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绿色教育论文范文

绿色教育论文精选(九篇)

绿色教育论文

第1篇:绿色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绿色奥运环境保护教育

一、“绿色奥运”形成之背景

回顾奥林匹克运动100多年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是与环境保护意识的形成和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能源危机、环境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已日趋严重,已经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体育运动作为人类的社会活动之一,对环境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一些经济发达国家为修建高尔夫球场和滑雪场而砍伐大片的森林,有些国家为举办各种大型体育赛会,特别是举办奥运会和洲际运动会,不惜毁坏大片森林、农田和绿地,大兴土木修建体育设施,造成对环境的严重破坏。这一现象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并进而思索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问题。人们经过反思认为,各种体育活动的开展及运动会的筹办也应尊重环境并与环境保持协调一致,从而保证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寻找环境与发展的平衡点,最终达到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国际社会对这一点已达成共识。国际奥委会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提出环保方面的要求,并在国际体育界率先采取一系列维护环境的措施,并将环境保护逐渐政策化。1991年《奥林匹克》增加了一个新条款,指出应努力使奥运会在确保环境问题受到真正关心的条件下举行,提出举办奥运会的所有城市必须提交一份环境计划。1992年6月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萨马兰奇提出了自己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主张。此后,国际奥委会将环境作为继体育及文化之后第三个标准衡量举办奥运会的组织工作。1994年8月,国际奥委会与联合国环境计划署签定合作备忘录,加强两个组织间的合作,共同致力于保护环境。1995年7月瑞士洛桑体育与环境会议上,国际奥委会明确指出把保护环境和体育、文化共同作为奥林匹克精神的三个方面。1996年在亚特兰大举行的国际奥委会会议决定成立环境委员会,并重申:“所有申办奥运会的城市都必须考虑到奥林匹克运动与环境之间的这种至关重要的联系”。1997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针对举办悉尼运动会召开了“绿色运动会”研讨会。1998年第18届长野冬奥会的组委会把“爱和参与”视为举办奥运会的宗旨并把“人类与大自然共存”定为大会的主题,使20世纪最后一次冬奥会展示出强烈的“绿色、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随后于1999年制定《奥林匹克21世纪行动议程》,明确奥林匹克运动要全力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事业,要求申办城市必须在越来越严格的环保标准下举办奥运会。2000年悉尼奥运会在继承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上,又以可持续发展观进一步强调了“绿色奥运”的时代指向。至此,绿色是成功及举办是否圆满的关键因素。

二、“绿色奥运”的内涵

“绿色奥运”是奥林匹克的精神支柱绿色是大自然的主色调,奥运和绿色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体育与环境的关系。人们向往绿色是期盼生存的环境能得到保护,人们向往绿色是希望地球的生态平衡不再被破坏。从这个意义上讲,绿色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1999年制定的“奥林匹克21世纪议程”明确提出,奥林匹克要全力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事业。它要求每一座申办城市,必须首先检查自己在越来越严格的环保标准情况下,举办“奥运会”的能力。“绿色奥运”有它特定的含义和时代背景,它不仅是视觉上的绿色、听觉上的绿色和嗅觉上的绿色,它还意味着绿色生活方式和绿色价值观念。最基本的精神就是体育的无公害、纯洁、公正、科学、进步和发展。体育要为人类更好地生存、为社会的文明、和谐、发展、和平作贡献,用体育全面协调的思想和手段,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自身的三大和谐的时代文明。国际奥委会已经把体育、文化和环境作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三大支柱。

在新世纪之初,北京提出了“绿色奥运”的响亮口号,它是针对北京这座文化古城在发展为现代化世界一流城市所遇到和将要遇到的问题而提出的。2008年奥运会将在绿色的北京举行,北京将为奥运会提供一座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现代化世界一流大城市。

绿色和奥运的关系有两层意思:一是要求体育与自然相结合,使人与自然重新结合在一起。既锻炼了身体,又享受了大自然的美景;二是要求体育活动要尊重资源、保护资源和利用资源。

加拿大科学家戴维?谢纳申科在对“绿色奥运”研究之后指出:“绿”代表“人们的渴望”和对“更高水平的期望”。“绿色奥运”包括三个层面的内涵:

(1)绿色技术在体育运动中广泛应用。如种草、植树、绿化城市;改善生态系统和人文景观;水和大气污染的治理;无公害材料的利用等等,主要关注环境对体育的影响,偏重于技术层面。

(2)文化和环境,相互协调、均衡发展,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如在体育运动中各民族的体育项目,能够逐步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残疾人体育得到普遍的支持;体育与文化、自然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大众体育真正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等

等。

(3)树立和形成新的发展观念。探究体育运动不和谐问题产生的经济、社会原因及在此基础上的解决途径。强调从技术到体制到文化的全方位透视和多学科研究。举办一届“奥运会”,不是一瞬间的事,把“绿色奥运”观念视为一个进程而不是一个“快速的结果”,是“绿色奥运”追求的最终目标。

三、绿色奥运与环境保护教育

2000年奥运会主办权申请时北京失败,其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北京的环境质量问题。为了取得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北京奥组委提出了人文奥运、绿色奥运和科技奥运,为改善北京的声讨环境作了大量的工作、投入了大量资金。北京申奥成功,充分说明环境保护已成为现代奥运的主题。

环境教育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蕴含着一种重要的道德价值,它在提高人们环境意识的同时,唤醒人们的生态论理良知。这里所说的环境意识,是指人们关于环境和环境保护的思想、观点、知识、态度、价值和心理的总称,它不仅仅包括文化科学知识,同时也包含思想和道德意识。从一定意义上说,唤起人们的环境意识,意味着帮助个人和社会群体形成对整个环境及其问题的认识和感受。环境意识既是各种具体环境教育形式的必要基础,也是环境道德发展的先决条件。人一旦有了环境意识的敏感性,就会有保护环境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

环境教育的内容是由目的决定的,它与国际倡导的环境教育应是一致的。环境教育涉及生物学、生态学、环境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进行环境教育,不仅体现了现代科学和教育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发展趋势,更体现了现代教育

实践中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开展多种形式的环境教育是当代环境教育的主要特点,它对于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北京2008年绿色奥运的实施

绿色奥运的提出能更进一步的让全世界人民提高环保意识,也能让所有的体育工作者树立新的理念。现在许多体育管理部门和体育工作者在研究、规划体育事业发展大计的时候,无不以这种新的理念为指导。北京2008年绿色奥运的行动计划共包括30条,其中包括建立绿色社区、绿色商业、绿色旅游、绿色单位、绿色企业、绿色使者等。北京2008年绿色奥运的行动计划是集思广益之作,因为北京人口密度大,工业用地广,交通拥挤,流动人口多,环境污染严重,尤其是大气和水污染严重,所以我国的绿色奥运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不仅要完成环境污染防治工程,还要搞好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民环境意识,形成人人保护环境、参与行动的良好社会风尚。为达到绿色奥运的目标,北京将采取引进清洁能源、调整工业结构、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等一系列措施。希望通过筹备和举办奥运会在治理大气污染、改善生态和水质环境、调整能源结构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的进展。通过实施绿色奥运的行动计划,我国将切实改善城市环境面貌,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普及奥林匹克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努力建设与奥运会相适用的自然环境保护。并将为奥林匹克运动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加强中国乃至全球人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全球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强化环保,开展民用工业全民体育环境的宣传教育,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北京2008年绿色奥运将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先进环保理念相互融合的结晶,是北京对当今国际环保运动和奥林匹克运动的贡献。

五、结束语

环境是资源的载体,保护环境就是为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奥林匹克运动会经历了百多年的历史,在可持续发展中认识了绿色奥运的重要性。人-体育-自然环境就像大自然中的“生物链”一样,环环相扣,不可分割和对立。举办“绿色奥运”,强化环境保护教育,提升生态体育和可持续发展相匹配的观念和意识,对推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肖天:共建人文奥运,共享奥运文化.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8)

第2篇:绿色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环境教育 绿色学校 廉洁文化

一、学校绿色教育发展态势:任重道远

众所周知,科技的发展像一把“双刃剑”,科技的发展在给人类文明带来进步的同时,

也使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破坏。我们感到庆幸的是人类作为地球环境中的主导者,还有着自我反省的意识和悔改的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经逐渐认识到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课题。学校是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进行环境教育的有力条件是其他任何部门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学校“绿色教育”便在世界各地广泛兴起。因此,中国的学校绿色教育,作为环境教育这一伟大系统工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还亟待加强,亦可谓任重而道远。

二、学校绿色教育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人们的生态意识尚待增强,人们的环境素养有待提高。根据我国的环境教育的实践来看,这些方面的素质都普遍较低。主要集中表现在环境情感不深,环境认知水平低,环境伦理观念不强,环境技能水平不高,环境习惯没有形成自觉。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是一个需要全体公民共同加以解决的的问题,仅仅是单个人素质的提高是不成的。在学校里面就需要科学规范的管理和学生的自觉学习和遵守。学校环境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的广泛存在值得我们思考,它们是作为一个整体的各个方面出现的,我们不能忽略其中的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将会严重导致我们进行环境教育的不良效果,因此我们必须尽快相处办法对这些问题加以很好地解决。

三、学校绿色教育的发展对策:科学有效

明确教育目标,健全教学体系。教育的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新时期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课题,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未来社会我们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素养是构成未来公民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一定要明确教育目标。加强环境教育的师资建设,加大环境教育的资金投入。我们都知道教师是教育的主要参与者,学校绿色教育也不例外。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绿色教育的开展能否成功,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环境教育师资队伍的强弱。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加强环境教育的师资,开展环境教育的实践活动,尽快建立环境教育的评价机制。环境素养的提高不单是环境意识的增强和环境知识的增强,更重要的是在于环境技能的提高和良好环境习惯的养成。对环境教育的开展试行奖罚分明的评价机制,用以对环境教育进行鼓励和鞭策,使我们的学校绿色教育能在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教育氛围中顺利开展。

四、学校绿色教育的发展归宿:廉洁文化环境

环境友好型校园的内涵,指的是全校都彩玉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教学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环境友好型校园的特征从本质上可以说是一个全校性、综合性、广泛性的学校绿色教育的结果,根据目前国内外一些绿色学校的成功典范的考察,可以归结为一些共同特征:第一,有一个对环境友好的课程。第二,具有对环境友好的教育氛围。第三,鼓励校内人员全员参与,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出发,学校作为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传递者和实践地,应当提倡公平、民主、尊重、信任、平等观念。第四,学校重视校园环境和当地环境教育的资源。第五,社区与学校的互相开放。第六,鼓励以学生为中心,丰富的教育教学方式。高举“绿色”旗帜,实现美好愿望。环境友好型校园是广大师生追求的一种理想,也是新时代我们解决环境问题的必然要求,加强学校“绿色”教育,建设环境友好型校园,意义非常重大。

参考文献

[1]黄宇.国际环境教育的发展与中国的绿色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3(1)

第3篇:绿色教育论文范文

绿色教育理念

“绿色教育”源于对于现代社会与教育的反思。是指尊重、理解与关怀每一个生命个体,遵循生命成长规律、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差异,努力唤醒与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与发展潜能,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绿色教育的核心是“三个尊重”,即尊重生命、尊重规律和尊重差异,以下分别予以阐释。

1.尊重生命

学校教育面对的对象是人,人与物具有本质区别,人有生命、有思想、有情感,因而,绿色教育首先强调尊重生命。在学校教育中,尊重生命表现在:营造安全健康的校园环境,让孩子感觉自己在其中是安全的,不会受到欺凌、侮辱或伤害;给予孩子生命的尊严和自尊,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尊严的人,要自觉通过行动、良好表现去建立和维护自己做人的尊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认可、肯定孩子,经常鼓励、赞美孩子,促使孩子形成自尊心和自信心;理解孩子、关心和爱护孩子,通过教师的言行表现出对孩子的爱与关心,让孩子感受到温暖、情感,内心充盈生命的美好与力量;创造各种机会,让孩子通过努力获得成功,体验成就感、价值感,感受和经历生命的自我实现;促使生命不断认知人生与世界,通过每一个教育契机的引导,让孩子懂得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在这个世界中生活,创造机会扩大孩子的知识和实践视野,不断扩充孩子对自我和世界的认知;促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品格、习惯和意志品质,能够善良、友爱、乐观,学会理性、自制、自省、勤劳、审美,等等。

2.尊重规律

万事万物皆有规律,认识和遵循规律,可以与万物和谐相处,事半功倍,提高实践行动的效率。在学校教育中,我们要认识和尊重规律,围绕“教书育人”目标开展各种活动,促使活动达到最好的效果,。主要表现在:尊重学生生命成长的规律,认识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需要,按照科学的方法促进孩子身体健康成长,遵循心理规律促进孩子心理的不断成长和成熟,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和方法;认识和遵循学科及学科教学的规律,每个学科都有其知识、能力建构和情感形成的逻辑和方法,教师要深刻理解本学科的本质、结构、思想、价值与方法,认识学科教与学的规律,形成方法意识,在学科教学的每一个细节,采用恰当、有效的方法去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认识和理解学生学习的规律,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任何的知识、能力、情感要想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都需要一个自主认识与领悟和过程,因而,绿色教育要求促进学生学会自主阅读、体验、思考、探究、归纳和抽象,学会自主发现学科学习和各种认知的规律和方法,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能力技巧、精神世界和认知方法。

3.尊重差异

万事万物都以独特的方式存在于这个世界,差异是客观的。每个孩子都是千差万别的,体现在家庭背景、知识基础、年龄、性别、个性特征、智力类型、认知风格、学习风格、思维风格、心理需求等各个方面,“绿色教育”强调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学生的认知偏好,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认知需要;根据学生智力、知识基础等差异进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个别辅导;根据学生的个性、气质和性格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长善救失;根据学生的习惯特点,有意识地去改变其不良习惯、形成良好习惯;根据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等特点,有针对性地启发和引导。此外,学校要注意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天赋和特长,为学生开设多种多样的兴趣小组、社团活动、选修课程等,提供给学生多种个性选择和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充分认识和发掘自身的潜能、发展自己的爱好特长。

绿色教育区域行动策略

围绕“绿色教育”的“三个尊重”的基本理念,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四项行动:

1.教师“绿色教育”价值观行动

①开展“绿色教育”价值观个人专题报告

在“绿色教育”理论探索基础上,我们组织区域教科研人员、教研人员、教育行政人员到学校去开展“绿色教育”价值观个人专题报告,报告主题内容为:“绿色教育”之“三尊重”理论、“绿色教育”之“尊重生命”解读、“绿色教育”之“尊重规律”解读、“绿色教育”之“尊重差异”解读,以及围绕三个主题开展的相关理论。

②编制《“绿色教育”核心理念(25条)》和《学校行动改进关键词(8组)》,宣传“绿色教育”的价值观

在“三个尊重”理论基础上,根据实践经验,我们研制了《“绿色教育”核心理念(25条)》和《学校行动改进关键词(8组)》,将“绿色教育”基本理论以简短凝练、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在全区中小学校幼儿园干部工作会议上进行,并责成学校利用校本培训时间对本校教师进行宣讲和解读,促使全区教师对“绿色教育”价值观形成共识。

③征集和评选反映教师“绿色教育”价值观的教育案例

为了促使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反思自己教育教学行为,并以“绿色教育”的“三个尊重”价值观指导自身教育教学实践,我们组织了“绿色教育”优秀案例征集和评选活动,教育案例分为“尊重生命”“尊重规律”和“尊重差异”三个主题。教师根据绿色教育“三个尊重”的理念,结合自身经验和案例反思自身教育教学行为,促进绿色教育价值理念的认同、理解与内化。

④组建“绿色教育”讲师团,开展交流分享

为促进绿色教育实践经验的交流分享,我们按照“绿色教育”三个主题“尊重生命”“尊重规律”“尊重差异”,组建了三个“绿色教育”讲师团,到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宣讲教师个人的“绿色教育”案例和经验,阐释个人对于“绿色教育”理念的理解。

2.绿色课堂改进行动

①全区教师基于“三个尊重”理念自主进行绿色课堂改进

将《“绿色教育”核心理念(25条)》下发到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对照核心理念,自省自悟,探索绿色教育课堂改进,每年区教育教学研讨月、教学基本功培训与展示等都以“绿色教育”核心理念为主题展开,每年征集绿色教育课堂改进论文,促使教师深刻理解“绿色教育”理念和研究绿色课堂实践策略。

②学科教研员和骨干教师进行绿色课堂改进专题研究

学科教研员和学科骨干教师一般对学科教学有着更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因而,在绿色教育推进过程中,我们着力发动这些力量,促使其对学科教学价值、学科课程内容、学生学习特点和学科教学策略等进行专题研究,通过这些研究带动区域整个学科组绿色课堂改进的深入。

③实验校基于学科教研组进行绿色课堂改进行动研究

教研组是学校的基层组织,是教师学科教学研究的平台。我们要求学校教研组基于绿色教育理念和学校学科教学实际,开展绿色课堂改进行动研究。教研员和教科研员定期去学校进行指导。同时,在区规划办课题立项时,设立教研组绿色课堂改进研究专项,推动课堂改进的深入研究。

3.绿色学校文化建设行动

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在“绿色教育”实践中,我们促进学校梳理和发展自己的办学理念、价值观念、育人目标等文化要素,并深刻理解学校文化与绿色教育理念的内在契合。

①成立“绿色学校文化立校联盟”

为促进学校深入理解绿色教育理念于学校文化中的渗透,学习其他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路和经验,我们组织成立了“绿色学校文化立校联盟”。每个学期每个学校承办一次绿色学校文化交流活动,分享自己学校的文化理念,交流自己学校文化建设的经验,提出自己学校在文化建设中的思考、困惑与困难,聘请专家指导,联盟校集体研讨,共同推动绿色学校文化建设。

②学校自主研究和发展绿色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生于学校、发展于学校、成熟于学校的,学校是自身文化的源泉。因而,我们提倡学校充分调动全校师生、家长的力量,挖掘学校文化和精神内涵,根据绿色教育理念推动学校文化发展,并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将文化理念落到实处,让学校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体现学校文化,促使学校文化影响每一位师生的思想、情感和言行。

4.学生绿色健康成长行动

①开展学生生涯教育行动

我们制定了生涯教育的总目标和分学段目标,探索生涯教育内容体系、实施策略和途径,在实践中开展生涯教育活动。

②改进营养餐管理

我们首先调查和分析了学生在校用餐状况的满意度,以及存在问题、原因,然后变革管理机制,成立营养餐管理机构负责营养餐管理,保障了学生的营养健康。

③开展学生绿色成长评价

通过培训、阅读和研究等方式,促进教师了解动机理论,理解评价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教师在实践中运用恰当的评价方法激励学生学习和成长。

④鼓励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每年征集“绿色教育优秀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报告”,并开展分享交流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形成理性和研究思维,学会研究方法,提高研究能力。

第4篇:绿色教育论文范文

19世纪末,美国学校教育面临着与社会生活脱节的突出问题,实用主义顺应了时展的要求,强调培养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和实用技能的人才[3]。实用主义强调在课程教学中尊重学生,实现师生民主平等的友好关系。实用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合作完成的过程。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喜好、意向和需要选择学习内容,组织并指导学生学习。实用主义反对以学科课堂教学为课程实施的唯一途径,重视开展活动课程。实用主义教育学重视学生的经验、兴趣和需要,强调学生发展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实践,即“在做中学”。

二、实用主义绿色创业教育课程模式的主要特点

实用主义绿色创业课程以学生为中心,是培养学生的绿色创业观、创业思维和创业意识,向学生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激发学生识别机遇、直面挑战的潜力而采取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活动的总和。

(一)以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与绿色创业基本素质为主要目标

创业者是否具备较高的生态道德和基本的绿色创业素质,直接影响绿色创业的发展前景和最终成败。完成绿色基因的植入,须突破传统做法,不局限于知识点的考试考核,而要高度重视动手实践,在考核形式方面既有笔试环节,同时也结合面试(汇报),多通道刺激学生对绿色创业的理解和认可。

(二)以学生的主动性学习与教师的个性化指导教学为基本特征

在创业教育中必须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习得,深入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逐步进行自动学习行为、自觉学习行为和自主学习行为三种不同层级的主体学习状态,格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体特性,有效组织引导学生开展主动性学习,指导学生的创业过程和绿色体验,启发对绿色创业的思考,形成绿色创业想法,实现绿色创业实践。

(三)以绿色创业活动课教学为中心环节

“双向互动”的创业活动课是绿色创业教育课程的中心环节,通过精心设计组织再现特定的创业活动情境,突出绿色特色,为学生提供体验与思考的机会,学到能应用于商业项目与实际生活的经营技巧、技能和态度。

三、实用主义绿色创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内容体系

本文通过借鉴实用主义教育的思想理念,以“创业者”为中心,培养创业者绿色创业意识,激发生态道德,植入绿色基因,提升创业能力,初步探索构建绿色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绿色创业教育以“让经济人道德起来,让道德人经济起来”为目标,倡导培养学生绿色创业意识,提升学生绿色创业能力。教育目标决定了课程模式的基本内容,实用主义绿色创业教育课程可考虑主要由创业理论课、绿色生态与专业知识课及绿色创业活动课三个模块组成,如图1所示。

(一)创业理论课

创业理论知识是创业主体必须掌握的准备用于创业的基本理论储备,借鉴芬兰高校创业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创业专业基础理论,团队创业,创业环境与创业管理知识,创业相关的经济、法律知识,产生企业想法,创业计划与开办新企业的知识,中外文化差异及特点[4]等。

(二)绿色生态与专业知识课

绿色创业必须掌握通识生态学知识,了解人类生存的环境,认识人与地球的关系,运用生态原理指导创业活动,促进创业活动可持续发展。绿色生态课着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绿色创业观,提高社会责任感,增强生态道德观。必要的专业知识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在专业知识课中有意识地渗透绿色创业教育。渗透式创业教育依照“有用、实用”的原则,进行综合教育,强调实践,专业知识有用且能用,并与创业活动紧密结合,相辅相成。

(三)绿色创业活动课

绿色创业活动课强调“在做中学”,体现绿色创业教学的开放性、互动性和实效性,是创业教育的中心课程。可分为以下几方面进行:针对关键知识点和技能设计情境,让学生从活动实训中学习;参加各类创业实践活动,体验创业,培养创业态度和技能;根据学生兴趣、专业、职业意向自主选择创业学习模块,例如财务管理模块;在创业学园和孵化基地进行真实项目运作,学生通过真实的项目运作学习创业,应用并检验学生的创业知识和技能,教师运用真实的创业竞争和案例数据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并从中收集创业教育数据资料,实现教学相长。

四、探索与实践实用主义绿色创业教育课程的基本途径

(一)学生树立新的学习观和绿色创业观,教师树立全新教学观、社会树立新的教育观

实用主义绿色创业教育,强调学生脱离传统灌输式、被动式学习,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积极、能动、自主地学习,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学生能通过分析、思考、判断形成自身观点思想,在绿色生态的大理念下开拓事业自主创业[5]。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学习生态知识、创业知识、专业知识,还要注重提升自身文化、道德、修养,同时也要获取学习的方法,生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不局限于教师的教学,注重自我实践,提倡朋辈学习。实用主义绿色创业教育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以教授绿色创业知识为基础,以锻炼创业能力为关键,以植入绿色基因和培养创业精神为核心。教学过程中着重唤醒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有效引导、点拨、启发、激励、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活动。通过精心设计课程环节,真实再现实际创业情景,带领学生体验,引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提高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在绿色创业教育中,教师是新型教学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体现在:书本知识与实际技能结合的教学知识观;课堂教学与创业活动课实践教学结合的教学活动组织观;重引导启发而非教导灌输的教学方法观;重创新而非模仿的教学成果观。绿色创业教育发展与社会教育观的发展密不可分,应顺应科技进步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依托绿色科技、创业教育和人才资源优势,推动绿色创业教育的驱动发展。营造绿色创业教育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金融环境和文化氛围,激发全社会的绿色创新创业活力,推动理念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只有社会普遍认同创业特别是绿色创业,支持绿色创业教育,形成良好的氛围,整合各类资源,全社会共同参与到绿色创业的大潮流中,才能真正促进产业绿色转型,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实现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发展规划与政策支持

发挥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引导作用,完善扶持绿色创业及绿色创业教育的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励绿色创业及教育、社会支持绿色创业及教育、人民大众认可绿色创业及教育的新形势。运用财政支持、税费减免,绿色投资引导,优惠金融服务,小额货款担保等手段,为绿色创业企业特别是中小微绿色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促进绿色创业发展壮大。按照统一规划,实行激励绿色创业教育的政策,在试点高校开展绿色创业教育,实施高校毕业生绿色创业促进计划,鼓励高校毕业生接受绿色创业教育,合理引导创业方向,进行绿色创业。

(三)教学组织、条件保障与评价监管

试点高校应将绿色创业教育纳入学校改革发展规划、人才培养体系及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中,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制订专门的教学计划,提供有力的教学条件保障,确保绿色创业教育取得实效。高校可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学科专业特点,开发、开设有专业特色的绿色创业教育课程,将绿色创业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有机衔接起来。研究制定绿色创业教育教学的规章制度,加大绿色创业教育工作经费投入,确保绿色创业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加强绿色创业教育教学基地、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活动课室、教学软件、信息资源库等基本建设。将绿色创业教育教学效果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加强自我评估和检查,运用丰富的监督评估工具对课程质量进行跟踪控制,包括学生登记表、学生需求问卷、每日课程意见反馈表、课程结束评估表、创业活动课报告、后续指导活动报告。工具、目的、填表人及填表时间如表1所示。

(四)创建良好的绿色创业学习氛围和实践活动平台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着力推进绿色创业文化和绿色创业平台建设,充分整合校内外各类资源,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开展灵活多样的绿色知识竞赛、绿色论坛、绿色创业模拟、绿色创业大赛、绿色创业项目成果对接会、绿色资本相亲会等活动[6]。支持学生创办并参加绿色创业协会、社团、俱乐部等各类活动。依托校企合作、科技园区、创业园区、孵化基地、创业基地和实习实践基地等,让学生全方位全过程去感受学习,参与市场调研、项目孵化、成果转化、创办绿色企业等实践活动。

五、实用主义绿色创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展望

(一)形成富有特色的绿色创业教育课程结构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结合实用主义的绿色创业教育课程,必须突出实用特色,培养能适应社会,具有绿色基因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高校应该结合各自院校特色、专业特色、地方特色、学生特色,不盲目照搬教学课程模式,因校制宜、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形成适合自己的课程模式。

(二)形成专门的课程管理机构

明确职能部门,形成专门的课程管理机构,通过制度化、政策化机制建设,宏观确定课程目标、原则、标准,从而有利于绿色创业课程的发展。

(三)形成以生态商业实例分析为核心的教学方法

第5篇:绿色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绿色教育;可持续发展;高等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摇?摇?摇?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001-02

一、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而言,中国教育的各种弊端不断成为教育人士所抨击的对象,总结起来看,国内教育存在以下主要问题。首先,教育上的急功近利思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和发达国家比起来,其差距并没有缩小,反而有日益扩大的趋势。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而在短期内,我国教育经费欠缺,教室队伍不足,教学条件不完善等现状难以得到根本性转变,从而滋生了教育的急功近利现象,使得培养出的学生难以做到全面发展,学生技能与社会需求脱节。其次,教育的商业化倾向严重。尽管针对教育应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已达成共识,但是就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教育商业化倾向过于明显,从而导致忽视了教育的运行规律,教育不再是为了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成为了一种创收的工具。不正当收费、招生以分论价、补课创收等现象非常普遍,严重偏离了教育的最初功能。尤其是1999年开始实行的扩招,它使得原来的精英教育变成了一种大众教育,高等教育偏离了其原先的发展轨迹,从此开始了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再者,教师队伍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地区发展上的差异,加之现阶段整个社会拜金主义风气的盛行,教师队伍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这一方面表现在教师队伍中的少数人为追求虚荣和职称晋升,在考试和评比中弄虚作假,另一方面表现为一些教育专家的言行完全有悖于师德,给教育蒙上了一层阴影。

二、发展绿色教育的必要性

自从我国在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以来,就明确了教育在发展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它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科教兴国战略决定了教育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分量会越来越重。因而,社会需要大量的能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合格劳动者、大批能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服务的专业人才以及大量能响应知识经济挑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新型人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日益追求精神上的满足,这种精神上的满足主要是通过教育的方式获得。因而,教育在未来的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会更为重要。就目前而言,我国教育正处于变革时期,教育的思想、形式、水平等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发展态势,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在这种背景下,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成为其使命和面临的挑战。这种教育要求能适应社会各阶层工作、生活和学习需要,能全面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能增强接受者的劳动技能和身心素质。

“绿色”是借鉴生态学上的概念,它强调人的主体性,强调每个成员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中自由和全面发展,以个体的进步促进群体的提高,最终实现社会的实现可持续发展。按照发展宗旨,教育必须能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高品质的文化产品,从而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提高国民文化水平服务。社会发展尤其是人的发展,需要教育能为社会提供健康、高品质的精神产品,这种绿色教育的目标不仅是培养环境科学的专业人才,而是培养出对地球友好的各类人才。只有让绿色思想成为一种文化,渗透到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让学生从灵魂上感受到绿色教育。这要求高校必须能为学生提供绿色教育课程,包括环境概论、生态哲学和生态伦理等;同时还需要加强大学生参加解决环境问题的实践活动,时刻按照绿色标准生活,例如减量消费、废物分类投放等。发展绿色教育势在必行,主要表现在:(1)它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必要条件。大学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能力全方位发展的学生,使学生能将生态文明的理论渗透和贯彻到自身能力的教育中去。我国的素质教育,归根结底需要将重点放在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上,这需要摆脱过去应试教育的弊端,实施大学绿色教育。(2)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联合国在1992年的环境发展大会上指出,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关键。我国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也表明,科教进步是为了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大学的支持,因为大学向来就是传播思想和文化的摇篮,大学生的绿色意识将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与否的关键性要素。此外,对于大学本身而言,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大学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根据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方针,从可持续发展出发的教育才具有价值。因而实施绿色教育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3)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根据党中央所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的历史目标,绿色教育是保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条件。中国目前的环境污染严重,加强绿色教育,培养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对于中国保持持续经济增长态势、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绿色教育的发展现状

根据王海波等学者的表述,绿色教育是指全方位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教育,即将这种教育渗透到高等教育的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等综合性教育和实践中去,内蕴于素质教育之中,使其成为全校学生的基础知识结构以及综合素质培养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注重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更注重大学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关系的教育。一般而言,绿色教育能被划分为生态环境教育、人际关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三大类。开展生态环境教育是为了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教育是为了更好地协调人际之间的关系,实现全社会的和谐发展;心里健康教育反映的是人与自身关系的受教育状况,通过心里健康教育能增强自身心理素质,促进个体健康和谐发展。

从国际上来看,欧美许多国家的高等院校相继提出了“绿色教育”计划,如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绿色大学”项目,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环境议程”项目,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学校绿色组织活动”。在北美洲,成立了北美绿色教育联盟,它是一个由学生发起的环境教育学院和组织的联盟,致力于各项环境研究计划,使命就是联合制度性的力量,扩展学生以及职员在绿色方面的受教育机会。

在国内,从1997年“中国中小学绿色教育行动”项目正式使用“绿色教育”名称算起,中国上市绿色教育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清华大学率先在1998年提出了“绿色大学”理念,包括了贯彻绿色意识、推出绿色产品和建设绿色校园,并在此基础上召开了“大学绿色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其后,哈尔滨工业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也相继开展了大学的“绿色教育”,绿色教育已成为21世纪教育观念现代化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在2010年,台湾微软公司与台湾嘉义市共同举办了以“绿色教育”为主题的教育高峰论坛,主要包括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国内外的这一系列事实都表明,绿色教育已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主导方向。

四、绿色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对策

绿色教育要求我们深入开展教育改革,通过认真研究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的关系,纠正教育商业化倾向,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社会效益为教育活动的最高准则,从而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同时,绿色教育也是一种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这种教育应该适合我国改革开放的时代特点,同时能面向社会与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紧密结合,它能让每位受教育者获得切实的收获,感受到教育带给自身的提高。

实施绿色教育不仅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努力,还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成功的绿色教育需要高校在以下方面加强努力。首先,绿色教育的成功需要在全社会达成绿色教育的共识。自从1992年清华大学首先提出“三绿工程”以来,中国大学都陆续开始重视起绿色教育,但是和国外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还需要我们继续解放思想,革除陈旧的教育观念,树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不仅通过学校的教育,还通过家庭绿色教育和社会绿色教育等方式共同为绿色教育服务已达到更优的效果。其次,需要教育部门构建绿色教育体系。目前而言,绿色教育的重要性已被广大高校认识到,因而如何构建一个完善的绿色教育体系就成为实施绿色教育的重要基础。在课程构建中,需要建立涵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课程体系。通过健全绿色教育课程,不仅在选修课上设置绿色课程,更应该在必修课上体现绿色教育,并通过在实践中加以运用达到更好的效果。高校还能通过丰富绿色教育形式,例如举办国情与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状况以及人口和社会发展问题等学术报告等形式,增强大学生在绿色上的知识。最后,应该营造出绿色教育氛围。意识决定行为,绿色教育需要一种在绿色教育氛围中通过情境感染才能形成,这可以通过校园环境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在校园环境建设上,通过将美观、实用和环保结合起来,为广大师生提供环境优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在校园文化建设上,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绿色文化和学生绿色活动,将学生所学知识直接运用于实践,从而能将绿色观念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参考文献:

[1]王静.绿色教育的思索[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3).

[2]韩伟,刘利才.大学绿色教育探讨[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01).

[3]丁道勇.作为一种教育隐喻的“绿色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1(5).

第6篇:绿色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 绿色体育 东西方 体育理念

体育的起源与发展,实质上是一部绿色体育史。东西方人类创造并需要体育,是因为体育对人类自身、人类社会有积极的推进作用。以绿色作为人类体育的冠词,一是因为绿色自然是体育运动的摇篮和载体,二是因为体育给人和人类社会以生机、活力、和谐、友爱、和平,这是绿色的最好象征,三是因为现代体育的进步发展过程中,遭受体育公害的污染日益严重,时代呼唤着绿色体育思想理论的建立和实现。

1.绿色体育的源流

绿色自然是人类体育的摇篮。人类的一切文化行为,唯体育行为与绿色自然最有共息的亲缘关系。人类为消除现代社会生态环境的破坏、人口膨胀、能源危机的恶性效应,以及运动[1]不足的“文明病”,掀起了回归自然的运动热。绿色桂冠是体育的最高奖赏,古代奥运会冠军最初获得的最高奖赏就是绿色橄榄枝编制的桂冠,现在奥运会奖牌上一直刻有橄榄枝的图案,因为它是智慧女神奉献给人类的宝物,寓意为人类绿色和平的象征。古代奥运会的“神圣休战”,给干戈不息的古希腊诸城邦带来最长可达3个月的安宁与和平,促进了当时体育和社会的发展进步,现代体育正努力继承发扬这一理想。

2.绿色体育及其内容

绿色象征着蓬勃的生机、旺盛的活力、绵延的生命,象征着理解、宽容、善意、友爱、和平和美好,之所以用绿色体育来指称,是为了突出人们对体育的根本追求和体育精神价值的高扬。绿色体育的内涵可理解为:为体育的无公害、公正、纯洁、科学、进步和发展,为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谐、和平、发展而设想、创造并使之产生积极成果而进行的体育。围绕这一宗旨的体育思想理论,即为绿色体育理论。绿色体育的内容是:以体育全面协调的思想和手段,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三大关系和谐在内的整体动态和谐,以使现代体育在“和谐世界”的绿色文明道路上前进,这是现代东西方体育的共同目标,是东西方体育精神的结合点,是人类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必然。

3.绿色体育的潜在危机

自1980年《奥林匹克》删去业余的规定后,以奥运会为核心的现代体育的职业化水平越来越高,商业化速度越来越快,这标志着一个新的发展期,促进现代体育以其独立的文化形态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在更大的时空中创造着和谐的时代文明。但负面效应是无限追求金钱、名利,导致体育精神堕落,产生人态危机、心态危机,危害着三大关系和谐,造成绿色体育的潜在危机。

4.实现绿色体育的对策

(1)强化体育教育思想。顾拜旦认为现代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教育,他倡导奥林匹克运动不是去推行竞技运动,而是把竞技运动纳入教育体系,把体育纳入一般教育体系,进而把一般教育纳入人类文化的生活中。国际奥委会百年大会把伦理道德、人格教育列为议题,鼓励运动员参与奥林匹克援助计划、慈善比赛、捐助等活动。教育思想一直贯穿在东西方体育史中,教育运动员追求高于物欲的精神价值,使体育真正成为现代社会中精神健康的必需品。

(2)协调统一管理。奥林匹克组织与东西方各单项体育组织协调统一管理是抵御危机,实现绿色体育的保证。

5.结语

东西方在不断创造人类体育文明的过程中,实际上已划出了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的原始和谐到和谐危机、到需要创造高度和谐的螺旋或圆圈,这便打下了绿色体育的实践基础。绿色体育反映出东西方体育的整合态势、根本追求,是东西方体育精神的结合点。人类体育的产生发展带有鲜明的民族性,而绿色体育则具有显著的全人类性。东西方体育的发展,既适应社会环境,又以它独立的文化形态创造性地开展活动,积极促进社会的进步。绿色体育理论,就是二者的最好体现和结晶,是东西方体育发展的方向和归宿。

参考文献:

[1]肖复兴.叩问体育[M].新体2010,5:42-45.

第7篇:绿色教育论文范文

【论文摘 要】实施大学绿色教育有三个要素在起关键性的作用,即课程体系、育人者、环境。本文从这三个要素入手,探讨如何进行合理设置、合理开发、合理构建。 

 

从本质上看,实施绿色教育有三个要素在起关键性的作用,即课程体系、育人者、环境。要实施大学绿色教育,首先得从这三个要素入手,合理设置、合理开发、合理构建。 

 

一、构建绿色的课程体系 

 

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课程设置应以促进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教育相结合为基点,以现代文化、现代文明为内涵,以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并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课程的安排上,应考虑如下几点:第一,在专业课程设置上,针对专业划分越来越细、专业知识面越来越窄的特点,拓宽专业基础课程设置,注重专业交叉,广泛开设各种新兴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以专业课程为中心向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学科扩展,加强文理渗透,这样,不但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直达知识边缘,还有利于通过各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相互延展,使学生放大视野、拓宽思路、促发灵感、增强创新能力。第二,在公共文化课程设置上,应考虑到促进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合,处理好文理平衡关系。尤其是针对学生在高中阶段因文、理分科而致的偏科现象,有侧重地进行文科或理科文化课程的增补,使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素质协调发展,互相促进。此外,绿色教育强调引导学生对人类价值进行深层和全面的思考,培养一种不仅尊重人,而且尊重自然的道德责任,而这种价值观正是学生环境素质的重要体现。因此,要拓展文化课程设置的范围,安排介绍关乎全人类生存与发展等问题的课程,如《环境理论》,《生态学》,《生态伦理学》等,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第三,在选修课程的设置上,应考虑拓宽课程的覆盖面,如包括时事类、科普类、文学艺术类、道德修养类等,并以各种形式开设系列精品知识讲座。在提高学生文化品味和艺术修养的同时,也促进学生个性全面自由的发展。第四,在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的安排上,应考虑在学生中成立各种社团组织,使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提高了自我组织、自我学习的能力;安排各种考察活动,如组织学生对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各种社会现象进行考察,提出合理化解决对策;成立各种绿色行动组织,如成立“绿色科技”小组,开展绿色科技产品设计大赛等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二、建设绿色的育人者队伍 

 

绿色教育“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的教育方式,决定了育人者队伍范围应该包括在大学校园内工作的一切职工以及在校园内流动的外来办事人员。具体划分成4类:专职师资队伍、学校机关和后勤管理者队伍、校内服务业及临时工勤人员队伍、在校园内流动的外来人员。在绿色教育中,由于各部分人员育人的角度、育人的功能不同,因此,建设的内容及侧重点也不同。具体分析如下: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大学绿色教育能否得到广泛和深入开展,教师是关键。绿色教育既有知识综合性、前沿性的一面,又有教育途径及方式多样性、灵活性的一面,对教师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方法、综合渗透能力等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此,必须不断加强高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建设。首先,教师自身要不断加强学习,树立与绿色教育相适应的教学观、师生观、人才观、质量观,掌握本学科及一些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及时更新知识,掌握时展脉搏,不断加强文化修养,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养成乐观、豁达人生态度,以为人师表。其次,学校要加大绿色教育师资的培养与培训力度。注重教师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更新,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积极开展教学和科学研究,积极开办各种师资培训班、研讨班等等,以不断提高教师对绿色教育的认识水平及业务实践能力。最后,优化教学管理,建立绿色教育师资考核制度。通过一定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他们的教学热情,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以实现绿色教学。随着绿色教育师资培训的不断增强并逐步走向规范化,还应该建立与之相应的绿色教育师资考核制度。 

2.加强机关和后勤管理者队伍建设 

机关管理者和后勤服务人员在教育中承担着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责任,对绿色教育的实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绿色教育中,他们也应和专业教师一样,增强育人责任意识,树立绿色教育观念,不断加强学习,加强修养,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积极做好本职工作,以严格的管理、优质的服务以及敬业爱岗、勇于奉献的态度和精神率先垂范,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对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在接受管理与服务的同时,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使管理与服务成为学生“主课堂”的延伸。因此,无论是学校管理者队伍(即机关)还是后勤服务者队伍,都应以实施绿色教育为出发点和宗旨,加强自身素质建设和工作作风建设。

3.加强对校内服务业及临时工勤等人员的管理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总要与校内各种服务业如商店、餐饮等的服务人员打交道,其工作态度、言行等学生耳濡目染,对实施绿色教育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因此,尽管这部分人员不属于校内职工,但还是要对他们制定统一的校园文明服务规范,建章立制加以约束。由于校内临时工勤人员如楼道清洁工、绿化保洁员等,尽管在工作上与学生没有直接的接触,但毕竟在学生的视野之内,因此,对他们的要求也不能忽视,也需制定相应的工作文明规范来对他们的言行加以规范。总之,无论是服务人员,还是工勤人员,只要是在校园内,都必须遵守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对那些有不文明行为习惯的人员,坚决不允许在校内从业。此外,对在校内流动的外来人员,可以通过“校园内文明规范”,对他们在校内停留期间的言行加以要求和约束。 

三、构建绿色的“生态校园” 

 

按照教育生态学的观点,教育的生态环境是以教育为中心、对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起着制约和调控作用的n维空间和多元的环境系统。学校作为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一个主要的子系统,构成受教育主体的学习生活环境,营造出教育主体的精神氛围。学生是校园生活的主体,校园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于他们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要实施绿色教育,不仅要有绿色的课程,绿色的育人者,还要同时构建符合良好生态要求的大学校园,即绿色“生态校园”,从根本上说,它应该是物质生态与人文生态相交融、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 

1.校园的物质生态 

所谓物质生态,是指校园内一切可见的人工环境有机存在的状态。它是由人创造的,是人与环境发生关系的产物,体现了人对环境的认识和态度。从空间上划分,物质生态还可以分为:内自然生态,主要是指学校教学、办公的条件,如仪器、设备、设施等配备是否齐全、是否符合先进的要求等;学生学习及生活空间的具体条件,既包括如空间大小、采光情况、空气洁净度、噪音等级等各项指标;楼道、大厅等处设置的橱窗、宣传板等设施的完善程度;上述各要素中蕴含的人文气息;环境与人的互动影响状况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外自然生态,主要包括布局结构,建筑风格;校园绿化美化状况;校内公用设施配备状况;校园环保技术的应用情况;校园自然环境管理的手段;自然景观中蕴含的人文气息;环境与人的互动影响状况及其可持续发展趋势。只有这些因素有机综合,并呈良性状态,才能构成绿色的校园物质生态。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无论是内自然环境,还是外自然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与作用。

2.校园的人文生态 

人文生态是建立在物质生态基础之上的,通过物质的与精神的要素有机融合而形成的反映人的生活方式、相互关系、对事物的认识程度、精神状态等。校园的人文生态可以具体分为:(1)管理生态,即以“绿色教育”为价值观,以“以人为本”为信仰,以“科学的组织、合理的制度”为载体,以“生态系统的管理方式”为工具,以“恰当的人文关怀”为语言,全面实现影响管理生态的各大因素的有机融合,并使之处于良性状态。良好的管理生态,既能满足人的要求,又能与自然规律相和谐一致,既有浓厚的人文关怀,也有规范的秩序,并使人人都能够全身心地去工作、去学习,个个都能主动关心学校发展,自觉参与学校管理。(2)社会生态,即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是充满民主与和谐、充满爱与关怀、彼此尊重与友好、彼此理解与信任的。营造绿色的社会生态,要求领导层首先要以身作则,树正自己的形象,处理好与师生的关系。全面加强师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他们驱恶扬善、辨别真伪,教育他们学会选择、利用信息资源,学习社会中积极的一面,正确认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提高群体意识,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文化生态,构成校园文化生态的要素很多,如在校园物质生态中蕴含的文化气息、学术生态中的学术氛围、文化娱乐活动情况、精神文化状况、校园文化的导向机制等等。培养人的健康品格、提高人的艺术修养、增强人的文化底蕴,是绿色的校园文化生态的价值所在,也是绿色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4)学术生态,由学术的权威性及地位、学术自由与民主状况、学术资源配置、科研力量及规模、教学的师资力量、教学内容及形式、学术创新的程度、学术评价及激励机制等诸多因素有机综合而成。良好的学术生态是培育创新人才的沃土,是创新人才成长的精神乐园,也是当今大学生存发展、兴旺发达的动力所在。(5)信息生态,包含与外界联系的信息生态和校园内部联系的信息生态两部分。简言之,与外界联系的信息生态,反映的是大学教育主体和受教育主体利用网络资源与外界相通、互动的状况。它不仅具有空间的开放性,而且具有时间的同步性,既能广纳外界的教育资源,也能远播本校的精神文化。校园内部的信息生态,主要是指学校各组织之间、组织与个人之间、师生之间、职工之间或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的畅通程度、交流信息的内容健康与否以及价值等。它反映的是学校管理上的主民与规范以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熊庆年.21世纪的大学校园生态[j].江苏高教,2000,(5):23-26. 

第8篇:绿色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 建构 绿色教育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008修改稿)明确指出: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语文课程应该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深化改革,与时俱进,着力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修养,为培养未来公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提高国民素质发挥奠基作用。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以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通过对这纲领性语言的品读,我们明确了:初中语文课程就是为现代社会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现代公民,这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初中语文教育必须是“绿色”的,即教学的内容是“绿色”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以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教学的手段及方式是“绿色”的(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不难看出,只有我们真正建构了语文绿色教育,才能实现初中语文教育既为社会也为学生服务的宗旨和目标。

那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怎样才能真正地实现初中语文的绿色教育呢·

1.教师“绿色”的思想是基础

思想指引行动是毋庸置疑的。苏格拉底曾说,没有审视的生活不能过。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一份职业就选择了这一种社会角色,进而就选择了这种生活方式。稍作审视就不难发现,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要完成它社会所赋予的职责,真正担负起培养社会的建设者的历史责任,从社会外显性特征及语文教育的内隐性要求来看,教师都必须具有高尚的人格。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又源自他的“绿色”思想。这些思想是语文教师实施初中语文“绿色”教育教学的基础。

从社会外显性特征来看,语文教师同其他教师一样,必须牢固树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思想。这是社会对教师职业要求的高度概括。我们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审视自己:我的学高了吗,我的身正了吗·通过反省,找出差距,用行动来弥补不足。但凡把教书作为谋生的手段,把它看成职业和工作的教师,一般来说,是不会有什么作为的,因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对他来说,是被动的是一种束缚;我们选择了教书,就应该把教书当成自己的事业,这是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求的愉悦性诠释,二者的本质就是思想境界的差别。“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在语文教育这片广阔的海洋中驰骋奋进,也才会在工作实践中真正放下对考核评价的顾虑,凭着自己的良心为孩子们的未来而教。这一思想直接决定了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向及路径,也是实施语文“绿色”教育的基础之一。

从语文教育的内隐性要求来看,语文教师必须要有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的思想。这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做了明确的要求: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他们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使他们具有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促进其德、智、体、美得和谐发展。这其实也是初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有了此思想,我们才会追求语文教育自身的“生态平衡”,教师才不会简单地把知识直接传递给学生,而是成为孩子们语文知识建构的亲密伙伴、友好合作者、高级引导者,确保初中语文“绿色”教育的实施。

2.“绿色”的教育教学内容是根本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这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实施语文教育教学的内容严格把关,对其进行“净化”。“净化”当然首先指其思想的健康性,它不仅能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可持续发展”;“净化”它还指教师应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对社会生活及课本资源进行甑别,筛选出健康的语文材料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让孩子们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知识及规律,而不刻意去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性。只有“净化”了教育教学内容,才能保证初中语文“绿色”教育的有效性,我们的语文教育才可能和谐、健康。总之,语文教师心中有了照耀学生的干净的阳光,我们的教育教学内容才可能呈现“绿色”的生机。当然,初中语文“绿色”教育的实施,也会不断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提高我们语文教育教学的悟性及灵性。

第9篇:绿色教育论文范文

正是基于以上思考,山东工商学院“绿色营销研究”课题组在2003年1 2月完成山东省科技厅攻关项目“开展绿色营销对策研究”的基础上,撰写并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了《绿色消费与绿色营销》,该著作已入光明学术文库。2005年4月25日《光明日报》发表署名书评――“绿色的呼唤”,文中王乐忠教授高度评价了《绿色消费与绿色营销》著作的创新思路及出版价值,指出“呼唤绿色消费与绿色营销既是该书的宗旨,也是全人类共同的心声。因为我们居住的星球是绿色的,生命是绿色的,人类的未来是绿色的。中国社会步入小康,奔向共同富裕之路,也应当且只能是绿色的”。教育研究专家臧铁军博士在书序中写道“买与卖存在于世数千年,消费与营销的目的早已约定俗成,尽人皆知。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绿色消费与绿色营销》却提出了一种超出买卖本身的绿色倡导,它所研究讨论的营销和消费伦理,为一向锱铢必较、充满金属色的营销领域带来一片绿意。”

创新下的理论升华

“绿色消费与绿色营销”理论的提出是与系统创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首先,该研究在切入点上有所创新。

在立法上讲,将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早在1 973年就已经被确定了。但为什么破坏自然环境的事情仍然时有发生呢,表面看来,也许这种现象的产生与源发地点及其直接责任者不无干系。然而毫无节制的市场需求、奢侈和贪婪狂热追求当下的功利、实用和有效性,而忽视良知、公平,正义和博大的爱心,应该更加接近一系列环境问题的深层原因。其根源的产生就是人们漠视人与自然,与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致使消费者在“消费目的”上、营销者在“营销目的”上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短视”和“方向性迷失”,对待自然的赐予只顾索取无度、自我放纵,从而使消费和营销渐渐远离了消费与社会产品交换的初衷,形成了对环境的破坏性消费和营销行为,并由此加速了环境的恶化。在该研究中,课题组以绿色消费为切入点,重点阐述了绿色消费与绿色营销之间的密切互动关系,以及营销活动绿色化对引导消费绿色化的重要指导和促进作用。

选好了切入点,研究就进入到既定的轨道中,经过大量的调研,课题组在研究内容及思路上都产生了重要的突破。

消费和营销活动受经济规律制约,但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充满人文色彩。在这一发现下,课题组一方面结合认识与思考、绿色消费与行动、绿色营销架构环保与绿色消费,绿色营销方案,绿色营销评价体系与绿色教育等五篇内容,从人文层面创造性地解析了消费与营销活动,并将其放到人类活动的整体范围来思考,从而找出人们应当怎样做、做什么。另一方面,通过研究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发展造成的危机,从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宏(微)宇宙”和“全息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天人之际”,西方传统哲学思想“二分论”、现代西方的“系统论”、马克思“劳动中介说”等角度,重新对人与自然,社会,经济及环境等关系进行再认识,明辨它们之间的“脐带”关系,才会领悟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呵护环境就是呵护我们自己:才能激发人们自觉地去规范自身的消费与经营行为,真正实现人,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和谐,持续发展。通过构建绿色营销架构消费与环保桥梁作用模型,阐述营销活动绿色化对环境保护所起的特殊作用,指出绿色消费与绿色营销是解决和保护环境问题的着眼点与突破口,并通过各行各业“化腐朽为神奇”的绿色营销案例,深刻诠释绿色营销概念与内涵,为其在绿色消费与环保之间架构一座桥梁。同时,通过对传统消费(尤其是消费异化)与营销(尤其是营销异化)观念以及政府、企业和公众角色再认识,重新审视各自的职责、责任,以激发人们的责任感,使命感与创新思维,在中国的绿色发展中“各尽其责,各尽其能”――不断创造绿色价值,体现绿色价值,宣传绿色价值和传递绿色价值,实现企业、消费者和环境保护“共生共赢”。

以科研促进教学

身为高校教师,课题组成员始终将“教书育人”作为天职,也把“以科研促进教学”放在首位,尽可能创造条件、利用时机将研究成果运用和推广到教学实践中去。自2005年3月开始,率先在高校为市场营销专业开设《绿色消费与绿色营销》专业课程,同年又开设了可跨专业。跨年级的全校性选修课,并于2006年在山东工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修订中将《绿色消费与绿色营销》课程列入专业教学计划成为限制性选修课。截至2009年7月,选修该课程的学生达两千人。研究初衷和行动宗旨就是一为消费与营销播撒绿色。

为了使《绿色消费与绿色营销》这门充满“绿色教育”的课程真正被学生接纳,沁入学生心灵,在该课程的教育教学中采取了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尤其把“启悟式”教学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启悟式”教学法就是通过各种教学方式的综合运用,尽可能启发(悟)学生进行自我认知,激发(活)学生主动学习的根本欲望,引导学生在学习课程知识的同时增长其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和自我教育或自我完善的能力。其意旨是启迪学生的真知,并帮助学生确立“知行合一”的信念,用心履行“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