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农业教育课程范文

农业教育课程全文(5篇)

农业教育课程

第1篇:农业教育课程范文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网上交易;平台建设

一、研究背景

“十三五”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明显加快,成果转化和推广不断加强,农业科技已成为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现代化建设也到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新阶段,必须进一步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农业科技领域的丰硕成果,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科技资源。然而,科技成果不能有效转化为生产服务,不仅是科技资源的浪费,而且阻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面向现代农业生产、现代农民生活和新农村建设的供给侧改革大局,有必要打造一个全方位、精准化的农业科技成果和服务交易平台,以信息化为手段,立足“三农”发展新要求,按照市场机制,对各类社会资源进行整合与调配。通过打造农业科技成果和服务交易平台,建立起创新创业结合、线上线下结合、需求与供给结合的高效信息运转体系,提供农业投入品、农产品交易服务、成果查询与交易、科技金融以及创业辅导等服务。

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与制约因素

(一)转化现状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周期长、区域性差异大、产业差异大、风险高等特点,因此相对于其他产业而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转化效益不高,科技成果对于现代农业产业化的支撑作用还不够显著。具体分析发现,成果转化率低是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普遍存在的问题。据统计,我国农业成果转化率为30%~40%,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20%,能够得到大面积、跨地区推广的仅有15%左右[1]。另外,成果转化渠道单一也是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普遍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以产学研合作为主,只有部分农业企业通过科研院所科技服务部门和地方政府等机构中转对接,信息资源不精准,对接存在重复、缺位、错位等情况。大部分农业生产经营者缺乏与成果开发者直线对接的机会,成果拥有者也苦于找不到合适的主体进行试验、转化。

(二)制约因素

一是成果推广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现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体系受政府干预较多,是自上而下的一种行为,以政府的宏观规划目标及增产为主要目的。市场需要以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农户、农业企业的需求为中心。二是成果持有方和企业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平台,服务内容与需求之间存在差距,科技成果转化交易过程中信息不对称、服务不到位。当前农业科技服务侧重于从产业链着手,实施农资供应、品种推广、病虫害防治等产前、产中服务。而现代农业所需的农产品保鲜、物流、营销以及金融、保险、信息等服务缺乏。很多科教单位守着科研成果无处转化,而农业生产企业缺乏关键技术。三是成果转化支撑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国成果转化多数靠政府项目合同维系,缺乏针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创新与市场之间脱节,缺乏社会资本的引入;市场监管力度较弱,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尚且不够;缺乏科学管理、客观公正的农业科技成果评价评估机制[2]。四是成果转化受众主体素质不高。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以中老年人为主,高中以下文化程度超过50%,而占农民工总量60%以上的新生代农民工不愿意回乡务农。拥有技术技能的农民不到5%,而发达国家接受农业教育或培养的农业生产人员达50%[3]。五是农业信息化程度低。农业与信息化融合程度较低,农业数据库开发、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应用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远程诊断、视频培训、线上等信息化手段没有有效应用到农业生产中。要想改变现有成果形式和供给方式,让躺在实验室的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科技生产力,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驱动力和科技支撑,亟待建设一个功能完善的农业科技成果与服务交易平台。积极开展国内外实用、可转化交易的农业科技成果的征集、梳理和工作;为入选的科技成果提供评价、评估等服务;促成供需双方的成果交易;成果熟化推广过程中,为农业生产提供人才、技术、金融等服务支撑。

三、农业科技成果与服务交易平台的建设思路

(一)总体思路

农业科技成果与服务交易平台(以下简称交易平台)作为农业科技产业化的中介组织,搭建起农业科教单位、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业服务企业之间平等对接的桥梁,畅通成果流通渠道,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推动资源整合、成果转化,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农民增收。

(二)建设目标

中介服务是科技与应用、生产与消费不可缺少的纽带,是农业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助推剂,而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和关键。通过打造农业服务交易平台,建立起创新创业结合、线上线下结合、需求与供给结合的高效信息运转体系,为农业科教单位的成果持有者和农技推广单位、企业的成果转化者提供成果信息、咨询、评价评估、展示和交易等全方位的服务平台,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成果、专家、人才、金融、产品和创业辅导等信息服务。

(三)重点开发内容

交易平台分为农业科技成果、农业科技服务、农产品、农资4个子平台。1.农业科技成果子平台农业科技成果子平台分为成果管理、成果评估、成果交易、成果需求等模块,提供成果转化交易过程中的一系列支持和服务。其中,成果管理模块,即农业科技成果数据库,按照产业、成果拥有单位进行分类,上传农业科技新成果信息,包括成果简介、联系方式、应用方向、成熟程度等,为成果评估和交易提供基础数据。成果评估模块,对成果市场价值和产业化前景进行客观评价、评估,并形成评估简报。成果交易模块,为交易双方提供交易中介服务,包括交易前信息交互和交易后的仲裁,维护市场规范。成果需求模块,则是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实际生产经营中出现的难题,也可提出产学研合作需求。通过认真评估和筛选科技成果,提高成果转化率;通过分析成果转化数据和用户需求,引导成果供给方提供市场需要的有效成果。同时,通过科技超市平台举办成果活动,加强线上线下交流,促进成果转化。2.农业科技服务子平台农业科技服务子平台提供专家服务、机构服务、人才服务、政策资讯、科技金融和创业咨询等全方位农业科技服务。其中,专家服务模块分为省级专家和乡土专家两类,按统一格式上传、专家信息,可按产业领域和工作单位检索。机构服务模块分为科教单位、农业生产企业、农业服务企业三类,各企事业单位信息、主营业务和优势资源,具备技术、技术交易功能。人才服务模块可招聘信息,分为用人单位、中介机构和求职者三类使用对象,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业人才缺乏的难题,提供人才培训和职业资格认定服务。政策资讯模块各层级农业有关政策、科技资讯和相关专业文献,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可进行交易。科技金融模块,投融资机构投融资信息,科教单位和生产经营主体投融资需求。创业咨询针对创业者提供专家、技术、人才、政策、金融和孵化等一系列服务,创业者享有一定优惠政策和优先权。通过搭建服务交易平台,提高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的服务质量,同时了解企业、市场的需求,有利于农业科技与市场的衔接。3.农产品子平台农业生产企业农产品信息,包括产量和价格,平台将分析数据形成阶段数据报表,为农业生产提供参考。大宗采购订单可通过平台完成。4.农资产品子平台农资生产企业农资产品和服务信息,农业生产企业农资产品和生产需求。大宗采购订单可通过平台完成。

四、农业科技成果与服务交易平台的运行措施

(一)运行机制

按照公益性与经营性相结合的原则,以“共建共享”为准则,“整合资源、专业服务”为目标,发展平台经济,以需求为导向,提升服务水平。信息技术是手段,不是目的,平台以为各级、各类农业科教单位、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业服务企业提供服务为目的,整合各方资源和信息。根据发展阶段和大环境,做到适时、适度、适用,注重公益服务和市场经营相结合,为政府各项政策决定提供参考。

(二)运行措施

1.政策积极争取政府关于农业信息平台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有实力的科教单位、农业服务机构入驻平台,探索农业科技成果登记、技术合同认定、科技项目立项参考等功能。2.资金交易平台开发阶段和运营初期,争取政府项目作为支撑。平台运营稳定后,通过收取一定的信息服务费和交易提成,维持平台运营。3.人才探索成果交易经纪人培养和队伍建设,通过执业资格认证、相关培训、高级研讨等措施规范交易经纪人队伍,建立成果交易评估专家库[4]。

参考文献:

[1]周苏娅.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动力机制及路径选择[J].学术交流,2015(4):145-149.

[2]胡希平.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J].现代经济信息,2016(21):65.

[3]蔡金华,吉沐祥,温小林.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5(20):288-289.

第2篇:农业教育课程范文

关键词: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应用型;教学

设施农业是在环境相对可控的条件下,采用工程技术手段,进行高效生产的现代农业,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朝阳产业”。但我国设施农业与荷兰、日本、以色列等设施农业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如标准化程度低、环境调控能力差、技能型人才缺乏等等[1]。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简称设施专业)则是应社会需求而生的新兴专业。设施专业所涵盖的学科有很多,其中最为重要的几个学科是农业、环境、计算机、工程等,这几个学科相互融合形成了新的学科——设施专业。从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高校规模的扩大以及学生的扩招虽带来高等教育的繁荣景象,但跨越式的发展也带来了许多不足及潜在问题,如很多高校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学生毕业后实践操作能力弱,“眼高手低”现象十分严重[2-5]。因此,在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的背景下,如何培养设施专业应用型人才,提高人才质量,与时俱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是设施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

一应用型改革背景下设施专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一)师资力量薄弱,“后备军”不足

对于设施专业而言,师资力量太薄弱。一方面表现为教师的数量,设施专业主力教师大多是具有二三十多年实践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且他们都是从其他相关专业转型而来。而设施专业是一门新兴学科,从事该专业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后备力量”严重不足。另一方面表现为教师的水平,大多数青年教师从事的均是相近专业的研究,且主要来自学术研究型高校,缺乏相关实践经验,转型为应用型教师还需较长时间。

(二)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符,易导致脱节

2014年,国家开始推动地方高校由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型发展,其关键就是明确办学定位、凝练办学特色、转变办学方式,转变体制机制,深化校企合作[6]。虽然高校都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但一直在“点”上探索,在专业设置标准、课程开发、教材建设等方面均未与企业进行深层次合作,难以满足行业和企业需求。对于设施专业,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专业课程设置标准,如果参照园艺、农学、园林等专业的课程设置,难以达到预期目的,且易与行业需求脱节[1]。不同性质的高校对设施专业的课程设置各有侧重,如农业院校栽培类课程较多,工程院校工程类课程比重较大等。此外,在对全国开设设施专业的33所高校的调查中发现,设施专业课程分类包括工程基础、设施工程、设施环境、计算机应用、农艺基础、植物栽培、植物保护、遗传育种、园区规划及采后营销等多方面,所开设的专业课程更是“花样繁多”,很多课程之间存在涵盖、交叉和重复,有的课程甚至偏离企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高校如不注重专业课程设置,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专业课程设置过多,学生虽然学习了不少知识,但是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易导致脱节。

(三)企业合作动力不足

企业的目标是利益的最大化,它急需新型、开创性的技术来带动自身的发展。而目前高校正处于应用转型期,所做的研究以及相关技术大多属于学术型,不能与企业对接,亦不能满足企业需求。首先,与校方合作的大多数企业,其目的是为了追求短期效益,获取廉价劳动力,合作形式过于表面化,并没有真正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从长远角度思考,不利于企业和高校内在发展的动力需要。其次,受传统观念影响,企业把校企合作仅仅当成是使用人才的途径,而并未关注人才培养的过程,亦未认识到履行教育的共同责任[6]。因此,在校企合作上,企业常处于消极状态,合作动力不足。

二应用型改革背景下设施专业教学改革对策建议

(一)重视青年教师培养,加强创新队伍建设

在教学改革中,教师的影响最大,占主导地位。教师的知识水平、知识储备、教育观念、创新素质等都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教学改革最终目的的实现[7]。因此,高校应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和锻炼,建立具备创新素质的高质量的教师团队。1.鼓励青年教师提高自身学术、学位水平高校应鼓励青年教师积极提高自身学术水平,选派青年教师参加高水平的师资进修班及设施专业相关研讨会,及时掌握本学科最新研究动态,以更新、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为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提供机会和资助,并为其出国进修、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创造条件。2.院校之间应建立合作关系,增进学术交流与其他院校应多多沟通交流,相互促进学习,进而开展科研工作。3.校企双方共建交流机制建立高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双向交流的流动机制。高校可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技术革新及设备改造等项目,提升实践操作及科研水平。同时企业也可选派技术骨干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承担实践教学任务,与教师共同开发实践教学课程内容,指导学生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二)转变办学理念,合理调整专业知识结构

高校应转变理念,朝着应用型、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对于设施专业,因其具有独特的专业特征,是与园艺、农学、园林不同的综合性新专业。因此,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同时,应把专业知识结构与岗位职业标准对接,将学校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等方面相结合,使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符合行业、企业岗位需求,将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落到实处。而专业知识结构应该以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以及方向限选课程的形式体现,而核心专业课程是设施专业特征的体现,是各个高校设施专业都应该设置的课程,以此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才能使其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1]。转变办学理念,合理调整专业知识结构,带来的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高校培养出来的将不再是“眼高手低”缺乏职业适应能力的毕业生,而是具备牢固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充分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三)强化校企合作,重视区域融合

强化校企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高校可与合作企业共同建设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为学生营造实践教学环境[6]。学生参与了企业生产流程,有针对性的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职业技术教育,承担了企业的生产任务,从而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从教学到生产,从学校到企业的转换。而企业的竞争在于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在强化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无疑是通过产-学-研人才培养平台,使企业利益扩大化,实现校企共建、资源共享、利益双赢的育人新模式。与此同时,高校教学改革的创新,必须重视地方区域特色发展[7],从地域特点、优势、传统和区位等因素出发,制定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形成独特的办学风格,树立特色品牌和专业,主动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要,以此强化高校与区域的相互沟通,相互作用。

三小结

总之,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一要更新观念,二要创新体制。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只有立足行业,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标准,才能真正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创新型设施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久兴,贺桂欣,宋士清,等.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分析[J].河北: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4.28(1):52-47.

[2]秦勇,姜秀梅.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安徽:安徽农学通报,2013,19(Z1):136-137+139.

[3]曹慧,张保仁,李媛媛,等.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与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4):198-199

[4]高洪波,张广华,吴晓蕾,等.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河北: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7,9(4):112-115.

[5]李建明,邹志荣,屈锋敏,等.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2004(4):45-47.

[6]崔民日,周治勇.地方本科高校地方本科高校、企业、政府产教融合对策研究——以协同创新为视角[J].贵州: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15(4):118-123.

[7]胡杨,宋伟.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地方高校教学的改革与发展[J].教育管理.2015.3:227.

第3篇:农业教育课程范文

一、素材新颖、贴近实际

该书研究过程中,使用的素材内容极其新颖,具有较强的话题性和时代性,通过精心选择研究案例、论述素材,并对英语教学方法及策略进行详细、系统化分析,有助于深化读者对全书论述内容的研究与认知。在国际农业交流背景下,英语教学管理与课程实施主要面临以下问题:首先,在当前英语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人的英语基础相对薄弱、语言应用表达能力相对不足,加上缺少主动学习、积极分享的良好心态,影响了英语教学的实际成效。目前多数英语教学简单停留考试分数、等级测试等阶段,学生缺少良好的实践空间与应用途径,直接影响了学生对英语学习内容的理解与应用。其次,当前英语教育存在内容单一、教学方法不佳等现实问题。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由于对智慧系统应用不足,加上对学生学习情况缺乏有效关注,直接影响了英语教学体系的及时更新与实时完善。当前多数学校英语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仍然以英语词汇、语法知识及写作技巧教育为主,英语教学模式未能实现从内容到形态的全面创新。虽然当前多数学校都积极利用MOOC、微课和超星开放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英语学习内容,学生可以借助智慧媒介获取大量、优质的免费学习资源。此外,当前英语教学与其他学科、专业设置之间未能实现深度融合和有效协同,多数英语课程缺乏地域化、特色化和内涵化的有效表达,直接影响了学生对英语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认知。在英语课堂教学时,偏向基础知识教育,英语课堂知识面相对单一,影响了学生的理解与认识。同时,在英语课堂架构设置上,忽略了英语学科与专业特色、教学目标的一体化融合,影响了教学成效。最后,在当前开展英语教学过程中,未能系统、全面考虑英语课程的有效衔接,造成了教学内容重复或者教学断层等现实问题。在英语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应用时,缺乏及时有效更新,未能结合英语学科的最新发展趋势,英语教学内容缺乏有效更新,尤其未能合理、精选有深度、生动反映前沿的英语知识信息,直接影响了学生英语知识素养的有效培养。

二、论述科学,重点突出

该书综合采用情境教学法、交际教学法和任务教学法等多个具体角度综合探索做好英语教学的具体策略及方法,通过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融合的研究方法,实现了对英语教学创新的合理论述。依托本书观点,随着国际农业交流不断深化,开展英语教学与课程改革进程中,需要重点满足以下要求:第一,要整合育人资源,凝聚英语教学的最大合力。在新的国际农业交流环境下,为推动英语教学与课程管理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全面整合各类英语教学资源,打造英语精品课程,通过构建内涵育人、文化育人体系,全面提升英语教学质量。要充分发挥英语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进程中的多元优势,通过将精神引导、语言应用习惯教育综合融入英语教学的全过程,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实用技能和综合素养,形成符合当前国际农业交流特色的综合育人体系。推进英语教学管理与课程改革是一项创新性、创造性活动,通过打破英语教学常规,正确把握英语教学的内容导向与目标导向,积极推进全新教学模式,全面应对英语教学管理与课程改革的创新诉求。第二,要加强与国际农业最新知识的学习交流。通过构建常态更新、持续创新的英语教学体系,完善反映国际农业交流内容的英语实践课堂来检验、升华教学,推动英语教学回归应用实践。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国际农业知识的交流与学习,加深学生对跨文化语境下农业信息的了解与认知程度,真正把握英语教学管理与课程改革的本质与重点。要充分发挥英语课堂的应用优势,合理渗透英语交流与表达的内在要求,通过将英语教学的内在要求分解、融入到各个教学环节,实现英语知识传递与英语实践表达、综合素养的多元育人目标。第三,要重视动态收集、实时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通过发挥智慧平台的应用优势,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实际状况进行科学、完整分析,制定包含教学应用、课堂表现和学习创造性等多种内容在内的教学建议。通过利用智慧平台对英语教学的知识点进行动态、形象展示,激发学生参与英语课堂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英语思维和核心素养。要综合国际农业交流日益深化的时代环境,围绕英语课程的科学性、层次性要求,积极推动英语教学体系不断完善、持续创新。要充分发挥英语课堂的载体优势,深度解析英语教学的内在规律,通过对英语课堂的内容结构进行优化,进一步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英语思维和英语知识,并充分利用英语课堂载体来夯实教学基础。通过发挥英语课程的载体优势,培养学生形成必要的英语学习兴趣,使学生将英语教学内容和实践要求合理融入到个人语言应用与表达体系之中。通过完善师生沟通、交流体系,及时发现学生培养问题,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聚焦创新,实用性强

第4篇:农业教育课程范文

关键词:成果导向教育;农业生态学;教学改革

目前我国社会经济正处于新常态发展时期,产业结构也处于不断调整阶段,因此对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但是,我国高校教育模式普遍强调理论教学,缺乏对学生掌握未来所需知识和技能的集约化教育。这种教育方式导致学生缺乏运用理论知识的实践能力,缺乏对自身未来能力和素养的清晰认识,这与新时展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背道而驰。因此,如何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教育体系已成为当今高等教育模式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2016年,教育部提出了对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建议,以促进地方高校培养社会应用迫切需要的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1]。在转型过程中,课程改革是基础和保证。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BE)的培养理念是以最终学习目标为起点,反向设计课程和教学计划,强调了学生在受教育后获得的技能和能力[2]。OBE教育理念涵盖以下方面内容:学习内容、预期结果、教学策略以及学生评估,注重以学生为导向的合作学习,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作为关键目标,并强调学生在接受相关教育教学后所获得的主要技能和特长。OBE教育理念符合社会对实践和实践型人才的需求,并在整个教育界得到普遍认可。这种教育理念目前已发展成欧美主要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模式。自21世纪初以来,我国教育工作者对OBE教育模式进行了许多尝试,弥补了我国传统教育的不足。它已经在我国大学教育中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成果,但目前主要集中在工程领域[3-7]。农业生态学课程是将理论、实践和应用相结合的系统专业知识。它具有明显的专业特征,很难复制其他课程的经验[8]。因此,探索农业生态学课程的OBE教育理念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农业生态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农业生态学课程是研究农业生物组分与其环境组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学[9]。农业生态学课程的研究对象是农业生态系统,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生态系统的组分结构和基本功能、农业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与生物组分结构之间的关系、农业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农业资源的输入和效益输出、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控制、农业生态系统产生和发展的主要轨迹、生态农业主要模式与技术体系等[10]。该课程是农林高等学校农学、农艺教育、植物保护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的基本原理是植物营养学、作物栽培学等相关课程教育教学的理论基础。农业生态学也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基本原理和规律对于优化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开发农业资源、建设生态农业、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当前农业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形势下,利用农业生态学课程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来指导和管理农业生产,树立国民生态保护意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这门课程在大学中通常未得到足够重视,课时偏少,且大多数为理论课;实践课程主要是实验课程,实习偏少。该课程有很多教学内容和很多信息。课程的教学目标还不完善,只注重理论研究,但忽视了实践认知与理论学习的有效结合。在新时期,它已经不能满足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过渡的需要。传统的教学过程只注重教科书知识的学习,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使课堂气氛无聊乏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农业生态学》教科书内容侧重于农业生态学理论的认知,例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组分、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等,但如何利用农业生态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却很少涉及。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也主要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教学效果较差。对学生而言,只能被动接受理论教学,缺乏主动积极思考问题的意识,更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态问题。此外,课程的考核方法仍采用闭卷考试形式,考题大多为客观题。主观题主要是基于课程内容的基本原理和规则以及具体内容和实施步骤,很少有让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题型。为适应培养高素质农科类创新人才的需要,笔者以OBE教育理念作为研究基础,进行课程改革,整合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实践以成果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

2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2.1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根本,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举办师生专题研讨班,听取专家、师生的意见。对相关专业公司进行调查,并征求他们对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建议。根据相关意见和建议,结合教学实践,农业生态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熟练掌握农业生态系统调控理论和生态农业模式构建方法,注重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以目标(成果)为导向,逆向设计教学内容

农业生态学课程具有教学内容纷繁复杂、部分章节理论性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特点,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难度较大。为此,笔者探讨了农业生态学课程章节内容之间的关系,以生态农业模式建设为教学主线,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分步骤、分层次推进教学;通过专题报告、论文等形式,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学会解决实际问题,最终培养自己的创新实践能力。2.2.1在建设生态农业模式的基础上,细化整合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处理,形成学习成果。根据生态农业模式的构建过程,将农业生态系统教学内容概括为组分、结构、功能、调控。在此基础上,将农业生态学的教学内容划分为4个模块,并对每个模块的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使学生了解农业生物学与环境、农业有机体之间的结构与功能关系。明确这些基本模块在生态农业模式建设中的作用以及如何进行调控。基于OBE教学理念,通过阶段性教学,让学生完成自己的模块化学习,包括课堂陈述活动、案例分析、应用实践论文等。2.2.2以模块化学习过程和成果为基础,以生态农业模式建设为主线,实现生态农业的学习目标。根据农业生态系统的组织层次,生态农业模型可分为区域景观格局模型、生物多样性利用模型和生态系统循环模型。例如,在由能量和物质流连接的农业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是确保能量和物质流的顺畅流动以及物质的循环利用。在农业景观区,最重要的是协调不同类型农业生系统之间的关系,构建生态功能的整体布局。根据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特点,通过区域分组,让学生选择自己熟悉地区的生态特色进行学习,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在调查、评价、利用设计等模块培训的基础上,在此环节进行数据查询、设计和方案实施,实现生态农业规划设计目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2.2.3深入了解农业生态建设过程,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针对水土流失减缓模式等农业生态建设过程中的不同环节,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因地制宜找出相应措施,引入生态学、水土保持、景观设计等学科内容,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学生在学习丘陵地区小流域时,引导学生结合自然地理、水土保持、土壤学、生态学、景观设计等进行综合分析设计,达到山区和丘陵地区水土保持的目标,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2.3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3.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OBE教育理念强调学习者在获取知识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在农业生态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中更加注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和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基于OBE教育理念,让学生明确农业生态学教学的总体目标、阶段目标以及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开展阶段性教学,让学生逐渐完成自己的模块化成果。学生需要在课前完成预习和资料收集,课堂参与教学,课后分析总结,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师也应改变填鸭式课堂教学的做法,通过引入问题、讨论、翻转课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2.3.2运用直观案例学习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案例教学模式能够使抽象的知识理论形象化、具体化,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对实践的理解和认知。具体步骤如下:首先,在学生准备阶段,学生根据课堂任务收集典型案例和相关资料,并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其次,在展示和讨论阶段,学生展示自己的案例并进行集体讨论;最后,在总结阶段,教师和学生总结并讨论评估案例的内容。通过案例教学,内化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2.3.3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创新能力。根据教学相关内容,引导学生从专业角度开展社会实践调查,收集资料,通过小课程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比如,病虫害防治生态农业模式针对江西省双季稻生产,学生调查双季稻产区主要病虫害种类和病害发生规律,提出切实可行的有害生物生态防治建议。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实践能力明显增强,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2.3.4建立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突出成果导向作用。OBE教育理念所取得的教学成果主要是学生在学习后所取得的预期结果,主要包括阶段性学习成果和整体性学习成果。在评价成果时,既要检验学习效果,又要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考核,且突出实际应用性。通过农业生物学与环境的关系、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农业生态系统调控、农业生态工程与生态农业建设等模块化教学,学生形成各种模块化的教学成果;通过课题研究小组选定的各类生态区实习,完成区域生态环境调查和评价、生态模型的构建等任务。通过以上步骤,最终完成课程学习任务。具体考核方式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平时成绩所占比例可提高到30%~40%,具体可采用小组讨论、PPT陈述、实验、专题研究报告、论文等形式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期末考试成绩所占的比例降至60%。在试卷题型设置过程中,调整主客观题比例,按照OBE教学理念,强化主观题比例,更加注重开放性、应用性问题的设置。通过推行过程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力求更加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能力。

3结语

第5篇:农业教育课程范文

(一)农业高等院校创业教育课程的目标与定位

在新形势下,我们认为,农业高等院校应树立构建认知、情感、操作、实践四位一体的课程观,努力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并扎实掌握农业专业理论与知识的高素质综合性创新性人才。创业教育应该做到普及性与精英性相结合,即使全体学生树立基本的创业意识,掌握基本的创业知识与能力,又使其中综合素质高、创新创业意愿强烈,有较高创业潜质的同学得到进一步的系统精细化的培养与指导。特别是要紧密结合实践,使学生走出从纸上谈兵的初级阶段,真正能够经历创业实践,进一步对这批学生进行淘汰选拔,从而建立全方位、分层次、高度融合性的课程及教育体系。

1.创业意识的树立。创业意识是指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创业者起动力作用的个性意识倾向,它包括创业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要素,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和能动性,是创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从事创业活动的强大内驱动力。创业教育要充分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使创业意识得到进一步升华,进而把创业与人生理想结合起来,形成具有强烈创业色彩的人生观。再进而把个人发生与社会义务感、社会责任感、社会使命感有机地溶合在一起,把创业目标视为奋斗目标。最终使当代大学生拥有强烈的“愿意创业、渴望创业”的内在创业意识和心理需求,从根本上转变大学生原有的生存观念,将创业作为有效选择和社会的主流文化之一来看待。

2.创业心理品质。应以大学生关心的创业问题为起点,开发出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切合大学生实际的创业心理教育课程体系。建立一种切实可行的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创新机制,积极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帮助大学生化解创业困惑,改进落后的认知模式,培养创业自信人格,为其创业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心理教育应成为促进创业教育的切入点。因此,应该在增强学生创业成就动机,养成创业自信人格,提升自我创造力,磨砺意志力提高逆商上下功夫。

3.提高创业能力。创业教育应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为落脚点。由于中国应试教育体制的延续与影响,造成了我国学生普遍存在学历、考试成绩与实际能力上的较大差距与鸿沟,尤其这种实践性极强的创业活动,对大学生的实际创业能力要求更为严格而苛刻。因此,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应该牢牢把握实践导向性,明确在“干中学、干中提高”的培养理念,通过切实可行的实践环节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

(二)高等农业院校教育课程的内容体系

1.课程体系完整健全。将创业教育作为一个专业领域进行研究,建立统一的教学大纲。学科课程设置主要有学科渗透、必修课和选修课三种形式。学科渗透是指把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相结合,以专业课程为载体进行创业教育,学科中渗透创业教育,有利于高效利用课堂资源,有利于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是高校创业文化较为成熟阶段的一种全员自发行为,是学校创业文化软环境的一种体现。必修课要明确把创业教育列为必修课程,规定相应学时学分,课程结束后通过考试考核获得必要的学分。在调查中发现,目前仅有28.75%的学生表示所在学校把创业教育纳为必修课程并规定了相应的学时与学分。而大部分高校把创业教育融入了就业指导课,在就业指导课中设置了1-2节创业教育内容。选修课其实应该与必修课形成良性的互补,应该设置较高的选课门槛,为那些具有一定创业基础与经验的学生提供进一步系统深入学习的机会,而不是蜻蜓点水的接触与了解。

2.课程结构合理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可以增强创业课程的适应性。把握必修课与选修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基础课与提升课之间的比例尤为重要。突出SIYB、KAB等课程的小班教学与系统性,针对农业院校的特点,突出涉农专业的优势与核心地位,针对综合类农业院校的优势,适当结合相关专业的相互交叉与渗透。可根据就业形势与学科专业课程内容相结合,农业类本身着重突出技术创业,结合文科类学科专业渗透智力创业思想,结合理工类学科专业渗透管理创业思想。实践课程是一种最不可或缺的课程模块,通过设身处地的创业实践对培养学生创业能力与素质至关重要。

3.教学模式多样实用。在发挥校内集中授课主阵地的前提下,可通过创业案例分析、创业演练、校外创业实践课程、观摩课等多渠道、多形式的教学模式,增强教学的时效性、提高教学质量。可邀请优秀校友和创业成功人员做创业经历报告、面对面沟通等教学方式,增强互动性。运用正反两面创业案例讲解,提升学生的创业认知,增强创业能力。创业演练也为体验式教学,通过学生模仿创业,增加创业经验值。

(三)构建有效的课程评估体系

高校应加强对创业教育课程评估建设,建立合理有效的创业教育课程评估体系,确保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稳步发展。可依据上级教育部门的文件精神和统一要求,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建立切合实际的创业教育教学基本建设体系和考核要求,并将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学分,将考核结果作为教师授课、职称评定、教学管理考核的重要指标。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上,注重过程管理与绩效评价相结合、软件指标和硬件指标相结合、教师教课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等,建立涵盖课堂教学体系、课外实践体系、创业教育环境等多环节的评价标准。分别从教师、学生、社会等多多方面对课程教学进行评价,在具体方式上可采用现场听课、查阅资料、座谈、综合考核等,促进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新形势下改进农业高等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实施路径

(一)健全体制机制

一是落实创新创业教育主体责任,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领导任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教务部门牵头,学工、团委等部门齐抓共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二是细化实施方案。三是强化督导落实,把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平、考核领导班子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和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引入第三方评估。

(二)改进教学形式与办法

有效的教学形式与方法是创业教育教学效果与目标实现的有效保障,高等农业院校一是应该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扩大小班化教学覆盖面,推动教师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二是运用“大数据”技术,掌握不同学生学习需求和规律,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

(三)深化校企合作

通过深化校企合作,为大学生搭建创业平台,有利于实现校企资源的有机结合与优化配置,可以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实现双方互利共赢。高校农业院校应首先进一步健全企业对高校创业投资的收益补偿机制,充分激活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积极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内外的创业实践基地,依托企业先进的软硬件设施等,让学生参与创业实践活动,学习企业内部整套经营管理知识。积极争取企业资金资源,设立创新创业基金,资助大学生开展自主创业活动,为大学生解决创业过程中的资金不足问题。

(四)加强创业实践教育

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需要通过实践的历练才能得到提升。正如国家领导人在视察河南农业大学时所提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涉农专业参与性和实践性特点十分突出。课堂上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仅仅是一部分,更重要的实践实习应在田间地头。高等农业院校一般拥有农场、畜牧站、林场等实习基地,应该有计划性的组织学生参观、实践,加深学生的直观认知并提高动手能力。经历了艰苦的农业生产,才更加体验创业的艰辛,以便做好创业的心理准备。此外要设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实训基地”“创业实习基地”等促进理论知识的转化,提升实践能力,为学生走上社会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五)组织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自1999年,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每两年一届的“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至今已举办了九届。随着不断的发展与改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已经形成了学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全国三级赛制,分预赛、复赛、决赛三个赛段进行,参与高校与人数与日俱增,在广大青年学生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显著增强,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优质平台,“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在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促进高校产学研结合,推动国内风险投资体系建立方面发挥出越来越积极的作用。创业计划竞赛是在校大学生实践创业精神,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方式。参赛者通过竞赛,可以结识未来创业的合作伙伴,建立初步创业合作关系,开创成功事业;参赛者通过竞赛,还可以结识风险投资家、商界和法律界人士,开拓创业网络,充分展现创作产品、服务的巨大市场前景,为今后进一步创业赢得资金。同时,创业计划竞赛也为追求创新、勇于创业的青年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展示、学习、交流平台,培养大学生创业应具备的知识技能,更全面地提高大学生群体的整体创业水平。

三、结束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