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会计信息实验报告范文

会计信息实验报告精选(九篇)

会计信息实验报告

第1篇:会计信息实验报告范文

【关键词】实验室;证书报告;信息化;管理系统

1、综合管理实验室对证书报告实施信息化管理的目的及意义

传统的综合管理实验室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执行力来保证校准检测和证书报告的质量,这不仅效率低下,无法满足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化的需求,更是难以达到实验室评审的要求。对证书报告实行信息化管理,可以将实验室员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提高生产的信息化与自动化水平。证书报告信息化管理系统对实验室各部门进行明确的角色分工与职责划分,每个岗位都严格按照自己的任务要求进行分工协作,并对证书报告实施层层把关、多级审核,除此之外,还设立专门的人员对证书报告进行定期的质量抽查,对各个部门进行质量评审等等。总之,对综合管理实验室的证书报告实施信息化管理,最终目的还是要最大化的保证证书报告的质量,使其既满足市场化的需求又符合实验室的评审标准。

2、综合管理实验室的业务流程

在综合管理实验室内,最常见的无非就是器具样品、器具设备、证书报告、标准规程等。在这个问题上,对实验室的业务规程进行一番分析,很有必要。经过总结,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流”:

2.1物品。所有的器具样品作为综合管理实验室测量的对象,都有一个收发测量返回的过程。简单来说就是:收存交测接存发。具体来说,在从客户手里接收到器具样品之后,将其赋码入库,接着将随样品送检单出库的器具样品转交给专业部门,然后由专业部门根据指定的标准规程对器具样品进行测量,在这一系列的任务完成之后,再由专业部门将器具样品及证书报告交回到收发存库,最后通知客户取件。

2.2单据。一般来说,在业务流程中单据很多,比如下厂单、完工单、收费单、交接单、对账单、抽样单、报价单、任务单、委托单等等。典型的单据流程应该是:填单录单审单任务下达测量过程费用产值单打印收费。

2.3测量数据。测量数据的过程如下:测量采集分析处理记录存档。对数据进行测量并根据测量结果下出结论,这是综合管理实验室证书报告的核心。一般来说,如果具有数字化接口的测量设备,这一过程可以得到简化。

2.4证书报告。证书报告的流程应该如下:任务下达任务分配测量审批打印盖章(印)发放领取。证书报告从收样任务下达开始一直到客户领取结束,一般测量过程比较严格。在测量过程中,必须使用有效的设备,然后依据特定的标准规程进行测量,经过一层一层的严格审核之后才能产生具有特定类型格式的证书报告。

2.5收款。收款的流程应该是:报价(预付款/转账)产值分配费用单(定期)结算开票。作为产值的一种真实体现,账款还只是体现了综合管理实验室的业绩水平,而单位的实际收益最终还要靠收费产值才能得以体现。

2.6监控。监控是确保证书报告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它在测量过程中持续的时间比较长,从审单开始一直到完成证书报告之后甚至是以后的更长时间。监控的流程为:审单任务下达任务分配进度限制质量记录审核审批(投诉)抽查质量评审。

3、综合管理实验室证书报告信息化管理系统模型设计

综合管理实验室的业务主要是来源于政府与市场,一般表现为监督(强检)业务或者是委托业务,这两种业务对校准检测来说没有太大影响,它只是会使其在类别形式,证书报告类型以及某些栏目方面存在细微差异。在对综合管理实验室的证书报告进行信息化管理系统设计时,我们可以将其设计为两种模型,即业务模型与系统模型。

3.1业务模型。业务模型的整个业务链可以划分为客户、收发部室、专业检测部室、财务部室、管理部室以及其它(如网站、Call Center)等几个部分。首先,收发部室、证书报告与客户的关系较为密切,工作也比较繁杂,比如签订委托协议、收取器具样品、退还器具样品、证书报告等等。委托单的来源也比较多元,有报价单、网上委托单、抽样单等,在收取器具样品时,还需要对器具样品进行赋码管理;其次,检测部室会把任务和完成期限一并交给具有检测资质的技术人员,由其对器具样品进行测量之后制作出证书报告,审核员会对该报告的内容进行审核,然后由审批员对证书报告进行审批;其三,财务部室专门负责处理检测部室送交的委托单,并收款销单。收款的形式很多,有转账、现场缴费、定期结算等等;最后,管理部室主要进行证书报告质量的定期抽查、计算机系统的日常维护、存档以及对客户的投诉进行跟踪处理,以保证证书报告的质量符合各种要求。

3.2系统模型。系统模型是对业务模型的反向操作。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可以拓宽与客户的沟通渠道,通过语音查询、短信查询、网上查询等,让客户可以随时随地了解业务流程与进展,全天候的与综合管理实验室进行实时互动。该系统模型还支持分步退单操作,能够更加方便的解决客户在正常运转过程中的修改或者是撤单需要。综合管理实验室的证书报告信息化管理系统模型采用的是三层的结构模式,即数据层、逻辑应用中间层、客户端。一般情况下,我们习惯将这一系统模型划分为两种平台,即以证书报告为核心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和以办公、CRM、ERP等为代表的企业管理信息平台,这两个平台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它们主要是通过接口套件或中间层来进行协同工作。

4、结语

综合管理实验室的证书报告是一个比较复杂而又抽象的概念,对其进行信息化管理,可以简化工作别是检校准检测过程中的很多步骤和难题,实现自动化,对其中负责这些工作的工作人员也是一种解脱。对证书报告进行信息化管理同样也是信息化时代的一种迫切要求,是适应时展的需要。本文从对综合管理实验室的进行信息化管理的目的及意义出发,探讨了综合管理实验室进行信息化管理的业务流程以及其系统模型设计。合理的模型设计可以降低项目风险,使证书报告的信息化管理与实际的业务运作更好的协调发展。本文的阐述还不够全面,可能还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以后希望会有更多人对这一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杨炳旺,李翔,朱崇全,华敏刚.综合管理实验室证书报告信息化管理系统模型设计[J].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2006,14(2):32-33.

[2]蒙硕.用Word宏和制作计量证书报告[J].中国计量,2010,9(4):102-103.

第2篇:会计信息实验报告范文

整个信息管理系统以检测工作流程为主线,将人员管理、费用管理、设备管理等辅助环节融入到整个检测流程,同时该流程还包括信息化的链接和整合。逻辑功能主要包括工作流程管理、查询功能、信息功能、样品管理功能等。系统主要由6个模块构成:管理模块、信息模块、实验室工作流模块、检验报告管理模块、仪器设备及样品管理模块、委托单位管理模块。

(一)系统管理

完成部门、人员的添加和管理,对系统权限的设置、流程步骤设置进行管理,分为权限组设置、权限设置、流程步骤设置、默认流程设置、登录日志。

(二)认证登陆

单位、部门、角色及用户的设立和管理机制,角色及用户的多级权限控制以及密码验证和登录验证,相应单位、部门、角色及用户的功能也可自行设定。

(三)信息

包括公告通知、新闻、通报、方案、培训等栏目,用户登陆后能够及时看到。

(四)互动交流

内部短信、电子邮件、论坛和即时通,提供强大的实时交流模块。

(五)工作流程

工作流程可自行设计与修改,可实现工作任务的申请、审批、会签、登记、操作等环节的管理,并实现业务数据的规范化录入、查询、统计和存档。支持工作任务从建立、审核、执行、完成情况监控全过程以及工作任务的查询与销毁,支持防伪电子签名及验证。

(六)样品管理

能够对样品接收、样品领用、样品归还、样品处理整个流程进行管理控制。样品在接收登记时,系统根据编码规则自动生成样品编号,并且按样品接收信息自动登记跟该样品对应的检验报告,完成样品登记的同时,可以完成检验报告的登记、检验项目安排、选择参与该项目的检验人员、检验截止时间等信息录入。

(七)检验报告管理

可按各种状态查看检验报告,报告状态分为:登记中的报告、检验中的报告、审核中的报告、批准中的报告、发放中的报告、退检的报告、超期的报告、所有报告。方便各类人员快速查看报告数据,系统以列表形式展现检验报告的各种数据信息,其中有些数据是对检验报告的归纳与汇总,如“检验项目”、“不合格项目”、“参与人员”、“未完成检验人员”、“未完成检验项目”等等,并且可以按照各种查询条件进行查询检验报告数据,进行各种检验报表的制作。

(八)委托单位信息管理

建立委托检验单位档案。单位类型可分为协议单位、非协议单位等,提供统计查询委托检验单位的协议金额、签订日期、到期日期等信息。委托检验单位的基础信息录入后,在检验报告选择该单位时,会自动带出相关的基本信息,不需要再重复录入。

(九)检验依据管理

是一个技术标准库,对技术标准进行分类管理(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其他标准)。选中某个分类,在该分类下建立其标准库,标准内容信息包含标准编号、标准名称、标准类别、标准状态、日期、实施日期、代替标准等,同时提供标准附件上传和相应的查询功能,方便查询所有的标准,还可以对标准进行移动位置操作,打印标准数据。

(十)样品检验标准目录管理

样品检验标准是对检验依据的补充完善,按分类进行管理。录入的信息包括标准编号、标准名称、标准等级、标准类别、标准状态、实施日期、检验项目(检验项目、计量单位、合格指标、是否判定),提供移动、修改、复制、查询等功能。

(十一)仪器设备管理

对仪器设备进行规范管理。新增输入仪器设备的基本信息:仪器编号、固资编号、仪器名称、型号规格、原值、量程、用途、出厂编号、仪器品牌、仪器精度、仪器等级、仪器状态、管理部门、保管人、存放位置、购买日期、出厂日期、生产厂家、检定周期、折旧年限等,建立仪器设备的档案信息,分别为检定记录、领用记录、维修记录、保养记录、期间核查、主要附件、随机资料、停用记录、报废记录。

(十二)数据查询与统计功能

可通过多种方式查询统计,并具备打印报表功能。

二、物理勘探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检测流程设计

第3篇:会计信息实验报告范文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XBRL;财务报告;分类标准

一、XBRL简介

XBRL是基于XML语言的标准化财务报告,相对于传统的财务报告,其优越性主要体现在:第一基于XML的跨平台优势,能够解决“信息孤岛”问题;第二是可靠性方面,XBRL自身提供了强大的验证机制,而且其柔性化报告模式的可能性能够在未来实现连续审计;第三是克服信息过载的问题,加强信息使用者获取信息的方便程度。XBRL的技术架构按层次分为技术规范、分类标准和实例文档三部分。技术规范定义了创建XBRL分类标准和实例文档等应遵循的技术规则;分类标准由技术规范的FRTA制定,包含一个模式文档和若干链接库文件,是财务元素概念和关系的集合;实例文档由技术规范的FRIS和分类标准共同决定,是对财务元素的情景化和实值化,最终体现为财务报告。分类标准和实例文档是会计人员接触的范畴。

二、XBRL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改善作用

(一)分类标准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改善

本文主要介绍分类标准部分功能在可靠性和可比性上的提高作用。在最新XBRL2.1规范的支持下,通用分类标准的制定上能够对公式链接库和维度链接库进行定义。XBRL文件中的公式链接库具备强大的本地验证功能,其断言功能能够判断财务数据勾稽关系的一致性和异常值。相对于狭义的公式,公式链接库会根据事实值来生成布尔值进行断言,只要将会计业务规则转化在公式中进行实现,那么财务数据的验证效率和正确率将得以显著提高,提高信息质量的可靠性。另一方面,XBRL文件中的维度链接库克服了传统财务报告表格数据的结构固化导致的可比性差的问题,在文件中的超立方体项包含了定义好的各种维度,基本的财务元素会通过超立方体项加载上不同的维度成员,例如“库存商品”可以装载上“地区”和“商品种类”两个维度来制表。维度链接库灵活列示表格信息的功能有效解决了传统财务报告表格维度不一致而可比性差的难题。

(二)XBRL外部技术支持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改善

针对XBRL的平台和技术等外部支持也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对于传统财务报告,当多种不同需求主体需求财务报告时,往往需要在需求主体的相应系统中进行二次人工转换,会提高信息差错的可能性,而XBRL具备跨平台的优势,可以自由在不同系统之间进行无缝交换,加强了信息的可靠性和获取相关信息的及时性。而且,对于不同的信息需求者来讲,XBRL实例文档能根据各种样式表转换为各种不同的列报方式,支持主表和附注之间的跳转,降低信息使用者的认知成本,改善信息的相关性。目前,沪深两市的XBRL平台已经实现了会计信息的相互可比,信息使用者可以得到最多5家不同企业的横向比较与同一企业5年信息的纵向比较,信息的可比性也得到显著提高。

三、XBRL信息质量的现存问题分析

(一)分类标准的适用性问题

我国财政部考虑了与IFRS的趋同性,因此在制定模式上效仿IFRS分类标准,以会计准则为导向进行通用分类标准的制定,这使得通用分类标准能够与企业会计准则高度契合,财务元素与披露规则的匹配性较好。但这样的分类标准制定模式没有考虑到企业在报告实务中的偏好性问题,这导致企业在XBRL的编制中会自行扩展财务元素。在自行扩展上,企业在不仅要扩展元素,还需要扩展元素之间的关系,我国会计人员的XBRL技能与经验尚不成熟,在XBRL的编制上出错率较高,容易出现对扩展元素概念和概念关系的认知差错,元素的扩展反而会降级信息质量的可靠性。

(二)XBRL的技术复杂性问题

通用分类标准的维度链接库为信息质量的改善提供了强大的功能。但是维度仍然由财政部固化在分类标准当中,不同行业为满足自身在附注上的实务偏好也要对维度进行扩展,这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计算机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通用分类标准的元素结构实现了扁平化,元素之间的关系只能通过定义、展示等链接库进行表示。而我国的会计人员缺乏XBRL培训的背景,对这种扁平而缺乏层次的财务元素结构难以理解,很难灵活运用XBRL的维度功能。同时XBRL技术的复杂性导致进入成本较高,其在企业中采纳和扩散也受到了阻碍。因此,XBRL对信息质量的改善上目前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

(三)XBRL信息安全和审计问题

公式链接库的校验功能主要通过软件开发商来实现,而且已经能够满足证券市场对XBRL业务规则的需求。但是该优势仅体现在本地检验上。XML自身并没有对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完整性提供校验和加密机制,这使得XBRL报表在传输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信息丢失和遭受拦截篡改的可能性。我国沪市在同步报送财务报告和XBRL报告时,会提醒用户以财务信息仍然要以PDF报告为准,也反应了这一情况。除了信息安全存在风险之外,我国对也没有针对XBRL报告的审计体系,目前两市直接以审计后的PDF报告生成XBRL文档,没有对XBRL的分类标准质量和实例文档的质量进行进一步审计,这也使XBRL表达出来财务信息缺乏足够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在国外已有学者基于XBRL上扩展出了XARL语言,目的是对XBRL报告进行审计鉴证,提高信息使用者对于信息真实性评估的确定性,目前国内对于XARL的研究极少,相关工作也难以开展。

(四)XBRL报告的有用性问题

张天西、李晓荣(2011)指出XBRL的潜力之一就是支持数据挖掘工作。目前沪深两市仍然在采用各自的分类标准,实例文档中仅包含了合并过后的数据信息,没有对财务信息元素进行进一步细分,数据的向下挖掘没有实现。要实现从报表到账簿的追溯,需要将会计账簿标准化,这需要XBRLGL的支持。我国对标准账的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目前XBRL并不能提高内部决策的有用性。另外,沪深两市的XBRL平台的功能比较单一,用户仅能获取限定年份的主表信息,主表和附注之间的跳转等帮助用户理解的功能也没有实现,外部决策的有用性上也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四、小结

对于XBRL对信息质量改善存在的问题,相关部门应充分考虑不同的行业特征,改善通用分类标准,避免企业自行扩展过多的财务元素;投入资金加强会计人员的XBRL技能培训,提高市场的认知接纳水平,加快通用分类标准在两市的推广运用;建立XBRL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在信息安全管理方面加快建立风险评估和审计机制;利用多种优惠政策鼓励软件开发商对于标准账的开发工作,尽快实现XBRL信息的数据挖掘功能。

参考文献

[1]陈潇怡.2016.XBRL财务报告实施现状、质量风险与对策.财会月刊[J],1:24-27.

第4篇:会计信息实验报告范文

关键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 会计选择盈余管理 真实活动盈余管理

一、引言

企业内部控制报告是反映企业内部控制是否完整、合理和有效的载体,公司管理层通过这一载体披露本单位内部控制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信息以及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鉴证的相关信息。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向外界传递公司管理层履行受托责任的信号。从理论上讲,如果公司管理层提供正面的内控自我评价报告并获得会计事务所的无保留意见,那么该公司内部控制信息质量较高,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盈余管理,意味着公司具有较高的盈余质量(方红星、金玉娜,2011)。2006年、2008年、2010年上交所、深交所、财政部等五部委相继出台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等一系列规范性制度文件,旨在加强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那么,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水平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国外学者自SOX方案后对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水平的相关性方面做了大量探究,发现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比其他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相对较高(Chan et al.,2008;Doyle et al.,2007;Daniel et al.,2008;Altamuro & Beatty,2010)。换言之,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提高了财务报告质量。在a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下,学者们研究结论不尽一致,一种代表性的观点是企业通过内部控制可以抑制盈余管理程度,提高财务报告信息质量(宁亚平,2004;曾昭灶、李善民,2009;张龙平等,2010;董望、陈汉文,2011;方红星、金玉娜,2011);另一种代表性观点认为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程度无关(张国清,2008)。国内外学者对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水平的关系结论并不一致,有待进一步检验。本文利用深市上市公司横截面数据,运用二分类logit模型,检验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水平的相关性,为解决这一学术争论提供新的经验证据。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公司管理层或控股股东会产生强烈的动机和意愿操纵盈余,通过对会计处理方法与政策的选择等方式,来增加自身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企业内部控制的健全程度与否、信息披露水平的高低会对管理层和控股股东的行为(包括盈余管理的方式和行为程度等)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可以预期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与管理层或控股股东的盈余管理水平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较完善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能够抑制管理层侵占股东利益以及控股股东侵占中小投资者利益的行为,减少因此而进行的盈余管理操纵。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之一,企业内部信息披露水平越高,财务报告质量越好,内部控制目标实现情况越好,意味着盈余管理水平越低(操控水平或管理程度),会计选择盈余管理程度就相应越低。据此,提出假设:

假设1: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与会计选择盈余管理水平负相关

真实活动操控通过构造真实交易来操控盈余,由其实现的盈余不具有持续性。Roychowdhury(2006)从销售操控、生产成本操控、酌量性费用操控三个方面度量盈余管理操控水平。销售操控是通过增加收入来操控盈余,如使用宽松的信用政策、加大折扣促销等方式实现,其结果导致公司的实际经营现金流量低于预期值。生产成本操控是通过操控单位产品成本来操控盈余,其结果导致公司实际生产成本低于预期值。酌量性费用操控是通过缩减公司酌量性费用(研发费用、广告费用、维修费用等)来操控盈余,其结果导致公司实际酌量性费用低于预期值。企业内部控制包括研究与开发业务、销售业务、生产业务、资金活动、资产管理、财务报告控制等多方面,贯穿于运营活动的全过程,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越高,财务报告质量越好,内部控制的目标实现情况越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公司管理层或控股股东利用真实活动交易操控方式来进行盈余管理。根据以上分析,提出假设:

假设2a: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水平负相关;

假设2b: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与操控性经营现金流量负相关;

假设2c: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与操控性生产成本负相关;

假设2d: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与操控性酌量费用负相关

(二)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10年度深市A股非金融行业中小企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样本数据来源于CSMAR 数据库、巨潮资讯网站、沪深证券交易所网站等。剔除了数据波动较大,容易造成极端值影响整体值的ST公司和数据缺失的公司,最后得到披露内部控制信息鉴证报告的149家样本公司,同时选用了深市A股非金融行业中小企业上市公司未披露内部控制信息鉴证报告的149家样本公司为配对样本。企业内部控制鉴证信息通过手工收集、整理,分析采用统计检验软件为SPSS16.0。

(三)变量选取和模型建立 由于深交所要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故自我评价报告不再具有信号功能,因此将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作为公司具有高质量内部控制的标志。解释变量包括会计选择盈余管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操控性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操控性生产成本和操控性斟酌费用。控制变量为影响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因素,包括公司规模、股权集中度、董事会规模、监事会规模、每股收益、保护性行业、管理层薪酬。因变量、自变量和控制变量的设定及操作性定义如表(1)所示。

为了检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与会计选择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水平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如下logit 回归模型:

三、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相关变量的编码及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其中:分类变量报告频数及百分比,连续变量报告均值及标准差。表(2)包含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149家样本公司和未披露内部鉴证报告的149家配对公司。由表(2)结果可知,会计选择盈余管理(NDNA)的均值为0.0381,标准差为0.1236,最大值为0.7002,最小值-0.8249。真实活动盈余管理(DREM)的均值为0.0483,标准差为0.2864,最大值为1.6531,最小值-1.0338。操控性经营活动现金流量(DCFO)、操控性生产成本(DCOP)、操控性酌量费用(DOHC)的均值分别为0.0529、0.2252、0.1240,标准差分别为0.1285、0.2160、0.0872。会计选择盈余(NDNA)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DREM)对比来看,真实活动盈余管理(DREM)的标准差较大,离散程度较大,说明样本公司各异差异相对较大。为进一步观测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样本公司和配对样本公司相关指标的差异性,相关自变量的编码及描述性统计如表(3)所示。由结果可知,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会计选择盈余管理(DNDA)样本均值和标准差略高于配对样本公司的均值和标准差。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样本均值低于配对样本公司的均值,说明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DREM)操控水平低于未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DREM)操控水平,有待进一步通过回归进行检验。

(二)相关性分析 表(4)是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表。从表中上三角阵可以看到,各变量间Pearson系数的绝对值最大为0. 4333,最小为0. 078,从表中下三角阵可以看到,各变量间Spearman系数的绝对值最大为0. 884,最小为0. 078。除了会计选择盈余管理(DNDA)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DREM)以外,都在0.4以下,说明存在一定程度的共线性。此外,从模型中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来看,大部分自变量与因变量是显著相关的,表明模型的变量选取比较合理。

(三)回归分析 表(5)提供了对因变量进行二分类logit统计回归分析结果。模型I的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得到Chi-squre=20.968,P值为0.287>0.05,表明模型I拟合效果较好,预测概念获得的期望频数与观察频数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谢宇,2010)。观察表(5)中模型I的自变量会计选择盈余管理(DNDA)在10%的检验水准下有统计意义,但其系数为正,与预期的符号相反,假设1未得到验证;模型I中的自变量真实活动盈余管理(DREM)在10%的检验水准下有统计意义,且其系数为负,与预期的符号相同,假设2a得到检验。模型II的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得到Chi-squre=8.152,P值为0.419>0.05,表明模型II拟合效果较好,预测概念获得的期望频数与观察频数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观察表(5)中模型II的自变量真实活动盈余管理(DREM)在5%的检验水准下有统计意义,且其系数为负,与预期的符号相同,假设2a得到了进一步验证;模型II中的自变量操控性经营活动现金流量(DCFO)在5%的检验水准下有统计意义,且其系数为负,与预期的符号相同,假设2b得到检验;模型II中的自变量操控性生产成本(DCOP)在5%的检验水准下有统计意义,但其系数为正,与预期的符号相反,假设2c未得到验证;模型II中的自变量操控性酌量费用(DOHC)在5%的检验水准下有统计意义,且其系数为正,与预期的符号相同,假设2d得到验证。

(四)稳健性检验 表(4)是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表,自变量会计选择盈余管理(DNDA)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DREM)的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433、0.591,为了进一步验证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作用,对自变量会计选择盈余管理(DNDA)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DREM)进行了分析,没有发现实质性差异。进一步用获得合理保证内部控制鉴证报告(ICID=1)和未获得合理保证内部控制鉴证报告(ICID=0)作为因变量的替代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其结果如表(6)所示。从表(6)可见,模型I的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得到Chi-squre=9.022,P值为0.340>0.05,表明模型I拟合效果较好,预测概念获得的期望频数与观察频数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表(6)中模型I的自变量会计选择盈余管理(DNDA)在10%的检验水准下有统计意义,但其系数为正,与预期符号相反,假设1未得到验证;模型I中的自变量真实活动盈余管理(DREM)在10%的检验水准下有统计意义,且其系数为负,与预期符号相同,假设2a得到检验。模型II的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得到Chi-squre=9.123,P值为0.332>0.05,表明模型II拟合效果较好,预测概念获得的期望频数与观察频数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观察表(6)中模型II的自变量真实活动盈余管理(DREM)在1%的检验水准下有统计意义,且其系数为负,与预期的符号相同,假设2a得到了进一步验证;模型II中的自变量操控性经营活动现金流量(DCFO)在5%的检验水准下有统计意义,且其系数为负,与预期的符号相同,假设2b得到检验;模型II中的自变量操控性生产成本(DCOP)在5%的检验水准下有统计意义,但其系数为正,与预期的符号相反,假设2c未得到验证;模型II中的自变量操控性酌量费用(DOHC)在5%的检验水准下有统计意义,且其系数为正,与预期的符号相同,假设2d得到验证。另外,其他个别控制变量符号发生了变化,但对实证检验结果没有实质性的影响。

四、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1)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水平负相关,即高质量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程度。(2)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与操控性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负相关,即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越高,通过销售操控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来操控盈余管理的程度就越低。(3)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与操控性酌量费用负相关,即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越高,通过缩减公司酌量性费用来操控盈余管理的程度就越低。(4)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操控性生产成本负相关,这一点与方红星和金玉娜(2011)等学者所得结果相同。(5)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与会计选择盈余管理水平负相关的假设未通过实证检验,这一点与方红星和金玉娜(2011)等学者所得结果不一致,可能的原因一方面是在实务中的盈余管理很难完全归因于会计选择盈余管理,还是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甚至兼而有之,并且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会计选择盈余管理对盈余质量的正向影响(Ewert & Wagenhofer,2005);另一方面高质量的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抑制了通过真实活动来操控盈余管理,又转向通过会计选择来操控盈余管理。本文研究结论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水平的相关性研究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进一步证明了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必要性。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企业家能力和行为偏差对企业投资决策影响机理研究”(项目编号:11YJC630031)、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基于企业家能力视角的企业投资行为研究”(项目编号:Y6110042)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方红星、金玉娜:《高质量内部控制能抑制盈余管理吗?》,《会计研究》2011年第8期。

[2]宁亚平:《盈余管理的定义及其意义研究》,《会计研究》2004年第9期。

[3]曾昭灶、李善民:《控制权转移中的盈余质量实证研究》,《管理评论》2009年第7期。

[4]张龙平、王军只、张军:《内部控制鉴证对会计盈余质量的影响研究》,《审计研究》2010年第2期。

[5]董望、陈汉文:《内部控制、应计质量与盈余反应》,《审计研究》2011年第4期。

[6]张国清:《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基于2007年A股公司的经验证据》,《经济管理》2008年第3期。

[7]Chan K. C.,Farrell B.,Lee P. Earnings management of firms reporting material 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es under section 404 of the Sarbanes-Oxley Act. 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2008.

[8]Doyle J. T.,Ge W.,McVay S. Accruals quality and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The Accounting Review,2007.

[9]Daniel A. C.,Aiyesha D.,Thomas Z. L. Real and accrual based earning management in the pre-and post-Sarbanes Oxley periods . The Accounting Review,2008.

[10]Altamuro J.,Beatty A. How does internal control regulation affect financial reporting?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10.

[11]Healy P. M.,Wahlen J. M. A review of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literatur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standard setting.Accounting Horizons,1999.

[12]Jensen M. C.,Meckling W. H. 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

第5篇:会计信息实验报告范文

【关键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盈余质量

一、引言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是指管理当局将公司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包括内部控制的设计、实施、运行、监督、评价等相关信息以一定的报告形式向外部信息使用者公开,从而有助于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2000年,证监会颁布了《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6号》,该规定要求金融企业在招股说明书中专设一部分对其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进行说明,且会计师事务所应以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形式对上述情况作出报告,并呈报证监会。上交所和深交所分别于2006年和2006年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标志着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进入了强制披露阶段。2008年,五部委联合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鼓励有条件的公司聘请审计机构出具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鉴证报告。2010年,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强制要求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以单独报告的形式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本文基于沪市A股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探讨随着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改善是否伴随着高质量的盈余质量。

二、研究设计

1.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本文所选样本均来自沪市A股上市公司,样本筛选中剔除金融保险类上市公司;根据证监会2013年行业分类,剔除每年上市公司不足20家的行业。经过筛选,共选取2979个样本。本文所用的财务报告和财务数据来自巨潮资讯网和国泰安数据库,对样本中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查阅和统计由作者手工翻阅上市公司年报完成。

2.研究假设。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限制对外报告信息的故意操纵,降低会计处理和财务报告中无意的程序和估计差错风险,减轻可能影响财务报告信息质量的企业经营和战略的内在风险。由此提出假设1:

H1:公司内部控制披露质量与盈余质量正相关。

内部控制内嵌于企业管理,是一个需要持续调整的过程,随着企业自身的发展与外界环境的变化,原本有效的内部控制可能变得不合理。因此,当企业对内部控制持续关注、持续评估时,这类企业的盈余质量可能更高。由此提出假设2:

H2:持续进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公司盈余质量更高。

3.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本文将盈余质量作为被解释变量。采用可操控性应计作为盈余质量的替代变量。用基于年度、行业的修正琼斯模型,来预计上市公司的可操纵利润额DA,即下述模型中的残差项ξi,t,

TAi,t,第t年第i家公司的应计利润总额;TA,经营利润减经营现金净流量;Ai,t-1,第i家公司第t-1年总资产;ΔREVi,t,第t期销售收入和t-1期销售收入的差额;ΔRECi,t,第t期应收账款和第t-1期应收账款的差额;PPEi,t,第t期末的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TA、(ΔREV-ΔREC)、PPE都除以上期期末总资产为公分母,以减轻异方差的影响。通过计算上述模型的残差,取绝对值即得到盈余质量的度量指标EQ(DA)。其中,EQ值越大,盈余质量越低。

2)解释变量。为支持研究假设,本文共设立个两解释变量,“是否同时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是则赋值为1,否则为0,用ICID表示;“是否连续三年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是则为1,否则为0,用CD表示。

3)控制变量。公司某些经营特征对盈余质量也产生影响,主要包括业务经营发展、财务状况、会计谨慎性、审计质量和公司治理等。本文将公司规模、总资产净利润率、资产负债率、营业收入增长率、ABC(总应计利润的绝对值占总资产的比重)、实质控制人性质是否为国有、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否“二职合一”等作为控制变量。其中总资产净利润率为净利润与资产总额之,用ROA表示;资产负债率为总负债与资产总额之比,用LEVERAGE表示;公司规模取公司资产总额自然对数,用SIZE表示;实质控制人若为国有则赋值为1,否则为0,用OWNER表示;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否“二职合一”,是则为1,否则为0用TOGETHER表示。

三、模型设定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对盈余质量影响的回归模型

为检验假设1,本文构建模型:

为检验假设2,本文构建模型:

四、实证分析

1.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盈余质量影响的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4.1。

从表4.1可以看出,被解释变量盈余质量的均值为0.07560056,极小值为0.00004036,极大值为2.03064113,盈余质量的变化区间较大,说明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非正常应计利润,即有调高利润的动机,同时也说明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分布不均,存在较大差异。同时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与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均值为0.21,说明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同时披露两份报告的比例较低,连续三年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均值为0.11,说明现阶段我国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连续性披露较差。

限于篇幅限制,相关性检验表格不予列示。同时披露自评报告与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连续三年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与盈余质量在0.01的水平(双侧)上显著负相关,相关分析结果支持假设1、假设2。在多元回归分析中,计算了各个自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VIF),所有的VIF都小于2,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2.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盈余质量影响的回归分析。本文对模型(1)、模型(2)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见表4.2。

由表4.2可以看出,ICID系数为负,与假设相符,说明公司同时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与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能够有效降低应计盈余项目,使公司的盈余质量得到改善。CD的系数显著为负,说明连续三年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公司,能够改善公司的盈余质量,与假设一致。控制变量中,公司规模与假设不一致。可能由于公司规模大,其公司治理越完善,其可操纵盈余的空间越小。

五、研究结论

本文以我国2008 年至2011年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披露的信息为研究对象,从盈余质量的角度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效果进行了验证。检验发现:公司当年度同时披露内控自评报告与内控审计报告,可以有效降低应计盈余操纵,使盈余质量得到提升;连续三年披露内控审计报告的公司其盈余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董望,陈汉文.内部控制、应计质量与盈余反应——基于中国2009年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11(4):68-77.

[2]张国清,赵景文.资产负债项目可靠性、盈余持续性及其市场反应[J].会计研究,2008(03):

51-57.

[3]孙文娟.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质量的关系研究[J].财会月刊,2011(15):3-7.

[4]张龙平,王军只等.内部控制鉴证对会计盈余质量的影响研究——基于沪市A股公司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10(2):83-89.

作者简介:

第6篇:会计信息实验报告范文

[论文关键词]实验室 实验室开放[论文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加强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实验室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并就此提出一些建议。 实验室信息化管理是在传统实验室管理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网络,采用科学的管理思想,将现实实验室中的各种资源进行处理,并通过计算机进行开放型管理,其重要意义是使得实验室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延伸。 一、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的宗旨 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的宗旨是在开放的实验环境下,为实验教与学提供最优化的实验教学资源,为实验教师提供简便有效的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教学方法,使学生与实验发生最方便简捷的沟通,为学生提供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优化的实验环境与资源,使学生在真正的实验环境中利用最少的时间,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并在此基础上能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创造性、开放性的实验研究。 二、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内容 主要有三个方面内容:实验教学管理模块,包括实验学习资源管理,实验报告管理,课表管理等;学生学习模块,包括仿真实验、项目案例库等;实验室管理模块,包括基本信息、在线排课、课表查询、实验室开放管理、实验室使用情况统计等。(一)实验教学管理模块实验教学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而实验报告的提交、批阅、反馈,则成了一项费时费力的工作,尤其对于许多程序设计类的课程,大量的代码量、流程设计图等已使得纸质版报告不能适应。实验报告电子化,将报告填写、提交、批阅、反馈、统计等工作搬到了网络上,将大大提高教学工作效率。在实验教学管理模块中,教师可提前实验课、实验学习资源、布置实验项目。学生在实验前需要预习实验,下载实验资源,并在线编写预习报告;在实验结束后,提交电子实验报告。教师可灵活掌握时间对学生实验报告进行批阅,直接给出成绩和评语,而不必担心未批完实验报告而影响学生做下一次实验的预习。这样,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实验反馈结果,节约了教师、学生的时间,加快了交流反馈过程,避免了因提交滞后带来的麻烦,缩短了指导教师的批阅和下发周期。(二)学生学习模块网络仿真实验有着随时随地开展的优势,并有效避免了硬件设备的大量投资,节省在教学中投入的资金。对于“网络安全”、“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SQL语言”等计算机类课程都比较适合制作成B/S结构下的实验。同时目前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的个人计算机大量普及,也有利于开展仿真实验教学。 仿真实验系统具有以下特点:集成了Flash的插件技术,应用Flash内置的ActionScript脚本语言,控制元件,使Flash表现出强大的交互功能;学生登陆系统后,即远程连接实验服务器开展实验,系统会将实验现象和结果实时、动态地反馈给学生。(三)实验室管理模块 为了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已经实施了实验室开放。推动实验室开放的前提就是实验室信息的公开化,当教师、学生了解了该实验室的设备、软件、开设实验项目等内容后,就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进入某个实验室。另外,额定的实验学时往往会使学生感觉时间不够、或缺少深入研究的机会,而实验设备和时间资源又是有限的,为提高利用率,同时满足学生对实验实践的渴望,有必要推进自主型开放。这样就需要对院内各部门、教师和学生公布实验室基本信息。 在实验室管理模块实现了基本信息、在线排课、课表查询、开放实验室管理、实验室使用情况统计、参数设置等功能。在实验室信息化平台首页上,即公布了各个实验室的负责教师名字及联系方式;在教师和学生登录进平台后,能够方便地查询各实验室的课表信息;在线排课能自动判断预约、排课等相互之间的关系,并做出提示;开放实验室管理提供了预约、预约审核功能,并方便师生查询所需实验室的状况,自主决定时间、地点,联系实验室负责教师后即可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研究活动。 三、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的优越性 1.改变了传统实验室繁杂的管理方法,引进了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使实验室达到了信息化管理和无纸化办公的目的,对实验室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行成本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统一管理实验室资源,包括设备、时间、人力,提高了效率和效益。 3.建成实验项目库后,为师生教与学提供了便利,实现了实验资源的共享。 四、总结 实验室实施信息化管理后,从学生来看,更是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性的、人性化的实验教学支持服务系统。从实验教师来看,实验室是集实验教学、实验教务管理、实验室资料管理、实验室开放管理为一体的管理系统。同时,提高了实验室信息化管理水平,规范了基本工作流程,减轻了实验教师的工作量,加快了实验室开放进程。在该平台的支持下,本着以学生为中心原则,进行相关的实验教学创新和改革工作,实验报告及实验过程的记载使师生能够更加深入分析教学过程,促进实验教学质量的可持续提高。

第7篇:会计信息实验报告范文

平衡性、可比性、准确性、时效性、清晰性和可靠性六大原则,从内容到形式对企业如何保证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都提出了具体要求。

时效性原则要求报告的既要有规律性,时间也要与报告中披露事件的发生时间有接近性。清晰性原则要求报告以易于理解、接受和使用的方式信息。可靠性原则强调的是信息的处理方法必须经得起检验。

四、时效性原则

1.定义

时效性原则是指报告的应该有固定的时间,因此,能及时地为利益相关方提供进行决策所需的有用信息。

2.解读

信息是否有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用户能否及时获得信息并将其融入其决策过程中。披露的时效性既指报告的规律性,又指其与报告中披露事件发生时间的接近性。通常,报告机构应当尽量在某一特定时间点定期地披露经济、环境和社会绩效情况。报告频率和报告周期的连贯性能确保历史信息的可比性和利益相关方获得报告。如果可持续发展报告和财务报告的进度相一致,那么会对利益相关方颇有裨益。因此,社会责任报告的应与财务报告的时间一致,至少应在财务报告的前后两个月内。

下列问题有助于测试和判断报告是否具有时效性:(1)报告中披露的信息应该和最近的报告周期相关 ;(2)关键绩效信息的收集和应该和可持续报告时间表相一致;(3)报告中的信息(包括网络报告)应该清楚地说明与其相关的时间周期、将要更新的时间以及最后一次更新的时间。所以,总体而言,报告的时间应当尽量与财务报告周期一致,比如年度;的信息必须符合报告涵盖的时间段,并且应该尽量在每年同一时间。“第一时间披露”、“季度更新”以及“滴水不漏式”的报告都可能降低报告的效果。

3.范例

与财务报告类似,每年定期年度社会责任报告已经逐步成为许多机构的惯例,特别是一些有影响的大企业。如中远集团在其2005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报告概况”部分中就明确提出,虽然这是中远集团的第一份可持续发展报告,但从2006年起,中远集团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将按照正常财务年度编写。

五、清晰性原则

1.定义

清晰性原则是指信息的提供应能让使用报告的利益相关方容易理解也容易获取。

2.解读

报告机构应该以一种易于理解、接受和使用的方式(无论是印刷还是其他渠道)向其利益相关方提供信息。利益相关方要能够轻松地找到他们所需的信息。信息应该以比较容易理解的方式披露,使利益相关方能依据所报告信息对机构及其活动有比较合理的理解。

下列问题有助于测试和判断报告是否具有清晰性:(1)报告要包含利益相关方所需的信息,但应避免过多的或者不必要的细节;(2)利益相关方应该能比较方便地通过内容、图表、链接或者其他辅助工具找到特定的信息;(3)报告要避免技术术语、缩略词、行话或者其他利益相关方不熟悉的内容,必须使用时要加以解释;(4)报告中的数据和信息对于利益相关方应该是可用的。报告应该考虑到并非所有用户都有同等的阅读经验或水平,因此,要注意选择简单易懂的语言,并注意不同地区或文化的语境差异。

3.范例

由于报告的阅读者大多希望能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迅速的阅读能大体了解报告机构的绩效及其某些方面的突出表现,因此,许多报告会特别增加介绍机构与众不同的做法和表现。

在美国通用公司的2007年企业公民报告中,在高管人员的声明之后,该报告以一页的篇幅,在“亮点、概括”(HighlightNOverview)中对通用公司在2006年报告中提出的责任以及为如何履行这些责任而取得的进步给予概括。其采用的方法是通过简洁扼要的文字说明和一张图表来说明。文字描述突出四个取得进步的表现,包括第一个利益相关方报告评审小组的成立、制定了人权原则声明以及联合的人权商业领导人倡议、税收及盈利10%左右的增长、被《财富》杂志评为美国及全球“最值得尊重的公司”。而同时,在简要的文字后面,以一张简单的图表清晰地给阅读者提供2006年所提出的四个焦点领域及其责任。

六、可靠性原则

1.定义

可靠性原则是指准备报告中所用信息和程序的收集、记录、整理、分析和披露应该经得起检验,并能保证信息的质量和实质性。

2.解读

准确性原则针对的是信息,可靠性原则强调的是信息的处理方法必须经得起检验,使利益相关方能够相信该报告内容的形成是基于很好地遵循各种报告原则的应用,并且经得起审核,报告中涵盖的信息和数据应当得到内部控制或文件的支持。未经证实的绩效披露不应该出现在可持续报告中,如确系代表实质性信息,则报告要对这些不确定的信息做出明确解释。报告的决策程序(比如报告内容、定义和利益相关方参与程序)应该备有文件证明,以确定主要决策的基础是可以审查的,而且,报告信息体系的设计应当适用于外部审验。

以下几个问题有助于测试和判断报告的可靠性:(1)确认外部审验的范围和程度;(2)报告机构能确定报告信息的最初来源;(3)要有可靠的证据来支持报告中的假设和复杂计算;(4)原始数据或信息的所有者能说明其可接受的误差范围内的准确度。

3.范例

为提高报告的可靠性,通常要在报告中披露如何选择报告的内容、如何获得必需的信息、内外部的评价与审验声明等。如壳牌石油2006年的可持续报告提供了一份由一个外部评审委员会的声明,阐述了他们审查的内容、方法及结论,来提高报告的可靠性 。而近年来,随着审验标准的日益完善,越来越多的报告通过附加的外部第三方审验来进一步提高报告可靠性。我们可从报告的审验内容和过程来认识如何增强报告编制的可靠性。

第8篇:会计信息实验报告范文

[关键词]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第三方鉴证;社会责任报告执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4-0056-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企业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对社会责任的实践情况以及对社会的回报。然而,社会责任报告的不规范问题导致其可信度差、使用性不高,使用者无法准确地判断每个企业关于社会责任的践行情况,因此有必要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执行机制。

1 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执行机制的相关概念

机制是指机器构成的各部件及其运转时的相互作用,引申为系统内各要素发挥效力时相互联系、保障系统发挥作用的运行方式。

执行机制是指为保证规则的执行从而达到既定目标所形成的制度安排,通过执行者的主观意念与客观执行的互动来实现。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披露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主要载体,它与财务报告相对应,是指企业从经济、环境、社会等方面出发披露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战略、行动、业绩和未来目标等情况。

社会责任报告书的执行机制则是为了社会责任报告书有效准确披露所形成的维系体系,它是根据社会责任报告的特点、性质、目标所形成的。

2 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执行机制运行现状

2.1 政府及相关部门对社会责任报告的执行机制缺乏相关的制度约束

我国社会责任报告的发展历史较短,社会责任意识启蒙较晚。1999年,壳牌(中国)了第一份中文的社会责任报告,社会责任的信息披露才逐渐被企业所知。2006年,国家电网公司了我国中央企业首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社会责任报告在我国正式拉开序幕。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或是社会责任报告数量明显增加,同时国家也相继出台了一些指导文件,如《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2006)、《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2008)等。我国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数量在逐年递增,且2009年的报告数相较于2008年有了大幅度增加,之后各年稳步增加。2013年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数共计686份。虽然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意识在不断加强,但是我国相关部门对于社会责任报告执行机制的管理仍处于相当不成熟的阶段。我国对于社会责任报告的披露采取自愿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社会责任报告缺乏连续性,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同时报告的形式及结构未形成一定的模式,报告间缺乏可比性,披露的信息质量也不尽如人意,报告总体上存在较多的问题。

2.2 社会责任报告的第三方评价较少且第三方评价标准不一,质量不高

我国的第一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出现在2006年,是由挪威船级社(DNV)和中国企业联合会全球契约推进办公室共同为中远集团《2005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出具的鉴证报告。因为目前我国并没有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第三方审验做出强制性规定,所以社会责任报告拥有第三方审验的较少。通过分析,本文认为我国社会责任报告第三方审验整体水平较差。从数量上看,由《金蜜蜂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研究2013》的报告主要参数分析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近几年的经第三方审验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占总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比例。2010―2013年分别为6.1%、6.7%、5.7%、7.6%。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虽然在不断提高,但是企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进行第三方审验的数量是很少的。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可以为社会责任报告提供第三方评价的机构较少,主要是一些咨询机构、注册会计师以及一些行业协会和专家,其中以行业协会和专家为主体,咨询机构和注册会计师所占比例较少,第三方审验机构比例严重失衡。从质量上分析,这些机构在提供第三方评价的时候,没有一个统一标准,具有较大的主观性、随意性。对于的审计声明内容,往往包括管理、业绩和进展的意见和建议,也可能包括他们对报告完整性的看法,但通常不对报告的信息的质量等问题发表正式结论。在审计声明中,审验者很少强调自身的独立性,这样的审验声明不能起到真正的应有的作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第三方审验质量不高,不能提高预期使用者对报告的信任度。

2.3 企业对社会责任报告的认识不足,缺乏一定的积极性

由于我国对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实行自愿原则,所以我国企业内部管理层对于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没有给以足够的重视,对社会责任报告的性质及作用没有清晰的认识,对于编制社会责任报告缺乏一定的积极性。大部分企业把社会责任报告书当作是一份企业的宣传册,所以有部分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书的编制部门是公关宣传等部门,编制人员具备的专业能力参差不齐,对于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无法有效保证。企业内部管理对于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缺乏相关的准则和管理办法,同时出于成本和效益的考虑,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部门也存在很大的随意性,通常是管理层随意将该任务分配给某些暂时清闲的部门。这些现象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社会责任报告形式和结构散乱,未形成统一的标准,报告信息质量较差,缺乏定量披露,同时定性披露存在内容散乱、逻辑混乱、语言修饰等严重问题。

3 关于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执行机制的一些建议

3.1 合理制定社会责任报告的信息披露相关标准和制度规范

目前我国相继出台了一些有关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信息披露指引。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2006)、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的《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2007)、上交所的《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2008)、中国社科院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制指南(CASS-CSR1.0)》(2009)、《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CASS-CSR2.0)》(2011)、《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 3.0》(2014),这些指引对我国社会责任报告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仍未对社会责任报告制定类似会计准则的具体标准。现阶段的指引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相应地也给企业带来了编制上的困惑和偏差,所以我国相关部门以及专家团队应该合理地制定社会责任报告的信息披露相关标准和制度规范,以使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更加规范化,更加具备可比性。

3.2 合理制定第三方审验标准,明确审验单位与被审验单位责任

社会责任报告是为预期使用者提供有用的相关信息,社会责任报告的第三方鉴证即为独立的第三方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提供审验,增强预期使用者对社会责任报告披露信息的信任程度。目前我国提供第三方审验的主体失衡,提供的审验业务质量参差不齐。我国相关部门及专家团队应继合理制定社会责任报告的信息披露相关标准和制度规范后恰当地制定第三方审验标准,同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审验单位和被审验单位的责任,以使预期使用者提高对社会责任报告的第三方审验结果的信任度,有效保障预期使用者的自身权益。

3.3 加强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制度监管,设立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

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在上述建议的基础上加强监管,同时设立相关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对社会责任履行较好的企业进行奖励,同时对社会责任践行不好的企业进行相应的处罚。对于监督机制,我国政府应当对执行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标准和第三方审验的制度规范设置相应的部门进行监督。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积极性和保证社会责任报告的信息质量,加强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识,提高企业对社会责任的道德规范。

3.4 加强第三方审验机构专业素质,提高审验质量

在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第三方审验标准后,第三方审验机构应当对第三方审验标准认真研读,不断加深对其的认识与理解,以便更好地实施审验工作,同时审验人员应当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提高审验质量,降低自身的审验风险。审验人员在接受审验业务时应当充分考虑自身的专业胜任能力和独立性,了解被审验单位环境及其他因素,有效保证自身权益。

3.5 加强企业内部社会责任管理,重视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及信息披露

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信息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编制人员的专业能力和对社会责任的正确认识,因此企业有必要组织员工加强对社会责任的学习,或将社会责任的正确认识合理渗入企业文化之中。企业可以定期组织相关人员或部门到相关的咨询培训机构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同时企业内部可以在充分考虑成本和效益的均衡上合理地设置单独的社会责任评估小组或部门,专门编制社会责任报告,同时在企业内部建立社会责任管理机制,以便有效地管理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信息披露质量,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激励企业自身积极践行社会责任。

4 结 论

我国社会责任报告的执行机制的构建还处于初级阶段,一方面应该加强相关方面的投入,同时也不能急于求成,应该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制订社会责任报告执行机制的建设计划,逐步推进、分层落实,最终确立适合我国的特色社会责任报告执行机制。

参考文献:

[1]杨海燕,许家林.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第三方审验主要标准述评[J].证券市场导报,2009(12):60-65.

[2]沈洪涛,万拓,杨思琴.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的现状及评价[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6):68-74.

[3]宋献中,李诗田.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统计分析[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9(6):24-28.

第9篇:会计信息实验报告范文

【关键词】 内部控制报告; 盈余质量; 权益资本成本

一、引言

内部控制作为企业内部活动,外界难以观察。我国监管部门近年来一系列内部控制规范指引,希望通过要求企业定期披露内控效果的方式促使其改善内控质量,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恢复公众对资本市场的信心。

而信息实现有效披露是复杂而困难的。其中,自愿性信息披露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中既有能激励企业如实披露信息的正向影响因素,也有促使企业投机披露的负面影响因素。强制性信息披露的目标是实现信息披露的公平及整体效率提高,但管制干扰了市场的自我调整,可能会产生无效的信息披露,而且管制本身的适当性、合理性及有效性等问题在不断受到质疑。那么我国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内控信息披露效果究竟如何呢?现有的内控信息披露规范恰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检验中小企业内控信息披露效果的机会。

二、文献回顾

内部控制报告披露的有效性包含两层含义:内部控制信息的有效性与内部控制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内部控制信息的有效性是指内控报告如实反映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运行情况;内部控制信息传递的有效性是指内控报告给信息使用者带来增量信息。以下从这两个角度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分析。

关于内部控制信息有效性的研究多是从内控信息披露与盈余质量的关系展开分析检验的。

Jiambalvo(1996)认为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限制管理层通过凌驾于内控而进行盈余操纵的能力。Bell和Carcello(2000)发现无效的内控环境中公司发生财务舞弊报告的概率增加。Doyle等(2007)发现内部控制缺陷与较低的应计质量呈正相关关系,并且这种相关关系在两种情况下更显著:一是当内控缺陷是与控制环境或总体财务报告过程联系的、难以被审计发现的公司层面内控缺陷时正向关系更加显著;二是当内控缺陷披露是在遵守302条款,由管理层主动披露时正向关系更显著,这可能是因为404条款下独立审计师对内控进行审计的要求使得管理层和独立审计师都提高了谨慎,设置了较低的内部控制缺陷标准。Ashbaugh等(2008)研究了内控缺陷及其改善对应计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好的内部控制会带来高的应计质量,在没有内控缺陷时财务报告更加可靠。国内学者张国清(2008)基于信号传递理论分析,研究了内部控制质量与盈余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并没有伴随高质量的盈余,内部控制质量得到改善并没有伴随盈余质量的提升。张龙平等(2010)研究了内部控制审计对会计盈余质量的影响,结果发现首次执行内控审计的公司在其审计行为发生的当年会计盈余质量会有提高,由此得出结论,内控审计可以改善公司盈余质量。

关于内部控制信息传递有效性的研究多是基于内控报告降低了信息不对称,进而产生市场反应展开分析检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