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农业技术学范文

农业技术学全文(5篇)

农业技术学

第1篇:农业技术学范文

1.1理论依据

1.1.1行为主义迁移理论行为主义迁移理论认为:学习的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学习是一个连续过程,任何学习都是在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动作技能、态度等基础上进行的,而新的学习过程及结果又会对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技能和态度甚至学习策略产生影响,这种新旧学习之间的影响就是学习的迁移[2]。该理论对于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教学的启示:一是课程目标明确。明确的课程目标利于激发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二是课程内容实用。培训内容如果仅限于抽象的概念、理论的讲解,学员很快就会产生视听疲劳,失去兴趣。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满足学员工作或生活中的现实需求,利于实现学习迁移。三是课堂即时反馈。成年人在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时,需要即学即练,及时反馈(对学习结果给予评价),尤其需要正向反馈。

1.1.2建构主义学习观建构主义学习观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建构主义哲学思潮影响下出现的一种解释学习的理论,强调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的任务,强调社会协商和相互作用,主张用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主张理解知识建构过程,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2]。建构主义学习观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教学的启示:(1)指导学习。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而应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2)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新信息的学习,是学习者自身努力的结果。学员需要具有较强的内在学习动机,善于发现并记住有用的、重要的信息。(3)合作学习。将学员分组,相互合作团队学习,既利于促进学员之间的交流,也利于增强思维技能。

1.1.3三元交互决定论即强调在社会学习过程中行为、认知和环境三者的交互作用。三元交互决定论从环境、人及其行为的互动关系中考虑人的心理活动与环境表现,把人的心理活动看成是环境、人及其行为之间的互动学说,真实地把握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2]。三元交互决定论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教学的主要启示:(1)模拟教学更利于培养学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员在特定的情境中学习,以解决学员在学习或工作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为目标。(2)学习内容的选择具有真实性,并且与相应的一些理论知识结合运用。(3)课堂上,教师不是提供解决问题的对策,而是引导学员逐渐展示出现实中解决问题相类似的探索过程,与学员共同进行学习评价。

1.2现实依据

1.2.1学员现状分析2011年在广东省22个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开展实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工作,每个县遴选100名左右的基层骨干农技人员,分期分批分产业到认定的现代农业培训基地进行集中培训。通过培训,更新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业务知识,提高政策理论水平、组织协调能力,增强公共服务意识、市场意识和效益意识;优化农技推广人员业务技能结构,提升服务水平和能力,促进农业行政部门与农业推广、科研、教学单位等衔接配合,推动广东省农业科技进步。广东省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普通班培训对象为县、乡农技推广机构中有一定工作经验、中专或高中以上学历、年龄50周岁以下、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技术骨干人员,原则上为技术指导员,其中,由县农业局和团县委共同遴选推荐的青年农技人员(从事农技推广工作3年及以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年龄45岁以下)占20%以上。培训内容重点围绕当地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在生产过程中推广应用的新品种、新机具以及新技术、新方法以及农业推广项目的申报与管理。针对普通班培训的学员普遍具有一定的工作实践能力、但理论基础知识较薄弱的特点,在《农业技术推广方法及其管理》课程中应用情境模拟教学法,避免了纯理论式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培训质量。

1.2.2可行性分析情境模拟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学生在全真的教学环境下,达到对所从事工作的全过程的体验与掌握,实现对于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要求。这种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1]。《农业技术推广方法及其管理》课程基本上都是理论知识,如签订实施合同,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法,只能是纸上谈兵,这对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起不到教学效果。正是因为这个特点可以在这门课程的设计上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乃至教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员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即处于被灌输的状态。而在情境模拟教学这种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员则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可以按照自己扮演的角色完成学习任务。按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的认识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3]。这种主动参与性就为学员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即能真正体现学员的认知主体作用。情境模拟教学方式揭示和分解了教学内容的复杂性,减少了学员的认知负担,便于学员的接受。情境模拟教学法通过模拟现场效果,凭着强大的交互能力,有效地调动学员的听、说、手、脑等感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记忆,联想、探讨,及时反馈,节省了课堂教学的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从而达到减轻负担、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目的。

2情境模拟教学在《农业技术推广方法及其管理》课程的教学环节

2.1准备工作要充分

《农业技术推广方法及其管理》课程涉及的内容广,细节多。例如,项目申报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对照项目指南填写项目申请书、进行可行性分析研究和论证评估、按照要求准备答辩、申报前的论证等。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一定的模拟情境,使学员在接近现实的情况下扮演某种角色,组织学员进行学习、研究。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制定好教学计划,包括制定严谨的教学流程、合适的案例、人员角色的数量和分工等。教师应通过自己的实际操练或在头脑中的预演,掌握模拟的各个环节,并预测模拟中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及相应的处理策略。因为我们教学的主体是学员,情景模拟教学的主要参与者也是学员,所以每一次情景模拟演练之前,要给学员预留出问题,包括角色的准备、相应知识的准备和心理的准备等,以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2.2布置任务书要切合实际

任务书是制订一堂好课的基础,其结构包括主标题、学习材料、学习过程等。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制订的任务书其本质是学员的学习方案,这个任务书对整个自主学习的实施起着关键作用。教师应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及能力构成,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的教学设计,将课程划分为由任务组成的结构模块,以行为任务的方式组织教学。如农业推广项目的管理内容,根据该课程涉及的能力构成,在制订任务时将其划分为三大任务:一是农业推广项目申报立项管理,二是农业推广项目实施管理,三是农业推广项目验收与鉴定管理。在宏观任务结构确定后,再针对每一任务的不同特点将其分解为多个具体的任务书。例如,实施“农业推广项目验收与鉴定管理”任务时,任务书设计为:资料、整理、总结工作的管理;对经项目承担单位申请、项目组织单位组织项目验收与鉴定工作的管理;对项目成果报奖及材料归档的管理工作等。任务书中的学习材料可由教师准备也可由学员主动收集,知识性较强的学习材料建议由教师准备,以保证材料的准确性;对于案例的收集可由学员收集,这样有利于得到更丰富多彩的资料,同时可以提高学员的实践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2.3教学模拟环境要逼真

要做到学员一进入模拟场景中就能如同身临其境,很快进入职业角色,并激发出学员的兴趣与创造力。例如模拟项目主管部门,下级相关部门,承担农业推广项目的单位,实施“国家推广计划”项目的单位,实施“国家星火计划”项目的单位,项目主持人等。将教室的桌椅按照部门或单位数量组成团队摆成若干个小圈,每个团队都是围成一圈坐,在讲台上,备有投影仪、话筒、椅子等设备。每个团队的成员讲解自己团队的工作职责,讲解完毕,其他团队的学员或者教师提问题,团队成员回答。各个团队的成员亲身体会专业知识的运用。

2.4教学实施现场要引导和控制

在模拟演绎过程,按照事先计划安排分工,可能由于涉及到学员人数问题,存在着一部分学员无法获得亲身体验,或一部分学员身兼数职,容易造成课堂次序的混乱。再加之学员的即兴演绎,可能无法充分领会教师的意图,随意想象,偏离授课的主线。这就需要教师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驾驭好课堂,做好全局的领导,学员按照农业项目的申报与管理步骤,一步步做好每份工作。当情景模拟活动限入困境或在小组发表意见出现分歧时,教师应向学员适当补充一些信息加以启发或进行有效的协调,以促进活动得以顺利开展。比如,学员在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主持人和参加人的分工和职责问题上就经常会有矛盾,如何在现场根据项目的目标需求,圆满解决问题至关重要。在模拟活动中教师要突出学员的主体地位,突出能力的训练,千方百计调动起学员的积极性,将学生推到“第一线”,推到“前台”,放手给学员,并鼓励创新。

2.5扩展相关教学内容

进行模拟情景教学时,教师不应该只局限于关注学生对所学的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还应对模拟过程中学员的语言表达、沟通技巧、应变与解决问题等综合表现做好教育指导,以全面提高学员的整体素养。农业技术指导员作为联系专家与示范户、农户的桥梁和纽带,除了具有较强的业务水平外,还要具有以下职业守则:爱岗敬业,服务“三农”;尊重科学,求实务实;吃苦耐劳,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扩展相关教学内容,使学员在学习中从多方面锻炼自已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服务各种类型的农户。

2.6实施教学后的总结和反思

实施模拟情景教学后,我们还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对每次教学进行回顾总结,无论是教师还是学员,都有必要进行相应的总结。站在教师的角度,通过回顾总结,可以从中得到经验,受到启发,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发扬成绩,克服缺点,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及教学效果得到不断的提高。例如,在设置农业推广项目的管理职能时,对决策职能、计划职能、组织职能、指挥职能、协调职能、控制职能等应该设置哪些问题,在现场又会出现哪些意料之外异议,有些问题在课堂上会随时出现,课后要及时总结,避免下次出现。而学员的回顾总结,可通过共同检查每个团队的完成情况及所作出的材料情况进行评价,提出观点,探讨成效和缺点。通过这种总结方法,有利于他们对所学内容的进一步理解消化。

3情境模拟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3.1对教师教学水平要求高

情境模拟教学法在进行的时候难度比较大,因为《农业技术推广方法及其管理》课程的模拟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要找到有实际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经验的教师做指导,对模拟的效果进行点评,指出模拟中的优缺点。

3.2学员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

情境模拟教学法是建立在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结合的深度、广度、紧密程度超过传统的教学方法,因而此法比较能达到让学生学以致用和培养综合素质的目的。如果学员本身没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则难以具备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探索能力。

3.3学员主观参与意识不强

有些学员由于自身的特点不乐意接受角色扮演的培训形式,而又没有明确的拒绝,其结果是在培训中未能充分表现出他们自己。而另一种情况是受训者的参与意识不强,角色表现漫不经心。这些都会影响培训的效果。有些角色扮演活动是以团队合作为宗旨的,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出现过度突出个人的情况,因为,在具体操作时组员之间的意见有时也会有差异,一旦某个人表现太富于个性化,就会影响团队整体合作性。

3.4忽略对深层次理论问题的思考

情境模拟教学法应用于《农业技术推广方法及其管理》课程的教学,这种方法容易重视对事件发生与发展过程的模拟演练,却忽略对深层次理论问题的思考;较难在模拟演练中显著提高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在模拟环境中提高的能力与实际环境中需要的能力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还必须与其他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机结合运用,避免单一运用此法带来的缺点。

第2篇:农业技术学范文

关键词:设施农业技术;课程;教学;初探

发展现代农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设施农业是一种重要的现代农业方式,也是推动我国现代农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切入点。当前,我国设施农业发展迅猛,在规模、装备制造、产量和效益、支撑服务体系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美国、荷兰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发展的趋势来看,设施农业技术方面的人才需求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由原来的大量需要果树、花卉、蔬菜种植方面的人才,逐步转向大量需要园艺栽培、观赏园艺、园艺产品销售与经营、园林绿化管理等方面的复合型技术人才[1]。面对这一变化,如何培养出更多满足社会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设施农业技术》是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随着设施农业不断向深层次发展,该门课程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在该门课程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专门的设施农业技术,并将这些技术应用于实践,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目前,河南省内开设该门课程的高职院校还比较少,教学经验欠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还不够完善。邢丹英等就《设施农业》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强调应自编讲义,在教学中应用电教手段,整合校内外资源,收集各种范例,进行教学改革尝试[2]。祁连弟等提出应结合现代农业的特点,根据专业岗位群对人才专业技能与综合技能的需求,实施实践课程教学,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体系,使教学“由知识牵引型向技能导向型转变”[3]。谢红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应按工作过程来构建课程体系,依据工作任务构建教学内容,依据生产过程设计教学进程,构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就业能力[4]。笔者拟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目标等进行初步探索。

一、教学内容

教材内容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教材的内容更新较慢,易过时,阻碍了学生对最新专业技术和知识的了解与掌握,更不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针对这些问题,应结合实际生产情况,自编教材。自编教材的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1)设施农业技术相关的基本知识。它包括目前国家的土地使用状况,相关的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农业设施的作用、类型和材料,植物的生长规律,植物生长所需的温度、湿度、光照、土壤、气体、水肥条件等。(2)传统的设施农业技术。如灌溉时采用大水漫灌方式、将未经彻底发酵的粪肥直接撒进地里、一次性大量施肥等,这部分内容作为了解内容来安排。(3)先进的设施农业技术。它包括无土栽培技术、植物快速繁殖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智能化管理技术等,这部分内容是重中之重,不仅要紧紧围绕生产实际和新形势需要来讲解,而且要与传统设施农业技术进行对比,要让学生把握技术发展方向,进而真正掌握设施农业的先进技术。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都是按学时来进行的,并且分成课堂讲授和实践两个环节,课堂讲授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递,实践环节侧重于动手能力的培养。当前,设施农业正在向现代化、产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现实表明,仅设置这两个教学环节已不能满足时代对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的需要。在《设施农业技术》课程教学中可设置三个环节:一是理论讲解环节,主要是一些基本知识点的讲授;二是实验实训环节,这一环节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使之掌握设施农业技术;三是自主探索环节,这一环节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在自主探索环节教学中,可将学生分成小组,安排其进行市场调研,根据调研结果,进行实验设计,然后购买实验所用的园艺材料,选择相应的设施农业技术进行种植,并利用设施条件来控制。通过自主探索这一实践环节的训练,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增强学生的知识和技术应用能力,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手段和方法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在《设施农业技术》课程教学中,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目前,普遍使用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加板书。笔者认为,应在电脑课件中多添加一些动画,用动画的形式展现设施农业的部分内容,这样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对于玻璃型现代温室中内遮阳和外遮阳系统的打开和关闭、通风系统的控制、喷水系统的控制、光照的控制等,如果单纯地用图片来展示或者用文字来描述,就不好理解,如果用动画来展示,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不仅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其实现过程,也可增加学生的兴趣。除了添加动画外,还应针对一些复杂的操作过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视频来播放。比如金针菇的工厂化生产过程,这个过程本身是一个整体,操作步骤较多,包括厂房的建造、分配和消毒,菌种的扩繁,培养基的配置和装瓶或装袋,培养基的灭菌和冷却,接种培养,合理环境条件的控制,搔菌等。单靠图片或者动画,无法让学生真正掌握这些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取一些相关的视频,这样有助于学生了解整个生产流程。在实践环节,也可以安排学生现场考察,这样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与掌握知识。在讲授教材内容时,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每门课程的学时都是有限的。设施农业中涉及的园艺作物,种类繁多,在课堂上,教师不可能对每一种作物、每一种技术都进行讲解。这时就可以采用从典型到一般的教学方法。例如,蔬菜这一大类中包含黄瓜、番茄、菠菜、生菜、辣椒等无数个小类。可以将黄瓜、西瓜和南瓜等分成一组,因为它们都是用嫁接方式来繁殖的。教师可以在其中找一个典型,对其进行讲解,然后从典型推广到一般,最终使学生明白对这样一类蔬菜采用嫁接方式的原因,即避免土传病害,同时也要使学生明白,采用嫁接方式不会对产品品质造成不良影响。对花卉、果树等,都可以采用这种从典型到一般的教学方法进行讲解。总之,要根据种类、生长期、所需农业技术、市场需求等对作物进行分类,加强案例教学,以改善教学效果。另外,在课堂上要多与学生交流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学目标

课程的设置、教材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都是为了教学目标的实现。《设施农业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有三个:首先是基本的知识学习目标。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其次是实践目标。通过实验实训,使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较大提高。第三是应用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的知识和技术应用能力有所增强。总之,要通过《设施农业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培养更多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满足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陈海生.水利高职院校设施农业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2013,19(3).

[2]邢丹英,金明珠.改进《设施农业》教学方法的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184-185.

[3]祁连弟,赵永旺,张琨.设施农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及运用[J].学园,2014(36):29.

第3篇:农业技术学范文

[关键词]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教学管理;实践

一、“一村多”现代农业技术专业特点

(一)学生身份特殊

“一村多”招生对象是具有高中(含职高、中专同等学力)文化程度,年龄在45岁以下,政治素质好,身体健康,有培养前途的村“两委”班子成员、后备干部和农村优秀青年。这批学生高中毕业后大多数多年没有捡起“课本”,基础差、学习习惯也不太好。绝大多数是家里“顶梁柱”要为家庭生计奔波,大多数还是村干部或乡村企业职工,不少还是“当家人”。

(二)学生技能需求差异大,课程针对性强

“一村多”招生对象来自咸宁市的城市、农村的各行各业,有工人、农民、个体户、村两委班子等等,这些学生目前从事的职业和今后工作打算千差万别,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各异,加之咸宁各县市农村发展和农业产业也不尽相同。如何最大限度上满足学生技能需求、满足农村工作和农业生产需求,就必须在充分调查咸宁农村农业特点和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基础上,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融入现代农业技术,构建符合现代农业特点、咸宁农村经济基础和基层工作需要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农村基层工作、技能学习、职业技能培养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公共素质模块;满足学生农村工作、农业生产必需的科技、文化和农业基础知识设计通识技能模块;满足学生所在地特色农业生产项目和不同学习诉求的生产技能模块,学生根据自身需求从观赏植物生产、果蔬生产、茶叶栽培与加工、特种经济植物栽培、畜禽养殖和淡水养殖6个生产技能模块选择至少两个子模块学习。

(三)教学方法与普通专业差别大

“一村多”现代农业技术专业强调个性化的技能培养和农村基层工作能力的培养,它与其他高职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实验实训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其课程体系设置的不像普通高职专业的系统性强,专业课程教学实施不同于普通专业课程一周一次的安排,一般采取分段式、周期性、季节性模式,专业课程按某项农业生产的阶段性生产环节安排教学。

二、“一村多”现代农业技术专业在教学管理的构建

“一村多”现代农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特殊、学生身份特殊、技能需求特殊的特点,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教学管理过程中,根据“培养目标设定契合咸宁农村农业人才要求、课程体系设置针对咸宁农村发展特点、教学管理兼顾学员工学矛盾、专业教学同步农业生产周期、专业技能培养对接学生学习需求”五大原则,探索构建了“模块教学、阶段培养、周期训练、分类指导”教学模式。

(一)模块教学

将全部教学内容分成四个模块:公共素质模块课程培养学生农村基层工作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正确的“三农”世界观;通识技能模块课程培养学生农村工作、农业生产需要的科技、文化和农业基础知识;生产技能模块课程培养学生核心生产技能,本模块分成观赏植物生产、果蔬生产、茶叶栽培与加工、特种经济植物栽培、畜禽养殖和淡水养殖6个小模块,学生根据自身发展选择至少两个子模块进行学习;岗位实践模块安排学生生产工作岗位进行实践锻炼,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

(二)阶段培养

培养过程分为校集中教学、在岗实践和毕业实践三个阶段。校集中教学、在岗实践为脱岗学习阶段,根据农时季节灵活安排,让学生阶段性的在校集中教学和在岗实践。学生经过两年的脱岗学习后,第三学年根据自身发展方向或业已从事的工作岗位,由校方和市委组织部联合制定毕业实践计划,学生到相应岗位上按照规定的内容进行实习实践,学校安排专职教师巡回指导。

(三)周期训练

专业课程教学根据农业生产规律,按动植物生长周期和季节进行安排,实行全周期教学。

(四)分类指导

根据学生选择的生产技能模块情况,给每一位学生聘请一名企业生产经验丰富的技术员指导学生开展农业生产;同时从农业科研院所或农业企业聘请专家组建“专家团”,与选择相应技能模块的学生对接指导,为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三、“模块教学、阶段培养、周期训练、分类指导”教学模式的实践

(一)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使用要为学生提供展示各种能力的机会,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有利于学生需求信息的反馈。需根据学生特点、课程特点,针对性的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目的性,加深其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服务农村发展、进行农业生产、带领广大民众创业的能力。如课程实践教学中,请“一村多”种植养殖大户现场示范讲解;打造“田间课堂”,让学生到田间地头和养殖场地学技能;农业政策与法规、社会管理等课程,请“一村多”学生的“两委”干部、创业先锋或优秀后备干部来现场谈新农村建设经验和理解。

(二)升级实训条件,注重培养农村工作和农业生产实践技能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建设高水平现代化高职院校和高水平特色专业群的重要内容,是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保障措施。针对“一村多”学生千差万别的农业生产技术需求,在各县市建立了大量教学实践基地,特别是依托咸宁农业科研院所和种植养殖大户,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重构基地运行与管理机制、创新管理实施办法,培养学生生产技能力,服务“三农”建设。

(三)优化师资队伍,组建专业教学团队

1.内培外引组建教学团队

由于“一村多”现代农业技术专业面向“三农”,我校现有的专业师资力量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管理的需要,为提高“一村多”专业的教学质量,采取了“内培外引”的方针,组建由校内专业教师、企业技术员和专家团“三结合”的教学团队。“内培”是从全校选聘教学业务能力强、与“三农”工作相关的教师,通过参加省、市专业培训、“暑期顶岗”和“双百工程”逐步实现转型;“外引”是从省市畜牧、林业、农业系统中聘请一批生产实践经验丰富、熟悉农村农业政策的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同时从企业聘请一批技术骨干担任讲师。

2.实行“四导师”制

一是给一个班选配一名教学管理经验丰富的干部任班主任,作为学生的学业导师,组织教学活动、外出参观,进行学生管理;二是给每一位学生聘请一名企业生产经验丰富的技术员,作为学生的技术后盾,指导学生开展农业生产;三是从农业科研院所聘请与咸宁农业生产相关的专家组建“专家团”与学生对接,随时为学生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四是将学生分组,选配一名创业导师,指导学生创业和参加各级创新创业比赛。

(四)改革考核模式

普通高职教学中,教学考核评价机制重结果轻过程,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导,很难检验“一村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基于此,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即把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企业技术人员、行业专家评价、学生取得生产及工作业绩和参加创新创业比赛活动等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在校学习、在岗实践、毕业实习的考核评价。

(五)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

“一村多”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少、农村农业相关内容多、学生需求广,单纯的在校学习和专业指导不能完全满足广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可以满足各位学生不同时间对不同知识技能的学习需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产技能和农村农业知识。

(六)更新教学管理理念,健全教学管理机制

教育理念规范着教学工作全过程,制约着教学管理行为模式、实施手段和运行效果。确立基于“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教育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的整合集成教学管理思想。基于“一村多”的特殊性,我们以教学、管理为突破口,更新教学管理理念,制定和完善面向“一村多”学生的规章制度。如“一村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制度、“一村多”专业学分管理制度等,实行特色产业班教学、推行奖励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实行开放式课堂管理、建立“一村多”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和实训基地、实行“四导师”制、试行“一村多”学生生产及工作业绩考核评价体系等。

参考文献:

[1]张海兰,刑伟平.高校会计专业教学模式构建探讨[J].财会通讯,2013(10):40-41.

[2]李立申.“双高计划”实施背景下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13-15.

第4篇:农业技术学范文

农业技术经济所研究的课题、研究数据和材料来源、分析的方案都来源于农业生产建设实际,并紧密结合农业生产技术和经济活动进行,并要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和方法正确与否。总之,农业技术经济学的核心就是为了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通过对大量实际资料的搜集、汇总、整理与综合设计分析,使之达到农业技术要素的合理组合,提高经济效益。

二、农业技术经济学教学方法

结合农业技术经济学的课程特点,在教学中需要做到教与学相结合、课上与课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掌握课程结构的基础上,加强经济理论学习和课堂练习,进行计量软件的计算机操作和案例模拟,同时注重社会实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一)掌握课程结构———两条主线与三方面内容

农业技术经济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涉及多学科,内容丰富,评价方法种类较多,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认为“农业技术经济学”学起来一头雾水,感觉好像是农业技术学、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投资项目评估等课程内容的拼凑,不容易掌握。我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课程结构和脉络认识不清。事实上,农业技术经济学课程体系基本完善,主线清晰,内容明确。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牢记和掌握农业技术经济学的主线和内容,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理清思路,心中有数,前后呼应,融会贯通。根据农业技术经济学者和教师的总结,该课程的主线有两条:一条是技术线,解决的是农业技术的内在发展规律,即研究关于农业技术创新、农业技术扩散与采用以及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等农业技术进步的规律问题;一条是经济效益线,研究解决的是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的经济效益问题,即农业技术扩散与应用过程的经济效益问题。这两条线并不是平行的,它们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贯穿课程始终。[4]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内容由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原理和方法具体应用三个有机联系的部分组成。[5]基本理论部分包括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理论、农业投入产出边际理论、农业生产结构分析及效率评价理论、农业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理论等。研究方法包括农业技术指标评价体系、农业技术经济评价程序和农业技术经济的分析方法,其中农业技术经济的分析方法包括农业生产效率、农业技术进步、农业结构优化、农业投资评价等方法。应用型研究是运用技术经济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技术政策、技术制度、技术方案以及技术措施的经济效果问题。

(二)安排好课堂讲解与练习相结合

农业技术经济学内容涉及经济学原理、经济学评估方法及应用等,要合理安排好课堂和练习的结合。一是安排课堂授课内容。课程内容难易不同,对于比较易于理解的内容或学生以前在别的课程中学过的相关内容,可以粗略讲解或让学生自学。但对于比较难理解的章节内容,如经济效率和技术进步测定部分,在课堂上需要多用时间,还要补充一些材料,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否则有些学生一次听不懂,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学习兴趣。在课题上,还可以采取提问的形式,了解学生收获情况,同时还加强了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二是要求学生必须进行大量的练习。农业技术经济学教学内容上偏重于评价方法介绍,要求学生熟练运用这些方法进行技术经济评价,因此多做练习非常重要。[6]学生们多做练习题,一方面可以检验所学知识的应用与掌握,不断巩固提高;另一方面学生独立完成评价步骤,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练习有两种方式,一是在课堂上,让学生演算例题或练习题,发现作业中的错误,及时更正,或让学生们当场提出疑问,教师进行答疑;另外一种,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们课下完成,然后提交作业,教师批改后反馈给学生。这种师生交流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三)注重教学的实验环节

实验环节是农业技术经济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是通过教师指导,让学生们通过计算机实际操作相关计量软件,结合案例来解决农业经济学课程中相关的技术经济问题。在农业技术经济评估中,有些基本方法需要借助专门软件支持才能完成,学生们只有亲自动手操作,才能熟练掌握方法,并在实际中应用。根据课程内容,动态经济效果评价、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农业生产结构及其优化、农业技术进步测定、农业技术效率的测定等一系列的实现项目,需要EXCEL、SPSS、EVIEWS、DEAP、FRONTIER等软件作为实验教学软件。实验环节要安排充分的课时,保证软件讲解、演示和学生操作时间。实验环节的教学安排要区别于一般授课安排,首先确定要解决问题、经济原理、方法介绍、计量软件以及案例,做好课件,提前发给学生们预习;其次在课堂上简要介绍授课内容,重点是给学生们演示软件操作的步骤,让学生一起跟着教师做;再次教师讲解完之后,布置课堂练习作业,并在教室巡回辅导、解疑;最后学生们提交作业,教师修改后反馈给学生。通过实验环节能让学生更深入直观地理解和掌握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分析的步骤和程序,从而达到实际应用的目的。但是目前农业技术经济学还没有比较完善的专门的实验教材,全凭教师讲解或网上搜集资料,比较局限,所以我们正在着手编制《农业技术经济学实验教材》,希望能够对实验教学有所帮助。

(四)拓展社会实践环节

农业技术经济学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相当紧密的课程,需要进行社会实践环节教学。本人在“农业技术经济学”教学过程中,设置了小学期实习,让学生们在提高动手动脑能力、积累工作经验的同时,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以便能迅速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需求。一是带领学生们参观农业科技园区,让他们亲身体会农业科研成果的应用的神奇效果,并听取农业科技项目负责人假设项目的论证、评估和施行等。通过这样的实习,在课堂上讲授的技术创新,如无土栽培技术、循环农业技术、立体农业技术等,学生们觉得空泛,但在参观、实习中他们亲眼看到这些技术成果,非常感兴趣,不时对技术、市场、经济效益等方面提出问题,以前课本上学的内容立刻生动活泼起来,这样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掌握了知识。二是让学生自己深入企业或农户调查,让学生确定主题、设计调查问题,调查农户或企业的关于农业科技方面的原始资料和数据,然后对数据和资料进行分析、评估,写出调研报告。例如,测定全国或某一区域的农业科技进步对生产的贡献率,评估农户或企业的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的经济效果、社会效果和生态效果等。这样一方面让学生们掌握方法的实际应用,产生成就感;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们对我国三农情况和农业企业的发展实际情况有所了解和认识,增加感性认知。

三、农业技术经济学教学技巧

(一)结合科研

在高校许多教师都从事科研工作,把科研与教学结合起来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方法。例如,本人在讲解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测定时,就首先把发表在《农业技术经济》上一篇关于我国粮食生产效率测量的文章展示给学生们,学生们很感兴趣,但看到DEA方法公式比较复杂,有畏难情绪。但我告诉学生,只要学生们认真学好这一章的内容,同样也可以写出逻辑清晰、理论性强的文章。如此一来,学生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劲头就大大增加,这一部分的教学效果非常好。

(二)结合案例教学

通过引用来自于项目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并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以此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方法之一。[7]农业技术经济学课程有很强的实践性,非常适合采用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导,教师只充当主持人的角色,让学生在一起互相讨论、思考和交换意见,通过师生双方对案例的分析与探讨,运用技术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去解决实践中所面临的技术经济问题。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8]

(三)适当运用图片和视频

第5篇:农业技术学范文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作物栽培;教学

自古以来,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问题不仅关系着广大农民百姓的生活,更影响着我国的社会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其中,农业院校无疑已经成为开展农业教学的重要中心。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业院校逐渐呈现出学科齐全、人才集中等特点,为我国的农业发展输送大量优秀的人才,推动了农业技术的应用与普及,通过应用最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成果,也将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1推广农业技术的意义

1.1应用科学技术成果

只有农业技术在进行广泛推广之后,将农业技术应用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则可以充分地显示出农业技术所具有的价值。由此可以看出,农业科技的推广,为科研成果的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提供重要保障,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增加了农业产值,增长了农业的收人,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只有在农业的实践活动中应用农业科技成果,才能够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而农业院校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场所,大量的教师会进行研发农业技术,时刻关注着农业的发展的状态。所以,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向广大的学生传授最新的农业技术与农业技术的相关信息。

1.2粮食安全的保障

随着我国的人口的迅猛增长,然而,土地则逐渐地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因此,需要积极地采取有的措施以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提升单位面积的农作物产量,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此外,人们的生活状况日益改善,对农产品的质量提出更高要求,这就需要相关的部门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力度,在有限的土地上,生产出人们生活所需要各种农产品。通常情况下,农业专业的学生比较关注于自己家乡的农业发展的状况,更倾向于向广大的父老乡亲传播自己所学的农业的知识,充分地发挥出农业技术的价值。农学院学生在传播农业新技术方面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实现对农业技术的推广。

1.3实现产学研的紧密相连

所谓农业技术推广实质上是指将现有的农业科研的各项成果,应用在农业生产的实践活动中,进而在科学实验以及生产应用中检验农业科研成果。农业院校组织广大学生进行各种的教学实习、企业锻炼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进而与产学研的结合的过程相互接触,将自己所学的农业知识,应用在生产活动中,对一部分难题作出一定解释,进而表明自己的看法,进一步地完善产学研模式中存在的漏洞,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2农业技术在作物栽培教学中推广的措施

2.1传授农业新技术知识

作物栽培学属于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补充大量的实例,对所学的知识内容进行充实与解释。所以,教师应介绍更多的农业新技术,奠定农业技术推广的基础,如:在讲解环境与作物间关系章节时,可以知道,作物在生长过程中,会受到温度的影响,一旦选择不合适品种,一方面,会致使作物无法顺利地完成生长周期,在生长的过程中则会死亡,另一方面,即使作物顺利地完成整个生命周期,同样会出现作物颗粒无收状况。此外,如若未能够选择合适的品种与播种时间,作物则会出现不长茎秆、不会开花与结出果实等问题,降低作物的产量,甚至会出现作物颗粒无收的状况。此外,选择不合适的水稻品质,或者在不合适的播期进行播种,则会导致水稻颗粒无收。而上述现象则诱发各种农业的纠纷。因此,教师在对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作出解释时,还可以简要地讲解生产中可以进行大面积种植的各种类型的农作物的名称,且在农作物的种植的过程中,需要格外地注意一些事情,方便学生与亲朋好友就农业问题展开更加深刻的讨论,将农业技术的推广的作用发挥至淋漓尽致。

2.2农业实验课教学的开展

教师在开展作物栽培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应当致力于提升起点、增加设计内容,提高实验的综合性,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尽量选择本地区的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作为主要的实验对象,提升学生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农业技术知识的推广。例如:教师在开展实验课堂的过程中,针对田间出现的倒伏状况,引导学生进行仔细地观察与研究,并且深人地分析出现倒伏形象的原因,一方面,让学生开动脑筋想出致使出现倒伏现象原因,另一方面,则让学生对作物产量所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帮助学生加深对生活中的技术问题与技术措施理解。

3结语

综上所述,作物栽培学教学过程中,对农业技术进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在农业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贯穿农业技术教学,提升课程教学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地推广农业技术,提升学生的未来的就业竞争力。作物栽培学成为农业院校的重要专业课程,实践性与应用性较强。通过作物栽培学课程的应用,可以推动农业技术的推广。

参考文献:

[1]邵庆勤,杨安中,牟筱玲,李孟良.浅议农业技术推广在作物栽培学教学中的体现叶科技视界,2013,(32):19,44

[2]凌启鸿.论中国特色作物栽培科学的成就与振兴叶作物杂志,2003,(1):1一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