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职业道德试题范文

职业道德试题精选(九篇)

职业道德试题

第1篇:职业道德试题范文

职业道德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并出现相对固定的职业集团时产生的。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的劳动最早只是按男女性别进行分工,所以不存在职业。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出现了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分工,如农业、手工业、畜牧业等职业分工,职业道德开始萌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职业也就越来越多。据记载,中国封建社会初期的周朝,职业被分为六大类,即王公、士大夫等,加起来也不过三四十种,。到了隋朝增加到100个行业,到了宋朝达220行,到了明朝增至300多个。

但是由于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封建等级制不仅限制了职业之间的交往,而且阻碍了职业道德的发展。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又出现了商业、政治、军事、教育、医疗等职业。在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基础上,这些特定的职业不但要求人们具备特定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求人们具备特定的道德观念、情感和品质。资本主义社会时期带来了职业的繁荣。不但先前已有的将德、官德、医德、师德等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而且出现了许多以往社会中所没有的道德,如企业道德、商业道德等等。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又涌现出不少新的职业,如科学咨询、家政服务等。

在古代古籍文献中也是有记载可以追述的。公元前 6世纪的中国古代兵书《孙子兵法・计》中,就有“将者,智、信、仁、勇、严也”的记载。智、信、仁、勇、严这五德被中国古代兵家称为将之德。明代兵部尚书于清端提出的封建官吏道德修养的六条标准,被称为“亲民官自省六戒”,其内容有“勤抚恤、慎刑法、绝贿赂、杜私派、严徵收、崇节俭”。中国古代的医德传统中要求“疾小不可云大,事易不可云难,贫富用心皆一,贵贱使药无别”,是医界长期流传的医德格言。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是西方最早的医界职业道德文献。

二、职业道德的特征

(一)稳定性和连续性

一般来说,职业道德它所反映的是本职业的特殊利益和要求,而这些要求是在长期的反复的特定职业社会实践中形成的。这种由不同职业,不同生活方式长期积累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职业心理、道德传统、道德观念以及道德规范、道德品质,则形成为职业道德相对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二)职业道德的专业性和有限性

鉴于职业的特点,职业道德的调节作用,主要是适用于从事同一职业人员的内部关系和本行业从业人员同其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

(三 )职业道德的多样性和适用性

有多少种职业就有多少样职业道德;但是,每种职业道德又必须具有具体、灵活、多样的特点,以便职工记忆、接受和执行。并逐渐形成为习惯。

(四)职业道德兼有强烈的纪律性

一方面遵守纪律是一种美德,另一方面,遵守纪律又带有强制性,具有法令的要求。例如,工人必须执行操作规程和安全规定;军人要有严明的纪律等等。

(五)与物质利益具有直接关联性

职业道德有时会变成更加具体、明确、严格的岗位责任或者岗位要求,并制定出相应的奖励和惩罚措施,与从业人员的物质利益挂钩,便于对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评估。

三、当前社会中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

(一)信仰危机

曾指出,官员迷信风水,其实就是精神上“缺钙”、意志上“软骨”,不信马列信风水,不问苍生问鬼神。官员信奉风水成风,就是对党忠诚意识的动摇,信仰缺失、转移的表现,是对全党走群众路线事业的破坏。例如高邑县委书记崔欣元听从“风水大师”的指点,在县委大院旁边修建“太阳池”、“月亮池”,寓意“日月同辉”,还买来一架退役的歼6战斗机,把正对县委大院的大马路堵死,据说是寓意升官发财。

(二)标准失衡

一些干部在许多大是大非面前没有统一的标准,不能坚持原则,不敢做出正义公平的判断。甚至为了个人私利,以假乱真,,不敢同邪恶做应有的斗争,一味求和谐,保稳定,忍退让,致使整个社会道德特别是职业道德的底线滑坡。

(三)责任淡薄

当前,社会职业道德滑坡,底线失控,其重要的一点,核心的一点就是责任缺失和淡薄。一些领导干部对自己管辖职权范围以内的事情不能尽职尽责,甚至渎职、失职,更有黑白颠倒,是非颠倒,昧着良心,无人敢于承担应有的责任。例如2013年8月13日,河南省遂平县纪委监察局在暗访时发现,县行政服务中心卫生局窗口工作人员牛建民、人社局窗口工作人员王栖、规划办窗口工作人员张海分别在电脑上玩游戏、看电影。

(四)缺乏公仆意识

在现实中,有些党员干部处处显示出他有高人一等的优越感。有的是思想严重,高高在上,滥用权力,脱离群众,不负责任,服务意识的淡化,在权力运作中拘私舞弊,,亲近疏远,就易避难,脱离群众。 举例1:青海省海东市公安局刑警支队民警马生魁被抽调到化隆县昂思多镇派出所开展“双百”行动,在工作期间对待群众态度恶劣,引起群众不满。

(五)享乐主义成为时尚

一些党员干部存在玩世不恭,超前消费甚至奢侈浪费甚至在一些经济困难地区也有挥金如土,暴珍天物的现象存在。

例如2013年8月,农业部查处了某直属单位主要负责人工作调整后,新任负责人不顾单位发工资都很困难、前任负责人所使用的办公家具都能正常使用的实际情况,却为自己购置一套总价3万多元高档办公家具问题。

(六)缺乏道德自律意识

有相当一部分党员干部他们不愿钻研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也开始淡化,这些人失去了国家公务人员应有的政治立场、政治坚定性和政治警惕性,往往经不起物欲的诱惑,金钱的腐蚀和美色的考验。

(七)、问题

当前国家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千部而言,其中一大态势就是公权滥用、、贪污贿赂犯罪的蔓延势头,在有些地区和部门还没得到有效遏制。

例如2011年至今,已经发生多起“高校腐败”案件,其中包含多所“211院校”,且多数涉案问题与高校基建相关。

(八)浮夸和弄虚作假之风泛滥

当前浮夸和弄虚作假之风有愈演愈烈之势,欺上瞒下,搞形式主义。为求升迁,不讲良心道德,置党性原则于不顾,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搞短期行为和贴金工程;政绩工程,面子工程。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上级乃至中央决策的准确性,甚至导致决策失误,危及国计民生,阻碍现代化建设进程。例如在安徽部级贫困县灵璧县,长达8公里的景观大道两侧共有3排路灯,采用唐代宫灯样式路灯每隔30米一盏,合计近千盏,一年就要“亮”掉约300万元电费。

四、解决职业道德滑坡道问题的有效途径

要防范和治理公务员可能出现的道德失范,必须从改变公务员的传统观念,在思想上有正确的认识、从加强行政立法和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监督体系等多方面入手。

(一)加强理念教育 坚定理想信念

在我国加强党员干部职业道德建设的实践中,要切实抓好思想理论建设的根本,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引导公务员干部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和“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贯彻中央提出的整风精神,聚焦“”问题,确保公务员思想道德建设落到实处,取得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

(二)切实提高公务员职业素质

首先在政治上要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对党和人民忠诚,能认真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搞好各项工作。其次是要有主人翁责任感的敬业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保持高昂的热情和干劲。第三,要有精益求精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要通过一定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来实现。要提高公务员的综合素质,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实实在在去做。

(三)完善道德规章制度和权力监督制度

加强公务员一系列制度建设,使道德建设融入到制度建设当中,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公务员任用、升迁、奖惩等相关制度。同时,要不断改革和完善各种利益表达渠道和机制,确保民众利益表达的畅通无阻,避免利益主体之间的误解影响对政府的信任,要实行考核,考核是手段。要按相关政策、文件实行考核,定标准,定等次。通过考核,把影响职业道德建设的不正当行为控制在萌芽状态。

(四)建立强有力的绩效评价和奖罚条例

职业道德建设要深入持久,还必须兑现奖惩。对职业道德建设的结果,要在考核的基础上按相关政策、文件奖惩到位,否则就起不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还会使人感到是走过场。

(五)坚持德治法治相结合

对一个国家的智力来说,法制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依靠权威性和强制性的法律,可以使人在法律监督的范围内,不做违法的事,但是不能有知善知恶的荣誉观念。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2篇:职业道德试题范文

关键词:高校;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职业道德是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在履行职责活动中应具备的道德品质。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指为了使高校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能履行会计职业道德义务,遵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高校学生进行的相关教育活动。高校会计专业的学生是国家会计队伍的预备人员,是未来会计工作的后备军,他们是否具备会计职业道德,将直接影响到未来会计工作的好坏。高校作为会计人才的摇篮,作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对培养学生会计职业道德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若重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将会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和习惯奠定基础。然而,当前许多高校都十分重视对学生会计专业知识的传授及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对学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却重视不够。因此,加强对高校在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势在必行,研究当前高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会计专业课程结构设置中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缺位。会计课程结构是指会计专业在规定的学习期间所学全部会计课程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按照培养高级人才的要求,会计专业的课程由会计基础课程、会计必修课程和会计选修课程构成。高级会计人才应该是同时具备良好专业知识、技能和高尚的会计职业道德的综合体。所以,高校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和结构的完善要同时注重知识的传授和道德的培养。而当下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许多高校没有将会计职业道德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开设。例如,笔者所就读的高校,会计专业就没有开设专门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在会计专业开设的所有课程中只有《思想道德修养》或《道德与法》涉及职业道德教育的问题,而且安排的课时也少(一般4-6课时),并由非专业教师讲授。国家会计学院的一项曾有调查:你所在的学校有会计职业道德课吗?回答有的占20.27%,回答没有的占56.75%,回答有内容而没有单独课程的占22.98%。[1]沈阳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的一项调查显示,80.1%的在校学生没有学习过会计职业道德课程。[2]以上情况说明,多数高校会计专业没有设置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处于缺位状态。

2.会计专业教材建设中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存在缺失。同经管类专业及其他文科类专业相比,会计学科专业性强、自成体系,所以无论学校还是学生,都更加关注会计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没有重视。与此相对应,在会计专业的教材建设和教学内容上普遍存在着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缺失。与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对在校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不仅有许多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著作和教材,而且发行量大的教材都有相当篇幅的会计职业道德知识的论述相比,我国目前各高校的会计教材很少涉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内容,而专门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材更是少之又少。《会计学原理》和《审计学》两门课程虽然涉及了一些会计职业道德和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内容,但前者只是介绍了少量会计法规和《会计法》中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4],内容显得空洞苍白,后者虽然在职业道德一节讲解了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基本原则,但因教学大纲的限制,课时安排非常少。以上情况无疑会使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失去先天基础。

3.会计专业教师队伍中会计职业道德教师的缺乏及会计专业教师自身的缺陷。会计教师对进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会计人才、发展会计事业负有重要职责。会计教师和其他教师一样,在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应该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然而,目前高校会计教师的教学结构却存在一定的缺陷,这种缺陷表现在:高校会计专业的教师一般分为基础课程教师(主要讲授英语、高等数学等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教师(主要讲授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等专业课程),而根本没有专门对会计专业学生进行会计法规、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师,即在会计专业教师队伍中专门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师缺位。这种会计教师队伍的结构缺陷,使得会计专业学生在会计法规、会计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知识的先天不足。另外,一些会计专业教师由于自身素质问题和本身会计职业道德意识不强,因而对学生进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意识也模糊,导致不能在会计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和会计专业技能的培养过程中对学生渗透会计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

4.各种会计专业的考试中会计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缺乏。针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各种考试,如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电算化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研究生考试等,主要都是考会计专业知识,而较少涉及会计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而且内容分值较小。调查发现,会计专业学生在校的一大部分时间用于准备各种会计考试。以笔者就读学校为例,少数人在大一下学期即通过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部分人大二下学期、大三上学期通过,大三下学期以来,部分人忙于考研、部分人准备注册考试。这说明会计专业的在校生格外重视各种会计考试,也说明各种会计考试对会计专业的在校生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正是因为这些考试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其内容、分值的匹配才应该更趋合理而不应该发生偏斜,但是,当下此类考试的导向却发生了严重的偏斜――偏重会计知识和理论的内容,而较少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以注册会计师考试为例,考试科目有《会计》、《审计》、《经济法》、《税法》、《财务成本管理》、《公司战略与成本管理》,可以说涉及会计及相关领域的所有内容,而涉及会计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几乎没有。[3]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中,涉及会计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也很少,分值也很低。在这样的考试引导下,学生为了通过考试很自然会把学习重点放在会计专业知识上而忽视会计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学习。

二、加强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1.改革现行的会计学科课程体系,增设会计职业道德课。针对高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缺少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缺陷,高校应调整会计专业教学计划,增设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并有计划地将其纳入会计专业教学体系中,使其成为会计专业课程的组成部分。具体讲就是,把会计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会计法规教育等课程定为会计专业学生的必修课,通过这些课程的开设,向在校大学生灌输会计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帮助会计专业学生树立会计职业道德观念。只有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纳入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并将其定为专业必修课,才能引起方方面面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才能使其在高校会计教学体系中获得应有的地位,并在师资、教学条件和教学时间等方面得到保障,从而不断提高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最好安排在大学四年级,因为此时学生已系统地修完了各门会计专业主干课程,对会计理论、技能和知识有了较全面的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再结合案例系统地讲授职业道德,就可以广泛地涉猎企业财务、税务、审计、电算化等内容,这样既能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使学生拓宽知识面;在提高学生会计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能提高其政治思想水平和法制观念,从而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帮助他们形成职业道德观念和良好的职业品质。

2.加强会计专业教材建设,丰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针对目前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教材的缺乏,国家应积极组织会计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和高校教师,结合会计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道德困境和典型案例,共同研究编写专门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教材,以供各高校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时选用。同时,应积极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对会计专业现有核心课程的教材进行修订,以增加相关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并选编相对应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对其中的道德难题进行讨论,使学生在掌握会计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加深对相关职业道德要求的领悟,从而促使学生在将来按照规范要求进行道德自省。在目前还没有专门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教材出版的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会计专业教育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即在讲授会计专业课诸如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税法等每一门课的过程中,结合具体情况融入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比如在学习《中级财务会计学》的会计要素――资产中“现金”、“银行存款”时,教育学生自觉维护财经纪律,严格遵守银行结算制度,加强企业货币资产的管理,保护国家财产的安全与完整,从而培养学生强烈的制度意识。

3.完善高校会计专业教师结构,加强会计教师队伍建设。会计专业教师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可以说高校会计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启蒙教育,对会计专业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形成良好职业道德品质,成为具有高素质、高风尚的会计人才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建议设置会计专业的高校一方面要培养专门讲授会计职业道德、会计法规课程的教师,以弥补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的缺陷,完善高校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一方面也要特别注重对现有岗位上的会计教师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要培养他们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因为道德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如果教师本身不重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或者教师的言行反映出教师本身的职业道德水平低,就会对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4.发挥考试的引导作用,在各种类型的会计考试中增加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针对当前各种会计考试内容中会计职业道德内容少、分值小的情况,今后国家应该在各种会计考试中增加会计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提高会计职业道德方面的分值,以便通过各种类型的会计考试引起人们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视,从而发挥会计考试在建设和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功能。应该说,学校平时的期中、期末考试就应该把对会计职业道德内容的考试和对会计专业知识的考试以及会计专业技能的考核放在同样的位置,比如增加会计法律制度、会计职业规范、会计道德修养方面的考试内容,并增大这方面的分值,以便通过平常的考试,让学生在心底感受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在各种会计考试中增加会计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和分值不能仅是走形式,重要的是要通过考试在学生中产生一种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 马颜玲,黄云明.应加强和改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J].经济论坛,2004,(15):121-122.

[2] 陈祺,戴蓬军,马正凯.会计专业学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情况的调查研究[J].财会通讯,2005,(9):88-91.

第3篇:职业道德试题范文

【摘 要】工学结合是五年制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一种新型模式,这种模式下学校和企业紧密结合,使学生逐步由“学校人”向“职业人”过渡。文章即以工学结合模式下五年制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为研究目标。分析了此模式下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探讨了当前职业道德教育效果不佳的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工学结合模式下五年制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路径。

【关键词】工学结合;五年制高职;职业道德教育

工学结合是新时期五年制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一种新型模式,它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教育对象为学生,参与主体为学生、企业、学校,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综合性技术、技能人才。它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以职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载体,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校外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这种教育模式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这种学习模式在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同时,也给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带来了新的压力。提高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时效性成了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

一、工学结合模式下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职业道德作为社会道德在职业活动领域的具体体现,是维系企业人际关系和协调社会利益的准则。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在现代企业成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职业道德是人们在从事社会职业,履行职业职能的过程中所应当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行为准则,包括人们的职业道德认知、职业行为规范、职业认同、职业责任感、职业成就感等方面。在现代化大生产中,职业道德对于维系人们职业人际关系、提供符合社会标准的产品和服务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证。

实践中,企业在招聘过程中,更加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责任意识、奉献精神等。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培养合格的劳动者要求学校创新职业道德教育路径,优化职业道德教育机制、提升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五年一贯制高职学生为初中毕业入学,年龄相对来说较小,且多数为独生子女。这些学生客观的存在着学习基础较差,欠缺良好的习惯,初中教育阶段过分的应试教育培养模式忽视学生的道德教育培养。这些因素使高职学生社会辨别是非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对于引导学生克服社会适应冲突,应对复杂的生活工作环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积极的意义,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当前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职业道德对于企业发展和学生自身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已经越来越受重视,企业在招聘员工时重视考察员工的职业道德和思想品德。学校也开始正视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并不尽如人意,存在很多问题,具体来说有以下方面:

(一)职业道德教育认识缺位

学生职业道德是学生的隐性素质,考察隐性素质相对来讲较为模糊。相对于职业道德的隐性素质,学生的显性职业素质考察较为便易。比如学生的职业技能,可以用学生的技能证书来考察。企业在招聘时虽然重视职业道德,但由于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考察具有偶然性和长期性而难以考察。而学生的职业技能素质具有明显性,考察起来方便、可靠。在职业道德难以考察的基础上,企业招聘时一般以职业技能为主要考察手段。职业技能的高低成为学生就业难易的标准之一。当前情况下,职业教育也是一种应试教育,只不过这种应试教育是应学生就业而试。在此背景下,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工作的重心偏向于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对于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显得有心无力,认识不够深刻,资源分配不均。

(二)职业道德教育方式落后

当前学校职业教育的手段停留在课堂教育中。即使是课堂的职业道德教育也存在不足,高职院校很少将职业道德作为独立的一门科目来讲授。职业道德教育没有独立的课程、没有专门的教材,更没有专业的教师。一般情况下,职业道德教育是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章节或者一个部分,教师讲授时轻描淡写,甚至有些五年制高职学院不开设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对于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仅在实习前由班主任在讲述实习注意事项的时候谈一谈。职业道德的考评更是流于形式,甚至完全缺失。当前对职业道德的考评主要体现在学期末德育期末考试上,高职德育期末考试多采用开卷考试,以卷面分为评分标准。学生遇有职业道德考评的试题,抄抄而已。由于社会的宣传,学生明确的知道何种行为是符合职业道德的规范,何种行为违反职业道德规范。但职业道德教育的重点不是提高职业道德认知而是深化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同,内化为学生的职业意识,规范学生的职业行为。

(三)教师行业职业道德缺乏

教师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教育教学效果的好坏,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当前,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师资队伍较弱,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个人的职业道德水平,我们相信绝大部分的教师在教育岗位上面都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但是教师本人的教育职业道德并不代表着教师拥有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素养。我们认为,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校培养的学生是贴近行业,贴近工种的劳动者,职业道德在具有共性的前提下,也具有该专业、该职业的特殊的职业道德。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目前主要由德育教师承担,但是职业院校的德育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对于该行业的职业道德行为缺乏系统精深的认识。

三、优化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路径

(一)提高职业道德认识、更新职业道德教育观念

优化职业道德教育的前提在于提高职业院对于职业道德教育的认识,更新职业道德教育观念。教育主管部门充分认识到了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还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学校应该从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长远利益考虑,摈弃传统的职业教育“应试”观。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

(二)优化职业课程设置、创新职业道德教育手段

职业道德应脱离思想道德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讲授,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应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既注重职业道德的共性,也突出行业规范的个性。工学结合模式下,职业院校学生的教育突破了传统的单一的学校教育,将学校与企业结合起来,在职业道德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既要突出职业道德的共性,也突出与学生专业相符合的行业职业道德规范的特性。首先,应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基本规范教育。加强学生对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基本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让学生树立基本的职业规范。加强学生诚信教育,培养学生诚实守信,信守诺言的优良品质。其次培养学生的职业礼仪和团队意识。职业礼仪对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具有重要作用,要加强学生的职业礼仪教育。团队意识是21世纪最重要的素质之一,要加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再次,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应注重学生行业规范的培养。结合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今后可能从事的行业。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学生对行业规范的认同,提高行业职业道德。

(三)加强校企联动,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性

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学校与企业紧密联合,在学校开设的课程中,就融入了企业的实际工作,在学校的教育过程中添加了企业的文化因素。学生有机会进入到企业进去实践学习。学生“学校人”和“企业人”双重身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一方面学校应该在课程设置中加入优秀企业的企业文化,结合实际企业提高学生对企业的认知,增强对职业精神、职业规范、职业素质等的了解。学校还应该定期聘请企业中技能强、职业道德水平高的师傅给学生讲授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学校和企业应经常就学生的日常表现,思想动态等一些问题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做到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企业还应做好实习学生的日常表现记录,以便把学生实习情况全面细致的反映给校方,使校方能针对性的解决学生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学校老师和企业人员的双重教育,两种育人环境的熏陶,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完成由学生到职业人、社会人的角色转变。有利于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

(四)建立客观、公正、科学的职业道德评价体系

应建立对学生日常行为起导向和规范作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的道德评价体系。在评价方法上,做到知行结合,侧重考查学生职业道德的实际效果和长远效应。对学职业道德的评价,既有理论知识的考查,更注重行为表现的考核;既有期末的总体考核,更着重学生平时表现的具体评价,让职业道德的考核评价从小事做起、从基础抓起,从学生的一言一行抓起,持之以恒,杜绝单纯地看考试成绩或仅凭教育者的主观印象评价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 郭玉莲.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及对策[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1).

[2] 王珏.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3] 于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10(9).

第4篇:职业道德试题范文

[论文摘要]屡屡发生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摆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学校作为培养会计人员的主要机构,在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文章在调查的基础上,强调了对会计专业学生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紧迫性,并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

会计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在经济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现代会计经过近60年的发展,职业技术有了巨大的进步,但技术的进步却并未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从美国的“安然”事件到我国的“银广夏”事件,都说明了一个问题: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高过会计职业技术。作为会计人员的主要来源——学校,在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上起着重要作用。

1对学校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调查

为了解学校在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方面所做的工作及其实际效果,笔者进行了两项调查。

1.1调查学校是否开设了有关会计职业道德的课程

通过对所在城市开设会计专业的4所职业院校的调查,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开设法律道德或法制教育课程的有4所,且都安排在第一、二学期;开设技能实训类课程的有4所;开设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课程的有2所(都安排在第五学期),每学期安排过一次有关会计职业道德专题讲座的有1所,没有一所学校专门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课程。

1.2调查本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习会计职业道德相关课程后的实际效果

调查分两组进行,第一组的对象为一二年级未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153位学生,第二组的对象为三年级参加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107位学生。调查结果显示:是否参加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成为学生接触会计职业道德的标尺,但这仅仅是形式上而已,大部分学生是出于考试需要,并未在思想层面认知;学校开设的法律道德等课程未能达到向学生传导会计职业道德信息的效果;学生对会计工作情境缺乏认识,认为“会计诚信”离自己很远;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越来越被社会“同化”。这一调查结果表明学校对会计专业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有待加强。

2原因分析

2.1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尚未真正融入专业教学体系

学校在会计专业教学计划安排中,过去主要强调会计理论知识,侧重学历教育,后来通过示范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引导,开始注重对师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训课程所占比例得以提高,出于验收和就业需要,“考证”成为学校教育的又一侧重点。但对学生职业道德修养的培养,还仅停留在枯燥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层次上,造成学生片面追求实用和自我专业价值,使今后在实际工作中的职业道德培养失去了先天基础。

2.2缺乏浓厚的会计文化氛围

学校的专业文化建设重形式、轻实质,通常的做法是挂几幅会计名人像、贴几句会计法规、布置一间展室,学生在入校时参观过一次后就大门紧锁。而日常教学工作围绕考试考证转,学生管理工作围绕校纪校规转,课外活动围绕文娱体育转,没有将教育教学及学生活动与会计职业道德培养有机结合,达不到文化熏陶、潜移默化的效果,无法提升学生对专业的认识。

2.3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与专业脱节,教学形式陈旧

学校开展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以思想道德及法制教育为主,一方面理论性强、不易理解,另一方面,课程内容没有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文化层次,与会计专业也缺乏紧密联系,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大部分的职业道德教育在“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和教师反复说教的情境下开展,形式僵化,学生被动接受,其结果自然是“左耳进右耳出”;多媒体教学化身为放法制录像;难得有一次案例教学,又由于案例简单、缺乏新意、答案一目了然而变得无思考价值,学生自己都觉得参与讨论“太过幼稚”,也就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

2.4社会现象冲击学校道德教育

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但社会风气却变差了,不良的社会风气对学校德育造成了强大的冲击,真善美的学校教育和假恶丑的社会现象形成了两种对立,这对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的青年学生来说,很容易导致他们道德情感的迷失。

3加强学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措施

3.1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专业教学计划

学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职业道德教育摆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将“法律道德教育专业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渐进教育理念运用到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中,设置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系列课程。通过“职业生涯与规划、法律道德、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经济法、会计法、就业指导”等课程的开设,循序推进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3.2加强学校专业文化建设

要努力开拓新形势下学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大力推进校园专业文化建设。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到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文体活动各个方面,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3.3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中

在开展专业理论教学时,教师除了对专业知识进行讲解外,还应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力,融入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例如,出于粉饰会计报表的目的,将本应费用化的利息支出进行资本化,就会虚增当期利润。教师应指出,这是会计制度所不容许的,要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抵制这种违法行为,使知识的外延得以延伸,陶冶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情操。积极开展校内实训教学,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实训中要注意变换学生的岗位角色,使学生熟悉实际工作中的业务处理流程,了解各岗位的职责要求。学生只有亲身实践,才能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会计职业道德知识。超级秘书网

同时,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并将实践中遇到的有关职业道德问题加以整理,作为案例教学的内容,补充教材的理论知识,化解学生在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认知矛盾,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3.4革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手段

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指导学生阅读会计方面的报刊、书籍,浏览会计专业网站,将其纳入过程评价,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有关信息,让学生了解真假会计信息的识别方法,学会如何自觉抵制经济利益的诱惑,使学生树立“诚信为本”的思想,强化会计职业道德观念。聘请优秀的会计、审计人员及法院工作人员作为外聘教师,通过授课、专题讲座、参观等形式,对工作中的业务处理技巧和经济案例进行剖析,让学生了解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达到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和警世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项怀诚.会计职业道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江苏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研究编审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3]王合喜,董红星.会计职业道德问题研究[J].财会月刊,2004(2):34-36.

第5篇:职业道德试题范文

基本作法是:全范围、全方位进行教育。

基本经验是:以点带面,以典型带动全体。

二、进行职业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选择的主要载体、形式及途径。

主要内容是:1、形势任务教育;2、印发《职工职业道德建设》行为规范,人手一册。3、大力弘扬企业精神,即团结高效、勤奋务实、开拓进取、争先创优。4、开展“精品工程”即包括生产精品,也包括职业行为精品。最终达互提高职工综合素质和企业竞争能力的目的。5、“素质达标”进行职工职业道德教育考试,每年进行两次,上下半年各一次,实行百分制,成绩计入“曙光工程技术处职工素质达标考评卡”。参加考试人员不全或考试不合格率在20%以上的单位,取消年度双文明先进集体评审先进资格。通过考试对全处每一名职工进行督促。6、基层定期向党群部门汇报职工职业道德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和解决。

载体和途径:对全处每一名职工都进行职业道德建设,通

过各种形式,如形势任务教育、现身说法、家庭美德教育、公民十不准、岗位基本操作规则等基本途径,对职工进行深入的职业道德教育。

三、职业道德建设对促进企业发展的主要作用是什么,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什么?

对促进企业发展的主要作用是:1、提高全体职工的综合素质,进而提高职工的岗位竞争力,增强职工爱岗敬业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2、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只有人的素质提高了,才有抵御市场风险的抗击力,才有真正赢得市场的根基。3、促进企业长远发展。4、维护企业的健康、稳定与发展。

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什么:

四、各层次职工对全社会职业道德建设的认识、看法、意见和要求。

由于我处对全民职业道德建设开展的深入而持久,目前,职工对职业道德建设普遍深入人心,绝大部分职工认为进行职业道德建设有一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还有少部分职工对此不十分理解,认为进行道德建设是个人行为,与企业无关,我只要把活干好了就行为,这种思想还在一

定范围内存在。

五、改革开放以来,职工职业道德观念与以前比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我们的职业道德建设工作是加强了还是削弱了。

从各方面的了解和调查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人们的经济意识增强,职工职业道德建设与以前比在一定程度上是降低了,但可喜的是从国家到地方到企业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国家已经出台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各企业也相应出台了相关文件和要求,在这方面,我们的职业道德建设工作在很大程度是加强了。

六、目前在职业道德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怎样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

存在的主要问题:1、认识上不到位;2、不遵守职业道德的行为还在一定范围存在;3、教育方法上还比较片面和单调。

第6篇:职业道德试题范文

1.国家统一司法考试中法律职业道德考核的分值偏低

从2002年开始,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将法律职业道德纳入考试范围,但是考核的分值始终徘徊在5分左右,与其他的内容动辄几十分相比较很难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很多高校在确定本校的法学专业教学计划时主动向司法考试中考核内容较多的科目倾斜。暂且不论这种做法的对错,但在实践中却直接导致了法律职业道德课程的虚设,甚至有的高校根本就不设这门课程。有关法律职业道德的内容,却在法理学、诉讼法或者司法制度概论等课程中讲解。这一点也显示了法律职业道德课程在高校法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地位较低。此外,很多高校在法学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作为必修课,但没有专门设置系统学习法律职业道德的课程。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主要是讲解公共道德的课程。法律职业道德虽然属于道德的范畴,但不同于公共道德。法律职业道德具有主体的特殊性、规范的明确性和具有较强的约束力的特征。法律职业道德适用的主体主要是专门从事法律工作的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等法律职业人员,对于非法律职业人员没有约束力。法律职业道德不能停留在一般道德准则层面,必须形成具有明确权利义务内容的、具体的标准和可操作的行为规范。如我国最高人民法院的约束法官行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最高人民检察院通过的约束检察官行为的《检察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试行)和中华律师协会通过的约束律师行为的《律师执业行为规范》(试行),这些基本规则都对相关法律职业的道德作出了特别的要求。而且,这些规范均具有实质性的约束力。如果违反了职业道德规范,均要求追究相应的纪律责任,甚至是法律责任。所以,思想道德修改课程不能完全取代法律职业道德课程。再加上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效果欠佳,根本不能满足法学专业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要求。

2.法律职业道德领域的专业研究人员较少,师资缺乏

目前在法律职业道德领域内进行专业研究的人员较少,各高校中从事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师资严重缺乏。这也直接导致法律职业道德课程开设的困难。部分高校在法学教学计划中将法律伦理学作为法学选修课程。但是因为缺乏专业的师资,该课程一直没有真正开设。有些高校虽然开设了该课程,但是多由法理学或诉讼法学方面的教师担任主要教学工作。这些人员没有真正研究过法律职业道德,因此,该课程的教授也只能限于对有关职业伦理规范的讲解。另外,法律职业道德课程方面的教材和资料也相对较少,对于该课程的开设也有较大的影响,直接制约了法学本科阶段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发展。

二、完善法学本科阶段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措施

1.明确法律职业道德在法学本科阶段的目标和定位

我国目前司法改革中提到了“审判分离”,对于司法官不但要求具有成熟的司法经验、深厚的法学知识背景和一定的修养,还要求司法官具有公正清廉、忠于法律的职业道德。法律职业道德是法律职业者必备的素养之一,因此,法学教育必须重视法律职业道德的教育。我们应该改变目前对法律职业道德的忽视态度,在设立法学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时,明确法律职业道德的内容。在确定法学本科专业核心课程时,法律职业道德应该成为核心课程之一。

2.加大法律职业道德在国家统一司法考试中的考核比重

设置法律职业道德门槛法律职业道德一直是各国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对法律职业群体具有重要的意义。英国大学的法学院除了比较重视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训外,还有重点地安排教学计划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道德、法律伦理、职业素质、律己意识等。美国大部分州要求学生在获得律师职业资格之前必须通过律师职业道德考试。在通过律师职业道德考试和律师资格考试后,美国法科毕业生仍须通过由各州律师公会主持的“道德品格”考察和面试才能宣誓成为正式律师。与英美等国家对法律职业道德的要求相比较,我国对法律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是比较低的。就律师职业来说,只要品行良好,没有因故意犯罪受过刑事处罚和被开除公职、吊销律师执业资格,就可以取得律师执业资格。没有对法律职业道德做特别的要求。这也直接导致了法律职业道德课程在实践中得不到重视。因此,笔者建议应加大法律职业道德在国家统一司法考试中的考核比重,提高相应的分值,改变目前各高校中不设或者虚设法律职业道德课程的现状。另外,在取得有关职业资格和执业资格时,提出高于普通大众公共道德的要求。

3.探索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法律职业道德课程的教学效果

法律职业道德的教学必须使法律职业道德要求内化成法律职业人人格的一部分。虽然不同的法律职业,具体的职业道德并不完全相同,但法律职业道德包括忠于法律,忠于职守,廉洁公正以及行为端正自重等,这是法律职业共同体共同遵守的职业伦理。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地对学生进行伦理道德说教,而是应该通过收集大量的法律实践资料,创设生动的法律职业场景,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大学本科阶段是法律职业道德培养和教育的关键时期,是法律职业人形成法律职业道德的重要阶段。在教学方面上,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模拟法庭和法律诊所等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道德情感体验的环境,使法律职业道德真正内化成他们的信仰。此外,也可以聘请具有较高的法律威望的专业人士为学生做法律职业道德方面的专题讲座,提高学生的道德认同。

4.培养法律职业信仰法律职业

第7篇:职业道德试题范文

一、中职生思想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中等职教生的思想问题是有其根源的。众所周知,到中职学校就读的学生,基本上是初中考不上高中或者高中考不上大学的学生。这些学生在初中或高中时因为成绩差往往会被老师暗中放弃,任其自由发展,放任自流,久而久之,这部分成绩差的学生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会养成很多不良习惯。这种现象在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体系中很普遍。由于教师对学生的放弃就导致了学生的思想落后,于是就出现了来中职学校就读的学生成绩、思想双差的局面。又由于职业学校只培养学生一门技能,忽略了思想教育,所以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很难在工作岗位上生根,于是产生了前面所说的就业不稳定现象。那么,中等职业学校如何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呢?这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了。

二、提高中职生道德修养水平的理论依据

1. 中等职业学校加强对学生道德修养的指导是促进职业教育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经济的发展靠企业,企业的发展靠技术人才,而相当一部分技术人才的培养靠职业教育。职业学校只有把学生的个人道德修养水平提高了,将来他们在工作中才能爱岗敬业,才可能成为企业骨干,从而为企业做出贡献。只有这样,职业学校才能算是为社会的进步起到了作用。

2. 中等职业学校加强对学生道德修养的指导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要求培养人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全面发展,而我们的职教学生恰恰在道德修养这个方面有缺欠之处,那么毫无疑问,我们把它补上。

3. 中等职业学校加强对学生道德修养的指导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一个人生理上的成熟并不代表思想上的成熟,一个人有了技能,也并不代表他有了工作,有了工作,也并不代表他能在岗位上干出成绩。只有他的道德修养水平提高了,才能说明他成人了。再加上他所学的一技之长,我们才可以说他成材了,将来可能会成功。

三、提高中职生道德修养水平的具体措施

1. 明确道德修养指导的教育思想。以面向市场、服务学生、服务企业、服务社会为宗旨。从生活实际出发,选择典型的中华美德故事以及现代企业人才的先进思想进行正面引导和教育,从而使学生对人类文明的思想内涵由感动到感知,由感悟到效仿,最终达到思想觉悟的自觉提升。

2. 确定道德修养指导的教学目的。道德修养指导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提升学生的人格。既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要面对现代社会和未来世界的需求,充分塑造其健康个性,以满足经济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需求。

3. 确立道德修养指导的基本原则。道德修养指导要充分注重熏陶渐染、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把唯物主义理论观点有机的融入到典型的事例材料之中,做到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教育性于一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用提高的思想指导生活实际行动。还要充分结合新时代的特点,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创意意识和创新精神,及时给予正确引导。

4. 圈定道德修养指导的内容。道德修养指导的教学内容,应包括情感教育、诚实守信教育、人生观价值观、责任感使命感教育。内容既要涵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又要具有时代精神。

5. 选择道德修养指导的基本方法。以开源导流、对比评。价、合作探究等方式作为道德修养指导的基本教学方法。围绕主题,确立话题,以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为例进行讨论,从中探讨做人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以古今中外成功人士的事迹为材料,陶冶情操;开展生动活泼的主题活动,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素质。

6. 确立道德修养指导的评价方法。道德修养的评价方法。分为笔试评价和行为评价两个方面。笔试评价以卷面考核的形式出现,主要考查学生修养方面的知识积累和思想成熟过程,感情变化等。行为评价以日常观察了解为主,掌握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操行评定。笔试评价和行为评价两者要互相弥补,做到相辅相成。

四、提高中职生道德修养水平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 要本着“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理念,结合企业用人需要和学生思想实际状况进行指导。

2. 要圈定好道德修养指导的内容。充分考虑学生思想品质方面的漏洞,还要考虑到事迹材料的新颖性和时代性。

第8篇:职业道德试题范文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 学校 专业文化

 

会计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在经济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现代会计经过近60年的发展,职业技术有了巨大的进步,但技术的进步却并未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从美国的“安然”事件到我国的“银广夏”事件,都说明了一个问题: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高过会计职业技术。作为会计人员的主要来源——学校,在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上起着重要作用。 

 

1 对学校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调查 

 

为了解学校在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方面所做的工作及其实际效果,笔者进行了两项调查。 

1.1 调查学校是否开设了有关会计职业道德的课程 

通过对所在城市开设会计专业的4所职业院校的调查,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开设法律道德或法制教育课程的有4所,且都安排在第一、二学期;开设技能实训类课程的有4所;开设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课程的有2所(都安排在第五学期),每学期安排过一次有关会计职业道德专题讲座的有1所,没有一所学校专门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课程。 

1.2 调查本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习会计职业道德相关课程后的实际效果 

调查分两组进行,第一组的对象为一二年级未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153位学生,第二组的对象为三年级参加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107位学生。调查结果显示:是否参加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成为学生接触会计职业道德的标尺,但这仅仅是形式上而已,大部分学生是出于考试需要,并未在思想层面认知;学校开设的法律道德等课程未能达到向学生传导会计职业道德信息的效果;学生对会计工作情境缺乏认识,认为“会计诚信”离自己很远;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越来越被社会“同化”。这一调查结果表明学校对会计专业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有待加强。 

 

2 原因分析 

 

2.1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尚未真正融入专业教学体系 

学校在会计专业教学计划安排中,过去主要强调会计理论知识,侧重学历教育,后来通过示范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引导,开始注重对师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训课程所占比例得以提高,出于验收和就业需要,“考证”成为学校教育的又一侧重点。但对学生职业道德修养的培养,还仅停留在枯燥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层次上,造成学生片面追求实用和自我专业价值,使今后在实际工作中的职业道德培养失去了先天基础。 

2.2 缺乏浓厚的会计文化氛围 

学校的专业文化建设重形式、轻实质,通常的做法是挂几幅会计名人像、贴几句会计法规、布置一间展室,学生在入校时参观过一次后就大门紧锁。而日常教学工作围绕考试考证转,学生管理工作围绕校纪校规转,课外活动围绕文娱体育转,没有将教育教学及学生活动与会计职业道德培养有机结合,达不到文化熏陶、潜移默化的效果,无法提升学生对专业的认识。 

2.3 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与专业脱节,教学形式陈旧 

学校开展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以思想道德及法制教育为主,一方面理论性强、不易理解,另一方面,课程内容没有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文化层次,与会计专业也缺乏紧密联系,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大部分的职业道德教育在“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和教师反复说教的情境下开展,形式僵化,学生被动接受,其结果自然是“左耳进右耳出”;多媒体教学化身为放法制录像;难得有一次案例教学,又由于案例简单、缺乏新意、答案一目了然而变得无思考价值,学生自己都觉得参与讨论“太过幼稚”,也就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 

2.4 社会现象冲击学校道德教育

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但社会风气却变差了,不良的社会风气对学校德育造成了强大的冲击,真善美的学校教育和假恶丑的社会现象形成了两种对立,这对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的青年学生来说,很容易导致他们道德情感的迷失。

3 加强学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措施 

 

第9篇:职业道德试题范文

关键词:弹性教学;职业道德;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一、目前我国高职会计教育现状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会计教学的培养目标是会计教学中的首要问题,它直接涉及到课程设置的偏重性,决定着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培养目标定位不同,培养出学生的能力也是不同的;同时,社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也是分层次的,因此不同层次的学校在培养目标上也应有所区别。本科高校培养的会计专业毕业生应该是企事业会计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领导者。这样的培养目标重视对学生的理论教育,不仅要求学生要会记账、算账、报账,更重要的是要会用账,所以其发展前途应是财务主管和注册会计师。而专科学校培养的应是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者,主要从事记账、算账、报账等具体会计工作。应该说,本、专科院校在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上有所重叠,但还是有显著区别的。高职高专会计教学绝不是对本科会计教学的简单化,而是更加强调对高职高专学生实践能力、会计实务能力的培养。高职高专学生只有在实务操作上更胜一筹,才能既体现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又能在与本科生的竞争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而从现有不同高职院校会计专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上看,很多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要么是照抄会计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会计师”或“高级专门人才”等;要么认为高职生是高考落榜生,低人一等,只能做些简单、重复性的工作,谈不上什么素质和能力,只要学会基本的会计核算就行了,更谈不上什么培养目标。对到底培养什么样的高职会计人才缺乏认真、科学的研究。因此,树立明确、切实符合社会需求的会计教学目标是当务之急。

(二)缺乏对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会计管理的本质是提供准确有效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可靠性越高,相关性越大,对决策就越有用。然而,会计信息失真由来已久,并且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我们的高职会计教育甚至是本科的会计教育也都是注重知识的传授,不注重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这一原因与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发生有着重要的关系。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在于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一般说来,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与会计信息质量成正比。强化财务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避免会计信息失真,保障会计信息质量的根本所在,然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不能是简单的说教,应该融会于传授知识的全过程,在财务会计课堂教学中点滴渗透。总之,只有在会计教学中加大职业道德教育,才能保证我国会计信息的质量,从而确保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不适应会计教育的要求。高职会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中职或普通本科会计教学的传统,是一种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其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对工作精益求精,课下认真备课,课上认真讲课,课堂上除了教师讲课的声音,就是学生认真记笔记的声音,教师说什么,学生记什么,但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这样做,只教会他们“怎么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着主角,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则扮演着听众角色,处于被动地位,只能进行机械被动式的知识吸收。也就是说,目前高职会计教育在教学方法上基本上还是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旧有教学方法,没有科学的应用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学生讨论式教学、实验教学、模拟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多注重会计理论,忽视了理论同会计实务的结合,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变能力差,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多也只是记忆的高手,而不是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

(四)考核手段达不到最终目的。目前,我国的高职会计教育中会计专业课程的检验形式还是以闭卷考试为主,一般要占到80%左右,然而一般闭卷考试的试题相对简单,且大多以一些记忆性的问题和选择题为主,分析性综合题和会计实务题比重很低,这样就致使一部分学生依靠考前突击,背答案、抄笔记也能通过考试,并且还可能取得不错的成绩,这样一来就达不到考核学生会计实务的目的。虽然平时成绩还在最终成绩中占20%左右,但是从整体上来说比重偏低,期末考试的重要性依然突出,学生成绩的优劣仍然主要取决于期末考试成绩,必然导致考生平时学习不努力。这也就表明,通过闭卷考试这种主要的考试形式没有达到对学生会计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五)教材跟不上经济发展。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我国出现了会计改革不断加速的局面,同时相关的法规也不断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不断调整。但是,由于教材从编写到出版应用的周期比较长,我国目前高职院校用的相关教材都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导致学生在校学的东西等到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不适用。

二、高职会计教育改革措施

(一)合理定位培养目标。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环境和会计准则不断与国际趋同的特点,我们应当进行教育理念的更新,即培养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面向市场经济环境,适应各类企业及非盈利组织需求的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知识全面的高素质会计人才,改变过去只重知识传授,不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忽视市场需求的做法。为此,高职高专院校在培养会计专业学生时,应该认清形势,本着毕业即就业的办学思路,将目标定位在培养操作性、可塑性强,掌握一定专业技术的“知识型劳动者”,从而使学生经过三年的专业课学习,在毕业后能较快胜任一般会计工作,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高职高专院校在组织教学时应从“理论主导型”向“实务主导型”转变,由过去的纯理论知识灌输转变到素质和技能的培养上。这种转变,不但要体现在平时的教学中,还要落实到期末对学生的考核中。

(二)强化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社会道德教育无法代替职业道德教育。在完善社会道德教育的同时不可忽视职业道德教育。而我国高校会计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这无疑是实际工作中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低下的一个原因。所以,在高等教育改革中,要加强会计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具体应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明确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众所周知,我国现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规范方面仍停留在原则性规定的水平之上,其本身还需进一步补充完善。在此基础上确定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具有超前意识,而不能局限于现有规定。其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中应增设的课程。就美国职业道德教育情况的分析。当前美国许多院校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会计原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及《高级会计》等课程之中,而不单设课程,此种方法值得借鉴。最后,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中应避免局限于职业道德规范的条文注释,而应丰富教学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把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自觉的道德意识。

(三)改革教学手法。采用“教师授课为辅,学生参与为主”的教学方法,并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建立启发式教学,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向主动探求者转变,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进行会计实务讲授时,设置一个案例背景,提供相关资料、工具等,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则通过小组协作、案例分析、模拟操作、演示教学、课堂讨论等形式,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更好地解决问题。教师只对理论性问题进行讲授说明,起到点拨、诱导和激发兴趣的作用,这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同时也可使枯燥的专业理论变得生动,增强其趣味性。

(四)采用多元化的考核体系。考核体系对于检验学生的知识能力、检验教学效果、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只是强调实践教学重要,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还是用老一套的考核方法显然不能调动学生注重动手能力的积极性,所以必须改变现有的考核制度。现有的考核制度主要是用于考核学生对本专业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考核题型主要是一些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和会计业务题。这样的考核制度主要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不能得到检查。笔者认为,考核制度应该服务于我们的培养目标,也就是要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我们培养目标的要求。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学生的应用、动手能力,显然现有的考核制度和考核题型很难实现这个目标。所以,考核制度方面应该有所改进,高职会计专业的考核制度应该注重对于会计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的考核,这是一个标准,任何具体的考核方式和考核题型都应该为这个标准服务。不同的会计课程在具体考核时具体形式不可能完全一致。例如,《基础会计学》除了要考核一些基本理论知识以外,更多的应该要考核一些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的填制,各种账簿的登记方法,报表的编制方法。说到考试,不要仅仅局限于用试卷,可以更多的使用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等等,只要是有利于考核学生动手能力的形式都可以。这种考核形式可以是高职会计教育有别于本科会计教育以及其他形式会计教育的一个很大的不同。这种考核形式更有利于我们去检验学生的应用和动手能力。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实行“双证制”。会计专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企业某一职业岗位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将职业资格考证纳入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毕业前完成岗前培训,毕业可直接上岗;同时要求学生在毕业时既要取得毕业证书,又要取得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在某些课程考核中可以利用职业资格证书来代替课程考核,以此提高学生从事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五)采用动态课程教学分散环境变革带来的影响。高职院校现有的会计教学计划涉及的学时、内容、教学形式等多是固定的,这种教学计划固然有其优点,但也存在着单一僵化的缺点。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学生入学前的学习基础、入学后的学习要求和学习特点等方面都呈现出了多样性,加之近几年来我国会计法规、会计准则更新速度的加快,也要求会计课程内容应随之不断更新和调整,在这种情况下实施弹性教学计划成为了一种有益的选择。弹性教学计划顾名思义是指在教学学时、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等方面具有可伸缩性、可调整性和可选择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依据其自身的情况,在计划允许的弹性内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弹性教学计划有利于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即在照顾整体的基础上又充分尊重个体,同时在内容上也能体现出会计教学与会计准则、会计法则的及时衔接。弹性教学计划有利于提高会计知识传授的质量和速度,从而达到分散会计环境变化带来影响的目的。

(作者单位: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朱校平,姚颐.中国会计教学改革走向何处[J].会计研究,19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