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绿色经济理论范文

绿色经济理论全文(5篇)

绿色经济理论

第1篇:绿色经济理论范文

关键词: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战略对策

在党的报告中指出,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增强区域发展的协同性,加强区域内部分工协作,从而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时至今日,中国经济一直在转型的道路上曲折前行,只有通过改变以往经济简单粗放的发展方式,来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对于当前中国来讲,最大的矛盾和特殊性在于自然资源的稀缺以及生态理念的落后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发展的硬约束[1]。这就要求我们在探索城乡可持续发展问题时,需基于经济转型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内在联系,协调二者之间的发展关系,衡量经济转型和发展的效率性与合理性时考虑环境的硬性约束。201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报告中提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能源消耗、环境以及社会资源消耗的最小化,即发展绿色经济,这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符合,同时也是社会整体发展的必然要求及趋势。

一、绿色经济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相关概述

1.概念分析。(1)绿色经济。“绿色经济”一词最开始是在1989年由皮尔斯提出,其主要目的是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而到了后期,根据201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报告中将绿色经济定义为提高人口福利,加强社会公平正义,同时降低环境恶化和减少环境风险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2],这一阶段绿色经济不再仅仅是协调生态保护与增强经济效益方面,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生态、经济以及社会三个系统相互协调的一种革命性经济模式。(2)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在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为:“要在不损害下一展需求的情况下,满足这一代人的需求。”“发展、协调与持续”的发展理念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本质,表明了“效率、数量与质量”的绿色运行。

2.发展绿色经济是实现城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十八大党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重要的战略位置,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绿色发展已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报告强调,实践城乡可持续发展应推动生态文明体制的改革的步伐,建立健全绿色经济的发展体系,这一系列举措都表明发展绿色经济迫在眉睫。当前传统产业经济下的环境问题突出,促使经济增长模式未进行根本转变。此外,人口增长和城镇化压力日益增大,资源对外依赖度越来越高。由此可以看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绿色经济是其必然选择。绿色经济追求生态和经济的协调发展,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传统的产业经济为基础,并且以经济和社会以及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新的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形式。因此,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是推动经济转型、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步骤,也是推动环境资源节约以及城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3]。

二、发展绿色经济的原则与要点

1.发展绿色经济的原则。(1)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统一的原则。绿色经济是以资源环境为发展要素并以市场为导向,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应以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生态环境容量为发展限度,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统一,是绿色发展的更高目标和重要原则。(2)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统一的原则。社会系统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社会的福利待遇,财产分配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绿色经济的发展质量,社会系统可以通过提高人口素质,加强社会福利来增加绿色就业、推动技术革新,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此缓解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2.发展绿色经济的要点。与最初绿色经济的发展理念强调经济与生态两者之间的互利共赢相比,当前绿色经济的发展更需考虑社会公平以及人类发展等因素。这一发展目标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所强调的生态、经济以及社会的协调发展理念相一致。绿色经济系统涉及了经济系统、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系统三个子系统,其发展目标是三个复合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4]。在这样一个复合目标的导向下,经济系统影响着绿色经济的发展效率,生态系统则影响着绿色经济的发展规模与限度,而社会系统则强调绿色经济的发展质量。对于中国而言,绿色经济理论的启示是:中国的城乡可持续发展必须在经济—生态—社会三个复合系统协调发展这一目标下进行全面改革,三个系统并不截然对立,在实践措施上可以并行存在,相互补充。在实践城乡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需要我们根据各地区的不同情况进行取舍,这也是发展绿色经济的要点与核心之处。

三、经济绿色发展的现实困境与挑战

1.绿色经济发展理念认识不足。一方面,在生产方式上缺乏通过自身的实践把生态保护内化为自我约束意识,生产方式依旧简单粗放,例如当前大多数城市的单位GDP能耗以及单位工业增加值的污染排放量依然较大。另一方面,对绿色经济的理论认识仍然不够全面,认为绿色发展仅仅是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但是在这二者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试图从规模上对污染排放进行总量控制的尝试,这就造成二者之间的矛盾演化,缺乏第三方的调控手段。殊不知社会系统的和谐也是遏制生态压力扩大,提升经济效率的关键,总的来说对人文社会的关注度不高。

2.环境补偿机制不健全。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直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统一和协调发展仍然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和复杂的过程,其中在生态保护上,与生态保护相关的经济政策以及环境补偿机制依然不够完善。例如关于环保财政支出比例不高,对于高污染企业的惩罚力度不强硬,对涉及的生态利益分配不均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绿色经济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则需要健全环境补偿机制,重构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矛盾关系的协调和补偿机制。

3.经济新常态下的绿色挑战。总的来说,一方面,在经济新常态下发展绿色经济,政府、企业以及个人三者之间仍然没有形成良性的互动,以政府引导、社会公众参与的这样自上而下交互机制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另一方面,基于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高污染与高能耗的产业依然占据重要比例,这种能耗型产业结构想要得到根本性的改变需要漫长的过程。虽然近年来在政策上中央和地方陆续采取了许多鼓励性和保障性的措施,但只是停留在处理资源损耗与环境污染等问题上,对于绿色产业的扶持以及绿色技术的创新能力依然投入不足。

四、基于绿色经济理论的城乡可持续发展对策

1.树立全新的绿色经济发展理念。绿色经济的发展需要转变生产理念以及生活方式,以此在社会领域转变控制和减少碳排放。对于致力于保持经济高增长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建设绿色低碳的经济社会需要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绿色经济不仅仅涉及经济领域更涉及到社会领域,其发展需要全社会转变生活方式。因此,应基于报告中提出的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这样的战略高度,使得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成为社会公众的主流共识,一起致力于发展绿色经济。在乡村可以基于其生态优势,将其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发展绿色产业,建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美丽特色村庄。在城市,可以通过鼓励发展公共交通、构建公共自行车的交通体系,形成低碳环保的出行方式,以此推动城乡的可持续发展。

2.发展绿色经济必须以政府为主导,公民广泛参与。要推动绿色发展,不仅仅取决于市场的资源配置,还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尤其是在创新绿色经济技术、完善制度以及建设基础设施等方面,政府要起到引导与推动的作用,同时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参与。在其过程中政府要制定规则,加强倡导力度,鼓励公众参与,提绿色生活方式。此外,在经济发展中需要树立标兵企业,弘扬其行为,形成政府、企业以及个人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构建以政府引导、社会公众参与的自上而下的交互机制。

3.加强绿色能源技术创新,形成绿色经济技术体系。绿色经济从最初单纯聚焦在环境保护层面,到如今上升至追求整个社会和经济系统的协调平衡,对我国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改造,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任务。当前我国的能源利用率依然较低,经济发展带来的资源环境损耗依然较大,科学技术是解决我国当前资源紧张、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关键。因此在绿色新能源技术方面,应重视对科学技术的扶持,构建科研与人才培养系统,加强经济发展的软实力,培育和鼓励多元化主体参与,支持绿色经济的快速与高质量发展。

4.完善绿色经济相关制度体系。鉴于当前我国的绿色经济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相关制度体系依然不够完善,建议健全和完善与绿色经济相关的理论、规划以及政策体系,形成公众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绿色生产的运行机制。同时,严格落实环境保护法规,加大对企业生产的监督力度,对于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以及破坏生态等行为依法惩处。此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使得生态损害者能够得到合理赔偿,保护者能够得到合理补偿,合理分配生态利益,以环境标准“倒逼”绿色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

参考文献:

[1]钱宇.绿色发展理念视域下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长春:吉林财经大学,2017.

[2]塔玛拉•维塔•伊夫娜•乌斯科娃,刘长松.绿色经济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J].鄱阳湖学刊,2017,(5):47-51.

[3]王广峰.努力发展城乡绿色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战略性选择[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60-65.

第2篇:绿色经济理论范文

环境具有的资源决定了人类活动的边界,人类经济的发展速度不能超过边界的承受能力。中国经济就发展速度而言,上海、北京等人口集中,经济总量大,发展速度快。在这些地区,尽管发展绿色产业人才多、绿色产业发达,但是区域过于集中的经济已经超过了自然资源能承受的极限。大型城市人口密度大,人均具有的绿色产业空间小;在农村,人口密度小,人均具有的绿色产业空间大。在东部沿海地区,绿色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小。

二、绿色经济发展的政府治理策略

(一)绿色经济的协同治理模式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困境决定了中国绿色经济必须走协同发展的道路。通过整合不同企业的优势资源,合作攻关、利益共享来降低企业绿色发展的成本,达到总体发展效益大于局部发展效益之和的效果。同时政府引导资源高效协同整合,打造产业链,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协同治理模式首先要构建协同治理的主体。绿色经济协同治理的主体包括国家中央政府机构、地方政府机构、企业、产业协会等。治理主体在发展绿色经济的总目标下是一种平等协作的关系。当前中国绿色经济治理主体需要进一步培育,应致力于建设中央政府引导,地方政府主导,企业为建设核心,行业组织参与的“四位一体”的协同治理模式,共同致力于绿色经济的协同发展。绿色经济协同治理运行的驱动力是推进其发展的关键。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是内在驱动力。绿色经济协同治理发展的保障措施包括政府投入的资金、政府与企业共建的发展平台和政策法规,政府在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专项资金应该包括绿色经济人才的培育资金、绿色产业关键技术研发资金、企业绿色经济扶持基金和监督管理资金等。

(二)跨区域协同治理,促进经济均衡发展

绿色经济协同治理的范围应该打破固有的行政边界观念。中国的经济资源调配与经济的发展一般以行政区划为界限,存在发展壁垒。这就造成一些城市局部经济发展超过了绿色经济发展的边界;一些地区经济落伍,发展绿色经济的能力较差。政府通过跨区域的协同治理,让资源、人才等在不同区域之间流通,达到量和质优化配置。中国绿色经济的发展要相对均衡。均衡发展对绿色经济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均衡发展可以破除其发展的“短板效应”,通过提升科技产业落后地区的绿色经济效率,来提升总体的绿色经济效益。稀释经济单位总量过于集中地区域,确保经济在自然资源的边界范围内发展。通过跨区域的协同治理,集中优势资源,才能提升绿色产业链的效益,促进整个产业的快速发展。跨区域的协同治理,注重绿色禀赋不同地区的优势互补,达到资源的科学利用和人才价值的充分实现的目的。

(三)协同治理促进城市区域与农村区域绿色经济联合发展

中国农村面积大,农村人口总量大,同时中国工厂很多一线劳工大多来自农村。农村自然资源的绿色开发利用,农村人力绿色生产技术能力的提升,农村污染治理等都是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农村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农村的绿色快速发展需要与城市协调合作发展。城市通过先进科技的输出,提高农村绿色的生产能力;农村通过绿色资源的与人力资本优势,提供城市所需的经济发展要素。政府主导城市与农村积极合作的协同发展,引导城市与农村的对接,在资金、人才、制度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保障,促进农村自然资源的高效开发。

(四)区域特色绿色产业的塑造与跨区域不同产业的整合

第3篇:绿色经济理论范文

依据水资源费征收工作是国家调控与管理水资源、保护资源与环境的主要措施,随着法治建设的健全,水资源费征收的法律法规也逐步完善。目前主要有: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四十八条规定:直接从江河、湖泊或者地下取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规定,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申请领取取水许可证,并缴纳水资源费,取得取水权。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和征收管理水资源费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2、《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第二十八条第一、二款规定:取水单位或者个人应当缴纳水资源费。取水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按照经批准的年度取水计划取水。超计划或者超定额取水的,对超计划或者超定额部分累进收取水资源费。

3、《江苏省水资源管理条例》第三十九条第二款规定:超计划取地下水和在水资源紧缺的地区超计划取地表水的,对超计划取水部分,按照累进加价原则加收水资源费:超计划取水百分之五以上不足百分之十的部分加收一倍水资源费;超计划取水百分之十以上不足百分之二十的部分加收二倍水资源费;超计划取水百分之二十以上不足百分之三十的部分加收三倍水资源费;㈣超计划取水百分之三十以上的部分加收五倍水资源费。另外,第四十条第一款规定:水资源费和超计划加收水资源费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征收。

二、水资源费征收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当前,水资源费的征收工作困难比较多,通过对征收工作人员的调查走访,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在于:

1、法律法规不健全

水资源的使用情况复杂,虽然国家在1988年制定了《水法》,国务院出台了《管理条例》,江苏省出台了地方《管理条例》,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均存在着很多不完善之处,缺乏统一的、权威性的征收标准。导致各地区各自为政,部门之间职能分工不清,执法盲区与较差执法现象时有出现,很多地方对水库用水、矿泉水、地热水、城市地下水的水资源费征收问题还在争论不休,有的地方水政部门在执法中还承受了败诉的结果。使得水资源费的征收严重缺乏权威性。

2、取水户认识不足

许多人认为水资源和空气一样,不应当交费。同时,在实践中出现各地水资源费政策不统一、征收程序不规范、使用方向不合理等问题。而地方性的收费标准给人一种乱收费的假象,导致水用户对政策不理解。有的用户认为自己已经交了水费,不应该再交水资源费,对水资源费的概念都不理解,因而部分用户拒绝交费。

3、执法力度不足

过去受立法限制,对于无证取水者只能“责令停止取水”,对于不按规定取水的只能“责令限期纠正违法行为”。水政部门的这些处理手段对当事人没有足够的约束力,也难以实现纠正当事人违法行为的目的,给水行政执法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当前,虽然执法的法律依据已经解决,但是无论是执法者与违法者在接受上还需要宣传教育。

4、地方行政干预严重

在具体的执法过程中,除了经常遇到的人情阻力之外,更多的是来自行政部分的干扰。一些政府人员把干扰水资源费的征收作为对企业的保护措施来对待,给水政部分增加压力。这种至上而下的压力,严重干扰水资源费征收,也影响了征收的权威性。

5、执法人员信心不足

执法人员在本身在长期的执法难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执法信心不强,在征收过程中有畏缩现象。缺少与违法现象做坚决斗争的信心,导致了水资源费征收不到位,有的“意思意思”了事,有的比之不谈。

6、管理监督难,标准不统一

一方面,对于用水的监管与定量不准确,存在过大的弹性,例如:一些工业企业取水普遍采用包年协议收费方式等。另一方面,存在着监督难的现象,例如:一些单位和个人偷偷打井,或者在打井的时候避开执法人员的检查,甚至不让执法人员进门;一些用户私自更换计量表等等。

三、建议与对策

第4篇:绿色经济理论范文

关键词:绿色经济;发展;展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瞠目的成就,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中我国的经济发展都是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这对于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普及以及科学发展观的深化落实,党和政府开始认识到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性,于是先后提出系列政策与法律法规,推动了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如何推动绿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已经成为集中关注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能够清晰的认识到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现状。

一、绿色经济概念解读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不断普及的背景下,人们对绿色经济的理解也在不断的发展,纵观绿色经济的发展历程,对于绿色经济的理解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从1989年-2006年的发展历程中,人们开始认识到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意义,但是对于绿色经济的理解比较单一,只是强调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去采取的相关经济措施;第二,从2007年-2009年,人们对于绿色经济的认知开始深化,开始关注经济发展的转型与升级,进而达到经济与生态环境和平共处的目标;从2010年之后,人们对于发展绿色经济的必然性开始有了新的认知,于是绿色经济具备了较为全面的定义,也就是可以为人类带来幸福观的经济发展模式,调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实现和谐统一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现状

针对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现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和考核。文章主要从单位CDP所消耗的能源以及用于治理生态环境污染的投资这一角度来分析和审视近年来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实际情况。现阶段,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绿色经济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化落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提出,绿色经济的增长速度正在不断的加快。与GDP的增长情况相比较来看,绿色经济几乎与GDP的增长速度相同,截止到2017年绿色经济在全国GDP总量当中的占比情况已经达到了10%,这对于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经济新常态下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绿色经济发展的范畴当中,对于生态环境污染的治理、对于可再生资源的有效利用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从现阶段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对于交通领域污染治理投资的增长速度非常快,在2015-2017年三年的发展历程中,其增长了54%。据国家部门发表的相关数据显示,从2005到2017这几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经济建设实践中,万元GDP的能耗水平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在2017年万元GDP的能耗为0.635万吨煤/万元,与2005年相比下降了50个百分点。在科学发展观深化落实的背景下,党和政府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对于绿色经济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于是国家财政部门加大了对于环境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从2005-2017年的发展历程中,国家针对生态环境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正在不断加大,基本上都维持了年增长1.2%的水平,在2014年达到了1.9%的增长水平。由此可见,针对生态环境污染治理力度的不断增强,一方面将极大程度推动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绿色经济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三、我国绿色经济的展望

在经济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的宏观背景下,发展绿色经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问题。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这一角度来看,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已然成为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绿色经济发展实践中,对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重视程度以及发展情况不仅可以凸显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理念与综合实力,还可以使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低碳经济理论应运而生,从其诞生之日开始,就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青睐,在低碳经济理论指导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迅速,从经济建设角度来看低碳经济理论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使市场经济的发展增添新的活力与动力,让那些在发展中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不顾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的企业认识到了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性。尤其在大数据时代全面到来的时代背景下,低碳、环保已经成为了国际上流行的语言,所以在未来的发展实践中,进一步推动低碳循环经济的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将会是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也将是世界范围内绿色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综上所述,发展绿色经济是全面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深度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需要,是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诉求。希望通过文章的阐述,可以使人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何为绿色经济,绿色经济的考核指标与发展现状,紧紧抓住绿色经济的发展趋势去转变经济发展理念,打造全新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李瀚祺,沈晨,靳广怡.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分析[J].中国商论,2018.

第5篇:绿色经济理论范文

关键词:绿色经济;自动化技术;发展前景

0引言

自动化技术是一门与自动控制、液压气压技术、计算机技术、系统工程、电子学、信息论和控制论等密切相关的综合性技术,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计算机技术和控制理论。绿色经济事关工业生产效益最大化的实现,因此在绿色经济背景下,正确判断和识别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方向至关重要。现阶段,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正向智能化、数字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其中制造技术以数字化为发展的核心,这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制造技术与现代管理科学共同发展的结果。近年来,环境对人类生存的影响日渐受到社会的关注。在这一背景下,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无疑应坚持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据此,笔者首先介绍绿色经济的相关知识,然后从绿色经济视角讨论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1绿色经济理念

绿色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式和产业经济发展状态,其在促进经济增长时,亦能保证自然不会发生衰退发展。换而言之,绿色经济是通过投入自然资本来推动经济增长。褐色经济是一种与绿色经济相对的经济发展模式,两者的区别主要是采用了不同的资本配置方式。其中,绿色经济主张以控制自然资本消耗和增加人力资本投入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强调将主要资本投在可再生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级工业效率等十个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领域。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是组成绿色经济的重要内容,其中低碳经济要求使用清洁能源、降低经济发展环节的碳排放量及实现能源利用率最大化,则可将之看作能源流上的绿色经济;循环经济要求控制自然资源的投入、提高产品的重复利用率及将经济输出端的废弃物转化成资源,则一般称之为物质流上的绿色经济。当前,无论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纷纷面临生态足迹与人类发展的双重挑战。在绿色经济背景下,发达国家应在保证生活品质的前提下减少生态足迹,而发展中国家则应在改善生活品质的前提下控制生态足迹的增加。联合国研究强调,应从观念、技术和政策等角度发展绿色经济,其中在技术上,应集中全力促进绿色创新长波。绿色经济学专家指出:目前,世界经济长波(一周期为50年)正处在以追求稀缺自然资本生产效率最大化为标志的第六个周期,而绿色经济长波以低碳能源技术及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为主要内容。为出自2011年联合国环境署的世界经济的双重挑战。为世界创新长波与绿色经济创新。综上,从自然、社会和人力资本来看,绿色经济分别具有可观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从绿色经济视角探讨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是提高自动化技术社会服务能力的必然选择。

2绿色经济视角下的自动化技术

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无疑为工业生产的转型升级带来了契机,特别是在轻工业、冶金、化工和石油等行业,自动化仪表与集中控制技术的应用对实现连续生产的自动化和劳动生产率最大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目前,在整个产业大环境下,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竞争力与创新力及实现制造业的智能化与绿色化等都将成为工业领域急需攻克的新课题,其中将绿色经济理念融入到工业发展中变得尤为紧迫。实践表明,绿色经济是继服务经济社会以后人类社会新的经济结构,其正以强大的推动力促进全球经济转型。在绿色经济模式下,清洁生产工艺、环保技术等对环境有益的自动化技术转化成了生产力,即:通过采取对环境有益的经济行为来促进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目前,自动化技术正向机电一体化、结构设计标准化与模组化、结构运动高精度化、机械功能多元化和控制智能化方向发展。据此,下文以机械制造为例,浅析自动化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2.1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目前,我国机械制造企业仍普遍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来推进自动化技术在这一领域的发展,并集中全力发展现代化的机械自动化。我国机械制造行业早已实现了设备的自动化控制,并在逐渐在机械制造的生产环节实现机械控制的智能化、数字化和自动化。在生产自动化的机械制造工厂中,生产线的自动化主要依靠单机自动化生产设施来加以实现,同时利用综合自动化设备来管理生产线,从而实现提升生产效率的目的。比如,自动化技术在汽车制造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PLC技术在这一领域的覆盖率超出90%,且几乎全部的软启动和调速中都涉及到了变频器技术。另外,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还表现在如下一些方面:一是一些机械制造企业专门成立机器人课题组来研究和推广自动化技术;二是IT技术现已全面覆盖了机械制造行业的物流和办公等环节,同时也在产品的品质采集、设备的故障管理和装配防错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三是多数企业将柔性生产和识别系统融于生产过程中,从而形成了一种基于IT系统和识别技术的柔性多品种混流生产模式;四是将数据设备和加工中心引入变速器、底盘和发动机等机械的制造中,逐渐建立起一种柔性的制造生产线,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及缩短了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综上,上述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领域的应用无疑促进了绿色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但与先进的制造水平相比,我国机械制造自动化水平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对此,我国应在绿色经济理论的指导下,将计算机技术引入机械制造过程中,并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改进设备和实现生产自动化,并最终实现CIMS生产的目标。

2.2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我国机械制造业目前在技术、设备上的自动化水平均较过去有了明显的提升,且在绿色经济理论的指导下,正逐渐朝向智能化、集成化和虚拟化方向发展。其中,集成制造技术是机械制造自动化最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是现代机械制造企业新的生产模式,即以计算机组合为基础及将整个生产制造系统整合为一个整体来运作;智能技术在计算机技术普及的背景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在机械制造企业中出现了人机一体化机械制造设备,即:利用智能化的制造系统来完成生产活动,从而实现人机互动的智能化;虚拟化融合了计算机技术和控制理论等高端的现代化技术,以实现对机械产品的设计和生产进行模拟,从而提高了产品的品质和生产效率。比如,将信息控制技术和计算机仿真技术用于机械制造过程中,用以完全模拟实际的操作过程,从而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最终实现了更好的产品品质、更高的生产效率、更低的生产成本和更短的生产周期。总之,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领域的应用是发展绿色机械制造业的必经之路,但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应从绿色经济理论的角度辨明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将时下先进的自动化技术引入其中,以实现机械制造业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3结束语

综上,全球普遍关心的问题之一便是如何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并在此背景下催生了绿色经济的发展理念。绿色经济发展的目标是实现效率最大化、人与自然和谐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绿色经济理念的号召下,自动化技术在社会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且实践也证实了,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是发展绿色经济的必然选择,且自动化技术正向机电一体化、结构设计标准化与模组化、结构运动高精度化、机械功能多元化和控制智能化方向发展,以提高其对绿色经济的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周一鸣,索春英.浅谈自动化技术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1,30(12):275.

[2]黄雪芳.探讨电气工程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J].广东科技,2012,21(13):48-48,56.

[3]张予,李瑾,郭美荣等.农业节水自动化技术应用现状与对策研究———基于北京农业基地的调研[J].河南农业科学,2015,(8):149-153.

[4]赵杨,丁宝峰,杜翠女等.浅谈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火力发电中的创新与应用[J].硅谷,2011,(3):93-94.

[5]诸大建.绿色经济新理念及中国开展绿色经济研究的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5):40-47.

[6]诸大建.从“里约+20”看绿色经济新理念和新趋势[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9):1-7.

[7]孔垂柱.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建设绿色经济强省———云南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实践与思考[J].云南社会科学,2013,(1):5-11.

[8]简伟.基于低碳经济背景的电气自动化探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5,09:24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