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趣味地理教学范文

趣味地理教学全文(5篇)

趣味地理教学

第1篇:趣味地理教学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乡土地理;生活;终身发展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地理研究的对象包含五湖四海,穿越天地人间,使得地理的应用渗透到各个方面,生活中处处都有地理的影子,地理教学中便有了浓浓的乡土气息,饱含生活性和趣味性。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对于地理学科来说,必须变革“学科中心”、“知识本位”下的地方志式的地理课程,努力创设一种以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作为学习载体的地理课程,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中学地理教育的使命。新课程标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新观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进一步凸显了地理教学的实用性及生活化。但现在的教学和考试却把它变成了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现阶段通过教学资源乡土化和教学过程生活化教“活”地理,提升地理教学的趣味性,显得尤为重要。

1地理教学的乡土化

乡土地理教学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生直接观察生活环境中的乡土地理,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入认识其归属地的地理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提升地理素养,增进地理情感。

1.1地理教学资源乡土化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当学生遇到还没有接触过的新问题时,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推出合乎逻辑的假设。由近及远,由已知探寻未知,符合学生的认知和身心发展特点。广东省地形较为复杂,地区间经济差异明显,海洋经济、立体农业、外贸工业等多样化的经济形式,改革开放的前沿,高新技术的温床,客家文化,产业升级,一体化经济……其具备相当多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教学资源,而诸多的乡土化地理教学资源,对于学生来讲,更加真实,更加具有说服力,教师注重对乡土教学资源的整理收集,于教学将大有裨益。

1.2地理教学过程乡土化

整个地理教学过程中,对学情的把握,笔者认为是第一层次的教学过程乡土化。广东省地理教学相当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学生思维灵活开放,信息化素养较高,这些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地理教学的开放性。教学设计过程,融入乡土地理元素,笔者认为是第二层次的教学过程乡土化。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学内容如果与乡土地理相结合,让学生感悟到地理问题的存在,更容易引发学习需求。对于某些具体地理知识的授课设计过程中,可充分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广东位于中国大陆南缘,气候温暖潮湿,雨量充沛,暴雨、洪水、风暴频繁;地形大致北高南低,由山地、丘陵过渡为台地、平原,地势梯度变化较明显。丘陵山区和台地边缘地带,由于地形坡度较大,在重力作用和流水作用影响下,滑坡、崩塌、水土流失等表生性地质灾害时有发生。在讲解自然灾害时,鉴于广东省两广丘陵的地形、气候特点,易发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笔者在自然灾害授课过程中,课堂上通过googleearth直观地给出广东的卫星地图,拍摄了深圳市龙岗区至南山区沿途的护坡石、护坡林等图片,引导学生结合广东省地形、气候特点,分析其原因,进而引出影响滑坡、泥石流的因素及治理措施。直观的材料,真实的情景再现,学生感兴趣的同时,教学效果明显。结合教材内容、课标要求,利用乡土地理资源案例,创设地理学习情境,设计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体验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地理情感,也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地理教学的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教育起源于生活,因而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的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课程改革,给了老师们大刀阔斧的机会,创造性地利用资源、创设教学环境;给了学生挑战自我能力的机遇,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和研究,用地理知识与技能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生活与生存能力。

2.1注重地理知识的生活实用性

地理的自身特点,使其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学中,寓教学内容生活化,运用具体的地理知识与技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即可充分认识地理的生活实用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寻找知识与生活的契合点,既可满足学生潜在的实践需求,亦使学习地理的必要性得以凸显。笔者授课过程中,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经验,使学生认识到地理就在身边,地理知识是可以真正为生活服务的。广东地区容易产生回南天,一般春季的二三月份,冷空气走后,暖湿气流迅速反攻,致使气温回升,空气湿度加大,一些冰冷的物体表面遇到暖湿气流后,容易产生水珠。这一锋面雨的地理知识,与生活中回南天现象契合度很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很容易将知识生活化。讲授太阳高度角时,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太阳高度角的概念、直射时单位面积获得热量最多等相关知识,以学校内的石盘日晷、宿舍的太阳能热水器安装倾角为例进行授课,解释了知识,同时也引导了学生关注生活事物。昼夜长短授课过程中,以学校不同季节的作息时间作为生活案例,学生体会到夏季早练时间比秋季早,结合冬夏季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学生易懂,也学会了利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很好地体现了地理的生活实用性。此外,海陆风、夏季山顶作为避暑胜地等等生活案例,均可很好与地理知识相结合。

2.2注重地理知识的热点捕捉与情感教育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地理的三维目标,突出了地理教学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而生活中的时事热点、生活中的文化景观等等,往往可以为地理教学所用。如雅安地震,在传播地震无情人有情的情感教育同时,结合这一让人痛心的事件,开展灾害应对教学,让学生了解面对地震等灾害时应符合应对。如此震撼的事件,恰当的教育方式,传播了大爱,收获了学生的心灵,也收获了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学习地形一课时,鉴于深圳众多的地名中包含“岗”、“岭”等字眼,“龙岗”、“横岗”、“红岭”等字眼恰如其分的展现了深圳地山丘陵的地形特征,通过这样的乡土渗透,除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深圳地形特征,也会深刻体会到自然地理条件往往会影响到人文地理条件,而人文地理条件的改变,也会相应引起自然地理条件的变化。通过这样一些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案例的解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便会思考生活环境中所蕴含的地理知识,地理探究便自然的延伸到了学生的生活当中。笔者在阅读深圳晚报时,曾发现了一整面关于页岩气的报道,对此,在课堂中,活用页岩气资料,带领学生认识更多的清洁能源,结合“穹顶之下”这样的宣传片,知识得以贯通,亦可以拓宽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学生节约能源的环境教育也可以渗透其中,有一段时间内,低碳出行都已经成为学生的口头禅。国家领导人主席的对“赤道之国”厄瓜多尔的访问、对欧洲芬兰等国的访问,都可以引导学生去搜集相关的地理信息,而在热点问题的了解中,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处理能力得以有效提升,往往了解得越多,越容易产生浓浓的地理趣味。

2.3注重地理教育的实践性

第2篇:趣味地理教学范文

【关键词】环境教育;高中地理;环保意识

在开展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环境教育渗透是重要的环节,也是开展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进行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地理教学实际,在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提升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的渗透效率,从而能够真正帮助学生构建环保知识体系。

一、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意义

1.1提升地理认知,培养环保素养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学生的考试水平和考试技巧成为老师教学的重点内容,而环保素养的培养老师却很少关注,这显然不符合素质教育的主流趋势,长此以往,不仅影响学生综合地理素质的全面提升,而且会使高中生失去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对以后的深入学习产生不利影响。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在提升学生环保素养的同时,帮助高中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不断深化地理教学效果,提升地理环境意识,进而为今后的地理学习奠定坚实基础。1.2顺应教育改革,提升教育实效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实践中,环保素养和能力的培养逐渐成为教师关注的主要问题,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大势所趋。环保观念是高中生在学习地理知识过程中应该重点培养的内容,良好的环保意识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基本要素,由于传统高中地理教学过于重视知识的讲解和灌输,忽视学生环境教育的渗透,导致学生普遍缺乏环保认知,因此,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环保观念,符合当前课程改革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同时对于提升高中地理教学质量也具有重要作用。

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策略

2.1明确地理环境教育目标在高中地理教育实践中,老师在渗透地理环境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遵循目标性原则。也就是说,老师在教学渗透过程中应该具有相对明确的教学目标,树立培育学生环保思维的教育意识,并且将其贯穿到高中地理教育的全过程中,不断创新和改进环保教学模式,解决影响学生环保意识提升过程中的主要问题,为高中生环保意识提升扫清障碍,所有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围绕这一教学目标进行,对于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将起到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环保素养,帮助学生更好的接受和理解环保知识,实现地理教学效率的整体提升。2.2注重环境教育渗透的循序渐进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环境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并且在此过程中需要老师的强化与引导,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实现学生环保素质的全面提升。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时,老师不应该操之过急,应该在学生充分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对于学生加以有效引导,循序渐进的提升学生的环保认识。也就是说,老师应该重点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然后让学生领悟其中的环保知识与环保理念,这样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环保知识的兴趣,长此以往,还能促进学生逐渐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为以后的地理学习奠定坚实基础。2.3注重环境教育的趣味性为了有效提高高中地理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注重提升教学的趣味性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在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由于老师的课程压力较重,并且面临传统教学评价方式的不利影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将主要精力都集中在知识的讲解和灌输之上,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之下,要想渗透环保教育是非常困难的。因此,老师在渗透环保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对地理教育的趣味性给予重点关注,并且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提升环境知识的趣味性,从而有效发挥预期作用,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2.4环境教育渗透要注重启发性在传统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老师都是教育的主导者,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启发性,一味的向学生灌输知识,没有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思考时间,并不利于环境教育的渗透。因此,在新的高中地理教育发展趋势下,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老师在高中地理环境教育渗透中应该注重教学的启发性。也就是说,老师应该在讲解环境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创造机会启发和引导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主动思考,及时提出自己的问题或者对问题的看法和意见,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立思考能力,切实提升环境教育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在开展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应该注重环境教育的重要意义,在融入渗透环境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提升环境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高中地理综合教学的效果,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环保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孟俊梅,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渗透理念分析[J],学周刊,2016(02)

第3篇:趣味地理教学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模式

开展高中地理教学,需要明白地理教学是来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的。高中地理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形成知识迁移的运用能力,即教会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理知识,进而提高生活质量。然而,现阶段的高中地理教学往往着眼于高考应试,忽视学科素养和生活趣味的培养。要想改变这一状况,需要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真正落实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课程教学改革要求,重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开展生活化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可以通过学生合作、体验与实践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相对于初中地理知识,高中地理知识点比较抽象,很多内容无法依靠地理知识单独进行分析与理解。但是,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地理学科本身的趣味性和亲切感,避免学生产生畏惧心理,最终实现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例如,旅游与餐饮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行业,也是学生日常关注的重点,是其比较感兴趣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旅游的自拍照片、开心农场的游戏体验等方式来帮助学生对农业种植的产出与投入进行理解。又如,在“宇宙中的地球”学习环节中,教师可以利用神舟七号探索宇宙,帮助学生了解宇宙相关知识,同时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总之,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地理教学更加形象化、生动化,让学生乐于学习、深度学习。

二、合理引导,发现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生活化教学离不开对课程资源的拓展与整合。教师要避免教教材的现象,要充分挖掘课堂教学内容,积极寻找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对其进行提炼和升华,将精髓融入课堂教学中。这样,在满足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够引起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关注,最终帮助学生理解各种地理现象。例如,在“高压与低压”相关知识的讲解中,教师可以选择西藏居民用高压锅做饭的例子对青藏高原地带气压问题进行分析:海拔升高导致水的沸点降低,如果使用传统锅灶,不到100℃水就会沸腾,煮出来的饭菜可能不会熟。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西藏居民需要使用高压锅才能做出可口的饭菜。通过这一环节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到我们与西藏居民做饭的区别,进而使其对于高气压和低气压有了全面的认识。

三、走出课堂,探究自然中的地理知识

开放式的地理教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中地理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的知识讲解,而应该采取课内和课外相互结合的模式,利用实实在在的课外物体进行现场教学。教师要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的博大、深邃与美好,在自然中领悟地理的妙处。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开展课外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在课外实践中加深理对教材知识的理解。(1)教师可以通过合理的引导,让学生在大自然中探寻地理知识的魅力;(2)合理布置课外作业,尽可能让学生利用大自然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例如,直接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分别开展如土壤分析、地质勘察、水质监测等一系列调查活动。另外,教师还要认识到,调查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实践探索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四、利用多渠道,渗透生活化的地理知识

要想系统、深刻地掌握高中地理知识,仅依靠课堂教学是无法实现的。因为课堂教学渠道过于单一,生活化的地理知识难以有效融入。因此,注重渠道的多样化,通过多渠道打破学习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才能满足实际的教学要求。教师要懂得强化地理的生活化模式,不断挖掘多种渠道来渗透生活化的地理知识,并将学生日常使用的工具作为渗透的平台,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获取地理知识,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分享自己的收获。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获取信息、辨别信息、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还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分享带来的快乐。另外,通过观看富含趣味地理知识的节目,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适当阅读课外地理书籍,拓展知识面,提高人文底蕴和综合素养。大量教学实践证明,通过多渠道的渗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地理学习的生活化趣味,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地理知识的学习中。总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教育即生活、生活有趣味”的意识,践行生活化教学理念,善于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将地理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不断提升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地理素养,为学生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武兴彩.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创设生活化问题实践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5.

[2]董秀娟.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32).

第4篇:趣味地理教学范文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效率;教学法

一、研究背景

地理是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它与其他学科之间有多处渗透和交叉,例如环境问题,可以与自然环境、历史因素、人类活动、国家政策等多方面知识相联系。在实际的初中地理教学中,不少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没有吸引力,教学效率低下,因此研究初中地理的教学方法,提高初中地理的教学效率显得尤为重要。

二、初中地理教学的特点

我们通过对初中学生发出的200份问卷调查得知初中学生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具有如下的特点。

(一)缺乏地理学习兴趣

地理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产生的一种认识与追求的倾向,对待感兴趣的事物,学生更喜欢接近、理解并获得知识,兴趣是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稳定、持久的动力。但是,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只有17%的中学生偏爱地理并对地理学科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大多数学生对初中地理的学习缺乏兴趣。

(二)知识理解能力较低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有34%的初中生因为小学自然没学好或者初一的基础地理知识掌握不足,对初中地理具有“厌学、怕学”的心理,对初中地理的理解能力较低。

(三)地理观察能力欠缺

观察是具体直接地反映外界客观事物与现象的手段,观察能力是通过对新奇事物的观察,通过大脑的反应获得声音、温度、知识等能力,是人体综合能力中的重要部分。通过问卷调查得知,仅有14%的初中生认为自己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64%的中学生认为自己观察能力较弱,21%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具备一般的地理观察能力。

(四)地理信息能力不足

地理信息能力指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课本及外界多方面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输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获取、处理并应用地理信息的能力已成为地理学习中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但是在问卷调查中依然发现,68%的学生仅忙于书本知识,43%的学生认为自己在获取、处理、应用信息中的一个或多个环节具有相应的欠缺。

(五)读图能力不全面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工具,读图能力是地理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没有地图,也就没有地理学。通过问卷调查发现,47%的初中生认为自己的读图能力不足,读图并处理问题的过程存在思维不全面的问题。

三、初中地理教学方法

(一)趣味教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它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深入探究所学知识。趣味教学法就是通过引导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如下两方面。1.创设新颖的教学情境。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很大程度提高教学质量。(1)引用古诗词。我国古代诗词中,与地理知识相结合的诗句很多,巧妙运用可使人耳目一新。例如,在学习我国地理地形时,可从“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得知我国地势西高东低。(2)巧用趣味故事。相关的趣味故事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强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例如,在教师可以通过讲一次去回民餐厅吃饭的经历,吸引并引导学生了解回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进而了解我国不同民族的不同风俗习惯。2.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性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另一个有效手段。有些学生在课堂上走思、不能集中精神听课,时间一长便会跟不上教师的讲课进度,进而感觉地理学习难,对初中地理失去兴趣。适时地提问,并允许学生在课上大胆设想、发言,可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

(二)多媒体教学法

1.增加教学容量,开阔学生视野。因此,教师应该博古通今,具有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能力。灵活运用多媒体,通过PPT、短视频等多种方式为地理课堂教学注入新的血液,可以使课堂与现实紧密结合,增加课堂容量,开阔学生眼界。2.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能力。美国曾有研究表明:人类获取信息时,11%来自听觉,83%来自视觉。由此可见,这两者占有信息总量的94%。教学中的多媒体技术是视听的结合,它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带来更多有效的信息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传统的地理教学经常会在剖面图、地理形成过程、天体运转等多方面出现困难,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重点、难点一一体现出来并突破。例如,在讲述“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时,教师可以通过Flash动画的演示,让学生理解背斜、向斜是由于地壳运动使水平地层弯曲变形生成的,理清地理事物演变的过程。

(三)生活化教学法

生活化教学法是初中地理教学中另一个高效教学法,是指将教学活动至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从而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生活化教学要做到如下几点。1.结合生活事物学习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训练学生从生活中获取地理信息并处理地理问题的能力。例如,学生可根据新闻、天气预报等了解不同地区在不同时刻的天气,进而总结不同地区的气候,并结合事实思考不同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2.结合生活案例思考地理。通过生活案例与地理知识结合,可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可为学生提供2013年6月13日“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对接的背景资料,锻炼学生提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

(四)读图教学法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重要手段,它包括等值线图、原理图、框架图、地理模式图、统计图等多种图件。读图法教学是指运用各种图件锻炼学生对地理的认识、理解能力以及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综合能力。通过读图教学,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总结不同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

总之,教师应充分运用不同的初中地理教学方法,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率,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新一代地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周慧.初中地理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评价[J].地理教育,2005(1):35-36.

第5篇:趣味地理教学范文

一、问题情境的创设原则

初中地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一门相对抽象的学科,在教学时,教师提出问题促使学生进入问题情境,能促使他们产生学习欲望与动力,因此教师要避免随意提出问题。

(一)突出教学重点难点

传统教学中教师存在随意、随处提问的现象,这种随意性不仅达不到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还扰乱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思维。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一定要突出教学内容重难点,与教学目标有关,否则就失去了问题提出的意义,起不到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作用。

(二)问题要具有层次性

学生是初中地理教学中接受知识的群体,教师要注重差异性教学,因为学生个体学习能力千差万别,所以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层次性,使各层次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使其内心产生学习的动机,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问题要具有趣味性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与探究,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富有趣味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动力更足,思考问题积极性更高,从而促使学生养成认真思考与分析的习惯,在不断地自主探究性学习中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通过问题的探究不断积累与丰富知识储备,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教师不重视问题对于学生的启发作用,在教学中通常是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回答,学生成为学习的旁观者,很难产生学习动力。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策略

(一)设置趣味性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设计趣味性问题,增强学生探究动力。只有学生感受到探究问题的乐趣,进而思考问题,才能实现知识的理解与内化。例如在教学“地球的自转”这一内容时,教师可提问:“我们整天都会看到日出日落,日出日落对人类的生活会造成什么影响?地球的自转呢?”引导学生进入该有趣的问题情境中,进行探索与思考。此后,教师再结合地球仪进行演示,让学生理解在不同的角度看地球方向需要注意的问题,然后引导他们进行小组讨论,探究为什么地球上不同地区会产生时差。学生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产生了对新知识探究的欲望,并且从日常生活切入,学生也就不会感到地理知识深奥难懂了。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进入问题探究的更深层次。并且教师提出这些问题,兼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学习需要,各层次学生都可以参与思考,形成探究动力,提高自身的地理思维能力。

(二)师生角色转换,促使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学法的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可以采用师生及生生之间的互动式提问。譬如学生提问教师回答,这种方式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更有效。教师在教学中可让学生根据地理学习的方法与经验,主动提出问题并且进行探究,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自主提出问题与自主探究能力。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敢于提出问题,让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去发现问题与分析问题。例如在教学“中国的地势特点”时,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资料对本节知识进行学习。在课堂上同桌之间或者师生之间展开互动探究与提问。如引导学生根据教师课堂提问的模式,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中国的基本地形特征是怎样的?各地势具有怎样的特征?教师可引领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如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地图进行总结,并且注意进行知识的拓展:我国地形与气候的关系是怎样的,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互相提出问题并在小组内进行合作探究,提高了学习效率。因此,教师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且通过互动提问与探究的方式,有效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机会,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激励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

实际上,在地理教学中常常发现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较为浅显,这与学生缺乏提问经验有关。有的学生不会提出核心问题,这与他们知识把握程度不深有关。例如在教学“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一节时,部分学生不会根据自身的疑点提出问题,有的学生提出了与本课教学目标无关或关系不大的问题,如为什么要用污染指数来衡量空气质量?教师除了对学生提出问题的行为进行肯定,还要引导其了解污染指数的内涵,然后再启发学生进一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大气污染的原因是什么?世界环境污染的状况如何?等。教师要引导以及鼓励学生提问,使学生的问题意识更强,进而提出更有意义与价值的问题。总之,教师要在运用问题导向法的过程中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会提出问题,促进不同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三、结语

地理学科的教学有其特殊性,问题导学法符合学生地理学习的规律与特点,受问题的驱动,学生求知欲望就会得到有效激发。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以问题为主线,将知识的建构贯穿于学生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即学生完成了相应问题的探究,也就完成了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师的提问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点设计问题,并不断通过不同的地理教学内容进行训练,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让学生学习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及解决相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这一切都需要教师以问题的设计为引导,提高学习的针对性。教师一定要克服传统教学中提问的随意性,问题一定要对学生的学习发挥指导作用,提问要与教学的重点有关,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创新能力,以地理教学为载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存.促进初中地理学科的极大发展和完善[C].2019年“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研究”研讨会论文集,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