通过各种措施,多方筹集资金,投资1500多万元,完成了哈拉更集中供水工程、奎素截伏流工程、面铺窑水库除险加固主体工程三个重点水利建设项目,实施了庄子村、面铺窑村等一批人畜饮水改造工程;启动了投资700多万元的野马图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全区农田水利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农村的人畜安全饮水问题基本解决,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农村道路建设和管理成效显著。全年投资2650万元,建成了8.4公里的神水梁旅游专线、6公里的青山大道东西延伸段、4.9公里的殡仪馆环形路以及野马图、甲兰板、恼包、庄子等村的17公里村间道路,全年共新建和改造农村道路36公里,提前两年实现了村村通油路的奋斗目标。在加快农村道路建设的同时,加大了路政管理力度,征收农村小额养路费2万元,加强了道路维护和绿化,完善了道路配套设施,开通了农村客运班车,有效改善了农村交通运输条件,为促进农村经济建设和生态旅游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旅游业开发力度不断加大,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按照加快大青山“一带三线”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对全区旅游业发展规划进行了重新修订,编制了保合少旅游集镇和盘龙山旅游景区规划。加快了旅游项目建设进度,巨华葡萄酒庄园酒厂开工建设;奥淳原生态酒庄园酒厂峻工投产,并新建了酒道馆;投入200余万元,启动了面铺窑农家乐旅游项目,建成农家四合院6套;尚水居画院主体工程基本完工;蒙锡玏马术俱乐部完成了项目规划和征地工作。华盛休闲体检中心等旅游项目正在加紧办理相关手续。区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增加了配套设施。小井沟生态园、绿野山村被市旅游局评为“市农家乐旅游点”。成功举办首届区冰雪旅游节暨冰雪趣味运动会。旅游业从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的步伐明显加快,对全区经济发展的带动力和影响力开始逐步显现。

五、各项惠农政策全面落实,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全区发放粮食种植补贴50万元、农业生产资料综合直补349万元、农机补贴8.3万元。扎实开展扶贫工作,修订了《区—2012年扶贫规划》;实施了生盖营、恼包、大窑、面铺窑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和野马图、甲兰板产业扶贫项目;争取到了扶贫贴息贷款等新的扶贫项目;加大了社会扶贫力度,筹集资金410万元,切实帮助贫困村解决了一些生产生活实际问题,涌现出了以区委组织部为代表的一批社会扶贫先进集体,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第7篇:农村产业化发展范文

一、我县开展农村产业党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余干地处鄱湖南岸,农业主导产业有粮食、畜牧、水产,为典型的农业产业大县。近年来,我县注重加大农业产业投入和结构调整力度,农村产业呈现迅猛发展态势。据统计,目前我县共有县级以上农业产业龙头企业32家,规模农业生产基地78个,粮食加工企业12家,食品生产企业8家,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5个,农村专业协会35个,农村专业合作社25个,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和主导产业专业化水平得以提升,特色产业品牌正在形成。为适应农村经济产业化的发展趋势,20*年以来,我县探索开展了以“百千万”富民工程为主抓手的农村“产业党建”工作,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让党员聚在产业链,使群众富在产业链,全县呈现出“产业链上党旗红、产业党建硕果丰”的喜人景象。

1、因势利导,组建百个产业党支部,把党组织设置在产业链上。在推进产业党建工作中,我县打破传统党组织设置模式,以特色产业为纽带,积极倡导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的新模式,努力实现党组织在产业链上的覆盖最大化、设置最优化、功能最强化。一是依托产业建支部。要求各乡镇场充分依托生产基地、行业协会、示范园区、农业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及时组建产业党支部。目前,全县建立产业党支部102个,产业党小组386个,涉及水产、水稻、畜禽、蚕桑、运输和加工等10多个门类。二是调整设置理关系。为避免出现“支部管辖支部”的情况,对党员人数50名以上、产业特色明显、经济基础较好的行政村设立党总支,下设一个村务管理、老年和若干个产业党支部。同时明确规定,没有成立党总支的行政村,其产业党支部直接隶属于乡镇场党委。三是主题活动强功能。产业党支部重点在本产业内开展好“抓政策宣传、抓学习培训、抓能人带动、抓人才培养、抓指导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富有自身特色的组织活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目前,全县各产业党支部,根据农民需求,为群众提供生产服务1800多次。如,我县瑞洪镇镇郊村党总支以开展产业党建工作为契机,带领26名党员创办了3000亩特种水产养殖基地,通过开展“党员帮带在行动”活动,主动带动460多户群众养殖乌鱼、黄鳝、鳜鱼等特种水产,基地总产值1.2亿元。

2、加大力度,培育千名党员创业先锋,让党员聚集在产业链上。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是加强产业党建的重要内容。为此,我县加大工作力度,积极培育创业先锋。一是培养“四双”党员。由各乡镇场通过采取开设培训、信贷、科技“三大直通车”,开展创建“党员致富示范户”活动等措施,力争每年培养3名以上组织能力强、致富能力强的“双强”村党组织书记,10名以上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双带”党员标兵,培养3名以上市场流通贡献率高、信誉度高的“双高”党员经纪人,发展5名以上思想品德好、致富业绩好的“双好”农民入党。目前,全县已经培养各类党员致富示范户700多户,把165名符合条件的产业致富能手引进党的大门。二是评选“示范标兵”。开展创业富民党员示范户评比活动,把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本领强作为必备条件,两年内县委已命名100名、各乡镇场共命名1000名农村“党员致富示范标兵”,并将其中优秀党员推荐为省市表彰和命名对象。三是实行动态管理。在县、乡两级建立党员致富标兵信息库,对党员创业致富情况进行登记造册,每年对致富业绩下降、示范引领作用不明显的进行调整,对新增的党员致富标兵,及时进行补充。两年来,我县共重点培养了年收入达3万元以上的农村党员创业先锋1000名,真正把党员先进性体现在兴产业、助发展上。

3、结对帮扶,引领万户农民创业致富,使群众致富在产业链上。各地根据产业农户的基本情况,通过组建共同帮扶体,在资金、技术、信息上给予大力支持,引导农民致富。一是组建“一帮十带”党群致富联合体。组织全县近千名“双强双带”党员标兵,每人至少帮扶1名困难党员,带动10户有潜力的群众致富。全县组建“一帮十带”党群致富联合体973个,1000多名党员标兵与近10000户农民结对帮扶,并实行定人员、定目标、定措施、定期限的帮扶责任制。如,我县创业先锋,伟良枫树辣椒基地党员李伟良把自己租种的200亩地无偿租用村民,扩大辣椒生产规模,带动20多户群众致富。二是推行帮带承诺制。在产业党支部广泛开展党员帮扶承诺制,让党员结合从事产业的实际,向群众做出技术、风险和目标承诺,为群众提供技术咨询、市场信息、政策法规等服务,为产业发展提供服务,解决群众发展产业的后顾之忧。全县有1600多名党员产业能手主动承诺为帮扶对象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3571件。三是划分帮带责任区。对规模较大的产业基地、科技示范园,划分若干党员责任区,安排“双强双带”型党员干部为该区责任人,明确带领群众致富的目标和机制,制作责任区公示图,接受群众监督,做好区域内农户的各项服务,确保每个“双强双带”型党员干部年内带动10名以上农民创业致富。如,我县白马桥乡种肉鸽协会党支部6名党员与73户群众结对,帮扶发展种肉鸽养殖业,种鸽饲养总数达到9万对,年产乳鸽75万余对,总产值超过1800万元,户平均增收3万元。据统计,两年内全县新增年收入2万元以上的农户10000户。

二、影响推进农村产业党建工作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几年狠抓产业党建工作,我们已经取得了“农村党建得加强、农业产业得发展、农民群众得实惠”的初步成效。但是,我们仍然感到在推进和加强农村产业党建工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不足和困难,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不”上。一是组织隶属关系不清。从目前情况看,产业经济组织在登记上分属民政和工商等不同部门;在业务指导上则归多个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在属地上则涉及到相关的乡、镇、村。在党组织关系归属上,一些产业组织希望挂靠在主管部门的党组织,但许多主管部门党组织不愿接管。产业党组织挂靠在所在地村党组织后,因大多数村级党组织设置为党支部,在组建产业党组织时,更多选择为组建党小组。如组建产业党支部则会出现“支部管支部”现象,直接划归到乡镇党委管理,则显得“鞭长莫及”。二是党组织硬件不全。据调研,有的产业党组织无活动办公场所,影响了活动的正常开展。有的产业主在经费方面投入不够,致使党组织“无钱办事”。如,我县兴鄱渔业合作社党支部虽有社员112人,注册资金408万元,但仍无自己独立的办公场所。三是党组织活动开展不多。有的产业因具有季节性,从事生产的党员“平时解散,忙时集中”,缺乏开展党建工作的持续性,导致党组织活动开展不够。有的党员存有“雇佣”心理,将在产业上工作视作短期行为,不愿意将组织关系及时转入到产业组织上来。有的隐瞒党员身份,致使党员作用发挥不明显。有的产业党组织的党务工作者素质不高,不会“弹钢琴”,致使生产和党建工作出现“两张皮”现象。大溪乡经谷源蚕桑养殖基地党支部,目前共有61名养殖户,但真正转入组织关系的党员仅有3人,党员活动开展得较少。四是党组织功能发挥不强。目前大多数产业党组织为新组建,工作运行机制还不够健全,致使党组织在为产业搞好生产服务方面,发挥党组织的组织保证、协调服务、示范引导等功能不够。东塘乡特色水产养殖产业党支部组建于20*年,据支部书记吴象春反映,党组织在协调基地与周边村关系等方面,影响力不大,关键时候还得靠上级政府解决。

实践证明,以上的“四不”现象已经成为制约推进农村产业党建工作的“瓶颈”。针对“四不”现象的出现,我们曾专门作过调查研究,通过调查发现,组织主体认识不足、产业自身发展滞后及管理层面的措施不力是根本性因素。

1、从组织主体来看,思想认识不足是主观原因。基层党组织和产业主在认识上的偏差,直接影响产业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就基层党组织而言,有的没有把产业党建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列上重要日程;有的没有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出现了乡镇组织员和相关产业村负责人“单干”现象;有的产业党组织因党员人数不够,乡镇党委派驻的党建联络员也没有很好的履行职责,形同虚设;有的产业组织主管部门,“只抓经济,不抓党建”,没有发挥主管部门应有的作用,从体制上没有形成整体工作合力。就产业主而言,调研显示,有近21%的产业主对开展党组织活动认识不足,具体表现为对在产业上开展党建工作持观望、担忧和无用三种心理。一是观望心理。既意识到在农村产业上成立党组织是大势所趋,但又不希望自己的产业先行一步,做“出头鸟”,希望有别的产业先行推行,看看社会各界的反应,看看对产业的影响大小,再决定是否建立党组织。二是担忧心理。担心在农村产业上建立党组织后,会影响与所在村党组织的关系,思想上有顾虑,怕建好党组织给自己戴上“紧箍咒”,占用工作时间开展党的活动,影响产业组织的正常生产和经营,从内心上有抵触和畏惧情绪。三是无用心理。持该观点的认为农村产业经济组织是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群众组织,应该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完全按市场规律运作,开展党的工作对促进产业发展作用不大,因此不希望成立党组织。从调研的情况看,持赞成观点的占41%,持观望态度的占38%,畏惧心理其次,占12%,持无用心理的占9%。

2、从产业组织自身来看,发展滞后是客观原因。近年来,尽管我县出现了一大批发展态势良好的农村产业,但从总体上看我县农村产业还存在规模较小、效益较低,发展不稳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影响了产业的做大做强,也影响了产业党建工作的深入推进。一是规模不大。目前,大多数农村产业组织资金匮乏,缺少很好的融资渠道,而我县属贫困县,财力不够,投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的发展规模。从调研的情况来看,产业多数仍为产业分散生产经营,单枪匹马闯荡市场,各自为战,没有形成合力,市场竞争力较小。据统计,我县共有农业产业经济组织578家,但规模在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仅60家,其他规模都较小。二是效益不高。据调查,我县有近三分之一的产业为农业产业,许多尚处于原料初加工阶段,科技含量不高,机械化程度低,投入成本大,单产低,有的甚至抛荒弃采,亩产值不足1000元。在品牌创建方面力度不够,缺乏品牌宣传意识,叫得响的名牌较少,产业优势、区位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产业效益较低。李梅林场为我县国营中型林场,林业资源较丰富,板栗种植近2000亩,但生产方式较落后,“板栗经济”效益没有很好显现出来。三是发展不稳。就硬件保障而言,大多数农业产业组织配套基础差,有近40%的设施为上世纪80年代修建,其中部分已年久失修,功能老化,交通运输、基地建设、产品储藏加工等均相对落后短缺,保障能力下降,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不强,“靠天吃饭”的现象较突出;就管理方式而言,大多数产业组织在管理方面较粗放,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市场信息不畅,凭经验、靠感觉,没有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不利产业的长远发展;就人员状况而言,大多数产业缺少专业营销队伍,市场开发不足,销售渠道不稳定,多为临时性促销。具体从事产业的成员大部分为附近农民,因工资较低,人心不稳定,遇到农忙时还要在家从事农业生产,致使务工与务农的矛盾很难解决等,这些都是影响产业发展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3、从管理层面来看,推进工作力度不大是直接原因。调研显示,部分基层党组织工作推进力度不大,缺乏工作主动性、创造性和长效性,是影响推进产业党建工作进程的直接原因。一是缺乏主动性。督查调研发现,少数基层党组织在抓产业党建工作过程中,工作主动性和责任感不强,存在“推一推,动一动,拨一拨,转一转”的现象,没有主动把工作开展起来。在党建工作硬件保障方面,许多基层党组织在经费上舍不得主动投入,致使产业党组织“无址议事”和“无钱办事”的现象较突出。据调研,全县已组建的102家产业党组织,有办公场所的只有28家,所占比例仅为27%。二是缺乏创造性。就如何抓好产业党建工作,县委先后下发过多个文件,提出了工作目标,落实了工作措施,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指导性。但有的乡村基层党组织缺乏创造性,习惯于传统的思维模式,简单地将上级文件照搬照抄,没有结合地方实际,提出一个合适的长远工作方案和措施。有的基层党组织在抓工作时存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现象。如,在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上,没有结合产业党员的自身特点进行指导和创新,也没有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与对策,影响到产业链上党员素质和党建活动的顺利开展。三是缺乏长效性。有的基层党组织在抓工作过程中,往往采用“运动战”的方式,而不是依靠制度,缺乏常态化的长效管理机制。对产业党建工作缺乏科学完善的目标考核体系,没有做到深入基层经常指导、定期检查和年终考核,“抓不抓一个样,抓好抓坏一个样”,致使工作责任落不到实处,工作效果体现不出来。

三、加强和改进农村产业党建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加强和改进农村产业党建工作,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要求所需,是以农村党建促进农村经济大发展的任务所需,也是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创新农村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形式,推广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和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所需。各级党组织必须从有利于服务产业发展、有利于开展党员活动、有利于组织作用发挥出发,优化组织设置,创新活动方式,完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产业党组织在服务和推动产业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1、抓设置,建立产业党组织。调整农村党组织设置方式,是加强产业党建的基础工作。为此,要打破农村“一行政村一党支部、一自然村一党小组”的传统党组织设置模式,根据“组织归类设置,党员分类管理”的工作要求,灵活多样地设置产业党组织。一是依托产业龙头独立组建。在产业比较聚集、经济规模较大、协作程度较高、从业党员较多的产业上,以产业龙头为依托,各生产经营单元为基础,组建产业党组织,构建独立的组织体系,即在产业龙头上设立产业党委或总支,下设企业、基地、社会组织等党支部。二是依托主管部门整合组建。在产业化较明显、协作程度较高、从业党员较多,但缺乏产业龙头主导的跨区域产业上,以行业主管部门为依托,整合产业内的各类组织资源建立党组织,即依托行业主管部门设立产业党总支,下设企业、基地、社会组织等党支部。三是依托服务中心联合组建。在产业比较聚集、协作程度较高,但从业党员不多,又没有相应或合适行业主管部门的情况下,依托乡镇街道、工业园党员服务中心,把从事同一行业、分散在众多生产单位中的党员联合起来,建立产业党员服务中心党组织。

2、抓管理,理顺党组织关系。发挥党组织引领产业发展的功效,是加强产业党建工作的关键。产业党组织组建后,要加强对产业党建工作规律的研究,明确产业党组织的功能定位,创新产业党组织的活动方式,加强从业党员教育管理,进一步增强产业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一是要明确隶属关系。要按照“谁组建、谁负责、谁管理”的原则,确定产业党组织的隶属关系。独立组建的产业党组织,组织关系隶属产业所在地乡镇场党委管理;产业党小组以村党支部为单位设置,隶属村党支部管理。对一些依托行业主管部门,跨多个乡镇街道建立的产业党组织,由乡镇街道党委和行业主管部门党组织共同管理,以主管部门管理为主;从业党员组织关系原则上转入产业党支部,参加产业党支部或党小组的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在引领产业发展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体现党员的先进性。二是要选好负责人。要按照“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原则,注重从产业领办人、协会负责人、企业经营者、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以及致富能手、种养大户、科普示范户等党员中,推选合适人选担任产业党组织负责人。三是要健全工作制度。要采取积极措施,切实规范产业党组织运作,制定和完善产业党组织作职责、“三培两带”制度、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议事制度、“”制度、发展党员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使产业党组织的建设和运行有章可循,力求党组织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3、抓促进,发挥党组织功能。在发挥基层党组织共性职能的基础上,突出产业党组织专业化、个性化的职能定位。一是要发挥组织保证功能。通过与生产经营合拍,把党组织活动贯穿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大力实施产业致富经营能手与党员“双向培养”工程,使产业党员成为致富能力与政治素质“双优”型人才;二是要发挥协调服务功能。通过与产业的有效运行合拍,从生产规划、投资融资、资源整合等方面,采取党建带工建、团建、妇建活动和召开产业相关单位的联席会议等措施,有效解决产业内外矛盾。三是要发挥示范引导功能。通过与产业的长足发展合拍,在构建资源共用、生产互助、利益共享、风险同担机制的同时,重点抓好组织培训、典型培育、经验推广等工作,全面提升产业员工的科技文化素质,凝聚产业员工,培育产业文化,不断推进产业党建与产业发展的互动、联动,实现组织共建、党员共管、资源共享、事业共创。

4、抓队伍,提高党员素质。提高党员素质,发挥党员在产业上的示范带动作用,是加强产业党建的重要内容。根据这一理念,笔者认为在产业链上提高党员素质,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提高发展党员的质量。在党员的培养、考察、吸收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党员发展“十六字”方针,根据农村产业的实际做到“三个倾斜”,即向产业第一线的青年农民、返乡知识青年、复员退伍军人、发家致富典型、乡村企业骨干中的优秀分子倾斜;向党员年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的产业组织倾斜;向长期未发展党员,素质不高、后继乏人的产业组织倾斜,使发展党员每个环节都体现公开、公正原则,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从源头上提高党员素质。二是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产业党组织要对党员进行认真调查摸底,登记造册,合理分类,并做好党员组织关系接转工作,建立经常性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要认真健全完善党内“”等制度,不断提高党员的宗旨意识。三是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要采取党员现身说法,设置党员先锋岗等多种形式,鼓励党员与员工结成帮学对子,发挥帮带作用,全面提升产业链员工的科技文化素质,凝聚产业员工,培育产业文化,不断提高党员的综合素质。

第8篇:农村产业化发展范文

一、北山镇发展农村文化旅游产业的基础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北山镇人民创造了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有独具特色的现代文化,也有灿烂多姿的自然风景,为打造北山镇“诗歌之乡”体验园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一)四川省政府命名的中国“诗歌之乡”北山镇位于通川区北端,是达州北部重要城镇,素有“巴达咽喉”之称。北山镇自古诗歌鼎盛、名人辈出,自清代以来就一直文风鼎盛。而今,北山镇籍学子遍及全国各地。尤其是建国以来,出现了以梁上泉为代表的众多北山镇诗人,这些诗人在诗歌创作的同时,在歌词创作方面也蜚声全国。其中,梁上泉的《小白杨》家喻户晓,梁芒的《集结号》音乐传遍神州;青年诗人邓成彬近年来潜心歌词创作,出版了歌词集《一起精彩》。此外,一直生活在北山镇的魏贤楷等,也出版有诗集。(二)当地丰富的古建筑、古文化遗址资源北山镇的旅游资源主要以诗歌文化为核心,向外依次为其他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诗歌文化资源主要是以梁上泉、梁上明、杨伯云、张喜道、夏长元、邓成彬、魏贤楷等诗人及其代表作品。其他文化资源包括:(1)遗址遗迹:苏坪寺、禹王宫、铁佛寺、寨子门、龙王庙,以及衙门村的清朝古建筑群等古代文化资源;(2)民间习俗:每逢传统佳节,北山人民登东面拾阶而上,到点兵山进行祭祀朝拜;(3)民间文学:以巴渠童谣为代表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资源包括:(1)水域风光:洞滩河、板桥河、江陵水库、大滩沟水库等;(2)自然农业:核桃种植、紫薇花种植、鱼塘垂钓、柑橘园、李子园等;(3)由自然资源衍生的特产:通川灯影牛肉、达州脆李、红海游龙酸辣粉、鸡油大汤圆、顺江薄饼、沸腾鹅肠、松菌炖鸡、通川柑橘、石锅鱼等。充分利用北山镇的诗歌文化资源,打造北山镇“诗歌之乡”体验园,将发展先进文化具体化、符号化,实现由“虚”向“实”的转化,这一创意具有前瞻性、创意性。这不仅可以寻找发展文化的符号载体,也可以为四川省达州市建设旅游文化中心寻找突破口。

二、北山镇发展农村文化旅游产业面临的困境

(一)开发粗糙,影响力小。当今国内小城镇规划普遍欠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支撑。北山镇旅游资源丰富,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但该镇的规划建设缺少专业技术、管理人员,文化资源开发经验不足,前期规划理念落后,对当地文化研究不够详细深入,未能形成品牌效应。山水资源开发是国内旅游资源开发最多的板块,北山镇也不例外。2012年,北山镇决定凭借独特的山水资源,重点开发黑糜峰、丰梅岭、北山、宝山、荷花、明月等六大山水资源板块,前几年对农村基础设施进行了建设与完善,但该规划缺少特色,太过注重基础设施建设,而忽略了文化塑造。(二)主次颠倒,不合实情。受大多数诗歌体验园的影响,北山镇目前的诗歌文化开发以《诗经》等古代诗歌为主,同质化现象严重。2014年底,该镇丰登村已修建了一条800米的诗文展陈走廊,以适当的符号载体,设置了中国自《诗经》开始3000多年来的代表作品、诗人、流派等方面,凸现“3000年华夏诗歌路”、“六艺”景观、“诗人会所”,但目前的诗文开发内容缺少特色。开发内容没有集中在清末之后的近现代,与北山镇的实际情况不符合,并缺乏地方特色。(三)内容单一,缺乏底蕴。诗歌取材来源于一方水土,反映的是一个地方的民风民俗。但目前北山镇的诗歌文化开发仅集中于诗歌方面,停留于诗歌文本展示阶段,对于诗歌的来源和所映射的时代背景、民风民俗结合较少。(四)新诗式微,发展困难。北山镇诗歌文化的发展也存在危机,主要在于它的代表诗人及作品多为现代诗人和新诗,而传统诗词较少。近年来,中国传统诗词受到群众的喜爱,各地举办传统诗词大会等活动。传统诗词热、新诗对群众的吸引力弱,且诗歌不似小说那样通俗易懂,其本身对人的文化层次需求较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北山镇农村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北山镇农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特色化、品牌化战略

小城镇在与城市相比有较大劣势的情况下,在文资源开发方面要在“特”字上做文章。北山镇被誉为“中国•达州诗歌之乡”,入手点为北山镇独特的诗歌文化,从精致性专业性、诗歌民风相结合、突出亮点重点、创新形式四个方面打响北山品牌。(一)开发精致,注重专业。首先,体验园的整体建筑规划要统一而不单一,每个建筑物都应展现其承载的文化内涵;其次,内容要丰富饱满,环环相扣,避免出现小景点间一盘散沙的情况;再者,诗歌体验园,重在诗歌,“体验”二字要着重诗歌的解读与外化,辅以相应的场景设置有利于提高游客游览体验,直接表达诗歌内涵。设计内容应该尽量避免与国内其他诗歌园的重复和同化。将北山镇的山水资源与诗歌文化、民风民俗相结合,形成依山傍水的诗歌园地。这一做法不仅能以北山镇的实际景观为依托,用大规模规划、开发代替小规模的、只有诗歌文化的文化景观,同时以北山镇的地理环境、民俗民居为背景,更加自然的将诗歌文化与北山镇的民俗文化相结合,具有北山特色,打响北山品牌。(二)突出重点,主次分明。例如以梁上泉为代表所创作诗歌为主,其余中华传统文化应作为北山镇的诗歌内容的补充呈现,避免将不属于北山镇特色的诗歌文化作为开发的主要内容,主次分明。(三)诗人结合,提高素质。诗歌是诗人对民风民俗的提炼,民俗文化是诗歌的外化表现。在诗歌园内将北山镇的民风民俗的历史发展同时展现在游客眼前,有利于游客更好的理解诗歌。同时加强民宿、食品特产等开发,以农家乐、采摘园等形式体现。开发商和政府在前期应对村民进行培训,以提高村民的素质,适应旅游的需要。引导他们不断探索与适应游客文化,开阔村民视野,提高认识水平,为城镇化发展打下思想基础。同时,提高村民在旅游方面的专业技能,充分发挥群众力量,实现警民联防,将传统古建筑保护纳入村民委员会的工作。(四)凸显亮点,扩大宣传。在诗歌文化有所式微且北山镇古代诗歌较少的大背景下,打造北山镇诗歌品牌要突出北山镇亮点,利用互联网等新兴方式进行宣传。在内部形式上,通过视频展示、游客互动等形式增强诗歌园参观的趣味性与吸引力;在网络平台上建立北山镇诗歌体验园官方网址,除诗歌园简介以外,重点设置北山镇民风民俗和诗歌专栏,对每周的北山镇的新变化进行播报,利用互联网传播的迅捷性,吸引更多游客。

四、北山镇发展农村文化旅游产业的建设规划

(一)建设诗歌文化体验园。针对北山镇诗人群,设计北山诗歌展示馆,重点突出梁上泉与《小白杨》,梁芒与《集结号》,青年诗人邓成彬与《一起精彩》三个部分;针对定居北山镇的梁上明、杨伯云、张喜道、夏长元等诗人,设计北山诗歌体验馆,主要包括如下。1.小白杨馆:梁上泉简介;《小白杨》全诗;《小白杨》歌曲视频及背景故事视频播放;《小白杨》塑像及军人生活情景塑像群。2.青年诗人馆:梁芒、邓成彬简介;主要作品展示及解读;视频展示。3.当地诗人馆:梁上明、杨伯云、张喜道、夏长元简介;达州籍诗人作品、手稿、生平事迹等收藏展。(二)建设农耕文明和生态文化体验园。北山镇应结合该地农耕文明和生态文化,推出系列体验园,形成环绕格局,主要包括如下。1.农耕文明体验园:培植原生态人文景观,视频展示北山镇人民生活情景(包括生活情景拍摄,特色文化展示等),展示北山镇人民生活情景塑像。2.生态文化体验园:建设生态文化休闲旅游中心,以自然环境优美的“大风湖”(大滩沟水库)为中心,建设生态农业基地和旅游接待中心。

五、结语

第9篇:农村产业化发展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民俗文化 文化创意产业 产业化 模式和路径

浙江传统民俗总体上分为物质生产民俗和社会生活民俗。物质生产民俗包括农业和渔业民俗、工匠和交通民俗和商业民俗等;社会生活民俗包括会馆民俗、节岁民俗和生活民俗等。此外,还包括民俗信仰、口传文学、民间曲艺和方言文化等内容。

一、浙江农村民俗文化生存现状与问题

(一)农村民俗文化逐渐弱化,城市文化悄然流入

农民的勤劳改变了昔日农村的贫穷与落后,国家富民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致富激情,而文化底蕴却无法产生这一结果,导致目前农村民俗文化在当地的影响力逐渐削弱。伴随着城乡之间人员、经济的不断流通,农村地域文化也在近年来悄然发生了变化。各种都市的代表性文化开始出现在农村中,农村民俗文化开始城市化的变异。农村地区开始迅速接纳现代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及大众媒体的发展,原有的地域民俗文化平衡被打破,农村民俗文化的个性和特色不断被抹杀,失去了其本源性特征。

(二)农村民俗文化精神与经济建设存在价值冲突

改革开放深入推行给我国农村经济带来了快速的发展,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农村原有的文化结构被打破。相比较发达的城市文化而言,农村文化的滞后性在比较中相形见绌,农村新的文化结构形态尚未建立。在这一转型背景下,当前农村文化呈现出一种混沌状态,随之带来了一系列文化问题。比如,农民文化权益得不到保证,农村文化活动难以开展,农民精神世界处于空白,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道德滑坡,价值观扭曲等一系列问题。农村文化建设还需加大力度改进方式。

(三)浙江农村民俗文化继承投入不足,人才溃乏

农村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农村民间传承人的言传身教。但是,现实中许多自然传承人都年事已高,视力听力急剧下降、行动不便,传统农村民俗技艺濒临后继乏人而失传的尴尬境地,昔日辉煌的传世绝活极有可能成为最后的绝唱。整体表现为地域分散、设施薄弱、规模较小的状况,相互之间的联系不深,农村民俗文化产业链尚未形成。部分地方保护措施不到位和滞后,致使损毁严重。农村民俗文化挖掘、整理和研究方面人才匮乏,研究深度不足,研究经费难以保障。在实际工作中,难以系统和持续地开展上述工作,很多民俗文化只能保存而无力保护,或是保护不到位。

二、浙江农村民俗文化产业化的意义

长期以来,人们对文化和经济之间关系的理解停留在表层,常常把文化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 热衷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把文化视为花钱的事业,甚至于认为文化建设是宣传文化部门的事情,对文化发展采取漠不关心以至于规避的态度。其实,文化是无形的,它具有极强的渗透力。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它必将渗透于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文化不再单纯搭台,它要在推动经济发展上发挥更大作用。

(一)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开拓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2012年,浙江全省第三产业增速高于GDP增速1.3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增速2个百分点,对浙江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1.1%,较上年同期提高5.3个百分点,总体结构调整正逐步趋于合理。但目前浙江农村的产业结构依然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与发展城市文化产业相类似,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也将成为促进浙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重要途径。农村民俗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通过产业化运作,使其发展为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特色文化产业,充分、高效地将农村劳动力的富裕时间利用起来,转移到民俗文化的生产和经营上,使农民以及部分城市居民的闲余时间发挥经济和文化的双重价值。发展民俗文化产品的加工、销售,可以成为当地具备传统技艺的农民艺人,进而是普通农户开源增收的新渠道。利用农村的地域文化优势,将农村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和壮大,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也是解决 “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二)重塑民俗文化核心价值,助推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

农村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在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正不断消亡,产业化开发不仅能够促进这一稀缺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变,更能够满足现代消费者对于丰富符号价值的追求。(陈建宪,2007)通过直接的产业化和市场运作,文化自身也会得到迅速发展。文化传承和保护的有效载体是文化的产业开发,通过农村民俗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深入发掘民俗文化资源,开发民俗文化产品,重塑民俗文化核心价值,从而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形式,既继承和再现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弘扬了新时代精神。

(三)提高农民文化综合素质,促进农村民间艺人升级为文化人才

民俗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中国民俗学文化创始人钟敬文先生认为,民俗文化是一种社会规范,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中,但并不为人们所显见,是最贴近所有人的生活、感情和行为的一种特殊教育方式。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因为农民是新农村的主体。从总体上看,我国农民目前平均教育年限不足7年,在近4.9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文化程度占9.7%,中专文化程度占2%,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仅占0.52%。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在于树人,培养和造就一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使农村民间艺人由普通劳力转型升级为文化技术人才,真正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民群体是其中重要的内容。

三、浙江农村民俗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基本原则与途径

(一)浙江农村民俗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基本原则

1.明确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定位

农村民俗文化的传承不是单独某个或某几个个体的义务,也不仅仅局限于特定的个体或群体,而是整个社会和全民的责任和使命。由于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涉及建设的内容不同、模式也不同,因此,农村民俗文化建设同样需要从区域发展的角度加以考虑,因地制宜,准确把握自身定位,通过开发本地区的民俗文化资源,发展适合本地区的、富有自身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2.制定科学和理性的产业化发展战略

在农村民俗文化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文化经济行为的政治任务化和过度的全民运动色彩,会让人们的思维理性部分丧失,使产业化发展背离文化与经济发展的自身规律,可能反而会给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活带来负面影响。发展农村民俗文化产业与单纯制造产品有着显著的不同,前者必须具有强大的文化辐射和衍生能力,还要具备前后关联的运作机制。农村民俗文化若要获得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在实现产业化、强调自身特色的同时,必须强化吸收和整合能力,通过协作交流和整体运行,与周边区域的农村文化经济相融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3.协调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保护与创新并行

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两个方面。发展农村民俗文化产业的同时,也要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的发展为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夯实基础,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则可以促进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农村民俗文化产业之源是当地的民俗文化,保护好农村民俗文化资源这一产业之本和创新之源,才能保证农村民俗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要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保护是农村民俗文化产业化的前提和基础。

(二)浙江农村民俗文化产业化发展的主要途径

1.强化队伍建设,促进农村民俗文化人才培养与保护

做好农村民俗文化传承主体的保护,建立农村民俗文化代表作名录,进行分类管理和保护。对这些代表作的传承人及传承团体建立相关名录,以明确需要抢救与保护的对象。同时,作为传承主体的传承人,也应增强自身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改变保守的观念和被动的状态。

建立和完善农村民俗文化专业人才队伍。农村民俗文化保护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专业性的人才和专业化的管理队伍是目前最需要和最缺乏的。对从事农村民俗文化保护工作的人员进行强化培训,发挥其在这方面的优势,组成业务素质好、专业知识丰富的人才队伍。民间文化保护专家及大专院校研究人才,熟悉农村民俗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分布现状,在实践或理论研究方面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是农村民俗文化保护队伍中的骨干力量。应在依托政府和相关部门支持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和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2.加强政策扶持,提高产业管理水平

通过市场经济规律和法则,充分调动文化企业的创新意识,发挥机动、灵活、高效的市场主体作用,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负盈亏,提高竞争力。鼓励并支持独资、合资、民营性质的文化企业积极参与农村民俗文化产业发展,为农村民俗文化产业化营造良好的环境,实现产业群体全要素、全方位发展。可以开发优秀农村民俗文化项目,通过合理应用电视制作、动漫设计、软件开发等现代数字信息技术,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对农村民俗文化适度创新,进行综合的产业化运作,使农村民俗文化价值得到全面和深度的释放。

政府是产业的监管者和引导者。培育和维护高效的市场运行环境,为农村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是政府工作的重点,可以从培育农村典型民俗文化企业、扶持传统文化创新、建设文化创意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通过硬环境(基础设施、配套服务等)与软环境(农村民俗文化保护与创新等)的建设打造产业发展环境和支撑体系,从而将浙江农村民俗文化产业发展从政府的单一角色转变为社会各相关利益主体的共同职责。

3.完善产业链,促进文化发展和经济建设融合

民俗文化在形式上可以继承,在传播途径上可以不断创新。在现代技术条件下,传承和传播文化的载体早已跨越了单一的纸张时代,体现出多元化、多样性的特征。以创意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把制造业、旅游业、建筑装饰业、信息业等相关产业紧紧地联结在一起,并正在改造和提升上述传统产业。如果将民俗文化元素或符号经过创意植入其中,将会提高这些产业的文化含量和附加值。因此,发展农村民俗文化产业可以在文化资源的挖掘、保存、开发和利用,以及文化产品和服务从生产到传播再到消费的各个环节,形成强大的文化辐射、衍生能力和前后关联的运作机制,获得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在实现产业化、强调自身特色的同时,强化吸收和整合能力,通过协作交流和整体运行,与周边区域的农村文化、经济相融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参考文献:

[1]仲富兰,何华湘.越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综论(越文化研究丛书)[M].人民出版社,2010.

[2]吕美丽.传统文化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J].艺术百家,2012(4).

[3]杨良山,胡豹.将创意经济引入高效生态农业建设—关于加快浙江创意农业发展的建议[J].浙江经济,20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