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税收会计制度范文

税收会计制度全文(5篇)

税收会计制度

第1篇:税收会计制度范文

(一)目标不同

税收会计首先必须按着国家的相关税收的法规,进而对企业的成本、收入、利润等进行核算,其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的保证国家税收的真实以及为国家税务部门或是企业经营者提供有益信息。财务会计是企业遵守会计核算原则和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对内部财务成果的反应,主要目标是便于相关利益者或投资者的决策。

(二)对象不同

企业财务会计核算对象范围比较广,主要是企业的整个生产环节与销售环节的全部经济事项都以货币计量的方式记账,其主要环节有资金的预算、实际投入的资金、周转的资金等环节。而税务会计的核算的对象范围相对狭窄些,主要是和计税有关的经济事项而已,例如企业印花税或者是增值税等计税事项。

(三)依据不同

税收法规和企业财务制度的不同,致使税收会计和企业会计的核算工作的依据有区别,税收会计是依据国家税法的规定,没有自由发挥得空间和灵活性,必须严格按照法规制度进行核算。企业会计则主要是根据企业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进行相关的核算,在处理经济业务的时候,会计人员可以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安排,例如是针对企业出差人员的差旅费用的科目选择等都可以具备一定的弹性。

二、两者分离的必要性

(一)改革会计体制的需要

对会计体制进行改革,即将税务会计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可以使企业会计在进行核算时摒弃传统的会计体制单方面的强调和规定,有效的确保了企业会计进行核算工作的真实性和灵活性,如此可以使企业的财务目标更加准确,方便为决策者提供更专业的财务信息。

(二)健全税制的需要

我国的税务体制主要是以税率合理以及税负公平为基本原则建立了多税种和多层次以及多环节的调节体系,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性和征税的合理性,且充分发挥了国家的宏观调控的作用。若采取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合二为一的体制不容易展开征税的稳定缴纳或是对各项复杂的计税工作进行优化,企业也有可能以自身利益出发,利用税法的漏洞实施漏税行为。因此,有必要对税收与会计核算进行分离,方便税收的审核与监督。

(三)提高企业管理的需要

在采取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合一的体制时,企业财务人员所做的财务核算更倾向于国家税务、财政以及以及银行信贷等方面的需求,忽略了企业内部的经营信息的需要。将税务会计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这一措施,有助于企业根据自身实际经营特点进行灵活处理账务,从经济角度看待税务制度与会计制度的分离,是有利于真实反映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减少了不必要的会计核算,加强了企业财务管理的需求以及帮助决策者提供有效与可靠的会计信息。

(四)加强会计实践水平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资本高速集中,商业经济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在这样的形式下,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差异的分离有利于充分发挥会计的作用以及提高会计的实践水平。因为,企业自身对内部的会计信息与会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更加详细与精准的财务报告来帮助企业在市场中赢得竞争,取得一席之地,但是税法的相关规定与具体计算标准以及其对会计制度的影响效应可以使财务人员在实践中有效的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五)会计信息质量的需要

由于税法与财务会计的差异关系,税收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分离有利于客观和真实的反映企业内部的经济效益与财务成果。税收会计主要是根据国家的宏观政策和经济发展水平来制定的,财务会计是体现受益者的资产增减或保值以及经济环节的需要,两者之间的分离是有利于会计信息质量的保证,更好的对财务信息的整合与反映。

(六)会计学科的需要

第2篇:税收会计制度范文

关键词:非税收入;预算会计制度;会计处理

前言

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和整个社会大环境的需要,就必须要对非税收入的一些方面去进行改革,积极的探索创新其他的方向。推进预算会计制度的一些方面内容的发展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些发展,积极的践行改革开放的相关的政策,就要对这方面进行格外的重视。要对一些方面进行一定的严格的处理不断的深入改革,也符合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我们有重要的现实的意义。

一、非税收入与预算会计制度不一致分析与处理

非税收收入如果它所包含的一些方面超过了非税收入之前所应该缴纳的一些款项和应该交纳的一些款项的一定的范围[1]。比如说在非税收入进行一定的变革之前,如果一项财产没有人去认领的话,将这种物品进行变价作资,这类财产应该属于是交给财政部门。这种财政部门的收入。而一些企业单位或者事业单位所有的财产却不用交给财政部门。在非税收入中,如果企业单位事业单位的资产减少了之后,应该上缴给国家的财务部门。对外所投入的一些资金还有本身拥有的资金,进行一定的转让、卖出、出租、等收入。在非税收入改革以前,作为其本事业单位或者企业单位的收入,而如果在非税收入中所获得的财产应该直接交给国家的财政部门。通常情况下,如果非税收入与会计制度存在不协调不一致的问题,就很容易产生成本的预算问题,对企业的利润带来一定的亏损[2]。而会计的预算制度与非税收入存在差异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就是会计在对账务处理时处理方法不同。会计在对固有资产进行核算和处理过程当中,如果国有资产减少,那么会对预算带来不必要的影响。因为在企业日常经营过程当中,预算是会计所必须要处理的一项制度。预算中没有把报废或者盘亏等原因所带来的固定资产的减少预算到成本当中,那么就导致了政府对非税收入的减少。因为通常减少的固定资产会按照预算的原先值进行记录,称为固定基金,固定基金与实际所收到的款项和减少的固定资产的费用存在着差异。所以,各个企业单位在对部门的预算进行统计时,会计部门一定要将各种因素考虑到其中,这样才能防止固定资产的减少。所以只有对非税收入进行更加完善的管理,才能使得企业的财政体制基础更加牢固,对财政改革的促进更加明显[3]。非税收入的管理是近些年来各企业所关注的新问题,所以各企业一定要在财政体制的基础之上,结合自身的实际状况,对财政改革的管理进行积极的深入,将非税收入的管理加入到其中,找寻出对非税收入管理的新方法和新途径,这样才能使得财政更加的准确,强化了财政的能力,为企业的利润的增加带来更好的帮助,同时也会让政府更加容易的对非税收入进行调控,使得我国经济发展更加稳定和迅速。行政单位固定资产如果发生了减少现象,就会出现报废或者调出等情况。如果单位的固定资产出现了变动,比如说有设备的出售或者损毁等等现象,都需要按照规定进行上报,目的是为了获取审批,这样才能使非税收入预算与会计制度相一致。而如果固定资产出现了减少的情况,需要有效的进行记录,并且要根据收入的变动等等实行相对应的政策。如果按照非税收入出台的政策进行管理,固定资产的减少要与实际的固定资产都要上交到国家,作为非税收入应该缴纳的预算款项当中。在一些事业单位中如果取得一些财产,可以依据法律的一些规定进行一定的转让[4]。转让其财产可有两种方式。第一种就是其物品的或者资产的所有权进行一定的转让,第二种方法是转让其使用的权利,而不是转让其拥有的权利。在预算会计中企业事业单位如果转让所获得的无形资产的所有权,要在银行中有一定的记录,同时如果它的无形资产转让没有按照规定去进行结算的话,只是转让本事业单位的资产的一定的使用权,也要在银行中进行一定的记录。但是不会去摊销这些资产。如果按照非税收入政策企业事业单位如果向其他的人转让其资产的一定的所有权,它的税收应该上交到国家的一些财政部门,作为非税收入,应该放在应缴纳的一些款项当中。同时应该按照法律规定进行一定的转让,如果只是仅仅是一些财产的一些使用方面的权力,是可以适当的去核算主要收入就可以,但是如果作为非受税收入,进行缴纳的话,不会平摊分销这些财产的一些方面。要对一些方面进行一定的严格的处理不断的深入改革,也符合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我们有重要的现实的意义。如果向外进行一些资金的转让来购买一些东西,或者完成交易的话,可以利用一些实物或者无形财产等方式向其他的一些企业事业单位进行一定的投入资金,包括一些证券方面的投资事业单位[5]。如果向其他的一些地方进行资金上的转出的话,它的一些债券方面的东西可以去进行转让,转让的资金同时应该向银行有所记录。还要对一些细节进行详细的描写,对资金的变动也要有所详细记录。要对非税收入去进行一定的规范,在法律上也应该做出相关的规定。这也是深化财政改革,建立起一个对社会规范有着良好促进作用的一个项目,我们要积极的去进行维护。如果发现破坏这种现象的情况时。要及时的去提醒,或者向有关的部门去进行举报,因为税收是关乎国家一个重要的事项。非税收入里面的非税,并不是大多数人所理解的不向国家缴纳税款的意思,而是说不是作为税收的意思。对于国家政府等事业性的一些投入投出,可以不需要向国家的相关部门去进行上税,在一些国家的资源去进行一定的使用,或者在对国有的资源国有资产进行一定的有偿使用的时候,可能会向国家的相关部门去进行征税。这些需要征税的项目在法律名册中有明确的记载,如果说出租屋进行出租,或者其他房产事业进行出租的话,这种属于非税收入,也需要向国家相关部门去进行缴税。

二、强化非税收入与预算会计制度的合理性

在我国很多企业,总会因为因为会计预算收入制度与非税收入预算制度不协调而出现问题[6]。这样就导致了政府和国家部门在对非税收入时存在较大困难,出现很多的问题和漏洞。只有加强对非税收入的落实和会计预算的管理,才能有效的避免问题的发生。企业的会计部门工作人员一定要对预算制度做到了如指掌,企业同时也要加强对会计的管理,不但要选用个人能力突出,责任心强的人员来对预算进行管理,还要在日常工作当中加强对这些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会计部门在对预算制度进行处理的时候,一定要把非税收纳入到管理当中,对固有资产的减少一定要加以重视,在满足非税收入的管理制度之下,及时的交纳所应该缴纳的税务,这样才能保证企业会计预算制度的稳定和准确性,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带来更大的帮助,同时也对企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帮助。

三、结语

对于非受税收入进行一定的管理,不断的去变革财政方面的一些不良的影响,可以促进优秀的经济方面建立起来还能建设一套完整的体系。所应该要做的非税收入进行管理是一个新的方向,我们一定要站在国家社会政府的角度来认真的去开展此项工作,积极的探索,创新发展经济的新的办法,不断的为其深化改革。还要创新一些新的形式,增强政府的一些其他能力的调整,就这样才能够真正的促进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真正的达到人们内心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苏萍.非税收入与预算会计制度的不一致及其会计处理[J].新疆财会,2016(1):58-60.

[2]简立君.论预算会计的改革与发展[D].湘潭大学,2016.

[3]夏学军.非税收入管理对总预算会计信息的影响[J].新疆财会,2013(6):41-42.

[4]李恩.简析新预算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76-77.

[5]吴桂质.学习新预算会计制度的体会[J].预算管理与会计,2016(2):17-17.

第3篇:税收会计制度范文

关键词:会计制度;税收法规;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的关系;共同发展

一、现阶段会计制度和税法的关系

一些实施市场经济的欧洲国家,比如法国、德国,其会计准则由国家主导制定,特别注重国家和集体利益以及会计核算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其税收法律制度和会计制度的关系模式逐渐趋于高度统一。财务会计制度服从于税收法律制度的要求,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严格遵循税收法律制度的要求,以此增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因此,企业的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额很接近,资产负债表里存在比较少的递延所得税项目和金额。国际上,以英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其民间的会计组织的发展程度很高,投资者重视企业会计信息的客观性、真实性,以此为依据做出更好的决策。目前,我国的税收法律法规与财务会计制度呈现出既高度分离,又相向统一融合的双模式倾向的态势。

二、优化会计制度和税收法规关系的必要性

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政府职能不断向服务型转变,不断放权,由实施管理慢慢向提供服务转向。因此,对于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就越来越要重视其真实性和客观性,更好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以此来为企业提供有效的与决策相关的财会信息。近年来,证监会越来越重视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监管。企业应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增加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明确会计制度和税收法律的差异,可以更好地保障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更有效的会计信息。目前,我国税收法律制度和会计制度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以及所得税的计量方面的规定有很大的差别。因此,税务部门要用更多的资源对企业的财务进行核查,增加了成本。而企业会计信息的需求者需花费更多的时间来获得更可靠的企业会计信息,导致其不能及时做出投资决策,而错过最佳的投资时机。优化企业财务制度与税收法律法规的关系,可以提高信息的传播速度,降低信息需求者获取信息的成本,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增加社会的经济效益。目前,我国税收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正呈现出既高度分离又相向统一融合的双层倾向态势。但是,由于种种因素,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收法律制度在改革中遇到了一定阻力,改革的成本相对较高。协调税会关系可以明确现阶段两者之间的问题,降低改革成本,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企业的财务处理工作以及税务部门的税务管理工作的效率。会计制度与税收法律之间在目标和原则方面有差异,因此企业和税务部门都要进行纳税调整。举个例子,对营业外支出的确认和计量,企业要仔细比对当年的相关事项使其符合税法规定,对报表进行第二次修改,而税务部门要审查企业上交的材料,这就加重了双方的工作量。协调二者关系可以防止税收的流失,弥补税收法律制度和会计制度相互之间存在的矛盾和盲区。协调二者关系,明确税法与会计制度的差异,防止企业人为制造税收盲区和延迟纳税,以及相关特殊业务税务处理,防止企业钻空子,进行偷税、逃税、漏税及迟延纳税,预防税务流失。

三、改善会计制度和税收法律关系的措施

(一)重视协调两者的关系

分析和明确两者之间的分歧和差异,以弥补空缺和盲点,对会计制度和税收法律法规进行完善与优化。修改不明确的法律法规时,把重点放在两者的差异处理上,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结合国际惯例,以维护社会整体利益为前提,尽量减少差异和分歧,明确差异的处置及税会信息的衔接和转换。政府部门在制定会计制度的过程中,应该让多方参与,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在会计制度的起草阶段,要设置专门的评审来进行监督,评审应该由各个部门的人员组成,比如企业界代表、教育界专家学者、审计人员、税务官员等,使其提出更广泛地建议和意见。

(二)以成本效益为原则

协调会计制度和税收法律法规应以成本效益为原则,要以节约社会人力和物力资源为原则。尽量缩小两者之间的分歧与差异,以降低由于差异带来的税务部门进行税收征管的难度,减少企业进行纳税的成本。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和质量,使需求者可以及时获取信息并做出决策。推动改革的高效平稳进行,降低改革成本,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提高社会的经济效益。

(三)完善我国的财会信息系统

现阶段,我国的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有待完善。要建立完善的会计与税务信息共享平台,促进财会与税务信息的共享。建立健全社会的企业会计信息系统,保证信息的畅通,加速信息传递,使市场主体能及时获取相关信息,适时把握最佳的投资时机。实现会计信息与税务信息的对接,使税务部门和企业更顺利地开展工作。

四、结语

会计制度与税收法律制度之间的差异日益扩大,这成为了当前会计工作与税收征管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两者之间的差异与分歧的缩小需要做很多工作,也需要很长的时间,需要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协作。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会计制度和税收法规也必将随之不断改进完善。

参考文献:

[1]刘强,王丽琪.浅析我国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的关系[J].财会研究,2014.

[2]谢凌艳.浅析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的矛盾[J].财税研究,2015.

第4篇:税收会计制度范文

关键词:企业;所得税制度;会计制度;协调

为迎合市场经济体制,满足国际竞争参与需求,我国针对税收以及会计制度进行了调整,发生了变革,开始朝着规范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前进。与此同时,为全面彰显税收以及会计制度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满足经济发展变化,税收政策和会计制度也更加丰富,其复杂性也随之提升。本文首先介绍所得税与会计制度的内涵,然后剖析这两者之间的关联,最后探讨协调原则与策略,希望可促进这两者的统一与整合。

1所得税制度的内涵

税法指国家通过法律进行确定,也可借助行政规章来确立,针对纳税人,围绕纳税所涉及的权利和义务进行调整。所得税法在税法中占据主导位置,在广义层面,主要涵盖企业、个人和外商投资企业这三方面的所得税法。本文中所探讨的所得税法具体指代企业所得税法。这是国家跻身企业利润划分的主要形式,主要由国家负责颁布制定,进而改善与企业所得税相关工作的一项法律规范。

2会计制度的内涵

会计制度包含广义与狭义这两种概念,其中广义概念指会计人员在日常的会计工作中需要遵守的标准,由此可知,只要和会计存在关联的规范标准均可看作会计制度。而狭义概念指政府机构等部门参照会计准则针对会计核算所编制的制度。

3所得税与会计制度之间的关联

所得税指国家依据法律规范围绕企业收益展开的税收活动,是可征的税收,这作为企业的纯支出,既有强制性,还具有无偿性,从性质层面而言为一种费用。将其和普通费用相比可知,所得税费用较为独特,主要为宏观费用支出,且属于法定费用。从理论层面而言,所得税以及会计密切相关,这一关系决定所得税以及会计制度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影响[1]。

3.1会计对所得税产生的影响

会计收益决定着所得税收入。会计分期假定关乎着计算应税所得,为其奠定时间基础,而会计收益核定和计量也影响着所得税,可为其奠定计税基础。同时,会计账簿系统优化可促进所得税计征,为其提供书面参考。从现代所得税层面而言,只有遵循现代会计理论,方可实现不断完善。分析所得税实践现状可知,所得税法规长期依附在财会体制之上。税法中所涉及的税收核对,成本列支、费用列支等一系列内容均依托会计制度,仅仅在特殊项目中进行约束和调整。

3.2所得税对会计产生的影响

一方面,所得税制度可提升会计的地位。因所得税法存在强制性,且和会计紧密相连,凸显了会计记录的重要性。对于会计整体行业而言,若不存在税收,则其复杂度将会显著降低;另一方面,所得税促进会计发展,扩大会计研究范畴[2]。因税法具有刚性,且和会计核算紧密相连,若会计方法获得税法认可,则可大面积推广与有效运用。同时,所得税还会制约会计发展。税收秉承历史成基本,不赞成参照实际情况变动会计数据,制约会计冲破历史成本的禁锢。会计理论通常可有效应对会计环境,但税收处理却存在滞后性。

4协调原则

所得税以及会计制度分别由不同的部门来编制,因各方缺少有效的协调,进而产生差异问题。纳税人不仅要遵守落实新会计制度,还应坚持依法纳税,而差异程度的增加将会加重纳税人的负担,提升财务核算成本,多数纳税人通常不能正确认识这一差异,无法有效实施纳税调整,引发无意识违规问题。

4.1全面性原则

不仅要考虑当前正在使用的会计制度规范,还应重新评估所得税法规,明确不适应之处,同时,深入研究,进而有效协调,禁止单纯满足一方标准[3]。

4.2趋同性原则

差异协调应最大限度地降低对当前正在使用的税法与所遵循会计目标的负面影响,编制法律体制时,应确保趋同,一旦出现差异,立即借助申报过程设定的纳税调整手段进行处理。

4.3效益超出成本原则

若想有效把控分离距离或者掌控统一程度,除不可因统一协调可改善会计核算工作、促进税收征管便不权衡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外,还不允许由于分离而提升会计核算难度,制约税款计算,阻碍税收征管。

4.4多样性原则

会计制度指参照会计理论,依照会计管理标准进行编制,应全面迎合投资者、经营者这两方的需求,切实达到优化财务会计核算工作的目标[4]。在处理各项会计事物的过程,尽可能选择多种方法。所得税法规需要参照经济环境变动合理调整、有效补充、积极完善。

4.5严肃性原则

不管是对所得税制度来说,还是从会计制度层面而言,在差异协调操作中,要求实施修改时,一定要小心、谨慎,需进行具体规划、深入调查与充分论证,只有找到合适时机方可开展,进而确保具有严肃性。

5协调策略

5.1合理设定所得税改革目标,兼顾差异和联系

从长远发展层面而言,应有序构建所得税收入科学、平稳提升的机制,辅以个人所得税,组建双主体税制框架。另外,所得税改革还应遵循效率原则,全面协调国家出台的产业政策与颁布的地区政策,加强技术进步,加快经济结构完善,实现地区经济的统一发展。并依据世贸组织规则,规范各个企业内部的税负水平,调整和改进当前正在使用的与税收相关的政策,构建平等、均衡的税收环境。简单来说,所得税改革应坚守公平税负的理念,明确分配关系,构建满足世贸组织规则、符合企业制度,且可行的所得税制度[5]。

5.2相互协调,加强合作配合

会计利润与应税存在差异,要求借助所得税以及会计制度的深入探究来明确不适应点,进而统一协调,禁止片面满足一方需求。为此,应围绕所得税编制合理的税前扣除体制,也可编制所得税会计体制,参照经济环境合理调整,全面酌量会计制度可能带来的影响与作用,在遵守税法原则的基础上,认可会计制度的有效规定,最大限度地降低其和会计制度之间的差异。另外,还应促进这两方面管理层面的交流、协作,这不仅可降低差异损失,还可推动所得税以及会计制度这两者之间的协作,并增加有效性。

5.3实施信息披露,加大税收支持

会计制度建设不仅要应对业务规范编制问题,而且应重视信息披露建设,完全、准确、有效地披露会计信息[6]。建议针对税收交易活动编制信息披露规范。若披露工作中存在不足,则将会降低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制约税收工作,同时,税收部门无法在第一时间反馈信息需求,这一需求不能有效映射至会计信息系统中,这种信息交流障碍会增加信息获取成本,不利于统一协调。另外,对于企业而言,因其经济利益密切关联于会计政策,针对会计政策所开展的选择和变动等活动均会对企业经济产生影响。因此,在不干扰会计目标与影响会计信息的条件下,会计制度应尽可能缩减会计政策选择领域,不断简化税款计算。

5.4重视实务协作,减少差异

所得税以及会计制度不仅要在理论层面实现协作统一,在实务层面也应加强协作,通常可参照具体的差异类别提出针对性的标准导向,以此来减少差异[7]。会计处理相对规范时,所得税以及会计制度之间的协调应让税收遵从自身原则,并积极协调会计原则,进而降低业务差异、缩减纳税成本。另外,若会计处理尚未规范,有些可能存在制度盲区业务,则应改进和优化会计制度,增加业务处理的合理性,趋于规范化,进而规避硬性协调,以免增加日后工作的不确定性。

5.5改进纳税调整,降低财务会计负担

通过税法约束企业会计政策,这一选择的根本目的是规避企业借助会计政策选择实现偷、减税款问题的出现。然而,当前正在使用的税法围绕企业折旧年限以及方法却提出了苛刻的约束。由此可知,税法应适当地降低规定标准[8]。为规避企业借助会计政策调整实现调节纳税目标,需作出下述规定:若企业想要调整会计政策,则一定要提前申报给税务机关,也可备案,同时,核定通过后不允许在一年期间出现任何其变更。

6结语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企业所得税以及会计会计制度必然会产生差异,而这一差异可能会削弱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制约会计工作的开展。科学看待与妥善处理这一差异,统一协调不仅可促进税收征管,还可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并可改善会计核算工作,提升税收效率,优化会计工作。综上可知,我们应明确所得税以及会计制度之间的差异,严格坚守协调原则,采取可行的协调策略,最终实现统一协调。

参考文献:

[1]黄兆兰.浅谈企业所得税制度与会计制度的关系[J].大众科技,2015,7:134-135.

[2]王玲.新会计制度与企业所得税制度差异研究———基于新会计准则角度的新差异探讨[D].东北财经大学,2013.

[3]白静.浅析会计制度对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的影响[J].价值工程,2013,29(36):113.

[4]李华.新会计准则下会计制度与企业所得税制度差异性分析[J].消费导刊,2015,6:79+53.

[5]秦利.会计制度与企业所得税法规产生差异的原因分析[J].知识经济,2013,1:130.

[6]李怡娜.企业所得税制度与会计制度的分析比较[J].城市建设,2012,35:2-4.

[7]吴晓榕.我国企业所得税税制与会计制度比较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4:95-96.

第5篇:税收会计制度范文

关键词:会计制度;税法规定;相互协调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全球市场竞争变得日益激烈,企业要想在这种环境下生存,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探索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力,在企业经济发展中,会计制度的改革能有效提高会计收益,并且相关的税法规定能保证企业实现公平纳税。尽管企业会计制度与相应的税法存在差异,但是在一些概念、原则以及方法上面却有很大的一致性,要想使两者相互协调,就要先考虑两者存在的具体差异。

一、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存在的差异

(一)时态性差异

我国的会计核算主要是针对当下我国加入WTO的国家市场经济,更多考虑的是世界性的影响,因此,会计的许多准则与国际接轨,在会计核算的制定上,应具有超前性以及突发性。然而在国家的税法规定上,由于世界各国经济体制以及经济结构的不同[1],因此税法的规定也因国家而异,目前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因而在税法规定上也不存在与国家接轨的概念了,我国现行的税法规定,是从计划经济体制下不断发展而成的,根据我国不同阶段的国情而不断发展发生改变。很明显,从时态的概念上看,会计制度的改革步伐远远超过税法,一个是国际性的,一个是国家性的,这种时态差异所存在的客观性与复杂性,在当前以及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仍然无法实现协调统一。

(二)制度性差异

制度差异主要表现在两者基本标准上,对于会计制度,会计收益是指会计收入减去相应的会计费用;而对于税法制度,国家应税所得等于实际应税收入减去法律规定的征税项目[2]。对于企业生产各税收的制定上,两者有不同的标准以及规定:税收制度所对应的税收收入存在两个标准,即权责发生制以及收付实现制。而财务会计对应税的标准主要遵从权责发生制,虽然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应税收入以及会计收入都是随着市场变化而变化的,但是实际上,如果企业纳税人仅仅实现了产品的生产而为发生销售行为时,也要支付相应的税收费用,这对企业的资金积累造成巨大的影响。

(三)意图性差异

主要是指两者服务的对象不同,税法规定所服务的对象为国家,而会计制度服务的对象为企业,前者主要是以强制性为主要特征,后者更加灵活稳健。在现实中,这两者的差异存在两种后果:一种是符合国家征税政策,税法制度给予纳税人充足的筹税时间,纳税人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充分发展企业业务;另一种是与国家征税政策相悖,就是我们常说的“逃税漏税”,但是随着税法制度与的规定,这种差异在逐渐减少。

二、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差异引起的问题

(一)增加企业财务核算成本及税收成本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会计制度也在不断与世界接轨,改革并补充现有的会计核算。而税法制度却只是做适当的调整,并没有太大的改变,比如我国的税法自1994年1月28日颁布到现在,只发生了六次修正[3],且最近一次的修正在2011年6月30日,修正内容也只是适当的进行项目的增加以及制度的优化,因此,我国的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的差异性在不断扩大。这种差异性导致纳税调整的项目增加,从而加大了进行纳税调整的工作量。有时税收对于同一笔业务要进行多个税种的调整,比如对销售业务的税收调整,既要考虑销售增值税,又要考虑城市建设一级教育附加费,甚至还要调整消费税;有时对于同一笔业务的税种既要适量增加又要适量的减少,比如固定资产提减值准备后,不但要重新计算折旧额,还要采用税收制度不允许的折旧方法,折旧考虑带增加所得税与减少所得税的情况。这种调整不但增加了税收工作及税收成本,而且增加纳税企业财务核算成本,对企业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二)企业利用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的差异进行逃税

行为现在的很多企业能实现逃税行为的主要原因是利用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差异形成的征税漏洞,采取不同的会计政策的选择来达到避税行为,并且相应的税法没有进行相应的限制,比如少数企业惯用的资产折旧法、不同类型的存货计算方法以及调整利税分配的主次顺序来达到避税行为。还有一种逃税行为是企业利用国家制定的各种优惠政策来调整业务达到逃税的目的,比如兴旺达型材有限公司与台商满达电子公司新投资兴办康旺达实业公司,根据国家相关的税收优惠规定,新成立的康旺达实业公司可以享受三年的免税期,同时康旺达公司进行实业生产所涉及的原材料主要由兴旺达型材料有限公司提供,这样兴旺达有限公司就可以利用材料的低价供应给康旺达公司,实际上是转移企业生产利润,但是本身资金流动不受影响,利用这种方法来实现逃税行为。

(三)增加了税收部门的监管成本

税收监管工作很大程度依赖会计信息。会计信息在企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相比企业其他经济信息而言,拥有更强的可靠性以及更低的资金获取成本,能系统全面的反映企业现有的发展状况及财务状况,这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企业税收的重要参考。从这个层面来看,我国的税收监管应基于会计信息支持的基础上来实现,但是现有的会计制度与收受规定差异性不断加大,这在一定意义上等同于放弃了会计信息,必然增加了税收监管成本,使得征税征税工作很难实现。

三、协调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的举措

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之间实现有效协调需要花费长期的时间,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受到目前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要尽量弥补两者在时态上存在的差异,就必须尽量融合两者在一些概念、原则以及方法上的相同之处。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现状上来看,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在协调中不能过于片面的强调两者的差异,否则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两者的协调:

(一)相关的政策制定部门要加强沟通

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两者相互关联,虽然两者的日常管理以及具体条例的制定分属于国家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但是为了防止两者在制度的制定与执行中发生立法取向问题,在实际的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的执行上要加强两个主管部门的沟通与合作。由于我国经济形式的不同,在会计准则的制定上必然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异,比如美国的会计准则主要由民间经济团体组合制定,而我国的会计准则主要由政府制定,因此制定部门之间拥有沟通优势,协调两者的关系就应将这种优势扩大,设立由两大机构主要代表组成的日常沟通协调部门,针对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的制定与执行进行必要的沟通合作,有利于减少两者差异所产生的不必要损失,并且能协调两者的关系。

(二)税法规定应适当放宽企业会计政策选择限制

会计政策使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所遵守的原则。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断增强,企业的资产在形式上以及技术上不断发生无形的损耗,然而目前我国的税法规定却在企业折旧年限以及方法上加以限制,比如规定企业生产机器的折旧年限为20年,这使得企业不能及时更新机械设备,对企业的经济增长以及竞争力的提升不利。为了防止企业利用会计政策调整纳税,税法规定应根据企业当前的情况,上报相关的主管税务机关进行备案,适当放宽企业会计政策选择限制。

(三)加强会计信息的披露以及相互宣传力度

国家相关的税务机关要充分利用企业某一阶段所披露的会计信息,达到税收监督的目的,并且相应的会计制度中要增加强制披露信息的要求,提高税务机关会计信息的获取率。同时国家应加强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的宣传力度,将基本的会计知识以及税法知识纳入到各企业培训中,并且组织会计机构主要负责人、会计人员、其他经济工作者进行认真学习,从而优化会计制度与税法的宣传与执行工作,加深对会计制度和税法的认识,使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达到真正的协调统一。

(四)改进与完善差异调整的会计处理方法

从目前我国的会计行业发展现状来看,企业对于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的差异处理主要依靠账外调整,这使得纳税申报不能很好的衔接日常的会计记录,对相关部门的会计信息获取不利,因此,对于企业而言,要增设明细账与备查账,规范记录,在企业日常的财务报告中,要对差异的调整情况作出必要的披露,为了更好的反映差异调整的实施结果,在利润中的“利润总额”与“所得税”两个项目之间要增设“纳税调整额”、“纳税调整减少额”、“应纳税所得额”三个重要项目,这样企业能根据财务报表的反映进行相应的调整,有利于企业协调会计核算与税收,提高自身经济利益。结语: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机构以及相关企业的税务法制观念不断加强,要协调好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的关系,加强两大制度制定机构的沟通,加深企业对差异的调整,做到企业诚信纳税,最终推进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桂仕燕.会计信息透明度与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2]王倩.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透明度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

[3]刘明亮.行业竞争程度、信息透明度与投资效率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1.

[4]鲍双红.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透明度对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5]熊文娟.会计信息透明度与财务分析师盈余预测关系的实证检验[D].江西财经大学,2010.

[6]项文彪.会计信息透明度、分析师盈余预测与股价波动同步性[D].江西财经大学,2010.

[7]邢雅静.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与资源配置效率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4.财政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