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农业环境治理方法范文

农业环境治理方法全文(5篇)

农业环境治理方法

第1篇:农业环境治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污染;治理;策略

生态环境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条件,是推动社会经济长远发展的基础,面临资源紧张、生态系统退化及环境污染严重等严峻形势,必须贯彻落实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及顺应自然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方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1]。从本质来看,生态文明建设将可持续性发展理念提升至绿色发展高度,融入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及经济建设等各个过程,满足生态环境与经济活动间有机共生的要求,真正意义上做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融,创造出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模式。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无法脱离生态乡村建设的支持。

1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环境污染问题分析

1.1生产环境污染问题

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部分农户盲目追求提高农作物产量及短期经济效益,存在过量或不当使用化肥的问题。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业生产中化肥单位面积平均用量约为434kg/hm2,接近国际公认化肥使用安全标准的2倍。农药使用更为泛滥,几乎约为发达国家的6倍。滥用农药及化肥不仅引发了生态系统失调,更易引发土壤营养结构比例失衡,造成地力衰退,导致生态环境、空气、水资源及土壤等污染,严重威胁粮食及其他农副产品的食用安全性[2]。近年来,我国农药中毒事件频频发生,农药残留超标对社会大众身体健康产生了极其严重的危害。我国现有耕地面积约为1.2亿hm2,每年约产生7亿t秸秆,大约有40%秸秆无法得到合理利用及处理。大部分秸秆通过焚烧处理,对空气质量产生不利影响,危害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研究显示,秸秆焚烧时所产生的固体小颗粒、二氧化氮及二氧化硫量约为不焚烧时的1~3倍,会严重刺激人的眼睛及喉咙,甚至存在引发严重支气管疾病的可能性[3]。同时,秸秆焚烧后产生大量浓烟,降低能见度,可能引发航空、公路及铁路等交通事故。大范围焚烧秸秆后部分地区可能出现雾霾天气。此外,秸秆焚烧后的产物会破坏土壤原有的结构,造成土壤营养严重流失,导致土壤出现板结情况和耕地地力严重衰竭。

1.2企业加剧污染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规模持续扩大,为农民提供了更多就业、创收机会。乡镇企业资源、能源消耗量过高,而且农村环保监管政策实施不到位,大大加剧了环境污染程度,造成乡镇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与城市企业相比,乡镇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生产工艺水平低,废水、废气处理设施不达标,污水废水排放量大,导致排放的污染物类型复杂,增加了污水排放检测及管理的工作量及工作难度。统计数据显示,进入21世纪后,乡镇企业废水排放量约占全国污水排放总量的50%,呈逐年递增趋势。此外,当下我国农村尚未形成健全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增加了工业废水污染程度。同时,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不仅严重污染地下水、湖泊及河流,更直接影响饮用水及灌溉水的质量,严重威胁农村饮用水及农产品的食用安全性。目前我国相继出现典型的农村环境污染事件,例如红河畔“癌症村”、江西铜业排污至下游、黄河水沦为“农业之害”等事件,严重危害了社会大众的生命健康安全,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稳定性及安全性,成为阻碍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因素[4]。此外,大量乡镇企业设备相对简陋且技术水平较为滞后,环保措施无法与生产水平相配套,环境治理措施不合理,大大增加了重金属、粉尘及废气的污染程度,严重污染空气,危害人民的生命健康。

1.3生活垃圾污染问题

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大大增加了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农村生活垃圾处置规划不合理、管理机制不健全、资金缺乏及基础设施建设不充分,造成大量生活垃圾被随意丢弃,以至于农村到处可见垃圾堆。大量生活垃圾随意丢弃,不仅严重影响了乡村环境,更存在滋生蚊蝇鼠害的可能性,成为疾病的滋生地及传播源[5]。同时,部分农村将河道旁作为垃圾场,随意倾倒生活垃圾。垃圾中包含各种难以降解的有机物质及有毒有害重金属,一旦有毒有害重金属进入水体或农田后,则可能造成严重的地下水污染及土壤污染。

2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环境污染治理策略

农村环境污染指农村居民从事农业种植、加工业及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及日常生活所产生的污染,对于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较为深远。强化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力度,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工作,更是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目标的有利措施。

2.1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在实际治理的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必须秉持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以树立农业从业者环境保护意识为前提条件,强化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科普教育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多媒体资源,对农业一线工作者进行宣传教育,宣传教育过程中要全面体现出严峻环境形势,突出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帮助农民形成环境资源忧患意识,做好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提高农业生产和生态管理的效率[6]。同时,侧重于提升农业从业者对农业环境保护知识及技术水平的认知程度,充分发挥多类型教育宣传的作用,帮助农民了解环境保护知识,预防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2.2健全环保机制

在实际治理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全面调查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结合调查结果出台相应的环保政策,通过制定环境污染治理年度目标等方法,有层次、有计划地完成环境污染治理工作任务。应强化治理污染相关队伍的建设力度,设置相应的环境监察人员,及时监察农村环境的污染状况,明确环境污染的治理方法,引进相应的奖惩机制,落实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工作职责。同时,做好环境监察执法工作,构建完善的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管理体系,保证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效果[7]。同时,科学合理规划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工作计划,突出管理体系的完善性及健全性,在城乡发展规划中融入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兼顾全面系统性及科学实用性,确保环境污染治理相关规定与农村地区实际情况相符合。环境污染治理相关规划工作应具备一定的先行性,要着重强调城乡环境保护的互动性,协同完成区域内环境保护的工作任务,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环境污染治理模式[8]。此外,明确环境污染治理相关责任及考核体系,逐级落实环境保护机制,及时处罚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或个人,尤其是重点查处环境污染重度企业,表彰在环境治理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或企业[9]。

2.3加强拓展融资渠道

为了彻底缓解建设与资金间矛盾,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重视保护农村生态自然环境,扩大农业方面的资金投入,出台环境污染治理补贴政策。同时,应以保证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收支平衡为核心目标,拓展生态保护融资渠道,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对于落实环境保护工作要求的企业,可以适当降低相关税收。以政策层面为切入点,引导企业及个人投入环境治理工作,促进农业生态重点工程建设。

2.4全面强化技术革新

农村环境治理无法脱离农村实际生态环境。各个地区生态环境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需要大幅度提升环境治理的技术水平。为了彻底解决当下农村生态环境的问题,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革新环境治理理念,全面分析环境污染问题的产生原因,提高农业生态环境的质量。例如注重创新农业环境治理相关科技手段,普及环保、科学及先进的农业技术手段,将农业领域龙头企业树为榜样,大力推广各项新型农业知识及技术。同时,提倡民营企业进行环保科技创新,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为前提条件,提高农业生态环保的工作效率。

3结束语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水平高低直接决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果。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挑战日益严峻、紧迫,要重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及经济建设等相融合,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要求。同时,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不仅要做好资源环境保护及治理等方面工作,更需要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及原则与农村建设各项事业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效率,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全新格局。

参考文献:

[1]王传贵.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环境污染问题与治理策略[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0(6):121.

[2]郝艳.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探讨[J].农家参谋,2020(5):156-157.

[3]伏森,陈怀远,林文哲.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研究[J].乡村科技,2020(5):110-111.

[4]张晓.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农村环境污染现状与保护治理[J].安徽农学通报,2018,24(17):5-7.

[5]潘维.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环境污染问题与治理对策[J].乡村科技,2018(3):108-109.

[6]赵庆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其治理措施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4(14):183.

[7]高男.农村生态文明建设[J].怀化师专学报,2000(1):38-41.

[8]徐玉明.积极推进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农学通报,2009(2):287-290.

第2篇:农业环境治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河道;水环境;提升;思考

1滨海工业区河道水环境现状

滨海工业区位于绍兴市柯桥区北部围垦区,总面积100km2,自80年代末开始,随着开发建设的需要,逐渐由农业种养殖为主转为工业企业为主,现有各类工业企业745家,至今已成为绍兴市柯桥区印染、化工产业的主要集聚区。滨海工业区河道系由原围涂工程的中心河、环塘河基础上改造而成,共有大小河道105条,全长206km。随着印染、化工、造纸、电镀、皮革等产业向工业区集聚,外来人口大量增加,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大量产生,河道水草滋生蔓延,以及厂区建成后留下的一些断头河、溇浜所形成的水环境治理盲区,均加剧了滨海工业区水环境的恶化。据柯桥区环保部门对工业区河道断面的监测,区内105条河道中,有40条河道的水质为Ⅴ类,18条河道水质为劣Ⅴ类,其他河道水质在Ⅴ类与劣Ⅴ类之间。导致河道水质的主要污染因子为氨氮和COD超标,对水质治理带来很大难度。严重制约了工业区的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对区内水产养殖业也带来了较大冲击。为此,加强工业区河道水环境治理,已成为滨海工业区面临的十分迫切的任务。

2滨海工业区河道水质污染成因分析

导致滨海工业区河道水质污染的原因较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因素:

2.1区域地理位置

滨海工业区地处绍兴市柯桥区北部,总面积100km2,系原马鞍镇及柯桥区围垦区域组成,南北长约20km,东西长约5km;工业区以南为袍江工业区,东有上虞化工园区,西有萧山临江工业区,北临钱塘江,是一个狭长型河口工业区。一方面,滨海工业区东、西、南三面均与工业区相连,其河道水质、水环境互为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地处北部沿海、平原河网下游,绍兴市区和柯桥区的河道下泄涝水经滨海外排钱塘江,区内河道承担着防洪排涝和上游河道污水的双重压力。

2.2河道水质

滨海工业区现有105条河道中,属区级及以上主排河道8条,镇级河道32条,村级河道65条。其中,40条河道的水质为Ⅴ类,18条河道水质为劣Ⅴ类,其他河道水质在Ⅴ类与劣Ⅴ类之间。导致河道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为氨氮和COD超标,且水质中还存在着有机COD和无机COD,对水质治理带来很大难度。

2.3工业区产业结构

滨海工业区产业结构以印染、化工为主,此外,还有电镀、皮革、造纸等企业,区内工业企业日均污水排放量为立方米。目前工业治污的重点是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严格控制排污总量。按照“国际纺织品制造中心、全国绿色印染基地、杭州湾生态科技新城”的构想,今后滨海工业区产业结构将朝着纺织、印染、染料化工、后整理及服饰的产业链发展,传统农业的水稻种植将逐渐减少,而南美白对虾养殖、绿色蔬菜生产将逐渐增加。滨海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将对水环境治理提出更高要求,也对水质提升提出更高标准。

3滨海工业区水环境治理初步探索

3.1河道水环境治理的可行性

从前阶段工业区“三河”治理实践来看,滨海工业区河道水环境治理具有良好的基础与条件。一方面,滨海工业区各级领导高度重视,肯化钱、愿出力、有韧性;另一方面,滨海地区南有浙东引水工程途径本区域,东有良好水质的曹娥江天然水库作活水水源,北有钱塘江可作出水口排入江,且辖区内水网密集,河道四通八达,借鉴外地治水经验,通过调水、活水、清淤、护岸、生物净化、以及工业污水治理、生活污水纳管排放、河道保洁等多种措施,逐渐改善河道水质,修复河道的自然净化功能,从而来提升工业区内河水质。

3.2前阶段水环境治理实践

今年,根据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五水共治”总要求和绍兴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战略,滨海工业区党委、政府积极行动,以治理黑河、臭河、垃圾河“三河”为突破口,组织力量,对全区范围内的105条河道进行梳理,确定12条垃圾河、6条黑臭河,55条环境较差河段作为治理重点,采用人工、机械相结合的方式,分时段,分区域开展河面清垃圾,河岸清违障,河底清淤泥的“三清”治理,对55条环境较差河段进行清垃圾、清违障的两清工作。与此同时,修复倒塌河坎2553m,关停6家禽畜养殖户,封堵排污口21处,修复过河破裂排污管1处,使河道水环境得到较大改观,总体水质由原来的劣Ⅴ类,逐渐恢复到Ⅴ类,有部分达到了Ⅳ类。

4提升滨海工业区内河水环境的对策

针对滨海工业区河道水环境现状,下一步应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实行综合治理:

4.1工业污水治理

目前,滨海工业区企业污水排放,先经企业自身的预处理设备处理后,再纳入排污总管排放。但调查发现,极大部分企业的污水处理池都建在河边上,这样既增加污水渗入河道的机率,也在客观上为个别企业偷漏排提供了方便。更有极个别企业趁机将少量污水通过公路的雨水管道内排入河道,给环保监管带来难度。为此,监管部门应加强源头控制,增加巡查频率,加大执法力度,同时,严控污水排放指标,以此倒逼企业控制产能、促进转型升级。

4.2生活污水治理

目前生活污水主要包括厨房洗涤污水和环卫污水两种。重点是要加快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纳管步伐,提高纳管排放率。同时,也可采用生物净化的方法。对厨房及洗涤污水可用植物净化的方法进行治理,单户或几家联合在厨房排出口建立收集池,种植菖蒲等植物,经净化后再排入河道;环卫污水直接接入污水处理管网,集中处理排放。

4.3农业污染治理

对滨海工业区内河1万多亩对虾养殖废水予以统一收集,集中排放;同时,严格控制农业种植中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一方面,可加强农田测土配方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同时采取生物除虫或灯光除虫等方法;另一方面,可在排水沟口种植茭白、慈姑等植物进行净化,从而减少农业污染对河道水质危害。

4.4内河水环境治理

4.4.1断头河及溇浜改造

由于厂区的建设造成部分断头河及溇滨,成为治理盲区,对水环境的影响极大。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可采用“占补平衡”的方法进行治理,即适当填占废弃断头河及溇滨,在厂区与养殖区之间七三丘的原皋联村地块(面积约———亩)进行补偿,将此地块改造成湿地公园,用于净化由厂矿区内排出的轻度污水,促进工业区内河水质的改善。

4.4.2现有内河水质治理

工程措施治理。工程措施主要分两种:①对工业区部分河道继续开展清淤疏浚,全面清除河道淤积物,进一步提升河道的自然净化功能;②在临曹娥江边的新红旗闸口新建一座大中型翻水站,引曹娥江水入内河,利用翻水站定期进行翻水,尽快河道活水净水,尽快提升滨海工业区内河水质。植物措施治理。根据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院对嘉兴市南湖区河滨治理经验,通过种植聚草(狐尾草)对河道水质治理效果明显,COD平均可下降50%,氨氮平均下降81.9%,总磷平均下均47.3%。为此,借鉴外地经验,可在滨海工业区对虾养殖区域河道内大量种植狐尾草,以净化水质;在工厂集聚区种植钱币草,以减少河道中的氨氮、总磷含量。生物措施治理。在植物治理达到一定效果时,结合生物治理,可进一步提升河道水质,可适当放养鱼虾类或菌类来进一步分解无机氨氮、总磷、COD,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针对工业区内河水质富营养化导致水体透明度过低的实际,可采用在内河兴建人工浮岛、种植仿生人工水草的方法进行治理。可选用竹炭纤维、人工合成纤维等,其作用是人工水草比表面积大,有利于土著微生物附着增殖,形成生物膜,生物膜是土著生物的富集体,对污染物具有更强的生化净化能力。从而提升水体的透明度,进一步改善滨海工业区内河水质。

5结语

第3篇:农业环境治理方法范文

1.1城市垃圾生物处理技术

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方法有很多种,例如堆肥、填埋、焚烧、发电等,垃圾堆肥是利用垃圾中原有的微生物进行自然发酵,这种方法的处理时间比较长,并且处理量比较小;垃圾填埋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并且还会占用大量的土地,同时填埋的垃圾还有可能污染地下水源;而垃圾焚烧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引起二次污染,同时还有可能引起火灾隐患;因此,较好的垃圾处理方法是垃圾发电。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的城市垃圾生物处理技术逐渐被研发出来,这只给技术是先经过筛选,将可以回收的资源进行回收,然后加入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进行厌氧发酵或者好氧发酵,并收集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沼气。充分发酵后的垃圾能当做肥料,用于农业生产中,这种处理方法的处理量,能自动控制发酵过程,并且发酵形成的肥料质量可以得到保证。

1.2污水生物处理技术

污水的处理方法也可以分为化学法、物理法、生物法三种,目前,在进行污水处理时,经常会使用生物法或者生物法与其他方法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污水处理。根据污水处理系统中微生物的状况可以将生物法分成生物膜法、活性污泥法、悬浮细胞法等几种情况,其中活性污泥法在城市污水处理中应用最广泛;而生物膜法的效率是最好的,在一些特殊行业的废水处理中比较常见。

2微生物对环境修复的作用

2.1生物修复

对于污染严重的环境,是不能利用垃圾处理或者废水处理的方法进行修复的,近年来,环境治理的专业人士研究出一种能治理大面积环境污染的技术,也就是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也可以称为生态恢复技术,这种技术是利用处理系统中的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将污染现场的污染物浓度降低、转化、降解,将这些污染物转化为无害化物质或者元素,生物修复技术可以分为环境条件修饰和讲解污染物两种情况,目前,生物修复技术主要用于农田农药污染和石油污染中。

2.2生物杀虫剂

在进行农业生产时,采用化学农药很容易形成污染物富集的现象,而采用生物农药则能有效地避免这种现象出现。目前,生产运用最多的生物农药是由苏云金芽孢杆菌生产的BT生物杀虫剂,这种杀虫剂中含有有毒蛋白质,昆虫吞食后会中毒死亡,同时这种杀虫剂的主体是苏云金芽孢杆菌,不会对环境产生危害。BT生物杀虫剂是一种高效、安全的生物杀虫剂,能有效地防治农作物害虫,同时还能杀灭蚊虫,因此,在进行农业生产时,可以采用生物杀虫剂,从而有效地缓解环境污染的现象,促进环境修复。

3总结

第4篇:农业环境治理方法范文

(一)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环境治理工作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农村环境治理投入较少。虽然近几年来随着资金投入的逐步增加与治理机制的不断完善,农村环境治理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但形势依然严峻,仍然存在如下主要问题。1.生活垃圾乱扔乱放现象严重。在许多农村地区,特别是村寨较为集中的地区,无论房屋周围,还是村寨路边沟旁,普遍存在垃圾乱堆乱放现象。村落大、人口流动多的乡(镇)和村委会所在地,因居住农户多,垃圾问题更为突出。每逢雨季来临,这些垃圾包括死去的牲畜就随沟渠、河流流向下游,导致沟渠及河道堵塞严重、河流污染、影响水质。2.固体垃圾无分类,混和堆积现象普遍。我国许多农村地区,包括乡镇所在地,还未实行垃圾分类,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死的牲畜及家禽、医疗垃圾等混合堆放和焚烧,无任何分类与处理措施,对当地环境及居民生活等造成影响,构成潜在威胁。3.牲畜大小便收集不规范,粪便随意堆放问题突出。据调查,由于长期养成的习俗习惯,牲畜小便任其自流,牲畜粪便则收集起来堆放在农舍及厩圈旁,或是从房后直接排入田地中。因缺少有效的围栏措施,待降雨以及鸡鸭等寻食后,不可避免地导致废液乱流,粪便随处可见,村落街巷臭气熏天,蚊虫多,严重影响村寨环境和公共卫生。4.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突出,导致大河及田地污染严重。据调查了解,绝大多数村寨都只有简易的排污沟渠,存在沟渠小、窄的问题,还有一些地方破损,沟渠里堵满垃圾。每逢雨季,污水和雨水混合排放,溢出沟渠,溢满路面,甚至倒灌进入地势低的农户家中。牲口粪便、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大河,灌溉河边田地,不少田地不可避免地受到污染,富营养化严重。5.污水混合排放现象突出。在一些农村集镇,特别是边远的乡镇所在地,无论是家庭、饭店,还是学校,都未对污水进行分类,使家庭生活污水、饭馆油污、厕所粪便、牲畜粪便等混杂排放,导致城镇排污沟超负荷运行,污水沟时常堵塞。每逢降雨,街道和低洼处淹水严重,人畜粪便到处可见,严重污染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6.农户厕所简陋,环境卫生条件差。基于农户调查以及小组座谈了解到,多数农户家中都有厕所,但受经济等因素制约,多数家庭农户厕所简陋,无便池,随意排放严重,卫生条件差。无厕所的农户家粪便排放更是随意。调查了解到的农户希望建几个公共厕所,解决一些农户的实际问题。

(二)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现状

为了推动农村人居环境的综合治理,原国家环保部和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全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十三五”规划》,《规划》明确指出,到2020年,新增完成环境综合整治的建制村13万个,累计达到全国建制村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建立健全农村环保长效机制,引导、示范和带动全国更多建制村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党的报告提出将“生态宜居”作为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又进一步明确指出,农村人居环境问题,特别是垃圾、污水和厕所,是人居环境的短板,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治理。农村污水处理作为农村综合环境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几年来受到各地的高度重视,得到快速的发展。据住建部统计,我国农村污水处理率2006年仅为1%,2010年为6%,2014年增长到9.98%。2014年,我国有3821个建制镇对生活污水进行了处理,占比达21.7%。其中,浙江、上海、江苏等发达省市的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2015年住建部曾提出“到2020年,30%的村镇人口得到比较完善的公共排水服务,并使中国各重点保护区内的村镇污水污染问题得到全面有效的控制”;“从2010年起,大约用30年时间,在中国90%的村镇建立完善的排水和污水处理的设施与服务体系。”农业农村部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畜禽粪便、秸秆、地膜基本资源化利用的“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任务。据农业农村部相关人士介绍,2019年中央财政投入70亿元支持农村厕所革命。据初步统计,迄今全国80%以上行政村的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有11个省区市通过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整省验收,近30%的农户生活污水得到处理,污水乱排乱放现象明显减少。2018年全国完成农村改厕1000多万户,农村改厕率超过一半,其中六成以上改成了无害化卫生厕所。

二、农村环境治理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一)居住分布散,治理难度大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卫生要求越来越高,太阳能淋浴、水冲厕所、洗涤用水在农村开始普及。农村地区的生活用水量和集中供水率显著提高,农村生活污水越来越多。迄今,我国大约3.2万个乡镇、270万个自然村、近7亿农民居住在农村。由于村寨多、居住分散,农村环境治理难度大,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和深度贫困地区,地方产业尚未形成,农村居民还主要依赖外出务工改善生活,所以农村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主要依赖政府投入,至今仍有近1亿户污水没有得到有效处理,同时农村污水处理设备存在“建得起、用不起”的长期闲置状况[2]。

(二)多以政府主导为主,农户参与度低

农村环境治理项目多以政府投入为主,建设的污水和垃圾处理项目主要采取招投标方式,由具有较高资质的环境设计部门完成规划设计后,交由一定资质的建设单位具体实施。因此,从项目调查、规划设计、实施到运营的整个环节,都是由技术人员从专业角度收集素材,开展环境治理的规划与设计,较少顾及社区村民的意愿和想法。这种规划设计过程从专业角度来说,设计方案科学严谨、逻辑性强,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上,由于社区村民对治理方案不理解,具体举措与当地实际脱节,往往导致治理项目闲置,未起到应有的效果。广大农村居民是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数量最多的主体,是宣传的受众和最根本的执行者、最终受益者。因此,农村居民参与环境治理决策与监督的作用未被充分发掘。

(三)机构不健全,治理主体缺失

迄今,由于面向乡镇基层的环境管理机构还未建立,农村环境治理案件都由县级部门,农村环境监管工作难以有效落地。同时,已实施的农村环境治理项目都采取城市建设项目的管理与运作模式,专业施工、专业监理普遍存在,无形中将项目的受益主体和监管主体———全体村民排斥在外。建设的社区环境治理项目与自己无关,严重挫伤了社区村民参与的积极性。

(四)体系不顺,制度建设有待加强

农村环境污染涉及面广,污染点环境影响不确定性大,污染治理与管理不能套用城市的“谁污染,谁治理”的固定源管理模式。农村环境治理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行业的综合项目,需要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农林、文化旅游等部门积极参与和密切配合。然而,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地方的治理工作尽管建立了生态环境部门主导、其他多部门参与的工作机制,但实际工作中则变为由生态环境部门单一主导和实施,其他部门“人在心不在,出人不出力”的现象。

(五)乡镇环卫人员待遇低、积极性不高

据调查了解,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政府用于公共事业支出的经费,如生活垃圾收集与处理费用极为有限。在乡镇所在地,地方政府亦只能力所能及地筹集部分资金,购置必要的垃圾清运工具,聘请人员清运垃圾,无力考虑全乡镇农村地区的环境治理问题。每逢集市和春节,垃圾成倍增长,更加重了乡镇垃圾清运人员的负担。由于缺乏投入和低廉的工资以及恶劣的工作环境,无人愿意从事垃圾清运工作,部分地区只得聘请一些老人,勉强维持运营。

三、农村传统资源利用及居民参与环境治理的意愿

(一)农村居民传统的资源利用与处理方式

1.牲畜粪便收集与利用。据调查,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许多农户包括一些专业养殖户都有收集牲畜粪便的习惯。农户一般将牲畜粪便收集堆放在一起,待种植农作物时作为基肥使用;个别农户还将一些作物秸秆与粪便放置在一起,浇灌牲畜废液,腐烂发酵后作为基肥使用。2.作物秸秆氨化利用。部分专业养殖户修建了专门的氨化池,将玉米秸秆氨化处理后喂养肉牛,不但大大降低了牲畜喂养成本,而且将作物剩余物变废为宝,减少了作物秸秆焚烧对环境的污染。3.生活垃圾收集与处理。通过走访农户调查看到,部分农户用废弃的塑料编织袋装载垃圾,然后再统一运到垃圾场处理。当地政府还专门成立了环卫队清运和处理垃圾。这些都说明该村农户环保意识较高,保护环境积极性较强,改变环境的意识较为强烈。

(二)农村居民治理农村环境的意愿

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绝大多数农户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改变,大多数村民都意识到村寨环境改善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他们对村落环境整治愿望非常强烈。部分村寨亦在探索村寨环境治理,进行了一些尝试。例如,在云南普者黑风景区周边社区,部分村寨成立垃圾清运小组,将村寨垃圾集中到村寨外1km处集中处理;部分小学在上级部门支持下,修建了专门的垃圾焚烧炉,焚烧学校垃圾,减少了垃圾收集及清运问题;一些专业养殖户,修建了专门的废液收集池,将牲畜的大小便分开,大便晾干后出售给葡萄或玉米种植户作为肥料,废液则作为农家肥使用在作物上。作为交换条件,这些专业种植户需要将作物秸秆送给养殖户,用于饲养肉牛。这些作法都为农村环境治理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促进作用,非常值得借鉴和推广应用。

四、农村环境治理途径

(一)参与式理念运用于环境治理的全过程

农村环境治理不只是政府的事情,更是村民自己的事,最终会令村民自己受益,因此,农村环境治理应该有村民参与决策,从项目选择、立项、实施、管理等过程都需要村民的积极参与。政府倾听村民的意见,让村民感觉到是自己为自己办事,村民就有了一份责任感。同时,由于涉及面大,政府投入资金有限,且根据多年来我国扶贫项目的经验,在项目资金投入安排上,需要村民自己在劳动力或资金上有一定的投入,否则,就可能养成“等、靠、要”的思想[3]。要做到这些,需要环境保护治理部门转变思想观念,在从项目设计到实施监管的全过程中,引入社区参与理念,尤为关键。参与式农村环境治理项目规划需要在项目人员和外部专家的协助下,采用自下而上和上下结合的调查方法,让村民充分表达自己的愿望、总结与分享他们在村落环境污染控制中面临的困难、存在的问题和需求,进而发现和有针对性地提出能够解决这些困难与问题的措施[4]。当地村民应参与规划活动的全过程,包括重新认识他们的居住环境和资源禀赋,识别制约社区治理的因素并寻找机遇,以及充分参与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决策。所有农村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的提出与规划实施,必须要在广泛听取村民意愿的基础上,通过召开村民大会、村民讨论、张榜公示等程序,方可上报上级部门审批和编写实施方案。通过让村民参与规划设计的全过程,项目规划不仅能反映当地村民的意愿,照顾村民的利益,还可以激发村民的强烈责任感,吸引其主动参与项目并为之发挥作用,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项目实施的成功率[5]。

(二)建立健全面向农村的环境治理管理体系

1)根据各地实际,探索成立由乡(镇)政府、村委会、村代表等参加的农村环境治理管理机构。2)探索建立由农户、个体商铺缴费,政府补助等多方参与的农村环境治理收费制度。3)根据各地实际,以乡镇为单位进行合理规划,建立统一的污水收集网络。4)探索在乡镇建立多形式的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系统。5)探索建立适合我国乡镇及农村地区的垃圾和污水收集与处理管理的竞标制度和奖惩管理制度。

(三)制定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管理制度

农村环境治理追求的理想目标是政府与村民之间达成环境治理自治和善治状态,两者共同参与环境治理全过程,彼此信任,互担责任,共享资源,共同受益,建议如下:1)制定符合本村实际的农村环境治理“村规明约”。基于当地村民的习俗习惯和已有的村规民约,根据村环境治理和保护的需要,制定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环境保护公约,并召开村民大会通过执行。2)成立村环境督察兴趣小组。建议以村为单位,组织对改善村落环境积极性较高,愿意为村落环境治理发挥余热的离退休老干部、老党员、能人,对农村环境治理项目的实施和村环境卫生进行督察和监管。3)成立村工程建设招标小组。为了让村民参与环境治理的全过程,提高他们的管理与对外交流能力,需要项目放权,由他们自己做主、自己决策。4)在农村环境治理项目实施的同时,利用电视媒体、召开村民大会、剖析典型案例等方式开展环境保护与治理相关政策与法规教育、环境污染警示教育。多途径提高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让全体村民积极参与到环境治理与保护中,落实到日常生产与生活中,让人人都成为环境保护的维护者和建设者[6]。

[参考文献]

[1]吕建华,林琪.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构念特征及路径[J].环境保护,2019(9):42-46.

[2]陈颖,吴娜伟,董旭辉,等.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的重点与难点解析:《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解读[J].环境保护,2019,47(1):10-13.

[3]赖庆奎,岳彩荣,胥辉.云南金平分水岭部级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实践[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1.

第5篇:农业环境治理方法范文

对于不同的环境污染问题和不同的环境污染类型,有不同的处理方法,总的来说,可以分为化学法、物理法、生物法等三大类,在进行处理污染物时,可以单独使用某种方法,也能几种方法结合使用。由于化学法和物理法的投资比较大、成本比较高,并且存在二次污染的现象,因此,常使用生物法进行处理。生物法是指利用系统中的生物,尤其是微生物,来转化、降解污染物,达到污染物处理的目的,生物法具有污染物处理速度快、效率高、消耗低、成本低、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在环境处理中有十分广泛的应用。

1.1城市垃圾生物处理技术

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方法有很多种,例如堆肥、填埋、焚烧、发电等,垃圾堆肥是利用垃圾中原有的微生物进行自然发酵,这种方法的处理时间比较长,并且处理量比较小;垃圾填埋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并且还会占用大量的土地,同时填埋的垃圾还有可能污染地下水源;而垃圾焚烧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引起二次污染,同时还有可能引起火灾隐患;因此,较好的垃圾处理方法是垃圾发电。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的城市垃圾生物处理技术逐渐被研发出来,这只给技术是先经过筛选,将可以回收的资源进行回收,然后加入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进行厌氧发酵或者好氧发酵,并收集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沼气。充分发酵后的垃圾能当做肥料,用于农业生产中,这种处理方法的处理量,能自动控制发酵过程,并且发酵形成的肥料质量可以得到保证。

1.2污水生物处理技术

污水的处理方法也可以分为化学法、物理法、生物法三种,目前,在进行污水处理时,经常会使用生物法或者生物法与其他方法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污水处理。根据污水处理系统中微生物的状况可以将生物法分成生物膜法、活性污泥法、悬浮细胞法等几种情况,其中活性污泥法在城市污水处理中应用最广泛;而生物膜法的效率是最好的,在一些特殊行业的废水处理中比较常见。

2微生物对环境修复的作用

2.1生物修复

对于污染严重的环境,是不能利用垃圾处理或者废水处理的方法进行修复的,近年来,环境治理的专业人士研究出一种能治理大面积环境污染的技术,也就是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也可以称为生态恢复技术,这种技术是利用处理系统中的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将污染现场的污染物浓度降低、转化、降解,将这些污染物转化为无害化物质或者元素,生物修复技术可以分为环境条件修饰和讲解污染物两种情况,目前,生物修复技术主要用于农田农药污染和石油污染中。

2.2生物杀虫剂

在进行农业生产时,采用化学农药很容易形成污染物富集的现象,而采用生物农药则能有效地避免这种现象出现。目前,生产运用最多的生物农药是由苏云金芽孢杆菌生产的BT生物杀虫剂,这种杀虫剂中含有有毒蛋白质,昆虫吞食后会中毒死亡,同时这种杀虫剂的主体是苏云金芽孢杆菌,不会对环境产生危害。BT生物杀虫剂是一种高效、安全的生物杀虫剂,能有效地防治农作物害虫,同时还能杀灭蚊虫,因此,在进行农业生产时,可以采用生物杀虫剂,从而有效地缓解环境污染的现象,促进环境修复。

3总结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