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医学教育心得范文

医学教育心得全文(5篇)

医学教育心得

第1篇:医学教育心得范文

直到20世纪80年代,一些推崇群体思维的心理学家在结合了社会进化思想和心理学原则后,正式提出了进化心理学的基本假设:人类是进化的结果,人类的认知通过不断演化来应对特殊环境。该假设为解释人类的特有行为提供了一个新的思想,那就是自然选择不仅会产生新物种,还会对人类的心理和行为进行塑造,促使人类发展出一系列特殊活动。这一系列非自然的活动在人类基因和自然环境的交互作用下产生,是相较其他物种而言人类所独有的,如教育、语言、面部识别都属于人类特有的现象与活动。在人类进化的历程中,这些活动具有实在的适应性价值,但也可能带来负面作用,如计算机的发展就导致学生出现网络成瘾问题。今天的学生必须通过接受现代教育以获得社会生存所需的技能,以及与他人交往的听、说、读、写等能力,尤其要懂得使用计算机,学会管理财务或是拥有公开演说的能力。教育这一人类探索真实世界的独特形式,不过占据了物种进化史的短暂光阴,却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作为一种非自然行为,教育是人类进化的适应性结果,也是人类独有的生存策略之一。这一生存策略可以提高个体竞争力,协调个体发展与种系进化的关系,并确保人类对有效生态资源的控制权。在进化心理学的启发下,教育者应持有种系发展的视角,将传授学术知识作为教育的责任,并对学生进行基因、环境、个体发展等多因素的综合考量。虽然进化心理学肯定了教育是一种竞争策略,可以帮助人类获得更多生态资源控制权,但并不意味着教育应该帮助人类控制客体或是破坏自然,因为人与自然的不和谐竞争关系将限制人类自身的进化。事实上,进化思想推崇的教育与当下主流的共生式教育的范式是契合的。随着人类意识的觉醒,人类教育经历了由原生态式教育,经由竞生式走向共生式教育范式演化的复杂历程,这一历程将生发出主体———客体———主体互动共生的复合性整体结构,形成该结构,是进化思想下人类教育的根本目的。进化主义认为,人类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类更好的进化。就具体内容而言,教育应该了解人类在各种社会、制度、文化中所共通的学习方式,关注如何通过教育令人类成熟、适应,以演进的视角看待学生、教育工作者以及教育命题,令人类最终形成一种合乎进化规律的教育观。

二、丰富了教育研究的内容

进化教育心理学被认为是研究现代社会中的初级技能以及由此产生的推理偏差、归因偏差、次级技能等对象之间关系的学科。在进化教育心理学中,智力可以进化,人类具有通过学习获得重要生存能力以及更好生活的内在动机。为了进一步明确人类知识的进化意义,进化教育心理学构建了初级技能、认知策略与次级技能的关系框架。在这一框架中,人类在相比其他物种更长的儿童期,通过生活圈的游戏和互动,获得有关心理学、生物学、物理学的初级技能。初级技能受人类认知策略的影响,难免出现推理偏差和归因偏差。相对初级技能,次级技能(如阅读、写作)可以让人类生存得更好,但必须建立在初级技能之上并受到初级技能的限制。现代学校教育的作用就是培养学生学术知识,同时通过培养学生概念性能力和程序性能力以矫正民俗知识中的推理、归因偏差,最终缩小初级技能和次级技能之间的距离,令学生更好的生存。2002年,进化发展心理学的概念被提出。其关注个体幼年的自然选择;婴儿期和儿童期的适应(包括延缓适应和个体发育适应);延长的童年期对人类学习社会交往的意义(社会脑假说);基因和环境对发展的功能及其三者的交互关系(进化概率认知机制理论);早期可塑性及对环境的敏感性(条件性适应)。相比进化教育心理学,进化发展心理学更加关注教育随个体年龄增长所发挥的不同作用,比如进化发展心理学会借鉴进化教育心理学关于初级、次级技能的讨论,强调现代教育应避免儿童的过早学习,而不是关注初级、次级技能之间的关系。进化教育心理学、进化发展心理学的提出,拓宽了教育的研究范围并呈现相互融合的趋势。在两者共同构成的领域中,研究者正致力于使用进化思想解释人类独有的学习与教育行为,并希望运用进化思想促进人类发展,尤其是改善教育环境。由于进化理论在生物学中的广泛应用,进化心理学借鉴了一些自然科学方法并将其与教育研究相结合,如形态学、神经科学、跨种系比较等。形态学假设认为,个体正常的生态对称会受到发育噪音的干扰,通过测量形体的对称性(如左、右手指比率)可以解释个体发展的稳定性。在现有研究中,生态指标已经被应用于预测人类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包括智力和社会优势、组织领导特质。神经科学运用基因标定方法以及脑科学研究大脑发育对儿童学习能力的影响。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部分进化教育心理学研究者已经运用该方法讨论数学障碍和低学业成就问题。跨种系比较的方法较多应用于国家教育水平的研究中,如一些研究者运用该方法测量国家智力与生殖策略的关系,提出练习效应是发达国家民众智力更高的原因。教育学研究方法的丰富伴随着方法论的成熟,教育研究者意识到基因、环境、个人经验对教育的共同作用,形成了一种更为完整的研究体系。

三、为教育实践提供了启示

对象的差异性是教学必须面对的客观实在。生物多样性对物种进化有积极意义,因此实现个体在基因、环境、经验等方面的绝对平等是不可能的。当代教育改革试图建立标准化的教育与测试,这一决策的假设是,教育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基于测试分数的学业成绩是学生努力的内在动机。事实上,教育似乎更适用于中上层阶级的文化话语,比如学校希望学生掌握最先进的技术以获得更高的薪水。在教育过程中,关注个体差异比关注平等更有意义。学校应首先弥补学生在民俗知识上存在的偏差,促进学生在民俗知识上的全面发展。在确保所有学生平等拥有学习知识、获得成功机会的同时,允许学生存在学术能力的差异性。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生产具有相同规格的机器人,而是培养活生生的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教育活动获得足够的生存技能,寻找个体独特性以追求自身价值并提高社会竞争力。除了个体差异,教育也必须承认性别差异和种族差异的客观存在,性别差异源自男女在繁衍中的不同地位,种族差异则是由生态环境、环境迁徙适应、生殖策略甚至练习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教育对象的差异性不应成为教育的阻碍,而是教育结果多样性的必要基础,更是教育作为一种生存策略的功能体现。

相比家庭和社会,学校对个体生存负有更多的教育责任。家庭、社会和学校组成的教育环境对个体后天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三者同等重要、相互影响,但在教育中的分工有所不同。家庭和社会提供人类形成民俗知识的环境,人类学习民俗知识具有先天的内在动机,学校则是提供个体学习学术能力的场所,人类学习学术知识是出于社会生存的被动选择,这是为什么儿童在学校里会出现厌学现象的原因。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提供人类生存所具备的复杂背景知识,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因此,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学校成就同样具有解释效力,这与父母投资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的观点相近。学校教育的任务是纠正民俗知识中可能存在的偏差,传授学术知识以及知识中潜在的社会规则,最终帮助个体进入更高的社会阶级。就人类的生存而言,学校教育应比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负有更大的责任,因为学校教育复制社会结构,提供个体向更高社会阶层流动的机会,这决定个体最终获得生态资源的多寡。与此同时,学业成绩在教育评价中的地位应该有所下降,取而代之的是测量学生社会竞争力提高程度的相关指标。

教育决策应尊重学生的遗传性和可塑性。进化思想为人类行为提供了很多新的解释,如在对男性青少年危害行为的内在动机进行评价时,非进化论者可能判定该行为是一种异常行为,而进化论者则认为是一种情有可原的行为,因为冒险的男青年更易成功并获得更多吸引配偶和繁殖的机会。注意缺陷多动症在现代教育中被认为是一种行为问题,但在进化的视角下却是一种有益行为,因为人类祖先想要在物种丰富的原始社会中生存下来就必须保持自身活力。如果用进化思想来解释人类少年期延长的问题,就会发现少年期的延长有利于教育投入,便于人类学习复杂的文化技能,以及在复杂社会群体中生存下来的技能,其意义不仅仅是人类生理发育的需要。由于遵循了人的生物性和学习的遗传性,进化解释虽然与主流观点大相径庭但也显得非常合理,这提醒教育决策者在对个体行为进行判断时需要更为慎重。首先,关注儿童入学年龄的设定,入学年龄应保障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从同伴游戏中获得最初的民俗知识,提前教学不一定能产生更好的效果,也可能会阻碍专业教育的发展。其次,教育工作者应重视“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在尊重学生天性和减少不良行为上的作用,不能忽视脑损伤可能会给学生带来的学习障碍。最后,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学校应尝试可能多的提供选择性课程以保证进化的多样性,尤其要满足儿童获取知识的可塑性。随着认知的深入,个体适应新环境以及掌握新信息的能力会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基础课程的设置显得非常重要。

第2篇:医学教育心得范文

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语文教育教学是“语文”和“教育教学”的综合。

关键词:新闻评论 教育教学 拓展 思维

语文,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教育教学,是传授知识,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笔者认为把新闻评论与语文教育教学结合起来是一种学习语文并使学生受到教育的很好方式。现试就新闻评论对语文教育教学的意义浅论如下。

一、拓展锤炼学生的思维

当前基础教育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存在很严重的问题。教师方面:课堂教学严重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思维创新,把学生当成记忆的“容器”,使教师不敢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法来满足学生独立思考的需要,学生是被动的教育接受者。久而久之,学生也习惯了按部就班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脑中不再有“为什么”出现。学生方面: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沉浸在题海里,背公式、背定律、定理,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弱化了,日久天长就养成了思维的依赖性和惰性。而思维能力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来提高的。要使自己聪明起来、智慧起来,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培养思维能力。而新闻评论既有具体的事实,又有对事实的概括、判断、分析,这种文体把具体和抽象结合了起来,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很好选择。如新闻评论《遣返中国游客是对不文明零容忍》《为儿盗窃的父亲该不该被放过?》《这一场对跪,可笑更可悲》《敢情破吉尼斯纪录的扬州炒饭就是用来喂猪的》等,这些新闻评论涉及法律、经济、道德、公德、人情、人性、制度以及政府行为等各方面,看问题多角度,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并且观点新颖,思维深刻,对学生的理解力、分析力、综合力、比较力、概括力、抽象力、推理力、论证力、判断力和学生思维的创造性、系统性、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等能力的提高具有强大的锤炼作用。长期坚持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改变学生作文选材上一成不变的老典型

高考优秀作文往往是能在选材上“想他人未想,发他人未发”,选取典型、新颖、精要材料的作文。可事实上,每年高考作文中有70%左右的文章依然是选材陈旧、缺乏新意的平庸之作。对象类似,千人一面,选外国的事例无非爱迪生、贝多芬、霍金;选中国的事例无非屈原、司马迁、苏轼。或转贴抄袭、改头换面;或情趣低俗、格调降低;或苍白乏力、缺乏厚重;或将例文稍作调整,略做改动。而选材新颖与否是衡量高考佳作的重要标准。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种弊端,使学生在作文选材上如源头活水滚滚不绝?笔者认为在学生的写作中补充新闻评论不失为一种便捷而又有效的做法。比如新闻评论《靠两弹一星维权,是所有人的悲哀》《“最大份炒饭”是一场失败的作秀》《切勿乱贴“垃圾文化”的标签》《遣返中国游客是对不文明零容忍》《硕士卖凉皮,有何不可》《为儿盗窃的父亲该不该被放过?》。这些新闻评论,都是对社会上新近发生的事情发表的自己的看法,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和准确性的特点。内容新颖典型,观点独到深刻,论述精当,文采斐然,而且关注社会现实,贴近生活真实,是学生作文难得的好材料。

三、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责任意识

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占多数,关于“助人为乐”“礼貌谦让”“见利思义”“尊老爱幼”等方面的美德教育,在家长“传统”和变形的教育思想中,都成为傻孩子做的事,这样就使学生养成了唯我独尊、人人为我的习惯。缺乏同情心,不懂得尊重他人,缺乏责任感,而新闻评论是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进行的分析。语文教育教学中引进新闻评论,可以把思想教育同社会现实事件结合起来,以具体鲜活的社会事实补充思想认识,引导思想方向,让学生对社会现实有深刻的认识,并辨明善恶是非、先进落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比如新闻评论:《成都女司机被暴打事件背后折射什么?》《毕福剑欠全国人民一个道歉》《湖南邵东留守少年杀师案:凶手或受网游影响》《女童被碾十多路人见死不救何以社会冷血至此?》等。教师可以下载制作课件,利用课堂让学生阅读,让活生生的社会现实代替干巴巴的说教,让他们懂得什么是责任,怎样做才是承担了社会赋予自己的责任。教师如果能够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持之以恒地这样做,就可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

四、形成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倡导正能量

第3篇:医学教育心得范文

关键词:比较文学;日语教学;刷新;意义

前言

我国教育事业近年来发展迅速,语言方面的教学更是突飞猛进,然而仔细观察高校日语教学的课堂,不难发现教师仍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主,稳居课堂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理论的拆分与讲解,学生学习日语的过程就好像复读机一般机械而单调,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偏离了语言教学的主旨。日语教学同汉语教学一样,都需要学生了解其背后的文学以及文化内涵,通过对语言之中文化的感知而获得语言学习的经验与技巧,因此,在进行日语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入文化与文学内容讲解,以比较文学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不同国家、不同学科文化的不同语言背景,从而加深学生学习日语的有效性。

一、比较文学的基本概述

(一)概念

比较文学,从字面意义上来讲,就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学相互比较、融会贯通,比较文学是目前高校文学艺术教学的一个分支,有利于学生对文学相关学科的学习,能够促使学生建立具有完整结构的文学学习体系。季羡林是我国比较文学学会的名誉会长,他将比较文学的定义进行了精简总结,规定了当代教育学中比较文学的基本概念,即“比较文学就是将不同国家的文学拿来比较,这是狭义上的比较文学;而广义的比较文学,则是将文学拿出来与其他学科进行比较,包括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甚至还有自然科学。”由此可见,比较文学这门崭新的人文学科,是能够跨越国界、跨越种族、跨越学科的,将比较文学运用于各个人文学科的教学,都能够产生良好的辐射效果,不仅基于世界的文化交往,更延伸于不同领域中,非常适合如今人文学科的刷新与发展。

(二)特点

比较文学的特点实际上非常明显,突出在“比较”二字上,因此,比较文学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其研究对象是跨越种族、时间、空间、学科的各种文学方面内容,包括文学、文化、语言等,这些内容表面上看起来缺乏连通性,而实际上究其根源,是具有内在价值的相互联系的,无论是事实关系还是审美关系,都影响着比较文学的学科效果;由比较文学的第一个特点可知,比较文学并非一种研究方法,比较文学的内容涉及领域广泛,内容繁复多样,实际上是文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具有独立的学术观念与学术效果,并且其开放性与宏观性可见一斑,虽然具有比传统文学更加宽泛的内容,也与各类文学兼容并包,但对一些文学上的细枝末节仍然采取宏观性的研究方式,更加符合文学的基本特征。

二、比较文学对日语教学的刷新

由比较文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可知,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也包括语言,日语教学作为一门语言教学,单纯的理论性语言教学方式并不能体现语言的文学内涵,而引入比较文学的研究能够一定程度上刷新日语教学,将日语教学的过程优化,使日语教学更易深入学生内心,确保学生能够从根本上理解和体会日语这门语言的真正内涵,并通过对各方文学的比较,获得跨越性的语言认知,强化日语学习的有效性。从日语教学的各个环节考虑,比较文学刷新了日语教学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刷新了传统模式的学术融通,促进了日语教学与文学文化的融合,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教学策略。

(一)刷新了教学理念

比较文学对日语教学的第一个影响就是刷新了日语教学的教学理念。一直以来,高校日语教师在进行日语教学时,普遍只是将日语当做一门单纯的语言学科来讲解,甚至用讲解汉语的模式讲解日语,而实际上汉语与日语的文化背景不同,文学内涵也不尽相同,有些内在价值虽然联通,但仍然存在很大区别。传统的日语教学理念并不适用于当今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的社会,教师将教材基础理论知识照搬于课堂之上,学生如机械一般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对头脑的复制粘贴,虽然将基础知识牢牢背诵下来,但却不能达到综合利用的实际目的,语言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语言使用的相关技巧,更要从这门语言产生的文化背景和文学底蕴出发,由于语言本就是发源于民族文化,且在文学作品中被优化使用,因此,教师的教学理念需要得到根本上的刷新,而比较文学则是刷新教师教学理念的有效方法。作为一门独立的学术性学科,比较文学实际上与语言教学相通,教师若能够将比较文学的理念和学科内容应用于日语教学中,便能够通过对比较文学的讲解而引导学生从中获取具有文学和文化基底的语言运用知识,利用比较文学学科知识的教学作为学生学习日语的延伸,首先激发学生对日本文学与文化的兴趣,进而优化学生学习日语的一般方法,促进学生从不同文学的比较当中获取日语这门语言的文化内涵和使用技巧。日本文学实际上是一种世界性质的文学,而世界文学本身就是一种比较文学,在进行日语教学讲解时,教师将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引用于教学过程中,能够使学生以辩证的角度看待语言文化,学习语言知识,同时增长语言文学素养,教师也能够从根本上更新教学理念,抛弃传统的理论思想为主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更加适应对日语这门语言学科的学习,更能够通过对日本文学与日本文化的兴趣而加强学习的自主性,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二)刷新了教学方式

日语教学的教学方式是与教学理念相伴相生的,陈旧的教学理念会导致教师设计出陈旧的教学方式,而无法与时俱进的教学方式是不能优化学生的知识认知结构的,但若将比较文学的学科研究方法引入日语教学的教学方式中,能够很大程度上改善陈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意义上获取日语的文化内涵。传统的日语教学方式非常单调,课堂教学中教师最多进行的就是板书与提问,有限的课堂时间中气氛从头到尾都非常压抑,学生也无精打采,只是通过抄写教师板书获得日语的应用知识,极少与教师产生互动,这种教学方式的目的实际上非常不明确,高校是培养素质人才的摇篮,学生所学习的知识终有一天要应用于实际的生活中,因此应用能力要比记忆能力更加重要,虽说理论指导实践,但没有实践的理论却只是空泛的文字,即使在学生的头脑中扎根,也无法发芽成长。在这一方面,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比较文学的基本理论,利用比较文学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文学素养和文化内涵的教学,使学生产生对日本文学与日本文化的兴趣,主动参与到日语教学的课堂活动中,与教师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互动,例如,教师讲解《雪国》这篇日本文学著作,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见解和体会分析该著作中所蕴含的的文化背景与文学基底,从日本文化的角度考虑川端康成的写作意向,由于每个学生的思想方向不同、性别特点和感知方式不同,会产生多样化的见解,针对这一方面,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基于《雪国》的内容基础,将文化背景置于中国,想象更换文化背景和文学表现手法后的《雪国》人物特征,畅所欲言。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单调的日语教学,让学生通过对文学和文化的分析学习和合理想象,获得日语方面的相关知识,为学生的日语知识结构体系构建奠定了基石。

(三)刷新了学术融通

比较文学的特点是跨学科、跨领域等多方跨越性的研究内容,这对日语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刷新和支持,日语教学表面上是一门语言的教学,而实际上涉及了多个领域的多个内容,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能够在日语教学中得到很好的体现,教师可以利用比较文学的跨域性特征,增强日语教学的学术融通。在这一方面,教师需要鼓励学生换位思考,也就是说将自身的思想放在日本文化的背景上考虑,假设自己是日本国民,会与中国背景下发生的同样问题有怎样不同的处理方法,培养学生的“岛国思想”,加深学生对日语学习的一般理解,在设身处地了解日本文化的情况下更加熟练的掌握和运用日语的相关知识。

三、比较文学对日语教学的意义

(一)学术意义

比较文学对日语教学的意义十分重大,第一点就是学术意义。比较文学是一门系统性的研究跨域文学与学科的文艺学科,具有深厚的文化和文学背景内容,而日语教学表面上虽然是语言教学,实际上却不能脱离日本的文化背景讲解,学生只有立足于日本文化学习,才能够真正获得日语的实用性知识。比较文学与日语教学相结合,很大程度上赋予了两门学科相结合的学术意义,为比较文学拓展了跨域内容,也为日语教学带来了有效方法,是产生学术意义的重要途径。

(二)现实意义

改善现阶段日语教学的现状,避免日语教学的瓶颈产生,一直都是日语教学的现实问题,教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强化学生的日语学习兴趣,在这一方面,引用比较文学的作用十分巨大。比较文学学科的讲解需要加入各种文化背景和文学著作,教师可以利用比较文学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适合进行日语学习的学习环境,引入合适的比较文学著作激发学生的日语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能够从日本人的角度去体会日语,具有非常现实的实际教学意义。

四、结论

纵观比较文学的学科研究内容与过程,其研究方法非常适合日语教学的各个环节,由于语言教学本身就是要熟知语言的文化背景与文学特征,比较文学能够轻易将学生带入语言学习的良好环境,促进学生在了解文化的过程中产生对日语的形象化感知,强化学生的日语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冠宇.我国高校日语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新校园(上旬).2016(01).

[2]管洁.当前高校日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才智.2015(05).

[3]张晓希.基础日语教学新模式的探讨与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5(S1).

第4篇:医学教育心得范文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医学生物学;教学质量

一、教育心理学应用于教学中的意义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境中教育学的基本规律的学科,它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的基础上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通过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规律,帮助学生更好地汲取知识,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激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良好、有效的沟通。教育心理的研究,可以有助于解决如何教得更好的问题,进而有助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有效教学提供科学依据,增强教学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育心理学在医学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医学生物学是医学院校学生必修的基础医学课程,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深度的、积极的学习活动,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欲望,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需充分了解学生及其心理动态,在此基础上结合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才能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汲取知识,提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掌握技能,更能陶冶情操,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在医学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应用教育心理学:

(一)认真钻研教材

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教学用书。教师应认真钻研教科书,阅读有关参考资料,明确教学目的、要求以及内容。教材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重要工具。教师必须吃透教材,才能因材施教。

(二)做好学情分析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深入了解学生实际,是教学过程重要的环节。学情分析仅分析学生的知识背景、学习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增加学生心理动态、心理特征分析,充分了解学生,针对不同的对象而采取不同的要求和教法,使教材的使用和教法的选择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三)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

学习环境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愉悦的课堂气氛对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以健康向上的情绪带动整个课堂,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控制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心理情绪状态,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在教学过程中保持微笑、言语亲切、学会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调动气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教学的进度,难易适度,深入浅出,循序渐进,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就感和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价值感,使学生积极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比如,我院的医学生物学的教学安排是连续上3个学时,而学生很容易疲惫和情绪下降,出现走神或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这个时候教师可穿插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或者讲个笑话,重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消除学生的疲劳感,这样教学才有好的效果。

(四)加强记忆,强化印象

医学生物学这门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强,内容多,概念杂,微观抽象,学科进展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记忆很多知识点和概念,透彻理解抽象微观的内容难度较大。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大学生的记忆特点、个性差异及教学内容等的不同而进行教学设计和指导,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通过大量图片、动画、视频等资料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强化印象。

(五)善于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上课时多采用多种媒体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用适当的评价和赞许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加鼓励,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对学生的反应给予及时、积极的反馈,增强学生的参与热情;在课堂上经常提问,促使学生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独立分析思考的能力。例如,在医学生物学教学中,我们采取分小组完成相关教学内容的备课,让学生转变角色成为“教师”上台授课,学生认真准备,再加上有小组之间的评比,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学生的参与意识特别强烈,在给他们自我展示机会的同时,学生的成就感得到满足,学习的积极性也得到很大提高。总之,教师在医学生物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心理学的运用,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心理及其变化规律,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增强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宗洪.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15(4):159-160.

[2]张顺仓,骆乐,蒋金金,等.浅谈教育心理学在植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6(52):219-220.

第5篇:医学教育心得范文

关键词:学前教育;心理学;组成要素;教育意义

一、学前教育心理学的组成要素

1.学前教育心理学的起源

西方的学前教育心理学起源于教育心理学开始作为教育学科的独立分支时,教育学独立的标志是1963年《大教学论》的出版;19世纪初赫尔巴特提出了关于使用心理学研究教育问题的观点,促进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随后《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学科体系建立的标志;此时的教育学保留了一部分哲学色彩。直到1879年,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的建立是心理学正式成为科学的标志,早期的心理学著作包括《初等心理学与教育》《向教师谈心理学》。1903年,《教育心理学》出版,是西方正式建立起教育心理学体系的标志,教育学中的独立分支-教育心理学应运而生。中国古代的学前教育起源于殷周时期,先秦时《周易.蒙》中已认识到了幼儿对教育的渴求心理,这是已知文献中最早的重视教育的观点。《礼记.内则》中提出了根据儿童生理及心理的发展特点施行教育的观点,并规定了10岁作为儿童的入学年龄,为中国古代的儿童教育方式奠定了因龄施教、注重道德培养的基础。直到宋明清之前,中国古代的儿童教育还是一直沿用的先秦的模式,此时出现了佛家、道家思想,很多教育家开始将佛家、道家思想兼收进先秦遵循的儒家思想,主张因材施教,学前儿童教育心理学取得了新的发展。

2.学前教育心理学的标志性著作

《世界图解》-17世纪教育家夸美纽斯;《爱弥儿》-18世纪教育家卢梭;《一个婴儿的传略》-达尔文;《儿童心理》-1882年普莱尔;“儿童心理学研究运动”-20世纪美国儿童心理学之父霍尔;《教育心理学》-1980年邵瑞珍;《教育心理纲要》-1989年韩进之;《教育心理学教程》-1992年白先同。

二、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1.发展期(20世纪初-20世纪80年代)

第一,行为主义与学前教育心理学是上世纪20世纪初巴甫洛夫提出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认为两种刺激暂时性的建立联系后,将会获得自主性反应。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华生指出外部环境刺激对一个人的成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第二,认知主义与学前教育心理学认知主义提出学习是将新材料或经验与旧材料或经验组合在一起而成的知识结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这个知识结构的表现形式包括同化、顺应、图示及平衡。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在于主动地去形成认知结构,而不是被动的形成反应。认知主义认为,儿童学习不能够被动的接受,重点在于积极地在旧知识基础上形成新知识。第三,人本主义与学前教育心理学人本主义认为对学习的关注不能停留在智力的认知方面,更重要的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情绪及需要。

2.独立期(20世纪80年代)

学前教育心理学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已经从一个研究领域转变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了。在1982年若井邦夫编写的《幼儿教育心理学》中,对幼儿学习及幼儿教育的问题进行了阐述,这是幼儿教育心理发展迅速的标志。但学前教育心理学与幼儿教育心理学又有所不同,虽然体系基本一致,但学前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年龄在0-6岁的学前儿童,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年龄范围在3-6岁。21世纪是脑科学的时代,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越来越重视脑科学的发展,脑科学的研究对学前教育起到了推动作用。研究发现学前儿童存在学习发展的关键期,儿童在关键期内学习知识与经验更加容易。儿童脑部发育的黄金阶段是0-6岁,这个时期儿童脑部的结构与机能更容易被外部环境及教育影响,所以儿童研究所开始关注早期教育对儿童脑部的开发。学前儿童教育心理学在独立阶段比以前更关注学前儿童的学习特点与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个体差异。

三、学前教育心理学的教育意义

1.学前教育心理学对个人的意义

一个人认知能力的发展最快的时期就是学前期,皮亚杰认为人的认知发展有持续性与阶段性,儿童在2岁以前处于运动感觉阶段,运动感觉阶段是认知能力的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并且对2至7岁时的前运算阶段有非常大的影响。研究显示儿童出生后智力曲线快速上升,直到10岁以后,上升趋势开始减缓,18岁时智力曲线达到峰值,18岁以后智力曲线开始下降。这说明了儿童期是人的智力发展的黄金阶段,在智力发展黄金时间的儿童期提升幼儿的认知能力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人格品质体现了个人素质,学前期作为个人品质的起始阶段非常重要。人格的形成分为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在儿童期,且每个阶段紧密相连。所以7岁以前是儿童养成友爱、诚实、责任感、谦虚、分享、合作、互助等优秀人格品质的关键期,也是形成个人性格、情感、态度、习惯等的重要时期。大量实践证明,对于身心发展不健全的特殊儿童,引起他们身心缺陷的主要原因是教育,医疗是次要原因。且通过训练与辅导,7岁前特殊儿童的能力得到明显提升,部分训练后的特殊儿童甚至可以接受普通学校的正常学习。在学前教育中给予特殊儿童更多的关注及对其进行心理上的补偿教育,有利于减少身心缺陷给他们带来的负面影响。

2.学前教育心理学对社会的意义

学前教育心理学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系统教育的第一环就是学前教育,学前教育的成果对儿童7岁以后的教育甚至终生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通过对小学生入学后的调查发现,良好的学前心理教育使儿童做好了扎实的心理上的入学准备,使其在入学后能够更好的适应小学生活,顺利的从学前过渡到小学。

四、结语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心理学有丰富的理论支持,有利于培养学龄前儿童良好的人格品质与认知能力,对儿童今后的生活发展有非常大的影响,并且促进了教育业的发展与家庭的稳定。重视学前教育是世界教育界发展的共同趋势,是我国培养积极健康的全面型人才的合理选择。

参考文献

[1]杨建.情感教学心理学在学前教育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6,2(2):175-175.

[2]王艳敏.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学前教育发展研究综述[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7,33(10):136-139.

[3]牛艳.高校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5(4):312-313.

[4]曾珠,黄洪.中外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及反思[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7(3):82-8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