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食品加工行业发展范文

食品加工行业发展精选(九篇)

食品加工行业发展

第1篇:食品加工行业发展范文

食品工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局。《发展纲要》全面回顾了“十五”食品工业发展取得的成就,对行业发展的重大问题、未来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深入分析,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对我国食品工业未来五年的发展进行了总体部署,明确了“十一五”期间食品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重点行业和主要任务。

“十五”期间,我国食品工业从容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变化,进入历史上最快的发展时期,行业发展总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提前实现了“十五”规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一是食品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效益稳步提高。2005年,全国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食品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0344.8亿元,比2000年增长97.2%,年均增长19.4%;工业增加值6300.0亿元,比2000年增长87.8%,年均增长17.6%。二是主要食品产量大幅度增加,大米、食用植物油、肉类、啤酒等食品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产品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三是产品质量明显改善,食品安全水平稳步提高。四是企业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生产集中度逐步提高。五是企业所有制结构呈现多元化发展格局,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发展迅速。六是食品工业区域布局渐趋合理,企业集群式发展的格局逐渐形成。七是食品科学技术较快发展,加工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八是食品工业带动能力进一步显现,解决“三农”问题的作用不断增强。

但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食品工业仍存在较大差距,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相比,还有不适应的地方。总体而言,我国食品工业尚处于粗加工多、平均规模小、综合利用差、能耗高、效益低的初级发展阶段,食品工业在整体技术水平、自主创新能力、食品安全、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等方面亟待提升。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期。在新的发展时期,以市场为导向,加快食品工业的发展,不仅对全面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向更加富裕和更加丰富多彩的全面小康生活过渡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且对协调产业发展、打造循环经济、繁荣城乡市场、带动小城镇建设、扩大劳动就业、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根据关系国计民生、食物资源丰富、农产品转化量多、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市场潜力大,以及出口增值和创汇能力强的原则。《发展纲要》确定了“十一五”食品工业发展的重点行业,包括粮食加工业、食用植物油加工业、果蔬加工业、肉类加工业、水产加工业、乳制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制糖工业等8个行业。每个行业都提出了今后五年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结合上述行业的布局现状,《发展纲要》提出,“十一五”时期,要按照非均衡梯度发展理论,根据区域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实行差异化发展,坚持产区与销区并重的原则,建设一批食品加工基地,培育食品工业产业带(区),促进产业集聚,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食品工业发展的新格局。

第2篇:食品加工行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河南省 食品加工 金融支持

河南是我国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发展农产品加工既可以有效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又可以延伸农业产业链,促进食品工业的发展。河南食品加工业的发展需要有力的金融支持。

1 河南省食品加工业金融支持现状

1.1 信贷资金投入食品加工业力度不断加大

截至2012年末,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贷款2325.1亿元,主要投向了房地产、轻工业、交通运输、商务服务业及能源五大领域。据不完全统计,在新增轻工业贷款中,食品加工业贷款达44.92亿元,占轻工业比重达63.04%,占全省新增贷款总额的19.3%。

表1体现出2010-2012期间农行、农村信用社和城市商业银行三家金融机构在食品加工行业的贷款增长状况,农行、农村信用社和城市商业银行三年的年平均增幅分别是30.5%、47.6%、38.3%,这说明信贷重点向食品加工业倾斜的趋势明显,为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资金保障。

1.2 贷款品种多样化

目前农业发展银行根据信贷政策,针对不同规模的食品加工企业,制订不同的贷款品种以支持食品加工企业发展。

2 河南省食品加工业中的金融支持问题

2.1 资本市场不完善,融资渠道窄

中小食品加工企业受自身条件的限制,银行贷款苛刻,资本市场够不着,其资金来源以内源融资为主,有限的资金限制了企业发展。总体上,中小食品加工企业所需资金主要靠民间融资、银行贷款、自身积累,在现阶段,中小食品加工企业在银行贷款方面受到严格限制,而其他渠道融资模式尚不够成熟。

2.2 信贷资金集中于优势企业

从总体上来看,随着河南省中小食品加工企业的快速发展,需要的资金规模也会越来越大,食品加工企业对银行贷款需求总量不断增大,但信贷资金主要流向双汇、三全这些资金富裕的行业龙头企业。中小企业资金匮乏,却难引银行眷顾,银行贷款旱涝不均严重制约了河南食品加工企业的均衡发展。同时,银行间为争夺有限贷款对象随意降低贷款门槛,加大了银行金融风险的隐患。

2.3 融资方式单一

贷款是中小食品加工企业解决资金需求的主要手段,在资信等级评价中,中小企业达标难。而一笔贷款从资产评估到审批结束,环节多、时间长、收费多,审批结束资金到账时,往往已过了企业发展的最佳期间,不符合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小、急、频的特点。

2.4 信贷时间短,难以满足企业长期发展需要

银行对食品加工企业发放的贷款多是一年期以内的流动资金贷款,主要用于简单的扩大再生产,这种贷款期限短、风险低、回收期短、效益明显,企业不能用于技术的更新和改造,不利于中小食品加工企业的长期发展。

3 改进河南省食品加工业金融支持的建议

3.1 切实可行的推进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

政府牵头、鼓励引入股份制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入驻河南扩充金融服务体系。农业发展银行加强发挥自身作用,拓宽商业领域,加大对食品加工产业和涉农产业的支持力度。简化贷款审批流程,适度下放审批权限。

3.2 创新金融工具,开发信贷品种

银行创新信贷品种,开发适合中小食品加工企业的信贷产品,同时简化审批程序,改进抵押形式,积极促进河南省食品加工业的发展。

3.3 调整信贷结构,适应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

银行在贷款对象的选择方面,要逐渐改变以大型企业为主的局面,适当向中小型企业倾斜,对于那些技术先进、企业效益好、有发展前景的食品加工企业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3.4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成立创业投资基金

一是地方政府发挥引导作用,鼓励优质企业上市,面向市场直接融资。二是借鉴美国风险投资基金的运作原理,积极探索成立食品加工业创业投资基金。

参考文献:

[1]支大林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贡献[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周立,王子明.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6(10).

[3]王志强,孙刚.我国金融发展规模、结构、效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经验分析[J].管理世界,2007(7).

[4]休.T.帕特里克.欠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5]爱德华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2.

第3篇:食品加工行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 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食品工业 思路 对策

食品工业是朝阳产业、民生产业和世界第一大产业,同时也是河南省和郑州市的支柱产业、品牌产业和优势产业。河南省以从食品工业大省向食品工业强省跨越以及从“中国粮仓”向“国人厨房”和“世界餐桌”跨越为目标,郑州市则致力于打造食品工业强市和全国重要的食品工业基地。而作为河南省唯一的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规划发展目标是打造河南省食品工业重点集聚区和中部地区有重要影响的食品工业园区。因此,为实现上述发展目标,郑州市政府必须深入分析开发区食品工业的现状和问题,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加强具体保障措施的研究。

一、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食品工业发展现状

1、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现状

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东南部,成立于1993年,2000年2月被国务院批准为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也是目前河南省唯一的一个部级经济开发区。开发区原规划面积12.49平方公里,经过三次扩充,当前规划控制范围为郑州市的陇海铁路以南、机场高速以东、郑民高速以北、万三公路以西,规划控制面积达到137平方公里,区内常住人口、产业工人及从业人员10万余人。开发区以生产汽车及零部件制造、装备制造、食品工业、电子信息、现代物流为五大主导产业,已经成为河南省和郑州市对外开放的先导区和重点产业园区,外资企业、工业企业和出口加工企业的聚集地以及郑州东南部的绿色产业园。

2、食品工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工业立区、科技兴区”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开发区食品工业坚持把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依托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良好的区位交通、广阔的市场规模等优势条件,紧紧把握中部崛起战略、东部产业转移、区域食品产业振兴规划和居民食品消费升级的良好机遇,以跨越式发展为主题、以产业布局调整为主线、以项目投资为载体,形成了加快发展的良好基础。

2008年,区内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产值由2006年的7.17亿元提高到9.35亿元,逐渐发展成为开发区的支柱产业。目前区内已拥有郑州益辉食品、河南省天冰冷饮、河南笑脸食品、河南牧鹤饲料添加剂、郑州红门饲料、郑州东海九鼎饲料、郑州上好佳食品等七家规模以上食品类企业。同时,通过招大引强和内引外联的策略,一批投资规模大、产值效益高、带动作用强、品牌效应突出的食品类重点项目相继进驻,如河南中烟工业公司郑州和新郑卷烟厂联合易地技术改造项目、中粮集团和益海嘉里粮油加工项目、百事可乐郑州灌装厂及配套吹瓶厂项目、双汇集团肉类加工及物流配送项目等。开发区在食品工业的四大行业门类(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烟草加工)都有企业涉足,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食品工业体系。随着这些项目的建成投产,开发区食品工业将呈现高速增长的跨越式发展局面。

二、食品工业存在的问题

1、产业规模偏小、产业配套能力较低

开发区食品工业起步较晚,近年来虽取得长足发展,但食品工业产值规模仍然偏小,2008年产值不到10亿元,占开发区同期120亿元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不足8%,与郑州市内的新郑薛店中原食品工业园、二七区马寨食品工业园、以思念和三全为主体的速冻食品工业园等差距明显,甚至不如三全、思念等食品龙头企业的产值规模。同时食品机械、食品配料、食品包装、生物制药等食品工业的辅助产业发展缓慢,物流配送、金融、保险、中介、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也比较滞后,不利于建立产品销售网络和有效承接产业转移。

2、缺少行业龙头企业

开发区内的食品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缺乏具备品牌规模优势、支撑辐射作用强的行业龙头企业,现有投产的规模以上企业仅七家,年产值超过5亿元的只有一家(河南牧鹤饲料添加剂有限公司2008年工业产值为5.71亿元),超过1亿元的也仅有四家,它们的辐射带动作用极其有限,对做大做强开发区食品工业十分不利。

3、研发创新能力弱

区内食品企业研发力量薄弱、新产品研发投入不足、技术装备较差,仅河南牧鹤饲料添加剂有限公司设有研究中心,但也仅为市级,层次和水平不高。虽然郑州市拥有一批食品行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但开发区以及区内食品企业与这些机构并无密切的联系和合作。研发力量的薄弱和研发投入的不足导致开发区内食品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有限,难以有效进行产业链的延伸。

4、空间布局和行业产品结构不合理

区内食品企业的空间布局基本是自然形成,缺乏应有的前期规划,无论是现有企业还是开工建设中的新进企业,在空间上分布比较零散,企业间的协作几乎不存在,难以形成集聚效应。同时,现有食品企业主要集中于传统的食品加工和食品制造,而且原料来源过分依赖本地,省外高附加值、低成本原料利用较少;食品市场、食品工业与农业原料的产业链尚未真正的形成,产业链条短且产品大多属于初加工产品,加工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品种比较单一,缺少高附加值的新产品,而且产品主要供应区域和国内市场,尚未有产品出口海外。

三、食品工业的发展思路

基于开发区食品工业的发展实际和存在问题,为实现将开发区打造成河南省食品工业重点集聚区和中部地区有重要影响的食品工业园区的发展目标,开发区必须以食品工业的跨越式发展为主线,紧紧围绕食品安全、消费升级、精深加工、创新引领的总体要求,秉承“科学发展、生态环保、自然和谐、绿色健康”的发展理念,遵循“开放带动、龙头引领、品牌竞争、创新制胜”的基本宗旨,通过强化招商引资、扶持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优化空间布局、改善投资环境、健全食品安全质量体系等途径,形成结构优化、品牌集聚、布局合理、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现代食品产业基地。同时,应注重食品工业的协调发展,优先发展产业基础较好、重点项目覆盖面广以及享有资源优势的面制品、肉类加工、饲料加工、烟草加工、食用植物油加工、饮料制造等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行业;积极发展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好以及代表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功能食品、绿色与有机食品、都市休闲食品、方便食品等高成长性行业;鼓励发展食品包装、食品机械、包装印刷、食品物流等相关行业。

四、保障措施

1、健全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一是认真贯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等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强化上述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公众尤其是食品企业的安全生产意识。二是建立健全食品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对原料采购、食品加工、流通、消费等重点环节的全程监管,建立食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和食品召回制度;严格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严格审查企业生产条件,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严格产品出厂检验,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犯罪行为;引导和鼓励食品企业开展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鼓励企业实施良好作业规范(GMP)和建立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质量安全体系,强化食品安全全程控制。三是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和检测体系,综合协调各职能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职责,实施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逐步建立起以预防为主,有效干预、快速反应为核心,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食品安全监管新模式和统一、权威、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整合现有的检测资源,形成企业自检、行业自律、部门监督抽检相结合的覆盖全面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四是加强食品行业自律和企业诚信体系建设,以加强质量诚信为核心、以守法遵章为准绳、社会道德为基础、企业自律为重点,以保障食品产品质量安全和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为目标,通过“政府指导、推动,行业协会加强自律,企业履行主体责任,社会各界参与并监督”,逐步建立诚信效果可评价、诚信奖惩制度能落实的企业诚信体系。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针对开发区食品工业产业规模偏小、产业链条短的发展现状,开发区必须加强招商引资力度,按照引进大项目――上下游配套――形成完整产业链的思路,通过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产值效益高、带动作用强、品牌效应突出的重点项目和技术含量高、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广的中小型项目,迅速壮大食品产业规模。一是明确招商引资的原则,即“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为主”。二是确定招商引资的对象,树立“区外即外”的招商引资意识,抓住境外和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充分利用各种关系资源寻找信息,重点围绕大企业产品结构调整、产业链延伸配套寻找项目信息,围绕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找项目信息。三是拓宽招商引资方式,充分利用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会展招商、登门招商、驻点招商、委托招商、网上招商、飞地招商等各种方式,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四是做好招商项目的包装、推介、洽谈和落实等工作,对重大项目实行责任制,实行全过程“保姆式”跟踪服务,确保项目落地。五是明确目标责任,加强考核奖惩,建立“月统计、季通报、年考核”的招商引资考核机制,完善“不埋功、不藏拙、不亏待”的招商激励机制。

3、扶持培育龙头企业

一是充分利用区内现有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优势(如牧鹤饲料公司),通过兼并、重组、合资、合作等手段,不失时机地进行企业规模扩张和品牌扩张,在不断完善原有产品体系的基础上,巩固骨干企业地位,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发展成为龙头企业。二是选择一批机制“灵”、产品“精”、有发展前景的中等企业(如上好佳食品公司)作为龙头企业的重点扶持培育对象,通过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加强企业间合作和重组,逐步做大做强。三是依托即将入住的大企业项目,如中粮集团、双汇集团、河南中烟、百事可乐等,鼓励它们以强化主业、培育核心竞争力为主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资金注入、品牌运作、技术输出、管理输出等多种方式,迅速扩张,壮大规模。四是直接引进世界500强和“国家队”大企业。为培育龙头企业,必须从资金投入、信贷服务、税收优惠、用地管理、电价优惠、改善农产品流通环境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4、实施名优品牌战略

引导鼓励企业树立和强化品牌竞争意识,积极进行名优品牌创建活动。一是以优势骨干企业为主体,通过自主创新、品牌经营、地理标志保护、商标注册、专利申请等手段,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市场竞争力强的知名品牌。二是积极支持企业创建国家、河南省及郑州市名牌,对获得国家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及河南省和郑州市名牌和著名商标的食品企业,分别给予相应的奖励。三是支持企业加大品牌宣传,对在中央一级媒体做产品广告的食品生产企业,按照宣传费的一定比例予以补贴,鼓励食品企业参加国内外重大食品交易会、展销会、博览会等会展活动,对参展企业进行补贴,补贴金额根据参加展会的规模、层次等具体情况而定。四是对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在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科研立项、银行贷款等到方面优先安排财政贴息,在质量管理、信息市场等方面提供优先服务。五是每年选定一批基础条件好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聘请境内外专家、学者建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帮助企业推动品牌建设。

5、鼓励推动技术创新

从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入手,形成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三位为一体的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体系,以科技水平的提升推动食品工业的升级。一是发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支持创建以企业为主体,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校为支撑,自主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的食品工业创新体系。二是鼓励食品工业关键技术的开发研究和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和水平。三是鼓励企业采用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先进技术提高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并按相关政策给予一定的补贴。四是鼓励企业进行新产品开发和节能环保生产,用足用好国家、河南省及郑州市对食品企业新产品开发和节能环保生产的支持性政策。

6、优化投资环境

改善环境、优化服务是增强外商投资吸引力和实现招商引资成功的基础性条件。经济发展环境中,硬环境是基础,软环境是核心。在硬环境的优化方面,应继续推进和完善以道路、水、电、气、通信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信息、技术培训、生活设施、研发平台、社会服务等相关配套设施。在软环境的优化方面,一是在用足用好国家、河南省和郑州市支持性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开发区食品工业发展实际,在税收、土地、贷款贴息与金融支持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鼓励支持政策。二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继续推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程序、规定时限、公开透明、规范操作;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积极落实鼓励投资的优惠政策,不折不扣地兑现承诺;树立“亲商、重商、扶商、安商、富商”的理念,建立与客商定期交流信息制度、对重点客户进行定期走访沟通制度、定期召开企业联谊会制度、节日对外来企业家进行慰问走访等制度,帮助解决好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真正做到全托式服务、人性化服务、“无边界”服务。

【参考文献】

[1] 娄源功、戚建永:信阳市粮油食品产业集群发展模式选择[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0(3).

第4篇:食品加工行业发展范文

一、食品工业在新阶段农民增收中的作用

从产业关联特征来看,食品工业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主要通过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扩大农村就业等途径来实现。

1、发展食品工业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途径

全面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当前,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推动力来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食品加工企业约占40%)。在农产品短缺时期,食品工业是跟着农业走,“农业生产什么,食品工业就加工什么”。在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这种关系就得倒过来,变成农业跟着食品工业走,“食品工业需要加工什么,农业就提供什么”。即从产业链的角度看,位于上游的农业,按照加工食品的需求,向位于中游的食品工业提供加工原料,生产出来的食品经过下游的批发零售业和餐饮业,供应给广大的消费者。在这种食物产供销体系中,食品工业处于核心地位,它发展越快,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就越大。因此,发展食品工业,将有利于改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单一、产品单一的传统格局,扩大用于加工的优质、专用农产品比例,提高产品质量,为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2、发展食品工业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的必由之路

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农产品如以初级产品的形式出售,其价格终究不会很高,而经过加工后情况就不一样了,每深入加工转化一次都比初级产品的价格高出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根据有关测算,一吨玉米按原粮出售价格只有1100元左右,加工成淀粉后价格就提高到1800元,加工成葡萄糖后上升到4000元,进一步加工成赖氨酸还可以攀升到4.2万元。可见,通过发展食品工业延伸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产品加工和转化增值,是提高农业经营效益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发展食品工业,也是促进食物资源有效利用和综合开发的必由之路。由于运输、加工和储藏跟不上,我国农产品每年出现的损耗触目惊心。如粮食损耗至少为10%,果蔬损耗约为20%左右。如果我们食品加工业搞上去了,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损耗,有利于缓解我国资源紧缺的矛盾,其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3、发展食品工业是扩大农民就业、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

食品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产业链长,就业吸纳能力大的特点。在美国,目前农业劳动力虽然只有200万人,但是食品工业的从业人员却高达1100万人,相当于前者的5倍。在日本,1990年农业和食品工业的就业人口分别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6.5%和11.7%,后者是前者的两倍。反观我国,农业劳动力大约有3亿多,食品工业的从业人员却只有1000多万人。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一方面是我国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也与食品工业发展滞后,就业容量有限相关。在我国目前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不宽的情况下,发展食品工业,并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具有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和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增强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双重功效。

二、加强食品工业与农业的联系和互动

食品工业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并不是自动形成的,它有赖于在食品工业与农业之间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和互动。我国粮食、油料、水果、蔬菜、肉类、蛋类、水产品总产量均名列世界第一,但食品工业却明显滞后。这种状况反映出我国食品工业和农业发展是不协调的。因此,必须从产业链的关系出发,加强食品工业与农业的联系和协调发展。主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按照食品工业的要求发展专用、优质农产品

我国农产品生产和食品工业之间常常处于矛盾状态:一方面是生产出来的不少农产品卖不出去,大量积压;另一方面是食品工业需要的很多加工原料却要靠进口来满足。改变这种状况的有效途径,就是改变“优质农产品鲜食,劣质农产品加工”和“生产什么,加工什么”的观念,从市场需求出发,安排食品工业加工的对象和规模,逐步向“加工什么,生产什么”的思维转变。根据这种思路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就可以保证农产品品种的专用化和优质化,满足食品工业对加工原料的要求,实现农产品种植业与食品工业的对接。

2、建立专用农产品原料基地

食品工业作为现代工业部门,对应的是规模化生产和大批量的原料需求。而在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部门,仍处于分散经营和零散供应的状态。解决规模生产对大批量原料需求和小农户零散供应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建立农产品原料基地,按照食品加工的标准和要求,进行集约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使之成为食品加工企业的“第一车间”。在食品工业发达的国家,每一种加工食品都有相应的专用和固定的原料基地。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苹果、番茄基地,佛罗里达州的柑橘基地等。目前,我国农业部已制定了《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并把加工专用的农产品列入其中。这些加工专用农产品原料基地的建成,将对食品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积极探索食品工业企业与农户联接模式

目前,我国食品工业与农业种养业之间脱节的现象比较普遍,农民和食品工业加工企业之间没有形成稳定的产销关系和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农民的利益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尽管很多食品加工企业通过“公司+农户”的形式,和农民建立联系,但由于这种产业链条上各主体的利益的不一致,市场一有风吹草动,首先受损的是处于弱势的农民,进而影响食品工业的原料供应和整个产业的发展。为此,要以产品结构调整和原料基地建设为重点,积极探索通过“公司+协会+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农民入股等方式,使食品加工企业和农户形成稳定的产销关系和利益共同体,把食品加工企业和农民之间松散的买卖关系,变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建立稳定的产、加、销产业链。

4、把食品工业发展与农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

当前,我国农业结构调整正在逐步走向纵深,调整的难度越来越大。调整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于市场。对于广大的农产品生产者来说,食品加工企业就是他们的市场。因此,只有把食品工业发展与农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处理好了,才能有利于下一阶段的农业结构调整。从国内来看,凡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比较好的地区,农产品就能顺畅进入加工流通领域,农业结构就调整得好,农民收入也就增长较快。从国外看也是如此,食品工业越是发达的国家,农业结构也就越合理。因此,要把食品工业发展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一方面通过农业种、养业结构的调整,为食品工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适合加工需要的优质原料,提高食品质量和促进品种多样化;另一方面通过食品工业发展,促进专用、优质农产品的销售,带动农业结构调整。

三、加快食品工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若干建议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即我国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时),对任何一个国家的食品工业和农业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发展阶段,因为这个阶段往往是消费结构变化加快,食品工业迅速上升的时期。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快发展食品工业,更大幅度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

1、从战略的高度重视食品工业的发展

食品工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综观世界,没有一个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食品工业是不发达的。国家越发达,越把食品工业作为重大战略来抓。要把食品工业摆在和农业一样的重要位置,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来看待,把原料生产、食品加工和市场销售紧密结合起来,构建新的食品工业,统筹规划食品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和协调。各级政府部门应该从战略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到食品工业发展对促进农民增收,缓解“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大对食品工业的支持力度。要系统制定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措施,落实相关优惠政策,通过税收、贴息、补贴等多种形式,支持加工企业开展农产品资源的综合利用,促进农业生物资源的再使用和可循环,促进可持续发展。

2、加强对食品工业发展的指导和宏观调控

食品工业涉及到多部门、多行业,具有产业链长、行业跨度大的特点。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和宏观协调,食品工业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为此,要按照农业―――食品工业―――营销业和餐饮业产业链的关联性要求,突破现有各自为政、分割管理的体制,加强对食品工业和关联产业的指导与协调,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形成部门之间各负其责、分工协作的互动工作机制,共同推动我国食品工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要加快建立食品工业高效的信息集成系统和便捷的信息沟通渠道,充分发挥信息的引导作用,有效促进食品工业行业及企业的健康发展。

3、积极推进科技进步与体制创新

加快食品工业发展,要求提高食品工业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档次,使食品工业发展建立在科技不断进步的基础上。要加快推进能够推动食品工业结构升级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加工及转化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要采取多种形式,推进食品工业高技术成果产业化。深化食品工业科技体制改革,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机制。增加对食品工业加工科技发展的投入,积极支持一批重大技术开发项目和应用基础研究。

4、支持和培育食品企业集团,实行规模化生产和现代企业化经营

要引入市场机制,着力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积极推行企业股份制改造,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对现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发展的扶持,加快规模经济发展的步伐,采取破产、兼并和资产重组等多种形式,培育一批农工贸一体化、产品科技含量高、具有市场优势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品开发能力。对部分适宜分散经营、劳动密集的食品工业行业,要根据行业发展特点,积极发展中小企业,发展特色食品,增加劳动力就业机会。

5、加快中西部地区食品工业的发展,促进食品工业区域布局的合理化

中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可食资源,具有发展食品工业的资源优势和产业比较优势。应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在中西部地区建设若干具有较大规模的食品深加工示范项目,培育名牌产品和特色产品,使中西部地区在粮食、乳品、果蔬及特色资源的深加工等方面实现突破。利用东部地区人才、科技、设备、资金、管理及市场影响等方面的优势,到中西部地区投资建立食品加工企业,充分挖掘中西部地区食品资源的潜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使中西部地区食品工业跃上一个新台阶,形成东中西合理的食品工业区域布局。

6、健全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确保食品安全

第5篇:食品加工行业发展范文

主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需求,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对主食的认识在不断的深化和调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主食的概念也在不断完善和升级之中。

目前,大家对主食的概念已经取得了基本共识,即:一般是指供应人们一日三餐消费、满足人体基本能量需求和营养摄入需求的主要食品。就我国国情而言,改革开放之前,农业生产能力不足,温饱问题还未很好的解决,主食的概念主要强调温饱功能,营养摄入需求往往被忽视,对主食的理解也仅仅停留在馒头、包子、饺子、面条、米饭等传统的谷物主食上。实际上,能够满足营养摄入需求的,大量是谷物之外的畜禽、水产品、果蔬等食品,却长期被排除在主食之外,并冠以“副食”头衔。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农业持续增产和农产品极大丰富为标志,主食更加强调营养的摄入和均衡,过去处于从属地位的“副食”也逐步转正为“主食”,现代主食概念和消费理念逐渐形成。可以说对主食的认识和实践,呈现出划时代深刻变化。

一是主食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食已经从仅强调满足人们的能量需求,向既注重满足人们的能量需求,更注重营养摄入需求转变;从仅重视馒头、面条、饺子等传统谷物主食,向既重视传统谷物主食,又重视畜禽、水产品、果蔬等营养主食转变。据分析,一个人一日三餐,谷物主食比改革开放前总量要下降5成左右,营养主食增加3倍左右(人均口粮:城市80公斤,农村130公斤)。

二是主食的消费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户均人口的逐步减少以及食物消费理念的转变,主食消费方式正在发生着快速变化,传统主食正在从家庭自制为主向大量依赖社会化供应转变。据典型调查,城市约70%、农村40%的谷物类主食依赖于市场采购,方便、快捷、营养、安全、卫生成为主食消费的科学理念,大型食品超市中各类预制、调理制品及菜肴等营养主食的销售旺盛。

三是主食生产、供给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消费需求拉动下,我国主食加工业发展迅速,工业化主食逐渐走上大众餐桌,主食产业正在向专业化生产、商业化配送、产业化经营的方向迈进,近些年,涌现出了一批知名品牌、规模企业、营销模式和创新业态。巨大的需求空间,蕴藏着巨大的产业发展空间,据测算,仅国内面米制品主食从加工到装备制造、物流,就可达到1万亿元的产业规模(馒头产业规模3000亿元)。

可以说,主食消费方式的发展变化,为我国主食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尽快实现主食生产的工业化、主食供应的社会化、主食营养的多样化、主食消费的便利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成为广大民众的迫切期望。

二、我国主食加工业发展的现状

主食加工业的发展是与人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近年来我国主食加工业不断适应收入的新变化和生活的新要求,实现了较快发展,逐渐成为农产品加工业中极富潜力和前景的新增长点。呈现了五个特点。

一是主要行业发展较快。其中,方便食品制造行业,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现价总产值达到近2000亿元,是2005年的3倍,名义年均增长超过25%。受大众消费习惯调整的拉动,面、米制品加工的增长最快,名义年均增长39%,总产值占方便食品制造的比重提高了12个百分点;速冻食品加工名义年均增长达到30%,远高于全球年均9%的增长速度。有关数据显示,目前粮食类工业化主食产值已经超过1000亿元。

二是主要行业效益及经营情况良好。2010年方便食品制造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获利能力大幅增长,实现利润比2005年提高5倍,利润名义年均增长42%。同期,产销率达到98.5%,比食品制造行业平均产销率高1个百分点以上。

三是产业集聚趋势初步显现。各地以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市场为依托,推进主食加工业集聚发展。在河南、山东、四川、河北、湖南、山西等农产品资源大省,逐步形成资源集聚型主食加工业,如在方便食品制造行业,河南省总产值超过全国总量四分之一,居全国第一位,仅在郑州周边就集聚了思念、三全、白象、多福多等一批品牌企业。在天津、广东、北京、上海等城市化进程较快的地区,逐步形成市场集聚型主食加工业,如北京的旗舰、嘉和一品等品牌企业,探索了主食加工的业态创新。

四是经营主体实力和活力不断增强。主食加工企业生产能力和规模持续提升。方便食品企业2010年平均实现总产值1.4亿元,是2005年的1.7倍;人均创造的年产值达到近59万元,是2005年的2.3倍。私营企业数量增长最快,规模以上私营企业数是2005年的2.5倍,占全行业企业比重提高了15个百分点;国有及控股企业个数呈下降趋势,减少约29%。

五是行业领域逐步明晰。主食加工业不断顺应消费新变化,涵盖的行业领域逐步清晰。目前,在国民经济分类中,主食加工主要涉及食品制造业和农副食品加工业两大行业。第一,在食品制造业中,包括方便食品制造、米、面制品制造、速冻食品制造、方便面及其他方便食品制造等,基本涵盖了主食加工中的传统面、米制品的加工产品(包括:馒头、包子、饺子、油条、面条、米粉等,以及配餐等面、米等调理制品的加工产品)。第二,在农副食品加工业中,包括肉类加工、水产品加工、蔬菜加工、其他农副食品加工等,可以涵盖肉类、蔬菜等主食加工(主要包括肉类、蔬菜及生制或熟制菜肴等调理制品加工产品)。

目前,我国主食加工业发展的基本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条件。

三、发展主食加工业的重要意义

第6篇:食品加工行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宁城县;食品工业;发展

食品工业是人类的生命工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1]。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南部,与河北、辽宁毗邻,是一个农业大县,农业资源、劳动力资源、区位优势突出,食品工业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近几年,随着科技、信息的进步,宁城县铁矿、非金属矿等工业迅猛,致使食品工业的发展迟缓,但食品工业仍为支柱产业之一,并在产业调整中占有重要地位。宁城县“十三五”期间加大力度发展健康绿色食品工业,致力于打造全市乃至全区、全国闻名的食品工业基地。

1宁城县食品工业发展现状和主要特点

1.1发展现状

宁城县到2016年底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共7家,实现产值35.2亿元,同比增长19%,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18%,主要集聚在肉制品、酒类等行业。建成食品类工业园区3处,分别为:以食品工业为主的中京工业园区,内蒙古东方万旗肉牛产业有限公司、宁城康健生猪加工有限公司、宁城县燕京啤酒(中京)有限责任公司、亿豪肉羊有限公司、腾达芦笋农业科技等多家龙头企业入驻,为宁城县规模最大的食品工业园区;塞飞亚食品工业园,以内蒙古塞飞亚农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打造的集肉鸭育种、祖代种鸭繁育、父母代种鸭扩繁、商品鸭养殖,饲料加工、屠宰加工、熟食加工、羽绒加工、冷链运输、市场销售于一体的具有国际水准的农牧结合的产业链,形成了年3000万只肉鸭养殖加工产业体系;八里罕酒业园,主要集聚了宁城县白酒企业,以内蒙古顺鑫宁城老窖为龙头,入住企业9家;建成小微企业园1处,集聚了志勇米业、一家香蛋糕等一批小微企业规模化发展,以带动、吸引更多的食品企业集聚发展、培育壮大新行业领域中的龙头企业。

1.2主要特点

宁城县食品工业发展具有中国食品工业的一些普遍特点,如产业关联性强、就业乘数高等[2],此外还具有自己的优势。

1.2.1农业基础好,规模大,农畜产品种类多、品质好,设施农业及基地建设发展成效显著,特色作物发展稳步推进

到2016年宁城县设施农业总面积达2.6万hm2,位居全区之首,建成千亩日光温室园区39处。果树经济林总面积达1.19万hm2,建成万亩林果基地5处、千亩林果产业园35处。火龙果、大樱桃、芦笋、有机杂粮杂豆等特色种植面积达0.28万hm2。家畜出栏156万头(只),其中肉牛出栏28.8万头、肉羊出栏55.8万只、生猪出栏72.6万头,发展禽类养殖4000万只。已经申报宁城茄子、宁城粉条和宁城草原鸭(鸭雏)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等待国家商标局批复;正在申报宁城尖椒、宁城黄瓜、宁城番茄、宁城茄子绿色制品认证。

1.2.2肉制品、酒类行业龙头企业多,品种全,对行业发展及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巨大

宁城县生猪、肉牛、肉羊、肉鸭、白酒、啤酒、保健酒产业不但发展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创建了名优品牌和产品。例如:塞飞亚肉鸭产品获得了国家A级绿色产品认证,并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名牌产品,“塞飞亚及图”和“塞飞亚草原鸭”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内蒙古东方万旗肉牛产业化项目是经国家计委批准建设的农副产品深加工食品工业示范工程,速冻分割牛肉获得内蒙古名牌产品称号和国家驰名商标称号,企业技术中心被评为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宁城康健生猪加工有限公司为内蒙古自治区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为赤峰市A级企业;宁城老窖开创了中国绵香型白酒之先河,宁城老窖“宁诚”品牌荣膺中国驰名商标称号;赤峰市神久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芦笋酒酿造工艺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证书(证书号第1561504号)等等。

1.2.3产品市场前景好,效益优

国内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部分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已进军国外市场,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塞飞亚肉鸭产品已在韩国、日本等国家进行定量销售,内蒙古东方万旗有限公司已在澳洲注册公司,视国际市场发展情况,将逐步发展国外市场。

2宁城县食品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2.1存在的主要问题

2.1.1总体发展水平较低,发展方式较为粗放

宁城县食品工业生产粗放,初级产品多,档次低、包装差,整体工业化生产技术水平亟待提高。

2.1.2食品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薄弱

宁城县食品工业缺乏技术中心、实验室等创新平台,食品装备问题突出,许多食品加工设备简陋,技术水平低、创新能力弱,经济效益差。

2.1.3食品工业结构、企业结构不合理

宁城县食品工业主要集聚在肉制品和酒类行业,果蔬、土特产等资源未有效开发利用。规模以上企业少,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低,小、微型企业和小作坊仍占食品加工企业的主体。

2.1.4食品工业企业与农业资源不够协调,产业链尚未真正形成

宁城县农畜产品原料基地、食品工业和食品市场等产业链尚未真正形成,存在有资源、没龙头;资源多、企业少和企业大、资源少等现象。

2.2发展对策

2.2.1以基地建设为依托,加快推动农业产业化

食品加工业的基础是原料,宁城县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优质的果蔬、生猪、肉牛、肉羊、肉驴、鸭、杂粮杂豆等农副产品资源,为食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积极探索建立新型的市场化运行机制,使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起相互信赖,相互依托,共同发展,互利共赢的密切关系。

2.2.2扶优做强优势产业,创建名优品牌,发展地方特色产品

依托区位优势和特色资源,围绕重点行业和企业,通过争取专项资金支持和招商引资等方式,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创建名优品牌,打造宁城县优质特色酒系列、饮料矿泉水系列、米面杂豆系列、糕点系列、蔬菜菌类系列和肉制品系列等食品品牌。

2.2.3加快技术创新步伐,走技术创新之路

加大对食品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联系,参加多种形式的食品新技术博览会等,引进食品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向企业推荐,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2.2.4拓展“互联网+”经济效应

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完善电信普遍服务机制,开展网络提速降费行动,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联网。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

2.2.5加强监督,高度重视食品卫生与安全工作

食品卫生不仅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卫生执法工作,提高监督执法能力,逐步建立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信誉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胡志雄,胡利军.食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前景研究[J].新疆农垦经济(食品工业与安全),2009,(1):17~21.

第7篇:食品加工行业发展范文

近年来,许昌市的食品工业紧紧依托农产品和劳动力的资源优势,通过政策引导,增加投入,优化结构,拓宽领域,培育发展了烟草制品业、肉制品加工业、小麦加工业和大豆加工业四大优势产业以及豆制品、蜂产品、红薯“三粉”制品、生物保健品、食用菌系列五大特色食品。

许昌市一批大型骨干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行业发展活力和后劲进一步增强。许昌市有部级龙头企业2家,即河南众品食业股份有限公司、许昌山花实业有限公司责任公司,省级龙头企业23家,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56家。其中河南众品食业股份有限公司是第一批151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之一,是河南第二大肉类加工基地和河南最大的速冻蔬菜加工出口基地。许昌湖雪面粉有限公司是豫南最大的民营制粉企业。许昌市食品工业总量增长迅猛,近五年来许昌食品工业连续以两位数的高速态势增长。但是由于许昌市食品工业较多处于产业链条的上游,产业链条短且技术含量不够、销量高、利润低的情况较为突出。

2许昌发展食品工业的潜力分析

2.1许昌发展食品工业的资源潜力分析

许昌素有“中原粮仓”之美称,早在三国时期的曹魏屯田就为许昌的农耕文明积淀了丰厚的底蕴。许昌市处在中原之中的地理位置,是粮食主产区,有1600km2优质小麦基地;493km2红薯基地;172km2大豆种植基地;603km2(复种面积)蔬菜种植基地;143km2烟叶基地;209km2中药材基地。这些有利条件,为许昌发展食品工业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许昌山花实业有限公司已建立油料基地670km2,许昌县河街乡素有“腐竹之乡”之称,是全国最大的豆制品生产集散地之一。许昌县的食用菌生产加工集科研、培训、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是河南省规模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加工基地,年产值3.4亿元,出口创汇300多万美元。长葛市蜂产品加工已有数百年的发展历史,现已形成了庞大的采购、生产、加工、销售网络,产业链条比较完整,产业化发展初具规模。其中,蜂蜜90%以上出口欧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占全省同行业出口额的60%以上。河南众品食业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河南省肉制品行业的龙头企业已在全国主要农区布局农产品加工和低温物流基地,其中河南布局5个基地,全部建成投产后生猪加工能力占河南省年生猪出栏总量的1/10。

2.2许昌发展食品工业的需求潜力分析

从未来20年的市场容量看,食品工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许昌发展食品工业潜力巨大。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以年均递增10%以上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目前已发展成为门类比较齐全,既能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又具有一定出口竞争能力的产业。食品工业在连续10余年保持上升势头的同时,仍将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食品消费与需求将完成由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营养、安全、多样和方便型的转化。

老百姓的“吃”始终是最具魅力的产业,居民一日三餐的制成品水平将进一步提高。2008年中国GDP总量300670亿元人民币,按照2008年平均汇率6.948:1美元,折合43274亿美元。按照人口数13.2465亿来计算,2008年的人均GDP已经达到3266.8美元,登上了3000美元的新台阶,这正是食品消费结构加速变化和加工食品需求加速上升的阶段,居民消费类型和行为也会发生重大转变。人们对饮食消费将不再满足于数量上的供给,而赋予其安全、方便快捷、天然绿色、营养保健、休闲娱乐等诸多更高的追求,食物中工业制成品的比例将大幅提高。目前我国工业食品占食品消费总量不足40%,发达国家已达到8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了90%或95%。差距很大,发展的潜力亦很大。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恩格尔系数虽下降,但绝对值上升,用于工业食品的支出会成倍增长。许昌在肉制品加工业、小麦加工业和大豆加工业、淀粉及淀粉制品业、生物保健品制造业、蜂蜜和菌类产品加工业、烟草制品业、果蔬加工、饮料业这些主导产业上的发展潜力十分巨大。

2.3许昌发展食品工业的外部潜力分析

河南不仅要做国人的“大粮仓”,而且要做国人的“大厨房”,河南“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建设“食品工业强省”。河南省食品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已把许昌市列入京广食品工业产业带和五大产业密集区(漯河、郑州、许昌、周口、鹤壁和安阳)重要城市之一而加快建设。

许昌市要抓住河南省建设京广食品工业产业带和五大产业密集区的机遇,推动战略创新,促进高新技术在食品行业的应用,增强食品工业竞争力。拉长大豆精深加工、小麦精深加工、肉蔬精深加工三大产业链条;加快许昌县腐竹、长葛蜂产品、禹州“三粉”、开发区保健食品、许昌县食用菌五大特色食品产业聚集区建设。重点支持众品食业、山花实业、华龙公司等一批食品企业快速发展,突出优势和特色,推进食品工业原料生产基地化、产销经营一体化、食品产品优质化;强化食品加工企业的战略意识和创新意识,推动食品工业由产量优势向“品牌加规模”优势转化、由传统加工向高新技术加工转化、由管理粗放型向管理精细型转化,形成高附加值基础上的规模效益。

3加快食品工业,促进许昌经济社会稳健发展

许昌市食品工业通过“十五”时期的快速发展,在全市工业经济的支柱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确立,在全省食品工业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但与漯河、郑州等先进城市相比,不论是从食品工业总量上,还是食品工业产品结构上,还存在一定差距。据有关专家分析,21世纪全球食品工业的发展有两大趋势:一是成熟市场将朝着国际化、集团化、名牌化及连锁经营化方向发展,市场竞争更趋激烈,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愈见重要,品牌和名牌效应日渐突出。二是发展中市场的购买潜力巨大,方便食品和保健食品增长速度日趋迅速,技术创新受到重视,经营方式及品牌作用愈将发挥明显的作用。

3.1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

许昌市食品工业产业链条太短,搞精深加工的企业少,高附加值的产品少。比如在小麦加工业这个链条上,许昌仅有面粉、方便面、饼干,再深一点的,像速冻汤圆、水饺等就没有了。再如肉制品加工这个链条,许昌市生产的主要是生鲜肉、火腿肠等产品,而漯河市不仅有生鲜肉、火腿肠,而且正在利用骨髓生产生物制品。许昌市豆制品生产的主要是腐竹、“三粉”,而如开袋即食的豆制品比较少。因此,发展食品工业一定要拉长产业链条。

3.2树立品牌,形成品牌带动效应

在品牌树立方面,可以从多种宣传渠道入手,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企业形象、产品形象等。如要树立许昌豆制品的品牌形象就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赞助或冠名美食节目。如香香美食在选料上就常推荐许昌老豆腐,在美食节目中讲解豆制品的营养价值以及许昌豆制品的特色,在注重营养健康饮食的今天,公众较容易接受这样的建议,会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

(2)广告。公交车滚动广告、火车站、汽车站候车厅滚动广告,介绍许昌豆制品的特色和各种家常的烹制方法,不仅可以倡导家庭观念,提倡在家做饭,不仅卫生干净且节约开支,也可让公众通过美食制作享受其中乐趣,丰富公众的生活。

(3)口碑相传。“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曾在某超市买豆腐时,听到负责豆腐的店员对上货的店员说:又是石象豆腐,不要石象豆腐了,没人要。其实对很多外地人来说,许昌豆腐名声在外,但具体石象豆腐和老豆腐有啥区别就弄不明白,就连地道的许昌人能说清楚的也不多。

3.3加强包装,树产品形象占领市场

以许昌市豆制品为例,笔者专门到许昌当地大型超市去调查,发现超市内售卖的开袋即食类豆制品如豆筋、豆干之类多为外省品牌,不见许昌当地企业生产豆制品的身影。而超市中有很多粉丝、红薯粉、淀粉、豆腐、豆腐皮之类的初加工产品,多为简易包装甚至没有包装,看不到制造企业的名称。这对树立许昌产品品牌非常不利。建议许昌市规划建设相对集中的豆制品、红薯制品等副食品加工场,促使经营者进行集中加工、集中管理,保证加工食品的原料、成品达到基本的卫生安全标准。

3.4严防死守食品安全,把好厨房大门关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一直为人们所关注,稍不留神将付出惨重代价。现在,食品安全关系到每一个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一旦某种产品出现了安全问题,便会对消费者心理造成巨大伤害,以致使那一类的商品从此一蹶不振,由此而招致的对于食品市场供求的冲击力是相当强烈的。一段时期以来,国际上二恶英、疯牛病、口蹄疫、禽流感等一系列食物中毒事件频频发生,国内农药、化肥、抗生素、瘦肉精、苏丹红、孔雀石绿、吊白块、三聚氰胺等食品安全问题也屡展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备受关注的世界性话题。一方面令消费者对许多食品心有余悸,对食品安全问题倍加关心;另一方面,国际上有些国家提高了进口中国食品的门槛,形势不容乐观。

由此可见,日益突出的食品安全问题正在对食品产业形成巨大的挑战。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注重食品质量,显得越来越重要。河南省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已分别居于全国的第二位和第三位,但蔬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一直是制约河南省蔬菜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许昌市也是河南最大的速冻蔬菜加工出口基地,农药使用一定要科学;许昌市作为肉制品、面粉、淀粉、腐竹的主要产地,饮料、乳制品等也有一定的市场规模,食品安全问题为重中之重,绝对不能有丝毫懈怠。2006年发生的部分外地生产企业假冒许昌腐竹现象,使许昌腐竹的声誉一度下降,市场占有率不断下滑。为了保护已有几百年历史的传统产业,重塑许昌腐竹的品牌形象,许昌市要把对腐竹产业的治理整顿作为监管食品工作的重中之重,腐竹生产企业也要加强监管和自律。河南人和河南产品的形象,需要所有的河南人和河南企业负起责任,用心、尽职尽责地改善和维护,不能再往自己脸上抹黑。

3.5加强技术改进,提高竞争力

要加强技术改造,向科技要产品、要品牌、要效益。可以通过引进知名品牌入住许昌,带动当地企业进行技术改进,带动区域发展。如上海一担坊公司、河北华龙集团、上海元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集团在许昌开设分公司,进而带动许昌本地相关行业的发展。同时,政府也应鼓励食品工业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对企业技改投入资金提供部分贷款贴息,引导食品加工企业积极参与基地建设,运用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做好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调整,大力推进品种改良,为企业生产提供充足的优质原料,要进一步改善融资环境,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为企业提供足够的流动资金。

第8篇:食品加工行业发展范文

一、全国粮食行业主食产业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主食产业化是在我国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实行粮食市场化改革的大背景下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2004年5月,总理在新华社关于山东省章丘市粮食部门转变职能、发展馒头等主食生产、建立农村粮油购销兑换网点的报道上作出重要批示:章丘粮食局的做法关键在于面向市场,转换机制,主动服务,这一点可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参考。国家粮食局认真落实总理批示精神,随即与山东省政府在章丘市召开现场会,总结推广山东章丘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发展主食产业化的做法和经验。近些年,各地粮食部门在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进程中,全方位、多元化地推进粮油加工业发展,通过大力开展“放心粮油”进农村进社区和“主食厨房”工程等活动,积极推进主食加工工业化、主食经济产业化。天津市政府作出“抓好‘放心馒头’工程生产供应体系建设,让‘利达’馒头惠及更多天津百姓”的部署。西安、济南、合肥、成都、贵阳、廊坊等地积极培育主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增加社区服务网点,不断提高主食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河南省政府一直支持粮食部门大力发展主食产业,今年3月还下发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主食产业化和粮油精深加工的指导意见》,明确由省粮食局牵头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进主食产业化发展,并制定了一系列主食产业化的推进措施和扶持政策。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全国粮食行业主食产业化的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产品产量大幅增加,极大地丰富了城乡居民生活。

据我局统计数据表明,近10年全国粮食行业的大米、小麦粉、食用植物油加工产量分别比2002年增长了3.37倍、2.13倍和2.14倍;2011年工业化主食品产值已达到1121亿元。传统的粮油加工业由生产成品粮油为主向成品粮油、主食品种同步发展转变,各类米、面工业化制品开始走上多样化、便利化、优质化的发展轨道。目前,各类方便米饭、米粉、米糕、方便粥、挂面、鲜湿面、馒头等米面制品,以及各种速冻主食产品和预加工主食半成品,已走进了遍布城乡的超市和“放心粮油”网点,走进了千家万户,极大地方便和丰富了城乡居民的生活。

二是供应体系逐步健全,口粮供应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各地粮食部门通过设立销售专卖点、利用“放心粮油”网点、军粮供应站点和粮食应急供应网点等销售平台,逐步建立健全主食供应网络体系,提高了口粮供应保障能力。天津市建成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放心馒头生产线,直接销售专卖网点达260家,产品销售覆盖全市城区和部分近郊区。山西省政府连续三年拨出专项资金,支持各市县粮油主食生产销售网点建设,已建成规范运营的市级配送中心14个,县级配送中心133个,城乡连锁店和经销店1.17万个,覆盖全省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口。山东省粮油主食服务网点已发展到2.2万个,建成配送中心60个,日配送能力达到3500多吨。

三是产品质量稳步提升,企业品牌意识明显增强。

《食品安全法》及相关法规实施以来,主食生产加工企业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诚信意识和服务意识普遍增强,产品质量稳步提升,主食产品总体合格率不断提高。馒头、挂面等主食标准的颁布实施,进一步健全了主食产品标准体系。主食生产加工企业利用多种形式,提升企业品牌形象,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近些年涌现了一大批获得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及AAA级信用的企业,如河南的三全食品、兴泰食品、思念食品、白象食品,湖南的金健米业,上海的良友食品、安徽的同福食品等都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四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企业和社会效益显著提高。

近年来,粮食科研机构和主食产业化龙头企业立足自主研发,积极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加快新产品的开发以及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对推进主食工业化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我国企业自主研发的优质馒头智能化生产线和饺子成型机已成功推广使用,大大提高了主食劳动生产率。据我局统计,2011年全国米面油加工及工业化主食品总产值达到1.28万亿元,占粮油加工业总产值的66.7%,三年增幅达85.5%。其中工业化主食品总产值同比增幅50%,销售收入利润率为4.8%,比粮油加工业的平均利润率高一倍。

五是产业集聚优势凸显,对地方经济发展带动作用明显。

各地积极加强政策引导,推动主食加工企业将产业链向原料主产区和重点销区延伸,向重要粮食物流节点集聚,初步形成了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生产自动化、加工标准化、配送连锁化和供应社会化的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部分主食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建立种植基地,与农户签订订单,以及发展包装、物流、服务相关产业等方式,带动农民增收,吸收了下岗粮食职工再就业和扩大城镇就业,增加了上缴利税,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河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陕西等省区的粮油主食加工业已经成为支撑省内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我们在充分肯定主食产业化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应当看到目前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主食产业化整体水平还不高。发达国家主食产业化率平均水平在70%左右,高的达90%以上。我国主食生产目前仍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小作坊、摊贩式的生产经营模式,规模小,工业化、产业化程度整体偏低,龙头企业数量少。二是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目前我国主食产业科研投入少,主要设备仍然依赖进口,大部分主食产品仍然沿用传统工艺和设备,产品保鲜时间较短。三是发展水平很不平衡。从产品结构看,面制品工业化程度相对较高,米制品工业化程度相对较低;从区域布局看,粮食主产省和经济发达地区主食产业化发展较快,其他地区相对发展滞后;从企业构成看,国有粮食企业主食产业所占比重较小。此外,一些地方还存在对发展主食产业的思想认识不一致、发展规划不协调、标准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和物流成本高、扶持政策少等问题。所有这些问题都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下一步全面推进主食产业化的进程中尽快加以克服和完善。

二、全面推进主食产业化是新时期粮油加工业发展的历史使命

近些年来,全国粮食行业的广大理论与实际工作者加强对主食产业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各方面对主食和主食产业化的认识逐步趋于一致。从粮食的基本特性和当前粮食行业的产业特征来分析,主食是城乡居民为了生存、生活必须食用的主要粮食制成品,既包括米饭、馒头、面条、杂粮等主食制品,也包括大米、小麦粉等主食原料;而主食产业化,则是在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粮食全产业链过程中形成的、以粮食生产基地化、主食加工工业化、营销供应配送化为主要特征的、具有中国膳食特色的新型主食产业发展方式。推进主食产业化是粮食部门践行“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行业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对传统粮油加工业发展方式和传统粮食供应保障方式的深刻变革,是粮食行业提升口粮供应能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小康社会建设的行业使命。

首先,推进主食产业化是满足城乡居民饮食需求,实现“为食者造福”的现实需要。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稳步提高,膳食结构和生活方式也在发生改变,对家务劳动社会化、主食供应社会化提出了新要求、对主食品质的营养化和安全性寄予了新期待。近些年来,部队官兵在米、面、油供应得到可靠保障的基础上提出了主食制成品供给的新需求,学校特别是高等院校以及企事业单位的后勤社会化改革也迈出了重要步伐。这些改变和变化,使城乡居民以及部队、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对粮油食品特别是主食制品的需求,越来越呈现出社会化和多样化、优质化、营养化、方便化的趋势,自给型消费降低,商品型消费增加。这些改变和变化,要求我们加快推进粮油加工业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推进主食产业化发展,促进城乡居民膳食结构、营养结构的改善和生活品质的提高,确保粮油主食的质量安全。

其次,推进主食产业化是促进种粮农民增收,实现“为耕者谋利”的有效途径。

主食产业化的加快发展,必将促进粮油加工业升级改造和产业结构、区域布局调整,从而有效引导粮食生产结构调整,延伸粮食产业链,促进粮油资源综合利用和转化增值,提高种粮综合效益。主食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等形式,建立优质粮源基地,开展订单生产订单收购。同时主食产业可以实现粮食原料的产地加工,有利于农民就地就业,有利于建立稳固的农、工利益联结机制,让种粮农民分享粮食加工增值的收益,这是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第三,推进主食产业化是保证口粮有效供应,改善粮食宏观调控的必然要求。

保障粮食正常供给和维护粮油市场稳定,是粮食部门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责之一。保障口粮有效供应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中之重。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粮食供求形势复杂多变,国内自然灾害呈现多发频发的趋势,稳定国内粮油市场仍面临较大压力,必须更加注重保障粮食供应,特别是保证口粮供应的能力。各级政府的粮食应急预案中都明确要求保持一定数量的成品粮储备,健全粮食应急加工网络。主食产业化的大力推进,有利于更为及时、有效地把原粮转化为成品粮和主食制品,满足应急状态下的口粮供应,从而稳定粮食市场和价格。在抢险救灾等紧急状态下,以主食供应的方式保障军粮供应和受灾地区居民的口粮供应,对于稳定人心、稳定市场、稳定社会具有更加特殊重要的意义。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保障人民、武警部队的粮油供应,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粮食部门的行业职责和政治任务。部队官兵对军粮供应提出了“成品粮与主食熟食并重”的新要求,特别是武警后勤保障系统已经主动联合军粮供应部门开展军粮主食化的调研和试点。部队的军粮新需求就是粮食部门的新使命,因此,从履行行业职责、紧贴部队需求出发,我们也必须把推进主食产业化摆上行业发展的重要地位。

第四,推进主食产业化是实现粮食企业增效、职工增收,促进地方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举措。

目前,粮食企业特别是基层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发展仍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多数企业还没有走出“买原粮、卖原粮”的传统经营方式。这些企业大多具有发展主食产业化所需要的场地、粮源和销售网络等优势。因地制宜开展主食产业化,不但能够充分利用企业的存量资源搞活经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加职工的收入,而且通过将粮食产业链从田头延长到餐桌,使粮食附加值大幅提升,促进粮食产业的发展,从而形成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和带动作用,使粮食主产区从根本上摆脱“产粮越多、财政越穷”的困境。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大力推进主食产业化发展,也是促进粮食经济和地方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

最后,推进主食产业化是扩大下岗职工再就业,实现粮食行业振兴的战略选择。

近些年来,随着粮食市场流通全面放开,一些基层粮食部门职能萎缩,基层粮食企业被边缘化,“主渠道”的地位和作用有所弱化,有的地方还出现了一些下岗粮食职工生活困难的家庭。要扭转改革改制后粮食行业的这种困境,必须突破粮食部门传统的经营模式和产业格局,大力推进主食产业化,拓宽经营领域,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就业岗位,从而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积累水平,吸收更多的企业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从根本上消除下岗职工困难家庭“零就业”现象。企业做大了,产业发展了,队伍壮大了,粮食行业也就有了坚实的生存基础和旺盛的发展后劲,从而使粮食部门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实现行业振兴,更好地肩负起粮食行业使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更加持续可靠的作用。

三、把进一步推进主食产业化作为调整粮油加工产业结构的突破口

当前,我国粮食加工产业正处于“调结构、转方式”的关键时期。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广大粮食企业必须从惠民生、保安全、增实效、强产业的高度出发,把推进主食产业化作为调整粮油加工产业结构、转变粮油加工产业发展方式的突破口,稳健实施,全面推进。

明确工作思路,坚持规划引领。

主食产业化要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宗旨,以增强口粮供应能力和提升城乡居民生活品质为目标,以科技进步和装备创新为先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用产业化运行模式,加快推进以传统蒸煮米面制品为代表的主食品社会化生产和供应,努力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现代化主食产业体系。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把推进主食产业化作为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的一项重要工作,根据《粮食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和《粮食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认真研究制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国家粮食局正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研究拟定《关于进一步推进主食产业化全面提升口粮供应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这次会议上要将《实施意见》印发与会代表征求意见、建议。各地要根据会后正式印发的《实施意见》的要求,从实际出发,明确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把握机遇,发挥优势,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将推进主食产业化的各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好。

积极争取支持,形成发展合力。

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争取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支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做到领导到位,组织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要切实履行行业管理和指导职能,对辖区内各类主食产业化企业加强政策引导,加强协调服务,加强监督管理。要及时总结和积极推广主食产业化的典型经验,从各地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大中城市和市县乡镇的多种发展模式。要认真抓好主食产业统计监测、质量标准、政策研究、行业服务等基础性工作,提升主食产业化整体水平。要加快建立部门合作、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积极争取当地发展改革、财政、商务、工信、工商、质检等相关部门的支持,加大投入力度,形成工作合力。粮油科研单位和具有研发能力的企业,要充分利用科研资源优势,积极开展自主创新研究,引领主食产业化科学发展。中央和地方大型骨干粮油企业要积极延长产业链条,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发挥在主食产业化科学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和示范带动作用。

壮大龙头企业,实现行业联动。

各地要在项目、园区建设和技术升级改造等方面,加大对主食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着力发展一批具有较大产能、较高科技含量和产品适销对路的大型主食加工企业;着力通过强强联合、技改扩大等方式,培育一批主食加工龙头企业;着力支持龙头企业扩大产能规模、提高产品档次、创立知名品牌;着力支持龙头企业产业链向产前和产后延伸,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主食加工企业与其他粮食企业、机构开展协作,打造以粮食收储、加工和物流配送为一体的主食产业集群。各地要整合行业内现有的销售平台,实行行业联动,充分利用现有“放心粮油”网点、军粮供应站点和粮食应急供应网络,加快建立健全主食销售及物流配送网络,降低物流成本,扩大主食产品覆盖率。

推进科技创新,强化质量安全。

第9篇:食品加工行业发展范文

一、粮食加工装备技术亟待加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粮食加工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民以食为天”,粮食及其制品作为最基础的民生物资,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党中央国务院长期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强调“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而强化科技创新,发展粮食加工产业,提高加工水平和加工装备水平,是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发达国家农业增值的最大环节是在粮食的加工转化,例如,美国粮食加工环节的增值是种植生产环节的3.6倍,从而大大促进了农业发展。相比之下,我国农业经济质量和效益不高,已成为影响农业发展和粮食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而实验室的建立将延伸粮食加工链、提高粮食附加值、加大粮食经济价值空间,对于提高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起到巨大的带动和引导作用。

(二)粮食加工技术及装备是保证粮食加工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粮食加工的技术水平和加工质量是通过粮食加工装备来体现的,粮食加工装备制造业决定着粮食加工产业的水平和能力,先进的装备是引领粮食加工技术更新和产业升级,实现加工现代化的必备条件。因此只有提高粮食加工装备的设计能力和制造水平,才能真正保证粮食加工和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发达国家的粮食加工业发展较早,其主要依赖于不断的技术进步和机械装备的创新,使得粮食加工业达到了现代化水平,形成了独立完备的粮食工业体系。国外粮食装备制造业十分重视粮食加工技术的研究,注重加工装备的创新和开发,强调全过程技术服务。近几年,发达国家粮食加工装备制造企业不断加强高新技术的应用,使粮食加工装备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水平不断提升,设备更加节能、高效和可靠,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稳步提高。粮食加工技术及装备成为了粮食加工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如国内小麦制粉业的发展,带动了小麦深加工、食品和餐饮的发展。从21世纪初至2007年,福建省的食品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76.88亿元,实现利税112.19亿元,产品销售收入817.61亿元,进人全国食品行业十前之列。此外在农业粮食资源中大量有价值的成份仍被排斥在资源之外,导致其开发利用模式单一、低效和浪费。例如,全国每年有大量的农作物秸秆和农产品加工的副产品,都是生产生物能源和其它产品的原料。但目前均未完全真正作为资源充分开发利用。需要粮食加工技术及装备业提供相应保障。

(三)粮食加工业的发展需要粮食加工技术及装备的创新

随着粮油工业的发展,我国粮食装备制造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质量也得到了明显提高。尽管我国粮食加工业进人了良好的发展阶段,但我国粮食加工业产业层次和整体技术水平仍然较低,普遍存在加工效率低和技术含量不高等问题。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国产粮食加工装备在技术性能、产品质量和成套性方面的差距尤为突出,如自主开发能力和基础研究薄弱;自主知识产权少;高新技术应用少;生产效率低、设备能耗大;新材料应用少,自动化程度不高,人机环境考虑不够,现代设计制造技术应用程度不高等。显然已不能满足我国粮食产业现代化和未来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目前世界先进的粮食加工装备制造业主要集中在欧洲、日本和美国,最著名的4家粮食机械制造企业分别是瑞士布勒(以生产小麦加工装备为主)、日本佐竹(以生产稻谷加工装备为主)、意大利OCRIM和GBS公司(以生产小麦加工和粮食港口装备为主),年销售收入都超过了100亿元人民币,基本上垄断着世界粮食加工大型成套装备市场。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这4家跨国公司陆续实施市场战略转移,分别采取合资或独资的方式在无锡、苏州和北京建厂,逐步形成了他们在海外规模化的生产基地。他们利用其先进的技术手段、管理优势和市场经验,正在威胁着我国粮食加工装备制造企业的生存。所以,如何实现我国粮食加工装备制造企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实现我国粮食工业跨越式的发展,建立“国家粮食局粮食加工技术及装备重点实验室”是行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四)高新技术对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作用

我国食品工业发展规划中提出了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例由原来0.3-0.4:1提高到0.5:1。粮油食品机械工业要相应发展,以适应粮油食品工业自动化、高效化、现代化发展的要求。经综合分析,国内粮油食品机械市场的中高端产品绝大部分被国外设备占领。急需研究开发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的粮油食品机械设备,发展民族粮油食品机械装备业,满足国内需要,并逐步扩大出口,占领国际市场。高新技术是各行业科技发展的前沿以及各国技术竞争的重点,对粮食加工装备业的市场竞争作用日渐明显。高新技术在粮食加工装备业中的应用,对提高其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降低能耗和生产成本、增加产品得率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等具有重要作用。与传统的粮食加工技术相比,高新技术具有更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发展优势。

二、国内外粮食加工技术及装备之间的差距

粮食加工业离不开装备,装备是粮食流通产业链中最有价值和体现核心技术的一环。随着我国粮食加工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十年,在经历了设备选定型、引进吸收、集成创新三个阶段后,我国民族粮食加工机械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得到了快速发展,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部分设备性能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甚至出口,或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但总体上看,我国粮食装备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主要以中低端技术水平为主高端市场的装备竞争力不强,缺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品牌产品。

(一)产品质量、性能及技术水平的差距

产品质量差距:主要表现在稳定性和可靠性差,造型落后,外观粗糙,基础件和配套件寿命短,无故障时间短、安全性差。绝大多数产品还没有制定可靠性标准,该行业几乎所有的设计单位还没有引入欧盟和国际通用的机械安全和卫生要求标准,几乎所有的机械制造单位还没有引入国际通用的GMP规范,少数较好的产品所制定的可靠性标准无故障时间比发达国家低得多,是发达国家的1/2—1/3。性能上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生产能力低、能耗高、出品率低等方面。技术水平上的差距:主要表现在高技术应用少,自控技术差,生产线自动化程度低等方面。近年来,经过国家出台引进国际知名粮食加工企业来华投资的举措,使得我国的粮油机械工业产品发生了质的飞跃。许多产品已经接近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粮油机械产品实施新一轮“走出去”战略,奠定了可靠基础。

(二)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差距

我国粮食加工机械产品单机多,成套流水线少;通用机型多,对特殊要求和特殊物料加工设备缺门多;结构简单、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多,高技术附加值、高生产率的产品少;主机多、辅机少。发达国家高技术附加值的产品门类均较为齐全,产品系列依市场需求而派生,配套性强。粮食加工机械制造企业,在组织结构方面,最大差距在于重视生产加工,轻视研究开发,研究创新不够,不能紧跟市场需求及时提品大多数企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不超过10%,而其中真正从事研究开发的人员为数不多。

(三)科学研究、新产品开发方面的差距

在粮食加工机械研究领域,缺乏相应的科研手段和设施,在全国范围内没有一家成规模的试验基地,以往新产品开发主要还是靠样机测绘仿制和局部改进提高等形式完成研制工作。设计方面,缺乏与国际接轨的理论依据、标准依据和试验研究手段;机械制造方面,缺乏完备的制造规范和质量保证体系。导致一些新产品开发工作缺乏严谨的试验研究,就直接投入生产应用,科研成果缺乏成熟性,稳定性和安全性,结果使一些产品降低了市场竞争力和信誉,导致一些粮食加工企业宁愿花高额资金买国外设备,而不愿买价格便宜的国产设备,这是造成近几年我国粮食加工设备进口额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三、国内对粮食加工技术及装备的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小康型社会目标的逐步实现,居民对粮油食品的需求趋向多样化,多层次化,为粮食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作为粮食加工机械制造企业将提供多品种、高质量的产品以满足粮食加工业发展的需要。

近几年,随着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调整,全国粮食加工企业向着大型化和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大型化和成套化粮油食品加工装备需求上升。国内市场每年需要从国外大量引进技术含量高的大型设备和成套设备,这说明国内产品种类和技术水平尚不能满足用户需求,致使粮食加工设备进口呈逐年上升状况,需要我国粮食品工装备行业认真分析,采取对策,抓紧研究开发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

四、未来几年粮食加工装备技术的挑战

未来几年粮食加工业应着力把稻米深加工的生物技术、膜分离技术、离子交换技术、高效干燥技术、超微技术、自动化工艺控制技术等高新技术作为稻米加工业产品市场竞争力和行业发展及获得高额利润的关键因素。在小麦制粉生产过程中,应用计算机管理和智能控制技术,应用各种传感装置,实现生产过程的计算机管理,最大限度地利用小麦资源,使生产过程平稳、高效地运行。利用生物技术的研究成果,采用安全、高效的生物添加剂改善面粉食用品质,替代现在使用的化学添加剂,使传统的小麦加工业生气蓬勃。玉米加工业使用大型湿磨、密闭循环工艺,采用电子计算机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使加工工艺过程具有很高的透明度。随时变换和调节工艺条件,使玉米淀粉、蛋白质、纤维和玉米油等玉米加工的综合利用率达到99%以上。应用现代生物酶技术、色谱分离、膜分离技术、喷射、超微以及自动化微机控制等技术,促使我国粮油工业进人高科技、高产出的快速发展阶段。

(一)开展粮食加工关键装备优化设计及最优工作状态研究

开展粮食加工关键设备优化设计理论及最优工作状态的研究,在粮食机械产品数字化设计、动态设计、振动、噪声及其控制研究等方面有所突破,加强粮食加工技术创新,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加大高新技术应用,提高加工装备的整体自动化水平。

(二)开展筛分分离、粉碎研磨机理及方法研究

建立筛分试验平台,引人先进观测、检测技术,进行粮食颗粒筛分运动规律分析;多场耦合条件下,进行粮食筛面的运动、振动机理分析。

进行粉碎研磨机理研究,主要包括:粉碎度与综合作用力的数学模型建立;粉碎能耗研究;研磨参数优化;粉碎特性实验研究。

(三)开展稻谷脱壳与碾白特性的相关研究

稻谷脱壳与碾白特性研究,稻谷脱壳与碾白机理研究,稻谷加工机械设备的机械性能、工艺效果与负载特性研究。探索最佳工艺方法、确定最佳工艺路线及最优参数。利用现代设计方法开展大型稻谷加工设备结构优化及设计程序研究;创建高效节能型粮食加工关键装备设计新理论、新方法、新工艺;建立稻谷加工关键技术与装备的运动学和气力参数、工艺和结构参数等与加工效果、效率、产量、能耗等指标间的计算模型。

(四)进行粮食与设备摩擦磨损理论及关键结构力学分析

研究粮食与管道设备的摩擦及粮食颗粒冲击磨损的去除机理,分析谷物与管道摩擦对管壁表面结构和力学性质的影响,建立材料的动态破坏机理;研究管道的变形和冲击硬化现象,并对交变载荷界面的摩擦磨损规律及表面结构进行优化;研究多场耦合作用下材料表面摩擦磨损形态的变化状态;研究磨损过程中谷物颗粒与管壁材料相互作用的效能机制;研究谷物加工设备中加工谷物时的动力传递理论。对相关设备进行静、动力学及热力学性能分析,结构关键部位疲劳寿命计算分析;特殊结构冗余度分析计算;结构失效模式研究;结构布局分析及优化并进行结构件的疲劳试验;结构振动与强度方面的各种参数测试与分析。

(五)粮油加工装备系统大型化和集约化研究

根据市场需求,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研发适合粮食加工业企业大型化、集约化粮食加工装备。如大型输送设备、组合清理设备(产量在1000—2000t/d)和除尘设备、专用粉配粉成套设备、正压输送过程中的面粉处理设备。

五、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