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原则及培养路径

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原则及培养路径

摘要:高职院校承担着专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在“立德树人”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改革方向的新形势下,要建设好高职院校的专业文化,首要的是对大学生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专业文化建设全过程。基于专业文化建设的视域,高职院校对大学生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要体现主体性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普遍性与针对性原则、系统性与计划性原则、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原则、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原则。要坚持目标导向,形成全方位、全员育人的教育格局;宏观布局,拓展渠道,构建系统的职业道德教学体系;加强文化引领,注重校企文化融合,发挥环境对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强化作用。

关键词:专业文化;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1]“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2]对国家民族尚且如此,同样,如果一所高职院校缺乏高品位专业文化的浸润,也很难办出具有品牌效应的专业。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到2020年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职业院校和骨干专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高地这一重大战略任务。加强专业文化建设契合当前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趋势,是增强其国际国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已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当前,“立德树人”已成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教育改革的方向,高职院校加强专业文化建设,首要的是要加强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将其贯穿于专业文化建设的全过程。

一、专业文化与专业文化建设

(一)专业文化的内涵

关于“专业文化”的内涵,学界暂无统一的定义。但学者们普遍认为专业文化是“在特定时期内专业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观念,知识与能力体系及从事专业教学与研究的全体成员特有的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的总和。”[3]其核心是师生围绕着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而共同遵守的核心价值观和共同价值取向。不同专业的文化个性不尽相同,专业与专业之间的培养目标也具有差异性,这决定了各专业文化的特质也会有所不同。良好的专业文化能够促使师生更好地认同专业的价值和意义,能强烈激发出师生自觉促进专业发展的奉献精神,进而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专业技术教育氛围。对提升大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引导大学生开展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大学生个人品德、职业道德的养成都能产生重要的导向性作用。

(二)专业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所承担的育人功能决定了它既要注重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要注重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际应用能力。当前,在国家着力倡导和培育“工匠精神”的新形势下,我国高职院校还面临着形成独特文化品质、涵养学生“精益求精”这一职业精神的重大任务,也即专业文化建设的任务。高职院校的专业文化建设要契合专业特点,落脚于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上。同时还要注重引入相关行业、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和社会系统的价值规范体系,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社会价值规范体系等方面的渗透、互助式发展。通过建设专业文化,可以使专业内部成员广泛传承本专业的价值理念和职业精神,陶冶学生形成高尚的职业情操和职业理想,进而确立起健康良好的职业观念和职业习惯。

二、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专业文化的职业性要求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高职院校专业是结合现实社会岗位实际,依据职业(岗位群)来设置的。相应的,其专业文化也应与职业(岗位群)要求相契合,并服从于相应的职业文化。职业文化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执业纪律及职业礼仪等。所以高职院校的专业文化建设要以职业文化作为引领,培养具有较高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教育学生认真践行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核心的职业道德规范,树立务实的职业作风,力争实现崇高的人生价值。

(二)专业文化的融合性要求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高职院校专业文化是有机融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文化。科学精神是一种理性、实证、求真的精神,人文精神是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进行肯定和塑造的精神。专业文化的融合性要求专业教育要坚持“德育”与“智育”并重的原则,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与职业生涯相协调,致力于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就职业而言,都具有知识能力和道德素质两方面的要求,高水平的职业技能只有与高水平的职业道德、职业作风等职业文化素质结合起来才能得到最佳发挥。

(三)职业道德教育是专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和关键内容

专业文化建设主要有五大着力点:一是专业理念的提炼和实践;二是职业道德的培养;三是职业规范的认识和强化;四是职业情境的模拟和利用;五是优秀专业团队的建设。其中,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其余四个建设着力点之中,四者均蕴含着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以护理专业为例,其专业理念中的“奉献爱心”、职业规范中“热爱本职、忠于职守”都属于职业道德规定的内容。同时,职业道德也是职业情境的模拟和实践中必不可少的践行内容,优秀专业团队的建设也需要发挥团队成员的敬业、协作、奉献、创新等职业道德品质。职业道德教育的切实有效开展,对专业文化其它着力点的建设能起到相应的带动促进作用,最终促进专业文化的建设。同时,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经过专业文化的浸润,可以有力激发学生的成长自信和专业灵性,使他们深刻体悟未来职业的意义;可以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使他们在对专业知识和技能乐学、爱学、善学的基础上,产生强烈的职业使命感、道德感和实现使命的人生价值感。

三、专业文化建设视域下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职业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职业道德品质,外化为相应的职业行为。“道德内化必须以人的主体地位确立为条件。”[4]学生是职业道德教育的接受者,应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才能实现预定教育目标。因为大学生接受教育的程度往往取决于他们内在的自我教育因素。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对教育方法进行创新,引导大学生自觉学习职业道德知识,进行独立的职业道德教育,创造条件让大学生参与相关职业道德实践,独立审视现实社会中发生的各种职业道德问题,进而形成职业价值取向,确立职业理想和职业选择。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一个人没有军事知识就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将领;没有对国家性质和目的的洞察力也就不可能成为政治家;一个道德盲很难保证自己行为的合道德性,成为一个道德高尚者。”[5]“道德教育的目标是受教育者的知行合一。然而,如何做到知行合一却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育者不仅要做到理论上的正确性,而且要做到实践上的彻底性。”[6]只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才有利于大学生在对职业道德理论知识深化理解的基础上,自觉把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外化为一定的职业道德行为。

(三)普遍性和针对性原则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对每一个从业者都具有普遍的道德约束力。在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时高职院校应精准把握职业道德的教育规律和普遍性原理,务必使不同专业学生都熟知社会主义社会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及规定。恩格斯曾指出,“实际上,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7]专业文化的职业性决定了不同专业的文化特质各异。那么,不同社会规制和行业背景下的职业道德也会具有不同的规定性。因此,从建设专业文化的视角看,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也要结合不同专业的文化特质、专业特点和岗位需求来设置独特的教育内容,以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提高教学实效。

(四)系统性和计划性原则

职业道德教育是一项系统教育。首先它要向学生系统传授职业领域的普遍性原则要求和特定职业领域的独特道德规范,使学生熟知职业价值观、职业禁忌、职业抱负、职业领域法律规范以及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等内容。其次职业道德教育教学组织具有系统性。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养成需要理论知识学习、职业行为训练、实践实习等多种途径的共同作用,理论和实践环节都要兼顾并予以系统开展。第三是培养实施方案的系统性。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学校要针对学生在人生发展不同时期的特点开展内容侧重点不同的职业道德教育,在反复的教育和训练中实现教育目标。”[8]同时,为达到系统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目的必须贯彻计划性原则,应针对特定职业、行业的具体职业标准和行业规范设计出符合特定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根据教学目标制定详细的、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职业道德教育的可持续性,才能有效评估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学习效果,提出针对性的整改措施。

(五)专业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原则

“道德教育是一个需要多学科共同研究的领域,仅仅通过这一门学科来探讨这一领域既是有限的,也是危险的。”[9]因此,职业道德教育不能仅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就业指导课程来完成,还应渗透于专业课的教学中。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包含着丰富的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素材,专业教育中的职业规范、职业纪律、职业禁忌等问题都能较好帮助学生详细领略本专业特有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要求。

(六)校内与校外教育相结合原则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行业“对话”、“合作”、“联动”比较频繁,这可以给大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培养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有效的教育资源。因此,除了校内开展的职业道德教育之外,优秀的企业文化、校企文化交流活动、学生企业见习、顶岗实习及青年志愿者活动等校外教育资源都可以加深学生对“职业人”的了解与认识,强化学生对诚信、敬业、奉献、合作、创新、终身学习等职业道德素质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受到良好教育,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学校要有意识创造更多条件使学生与企业技术管理人员、优秀毕业生多多交流沟通,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职业道德在个人职业发展及事业成功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自觉矫正日常职业行为,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四、专业文化建设视域下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路径

(一)坚持目标导向,形成“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的职业道德教育格局

“所有的人类行为都是目标导向的。”[10]“目标导向为个体构架起一定的思维模式,影响人们在特定情境中的成就追求、行为方式以及行为结果。”[11]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应确保明确的目标导向。首先,要使所有相关教育工作者明白职业道德在专业文化建设、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国家战略性目标实现中的重要地位,认识到大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对国家整个职业秩序、经济秩序以及社会秩序的重大影响,自觉在教书育人工作中注重个人职业道德和师德修养锻炼的同时,切实致力于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工作,将职业道德教育渗透于专业管理工作、教学工作、校企合作及第二课堂活动之中。其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通力合作。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各教学单位学工口、团委、就业指导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资源优化整合,加强与学生家庭、社区、企业的沟通与合作,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上“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局面,形成“全方位”、“全员”育人的格局。

(二)宏观布局,拓展渠道,构建系统的职业道德教学体系

第一,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的作用,紧密结合当前社会发展趋势、就业形势及不同专业对学生开展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和创业观念。第二,紧密结合专业教学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对大学生而言,除了公共基础课之外,更多的时光都要用在专业课的学习和实践上。因此,可以有效发挥各专业课教师的作用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与引导。专业课教师可以在专业教学中对学生开展专业特点、专业价值和专业社会定位的教育,使他们了解“如工作性质和要求,劳动工作设备,企业的规章制度,企业文化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等内容,让学生了解相关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和要求,形成正确的认识和是非观念。”[12]此外,还应在对学生进行专业岗位教学时,向大学生详细讲解本专业的职业规范、职业纪律、职业禁忌等相关问题,使学生提前了解相关企业的规章制度、企业文化和岗位要求,为以后走出社会进入职场尽快进入工作状态打下良好基础。第三,充分挖掘行业、企业资源和校内资源,在专业实践实训、企业见习和顶岗实习中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当前,高职院校与企业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合作愈加频繁深入,无论是校内专业仿真实践实训,还是在校外开展的企业见习和顶岗实习,都可以利用企业丰富成熟的资源作为载体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可以通过调动校企双方的资源,邀请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引入到专业实训中来,使学生在深刻感受企业严格且规范要求的同时,逐步认识到提供合格的生产或服务、良好的职业素养对企业发展和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性,进而学会主动承担责任,获得在企业中生存与发展的良好技能。同时,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和相关企业中,在任课教师和企业导师的指导下“边学边做”,在亲身体验完整的工作过程、熟悉企业和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的同时,达到锻炼和巩固职业技能,强化职业道德素养的目的。

(三)注重文化引领,强化校企文化融合,发挥环境对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影响作用

当前高职院校校企文化的融合呈日渐加深的趋势,这给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有效载体。良好的校企文化对接能成功搭建学生就业、道德陶冶的良好文化平台,使学生的职业道德品质得到潜移默化地升华。第一要有效提炼企业文化中有利于职业道德培养的核心理念,比如团队精神、服务意识、诚信意识、效率意识、质量意识等,将其渗透到高职院校的校训、校风和学风中去,促进校企“精神文化”的有机融合。第二,“学校要充分发挥环境对人的教育作用,加强与专业相应的职业环境建设,尽力营造与企业生产、管理、服务相一致的职业环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掌握技能、感受企业文化,并潜移默化地养成相应的职业能力和素质。”[13]可以参照企业车间的场景,在教室、实训室、过道等处悬挂企业运行标准、纪律条例、规章制度等,尽可能还原真实企业运作模式,按照现代企业生产和管理规范性和严密性开展实践实训,使学生明白没有严格的职业纪律和道德,企业就无法实现正常的生产和经营。第三,利用广播、电视、电子显示屏、橱窗、校报等校园文化宣传阵地,以迎新庆典、校园招聘会、毕业典礼等校园重大活动为契机推动企业职业精神进校园,通过展示渲染职业精神标志性的标识、口号和警语等,扩大职业道德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第四,充分利用学生宿舍、食堂、休闲室、图书馆等场所的走廊、大厅公共活动区域进行企业精神、职业精神的宣传,使学生日常行为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自觉构建校企共同的职业道德行为模式。

参考文献:

[1]在山东考察时的讲话[EB/OL]cpc.people.com.cn/n/2013/1129/c64094-23694123-2.html,2013-11-29.

[2].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news.xinhuanet.com/2013-05/04/c_115639203.htm,2013-05-04.

[3]朱发仁,傅新民.高职院校职业本位的专业文化建设初探[J].职教论坛,2007,(1):50.

[4]蒋旭明,马玉女.人的主体性在道德内化中的作用[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6,(6):82.

[5]吴俊,木子.道德认识辨析及其能力培养[J].道德与文明,2001,(5).

[6]李恒川,王军.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及其困境[J].齐鲁学刊,2012,(4):74.

[7]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J].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8]毕传刚,刘雪松.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及其渠道探析[J].科技视界,2012,(2):153.

[9]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647.

[10][美]戴维•乔纳森,简•豪兰.学会用技术解决问题:一个建构主义者的观点[M].任友群,李妍,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7-11,8.

[11]路琳,常河山.目标导向对个体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12):44.

[12]梁艳珍.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培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7):112.

[13]孙常强,管武鲜.职业院校校企文化融合及实践途径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2011,(28):42-43.

作者:张丹丹 单位: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