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农业科普教育范文

农业科普教育全文(5篇)

农业科普教育

第1篇:农业科普教育范文

首先运用实地考察法、资料查阅法等对某循环农业示范园园区区位、资源等现状进行调查,绘制出较完整的园区物质循环流程图,然后遵循知识性、趣味性、科技性的设计理念,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完成适宜不同人群的较完善的园区科普教育方案。

2园区概况与科普教育方案设计

2.1园区概况

调查显示该园区所在地属于太行山脉,最高峰海拔400m。位于暖温带半湿地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13.2℃,年均降雨量514.4mm。园区规划山下面积约366668.5m2,山上面积约166667.5m2。种养植规划如下:山上种植酸枣树、山楂树、柿子树、花椒树等;山下种植牧草、野菜、蔬菜大棚、粮食作物等;园区防护林由梧桐、杨树等构成;畜禽养殖园主要养殖猪、牛、羊、驴、蛋鸡等。在整个园区中,蚯蚓是实现废物资源化的主导者,其可以将动物粪便、植物秸秆等转化为自身蛋白和蚯蚓粪,巧妙地把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地联系起来。以蚯蚓为核心,以“畜禽—蚯蚓—植物—畜禽”为生态链条,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4],有效地解决畜禽规模养殖粪便污染问题,基本实现园区物质循环。

2.2园区科普教育价值挖掘

整理园区种养物种的驯化史、生物学特性、种养管理要点、用途、相似物种地区分布等知识,通过制作解说牌、园区物质循环流程图展示牌、科普宣传栏、导游解说等,结合实物向参观者进行系统的科普教育宣讲,介绍循环农业的定义、循环农业前景,让参观者了解农业中的动植物、农业发展史、现代农业技术等。例如在畜禽养殖园可以参观了解不同生长阶段动物的行为与管理要点;在果园内可以向参观者讲解剪枝、疏花疏果、套袋等管护技术,到金秋时节还可组织参观者进行采摘;在大棚种植园向参观者介绍白色农业、立体种植、无土栽培等技术。园区后期还将设立DIY园和农业科普中心,如DIY园可以传授用山上柳条或荆条编织盛物筐、篓的技术,或者让城市参观者有机会承租园中小块土地进行种养管理实践等。农业科普中心可以设置各阶段农耕用具展区、现代农业科技展览区、虚拟农业展示区等,让参观者身临其境,了解植物播种、发芽、生长的过程,常见动物生长发育过程等。此外,还可以在供参观者休息的长廊内设立科普宣传栏,使参观者在休息的同时了解农业发展历史以及本园区建成前后所形成的鲜明对比。

2.3园区科普教育方案设计

2.3.1园区科普教育游园路线的设计根据游览目的、兴趣、时节不同,规划了三条路线。

1)循环农业观光路线:林木深处—田园灌溉—畜禽粪便沼气发酵—蚯蚓园—大棚种植—农业科普中心,主要了解循环路径、观赏循环农业景观、现代农业技术、自然景观等。

2)农俗体验路线:林木深处—采摘乐园—DIY园—农业科普中心,主要可以识别常见农业物种、干农家活(根据时节不同组织参观者采摘等),了解绿色、循环农业。

3)特色专题路线:主要有春季踏青节、盛夏狂欢节、金秋采摘节、重阳登高节以及以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为主题的夏令营等专题旅游。

2.3.2以解说系统为基础的科普教育方案的设计解说系统分为向导式解说系统和自导式解说系统。向导式解说系统,也称导游解说系统,一名合格的农业示范园专业导游既要具备农学、生物学相关专业素质,又要懂得教育学、旅游管理学等相关知识,方可抓住参观者的心理,熟知参观者的需求,更好地进行农业科普宣传。自导式解说系统由图文、语音、声像导游等设施、设备向参观者提供静态的、被动的信息传递,可通过园区设立的各种解说牌、科普宣传栏、音像制品等传递科普信息。

1)针对儿童的向导式解说系统科普教育方案。儿童学习的目的性不强,寓教于乐对儿童至关重要。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在教学中要采取以“导奇式法”为主,走农俗体验路线。在实施过程中主要应注意:路线不宜太长,考虑儿童身体、心理状况,内容上要控制难度,专业内容要浅,主要目的使儿童了解与生活相关的农业常识,建立环保意识和热爱大自然的意识。

2)针对青少年的向导式解说系统科普教育方案。青少年好奇心强,容易接受新事物,而且有一定的农业常识。针对青少年采用PBL法(Problem-basedlearning),即以任务为导向,以问题为基础[5],挖掘青少年潜力,逐步引导青少年关注农业、了解农业。游览路线以循环农业观光路线为主,讲述现代农业技术,以识别物种为辅,纠正青少年的错误认识。如在蚯蚓园,可以让青少年们动手挖几条蚯蚓来观察,说出蚯蚓的生活习性、用途等,根据蚯蚓的生活习性还可以延伸到利用菌渣、畜禽粪便养蚯蚓的技术,而蚯蚓粪还可以作为生物肥;在果园中通过青少年们提问交流让学生了解水果生长对日光、温度等条件的需求及果树的管理。

3)针对成年人、老年人的向导式解说系统科普教育方案。对这一群体可以采取参观法,即在解说员的引导下,成年人、老年人对具体事物进行观察、思考,从而获得新知识或验证已有知识。针对成年人、老年人主要是农俗体验路线,辅以循环农业观光路线。

4)针对成年、老年人的自导式解说系统科普教育方案。成年人、老年人生活阅历较丰富,也可以采取自导式解说系统游览循环农业园区,园区科普教育中心可以制作针对性的自导式解说系统科普教育指导书、语音、声像等资料提供给参观者。其中解说牌要重点研制适宜本园区物种特色的科普教育解说牌、现代农业技术解说牌、文化长廊宣传栏等。为了达到较好的科普宣传效果,根据参观者年龄不同还可具体设计系统的科普教育方案材料供自导式解说系统的参观者选择。

3园区科普教育的展望

第2篇:农业科普教育范文

关键词: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保护;科普教育;中小学生;科学素养

科普活动是面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普及科学常识、提升科学素养的一种形式,是科技部自2004年启动实施的一项对外开放重要方针政策。在人类社会科技发展过程中,科普教育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正确认识科普教育是提高科普教育水平的基本要求。中小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直接关系国家的未来[1]。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恪守“服务社会、普及科学”的宗旨,充分利用自身的科研、人才和资源优势,在面向中小学生开展植物保护科普教育、宣传植物保护科学思想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2]。我国是一个植物病虫害频发、农业生态环境脆弱的农业大国,随着农作物品种更替、高复种指数、高密度种植的推行,植物病虫害发生得越来越频繁。例如,小麦锈病、稻瘟病、水稻病毒病、稻飞虱、玉米螟等病虫害连年大规模发生,不但危害程度大,而且持续时间长,给国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1针对中小学生开展植物保护科普活动的优势

1.1一流的植物保护科普平台

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植物保护学科最早建立的专门研究农作物病虫害成灾机制与综合治理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该实验室重点围绕植物病虫草害基础生物学、暴发成灾机理以及综合治理问题,开展前沿性、创造性和探索性研究,已经成为我国植物保护科学研究的国家知识创新中心、技术研发中心、学术交流中心和优秀人才培养基地,在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享有很高声誉。1.2专业的植物保护科普团队国家重点实验室是高端学术人才培养的基地,具有高水平专业背景的科普队伍,这支队伍具备培训、教学、科研等实战经验[3]。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一支高水平植保专家团队,研究内容包括植物重大病虫害、危险性外来入侵生物、植保生物功能组学和重要农业转基因生物环境安全性评价等领域,为中小学生进行科普讲座和科普服务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科学家结合植物保护相关知识,不断地开发科普活动的内容与方式,更好地满足中小学生对植物保护科普知识的需求[4]。

1.3一流的植物保护科研水平

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主要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面向国际竞争,开展创新性研究。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植物病理学、生物防治学、转基因生物安全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入侵生物学和农药学等与植物保护学科相关的专业科研资源,可以向中小学生提供高水平的科普讲座[5]。实验室先进的科研设施、科研技术和科研成果为科普活动的开展提供强大的支撑。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利用自身强大的植物保护专业知识储备,对自己研究内容进行科普创新,形成能够满足中小学生需求的科普大纲[6]。

1.4中小学生需求与认可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小学生对科普知识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科普活动可以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在现在的中小学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7]。由于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城市里的中小学生接触农业的机会很少,对于为什么自己每天吃的水果和蔬菜有些在采摘的时候就有虫眼、储放久的水果和蔬菜就会腐烂、不洗手吃东西就有可能出现拉肚子现象等充满了疑惑,这些问题激发了中小学生对植物保护科学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2针对中小学生开展植物保护科普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植物保护科普讲堂”活动,作为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面向中小学生推出的科普活动,通过专家的不断实践与创新,不断探讨与改进,已经打造出自身的活动品牌,得到了社会公众的认可与好评。

2.1结合实验室的研究特色选题

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已经完全具备对外开放和参观的条件,并且制定了“植物保护科普开放日制度”,能够满足中小学生的科普需求和自身工作的安排。结合实验室的研究特色进行选题,定期或不定期地面向中小学生开放,围绕植物重大病虫害、危险性外来入侵生物、植保生物功能组学和重要农业转基因生物环境安全性等问题开展科普讲座[8]。例如,近年来开展的神秘的迁飞昆虫科普讲座,给学生们讲解了昆虫为什么要迁飞、昆虫没有鼻子是如何闻到气味等昆虫世界的奥秘。

2.2实践操作体验实验过程

国民教育要从基础教育抓起,科普教育活动也应该从孩子做起,从中小学生做起[9]。要让中小学生走进国家重点实验室,让他们接触科学实验,体验科学实验过程中的乐趣,培养他们自己动手和实验操作的能力。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每次科普活动都让中小学生接触仪器设备,如让中小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荧光体式显微镜和超景深显微镜,观察昆虫在显微镜下的各种形态,知道如何区分昆虫的雌雄等。

2.3科普活动内容分年龄段设置科普活动的对象

不仅仅是中小学生,还有很多大学生和科技爱好者,因此需要分层次、分年龄段设置科普内容[10]。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根据科普对象年龄段,设置了幼小组、小低组、小高组、中学组不同的科普内容。例如:通过给幼小组讲述神奇的微生物,让孩子们对微生物有所了解,知道回家洗手的重要性;通过给中学组讲述农业转基因技术的产生及其应用,让同学们深入了解转基因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原理[11]。

2.4科普活动的制度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根据科技

部的要求执行“国家重点实验室公众开放”政策,强调面向社会长期、持续、稳定共享开放。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十分重视科普开放日活动,为了充分宣传和展示植物保护科普知识,培养中小学生对植物保护科普的兴趣,除了开放日中小学生参加植物保护科普讲堂外,还通过与中小学的科普共建模式,让科学家走进校园开展植物保护科普宣传[12]。

3针对中小学生开展植物保护科普活动的形式

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优势资源,针对中小学生的科普需求,实验室积极参与科技部公众开放日活动、农科开放日活动,通过策划协调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植物保护科普活动,主要的活动形式有以下几种。

3.1举办内容丰富的植物保护科普讲座

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除了不定期组织植物保护科普讲堂外,还与中小学联合举办科普讲座。例如:与中国农业大学附属小学联合举办“植保-农和讲堂”活动,通过“走进昆虫小课堂”“假如一觉醒来我变成了昆虫”“昆虫之衣”“揭秘昆虫迁飞——昆虫雷达”“为什么昆虫没有鼻子却嗅觉灵敏?”等讲座,让同学们了解了昆虫世界的奥秘;通过“真菌的世界”“神奇的微生物”“神奇的杀虫微生物”“保护植物的精灵——生防菌”“走进病毒星球”“悄悄搬家的病毒”等讲座,让同学们对真菌、细菌、病毒有了深入直观的认识。这些科普讲座不仅丰富了孩子的科学知识,同时也激发了中小学生对植物保护的兴趣。

3.2播放植物保护科普视频

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专家为了让中小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植物保护科普的重要性,录制了各类科普微视频,传播植物保护科普知识。例如:通过新华网拍摄了科普宣传片《守护粮食安全走进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使社会各界人士了解植物保护的重要性;参与录制的《外来生物防治》电影,让公众对外来入侵生物的危害及入侵的状态有了一定的认识。

3.3制作植物保护科普宣传材料

为了激发中小学生对植物保护相关知识的学习热情,培养对植物保护科学的兴趣,加深理解植物保护的意义,实验室还举办了植物保护科普绘画展,让中小学生通过绘画形式来表达自己心目中的植物保护。同时,实验室还设计了一系列科普产品,如昆虫拼图、昆虫琥珀手工制作、昆虫橡皮、病虫害防治书签等,增强了中小学生对科普活动的兴趣和参与感。

4结语

第3篇:农业科普教育范文

关键词:科技馆;科学教育;科普教育

一、吉林省科技馆概况

吉林省科技馆于2011年建成对外开放,总建筑面积达3.2万平方米,展览面积约1.5万平方米,以“科技与梦想”为主题,包括序厅、常设展厅和临时展厅,设有“梦想的摇篮”“智慧的阶梯”“创造的辉煌”“我们的未来不是梦”以及“实践梦想”5大主题展区、18个展厅,科普资源丰富,涵盖了数、理、化、天等各学科经典原理以及农业、信息、材料、生态、环境、宇宙等多领域的前沿科学技术,在交通、农业、生态等方面融合了吉林省特色内容,配套有趣味儿童科普项目和动手实践园地,是一座有特色、功能齐全、设施配套,集科普展教、学术交流、科技培训及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现代化知识城,是服务于长春市及吉林省的科技文化中心。

二、科技馆的作用与价值

科技馆对于开展科普教育,提升公民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增强公民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科普教育的开展,能够培养公民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社会储备优秀的创新型人才。科技馆是一个国家科学前沿知识和科技水平的展示窗口,展馆内容与时俱进,培养学生在环境保护、宇宙探索、工程与技术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学生置身于科技馆之中体验科学带给人类的方便,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环球银幕、4D影院等带给学生身体、视觉上的震撼。而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老师,利用当地已有的公共资源,如科技馆,博物馆等,经常陪孩子参观科技馆,不仅对提高孩子的知识面,开拓孩子的视野,培养其科学知识与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科技馆等展品涵盖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展示了人类科学发展的历程,对培养孩子的科学兴趣,提高孩子的科学素养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科技馆在促进学生科学教育中的作用

(一)科技馆是对学校科学教育的重要补充

科学教育是科技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顺利提升公民科学素养的关键所在。现代教育理论研究认为,学生接受科学教育的途径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如课堂教育、科技馆教育、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方式。通过学校课堂教育系统性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科学思维、科学方法,从而可以很好地建立学生的科学知识体系与科学价值观,因此学校教育是学生科学教育的主要场所。但是由于受到教育政策、教学规模等因素的影响,学校教育以教师和课堂为主,以理论知识的教授为主,学生接受的是被动的、灌输式的教育。由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重视学生身心全方面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因此,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的提高,以及学生对全方位、个性化知识的需求增长,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科技馆越来越受到青少年学生的青睐,科技馆具有丰富的实物展品,以满足观众服务需求为主,追求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理念,在科技馆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及知识需求有目的、有选择性地参观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科技馆科普教育是对课堂科学教育不足的重要补充,是连接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桥梁。

(二)科技馆是开展科学教育的重要场所

科技馆是公益性的科普教育场所,承担着传播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重要任务,不仅科技馆展品是科普资源,科技馆的专业科普人员更是珍贵的科普资源,科普人员对展品的专业、精彩讲解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很好的帮助。学生学习科学教育的过程不应该是单调枯燥乏味的,科学本身充满着乐趣与魅力,孩子的天性就是玩,一边玩一边探究科学,让学生在参观过程中既可以掌握科学知识,又能体验科学之美、科技魅力,在享受之中学习。既能学到知识,又能照管孩子的天性,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何乐而不为?科技馆丰富多彩的科学资源、方式灵活多样的展教方式是开展科学教育的重要场所,仅2017年五一期间,吉林省科技馆共接待了观众2万余人,其中多数是中小学生,免费开馆一年共接待观众人数达到了60万人,其中DIY工作坊、3D打印、海底探险等节目受到了孩子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四、科技馆促进学生的科学教育的方法

(一)走出去与迎进来相结合

观众是科技馆的主要服务群体,如何让越来越多的观众来科技馆参观,对于科技馆的发展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迎进来,就是要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加强吉林省科技馆的知名度,提升在普通大众心中的口碑。通过调查发现,有许多小学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但是也有部分学校由于种种原因,从未参观科技馆,甚至有较多的学生都不知道科技馆。科技馆要让越来越多的群众愿意来科技馆参观旅游,让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学生渴望来科技馆参观学习。走出去,就是要加强流动科技馆的建设,由于地域因素和学校自身条件的限制,很多地区没有科技馆场所,学校也无法组织学生大规模参观科技馆,因此,科技馆要主动走出去,走进基层社区、走进中小学校园、走到吉林省偏远地区,为那里的群众、学生送去科技知识,满足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渴望与需求。

(二)加强网络展教活动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尤其是在年轻群体中形成浪潮,很多人不需要走出家门就可以满足对知识的需求。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科技馆是前沿科技展示的窗口与平台,要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科技馆根据自身的条件,采用“科技馆+互联网”的模式,打破地域和空间因素的限制,充分利用互联网发展的优势,将吉林省科技馆的特色与互联网的优势互补,如光学科技馆等,使科普资源能够最大化地共享,并能加快科普资源的传播速度,扩大传播范围和影响力,以满足社会各界不同群体对科普知识的需求。

(三)积极参与科技辅导员的培训

学生接受科学教育主要途径是学校课堂教育,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科技辅导员的第一身份是教师,为了提升科技辅导员的科学素养和业务水平,使其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和指导学生科技教育活动,加大对其培训的投入和提高培训频率是有效的途径。科技馆在进行科普资源展示和学术交流的同时,要加强与省科协、吉林省科技辅导员协会的合作,积极参与国家、省市区对科技辅导员的培训,主动承办培训活动,建设和开发科技辅导员培训课程资源库,为促进我省中小学生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如浙江省科技馆多次举办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骨干辅导教师培训活动。

(四)虚拟科技馆建设

科技馆的建设分为线上建设和线下建设,线下建设主要包括对科技馆场所软硬件设施、场馆展品等的建设。线上建设主要是指对虚拟科技馆的建设,包括科技馆数字化建设、科技馆官方网站建设、科普软件开发、科技馆官方微信平台建设、科技馆微博平台的建设等,充实和丰富平台内容,如在线课堂、在线实验、在线电影、在线科技比赛、在线答疑、趣味实验等。使青少年学生在家里通过网络参观的方式学习科学知识。

(五)加强馆校的合作

馆校合作是指科技馆应与各中小学、高职院校在科普教育方面的合作。高校在知识、技术、人才资源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有着部级的专家团队,长春市是闻名全国的大学城,校园文化底蕴丰厚,有着独特的大学资源,加强与各高校的合作,设立牢固的合作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共同组建由“高校+科技馆+中小学”师生参加的科普团队、合作建设高校科学营,组织和带领青少年学生参观高校,走进高校部级实验室,充分协调整合高校科普教育资源,让学生亲身感受高校文化底蕴,感受科技的魅力,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兴趣。同时科技馆可以为高校科学教育等专业学生提供教育实习和实践活动的场所。与此同时,随着学校规模的发展以及校园科普文化的建设,各中小学校对校园科技馆的重视程度在逐渐提高,从而为科技馆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科技馆要积极参与校园科技馆的建设,为科技馆建设提供方案与技术指导,并对科普内容的建设提供优质的资源,丰富校园科普文化。

(六)加大对科普产品的研发

近年来,随着国家创新战略的提出,在全国各地形成了科技活动热潮,相继出现了各种科技节活动,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家庭的重视和社会的持续关注,如航天航模、机器人竞赛、无人机等成为炙手可热的科技项目,学生对优秀科普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大,加大对科技产品的投入力度,提升研发能力,储备研发型创新人才,加紧与科技公司的合作,将好的创意设计转化为实物,抢占科技产品市场先机,为科技馆创收,对科技馆软实力的提升和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结语

促进学生科学教育的途径有许多种,科技馆科普教育绝对是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为了使吉林省科技馆能够更好地为长春市的科技文化服务,提高学生科学知识,为振兴吉林科技贡献自己的力量,科技馆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以及全国创新热潮的持续发展,科技馆在科学普及和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方面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蓉.家长运用科技馆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2]张若婷.馆校合作实践中的经验探索与启示——以青海科技馆为例[J].科普研究,2015,10(5):92-98.

[3]梁春花.关于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以广西科技馆为例[J].科普研究,2010,5(2):66-71.

[4]龙金晶,王紫色.浅议科技馆教育活动如何实现对公众科学素质的培养[J].科普研究,2009,4(5):28-34.

[5]甘海鸥.科技馆事业发展与科普教育作用浅谈[J].科技资讯,2007(27):226-227.

第4篇:农业科普教育范文

关键词:航天;军民融合;智慧农业;示范园

工业反哺农业是一种趋势,农业现代化的程度也是工业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简称航天科工)正是本着这样的担当情怀,大力发展军民融合产业,积极参与国家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结合航天特色信息与装备优势,将智慧农业纳入航天科工智慧产业重要发展方向。通过贵州航天智慧农业产业示范园项目(简称示范园)的建设,将提升我国农业的智慧化水平。

1项目提出的背景

十八大以后,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我国农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注重科技对农业的作用。2017年中央1号文件中指出,“要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加强智慧农业的科技研发。进一步解放思想,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航天科工进入智慧农业产业正当其时。航天科工具有装备制造和信息技术两大优势,已经具备了进军智慧农业产业的先决条件,涉足的智慧农业领域十分广泛,并具备了一定的市场基础。贵州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良好形势。“十三五”时期,国家积极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贵州省正处于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的关键节点,贵州省政策、交通、市场等方面环境日趋完善。

2项目的定位

示范园集成军民融合和航天智慧农业科技的新成果,引进国际先进新技术,实现展示、孵化、科普、文化、观光、管理运营的整体功能,打造一个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部级示范园区。在示范园建设中紧抓三个主要方向,即构建智慧农业发展总体解决方案,建立智慧农业产业体系和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打造中国智慧农业大数据中心、中国首个智慧农业装备及技术的总部基地、智慧农业产业创新中心、部级重点实验室与工程中心、智慧农业整体解决方案的集成中心,使示范园具备智慧农业装备及技术线上线下交易平台、第六产业孵化器、现代职业农民培训基地等功能。

3项目策划原则

示范园要打破大多数农业示范园投入产出不平衡的怪圈。在建设方案中,要充分考虑旅游的要素,借鉴农业主题公园的元素,拓宽项目的深度和广度。借鉴农业主题公园的一些做法。农业主题公园是融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为一体,农村生活、文化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并兼具科普教育功能的公园。本项目的主体客源是城市居民,包括普通市民、大中小学生、退休老人及外地旅游人群。项目的正常运行管理要符合旅游的客观规律。把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生活体验、科普教育、产品购物融为一体,实现示范园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要能够展示生态农业与智慧农业新成果,并将它们转化成可让游人积极参与的项目,满足游人的好奇心和参与性。

4盈利模式

4.1智慧农业公司的销售收入及入园企业的线上线下交易服务费示范园就是为了更好地宣传、推广、销售智慧农业装备及技术。为鼓励相关企业积极入园,对首批入园企业可免除一定期限的服务费,对入园企业的资格进行评审筛选,最终形成示范园的良性发展。4.2科普教育根据国务院关于教育领域加大向社会购买服务的力度的要求,将与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加强联系,充分挖掘智慧农业、航天科普元素。同时,科普教育带动了园区人气的提升,餐饮、住宿、会议等收入获得提升。4.3会议接待和婚庆服务利用项目风景优美,服务设施完善,大力做好适度的会议接待设施和婚纱摄影基地及婚庆接待服务。目前商务会议在休闲农业中的发展突飞猛进,有的休闲农庄75%收益来自于企事业单位的会议。4.4品牌输出精心打造的产业示范园,不仅将产、学、研融为一体,同时还是智慧农业装备及技术的线上线下交易平台,园区还具备旅游光、休闲娱乐功能,从而获得品牌输出、加盟等相应的费用。4.5农事体验将土地分成小块,围成菜园,出租给城市居民,也可由小区业主联合租地建业主庄园;游客自己动手采摘生态瓜果蔬菜;多种形式的娱乐项目,包括捉泥鳅、钓鱼、抓鱼等。4.6政府农业及相关财政补贴要积极争取政府在农业补贴、产业园配套、温室大棚、土地整理、农业机械设备、农业贴息贷款等方面有一系列补贴政策,是本项目的潜在盈利点。

5功能布局

示范园总体功能布局分三个区域:智慧农业产业区、康疗度假会议区、少儿科普休闲区。5.1智慧农业产业区建设智慧农业装备研发、制造、接待中心等。接待中心:提供一站式的接待服务平台,打造极具引爆点的项目印象区。项目以“太空南瓜”形态为造型蓝本,以物联网、互联网智慧系统为特色,打造具备信息咨询、医疗服务、旅游管理等综合功能的接待服务中心。智慧农业装备研发中心:整合航天科工优势资源,将智慧农业装备研发中心打造成中国部级智慧农业研发平台。通过建设,使研发中心成为智慧农业产业创新中心、部级重点实验室与工程中心、智慧农业整体解决方案的集成中心、智慧农业装备及技术线上线下交易平台、中国智慧农业大数据中心、智慧农业引领示范中心等。成为航天智慧农业装备产业的孵化器、第六产业孵化器、航天技术军民融合的孵化器。智慧农业装备制造中心:充分发挥航天科工装备制造优势,整合集团内部智慧农业自动化设备的生产能力,形成一系列系统集成解决方案。农耕文化馆:农耕文化馆是一个跨越远古、现代、未来的农业综合展馆,充分体现专业性强、知识面广、艺术性高、观赏度好的特点。生态餐厅:项目运用现代太阳能系统、夏季物理降温隔热系统与循环空气流通原理,打造生态餐厅,为游客打造绿色、生态、自然的用餐环境。太空农业主题场馆:通过太空育种中心、天敌工厂、垂直农业示范园、GPS精准农业示范区的建设,打造一个打造集观光、科普、体验、购物等功能于一体的太空农业主题场馆。5.2康疗度假会议区建设培训中心、商务会议接待、康疗基地等。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基地:打造会议中心、培训中心、多功能展厅等内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开展贵州省新型农民创业指导、培训,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体现央企社会责任。康疗基地:依托基地的生态基底和自然宁静的隐逸空间,配套开发康体疗养项目,构筑养生度假盛宴。开发水疗、SPA、美容美体等服务项目;以绿色蔬果为食材,开发有机餐厅、素食餐厅、健康膳坊等项目;建设具有航天员康复运动项目的运动馆、舞蹈室等小型运动场馆。5.3少儿科普休闲区有儿童乐园、户外拓展、科普教育基地等。开心农场:游客可以租借田地,按照自己喜好,种植蔬菜瓜果,享受耕作和采摘的乐趣。乡村牧场:建设牛、羊、马、猪、兔、鸵鸟等动物主题园。儿童乐园:徒手捉泥鳅、奶瓶喂鱼、乡村拓展、生态自行车、步行道等。

6系统构建示范园构建

6大系统:智慧种植系统、综合展示系统、专家分析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过程追溯系统、新能源与资源回收利用系统、智慧园区系统,通过数据中心对各个系统的数据进行对接处理,从而更有效地对整个园区进行科学管理。6.1农业大数据中心平台拟实现功能实现数据库的交互;根据农业大数据研究的个性化需求,形成一系列相关公开数据的采集机制,将数据采集的相关程序设计并编写完善,部署此套机制在平台上周期运转;数据的浏览,对数据进行查询、展现和基础统计分析等初步应用;实现农业大数据分析人员的交流平台。6.2平台拟实现目标通过平台的建设,汇集各方资源,构建农业领域特色的大数据研究中心;通过数据整合,采集和加工处理,建设中国专业的农业数据资源中心;依托农业大数据相关技术,包括数据采集技术、存储技术、处理技术、分析挖掘技术、展现技术等构建农业大数据应用平台;通过分析应用平台,进行成果,形成农业领域专业研究的权威成果平台,服务于高校和政府,涉农企业,社会公众等。

7总体计划安排

园区的发展分三步走:第一,建立起以航天智慧农业联盟内的智慧农业装备技术的示范园区,以智慧农业技术为依托,初步建立起区域性智慧农业装备及技术的线下线上交易平台,有效提升航天智慧农业联盟企业的知名度和盈利能力。第二,建立起以航天智慧农业产业园为载体的全国性智慧农业装备及技术的交易平台,重点打造国家农业大数据平台,创新现代农业新技术的推广模式,引领全国智慧农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第三,通过航天智慧农业示范园的成功打造,将智慧农业示范园模式向全国推广,在全国建设若干个针对不同区域市场特点的示范园区,引领中国智慧农业产业的发展。贵州航天智慧农业产业示范园项目将利用航天科工研发的智慧农业技术及装备,在贵州省建设部级智慧农业产业示范园,打造首个省级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创造出巨大的市场价值,成为军民融合的典范。

参考文献:

[1]王冰.高效农业示范园受欢迎[J].中国统一战线,2011(2):53.

[2]照亭,长龙,钱华明.绵竹江苏高效农业示范园交付[N].镇江日报,2010.

第5篇:农业科普教育范文

关键词:休闲农业;攀枝花市;现状;对策建议

攀枝花市位于四川省最南端,因拥有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和水能资源,在三线建设中发展起来,成为全国重要的钢铁、钒钛和能源基地,是一座新兴工业城市;由于其拥有丰富的光热资源和生物资源,一年四季阳光明媚,鲜花盛开,瓜果飘香,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又因独特的地理位置,是四川省通往华南、东南亚沿边、沿海口岸的最近点,成为四川“南向门户”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物资集散地,是川滇交界部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2014年,攀枝花市人均GDP达到7.06万元,位居全省第一,非农业人口59.87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3.43%[1],发展休闲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社会经济条件。进入“十二五”以来,攀枝花市提出加快建设中国阳光花城、中国钒钛之都、四川南向开放门户,大力支持发展现代农业和阳光康养产业[2],更是为全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策保障。

1攀枝花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1.1攀枝花市休闲农业资源类型

按照休闲农业资源类型对攀枝花市休闲农业资源进行分类[3],见表1。攀枝花市得益于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休闲农业资源丰富,风光秀美,气候宜人。同时,拥有久远的农耕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又有50年的工业开发建设史,人文资源丰富[4]。近年来农业发展迅速,2012年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增长,家庭农场、农庄等新型经营模式逐步涌现,早市蔬菜,特色水果,优质烤烟,畜牧水产,林业生物五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基本成型[5]。已形成金河芒果、大田石榴、攀枝花块菌、国胜茶、黄草樱桃、平地杨梅、中坝草莓、盐边桑葚等一批知名度较高的品牌。现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9个,有机食品6个,绿色食品21个,无公害农产品52个,无公害畜产品8个。旅游产业发展迅速,旅游产品丰富,有自然观光、工业旅游、运动健身、体验少数民族风情等各种旅游项目,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1.2攀枝花市休闲农业类型

20世纪90年代,全市城区周边开始兴办的“农家乐”和度假村,拉开了攀枝花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序幕[6]。经过近20年的发展,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休闲娱乐型、观光参与型、科普教育型、民俗农庄型等多种休闲农业发展类型(表2)。在攀枝花市的休闲农业发展上,出现了休闲农业与康养产业结合的特殊类型———休闲生态康养型。这得益于攀枝花市冬季温暖的阳光和“大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近年来随着“阳光花城,康养胜地”城市名片的打造,攀枝花的冬日暖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许多“三线建设”的退休老人、“”返城知青及他们的亲友以及攀枝花人的亲朋好友们都带着对这片土地的眷恋,在严寒的冬季选择到攀枝花来避寒过冬,他们喜爱居住的农家乐把攀枝花的休闲农业和康养产业天然的“嫁接”到了一起。冬季康养产业逐渐成为攀枝花市的“朝阳”产业,来攀过冬的老人们被亲切的称之为“候鸟族”。众多的农家乐增添设施,加入康养业务,承接“候鸟族”来攀过冬,康养产业的加入延长了攀枝花市的休闲农业的产业链、增加了附加值。休闲农业融入阳光康养,成为攀枝花市休闲农业的特色[7]。

1.3攀枝花市休闲农业发展成效

对攀枝花市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成效进行统计分析,2014年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收入80亿元,占全市旅游总收入的55%[8],占全市GDP的9%,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逐渐成为攀枝花市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1.3.1农家乐(渔家乐)与旅游新村农家乐是攀枝花市各类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主要承载体,全市农家乐主要集聚在旅游新村,休闲农业已经进入到集约发展的阶段。旅游新村建设突出一村一品的特点,把旅游与产业发展、新村建设有机结合,围绕农业观光、农产品采摘、特色餐饮、民族文化、阳光康养等开展经营。全市重点打造的旅游新村共16个,其中743户农户具备旅游接待能力,乡村旅游床位达到13945张。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冬至2015年春季,外地老年人来攀过冬总人数在3万人次左右,农家乐直接经济收入3000万元。“休闲农业+阳光康养”成为全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方向。

1.3.2各类节庆活动随着近些年周末游、亲子游、全家游等多样化消费需求的增加,全市大力打造具有相当知名度的休闲农业节庆活动品牌。这种通过政府搭台,农户、企业共同参与打造的各种农事节庆活动广受欢迎,从冬季开始的“欢乐阳光节”“枇杷节”“草莓节”;“春季的三花节”“桃花节”;“春夏季的杨梅节”“桑葚节”“樱桃节”;“夏季的火把节”“花鱼节”“泼水节”;“秋季的芒果文化节”、葡萄采摘、普威梨采摘等。经过努力打造,做到了一年四季节庆活动不断、活动内容缤纷多彩,节庆活动成为攀枝花市休闲农业又一代名词。如2015年“桑葚采摘节”吸引了市内外的游客2万余人,西区庄上迎春花卉展接待游客1.5万人次。“2013中国•攀枝花欢乐阳光节”期间全市共接待市内外游客325.2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36亿元。

1.3.3民俗农庄和大型商业基地农庄属于休闲农业的高端业态,在攀枝花市方兴未艾。全市休闲农庄脱胎于发展较好的星级农家乐或乡村酒店,有的直接起步于高端。民俗农庄注重文化传承和参与体验[9]。如米易县益满达休闲渔业度假基地建设有水族馆、游泳池、观鱼景观长廊、观鱼亭、钓鱼城等。在这里游客能了解鱼文化、观赏名贵鱼种,参与捕捞、垂钓,品尝特色鱼类,是富有鱼文化特色的休闲康养基地。盐边县大笮风休闲农庄以悠久的大笮文化为魂,围绕美食、民宿、康养、度假经营,开设了手工制茶工艺、纯粮“马锅头酒”酿造、铁核桃油生产线、特色农产品加工、野钓、下河摸鱼、果蔬采摘、采茶制茶、民族歌舞、篝火晚会等参观体验项目,打造有盐边菜、花城荣耀系列白酒、盐边油底肉、国胜茶等品牌产品。东区阿署达花舞人间景区,由大型企业加入开发,是集阳光休闲度假、会展接待、避寒养生、生态观光、科普教育、户外运动、山地游憩、绿化景观为一体的商业综合服务体,提供全方位的产品与服务,是休闲农业的又一集约化发展形态。

1.3.4科普教育基地和农业公园由政府开办,提供休闲、观光、科普、教育等公益服务的休闲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和农业公园。如米易县青松林农业公园,主要为游客提供田园风光、设施农业、农耕文化展示、现代农业生产示范等产品。苏铁自然保护区为游客提供生态保护、热带亚热带植物风光等科普教育产品。攀枝花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中心及亚热带植物标本园是攀枝花市大、中、小学生实习和科普教育基地,毎年免费接待全市中、小学生参观学习2400余人次[10]。

2攀枝花市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

2.1缺乏统一科学规划,缺乏历史和文化传承

全市休闲农业发展是在市场作用下自由发展起来的,缺乏整体规划。农家乐建筑形式多为千篇一律的“火柴盒”式,庭院及房前屋后的建设对生态与当地文化的融入不够,人工化倾向严重,有游客反映:“到农家乐耍,有‘从大钢筋水泥森林到了小钢筋水泥森林’的感觉”,建筑与景观打造缺乏生态美,与现今人们崇尚生态自然的要求不符。全市很多旅游新村都存在“到哪里都是吃饭打麻将”的总体印象,特色不明显。部分新村建设时原始风貌被统一的现代化建筑取代,厚重的历史感消失,文化传承断裂。

2.2基础设施薄弱,产业不配套

全市休闲农业发展涉及的交通、通讯、商业、电力、安全、休憩等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有的设施老旧。攀枝花市大多数的村社道路均在4m左右,有的甚至只有3m,在平时服务农业生产没有问题,但在农事节庆时就不能满足通畅的要求了,且在田间地头大多没有设置错车道和停车场,缺乏指引标志,游客驻足观赏、体验品尝时就显得拥挤不堪,游客逗留时间短。如在黄草樱桃节期间,发生过“车多路窄,游客堵在路上、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情况。休闲农业类型多,但总体产业规模小,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如桑葚节期间,某些游客采摘桑葚的地方,没有餐饮供应,要重新驾车另找地方。休闲农业与农业产业基地结合不紧密,如米易县垭口镇安全村农业主题公园,在观景台上可看到标准化的稻菜轮作农业景观,到观景台上参观的游客不少,但走到田间地头体验参观的游客却寥寥无几。因为田间地头没有配套步行参观设施,未设置体验专区,没有专门的食宿,游客需要到其他地方吃饭休憩,农业公园没有起到串联起整个休闲农业产业的作用。另外,部分农家乐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卫生条件差,地理位置虽好,但设施和服务跟不上,吸引不了回头客。

2.3市场开发力度不够,乡土文化挖掘不够

目前全市大多数农家乐仍然在农户的庭院中发展,农家乐设置的活动内容也比较单一,大多数还仅着眼于“吃吃饭,打打麻将”的基本要求,提供的产品少,与本地市场崛起的多样需求相比存在差距。如在农事节庆活动时,只有采摘活动,游客没有更多自己动手参与的项目;针对小朋友、学生、中青年、老人等不同人群开发的产品不够丰富。在产品开发上结合我市特有的农耕文化、民族文化不够多、不够深,游客文化体验不强,乡土氛围不够浓郁。

2.4休闲农业产品品牌不够响亮,商品品类少质量不高

全市休闲农业产品品牌不多,全市4A级景区仅2个,2A级的旅游新村景区5个,星级乡村酒店和农家乐仅90余家,三星级以上乡村酒店和农庄不多[11]。休闲农业商品主要为鲜果、蔬菜、土鸡、油底肉等农副土特产品,农产品种类不够丰富,质量有待提升,面向游客的高品质品牌农产品不多。多数农家乐和旅游新村鲜有工艺品、艺术品和旅游纪念品。

2.5经营管理水平不高,行业管理力度不够

全市农家乐的经营管理者大多脱胎于当地农民,缺乏先进管理经验,接待服务意识不强,缺乏专业系统的培训和教育。餐饮、住宿服务从业水平、文化素养水平等有待提高。也存在各家各户各自为战,各旅游新村在集约经营、统一管理上做得不够,没有成套的经营体系,缺乏组织协调,行业自律管理欠缺。政府缺乏对休闲农业资源开发的宏观指导,缺乏对行业的系统管理,没有明确相应管理机构,存在各部门各自为政。

3攀枝花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建议

3.1科学规划、统一布局

攀枝花市休闲农业发展面向本地、周边及全国康养产业市场。根据攀枝花市休闲农业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将全市休闲农业发展区域划分为两大区域:一是休闲生态康养产业片区,包括三区两县的城区周边及河谷平坝传统农区和二滩国家森林公园、米易溶洞、红格温泉等名胜景区周边及观音岩库区、桐子林库区、二滩库区、胜利水库-大竹河水库沿线等依山傍水区域,含银江镇、格里坪镇、仁和镇、攀莲镇、撒莲镇、丙谷镇、垭口镇、桐子林镇、白马镇、红格镇、得石镇,这一区域冬季温暖,毗邻城市周边,又有旅游景区和农业做支撑,适合发展具有阳光康养、观光休闲、清凉避暑、科普教育、农耕文化体验等功能的休闲农业。二是踏春消夏休闲农业片区,包括三源河流域、把关河流域、大河河流域等传统特色农区和格萨拉、迤沙拉、普威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含渔门镇、国胜乡、永兴镇、惠民乡、大田镇、啊喇乡、格萨拉乡、平地镇、普威镇,该区域在春夏季气候凉爽,既有多样的景观和丰富的物产,又有悠久的农耕文化和多样的民族文化,适合发展具有踏青赏花、清凉避暑、度假、节庆、科普教育、民宿、体验等功能的休闲农业。全市要统筹兼顾,做好系统的发展规划,充分整合农业、林业、牧业、渔业、旅游、文化等资源,注重两大区域自身特色的挖掘和打造,避免重复开发,构建区域功能互补、特色明显的休闲农业格局。

3.2合理利用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在小城镇建设、新村建设打造时要注重保护村庄原有风貌,既让生活条件得到提高,又让历史文化得到传承。建设时必须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现有山水脉络,不可破环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要大力加强道路、通讯、水电、卫生、安全、商业等公共设施建设,对肩负休闲观光的村社道路进行硬化、扩宽和增设错车道,完善旅游新村路标指示牌、停车场、游客接待中心、公共卫生间、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等辅助设施。对发展休闲农业的乡村,在新村建设同时做好农家乐的提档升级[12],搞好农家乐庭院美化,提升建筑风格档次,配套好特色餐饮、住宿、医疗、购物、娱乐等服务,满足休闲娱乐与阳光康养的多样化需求。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畜禽规模化养殖基地建设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促进休闲农业发展。

3.3产业联动,集约发展

在全市休闲农业产业发展上要一、二、三产业互动,按照从单一产业向多产业并举一体化经营发展的总体思路[13],将单一的农户个人发展向规模集约发展转变,建设集农业生产、农耕体验、文化娱乐、教育展示、生态环保、阳光康养、产品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多元化休闲农业园区,推动单个农家乐、农庄、旅游新村、大型商业基地等经营主体联合开展经营。

3.4开发多样产品,融入更多文化元素

休闲农业项目开发要融入传统耕作、渔猎、饮食、服饰、手工艺品、音乐舞蹈、风俗习惯、作息方式等乡土文化[14],开发文化内涵丰富、更加富有精神享受的项目,拓展教育和体验功能,有康养业务的农家乐要开发符合“候鸟族”需求的休闲农业产品。如开发舂糍粑、推豆花儿、织布、竹编等富含文化特色的项目,使游客既能体验到优质特色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又能感受到深厚的农耕文化。在游客离开时,还要为游客多开发“想带走、用得着、还要来买”的农副产品、工艺品、艺术品和旅游纪念品。

3.5大力开拓市场,打造休闲农业产品品牌

攀枝花市提出建设中国阳光康养旅游城市,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休闲农业要抓住这个发展的黄金时期,积极参加休博会、旅博会、冬旅会、自驾游交易博览会等重要展会。大力开展推介活动,宣传冬季阳光旅游,拓展康养市场。同时,重视开发本市及华坪、永仁等周边市场,开展宣传和游客培育,扩大本地及周边的休闲农业市场。加快建设休闲农业电子销售渠道,大力开展“互联网+”营销模式,如在各旅行社、网站及手机APP上推出乡村旅游线路和康养产品,推动乡村酒店、农家乐等经营主体加盟开展网络营销,推动在电子地图上标注旅游新村、农家乐、农庄等的地理位置。结合内外两个市场,打造“阳光花城,康养胜地”名片,创建部级、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打造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中国美丽田园等;加快培育一批经营特色化、管理规范化、服务标准化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点[15],培育休闲农业著名、驰名商标。

3.6加强管理,营造多方参与的良好环境

政府要明确休闲农业主管部门,建立由相关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休闲农业行业管理,在财政、金融、科技、宣传、教育、培训等方面给予更大政策支持和服务[16]。推动建立攀枝花市休闲农业协会,健全行业自律管理体系。培育休闲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合作经营[17]。营造顾客、经营者、政府、行业协会、合作经济组织多方参与建设的良好环境。3.7加强教育培训,培育休闲农业产业专业队伍开展接待礼仪、餐饮服务、护理、陪护、健身、营养、农业技术等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休闲农业产业各环节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对休闲农业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培育一批休闲农业专门从业人员队伍和管理人才,促进休闲农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攀枝花市人民政府.攀枝花概况2015:[2015-1-27]

[2]阳建英.攀枝花开发阳光康养旅游浅析[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3(32):7.

[3]严贤春.休闲农业[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15-19,68-69.

[4]崔朝晖,彭勇,廖红.攀枝花市阳光生态健康旅游研究[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1,28(1):36-39.

[5]攀枝花市农业考察团.借鉴台湾农业发展经验加快攀枝花现代农业发展[J].攀枝花科技与信息,2010,35(1):14-19.

[6]李福惠.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推动攀枝花乡村旅游又好又快发展[N].攀枝花日报,2009-05-10.

[7]吴卉.加快推进攀枝花乡村休闲旅游的对策研究[J].中国果业信息,2010,27(7):15-17.

[8]攀枝花市旅游局.攀枝花市2014年旅游经济运行分析:[2015-01-14]

[9]刘红瑞,安岩,霍学喜.休闲农业的组织模式及其效率评价[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2):83-89.

[10]攀枝花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中心及亚热带植物标本园.四川省科学技术厅.

[11]攀枝花市财政局农业处.攀枝花乡村旅游发展的公共财政支持研究[J].攀枝花科技与信息,2013,38(3):57-65.

[12]曾倩,成春,骆颖俊,等.浅析休闲农业的特点和发展前景及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12(1):18-21.

[13]孙好勤,高志强.中国休闲农业发展趋势探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32):389-394.

[14]浦晓琴.成都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3.

[15]幸超.四川郫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集群发展研究[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3):55-58.

[16]郭红,王永志.西南地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浅析[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8,10(2):67-6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