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独立基础范文

独立基础精选(九篇)

独立基础

第1篇:独立基础范文

基础埋深是指从室外设计地坪至基础底面的垂直距离。埋深大于等于5米的基础称为深基础;埋深在0.5米~5米之间的基础称为浅基础。基础埋深不得浅于0.5米。基础埋深由其他条件和最小埋深确定。基础高度主要由抗冲切要求确定,同时考虑柱纵筋的锚固和其它构造要求。

基础埋深宜自室外地面标高算起。在填方整平地区,可自填土地面标高计算,但填土在上部结构施工后完成时,应从天然地面标高算起。对于地下室,当采用箱形基础或筏基时,基础埋置深度自室外地面标高算起;当采用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时,应从室内地面标高算起。在满足地基稳定和变形要求的前提下,地基宜浅埋,当上层地基的承载力大于下层土时,宜利用上层做持力层。除岩石地基外,基础埋深不宜小于0.5m。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独立基础范文

关键词:独立基础;防水板;基底反力分配;基础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 引言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因此,地下空间的利用越来越重要,地下室、地下车库及地下停车场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即使多层建筑也常设计地下室,以满足设备用房及设置地下车库等要求。带地下室的多高层建筑建筑,基础一般采用箱形基础或筏形基础。当地基土承载力较好时,如果仍采用传统的箱基、筏基等基础形式,将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而独立基础加构造防水板的做法传力简单、明确且费用较低,因此近年来在工程中应用相当普遍。该种基础形式适用于地质条件较好、上部为框架或框剪结构,柱网尺寸为6~9 m、8~12 层的建筑[1]。

1 独立基础加构造防水板的基底反力分配

独立基础加构造防水板是一个共同受力的整体,防水板会承担一定的基础反力,但一般其地基反力的分配情况往往很难明确。研究表明,独立基础加构造防水板的基底反力分布具有一定的空间变化特点和分布规律[1][2][3],基础尺寸、柱网尺寸、地基压缩模量、上部结构荷载、防水板的厚度、防水板位置等因素均对独立基础基底反力和防水板基底反力的分布有影响。武崇福[1]和冯洁[2]等通过有限元分析独立基础和防水板的共同作用,得到:1)构造防水板独立基础的基底反力分布呈波浪形,独立基础下反力最大,防水板跨中反力最小。2)其他条件相同时,基础尺寸越大,基础承担的基底压力越多;柱网尺寸增大,防水板与基础承担的基底反力分配比越小;上部结构刚度对底板分担反力的比例影响不大;3)防水板越厚,刚度也大,防水板分担的载荷相应增加,整个基础的受力特性趋于筏板基础的受力特性;4)地基刚度越大,基床系数越大,底板下的填土刚度越小,防水板分担的载荷越少,因此此种基础适用于地质条件较好的地区。冯洁还得出当防水板离得基础底面越远,独立基础承担的荷载越大, 设计时可以适当提高防水板的位置,高于基础顶面1m比较合适,但此种做法在工程应用中较少。李纯,朱浮声[3]等采用GYH-2型单膜式压力盒对辽宁文化艺术中心、省博物馆新馆的独立基础加构造防水板的地基反力进行测试,也得到了较为类似的结果。

2 独立基础加构造防水板的设计

2.1 设计简化

独立基础加构造防水板的设计设想是独立基础承担全部的结构荷载并考虑水浮力的影响,防水板一般只用来抵抗水浮力,不考虑防水板的地基承载能力。为实现此种结构设计设想,防水板下应设置软垫层,确保防水板不承担或者承担最少量的地基反力,软垫层的做法可采取焦渣垫层或聚苯板。

对独立柱基加防水板的基础,现行较常见的简化算法是将其人为地分割成独立柱基和防水板基础两部分[4]:1)在地下水浮力的作用下,对基础底板可利用现有空间分析程序,按有柱帽无梁楼盖计算;2)独立基础的设计与普通独立基础完全相同,即全部竖向荷载均由独立基础承担,不考虑防水板的作用,按刚性基础考虑,即基底反力按直线分布。

2.2防水板设计

在独立基础加防水板基础中,防水板是一种随荷载情况变化而变换支承情况的复杂板类构件。作用在防水板上的荷载有:地下水浮力、防水板自重及其上建筑做法重量。

当≤时,防水板及其上部重量直接传给地基土,独立基础对其不起支承作用;

当>时,防水板实际上是四角支承于独立基础上的双向板,防水板的计算采取无梁楼盖的计算模型,按纵横两个方向划分为柱上板带和跨中板带,板带的宽度取垂直于计算方向柱距的一半,如图1,内力分析采用经验系数法。底板与独立基础的交界处是受力薄弱部位,在进行设计时要注意此处应力集中。

图1 板带的划分

X方向板的弯矩:

Y方向板的弯矩:

其中,为荷载效应基本组合时,竖向荷载设计值;、为等代框架梁的计算跨度;为独立基础在计算弯矩方向的有效宽度。

水浮力的分项系数。根据实际情况取值,当地下水位变化不大时,可按永久荷载考虑,取 1.35。当地下水位变化较大时,按可变荷载,取 1.4。永久荷载分项系数。根据永久荷载效应对防水板是否有利合理选用,当防水板由水浮力效应控制时,永久荷载的效应对防水板有利,分项系数取 1.0。防水板厚度的变化对独立柱基加防水板基础的弯矩影响不大,因此,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可适当减小防水板的厚度[4]。

2.3 独立基础设计

随地下水浮力大小的变化,防水板受到的荷载也在变化,对独立基础产生的影响也在变化。在独立基础加防水板基础中,独立基础的内力计算与普通独立基础内力计算的区别在于需要考虑水浮力作用下防水板的影响[5],分两种情况考虑,取较大内力作为独立基础底板配筋的内力。

当≤时(此处的、均为荷载效应基本组合时的设计值,即水浮力起控制作用时的荷载设计值,而不是荷载标准值),建筑物的重量将全部由独立基础传给地基,可不考虑防水板的影响,按普通的独立基础计算即可。

当>时,防水板在水浮力作用下,将净水浮力(-)传给独立基础,需按四角支承的实际长度,转化为沿独立基础周边线性分布的等效荷载和等效线弯矩。计算独立基础在普通荷载和等效荷载共同作用下的内力。

3 设计中的若干问题

3.1 地基承载力深度修正时基础埋置深度的取值

《建筑地基基础规范》规定可用基础埋置深度对地基承载力进行修正。因为在基坑开挖前,受土体自重应力的作用,土样处于三向应力状态,在基坑开挖和土样采集过程中,土体受到扰动。为弥补土工试验与土样实际受力状况的差异,需考虑基础埋深对地基承载力的影响。

《北京地区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DBJ11-501-2009)第7.3.8条规定,对于具有条形基础或独立基础的地下室,基础埋置深度应按下式计算:

1.外墙基础埋置深度: (3-1)

2.室内墙、柱基础埋置深度:

1)一般第四纪沉积土 (3-2)

2)新近沉积土及人工填土 (3-3)

其中,表示地下室地面到基底的距离;表示室外地坪到基底的距离。

对于地下室地面防水板下有软垫层的基础埋置深度[5],应按软垫层下的实际地基反力q(防水板自重、地下室地面建筑做法重及地下室地面的活荷载按《荷载规范》第5.1.2条要求折减后的数值)来确定基础的等效埋深,。

3.2 独立基础加防水板的形式

独立基础加构造防水板的形式如图2所示,可分为两种:顶平形和底平形,这两种布置形式有各自的特点,可根据实际工程情况选用。1)顶平形适用于无地下水或地下水位较低的情况,防水板兼做地下室底板,基坑开挖土方量相对较小,但防水板和独立基础底部防水层的施工相对困难;2)底平形适用于地下水位较高,需做抗浮设计的建筑,防水板顶部可填土用于抵抗水浮力,且防水板和独立基础底部的防水层易于施工。

a)底平形 b)顶平形

图2 独立基础加构造防水板的两种形式

3.3 简化计算存在误差

简化产生计算误差的主要原因是,忽略防水板所承担的基底反力,而将基础反力全部归结在独立基础下,显然是不合适的。衡量简化计算是否合理的标准,就是独立基础的计算弯矩与独立柱基加防水板基础实际弯矩的“等效”程度 [4]。为考虑防水板对独立基础基底反力的影响,可在独立基础加防水板设计中采用有限元方法整体分析,或按文[4]中方法进行补充验算。

3.4 应用范围

独立柱基加防水板这种基础形式主要用于以下两类工程中:第一类是高层建筑的多层裙房及地下车库;第二类是多层建筑及纯地下车库。在这两类工程中,独立柱基加防水板的设计侧重点有所不同:对于高层建筑的多层裙房及地下车库,采用独立柱基加防水板的主要目的在于加大裙房及纯地下室车库的基底压力,从而加大此部分的沉降量,减少主楼和裙房的沉降差,满足设计及使用的要求;而对于多层结构及纯地下车库,则着重在经济性上,这种基础形式比筏板结构的造价要低很多。

参考文献:

[1] 武崇福,任顺利. 构造板独立基础地基反力的数值模拟[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9卷第3期, 2010年6月

[2] 冯洁. 防水底板影响下的独立基础基底反力与变形的数值分析[].山东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 李纯,朱浮声. 构造板独立基础地基反力测试[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第 25卷第2期, 2006 年 4 月

[4] 朱炳寅. 独立柱基加防水板基础设计方法的分析[J]. 建筑结构,第31卷第11期, 2001年11月.

第3篇:独立基础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1目前的独立学院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997年教育部高教司颁发了《加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和2004年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之后,全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的发展道路。

新世纪之初,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为了充分利用公办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拓展多元化办学渠道,独立学院这种新型高校才在我国应运而生。独立学院类型的高校既不同于传统的公办普通高校,又有别于已有的民办高校和职业技术学院,是借助公办普通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利用社会和民间资本,采取民办高校运行机制办学的新型本科高等学校。作为新型高校的独立学院,其办学定位显然是与公办普通高校和职业技术学院不同的,应该另辟奇径,走“中间道路”,形成自身特色。同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正在发生不断的变化,走“中间道路”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动手能力的应用性人才,也是应对现阶段人才市场需求变化的明智之举。

独立学院的师资主要来源于母体高校,同时通过招聘逐步加强自有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在不远的将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能够保证和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专兼职教师队伍。独立学院的本科招生一般按第三批录取批次进行,学生的基础和素质跟一、二类院校相比有差距。而目前独立学院建校时间不长,师资和教材大部分照搬母体高校,不适应独立学院教学发展的需要。因此,深化独立学院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必须从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和教材模式改革入手,研究出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案。

2改革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1)根据人才市场需求改革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

计算机基础教学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因此,既有它的广泛性,也有它的特殊性。如何成功开设一门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的集知识性、实用性和实时性于一体的全校公共基础课程,就成为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组的工作重点。本人认为,独立学院最重要的是要弄清自己的教学目标,做到因材施教。当前,大多数独立学院对自己的教学目标不太明确,对独立学院和普通本科高校的教学不加区分,一些学生反映学无所用,或者难度偏大,掌握不了。因此,我们应该根据独立学院总体培养目标,根据学生的素质现状,针对市场对人才的计算机知识、能力、素质的具体要求,在参照教育部各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编排和制订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施性教学计划,建立较为完整、科学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经过不断实践与探索,我们认为,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在以素质培养、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三结合”的课程结构模式下,培养既具有理论知识又掌握有关技能的人才,走以“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培养模式。只有按照这种培养模式进行教与学,才能够使我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2)编写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材。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和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渠道,也是考核教学成效的重要依据。因此,教材选择十分重要。当前,独立学院的计算机基础教材普遍采用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通用教材,由于独立学院学生综合素质相对来说比普通高校低,且培养的目标也大不相同,因此,编写合适的教材的任务十分紧迫。原则上讲,计算机基础教学应根据计算机的发展不断更新内容,教学生最新的知识、最流行的软件,因此。独立学院计算机教材建设应与当前独立学院培养目标相适应,将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新软件和新技术,以及学生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反映到教材中去。其次,独立学院编写采用的教材在基础性层面上应当反映当今最新应用成果,实用性强。也就是说,它应该将反映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的最新内容及时引入课程,如将因特网技术及其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计算机系统安全等引入课程内容体系。对于某一模块采用完整的案例引入知识和理论,使学生带着实际问题,从模块整体知识考虑,将问题用模块的局部知识逐层分解处理,以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教材应当配套各章节的电子教案和教学案例素材,以帮助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有些独立学院将多年积累的完整的经典应用(含案例实现过程和操作技巧)出版为上机实验教程,其中包含了样例素材的操作过程和上机作业题,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从而避免了学生出现“盲目的”个性化学习,这对于那些缺乏计划和监控自己学习过程的学习者来说尤为重要。

(3)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由于学生的特点和学院的培养目标所决定,独立学院在搞好计算机基础理论的教学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素质。这里所说的“能力”除包括计算机软件的操作能力外,还包括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紧抓下面几个方面的训练。①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强化学生指法打字训练,现在的计算机键盘指法就是计算机操作人员的一支“笔”,因此,是否熟练掌握指法是计算机操作考核的一个方面,我们要求学生通过一段的学习,达到每分钟输入40个汉字。这也是为后续的计算机课程打下基础。②通过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一种汉字输入方法,使用一种流行的操作系统,熟练办公自动化,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我们加强办公软件Office教学和实践。在学习了Word、Excel和PowerPoint软件之后,要求学生交一份实验报告,即做一个综合的幻灯片文件,要涵盖文字排版、表格、图片、多媒体等多种元素,从而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办公软件。③教学中,除加强每个章节的课堂实验环节外,根据学生的实际,设置大量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课后练习和课后实验题,使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交替进行,提高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的整合度,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讲到计算机硬件系统的时候,要求学生分组到市场查看配置一台学生用的微机需要什么购买什么部件,各部件的型号、性能指标和价格,这样既了解了市场行情,又对计算机的各大部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做到学以致用。

总之,通过强化能力的培训和素质的提高,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后,基本上能够独立处理和运用计算机进行日常应用,这不但增强了他们信息处理能力,也为后面继续学习其他计算机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培养了学好计算机的兴趣和信心。

第4篇:独立基础范文

关键词: 医学独立学院 基础课 成绩分析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新兴的办学形式,在出现之初就体现了相比于普通高等学校的优势,满足了广大青年学子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提高独立学院的教学质量,关键就是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这直接关系到学院的生存与发展。医学类独立学院因为医学专业的特殊性,更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娴熟的操作技能。

我们对某医学独立学院2008―200年第一、二学期,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结业考试的不及格率按课程和专业进行了统计,通过对三个学期成绩数据的分析,发现《健康评估》、《人体形态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医学免疫学》和《预防医学》等七门课程不及格率偏高。不及格率偏高的班级包括护理学专业的学生,尤其是护理专科专业。

如《健康评估》课程,护理专科结业考试不及格率连续两年分别为34.3%、25.8%,个别班级该课程不及格率达40%以上。《人体形态学》课程,2009级护理本科结业考试不及格率超过20%;2008级护理专科不及格率超过30%,2009级护理专科该课程结业考试不及格率更是高达55.8%,个别班级达到60%以上,也就是班上一大半学生该课程成绩不及格,不及格的分数大部分在50分以下。《生理学》结业考试不及格率虽然没有《健康评估》及《人体形态学》高,但总体看来这两门课程成绩偏低,及格成绩集中在60分―70分,从不及格成绩分布来看本专科生都集中在50分以下。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从一名教学管理者的角度对不及格率较高的可能原因进行以下分析。

本院招生对象为“本科三批”层次,入学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的基础相对“本科二批”院校的学生较薄弱,而护理专业录取的学生为文理兼收,其中文科生具备的理科知识仅仅停留在高中一年级阶段,他们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理工类基础知识十分薄弱,若初进大学就开设诸如《生物化学》等理论性强且需要具备前期知识储备的课程,则学生很难接受。而且有些学生心理上认为文科生学习这些知识有困难,产生畏难情绪,更加重了学习的负担。

医学院的学习专业性强,很多刚踏进大学校门的学生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学习专业性的课程仅凭老师课堂上讲授是远远不够的,绝大多数学生做不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指望期末看看书、背背书应付考试,部分学生还存有侥幸心理,考试中携带夹带、使用电子设备作弊,很多考试违纪的情况都在上述考试不及格率较高的课程结业考试或补考中出现。

本院和校本部共享一部分教师资源,在实际的教学中,可能有一部分教师并没有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而是一本教材、一个大纲、一个模式、一套教案不加区分地讲授。此外,部分学科在给独立学院安排师资的时候,年轻教师或者低职称教师较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护理专科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只有两年,其间要学习30余门课程,平均一学期至少要学习7―8门课程,其中专业基础课有10门,基本上集中在一、二学期学习。对于刚进校的大一新生来说,前两个学期平均每个学期要学习5门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压力偏大。对于补考结果,以08―0年第一学期补考成绩为例,补考成绩不理想的课程仍然集中在结业考试不及格率高的课程中,也说明学生对于部分课程的理解掌握不够,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这些课程是否合理、教学是否妥当等原因。

基于以上分析的原因,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对于在高中时期理工类知识接触较少的护理专业中文科学生来说,考虑在培养计划中将《生物化学》等理论性强且需具备前期知识储备的课程安排到第二学期或第三学期进行,待学生对于医学专业知识有一定了解并适应大学学习特点后,再进行学习,即使一时不能完全理解这些课程的内容与精髓,也可先记住或背下来,以后在学习中慢慢消化。另外,在学生入学教育和辅导员的日常管理中强调大学学习的特点,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即对实习学生进行《医学基础理论综合》考试,考试涉及的内容都是第一至三学期学习专业基础课程。为了考查学生学到基础的知识能否真正应用到后续专业课程中,让学生理解专业基础课在后续课程学习和在见习、实习中的重要地位,以此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树立专业思想。

2.建议各学科均衡分配校本部和独立学院的师资。我院部分课程的结业考试是和校本部同专业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时间,使用一份试卷进行的,今后教师要考虑到独立学院的教学计划、学时安排和学生基础进行考试的针对性命题。对于部分课程,教师针对各次课程重点考核的内容以作业的形式布置课后习题,及时认真进行习题批改,教学管理部门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抽检,并计算教师这部分工作量。学生平时完成的习题情况和结业考试的试卷分数折合后作为最终的课程结业考试成绩。

3.本院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业方向是从事医学类工作,护理专业每年毕业生的就业率比较高,对于这些学生来说,若能结合其就业需要,在具备一定基础医学知识的前提下,更多地侧重护理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适当弱化一些与后续课程联系不紧密的课程,则无论对学生还是对教师来说都比较乐于接受。

参考文献:

[1]周波,张伟忠,姜文炜等.独立学院学生考试成绩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0,(11).

[2]田思.关于独立学院学生成绩管理的问题与几点建议[J].新一代,2010,(9).

第5篇:独立基础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 基础会计学 教学改革

本文受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研究项目(批准号:2012JK042)、2012年度广东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财务管理专业(粤教高函【2012】204号)资助。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经济越发展,会计越完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会计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新的经济和社会环境对会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计算机能力和实践技能,不断拓展国际视野,而且还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必须对社会公众负责。基于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传统的《基础会计学》教学模式迎来了新的挑战。

一、独立学院基础会计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从学生层面分析

1、被动选择会计专业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如果学生对会计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现实的情况是,部份学生高考选择专业时,一部份出于升学或就业压力,一部份是基于家长的指引,一部份是一知半解的情况下作出的选择,只有少部份人是在真正了解而且喜欢会计的情况下作出的选择。

2、基础簿弱

独立学院的招生批次较普通本科院校后一批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及主动性相对簿弱,尤其是经过高中阶段艰苦的学习以后,步入大学生活,如果不能在教学上正确引导,他们很容易过度放松,步入学习误区。

(二)从教师层面分析

高校会计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和技能的高低决定着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效果,独立学院立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这就要求会计教师不但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还应掌握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这样才能更好地组织、指导学生实践。现时独立学院的年轻教师,多是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从教,尽管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但由于没有会计工作实践经验,加上繁重的教学任务,很少有机会到机关、企事业单位真正去锻炼一年半载,会计实操能力有所欠缺。

(三)从教学方式与培养目标层面分析

1、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基于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独立学院在课程设置上加大了实训课程的设置,但教师在实际授课时,还是未能从本质上改变把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把实验作为理论教学验证的传统做法。

2、缺少校企互动

《基础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尤其是在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环节,直观的认识更有助于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现实的情况是,学生只能在实训课上见到会计凭证和账簿,极少有机会能到企业进行现场观摩学习,系部实习基地的建立,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校企互动的问题。

3、信息化时代对基础会计学教学的挑战

现在的基础会计学教材中的很多内容,还是基于传统手工做账的基础上编写的,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传统的手工做账的知识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实际的会计工作的需要,理论教学跟不上实际工作的需要。

二、对基础会计学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讲好第一堂课

俗语有云:“万事开头难,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第一堂课上得好与坏、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从而影响他们学习会计的兴趣,尤其对于那些被动选择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如果教师能从第一堂课开始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将有助于未来教学工作的开展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明确教学目标

“心中有目标,行动有方向”,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学目标的制订是否准确清晰,不仅影响教学过程的展开,很大程度上牵制最终的学习效果。基础会计学教学目标,是学生了解会计学基本理论的前提下,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能进行简单的会计报表编制及基于报表信息对经济现象的简单分析。

传统的基础会计学教学,往往将“会计分录”的编制作为教学的重点,忽略了会计分录在整个会计核算体系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原材料、生产成本、库存商品和主营业务成本之几个账户的讲解,如果我们分别讲解各账户的结构和核算内容后,还能向学生阐明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见下图1),那么初学会计者,就能对企业生产过程中实物流和资金流的转化更深入地理解,有助于培养它们对经济现象的分析能力。

(三)因材施教

独立学院的学生,具有与传统本科院校不同的特点,学习主动性和学习习惯都有很大的差异。在进行《基础会计学》教学前,要充分了解授课对象的基本情况,尽量照顾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地进行系统教学,保证大多数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适当拓宽和加深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照顾基础簿弱的学生,耐心教育,以便所有学生能共同进步,有序提高。

(四)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传统的《基础会计学》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练习法,再配合直观演示凭证和账簿的方法进行教学,侧重于基本理论层面的讲解。为更好体现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模式,《基础会计学》教学过程中应适量引入参观教学法或现场教学法,也就是广泛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校企结合,增加学生到企业或到实训基地进行参观实习的机会。在进行理论学习,了解基础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后,通过现场的观摩,提高学生的会计操作技能,这样有利于学生更直观地吸收所学的理论知识,融入到社会实践中去,同时,也能了解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现状,缩短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差距。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加强教师培训和交流

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促进教师间的教学经验交流,扬长避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时俱进,有计划选派教师参加相关专业研讨会及培训,不断提高会计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拓展教师专业知识广度和深度。

2、着力培养“双师”型教师

有计划地安排会计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或会计师事务所工作,不断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变应试型“双师”为真正“双师”,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缩短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差距。

3、完善科研奖励机制

传授知识、创新知识和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三大使命,通过教学传授知识,通过科研创新知识,通过人才培养服务社会,实现高校的伟大使命,其中人才培养是基本职能,科研是围绕“教学”和“服务社会”的科研,起着转化与纽带作用。可见科研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份,是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是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学队伍的根本保证。不断完善科研奖励机制,鼓励会计教师积极从事科研活动,不断提高学术水平。

4、加强师德建设

韩愈的《师说》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一名教师要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具备三颗心:“爱心、耐心和责任心”。教育是心与心的呼应,是爱的共鸣。只要每位教师能够有爱心、耐心,责任心去面对工作,面对学生,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三、结束语

时代的进步,对会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基础会计学》作为培养会计人才的基础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应不断改革和创新,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关注学生,更新观念,正确处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加强应用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建立校级综合实训基地,增加学生到企业实习交流的机会,充分体现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特色,为进一步学习会计专业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焕平.《基础会计学》教学改革与探索[J].新西部,2013年第14期145-147

第6篇:独立基础范文

关键词: 法律责任;经济法责任;独立性 

 

经济法责任的独立性问题一直受到国内诸多学者的质疑,有的认为经济法本身不成其为独立的法律部门,自然就谈不到独立的经济法责任。有的认为经济法责任没有独有的责任形态,其责任追究方式不过是借用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及刑事责任而已①。有的认为传统的部门法划分背景下的“三大责任”或“四大责任”足以实现对全部法律关系违法行为的制裁,没有必要再创设“经济法责任”②。针对上述质疑,本文认为,这些观点的形成无不建立在对传统的法律部门划分的观念之上,将传统法律部门的划分看作是颠扑不破的固有规律,忽略了法隶属于适应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范畴的本质,从而没有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认识到法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创新性和适应性的变革。经济法正是为了规范日益复杂的社会经济交往以保护社会整体利益为己任而出现的“高级法”,其自有一套不同于民法、行政法和刑法的价值理念、制度功能、主体范畴和行为规范目标,为了实现其法益,经济法必然确立从责任追究宗旨、责任追究方式、责任承担主体都不同于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及刑事责任的理论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具有独立性的经济法责任。 

 

一、经济法固有的制度功能是经济法责任独立性的根源 

 

随着社会经济交往形态的复杂化和经济主体追求效益目标手段的多样化,出现了许多传统法律部门无法企及的社会关系。传统的民商法以调整平等主体间的私人交往为宗旨,以交往各方权利义务的“均质性假设”为规范手段③。当出现私人权利损害时,民事法律责任主要采用“填补性”的救济措施,以使受损害方的权益回复到受损害之前的状态。以消费品买卖为例,传统的民商法以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等价有偿等价值目标为交易原则,关注的是买方和卖方在合同关系中的相对等的权利义务的实现,法律责任以损害赔偿、恢复原状、消除影响、排除妨害等补偿性责任方式为主,故一旦卖方向买方销售了假冒伪劣的货品,买方通常向其追究更换货品或退货返还货款的法律责任。这些主张只具有“填补损害”的功能,产生对经济交往个别受害者的权利救济的作用,而没有对恶意欺客的商家起到惩罚的作用。这与民商法以维护私人之间个别交易秩序为宗旨的制度功能有关。 

但我们应当认识到,对恶意欺客的商家仅仅用维护个别交易秩序的民商法调整是远远不够的。用经济学的角度分析,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商家由于经营成本显著低于其他合法经营的商家,会造成其在竞争中取得一定的优势地位,从而破坏了正常的竞争秩序,甚至可能造成其他商家在趋利心理下效仿,从而破坏整个行业的发展。这就意味着商家销售假冒伪劣商品不仅会产生导致消费者利益受损的“个体成本”,而且会产生整个市场秩序受到破坏的“社会成本”,同时也说明法律不仅要关注对于“个体成本”付出的补偿,还要考虑对“社会成本”付出的补偿。而这些整体性或全局性的后果一旦出现,以个别交易秩序为立法价值取向的民商法未免力有不逮,而仅以填补个别交易主体利益损害的民事责任来制裁商家显然不能弥补“社会成本”付出的损失。而行政责任则是行政机关行政管理过程中各方主体的违法后果,其调整的社会关系的范畴过于狭窄,在法律关系主体各方都是商业主体时则无用武之地。刑事责任虽然关注整体社会秩序,但适用时要求社会秩序被破坏达到一定的恶劣程度,适用条件较高,不能普遍调整经济交往中的所有争议。 

经济法正是在民商法、行政法和刑法对整体社会利益调整缺位或不足的前提下产生的,是社会经济复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从经济法最初的立法动机看,经济法的固有制度功能就是维护社会整体利益,以更广泛的市场主体为调整对象,致力于构建全体社会经济成员普遍和谐发展的经济秩序。以此为出发点,经济法制度体系中必然存在以恢复整体秩序、弥补整体秩序受破坏所产生的“社会成本”的损失为己任的法律责任要素,即经济法责任。 

 

二、经济法责任独有的特征是经济法责任独立性的理论基础 

 

经济法责任有其独有的本质属性,这些属性是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所不具备的,这说明了经济法责任的特殊之处,不能被其他法律责任所替代,是具有独立存在意义的一类法律责任。 

1.经济法责任具有社会性。由于经济法的制度功能在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所以经济法责任的诸多制度安排都是基于社会公共利益的考虑,经济法责任中的责任承担的方式、责任承担的要件、责任内容等制度要体现对“社会成本”的考虑,故其不仅具有经济性,而且具有社会性;不仅具有补偿性,而且具有惩罚性,使违法者在受到惩罚后慑于法律责任不再引发社会成本。经济法责任是从全社会的高度来维持整体社会公共利益不被破坏,这样的社会性视角,其他法律责任不具备,基于各自的制度功能也无法具备。 

第7篇:独立基础范文

关键词 法人独立责任 人格 基础

中图分类号:D912.29 文献标识码:A

一、商人阶层的利益诉求引发法人责任独立需求

中世纪随着经济发展,商业组织的种类越来越多,商人在社会经济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他们的社会地位并未因此而提高。为了争取自己的利益,商人也有一些为本身而订立的法律,他们所形成的法律体系是为自身利益服务的。这些商人习惯法在商人之间相互遵守,以保护共同利益不受侵犯。有限责任的商事合伙在此期间产生,如康孟达等合伙组织。虽然这些合伙的有限责任未被国家法律所认可,但却开启了通往法人独立责任的大门。在近代进入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随着对海外贸易的发展,商人阶级在经济贸易中占据绝对控制地位,为其政治地位上升奠定了坚实基础,商人的要求被体现在法律之中。同时商人法的一部分内容也被国家制定法律所接纳、吸收。商人利益被最大限度地为法律所体现。有限责任公司被立法所认可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股份有限公司借鉴有限合伙,有限责任形态表面上是由于筹资需要减小风险,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深层次而言是资产阶级为了自身利益需要,最大限度降低自身风险。这些权利要求,在封建社会商人地位低下时是难以想象的。而当商人这一阶层上升为统治阶级 资产阶级,并成为法的制定者时,一切都变得合情合理了。权利要求自然地变成一种制度安排。

二、商业组织发展催生法人的独立责任

在古罗马,存在一些具有独立人格的特殊组织,如地方自治团体、寺院、慈善机构、公益团体、船夫行会等,但这些组织中商业性的团体并不多。但由于经济发展状况原因,经济活动对团体组织的需求是有限的,从事商业活动的团体数量并不多,代之以团体经营的是合伙。但合伙由于未经法律许可,并不享有人格,其在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责任仍视为合伙人个人的责任进入中世纪,由于重农抑商思想影响,商业性质的团体仍然很少得到法律上的认可。但是各种商业组织的形式和数量却不断增加,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虽然这些组织形式没有被国家正式法律所承认,但其对经济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文艺复兴后资本主义发展加快,特许公司随之诞生。由于特许公司经过了王室的特许。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法律上的承认,因此和合伙存在差别。特许公司这类商业组织之所以能出现,主要是因为某种程度上封建特权阶级和商人阶层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当利益成为共同的时候,商人阶级有了与封建贵族对话的权利。为了进一步筹集资金需要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而以出资承担有限责任即能降低风险吸引新的投资者,又能给封建贵族自身带来好处。这一方法很快被封建统治者认可。而最佳的认可方式就是通过法律允许,将其纳入法律制度之中。特许公司的成功使得公司制飞速发展。这样,公司这一商业性团体,就成为法人制度一个很重要的部分营利社团,股东的有限责任亦演变成法人的责任形态 独立责任。

三、权利平等思想使法人独立责任被立法认可

关于法人的本质,代表学说分别是萨维尼的“法人拟制说”和基尔克的“法人实在说”。拟制说认为只有自然人是天生的并且是预设为法律秩序的法律主体,若要使超个体的团体象自然人一样享有同等的权利能力,则只能借助于客观法所创设的使其与自然人享有同等地位的方法。“法人实在说”更看重社会团体之社会实在性与精神实在性,他们视团体为超个体之生物。故在他们看来只要团体在社会生活中仅以一个行为单位的面目出现,且他人亦认为他们是一个行为单位,则原则上就可以在法律中将他们同自然人一样当作法律上的人来对待。虽然,这两种学说在认定法人的本质时存在较大的差异,其相同点在于均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将法人作为自然人予以比照,认为所有权利根植于自由与平等的人,并因为只有人是理性的,所以所有权利均以人为本。该理念使得从先验的权利论述易于转到纯粹的国家的与司法的法律制定。此种理论也符合当时的社会政策和法律政策。该理论最终令传统的社会义务成为非法。同时还促进了此种理念即民法固定在一个拟人化的事实。民法在规范上仅确定包含了完全理性的人类关系,该关系包括所有人享有所有权的自然法并包括直至在家庭中自然形成的亲近关系。由于将法人视为一个类似于自然人的法律主体,其权利义务必然与自然人相同。而在责任承担上,也应如同自然人那样,以其财产独立承担责任。与罗马法不同的是,德国民法典将合伙纳入其内容之中,但合伙成立无须像法人那样登记,因此被视为自然人之间的一种契约关系而被编入债权编之中,合伙人依然对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法学系11004班)

参考文献:

[1]周楠. 《罗马法原论》,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273页.

第8篇:独立基础范文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已被广泛应用到现代社会中的各行各业。大学生需要具备较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及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胜任工作中的需要。目前公共课程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仍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计算机基础课程开设的主要对象是非计算机类专业的大学一年级学生。由于生源地广阔,客观条件差异,不同地区的硬件设施及学生自身学习条件不同,学生接受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及自身具备的计算机操作和应用水平也参差不齐。本文结合三峡大学科技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以及入校新生的计算机学习基础情况,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提出了分层教学的思路和具体措施,以期能为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性的建议。

二、调研与问题分析

1.新生计算机基础学习情况调查。

针对独立学院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学习情况,对2013年起连续两届刚入校新生采用问卷调研,从学习基础和学习途径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信息收集。调研中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98份,调研对象包括理、工、文、医学、艺术等各类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生具备的基础分别通过大学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开设情况和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途径、学习效果自我评价方面进行调查。关于计算机文化课程开设的情况调查结果统计如下:初高中开设过计算机文化课且有教师专门授课的学生比例为45.1%,初高中开过此类课但主要靠自己摸索学习,比例为31.5%,没有开设过计算机基础课的比例为23.5%。计算机知识的主要途径及所占比例如下:高中开设的计算机课上学习获取知识的,占人数比例为23.4%;课下自己用电脑练习,或在网吧玩的过程中学习,或上网过程中有目的地用搜索引擎工具来学习,这部分学生占到问卷总人数的54.3%;很少或没用过计算机,基础薄弱的学生人数比例占到29%。在学习效果自我评价的调查中,具备有较好学习基础的学生能熟练使用熟练操作键盘鼠标,对计算机中的文档做简单管理,对常用办公类软件(如:微软Word、Excel、PowerPoint)有基本使用经历;大部分有计算机使用经历的学生能够自行使用Internet进行网上信息浏览、搜索和游戏娱乐。从调查结果上不难看出,学生具备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和操作水平参差不齐,“非零起点”的学生比例较大,但仍有部分比例的学生近乎于“零基础”;另外,部分比例的学生表述在基础内容学习方面不够系统,操作技能较为欠缺,无法完成操作过程中的一些综合性应用项目。

2.学院管理和教学模式上存在的问题。

目前学院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开设管理,主要按照文、理两大类学科,对文科类或偏文类(如外语、经济、管理、艺术、医学等)本科专业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而对理工类专业开设计算机编程语言课程。实际理工类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也参差不齐,简单地移除理工类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对于学生的后续课程学习及信息素养提升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一刀切”的课程开设模式,是不能适应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的。理工类之外的其他专业,虽保留了计算机基础课程,但教师的授课也只能照顾到大部分基础较为一致的同学,导致基础好的同学由于学习内容没有新意和挑战性而容易丧失学习的积极性,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因吃力跟不上而失掉学习兴趣,影响了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

三、分层管理的思路和措施

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和最佳的发展,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分层管理的思想是:根据学生的现有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针对新生基础参差不齐的现状,提出对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分层管理的思路和措施;通过实施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计划、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安排教学过程,使学生进校后能顺利适应大学的学习,并在自身原有的基础上迅速提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学习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从而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

1.分层管理,在组织上进行分层。

分层管理的思路是结合入校新生的学习基础,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按层次实施相应的教学过程和课程考核办法。一种较好的可行办法是组织摸底测试,利用学院购置的万维机考系统,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参照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如一级MSOffice)的考纲和内容,进行试题组织,全面测试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理论水平与操作技能,将测试的结果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分层管理的主要依据。在测试的结果上,作三种类型划分:A类,基础理论内容掌握较好,计算机操作熟练,综合应用能力较好;B类,理论知识基础一般,有基本操作能力,综合应用能力较差;C类,理论知识基础较差,几乎没有计算机操作经历,没有综合应用能力。对于A类学生,可试行课程免修制度,根据学生的意愿在学院相关政策支持下,以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如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MSOffice高级应用”考试证书)对接计算机基础课程,用证书置换课程学分,鼓励免修课程的学生通过课程教师的引导指导,自主学习达到这一目标。对于B类和C类学生,再组班教学。分层管理一方面可以节约教学资源,按需实施教学,也有利于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的氛围。另一方面,分层教学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管理方面的复杂性,需要管理层的决策支持和较完备的考核制度保障。

2.分层教学,教学过程中进行隐性分层。

经过初次分类后,组班后的学生再次按照学习基础、学习主动性及接受能力方面的差异进行分层:A层为有一定基础、学习积极性高、接受能力强的学生;B层为基础薄弱或“零基础”、接受能力较差或学习主动性不太高的学生。教师在备课时,针对各层学生的基础情况,提出相应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上各有侧重,A层学生以夯实基础、强化综合运用为主;B层则以巩固知识为基础练习、强化训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

3.实践教学中的分层,练习分层。

上机实践,是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可将教学实验分为基础部分和高级部分:基础部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教学,鼓励所有学生积极参与解决问题;高级部分则以知识的基本应用为起点,以综合应用为最终目标。对A层学生拓宽和加深问题的难度,培养他们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考虑B层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适度增加和加深知识,做到稳步推进,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耐心帮助、加强过程辅导和检查督促,促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4.课程考核上的分层管理,评价分层。

分层教学的目的是尽力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使其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因此,在课程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达到既能反映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总体学习情况,又能反映出不同学生的学习素质。教师应重视和强调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的进步,这就需要在课程学习过程和效果上多留心观察,做到心中有数,评价有相应的尺度。

四、分层教学模式需要注意的问题

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提出的分层教学思路,建立在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的前提下,目的是达到因材施教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的分层,是教师在细心观察学生学习特点、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后,对学生做出的一种“隐性”分层。“隐”可避免学生产生一些疑虑,认为教师会有不公平待遇而产生逆反心理,进而不愿配合教学、不愿学习,引发课堂教学的诸多问题。另外,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采用分层教学。有些学习任务需要分层,有些需要学生多思考和理解;有些内容需要教师加强引导指导,有些内容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在学生难以理解的较为复杂、操作技能要求较高的内容上进行分层教学,有助于提高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因此,教师需要认真备课,设计好教学过程,精心设计分层训练的实践任务,才能更好地实施分层教学。

五、小结

第9篇:独立基础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分层教学;分阶段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8-0202-03

Exploration on Teaching Reform in Public Computer basic Courses of Independent Institute

ZHAO Shi-yuan, DING Sha

(Department of Computer, Jin jiang college of Si chuan University, Meishan 620860,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make the people more competitive, the training goal of independent institute is mainly located in applied talents. Computer application level has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important quality of modern student. Moreover, independent institute also has paid more attention on non-computer student education. However, due to different levels, different professional, and so on, the traditional unified teaching method has not been able to meet the needs. Then, the solution of teaching reform has been presented.

Key words: independent institute; public computer basic course; teaching reform; stratified teaching; phased teaching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兴的办学模式。从1999年第一所独立学院的建立,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无论从独立学院总量上,或教学规模上,或学生数量上都在不断地地扩张。据2015年数据调查统计,全国300多所独立学院承担着全国30%以上的本科生的教学培养工作。由此,大量的独立学院的毕业生正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中间力量,同时毕业生的质量也是对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结果的重要检验[3]。

大部分的独立学院为了使培养的人才更具竞争力,其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的方式有根本的区别,所以,如果完全采用研究型大学的教学方式是不可取的。对于独立学院,首要的任务是探索出一种适合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计算机操作能力已经成为现代应用型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而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也引起了独立学院的高度重视。但是由于生源层次不同,专业不同等原因,计算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是采用传统的统一式讲授方法已不能够满足教学的需要[1],在此阶段也会产生许多的问题和矛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本文将提出关于在独立学院中,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方案。

1 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使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所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能够满足未来从事相关专业的需求,所以在有限的课时培养过程中,提高独立学院学生利用计算机以及相关技术收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操作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2]。本校的办学目标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拥有14个学院,33个本科专业,主要的非计算机专业分布在会计、管理、经济、文传、艺术、外语、土木、机械以及电子通信。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分为大学计算机基础和C语言程序设计,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内完成教学计划,由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个环节组成。文科类,艺术类等专业的学生统一完成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同时,其余理工科类专业完成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本文主要针对非计算机专业中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教育改革方式进行讨论。

在现阶段的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三点。

1.1生源层次不同

由于本校新生在中学阶段学习环境存在差异,导致新生的计算机技能水平处于不同的层次。而这种层次差异主要体现在哪些知识结构上,差异区间有多大,差异人群如何分布,这些问题是首先需要解决的。为了深入了解新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水平,解决以上问题的主要方式是通过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如下表1所示:

如表1所示,问题1-7主要涉及计算机操作能力,问题8-10主要涉及计算机基础知识。为了客观地完成调查的数据结果,调查对象为学学计算机基础的7个学院的2015届新生,对每个学院随机选择出50名学生,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

从上图1可以看出,在计算机的操作能力方面,大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接触过计算机,但综合系统学习的机会不多,一些学生仅仅知道Office软件,但是实际操作的锻炼比较少,即使使用过,也是只掌握了基本操作。在对于网络的了解方面,因为家庭电脑的普及,基本联网的方式是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的技能。

图2 问卷7题结果分析图

在图2中,表现出被调查的新生普遍的打字速度较慢,这与使用计算机的频率有关。

图3 问卷8-10题结果分析图

图3主要说明了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掌握这些理论知识的学生非常少,折射出中学阶段的计算机教育,并没有涉及更多的相关的理论知识,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并不了解。

在调查的结果中,还有一些现象是非常明显的,例如:(1)学生计算机能力差异的区间跨度较大,较小部分学生从未接触过计算机,而小部分学生已经能够掌握计算机基本的大量操作。(2)艺术类学生大部分已经掌握了操作计算机的基本能力,但是理论知识却知之甚少。

1.2专业不同

在本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覆盖7个学院的不同专业,而每个专业的新生在专业课教学阶段也会面临与计算机相关的专业课程。现阶段,我们采用的都是单一教材,单一教学大纲,单一讲义,而并没有因为专业的不同而进行进一步详细的区分。这种现象会导致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脱节。

从以上提出的问题看出,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方法和考试方法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也会影响到真正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进程。

2.改革方案

针对以上在独立学院中所涉及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问题,首先,我们提出了需要对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实验课进行改革,而改革方案的核心就是实现分层次、分专业、分阶段教学。

2.1核心思想

在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构建分专业、分层次、分阶段教学体系,既能满足计算机技能处于不同阶段的学生,也能够满足不同专业的学生,使教学内容更能够贴近学生需求以及社会的需求,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放在了首要位置。

2.2 分专业教学

不同的专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有不同的目标,虽然每个专业在培养方案中都涉及对计算机能力的培养,但是具体的要求有所不同。经管类学生主要应该提高打字速度,掌握基本的操作系统知识、Office办公软件,以及基本的应用软件和网络连接操作能力;艺术类学生主要涉及对操作系统知识、图片的处理、多媒体操作,以及基本网页制作等与特长相关的计算机能力的培养。

通过这一方式,可以真正地实现专业的培养目标,将相关专业内容融入公共课程的教育中,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能够结合自己的专业认识到计算机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更有目的地进入学习的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3 分类教学

由于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的环境的差异,导致同专业的学生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独立学院中,这种差异体现得更加明显。在以往的教学中,同一难度的教学内容,很难让已有基础的学生得到更好地提高。所以在教学开始前期,通过测试的方式,对学生的能力进行一个评估,将学生分成AB两类:A类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使用A类教学方案,在夯实基础的同时,主要是增加实验内容复杂度和难度,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B类学生基础操作能力较为薄弱,主要的实验内容主要是基础的操作知识,使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能力。

通过分类教学的方式,使处于不同的水平的学生都能够真正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2.4 分阶段教学

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课时以及教学内容的限制,无法及时了解到学生的掌握情况,导致学生无法适应后期的教学。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对教学效果带来的负面影响,保证教学质量,调整教学进度,需要分阶段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评估。第一阶段――学前评估,掌握学生在未开始学习时计算机水平;第二阶段――期中评估,掌握学生在经过半学期学习的过程以后,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第三阶段――期末评估,掌握学生在经过一学期学习之后的计算机综合能力水平。

通过分阶段教学,使学生能够得到每个阶段学习之后的反馈,让教师能够明确每一阶段的教学计划是否完成,教学目的是否达到,然后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更好地完成下一阶段的教学。

3 结语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中改革创新的产物,也逐渐成为了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在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特质,实施分层次、分专业、分阶段的教学方式,使实验教学能够突出专业特点,充分显示创新化和个性化,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能够使之应用在行业之中。

参考文献:

[1]陈传明,许勇,卞维新.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方案[J].计算机教育,2011(1):82-85.

[2]周明红.以能力为向导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方案[J].计算机教育,2011(5):101-104.

[3]谭吉.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2:4-5.

[4]刘仁芬,刘彦华,独立学院转型期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J].中国教育学刊,2015:223-224.

[5]郭阳,独立学院分类培养模式探究[J].教育理论研究,2015(9).

[6]郑婵娟,独立学院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3999-4000.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