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影的起源和发展范文

电影的起源和发展精选(九篇)

电影的起源和发展

第1篇:电影的起源和发展范文

[关键词] 体育电影;武术文化;精神

  电影是一种视听艺术,其与体育的融合要追溯到体育和艺术的融合问题上。我们知道,体育与艺术是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文化范畴,但体育和艺术有着相同的起源,都是人类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发展创造出来的,因此有着共同点:都具有审美功效,能够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愉悦享受。中国武术风格独特,从诞生起,就具有舞蹈的神韵,它既强调强身健体,又注重陶冶性情;既注重技击更突出境界提升,又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的技击与艺术的完美融合体。然而体育毕竟不同于艺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体育与艺术的界限更为明显,体育与艺术和美的联系越来越少。但是,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审美素质不断提高,体育与艺术又逐渐结合。现在体育与电影艺术结合使体育与艺术的融合更加变得紧密了。可以这样认为体育通过与电影艺术结合正不断地提升着自己的审美品味与价值。近年来,武术电影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较大的提升,在影片的主题上也日渐回归本位,其更加注重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本文将对体育武术电影中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剖析,旨在交流。

一、武术文化的内涵溯源

在讨论武术文化之前,我们要先研究一下武术的起源。按照传统的说法,中国武术起源于古代战争,战国时期士兵们在战争中掌握的一些搏击竞技技巧经过慢慢地发展与演化就形成了后来的中国武术。但是也有一些观点认为中国武术起源于原始社会。当时的人类用棍棒等工具与野兽搏斗,人们觉得野兽可以和很多人对抗,就开始模仿野兽的动作,从最开始的熊、狼到鹤、蛇、螳螂等。少林武术有很多也是象形拳,这个时代叫做拳术时代。而商代产生田猎更被视为武术训练的重要手段。武术的起源没有确定的时间,先人在狩猎时掌握了搏斗的技巧,这些都为以后士兵在战场上应用搏斗技巧铺好了路。除了这两种观点之外《中国武术——历史与文化》一书却提出武术虽然部分来自军事需要,但是大部分还是来自民间的私斗。军事用途的武术和民间武术的要求不同。对于中国武术的起源的观点大致就这三种说法。无论是哪一种观点都各有各的道理,毕竟中国武术的起源不能限制在某一段时间某一项活动上。总之,中华武术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时代,随着中国悠久的历史的不断演变、发展,其中又受伦理学、宗教学、中医学、哲学、军事学、教育、美育等学科的影响,形成了一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门类众多的武术文化,并与其他传统文化一起构成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另一方面,武术又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顺利传承提供一种有效的途径和模式,使人们在身体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

上面分析了武术的起源,那么我们再回过头看看武术文化的起源。如果要问,中国武术的灵魂是什么,那么尚武宗德应该是最准确的回答,笔者认为其也是武术文化的重要内涵。所谓武德就是武术道德,它是习武或者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要具备的道德品质。我国的武德理论在其内容上表现为多方面、多层次特点的,武德理论从萌芽到形成最终得以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资料显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武德文字记录是《左传·宣公十二年》中的“武有七德”,即“禁暴、戢兵、保大、功定、安民、和众、丰财”。然而,在我国武德理论形成与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儒家仁学依靠被封建社会统治者的推崇而逐渐形成传统武德的主要内容。主要表现在孔孟的仁学基本思想,即仁慈、忠厚、善良和爱心。传统武德中仁学的中心表现在习武者的修身统一,可以说当时的习武已经成为人生品德修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因为,要求习武者必须要有高尚的品德与宏大的胸怀和气魄,只有这样你的武术造诣才能得到提升。同时,武德中的仁学中心也体现在武技的运用上。因为,我们知道武术本质是技击,如果技击那么必然就会出现残酷与暴力。但武术的仁德精神却要求习武者虽追求以制取对方为主,但要尽量避免杀人取命,而应以武会友、点到为止,以“礼”来规范行为。

例如,武术中的抱拳礼。其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武术礼节,当代武术本着为和平与友谊服务的宗旨,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右手握拳,寓意尚武;左手掩拳,寓意崇德,以武会友;左掌四指并拢,寓意四海武林团结奋进;屈左手拇指,寓意虚心求教,永不自大;两臂屈圆,寓意天下武林是一家。重承诺,守信用,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侠义英雄是武林人物崇尚的美德与人生追求,见义勇为是武林中人显示自我存在价值的一种重要方式,形成了侠之大者乃国家民族之观念。随着武术作用的变迁,由强身到保国的变化中,武德内涵也得到了升华,爱国精神成为武德中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长河中,像荆轲、关羽、岳飞、戚继光等正是通过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兴亡紧紧地连在一起才铸就了永恒。新时期在武术的发展过程中对其文化的形成更是给予充足的养分,传统武德的精微而博大,源远而流长,在新的发展时期得到了彰显。使武术充分体现了现代体育文明和体育道德。新时期的武德已经将习武同弘扬祖国文化联系起来,培养民族自豪感、中华民族的尊严、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已经成为武术文化发展的新内涵。

二、体育电影中武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电影这种通过视听效应进行传播的第八种艺术形式,是一门集摄影、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为一体的综合艺术,给观众带来视角、听觉上极强的现场冲击,是极具震撼力的艺术。而武打又称格斗,在体育运动中展现人体美、运动美、人格美、精神美等丰富的武术美学内涵,能给人带来热血沸腾的生命感受和极具震撼力的审美体验,二者的珠联璧合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电影种类——武侠电影。可以说,中国武侠电影是一种以武侠文学为原型,融舞蹈化的武术技击表演与戏剧化、模式化的叙事情节为一体的类型影片。

笔者认为,分析武术文化在武术电影中的继承与发展,首先应该体现在武术电影对武术美的解读与呈现上。事实证明,在武侠电影中武术美学下的武打设计就成了构建电影美学的重要元素,一部武侠电影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武打动作设计的精彩与否。一部武侠电影展现武术美学,能给观众带来极大视觉震撼、审美享受、精神提升。如今中国的武侠电影走向世界,风靡全球,世界的电影在不断融入中国武术元素,成就一个又一个经典电影。我国的武术从诞生之日起,就带着浓厚的舞蹈艺术神韵。中国武术,关于中国武术的起源说法不一,有的说中国武术起源于古代战争,在战国时期,士兵把在战争中关于搏击、格斗的经验作了总结形成最初的武术形式;有的说,武术是在原始社会,原始人与野兽的搏斗中逐渐总结经验发展而来的。不管怎样,我们可以想见中国武术最初形式很简单,打、击、举、投等动作平凡而单调,习武者目的也简单,或强身健体或用于简单自卫或用于竞力或用于战争,它和我们祖先的生活密切相关。武侠电影在武打设计中除了凸显体育力量之美、速度之美、技巧之美,并在过程的演绎中配置以音乐、特技等艺术,进行更好的加工和修饰,使武打动作设计呈现出综合艺术之美,并让崇高美渐渐呈现。

例如,2010年上映的武侠电影《精武风云·陈真》,武打设计的高潮部分当属最后陈真与力石猛的决斗。陈真带伤一人打垮了力石猛训练的所有武士后,站在力石猛的决斗场上,此前陈真已经身上多处负伤未愈,白色的衬衣为血迹浸染,在决斗的过程中,陈真是长时间占据下风,不敌力石猛,总是只有招架之功,难有还手之机,以致多次被打倒在地。作为观众,绷紧的心长时间为陈真不能放松,尤其是陈真被打倒在地时更是担心恐惧,对力石猛的仇恨慢慢聚集到极点,此时的陈真凭借顽强的意志、满腔的爱国热情和刻骨的仇恨,再次站了起来,一种强大的意志让陈真折断了对手四肢筋骨,最终取得胜利。观众对陈真的担心渐渐退去,打败敌人的涌上心头,对陈真的崇敬也推向了顶点,复仇和爱国的情绪也被充分的激起,在观众心中生成一种崇高美。

其次,武术电影对武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还应体现在对武术精神的体现。例如积极的励志精神,体育电影中的武术文化,则将这种励志正面的因素发挥到了极致。武术的练习者的武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很多武术的练习上,跟许多传统体育运动一样,不仅仅要付出很多汗水,还需要有积极的心态体育运动,不仅受到中国人的喜爱,体育是全球化的运动中国的体育电影和体育运动,除了在保持自身的特色之外,还需要不断吸收外国体育文化的精髓。可以说,不同民族的导演其作品表现不同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血脉里流淌的文化基因是内敛、柔韧、求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特点,这种民族特点自然就决定了中国的武侠电影的格斗风格突出“以柔克刚”“止戈为武”的风格和宗旨,表现着中国民族精神。武侠电影《卧虎藏龙》,其武打动作场面设计的最大看点就是古典、传统与唯美的融合展现。电影《夺标》中武林中各派放弃门派的纷争而为参加世运会而举行捐款表演赛,这充分体现了练武者的民族大义和民族精神。武学精神和人道哲思的融合电影呈现出浓浓的东方神韵,展现着中华民族精神,武打格斗不断变化的各种意境让剧中英雄人物展示着艺术化的各种人生情态,让世界各国民族的观众为之倾倒。

三、结 语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认为中国的武术文化是源远流长的,在五千年的中国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武术作为体育运动中的传统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促进习练者的身心健康,这与体育运动的目的是完全吻合。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文化的大繁荣,武术除了可以使练习者获得强壮的身体之外,武术的表演成为一个重要的内容。可以说,这加大了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武术表演经常被运用在武侠动作电影上,各种惊险刺激的武术动作配合上扣人心弦的人物剧情,让电影有了不一样的感觉。如今,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精彩武术动作已经超越了现实,笔者认为其是一种对美的追求或者说是一种美文化的形成。通过对体育武术电影的赏析,我们发现弘扬体育精神和武术文化已经成为其不容辞的责任。可以讲,牢固中国传统文化为武术文化的有效传承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电影中的武术镜头片段带给观众的不仅是视觉上强有力冲击,还包含了武术文化的超强感染力。

[参考文献]

[1] 王岗,邱丕相,郭华帅.重构武术教育新体系必须强化国家意识[J].体育学刊,2009(03).

[2] 姜熙.体育全球化中中华武术的生存危机和发展抉择[J].体育学刊,2009(10).

[3] 岳新坡,詹建国.我国体育电影萧条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7(04).

[4] 邱丕相,王国志.当代武术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体育学刊,2006(02).

[5] 刘峰,唐韶军.“以人为本”的中华武术[J].中华武术,2005(02).

第2篇:电影的起源和发展范文

[关键词]科幻电影;环境保护;警示

科幻电影从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就出现了比较鲜明的悲观的意识。科幻电影中很多都具有一种关于未来的悲观,无论是社会政治的黑暗,还是环境的恶化导致的人类的悲惨境地,都是现代社会中人的思想意识的一种深化。这种由现实社会所引发而在电影中进行表现的关于未来的悲观,与现代社会中关于环境的保护有着明显的关系。

一、科幻电影中的环境危机

科幻电影可以说是电影史上出现最早的类型电影之一。雨果・根斯巴克在其出版的《惊奇故事》杂志中首次运用“科幻电影”这个词。对于“科幻电影”的概念,目前主要是从超现实的虚构角度对其进行界定,如美国科幻文艺家赫伯特・W・弗兰克将科幻电影定义为“科幻电影所描写的是,发生在一个虚构的、但原则上是可能产生的模式世界中的戏剧性事件”。科幻电影,顾名思义就是“科学幻想电影”,是“以科学幻想为内容的影片,其基本特点是从今天已知的科学原理和科学成就出发,对未来的世界或遥远的过去的情景做幻想式的描述。”

悲观意念指的是悲观的思想和意识,是指对人类行为的正面动机、或对人类经营过后而得出的正面结果欠缺信心。亦即犬儒主义或悲观主义。悲观主义是人生观理论的又一种形式,叔本华是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叔本华认为:“人生如同上好弦的钟,盲目地走――一切只听命于生存意志的摆布,追求人生目的和价值是毫无意义的。”叔本华认为:“人的生存就是一场痛苦的斗争,生命的每一秒钟都在为抵抗死亡而斗争,而这是一种注定要失败的斗争。”科幻电影的悲观意念是指在影片中人类对未来的道德进步和人类能力及未来的发展都持悲观主义的态度,对人类行为的正面动机、或对人类经营过后而得出正面结果欠缺信心。

在这些关于未来的悲观的科幻电影中,人类所处的都是一种险象环生的环境。而那些危险的环境,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与人类现在生存的环境和人类的行为有着一定的关系。人类对极地冰雪消融的现象有一些认识,而在电影中将这种认识和意识进行极限化的处理,将现实的担忧化为一种可能性的发生的环境的危机。在科幻电影中,关于未来的悲观随处可见,2009年热映的《2012》也是一种关于未来环境危机的担忧。人类生存的地球只有一个,如果这个惟一的地球毁灭了,那么我们将何去何从。在影片中,人类寄托生存希望的方式只剩了,只有在宗教中的诺亚方舟中去寻找寄托种族的生存。人类对生存环境的破坏,也只能由自己品尝苦果,接受地球毁灭的命运。

二、科幻电影中关于人类环境保护的警示

在科幻电影中出现的环境悲观,并不是人们心目中凭空出现的。而是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中,与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不断开发和掠夺自然,幻想通过自己的方式使自然臣服于脚下。但是,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和社会的不断动荡,人们逐渐意识到对自然的破坏所带来的恶果。无论是生态环境的恶化,还是各种各样的疾病的出现,都在威胁着人类的安全和发展。

1笨苹玫缬爸腥死嗌存的环境危机的警示

在现代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都有着生存上的危机。“科学小说的行动并不是由故事中的角色所决定,而是由环境所决定。科学小说的情节不是角色造成的故事,而是环境造成的故事。读者的注意力不是被角色性格刻画及角色行动所决定,而是被一个完全不熟悉的世界环境所吸引。”在科幻电影中,环境是电影的组成重要的一部分,一种关于电影场景的处置非常的重要,人物生活在具体的场景中,并受具体环境的影响。

在科幻电影中,人类的家园总是设定在一个充满了危机的地方,人类自身的生存是一种非常的危机。无论是环境破坏所导致的最终地球的毁灭,还是来自于外太空生物的威胁,都在警示着人类,如果任由自己对地球继续破坏下去,任由自己的行为和欲望贪念的继续而不加以制止,电影中出现的场景也许会真的在人类的身边发生。在环境问题中,无论是工业生产的污染、生活废水的排放和海洋的污染等,都是人类自己造成的。在科幻电影中,所展示的关于环境的灾难都是由人类自己行为不当所造成的。如在美国科幻片《挑战者》揭示的就是关于环境问题所带给人们的危害。在现实生活中,大气遭到破坏,臭氧层出现空洞的现象也对未来有了一定的警觉。而在影片中,则将可能发生的臭氧层消失作为题材来展现。在电影中,人类生存的环境非常脆弱,这种脆弱的环境使得人们难以正常地生活,而只能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用悲哀的方式维持下去。

2笨苹玫缬爸泄赜谀茉次侍獾木示

能源从来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类资源,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中,原始社会的钻木取火也是一种对于能源的利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能源的利用也越来越广泛,能源的重要性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中,甚至在国家的发展中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作用。现代社会中对石油等能源的利用,为占有石油这种能源所引发的一系列战争,不仅是对于能源的争夺,也是一种对于未来的争夺。在科幻电影中,关于能源危机的问题也非常多,人们现代对能源的利用以及能源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都引起了人们的思考。而在地球上能源是有限的这个观点,更令人们禁不住要设想有一天能源都被开采利用完将会怎样。现实能源的重要性和能源的缺乏以及能源的争夺所引发的问题,都令人们对未来的能源有一种悲观的想象。

在电影中,能源的危机和能源存在的问题甚至已经成为人们忧虑和灭亡的重要的原因。一些影片中展示一种对于未来的能源匮乏时代的社会混乱的想象和展现,如在电影《信使》中,用一种非常写实的手法展现关于未来的设想。能源危机将未来社会变成一个灰暗的未来,美国在被一系列的灾难摧毁之后,能源变得极为匮乏,这时政府已经不复存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没有能源的状况下快速退步。而在社会中,还存在着一些奇怪的军阀组织的军队,带着现代的冲锋枪和原始的利剑等兵器的组合,对人们进行欺压。另外,在彼得・杰克逊的电影《坏品味》里,描述了外星人因缺乏做快餐的原料,就到地球上猎杀人类来获取紧缺资源。这种叙述方式正是建立在人对于粮食问题的悲观和忧虑所产生的。关于未来的想象,是从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人类的悲观和对环境问题出现的恐惧而引发的,并非是一种关于未来的凭空想象。电影用科幻的方式,展现关于未来社会中环境的一切危机,能源的匮乏所带来的悲惨社会,人类的悲惨境地来进行警示,激起人们对于能源的正确认识,激发人类对能源的思考,要珍惜和爱护地球上的环境,节约使用地球上有限的能源,并寻找和开发新的能源替代品。

3笨苹玫缬爸锌萍蓟倩祷肪车木示

科技的发展,最初给了人们征服自然的自信,也带给自己对自身巨大能力的自信。但是,在人们的生活被科技所包围的时候,却发现科技在给人们带来生活便利和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更严重的危害人的健康和生存的问题。在科技的发展中,人类发展的科技中诸如核技术、基因工程、试管技术等,都引起人类的关注和思考。核技术强大的摧毁力和辐射力不仅在出现的泄漏等事件中将周围的物体都辐射到了,而且还具有改变人的基因致病的严重后果。而基因工程更是将人类的自然法则破坏,而可能会产生一些以前从来不会出现的怪物出现,对人类造成威胁。

另外,电影中也表现了一些因为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如工业带来污染,污染给人们带来各种各样的疾病等。虽然现代社会医疗和科技的发展非常迅速,但是工业化所带来的危害也更为严重,新的疾病出现的速度和对人类带来的威胁的程度也越来越严重。无论是“非典”,还是“甲流”的出现,都跟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和对自然的肆意掠夺有着一定的关系。现代科技在发展着的同时,也破坏着生态的平衡,并且这种被科技所破坏的生态很难得到恢复。在电影中,也有关于人工智能的一些警示。在人类通过科技将机器进行智能化之后,机器还会听从人的意见并服从人类的统治吗?在人工智能中,他们高超的计算能力和记忆能力,甚至随着科技的发展会有智力能力,那个时候,人工智能出现反抗,并想成为一种新的物种而统治人类的时候那将会怎么样?这些,科幻电影大多都给予一种悲观的揭示,这种对于未来的悲观,不仅是一种对于未来的忧患,还是一种对人类现在的行为的警示。

三、科幻电影中关于未来的警示的积极意义

科幻电影的存在和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电影的发展。无论是对电影特技镜头的利用,还是对于电影中的光线、蒙太奇等的表现手法,都是关于电影的探索和实践。在科幻电影中、在环境问题上都表达一种悲观的意识,这种悲观意识的融入,使得科幻电影在进行未来幻想的镜头书写的同时,更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在影片中对于未来的悲观使得人们在观看影片的同时,也会注意到环境的破坏和生态的破坏给人们带来的深刻的灾难甚至是灭顶之灾。无论是现代环境中的保护问题、生态问题、能源问题、还是现代科技在损害环境的同时所带给人们的负面的影响,都在影片中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印象引发人类的思考和关注。这些问题都在无时无刻地提醒着人类,如果不注意这些危机所带给人类的灾害,不反思自己的破坏,电影中的灾难场景也将成为一种现实的可能。

四、结语

在科幻电影中,关于人类未来的悲观的电影具有悠久的历史。科幻电影中的关于未来的环境的悲观并不是一种凭空幻想的场景,而是一种基于人类环境的现状继续发展下的未来思考,同时也是一种人类对于未来的忧虑和恐惧。而科幻电影就是在这种关于未来的悲观中,给人们对未来的警示和对自我现状的思考。警示人们从现在做起,保护自然环境,保护自己的地球家园。

[参考文献]

[1] 匡妥.从受众体验看科幻电影的审美效应[D].2008年硕士论文.

[2] 刘荔.论科幻电影中的“虚幻”与“真实”[D].2005年硕士论文.

[3] [美]约翰・巴克斯特.电影中的科学幻想[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

[4]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M].三联书店,1998.

第3篇:电影的起源和发展范文

关键词 水电 可持续发展 水电调峰 竞价上网

中图分类号:F626 文献标识码: A

水是可再生的、理想的、洁净的能源,为了充分利用水利资源,分析研究水电发展趋势,有利于水电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特别是在21世纪初期,中国电力工业着力于体制建设和机制转变,真正形成"政府宏观管理、行业协会自律服务、企业自主经营"的新型体制框架,分"四步走"完成电力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我国水电发展之路势在必行。为此,本文从中国水电事业自身定位,发挥优势,可持续发展以及面向世界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一、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水电不可忽视的目标

水电是清洁能源,集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于一体,其防洪、排灌、航运等综合效益、社会效益十分显著,水资源和水环境问题,已是目前世界各国的科学家、社会各界人士和政府领导人广泛关注的热点。研究水电开发建设与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水电进一步发展的前提。

1、水电开发的流域规划问题。流域规划是以江河流域为范围,研究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为中心的长远规划。是区域规划的一种特殊类型,国土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水电开发应该纳入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水资源统一管理,还要通过科学的规划对河流水能资源开发利用布局、开发顺序、开发过程中可能引发的环境和生态等问题进行统筹兼顾。在利用河流发电的同时,充分发挥河道本身泄洪、航运、供水等综合功能。水电开发必须受约于水资源保护规划,受约于环保部门的河道功能规划,纳污能力总量控制以及河流生态影响。

2、水电站建设的移民问题。水电站建设的移民问题一直是影响水电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移民搬迁的矛盾将更加突出。今后,单纯为得到发电效益而需大量移民的水电站建设将会越来越困难。正确地解决好移民问题,是水电流域社会经济稳定和持续发展的需要。首先,作移民决策时,一定要符合广大移民的意愿,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制定移民规划和具体的工作计划,为移民办实事。其次,决策的实施要使移民得到实惠,真正解决移民问题,否则,决策必然是失败的。再次,任何决策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正确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当前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3、水电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要“发展经济”必须大量修建水利水电工程,要“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少修甚至不修水利水电工程,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矛盾问题。从普遍意义上讲,水利水电工程在环境方面的影响主要包括对泥沙和河道的影响,对气候、水文、地质、土壤、水体、鱼类和生物物种的影响,以及对文物和景观的影响、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等。要着眼于人类发展的未来,保护生态,保护河流的生命,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把保护生态、保护河流的生命作为工作的制高点,而不能把开发作为流域机构工作的制高点,水利工作要立足于生态建设,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和立场要转变过来。 水电站对上下游的影响、对动植物的影响、对国土资源的影响,以及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等等,都需要认真研究。

二、承担电力峰荷,发挥水电调峰优势

一般调峰调频的任务由水电站承担。而火电站一般承担基荷和腰荷,峰荷由水电站承担。这是因为火电站气轮机从锅炉起炉到汽轮机并网发电需要好几个小时的时间,并网后一般很长时间才会停机。如果让其调节峰荷,会不停的开停机或改变出力,对燃媒的利用率很低,反应速度也跟不上。而水电站不像火电站发电前需要锅炉预热,在短短几分钟内就可并网发电,而且不会像汽轮机起停那样造成大量的能量浪费,所以一般由水电站承担调峰调频任务。

调峰电源应作为电力系统规划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每一个发展阶段应有具体安排,在技术经济合理的前提下,应优先发挥水电的调峰能力。对具有调节性能的水电厂,应充分考虑其在调峰和运行备用(负荷备用和事故备用)方面发挥主要作用,合理扩大这些水电厂的装机容量或预留扩建余地;对现有这类水电厂,也应进行扩建可行性的研究。此外,应安排火电调峰;对缺乏水电调节的系统,还要采用其他调峰电源,如抽水蓄能机组等。

三、水电竞价上网,平抑电价

一是水电的经济特性。水电前期建设的一次性投入很大,银行贷款负担很重,后期发电的变动成本较小;相对而言,火电前期建设一次性投入较小,后期发电的变动成本较大。如果采取统一标准竞价,可能对水、火电利益格局产生较大调整。因此,在市场起步阶段,要尽量避免这种利益上大的变化。

二是水电技术特性。总体而言,火电的调节性能优于水电,水电由于区域水资源的来水情况、库容情况和季节时令的差异,其调节性能也大相径庭,参与市场竞争的方式也应各取所长。方案的拟定应根据水电、火电调节性能的特点,开发出多种市场交易品种,使不同电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

四、将我国水电推向世界

第4篇:电影的起源和发展范文

关键词 分布式发电;配电网;影响

中图分类号TM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81-0052-02

目前全球的供电系统大多是以大机组、大电网、高电压为主要特征的集中式单一供电系统。由于电网故障所产生的扰动引发的大面积停电甚至全网崩溃,造成的后果也是灾难性的。大电网由于自身的缺陷,其单一性已不能满足公众社会对能源与电力供应质量和可靠性的要求。

随着地球能源的日益衰竭,以及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密切关注,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发展模式成为全球各国的共识。大电网与分布式发电相结合的发电模式,被许多发达国家认为是能够节省投资、降低能耗、提高系统安全性和灵活性的一种发展方向。

国务院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指出,“加强用能管理,发展智能电网和分布式能源,实施节能发电调度、合同能源管理、政府节能采购等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优化能源结构,推动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安全高效发展核电,积极发展水电,加快页岩气勘查、开发攻关,提高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比重,加强能源通道建设。”从国家层面支持分布式发电的快速发展。随着分布式发电技术的不断进步,单位发电成本也大幅度降低,电网企业针对分布式发电也提出了许多鼓励和支持的政策,正在完善相关的并网的技术规定和管理要求。技术的进步和接网门槛的降低,使分布式发电将在短时间内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改变现有的供电模式。

1分布式发电的主要类型

1.1光伏电池发电技术

太阳能光伏电池发电技术实质上是通过半导体材料产生的光电效应,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太阳能光伏电池发电技术具有多种优点,包括无污染、不耗材、安全稳定、规模灵活、维护方便等。目前,大多数太阳能电池采用的都是半导体器件,通过光伏效应将太阳能转化成为电能,但是,实际应用中的光伏电池转换效率较低,发电效率仅能达到6~19%。

1.2风力发电技术

风力发电技术实质上是将风能转换为电能进行发电的技术,同时也是一种清洁能源,风力发电技术的输出功率是根据风能决定的,它是目前电力新能源开发中规模较大、技术较成熟的发电方式,具有一定的商业发展价值,发电效率能达到25%左右。

1.3燃料电池发电技术

燃料电池发电技术与传统火力发电技术是截然不同的,燃料电池发电技术的燃料是不需要经过燃烧,而是燃料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与相应的氧化剂结合产生化学反应进行发电,其实质是利用化学能进行发电。燃料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的,虽然燃料电池在发电过程中会造成热能损失,但相关实验证明,燃料电池发电技术在室温条件下的转化效率能够达到40~85%左右。

2分布式发电的基本特征

根据对美国、日本、德国、英国、丹麦等18个典型国家关于分布式发电的界定标准,总结有以下4个基本特征:

1)直接向用户供电,潮流一般不穿越上一级变压器;

2)装机规模小,一般为10MW及以下。在18 个典型国家中,13个为10MW及以下,3个为数十MW及以下,2个为100MW级;

3)通常接入中低压配电网,一般为10(35)kV及以下。在18 个典型国家中,8个为10kV及以下,7个为35kV级,3个为110(66)kV级;

4)发电类型主要为可再生能源发电、资源综合利用发电、高效能天然气多联供。

综合国际上有关国家及组织界定标准和我国电网的特点,分布式电源一般可定义为:利用分散式资源,装机规模小,位于用户附近,通过10(35)kV及以下电压等级接入的可再生能源、资源综合利用和能量梯级利用多联供发电设施。

在我国分布式发电发展的重点是风电、光伏发电、小水电和小型天然气多联供等技术类型。目前我国分布式电源以小水电为主,总规模达到2266万千瓦,居世界第一。近年来余热、余压、余气等资源综合利用和生物质发电增长迅速,总规模821万千瓦,居世界前列,但分布式光伏、风电、天然气多联供还处于发展初期,规模相对较小。

3分布式发电的主要优点

1)分布式发电系统中各电站相互独立,用户由于可以自行控制,不会发生大规模停电事故,所以安全可靠性比较高;

2)分布式发电可以弥补大电网安全稳定性的不足,在意外灾害发生时能够继续供电,已成为集中式供电方式不可缺少的重要补充;

3)分布式发电的输配电损耗很低,甚至可以忽略不计,无需建配电站等设施,可大大降低附加的输配电成本,同时分布式发电所需的土建和安装成本也很低;

4)分布式发电调峰性能好,操作简单,由于参与运行的系统少,启停快速,便于实现全自动控制;

5)分布式发电与负荷中心相结合,构建就地发电、就地消纳、依存电网、动态平衡、智能调控这一发、变、供电模式,构建一定范围建筑区域的分布式发电系统,对于城市建筑的节能、低碳发展意义重大,通过整合相对独立的发、供电资源,优化我国现有的能源供给模式。

4 分布式发电对配电网的影响分析

我国目前运行的配电网主要是按照无源配电网进行设计和运行的,当配电系统中接入大量的分布式电源后,将会对配电系统的结构和运行产生巨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电网安全运行的影响

分布式电源大量接入配电网络,配电网络从无源电网变为有源电网,使得配电网络变得更加复杂,分布式电源不仅对电网安全产生影响,更直接对用电客户和配电运维人员的生命安全产生影响,尤其是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产生的孤岛效应。

所谓孤岛效应,即指并入公共电网的光伏发电装置,在电网断电的情况下,发电装置不能检测到或根本没有相应的检测手段,仍然向公共电网发送电能。

传统的配电检修,在电网断开电源后,通过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就可以安全的进行检修工作了,并入分布式电源的有源电网由于存在孤岛效应,就会增加对电力维修人员生命安全危害的几率。

由于存在孤岛,当电网供电恢复时造成的电压相位不同步会产生涌浪电流,可能会引起再次跳闸或对发电系统、客户装置、供电系统造成损坏。

2)对电能质量的影响

分布式发电由于其间歇式、波动性易引起电压偏差、电压波动和闪变等问题。

分布式电源是由用户进行控制的,对分布式电源的启动和停止也是根据实际需要来决定的,频繁操作有可能使得配电网的电源发生波动,导致配电线路上的电量负荷变化增大,由此进一步加大了电压调整的难度,甚至引起配电网电压超标的现象出现。

除此之外,电力电子型的分布式电源还容易引起谐波污染。

电能质量的降低是由于谐波、瞬态、扰动和电压凹陷引起的电压偏离造成的,电能质量与分布式发电系统中的各种问题都有一定的相关性,尽管电能质量出现问题不会对社会居民造成太大影响,但是对于工业生产企业来说,有时候会造成灾难性影响。

电能的丢失和衰落都会导致工业生产企业的控制终端重新启动,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3)对短路电流的影响

尽管大多数情况下当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时候都配置了相应的逆功率继电器,在正常运行的过程中不会主动向电网注入功率。

但是,当配电网系统出现故障的时候,电路短路的瞬间会有一部分分布式电源产生的电流注入到配电网当中,从而使得配电网短路电流水平增加,最终造成短路电流超标。

4)对铁磁谐振的影响

分布式电源与配电网相互连接是通过变压器、开关和电缆线路实现的。如果配电网突然出现故障导致系统侧开关断开,也会造成分布式电源侧开关的断开,如果分布器电源变压器没有接任何负荷,就会产生过电压的出现,过电压的出现是由于变压器的电抗与电缆电容发生铁磁谐振产生的,甚至产生超大电磁力使得变压器损坏。

5)对供电可靠性的影响

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分布式电源容易对配电网的可靠运行造成影响。当电力系统停电的时候,一部分分布式电源将停止,或者对分布式电源进行供给的辅助电源将停止工作,同时分布式电源也会停止运行,这些问题都会对系统的可靠性造成一定影响。

当分布式电源与配电网的继电保护系统不能够很好地进行配合的时候,还会造成继电保护系统的误动作,使得系统的可靠性降低。分布式电源安装地点不适当、连接方式不正确等,也会造成配电网系统的可靠性降低。

6)对继电保护的影响

目前,配电网中的继电保护系统和装置是已经配备完成的,不会因为安装了新的分布式电源而进行大量改动,这就要求分布式电源必须能够与继电保护系统相互配合。如果配电网的继电保护系统具有重合闸功能,一旦配电网系统出现故障,对分布式电源的切断必须早于重合时间,否者会由于电弧的重新燃烧导致重合闸失败。当分布式电源的功率注入到配电网当中时,会造成继电保护区域的面积缩小,对其正常工作造成一定影响。

如果配电网的继电器的方向敏感性能不佳,当并联电路上的分支出现故障时,安装分布式电源的分支上的继电器会出现误动情况,使得没有出现故障的分支失去主电源。

7)对电网规划的影响

分布式发电的出现会使电力系统的负荷预测、电网规划和传统电网相比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大量的用电客户安装分布式电源为其提供电能,使得电网规划人员更加难于准确预测负荷的增长情况,从而影响规划的编制。

由于分布式电源投资主体相对分散,其发展随意性强,建设周期短,加大了电源电网协调发展的难度,同时由于分布式发电并网改变了过去电网潮流由单向变成双向流动,增加了电网规划的复杂性。

8)对电网运行效率的影响

由于接入大量的间歇式分布式电源,使得配网设备负载率降低,配电网的单位负荷和单位电量的供电成本增加,极大地影响电网企业的收益,降低配电网资产投资回报率。

对于旋转电机类型的分布式电源接入会导致配电网络短路电流上升,造成现有电网继电保护和开关设备的大面积更新改造,增大电网的投资。

5结论

从今后的发展方向来看,分布式发电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主要的发展趋势是将基于多种发电技术的分布式发电系统接入配电网中进行统筹调度,协调发展,提高供电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深入开展研究分布式电源推广应用对配电网带来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未雨绸缪、提前谋划,研究对应的策略,同时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在分布式发电应用方面的成功经验,解决分布式发电对配电网络带来的不利影响,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构建我国能源供给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1]何季民.分布式电源技术展望[J].东方电气评论,2003(1).

[2]杨金焕,陈中华.21世纪太阳能发电的展望[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01(4).

第5篇:电影的起源和发展范文

【关键词】电影旅游;海南旅游业;促进作用

近年来,中国电影发生着重大变革,特别是和香港合作拍片进一步放开、上海等几个城市取得影片自审权、电影分级制出台等一系列政策的放开,中国电影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同时,作为第三产业的旅游业近年来也发展迅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产生了对于休闲生活的更高要求,旅游业顺势发展。时代赋予了电影和旅游结合发展的契机,一个新兴的行业——电影旅游业应运而生。

2012年徐峥执导的小成本喜剧片《泰囧》豪夺12.6亿元票房,更为“泰国游”火上浇油。同年中国赴泰旅游人数暴增,1-11月份统计数字表明来自中国的游客达252万人,超过同期56%,大量增加的中国游客使得泰国的华语导游出现严重短缺。2013年3月13日,泰国总理英拉在总理府接见了徐峥和电影《泰囧》摄制组工作人员,感谢影片对泰国旅游的宣传,更盛情邀请中国其他电影制片人和导演赴泰国取景,并承诺泰国政府将提供相关便利。著名影片带动拍摄地旅游业的事例屡见不鲜,《一米阳光》火了丽江古城,《大话西游》火了宁夏镇北堡,《卧虎藏龙》火了蜀南竹海,《三枪拍案惊奇》火了张掖丹霞地质公园,《云水谣》火了福建南靖土楼,《非诚勿扰I》火了杭州西溪湿地。本文将以电影《非诚勿扰II》为例分析著名电影对拍摄地旅游业的促进作用。

一、相关理论研究

(一)“电影旅游”的概念

电影旅游,国外又称“电影引致旅游(Movie Induced Tourism,Film Induced Tourism)”,体现了电影与旅游密切的联系。Iwashita(2003)深化了电影引致旅游的概念,认为通过向观众展示目的地的特点和魅力,电影、作品可以影响个体的旅游偏好和目的地的选择[1]。

国内的学者通常把它译作“电影诱导的旅游”,简称“电影旅游”。我国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电影旅游的概念,但目前还没有对电影旅游的概念做出权威的定义。笔者认为,电影旅游是一种刚起步的旅游形式,它结合电影中所拍摄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进行针对性宣传和线路设计,是目前比较单一的常规旅游形式的发展和深化,同时也是一种更高形式的特色旅游活动产品。这里所说的电影旅游,是指为满足电影爱好者对影片中的景点的兴趣与需要,开发组织的一种电影专题旅游活动。

(二)电影引发旅游者心理动机

1.从旅游角度的心理分析

旅游动机是某一旅游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和心理动力。旅游动机是多种多样,而且在实际中不只是单一动机在起作用,很可能是多种动机综合作用引起的旅游活动。电影中牵涉的文化元素是多种多样的,在不同因素的影响下就会引发不同的旅游动机。这些动机主要包括有身体动机、文化动机和情感动机。不同的旅游者由于个人背景不尽相同,不同的电影作品引发的动机就可能是复杂多样的。

2.从电影接受的心理方面分析

通过观看电影,接受主体会对影片中涉及到的人、物、故事发生地产生一定的兴趣和情感。当这些情感都起到积极作用时,加上其他的动机促发和时间、经济条件的允许,接受主体就会对拍摄地产生旅游的动机,从而引发旅游活动。当接受主体游览拍摄地或影片涉及地的同时,通过现实实景的体验引发对电影的回味,进一步对作品玩味,深入领悟作品的意义,去思考历史和人生。因此,我们认为旅游者到电影拍摄地去旅游是一种重要的心理需要。携程旅游网曾对2500余名旅游爱好者进行调查,其中有超过四成的人表示,会因为喜欢某部电影作品,而专程去相关外景地旅行。

二、电影《非诚勿扰II》对海南旅游业的促进作用

由冯小刚执导,葛优、舒淇主演的电影《非诚勿扰II》于2010年7月30日在万宁石梅湾举行了开机仪式,2010年12月22日正式上映。电影全程取景海南岛,影片中展示了热带雨林、三亚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空中鸟巢”等海岛自然风光,使海南岛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向往,带动了大批观光人潮。《非诚勿扰II》一上映,海南省政协委员刘文军就去电影院观看了这部影片。在他看来,通过一部著名电影带动一个地方的旅游是“低成本的广告宣传”。

(一)提升相关景区景点知名度

电影《非诚勿扰II》有2/3的景色是在三亚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拍摄的,三亚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在电影上映后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新景区一跃成为海南省乃至全国最受游客欢迎的景区景点之一。2010年春节黄金周,三亚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接待游客不足四万人次,到电影上映后的2011年春节黄金周,景区游客接待量猛增到八万六千多人次[2]。影片中葛优和舒淇“试婚”的“鸟巢”酒店西区蜜月房以其优美的环境、浪漫的情调、周到的服务,在春节期间预订全满,销售均价达到1.6万元左右。而影片中男女主人公牵手走过的168米长的过江龙索桥,春节期间由于游客数量太多,景区不得不采取分批限量通过的方法来保证游客安全。

电影《非诚勿扰II》的另一个重要拍摄地是地处海南省万宁市的石梅湾,作为影片的开机仪式举办地、重要外景地,同时也是电影剧本的诞生地,随着电影的热映,石梅湾迅速成为海南旅游的热点,人们几乎是一夜之间发现了这个之前鲜为人知的人间天堂。很多游客慕名而来,去感受体验电影中的场景,将自己幻想为电影中的主人公,过把电影瘾。

(二)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增长

游客人数的增加大大促进了电影拍摄地经济的发展。例如,从2011年以来三亚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员工工资涨了三倍,景区每月的管理税和政府基金都超过一百五十万元。有专家声称三亚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凭借电影《非诚勿扰II》的造势,仅这几年的发展就可以冲抵景区按部就班十年的发展成绩。2013年春节黄金周三亚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游客接待量达到九万多人次,同比增长30%。景区内部的停车场全部占满,周边的农民将自家庭院辟成停车场,用来接待爆满的游客。众多游客的到来还带动了周边地区的住宿业和餐饮业,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

(三)促进旅游产品多样化

电影《非诚勿扰II》的上映,使得拥有碧海细沙、温暖阳光的海南再度成为冬季旅游度假的焦点。有不少游客专门给旅行社打电话,慕名寻访影片中出现的景点。海南旅游业界瞅准了取景拍摄的资源优势,顺势推出了“非诚勿扰II”爱情主题游线路。比如“爱在双湾·海岛游”,游客可以追随葛优、舒淇的脚步,畅游《非诚勿扰II》拍摄地三亚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和万宁石梅湾。同时针对影迷设计的《非诚勿扰II》拍摄地自助游系列“练爱游”,包括“练爱自由行”、“试婚游”、“邂逅游”等旅游线路也在省内和外地多家旅行社推出并很受欢迎。这些旅游线路不仅围绕着《非诚勿扰II》拍摄地重点展开,还添加了海南省的其他旅游景区景点,带动了海南旅游业的整体发展。同时,电影《非诚勿扰Ⅱ》中女主角舒淇替换过的几套极具热带风情的吊带裙,还有配套的耳环、项链等首饰,在影片结束后成为来三亚旅游的游客最喜欢的服装。在三亚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休闲区开设的几家以影片中主要人物名字命名的小店也吸引了游客的眼球,比如“秦奋小吃”、“芒果甜品”、“香山咖啡”等。可见,电影对拍摄地旅游业具有非常大的、积极的促进作用,会给当地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

三、利用电影的促进作用推动海南旅游业的发展

(一)利用电影塑造具有独特海岛风格的旅游产品

阳光、海水、沙滩、椰风,这是海南区别于内地旅游所特有的资源。然而面对东南亚地区类似资源,甚至是更优资源的竞争,海南并不具备很强的旅游优势。所以,海南应在发展中逐步完善传统的观光旅游项目,根据旅游资源特点和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利用电影的影响力精心营造旅游热点,大力发展休闲度假、会展旅游、节庆活动等能充分体现海南自然、文化特色的各种综合型旅游项目。在媒体宣传和地方旅游之间制造连结的要素带动旅游效应,塑造具有海岛风情的特色旅游必会吸引更多游客前来。

(二)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电影主题公园以及电影旅游基地

1.建设电影主题公园

电影主题公园可以细分为两类。一种是本身的建立是为电影拍摄服务,随着电影作品的放映,引起观众兴趣并到拍摄地旅游的主题公园。这种我们称之为电影基地型的主题公园。它的产生虽是为了电影,但真正带来效益的却是旅游。另一种的产生就是在休闲娱乐的基础上,融入电影内容。随着电影的发展,主题公园的内容也在丰富。海南可以借鉴电影主题公园建设的成功经验,建设具有本地鲜明特色的主题公园。例如“红楼梦”的拍摄就有在海南取的外景,然而却很少有游客知道。投资者就可以在尖峰岭建立主题公园,利用“红楼梦”的知名度来吸引游客。对尖峰岭来说,也会是很好的宣传方式。

2.建设电影旅游基地

游客出游最主要的目的是去目睹、体验、印证那些已经为其他众人所熟知的事物,而电影基地恰好就可以满足这些要求。游客在电影基地不仅可以观赏到电影的拍摄现场、参观电影的制作过程、了解拍摄的奥秘,还可以亲眼目睹电影明星的风采,因此电影旅游基地对游客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有着相当广阔的市场前景。对海南来说,其独特的自然资源使海南在电影资源的开发中具有巨大的优越性。要充分发挥海南秀丽的自然资源,把电影作品拍摄基地建在风景区,以风景衬托电影,以电影作品来带动旅游,将电影与旅游很好的结合起来,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三)加强海南电影旅游产品的开发

1.开发新的电影旅游线路

借助海南独具风格的景色特点,利用在海南拍摄的电影作品,设计专有的电影旅游线路。此外,海南拥有众多的民族,其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令中外游客钟情的民俗文化,因此可以发展民族文化电影旅游专线[3]。

2.加强政府的管理与支持

海南的电影资源一般为天然的景色资源,软硬件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建设比较落后,这成为制约开发的一个瓶颈。对此政府应该给予重视,在政策上要有所倾斜,并且要加大在这方面的投资,以进一步完善软硬件设施和配套设施,从而促进电影旅游的发展。同时,海南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应该支持电影在海南的拍摄、录制,采取较宽松的管理方式,简化甚至省略审批程序,以吸引一些影视剧组来琼拍摄。

(四)借助电影的宣传,打造知名品牌

著名电影一方面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引起再现与体验剧中情景的愿望,从而实现从欣赏电影到观众身临其境的游客角色的转变;另一方面,单纯依靠电影、演员的个人魅力,不能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而应该与其他社会机制形成互动,依赖于媒体宣传,并进行行之有效的营销和推广。海南的电影资源虽然丰富但是知名度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电影资源对海南旅游业的推动作用。海南在发展电影旅游过程中应该创造海南所特有的电影旅游品牌,开发以电影元素和高科技相结合的旅游项目和旅游商品,提升电影旅游的品位;充分利用景区现有资源,继续深度开发旅游商品和旅游服务,提升精细经营和精致服务的能力;利用正在不断改善、优化的交通环境,发展旅游市场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形成具有个性化的竞争优势,大力发展宣传其品牌。

参考文献:

[1]Iwashita,C.Media construction of Britain as a destination for Japanese tourists:social constructionism and tourism[J].Tourism and Hospitality Research,2003(4):331-340.

[2]http:///China/News/NewsText.aspx?class=1&id=740.

[3]王红,吴鸿,商利梅.海南影视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J].济宁学院学报,2008(6):70-73.

[4]潘丽丽.影视拍摄对外景地旅游发展的影响分析[J].经济地理,2005(6):928-932.

[5]商利梅.海南影视旅游与影视旅游营销策略[J].商场现代化,2009(上旬刊).

作者简介:

第6篇:电影的起源和发展范文

【关键词】 分布式电源 配电系统 并网

0 引言

分布式发电(Distributed Generation)或分布式电源(Distributed Resource)区别于集中发电、远距离传输,大互联网络的传统形式,为满足某些终端用户的要求,模块式分布在用户附近的清洁环保、经济、高效、可靠的发电方式及储能系统。

分布式电源的兴起,是地球环境可持续发展政策与技术进步的产物。目前,这种电源在我国仅占极小的比例,但可以预计在未来的若干年内,分布式电源不仅可以作为集中式发电的一种重要的补充,还将在能源综合利用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是解决城市的供电,还是解决边远农村地区的用电问题,都具有巨大的潜在市场,一旦解决了主要的障碍和瓶颈,分布式发电系统将获得迅速发展。

1 分布式电源的特点

分布式电源的兴起,是地球环境可持续发展政策与技术进步的产物。

常见的DG形式包括了一些采用天然气、生物质、风能的技术。可以预计在未来的若干年内,分布式发电不仅可以作为集中式发电的一种补充,还将在能源综合利用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我国,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集中式供电网的规模迅速膨胀,这种发展所带来的安全性问题不容忽视。相对于集中式发电不能灵活跟踪负荷的变化,局部事故极易扩散,导致大面积停电等弊端,发展DG的重要意义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性:分布式发电的输配电损耗很低,无需建配电站,可降低或避免附加的输配电成本。

(2) 环保性:因其采用可再生能源作材料,故可减少有害物的排放总量,减轻环保的压力。大量的就近供电减少了大容量、远距离、高电压输电线路的建设,故减少了电磁污染、高电压输电线的征地面积和输电走廊,减少了对线路下树木的砍伐,有利于环保。

(3) 能源利用的多样性:分布式发电可利用多种能源,并同时为用户提供冷、热等多种能源应用方式。

(4) 调峰作用:调峰性能好、操作简单、启停快速,便于实现全自动,可降低电力负荷。

(5) 安全性和可靠性:当大电网出现大面积停电事故时,具有特殊设计的分布式发电系统仍能保持正常运行,可以弥补大电网安全稳定性的不足。

(6) 电力市场问题。分布式发电是一种适应电力市场发展的需要,由多家共同发展电力事业的良好方式。

(7) 投资风险:它的装机容量一般较小,建设周期短,因此可避免类似大电厂建设周期长的风险。

2 分布式电源并网模式

分布式电源同配电网并网运行可以有效降低电力峰荷,缓解电压骤降,消除过负荷和堵塞,增加输电裕度,充分发挥DG机组的优势,还可以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降低配电网的损失,并且大大提高供电可靠性。

DG并网运行是指DG机组在正常运行情况下,与常规配电网在主回路上存在电气连接,连接点一般称为“公共连接点”(PCC),电气连接包括电缆直接连接、经过变压器连接、经过逆变器连接等方式。一般而言,鉴于其容量小的特性,分布式电源根据DG机组容量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并网电压,直接接入配电系统(380V或10kV配电系统)并网运行。DG机组并网运行按照功率交换方式,可分为普通并网和并网不上网两种。普通并网时DG机组可以向电网输送多余功率;而并网不上网时则严格禁止DG机组的功率外送,即PCC处功率流向只能是电网流向DG用户。

3 分布式电源并网运行对配电网的影响

对潮流的影响。因为DG机组可能频繁启停,从而使配电线路负荷潮流不断发生大的变化,使电压调整变得很困难,容易导致电压超标。如何控制DG的投切,避免大量DG的群起群落对系统造成的冲击,成为保证系统供电质量的重要问题。

(1) 对电压的影响。DG接入必然会引起相关线路和区域中潮流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稳态电压的分布。研究表明,接入分布式电源后,配电网各节点电压均可能改变。这必然会引起线路损耗的变化。

(2) 对频率的影响。整个电网是一个同步系统,要求所有节点的频率必须保持一致,这样系统才能稳定运行。DG机组由于容量较小,占系统比例很小,因此DG机组的启停对系统的频率没有太大影响。

(3) 对功率因数的影响。DG可以通过励磁调节或移相装置来控制输出的无功功率,而传统的配电网也会采用电容器投切的方法来跟踪系统的无功变化。因此,配电网电容器投切应与DG的励磁调节相配合,否则会出现争抢调节的现象。为了减少配电系统对于DG机组的无功依赖,保证机组停止运行后系统电压仍然稳定,DG机组应在高功率因数下运行,同时在DG机组和电网并网处加装无功补偿装置。

(4) 电压波动和闪变。对于一般的DG机组,由于其机组容量小,惯性小,容易受到负荷变化的冲击。有仿真计算结果表明,当DG机组强制跟随负荷变化调整机组出力时,如果机组的控制系统调整不当,调整量与实际负荷的变化不匹配,此时会造成发电机出口处电压的幅值在很长时间内保持周期性波动,频率在6~7Hz之间。

(5) 谐波污染问题。谐波会增加谐波的有功和无功,降低电压,浪费电网容量,时电量计算不准,还会造成电容器等电力器件产生过流、升温、击穿等事故,同时谐波还会对继电保护设备产生影响,造成误动作。以逆变器等电力电子原件作为并网接口的DG系统,不可避免的会给电网带来谐波污染。

(6) 孤岛效应问题。孤岛效应指的是在大电网断开后,独立的并网发电系统继续向区域负荷供电的现象。DG在孤岛状况下运行时,可能会给用户和维修人员的人身安全带来危险,对线路和设备的安全造成威胁。DG的孤岛运行还可能带来非同期重合闸的危险。

(7) 对配电网保护系统的影响。由于传统的配电网为单电源放射状结构,其保护系统相对较为简单。考虑电网80%~90%的故障为瞬时性故障和不同线路的具体特征,应分布采用重合闸前加速和重合闸后加速装置,以快速恢复瞬时性故障,提高供电可靠性。配电网中大量的继电保护装置早已存在,不可能为了新增的DG而作大量的改动,DG必须与之配合并适应它。当系统发生故障时,如果相关的DG不能及时断开,就会向故障点提供故障电流,这可能会带来保护误动作,保护拒动作、故障等级上升等不良后果。

4 我国分布式能源的发展

我国是一个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能源已成为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支柱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工业发展迅速,基本上满足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曾一度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但是我国毕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速度的加快,特别是中国政府提出2020年比2000年GDP翻两番的发展目标后,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能源需求急速增长,能源供应不足的瓶颈问题再次出现,电力、石油、煤炭供应全面紧张,20多个省、市、自治区不同程度拉闸限电,煤炭供应不足,价格一路上涨,电力价格也随之上调。能源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目前,热电联产技术成熟、效率较高、节能效果显著,是最主要的分布式能源。可再生能源在我国农村能源供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在向商业化和规模化方向快速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我国政府对上述技术的推广应用都十分重视。

我国大部分小型可再生能源发电分布在农村地区,包括小水电、光伏发电、沼气发电和秸秆发电等分散电源,近年来城市分散的光伏发电也开始应用,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成为常规电力的有益补充,而且在许多偏远地区是唯一可采用的供电方式。随着资源意识、环保意识和科技意识的加强,大量的工业废水、养殖场废弃物和城市生活垃圾都可能成为分布式发电的燃料,既增加了能源资源量,也消除了环境污染,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农村分散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还将扩大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开创一条新路。

第7篇:电影的起源和发展范文

作为中国广播影视设备展(BIRTV)的重要板块之一,历经十余年发展的数字电影论坛已成为促进国内外数字电影专业人士技术交流、探讨前沿科技的年度集会,并向业界传递着国际数字电影技术的最新发展动向。今年的论坛不仅汇集了科技委专家、工程技术人员、院线代表、后期制作人员、制片人等国内外数字电影专业人士,也吸引了携新技术、新产品而来的电影技术设备厂商。论坛上,众多领导、嘉宾也围绕电影的信息化网络化、放映技术、电影拍摄、后期制作等议题进行了交流,其中激光放映技术成为讨论的最大热点。

激光照亮大银幕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毛羽在致辞中指出,中国电影历经十一年的产业化调整,取得了突出成绩,从年产百余部电影到年产六百部电影,银幕数从千余块发展到两万余块,年票房则从不足十亿人民币发展到了2013年的突破217亿。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电影产量大国和票房大国。这些成绩的取得,与电影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他也希望电影技术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们能继续努力提升国产技术在中国电影发展中的份额,发挥电影技术对电影艺术的支撑作用。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激光光源技术给电影行业带来了新的变革。本届论坛上,中国数字电影行业新军――中影光峰激光影院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宣布成立。中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喇培康在成立仪式上表示该公司的成立“正式开启了电影激光放映技术的普及进程。”

此次论坛还邀请到了激光光源放映协会联合创始人、巴可公司高级顾问Bill Beck先生,他也详细介绍了激光技术在电影放映行业的应用和发展现状。

“五位一体”助推中国电影大发展

随着全球电影数字化进程的发展,世界主要影院市场即将全面实现数字化放映,数字电影已经迈入网络化、信息化的新阶段。在全球电影数字化浪潮中,中国毫无疑问走在了前列。中国目前已经实现了数字电影放映的全覆盖,影院票房市场也呈井喷之势。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主任李枢平在主题报告中指出,促进我国电影由数字化向更高层次的信息化转型发展,推动电影产业信息化是实现电影强国的重要途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高度重视网络化信息化在电影产业的发展应用,正在组织起草制定《中国电影产业信息化发展规划》。李枢平在论坛上介绍了我国电影信息化的发展现状,也分享了他参与起草信息化发展规划的几点思考,强调了即将出台的该规划在推动电影产业信息化有序、快速发展的指导意义,并指出通过顶层设计和合理布局,完成电影发行、放映和管理的信息化体系建设,将使中国电影的技术、管理和运营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合作:电商与电影院

从今年初开始,电商在电影市场的作用有目共睹。“BAT”在电影产业的布局尤为引人瞩目。本届论坛上,主办方特邀微信电影票、格瓦拉等互联网企业,与中影影院投资公司以及金逸院线等代表进行了“大数据时代电商对电影票房的影响”主题对话。在80分钟讨论时间内,专家们不仅对时下热议的互联网、大数据、电商、营销理念等进行了视角独特的看法分享,更对未来数据时代影院、发行、制片等领域的发展前景发表了宝贵意见。论坛的这一“变革”板块也凸显出网络化、信息化对电影行业发展的刺激作用。

电商对中国电影市场的贡献不容忽视。目前,电影市场的关键问题在于影院的空置率居高不下,这需要电商和影院共同努力,一起提升观众的观影体验,让更多观众走进电影院。未来,合作共赢做大市场将成为电商和电影院共同的努力方向。

新增影片推介展映单元

第8篇:电影的起源和发展范文

关键词:水利发电 水电站 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TM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c)-0205-01

水利发电是一种可再生、无污染的清洁能源,水能资源是利用水的的势能、江河的水流量和落差获得电能,而且运行成本低,对提升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都有较高的利用价值。我国的河流较多,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对开发水资源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现如今,世界各国把水利发电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我国近几年水利发电行业也迅速发展起来。

1 我国水利发电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用量越来越大,水能作为可再生能源,发展空间较大。发展水电可以提高环境保护,像煤的燃烧会排放大量的有害物质,造成大气环境污染,核发电有潜在的危险性,会出现核辐射污染。而水力发电属于清洁生产电力,发电成本低,优势显著。随着发展,水电工程建设、水轮发电机组制造、输电等多方面技术也逐渐完善起来。

我国水能资源丰富,据统计,我国河流水能资源蕴藏量达6.8亿千瓦,我国本身的自然资源为水利发电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目前我国已形成一定规模的水力发电厂。由于多方面的自然因素,我国水能资源分布在不同的地区和流域,在开发过程中,应注意合理的利用水能资源。很多水电站是利用河川流量和落差修建起来的,水电厂把水的动能与势能转变成电能。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建成第一座装机容量超过1000 MW的刘家峡水电站,80年代建设的葛洲坝水电站,之后三峡水电站;中国水电建设规模从小到大的不断扩大发展。据2000年统计,全国水电装机已达7000多万千瓦[1]。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开发,我国的水电技术已达到国际水平。

对于水力资源较少的地区,为适应电力系统的调峰,我国开展抽水蓄能发电,并且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比如:广州抽水蓄能电站、江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羊卓雍湖抽水蓄能电站、河北潘家口抽水蓄能电站、山东泰安抽水蓄能电站等。其中,广州蓄能水电厂,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抽水蓄能电厂,抽水蓄能电站的总装机容量达到2400 MW;羊卓雍湖抽水蓄能电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抽水畜能电站。

2 我国水利发电的制约因素

水利发电成本低、运行高,得到快速发展,经过不断的努力,我国水电事业发展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壮大。但水利发电的发展中还存在很制约因素,水电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仍然较低。

(1)高度垄断的电力工业体制阻碍了水电的发展。水力发电是水力和电力的综合运用,但是电力部门的生产运用都是来自火电,形成高度垄断的电力行业。目前,水电资源无法得到优先利用,造成大量的的水电资源浪费。而且水电上网电价也相对较低,发展空间受到限制。解决水电问题最根本的就是要开放电放市场,打破垄断的电力工业体制。还要调整水电上网价,将“还本付息电价”这种单一电量电价结构改为两部制电量电价的分时电价结构[2]。

(2)火电的生产量,与各煤矿的经济效益直接相关。火电长期是我国的主要的用电方式,火电厂与各煤矿存在固定的依赖关系。如果用水电代替火电,火电厂面临压力的同时,煤矿也面临较大的压力,从而造成两方面的经济问题。各单位或部门受到经济利益方面的影响,就会形成保火电、轻水电的局面。这样也造成了大量水电资源白白浪费。

(3)水电是无污染的清洁能源,运行成本低,容易对水电进行调峰和甩负荷。水电机组可以几分钟完成起动或并网发电,对大电网调度上,常常用水电机组做调峰,水量充足情况下以泄洪发电,但对常规时期发电的应用没有重视,造成水电巨大的浪费。

(4)全国水电大量资源集中在西部地区,约占全国水电量的3/4以上,但是西部地区的经济相对落后,而且交通不便。开发难度大,这就导致全国输电网络难以形成,使水电资源不能得到大范围的应用,受到了空间的制约。

从以上几点问题可以发现,制约我国水电事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在思想上没有完全认识接受发展水电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由于建设水电工程周期长、投资大,从当前的经济利益出发,在客观上造成制约水电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宣传水电在我国所有具的重要作用与意义,改变人们对水电的看法,对制约水电发展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3 我国水电发展的前景

水电行业的发展和国家的宏观发展方向和要求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增长,我国电力行业也发生了变化,从近年我国主要的发电方式来看,水电的盈利水平有一定的优势,有较大的开发空间。目前,国家电力系统积极调整电力结构,由过去重点建设火电转为重点开始水电,由过去重点建设径流水电站转为重点建设调蓄性能强的水电站[3]。这表明水电发展得到重视,在开发过程中我们应全面考虑社会经济效益,避免出现浪费现象。水电的优势越来越为人们所认同,优先发展水电已成为国家的电力建设方针。

对于我国西部地区的大量水能资源,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西电东输工程促进了水电行业的发展,同时对能源结构得到优化。目前西部地区建设的向家坝水电站改善了我国电力结构,使能源得到平衡利用。我国小水电资源也非常丰富,分散分布,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而且投资少、修建方便,特别适合在农村和山区,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农村经济增长、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小水电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这样就满足了农村和山区的电力需求。

4 结语

国家电力行业不断扩大,对水电的开发利用越来越重视。水电作为可再生,无污染的清洁能源,可以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解决制约水电发展的因素,提高综合资源的利用率和社会经济效益,合理利用水电资源,避免浪费;开发西部地区,全国能源结构得到优化。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水电技术水平也得到提升与完善。

然而水电的开发利用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对生态环境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像很多水库成为旅游胜地,但是大型水库会对周围局部气候产生影响,也会产生地质灾害,由于水的浸泡会发生严重的坍塌,对附近的居民和耕地都造成危害。还曾有大坝水库因发生地震造成溃坝。另外,筑建水电大坝带来的淹没土地、改变原有生态、影响水生物的生存和繁殖等问题,这都需要有相应的政策和措施,给予妥善处理。

参考文献

[1] 唐伯函.水利发电现状和制约因素的思考[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3(6).

第9篇:电影的起源和发展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知识经济;计算机通信;计算机网络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财富的发现、创造和聚集,而信息则作为一种非常重要财富,决定了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信息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无时不在,其形式多种多样,通过对这些信息的了解,我们才能够熟悉周边的环境,认识世界。然而,并非所有信息都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要对信息加以利用,必须通过一定的设备或媒介,以之作为载体。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产业的兴起,并在很多高科技领域获得广泛的应用,如航天、能源、环境等,其发展趋势则是向着信息技术产业方向发展,信息技术的产业化又反过来深刻地影响着各个专业领域,促进其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

1.从通信技术到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

通信技术起源于19世纪上半叶,以美国的莫尔斯发明的电报为标志。20世纪下半叶初期,世界上的第一部程控交换机由美国人研制出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通信技术向着数字化的方向发展。随着卫星通信技术领域的开拓,通信技术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展。而计算机技术则起源于1946年,以世界上的第一台计算机设备的诞生为标志,该计算机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命名为“埃尼阿克”,虽然这台计算机的体积非常庞大、外形也十分笨重,并且需要消耗卜大的功率,然而其诞生却标志着计算机技术这一项对人类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贡献的发明的问世。自此,科学技术领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同时,计算机在运算速度、存储容量等方面都有所提高,数据处理能力也逐渐增强,计算机所具备的功能也从单一化向着多元化发展。集成电路的发展及软件技术的更新,使得计算机获得更加广泛的应用,逐渐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

2.从晶体管到以集成电路为基础的微电子技术的发展

1948年,世界上第一个晶体管问世,标志着微电子技术的诞生。十年后,第一块集成电路研制成功,成为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被称为是微电子技术的革命,其影响范围十分广泛,在全球造成了轰动性的影响。电子信息系统日益复杂,然而微电子技术的应用,却使得复杂的系统能够在很小的硅片上进行集成,计算机系统的能耗也随之降低,微型化成为电子设备的发展趋势集成电路在微电子技术的带动下,迅速发展起来,集成电路的规模越来越大,而每一个集成电路芯片上所能集成的电子器件数量也日益增多。与此同时,集成电路所需的成本却有所下降或保持不变,这些都促进了微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3.网络技术

1969年,美国首次建立了采用分组交换技术构建的计算机网络,即所谓的ARPANET网络,成为计算机因特网的前身随后,国家科学基金网NSFNET又于1986年在美国建成。直到1994年因特网应用于商业领域,互联网技术发生了质的飞跃,在推动信息技术产业飞速发展的同时,对于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也造成了巨大影响。给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模式。网络技术本身也经历了一系列的革新,逐渐完善和发展起来,不仅带动了互联网服务行业的兴起,还为企业和个人参与全球范围的竞争提供了宝贵的机会。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分析

1.信息技术应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当前,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十分的广泛,逐渐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同时影响着社会的整体面貌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节奏,也随着信息网络的渗透,逐渐发生着变化。工作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革,从传统的每天去公司上班,发展到现在的在家就可以通过网络来办公。此外,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的医疗服务也可以通过远程实现,而网上交友和网上购物更是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2.信息技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原材料和能源、资源的大量投入,是工业社会经济获得增长的基础。尤其是对于传统的工业生产而言,这种加工模式对于资源的使用量非常巨大,且利用率不高,对于能源的消耗也很大,污染比较严重由此而导致的工业污染、资源的短缺、环境的恶化,严重影响着人们所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最近几年,信息科学技术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增长模式,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传统生产方式下高成本、高能耗、高污染的局面获得了有效的改善。

3.信息技术转变了教育方式及教育理念

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日益突出社会发展加速了知识的更新,同时,学校教育只能是人生的一个短暂的学习阶段,因此我们要树立终生教育的理念。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推广和应用,极大地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4.信息技术改变了工业生产的基本工具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工业设计和工业制造中,逐步出现了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先进的设计制造技术,这些技术影响着工业生产,加速工业生产的信息化进程。信息技术大大缩短了计算机设计、制造的时间,促进了企业产品的更新速度,提高了工业生产的效率,提高了经济效益。

5.信息技术影响社会时代以及思维方式

信息技术使社会时代从物质能量生产力转换为信息知识生产力,促进了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型,演变出数字时代和虚拟时代对于思维方式,在早期的工业社会,以现实世界为主,个人以及人脑乃是人类思维的主体,而思维的客体则受到思维主体及社会关系的影响;在信息社会,则以虚拟世界为主,群体以及人机系统乃是思维的主体,并且不再受到思维主体与社会关系的影响。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引发的社会信息化进程正在深刻地改变人类社会,无沦从社会形态、经济增长,还是教育观念等方面,都对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信息技术为各种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便捷渠道,成为社会各阶层进行交流沟通的重要桥梁,为社会的整体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可靠保障,对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方力.现代科技革命中信息技术发展的哲学思考,枣庄学院学报,2006(6)

[2]王晓丹.和谐社会视域下信息技术的人文走向,教育理沦与实践,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