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传统劳动教育范文

传统劳动教育全文(5篇)

传统劳动教育

第1篇:传统劳动教育范文

关键词:劳动教育;研学旅行;课程;困境;实践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1]中小学校要充分利用当地特色资源,开发劳动实践类拓展课程,要将劳动教育与研学实践无缝对接。[2]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3]将劳动教育与研学旅行相结合,从个人发展看是增长见识、培养个人能力的良好方式,从区域发展看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良好途径。[4]在研学旅行中精心设计富有特色的劳动课程项目,让学生投身到不同类型的劳动中去,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真正实现“研”与“学”相辅。[5]在分析劳动教育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可行性、开发困境的基础上,提出课程开发的思路,并以建宁县为例开展实践探索。

一、劳动教育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可行性

1.劳动教育与研学旅行相互促进

劳动教育研学旅行课程开发有助于丰富研学旅行课程内容、拓展研学旅行市场份额、提高研学旅行认可度。随着劳动教育被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列为必修课,其为研学旅行行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研学旅行因成为劳动教育的良好实践载体而备受欢迎。“劳动教育+研学旅行”能实现劳动教育和研学旅行双必修,一举两得,有望达到相互促进的效果。

2.研学旅行基地(营地)提供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

“劳动教育”与“研学旅行”既能实现精神深处的强烈共鸣,又能实现产业深处的无缝对接。中小学劳动教育必修课实践环节需要校外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研学旅行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活动形式,能够提供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当前实施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6]研学旅行基地(营地)能提供丰富的适合渗透劳动教育的研学资源,这些资源适合开发生活技能训练、手工技艺体验、农业劳动实践、军事训练、科学探究、技术与设计、革命传统教育等类型的研学课程。

3.研学旅行基地(营地)提供广阔的劳动教育场景

劳动教育基本理念是强调学生身心参与,注重手脑并用,把握劳动教育的根本特征,让学生面对真实的个人生活、生产和社会性服务任务情境,亲历实际的劳动过程,善于观察思考,注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劳动质量和效率。[7]研学旅行能因地制宜,呈现地域特色,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等不同环境中拓宽视野、丰富知识、了解社会、亲近自然、参与劳动。劳动课程实施需要“真实”的场域和“身体”参与实践。[8]对大多数学生来讲,学术性的学习太抽象了,需要看见、触摸和闻到所读和所写的内容。[9]研学旅行基地(营地)作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为实施劳动教育提供广阔的教育场景。

二、劳动教育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困境

1.课程开发者和执行者对劳动教育形式认识不清

劳动教育研学旅行课程开发者和执行者对劳动教育普遍存在四大误区。一是认为脑力劳动等于劳动教育。比如,通过听讲座、参观博物馆、接触职业岗位即可完成劳动教育任务。[10]其没有理解《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有关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二是认为劳动技术课等于劳动教育课。通过研学旅行活动中的劳动技术培训就能完成劳动教育任务,忽略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三是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等于劳动教育课。混淆综合实践活动和劳动教育的概念,没有理清二者既有共同部分也有不同的部分。四是认为研学旅行等于劳动教育。不了解研学旅行是载体,劳动教育是内容。

2.课程开发者和执行者对劳动教育内涵把握不准

某地依托杨氏廉孝文化开发的《廉洁奉公教育》《弟子规》《少年中国说》等研学旅行课程,通过打《弟子规》和《少年中国说》功夫操锻炼学生体质、凸显体力劳动,通过朗读《弟子规》和《少年中国说》提高学生智慧、凸显脑力劳动,通过学习“杨震拒金”廉孝文化提高学生“勤政清廉”的情绪劳动能力。上述案例中的“情绪劳动”脱离了劳动的本质内涵。情绪是一种心理现象、一种心理过程,背离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要求的“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侧重体力劳动)的基本内涵。[11]

3.劳动教育研学旅行课程内容形式化

劳动教育长期存在对劳动课程育人价值认识肤浅化等问题。[12]目前大部分劳动教育研学旅行课程内容以学工、学农、职业体验等劳动技能体验为主。劳动教育多停留在外在形式上,成果以拍照打卡方式呈现,不注重学生对劳动精神的反思,停留在体力劳动锻炼,忽略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所包括的复合型劳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并存)的锻炼,不注重劳动精神与劳动技术兼修,忽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4.劳动教育研学旅行课程目标设计不恰当

有些劳动教育研学旅行课程研学目标过多且难以实现,有些研学目标抽象宏观且难以评价,有些研学目标行为主体不是学生,有些研学目标的三维目标割裂。

三、劳动教育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思路

1.遵循劳动教育、研学旅行

综合实践活动等相关政策简单把脑力劳动、劳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或研学旅行等同于劳动教育的根本原因是对劳动教育、研学旅行、综合实践活动的相关政策文件不了解或理解不准确。劳动教育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必须深刻领会《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精髓,[13]遵循劳动教育基本内涵,把握劳动教育总体目标不偏离。必须准确把握《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关于劳动教育的性质和基本理念,融会贯通劳动教育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14]综合运用《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等政策文件,针对不同学段、不同类型学生,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15]选择合适的研学资源和场景,侧重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形式的劳动教育研学内容,侧重研究性、体验性实践教学方法,制定可衡量、可操作、可评价的劳动教育研学目标,实现劳动素养的综合培养目标。

2.课程开发者和执行者应准确把握劳动教育内涵

(1)劳动精神与劳动技术兼顾劳动精神是指劳动者在劳动中展现的精神状态、精神面貌和精神品质。[16]新时代劳动精神彰显了“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新理念。[17]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缺少劳动教育的精神内核,以致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观念不能得到有效培养。[18]因此,劳动教育研学旅行课程可根据研学资源条件充分挖掘劳动精神与劳动技术价值。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应该既有动手层面的劳动(侧重劳动技术),也有动脑层面的劳动(不仅强调对劳动内容的思考而且侧重对劳动精神的反思)。体力劳动侧重通过消耗体能,运用劳动技术完成技术类工作;脑力劳动侧重通过动脑分析、解决较抽象的问题。技术类工作不仅需要体力劳动还需要脑力劳动,比如手工制作不能只有机械的技能操作没有思维清晰、程序合理的脑力劳动;抽象类工作不仅需要脑力劳动还需要体力劳动,比如程序开发不能只有脑力劳动没有身体机能的消耗。因此,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没有天然的对立和隔离,只是以不同比例的形式融入每一项劳动实践中。根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劳动教育研学旅行应侧重通过体力劳动培养劳动精神。(2)“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劳动“五育”并举“德智体美劳”以德为首,德育侧重解决教育对象的世界观、人生观问题,体现“善”的要求;智育侧重开发智能,体现“真”的要求;体育促进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体现“健”的要求;美育陶冶情操,塑造心灵,体现“美”的要求。[19]新时代劳动教育要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育人目标。[20]因此,劳动教育研学旅行可根据研学资源条件综合挖掘“五育”价值。

3.渗透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分类分层设计研学旅行课程

从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角度渗透劳动素养能有效超越劳动教育表面形式,把握劳动教育精神内核,实现劳动教育形式与劳动素养的统一。因劳动教育研学资源不同,研学过程与方法不同,适合挖掘的劳动教育价值不同,应针对不同学段精选研学资源,分类分层设计研学课程,以实现多元化的劳动教育目标。根据《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相关规定对不同学段分类指导设计可得6种类型的劳动教育研学旅行课程(见表1)。[21]4.以劳动素养指导劳动教育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依托劳动教育研学资源及场景是基础,从研学主题、内容、目标、实施、评价等方面系统设计劳动教育研学旅行课程才是关键。渗透劳动教育设计研学旅行课程成败的关键在于研学目标的制定。建议结合研学资源特点、研学对象学情特点,运用三维目标融合法设计研学目标。没有科学渗透劳动教育内涵的研学旅行课程要么与劳动教育毫无关系,要么只停留在表面上动动手、出出力、流流汗、拍拍照,难以实现学生劳动素养的综合提升。培育劳动素养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核心指向。[22]建议参考龚春燕等构建的劳动素养框架(一是劳动态度:劳动意识、劳动尊重、劳动责任;二是劳动能力: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创造;三是劳动习惯:自觉劳动、安全劳动、诚实劳动;四是劳动精神:劳动奉献、劳动美好、劳动幸福)设计研学目标、感觉内容、研学实施、研学评价等环节。[23]

四、劳动教育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实践探索——以建宁县为例

根据劳动教育研学旅行课程开发思路,渗透劳动教育内涵,遵循《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不同学段的要求,[24]依托建宁县研学资源,从研学主题、研学对象、研学时长、研学内容、研学目标、研学实施和研学评价七个方面设计两大类劳动教育研学旅行课程。

1.渗透劳动精神与劳动技术开发生存体验类研学旅行课程

融入劳动精神与劳动技术开发的研学旅行课程应该培养学生的反思精神、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在研学旅行课程设计过程中应把具体的劳动精神和劳动技术蕴含于研学内容、研学目标、研学实施和研学评价等全过程,避免把劳动教育简单等同于劳动技术教育。建宁县可以依托上坪古村、桃梨观赏园、绿田(福建)食品有限公司、反“围剿”纪念园、修竹荷苑、闽江源自然保护区等研学基地的研学资源和场所开发生活技能训练、手工技艺体验和农业劳动实践等生存体验类劳动教育研学旅行课程(见表2)。学生通过生活技能训练活动、手工技艺体验活动和农业劳动实践,不仅能掌握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还能思考各种生活技能和手工技艺蕴藏的科学原理,思考农业劳动常识蕴含的科学道理;培养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精神,在劳动教育中体会劳动创造物质、劳动创造美、劳动创造快乐的幸福感,初步养成热爱劳动的态度。下面以“建莲工艺”为例详细介绍。研学主题:建莲工艺研学对象:四~六年级学生研学时长:180分钟研学内容:①学习建莲手工制作技艺;②观察莲蓬结构;③探索莲花与莲子的关系;④学习莲蓉饼制作技艺。研学目标:①体验建莲手工制作技艺和莲蓉饼制作技艺,能在规定时间完成一定数量建莲的手工制作,能发挥创意制作莲蓉饼,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实践创新精神;②观察莲蓬的结构,并探究莲花与莲子的关系,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素养。研学实施:①体验建莲手工制作技艺;②探究莲子结构;③体验莲蓉饼制作技艺;④各组分享自己成果。(教师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分享感悟:你在体验活动中学会了哪些劳动技能?你想过如何提高劳动效率吗?你想过对莲蓉饼造型或配方进行创新吗?你了解农民种莲、采莲的农事活动过程吗?你发现莲子结构有哪些特别之处吗?最后教师总结核心思想:美好生活双手创造,美好事物心灵感悟!)研学评价:研学活动过程评价(主要涉及时间观念、专注学习、纪律意识、自身形象等)和研学成果评价(见表3)。

2.渗透劳动“五育”功能开发军事训练、科学探究、革命传统教育类研学旅行课程

第2篇:传统劳动教育范文

关键词:劳动教育;农村中小学;现实困境;教学改革

广大农村中小学如何从自身实际出发,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精神和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科学构建劳动教育体系、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实践,培养数以万计的优秀劳动者,为未来乡村振兴提供重要人才后备军,是一个亟需进行调查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现实问题。笔者所在课题组借助现场调查形式,通过对邵阳县本地具有代表性的中小学校进行抽样调查与个别访谈,深入了解农村中小学生在劳动价值、劳动态度、劳动精神和创新劳动等方面的认识与实践现状,全面掌握他们在学校教育、家庭环境以及社会生活中所接受的劳动教育情况。然后通过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准确把握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其原因,并为劳动教育在农村中小学的有效实施提出切实可行的实践途径。

1劳动教育在农村中小学实施中的现实困境

长期以来,广大农村中小学结合自身实际,在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也应看到,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农村中小学校的劳动教育已逐渐被淡化、弱化,农村中小学生中同样存在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个别学生甚至出现了轻视、鄙视劳动的倾向。通过调查发现,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主要存在以下一些困境。

1.1在思想认识上重视不够。与过去相比,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广大农民的劳动形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实际生活中,农村学生参与劳动的机会也愈来愈少。个别访谈中,有不少老师和家长认为,在农村中小学没有必要进行专门的劳动教育。有的认为相对于文化课程来说,劳动教育课程在升学招生和上级部门考核考评中没有太多体现,抓了也白抓,效果不明显;有的认为校内劳动与体罚的界限容易被混淆,应主要由家长在家庭生活中进行劳动教育;有的家长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居多,他们只有认真学习,通过优秀成绩走出农村到城市发展才是人生大事,劳动教育以后再搞也可以。各种各样的思想观点错综复杂,导致劳动教育在农村中小学中被普遍忽视。

1.2在课程开设上落实不力。毫无疑问,学校是对农村中小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主阵地。但是调查发现,不少农村学校在课程开设方面都存在落实不力的问题,并没有按教育部门的明确要求,开足劳动教育必修课时,也没有安排集体劳动周(月)活动。究其原因,主要是很多学校本身师资不足,劳动技术这种“杂课”往往由其他科目教师甚至后勤人员兼任,造成劳动教育往往呈现过场化、浅表化。还有一些小学并没有开设劳动教育课程,他们把定期开展的学校大扫除等同于劳动教育,也有不少学校的劳动教育是让学生假日在家中完成的。有的农村学校虽然有自己的劳动实践基地,但往往由教职员工来打理,并没有让学生去亲历劳动过程。

1.3在条件保障上配备不强。相对“德智体美”教育来说,劳动教育特征明显,实施起来更加复杂。现实中,农村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最大的瓶颈是校内外劳动教育基地问题。很多学校校园面积十分有限,根本没有专门的校内劳动教育基地,加之交通不便,校外的劳动教育基地也无法有效利用。除此以外,劳动工具也普遍短缺、种类简单。调查中发现,有些农村中小学校除了卫生工具,就没有别的劳动教育设备,有的规模大点、条件好点的学校,劳动技术室里的设施配备也基本是一些传统农耕工具。有些学校劳动基地高处没有护栏,水边没有安全标牌,存在一些安全隐患。

1.4在考核评价上机制不全。一直以来,尤其在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督导考核是教育评价机制中的短板。调查中发现,教育行政部门对劳动教育的督导刚性不够。与此相应的,多数学校没有形成可操作的劳动教育评价制度,实际上没有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这种评价机制上的不健全导致“重智育,轻德育和体、美、劳”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在某些学校不同程度存在劳动与技术课程经常被文化课程占用,劳动教育师资、场地、经费相对缺乏,课外劳动实践基地形同虚设等现象,甚至个别学校的劳动教育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2劳动教育在农村中小学实施的路径探索

要真正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的相关精神和教育部的有关要求,摆脱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存在的现实困境,必须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有效的路径探索,通过源头管理、过程管理、保障管理和结果管理,切实加强农村中小学的劳动教育。

2.1优化顶层设计,加强源头管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一样,是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除了农村中小学的老师和家长以外,尤其是农村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应该高度重视劳动教育。中小学校保证劳动教育每周1课时,这是最起码要做到的。比较难落实的是每学年的劳动周和每月的劳动日,其实农村中小学可以把劳动周安排在“春播”和“秋收”时期,结合农业生产开展集体劳动实践。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区域性的《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纲要》,并进行劳动教育专项督导,把党的教育方针落到实处。

2.2完善课程体系,加强过程管理。一般情况下,学生接受劳动教育主要可以通过日常生活、生产劳动、服务社会三个方面得以实现。课堂是学校育人的主渠道,所以提升农村中小学生劳动素养也需要从课程入手。每所学校除了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按照课程标准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外,还要注意结合本校实际,开发劳动教育的校本课程。比如开设一些农村种养殖业相关的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农业生产意识;还可以结合地方特色,开设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类课程,让学生了解当地的一些文化传统。学校一定要重视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补充作用,要求并引导家长对学生进行家庭劳动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2.3增加教育投入,加强保障管理。从调查情况来看,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劳动教育专职教师不足,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是当务之急。除了花大力气培训专职从事劳动教育的教师外,各学校其实也可以聘请当地的一些能工巧匠或者劳动能手来担任兼职教师。在校内外劳动教育场所的统筹规划与建设中,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要逐年增加专项教育经费预算支出。用3~5年的时间,实现每所农村学校配备劳动实践教室和种养殖实训基地的目标。除此以外,还应该通过与各乡镇、当地企业和社会组织等机构的合作共建,集中为每所农村中心学校创设一个相对固定、交通方便的校外劳动实训基地,同时做好劳动过程的安全保障。

第3篇:传统劳动教育范文

传统手工技艺在我国有几千年的历史,每项技艺都需要一代一代人去传承和发扬。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很多传统手工技艺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很多现代化思想的冲击,很多手工技艺被机械制作取代,造成越来越多的手工技艺失传。对于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而言,传承与创新手工技艺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而且很多学校已经逐步开展类似的劳动文化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历史、了解中国手工技艺文化。

一、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与创新的意义

在我国,很多传统手工技艺被纳入国家文化宝库,成为远近闻名的艺术形式。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传统手工技艺的关注程度逐渐下降,让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因此,有力地传承传统手工技艺并保持创新发展理念,可以顺应时展,满足更多人对传统手工技艺的需求,从而更好地将传统手工技艺发扬光大[1]。

二、目前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价值理念不足

很多传统手工技艺对于中小学生而言是较为陌生的,因为他们所处的信息时代,充满了各种电子产品及机械制造的成品,很少能够真正体验到传统手工技艺的魅力。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传统手工技艺对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对这样的课外活动提不起兴趣,缺乏重视。所以,在平时的劳动教学中,教师要加深学生对传统手工技艺的认识和理解,提升学生对传统手工技艺的关注度。

(二)时代创新感较弱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东西被现代科技产物所替代,如很多生活用品已经不需要手工制作,完全被机械化的制造工艺所取代。所以,在目前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中,很多活动缺乏时代创新感,没有紧跟时代的发展。很多学生在课堂上总是漫不经心,缺乏参与的兴趣,这就造成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没有特色、缺乏活力。

三、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策略

(一)学科融合,营造传统手工技艺劳动氛围

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展,需要劳动氛围的支撑,尤其对于中小学生而言,良好的氛围可以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很多学科的知识可以互相贯通,最好的教学效果就是让学生通过对一门课程的学习,将该学习方法应用到其他学科,从而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因此,在劳动教育课程中,教师可以试着将学科融合起来,穿插其他学科内容,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手工技艺在其他学科中均有所体现,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对传统手工技艺的重视程度[2]。例如,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中有篇课文是《北京的春节》,文章运用了很多描法,从不同的写作角度表现了北京春节的特点,让学生了解了与春节有关的很多习俗和礼节。那么,在劳动教育课程中,教师可以此为契机,联系《北京的春节》这一课,首先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然后提出本节劳动教育课程就是从春节出发,制作春节习俗中常见的传统手工制品,如窗花剪纸、扎彩灯、春联等。由于学生对春节较为熟悉,他们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些习俗事物的制作中,并在学习中很好地了解了与春节有关的习俗,增强了劳动参与感。

(二)知行合一,让传统手工技艺为班级添彩

“知行合一”一直是教学中非常推崇的理念。该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授给学生知识,还要让学生通过行动应用掌握的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学科应用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劳动教育课程来讲更是如此,教师单纯地为学生讲授传统手工技艺的理论内容,未免过于枯燥,而且学生理解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不妨将理论课堂改为理论结合实践的课堂,让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动手操作。这样不仅可以加快课堂节奏,还能让学生通过亲手制作,体会到传统手工技艺独特的文化魅力。教师还可以设立班级文化墙,或者开设班级装饰课,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件自己喜欢的传统手工艺品,并在课堂上进行集体展示和品鉴,以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实现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效构建。例如,教师可以开展“劳动为班级添彩”的主题劳动教育课,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传统手工艺品,为班级文化增添色彩。首先,教师可以PPT的形式介绍各种手工艺品的历史来源及制作流程,让学生大概了解相关资料;然后发放制作材料,让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制作,体会传统手工艺品在生活及学习中的应用。制作完成后,教师可以邀请几位学生上台讲述自己制作的手工艺品,如制作的难点、整体搭配的原理及适合摆放的位置等。这样的课堂练习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通过劳动教育课程学到更多的传统手工技艺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

(三)温暖社会,让传统手工技艺为社会添彩

传统手工技艺不仅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无尽的乐趣,还让人类发展的过程变得更加有力量。因为文化发展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让社会更加文明、和谐、健康。因此,面临传统手工技艺难以传承和创新的今天,社会、家庭、学校及所有人都应该承担起这份责任,用传统手工技艺来温暖社会。所以,在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中,教师可以社会发展、社会文明为出发点,让学生领悟自己动手制作的劳动成果不仅是为了完成课堂上的学习任务,还是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劳动主题活动,将传统手工技艺融入主题,提升学生的主动性,让劳动教育课程更有意义和价值[3]。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敬老院,开展“劳动温暖社会”的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和老人一起制作手工艺品,从而为敬老院增添温暖的气息,同时也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社会责任及传统手工技艺的魅力和价值。首先,教师要明确活动主题,即通过和老人一起制作传统手工艺品来降低他们的孤独感,同时,要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手工艺品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方面的重要作用。其次,教师要准备好足够的物料,包括剪纸、扎染、花鸟文字、写意扇面、烫画葫芦和羊毛毡等,引导学生和老人共同完成这些手工艺品的制作,以此培养学生敬老爱老的品德素养。这样的劳动教育活动能让传统手工技艺发挥出更大的社会效用,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社会知识,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有效实施。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中融入传统手工技艺,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到这些传统手工技艺的魅力,还能让传统手工技艺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创新,发挥更多的光和热。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做好课程研究和调查,通过多种课堂形式和课程活动来搭建完善且科学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进而培养中小学生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参考文献]

[1]牛瑞雪.中小学如何构建劳动教育特色课程体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实践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20,40(05):11-15.

[2]段福生,张建飞,左欣.发挥区域职教资源优势构建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J].中小学管理,2020(04):19-21.

第4篇:传统劳动教育范文

关键词:新时代;劳动教育;实践路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劳动教育”这一要求,要求大中小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紧紧围绕新时代背景下人才需求的特点,重视并加强劳动教育,最终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其真正成长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接班人。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现状分析

劳动教育是育人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的劳动教育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认为劳动教育就是简单动手劳动。在这种劳动教育理念下,致使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暴露出诸多弊端。第一,劳动教育内涵理解不够全面。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身心,促使学生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进而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由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良好习惯。但是部分学校对劳动教育的内涵研究不够全面、深刻,致使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逐渐形式化;还有部分学校片面地将劳动教育等同于打扫卫生、整理内务等,并以此作为学生劳动教育的主要形式。在这种情况下,致使学校的劳动教育停留在表面,难以真正实现劳动教育的目的。第二,劳动教育内容不够深入。部分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时,开展的劳动教育内容非常浅,存在极强的形式化,常常将重点集中在劳动本身上,并未关注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的身心发展、价值观等;多数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仅仅单一地指导学生进行体力劳动,并未对其展开正确的引导、教育等,没有引领学生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形成深刻的认识,学生难以产生思想感悟[1]。第三,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就现阶段高中教育来说,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时,缺乏相关的课程体系作为依据。学校并未结合劳动教育的需求完善相关的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教育体系、师资队伍等,致使劳动教育缺乏相关的理论知识,制约了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效果。第四,学生劳动意识薄弱。家庭、学校针对劳动教育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劳动观念。部分学生对劳动教育认识不够,没有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劳动教育课就是自习课、玩耍课;还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应试教学理念的制约,将重点集中在文化课程学习上,认为劳动教育课程可有可无;还有一部分学生对劳动教育存在严重的偏见,认为劳动又脏又累,对其嗤之以鼻[2]。

二、新时代背景下加强高中劳动教育的路径分析

(一)转变育人观念,协同渗透劳动教育思想

从本质上来说,劳动教育是德育中最重要的内容,不仅是提升学生劳动技能、培养学生劳动习惯的关键途径,也是引领学生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念的最佳方式。面对新时代的育人要求,高中院校必须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的内涵,将其作为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渗透到人才培养的计划中。在对学生实施劳动教育时,不能单纯依靠班主任一个人,还应整合和建设班级劳动教育资源,借助各种劳动教育平台,不断推进和渗透学生的劳动教育。一方面,班主任应严格按照《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相关要求,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使学生在文化课程学习中逐渐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养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另一方面,还应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整合校外各种教育资源,努力给学生创造各种劳动机会,使学生在丰富的校外资源中感受、体验劳动,最终达到劳动教育的目的。具体来说,高中班主任可利用班会请一些家长到学校向学生介绍自己的工作情况,使学生认识劳动的重要性;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去,引领学生到相关的企业单位实地参观、体验劳动等,促使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对劳动形成深刻的认识。

(二)开设劳动课程,丰富课程形式

为了改变高中阶段劳动教育的现状,必须努力构建完善的劳动课程体系,不断促进劳动教育的发展。一方面,必须立足学校的实际情况及高中生的特点,积极开设相关的劳动教育课程,将其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贯穿高中整个教育阶段。在开设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过程中,不能仅停留在劳动教育课程上,还应立足劳动课程与其他文化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其渗透到其他文化课程体系中,促使学生在其他文化课程的学习中,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另一方面,为了强化学生的劳动教育效果,教师还应关注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并非一朝一夕即可养成的,教师可指导高中生以劳动日记的形式,将每天的劳动情况记录下来,帮助其逐渐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教师在强化学生劳动教育时必须转变传统的手段,立足高中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其易于接受的方式,全面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教育。同时,还要在此基础上辅以适当的劳动实践,促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身的劳动技能、提升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等,最终达到强化劳动教育的目的。

(三)开展劳动实践,强化劳动教育效果

丰富的劳动教育形式是强化劳动教育效果的关键,新时代背景下的高中劳动教育不能局限在理论范围内,还应积极开展劳动实践,促使学生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并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首先,从学校的角度上来说,教师可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开展各种各样的劳动实践活动。包括定期举办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活动,积极开展常规性学校劳动、以节日为契机的公益性劳动活动等,促使学生在学校举办的劳动活动中逐渐形成正确的劳动意识。其次,从家庭的角度上来说,高中教师在强化学生的劳动教育时,应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与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建议家长为学生安排一些日常的家务劳动,包括洗衣服、做饭、扫地、整理房间等,使学生在家务劳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劳动技能,对劳动形成正确的认识。最后,从社会的角度上来说,可指导学生走出院校,积极开展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实践活动。学校可建设劳动实践基地,开展班级承包活动,引领学生走进自然劳动,在劳动实践中感知劳动的乐趣;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社区服务、孤儿院、养老院等,指导学生帮助孩子和老人整理内务、服务他人,在劳动服务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提升其认识层次;还可以积极开展职业劳动体验等活动,带领学生在职业体验的过程中,让其对劳动形成深刻、全面的认识。

(四)依托校园环境,强化劳动教育

校园是高中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校园环境具有极强的育人价值,是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在优化学生劳动教育时,应关注校园环境的育人价值,营造良好的劳动文化氛围,促使学生在校园环境氛围的影响下激发劳动兴趣,逐渐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学校可以组织和开展劳动周,每周由不同班级的学生负责打扫工作,不仅美化了校园环境,也促使学生在打扫的过程中认识到维护校园环境的不容易,潜移默化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可以灵活借助校园的食堂、操场、会议室等,精心组织相关的劳动活动,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劳动环境,最终促使学生在校园环境的影响下激发劳动兴趣;学校还可以积极开展各种各样的劳动活动,包括评选先进班集体、文明宿舍、最美学生志愿者等,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劳动中,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

(五)改革评价模式,突出劳动教育的价值导向作用

教学评价具有极强的导向价值,恰当的教学评价是促进劳动教育发展的关键。为了提升劳动教育效果,真正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开设相关的劳动教育课程,还要在此基础上优化和改进劳动教育评价模式。一方面,不能局限于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还应不断增加劳动教育的评价比例。高中阶段正处于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教育评价中不断加大劳动教育的比例,可以促使学生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逐渐形成崇高的劳动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另一方面,应立足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积极开展“劳动之星”“美德少年”等评选活动,借助劳动评选活动激励更多学生逐渐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面对新时代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特点,必须转变应试人才培养模式,肯定并重视学生的劳动教育,立足当前高中阶段劳动教育存在的不足之处,转变育人观念、重视劳动教育、开设劳动课程、开展劳动实践、依托校园环境、优化人才评价模式等,不断加强高中劳动教育效果,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提升其劳动技能,让其逐渐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马洪波.高职院校“四体合一”劳动教育路径研究[J].高教学刊,2021(9):189.

第5篇:传统劳动教育范文

关键词: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内涵;路径;核心素养

劳动教育对于当代中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实施劳动教育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实施劳动教育也是培养高中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中学劳动教育发展至新时代,其育人功能逐渐增强,然而目前中学劳动教育实践仍存在发展受阻的现实困境。本文通过明确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的内涵,对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的实现路径进行探索

一、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的内涵

1.从静态到感知:劳动教育的新目标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迁,劳动教育的目标也在不断变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的目标由最初的在劳动中进行教育到劳动服务于社会再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劳动教育从静态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走向了致力于感知劳动精神、树立劳动价值观、培养劳动技能的道路。2020年7月9日教育部颁布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弘扬劳动精神,培养劳动能力,传承劳动品德,养成良好劳动习惯。要使中学生积极学习劳动理论知识,并对劳动充满热忱,对劳动工作者衷心敬佩,对他人的劳动成果精心维护,培养中学生基本的劳动技能,让中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感受劳动人民的伟大,养成勤俭节约的品德。

2.从孤岛到整合:劳动教育的新内容

劳动教育的内容始终呈现出新发展态势,反映出当前社会的需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的内容也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丰富起来。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在内容上经历了从“孤岛”到“整合”的过程。劳动教育的内容已从单一内容的实践活动拓展到多样化的综合实践活动,如中学劳动教育与各学科的有机融入,推进各学科实践教学同劳动教育活动紧密结合,不断完善优化成为劳动教育的新内容。劳动教育的新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日常生活劳动方面,劳动教育要求中学生能够做到有生活自理能力,承担一定的家庭劳动,形成劳动习惯。其次,在生产劳动方面,劳动教育的实践层面体现在校内外的劳动上,要求中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劳动教育的实践。最后,在服务性劳动方面,劳动教育要求中学生在社区劳动、公益活动和志愿者活动中体会无私崇高的劳动精神,增强中学生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

3.从工具到人文:劳动教育的新功能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功能经历了从工具到人文的根本性变革,劳动由过去谋生的工具性手段转变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独特的内在价值。在过去作为工具性的劳动教育,更多的是解决个体的谋生问题。但在如今,劳动教育被赋予了人文功能,提倡尊重人的价值,使人拥有在集体中的劳动使命感与责任感。从劳动教育的功能来看,其在于使学生认识到自我价值和存在的意义。首先,劳动教育的新功能重点在于提升学生劳动素养,增强学生的劳动荣誉感,劳动教育确保学生在劳动中能获得自我价值感的提升。其次,劳动教育的新功能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感,致力于丰富学生的社会关系,使其热爱劳动,弘扬“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帮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二、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的实施困境

1.教师对劳动教育的价值认识不充分

劳动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基石,但在如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对体力劳动的需求逐渐减少,甚至出现了轻视劳动的现象。当前仍有中学教师把劳动教育当成惩罚手段,认为学生犯了错误就要劳动,没有正确地认识到劳动教育对当代中学生的重要意义。教师对劳动教育的价值认识不充分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教师的专业水平不足,教师自身没有意识到劳动教育对中学生成长的重要价值,缺乏先进的劳动教育理念。另一方面,学校用主干课程来占用劳动活动和劳动课程的情况也时有出现,学校和教师都只重视对学生文化知识的灌输,与升学率和重点率相比,劳动教育的存在根本无足轻重,没能正确认识到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功能。教师对劳动教育价值的认知偏差会直接影响到劳动教育的实施效果,不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劳动教育地位不明确

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存在被轻视的现象,相对于文化科目,中学劳动教育没有体系性课程设置,实践层面难以评估效果,缺乏考核机制支撑,导致中学劳动教育不受重视。一方面,表现在对劳动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不深入,多停留于表面现象,没有深入地开展教学。另一方面,表现在劳动实践活动上,劳动教育在学校层面多以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来开展,大部分学校还没有设置独立的劳动教育课程,劳动教育地位被忽视。劳动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教育的实践形态之一,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劳动理论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劳动实践能力。但是在我国的教育现实中,劳动教育无论是在劳动知识的学习方面,还是劳动技能的实践方面都存在地位不明确的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多方面的努力来确立劳动教育的学科地位。

3.劳动教育教学实施方式单一

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教学实施方式较为单一,在劳动实践活动方面,劳动教育多采用班会和班级大扫除的形式来展开,缺乏多样化的教学实施方式。在通用技术课程上,教师多采用讲授的方式来进行劳动教育,如此单一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对学生劳动技能的培养,更不利于中学生构建完整的劳动教育知识体系。枯燥的劳动教育教学实施方式不能激发出学生的劳动热情与兴趣,使学生对劳动教育的本质与内涵的认识不够清晰。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才能使他们发自内心地尊重劳动、崇尚劳动,因此开展多样化的劳动教育教学迫在眉睫。

4.学生劳动主动性不强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都十分深刻,对劳动的认识反而没有那么深刻。部分学校只注重学生成绩,中学劳动教育的缺失使学生不会劳动、不珍视他人的劳动成果、不愿劳动,他们认为劳动是在浪费时间,耽误学习,只要认真学习,就根本没有必要去做这些体力劳动。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溺爱程度也在不断提升,使学生缺失劳动教育。由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对学生影响最为深刻的教育,学校和家庭对劳动教育的不重视,自然会导致学生劳动观念淡薄,劳动主动性不强。

三、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实施困境的原因

1.受到传统教育观的束缚

教师深受传统教育观的影响是引发对劳动教育价值认识不充分的直接原因。传统教育观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却忽视对学生实践锻炼与价值观的培养。学生的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不是学生成才的唯一因素,教师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思维的锻炼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才是学生成才的关键。目前,部分教师在传统教育观的影响下未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的价值所在,导致中学生对劳动观念不清晰,对劳动教育缺乏兴趣,甚至产生了一定的抵触心理。

2.学校对劳动教育重视不够

一些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对劳动教育认识不足,理解不透,重视不够,造成劳动教育地位不明确,缺乏合理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劳动教育课程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开设已经有一段历史,由于种种原因在学校却处于相对边缘地位,课时经常得不到保障,课程认同度不高,教师归属感不强,而且劳动教育还未切实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中,没有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独立育人功能。

3.教学实施方式缺乏创新

教学实施方式缺乏创新是劳动教育教学方式单一的根本原因。我国的教育一直都深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轻视实践与创新。在中学劳动教育过程中,教学方法相对单一,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较差。实践证明,仅凭一种教学实施方式很难展现劳动的多种形态,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若教学方式缺乏创新,必然无法提升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4.轻视劳动素养评价环节

学生劳动主动性不强的根本原因是轻视劳动教育中的劳动素养评价环节。中学劳动素养评价要求从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出发,构建中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指标框架,其包括劳动知识的学习、劳动技能的掌握、劳动实践的锻炼等三方面。但目前学校对中学生劳动素养的评价不全面,相关框架尚未构建,不能发挥劳动素养评价的示范引导作用,无法纠正中学生轻视劳动的错误观念。

四、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的实现路径

1.强化师资力量,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强化师资力量,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是解决教师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不足问题的有效措施,是从根本上提升劳动教育质量的前提条件。首先,强化师资力量。要加大劳动教师引进力度,搭建大平台,组建大团队,加强教师队伍梯队建设,扭转劳动教师紧缺的局面,不断壮大师资队伍,强化师资力量,雄厚的师资力量是能够高质量开展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的基础。其次,提升现有劳动教师的专业水平。要重视劳动教师数量,还要重点关注劳动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自身素质是顺利开展劳动教育的根本保障。教育主管部门要把师资培训作为开设劳动教育课的重要抓手,落实好教师培训与培养计划,努力提高劳动教育课教师的水平和能力,为提升学生劳动素养打下基础。

2.独立开设劳动教育课程

学校要积极设立劳动教育课程,健全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首先,确立劳动教育学科地位,以便加快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学科体系建设。其次,做好劳动教育课程的研发工作。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设置具有不同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将劳动教育融入校本课程体系。最后,要提升劳动教育课程质量,丰富劳动教育课程内容。要配置优秀劳动教育课程教材,拓展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方式,使中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实现劳动实践能力的提升。

3.开展多样化的劳动实施方式

在我国的教育现实中,学校劳动教育往往脱离实际生活,缺乏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教育方式。因此,加强劳动教育要立足中学生实际生活,要依据劳动形态的变化、选择与时俱进的方式有效展开。首先,从强化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开展劳动教育,采用举办校园劳动主题活动、劳动楷模演讲、运用多媒体设备观看劳动模范光荣事迹等多种形式,把劳动的多种形态采用多元的方式呈现给中学生。其次,从劳动教育与职业规划相结合入手,在实施劳动教育的同时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劳动教师要引导中学生树立劳动平等观念,注重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劳动思想教育、劳动技能培育、劳动实践锻炼,在理论知识与实践锻炼相结合中渗透劳动思想教育,开展多样化的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和生涯规划教育融合起来,引导学生做更好的自己。

4.充分发挥中学生劳动素养评价功能

要充分发挥劳动素养评价功能,健全完善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制度,将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准。对中学生劳动教育的成果及时进行考核与评价,有助于教师改进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有助于引导中学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在劳动中实现自身价值。中学生劳动素养评价应从劳动次数、劳动态度、劳动成果等维度对学生进行评价,并把评价结果与评优、升学、就业挂钩,以激发学生劳动的主动性,提升学生劳动素养,使学生勇担时代使命,争做时代新人。

五、结语

劳动教育对于当代中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实施劳动教育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措施,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中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是一项长期又艰苦的系统工程,有很多问题仍然需要我们研究和探讨。要实施劳动教育,首先就要更新教育观念,端正教育态度,以现代教育为标准,精心组织和安排好劳动教育活动,使中学生成为素质高、能力强、身心健康的一代新人。实践证明,中学生参加必要的社会劳动活动,有利于身心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Z].2020.

[2]易臻真,王洋.以社会实践承载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与使命———以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劳动教育课程链为例[J].教育发展研究,2019(10).

[3]林克松,熊晴.职业院校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逻辑、向度与机制[J].教育与职业,2020(01).

[4]班建武.“新”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实践路径[J].教育研究,2019,(0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