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管理学技术范文

管理学技术全文(5篇)

管理学技术

第1篇:管理学技术范文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经济管理学科;教学整合研究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经济管理工作变得越来越便捷和高效。而对于经济管理工作的优化则是满足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经过程。因此,经济管理学科在不断发展和进步中也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和辅助,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经济管理学科教学实现了和现代技术的整合,让经济管理学科教学的内容和目标、人才培养的方向更加符合现代经济社会的要求。

一、现代信息技术的相关理论

信息技术主要指的是以电子形式采集、处理和储存、传递的信息技术手段。一般来说,我们常用的计算机、网络和广播电视都是信息技术的范畴。不仅如此,这些常见物的硬件设备、软件工具,甚至使用方法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理论。利用这些设备人们可以对生活中的图、文、声等信息进行搜集、加工然后展示,这便是信息技术应用到极致的表现。尤其在网络技术飞速前进的今天,信息技术的功能越发强大,其不仅可以让经济和社会活动的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还能在生活中给予人们更加便捷和有效的服务。可以说信息技术拓宽了人们的认知领域,给人们带来了更广泛的表现平台。在教学中更是如此,信息技术的计算机仿真、多媒体应用和虚拟远程功能让经济管理教学的方式变得丰富多彩,让传统教育的弊端得到了有效解决。因此,在经济管理学科教学中信息技术理论和技术应用都是必不可少的。

二、信息技术在经济管理学科中的具体应用方式

(一)创新教学的方式,让课程设置变得合理经济管理学科的教学最应注意的就是实际的应用,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地位为学科教学准备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专注的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增强自己的逻辑理解能力。教师还要和学生之间有积极的互动,在日常的经济管理训练中利用理论知识和操作实际解释和感受生活中的现象,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学科专业的优劣点。教师还要让课程的内容分布变得合理,适时的加入一些景点的教学案例,让学生根据实际的案例进行情景模拟,让学生角色扮演,这样才能保证经济生活的有效运转。因此,在经济管理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一定要具备科学性和合理性,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将学生的学习知识根据难易度层层推进,这样学生才能有充分的接受心理。教师还应该积极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和学生接受速度的情况分析学生学习的状态,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学到扎实的经济管理基本知识,更好的满足学生的实质需求和基本的兴趣需求。

(二)良好的教学条件和教学工具在经济管理学科的教学中教学条件的创设和教学工具的辅助可以让学生个体的学习热情不断上升。首先,经济管理学科专业的教师需要具备优质的教学水准。要充分利用专业的教学语言和幽默的教学语言,让语言这个传播媒介成为学生知识学习的动力。在经济管理学科专业中知识的概念和理论知识都相对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如果教师只是运用单一的语言进行教学,那么学生很容易走神或者厌学,很难真正达到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采用丰富生动的信息教学方式,在多媒体声、图、文同步的情况下让学生全身各路神经受到刺激,让学生准确理解抽象的知识点,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经济管理专业中的重点,从而优化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的方式,从而提升教学的成效。

(三)网课翻转课堂技术的利用和实施1.课前自主学习的实施在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中教师明确学科教学的目的,为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提供准确的材料。不管是教师选择一些网络教学平台资源,还是教师自己搜集制定的教学材料都需要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学生的消化承受力为基础展开。尤其在学到筹资方式和股利理论等非常复杂的理论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去网络平台看名师讲解的相关课程内容,然后配合相应的教学课件进行深入的讲解。而在实践性比较强的知识学习中,比如时间价值、资本结构等知识的讲解教师可以按照具体的案例制作一些动画或者小视频,然后配合知识点的讲解,让学生感受到知识实际的操作能力。如果教师遇上知识点繁杂、内容又非常丰富的章节,比如财务分析等,教师可以在课件制作和视频制作的部分对学生容易混淆的内容做一些问答设计等,可以帮助学生准确的掌握相关的知识点。2.课堂上消化吸收知识翻转课堂的经验总结中我们可以得出,学生上课的重要目标不再是简单的基础知识记忆,而是更深层次的知识点理解和不断丰富的知识点升华,这是信息时代教学中最为关键的一环。从资本结构相关的知识点说起,我们可以得出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在最初的教学中教师主要以理论表达为主,主要通过文字和随堂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对资本结构这个基础的概念、资本结构的一些类型以及其在教学表达中的重要意义,这样学生就可以初步的了解知识学习的重点。到第二步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讲述资本成本的相关知识,这里需要对学生的计算能力进行提升,需要学生掌握资本成本各个要素的基本计算方法。在这样实践性和操作性普遍比较强的问题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学生在讨论和表达时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到了第三步,教师要给学生讲风险衡量的知识,需要具体的例子诠释杠杆利益,需要实际的生活经验表达风险衡量。从具体案例中可以找到影响这两者发展的主要要素,有助于学生尽快掌握基础知识点。学生在这些问题的解决上锻炼了自己运筹帷幄的能力,小组合作完成随堂练习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理清和运用好知识点。第四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在前面几步的学习状态以及学生领会到的经济管理经验来实施现场模拟。现场模拟的教学需要借助多媒体、网络平台的力量等等来展开,这样才能锻炼学生的实操能力。3.课后总结目前,我国网课教学中经济管理教学方式还是比较新型的,但由于信息技术应用手段和经验缺乏,教学过程仍然显得比较枯燥和单调。所以,经济管理教学的每节课后总结都要从成果和过程进行全面的评估。教师积极参与到课后总结当中,学生及时的去反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师生之间沟通交流,分析总结,将信息技术教学和经济管理学科教学整合经验罗列出来,以供后续教学借鉴。

(四)创建虚拟的实验教学平台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在经济管理教学中,让师生对信息技术设备的要求不断提升。目前单纯的实体实验室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经济管理教学的需求,因此需要完善的虚拟教学实验平台,才能满足师生教学的迫切愿望。要想建立虚拟的实验教学平台,就需要做好服务器的配备,需要在服务器中安装实验教学的相关软件,这样师生不管身在何处都可以随时完成互联网的教学。虚拟的实验室教学平台还需要具备的管理模式、资源共享的搜索技术,这样就可以为学生的课程实验实习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而且虚拟实验教学平台还在实验时,其实是在提升学科教学信息化的程度,信息化的方式让经济管理教学突破了时空限制,学生可以通过服务器实时接受到实验课的教学任务,当然也可以根据课程任务要求完成实验课的学习和实践任务。就目前来看,这些年实验室承担的教学重量不断增加,所以虚拟教学平台在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显得非常有必要。同时,虚拟的网络教学平台以空间小、运行效率高、内存低的优势在经济管理学科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经济管理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两者的整合是信息时代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素质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式。所以,在整合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学习状况入手,在实际教学中渗透信息教学,应用信息教学手段将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经济管理能力全面提升,使其融进社会的发展中。

参考文献

[1]刘超.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与实践[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4):150-152.

[2]李逢春.现代信息技术与幼儿管理教育的整合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368(26):281-282.

第2篇:管理学技术范文

MOT的雏形可追踪到1960年的美国大规模研发项目管理,但通常认为MOT教育诞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Burgelman,2000)〔5〕。MOT教育兴起与技术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决定因素有紧密关系。1996年美国国家科技委员会的一个报告指出,技术发展是国家可持续经济成长的关键决定因素,它在过去的50年中带来了美国50%的经济增长。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项目任务复杂性和风险性的增强,与此同时项目周期要求变短、跨职能工作增加,虚拟组织的兴起和信息技术与电子商务作用的提高,使得组织管理变得更为复杂,快速、低成本、创新和快速响应成为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在此背景下,有关技术管理的学术机构也陆续建立并发展起来,包括国际技术管理协会(IAMOT)、技术管理教育协会(TMEDA)、波特兰管理工程与技术国际中心(PICMET)、工程与技术管理教育与研究理事会(ETMERC)、欧洲技术创新管理机构协会(EITIM)、日本技术管理社团、技术管理国际论坛(IFTM)。

八十年代,斯隆管理学院出版《美国制造》一书,指出美国生产力增长速度在放慢,其全球竞争力正在退化,呼吁美国不仅要重视研发,更要重视研发成果的市场化。它认为当时的美国教育需要加以改进,以便为高竞争的技术领域提供所需的管理人才。斯隆管理学院作为MOT教育项目发起人之一,提出“MOT教育旨在为未来的技术组织培育创造者、建设者及领袖人物”。在随后的时间里,MOT教育项目推广到世界各国,在推动技术创新以及国家产业竞争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2年美国已经有200个大学和研究生院开设技术管理专业,平均每年有一万名技术管理专业人才毕业。日本在MOT教育项目上后起追赶,将之作为培养日本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举措。2000年开始在日本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东北大学等高校开设技术管理专业,在2002年日本举办MOT教育项目国际研讨会,2003年日本通产省举办了MOT教育全球化论坛。如今,日本每年有约2000个MOT项目的毕业生,并计划到2007年底达到年毕业生一万名的目标。

二、MOT的内涵

关于MOT教育项目的性质基本上形成了一些共识,但各类办学主体在执行中还存在差异性。最近一项研究也反映出了这一点。该学术调查涉及270个学术项目,从回收的148个有效样本中,发现MOT项目的办学主体多样化,包括商学院、科学与工程院及其中心。同时项目名称也有所不同,包括技术管理、工程管理、工程与技术管理、MBA技术管理、系统工程管理等。不同项目的内容侧重点不尽一致,课程范围超过了30个。同时师资来源涉及20多个协会。除此之外,有些教育机构还将MOT项目作为其它项目中的单一课程。因此,很有必要对MOT的内涵以及MOT教育项目的性质和特征进行界定。对MOT较为权威的定义是1987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所提出的:综合工程、科学、管理学科的知识,通过对组织中技术能力的计划、开发以及实施,以实现组织的战略性及其运营性目标(Taskforceonthemanage-mentoftechnology,1987:9•:Managementoftechnology-linksengineering,science,andmanagementdisciplinestoad-dresstheplanning,development,andimplementationoftechnologicalcapabilitiestoshapeandaccomplishthestrategicandoperationalobjectivesofanorganization)(Nambisan,2003:949)〔12〕。此后不少学者也发表了对MOT内涵的理解,将MOT与企业的变革过程联系在一起。1989年Berk提出技术管理不仅适用于生产性或高技术公司,它还对开发、营销或使用高技术的企业都具有应用价值(Zehner,2000)〔15〕;同年Badawy指出技术管理可以视为变革管理,因为高层管理者在应对变革管理时必须在公司职能的稳定性以及一致上加以管理。技术管理要求组织开发并使用新方法、新产品、新工艺和新市场,通过生产与营销工作快速将技术创意转化为产品,有效的战略管理要将内部技术(研发、工艺、制造)与经营(财务、人力资源、营销)密切结合(Badawy,1998)〔2〕;1990年Noori将技术管理定位于变革过程,认为MOT是管理组织流程以及人员变革的过程(Liker,1999)〔8〕。

在这一过程中,组织提高产品质量并降低成本,开发必要的组织技能,创造鼓励员工追求有效变革的氛围(Badawy,1998)〔2〕。在第二次技术管理国际会议上,Bayraktar认为MOT是对技术机会所带来的创新与影响的理性系统的认识,技术管理涉及与创造力、技术资产和能力相关的各层面问题,包括创造新技术和有效使用现有技术,技术变革对个体组织、社会和自然的影响与对策,以及有关技术课题的方法技能与过程开发。此阶段,对技术管理的讨论没有涉及到技术对管理实践及其方法的影响(Bayraktar,1990)〔4〕。1993年Dankbaar提出,技术管理包括与技术研发、技术调整、技术挖掘有关的将技术用于产品和服务生产的所有管理活动(Dankbaar,1993)〔7〕。这一观点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在本专业重要学术期刊(IJIM、IJTM、IAMOT、IFTM、PICMET等)中得到论文响应。1998年Badawy提出技术管理是整合技术战略与业务战略的实际工作,是对研发、制造及其它服务功能的协调。他认为由于技术管理的研究依然不成系统,还处于演化之中,因此有必要对科学家进行技术管理教育(Badawy,1998)〔2〕。近年,有学者提出MOT还应该具备维护成熟技术、培育新技术、预测未来技术的功能(Wky,2004)〔13〕。哈佛大学StevenWheelwright等人提出MOT传授将理论及实践相结合的技能及艺术,用于开发产品和服务并将它们推向市场(Burgelman,2000)〔5〕。上述学者从不同角度理解MOT,国内也曾有学者将MOT的发展归纳为从“研发管理、技术转移、技术创新、技术战略到公司的风险投资管理的递进过程”(吴贵生等,1999)〔17〕。总结不同观点,我们认为MOT是以挖掘组织中的技术能力为核心,并将之转化为企业竞争力的管理系统与方法的总称,它尤其适用于环境变化迅速的高技术企业。

三、MOT教育项目的性质与特点

3•1MOT教育项目的性质

首先,MOT教育是集多学科知识为一体的,实践导向型的技术管理人才教育项目。MOT教育项目的内容涉及管理工程、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行政科学中的计划、决策、开发及执行技术,关注运营能力开发(如制造分销及服务),运营过程工具、技能及人员管理,开发产品及服务中的领导能力,包括企业战略、组织文化及业务环境分析,将交叉学科知识整合为一个系统(Chanaron,1999)〔6〕。2003年技术管理国际年会的圆桌会议上,一份有关日本MOT教育的报告中指出:MOT教育包括技术人员管理、研发过程管理以及创新管理,它必须应对标准的演变。MOT方向的MBA项目以及管理学硕士项目需要涉及以下内容:管理技术追求竞争优势、预测技术及市场趋势对新兴技术的影响、规划组织变革、管理信息技术、设计及应用公司战略、进行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决策、理解系统思考及反馈的价值、管理项目及有效建设团队、解决冲突及谈判。MOT教育项目属于研究生项目,学员需要具备实践经验,项目内容涉及行为科学、定量技术、组织(技术组织)理论,并且具有十分鲜明的实践操作性。结合相关的理解,我们认为MOT教育项目是集多学科知识的、应用导向型技术管理人才的教育项目,通过整合工商管理与技术研究领域的知识,系统传授在技术变革的背景下技术型企业所需要的管理技能。其次,MOT教育需要立足产学研服务国家创新系统。MOT教育中的部分内容与MBA教育有共同之处。根据国外一项研究发现,在技术管理领域最重要的十个个体层面的挑战中,有七个问题属于管理行为中的技能问题,而非技术决窍类范畴①(Mallicketc•,2000)〔11〕。与MBA的普及型教育项目不同的是MOT教育必须有很强的产学研(科学技术研究)合作做支持。该项目旨在服务国家创新系统的建设,为此需要结合国家阶段性的创新战略目标和国家中长期科技战略计划,针对部分技术领域,选择有条件的机构来承办。国外著名高校的MOT教育项目均十分关注国家科技计划中的战略性技术领域,开设出特定技术方向的MOT教育项目,针对产业界技术管理人才的需求,通过与企业紧密结合,学习与共同探索具体技术管理技能方法,并与相关科学技术研究单位保持紧密合作,起到教育服务于国家创新系统的作用。

3•2MOT教育项目课程设计灵活实用

MOT教育项目在课程设计上结合产业界需求,进行有侧重点的灵活安排。MOT教育项目涉及四方面的主题。一是技术为中心的主题,包括技术核心理论、技术预测、新兴技术、特定领域技术,此部分课程内容十分专业;二是与技术相关的管理课程,包括技术预测、研发管理、创新管理、新产品开发、项目管理和知识产权管理,这一部分有开发较好的学术资料;三是企业职能管理课程,包括战略、市场营销、财务、运营、信息系统、人力资源和行政管理,这部分内容十分标准化;四是支持学科,包括国家政策框架、系统论、未来学、产业生态、伦理、经济学、行为学、计量方法、会计和法律,这部分内容涉及面很广。根据MOT项目侧重点,以上四类课程可以做到不同搭配(Badawy,1998)〔2〕。MOT教育项目的关注点较为广泛,国外一项研究就高技术产品开发中的技术管理问题开展了两次德尔菲调查,发现了技术管理方面存在的24项重要工作(George,2001)②。但是MOT项目又具有相当的实践服务导向。因此该项目管理技能内容设计应当从本国本区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相关方面共同制定业界所需的技能,并以此为基础来设计教学内容。

四、国外MOT教育的发展现状

4•1在全球范围内呈兴起趋势

MOT教育近年在全球呈现了兴起趋势,欧美及亚非地区都不断有机构来推广MOT。我们的周边邻国,韩国、日本等都投入巨大精力来兴办MOT教育项目。汉城大学就设有跨学科的技术管理教育项目,由工程学院及管理学院合作,学生在掌握了MOT理论后参加实际技术管理项目,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日本更是将它上升为一项国策来执行。国内的院校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在技术创新管理方面进行了理论研究与教学的探索,但是从国家层面来看,我国的办学力度较为薄弱,远未形成有效的办学体系。

4•2欧美正在进入发展期

欧美的MOT教育正在进入发展期,有关项目的排名研究也出现在专业期刊的论文中。例如,2004年《产品创新管理》杂志的一篇论文基于技术与创新管理学术期刊上文章的引用率与发表率(包括:《IEEE工程转化管理》、《技术预测与社会变革》、《研发管理》、《研究政策》、《技术创新》、《工程与技术管理期刊》、《产品创新管理期刊》、《技术管理国际期刊》以及《技术分析及战略管理》期刊),将国际上120个研究中心的413个研究人员(共699个研究人员,调查时去除了两个人员的机构)进行排名。五年内教师在以上期刊中的两个期刊以上发表文章的老师属于“活跃的教师”,以此为标准,将美国大学的MOT教育项目分为三类①(Linton,2004)〔9〕。由于技术管理仍然是个有待成熟的领域,目前教师的知识在课程质量上起着较为关键的作用,教材在许多课程中所起的作用还较小。由于各院校研究的擅长领域不同,使得其MOT教育项目的优势也各有千秋。在第一阵列中,GeorgiaTech擅长技术政策、MIT擅长市场及战略有关的研究、Rensselaer擅长战略及商业化、Rutgers在宏观及微观的组织领域研究领先、Stanford则在风险及决策支持的研究上领先。欧美MOT教育项目的开始呈现出特色。以下介绍两家有特色的MOT教育机构:一是MIT。1987年MIT得到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的资助,它的MOT教育项目开始提速发展。参加该项目的学生需要有8年以上工作经历,来自大公司的管理人员。目前瞄准了生化与纳米技术领域。MIT的MOT项目有两个特色:一是与业界的互动十分密切;二是具有全球化的特征。课程以教师为主导,内容为老师的研究成果,随时更新,有些不实行案例式教学。二是位于纽约Rensselaer大学的Lally学院。该学院没有根据传统的学科门类组织教学内容,而是将学科知识分为五类知识流(streamsofknowledge),包括:创造力、企业管理、网络、创新及价值创造。学生将在这种大概念下学习各门学科。教员紧密合作组成教学团队,学生以团队为单位进行学习,以项目为导向与产业关系密切(Altman,2005)〔1〕。

4•3日本顶层设计积极推进MOT教育

日本将MOT教育的推进视为国策。它在2002年投入了12亿日元,2003年投入了20亿日元。通产省在高级管理者中进行MOT重要性及其在企业应用的培训,同时还培育相关的人力资源,包括讲师、项目主管、支持先进的教育方式研究。它已经委托教育机构作了113个MOT教育开发项目。结合76个产业机构及61个教育机构组成MOT教育协会,下设委员会。政府出面作为项目主管方,下设6个项目主管,包括:MOT教育项目开发、MOT教育的人力资源开发、MOT教育的推广及普及、MOT教育项目的协调、项目可行性认证、举办MOT教育的研讨会。2004年日本推广MOT教育的教学人力资源开发项目,包括培育面向中小制造业的MOT教师;培训基于案例方式的课程开发与设计、为相关管理人才提供案例教学法培训、培育教师;教学方法培训;培训先进人力资源;在职发展项目指导者的专业技能、项目开发能力与学习资料开发能力;国外的MOT教育人力资源开发项目(如哈佛商学院两天的案例教学法、写作培训,以及十天的强化训练;在WesternOntario学院进行三至五天的案例教学方法培育)。委托七个机构征集MOT教育的方案意见,建立当地企业及亚洲商学院合作项目,与MIT合作企业高层MOT教育项目(日本两周,两周在MIT,培养思考能力);企业高层培训,MOT教育项目的知识产权计划;日本式MOT教育,高技术公司的MOT能力;举办技术、企业、竞争研讨会;在当地企业的技术管理高层中推广MOT教育(整合不同科目课程,课后提交本公司问题并一起讨论;五天的MOT方法学习,来检验本公司所面临的MOT问题);在特定区域的公司高层管理者中普及MOT知识。2003年日本分析了MOT所需的知识与能力,征求产业与学术界观点,明确企业界要参加什么项目,学习目标以及能力提高的目标。引入第三方对MOT项目的评估,整体应用前,检验系统,发现问题,认证资格以确保高质量的项目。日本的MOT教育项目推广力度反映出该国在建设与完善国家创新系统的过程中,对技术管理人才培育的高度重视,值得我们深思。

五、国内教育现状以及发展MOT教育的几条路径

5•1现有教育体制不利于技术管理人才的培育

现有教育体制对培育技术管理人才十分不利。主要体现为研究所与高等教育脱节、文理分科培育专才。上世纪50年代初全国200余所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形成182所高校。1950—1954年全国划分了六大地区,分别设立教育机构协调本地计划。它们由教育部领导的3—4类大学构成:应用性理工科专业工科院校、基础文科和理科综合性大学、文理与教育结合的师范大学。还有大量的部委下属院校,专业狭窄,培养特定人才。科研工作主要由中科院、部委以及地方政府领导下的独立科研体系承担,国家计划下达研究课题和经费。研究机构与大学系统没有多少联系。目前培育技术人才的主要是工程专业教育。从历史上看,工程学科正式成立始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工程管理和技术管理不尽相同,工程管理侧重于企业的运营,而技术管理服务于技术商业化的各个方面工作。工程管理教育提供高级技术人才、技术管理教育提供技术管理人才。新奥尔良大学的工程管理主任说过,如果学员想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理解商业领域并提高管理技能,可选择工程管理;如果想以工程知识及专业作为铺路石,发展为公司高层管理者,那么应该进入技术管理专业。我国工程技术人才的培育体制基本上是学习苏联模式,建立了钢铁、地质、矿冶等工程专门院校,进行“专才教育”。形成了几下特点:根据工业发展的战略方针,新建12所专业的工业院校。注重与工业部门对口,专业分工细(张海英,2005)〔18〕。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发表了《2005年全球竞争力报告》。2005年中国排名31。其中“合格工程师或获得程度”与“合格信息技术人员或获得程度”排名非常低,反映出我国缺少合格的工程人才。传统的研究所与高等教育脱节、文理分科的人才培养格局,不利于技术管理人才的培育。技术专业人才缺乏系统的技术管理教育,对个人以及技术型企业的发展十分不利。

5•2国内MOT教育现状

MOT教育项目已经登陆我国,开始引起相关方面的注意。国内技术经济学会召开了两次会议探索MOT教育模式,相关国际交流增加。国内开始引入并探索MOT教育模式。目前以两种方式运作:一是与国外合作办学,如2001年上海交大与香港科技大学的合作、日本早稻田大学与南洋理工大合作、伯克利加州分校与中山大学合作短期项目;二是放在现有的MBA或博士教育体系内,作为一个专业方向。如上海交大在MBA教育下设技术管理与创新研究方向。其课程设计包括高新技术企业战略管理、高新技术企业运营管理、高新技术产品营销、高新技术企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开发管理、技术创新动态分析、创业管理、高新技术投资、管理创新、知识管理与知识产权、技术管理论坛。但是目前这种各自为政的项目引进行为存在着诸多的弊端,一是由于缺乏系统安排,不能整合产学研力量,无法实现MOT教育在国家创新系统建设中的作用,有可能沦落为某些单位的创利项目;二是教育质量无法保证,MOT教育项目的课程建设的产学研合作性质与师资力量的多元化,不仅仅是某些单位通过聘请国外的专家可以解决,需要国家层面有系统的方针政策进行指导,结合我国国家创新系统建设的需要,针对关键技术领域,深入实践,有重点地选择项目领域。

5•3发展我国MOT教育的几条路径

由于我国技术管理研究领域人才力量薄弱,产业界与学术界的有效沟通与合作机制没有建立健全。MOT教育项目在我国的推广是当前我国国家创新系统建设的一项迫切的工作,该项目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及机构的系统化推动,日本的经验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在具体的发展路径上可以有以下选择:

第3篇:管理学技术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高校;学籍管理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国内各行业都在不断进步,这也给我国当代高校教育的开展创造了良好氛围。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受到重视。高等院校作为素质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每年都有大量的学生进入。近年来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不仅创办了大量高等院校,而且对高校的招生人数做了大量提升,开设了很多新专业,为国名素质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随着高校人数的不断增加,高校学籍管理工作也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当今每年学生的入学档案、升学档案的保管、整理工作十分庞大,使得传统的档案管理方法在工作质量和效率方面都降低。因此使用计算机技术进行高校学籍管理成为近年来学者研究的重要话题。

1使用计算机技术开展高校学籍管理的可行性与优势

国内高校学生的不断增多,使得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变得困难重重。造成档案管理难度增加的原因主要在于两点:第一是学籍档案的总量不断增加,导致档案的储存变得困难。无论是档案的管理还是保存,每年都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第二是档案在调用过程中比较困难,在大量的档案中要定位目标学籍档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计算机技术作为近年来迅猛发展的技术,成为当代先进生产力之一。通过计算机的应用,能够帮助高校解决高校档案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难题,帮助高校实现学籍管理水平的提升。在计算机中构建科学的信息管理方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学籍档案管理,使其和科技发展同步。通过计算机,使用者能够迅速找到学生的学籍信息,及时掌握学籍的动态情况,对学生的学籍情况做全面了解。同时,高校通过校园网的构建,推动管理的自动化,让学生通过校园网能够及时查询到学籍信息,从而快速获得自己的学籍资料。将计算机技术运用到高校学籍管理中,能够有效应对当下面对的难题。因此,将计算机技术运用到高校学籍管理工作中具有高度可行性。

2计算机技术在高校学籍管理中应用的实践对策

将计算机技术运用到高校学籍管理中,是教育与时俱进的表现。但是,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式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高校无论是课程数目、专业类别等方面都出现了重要的转变。因此在高校学籍管理的过程中也要不断革新,通过人为的控制不断改善管理水平,以便于计算机技术能够更好地服务于高校学籍管理工作。

2.1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素质,规范计算机技术的使用

使用计算机进行学籍管理,要求工作人员对计算机掌握程度高。如果操作人员没有良好的计算机技术,不仅会导致学籍管理工作杂乱无章,还可能导致相关数据档案丢失。在此过程中要通过以下环节规范计算机技术的使用:2.1.1规范档案编辑录入环节。档案录入时学籍档案管理最重要的环节之一,高校要建立档案的管理规范,并在此基础上采用程序化设计,保证档案的重要节点能得到控制,从而保证初始信息无误。2.1.2定期进行学籍管理抽查。学籍管理是一个工作量巨大的工程,在管理过程中需要定期将数据库中的信息和相关文件比对,保证计算机档案的准确性。通过使用传统档案管理方法和数据库管理方法的结合,能够保证数据库与实际内容相符,从而保证学籍管理的质量。

2.2优化管理工作的效率

学籍管理工作不仅工作量巨大,而且还会涉及到一些跨年度档案管理工作。在管理过程中,还会遇到较多的人员岗位调动问题。在使用计算机进行学籍管理的过程中,要优化管理中的工作流程,使用一体化、系统化管理方式,将学籍管理的优势落到实处,弥补传统档案管理过程中资料的丢失、混论问题。以使计算机技术管理学籍的工作效率最优化。在管理过程中可以结合档案管理团队的现状,设计合理的档案管理制度,以合理的流程化体系规范档案管理工作的进行。使用计算机技术构建起信息流的框架。同时,要重视档案流转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借助一体化的管理模式,提高整体管理效率。

2.3对管理人员定期进行培训

当代教育部对高校学籍管理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对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网络化也成为新时代下的趋势。在高校学籍管理中加入计算机技术,就要对过去的管理团队进行定期培训,不但要提高其计算机水平,还要让其服务观念不断改进,加强自身综合素质。提升现代化管理能力。在培训过程中,要求管理人员掌握学籍管理的要点和规律,从而保证管理质量的提升。同时,还需要对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进行培训,保证其满足学生对档案查询的需求。在工作过程中,要加强对高校各级教务管理人员的计算机使用能力考查,让他们能够运用网络技术进行熟练的操作。

3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发现近年来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难度不断提高。学籍档案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资料,能否进行高质量的学籍档案管理成了评判高校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计算机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通过数据库的建设能够有效解决传统学籍档案管理过程中的诸多难题,为高校办学质量的提高提供支撑。本文通过对高校学籍档案的传统管理模式进行分析,论述了计算机进行档案管理的优势,并分析了计算机进行档案管理的应用策略,希望对高校的学籍管理工作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陈长林.关于提高高校学籍管理水平的探讨[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

第4篇:管理学技术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技术;学生管理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特性,其自身的速度比较快,效率比较强,可以对数据信息采取智能化或者自动化的方式进行处理,让软件和硬件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提高二者之前的连接程度,这种技术的使用可以完全代替传统的人工操作方式,不仅能在基础上降低对学生管理各项资金的投入,还能保障其工作开展的精准程度,提升其工作的效率以及质量,给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所以,我国需要加大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研究力度,提高其管理的水平和效果。

1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

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我国的各个领域当中,并在各个领域当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作用的确立,有效的保障了企业自身的工作效率以及经济收益。在教育事业当中,应用这项信息技术也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该技术主要是利用计算机进行一系列的操作,快速的处理相关的数据信息,将软件和硬件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能有效的代替人工开展相应的工作,不仅能有效的降低人力资源的投入还能极大程度的保障其工作开展精准程度,提高其工作的效率以及质量。在我国金融领域、教育事业等众多个行业,其应用的程度越来越高。计算方式以及CPU的设计等都给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使用以及运行提供帮助,让其作为运行的基础,对数据信息进行处理。让计算机信息技术可以朝向智能化的方向进行发展。

2计算机信息技术管理学生存在的问题

2.1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管理水平低下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管理人员对计算机的熟悉程度不够,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其专业知识的影响,无法完整的发挥出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效用,这给其在对学生管理的过程中形成了很大的一个阻碍,让学校无法正常的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相关人员对计算机的操作流程缺乏一定的连贯性,管理水平也比较低下,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其管理能力。

2.2计算机信息技术信息收集程度比较弱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对我们进行管理时,需要其自身收集好相应的数据信息,对所需要进行管理的学生各项基本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处理,在实际的收集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严重的阻碍了其信息收集工作的开展,使得最终所收集到的各项数据信息缺乏一定的完整程度,并且均呈现一种片面性,让学校无法正常的开展后续的日常授课活动。

2.3网络资源的使用程度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存在需要依赖于网络资源,其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一种技术。在学校的管理当中,需要借助网络上面的各类信息资源,开展相应的管理的工作。但是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学校并没有充分的认识到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对其的利用程度也比较差,常常会出现网络信息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的现象,并且其应用的合理性比较差。

2.4计算机设备陈旧

想要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就需要对其硬件设备进行严苛的管理和控制,计算机设备是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基础保障,所以计算机设备的质量以及完整程度会直接决定学生管理工作开展的效果。

3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学生管理的应用措施

3.1收集信息

传统学校管理学生的模式,比较落后,在收集我们各项个人信息时,通常采用纸质的方式,这种记录的方式很不容易保存,而且在查找我们信息时,也会造成很大的不便,常常会产生学生们个人数据信息丢失的情况,给其查阅信息的工作带来了困扰。而且我们修改自身信息也存在着很大的不便性,所以,使用计算机进行收集信息工作的开展是十分必要的,其优化了收集学生信息的工作,这种电子版的学生档案,很容易保存,查阅起来也比较方便,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数据信息的修改,而且电子版的学生们信息可以进行汇总处理,不会产生丢失以及损坏等各类现象,极大程度的缩短了数据信息收集以及整理的时间,降低了人力资源的投入,减少了各项资源能源的使用。

3.2成绩管理

学校在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时,其主要就是为了对我们的考试成绩进行管理,将我们的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和整理,依据试卷的评分标准,对我们的学习状态进行总结。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对我们的成绩进行统计具有一定的优势,其不仅比传统的人工的统计方式简单,而且其还能保证学生们考试成绩统计的精准程度,提高了整体的准确程度。依据不同的分析要点,对学生们的考试成绩进行深入的分析,可以适当的制作出一个平面的图表,便于老师们对我们成绩状况进行随时考察,更加直观的了解到我们的学习实践能力,图表的形式有很多种,不只是局限于一种表格的形式,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开展学生们成绩的管理工作,不仅能有效的提高我们的学习成绩,促使老师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还能通过对比,找到学习的关键点,对学生各个时期的成绩上升以及下降的原因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并不断的督促我们进行知识的学习累积及实践运用,进而提升我们的考试成绩。

3.3综合能力的测试

现阶段,我国教育已经不只是局限于我们的学习能力,对我们自身的各方面发展都需要加以重视,从多个层面去考量其管理的方式,实行全面化的管理。学校需要对我们的各项能力的数据信息进行记录以及测试评价,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整理,综合性反馈出我们的综合素质。大部分的学校已经开展了这项活动,对学校内部的全部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测试以及评估,以此来更加精准的反应出该校学生们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的高低,对学生们德育状况进行调查,并对其表现进行评分,以此来提高学校整体的管理质量以及水平,不断的优化学校的管理方式以及管理理念。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记录,在对这些数据进行学生综合测评,反映学生学习的综合成绩。准确高效地反映学生综合素质,利用软件对学生的德育表现得分计算,能够提高学生管理水平。

3.4对学生学籍进行电子化管理

传统的学生学籍管理是利用纸质档案记录的,纸质档案有很大的缺陷。纸质档案体积大不易携带,纸质档案容易受损,不易保存,容易丢失;在查找某一学生档案时也极其不方便,书写纸质学生档案时也较为麻烦,效率较低,不便于学校对学生学籍的管理。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对学生学籍进行管理,能够解放人力,减少纸的使用和资源浪费,还便于查找、修改学生学籍档案,收集学生学籍信息也比较便利,提高效率。

3.5管理学生升学情况

高中毕业后的升学问题是社会比较突出的问题,学校建立择校指导系统,就能够使得学生对大学的选择多渠道化,升学关系科学化,学校为学生提供择校咨询平台,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学生学习实践进行统一管理,增大了学生升学的科学性,加强了学校对高中生的管理。学校可以将所有大学、大专等学校的信息统一整理在学生择校的管理平台上,让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各大高校的信息,通过对自身学习能力及成绩水平尽早的选择理想的大学校园问题。同时,已经选择好学校的学生可以在平台上填写自己的相关信息,便于学校对于学生基本情况的掌握和管理。

3.6建立学校网络社区

可以利用各大社交软件和平台,建立属于学校自己的社区网络,在平台上一些活动和定期举行比赛,吸引我们参与,学校可以通过BBS及时了解我们的活动动态,便于综合性的管理。学校也可以定期一些有意义的文章、影片,分享给我们,丰富我们的校园生活,减轻高中时期的学习压力,也可以作为校友联系基地,方便校友之间的互相联系

4结语

近些年来,我国计算机的使用频率开始在不断的提高,该技术更是被广大的群众所认可,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完整的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这极大程度的降低了我们的生活舒缓程度。在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高中学生的数量开始在不断的增多,学校开始疏于对我们的科学化管理,为了能降低我们在管理中的不适感,需要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科学合理的应用好这项技术,让其可以发挥出最大的效用,实现规范化、人性化的管理,便于学校相关管理人员对我们进行查询以及统计,缓解我们紧张的学习氛围,同时也缓解了老师们的工作压力。

参考文献:

[1]徐雅雯.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知识共享研究[J].科技资讯,2017(24).

[2]高恩泽,张文龙.基于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视角的学生管理“双导制”改革思考[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7(04).

第5篇:管理学技术范文

关键词:高等数学教学;工商管理专业课教学的衔接;项目可行性研究

一、引言

对于工商管理学院学生来说,除了具有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外,还要具备三角函数和反三角函数的运算、比值运算、化简通分、根式运算、求和运算、百分比运算,掌握高等数学里的一元及多元函数的积分及微分问题的求解及应用。高等数学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其中微分与积分的知识在理工科学生的不同专业课中都会有所涉及,教师应重点讲解微分和积分知识,用“元素法”推导一元函数定积分的公式,并作为重点中的难点详细讲解。“元素法”的思想会继续用来推导二重积分、三重积分的公式以及曲线积分和曲面积分的公式,学生只有从本质上理解这些公式,才能把这种微积分原理用到专业课的相关公式及定理的推导中。重积分计算中的X型、Y型积分更是重点中的难点,穿线法的思想为重积分的应用及曲线积分和曲面积分的计算埋下伏笔。工商管理学院开设的《项目可行性研究》风险分析的知识点讲解中用到《线性代数》中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运算,在教学中要重点讲解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二、线性代数在《项目可行性研究》中的应用

工商管理学院开设的《项目可行性研究》中风险分析的知识点讲解中用到《线性代数》中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运算及矩阵的乘法,教师要重点讲解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及矩阵乘法。例题,一个小型国有企业重组项目有两个重组方案:中外合资或改成股份制。项目识别出三个风险:经济风险、技术风险和社会风险。经济风险主要指国有资产流失;技术风险指企业重组后生产新产品,技术上的把握性;社会风险指原来的在职和退休职工的安排问题等。现在要求企业决策者回答的问题是哪一个重组方案的风险较大?企业重组方案资产评估:评估者从评估目标的角度,将这三个因素的更要性两两相比,得到结果写在下面3×3的判断矩阵A中:再看方案层。该层有两个因素:合资和实行股份制,将这两个因素的更要性两两相比,得到结果写在下面3×3的判断矩阵A1,A2,A3中:有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计算得出A,A1,A2,A3的特征向量分别为W,W1,W2,W3,由矩阵乘法得:向量Wf表明,从评估目标“风险最大的重案方组”的整体角度得出,“合资”方案比“实行股份制”风险大。

三、总结

综上所述,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是当前高等院校教学改革方案的难点,尤其是怎样做到与专业教学的紧密衔接是高等数学教学改革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根本性问题,实现高等数学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的紧密衔接问题。

参考文献:

[1]杨克磊,高喜珍.项目可行性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2]王颖,高珊.高等数学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的衔接[J].教育现代化,201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