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保险管理学范文

保险管理学全文(5篇)

保险管理学

第1篇:保险管理学范文

社会保险基金是社会保障体系的物质前提和根本保障,它对于社会团结与稳定、公民权益的保障等均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因为我国的起步较晚,加上法律规范的不健全、执行力度的不足、相关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等方面因素,使得国内一度面临着社保基金的安全风险、贬值危机。所以说,在全面、综合地考虑国内现状的同时,参考国外一些先进经验也是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控制;执法力度;道德危机;分析与探究

一、国内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出现的相关问题

(一)目前法律规章的不健全、不完善

依照人力资源部门近几年的统计数据,国内五项基本社保基金总计金额将近两万亿。其中,占比重最大的是养老保险基金,占比约为三分之二,之后就是医疗保险基金和失业、工伤、生育。同金融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等领域的法律监管相比,社保基金的法律管控有着一定的差距,亟需专门性的行政法规来加强监管工作。此外,由于有关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使得实际的运作中缺失可靠、有效的数据资料作为参考,增加作业难度、拉低监管水平。对此,我们必须深入分析之前的数据,加强行政监管的力度,建立并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更好地保障社保基金监管的运行。

(二)基金监管的执法力度缺失

前几年,国内发生了社保基金案件,完全表明了中国社会保险基金安全性管理工作不够到位。但与此同时,政府机构便加强了这方面的重视程度,不断补充和完善行政主导型的监管机制。但在实际的工作环节,常常由于机构不健全、人员配置少、监管力度不强等因素,而令监督力度下降,进一步导致社保基金的安全性风险及其他隐患。

(三)所面临的形势较为严峻

关于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和监管,早已有相关的条文,但这些规章条例通常只关注社保基金账面上的安全性,从而忽略了随经济进步可能出现的贬值、货币膨胀等现象。根据有关规定,财务机构必须按照社保机构的建议和要求,在双方协商的前提下,提早把基金进行相应处理。

二、社保基金的有关理论研究分析

(一)社保基金征缴过程中出现的状况

在社会保险基金的前期交付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往往会导致很多的逆向选择行为,从而干扰了整个社会保险运行的安全性、稳定性。除此之外,参保单位比基金征缴部门更加熟悉本企业的员工数、薪资情况等,要想尽量降低征缴额、减少费用支出,特别是社保基金监管力度缺失的前提下,参保单位在利益的驱动下,更有理由想尽办法来躲避社会保险费的交付。当这种不良现象越来越多的出现时,便会有更多的单位来效法,一些之前按规定缴费的公司也会受不了利益的诱惑而产生这种违法的念头。而对于社保参保人来讲,特别是在医保方面,身体健康状况较好的人通常不会选择保险;相反,其余的身体不太好更愿意积极主动地购买保险。再比如,在工伤保险这一项,一般来说是出现工伤事故较多的单位更愿投保,而对那些较少发生工伤事故的企业来说,参与投保的可能性要小得多。

(二)社会保险的发放环节中出现道德危机

在这一时期,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往往会引发各种各样的道德危机,严重扰乱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运行,进而影响到社保体系的发展进步。社保待遇发放过程中,常常出现各类骗保行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欺诈”。举例说明,当领取养老保障金时,借助多种手段隐瞒被保人死亡,进而继续领用的现象层出不穷。故意夸大疾病事实、小病大治或顶名进行住院治疗、购买医保目录范围之外的禁用药品等都是引发医疗保险欺诈行为的关键原因,这也将会给社保基金带来更多损失,干扰国内社会保险体系的构建、完善。

三、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方式的选择及立法的完善

(一)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模式的探究

根据我国现行的金融管控机制,其选用的是分行业管理理念,也就是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明确分工的管控原则。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信托业也由银监会控制。所以说,在这种监管模式下,我国应当继续坚持单一的监管体制,并依靠专门的部门实行社保基金的管理。除了健全现行的以行政管理为主、财政和审计监控为辅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体系外,还需要及时强化各种监督力量,构建合理的监管体系,实现社保基金的安全监管。考虑到国内金融市场尚未形成健全的体制,有关规章也不够完善,因此更适宜选取数量限制模式。伴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及法律规范的完善,今后可以慢慢地完成由严格数量控制监管到审慎人员监管的过渡,努力探索社保基金投资风险及收益的最优模式,实现富有弹性的管控。

(二)社保基金监管的立法建议

《社会保险法》的颁布奠定了中国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立法基础,然而,其也有尚未完善之处,即便是已经设立了社保监控机制,作出了行政、财政、审计等各种力量的监督规定,但对于相关违法行为如何处罚却始终没有达成一致,处罚力度未有一个明确的限定,过重或者过轻的处罚,都不利于有效、合理的社保基金监管机制的形成。同时,国内的法律体系当中,缺少对于社保基金犯罪的明确处理规定,从而无法对骗保、挪用社保基金等行径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所以,健全国内的社保基金监管立法不仅需要有关部门强化自律制度,也应紧密联系其他机构。四、结束语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社会保险基金对于整个民生安全的重要性,其关乎着社会的整体运行状况。所以说,构筑符合实际需求的基金监管机制,从而更好地为社保制度的平稳运行提供保障,是亟待完成的任务。

参考文献

[1]胡晓义.走向和谐:中国社会保障发展60年[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2]胡继晔.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博弈分析[J].管理世界,2010,(10).

第2篇:保险管理学范文

关键词:医疗保险;医疗保险从业人员;人才建设

随着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得到了长足发展,我国已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伴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医院管理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对参保患者以及医保相关事务的管理,医院与医保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互动更为频繁。医院医保从业人员作为医院医疗保险管理工作的主体,不仅应有能力去应对与处理医院医保管理工作中的繁杂事务,同时有责任推进医疗保险事业的发展,这就要求医院须加快医院医保从业人员队伍的建设。本文基于医院医保工作的重点内容,面对目前医院医保管理队伍的现状,提出医院医疗保险从业人才建设与培养措施,旨在为今后医院医保从业人员及团队体系构建提供参考。

1研究背景与意义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经历了40年的发展与革新,从试点地区医保制度的探索,到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我国参保人员享受待遇水平不断提高,医疗保障体系日趋完善[1]。医院医保管理是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和医疗保险事业发展的基础,随着我国医疗保险体制改革、卫生体制改革与药品流通体制的改革联动,加之网络信息化、科技驱动力助推,我国医疗保险事业不断发展的同时,医院医保管理工作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从医院临床科室或其他管理部门借调人员建立医疗保险管理团队,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医院医保管理的需要[2]。重视医院医疗保险人才建设与培养,则是医院医保管理工作高质、高效运行的关键因素。

2医院医保管理人员的工作要点

建立一支怎样的医保管理团队,就必须首先了解医疗保险管理人员的工作要点与内容。我国医院医保管理工作具备多重作用,它维系着参保患者、临床诊疗、社会保障机构之间的关系,在“医”“保”“患”各方中起到了桥梁作用[3]。医院医疗管理工作既要满足参保患者的就医诊疗需求,在保障医疗保险基金合理、高效使用的前提下,向医保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既要为患者解决病痛,更要为参保者减轻经济负担。医院医疗保险管理除日常业务办理工作外,还要做好“上传下达”的纽带作用。在获取医保政策的同时,将繁多的政策条文进行梳理,将复杂的医保政策以易于理解的表达形式与方式向就诊患者、科室医师进行宣传与普及,与此同时向社保机构反馈医院医保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配合社保机构监督检查等相关工作。随着医保网络平台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网络移动支付医疗费用,跨省异地就医联网结算等工作,给参保患者增加了就医体验感外,医院医保管理工作也迈向了另一新纪元。

3医院医保管理队伍的现状

2015年,中国医院协会了《全国医院医疗保险服务规范》,其中在机构设置内容中指出医院医保管理部门应至少按照每100床位匹配1名专(兼)职医保管理人员的标准配置[4]。相关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医疗保险管理人员配置现状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医院医保管理人员配置不足,高层次、高学历人才结构缺乏,职称比例不协调、与岗位不匹配等问题[5-6]。在医院医保管理部门建立之初,医保工作人员大多由医院其他部门人员转入而组建,人员构成存在着学历偏低、年龄偏大的问题,虽然调入人员的专业结构多样,但缺乏针对性,使得医院医保人才管理培训的难度加大。19世纪90年代起,全国医学及综合类高校陆续开设医疗保险专业,为医院输送医保管理人才。医疗保险专业的毕业生虽然具有专业知识基础,但医保管理工作的实质与理论知识存有一定差别,工作经验的不足导致对医保管理工作的内涵、医保政策的理解和落实不够深入。完善的医保人员岗位培训制度,是医院医保管理工作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目前,针对医疗保险从业人员定期而专业的培训较少,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医保从业人员年平均接受培训次数仅为2.9次[7],学科交流机会少,培训形式较为单一,医保从业人员的培养方向与职业发展规划较为薄弱。我国医疗保险从业人员继续教育机制尚未健全,考核与激励机制不完善,加之专业职称聘任存在困难,一方面削弱了医保从业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限制我国医疗保险事业的发展空间。

4医院医保管理人才建设与培养的措施

医院医疗保险从业人员队伍建设与能力提升,是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实现“健康中国”战略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医院医疗保险从业人员肩负着医院与医保共同发展的重任,关系到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安全与效率,关系到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具有社会效益以及社会影响力[8]。随着我国各项政策制度不断落实与健全,我国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医疗保险政策的落地也惠及参保人员诊疗服务的方方面面。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知识信息更新速度快的背景下,领域内外的社会各界对医疗保险从业人员专业水平的期待越来越高,对医疗保险从业人才的专业素养、沟通亲和力、解决问题的效率以及综合素质标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医疗保险管理的主体是人,管理的效果则基于医疗保险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人才的培养与制度建设。学科专业背景强大,专业知识扎实,具备再学习的能力,具有团队沟通与协作能力的医疗保险从业人员,则会为医疗保险事业发展以及人才梯队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4.1复合型人才建设

伴随着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各种崭新的发展元素不断注入医院医疗保险管理过程中,参保人员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就医体验感的满意程度和期待也越来越高。医院医保管理工作涉及医院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团队中的的人员配置应覆盖多学科的同时,配置的人才应具备解决医保管理工作中实际问题的专业针对性。医院医疗保险管理工作过程中,建立“复合型人才”的医保管理团队则对落实医保政策、推进医院医保工作有着积极作用。首先,具有社会保险、卫生事业管理知识背景的人才是医院医保管理工作建设的基础,在落实好医保政策的同时能够迅速了解工作性质与内容,较早地适应工作状态。其次,医院医保管理工作与临床管理内容相衔接,具有临床知识与经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握管理的重点,是医院医保管理的切入点。除此之外,医疗保险行业中具有大量有价值的数据信息,有医学统计学教育背景、数据分析经验的专业人才同样是“复合型”医疗保险管理人才团队中必要的组成成员,从而提高医疗保险领域科研能力和水平。

4.2鼓励继续教育与专业培训

新医改形式下,现代医院医保管理工作对医保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医保从业人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岗完成日常工作的同时,仍需要增强自身能力的建设。利用网络平台、领域交流座谈等途径,加强医院内部医保管理培训,建立医保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制度[9],根据医疗保险工作的特点,不仅要对临床医学知识、医疗保险学等专业知识进行继续教育,培养医保从业人员的政策解读能力、医保知识能力。还应重视如卫生经济学、医院管理学、心理学、医院信息管理、医患沟通等学科的培训,以培养医保从业人员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以及信息管理能力。

4.3建立完善的考评与激励机制,完善职医疗保险职称管理

医院医保管理工作不是单纯的行政管理工作,其工作内容与临床诊疗相联系,为临床医疗提供服务,同时面对患者及家属,为其解决医保问题与难题。医院医保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因此建立的考评体系要符合医院医保管理岗位特点,满足医疗保险管理内容的具体要求,职称制度应适应医疗保险事业的发展。考评制度和职称管理不能流于形式,考核与评价标准要在医保管理效益与效果方面的有一定指导作用,落于实处。根据考核评比结果,对学习能力突出、工作业绩优秀的医保从业人员进行激励或表彰,以提高医保人员的归属感和工作积极性。

5结语

医院医疗保险管理人员是国家医疗保险政策的落实者,其专业水平、政策解读能力和综合素质关系到医院临床诊疗服务质量的医院效益,同时影响参保患者就医满意度等社会效益。医院医保从业人员能力的提升,是医保、医疗、医药“三医联动”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更是健康中国战略“大健康”理念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管理环节。医院应加强医疗保险从业人员建设的重视程度,将医保从业人员体系构建的成果与效益纳入医院人事制度建立与绩效考核工作中。与此同时,要提高医院医保从业人员的学术能力和科研水平,基于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人才梯队优势,可以对医院医疗保险管理内涵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将医疗保险管理内容与范围向外延展、深入研究,从不同角度诠释我国医疗保险事业的发展与本质,同时加大对医院医疗保险从业人员建设的投入,重视医院医疗保险专业性人才实习基地的建设。因此,完善医疗保险从业人员梯队建设,建立适合医疗保险事业发展的人员考评体系,加强人才培训,促进学科交流,才能不断提升医疗保险管理人员队伍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进而推进新医改形势下医疗保险制度体系的改革与发展,为国民提供更为优质的医疗保障服务。

参考文献:

[1]仇雨临,王昭茜.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发展四十年:进程、经验与展望[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58(1):23-30.

[2]吕学术.医院医保管理部门的职能建设[J].天津社会保险,2011(1):31-32.

[3]伍蓓.浅谈新医改形势下医保科的工作建设[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6,27(3):103,105.

[4]中国医院协会.《全国医院医疗保险服务规范(试行)》[EB/OL].(2015-01-30)[2019-06-10].http://www.cha.org.cn/plus/view.php?aid=14813.

[5]方立亿,靳启国,柳伟华,等.山东省综合医院医疗保险管理人员配置现状与对策分析[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4(5):398-400.

[6]尹芹,李璐燕,和晶,等.某市六家三甲医院医保人员配置现状调查[J].经济研究导刊,2019(5):69-70.

[7]萧海娟,连晓敏,韩全意.医院医保从业人员从业现状分析[J].中国医院,2010,14(9):27-30.

[8]刘聪,袁涛.医院医保从业人员能力建设刍议[J].中国医疗保险,2017(9):47-50.

第3篇:保险管理学范文

(1)S(Strength):管理社会化的优势。管理主体由军队转变为地方政府,进一步明确了军队和政府的职能划分,减少了军队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协调工作。政府距离随军配偶的“信息源”更近,获取核定信息的途径便利,成本更低,且可以实现对核定对象的更为客观的评价,进一步实现待遇享受对象、时间起止的精确化保障。管理社会化避免了经费在军队、地方政府之间的“迂回流动”。统一社会保险与军人配偶随军未就业期间社会保险的管理主体,明确政府在后者上的权利与义务,有利于将后者更好地融入地方政府社保体系。失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单靠市场是无法解决的,政府调控手段是稳定经济、促进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将未就业随军配偶纳入到政府的管理范围,利用较于军队更丰富的社会资源,可以更好地解决当前未就业随军配偶就业、再就业难的问题。

(2)W(Weakness):管理社会化的劣势。实现军队配偶随军未就业期间社会保险管理社会化,依然需要军队的参与。随军配偶的身份识别,是该项政策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较之“管理主体为军队”的管理体制“,管理主体为政府”的管理体制,因不能及时掌握军人调动、婚否等信息,可能会出现的政策漏洞———非随军配偶享受该项待遇、随军配偶两地(多地)享受该项待遇等。

(3)O(Opportunity):管理社会化的机会。第一,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提出后勤建设要朝着“社会化”的方向迈进,军队不能办“社会”,为军人配偶随军未就业期间社会保险管理社会化改革提供了契机;第二,地方社会保险正朝着全覆盖的方向发展,管理体制积极优化,各管理部门也在加大整合、协调力度,这些都为军队配偶随军未就业期间社会保险管理社会化提供了条件;第三,军队和地方政府的管理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构建军地共享的信息资源平台提供了可行条件。

(4)T(Threat):管理社会化的威胁。《办法》虽然是由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共同颁发实施的,但受制于部门利益,转变管理主体难度比较大。转变管理主体后,虽然离“信息源”更近,但信息分散存在政府部门、银行等机构,如何整合汇总信息,是一个难题。

二、军人配偶随军未就业期间社会保险管理社会化改革的路径和措施

(一)转变管理主体

(1)加强顶层设计,破除部门利益,从制度层面上明确军队和政府的管理范围,以“战斗力标准”界定好军队的职责范围。军人配偶的失业问题作为军人职业的连带风险,既是个性问题,也是共性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军人配偶的失业既属于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不匹配的结构性失业,也是军队这个公共部门在提供国防安全时所产生了负外部性。政府作为经济宏观调控和民生保障的管理主体,应该承担起解决失业问题和消除国防安全负外部性的责任。军队则应该聚焦战斗力,甩开不必要的包袱,精兵简政,来提供更优质的国家安全这项公共产品,以弥补这种负外部性所带来的损失。

(2)构建军人配偶随军未就业期间社会保险社会化管理的基本框架。第一,从经费运行方面,经费收入由中央财政保障,经费支出由军队驻地政府部门负责,地方政府每年年初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预算,向上请领经费,年底根据实际支出上报决算,实报实销。经费保障标准实行属地原则,生活补助部分按照属地最低工资标准发放,社保部分按照属地社保平均工资直接缴纳至社保机构。第二,明确军人配偶随军未就业期间社会保险社会化管理的主管部门为地方政府的民政部门,这与民政部门的主要职责相统一。民政部门在军人配偶随军未就业期间社会保险管理上的主要职责为:核实军人配偶未就业信息;协调军队单位核实军人配偶随军信息;组织发放军人配偶随军未就业期间生活补贴;为军人配偶缴纳随军未就业期间社会保险等。第三,设计军人配偶随军未就业期间社会保险社会化管理的流程。首先由军人配偶提出申请,然后由民政部门核实其未就业情况和随军情况,核定其是否应享受随军未就业期间社会保险,然后抄送军队单位核实,并予以公示。在享受期间,根据客观条件变化(如就业、离婚等),由民政部门及时予以停止。军人调动时,及时停发、停缴,并将社会保险根据相关办法,转移至调动地社保机构。军人配偶到达调动地,重新提出申请,由调动地审核相关条件,核定是否享受相关待遇。同时,军队单位应将相关人员的人事调动及时告知驻地民政部门。

(3)增加就业指导。军人配偶随军未就业期间社会保险应该是一种过渡性、弥补性的待遇,是为了缓解失业随军配偶的生活压力,填补随军配偶失业期间社会保险的缴纳空白。基于以上目的,应加强在随军配偶就业上的指导、扶持力度。应借鉴国外失业保险制度建设的相关经验,落实好军人配偶随军未就业期间社会保险待遇的享受时间、比例,增加就业培训,提供就业岗位,明确随军配偶在就业上的优先权。同时,应从制度上明确失业随军配偶在享受待遇达到最大时长时,不能拒绝由政府提供的就业岗位。

(二)依托信息化手段

结合当前我国政府和军队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随军配偶管理的需要,提出三点设想来健全信息化管理手段。

(1)整合现有信息资源。信息化管理的有效性在于信息的开源。当前,信息化建设的瓶颈在于信息资源独立存在于政府部门或军队的各式信息系统中,信息无法实现共享,因此,军人配偶随军未就业期间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应该实现与其相关的信息系统的数据相关,能够及时获取相关信息。这是建设军人配偶随军未就业期间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解决信息传递过程中信息衰减、失真的问题。

(2)理清信息管理的关键点。军人配偶随军未就业期间社会保险管理的信息关键点是随军信息和失业信息。随军信息可分为“是否为军人配偶”和“是否随军”两个关键点,其信息的源头是驻地军队和民政部门。要核实“随军信息”,就需要与军队、民政部门实现信息共享。失业信息的核实,受制于当前市场就业形式多样化、税务征收制度落后、失业登记制度不健全等客观条件。在客观条件理想的情况下,失业信息的关键点可分为“是否登记失业”、“是否缴纳税收”、“是否缴纳社会保险”等。核实这项信息关键点,需要军人配偶随军未就业期间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与税收系统、失业登记信息、社保系统、银行系统等的信息共享。

(3)确定信息化管理的最终目标。军人配偶随军未就业期间社会保险信息化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核定待遇享受对象的即时性,即通过控制信息关键点,当信息源发生变化时,可即时确定或取消某个随军配偶的待遇享受。但从客观条件来看,现阶段要实现上述目标不太现实,因此在建设军人配偶随军未就业期间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时,应该搞好顶层设计和发展规划,把信息系统的建设纳入到政府和军队的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中去,逐步实现最终目标。

(三)加强监督制约

第4篇:保险管理学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社保管理;问题;建议

一、社会保险管理概述

(一)社会保险的涵义

社会保险,是国家为了维护人民的利益,以法律的方式确定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险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大病互助保险等,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保险属于一种福利性薪酬,社会保险的建立,目的在于为劳动者从事社会生产活动提供法定的基础性保障。

(二)社会保险管理的作用

社会保险处于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地位,是一种福利性的薪酬,是对劳动者权益的一种重要保障。社会保险可以说涵盖了劳动者的整个生命周期,对劳动者的保障比较全面,在劳动者生命周期的各阶段可能遇到的风险,都有着很好地保障作用。例如,劳动者在生活中遇到的疾病、工伤、失业、生育、死亡等,都可以通过社会保险获得一定的赔偿。从理论上讲,社会保险可以视为特殊情况下,劳动者个人消费的一种再分配形式,是劳动者权益的重要保障。劳动者从事社会生产,履行劳动义务,就要享受相应的权益。社会保险便是劳动者的一种权利,国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劳动者履行的劳动义务以及享受的劳动权利,保障劳动者的合法利益。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只要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便要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这样劳动者便可以正常享受到社会保险的响应待遇。所以,中小企业必须将社会保险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完善企业内部的人力管理制度,做好各项社会保险的管理工作,保障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社会保险是企业给予员工的一项保障,同时也是一项福利,只有维护好劳动者的利益,才能让其更好地发挥自身的能力,创造更多地价值,推动企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中小企业要想实现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必然要围绕企业人才,提升社保管理的水平,维护好企业员工的权益,为员工提供优质的社会保障,才能调动起员工的工作热情,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成长。

二、中小企业人力资源中社保管理存在的问题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社会保险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关系着企业员工的权益以及企业的健康发展。尤其是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依法缴纳社会保险是企业的法定义务,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更容易吸引、保留优秀人才,稳定员工队伍、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使员工更好地为企业。许多中小企业虽然也意识到社会保险的重要性,完善自身的社保管理工作,但是依旧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一)社会保险管理制度不完善

中小企业存在的首要问题在于社保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影响着劳动者的权益以及企业的发展。原因在于中小企业管理人员,缺乏社会保险专业知识的了解,尤其是各项社会保险的分类工作,没有做到细化,不同的险种应该有着不同的企业内部社保管理制度,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需要针对不同的保险种类,采取响应的管理工作,导致企业社保管理比较混乱。

(二)缺乏相应的原则

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对于不同的保险种类,应该采取专业的管理原则。许多中小企业在社保管理方面,没有做到差异化管理,没有根据不同的保险种类,采取不同的管理原则,导致社保管理水平偏低。

(三)没有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

中小企业社保管理工作混乱,在于企业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社保管理体系。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企业应该根据劳动者的不同工资水平、不同年龄结构、不同岗位级别等方面的差异,进行社会保险的统筹管理。没有将社会保险作为一种有效地激励手段,激励员工,而是将社会保险作为国家法律的一种硬性规定,导致社保管理工作效率低下,业务水平有待提高,甚至出现社保基金浪费的情况。

(四)业务人员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对员工的管理,包括员工的招聘、筛选、培训、薪酬、晋升、保险等多方面的管理。中小企业社会保险管理需要面临的着人力资源分配不均衡的情况,导致人力资源最顶端人才和人力资源最低端的人才,都无法得到很好地满足。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高素质人才对于福利薪酬待遇的要求则比较高,这与中小企业社保管理的低水平是存在矛盾的;而且社保管理工作也需要管理人员拥有良好的素质,懂得人力资源专业知识、社保政策、管理学知识等,这种综合性的管理人才,在中小企业也属于紧缺型人才。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由于员工队伍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员工素质差异明显,社会保险缺少公平性,加上缺少专业化的社会保险管理人才,影响中小企业的管理工作,导致中小企业缺乏竞争力。

三、对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社保管理的建议

通过社保管理相关内容的研究和分析,针对中小企业社保管理存在的问题,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对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社保管理提出如下的建议,以供相关企业参考:

(一)完善中小企业社保管理制度

完善的社会保险管理制度是做好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提升社保管理水平的基础。针对中小企业存在的社会保险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不断完善、甚至缺失的情况。中小企业应该完善社保管理制度体系。根据不同的社会保险种类,合理进行划分,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以基本养老保险为例,基本养老保险作为基础性的保险,需要企业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结合的方式,对社会保险加以改革,完善现有的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对于基本养老保险的执行,需要企业不断地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让其更加地完善,为劳动者提供更好地保障。医疗保险同样如此,随着社会压力的加剧,劳动者工作压力加大,患上职业疾病的风险增加,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扩大医疗保险的范围。例如,尘肺病、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中毒等,还有一些慢性疾病,企业需要丰富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才能保证劳动者的权利。

(二)坚持社会保险的实施原则

中小企业在执行社会保险管理时,应该坚持遵循社会保险的实施原则,也就是社会保险的预防性与强制性、长期性、科学性的原则。社会保险有着强制性、科学性、预防性和长期性的原则。国家通过法律的方式,明确企业应该遵循的社会保险实施原则,强制企业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有着强制性。社会保险是对劳动者未来风险的预防,比如,养老、疾病、失业等,有着预防性。社会保险需要长时间地缴纳,有着长期性。此外,社会保险需要相应的制度和流程,有着科学性。中小企业需要严格按照社会保险的实施原则,做好社保管理工作,对于管理和实施工作出现的问题,及时做出调整,并不断完善社保管理制度,提升其科学性。

(三)统筹管理社保基金

对于企业存在的社保管理混乱的问题,需要企业进行社会保险统筹管理的基础至上,实现对社会保险的合理分配。对于社保基金的分配,同样需要管理人员对社保基金进行统筹管理,明确社保基金的来源、用途,做好社保基金的记录工作,按照管理流程进行的管理。企业进行社保管理时,应该注意社保基金的保值和增值在企业的社保管理过程中实现社会基金的保值与增值,发挥社保基金的调剂作用,切实保障好企业员工的合法利益,提升社保管理的水平。

(四)完善业务人员管理

现如今,企业竞争的核心在于人才,高素质的人才是企业提升竞争力、脱颖而出的关键。中小企业的发展更是离不开优秀的人才,作为中小企业的管理人员,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对于企业人员的管理,更是应该结合企业的发展情况、人员的工作需求以及人员能力、经验、学历、素质等多方面的内容,进行综合的评价。社保管理在于保障劳动者的权利,满足劳动者的需求,因此,中小企业提升社保管理水平,需要切实了解到企业员工的需求,而不是管理者按照自身的喜好、经验等展开,容易丧失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合法性。中小企业应该将社会保险管理作为一种激励员工的手段,从多个方面关心关爱员工,给员工鼓励和温暖。例如,深入员工家庭,了解员工的困难,帮助员工解决生活问题;调查员工对于工作的满意度和建议,帮助员工解决工作问题;调查员工对于公司的薪酬福利的期望,为员工提供更多福利等。通过以上激励方式,完善企业的社保管理内容,更好地调动起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既满足了员工需求,激励员工更好地工作。

(五)其他措施

提升中小企业社会保险管理水平,还可以从以下途径出发:首先,完善管理观念。管理层加强对社会保险管理的重视程度,注重社会保险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合理地配置业务人员。其次,注重员工和企业的共同发展。社会保险管理作为劳动者的重要保障,企业可以将其作为激励手段,通过对员工工作的考核,将其同薪酬制度、激励制度结合起来,促进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再次,注重管理的透明度,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考虑到员工的需求。最后,注重员工培训,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社保管理作为一项重要性和专业性的工作,需要人员具备专业素质,学习和掌握社会保险的法律法规、相关流程等,提升人员专业性,更好地开展管理工作。

四、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保险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有着强制性、科学系、长期性的特点,是对劳动者权益的有利保障,涵盖劳动者生命全周期,对于员工和企业都有着积极地作用。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管理经验和水平的限制,在社会保险管理方面,有着许多不足,比如,制度不完善、缺少完整的管理体系、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中小企业要想提升社保管理水平,应该注意以下方面:完善社保管理制度、坚持社会保障实施原则、统筹管理社保基金、完善人员管理等,将企业发展和员工利益绑定起来,更好地激励员工,促进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龙.如何加强社保管理工作服务人力资源的管理探讨[J].劳动保障世界,2019(23).

[2]庞长征,丁娅.从电力企业谈我国人力资源社保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建议[J].商讯,2019(18).

第5篇:保险管理学范文

[关键词]医院;医保办;人员配置;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医疗保险覆盖面的不断扩大以及政府对医疗保险费用投入的大幅增加,医院作为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载体,是医保政策具体执行和费用控制的中心[1],作为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和医保多方利益交汇点的医院需越来越重视对医疗保险费用的管理。为了顺应新医改形式,同时保障医院自身发展的需要,医院专门组建了相应的管理部门-医疗保险管理办公室(简称医保办)来专职管理医院内医保工作。本文为全面了解吉林省医院医保办人员配置现状,分析医保办人员配置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同时为高校培养专门人才提供科学依据,特进行了本次调查研究。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18年通过吉林省医院医疗保险研究会随机抽取了73家医院共计479名医保办工作人员进行调查。

1.2方法

1.2.1问卷调查:本次研究经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同时调查在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医保办人员配置调查表》,针对预调查发现的问题,完善调查表。根据调查的实际情况,采用集中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调查,在取得调查对象知情同意的情况下,由经过统一培训并考核合格的调查员以面对面询问的方式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各级医院医保办人数配置、年龄、所学专业和学历等。

1.2.2统计分析:采用描述性分析、c2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对回收的调查问卷使用Epidata3.1进行录入并建立数据库,使用IBMSPSS22.0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为α=0.05。

2结果

2.1人数情况:

医保办人数配置情况如表1所示,其中省级医院有14所,市级医院有44所,区级医院有15所,本次调查以市属医院为主。从各个级别医疗机构来看,市级、区级医院主要集中在1~5人,而省级医院主要集中在6~10人,但16人及以上所占比例也较高,并且从表中可以看出,随着医院等级的提升,其所配置人员数也是增多的。

2.2年龄情况:

表2所示为医保办人员年龄分布情况,调查的479人中有468人进行了该问题的作答,从总体上来看,医保办工作人员30~40岁年龄段为主。从不同等级的医院来看,通过C2检验得到C2=28.23,P<0.001,说明医院等级不同,医保工作人员年龄情况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所学所学专业情况:

表3所示为医保办人员所学专业分布情况,479人中有475人进行了该问题的作答,而这其中又有7人(其中6人为省级医院医保办人员,1人为市级医院医保办人员)选了两个选项,占比为1.5%。从总体上来看,医保办人员所学专业主要以医学和保险专业为主。不同等级的医院来看,通过C2检验得到C2=62.06,P<0.001,说明医院等级不同,医保工作人员专业情况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4学历情况:

表4所示为医保办人员学历分布情况,479人中有473人进行了该问题的作答。从总体来看,医保办人员学历以本科为主,且随着医院等级的提升,本科、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逐渐增加。通过C2检验得到C2=33.00,P<0.001,说明医院等级不同,医保工作人员专学历情况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从本次问卷调查可以看出,省内各医院都组建医保办专门管理院内医保工作,保障医院自身发展。但是对于医保办的重视程度不一,通过对医保办人员数量、年龄、所学专业、学历等方面分析,发现医保办在人员配置方面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

3.1个别医院对于医保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

截至2017年底,我国的医疗保险覆盖人群达13.7亿,参保率达95%,面对如此庞大的参保群体,医保办人员的数量却相对不足。以吉林省内某三甲医院为例,2017年共接待各类医保患者约21.6万人次,而该院医保办工作人员仅15人。每个人都身兼数职,解答患者咨询问题;办理医保业务;服务院内医务人员医保待遇;联系、协调各个医保和新农合经办机构;药品、诊疗和卫材目录维护;为医务人员进行医保政策培训;下到临床科室进行院内医保检查等。接待医保患者只是医保办工作范围的一部分,这可能是因为随着医院级别升高,其医保业务更为复杂,接待患者量、日常工作范围等方面相比市级、区级医院工作强度更大,因此需要配置更多的工作人员。但由于个别医院领导层没有充分意识到院内医保工作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导致人手相对不足。

3.2缺乏复合型的医保专业人才:

随着新医改政策的实施和医疗保险事业的深入发展,各医院医保办的业务范围已经从过去的被动适应各种医保政策、疲于处理各种医保一般事务和接受各个医保经办机构的监督、管理与检查等方面的工作,到现在的主动在医院内开展医保管理和加强质量考核控制阶段发展,主要的职能包括各项医保管理、协调、监督、指导、培训、考核宣传等方面的工作。这些巨大的变化要求医保办从业人员要兼备卫生经济学、医学、保险学、法学、管理学、财务、计算机应用能力等方面专业知识和背景。医保办需要的是这种复合型的专业人才,既了解新医改政策法规、理解医疗行业发展规律、熟悉医疗保险运行规律,又能够运用管理学、医学、保险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各类具体问题的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2]。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未来医保管理与支付方式改革的要求和医改新形势[3]。而通过表3可以看到,吉林省医院医保办工作人员中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需要加强医疗保险和医院管理方面的专业教育。

3.3缺乏高层次人才:

调查发现,吉林省医院医保办从业人员虽然学历结构较为合理,主要集中在本科学历上,但缺少高层次人次,大部分专家和有关人士认为,学术研究能力对医保办人员的日后发展很有必要,医保从业人员既要有实践经验,也要能够将实践经验提炼、升华为理论,然后通过理论研究得出宝贵的工作经验,再反过来指导日常实际工作,更加丰富实践经验[4]。通过表4可以看到,吉林省内各家医院医保办从业人员学历主要分布在大专和本科学历,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比重不足,这样的配置能够应付处理日常医保管理工作,但学术研究能力不足,不能够将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不利于医疗保险事业的发展。

4对策与其他建议

4.1医院领导层对于院内医保工作需更加重视:

人手及人员学历相对不足的医保办应该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统计本院医保工作量及参考区域内平级医院的医保办人员构成状况等方式,来论证院内医保管理工作对医院健康平稳发展的重要性,改变院内高层领导们的观念,引入更多及更优秀的医保管理人才,提升院内医保服务质量。同时尽可能地由该区域内的医保经办机构提出必要的指导性意见,大方向地规定出医保办的工作职能,这样每个医院医保办的最低人数就有了保障,防止出现人手过少或过多的情况。

4.2升级和完善医院信息系统:

为提升医保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还应该升级医院的信息系统,一方面可以简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能力和效率[5],防止出现因信息系统滞后而导致的医保办工作业务量增加;另一方面可以为医疗质量和医疗费用监管提供平台,满足院内医保工作精细化管理的需要[6-7]。能够用有限的人力资源更好地完成繁重、复杂的医保管理工作。

4.3引入更多高学历、复合型专业人才,注意医保办人员科学合理的配置:

我国医疗保险事业现阶段的发展需要的是“懂医学、精保险;懂物价、善管理;懂法律、会沟通”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当参保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对药品医保报销条件产生疑问,对某个诊疗、卫材项目内涵不理解时,就要求医院医保办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雄厚的医保知识,还要有相应的物价知识以及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能够细致耐心地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平息不必要的纠纷。而在现有复合型专业人才短缺的情况下,要更加注意医疗保险、医疗、护理、财务、计算机、医学统计学、法学等专业人才的合理搭配,来弥补个人相关知识的不足。

4.4多种途径全面宣传医保政策:

医疗机构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向患者宣传医保政策及医保业务的办理流程,如院内大厅及科室走廊的宣传板报、手机挂号App、院报设置医保版块、医院官网和微信公众号等途径,同时定期培训医护人员、分导诊、门诊及住院收款人员相关的医保政策及医保业务的办理流程,由他们为更多的医保患者进行解答。既响应了医保经办机构让患者“只跑一次”的号召,提升群众的满意度;而且能够尽量避免由于患者不了解医保政策而引发的争执;同时由于办理业务的人次降低,能够更加规范窗口的排队秩序,且减轻医保办人员的工作量,从而减轻工作压力。综上所述,在当前新医改大环境下,医保办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现有的医保办人员应当坚持学习新的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更好地完成院内的医保管理工作。同时国家应该大力培养医保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来满足我国医保工作的需要,这样各项医保政策才能够更好地落实,真正惠及广大百姓。

5参考文献

[1]周宇.加强医保定点医院管理的几点思考[J].中国卫生资源,2008,1(4):191-193.

[2]曾理斌.新医改背景下对高校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3):35-38.

[3]方立亿,靳启国,柳伟华,等.山东省综合医院医疗保险管理人员配置现状与对策分析.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12,34:398-400.

[4]胥琳,唐佳骥,韩全意,等.医院医保从业人员胜任力模型构建综述[J].中国医疗保险,2016,4(4):46-49.

[5]张柠,张春燕,周海清.大型综合性医院门诊患者需求调查分析[J].中国医院,2011,15(11):18-19.

[6]唐丽萍,张成普.大型综合医院医保管理的多赢之路[J].中国医疗保险,2010(2):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