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研生产管理制度范文

科研生产管理制度精选(九篇)

科研生产管理制度

第1篇:科研生产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科研院所财务管理模式一级管理二级核算考核奖惩制度

财务管理是企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资金获得和有效使用的管理工作。财务管理的目标取决于企业的总目标,并且受财务管理自身特点的制约。

科研院所由于其行业及体制的特殊性(如科研院所通常按专业设置不同专业方向的事业部),其财务管理也具有独特性,会计核算既要符合《军工科研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要求,也要符合企业财务制度的规定。这种独特性对科研院所的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既带来一定的难度,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目前科研院所采用的财务管理模式主要有“一级核算”和 “一级管理,二级核算”两种模式。其中“一级管理,二级核算”的管理模式能较好地适应科研院所财务管理需求。这种模式的主要内容是:在科研院所财务管理制度体系基础上,事业部作为成本及利润中心成为科研院所财务管理的延伸;为此院所可制定事业部的核算办法和内部银行管理办法等相关管理制度。这样,既能充分调动事业部人员加强财务管理的主观能动性,同时通过事业部会计及计划人员对科研、生产项目成本的明细化管理,又达到完善科研项目管理和细化预算管理的目的。

一、一级管理

科研院所根据与上级单位签订的各项经营目标,本着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将相应的经营指标分解到事业部,作为对其进行责任核算和考核奖惩的依据。根据科研院所特点,将三项主要经营指标:科研生产收入、利润、新签合同额下达到事业部,科研院所可根据这三项指标的完成程度来确定事业部的全年工资总额。事业部作为利润中心,客观上要求其承担科研生产收入、利润两项经营指标,新签合同既是事业部完成当年科研任务的保证,又是奠定下一年科研生产任务的基础,因此将新签合同额也作为事业部的一项经营指标。如何能够落实和分解全所的经营目标,可用一个约束性指标――工资总额。工资总额作为经营指标的约束指标,它的设计和确定有利于鼓励事业部开拓市场,挖掘内部潜力,积极承担更多的经营指标,并承揽更多的科研生产任务,为全所多做贡献。

事业部经营指标的分解,主要依据各事业部人力资源、行业领域资源占用、经营规模、上年度实际完成情况及本年度市场预测情况等综合因素确定。

二、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

为了均衡各个责任主体的利益和责任,应对各类内部协作、内部管理和内部服务业务制定了相应的内部结算价格,主要有以下内容:

事业部之间及与所内加工厂发生的技术协作业务,由计划管理部门组织。如果所提供的中间产品存在完全竞争的市场,计划管理部门选择市场价格作为内部转移价格并签订内部合同;如果中间产品存在非完全竞争的市场,则计划管理部门需要协调双方签订以市场为基础的协商价格同时签订合同,促使双方遵守合同协定。

事业部应交的使用费包括水电气使用费、固定资产使用费、房产使用费、例行试验费等。所里可按市场价格和实际计量数计算转供类的水电气的使用费;根据成本价和实际占用数计算固定资产使用费及房产使用费。

事业部应交的管理费,依据事业部上年的收入额按一定的比例收取经营管理费和无形资产使用费,依据事业部的占用的人力资源情况收取人员管理费和园区使用费。

三、二级核算

科研院所可建立并细化以项目的预算、决算为基础的事业部责任核算,包括项目的预算、项目收入核算、成本费用核算、事业部责任核算等内容。

(一)基于项目(产品)预算的责任制预算编制

根据科研院所的科研生产既承担科研项目的研制开发又有小批量试制产品生产的特点,在分别编制科研项目、产品预算的基础上,按科研项目、产品的总承事业部,汇总形成事业部的责任预算。其中,科研项目根据科研生产计划、形象进度和任务特点编制科研项目的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预算;产品根据销售计划、生产计划和材料工时定额等编制产品销售收入、产品生产、直接费用、期间费用和利润预算。

(二)项目(产品)收入和成本费用的核算

科研项目以外购、外协的采购进度和研制开发的进度确认计算项目的科研收入,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的成本费用作为项目的成本费用支出;产品以交付用户的数量、订货单价计算确认产品实现的销售收入,以交付给用户产品的数量和库存产成品数量的比例,对发生的费用按配比原则计算来确认交付产品的成本。

事业部责任核算以科研项目、产品的收入核算为基础,汇总形成事业部实现的收入。根据事业部承担科研项目、产品的成本费用以及内部价格确定的管理费,合并计算出事业部成本费用支出。

(三)事业部利润=该部收入-该部成本费用支出

通过项目(产品)的核算,细化了事业部的责任核算,提高了责任部门节约成本的意识,也使责任考核和奖惩做到有据可查、有据可依。

四、考核奖惩制度

二级核算系统是财务管理系统的一个部分,它是根据内控制度归集起来的数据信息系统,必须与考核和奖惩联系起来,并为其提供依据。规定明确的考核和奖惩制度是内部核算系统正常准确运行的保证,如果没有行之有效的考核和奖励制度,事业部就不会关心二级核算系统所归集的数据,相应的一级管理制定的预算指标就无法落实和监控。为此,研究所可设计四类五个不同权重的量化考核指标。

(一)收入指标

收入指标采用收入完成率指标,用于评价事业部收入目标的完成和增长情况,反映事业部经营的增长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效益指标

效益指标采用人均贡献率和利润率两项指标,用于评价事业部创造利润的水平和质量;分别反映事业部经济运行的质和量。

(三)规模指标

规模指标采用利润比重指标,用于评价单个事业部创造利润占全部事业部总利润的比例,反映事业部经济运行的规模。

(四)新签合同指标

新签合同指标采用新签合同完成率指标,用于评价事业部新签合同的完成情况。

奖惩遵循以下原则,事业部工资总额按事业部效益增长高于工资总额增长的原则确定;事业部负责人的年收入则根据事业部各项指标完成情况由所务会确定。

“一级管理,二级核算”财务管理模式可达到准确核算和细化管理的目的,同时起到使基层单位重视财务数据,努力降低成本,增加经济效益的作用。虽然随着国家对科研生产项目管理要求的加强和全面预算管理等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这种财务管理模式从体系、制度、方法等方面还需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但 “一级管理,二级核算”对科研事业单位特别是军工科研事业单位来说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周园.对科研机构财务管理工作的分析与探讨 .[J]. 现代经济信息,2011(02)

[2]高越.大型科研单位财务管理促进创新的探讨 .[J]. 科技智囊,2008(02)

第2篇:科研生产管理制度范文

[论文摘要]在调查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知识产权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分析知识产权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以马普学会、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为例,介绍国际著名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管理策略,最后针对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建设提出对策和建议。 

 

国立科研机构是由国家(中央政府)建立和资助的各类研究机构,包括国家大型科研机构、部门所属研究机构和其他各类研究机构。国立科研机构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主要承担与国家使命有关的基础研究和关键竞争前沿技术的开发,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国立科研机构每年产出大量的科研成果,但是对这些科研成果及相应知识产权的管理状况却不尽人意。在调查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知识产权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借鉴国际著名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管理举措,为完善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提出对策和建议。 

 

1 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 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情况 

目前,我国国立科研机构设置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主要采取了挂靠式和独立式两种管理模式。挂靠模式下,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一般都挂靠在科技主管部门内,没有专门的知识产权办公室或专业管理人员。管理人员一般管理科研成果的奖励、鉴定等,并在原有管理模式之下兼管知识产权管理。独立模式是成立专职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配备必要的设备和一定的经费,并确定一定数量的专业管理人员。智力成果的产生及知识产权的形成、转移、许可和转化都由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来统一管理。 

笔者对我国64个国立科研机构的调查显示,设有专职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单位有7个,占总数的11%左右;由科技部门(如科研开发处、科技处、计划财务处、科技投资管理处等)管理的46个,约占总数的73%;由外事部门兼管的4个,占6%;由科技部门和外事部门共管的3个,占4%;由其他部门兼管的4个,占6%。关于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配备,在被调查的科研院所中,配备专职管理人员的有5个,占8%;配备兼职人员的单位有42家,占66%;个别单位既有专职人员,又有兼职人员,专兼职人员都没有的单位有17家,占总数的26%。有许多知识产权工作量大、面广、任务艰巨的科研机构也没有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专职的管理人员。根据访谈中了解的情况,目前许多科研机构所从事的知识产权工作都是停留在专利统计、奖励申报和审查等流程性、事务性的管理层面。知识产权管理兼职人员往往未经专门学习和培训,缺乏工作经验,并且常因人员变动而难以保证。 

 

1.2 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设 

根据笔者调查,在64家国立科研单位中,制定了知识产权管理内部规章制度的有20家,占31%,这说明,有2/3以上的调研对象正在建立或根本没有建立单位内部知识产权规章制度。根据对科研机构的管理制度所做的具体调研,除了少数知识产权工作开展较好的科研机构制定了知识产权管理规章制度,且内容比较全面之外,其他绝大多数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制度本身存在很多问题,如制度建设滞后、修订不及时、偏重知识产权的申请和授权等。以某科研机构为例,其关于科技成果的管理制度,基本上都是20世纪90年代末制定的,部分内容亟待更新。 

 

1.3 知识产权管理激励机制 

1.3.1 经费支持知识产权机构健全的科研机构每年都有一笔经费(大约在10万至30万元),用于申请国内专利以及维持专利所需的年费。一般课题组支付专利申请费,科研机构支付维持费。有的研究院所每3年进行一次专利评审,如果某专利有效益,则继续支付专利维持费,否则研究院所就不再支付专利维持费了。根据调研结果,在对专利申请的激励方面,64个参与调研的国立科研机构中有48个制定了支持专利申请的经费补助政策,并且政策的规定比较具体,操作性强,基本上的得到了落实。 

1.3.2 科技奖励在对科研人员的奖励(主要是专利法规定的针对获得专利授权的奖励)方面,调研结果表明,绝大部分的科研机构对科研人员获得知识产权都进行了奖励,一般是针对不同的成果方式事先制定不同的奖励标准,并定期兑现。 

1.3.3 利益分配在知识产权利用(主要是专利的实施)过程中,科研机构通过对知识产权的转让或许可使用可以获得相应的报酬,这部分报酬一般可以按照一定比例在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之间进行分配,不同单位有不同的规定。但是,关于支付科研人员专利实施报酬方面不容乐观。许多科研机构都没有落实对科研人员报酬的支付,只有少数科研机构以变通的方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支付。这一方面是由于国家相关法律规范的缺失;另一方面也不能排除资金限制和部分科研机构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4 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1.4.1 知识产权管理意识偏颇 我国国立科研机构在知识产权管理中呈现重数量、轻质量,重申请、轻利用的特点。之所以重视知识产权,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科学论文和专利数量正在成为科研人员升职、晋级、评聘的关键要素,也成为科研机构彰显其科研实力的重要指标。因此出现了科研人员为求数量而将一些市场前景不明,价值不大的成果申报专利,或者将一个专利分拆成多个专利的情况。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专利统计、奖励申报和评审等事务性工作方面,而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利用和产业化等知识产权管理下游阶段的工作还远没有提上日程,导致我国专利技术应用转化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从整体上来说影响了我国的科技竞争力。这些简单化的认识曲解了知识产权制度的社会意义。 

1.4.2 缺乏专职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专业知识产权管理人才 目前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管理通常属于科技处的职能,科技处工作内容繁多,对知识产权管理重视程度不够,这就使知识产权工作往往局限在成果管理的工作层面,缺乏对知识产权的申请、保护和利用上中下游管理工作进行有机结合的统筹考虑,难以进行全过程的管理。此外,负责知识产权管理的工作人员中很多都没有法律背景,也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难以实现知识产权的高层次管理。 

1.4.3 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不健全 根据上文对国立科研机构知识产权制度建设情况所作调查,目前2/3以上的科研机构还没有形成规范的内部知识产权管理规章制度。而在已经制定规章制度的科研机构中,除了少数几个单位制度建设比较成熟、可操作性强之外,其他绝大多数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制度本身也存在诸多问题,有待完善。 

 

2 国外著名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管理策略 

 

2.1 德国马普学会(mpg) 

马普学会(the max-planek—gesellschaft,mpg)是德国也是国际知名的综合性学术科研机构,成立于1948年,旨在推动科学领域的研究,下设80个科研机构和一些临时研究中心。 

mpg在众多研究计划中积累了相当多的研发成果,其中不乏有商业价值者。因此,mpg在1970年设立了马普学会专利办公室,后转制为嘉兴创新公司(garching innovation gmbh,gi),负责对研发成果的管理和知识产权的应用。 

gi的工作人员包括科学家、经济和法律专家以及专利工作人员,主要任务是:向研究所提供知识产权应用方面的信息;向科学家提供知识产权方面的建议;评估发明人的知识产权及其商业价值;聘请专利律师确定专利申请范围、谈判专利许可和优先协议;引导发明人与企业合作;在评价发明人思路、风险基金申报、支持的获取等方面给予指导;在知识产权应用过程中提供数据库、保护期限、商业利益划分、会谈和发明人联系方面的帮助等。 

gi非常重视专利申请的审查与评价,认为专利申请的审查有利于对专利转化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和审查,从而可以促进专利的后期转化,同时也有利于对非专利信息和专利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并借此判断专利是否能反映技术发展的趋势。gi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在实际操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仅提高了mpg的专利申请数量和质量,而且通过专利技术许可和创办新公司等方式加快了专利技术的产业化过程,实现了专利技术的经济效益。 

 

2.2 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 

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entre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cnrs)成立于1939年,是欧洲最大的基础研究机构,下辖7个学部和2个国家研究所。 

1992年,cnrs协同其他国家科研机构成立了法国科学发明和转化公司(fist s.a),作为管理其科研成果的专门机构。fist l6j的服务包括:评价和选择创新项目、制定和执行保护战略,并将新技术进行直接的或在线的产业合作研究、资金注入和技术转化合同谈判、帮助发现和管理初创企业等。 

cnrs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知识产权的应用,包括:①制定创新法(innovation law,1999),以此来鼓励研究人员成为企业家,并通过孵化器和其他鼓励措施对其进行支持;②建立信息中心,促进实验室研究信息的传递,鼓励向缺乏研发能力的中小企业进行技术转让;③进行专业培训,通过对科技人员与产业界的合同关系、知识产权管理和其他相关培训来增强实验室创新成果向私营部门的转化应用。 

2.3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是世界上最大的医学研究及资助机构,成立于1938年,目前共拥有27个研究所及研究中心。 

nih非常重视科技成果的管理和转化,专门成立了技术转让办公室(the office 0f technology transfer,ott),对nih的发明资产进行评价、保护、监控和管理。ott的职责包括对每个研究项目进行评估、跟踪和管理,监督专利实施、谈判、许可证合同,提供合作研究和开发合同(cradas)政策回顾等。 

在nih中,otr占有重要地位,直接受nih主任管辖。ott的办公室虽然设在nih总部,但实际上所有的运作却是渗透到nih每一个组成机构之中。otr在nih的每一个机构和研究中心都设有“技术发展协调员”,负责与具体项目科学家进行联系,了解项目情况。为了促进技术转让,otr在美国的许多大学都设有自己的技术转让办公室,如加州大学、马里兰大学、华盛顿大学等。技术转让成功后,ott会给予大学一定比例的许可费收益。 

在经费支持方面,与马普学会各研究所承担专利申请费用不同,nii-i的专利中请费用不需研发机构承担,而是由ott统一负责,而且对于任何有商业应用价值的产品,otr都会尽力促进其商业化运作。另外,为促进研发机构的成果产出,ott还规定,成功实现技术转让后将技术转让费的15%或25%返还给技术研发机 构,但不得超过15万美元。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国际著名科研机构非常重视知识产权管理工作,都设立了独立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这些机构逐渐发展演化成专职的知识产权管理公司,配备了具有多种学科和知识背景的管理人才。一方面对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产出进行评估,选择合适的知识产权保护方式;另一方面积极开展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的商业和产业转化与利用,促进先进科技在各创新单元之间的流动,既实现了自身的经济利益也发挥了知识产权的价值。 

 

3 完善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的对策建议 

 

3.1 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管理意识 

要积极开展对科研人员和其他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一方面要明确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要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价值观。政策制定者也要从有利于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的角度来制定政策,引导科研机构以更加合理的方式来评价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在机构科技评估和人员竞聘中所发挥的作用。 

 

3.2 加快建立专职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 

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是知识产权管理的“作战部”、“参谋部”和“后勤部”,设立专职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和资金从整体上规划和组织知识产权的创造、申请、保护和利用的全过程,有利于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使其集中精力专职服务于知识产权管理工作。 

 

3.3 实行知识产权管理人员从业资格证书制度 

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直接决定了知识产权管理水平的高低。随着科技发展和新型科研合作方式的形成,科技成果产出和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将变得越来越复杂,特别是在全球研发网络背景下,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可能会涉及多国利益,因此要求知识产权管理人员不仅要具有法律背景和相关专业技术知识,还要能够灵活处理涉外知识产权事务。实行从业资格证书制度有利于培养更高层次的综合型知识产权管理人才。 

 

3.4 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对知识产权的有效管理依赖于合理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应该包括以下方面:科技成果登记制度;评估、选择申请专利的种类及保护方式的制度;科技成果及专利资助和奖励制度;知识产权质量评估制度;科技保密制度;对职工调入和离职人员签订知识产权保护协议制度;职工离职后的竞业限制制度等。此外,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应该与时俱进,根据实际操作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和补充。 

 

3.5 为知识产权管理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知识产权管理费用主要包括专利申请费、审查费、维持费和费以及对专利申请人和单位的奖励费用和用于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办公费用等。充裕的知识产权管理资金能够激发科研人员和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热情和积极性,保障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3篇:科研生产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固定资产 管理体制

在我国的科技企业中,相当一部分是由原来的科研事业单位转制而来,转制成为科技型企业后,由原来执行《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转而执行《企业会计制度》。运营方式也由原来的公益科研为主转向生产经营为主。在此过程中产生了一些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其中的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也存在不少问题。单位财务部门原来拟定执行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已不足以对企业内部全部固定资产展开全面有效的管理。而健全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制定,能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让企业的管理者对本企业固定资产的状况能随时了解监控,使企业运营顺利,保持企业资金的良性运转,杜绝可能的浪费,确保企业财产免受损失。企业可根据自身资产和运营特点,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提高制度的执行能力。当下,我国的许多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单位小人员少等特点,在固定资产管理上,还存在许多不足有待进一步健全。

一、科技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缺乏

目前我国很多中小型科技企业,随着企业经济生产的发展,投入加大,固定资产数量增加较快。但在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上,呈现出缺乏管理的现象,没有设专门人员对企业的固定资产进行管理,亦未很好地执行相应的管理制度。上述的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缺失,无法令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的固定资产的实际数量与使用状况及时掌握,致使当企业的固定资产有盈亏、毁损及报废等状况出现之时无法获得及时有效的处理,导致企业固定资产遭受损失,阻碍了企业健康发展。以下为固定资产管理缺乏的表现:

(一)账务处置比较混乱,口径和核算方法不统一

《企业会计准则(2006)》关于固定资产的定义: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资产:一是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而持有的;二是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而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科技企业一般都拥有的与科研有关但并不直接为生产服务的资产设备,如图书、标本、科研仪器、电子设备如手提电脑,有些设备由于更新快、流动性强等原因,对于是否应该列入固定资产帐目核算和管理,就存在比较模糊的认识。 在核算上,一般企业用自有资金购入固定资产时,帐务处理是:借:固定资产,贷:银行存款;然后在使用年限内再提取折旧费平均分摊。但科技企业一般都有科研项目费和专项项目经费,这些经费一般是从国家财政资金渠道下拨,当使用这些经费购入固定资产时,既要反映资产的增加,也要反映专项经费的支出,所以应当在设备购置到位、验收完成后将资产价值一次性计入资本公积,帐务处理是:借:固定资产,贷:银行存款;然后借:专项应付款,贷:资本公积。在该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内,如果按企业会计制度,需要计提折旧:借:科研成本,贷:累计折旧。科研成本计入当年损益,造成科技企业本年利润降低。如果不再按企业会计制度要求计提折旧,又会影响固定资产净值真实性,造成固定资产净值虚增。这也是科技企业固定资产帐务处理比较混乱的地方。一些科技企业普遍存在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的情况。当需要用科研项目经费预付购置仪器设备的款项时,因为需要反映科研项目经费的支出,所以必须:借:专项应付款,贷:银行存款;而一般企业预付购置款时,必须:借:预付账款,贷:银行存款。与一般企业相比较,科技企业的账务处理方法在报表上就体现不出预付账款金额。科技企业有时会有上级主管部门无偿配置和调拨的电脑等专用设备,根据财务体制规定,应当纳入固定资产账目核算和管理,但一些企业并未按规定入账。一些科技企业存在重科研、轻管理的现象,忽视财务管理,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偏低,在工作中漏记固定资产账目的现象常有发生。有些中小科技企业,将房屋修缮处理费用、仪器设备维护费用、增置费等固定资产后续支出中不符合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部分亦计入固定资产中成本中,造成固定资产价值不实。

(二)固定资产管理的缺失

1、管理意识较差

科技企业因为生产与科研并重,企业固定资产中既有为生产经营而持有的,也有为科学研究而持有。对于非经营性资产,因为不能直接投入生产经营中创造经济效益,其管理容易被忽视,从而出现漏洞。因监管力度不够而存有账外资产,科研项目购置的仪器设备由于从科研项目经费列支,当项目结束之后,应当把固定资产转交企业管理与使用,但是一些企业没有履行规定手续,导致此部分固定资产置于账外,失去有效监管,造成企业资产流失。

2、账务管理粗放

只有购置固定资产时的支出帐,没有二、三级的资产明细账、明细卡片,记录每件资产的详细资料及存放使用状况。也没有固定资产帐帐、帐实、帐卡相符的核对,固定资产帐面记录与实际情况偏差长期存在,没有及时调整。

3、重购置、轻管理

科技企业往往会有科研经费,使用科研经费购置试验仪器、科技开发设备时,由于是财政资金,购置时需可行性论证和层层审批,极其重视,购置回来后便只使用,不管理,常常几年都没有清点。贵重精密的科研仪器没有制定使用保管和操作规定,没有专人管理,没有掌握操作规程的技术人员随便操作,造成仪器损坏、付出高额的修理费,浪费国家资金,也造成企业的损失。科研项目负责人购置电子设备后,个人使用时,往往没有企业资产的意识,把企业资产当成个人资产,企业对这部分固定资产基本上失去监管。各使用部门在固定资产的调拨、转让、毁损及报废和变卖之时,通常不按规定程序进行上报审批,而是自行处置,违反了固定资产管理规定程序。

4、固定资产清查制度不落实

虽然企业一般制定有固定资产盘点制度,但由于科技企业的行政管理机构一般都比较简单,财务机构更是人员少,工作事务繁杂,很多企业没有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机构,难于每年进行固定资产的实物盘点和清查,年度审计时审计人员一般也不会检查实物,只有多年一次的清产核资才会进行比较彻底的清查盘点,而这时很多固定资产已经购置多年,使用部门变更、资产损坏或者报废甚至已经变卖,帐实不符严重,给固定资产管理带来很多问题。

5、管理制度不健全

科研事业单位转制为科技企业时,也相应制定了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但一般都会沿用部分事业单位管理制度的内容,而且制度的制定也比较简单和粗放,没有引入企业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在固定资产管理上,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都是由财务部门管理,但资产实物一般都不在财务部门所能管辖的范围内,各个资产使用部门如实验室、技术开发基地、办公室、基地服务中心等各用其物,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进行有效管理,当需要清查和盘点固定资产时由财务部门分别和各个部门单独交涉,各部门资产情况有变动时也不及时报告财务部门,造成管理低效、无序。

二、健全科技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建议

(一)根据自身特点确定固定资产类别与核算方法

科技企业所持有的固定资产兼有科研事业单位和一般企业的特点,既有一般企业为生产经营和管理而持有的厂房、生产设备、生产工具、交通工具等,也有科研事业单位为科学研究公益服务所持有的实验室房产、实验仪器设备、电子设备、图书、标本等。《企业会计准则(2006)》关于固定资产的定义,给予企业结合自身特点确定固定资产标准的灵活性,科技企业可根据自身特点制定本企业的固定资产类别,如:土地、房屋建筑物、生产设备、专用实验仪器、电子设备、交通工具、家俱用具、图书及标本,等。建立固定资产总账、二、三级明细帐及单项卡片、固定资产明细登记表,准确详细地记录固定资产来源、验收、使用、保管、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运转、维修、改造、折旧、盘点等相关内容。在帐务核算方面,区分自有资金购入固定资产和科研项目经费(财政资金)购入固定资产,自有资金购入固定资产按企业会计制度核算;科研项目经费(财政资金)购入固定资产可参考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购入固定资产时一次性支出科研项目经费,同时计入资本公积,不再计提折旧,既确保国有资本增值保值,同时又不重复计成本,真实反映科技企业的利润情况。

(二)加强管理意识

企业资产是企业立身之本,固定资产自身价值较大、使用时间长、能为企业生产创造出经济效益,是科技企业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因此,上至企业领导层、管理层,下至普通员工,都必须强化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和责任感,保证企业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充分发挥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摒弃固定资产管理是财务部门的事情的狭隘意识,在企业员工中普及财务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及规定等,形成遵章守法、依法办事的风气。

(三)落实固定资产清查制度

企业或多或少都建立有一些资产的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中必须坚持每年清查而不是遇审计清查或临时突击清查。科技企业拥有的贵重精密实验仪器、特殊行业的科研和生产设备对环境要求较高,容易出现受损情况,例行的检查和清查易于发现仪器设备状况的变更,及时采取措施维修和养护,以利于更高效地利用设备,节约资金。所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科技企业应制定半年清查和每年清查制度,确定清查的重点,每半年和一年分别对不同类型固定资产进行清查,这样既能针对重点,又能覆盖全面。对于科研项目负责人携带外用的企业固定资产,领用时应签署领用单,每年清查时应按领用单所列资产交回检查实物后方可再次领用。清查过程中出现的盘盈、盘亏资产、以及资产状况变更,经报规定程序批准后,及时调整帐务,并查明原因,追究责任。通过清查,做到帐帐相符、帐卡相符、帐实相符,力求准确掌握企业的固定资产情况,管好企业资产,防止资产流失。

(四)健全固定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是由企业治理层、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实现控制目标的管理过程。建立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旨在保证企业固定资产合法合规经营管理,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和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管理效率,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企业应根据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研究制定一套完整的适合本企业情况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和具体实施的细则。首先落实固定资产管理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理顺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或资产管理人员与财务核算人员的分工、合作关系,实行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实物管理与帐务管理相结合、实行固定资产业务不相容岗位分离、制约和监督。科技企业若是行政管理部门人员较少,无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可由财务部门、各资产使用(存放)部门分别指定若干人共同组成固定资产管理小组,在固定资产购置(取得)、验收、付款、使用与保管、半年和年度清查、处置流程中相互制衡、防漏纠错,防止资产风险。一般来说,固定资产帐务管理责任在财务部门,那么固定资产实物管理责任就不能也全部由财务部门承担。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或各部门合作组建的固定资产管理软机构)应承担起固定资产实物管理的责任。企业要制定固定资产从购置到最后处置整个流程的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明确流程中的操作规范和控制要求,并制定一定的控制绩效奖惩制度,以保证固定资产管理内控制度的有效实施。

(五)促进固定资产高效利用

固定资产购置回来如果闲置或利用率低,则是对企业资产的巨大浪费。科技企业购置的固定资产包括相当部分科研项目研究的实验室仪器设备,对技术先进性要求比较高。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战略、技术研究方向,设计购置资产计划,同时加强技术改造,促进固定资产技术升级。优化资产配置,在企业内部促进资产合理流动,部门共享,使物尽其用,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节约购置资金,并保持固定资产技术先进性,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六)强化资产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中小型科技企业普遍存在单位小,财务和管理岗位设置少、财务人员专业素质较低等现状,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固定资产管理的低效。提高财务人员的财务专业知识,普及资产管理人员财务管理基本知识和资产管理制度法制法规知识,配备高层次的财务管理人员,运用先进的资产管理软件,对固定资产管理流程进行全程跟踪管理,增强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能力,使企业资产管理规范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国家科委.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

[3]财政部,证监委,审计署,银监委,保监委.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

[4]刘锋,张群.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N].中国第三产业,2008,(8):11-14

第4篇:科研生产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 科研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 内部控制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强财政资金的分配使用、国有资产的监管,强化内部控制流程,完善事业单位内部的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首次将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作为依法治国的具体措施。加强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尤其是财务管理的内控建设,不仅是科研单位发展的内在需求,还是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环节。

一、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概述

1、内部控制的概述

内部控制是单位为了合理保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守程度,由治理层、管理层、财务人员和其他人员设计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可以有效的防止或发现并纠正各类交易、账户余额中存在的重大错报,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2、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第一,保护国有资产。科研事业单位以科学技术的研发为主要任务,其正常运营所需要的资金一般都是国家财政的直接拨款。因此,科研单位的资产是国有资产的一部分,加强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可以保护国有资产,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防止浪费国有资产的现象发生。

第二,保障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加强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可以对本单位的各部门尤其是财务部门实施有效的控制,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通过一系列内部控制的手段和措施,可以及时的发现会计核算中错报以及舞弊的发生,防止浪费财产、恶意破坏、等情况的出现,保障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准确性。

第三,提高科研事业单位的管理效率。一套高效、有序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可以加强科研事业单位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有效的考核和评价各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绩效,处理好各部门之间的权责关系,从而使单位整体的管理水平有所提高,保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二、现阶段科研单位财务管理中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财务部门内部控制薄弱

科研事业单位的大部分成员基本上都是科研人员,财务人员数量较少。编制的限制,使得财务人员数量的不足,这就会导致一人身兼多职的现象发生。会计信息的记录人员、出纳人员、资产的管理人员、审计人员等这些重要的职位由同一个人担任,未实现职权分离,会计人员未能按规定进行定期的轮岗,越权审批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这极易导致的发生,财务部门的内控机制薄弱。同时,科研单位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都是根据财政部下达的条例而制作的,由于财务人员数量以及能力的限制,未能对一些细节的地方进行详细的制定,并且,不同的科研单位的情况不同,财务部门未能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对财务制度进行修改,仅仅生搬硬套财政部下达的制度条例,制定缺乏灵活性,过于死板,使得日常的财务行为缺乏有效的制度制约。

2、财务部门对资产管理不到位

科研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混乱,缺乏有效的控制。首先。科研事业单位的设备采购程序上存在一定的问题,财务部门未能起到监督的作用。其次,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淡薄。比如,对采购而来的固定资产未能及时的入账;低值易耗品管理不到位,给不法之徒以可趁之机;不按照规定程序擅自处理、转移固定资产。最后,资金管理方面也存在一定的漏洞。科研人员经常出差,相应的备用金制度不健全,报销制度审查不严,许多科研人员将公票与私票混在一起报销,公款私用,而财务人员在报销中也未能分辨出来,这就造成国有资产的浪费。

3、财务风险控制制度不健全

随着金融危机的发生,危机的影响领域已经逐步向公共事业部门延伸,外国政府的财务危机也开始频频发生,这给我国的事业单位敲响了警钟。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式,我国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风险控制制度尚未健全。一方面,财务人员风险意识不强,会认为单位有固定的国家拨款,不会存在任何的财务风险。这样的思想使得潜在的财务风险被忽略,比如:资源使用不当造成资产浪费的风险、行政人员导致财产浪费的风险以及科研人员为了一己私利将单位的研究成果私自卖给他人谋取利益导致单位利益受损的风险。另一方面,缺少一套完整的风险评估机制。由于财务风险评估机制不健全,未能有效的对单位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及时的识别、预警和防范,然而这些风险一旦发生,将会给单位乃至国家的资产带来重大的损失。

4、预算控制低效

科研事业单位的预算体系相对来说较为薄弱。一方面,预算的编制不合理。由于财务人员较少,科研单位的预算很少采用零基预算,大部分采用的都是增量预算的方法,其下一期的预算量受本期的影响,预算的编制不合理。同时,预算编制的项目尚未细化到具体的项目,不能达到细化预算的要求。另一方面,预算的执行力不强。专款经费管理不到位,常与其他资金混用;招待费等经费支出,如果超出预算的范围,只要领导者批准,不论金额是否合理,用途是否合规,财务人员照样报销;不按照流程报批研发支出等等。这都导致了预算的执行力不强。

三、加强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体系的对策

1、权责分明,健全会计核算制度

科研事业单位要建立岗位责任制度,进行定期轮岗,实现权责分离。健全内部审计制度,设置专门的审计人员,加强对会计人员工作的审查,及时发现并纠正出重大错报,并指出工作中的错误之处。要加强对会计人员责任意识的灌输和培养,强化所有人员对内控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形成一个人人参与、人人负责的和谐氛围。同时,建立健全相应的内部核算机制,科学规范内部的核算流程,根据各项政策以及法规的规定同时结合单位的自身情况,制定出一套完善的财务部门内部控制制度,,包括授权审批制度、财产保管制度、审计制度、内部稽查制度等等,使得各项行为有制度可依,有章可循。

2、加强资产的管理

加强科研事业单位资产的管理,防止管理中差错和舞弊现象的发生,是保障国有资产不被浪费的重要措施,科研事业单位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在购买科研设备以及相应的辅助设施之前,做好有关的支出预算。进行支出预算的时候,财务人员、科研人员以及采购人员均应当参加,按照实际的采购要求合理的制定,确保每项支出符合单位的实际需求以及现实情况。同时,还要严格执行授权审批制度,采购的过程按照审批流程进行,任何负责人不得超越其职责权限,审批人和执行人不能为同一人,不可“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第二,建立严格的固定资产盘查制度。对单位所拥有的固定资产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盘查,严格监督固定资产的转移和处置的信息,做到帐证相符、帐实相符。第三,建立起一套适合科研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体系。科研事业单位的资产单位价值大、数量多、种类繁杂,应当充分利用信息系统的优点,提高资产管理的效率。建立辅助的资产管理系统,既可以提高资产记录信息的准确性,又可以利用系统中的实时监控及数据分析的功能,使各项资产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建立财务风险控制机制

首先,财务人员应该提高风险意识,充分认识单位的内控现状。财务人员应当明确的认识到,科研事业单位并非不存在风险。对本单位每笔资金的来源、用途以及使用情况进行全程的有效监督,合理预测每一个科研项目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健全风险预警机制。同时对每个重大项目的可行性进行事前分析,预测出可能存在的不确定性,及时制定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并且全程监督控制,综合分析随着各种因素变化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制定出控制措施,防范未然。其次,建立风险评估机构,设立专门的风险评估岗位。也可以借鉴企业的风险分析方法――SWOT分析法,对本单位内外部的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考虑周全,全面评估。最后,优化资产结构,减小财务风险。随着事业单位改革力度的加强,科研单位也面临着需要向金融机构进行融资以满足其设备更新换代等方面的资金需求。因此,科研单位应当准确预测未来期间内的资金需求,科学确定最佳的还贷年限,使得资金流入与所需归还的贷款同步,避免某一年有大量的资金需要归还而现金不足,或者只需归还少量资金造成了资金闲置的情况发生。合理确定融资的结构和融资规模,减少资本成本,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4、全面落实预算管理

科研事业单位应当贯彻落实“以预算管理为主线,以资金管控为核心”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首先,加强对预算的重视程度,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各项科研项目的实际资金需求来制定下一期资金的需求量,同时要将预算的项目尽可能的细分,使预算的制定更加的科学合理。其次,强化预算的约束力。超过预算范围的或者不按规定要求使用的资金不予支付;对各项专项资金进行全程监督,杜绝违规支出以及不合理支出;对于预算与实际情况差距较大的,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改进的措施,使得预算的制定更加合理。最后,在下一年度预算制定下达后,将预算细化到每个部门和每个责任人,层层落实,与工资绩效挂钩,使得科研单位的日常管理同财务管理联系在一起,充分发挥预算的约束作用,形成有效的内控体系。

四、小结

加强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制的建设是确保单位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鉴于当前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所存在的财务内控薄弱、资产管理不到位、风险控制制度不健全、预算控制低效等问题,加强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是目前的当务之急。只有内控机制完善了,才可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推动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保证科研事业单位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莹:浅析科研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及业绩评价[J].财经界,2014(1).

第5篇:科研生产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体育科研;固定资产;管理

作者:林剑虹

[中图分类号]F8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1-0044-03

0引言

随着“科教兴体”战略的提出和发展,为推动我国体育强国的建设,国家财政不断加大体育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对固定资产的投入特别是对先进的仪器设备、重点实验室建设及全民健身指导站等高价值高效率的固定资产的投入也大大增加,体育科研单位各类固定资产总值逐步不断的累积。随着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的提出,为推动以高等院校、体育科研院所和重点实验室为基础的竞技体育专项研究平台、群众体育科学健身指导平台、体育产业科研服务平台的建设,各级财政及体彩公益金对科技条件专项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为体育科研单位开展科学研究、科技服务、成果转化、体育产业等各方面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随着体育科研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固定资产比重的不断提高,价值的不断增加,强化体育科研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并有效利用,对于推动体育科研事业单位持续发展,保持并提高体育科研竞争能力及社会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1体育科研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特点

1.1固定资产购置资金来源渠道的多样性

体育科研事业单位购置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上级财政部门下拨的机构运行及科研经费、体育公益金及国家体育总局、科技主管单位下拨的课题经费。部分体育科研单位的固定资产资金购置来源于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个人提供的技术服务及课题研发资金。

1.2固定资产构成复杂,价值高

体育科研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特别是专用设备种类较多,除科研实验仪器外还包含康复治疗仪器、运动训练仪器等,且价值较高,导致固定资产在单位总资产中所占比重较大。

1.3固定资产专业化、精细化程度较高且后续支出较大

体育科研工作的精细化程度高,不同的研究需求决定了各类科研仪器的专用性、精细化。且为保证专用仪器的安全性、有效性,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进行专业的保养、维护、检修,会产生大量后续费用。

1.4固定资产在体育科研及康复医疗领域具有共享性、互通性

许多设备在体育科研领域及康复治疗领域可共享使用。我国是体育大国,推动体育科技工作发展进步已成为国家与地方的共识,且运动损伤康复治疗也愈发引起重视,公共财政大力推动保障体育科研重点实验室、全民健身指导站及运动康复医院的建立及发展,积累了大量体育科研仪器及康复治疗设备资源。

2体育科研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固定资产会计账面价值与资产实际价值不符

2013年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颁布之前,体育科研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不计提折旧。颁布之后在会计实务实际操作层面上,部分体育科研单位仍按原会计制度执行,固定资产只核算账面原值,不计提折旧,账面资产虚增。部分固定资产使用年限较长,且早已报废闲置又不及时处置,导致账面价值与资产净值差距与日俱增。这种核算方法既不能区分日常管理责任,也不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实际的价值损耗,造成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不能真实地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和总体资产情况。

2.2轻管理、重购置

固定资产作为重要的科研保障,在科研项目实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受科研事业单位本身性质决定,体育科研单位的科研工作一般是通过课题项目团队开展的,每个课题项目均有编制固定资产购置预算。由于业务部门重视经费的争取和使用,轻视固定资产的合理配置,其在使用过程中发挥出多少效益则更缺少合理的考核手段,导致资产盲目购置,且体育科研仪器设备由于针对性和精密度较高,更新换代速度较快,部分设备随着科研任务结束而成为摆设品,导致固定资产使用率低,又忽视日常的维护和保养,从而导致了固定资产的重复购置、部分闲置和毁损。

2.3管理手段落后

在固定资产的实物管理上始终延续传统的管理方式,很少对现代网络、信息技术进行应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体育科研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上的系统性、时效性、准确性无法得到保障。固定资产采购登记管理仅采用纸质卡片形式及固定资产登记系统,无法明确到某一资产,或者把很多资产都记在一人名下,由于人员变动未及时进行资产异动,内部控制存在漏洞。且容易由于卡片遗失或同一品牌同一型号资产混淆造成资产管理效率低下,增加监管难度。

2.4缺少积极的资产管理意识

由于体育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与员工的工作绩效脱钩,加之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部分固定资产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思想认识不足,认为固定资产的管理是财会人员和单位领导的事,甚至不配合财务部门的资产盘查工作,导致固定资产定期(通常为1年)盘点工作滞后或间断,使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难被及时发现,从而导致问题处理滞后严重。财务部门与资产实际使用管理部门沟通脱节,部门资产外借、内部异动未告知财务部门的情况时有发生。单位领导注重科研项目及行政事务忽略或无暇顾及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

2.5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

体育科研事业单位没有健全和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忽视了资产的过程监管,部分固定资产流失损毁,未确立明确的固定资产的使用和维护责任划分制度,造成权责不清,无法追责。3加强体育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

3.1规范固定资产会计核算

固定资产作为体育科研单位的重要资源,必然要求财务部门对其从形成到使用耗费再到报废的全过程进行合理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因此,按照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要求,在会计核算中引入权责发生制,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这样不仅与国际通用的惯例接轨,而且可以提高财务报告信息的质量,有助于加强单位的资产管理和成本管理。

3.2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体育科研单位应严格按照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规定.结合本单位自身特点和实际建立细化、可操作性强的固定资产内部管理制度及相关配套制度,从而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资产管理行为,形成有效的内控监管机制。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应贯穿资产的购置、使用、处置全过程,包括购置预算、验收登记、保管维护、定期清查、政府采购管理、档案移交和交接手续等一系列配套制度,并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完善。尤其需要加强对清查盘点制度的建立和执行,至少每年都要对固定资产进行一次全面的盘查,全面掌握固定资产的数量、实有价值及使用情况,确保账实相符,摸清“家底”,对于盘点发现的问题,要明确责任,及时处理。固定资产保管人离任或转岗时,需要及时办理资产交接手续,以确保人走账清,防止资产流失。另外要对资产结构、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盘活存量资产,防止积压闲置,做到物尽其能,物尽其效。

3.3制定固定资产总体规划,完善购置管理,优化资源配置

体育科研事业单位应结合单位固定资产情况,制定单位固定资产购置的年度总体规划和资产采购预算。资产使用部门申请采购前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作好购置计划论证。财务部门在将资产申购预算纳入年度预算的过程中,综合考虑实际需求和目前已占用资产状况,结合资产购置总体规划对固定资产购置预算提出修正意见,提高预算分配的公平性。资产管理部门应对存量资产状况进行查验、分析,对其价值利用率、使用效益进行评价,反映共享和调剂的可能性,并从单位发展战略和科研实际需求等方面确定其购置的必要性。对于大型仪器的购置,建立专家评审论证制度,从应用和性能等全方位来论证购买大型设备的可行性、必要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对确需购置的资产,召集本单位领导和相关专家进行认真的分析和充分的论证。另外,采购时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制度,降低采购风险。

3.4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绩效考评机制

作为体育科研单位的单位负责人,要充分认识到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积极推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提高科研事业单位人员对固定资产管理与维护的自觉性。体育科研事业单位应把固定资产管理纳入单位领导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并将固定资产监督管理使用的考核机制纳入科室年度考核体系,对科研设备使用的安全性、有效性、合理性进行监督,对固定资产的利用率、共享情况、维修次数、资产完整情况进行考核。通过制定合理的考核指标,引入绩效评价分析机制,定期考核责任履行情况,将绩效考评结果与部门采购、奖惩相挂钩,从而督促单位领导和全体员工主动重视并参与资产管理。

3.5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

体育科研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要做到系统化、规范化,就必须要对传统的管理方式进行改革,对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进行应用。一是引进固定资产条码系统对新购置和现有的资产进行统一编码并打印粘贴条码,及时实行电子条码和实物卡片同步,实时实地监控资产实物。二是及时更新及完善固定资产资产管理系统,建立针对资产的保管、经手、使用、维护的固定资产数据库,形成固定资产购置、使用、维修、异动、报废、处置一体化全程动态管理。三是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网络化进程,打破各科室的“信息孤岛”,打破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的信息壁垒,打通固定资产各环节的管理流程,建立统一台账、统一数据中心,使单位各个层次固定资产管理实现数据联网共享、信息流与实物流同步,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效率。四是搭建科技条件设备资源共享平台。在主席“通过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把公共财政投资形成的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等措施解决目前存在的科技资源配置分散、封闭、重复建设等问题”的先进理念指导下,构建多层次、结构布局合理、管理科学规范的共享平台,各用户之间不但可以互相学习及交流,并且可以互通有无,盘活资产,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6篇:科研生产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科技型企业 固定资产 管理

固定资产作为企业重要的生产资料,其数量、质量及技术结构决定着企业生产、研发水平。随着我国企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固定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所占比例增大且技术性能持续增强。尤其是科技型企业,由于担负着许多军工及民用的研发项目,其固定资产数量相对其他企业更多,技术性能也更高。因此,科技企业做好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对于其提高资产使用效率、降本增效、保值增值起到关键作用。

一、科技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特点

科技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与一般企业相比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研发设备数量多、价格高

科技企业有相当一部分用于实验、检测、计量的固定资产,其中部分属于非标固定资产,这些资产体积小、数量多、价格高,主要担负着科技、研发的工作,其资金来源多为国拨或自筹的科研经费,要经过严格可行性分析、审批才能购买,对使用者要求较高,其使用者绝大部分需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及很好的固定资产操作能力。

(二)科研固定资产对工作环境要求较高

科研固定资产对工作环境要求苛刻,比如温度、干湿度、无尘等。企业需要对固定资产有计划的进行维修、保养,且维修、保养人员需有较好的技术水平。给固定资产创造最佳的工作环境不仅有利于形成科研成果,对于固定资产自身的作业寿命延长也起到重要作用。

(三)固定资产的使用周期缩短

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企业竞争不断升级,新技术的研发成为企业间最重要的竞争手段之一。科技企业更新固定资产速度加快,固定资产的使用周期缩短,与其他企业相比,其固定资产是在加速减值。

(四)科技企业固定资产的价值管理具有更大的难度

科技企业的固定资产是用于科学研究、技术研发的工作,不能像生产企业的固定资产一样立刻创造产值、带来收益。其创造的价值往往在一定周期后才能体现,是不确定的。因此科技企业固定资产的价值管理具有更大的难度。

由于科技型企业固定资产具有以上特点,与一般的生产型企业相比,其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要求更高。

二、科技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

企业没有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财务部门的职责分工制度和管理岗位责任制,缺乏管理牵制制度。部分企业虽然制定了固定资产管理办法,明确了固定资产的归口管理部门和分工原则,但由于执行不力,没有奖惩措施,在实际工作中各部门之间配合不够,管理效果仍不明显。

(二)固定资产购置管理不完善

主要表现在固定资产购置的随意性、盲目性大,对于购置固定资产没有建立起科学的预算、投资分析制度,固定资产投资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导致固定资产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固定资产属于企业长期资产,一经投入将很难转变投资方向,所以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固定资产投资的事前控制机制。

(三)固定资产的账实不符

固定资产的账实不符主要原因是由于企业疏于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科技企业的部分固定资产是在申请科研课题后为课题研究购入的,多数课题从申请成功到结束历时2-3年时间,课题完成后固定资产一般留在企业继续使用。由于这部分固定资产不是用自有资金购入,所以使用者并不重视其使用效率,会长期闲置甚至私自对外出借,造成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低、甚至资产盘亏。

(四)固定资产折旧计提不合理

科技企业的固定资产有一些技术含量高、更新周期短的固定资产,如果按照会计制度规定的折旧年限计提折旧,会导致企业固定资产净值不实、不能反映企业固定资产的真实使用情况,另一方面会致使企业更新改造资金严重不足,固定资产老化,跟不上市场经济对生产资料的更新需求。部分为科研课题购入固定资产,企业往往在课题结束前会将固定资产提足折旧并全部计入科研成本中,造成固定资产使用情况与账务严重不符。

(五)对研发、生产共用固定资产没有予以区分

为节约成本,避免资源的重复配置,一些固定资产可能会同时用于生产、研发工作,但部分企业并没有分别记录生产、研发固定资产的信息。由于生产、科研用固定资产折旧计入科目不同,不分别记录不便于统计分析固定资产的价值、使用效率,会给管理者传递不真实的信息。

(六)管理者对固定资产缺少价值管理

企业管理者在购入固定资产时通常比较慎重,但资金一旦支出,其对购入资产后续的维护、使用效率、价值管理往往重视程度不够。固定资产购入后没有区分其重要性,不能对资产进行相关的成本费用和收入记录,无法做到科学的价值管理。

(七)没有充分使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固定资产管理

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往往只是一种形式,企业仅能做到固定资产卡片的信息化,进行简单的信息登记,没有固定资产的维修、改造计划记录,更没有相应的支出和收入记录。或者即使有相应的记录,但记录不全面、不准确,从而影响对资产的使用效率、资产的价值进行分析和评价。

(八)企业管理层对固定资产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

部分管理者只重视市场营销、经营利润,不重视财务管理。或者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只重视报表管理、资金管理,忽视了对生产产品以及提高产品质量、性能所依赖的固定资产进行管理,使资产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三、对科技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改进策略

第7篇:科研生产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 高校;科研经费;科学化管理;对策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1、科研工作者的智力投资得不到补偿

科研人员在科研项目研发中投入了大量的脑力劳动,理应取得相应的劳动报酬。现有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经费管理办法》、《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等均未明确列支该项条款,在科研经费列支范围中根本未涉及科研工作者工资性支出规定,只有劳务费开支条款,且仅限定用于项目组人员中没有工资性收入的相关人员和项目组外聘成员的劳务性支出;但是,担任研发主力军的在职科研工作者的劳动力报酬却没有被名正言顺地纳入科研费用列支范围中,给科研人员造成了劳动力报酬难以落实的后顾之忧,科研工作者很难专心致志地投身到科研工作中去,难免想方设法套取资金,予以补偿自己的智力投资,导致出现了科研开支范围随意扩大、以假发票报销套取资金、假委托转移资金等现象。这里所说的假发票指的是因随意扩大科研开支范围而人为制造的虚假科研业务所产生的发票,并非指发票本身的真假。这种变相套取脑力劳动报酬的违规行为会造成许多资金隐患,因此,制度设计上对科研工作者脑力劳动价值认定的缺失是导致科研经费使用不规范的原因之一。

2、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及监督机制不健全

科研经费管理不科学,根本原因在于高校财务管理制度不到位,缺乏监督机制。一些高校没有建立起系统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与监督机制,只是零零碎碎的制定几项管理规定。目前高校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多样化、形式多元化,对科研经费的管理与核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继续采用单一项目管理与核算对科研经费进行管理显然会导致科研项目资金来源多样化与经费管理核算单一化之间的矛盾,导致会计人员在科研经费的管理上无法可依,无所适从。

3、违规列支科研经费

从科研经费来源渠道的不同,可以将科研经费划分为纵向科研经费与横向科研经费,纵向科研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及各行业主管部门下拨的纵向科研经费,包括部级项目、省部级项目、市级和省厅级项目及校级项目等,各主管部门也都制定了相应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横向科研是高校与其他社会团体或企业间进行科研合作、技术咨询或转让成果、专利等所取得的横向科研经费。由于项目负责人对其负责的项目享有绝对的控制权,而科研经费列支的合理性又难以界定,造成一些项目负责人在科研经费支出中随意列支与科研项目无关的招待费、差旅费、礼品及生活用品等费用,财务人员在报销科研经费时也仅仅从票据是否合法来判断报销与否,使得大量用于家庭与个人的费用冒充科研经费予以报销,严重挤占了科研经费额度,另外,通过对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和检查的结果分析发现,无论是在纵向科研项目还是横向科研项目中普遍存在洗钱、虚假列支、划拨支出等违规现象,严重影响了科研资金的使用效率。

4、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管理不规范,存在流失风险

部分高校对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管理比较松懈,没有纳入国有资产管理范畴,即使一些高校对于科研经费购置固定资产也规定必须办理入库手续,建立固定资产管理三联单,但在实际操作时却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项目负责人自认为科研项目是个人的,特别是横向科研经费不属于国家拨款,购置的固定资产不属于国有资产,不愿意履行国有资产管理程序,千方百计回避固定资产验收手续,实际操作中往往将固定资产人为的拆分成多种零部件或材料,再以零部件或材料发票来报销,造成这些资产大量流失;另外,高校对于大量科研项目研究开发所取得的专利、软件著作权等无形资产往往疏于管理,没有进行相应的产权登记,加大了无形资产流失风险。

5、科研间接成本占用教育经费

尽管高校一般都提取一定比例(3%-5%)的科研管理经费,以弥补高校管理和组织科研项目所发生的费用,但是所提取的费用很少,事实上,科研项目不仅无偿使用教学实验仪器、设备、房屋、水、电气等教学资源,高校还配置了科技处等专职管理部门为科研工作提供各类管理服务,科研人员以及科研管理工作人员薪酬、住房、福利、业务培训等费用也由学校承担,因此,从投入与产出角度来讲,高校所提取的科研管理费远远弥补不了学校对于间接科研经费的投入。

6、科研项目结算不及时、验收不科学

项目负责人由于个人年度考核、职称职务晋升或者科研资金取得等原因的需要,对于科研项目结题倒是很重视、很积极,但是对于相应科研项目的结算则能拖则拖,因为高校没有对科研项目不按时结算的管理与惩罚措施,致使有的项目负责人钻了空子,项目结题后长时间不进行相应的项目结算,巧立名目,随意报销一些用于个人或家庭的费用,更有甚者千方百计将科研结余资金据为私有,导致财务人员无法对已结题项目进行财务决算,增加了科研项目财务管理的难度和成本;另外,有的高校对于科研项目验收的重心放在了科技成果与科研技术方面,而忽视了科研经费的绩效评价与使用效益。

二、高校科研经费科学管理的对策

1、健全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高校财务部门及科研管理等相关部门应及时做好内部沟通与协调,以财政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为依据,结合高校自身特点,制定出适合本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财务管理制度,实行全程管理,即预算管理-实施管理-结题管理-审计监督-绩效评价,每一阶段制定出相应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逐步将科研资金全部纳入高校财务综合系统,实行统一管理,集中核算,专款专用,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

2、合理列支科研劳务费

智力劳动在科研工作中起决定性作用,理应得到合理的劳动报酬,因此,建议在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设计中增加工资性列支项目:实行总额限定或比例控制,可以对科研性工资分配实行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分配办法,项目研发期间只保留工资性列支额度,中途终止项目或未达到项目预定目标时不予发放劳务费,待项目验收合格后方可发放,使得参与项目研发人员通过智力劳动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科研人员对于自己的智力劳动报酬何时能得到补偿、补偿多少做到心中有数,不必再为智力劳动得不到回报而耗费精力,在最大限度发挥智力报酬对于科研工作促进作用的同时,也杜绝了科研人员违规套取或私吞科研经费的现象。

3、规范科研经费报销制度

制定科研经费开支问责制度,规定项目负责人为该项目的第一责任人,对于科研经费支出进行精细化管理,明确规定科研经费的列支范围及报销标准,仔细审核,规范报销手续,杜绝一切与科研项目不相关的费用从科研经费中列支,严禁虚开发票、套取科研经费。

4、规范科研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管理

对于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除了应提供给甲方使用的以外均属于高校自身资产,理应遵循学校自有资产管理办法,实行统一管理,科研项目研发期间资产归项目组使用,待项目结题时应及时移交给相关部门,并办理移交手续,不得找借口滞留在项目成员手中,避免资产流失。对于科研项目所取得的发明、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依据相应证书等鉴定资料进行备案登记,视同高校无形资产,实行统一管理。

5、全面核算科研项目成本

科研项目费用包括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直接费用比如材料费、差旅费、人工费等发生时直接计入科研成本中,但是对于科研项目所耗费的间接费用比如房屋占用费、设备使用费、科研项目实施中消耗的水、电及应分摊的采暖费用往往被忽视未计入科研项目成本中,导致科研项目成本不全面、不真实,因此要如实反映科研项目成本,必须将这部分间接费用合理计入项目成本。

6、严格结题,及时结算

在科研经费的结题与结算方面,高校科研管理等相关部门应因地制宜,制定出适合本校科研管理的具体办法与管理规定,明确项目结账时间和结余资金用途,使项目负责人对于自己负责的科研项目应该什么时间结账以及项目结余资金的用途做到心中有数。项目完成后,项目负责人协同财务人员及时对项目经费进行结账与决算。对于不按期办理经费结账与决算手续的科研项目,高校相关部门可以根据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予以强制结账。

总之,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不断推进,国家将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高校科研经费势必逐年增加,因此,高校应严格科研经费管理,进一步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促进高校和我国科技事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武.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2.6.

[2] 李德生.高校科研经费科学化管理问题思考[J].财会月刊,2013.5(下).

[3] 卢喜花.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2(03).

[4] 方美翠.浅谈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现状及其对策[J].昆明医学学院学报,2009(S2).

第8篇:科研生产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科研经费管理;问题;对策

引言:

高校是我国发展科研事业的重要基地,随着近些年的发展,高校从普通的只能教书育人的地方,变成了边教学、边研究的活动中心。一个学校的科研水平代表着其综合实力的高低,而科研水平的提高离不开科研经费的支持。但现如今各高校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并不重视,导致科研水平无法提高。为此,本文就对高校在科研经费的管理上所产生的不足及相应的对策进行分析。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财务违规严重,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

长期以来,高校领导及相关经费管理人员对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着一定的偏见,认为科研经费的管理应由科研项目部进行管理,别人无需过问,再加之高校对科研经费的使用并不重视,使报销时的信息不真实、资金被挪用等现象出现。例如编造虚假姓名或者顶替冒领劳务费;在报销经费中掺入个人的生活费用等等,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1.2、经费预算不准确,支出方式不合理

由于许多高校对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意识不够明确,使许多人认为预算只是为了能够争取下项目所随意制作计划的一部分,所以在预算的时候,并没有全面的、根据相关的情况进行计算,使科研经费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产生较大的偏差,经费支出不合理,最终造成财务信息不准确,科研项目无法继续进行。

1.3、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低,核算不准确

高校的教师,不仅要进行教学,还要进行科学研究,教师的工资及奖金都列在了教育经费中,学校中的公共资源,例如研究中心、网络室、图书馆等,都为科研提供帮助,其中所产生的经费及维修费用等,也都纳入教育经费中。再加上许多教师在报销时并未对日常教学的花销及科学研究的花销进行区分,令科研经费的相关负责人无法区分支出明细,使得高校的科研成本无法进行准确的计算,导致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过低。

1.4、经费管理不严格,造成资产浪费

许多高校并没有将科研经费所购买的资产纳入到学校资产的管理部门中进行合并管理,对所采购的科研设备等也没有妥善的保管措施。高校的科研经费均是专项经费,根据不同的科目,研究中所运用的设备也不相同,这也造成了资源无法进行共享。而且在实际的工作中,对设备的管理并不严格。设备在项目结束后,仍然留在科研人员的手里,学习没有进行回收,并寻找专人管理,使学校的固定资产变成个人资产。

二、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问题的成因

2.1、科研经费管理缺乏认知

高校科研经费不仅靠学校负责人的争取,还要依靠科研部门和科研人员去联系人脉,这就导致许多高校领导和负责人认为,争取更多的科研经费,可以提高学校的竞争力,增加收入;而科研人员也认为凭借自己的人脉争取的经费,学校也无权管理。尤其在学校进行评职、考核等项目,都以研究成果作为评判依据,这就变相的导致以利益来促进科学研究项目的发展,学校也为了使自己的科研项目和取得的经费越来越多,放松了对经费的管理,造成错误的思想认知。

2.2、科研经费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我国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各高校的经费管理机制,各高校没有相应的、完整的制度作为管理依据,导致在实际的工作中,经费的使用率低,经费流向无迹可寻,在核算时又没有依据,造成科研人员与核算人员产生分歧,或者直接导致科研人员结束研究后,没有进行经费结算。所以,没有相应的经费管理机制是万万不能的。

2.3、监督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高校的科研项目大都研究范围广、专业内容性强,但由于学校内部的监督制度不够完善,使学校在科研经费监督上存在着问题。在工作过程中,财务人员注重经费的支出,不了解整体研究的过程;科研人员注重研究的结果,不重视经费的利用率;审查人员注重工作整体结束后的监督,忽视工作前及工作过程中所产生的经费问题,这种种的问题是搞笑无法科学有效的对科研经费进行管理和监督,导致整体科研经费的监督管理制度的不完善。

三、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的对策

3.1、提高相关人员对科研经费的管理意识

高校科研经费是对一个学校科学水平、提高学校竞争力的重要评价依据,所以要有一个正确的科研经费管理理念是高校必不可少的,学校的领导及相关负责人都应做好对科研经费管理的认识和了解,努力提高学校的科研成果,加强科研经费的利用率。还应对教师做好指导思想,使其准确、全面的了解科研经费管理的规章制度,从根本上促进科研能力的增强,加强教育水平。

3.2、做好对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建设

良好的管理制度,是高校科研更好发展的根本要求。高校为了科研经费的支出有据可循,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建设好相关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并根据自己自身的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在制定制度的同时,也要保证有一套适合自己的科研经费支出流程,保证流程具有完整性、可行性。

3.3、提高科研经费的利用率

高校领导一定要让科研人员意识到,通过科研经费所购买的设备,都是属于学校的固定资产,使用过后一定要交还到学校,由学校进行专人专管,防止国有资产成为个人资产。其次,学校应将所有由科研经费所购买的设备,按照国有资产的规定进行管理。并对现有设备进行资产清理和分析,并根据各院系的使用情况,做到资源共享,减少浪费,提高经费的利用率。

结论:

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成功与否,决定着学校的研究质量和研究水平。为了提高科研经费的管理制度,加强对科研经费的利用率,保证休息科学研究的有序进行,必须要对学校的科研经费管理进行全面的、合理的改进,研究对策,使得学校的科学研究得以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洪转,刘思峰,方志耕,何丽芳. 科技工作者视角下的高校科研经费使用问题与对策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1:150-152

[2]张金贵,孙杰.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现状、原因及对策[J].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98-103.

第9篇:科研生产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

我国高校聚集着数量众多的科研人才,具备雄厚的科研实力。高校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1/4左右,承担国家“863”项目1/3以上,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占3/1以上,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的项目占全国70%以上[1]。高校的科研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充分体现其价值,而科技成果转化离不开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知识产权制度可以使科研人员在开发阶段获取该领域知识产权成果状况,避免重复研究和侵权;在实施阶段保护科研人员权益;在取得知识产权后可以在保护期内获得合法的垄断,从而激励科研人员创造新的科技成果。因而科技成果的转化需要一整套完善、配套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制度。研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保护高校知识产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缺乏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

1.一些高校未建立完备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1999年教育部施行的《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第16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建立知识产权办公会议制度,逐步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工作机构。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可实行知识产权登记管理制度;设立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工作机构,归口管理本单位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暂未设立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机构的高等学校,应指定科研管理机构或其他机构担负相关职责。但由于一些高校至今没有制定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造成管理人员无所适从,导致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混乱。这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十分不利。

2.高校知识产权流失严重

一些科技成果的技术资料和实验数据由教师或科研人员自行持有,学校对科技成果缺乏统筹了解。在成果开发阶段,科技成果是否申请知识产权保护通常由教师或科研人员决定,使得部分成果没有申请知识产权保护。在成果转化的推广阶段,成果持有人擅自转让本应归属于学校的科技成果,造成高校知识产权的流失。一些高校由于没有专门的机构或人员负责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工作,或负责成果转化的人员缺乏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知识,对成果转化中出现的知识产权问题不能正确处理,也导致高校知识产权流失。

(二)高校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

1.对知识产权制度缺乏正确认识

据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曼斯菲尔德研究分析得出,如果没有专利保护,60%药品发明不能研究出来,有65%不会被利用,化学发明有38%不会研究出来,有30%不会被利用[2]。知识产权制度对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具有巨大推动作用。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对知识产权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高校的主管领导和科研人员没有掌握必要的知识产权知识,不能从经济和市场的角度真正领会知识产权的深刻内涵。有些高校认为专利申请耗时太长,管理烦琐,不愿承担专利申请和维持的费用;部分教师或者科研人员对知识产权的认识不到位,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意识,没有及时对科技成果申请知识产权保护。

由于缺乏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意识,一些高校科研人员在技术合同的签订、履行时为了项目和经费迁就对方,使用对高校不利的格式文本,忽视技术合同存在的风险;对技术合同中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的条款约定不明;对知识产权的权属约定不合理;个别科研人员在签订技术合同时,忽视学校利益等等,这些都有可能使高校承担违约责任。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如果高校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取得的科技成果不能为学校带来收益,将会挫伤高校进行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这既不利于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创新水平,也会对建设创新型国家产生不利的影响。

2.高校缺乏合理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

知识产权法在激励知识创新,维护正当竞争的同时,也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促进文化艺术成果的传播和其他知识产权信息的扩散[3]。由于一些高校在科研成果的评价体系上重成果轻知识产权,重论文轻转化,科研人员在完成发明创造后,最关心的问题不是能否取得自主知识产权或进行科技成果转化,而是鉴定、、出版专著等与职称评定密切相关的问题。这种评价体系导致一些选题新颖、有望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在开发阶段因公开而丧失新颖性,使预期收获的知识产权“胎死腹中”。对科研成果进行评价,不应仅仅以论文的发表数量为标准,而应当将能不能进行成果转化并带来实际收益,能不能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产业纳入科研评价体系。从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能否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取决于是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显然,目前我国高校的科研评价体系不利于知识产权的取得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三)政府保护知识产权的职能未能充分发挥

1.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有关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主要有《宪法》,1993年颁布、2007年修订的《科学技术进步法》和1996年颁布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有《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但这些法律对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的规定过于原则,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涉及到的政府、高校、企业、中介机构等各方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的法律规定,缺乏可操作性。现行的法律体系中,对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产权的确定和利益分配方面的复杂关系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欠缺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密切相关的知识产权评估法律制度、风险投资法律制度、税收优惠等等法律制度。必须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工作,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

2.政府未能充分发挥其职能

我国高校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的主体是由政府各部门组织实施的,比如火炬计划、攀登计划、863计划、展望计划、211工程、丰收计划、富山计划、社会发展科技计划、教育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等一系列项目和计划。这些项目构成了我国高校科研项目的主体,国家的科技投入相当一部分流入了这些项目[4] 。政府应当对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活动进行引导,在项目的经费中拨出一部分经费专门用于知识产权的申请和保护。由于我国专利权、商标权和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由不同的政府部门负责,政府主管部门之间缺乏沟通,缺乏协调,使得政府保护知识产权的职能未能充分发挥。

二、加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制度

1.建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

知识产权保护是一项系统的和专业的工作,需要有专业背景知识的人员来从事相关工作,因此,建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对高校的知识产权进行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应当由熟悉知识产权制度、通晓法律和相关专业的专门人员从事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直接对主管校长负责。例如中国科技大学设置的知识产权专门管理机构,主要负责科研成果的鉴定、评审、登记;专利的申请和维护;科技奖励的申报;科技合同的审核(涉及专利保护等法律内容);科研成果与专利的转移或转化的前期准备[5] 。由该专门机构负责高校的日常知识产权事务的管理,开发学校的知识产权资源;负责制定学校的知识产权管理规定;制定并组织实施本校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规划;对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进行指导和帮助,对高校师生和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进行专利申报等涉及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进行咨询和帮助;对外代表学校处理涉及知识产权的纠纷,维护学校的知识产权利益。建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负责高校的知识产权工作,有利于高校对知识产权工作的统筹管理,有利于充分发挥高校在知识产权创造中的重要作用,提升高校运用知识产权能力。

转贴于

2.制定知识产权保护规章制度

按照《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的精神,高校应制定本校的知识产权管理规章。依照法律对本校知识产权的权属划分制定相应规定,制定学校知识产权的申请、维持和授权使用的管理办法,使得学校的知识产权工作有章可循。研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涉及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规范和指导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防范知识产权流失。

3.建立知识产权检索系统

据统计,90%~95%的最新技术资料首先反映在专利文献上,查阅专利文献可以缩短约60%的时间,节省40%的研究与开发费用[6]。高校可依靠自身的力量,或与社会力量合作,建立知识产权检索系统。该检索系统应该包括知识产权的各个领域:专利、商标、版权、技术秘密、动植物新品种等,涵盖各领域世界范围内的最新信息和知识产权状况。教师或科研人员利用该系统,能够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获得最新的专业资料和技术情报,能及时跟踪和掌握该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和技术动态,避免盲目开发和重复研究。

(二)提高高校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

高校知识产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调动高校内部各种力量的参与。高校应当制定并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工作培训计划,必须对高校主管领导、教师和科研人员进行知识产权教育,使其了解知识产权制度以及我国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增强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以提升高校在知识产权创造、管理、运用、保护等方面的能力。

高校应该结合本校科研活动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对本校科研实力雄厚、技术优势明显的学科主动采取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巩固学校在这些项目方面的优势地位。高校应当鼓励教师及科研人员在论文、著作发表前、出版前,将科研成果先申请知识产权。科研人员可充分利用《专利法》规定的六个月新颖性宽限期,将创新水平极高、可在本领域内产生一定影响的科技成果及时地首次在规定的学术会议或技术会议上公开,保证技术创新的领先地位,然后再申请专利[7] 。

(三)建立科学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激励机制

有学者把激励机制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归纳为:激励机制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至关重要的制度,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的激励机制能充分调动科技成果转化参与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8]。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科技成果的评价体系难以调动教师和科研人员在成果转化中申请知识产权保护的积极性。高校应当建立科学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激励机制,将科研成果转化以及取得知识产权同科研人员的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实际利益联系起来。否则,当取得知识产权获得的实际利益低于成果鉴定、和专著时,理性人的选择自然是放弃知识产权,也不会考虑科研成果的市场前景。

2002年国务院转发了科技部、财政部制定的《关于国家科研项目研究成果知识产权管理的若干规定》,将我国知识产权政策由原来的“谁投资、谁享有”转变为“谁完成,谁享有”。对高校来说意味着可以利用国家投资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实施、许可、转让以及作价入股。据此,高校应该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对教师和科研人员取得的知识产权进行奖励,允许完成科研项目的教师或科研人员在成果转化的实施阶段取得一定收益。

(四)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

完善的法律体系是知识产权制度的守护神。科学的知识产权评估制度能够使高校对其科技创新成果的市场地位、经济价值有系统地了解,防止科技成果低估造成的损失。我国应当尽快出台有关知识产权评估的法律制度或知识产权评估管理办法,对知识产权评估人员的资质、评估原则、评估方法、评估程序等问题进行规定。其他涉及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投资、税收优惠的制度也应提上议事日程,以完善科技转化中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

(五)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在成果开发阶段,政府应当积极引导高校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科技项目中进行科研选题并以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为目标,对重大项目直接进行项目资助,协助这些项目做好知识产权申请、保护工作。设立高校知识产权奖励基金,对在尖端领域取得知识产权的高校和科研人员进行奖励,对知识产权工作突出的单位进行表彰。因为知识产权制度的核心是保护创新者的利益,鼓励创新。所谓“给天才之火添加利益之油”,知识产权制度为创新者提供了最经济、有效和持久的创新激励动力,有助于创新活动在新的高度上不断地向前推进,从而促进创新成果所蕴藏的先进生产力的快速增长[9]。

在成果推广阶段,政府应当设立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为企业和高校搭建知识产权供需平台,规范和指导知识产权交易行为。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可以吸纳高校、企业为会员,由中心组成网络,在各地建立服务机构。对投资巨大、有重大影响的科技项目的成果转化可以实行由政府出面联合企业界,共同出资,联合运作。

在成果应用阶段,政府应当要求高校对成果应用进行后续跟踪服务,检验转让成果应用的情况。为鼓励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产业化,政府在采购计划中优先考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产品和技术,以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三、结语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产权保护是高校无形资产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作为科技成果的主要产出地,目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高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增强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创造自主知识产权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参考文献

[1] 雷云涛.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面临的问题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1):133-136.

[2] 郭锦杭.中国高校科技成果研发及其产业化的法律问题浅究[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6,(4):38-39.

[3] 陶鑫良,袁真富.知识产权法总论[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23.

[4] 陈传夫.论知识产权创新的政府策略[J].科技与法律,2000,(2):17-21.

[5] http://kjc.ustc.edu.cn/more.php?siteid=640&tplset=officec1&siteid=640&pid=641&catalogid=1206[EB/OL].2008-02-28.

[6] 周明娟,段泽球.高校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影响[J].科技信息,2005,(8):40-41.

[7] 金建新.浅谈高校科技成果管理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J].河海大学学报,2004,(3):8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