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考察报告范文

教育考察报告精选(九篇)

教育考察报告

第1篇:教育考察报告范文

一、高起点的规划给河西地区未来教育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各校均完成了校园网的建设,这为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全体师生能在校园各个角落浏览多媒体信息,下一步实现校校通工程创造了良好的开端,校园均已实现了多媒体课堂、网上交流、数字广播、视频会议等多功能的教学管理和教学形式。

二、高标准的建设为未来教育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多渠道筹措资金,是完成学校建设的保证。

在短短的五年时间内,河西地区的校园建设何以能达到如此规模,大多数学校总投资都超过2000万元,钱从何来?这是我们最困惑,也最想破解的谜团之一。经过走访,与熟人的私下交谈,发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支持,政策倾斜,绿灯开道。张掖市教育局的贾局长在介绍张掖地区教育发展状况时,首先提出的是前任张掖地区地委书记马西林同志。在私下了解中,我们发现从学校领导到普通教师,均对马书记抓教育赞不绝口,是马书记提出“必须党政一把手抓教育”、“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教育”、“动员一切力量办教育”。有了政策,就有了活力,导致了高起点的规划和高标准的建设的产生,出现了政府投资幅度大,基层办事积极性高的良好局面。

2、有较活的收费政策和大胆的改革思路。我们在高台县一中的收费公示牌上看到,高一级新生入学除正常收费以外,每人还需交200元教育积金,高二、高三学生每人收50元。借读生的收费标准远高于省上制定的(这一点只是我们的猜测,因为当我们问到这方面情况时,校领导均避而不谈,市局领导则告诉我们说:“这个我们不管……”),张液四中本是一所初中,但校长大胆设想,市局同意,在校内搞了个股份制高中,是校内校,收费标准不告诉我们,但今年一次招高一学生近千人(14个教学班)。教师带课发津贴,年终还可以分红。

3、后勤管理社会化,为学校建设带来了资金和活力,充分体现了“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教育”的指导思想。我们了解到,各学校均有银行贷款、工队垫资、教职工集资、学校自筹等多方面的资金来源,而由此引起的负债数目也相当惊人。比如张掖中学,98年起筹资2000万元动工建设,到今天还负债约千万元。当我问及还款计划及思路时,市局领导插话说“能归还利息的校长就是好校长……”。

第2篇:教育考察报告范文

2003年金秋十月中旬,我考察组一行16人赴新加坡教育考察团前往新加坡,参观了新加坡的三所中学、一所初级学院、一所大学和一所中学宿舍,与新加坡教育部官员、中正中学和四德女子中学领导、德明政府学校宿舍辅导教师等进行了座谈,了解和亲眼目睹了新加坡教育(主要是基础教育)的一些现状和情况,感慨颇多。

不断分流的教育体制

新加坡的小学至中学同国内一样是6+6学制,共12年,但具体结构上与我们的差别很大,一是采取不断的分流,二是初中叫中学,高中叫初级学院、理工学院或工艺教育学院。新加坡小学实行4+2学制,小学4年级完后就分流成EM1、EM2、EM3,6年后就进行小学离校考试,根据成绩报读各中学。中学(即初中)读4年,毕业时参加英国剑桥普通文凭考试(即"0"水准考试),根据成绩报读不同的高中。成绩优秀生就可读初级学院,它是大学预科,读上初级学院就是向大学的门槛迈进。次等生就可读理工学院,再次等生只能就读工艺教育学院。这两类学院毕业后其文凭即为大专。如果理工学院毕业生成绩冒尖的,可申请读大学,入学者就直接进入大学二年级。重庆的初三留新学生所就读的中学,包括中正中学、四德女子中学、淡马锡中学和海星中学,都是新加坡200多所中学中排名前10名内的名牌中学,他们毕业后就报读初级学院,然后毕业后申报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三所大学,也可申报读英国剑桥等大学或其他国家的大学。

东西方教育的结合

东西方教育有许多不同之处,最明显之处在于:东方教育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以考试成绩排名,学生死记硬背的成分多。西方教育注重知识的点拨和研究,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给学生留有思考、发挥和创造的较大空间。而新加坡的教育将东西方的两种教育进行结合,吸取各自的一些东西,试图建立一种东西方融合的教育制度。中学以分数排定名次来评价优劣,也以分数排名收生;大学生以积分多而选住好宿舍,学习优等方能申请社会兼职(打工);较多的死记硬背、补课、家教、学生负担过重等在新加坡也一路通行。同时,上午行课、下午搞社团兴趣等课外活动;鼓励学生能说会道、会思善用;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和发挥特长等在新加坡也搞得有滋有味。在考察中我老是有一种感觉时时浮现,那就是新加坡教育有东方的十分看重成绩,又有西方的大肆张扬个性和爱好。可以说,只要你有能耐,甭管你是哪方面的能耐,你都能在新加坡找到用武之地,特别是上了初级学院和大学,各种比赛都是你施展才华的舞台,如果你是德才兼备者,国家的、企业的许多奖学金都向你张开双臂,顶尖者还能获得最高奖--总统奖学金。重庆初三留新学生在这种教育环境中体会最深。尽管他们有吃苦耐劳、勤奋好学的潜质和习惯,然而他们一刻也不可懈怠,因为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向着初级学院和大学直奔。

我们向新加坡教育部官员询问了几个数字:新加坡计划小学生人数的20-25%读大学,40-45%读理工学院,35-40%读初级学院;中国初三留新学生的水平,相当于新加坡中三学生水平的前20%;中国初三留新学生读大学的有90%以上能获得奖学金,未获奖学金的还可免息贷款;在新加坡的财政预算中,处于第一位的是军费,第二位的是教育经费。

没有"义务教育"概念

在国内,义务教育家喻户晓,作为教师,义务教育更是深入人心。可在新加坡却没有义务教育这个概念,无论是它教育部的官员,还是下面的中学校长,都给我们表达了同样的意思。而我们觉得新加坡是没有义务教育的义务教育。例如,中学生每月只交学费7新元、杂费5新元,这与我国相比学生交费的确很少。还设有"清寒助学?quot;,实行"0"水准会考免费午餐等。对于留新的外国学生,不仅不收学杂费、住宿费、早餐费等,还每月发给每生200新元,以解决午餐、学习用具、零用等。有学生透露,他们如果节约开支,每学年6月和12月两次放假回国,其机票费不在话下。每天下午学校组织的学生补课也不收费。每个学生每年有国拨的800新元作为课外活动费,一般的课外活动也不收费,只有一些长期请企业、科研单位的辅导老师在所拨经费不够的情况下,才向学生收一点。要是你乐意去请家教,也得照价付钱。

我们代表团一行大为羡慕的是,中学校长不必成天为钱发愁,所有的经费都由国家拨,除非学校要扩大原有建筑面积修建房屋,只需要自酬5%的经费即可。因此,在中正中学、四德女中、南洋华侨中学以及华中初级学院几所学校,其房屋建筑都是很有特点的,各种用途及功能的教学用房、场地及设施设备均较为齐全。那种为筹集经费绞尽脑汁地招收大批自费择校生的情形,在新加坡不复存在。

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新两国人民同属炎黄子孙,其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即使到了现代化的今天,新加坡的中国传统文化也具有浓厚的色彩,到处都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赴新加坡前,看到一则报道新加坡副总理在一次大会上大谈岳飞,号召人民学习岳飞的"精忠报?quot;,以振国人之精神,推动国家的发展。

在新加坡,座谈访问、逛商场、游公园,无论你走在哪里,基本上没有语言障碍,中文作为它的四大语言(英文、中文、马来文和泰米尔文)之一,我们相互交流起来很方便自然,毫无异国他乡的感觉。中国传统的儒文化如仁、义、礼、信、道以及人民群众勤劳勇敢、坚忍不拔的精神,在新加坡的几所中学中体现得比较充分。你可以看到"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等熟悉的诗句,也可以看到取名"诚毅楼"、"竹林居"等楼房,还可以看到以忠1、忠2、忠3……等取名的班级序号。在中正中学,学生的中国书法兴趣小组,其书画作品在至少两栋楼里都有集中的展示,书体多样化,质量也不错。这情景,仿佛是在我自己的学校。在四德女中,校徽图案高高地放置在办公大楼的墙上方,校徽上写着校训:诚、毅、礼,并将师生的座右铭"坚持不懈,礼貌待人,诚实正直"印刷在学校的墙壁上。我真没想到,在这个国度上,这样如此看重中国传统文化,我刻制的两枚印章赠送给中正中学的余立信校长和四德中学的梁锦媚校长,也算是我找到了知音,使我暗暗高兴不已!

英语是"敲门砖"

我国有句俗话:"字是打门锤。"过去未普及电脑时,写字显得非常重要,有的还把你写字的水平与文化水平相提并论。如今电脑盛行,不少人对写字不大用功了,什么东西都用电脑制造。在一些人眼里,用手写的东西是跟不上形势的表现。有人告诫我“顽固写字”者,不用电脑,不用说逛"地球村",就是过去学过英语也将失去记忆。走出国门,才深深体会到外语的重要性。

在新加坡,英语是每个人的第一语言,不会英语,将一事无成。我们初三留新学生起初三个月是专门强补英语,之后才上其他学科的课。所有学科上课都用英语,如果你听不懂英语,即使是简单的学科内容你也束手无策。学校为了便于中国学生熟悉英语,就将他们分散与印度、马来西亚学生的宿舍内住,使之随时都用英语交流,造成一种无处不在的英语氛围。新加坡教育部官员说,我们的初三学生的英语水平,只相当于他们小学三年级的水平,难怪我们学生感到最恼火的是英语,这不单是词汇量的问题,而且更重要的在于听、说以及用英语的方式去思考、研究问题。新加坡及欧美国家的大学要求中,英语未达到A1、A2(相当于我们的优、良水平)成绩的,就不能申报好的大学。校长们告诉我们,中国学生毕业时都能达到这个水平,但开始第一年一般只能考个B3(相当于我们的及格水平)。所以,我们留新学生需要花很多精力学习英语。

以人为本

在建筑设计和用材上,新加坡的中学都不追求豪华,更不盲目攀比,在考虑美观、大方的前提下,尽量考虑适用性,达到物尽其用,不至于浪费。在那里,我们见不到一个雄伟的体育馆,恰是各自不同的操场和体育设施。尤其与我们不同的是,每栋楼房的底楼几乎都是用几根柱子撑起而无墙壁的,便于学生学习、活动和行走不被日晒雨淋。南洋理工大学内凡有车站的地方,都修建有阳光棚长廊抵达公寓、教学楼或办公楼,就这一工程就花了300多万新元。

学校的器材、器具,鼓励学生多使用。比如四德中学,就把钢琴分别安放在休息室、走廊等地方,便于任何学生随时弹奏。

在学生宿舍,设有阅览室、自习室,甚至还有可供学生需要煮汤的炉灶房间。每7--8个学生就配有一个辅导老师,负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在师生关系上,校长和教师叫学生都只喊名,省去姓,犹如家庭成员般的温暖;当学生犯错时,老师对其进行批评教育是以关心的态度和谦和的语言,对错误性质严重一些的学生给予公开批评的办法。新加坡规定,教师对学生不得进行体罚和变相体罚,唯有校长才能对极个别的男学生采取一定的体罚措施。

第3篇:教育考察报告范文

10月9日下午,我们首先来到广州中山大学附属小学,观看了“润泽流芳”为主题的视频介绍,对他们学校有了一个初浅的了解。介绍完后自行参观了整个校园,并进行了合影留念,10日上午学习参观了育才中学。回来后,考察学习中的信息和场面不断在脑海中浮现,思维有了碰撞,深有启发。下面就学习考察中山大学附属小学后的体会从三个方面进行简单汇报:

一、学校概况:

中山大学附属小学创办于1909年,前身为岭南大学附属小学,1952年大学院系调整后,中山大学附属小学与岭南大学附属小学融为一体,成立新的中山大学附属小学。近百年的办学历史使附小长久地树立起在广州市品牌老校的地位。

学校环境幽雅,树木葱茏,红墙碧瓦,错落有致,办学条件优越,人文氛围浓厚。浸润在中山大学悠久的校园文化中,秉承中大附小深厚的历史传统,学校形成了严谨、朴实、开放、活泼的办学风格。他们始终把“为祖国育栋梁,为学生创未来,为家庭谋希望”作为自己的办学理想,以人为本,师生和谐发展,共同创造具有时代气息、地方特色、附小个性的优质小学。

通过观看视频,也了解到中山大学附属小学是一所充满青春活力的品牌老校,学校崇尚尊重和谐,务实进取,团队合作。学校教师平均年龄不到30岁,非常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通过职前培训,安排专门资深教师带教,参加课题研究,外出学习等途径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近几年有一大批青年教师通过各类平台脱颖而出,展现了良好的发展潜质和无限的发展空间。

二、学习感悟:

1、育人理念求真务实

从一年级开始就开设启动各类课程建设,学校各类特色班,各类比赛,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形成学校的传统特色,保障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培养选拔和发展空间。从这里明显可以看出,学校从课程入手,保障各活动开展的有序性、有效性、有针对性,校本课程扎实,遵循学生发展为本,落实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如:德育晨会课,主题德育活动等这些德育类课程,为学生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公民,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如英语学科教材拓展融合实验,六年级升中辅导班、六年级语文、数学、英语竞赛培优班,这些又是提升学生成绩的有效途径,使学生把知识学得更灵活。

2、校园文化底蕴深厚。

从学校的发展史就可以见证老牌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1909年创办的蒙养学塾是附属小学的老前身,至今已经走过了将近一百零三年的历史。这看似普通的103年,却沉淀了学校管理理念和学校文化特色,其间仿照了欧美一些学校的学生管理方法,专家进校帮教育。邀请中大以及社会名界的专家、学者为师生作专场报告,使教师的教育理念,专业素养,现代化技术素养等各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为学校成为广州名校奠定了基础。

三、努力方向:

实事求是地认识自己作为学校的一员,作为学校班子中的一员,作为校长的左臂右膀的一员,有必要思考本校的办学特色,做好参谋。我们学校是一所规模较小的中心小学,设16个教学班,现有公办教职工36名,其中职工1名,教师中有小学高级教师20名,市级教坛新秀2名,区级教坛新秀6名。学校虽然规模较小,办学条件相对落后,但始终没有停止发展的脚步。学校正努力朝着发展精细化管理为切入口,以青年教师培养为着力点,以生活化德育为新亮点,以生态课堂构建为增长点,以和谐促发展,以质量铸品牌。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发挥专业引领作用,扩大骨干教师队伍,争取区以上骨干教师达10人以上,占专任教师数30﹪以上。抓好教师的学历提升工作,全校教师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比例达 90﹪以上。

第4篇:教育考察报告范文

×

×月日——日我区的初中学校业务校长及名学科教师参加了由中国教育学会主办的“江苏省著名初中教学管理创新与精品课观摩研讨交流活动”,先后到南京第十二中学、扬州梅岭中学和泰州洋思中学(以下简称“三校”)进行了课堂教学观摩和参观考察,并聆听了由上述三校校长作的精彩的报告。现将参加此次活动的认识和感想汇报如下。

一、立足“育人”抓“教学”,成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这是为每一位校长和教学管理者所认同的一个观点。但同时,教学本身又是教育的主要手段,是为育人服务的;而切实将德育工作摆在首要位置,采取有效的手段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健康人格的培养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又是教学质量得以持续稳定提高的保证。正确地处理德育与教学的关系,原创:使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是三校成功的经验之一。三校在德育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梅岭中学和洋思中学都是“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南京十二中是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的“先进实验学校”,校长们谈到德育工作无不津津乐道,将其作为办学特点、亮点来介绍。走进南京十二中,在学校最高建筑——综合楼上,作为该校施教总原则的“育人教书”四个大字格外醒目,把“育人”放在“教书”前面,决不仅仅是词序上的颠倒,更体现出了该校领导对二者关系的认识,邓可清校长说: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得益于育人的成功,得益于尊师敬知风气的形成。他认为,要取得好的教学成绩,必先让学生的眼睛亮起来、心灵动起来、脸上笑起来。该校确立的“人人成功,各得其所”的办学理念与洋思中学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一样,对全体师生都是莫大的激励;而从零开始,“日有所进,日后有为”的要求很贴近学生的实际,即使基础再差的学生也有登上“日有所进”光荣榜的机会,而榜上有名则是每个学生最大的荣耀。十二中提出了“学习读书、学习做人、身体强健、心理健康、科学思维、意志顽强、自强自信、胜负如常”的学生基本素质训练要求,规定了“安全、净、静、敬、进”的学校常规管理基本要求,自建校以来长抓不懈,形成了良好的校风,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梅岭中学以“尊重人、发展人、完善人”为办学宗旨,校长王力耕说:梅中办学的理想就是创造一个美好的“梅中情结”,使在校的学生无限热爱梅中,使毕业的学生无限眷恋梅中。试想一个无限热爱学校的学生能不好学上进吗,而一个无限眷恋母校的学生也一定是一个成功者。洋思中学更是从点滴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综合素质的典范,其校本课程《四会读本》共页,有关“学会学习”的内容只有页,很简略;而有关“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的内容则占了将近页,十分详尽。有人说:一切的成功,都是做人的成功;一切的失败,都是做人的失败。学习也是如此,如果我们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锻炼学生的学习意志、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就不可能主动地高效地学习,教学的高效率、高质量也就几近于一句空话。换句话说,不立足于育人而孤立地抓教学,忽视了德育而片面地强调教学,都是非科学的。

二、以科学的教学观为指导,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通观三校的教学,可以看出教学的高质量源于课堂的高效益。三校的校长都把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作为一个核心的课题来研究,并且找到了各具特色而都行之有效的方法。南京十二中的邓可清校长认为,课堂教学不仅是教学的主渠道,而且是育人的主要场所,是班级建设成败的策源地,是学校整体工作运转的支点,学校一切工作的作用力都应该凝聚到课堂上;改进教法,指导学法,坚持科学教法与学法的结合,是课堂教学改革研究永恒的主题。在学习借鉴洋思经验的基础上,全校普遍采用“导学稿”进行教学,“导学稿”是为学生的学习设计的方案,“导学稿”分为课前导学、课堂导学和课后导学。课前,年级组教师集体备课,研究教法和重要的知识点,由一位教师主笔写出“导学稿”提早一天发给学生,“导学稿”分为“导学目标”、“导学重点”、“预习导学”、“课堂导学”、“知识巩固”、“拓展与延伸”和“课后作业”几大块。现在“导学稿”已经成为中初中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力武器,在几乎所有学科都得到了推广和应用,也促进了学校各方面工作的发展。梅岭中学的王力耕校长则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围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提出了课堂教学的“四变三结合”的教学理论,即从教材结构分析看,备课的角度要变,要将“备教材”、“备学生”、“用学生的眼光看教材”三者结合起来,以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从课堂教学结构看,教师的教法要变,要将“讲清重点”、“启发思维”、“教给学法”三者结合起来,以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从学生的知识结构看,听课的方式要变,要将“以听为主”、“以练为主”、“师生互动”三者结合起来,以充分体现有效学习;从教学反馈要求看,作业布置形式要变,要将“顺次布置”、“精选布置”、“分层要求”三者结合起来,以体现实事求是,减轻负担。“四变三结合”的教学理论见诸于课堂,便是生机、活力和高效。

三、走好校本培训之路,打造精良的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打造一支敬业、精业、乐业的教师队伍理应是每位校长最重要的目标追求。解读三校教学管理和改革成功的秘诀,不难发现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就是一刻也不放松地、全方位地抓好校本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责任心和业务水平,帮助教师树立科学的教育教学观念。在这方面三校的校长的做法可谓同中有异,异曲同工。相同的是都以高远的目标激励教师、以先进的理念引领教师、以人文的精神感召教师。不同的是从本校的实际出发,从不同的角度入手,有效地破解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难题。南京十二中针对建校初期教师人心涣散的局面,把强化教师的责任作为首当其冲的问题来解决。在南京的诸多校长和班主任中,流传着邓可清校长“创作”的一个故事:某年,阎王爷大赦。众多获赦之鬼,举杯把盏,庆贺重获自由身,惟有一位仍处在层地狱的小鬼,期期艾艾,痛苦郁闷至极,原来他犯的是十恶不赦罪,阎王爷故未对其开恩。正当此时,该小鬼听到自己的脚下有哭泣声,细问之,才知道阎王爷还特设了第层地狱,哭声是一位曾经在阳间作教书匠的鬼发出的,“教书匠”道:“我犯的是误人子弟罪,故被阎王打入层地狱,你们还可能获赦,我却永无翻身的机会了!”邓校长的这个故事充满了警省和鞭策的力量,发人深思。他要求教师必须坚持四个原则:学生的利益高于一切;家长的意见重于一切;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贵于一切;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压倒一切。责任心教育刚性管理人文关怀,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发展的动力,推动十二中的教学质量和整体工作以惊人的速度实现了质的飞跃——从年的一所“贴给我钱也不让孩子去”(一位家长的话)的学校到择校生占到在校生总数的学校,仅用年时间就从办不下去的学校到江苏省现代教育示范学校。梅岭中学则把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作为教师队伍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难题。王力耕校长一针见血地指出:课改的问题就是观念更新的问题,课改之难在于传统观念的突破。因此校长必须以先进的理念引导教师,以科学的方法指导教师,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教学实践中。为促成教师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的持续转变,梅中致力于建设学习型组织,形成促进教师终身学习的长效机制,使教师队伍永葆活力。洋思中学针对近几年来学校规模不断扩大,老教师不断从教学一线退出,新教师大量涌入的现实,将重点放在促进新教师迅速成长上。采取以老带新、集中强化的方式使新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洋思的工作环境、熟悉工作要求、掌握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模式、形成洋思所特有的工作作风。一名新教师在暑假培训期间单是听课竟达节,新学期开学走上讲台,就俨然是一位成熟的老教师了。教学的高质量来源于教师队伍的高素质,而教师队伍的高素质既不是与生俱来,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树立“管理即培训”的理念,坚持走校本培训之路,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已成为摆在各校面前的一项紧迫的任务。

×四、不断创新,形成鲜明办学特色。

第5篇:教育考察报告范文

考察组一行通过实地参观农村基层远教终端接收站点、观看教学平台操作演示、查阅有关文件资料、与当地领导干部座谈交流等方式,对郑州、贵阳两地农村远程教育工作的做法、经验和所取得的显著成绩颇有感触,深受启迪,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得到了极大的鞭策和鼓励,进一步增强了做好我市农村远程教育工作的信心和责任感,学习考察活动达到预期的目的。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郑州市农村远程教育工作的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

郑州市全市总面积7446.2平方公里,总人口735.6万,其中城镇人口450.8万,乡村人口284.8万。现辖6区5市1县,有109个乡镇,2280个行政村,基层党组织14471个,党员34.3万名。,全市生产总值2421.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33169元,地财收入277.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594元,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中排名14位。

7月郑州市委召开全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会议,对试点工作进行了专题部署,将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列入了《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初,全市在河南省率先完成了全部2429个终端站点的建设任务,实现了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在全市行政村的100%覆盖,并通过了全国远程办的评估验收。市委、市政府对远程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提出了“全省首位度,全国出经验”的目标要求,全市各级财政先后投入远程教育建设资金1300多万元,保证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完成。市、县、乡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加强对工作的领导和指导,保证了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市远程办以“五抓一创”(抓学习组织,抓实际运用,抓示范带动,抓资源建设,抓服务保障,争创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先进县市区)活动为载体,进一步推动了工作的深入开展。该市的远程教育工作积极服务于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提高了农村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有效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在郑州市召开,该市所拍摄了电视片也多次在全国、全省获奖。

(一)提高站点建设水平,确保站点设备利用率。该市在完成2429个基本型(电视机+机顶盒+宽带)终端接收站点建设任务后,又高标准建成了371个具备上网功能的扩展型(电脑+电视机+机顶盒+宽带)终端接收站点。有70%以上的终端站点都实现了与村文化大院的共建共享,经济条件好的村还为播放室增添了投影、音响、空调等设备,为站点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提高了站点使用率。

(二)规范教学组织管理,确保党员干部参与率。一是科学制定学习计划。二是认真抓好教学组织。在确保深入开展集中培训的同时,鼓励党员干部群众根据自身需求,大力开展个性化学习。各终端站点都建立了24小时轮流值班制度,随时为党员干部群众提供服务。三是切实加强教学管理。实现了利用网络对各终端站点学习收看情况的递进监测和动态式管理,有效督促了站点学习活动。

(三)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出台了《关于加强教学资源建设的意见》,建立教学资源开发制作基地,通过部门整合、自主开发、协议播放等多方式、多渠道整合学习内容,有选择的购进学习教材,多方整合开发1016个教学课件。目前,全市教学资源库有库存教学课件1100余个,1200多小时,课件数量和时长在全省均居领先地位。

(四)加强骨干队伍建设,提高人员整体素质。按照政治素质高、文化学历高、服务热情高、操作技能高、年龄低的“四高一低”标准,全市共选配组建了3374人的骨干队伍,其中站点管理人员2485名、技术服务人员250名、教学辅导人员377名。同时出台了《郑州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管理工作制度》和《关于把“大学生村官”纳入站点管理员队伍的通知》,先后把63名大学生志愿者和2306名大学生村官纳入到了站点管理员队伍。我们考察组到该市管城回族区南曹乡张华楼村考察时,该村的站点管理人员就是一名大学生村官,他在为我们演示和讲解远程教育平台时,展现出自己作为一名大学生的知识水平、口才和服务精神。郑州市农村远程教育工作就是依靠这样一支高素质的站点管理员队伍,才能很好地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贵阳市(乌当区)农村远程教育工作的主要特点

贵阳全市总面积8034平方公里,辖6区1市3县1个高新技术开发区,78个乡镇1166个行政村,总人口35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6万人。该市作为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试点城市和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以来,以“全省第一,全国领先”为目标,坚持高起点认识、高水平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四高”标准,抓住基础设施建设、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三个关键环节,扎实推进,走出了一条花钱少、质量高、效果好、管理科学、运行规范的西部地区发展农村远程教育的新路子。几年来,贵阳市农村党员干部参加远程教育集中学习达280多万人次,农民群众参学1100多万人次。2100名农村党员干部接受了大中专学历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给贵阳农村带来了新气象,让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考察贵阳市乌当区的远教工作时,该区对远程教育硬件设施的投入和规模着实令我们考察组啧啧称奇、赞叹不已。该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市中虽然不是最好的,但在硬件设施的投入上却舍得花钱。先后投入了8000多万元,铺设光缆683公里,安装有线电视用户40000多户,实现了有线电视网、通讯网和计算机网“三网合一”。投入20多万元购置了硬盘播出系统、上载工作服务器、非线性编辑系统、摄像机等,在远教网络平台上开通了乌当区远程教育频道,自办了《市场情报站》《法律法规》《农业科技》等17个栏目。投入20多万元建成了远程教育辅助教学网站。投入33万元建成区视频会议系统中心会场,开通了11个乡镇、2个街道的视频会议系统,将市委党校的视频会议系统整合到视频会议中心,实现市、区、乡镇互联互通。

乌当区作为贵阳市农村远程教育工作的一面旗帜,不但在硬件建设上取得成绩,而且在利用远程教育服务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上也大有作为。乌当区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的宣传和桥梁纽带作用,利用现有的视频会议系统、辅助教学网站、远程教育频道等传输手段和教学资源库,组织农村党员干部学习学业实用技术、职业职能、法律法规等知识,使农村党员干部群众有了新的学习阵地。乌当区远程教育宽带综合信息网的建立,率先在全省实现广播电视网、通讯网和计算机网“三网合一”。现在,大部分村民通过互联网就能了解最新的市场信息和就业信息,利用计算机视频通讯技术,让出门在外的打工者可以面对面的与家人沟通,将外出的信息传递给家人。还利用远程教育平台的信息、查询、浏览和视频播放等功能,不断提高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本领。

三、郑州、贵阳两地的做法和经验给我市农村远程教育工作的几点启示

(一)要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坚定信心和决心

郑州、贵阳两地的远程教育工作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各级领导认识到位,高度重视。不论在组织机构、人员配备、资金投入、日常管理等方面都予以了很多的关心和支持。贵阳市委、市政府的领导经常深入基层调研、指导远程教育工作,解决实际问题,予以基层极大的帮助和鼓舞。我市的远程教育工作由于客观原因虽然起步较晚,但我们应该看到自身的优势,比如,人口较少、建点数量不多、有较好的经济条件、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基础扎实等等,只要我们各级领导特别是市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协调小组成员单位充分认识到远程教育工作是造福农民群众的一项富民工程、建设社会新农村的一项创新工作、夯实党在农村执政根基的一项基础工程,把它摆上议事日程,纳入党建工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真抓实干,坚定信心,扎扎实实地把全市远程教育工作会议所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我市的远程教育工作一定能够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二)要高标准、高质量地抓好硬件建设

硬件建设是做好农村远程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贵阳市作为我国西部城市,在开展远程教育工作之初就能够提出“高起点认识、高水平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工作标准(乌当区的硬件建设就是高质量建设的典范),那么,我市作为国际性的热带滨海旅游城市,各项工作就更应该高标准、高质量,绝不能放低要求,农村远程教育工作也不例外。我市的远程教育工作也要树立“全省第一,全国知名”的工作理念,特别是在硬件建设上,我们不能满足于“电视机+机顶盒+宽带”的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建设模式,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实现有线电视网、通讯网和计算机网“三网合一”,让农村党员干部群众充分享受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信息革命。在完成基本型站点的同时,要不断扩大扩展型站点的比例,投入资金为终端站点改造环境,增添电脑、液晶电视、投影仪、音响、空调等设备,努力为党员干部群众创造舒适优美的教育环境,不断提高教育效果。今年年初,我们高标准地为凤凰镇槟榔村配备了两个终端站点,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实践证明,高标准、高质量建设远程教育终端站点,才能更好地发挥远程教育的优势和作用。

此外,要与电信部门沟通协调,解决我市农村宽带覆盖率偏低的问题,力争取每个行政村都通电信宽带,让远程教育覆盖全市农村。对那些较偏远的山区农村,短期内无法开通电信宽带的,要考虑采取卫星模式完成建点工作,决不留死角,确保我市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

(三)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提高党员干部群众的参学率,确保远程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硬件建设只是远程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不是最终目的。要使远程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发挥作用,只有经常性地组织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群众点击收看远程教育课件,不断提高素质,增强致富本领,激发工作热情和创业的动力。这才是远程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怎么样才能把这个环节的工作做好呢?郑州市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首先要科学制定学习计划,把学习任务层层细化分解到各基层站点,同时要建立学习效果评估和反馈机制。其次要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调动党员干部群众的学习热情。要大力推广运用“四式教育法”即集中式教育、班组式教育、订单式教育、自助式教育。集中式教育就是村党支部定期组织党员干部学习政治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每月学习不少于4次,每次不少于2个学时,要求每个党员干部必须参加。班组式教育就是根据党员群众文化程度、专业户类型等情况分班编组,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培训。订单式教育就是定期召开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听取、了解群众对播放节目的意见和需求,合理调整制定学习计划,安排学习内容。自助式教育就是个性化教育,即每个站点每周安排2天时间,不定节目,由群众根据自身需要自主选择节目内容收看学习。最后,要加强教学管理,实行站点学习通报制度,建立学习需求调查和教学效果反馈机制,采取网上监控与网下监督相结合、定期抽查与年终考评相结合等方法,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四)要下大力气抓好教学资源的开发和整合,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明年我市将建立市级教学服务平台(市级资源库、市级辅助教学中心网站和信息管理系统),自主插播教学课件,这将需要大量的有地方特色的教学课件。这就要求我们要把教学资源的开发整合作为重要工作抓紧抓好,否则远程教育工作将无法满足党员干部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为此,我们要学习郑州、贵阳两地的先进做法,加强教学资源开发制作,注重教学资源应用,强化教学资源质量和安全管理。要科学制定资源建设规划,培植教学资源建设基地,不断提高教学资源建设规模化和专业化水平。要加大教学资源整合开发力度,充分利用成员单位现有的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并积极开发新的教学资源,特别是要大力开发适合我市农村实际的实用技术教学课件,要充分挖掘身边的先进典型制作成课件,“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不断提高教育效果。要保证教学资源库有一定的课件存量。

第6篇:教育考察报告范文

考察团一行得到了四川省妇联、成都市妇联和广安市妇联高规格的热情接待,听取了四川省妇联、成都市妇联、成都市盐道街小学和锦江社区等单位家庭教育工作经验介绍,实地考察了成都市盐道街小学和锦江社区、广安市武胜县万隆镇中心小学家长学校和该镇“留守学生”托管中心。这次学习考察活动,让考察团成员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找到了差距,学到了经验。

一、四川省家庭教育工作经验与做法

四川省家庭教育工作,坚持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以提高家长素质为重点,在创新家教形式上下功夫,在整合家教资源上做文章,在提升家教质量上重突破,逐步形成了党委重视、政府统筹、妇联牵头、部门配合、群众支持、家长参与的社会化工作新格局,全面提高家庭教育工作水平。

(一)四川省家庭教育特点

1、家教管理规范化。四川省妇联提出了“规范机制、健全网络、深化工作、提升水平”的工作方针,先后与省教育厅联合制定了《四川省示范家长学校达标条件》、《四川省家庭教育工作示范试点县达标条件、申报制度》、《四川省家庭教育工作评估标准》、《四川省家长教育行为规范》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使全省家庭教育工作全面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2、家教组织网络化。采取“空地”结合方式,构建纵横交错的家庭教育机构网络(“空”是指四川省广播父母学校,“地”是指家长学校、指导站、咨询点)。目前,全省已建省、市、县家庭教育领导组织、研究机构、指导中心9900多个,办广播父母学校3812所,办家长学校26534所,对全省家庭教育工作形成有效覆盖。

3、家教教材系列化。为切实提高广播父母学校和家长学校的教学质量,组织心理、教育、社会学等方面的专家开展系列专题调研,编写了融科学性,趣味性、实效性为一体的,《婴幼儿抚养与教育》、《小学生家庭教育》、《小学生亲子活动教育》、《初中生家庭教育》等系列丛书,以满足不同层次家长的需求。据统计,购买教材参加学习的家长达565万多人,收听广播父母学校家教知识的群众达3080多万人。“空地”两校教学被群众称之为洒向心田的“及时雨”,是开启家长科学教子的“金钥匙”。

4、家教形式多样化。在办好“空、地”两校的同时,充分利用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面向社会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通过举办讲座、咨询、报告会、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培养一代新人从家教抓起,造就优秀人才从娃娃抓起”和“少抽一包烟、少喝一瓶酒、多读一本书、育好一代人”的新观念。四川省妇联先后举办了20多次大规模的“百万家长学‘三优’”、“更新家庭教育观念,给孩子一生的财富”、“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等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根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各级妇联举办家教知识讲座1500余次,参加活动的家长达2000万人次,深受广大家长的好评,收到好的社会效益。

5、家教培训社会化。各级妇联在重点抓好“空、地”两校教学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城乡散居儿童的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保姆、外来人口的培训工作。全省各地都努力探索城乡多轮驱动社会化办学的新路子,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积极创办新婚夫妇、孕产妇、单亲家长、留守儿童监护人、外来人口家长、弱智儿童家长等不同类别的家长学校。据统计,全省已建立“三优”图书室4829个,家长培训辅导站(点)18111个。

6、家教理论系统化。四川省家庭教育研究会坚持“普及与提高并重”的原则,抓住不同时期家庭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调查研讨。如“社会变迁中的家庭教育观念”、“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建议”、“农村家长学校互动式办学模式”、“新世纪我们如何做父母”等。2000年以来,先后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6次论文评选活动,收到论文805篇,选编论文专辑6期共66000多万册,编印下发了《生命知识》、《佝偻病的预防》、《愿您的宝宝更聪明》等家教资料122.5万份,使全省家教工作实现了实践到理论的提升,理论对实践的指导。

(二)四川省家庭教育工作具体做法

1、加强调研,找准问题,在突出重点上下功夫。为深入了解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全省各级妇联组织有关专家开展了相关问题的专题调研,如“青春期独立性问卷调查”、“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现状调查”、“社会变迁中的家庭教育观念”、“贫困地区大龄女童培训需求”、“关于农村留守学生问题的调查与思考”等。

2、加强指导,明确职责,在确立目标上抓落实。“中央8号文件”下发后,四川省妇联制定了《贯彻中央8号文件的意见》,成立了以省妇联主席为组长的省妇联未成年人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力度。与此同时,把省委及省文明委交给省妇联的28项任务逐一细化,落实到人,做到事事有人管,项项抓落实。

3、依托载体,深化活动,在坚持特色上做文章。主题鲜明,富有特色的活动是吸引广大家长参与家教活动的有效途径之一。全省各地本着“立足实际、突出特色”的原则,开展了一系列特色鲜明、寓教于乐的主题活动,如“百万家长学三优”、“科技之春家教宣传”、“亲子教育系列活动”、知识扶贫、送书下乡、有奖征文等。这些活动在社会上引起了良好的反响,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4、强化管理,完善机制,在运作方式上求突破。各级妇联建立和完善了五大机制:一是分级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妇儿工委办的协调优势,积极做好牵头协调、组织动员、宣传普及、理论研讨、培训辅导等方面的工作,将家庭教育纳入目标考核。二是评估机制。制定评估方案,规定评估指标,用评估考核家庭教育工作的数量、质量。三是督察机制。以汇报会的形式了解进度、以不定期的实地考察进行督查。四是激励机制。建立健全评比表彰和奖励制度,奖优罚劣。五是示范带动机制。根据工作条件、工作基础选定不同区域进行示范试点,积极探索家庭教育工作的新模式。

二、成都市家庭教育工作经验与做法

成都市在家庭教育工作上立足长远,着眼未来,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积极构建长效工作机制,使家庭教育工作的力度、深度、广度得到提升和拓展,有力地推动了家庭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一)建立长效保障机制,夯实家庭教育后盾支撑

1、争取党政支持,增强财力保障。紧扣党政工作重心,结合民众实际需求,每年策划的家庭教育项目都得到了上级组织和老百姓的肯定和认同,均被纳入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重点项目。自2004年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成立以来,先后争取到启动资金100万元、项目经费150万元以及常年工作经费45万元,为家庭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健全组织网络,增强阵地保障。以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为龙头,建立健全了市、区(市)县、街道(乡、镇)、社区(村)工作机构,形成中心—分中心—站—点四级家庭教育服务网络,并立足家长学校、社区母亲课堂等主阵地,全面推进家庭教育工作。

3、整合各方力量,增强队伍保障。广泛发掘、优选、吸纳多领域的资深专家,组建了百名家庭教育专家库;招募离退休干部和教师、优秀家长、大学生以及社会热心人士等,组成家庭教育志愿者队伍;配齐、配强了家庭教育工作者队伍。同时,对三支队伍实施规范化管理和专业化培训,促进全市家庭教育服务水平的提升。

4、加强制度建设,增强管理保障。把家庭教育工作与每年市、区(市)县妇联的奖惩评定挂钩,实行目标管理和量化考核,建立并落实检查评估工作制度,确保目标明确、管理有序、责任到人、工作到位。

(二)建立长效服务机制,优化家庭教育工作品质

1、开发活动项目,推进家庭教育服务项目化。针对不同类型家庭的教子需求,成都市启动并实施了“两个100”、“6个100”、“6个1”等项目(注:项目说明附后)。通过把家庭教育细化成一个个具体项目,使抽象的要求变为具体的工作,使软性的任务化为硬性的指标,有力推动了家庭教育工作的规范、有序、高效地运行。

2、依托专家队伍,推进家庭教育服务专业化。充分利用专家的智力资源和社会影响等优势,成立了家庭教育宣讲团,开通了专家咨询热线,举办了家庭教育论坛,组织了专家年会,开办了家长沙龙……通过专家的积极参与,以科学性、实用性、前瞻性的理论指导实践、服务实践、推动实践,帮助家长科学教子。

3、强化活动引导,推进家庭教育服务品牌化。通过开展“双合格”宣传实践月、“百万家长育英才”、“母亲素质工程”、“感恩母爱·报效祖国”、“跨越代沟的拥抱系列亲子活动”、“1+1牵手新市民”、“小手牵大手·共创文明城”等活动,使“父母大课堂”、家庭教育有“110”等品牌深入人心,并对“父母大课堂”品牌进行了商标注册。

(三)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打造家庭教育联合舰队

1、牵手相关部门,形成工作合力。建立起了由妇联牵头,市委宣传部等25家职能部门组成的家庭教育组织领导机构。与教育部门合作,共同对家长学校实施指导、管理、评比与表彰;与成都图书馆合作,每月推出一场家庭教育公益讲座;与出版社合作,出版系列家庭教育书籍和宣传画册;与市文明办、教育局、文化局等部门合作,联合开展了“母爱无边摄影大赛”、“激发孩子成长动力”、“电影进村小·欢乐伴成长”、“喜迎奥运·放飞梦想”等系列活动,深受社会各界的欢迎和好评。

2、牵手大众传媒,形成良好氛围。与《家庭与生活报》合作,每周推出“教子有方”专版;与成都少儿频道联合举办四届“故事大王”比赛;与成都15频道、《成都日报》、《成都晚报》、《天府早报》等长期合作,对家庭教育工作做广泛深入的宣传,并在全市开展了“专家定造教子良方”等系列活动;各级妇联还利用当地媒体开辟专版专栏,进一步提高了全社会对家庭教育工作的关注度和知晓率。

3、牵手各类企业,形成资源整合。与天士力集团、奥普电器、红旗连锁、上海诺亚等十余家企业长期合作,编印了十余万册家庭教育系列知识读本和宣传册,开展了近百次亲子活动,举办了上百场大型家庭教育公益报告会,募集到数百万扶贫助困物资,并联手开发家庭教育网站和远程教育网络,实现了互惠互利、共谋发展。

(四)建立长效激励机制,提升家庭教育整体水平

1、运用参与激励,实现自我价值。制定了《家庭教育工作实施意见》、《专家服务管理条例》等文件和制度,使各级妇联、专家及社会团体在参与中,明确各自的任务和权责,形成对家庭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归属感、认同感,进一步满足其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从而使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保持和发扬。

2、运用试点激励,实现辐射带动。采取典型引路的方式,每年都在不同领域打造一批不同梯次、各具特色的示范点,并在业务指导、专业服务、资金扶持、宣传表彰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吸引了各级妇联、家长学校、社区等组织的积极参与。通过以点带面,推动了全市家庭教育工作的均衡发展和整体提升。

3、运用荣誉激励,实现标杆导向。坚持每年评选表彰一批示范家长学校、社区家庭教育示范点、优秀家长、小公民道德建设示范基地等先进集体和个人,并广泛运用主流媒体、新兴传媒,开展强势宣传和跟踪报道,提升其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在工作中营造出学有榜样、赶有目标的竟争氛围,引领全市家庭教育工作走上健康、稳步、持续发展的轨道。

三、考察的几点体会

四川省和成都市家庭教育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给我们很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党政重视是做好家庭教育工作的有力保障

家庭教育工作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又是一项民心工程。只有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它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纳入本级财政预算,投入必要的人力、财力、物力,才能保障家庭教育工作顺利开展。成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工作,把市妇联每年策划的家庭教育项目纳入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重点项目。成立了由妇联牵头,市委宣传部等25家职能部门组成的家庭教育组织领导机构。自2004年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成立以来,支持启动资金100万元、项目经费150万元以及常年工作经费45万元,为家庭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我市各级党政领导对家庭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经常过问家庭教育和青少年成长的情况。2005年,成立了东莞市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家庭教育经费投入也逐年增加,2005-2008年,市财政用于家庭教育的专项经费分别为5万、7万、10万、13万。但与成都市家庭教育投入对比,我市就显得严重不足了。由于经费短缺,使得家庭教育宣传、咨询、讲座、研讨、调查、表彰等工作和活动无法正常开展,以致我市家庭教育工作相对滞后。

(二)建立机制是家庭教育工作有序发展的重要保证

机制就是体制和制度。建立良好的机制可使家庭教育工作从“人治”走向“法治”,提高管理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四川省各级妇联建立完善分级管理、评估、督察、激励、示范带动“五大”机制,使全省家庭教育工作全面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成都市妇联通过建立长效保障机制、长效服务机制、长效合作机制、长效激励机制,推动全市家庭教育工作走上健康、稳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四川省和成都市的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学习。我市家庭教育机制建设相对薄弱,各种规章制度尚不健全,在组织建设、队伍建设、阵地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都没有形成完善的管理办法,离家庭教育规范化、专业化、社会化还有很大的距离。这也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三)整合社会力量是推动家庭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

家庭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没有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参与,就不可能做好家庭教育工作。四川省非常重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家庭教育,尤其是成都市妇联大胆创新,探索出凝聚家庭教育巨大社会力量的新路子。他们牵手专家学者、牵手成员单位、牵手大众传媒、牵手各类企业,既壮大了家庭教育工作实力,又发挥了参与者在家庭教育工作中的独特作用,增强家庭教育工作的广度、深度。这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又一成功经验。

多年来,我市按照妇联牵头、教育部门唱主角、关工委等部门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扎扎实实地开展家庭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要动员更多部门和社会力量参与到家庭教育工作中来,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工作合力,扩大家庭教育工作的社会影响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健全组织网络是做好家庭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

哪里有孩子,哪里就有家庭教育。因此,扩大家庭教育工作的覆盖面是提高家庭教育工作整体水平的前提。四川省采取“空地”结合方式,构建纵横交错的家庭教育机构网络,对全省家庭教育工作形成有效覆盖。而成都市则建立了市—区(市)县—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家庭教育服务网络,并立足家长学校、社区母亲课堂等主阵地,全面推进家庭教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目前,我市成立了市家庭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和市家庭教育促进会,部分镇(街)成立了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普遍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全市建有各级各类家长学校2333所,校外儿童活动场所104个,“小公民道德建设实践基地”45个,家庭教育组织网络已初具规模。但民办学校和社区是我市家庭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我们可借鉴成都市的经验,取长补短,进一步加强我市新莞人家长学校和社区家长学校建设。

(五)创新载体是赋予家庭教育工作生命力的有效途径

最好的理念都要通过有效的载体来实现。要把家庭教育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传授给广大家长,把广大家长吸引到家庭教育活动中来,成为家长学习的自觉行动,必须开发丰富多彩活动项目,为家庭教育注入长盛不衰的活力,形成家庭教育服务品牌。四川省和成都市在这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尤其是成都市走项目化、品牌化的道路,实施了“两个100”、“6个100”、“6个1”等项目,成功打造了“百万家长育英才”、“感恩母爱·报效祖国”、“父母大课堂”、家庭教育有“110”等品牌,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近年来,我市也着力打造家庭教育特色品牌,“双合格”宣传教育实践、“家庭道德教育宣传实践月”和“千师访万家”等活动,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部分镇(街)还开展了一些颇具特色的家庭教育活动,但往往以短期活动为主,未能形成持续开展的品牌项目。我市与四川省和成都市比较,在创新载体、项目化运作、打造工作品牌方面存在着差距,在活动的丰富性、项目的影响力、品牌的知名度方面存在着差距,有待进一步努力。

(六)加强队伍建设是提高家庭教育服务水平的关键

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服务水平的高低。成都市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师资队伍、志愿者队伍和工作者队伍建设,对三支队伍实施规范化管理和专业化培训,促进全市家庭教育服务水平的提升。他们广泛发掘、优选、吸纳多领域的资深专家,组建了百名家庭教育专家库,并制定《专家服务管理办法》,实行优存劣汰,确保专家服务质量。

我市也成立了家庭教育讲师团,但讲师团管理与成都市专家库管理比较,相对落后,制度不健全。部分讲师团成员年龄偏大,素质偏低,应予以淘汰。家庭教育工作者队伍主要由各级妇联干部、教育部门教师、关工委成员组成,多数是兼职,用于家庭教育工作的精力很有限。这些都有待我们进一步加以改进。

四、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借鉴别人的先进经验,对照我市家庭教育的现状,我们要自觉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破解难题,推动我市家庭教育工作创新发展。

(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工作长效机制

要建立健全由党委、政府领导,相关部门组成的家庭教育工作协调领导机构,明确责任分工,加强统筹协调,充实工作力量,落实各自责任,强化协调推动机制,形成工作合力。由政府牵头,组织有关力量,制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家庭教育配套政策,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有效衔接的长效机制,形成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工作格局。要将家庭教育工作经费和事业发展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设立家庭教育工作专项经费,用于宣传、培训、讲座、科研、表彰,以及家长学校建设和家教项目实施,并逐年加大投入力度。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担负起贯彻落实《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的重要责任,健全监督评估机制,检查评估“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二)整合社会资源,营造家庭教育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加大家庭教育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倡导尊重儿童、儿童优先等先进理念,让全社会都来关心儿童健康成长,都来支持家庭教育工作,让广大家长自觉承担起教育培养子女的义务。市家庭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要充分发挥各成员单位的作用,统筹协调各成员单位,形成齐抓共管、相互配合的工作合力。妇联要发挥牵头作用,着力抓好机构建立、规划制定、督促检查、总结推广和社会宣传等方面工作。教育部门要发挥主角作用,肩负起中小学、幼儿园儿童家长的家教指导任务,将家庭教育工作纳入中小学德育评估体系,把家长学校师资培训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划,并切实加强对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开展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关工委也要发挥优势,动员组织“五老”尤其是老教师参与讲师团,配合妇联、教育部门开展咨询、讲座等形式的家教活动。

(三)完善组织网络,扩大家庭教育工作覆盖面

要进一步发挥市家庭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和市家庭教育促进会建设的协调组织和指导作用,推动各镇(街)建立家庭教育工作领导机构。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社区家长学校和妇女学校家长学校建设,要在师资队伍、教学要求、硬件设施、教学效果等方面加强指导和检查,发挥家长学校在家庭教育工作中的主阵地作用。针对目前家庭教育城乡发展、群体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加强研究,统筹规划,协调推进,促进城乡家庭教育均衡发展。要重点加强农村、社区和民办学校家长学校建设,进一步扩大家长学校的办学覆盖面,确保家庭教育工作落到实处。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民办学校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积极推进民办学校家长学校的规范建设。

(四)创新活动载体,打造家庭教育工作优质品牌

要进一步深化“双合格”教育宣传实践活动,以“为国教子、以德育人”为主题,以家庭、社区、校外活动场所为主阵地,精心组织实施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双合格”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不断丰富活动内涵,创新活动形式,增强活动实效,使之成为推进家庭教育工作、提升家庭教育水平的有效载体。继续组织开展“家庭道德教育宣传实践月”和“千师访万家”活动,推动家庭教育服务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工厂、进家庭,让不同阶层的家长都能享受到贴身的家庭教育服务。要把家庭教育工作与关爱特殊儿童群体结合起来,积极关注困境儿童、留守儿童、新莞人子女等家庭教育,创造条件,设立重点项目,开展救助与支持,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与服务。

第7篇:教育考察报告范文

近期,淄川区教育考察团在区教体局赵永局长带领下,一行40余人赴江苏省南通市进行考察学习,期间重点参观了江苏省南通中学和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走进南通,所到学校无不如沐春风,扑面而来的是江苏南通教育的厚重、严谨与活力。我们通过看校园、听报告、座谈会等形式获得了南通学校管理大量的鲜活而厚重的第一手资料,解读“南通教育现象”,也解析了南通教育之所以连年在江苏省名列前茅的原因所在。南通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实为要”的教学态度,“以研为先”的教学策略,“以导为主”的教学方法,“以活为长”的教学风格,构成了南通教育教学管理的鲜明特色,给每一位参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南通教育概况

南通市是江苏省的一个省辖市,位于江南部,南临长江,东濒黄海,面向上海,背依广袤的苏北平原,素有“江海门户”之称,下辖10个县市区,辖区面积8001平方公里,总人口787万人,在江苏并不算经济发达地区。南通城是由近代实业家张謇设计建成的,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城”,“紫琅书院”更是开近代教育的先河,孕育了南通教育的百年辉煌,仅南通中学就培养出了19位两院院士。随着改革开放以来苏南经济的迅速崛起,南通市的教育事业也获得了飞速发展,教育教学质量连年在江苏省独占鳌头,基础教育以其优质、高效、低耗,树立了自己在教育界的品牌形象。“全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南通!”。“南通教育现象”在江苏、在长江三角洲乃至在全国教育界已名闻遐迩。

“南通教育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考成绩遥遥领先。江苏省高考历年在全国领先,而南通市高考则连续十年为江苏省第一,往往一所学校一个班级同时十几甚至于二十几人考上清华、北大。高考总平均分、优生率、普通类各科总平均分、本科上线率均居全省各大市之首。二是学科竞赛独树一帜。在国际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中,南通学生先后夺得12金2银;在国际中学生体育比赛中,南通学生获得42块金牌,4块银牌,4次打破世界纪录,这在全国地级市中绝无仅有。三是教育科研特色鲜明。南通市立项课题数量多、质量高,被称为“课题大户”。南通教育注重学生全面加特长的培养,特色人才不断涌现。四是校园文化氛围浓郁。组织管理创新进一步确立了教育教学的中心地位,坚持在课堂教学中求落实,建立了以学科教学为主体,与环境课程和活动课程相互配合、共同推进的育人模式。从1993年开始,南通市即有组织、有计划地推进素质教育,每年确立一个主题稳步推进,基本实现了素质教育的目标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二、主要收获

1、教育理念超前。“南通教育”品牌的真正魅力不仅仅表现在高考成绩的炫目,其魅力源头还在于正确的理念、科学的机制和过硬的队伍。南通教育人教育理念超前可以从学校校长身上体现出来。

江苏省南通中学校长缪建新认为,学校特色是办学者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学校办学理念的生动反映。在某种程度上,学校特色主要就是学校教育活动特色的体现,它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表现内容,可以表现在教学方式上,也可以表现在某些学科教学上,更可以表现在课程开发上。然而,不管是何种内容或形式的教育特色,其背后必然蕴涵着一定的教育思想,这种思想即是教育特色的核心,是教育特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一些学校的特色是外显的、物质的,如古朴的校园建筑、园林式的校园布局等,但这些外显的东西也同样折射出学校发展过程中多年积淀下来的教育思想。学校要实现特色发展,首先要有自己的办学理想和教育思想。如果一个学校唯上是从(有关部门有时可能要升学率、要合格率)、唯分是逐(一味追求考分),那么这个学校就只能在应试教育的轨道上运行,根本不可能谈什么特色发展。只有当这个学校有自己的办学理想和教育思想,它才会思考怎样把学校办出特色,怎样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校长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不仅对学校的教育工作起着导向作用,而且对学校整体工作起统领作用。办学思想成熟的校长,能切实认识办学规律,探索办学艺术,教育有主见,管理有新招,并善于围绕自己的办学理念,发掘和利用学校的优势,执著地开展办学实践。

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校长单俊男认为,南通一中成功办学的理念和特色可浓缩在“整体优化”四个字上。整体优化的本质是充分而全面地发展。从学校的组成要素看,学生素养需要整体优化,倡导学生多元智能发展、发展更有特长;教师素养和专长化水平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整体优化,并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学校的办学哲学与培养目标、教学模式、学校管理和课程体系等方面也需要整体优化。强调要树立整体优化的办学理念,建设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倡导整体优化的教学模式,完善校本师训的整体优化保障机制,建立整体优化的校本管理系统,每项制度力求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兼顾共性与个性,充分发挥制度内涵的竞争、激励、参与、发展的功能。

2、学校管理精细。管理是学校的生命线,管理是学校的晴雨表。在南通的每一处学校,给我们的普遍印象就是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和实效化。一是学校管理突出以人为本。考察学习中处处感受到各个学校的管理,都是在严格有序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如何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挖掘人的潜力上作文章,充分体现了一种更广泛意义上的“以人为本”。二是环境建设突出园林特色。注重体现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如南通一中将学校的教学楼、办公楼等建筑以“俯仰楼”、“志善楼”、“博雅楼”、“弘毅馆”等命名;学校办学理念、发展思路及大量的格言警句充满校园各个角落,把学校建成学生学习的学园,生活的乐园。学校建筑风格各异,外观气派;假山碧水、花草树木相映成趣,错落有致,真正做到“面面墙壁会说话,一草一木皆育人”。三是制度建设涉及方方面面。南通一中编印的《学校章程》,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大到学校总章程,小到驾驶员岗位职责,做到了涉及方方面面、每个部门处室、每个人,职责分明。同时,严格按照规章抓好落实,确保制度的权威。

3、教师队伍优化。在南通的每一处学校,无一例外地提到了“青蓝工程”。这是一项旨在培养青年教师的人才工程,是“立足现实,放眼未来”的长远规划,从中我们看到了南通教育的远见卓识。南通名校长和名教师多。现有特级教师103人,其中6人被评为江苏省首批名校长、名教师。以创造情景教学闻名的李吉林被评为江苏省唯一的全国20位当代教育家之一。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南通有一条硬性规定,“一把手”校长每学期听课不得少于40节,分管校长不但要听课,还必须亲自执鞭上课,全市80%以上的中学校长都要兼课。南通人的精明和独到之处,就在于他们没有让这个智力资源闲置,而是卓有成效地使这些特级教师(包括名教师、名校长)在整个教师队伍建设中产生应有的“特级效应”、“名师效应”,变“树木”为“森林”。各学校都成立了活动组织委员会,通过活动使青年教师尽快成手、成材。青蓝结对,不拘一格。他们打破原来“一对一”、“一帮一”的格局,逐渐变为“一师多徒”、“多师一徒”,有的教师既“上拜师傅”又“下带徒弟”,形成多层次的师徒结对。许多青年教师在名教师的“传、帮、带”下走上了教育科研之路,拿到了解读教育教学科学规律的“金钥匙”,使自己登堂入室。同时,推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做到竞争上岗,优胜劣汰,定期进行教育系统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和评选,初步建立了教师成长成材的合理梯队和人才脱颖而出的活力机制,促进广大教师积极进取、奋勇争先。正是多年以来持之不懈的努力,才打造出这样一支素质良好的教师队伍。

4、办学特色鲜明。南通一中遵循“敬诚勤朴”的校训,依据“以人为本,以法为据,以管为实,以进为务”的治校理念,强化“整体优化”的办学特色,激发人的智慧,发掘人的潜能,尊重人的个性,实现人的价值,为学生的终身进步奠基,为社会的文明进步育人。南通中学秉承“诚于做人,恒于学问”的校训,开展 “难忘教育”主题教育活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情况,其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做法和感人肺腑的故事让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部长刘云山十分感慨:“南通中学的德育教育经验很好。”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作了报道。南通中学德育教育经验有三个特点:一是这所百年老校、中华名校的校长和老师们身先士卒,身体力行;二是道德建设从细微处入手,从点滴做起;三是秉承了张謇先生“诚恒”的教育思想,特别是在“恒”字上下功夫。贵在积累,久久为功,持之以恒。

5、教育科研求真。一个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学科研,教科研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所在。在南通所考察的学校里,我们同样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教科研在这里已经成为学校发展的发动机,而不是装潢门面的空壳和摆设,或急功近利的“政绩工程”。教科研作为学校提升教学质量的增长点,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中,绘制出南通教育的斑斓彩虹,也打造出一位位光彩夺目的名师、专家,成为南通教育的靓丽风景。南通人意识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科研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先导性地位日益突出,并越来越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要素。同时,教育科研投入相对较小,收益高,可以有效提高教育教学的科技含量,是南通教育坚持自身特色,走内涵发展之路的必然抉择。他们大张旗鼓地提出了“教育科研一把手工程”,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学校的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为推动教育科研的广泛开展,提升教育科研的层次,提出了“个十百”工程,即培训一万教科研骨干,带动十万教职工,教好百万中小学生的战略任务,力争通过开展教育科研的普及性培训,传播教育科研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提高全市教师的科研基本素质,吸引全市80%的教师参与到教育科研活动中来。教育科研的深入开展,丰富了育人的科技含量,促进优秀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推动了南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和育人质量的不断提高。南通中学将他们办的《教育研究》称作“高新技术区”,它不仅是教师发表作品的根据地,更是他们对外传播的重要通道和窗口。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名师的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下,一批教学骨干教研能手成长起来,迈向科研型、学者型教师的行列。

为加强对高考的研究,南通还设立了9个学科教研基地,被称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高新技术开发区”。高考有九门学科,南通就专门成立了九个开放式、互通有无的学科基地。哪所学校哪个学科最有长处,就把基地建到哪里。南通中学的语文教学全省有名,就把南通各个学校中最优秀的语文教师集中到这所学校,重点研究语文教学方法。9个学科基地是一个操作性、实用性很强的教育科研平台,集中了当地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并能有效地辐射到各个学校,让每所学校的学生都能受益。

三、几点启示

对照南通先进的教育理念、严谨的管理措施、一流的教育质量,反思淄川区的教育工作实际,我们深深地感到教育发展和改革的紧迫与压力,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必须大胆改革,敢于创新,严格管理,精细求实,发展特色,打造品牌。

(一)走内涵发展之路应当成为学校长期发展的战略决策。南通教育能够取得今天这样骄人的成绩,保持这样一种“高位持续走强”的态势,的确是与其苦练内功,坚持内涵发展分不开的。走内涵发展之路,是南通人从自身实际出发作出的现实而明智的选择,同时也应和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要素化、集约化、内在化的发展特点,这一点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学校的发展需要一流的、现代化的教育设施,但这不能成为学校上等级、上台阶的根本标志。在确立发展规划时我们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而要从长远利益出发,实事求是地“定好位”,在“特色”和“个性”上下功夫。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的办学理念要提升、管理模式要改革、教师队伍建设要创新、教学质量控制体系要优化、校园文化建设也要重新整合,这些都是需要我们不断思考、探索和实践的。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不完全在规模上,而在内涵建设、科学管理上。惟有如此,学校才能保持强大的生命力,才能真正创出品牌,才能将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推向新的高度。

(二)积淀校园文化,发展学校特色,努力增强学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打造学校的独特文化内涵,形成学校的办学风格与理念。我们以往在学校的办学质量上强调了管理、师资和生源等显性要素,但却忽视一个极其重要的隐性因素——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可以分为四个层面:一是表层的物态文化。物态文化首先是师生的研究成果,包括研究课、等,其次比如校园环境、学校建筑等等;二是浅层的行为文化,包括听课评课、学术交流等等;三是中层的制度文化,包括学校常规制度等等;四是深层的精神文化,这是学校的核心文化,主要包括办学理念、学校精神、团队风貌等等。一所学校最根本的是要有一种精神文化存在于师生员工的脑海和心灵之中,正是这种精神文化才产生强有力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我们的学校所缺少的正是这种学校文化的生成和培育。下一步,我们应当学习南通人,立足学校实际,充分挖掘学校内涵发展的要素,如办学理念、治学风格、优质师资、优良传统等。努力积淀自己的校园文化,发展自己的校园特色,提炼出自己的学校精神内核,聚结成学校最宝贵的财富,激发出广大师生奋发向上的情绪与敬业勤奋的精神,推动学校工作不断前进。

(三)将教育科研作为“一把手工程”,进一步强化推进措施。强化教学科研,夯实课题研究,让教研直接为教学一线服务。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下的教育科研(包括教学研究),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推动因素,是大面积、加速度提高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不仅是一种现实的生产力,而且是一种凝聚力、组织力和战斗力。下一步,我们也要将教育科研作为一把手工程,强力推进。校长要亲自抓科研,从各自优势出发,以课题为纽带,组建起自己的科研集团军,形成一支教育科研骨干队伍。大力推广科研成果,使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课堂教学效益,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更多的教学骨干和教科研能手成长起来,迈向科研型、学者型教师的行列。同时,紧密结合高中教学区域化管理,探索加强高中教研的新方法、新形式、新途径,形成合力,为提高高中教学质量服务。

第8篇:教育考察报告范文

一、台湾基础教育之概况

台湾的学校教育分为四个阶段:幼稚教育、国民教育(国小、国中)、高级中等教育(高级中学和高级职业学校)、高等教育(专科、独立学院、大学、研究所)。其中国民教育属义务教育。

入学方式:幼稚园是自由入学,国民教育是就近入学,其它均为考试入学。

学制:国小为6年,国中为3年,高中为3年。

台湾的社会教育包括:特殊教育、补习教育、成人教育及负责推动发展社会教育之博物馆、科学馆、图书馆、艺术馆及社会教育馆、文化中心等社会教育机构。

台湾的基础教育把培养德、智、体、群、美均衡发展之健全国民为宗旨。近几年,为适应新世纪的挑战,围绕如何提升教育品质、落实开放教育的观念,更新课程,统整五育均衡,全人发展与终生学习等目标开展教育改革,“教育松绑”、“开放教育”、“人本教育”、“儿童中心”、“家长参与”、“乡土教材”等议题备受重视。如1989年国中课程标准修订委员会,以“培养二十一世纪的健全国民”为最高理想目标,提出了课程修订的六项基本观念:一是未来化——应具前瞻导向;二是国际化——应具世界胸怀;三是统整化——应求周延有效;四是生活化——应符合生活需求;五是人性化——应以学生为中心;六是弹性化——应重师生自主。此外还提出了课程修订的五项基本原则:一是民主性,避免自上而下的行政模式,以及一元价值之坚持;二是适切性,课程内容应注意适切于“人”、“时”、“空”;三是连贯性,应使国小、国中、高中或每一年级间的课程能有良好的衔接;四是统整性:相关之科目尽量采用“合科课程”的形态设计,正式课程与潜在课程之配合亦应注意;五是弹性化,课程内容和实施方式均应有弹性,并符合因地制宜之需求。在实施原则方面,期望良好的课程目标应显示出三个特性:一是传统、现代与前瞻性兼顾;二是人文、社会与科技知能均衡发展;二是乡土、国家和世界意识并重。

台湾中小学教师每周五天半工作日,每周上课在20节以上,有的不仅上日间班,还上晚间补校的课。许多教师每天基本上是7:00到校,晚8:00离校。台湾中小学教师没有职称,教职工在正常情况下每年都晋升一级工资,表现佳、绩效好的年终还可以享受奖励。教师来源多样,不仅有师范院校的毕业生,还有其它非师范高等院校毕业生,但这部分人要进教师队伍,必须经过教育学、心理学的培训,经过考核和考察,才能取得教师资格。一旦取得教师资格并被录用后,将可终身任教,校方不能随意解聘。男女教师退休的年龄都是65岁,但教龄满25年就可提前退休,退休时可以一次性享受退休金,也可以按月享受退休金。

台湾教师的整体素质较高,待遇好,教师职业受到社会羡慕,每年教师缺员增补常引得数十倍持有教师资格证书的候选人竞聘。原因一是台湾教师属政府公务员系列,待遇略高于财政、银行职员,退休后的待遇优厚;二是教师职业稳定,教育主管部门在维护教师身心健康、倡导正当休闲活动、公开甄选教师等政策上,很受教师和社会认可;三是政府投资教育比例一般占政府预算35%以上,奖励教师的机制得到教师的响应,起到了激励教师专业精神,提升了教师服务热忱。所以,教师自主进修,积极参与,与时俱进的培训都很投入。

二、台湾初等教育改革之现状

初等教育是孩子接受正式教育的起步阶段,其发展良莠攸关他们日后的成长及社会整体的进步。故世界各国纷纷致力于初等教育改革,以期建立良好教育根基,为学童提供优质学习环境,俾在未来激烈竞争中取得优势。台湾地区亦不例外,自1994年以来,政府推动的初等教育改革项目众多,兹举几项:

1、实施九年一贯课程。从台湾教育部(2003a)公布的[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可了解,九年一贯课程设计包括基本理念、基本目标、十大基本能力、七大学习领域、实施要点、各学习领域纲要等内容,其重要内涵有:

①以课程纲要代替课程标准,扩大教科书编辑的弹性;

②以统整学习领域的合科教学取代分科教学,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

③以十大基本能力(了解自我与发展潜能,欣赏、表现与创新,生涯规划与终身学习,表达、沟通与分享,尊重、关怀与团队合作,文化学习和国际理解,规划、组织与实践,运用科技与咨询,主动探索和研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统整知识、技能与情意等学习目标;

④以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推动学校本位课程发展,赋予学校教师主动建构课程、自编教材及选择教科书的机会,以适应学生的实际需要;

⑤以乡土语言及英语课程增进学生乡土情与国际观;

⑥融入新兴议题如资讯、环境、两性、人权、生涯规划,家政等,以培养学生适应新世纪的能力;

⑦减少授课节数以发展学校特色,并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弹性教学的自主空间;

⑧重新界定学习阶段以强化课程的一贯与衔接。

2、开放教科书。国民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中小学生具备社会共通的基本价值,教科书则是藉以达成此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台湾自96年开始,国小教科书全面开放实现民间编辑,统编教材逐渐淡出教科书市场。教育部倡导学校教师按程序自行选择采用教科书,并对其加以诠释、补充,以适应学生需要进行教学。同时,政府通过一定的审定制度和对教科书市场的适当管制,使民间资源的参与投入,朝着更有效率、更符合社会公平的方向发展。

3、设立教育优先区。为实现教育均衡的理想,缩短城乡间的差距,解决文化欠发达地区的教育问题,自1995年度起积极推动教育优先发展区计划。规划补助内容包括:开办国小附设幼稚园和社区资源教室;推广亲职教育及学校社区化教育活动;补助文化欠发达地区学校课业辅导教学;充实原住民教育文化特色及设备;兴建偏远或离岛地区的师生宿舍;兴建学校社区化活动场所;补助交通不便地区学校的交通费;供应地区性学童午餐设施;充实国中技术和艺术教育的师资和设置,优先分发师范院校及教育科系公费生实习教师等等。

4、校长遴选和教师遴聘。1999年开始,中小学校长任用方式由原先的官派改为遴选制度。由各县市设置的遴选委员会(由教育行政机构代表、教师代表及社会公正人士组成)对有关人员进行资料审查、实地查访、书面报告、笔试、口试、面谈,并征得学生家长及学校教师的意见。校长的任期一般为4年,校长的职能主要是服务性的,而不是一种权力,学校的重大事务,均由专门的委员会讨论审议。教师的初聘、续聘、长期聘任、解聘、聘约之评议等项目由各校设置的教师评审委员会讨论审查通过后提交校务会决定。

5、降低班级学生数。班级学生数的降低,使得教师有更多心力和时间来照顾学生,增强师生互动的机会,进而提升学生学习成效。为有效降低班级学生数,台湾省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的《教育改革总体计划纲要》中将降低国民中小学班级学生人数,提升小班教学效果列入第一个行动方案,要求地方政府和学校达成下述两项目标:①国中小班级学生人数降至每班35人以下;②地方政府应追加学校增班所需各项硬件建设费及增聘教师人事费。

除贯彻执行降低国民中小学班级学生人数外,教育部也希望透过小班教学方法的推动,提升教师教学品质。1998年教育部下拔18亿元用于发展小班精神计划,内容包括:规划小班教学示范计划、加强小班教学师资研习、营造小班教学学习环境、改进小班教学课程与教材、改进小班教学教法与评估、成立小班教学辅导咨讯机构、评议小班教学成效、推广小班教学做法、宣传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班制教学精神。

6、国民教育幼儿班。台湾在[2001年教育改革检讨与改进会议]的结论与建议事项中,[要求推动幼托合一,国民教育向下延伸一年并纳入正规学制]被列为优先推动项目之一。在整体考量财政经费、幼教机构供需现状等因素后,于2005年出台[扶持五岁弱势幼儿及早教育计划],作为国民教育向下延伸之近期行动。此计划目前已在离岛地区、原住民地区54个乡镇市、一般地区经济弱势家庭(低收入户)中实施,待整体财政充裕及配套措施制订周全后再全面推开。

7、校园零体罚。教育部在2006年修正公布的《教育基本法》中明确规定:学生之学习权、受教育权、身体自及人格发展权,国家应予保障,并使学生不受任何体罚,造成身心之侵害。一旦学生遭受上述侵害,政府应依法令提供当事人或其法定人有效及公平救济之管道,若发生体罚事件,当事人可直接向教育部专线投诉。

8、开放教育。开放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思潮的主流。台湾自1996年开始有系统的推动开放教育,较具代表性的有幼稚园与小学低年级教学衔接实验、田园教学实验、教学评量改进实验及开办现代教育实验班。开放教育的特征包括:①自由而适性的开放空间,没有固定的课桌椅,学习空间可以弹性运用;②弹性的课表,儿童可依自己的兴趣、学习速度及方向,安排适宜的学习活动;③编班方式采用混龄编组或混班的方式,审慎的将二个或三个不同年龄层的儿童编为一组;④采用分组或个别化的学习方式,较少采用大班教学(幼儿园教学大多如此);⑤鼓励儿童热衷于学习的态度,老师允许儿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且重视师生间的互动与沟通,进而建立师生间的开放系统;⑥以儿童为学习的中心,成人基于辅导立场对其兴趣、爱好加以有系统、有组织的指导;⑦强调各种创造性的活动,建立互信、彼此尊重及培养儿童责任感;⑧重视形成性评量,取消评定等级的方式,虽然也有量的评价,但大多采用质的评价。

三、台湾中等教育改革之措施

近十多年来,台湾地区推行的中等教育改革项目繁多,其改革的原则主要依据《教育改革总咨议报告书》中提出的五项综合建议,即:教育松绑、带好每位学生、畅通升学管道、提升教育品质、建立终身学习社会。并强调以教育松绑为核心原则,以去除长期以来的不当管制,进行实质的多元改革。在众多的改革项目中,社会关注较大及影响层面较广的项目有:

1、95普通高中课程暂行纲要。为配合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之实施,并与大学通识教育相衔接,台湾于2005年开始实施《普通高级中学课程暂行纲要》,此纲要修订目的系为衔接国民教育与高等教育之课程,改善过去高中课程学科数目与授课时数太多,弹以不足难应适应学生个别差异之问题。其内涵主要包括:

①以《课程纲要》取代《课程标准》。95课程暂纲打破过去《课程标准》形式,采用《课程纲要》呈现,旨在增加教科书编写和教学的弹性。

②采“生活素养”、“生涯发展”及“生命价值”三个层面规划课程。95课程暂纲在目标方面强调以提升普通教育素质、增进身心健康及养成术德兼修之现代公民为教育追求。

③强调学校本位课程精神,落实选修课程下放。95课程暂纲,特别重视课程松绑,并授权学校全权规划选修课程。

④衔接大学教育及九年一贯课程。95课程暂纲一方面顾及大学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参考九年一贯之七大学习领域为主体的课程规划,并规划弹性学习课时,供学校自主发展特色课程。

⑤采用学习领域概念,但仍分科教学。95课程暂纲,沿袭九年一贯课程之精神,强调学习领域之建立,将必修科目合并为综合活动、语文、社会、数学、自然、健康与体育、生活及艺术等学习领域。但顾及高中学科师资培养、课程教学及知识理解之需求,仍沿用分科教学,而不采取领域教学。

⑥强调后期中等教育课程之相互配合。95课程暂纲采后期中等教育共同核心课程,以选取高中、高职、综合高中共有之部分内容为原则,强调与各类后期中等教育课程之相互配合,让不同类型课程间可相互统整。

2、高中多元入学方案。《高级中等学校多元入学方案》是近年来台湾地区中等教育入学制度改革中一项重大的制度改革。此方案旨在评量国民中学学生基本学力表现及其发展潜能,其主要目标系结合社区资源发展学校特色,引导学生就近升学,消除入学考试之不利影响,让学生适性发展。实施方式包括甄选入学、申请入学与登记分发三种管道,三种招生方式均以国民中学学生基本学力测验(相当于大陆现行的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分数作为参考依据。其中推荐甄选入学主要提供各类资赋优异或具有特殊才能和性向的学生入学;申请入学主要提供对有特色之学校或科别具有兴趣的学生就近入学或直升入学;登记分发主要提供学生非经由前二项升学管道者,由电脑选择当年度二次国民中学学生基本学力测验之分数为分发依据,并由学生填志愿就近入学。

3、高中职社区化。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来临与产业升级对人力的需求,台湾教育部于90学年度推动《高中职社区合作专案实施要点》,以此促进学校与社区的合作与互动,希望藉由资源共享的方式,达到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充分提供适性学习环境,提升高中职教育品质的目标。高中职社区化的主要内容包括:①提高国中毕业生及社区民众就读社区内高中、高职的机会,降低教育成本,增进教育效能;②增进高中、高职课程与社区需要和社区特色结合,提高其实用性与生活化;③整合社区资源,发挥学校特色,达成学校社区化、社区学校化的理想;④均衡发展公、私立及城、乡高级中等学校教育,提升教育品质与绩效,为延长国民教育奠定基础;⑤提高就近就读社区高中职学生的奖学金,激发学生就近入学的诱因。

4、十二年国民教育。鉴于台湾高中职已逐渐迈向普及化的程度,国民教育发展已有相当稳定的成果,因此,台湾于2007年起逐步推动十二年国民教育方案,并宣示于2009年全面实施十二年国民教育。此宣示将促使台湾地区的国民教育发展迈向新的阶段。十二年国民教育政策的实施内涵涉及到学校定位、学区划分、入学方式、经费需求、师资结构、课程内容与教学资源等各方面的规划,影响层面相当广泛。推动十二年国民教育,旨在提升国民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舒缓升学压力并引导国中正常教学,照顾弱势学生以促进教育机会均等为目标。为达成此目标,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至今已陆续推出许多前置方案与配套措施,如试办综合高中、推行高中职多元入学方案、推动高中职社区化方案等。

四、台湾师资培育与培训之管道

台湾地区的师资培育政策历经从一元化迈向多元化的过程,而真正实施多元化师资培育政策,系1994年《师资培育法》修正公布之后。早期一元化的师资培育模式[重质不重量],造成师资供不应求,而后来实施多元化师资培育[重量不重质],结果供过于求。因此,为确保师资数量与品质,未来在多元化师资培育政策下,政府提出应采取[调量重质]和[保优汰劣]。众多有识之士提出未来的师资培育应改进其策略,其方向大致包括:确立标准本位师资培育政策,培育具有专业素养教师;继续办理师资培养评量,有效控管师资培育品质;弹性调控师资培育数量,降低师资供需的不平衡;冻结教育学程设置申请,避免培育过量师资人数;落实教育实习制度,有效培养师资生专业知能;降低学生班级人数,扩大中小学师资需求面;有效淘汰不适任教师,以利优先聘用合格教师;规划中小学教师进阶制度,激励教师工作动机;强化教师在职进修制度,提升教师专业技能。

除多元培育师资管道以外,台湾有比较完善的教师研习进修制度,落实多元研习进修管道,建立教师终身进修制度。教师进修培训有三种形式:一是学校培训,类似我们的校本培训,如许多学校规定每周三下午停课为教师专门培训时间;二是参加教师研习中心培训,它是各级学校教师及行政人员一个永久性的在职研习场所,承担各级学校教师之研究、研习、辅导及咨询服务事宜,进行课程、教学方法、教材教具和教学资源之研发工作,并办理期刊、丛书出版、教育专题研究及教师联谊活动。三是参加网络培训,教师通过线上学习平台参加培训。

五、台湾教育存在的问题透视

尽管台湾地区的基础教育比较发达,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由于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的优越,加上西方文化的影响,致使一部分学生不愿学习、逃学、厌学,校园暴力事件也时有发生,致使德育处与教官们忙得够呛。

二是升学竞争压力大,学生负担重。国中学生除了在校正常的学习时间外,下午放学后还要安排一节辅导课,初三学生周六还要在校上一整天课,除此之外,家长还要利用晚上、周末时间,为学生找家教上补习课。初三学生中考要考两次,一次在五月底,一次在七月中旬。第一次中考成绩好的学生,就可以与高中联系,如被高中有意向录取,就不必再考第二次;如成绩不理想或没被高中意向录取,还可以考第二次。考试科目多,要考语文、英语、数学、自然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健康)、社会科学(历史、地理、公民)。

三是学校和教师都面临竞争和生存的问题。台湾有的学校称自己所追求的文化为“企业文化”,如治平高中的《校政旨纲》中有“永续经营”的承诺,即管理学校就像经营商业一样,可见台湾的学校竞争有多激烈。台湾的大学生就业率低,新教师聘用门槛高,录用比例为100:1,可见条件之苟刻。

四是台湾有很多私立学校,相比于政府投入的公办国中、国小,他们的收费昂贵(一般在3倍以上),这在体制上造就了一批贵族学校,让民众不得不对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提出质疑。

五是近些年台湾政局动荡,不稳定的政治体制难免会对教育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六、台湾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由于台湾和大陆的政治架构不同,教育体制也各异,有些做法不能简单参照或仿效,但其许多理念和做法还是可以给我们的教育以启示。

1、如何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如果要说大陆教育与台湾教育最大的区别,可能是台湾的教育更目中有人一点,而大陆的教育则相对功利一些。台湾《教育基本法》第三条规定:[教育之实施,应本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之原则,以人文精神及科学方法,尊重人性价值,致力开发个人潜能,培养群性,协助个人追求自我实现]。为能落实这一教育追求,台湾教育行政团队最重要的功能,在于有效支持和增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教育行政人员经常深入学校倾听师生心声,了解师生需求,破解师生难题。几所考察学校给我们的共同感觉是学校工作一切围着“人”转,时时处处爱护人、关心人、服务人,如校长带领我们参观校园时,碰到老师都会当着客人的面赞美有加。相比之下,大陆教育恐怕更多的是把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作为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有的学段和学校甚至到了积重难返,走火入魔的地步。“解铃还需系铃人”,要让教育真正成为传承文明、陶冶人格、培育志向的重要历程,还需要政府出手,社会助推,学校着力。

2、如何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与大陆相比,台湾的基础教育更加注重弘扬中华传统,强化行为熏陶,在理念上更注重古今中外结合,兼容东西方文明。“传承文明,凸现人文”,民族文化的弘扬渗透于台湾社会的每个细胞中。“至诚”、“至真”、“至善”等大街小巷路名的诉说,万世师表“孔子”塑像在许多学校和寺庙的静静伫立,“论语”在博物馆、文化馆等地的启迪无不彰显着中华优质传统文化的渗透,陪同的热情主动,司机、服务生的彬彬有礼,大街小巷的洁净清新,无不流淌着人文的血液。浸润在这种凸现人文情怀传统文化中的台湾基础教育,自然处处都展现着“以人为本,弘扬传统”的印痕。

台湾的基础教育,一直遵循“有教无类”的古训,普及率相当高。学校以培养“德、智、体、群、美”均衡发展之健全国民为宗旨。6-12岁为基本教育(六年国小),免费入学,贫苦百姓子女由政府供给书籍。13-15岁为三年国中教育,重点培养儿童身心、灌输伦理道德及生活教育,以造就人格健全之公民为目标。在弘扬传统的同时,学校也很注重吸收和渗透现代教育元素,力求把学生培养成主导信息社会的高素质现代化综合人才。近年来,台湾基础教育为适应新世纪的挑战,围绕如何提升教育品质,落实开放教育的观念,通过更新课程,统整五育均衡,构建和创设了全人发展与终生学习等目标。“教育松绑”、“开放教育”、“人本教育”、“儿童中心”、“家长参与”、“乡土教材”等议题深受学校重视,反映出较好的传统文化积淀和现代人文素养。

如何更好地继承传统?大陆和台湾的教育都强调开放的重要性,并都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如大陆现行的课程设计就吸收了许多西方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经验。但相比而言,台湾教育继承传统方面要比大陆做得更好。台湾教育非常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教师都有良好的人文修养,课程中传统文化的成分较大,每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学校都要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据说有的高中至今还举行仿古成年礼,受礼的学生代表穿着古装,仪典庄严隆重。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充分说明继承传统的重要性,继承了优良传统的教育才会有扎实的根基。如果把中国的教育视作一棵树,那么适宜她生长的土壤不是外国的文化而是中国的文化,否则就会水土不服。换个角度说,只有创造出适合本国传统和现实的教育才有可能为世界教育的丰富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否则我们就会东施效颦,慢慢的失去自我,被人唾弃。

3、如何构建个性化的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办学的总体指导思想,它不仅反映了一所学校的教育追求、精神气质和文化特征,而且构成了一所学校绵延流长、兴旺发展的理想支撑和精神动力。对任何一所学校来说,办学理念的重要性恐怕远远超过师资、生源、组织机构等诸要素。我们考察的几所中小学校,不论学校历史多长,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学校很重视办学理念的设计。新办学校的建筑设计由设计师、学校筹备组会同社区家长等,根据学校沿革精华、地方自然和人文资源以及校长办学理念融合在设计的图纸上,建筑在校园的地基上,让人一看就能读出一些蕴含的深意。如台北市松山区健康国民小学的办学理念是:“健康”(透过老师的爱及课程设计培养身心健康的小孩)、“主动”(透过开放学习情境的安排培养积极主动的小孩)、“尊重”(透过自然温馨的人际氛围培养守礼尊重的小孩);桃源县治平高级中学以[优质学府、全人教育]为办学理念,一方面藉以[优质教学]使得学生拥有基本的升学实力与就业能力,另一方面藉由[全人教育]确保学生的人格行为均衡发展,同时通过建构全面化资讯及“情境教学”空间,推动多样化学生社团及技艺专业培养领域,让学生轻松学习、快乐成长;教会创办的慈济高级中学秉持[爱为管理,戒为制度]的生活教育,落实[慈悲喜扌舍,诚正信实]的人文教育,永续[净化人心,祥如社会]的宏观教育;台北市嘉德琳幼儿园办园的理念是“给孩子一个白天无可取代的家”,在温馨有加的庭院式教室中采用混龄教学,让孩子的快乐、孩子的欢颜从这个“家”开始……

教育是传承学生知识、陶冶学生人格,培养学生生活技能的重要历程,亦是人类终身的学习活动,教育的发展能带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长足进步,更是世界各国衡量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为能落实这一教育追求并提升教育效能,台北市教育局局长吴清山先生如是说:教育行政团队应以[专业、团队、优质、创新、永续]为经营策略,倡导[教育111]为发展主轴(一校一特色、一生一专长、一个都不少),多元取材,多元学习,另以启发学生潜能、关怀弱势群体、提供学生成功的机会,推动优质教育迈向均衡化,以建立台北市教育的特色,让台北市教育[稳健成长]、[永续发展]。

4、如何让德性教育彰显以人为本的特质?

德育是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环节,但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德育特色。台湾德育的宗旨所示的内涵是“德、智、体、群、美”,追求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并在德育行为中处处彰显这一理念。

首先,从德育的易名来理解。台湾过去学校德育也称“道德教育”,但教育界认为这一表述颇有政治色彩,因观照以人为本的理念,近年来这一德育名称演变为“品格教育”,即包含人品、道德与人格等。用品格教育这一称谓可趋向于德育的生活化,还其人本来应有的品质,如关怀、公平、尊重、责任、感恩等,把品格教育看成是学校生活的一种方式,成功的关键就是使学校成为一个相互关怀的社会群体。

其次,从教师的职责来考量。给学生以人本关怀,让学生产生品格形成的积极归属感。如慈济小学要求每一位教职工都是学生的训导者,学校不仅对班级导师(相当于班主任)规定了明确职责和考核细则,而且对一般教师也有明确的要求,要求教师言传身教,对学生有关品格、法律问题应予以明确指引,分析解疑,并引导至生活中,重视机会教育与训示;要求教师对学生提供尊重与关爱,创造一个良好的学校社会环境,使师生间、学生间都处于一种良好的相互交往环境中;要求教师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起道德上的责任,教师的教学和训导工作就是把最好的自我表现出来,以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学生品格的形成。

第三,从课程设置来体现。台湾学校品格教育课一般分为班周课、一般课程和本位课程。班周课一般每周安排一节,给学生专题讨论和演讲等;一般课程为提供公民道德科的教学活动、各科目融入式教学(相当于大陆的学科教学、活动课程);学校本位课程提供学生课题研究,调查分析、生活实践等。以治平高中班周课的问题讨论为例,课程设置的讨论问题充分考虑学校的指导与学生的生活需要,学校指导性第一界面提供的问题包含两性问题、生命教育、生涯规划、亲子关系、人际互动、法治问题等;第二界面提供给学生的是“我有要探讨的主题”;第三界面提供给学生的是“我曾亲身面对或困扰的经验”。通过种种问题的设置与提示,以探讨的形式训练学生明确表达自己的意见,培养正确的生活态度及行为判断力,提升学生面对未来的生活知能。

第四,从校园环境布置上看,注重墙体语言的提示与自然景观的关照。就我们考察的几所学校来看,在校园中随处可见的墙面上、角落里、水龙头边、廊柱上都有一两句温馨的提示语。健康国民小学更是别出心裁,把交通标志贴到走廊的墙壁上,让学生在课间活动休闲间隙熟记它,感受生命关怀。在学校生态池旁的墙面上还做了一块精致的解释标语,把池边种载的植物类和自然水循环处理系统扼要的予以演绎,让学生享受绿色美景的同时学到了环保知识,提高环保意识。

第五,从德育内容设置与方法的设计来体现。以人为本,其基本价值取向就是要建构“生命化”德育——面对人的有机生命,尊重生命的价值和规律,全方位关注个体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努力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生命取向,全面提升生命的质量和品位,为人的需要生成和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这就要求德育在内容上要更多地关照学生的本位需要,在形式上要更多地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在方法上要更多地考虑多样化并用。台湾中小学德育,在内容的设置上比较倾向于学生生命成长中常常遇到需作出反应的课题,如两性问题、生命教育、生涯规则、亲子关系、人际交往、法治问题、人情压力、外界诱惑、网络之我见、环保你我他等,把这些学生日常生活中举目所见、触手可及的问题列入学校年级周会或班周会活动中。活动的组织形式多以班联会(相当于年级组)、班周会(相当于班会课)和社团形式(如治平高级中学有130多个学生社团活跃在校园里)。而大规模的活动形式较少,参与政府部门举办的活动更少,他们认为要多给学生以体验性的活动,尽量避免“装饰性”活动,让学生真正喜欢它,才能有效果。在德育方法上较多的采用问题讨论、行为训练和个别辅导,如台北市立《道德教育实施方式》中学校为学生提供讨论题按年段的不同特点给出了几十个议题,还不含学生自己所提的问题。对道德规则方面的要求,除了用墙体语言提示外,还强调行为的训练。如慈济国民小学在处理垃圾分类时要求学生把可回收物品如易拉罐、纸杯等清洗干净后方可放进规定的垃圾箱里。这种行为习惯的养成通过反复训练、竞赛、评估后,使学生成为了一种条件反射式的习惯。垃圾分类处理已成为台湾社会的普遍环保行为,我们在街头、商场、饭店、宾馆都能深切地感受到。

5、如何让学校和教师拥有更多的教育教学自?

由于受长期以来计划经济思维的影响,大陆的学校和教师往往被动应付多,积极应对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校长和教师都比较辛苦,学生的发展也比较划一。相比而言,台湾学校和教师自我发挥的空间较大,他们拥有课程开发权、教材决定权和教学自,行政和管理者对他们的干涉较少,学校主要通过对教师平时教育教学的观察、教学的实际业绩和家长的投诉等对教师工作进行评价,因而学校和教师的个性比较鲜明,学生也都生动活泼。在治平高中观看学生专场表演时我们发现,许多学生社团活动的节目都是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内容既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观摩学生的参与度、积极性之高更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大陆对学校和老师管的较多、管的较细、管的较死,统一目标多、统一标准多、统一行动多。事实上,由于各地、各校的传统和现实等各方面都不尽相同,因此统一的太多、管理的太死容易扼杀学校、教师、学生的特长和个性。教育行政部门要考虑的恐怕是如何进一步解放校长和教师的手脚,如何更好的为学校和教师的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和优质服务。

6、学校办学如何争取社会和家长的支持?

台湾地区大力倡导学生家长参与学校各项活动,关心资助学校发展。所有学校都成立有家长会,许多家长都经常在休息时间来学校做义工,并捐款捐物。学校重视开发家长与社会资源,如国民健康小学的校园内专门挂了一张社区资源图,包括周边的公园、高校、宗教古迹、社教机构、机关等,学校充分发挥这些社区资源的教育功能,借力借势,促进学校办学更加多元、开放。台湾还设置专责单位、编制专任员额,规划、推展地方的家庭教育工作,如举办专题讲座、开展亲子活动、咨询辅导等,为父母提供有关家庭问题的咨询、教育与解答,担负起改进社会风气,增进社会的繁荣与进步之任务,在促进社会和谐过程中扮演积极的角色。

相比之下,大陆学校争取社会的支持可能更多的仅仅停留在召开家长会、到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参加一些活动上,学校和社会的融合程度并不高,既没有充分挖掘社会资源为学校所用,也没能充分发挥学校的整体功能为社会所用。在目前情况,我们至少可以像台湾那样适度开放校园,让社区居民走进校园,获得实惠;可以像台湾那样成立义工队,补充学校人员的不足,加强学校和家长及社会的联系,营造全社会关心学校、关心教师、关爱学生的良好氛围;可定期向社会各界汇报学校的发展情况,并在政府的关心下,对支持学校发展的社会人士给予一定的荣誉职务等等。

7、学校教育如何与社会教育相得益彰、互补共赢?

考察中,台湾学校与社区的亲密程度,对社区的开放度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台湾学校的设施都积极向社区和居民开放,学校的操场、体育馆、图书馆不时可以看到社区居民锻炼学习的身影,有的学校甚至还开出地下停车场,缓解社区停车困难。台湾社会教育的对象是全民的、内容是生活的、场所是广阔的、方式是多元的、活动是多样的、参与是免费的、服务是志愿的(他们称志愿者为“义工”或“志工”)。台湾倡导“学校社区化、社区学校化”。城区建设统一施行“环境影响评估机制”,绵延几公里的“中央绿廊”和繁星点缀的户外体闲运动场所,在落实人性化理念的同时创造了教育无时、无处不在的实效。在各种文化场所,均设计了适合青少年需求和活动的教育内容和与场境设施,科技含量和人文知识相当高,旨在活动中锤炼其健康体魄,培养其文明气质,寓教于乐。

8、如何有效推进学前教育?

作为本次教育考察的主题内容之一,我们特别关注台湾地区的学前教育和幼小衔接工作。

在政策推动方面,台湾以[追求高品质的幼儿教育]为目标,冀以幼儿利益为最优先前提下,政府与民间共同参与之原则,以满足家长期望、提高教师专业为依归,发展幼教机构特色为未来方向,创造幼儿教育新纪元。为扶助经济弱势幼儿及早接受教育,台北市公立幼稚园优先招收低收入户之幼儿,并配合教育部扶持5岁弱势幼儿及早教育计划办理各项补助,以积极提高5岁幼儿入园率。同时,在落实教师专业进修,强化幼教人员专业知能;规划幼儿园各项安全教育活动,保障幼儿安全;强化幼儿体能,培养幼儿从小运动习惯与兴趣;深化幼儿语言学习,积极推展乡土语言、国语及融入式外语学习;推动幼稚园亲子共读,激发父母及幼儿享受阅读的兴趣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

在幼儿教育教学法方面,台湾地区一些幼稚园推崇“蒙氏教育法”。蒙氏教育的特色首推“尊重”,尊重幼儿,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幼儿意味着认同儿童的情绪,了解儿童的感受。以儿童为中心,代表的是以儿童的需要来设计教学的环境与内容,而不是完全的放纵。其次,为使幼儿能够产生[集中现象](专注力),工具及环境非常重要。幼儿是透过双手来建构智慧的,而双手就是通过操作教具,获得具体的经验进而成为内在的知识;环境更是直接影响孩子专注力发展的要素,蒙氏教育让孩子在教室中享有自由选择教具的权利,因为教具是自己选的,而非成人所指定,自然能够维持较高的兴趣与注意力。第三,蒙氏教育提倡“混龄教学”,在混龄的环境中,孩子能够模仿学习的对象多,自然容易冲撞出更多的火花,孩子们相互尊重,互相学习,主动帮助,成为一个小型的儿童社会。在现代社会家庭中,孩子生得少,许多独生子女都不善于与同伴的互动,因此,混龄教学对孩子们来说,或许是一种较好的学习环境。

在加强幼小衔接方面,台湾的做法有:开办国立附设幼稚园,如台北市共有公立幼稚园139所,其中国小附属幼稚园占133所;编制《幼小衔接家长手册》,以问题的形式回答家长最为担心和关注的数十个问题,免费赠送给家长,希望能解决家长的困惑与问题;联合开展“幼小衔接体验营”活动等等。

审视当前我们的学前教育,重点要探讨的问题:一是价值取向问题。不能因为要兼顾衔接而放弃幼教自身的价值取向,重新回到重知识、重技能的老路上去;二是教育内容问题。幼小衔接在内容上要旗帜鲜明地强调幼教阶段应主要围绕“入学愿望”、“认知兴趣”、“良好习惯”等来设计和开展教育活动;三是评价导向问题。要研究出台相关的评价标准,通过落实这些评价标准,给幼儿园开展幼小衔接工作予以积极的引领。

第9篇:教育考察报告范文

通州市五接小学 李新祥

2005年10月20日—10月21日,在南通市小学教师培训中心王主任等领导的带领下,南通市2005年市级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班的百余名学员,跨过长江来到了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和园区二实小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考察学习,在这短短的两天里,我的收获很大。考察中,通过一看(看学校环境)、二听(听汇报课,听学校领导的介绍),我从中有所感想,有所体会,有所收获。

一、考察学校概况:

这次考察的两所学校是新城花园小学和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都是办学水准我们江苏一流、国内先进的学校。

新城花园小学是一所创建于1998年的新学校,是中新合作开发区内第一所公办小学。 学校具有先进的教学设施,校园网全部建成,自动化办公系统、备课平台、多媒体教室一应俱全,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 学校创办之初,就将“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确立为办学宗旨,倡导“师生人格平等”的教育理念,尊重关爱每一位学生。

新城花园小学坚持“坚韧不拔,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坚持“赏识为主,鼓励为本,学生至上,发展第一”的教学理念;做到“对每一个学生都一视同仁,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进步,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会发现”。

学校教师队伍实力雄厚,教学业务能力强,72%的教师为区、市级的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100%的教师具备从事现代信息教育的技术和能力。

学校依托园区的有利环境,走“开放教育”之路,与新加坡孺廊小学等结成姐妹学校,开展互访、交流,使师生有机会走出国门,接触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为培养“国际人”奠定扎实的基础。

学校目前获得的主要荣誉称号有:江苏省实验小学,江苏省首批“绿色学校”,江苏省示范家长学校,江苏省园林式单位,苏州市文明单位,苏州市常规管理示范小学,苏州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苏州市德育先进小学,苏州市优秀教师群体,苏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德育整体改革先进学校,苏州市教师继续教育先进集体等。

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是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投资建设的全日制、半寄宿制(20%住宿)、小班化公办学校,作为一所新建的学校,它的硬件设施可以说是一流的,但给我印象更深的是它的一些先进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

学校以“全心享受品质教育,为人生奠基”的先进理念为指导,注重从根本上培育学生的素质,使学生懂得现代社会中为人、立业、处事之道等诸多内涵,使学生具有未来社会所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学力,关注孩子们个体生命的真实健康成长,视教育为充满生命活力的人的教育!它的校园文化、管理模式都强调以生为主,都是学生喜闻乐见而又寓教于乐的,学校的每个人每项工作都在朝着更高的方向努力,真正实践着“让孩子全心享受品质教育,为孩子竭力奠基精彩人生”。

学校管理也极具人性化,比如说它一改原先宿舍常见的军营式管理的划一范式,而是采用公寓式设计、家居式环境布置,集补习、陪读、食宿、培育为一体,一方面弥补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缺憾,另一方面又安全方便、温馨轻快。

园区二实小的教育是一种以孩子发展为本的服务,是一种为孩子、为家长提供高品质的服务,我想这也是我们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在这个重思考的学校,爱学习的群体中,教师们用童心拥抱童心,用爱心滋润爱心,用智慧涵养智慧,用人格感召人格,用心灵晤对心灵。全校师生在“志远、行近”中“广涉猎、善归整、勤践行、敢超越”。

学校凭借 全新理念,依托现代设施、优良师资、开放策略,全新打造基础教育品牌,努力建成江苏一 流、国内先进的健康校园、生态校园、人文校园、书香校园。

短短的两天考察中,两所学校为我们展示了四节语文课,老师们的课让我们感觉到“美丽而自然,朴实而高雅”的气息,表现出他们很强的教学业务能力,他们的教学简洁实在,丝毫没有作秀之嫌,代表了现代的一种教学方向,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扎实,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认识与思考

这次考察让我开阔了视野,让我见识了具有现代化水准的学校,这些学校先进的教学设施,前卫的教学理念及管理模式也是我们这些学校今后要努力的方向。置身于这两所学校里,时时处处都让我们感受到现代化的气息。

面对这两所学校,我不禁想起我们这些苏北的学校,由于苏南苏北经济发展上的差异,也使学校在硬件设施建设上产生了较大的差距,这是不可避免的现实,但是我们不应自暴自弃,我们应该看到我们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