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美术课论文范文

小学美术课论文精选(九篇)

小学美术课论文

第1篇:小学美术课论文范文

以计算机为教学媒体,是目前较先进的一种教学手段,无论在绘画设计、工艺制作、作品欣赏还是其它方面都能很好地发挥其独特作用。

我是一名从教三十年的老教师,在实践教学中逐步接受了新的理念,感受到了多媒体教学的魔力,下面我就应用多媒体进行美术课堂教学实践的点滴体会与同行们探讨。

一、运用多媒体是美术教学的新路子

在小学美术中,电脑多媒体教学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美术教师要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看图能力、识图能力、绘画能力。让学生理解更透彻,思维更活跃,思路更开阔,反馈更迅速。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在学生教育教学中,所有教学计划在很大程度上将依赖于为达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媒体。”所以,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现代化教学,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实践证明,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极强的生命力,虽然运用多媒体是美术教学的新路子,但我相信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它必将在改革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我们美术教师来讲,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掌握多媒体电脑技术,及其它教学手段的使用。精心设计电教软件,创设逼真的教学情景,把传统的教学形式和计算机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让美>:请记住我站域名/

采用电脑多媒体教学.只要教师拥有一台多媒体电脑,鼠标一点,学生身在课堂,却能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的界限,驰骋中外,跨越古今,在绘画长廊漫步,在想象空间飞翔,审美教育寓于潜移默化之中。

二、CAI软件的运用,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

在教学《远航的大船》一课时,由于学生直接见到大轮船的机会不多,对大轮船形象模糊。于是我运用了PowerPoint辅助教学。插入音乐,揭示课题:立体紫红色的课题从屏幕中心由小到大,随着优美、深远、动听的乐曲,推出“远航的大船”五个字的课题。此设计效果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催人振奋。接着画面在蓝色海洋的背景下,迅速展示出各种不同外形的大轮船。那如楼房一般的客轮,架起各种不同起重机的货轮,以及色彩艳丽的彩旗,还有那生动的解说词,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随即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表现欲望。学生愉快地拿起画笔,主动地参与到“大轮船”的绘画中。

在讲《折剪鱼的纹样》一课时,本课的难点是在于折剪一条鱼的方法步骤。于是,我课前先把折剪鱼的整个过程录好。录像中讲一步,我剪一步并贴在黑板上。这样通过直观教学,较轻松地突破了难点。学生听得不仅不烦,还很清楚。达到了激情引趣,趣中施教,教中有乐,乐中启智。有动画效果、有故事情节、有优美的音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使美术课堂真正做到审教于美,美中育人、自由创作、巩固技巧。

而我在教学《撕贴面具》这一课,则通过电脑动画,出示一组图片欣赏,每张图片的图案色彩艳丽,不同的图片变化多样,配以优美的音乐,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以及美的享受,使课堂教学进入轻松、愉悦的氛围,图片中图案色彩逐步渐变出现,使学生对课题有了很快的理解,学生的脸上露出了惊异的笑容,有的瞪大了眼睛,他们都对老师制作的美丽图片发出由衷赞叹。电脑动画的运用一下子把学生带到了色彩构成绘制的情境之中,学生们看了议论纷纷,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时,我带着微笑对同学们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撕贴面具》及绘制过程。” 这样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疑”中生趣。于是探究新知识奥秘的心情由然而生,他们带着强烈地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一年级的《太阳和人》这一课,欣赏资料,给学生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并对自己的创作有新的启发与创作。同时还能使学生了解到电脑多媒体教学演示直观、生动、形象,图形、文字、声音相结合,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打破“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使“精讲”、“多练”成为现实。

电脑美术设计操作灵活多样,可朔性强,有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业完成后产生成功感、自豪感。对于造型能力、创造能力尚低的小学生来说,运用电脑设计可以弥补手绘基本功的不足,还可以加强创意、想象、欣赏、评论等能力的培养,渗透情感教育,总体上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是很有利的。

而且我认为电脑绘画中那种近乎游戏的手法,特别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尤其是对绘画基础薄弱的学生,会减轻心理压力,甚至会激发起学习的热情,把美术学习作为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那么,我们的美术教育岂不真正实现了愉快教育?

低年级儿童天真烂漫、活泼好动、富于想象力,但经历浅、知识面窄。所以,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要积极运用各种新颖的引课艺术,创设与教材相适应的乐学氛围,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激起求知的欲望,展开丰富的想象,产生探究的兴趣,积极参与学习、主动探究创造。而电教媒体尤擅于将形、声、光、色、动、静溶为一体,突破时空限制,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学实践证明,在低年级美术课教学中,引入电教媒体,可创造生动、活泼、愉悦、高效地课堂学习氛围,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促进教学改革像一个更科学、与日俱增先进的方向发展。

三、引用电教媒体教学要更科学

尽管多媒体教学有着从前任何一种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但对于多媒体教育技术软件的开发,我觉得还是有一定的发展空间。我现在所想到的还有以下一些:

不能“以教师的活动代替学生的思考”。教学活动中,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不能“以人机对话代替师生对话”。 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在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信息交流、反馈,实现教学双方对教学过程的把握,帮助教师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不能“以形象思维代替抽象思维”。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对学生而言,这种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应该科学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要落到实处,起到点睛化龙的作用。但是,教育技术学对技术的独特理解和掌握能力,是教育学的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

在CAI推广的过程中,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我是从“电 ”中了解现代科技知识,学会了使用CAI 改变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我的学生也从“电”中感觉到现实

第2篇:小学美术课论文范文

一、关于小学美术教学的多媒体备课

小学美术课由于其丰富的教学内容,多样的教学形式,灵活的教学方法,特独的个性化教学而受到学生的喜爱。近年来大部分小学美术教师为了丰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对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作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也对人类发展的本质进行了很大钻研,把人的培养放到教学的第一位,让儿童在美术教学中能够更多好地发展他们的个性,同时在锻炼他们的创造能力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要上好一节美术课,都会去做一个充分的课前准备,这不光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而用现在的教学要求来衡量一节课的优劣,教师在备课时更注重教材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注重选用不同的教学媒体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给他们提供更多的直观形象的审美对象,帮助儿童更快捷地掌握学习方法,让他们寻找到正确的学习途径。备课的方法和形式也从传统意义上的“备课”中走了出来。它更注意改变备课本身的方式,注意从改革课堂教学的目的出发改变备课的方式。备多媒体课就是结合现代教育技术而进行备课改革的一种。

所谓备多媒体课,就是教师利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设备,以传统的备课形式为基点,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特点,将课堂教学中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包括文字、声音、图片、动画等)根据一定的教学过程设计、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合理有序地整合在多媒体计算机中,以便于利用以计算机为主要设备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一种备课方法。

我们很清楚,多媒体备课并不是在备课时将多种媒体简单地相加在一起,而是要通过多种媒体的优化组合,集成利用,充分运用多媒体的优势把各种教学内容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小学美术课中运用多媒体备课,与传统的备课相比较,有其自身较明显的特点:

(一)、多媒体备课的内容大大拓展,而且更注重多种形式教学资料的集成化。

多年来,“口耳相传”,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根深蒂固地影响着我们美术教学的每一环节,教师们在备课中较注重向学生说些什么,让学生思考些什么,回答些什么,做些什么练习等内容,也就是说,我们的备课内容是以语言文字为主。这种方式决定了不少教师的备课是通过手写为主完成,所我们也备课为“写教案”,教师们的教学目标制定、教材分析、教学过程设计等大多以文字的形式反映出来,教学检查中我们也较注重文字教案。而备多媒体辅助美术教学的课从内容到方式都超越了传统意义上备课的范围,它要求教师在备课之前先有基本的教学分析及教学设计,同时根据教学的要求收集各种有助于教学的资料,这些材料包括文字材料、图片材料、实物材料、音像材料等;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根据教学设计的需要把备课前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整理,通过不同的手段把不同的材料“整合”起来,使之能更好地用于教学,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二)、备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课需要多种媒体的配合协调使用。

我们所准备的教学材料既要符合教学内容的需要,又要符合课堂教学形式的需要,同时还要保证在教学过程中使教师较方便地协同使用,所以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对多种形式的教学材料进行合理地“整合”,使之符合教学的各种需要,这种整合的手段就需要用到多种现代化媒体。比如,巨大的实物无法进入课堂,我们可以通过照片扫描(或直接用数码相机)成图片、录像等形式来转换,微小的实物可以通过视频展示台或摄像机进行放大展示,用计算机处理可以使各种图片变得更美观和符合需要,通过剪辑可以把不同时段的内容编辑在同一段录像内等,从这中我们可能看到,现在更多地把多种教学媒体资料整合在计算机中,制作成“课件”再用于教学。

(三)、备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课更适合儿童的美术兴趣。

小学美术课中需要运用大量直观的形象进行辅助教学,而由于教学设施尤其是教学资料的严重缺乏,使美术课曾不得不象上语文数学那样以教师讲、学生听,也就是以语言文字为主来进行备课和教学。这种现象曾较大地阻碍了小学美术课的教学改革,因为美术课仅仅以文字表述是大大不够的,它要求教师“写好教案”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有些什么样的教学环节,这些教学环节能给学生提供哪些审美对象,如何更好地进行启发和引导等。多媒体备课正好满足了这一需要,小学美术课由于其审美性的特点,要求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各种欣赏与审美资料,教师的演示过程又要让学生看得清楚明了,有些风景与现场环境还要求能给学生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学生的作品能较全面地展示在每个学生的面前,这些要求是传统的备课方法几乎无法完成的,而多媒体备课能较好地完成这一项项特殊任务。这些量大、涉及面广的教学材料能通过计算机技术很好地集成在一起,通过多种视、听为主的设备让学生体验线条、色彩、形体、音乐等外在形式的美,也能让学生从中体验情感、体验创造,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辅助教学的目的。但我们也不能一味地依靠媒体,只有在适当的时候用好媒体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多媒体辅助小学美术教学的备课形式

备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在媒体的运用上是对传统美术备课进行改革的一种尝试,寻求合适的备课方式是提高备课效率,保证备课质量的重要条件,也是上好课的必备条件。在美术课的备课中,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备课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探索和尝试性实践。下面试从不同的角度把小学美备课作一个简单归类。

(一)、从教案服务对象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纯粹的“备课”(亦可称之为“教案”),这是和传统的方法相似的一种方法,备课做的是“幕后文章”,这种备课方式更多地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师的教学设计只体现在教案之中,不直接运用在课堂教学中。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备课方法,它有助于教师很好地钻研教材,进行教材分析,设计教学过程,包括学生的学习活动的设计等,这种备课的方法主要是为教师组织教学活动而服务的,换句话说,它更多地为教师服务。另一类是把教师的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甚至把教师的部分或全部教案直接展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教案更多地成为学生的“学案”。这种备课的方法既强调为教师设计教学活动服务,更强调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服务。这两种方式虽然备课的角度和出发点不同,而且可能教学效果也会不一样,但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当然,从 考虑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来看,教师在备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课中多备学生的“学案”,可能会更多更好地促进自己的教学。

(二)、 根据小学美术课教材的特点,又可以把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备课分成以下几种形式:

1、以文字资料为主要内容的备课。

这种备课的形式较多地继承了传统的备课方法,它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较多地研究分析教材,钻研教材内在的关系,再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在多媒体备课中,以文字为主的备课主要体现为通过计算机处理文字进行备课。小学美术课以需要文字为备课主要内容的教材很多,比如各册教材中都有许多教学内容直接相关的美术知识与背景知识,这就需要用大量的文字来进行说明。

在进行以文字为主要内容的多媒体备课时,可以根据需要和教师的备课习惯,在计算机备课中建立一些相关的“超文本链接”,这是一种超越传统文字备课的计算机技术,它有助于教师在备课时准备更多的相关教学资料而又不使备课的篇幅过于冗长,可以帮助教师在备课完成后的一段时间里,尤其是在教学前查阅较多的相关资料,也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还可以给教师提供“非线性”的教学习惯和思维模式,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流程不固定在“一条线(固定的思维模式)”上。比如在有的画家介绍中需要对画家的生平进行比较详细地介绍,我们可以在备课中安排一些画家的生平小故事,以超文本链接的方式来展现。

另外,在美术课教学过程的设计上,还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进行分解目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的分析式备课。也可以用列表备课的形式展示,比如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们可以围绕一个分解目标,横向地用下列表格来展示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需要达成的目标—— 教师活动安排(时间)——学生活动安排(时间)——学生可能产生的结果与问题——使用教具(学具)及方式说明教学总目标的分解目标——教师具体的教学行为与占用时间——学生活动与占用时间——学生学习的结果与问题——分析媒体与方法。

2、以图片等资料为主要内容的备课。

美术是一门造型艺术,又是视觉艺术,美术课的教材中有大量的教学内容需要通过直观的图片资料来进行,小学美术课由于教学对象的年龄特点更是如此。教师在备课中以图片为主要内容进行多媒体备课是一种适合多种课型的备课方式,也是一种比较可行的备课形式。它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根据教材确定的教学目标和安排的教学内容,寻找较多的图片资料进行筛选,选择有助教学任务完成的图片整理到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备课中整理的这些图片内容可以直接展示给学生。

以图片为主的多媒体备课形式当然也需要插入必要的文字内容,但文字内容在整个备课内容中所占的比例不大。教师在备课中所使用的文字也只是对必要的教学过程以及图片的内容进行说明和阐述,或设计一些必要的问题等。这就要求教师合理地精心选择图片内容,使学生在各类图片的欣赏和使用中完成学习任务。比如我们在安排欣赏课时,就需要通过大量的图片展示进行,教师的备课就可以图片为主。这种备课的形式在传统的习惯上不被人所接受,主要是因为以往的图片只作为简单的“教具”来理解,而教师在备课时也只把图片当作教具来使用,导致图片只是图片,其功能还未全部发挥,而且由于教学需要的图片既要符合一定的大小(太小学生看不清,太大更是不容易使用),又要有一定数量,而美术课所需要的教学图片又几乎少得可怜。通过计算机技术,我们可以把图片、文字甚至声音整合到一起,以图片为主要内容来完成备课,完成教学,这是完全可以的。

图片式多媒体备课的重点应放在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图片的选择和运用上,即怎样尽量合理地使用每一幅教学图片,教学环节中如何处理以图片为媒介,进行教学活动的安排等。它要求教师有良好的教学基本功,尤其是语言表述的能力和课堂随机应变的能力。

随着计算机技术、配套设备及相关软件的普及,美术课教学用的图片来源越来越多,比如通过扫描仪可以把较小的图片和照片输入计算机,通过数码照相机可以把一些美丽的风景、人物的动态场面、大幅及立体的美术作品变成数字格式输入计算机,通过素材库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教学图片资料,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制图软件自己制作一些必要的图片等。教师在有了这些教学图片以后,还要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必要的筛选,而且要通过一些图片处理软件对图片进行必要的处理,这样才能使已有的图片更加符合教学的需要。

3、以多种形式资料集成为内容的备课

这里所指的“多种形式资料”除包括上述的文字、图片资料以外,还包括声音、动画、录像等资料。“集成”即“整合”,也就是有机地组合。这种多媒体备课的形式也可以称之为“综合式多媒体备课”。小学美术课教学形式和内容的多样性、趣味性、直观性等特点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媒体及相关教学资料,许多美术教师在备课时运用一定的软件制作一个或几个教学课件,这个课件就是一种集成的备课形式。这种备课形式由于其集成的功能强大、直观性强、使用方便、使用效果好等特点,目前已越来越多地被广大美术教师所采用。

集成式的多媒体备课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展现较多的内容,其重点在于根据教学设计“选择媒体”和设计媒体所展现的内容。比如为了能让学生看到一些绘画或制作过程而现场操作又需要占用较多的教学时间,我们可以设计在备课时将绘画或制作过程用录像拍下来,通过剪辑,整理在录像机或计算机中供教学使用;一些微小的操作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得清楚,我们可以通过视频展示台或摄像机放大其局部;为了让情节性的内容更有趣,给画面配上一些声音、音乐等等。

集成式多媒体备课一般的过程为:

选择教学内容教材分析教学设计选择与收集教学资料选择与运用媒体集成制作教学资料教学实践(试用—修改—使用)

集成的多媒体备课也有一些自身的缺点,最主要的缺点在于教师备课工作量大大增加,占用时间多,而且对美术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的要求也较高。随着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小学美术教师较好地掌握了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并且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备课之中。

(三)、再从备课内容的展现形式来看,我们还可以把美术多媒体备课分为:

1、演示型备课。

在备课的过程中设计的教学内容(或某一环节的教学内容)所借助的媒体展现形式是以教师演示为主,也就是教师操作,学生观看。这种备课可以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直观、形象,还可以帮助教师较好地掌握课堂的主动性,较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2、交互型备课。

这种备课形式需要一些基本条件,比如教师需要制作一些交互式的教学课件,如果让学生通过计算机操作,需要有一定数量的计算机设备,学生也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及相关软件的操作技术等。但这种备课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可以让学生较多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还可以让学生抛开原有工具,尝试新的创作工具。比如在教学“图案设计”这一教学内容(这一教学内容在许多不同年级中都有不的安排)时,在学生有一定操作基础的前提下,就可以让学生通过计算机来完成设计作业,这些设计作业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就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设计成交互型(也可以安排一些自由创造型的内容)的练习,让学生在人机对话与主动学习中既学到一些基本知识,又能通过计算机完成一定的设计创作练习。

3、流程图型的备课。

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备课形式,它几乎适用于小学的所有学科,兼有演示型与交互型两种备课的特点。它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先设计好教学过程中的全部大环节,把每个教(或学)的环节以任务的形式展现出来,然后在每个环节中设计一些相关的任务,安排一定的教学活动,教学实践中可以按不同的课堂发展趋势通过不同的路径完成教学任务。流程图式的备课多考虑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和创造性的体现,给教师尤其是给学生有一定的发挥空间,又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种备课的方式在样式上更多地运用超文本链接方式。

4、探索式的备课。

这是除上述几种多媒体备课形式以外的一些备课方式,这就需要广大的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 ,寻求和探索一些新的有助于教学的备课方式。比如运用一定的软件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去等等。

三、小学美术多媒体备课的要求。

1、多媒体备课需要一些必备的设施设备,比如计算机及相关的辅助设备及配件(要有能运行相应软件的配置),一些必要的操作平台软件等。

2、选择适合的备课形式。小学美术多媒体备课的形式很多,教师可以根据以下几个方面选择自己多媒体备课的方式:

一是自己备课的习惯。每个人的备课习惯不同,体现在多媒体备课上自然也有较大的差别,运用多媒体备课要建立在传统的备课基础之上,并不是抛弃原有的一切方式去另创一种全新的备课方式。比如在选择应用程序上,每个教师的习惯可能就不同。

二是不同的课型要求。美术课的课型较多,教学形式也较丰富。始业课要向学生明确学期学习的内容和学习要求,新授课要让学生学习许多新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练习课要向学生明确练习过程和要求,欣赏课要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欣赏对象,等等。根据这些课的类型,一般有不同的备课要求。

三是教学环节的需要。要根据美术课教学环节的需要来设计使用适当的教学媒体,有些环节可能只需要教师用语言表述就可以了,那就没有必要用复杂的多媒体技术,而有助于教学任务完成和学生创造力培养的环节,可能使用了现代教育媒体效果会更好。

四是学生实际的需要。每个班的学生实际不同,相同的教材、备课方式和授课方式可能在不同的学生面前会有不同的效果。多媒体备课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

四、多媒体备课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不是抛弃传统的教学媒体,而是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媒体有机地结合,相互补充,使传统的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媒体都能得到更好地发挥。“媒体本身并没有先进与落后”,而媒体使用者的教学观念和使用是否恰当合理和到位显得更为重要。

2、并不是所有的美术课都需要进行多媒体备课,也不是所有的课都能进行多媒体备课。有些教师错误地以为,只要运用了现代教学媒体和技术,这堂课就一定是好课,教学效果一定好。这种片面的观点只要在教学中稍加实践就能证明,一堂好课的标准有许多,但如果媒体使用不当,只会产生负效应。

第3篇:小学美术课论文范文

一.课堂教学总体优化,要重视运用多媒体,加强直观教学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美术欣赏教学可能在短期内带来知识与能力的增长,我们所看到的教科书中的范例,包括与之配套的灯片,由于画面太小,或因时间的关系,有些范例太陈旧、落后,没有达到真正的美感和欣赏的效果;如果有效地运用多媒体,如通过扫描仪,把一些与时代接近的图片显示给学生欣赏,教师进行讲解和诱导,使学生视觉上耳目一新,思维上有一个美好的、能够各自发挥的想象空间,那么,美术欣赏教学课的目的就能真正落到实处。

在美术课教学中,教师事先总要做大量的示范作业,有时时间和精力又不允许。有了扫描仪,这个难题就好解决了。如学生在学习国画课时,我们可以找来一些名画让学生欣赏,如六年级的美术课有画梅、兰、竹、菊“四君子”,我们可以找到大量的图片,通过CAI演示,让学生欣赏。体会、感受,从而再进行临摹、训练。这样的作业才多姿多彩,不拘一格。在低年级教学中,如一些色彩教学,我们可以播放一些儿童喜欢的动画画面,增强色感,指导配色学习。在想象画教学中,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想象非常重要,我们可以播放一些动画片来引导。如二年级的想象画吹泡泡,可以播放动画片《小飞象》片断,儿童既高兴又启发了想象,整堂课至始至终都有趣味。这样的课,小朋友自然爱上,而重点、难点又在欣赏中解决了。

创作一件完美的美术作品,总是要经过反复修改,修改就需要教师及时指导。学生作品中的问题往往具有共性,所以当部分学生初稿出来后,先选取几张具有代表性问题的作品,用投影仪展示出来。这时,可以同时引导学生及时发现问题,找出修改的方法,并同时将学生作品中各自的优点都一一予以展示、讲解;学生相互之间也就能取长补短。继而各自修改和完善自己的作品。作品完成后,希望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享受成功的喜悦;学生也可以展示。

美术教学中,手工课所占比重也很大。以往,我们示范作业时,教师边讲边示教,但终因空间狭窄、视野遮挡、前后不连贯等原因,很多学生无法清楚而完整地看到整个演示过程,因而有一部分学生不会做或不想做。但我们如果运用实物投影仪,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学生通过画面,能清楚地看到教师整个演示过程;同时,优秀学生也可以上台尝试作业或演练,或将作品通过投影仪进行展览,并让学生自己讲解、自我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和能动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使手工课真正成为学生自己动手作业的课。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尽可能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以期提高和扩大手工课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幻灯,通过直观的视觉形象来感知和认识

根据心理学的有关理论,人的兴趣首先产生于新奇事物和它独特形式的刺激。我们在大谈现代多媒体手段的同时,幻灯机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工具,特别是常规教学中美术教师运用最多;它具有体积小、资金少等特点,一般边远地区的教师也能掌握。而合理地运用,也会相得溢彰。例如,小小的剪纸课教学,教师剪完作品后,平着展示给学生,和放于幻灯机或投影仪上放大,二者的效果就不一样。在上三年级剪纸花边一课中,我把作品通过投影仪,产生的黑白对比效果给学生一种新奇感,放大后的例图格外突出,纹样清晰可见,教师也可以由一个单元至多个单元的组成即花边的形成。教师可根据图形指导学生欣赏,也可用单独例样并由此而设计的花边进行对比讲解,诱导学生的创作欲望。

第4篇:小学美术课论文范文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1、党中央对于传统文化传承和教育的高度重视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特别强调“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党和国家对于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证明了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和教育,有着迫切的意义。

2、《课标》关于小学美术教学的要求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出:“学会欣赏不同国家、不同时代和不同文化的美术作品,学会尊重与理解世界美术文化的多样性。”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美术课程,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并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同时,《课标》中指出,美术课程应该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件,传统文化在美术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美术课堂应该更多关注传统文化的渗透,更多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并且促进小学生对于文化的认知。而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除了传统的各种节日文化、剪纸文化等,还有流传在各地的民间艺术文化,这些,都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小学美术的教学中,应该更多关注各地的民间文化,特别是已经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珍贵文化,将其融入到小学美术的教学中,以拓展小学生的文化认知,传承和发扬优秀的民间文化。

3、小学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核心素养成为了当下最重要的教育目标,从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具体到各个学科中,形成了学科的核心素养,小学美术的教学中,也要求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以及文化理解五大核心素养。并且结合课标,呼吁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着力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文化理解素养属于一个广泛复杂的教育范畴,各个国家、地区、民族之间的文化底蕴不同,文化精髓也会发生各种转变,衍生出的美术作品都会散发出地域性的文化特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课本中包含了很多美术鉴赏方面的教学内容,这些都是引导学生提高美术文化理解的主要内容。但是很多美术教学内容贯穿古今,包含世界各地的美术文化,小学生在美术理解和认知方面的经验不足,如果强势采用灌输的方式让他们学习,实际的文化理解素养提升效果并不理想。民间美术植根于民间,至今为止,很多传统民族美术文化依然活跃在人民大众的生活中,也为很多小学生所熟悉。

基于以上背景,本课题结合代表着天台地区优秀民间传统文化内涵的天台抬阁艺术,提出天台抬阁艺术走进小学美术课堂的实践研究。

(二)选题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将天台抬阁艺术与小学美术教学结合起来,课题的研究,具有理论和实际上的双重意义。

首先,从理论上看,本课题的研究,将目光聚焦于的天台抬阁艺术,着力于民间艺术与小学美术课堂的融合,对于民间美术进课堂、小学生美术核心素养、小学美术拓展课程等方面的理论,都能够起到充实和丰富的作用,为构建这方面的理论大厦提供动力。同时,本课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些观点和看法,也可以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上的借鉴,为其他学者的研究,提供学术参考的价值。

其次,从实际上看,本课题的研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实际意义:

第一,促进民间艺术在小学教育中的传承和发展。早在2006年,天台抬阁艺术就已经进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抬阁艺术在街头巷尾都已经很少出现,很多学生甚至都没有见过这种传统艺术形式。将其作为民间艺术融入到小学美术教学中,能够让这项民间艺术走进小学生的视野,让这项艺术从小学教育中的到发展和传承,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助力。

第二,促进小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抬阁艺术中,不仅包含着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还结合了音乐、美术、绘画、手工、戏曲等多种文化形式,将其应用到小学美术课堂中,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于这项艺术的文化理解,同时,还能够借助多元化的艺术表现,促进学生的审美判断,并且通过让学生亲身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创意实践。由此可以看出,天台抬阁艺术与小学美术课堂的融合,对于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产生实质的帮助。

第三,能够为小学美术拓展课程的构建,为美术教师课堂内容的创新,提供实际的帮助。将天台抬阁艺术应用到小学美术课堂,不仅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应用到课外拓展和实践中,这对小学美术拓展课程的构建能够形成帮助。此外,课题形成的民间艺术的教学形式和手段,也可以为美术教师课堂教学的改进,提供借鉴和帮助。

由此可以看出,本课题的研究,有着理论和实际上的双重意义。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以及国家对于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民间艺术与小学美术教学融合的研究,已经越来越成熟,各个地方都对于自身本土的民间文化有了较多的关注,民间美术与小学美术课堂的融合研究已经比较丰富。王胜选在《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功能探究》就提出了,民间美术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文化功能以及审美功能,都能够应用到小学美术教育当中,提升小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刘欣奕的《民间工艺走进小学美术课堂的探究》也指出民间工艺与小学美术课堂融合,这个融合也可以提升小学美术教学综合效果.这也是对民间艺术的创新和传承,使我们的传统艺术不会在历史的长河里被埋没。周扬的《地方美术资源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开发与利用》中,以河南安阳地区的美术资源为例,提出了将安阳美术资源应用到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对策,提出依靠安阳地区的美术资源,构建小学美术的地方特色课程,促进美术资源与美术课堂的融合。此外张莹莹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美术课程资源系统的研究。齐苗苗提出陕北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李莱针对云梦皮影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进行了研究等等。这些,都可以看出民间艺术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应用,已经有了十分丰富的理论基础。这些研究,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相当可靠的理论借鉴。

但是,虽然民间艺术走进小学美术课堂已经有了充分的研究,但是,关于天台抬阁艺术与小学美术课堂融合的研究,目前还没有任何相关资料。这就给本课题的研究,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是,也为课题研究留下了空间,让本课题的研究,填补抬阁艺术与小学美术融合研究的空白。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概念界定及创新点

(一)课题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通过天台抬阁艺术应用到小学美术课堂进行研究,旨在实现以下的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的研究,能够对天台抬阁艺术形成全面的认识,知道抬阁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发展源流,明确抬阁艺术的教育价值。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认识到当前民间艺术在小学美术课堂的应用现状,明确民间艺术应用到小学美术课堂的具体方向。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针对天台抬阁艺术走进小学美术课堂提出具体的实践对策和拓展策略,形成系统的天台抬阁艺术应用形式。

(二)概念界定

抬阁:抬阁,又称擡阁,是集历史故事、神话传奇于一体,融绘画、戏曲、彩扎、纸塑、杂技等艺术为一身的特色传统民俗舞蹈。

天台抬阁:天台抬阁,因四个人扛抬着一个阁子式的台柜而得名。底座是坚固的方形木架,四角各竖一根竹杆,饰以彩条,顶上覆以蓬盖,披红挂绿,悬灯结彩。台上有一至数名长相漂亮的6至8岁儿童,扮成各种戏剧人物或神话人物。它是天台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一。

天台抬阁艺术走进小学美术课堂:基于天台抬阁艺术中的美术元素,与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结合起来,将天台抬阁艺术中的美术表现、审美、教育、文化认知等功能应用到小学美术教学当中,进而促进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丰富,促进小学生文化理解能力的提升。

(三)创新点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首次将天台抬阁艺术与小学美术课堂结合起来,为民间美术走进小学美术课堂的研究提供更为丰富的观点和看法,并且结合地方教学实际展开研究,有着很好的创新意义和实践价值。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针对课题的研究目标,本课题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展开:

1、天台抬阁艺术在小学美术课堂应用的理论研究

主要针对天台抬阁艺术的特点、溯源、艺术表现形式等进行分析,并且针对天台抬阁艺术的美术教育功能进行分析,进而分析天台抬阁艺术在小学美术课堂的应用价值。通过这些研究,为课题的实践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天台抬阁艺术在当地小学美术课堂应用的现状研究

针对当地小学美术教师以及学生展开问卷和访谈调查,针对学生对于天台抬阁艺术的认知、教师在教学中的应用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明确当前小学美术课堂中天台抬阁艺术的应用现状,以及学生的认知现状,为接下来的实践研究奠定现实基础。

3、天台抬阁艺术走进小学美术课堂的实践研究

从理论基础和实际调查基础出发,提出天台抬阁艺术走进小学美术课堂的实践研究,这部分研究,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展开:

(1)天台抬阁艺术在“造型·表现”中的应用研究

抬阁艺术走进美术课堂,首先,就要让学生对于天台抬阁艺术有着清晰的认知。因此,这部分的,将会引入天台抬阁艺术的主要造型、设计、色彩等表现,让学生针对天台抬阁艺术中的主要艺术表现有着一定的认知,从而为进一步的探索提供基础。

(2)天台抬阁艺术在“设计·应用”中的应用研究

在认识了天台抬阁艺术后,学生对于抬阁艺术的造型、结构、色彩等有了基础的认知以后,就可以接触天台抬阁艺术的具体制作过程。这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参与设计和制作天台抬阁艺术。可以首先以天台抬阁艺术原有的故事背景入手,设计制作出抬阁艺术的造型和表现。然后让学生进行自主创编,设计更多的抬阁艺术表现,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3)天台抬阁艺术在“欣赏·述评”中的应用研究

民间艺术的融入,除了让学生参与其中,更要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因此,就需要在这部分的研究中,引入对于天台抬阁艺术的欣赏。包括对于审美的欣赏、色彩造型的欣赏、文化的理解等。通过欣赏与书评,提高学生对于天台抬阁艺术的审美判断。

(4)天台抬阁艺术在“综合·探索”中的应用研究

天台抬阁艺术,除了欣赏、设计和制作。还需要学生参与到其中,要有着更加深入的拓展和探索。因此,就需要通过综合探索,帮助学生理解天台抬阁艺术。比如通过让学生参与天台抬阁艺术的表演、走进艺术家聆听教诲、自编自演抬阁艺术大赛等。形成抬阁艺术在校园的进一步延伸。

通过这四个方面的研究,将天台抬阁艺术的应用与课程标准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抬阁艺术与小学美术课堂的深度融合。

4、天台抬阁艺术走进小学美术课堂的拓展研究

在课堂应用研究之外,针对天台抬阁艺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拓展展开研究。例如打造天台抬阁艺术校本化课程,基于天台抬阁艺术的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形成天台抬阁艺术的进一步深化和应用。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步骤及预期成果

(一)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知网、万方、百度学术等文献数据平台,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梳理国内外研究的现状,找到当前学术界对本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成就与不足,形成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支撑,为本次课题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理论指导。

2、问卷调查法:主要是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发放和回收调查问卷的形式,深入了解天台抬阁艺术在小学美术课堂的应用现状。

3、总结归纳法:主要是通过对调查所获得的信息、数据和情况进行总结归纳,找到当前天台抬阁艺术在小学美术课堂应用的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总结归纳,提出具体的实践策略

4、案例分析法:以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教学为例,展开相应的研究。

(二)实施步骤及预期成果

研究

阶段

研究

时间

阶段目标

预期成果

准备

阶段

2020年10月

——

2020年11月

1.成立课题组,讨论课题研究的方向,全面搜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确定课题题目;

2. 进一步梳理相关的文献资料,针对天台抬阁艺术的内涵、价值等基础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

完成课题申报

2020年12月

——

2021年7月

实施阶段是完成本课题研究的实质性段,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对研究对象进行跟踪调查、研究,本实施阶段按三个阶段进行,各阶段的教育目标与要求逐步加深。

第一阶段:

(1)针对周边小学教师和学生家长进行调查和访谈,对天台抬阁艺术在小学美术课堂应用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且通过调查撰写调查报告。

(2)根据调查报告,提出天台抬阁艺术在美术课堂应用存在的问题,并且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提出具体的对策。为本课题的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调查报告

第二阶段:针对课题实施的情况进行中期的总结和报告,反省存在的问题,并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综合、分析、整理,并针对性地制订了第二阶段的研究方案。

研究论文

教学案例

第三阶段:通过阶段性总结发现问题,调整研究方案,积累资料,做好阶段成果总结与分析。

论文

研究报告

总结

阶段

2021年8月

——

2021年10月

1.对实施操作过程中积累的资料进行汇总、分类,做好资料的补充、完善工作。

2.对实践前后进行检测,做好统计分析。

结题报告

六、研究条件分析

1. 课题负责人由天台县坦头中心小学陈慧雅担任,本人长期关注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以教育传承地域文化,积极推动地域文化发展。参与过市规课题和若干县课题的研究并都已结题。

2.参加课题组的成员都是学校的一线干部教师,具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

3.学校研学基础雄厚,研学人才集聚。学校领导重视教育科研工作,营造良好的科研工作氛围,在人力、物力、财力研究经费上保证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曾润. 让传统民间美术进入学生的审美视野[J]. 中国教育学刊, 2018, 308(12):109.

[2]索峰. 肘阁,抬阁的民间美术意蕴探微[J]. 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2019(5):40-42.

[3]刘欣奕. 民间工艺走进小学美术课堂的探究[J]. 新课程(中), 2019(8).

[4]王洪强. 浅议传承民间技艺,构建小学美术特色课堂[J]. 中国校外教育, 2019(17):15-15.

[5]荣婷婷. 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 教育艺术, 2019(11).

[6]刘妮, 杜坤. 浅谈传统文化遗产抬阁艺术 ——以河南安阳曲沟抬阁为例[J]. 武术研究, 2016(6):92-95.

第5篇:小学美术课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高师美术作为培养美术师资的母机,其教育教学却日益脱离师范轨道,对此需及时作出正确的认识并加以调整改革。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和美术课程资源的拓展,高师美术教育的职责在不断扩大,小到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开展,大到整个素质教育的推进,它都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高师美术教育作为教师教育,其“师范性”是不言而喻的,有别于培养专业美术人才的美术教育。但重新审视高师美术发展现状,发现其已日渐脱离师范轨道,非师范性彰显,向专业美术教育靠拢的趋势并没有随着轰轰烈烈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有所减弱。

一、高师美术教育的非师范误区及其弊端

1.课程设置的非师范误区

课程设置的非师范性直接导致所培养的人才素质和规格不符合社会需要,造成师范毕业生结构性失业。我国现行四年制高师美术普遍前两年开设专业基础课程,后两年以名为选修实为限制一门的技能为主,甚至某些师范类美术专业在招生时就打出划分专业的招生计划,吸引了那些一部分上不了美术院校却又想当画家的生源。当前高师美术课程设置的非师范性主要体现在:(1)重技能教育轻人文教育,中外美术史、美术概论、中外画论概要、古文字学与古代汉语、美术考古学基础、书画鉴定概论等理论课程仍未受到重视。(2)教育类课程在总学时中所占的比例小,理论课空洞脱离实际,教育实践课流于形式,形同虚设,轻视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数量和质量上都达不到要求。

2.课程、学生评价的非师范误区

正确的课程、学生评价体系在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中起着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相反,错误的则会起到误导。仅以技能的优劣作为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标准,而轻视其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甚至忽略不记,明显具有片面性、划一性和非师范性。在这种评价标准下,一方面学生偏离了专业方向,不安心于师范专业,找不到正确的专业定位;另外也导致了高师美术教育教学没有抓住师范教育的特性,注重单纯的技能训练,偏重学术性。

二、 高师美术教育突出师范性的应对策略

高师美术偏向技能教育正是师范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重学术而轻师范,不能正确处理 “学术性”和“师范性”关系的表现。随着对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要求水平的提高,如何突出高师美术师范性,培养合格美术教师成了重要的现实问题,对此笔者作出探讨,并提出几点优化策略:

1.明确培养目标,树立正确的师范教育观和学生观

不管是专业美术院校,还是高师美术都有其相对应的培养任务和社会价值,并无高低之分。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在软环境和硬件设施上和前者有一定的差距,如果一味盲目地追随专业院校,失去师范特色,会与基础教育脱钩,而重复建设,也只能培养出不符合市场需求的毕业生,造成教育资源浪费。高师美术要明确服务目标和实际的社会功利目标,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扬长避短,转变好大喜功、追求功利的思想。对于学生而言,要认清自身的价值,认识到成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同样能够有所作为,并且可大有所为,树立为美术教育事业奋斗的远大目标。

2.重构教育类课程结构,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

不同的学者对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的构成有不同的见解,但在基本构成方面是有共识的,即一个教师需要掌握普通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科的基本知识、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和技术。而后两项的知识和技能正是我们所忽视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师范类课程在这方面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他们规定摄影、版画、油画、雕塑等技能课都是选修课,而艺术史、博物馆教育、社会调查研究、中小学教学实践与研究、批评理论、媒体课、写作课等则为必修课。尤其是“中小学教学与研究”有更多的课时安排,毕业生展出自己的中小学美术教学策划(展示)。

正如《学记》中所说: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体现师范教育的特性,扭转重学术轻师范的局面,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创新素质,加强教师“职业性”教育,使其能够尽快进入教师角色。一方面,需要增加教育类课程,改变老三门:教育学、心理学、中小学美术教材教法,增加美术教育学、美术心理学以及现代教学技术等课程;另一方面,要注重教育类课程与教育实践课程相结合,使理论成为实践中动态的理论,而实践成为有科学理论指导的实践。实践不要仅仅拘泥于中小学教育实习,在中小学实践的时间和机会是有限的,要增加实践的机会必须要扩大实践层面,博物馆,美术馆、文化宫都可以作为实践基地,在校内也可以举行模拟课堂,积累个人实践知识,形成基本的教学、教研能力。在2003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出台的《本科学生课外12学分实施办法》规定学生除了修完校内规定的学分外,必须在校外获取12学分,旨在鼓励督促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这对我们的教学是一种有益的启示。

3.调整教师结构,引进教育理论和教育实习老师

高师美术教育师资多来自专业美术院校,知识结构偏重技能,而教育类知识欠缺,对前沿课程改革缺少关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高师美术教育教学。课程改革是个系统工程,不单是增删一些课程的问题,必然牵涉到教学改革、师资结构的调整等一系列问题,这是不容回避的。所以在现有阶段和条件下,应一方面积极引进专业教育理论和教育实习老师;另一方面通过与中小学的合作,从校外聘请艺术教育第一战线的、具有丰富基础教育经验的教师定期举办讲座,现身说法,聘请他们担任专业发展导师,与校内教学法教师、教研指导教师一起,形成教师专业发展队伍,共同带领学生开展专业发展活动,并定期举行任教素质技能比赛、教学讨论等活动。

4.注重隐性课程,创设高师美术师范文化氛围

突出高师美术的师范性,有效地利用隐性课程的积极因素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针对学生对于中外美术教育以及美术教育家了解甚少的现状,可以利用学习环境中的文化装饰,宣传介绍美术教育家、优秀美术教育工作者的事迹,让这些装饰文化起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作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和道德观。

参考文献:

[1]刘捷 《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第6篇:小学美术课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我国高校师范美术教育课程的编写逐渐从单一的绘画,向多门类、多方面、多层次发展,结合高校师范课程,所培养的应是走进学校的美术教师,而现阶段高校美术课程设置与中小学美术课程脱节较严重,这就要从高校的课程设置着手,调整高校师范美术的课程结构,加强教学实践,使其与基础美术教育课程相接轨。

美术课程设计,通常是指学校设置美术课程类型和对不同的美术类型课程的教学目的、内容、进程、评价等设计的总体方案。

1、高校师范美术教育课程的教育目标和意义

高校师范院校承担着中小学的师资培养任务。因此,做一个热爱美术教育事业、甘当人梯的普通老师是师范类高校的教育目标。其次,其专业设置面广,无论是国画或是油画,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无论是工艺还是实习等均为必修课,其目的是使师范生根据教学目的及其特点,全面掌握美术知识和技能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高师课程设置应该以各门美术技能专业为主,与教育学、心理学、中外美术史等相结合,形成立体交叉思维、教育模式。

通过自己的实习,发现在中小学美术课堂中折射出的问题更严重。走进中小学的课堂,发现现在的中小学除课堂正式教学外,兴趣班开设的也较多。除了素描色彩之外大多都有版画、泥塑、陶艺、书法、篆刻、手工制作、拼贴、剪纸,小学还有儿童画创作课。

2、怎样使高校美术教育与中小学美术教育相接轨呢?

(1)首先大学教学与课程设应该与社会的发展及教学的更新相适应。课程设计应紧追时展的步伐,课程的开设应具有鲜明的预见性,把学生培养成多元化的全能人才,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所以,大学应该不断地进行课程更新以切实与中小学美术教学相配套。比如,开设一些多媒体、手工的操作实践课、vidio(影视制作)、电脑设计课,学习flas等相关课程。针对小学涉及一些手工制作、拼贴、剪纸,儿童画创作等课程。这样高校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才能运筹于中小学美术教育这片领地。

除了教学设施与方式要配套外,还要提高美术学科大学生的综合素养。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在力求精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拓宽知识面,适应当今对基础教育理论的扩充,以最大限度地扭转美术学科大学生综合素质低的这一现状。

(2)调整高校师范美术教育课程结构,加强教学实践

a、要修订高校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目标

综观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现行的美术教育课程计划,可以发现高校美术教育课程仍偏重技能性训练方面的内容,如造型表现训练的课时占很大比例;美术创作至今仍然是师范类毕业生的重头戏,也是评价其能力的重要标准。很明显该课程计划还是以培养专门从事艺术作品创作的艺术家为方向的,仍然保留着专业美术院校课程设计的痕迹,在目标上有大同小异之感。现在把美术创作定为是评价毕业学生能力的课程科目,就不如改为以美术课堂教学的形式来评价学生的能力,更符合《标准》对美术教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因此,高校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目标的制定,应该注意这些方面问题:既注重以美术教育学科为中心,又要兼顾实用艺术、综合艺术和人文知识的教育;既要注重各类艺术的审美和艺术表现过程的教育,又要兼顾基础技能的训练;既注重比较宽泛的艺术学科知识的教育,又要兼顾学生独特美术个性需求的发展。同时,还必须对学生从事美术教育必需的教学组织、实施和教育科研的能力进行培养和锻炼,使高校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目标清晰化,才能够设置出适应当前中小学美术课程改革要求的课程体系,才能防止高校师范美术教育办学方向偏离轨道。

b、重整高校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体系,加强教学实践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高校的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很大程度上偏向专业美术院校的课程设计,多以专业画种或美术门类为设置主线。高师教育是以多门课程为基础,技法课和理论课相结合,与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相互结合、渗透、融会的一种学科。

这样的体系难以与《标准》[1]的目标要求、课程结构和内容相适应。对于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实践尤为重要。《课程标准》[3]指出“学习内容应适应高中学生的实际能力,不宜过高、过难,过于专业化”。《标准》规定的美术课程,其内容和量及涵盖的面更为宽阔。教师除了应具有造型艺术的知识及技能外,还涉及了实用艺术、表情艺术和综合艺术的知识。所以,高校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体系应该减少单独开设的技能课程的门数,把一些技能课程、史类课程和相近课程进行合并,以确保有课时空间来调和课程结构。合并后的技能课程其知识性、体验性的掌握,比技能性掌握更重要。如版画与雕塑、油画与水彩,其体验的过程比技能的掌握更重要;技能传授,教师的演示比口述更重要。比如说有48学时的雕塑课程或48学时的版画课程,那在这个时间里能够培养雕塑艺术家、版画艺术家出来吗?不能。

3、通过课程调整对高校师范美术教育体系的要求与建议

通过课程的改革调整使高校课程同基础教育美术课程接轨,这就要求高校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体系应走出过于专门化的美术教育,尤其是专门技术化的狭小天地。从纯艺术领域到实用艺术领域,从理论领域到技术领域,从审美领域到创造领域,从普通教育领域到艺术教育领域都应涉及,从而建立一套完备的课程体系,使其更加完善与发展。

由于调整后课程体系容量大,在课程内容的难度上和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上要与专业美术学院拉开距离,从而才能保证教育科目的课时和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第7篇:小学美术课论文范文

在我国,传统艺术教育始终宽泛地包括了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各个领域,且多以分科教学的方式存在。然而,真正将艺术教育明晰定位在“艺术”,且将其以综合的方式呈现的是20世纪末与21世纪初的国家基础教育改革。2001年6月,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在中小学九年义务教育中开展艺术课程,这是在我国已有的音乐、美术分科课程基础上建构起来的一门全新的综合性课程。艺术课程打破传统艺术教育分科而教的界限,注重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不同门类以及与其他非艺术领域之间的融合,强调以人文精神为主线,知识技能为辅线,密切艺术与生活、情感、文化、科学的联系,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整合发展之目的。为了避免与以往的艺术教育在概念上发生混淆,中小学界常称之为“艺术课”、“综合艺术课”或“艺术综合课”。

无疑,这样一门艺术课程,它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都作了全方位的改革,这对业已习惯了传统分科教学的广大中小学音乐、美术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场“革命”。现在从事中小学艺术学科教学的教师大都是原来从事单科音乐或美术教学的教师,目前情况下,跨学科教学存在现实的困难。5个年头过去了,师资问题自始至终存在甚至困扰和阻碍着改革的进程。如何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艺术教育师资队伍,以深化艺术教育改革,推进课程与教材新体系的构建,着力使艺术学科的价值与功能更大地体现出来,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己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远在改革之初,学院为适应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成立了小学艺术教育系,主要承担我省贯彻实施国家新课程——小学艺术课程的师资培养、培训和研究任务,也是学院创建特色学科、精品课程的重点科系,同时也成为我国基础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在艺术课程师资培养和研究领域的开创者之一。自2002年起在全国率先培养五年制专科层次小学专职综合艺术师资以来,小学艺术教育系紧紧围绕国家艺术课程标准,依托课改实验区基地鲜活的案例和交流互动的大平台,以科研促教学,以实践带科研,深入研究小学艺术课程师资培养的新模式和较完整的架构,为我省小学艺术课程师资培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艺术课程的核心是综合,综合性艺术教育已成为当前国际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纵观教育发展的历史,现代社会出现的课程综合化倾向是课程发展历史进程中否定之否定的结果。“当时代要求人与其生活的世界和谐共生的时候,当时代要求学科文化向生活世界回归并与‘大众文化’融合的时候,当时代要求人格整体发展的时候,课程的综合化就成为必然。”[1]

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美国有一个零点计划,其逻辑前提是科研人员的文化艺术素质导致美国空间技术的落后,所以要以零为起点,重新审视艺术教育。我国在进入21世纪这样一个信息时代提出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艺术教育,其高瞻远瞩的意图不言而喻。我们知道,信息时代的教育特征是将工业时代的封闭性、单向性、继承性、统一性和专门性转向开放性、双向性、创新性、个性化和综合性。也就是说,“教育必须从传统狭窄的学科视野中走出来,以一种开放的眼光和综合的架构参与社会发展。”[2]“使之从培养某一学科的专门教师逐步过渡到培养有较为宽广知识背景的和多方面能力的教师,再到可以进行跨学科教学的教师或能够进行综合课程教学的教师,以便为通才教育准备师资。”[2]

可以说,综合是科学发展的需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学生发展的需求。因此,综合艺术教育既要让学生掌握“艺术”的语言,用于人际交往、美化生活、美化自然、“经世济用”、“改造客观世界”;也要让学生乐意在艺术世界中徜徉,陶冶性情、美化自我、“修身养性”、“改造主观世界”。在本次课改所颁布的艺术课程标准中还确定了艺术课程的人文性,明确指出,艺术课不是一种单纯传授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技术课程,而是一种旨在提高学生艺术水平和人文素质的人文课程。

由此可见,艺术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夏中义先生曾提出“精神成人”的理念。应该说,人的精神世界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了创造精神产品的能力,还包括了人对社会已有精神财富的享受能力。所以,艺术教育是学校美育的核心。如今,艺术教师应该既是创造型教师、引导型教师、交流型教师,也是方法型教师,更是因材施教型教师;既是传递人类文明的纽带,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是浇灌艺术之花的园丁。因此,在现代艺术教师的素质内涵上,要求具备可靠的政治素质,优秀的思想品质,良好的道德素养,先进的教育思想,广博的文化涵养,健康的身心素质,高尚的审美素质,坚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和高超的教育技能。也就是说,艺术教育要求素质发展全面的教师。

二、探索与实践

我国小学艺术师资的培养主要依赖于艺术师范类院校的培养。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作为全国率先培养小学艺术师资的学院,其中,艺术教育系以招收初中应届毕业生、实行五年一贯制大专学历为培养模式。为使未来的小学艺术教师在五年的有限时间里完成多项的学习内容,努力达到全才型的教师的目标,我们在培养目标、课程理念、课程结构、培养模式以及师资培养规格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思考、探索与实践。

(一)一专多能型的培养目标定位

在培养目标上,我们将之定位为: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适应艺术教学需要的理论、知识、能力、人文素养与专业技能,具有艺术教育整合与发展能力和开拓精神,“多能一专”,适应小学艺术课教学的合格师资。我们认为,作为小学艺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素质,“应该比专业艺术院校的学生素质更高更全面才行”。多能就是“必须具备所学专业各个方面的教学能力。”也就是“应该在自己的本专业方面尽可能地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3],所以,一专多能就是素质“素质更高更全面”,我们期望每一位学生都“尽可能地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二)紧扣《艺术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

在课程理念上,根据国家基础教育部《艺术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在大艺术观的背景下,从培养学生具有综合艺术教育能力,进行教学分析、评价、总结的能力,发展学生整合创新、开拓贯通和跨域转换的能力,组织教学和组织活动的能力,具备处理现代教育信息的能力等,还应使学生具有深刻的人文精神,学会尊重、关怀、友善、合作、分享,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在此课程理念下,我们在课程方案的制定上,注意把握以下四个方面:人文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综合性与创造性相统一,思想性与师范性相一致,“共性”与“个性”相渗透。

(三)基础全面专业凸显的课程结构

在课程结构上,我们打破了传统学科本位的狭隘教育观,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公共文化课和音乐、美术、戏剧与舞蹈为主的学科基础课、为学生提供基础性的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拓展艺术视野。以人文素养与多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贯穿融合,促进学生在体验性、探究性,反思性和愉悦性学习中,将艺术学科内部质性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同时将艺术与其它非艺术学科有机的联系起来,发展学生各项能力。此外还设立了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的综合类活动课程体系,通过各种艺术实践、讲座、观摩、体验、表演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艺术能力训练,确保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

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

1.公共必修课:政治、语文、外语、历史、地理、小学教育学、小学心理学、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教师口语、体育等。

2.专业必修课:乐理基础、钢琴、声乐、舞蹈、音乐欣赏、合唱指挥、戏剧表演、美术基础理论、素描、图案、色彩、国画、手工、书法篆刻、中外美术简史、工艺设计、电脑设计、艺术欣赏、艺术概论、美学、小学艺术教学法等。

3.专业选修课:(根据学生主辅修的方向进行选修)民乐、管乐、电子琴、电脑音乐制作、儿童歌曲创编、环境设计、服装设计、摄影技术与赏析、壁画设计、工艺雕塑、室内设计、广告设计等。

4.综合类活动课程:教育见习、教育实习、艺术采风与实践、各类知识讲座等。

(四)“2·2·1”的课程方案

根据我院招收五年专学生的特点,我们制定并实施了艺术教育“2·2·1”(既普修、主辅修与整合)专业培养课程方案。

“2”(指1—2年级)为普修期,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公共文化课和音乐、美术、戏剧与舞蹈为主的学科基础课、综合活动课。为三、四年级主辅修期进入音乐或美术学科高一层次的学习打下宽实的基础。

“2”(3—4年级)为主、辅修期。面向全体学生继续开设公共文化课,根据学生特长,分别开设主修音乐辅修美术和主修美术辅修音乐两大课程,为学生提供音乐或美术学科专业性较强的知识与技能的课程,在主修音乐或美术的同时,辅修其中一门专业(美术或音乐),并溶入艺术其它门类综合活动课、艺术创作、艺术实践、教育见习、实习。

“1”(5年级)为整合期。第五年的第一学期安排必修课程之外更多是选修课程与活动整合,其中包含8周的实习,外出艺术采风和毕业创作与毕业汇报。第二学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与答辨以及参加12周的毕业实践活动。

(五)专业与教育能力兼备的培养规格

在培养规格上,作为一名合格教师必须具备艺术专业基本能力与教师的基本教育能力。具体来说,由以下五部分构成。

1.音乐基本能力:含音乐理论与音乐技能两个部分,音乐理论方面,要求具有扎实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与音乐文化素养知识,具有一定水平的中外音乐作品鉴赏能力,了解地方民间艺术的种类及其特点。音乐技能方面,每生毕业时必须同时具备三项基本功与一项专长(3+1)。三项基本功分别为“弹”、“唱”、“跳”,一项专长即会演奏一件民乐器或管乐器。

2.美术基本能力:含美术理论与美术专业技能两方面,理论方面要求具有扎实的美术理论基础知识与美术文化素养知识。具有一定水平的中外美术作品鉴赏能力,了解地方民间艺术的种类及其特点。技能方面要求每生毕业时必须同时具备三项基本造型能力与一项专长(3+1),三项基本造型能力分别为色彩、装饰、国画,一项专长为工艺制作。

3.舞蹈基本能力:含舞蹈理论知识与舞蹈专业技能基础知识,具有鉴赏评析中外舞蹈作品的基本能力、能够表演中国民间、民族等舞蹈片断及小品,能够表演和创编少儿舞蹈。

4.戏剧基本能力:了解戏剧的主要种类及其发展史,具有鉴赏评析中外戏剧作品的基本能力、能够表演戏剧片断及小品,能够创排简单的儿童剧与戏剧小品。

5.教育基本能力:

(1)具备教育学、心理学,尤其是小学生心理学与音乐教育学、美术教育学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和知识。

(2)具备良好的艺术通识通感理论和实践的能力,能运用美学艺术理论对学生进行审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3)掌握小学教师必备的教学基本功,即“三笔”“两Hua(话、画)”一报,三笔就是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两Hua即简笔画与普通话,“一报”即板报设计。

(4)具备处理现代教育信息的能力,要求每位毕业生能够运用计算机处理文字,图像,利用网络进行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制作的课件,会运用多媒体进行艺术教学。

(5)具备组织教学与组织课外活动的能力,能够利用乐器进课堂组织教学,能够组织小型的文艺演出活动,能够参与校园环境的美化工作。

(6)具有开发地方课程资源和对专业教育理论及发展动态进行研究的能力。因为就目前而言,艺术教师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面临更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靠教育研究者研究好了由教师来实行,更主要的是靠教师结合实际自己的研究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

三、成效与反思

第8篇:小学美术课论文范文

关键词:目标;现状;整合;探究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2-0023-03

一、培养目标

教育部在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中规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校美术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1] 湖北科技学院艺术学院参照此规定并结合学校彰显“医、师、核”特色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路,确定(2010版)美术学(师范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美术教育专门人才,培养具备美术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创新意识和较高的文化素养,能适应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改革需要,具备从事中、小学校美术教学、研究及科学管理能力,也能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的美术应用型人才。”

现时的目标是我们培养人才的理想,理想和现实总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达到这个理想,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摸清中小学美术教学所需和湖北科技学院艺术学院(简称我校,下文同)美术学专业培养人才的现状。

二、培养现状

为厘清现状,我们做了三个方面的调查:一是2010级美术学专业学生求职心理与意向调查;二是我校美术学部分毕业生、实习生在中小学的工作实际调查及他校美术学毕业生情况;三是我院2011级国培班学员及所在学校美术教学的实际情况调查。调查方式和时间:

1.问卷与访谈结果分析。

(1)从国培班学员看小学美术教育所需。在所调查的19名学员中,认为自己最欠缺的方面依次是:美术专业技能技巧17人,美术史及美学理论5人次,审美素养和美术教育理论都是3人次;学员所了解的中小学美术教师最欠缺的方面依次是:美术专业基本功12人次,创造能力7人次,教育能力1人次;19名学员中,有16名学员已经属于资历较老的教师,从教6年以上,但从教美术6年以上的仅1人;培训前有10名学员没有教过美术,9名学员是兼职美术教师;学员中有10名毕业于中师,6名毕业于文科非美术类专业,1名来自理科专业,仅有2名来自美术教育专业。 学员们认为中小学美术教学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不重视,缺乏美术专业教师,教学设备缺乏;对培训的建议主要是:培训时多注重基础,增加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应尽量贴近小学美术教材,加开美术教学法课程,提供图书馆电子阅览服务,支持学员上机操作等。

在访谈中,我们还了解到:农村中小学美术课几乎成了“摆设”,一方面每个老师带其他两三门课程,兼任美术课,根本没有精力钻研美术教材和备课,大多数是被语文、数学等课占用,即使偶尔有老师上美术课,也是让学生自己随意画,学生处于美术中的“放任自流”状态。

另一方面,一旦上级有人来检查美术课的实施情况,就会先有人“通风报信”,领导来了应该怎么“应付”检查和“汇报”自然不是问题,查也查不出真的问题。因此,学员们提议:上级领导要真的想发现问题,就应该“微服私访”,这样的检查才可能有效。不过,学员们也普遍反映:一般的县级实验中小学都很重视美术教育,基本不存在这些情况。

由以上情况可以看出:我国农村中小学的美术教学还处于异常艰难的时期。中小学美术教学对高校师资培养的主要需求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缺乏美术专职老师,尤其是缺乏具有扎实专业基本功和富有创造力的专职美术老师;二是呼吁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对美术教学实施有效督查;三是针对职后培训这一块,培训内容上应多针对美术教材需要的内容,培训时间也应再充足一些。

(2)从美术学专业毕业生看部分高校培养美术师资的问题。调查中通过QQ、电话和2006级美术学专业的毕业生进行了交流。他们是山东淄博某小学吴老师、北京零一零美术培训中心的成老师、山东曹县某小学的晁老师。主要了解到三方面情况:①他们所在的学校对美术都很重视,美术在学校属于“香饽饽”,他们仍然十分热爱美术教学;②设计类的课程知识、美术史知识和美术教学法在教学实践和教师资格考试中都很有用;③小学美术教学班额大,组织教学和管理学生比较难。

利用QQ的访谈方式,我们也和正在实习的2008级的宋同学进行了沟通交流,她所反映出的主要情况是:①一个班学生多,组织教学难;②实习单位缺乏美术教学资源的基本配置;③学校不重视美术教学;④学生非常喜爱美术课。另外还对一名毕业于同级别的兄弟院校毕业生进行了访谈,他是美术学专业毕业,通过教师编制考试以后,又考了国家公务员,最终离开了美术教师的岗位。从他那里得知:①在农村教美术太清闲,年轻人呆不住,本身对教师职业也不感兴趣;②考教师编制必备的知识是美术史、教育学、专业技能等等。

从以上五名美术学专业毕业生(包括一个实习生)的情况来看,现在高校美术学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组织教学和管理能力欠缺;二是对设计制作、美术史、美术教学法等课程还重视不够。不过,湖北科技学院美术学毕业生都热爱美术教学,对教学充满了热情,这是最值得我们欣慰的。

(3)从2010级美术学专业学生看学生的求职倾向与心理。在2010级美术学专业的求职意向调查中,146人参加,83人首选教师,29人选择设计师,20人选择画家,14人选择其他。

146名学生规划职业时间为:

职业取向为教师的83人中规划职业时间为:

83人选择教师职业的理由:

从上表看出:①我院2010级美术学专业学生对自己职业进行规划的时间比较早,在一、二年级能对自己未来职业进行规划的占82.2%。②过半数的学生有当老师的意愿,这为我院2010级美术学专业的教师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现状结论归纳: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制作,我们不难归纳出艺术学院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的已有基础和现实问题:

(1)已有基础:美术学专业学生能对自己的未来职业尽早规划,这为我院教师教育的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我院修过美术教学法课程的学生对教师职业十分热爱,这更坚定了我们大力实施美术教师教育的信心。

(2)现实问题:美术学专业学生的组织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相对欠缺;美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亟待改进,一是基础性不够,二是与中小学美术教材内容相去太远。

三、培养模式探究

1.抓住学生已有的求职心理基础,狠抓三段式实践环节,强化学生的教师职业倾向,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这里的实践环节,主要包括课程见习、课程技能实践、毕业实习等环节。

(1)课程见习是指在部分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程教学中给出一定的课时,安排学生到中小学教学一线去观摩、学习与美术教学有直接联系的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活动。它适合在学生即将开始学习专业课程时安排。具体操作时可利用机动周时间参照下表进行。

(2)课程技能实践是指在中小学美术教学法课程中加大学生实践的力度,让学生在学习美术教育理论的同时参加美术教学实践(包括听课、讲课、评课、说课等等),不仅能深化他们对理论的认识,而且能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融合起来,并强化他们的教师职业意识和实践能力。

(3)继续抓好毕业教育实习。在现有教务处带队的基础上,安排艺术学院相关专业老师不定时去实习点检查与督导,学校给予经费支持和相关协调与组织工作。

2.有机整合美术学课程的设置,让高师美术课程真正地与中小学美术教学接轨。整合美术学课程的设置可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课程内容要体现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中的内容学习模块;二是课程内容的选择要有助于美术教师和学生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对师生产生积极的终身影响;三是各课程内容的先后顺序安排应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以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知识与技能的把握更加深刻。

3.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多渠道、多途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至关重要,具体方式很多,如组建美术培训基地、举行多媒体美术课件大赛或模拟课堂教学大赛、针对当前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热点问题请专家讲座交流、积极参与中小学美术教学听(评)课、微格教学、教学现状调查、美术馆或博物馆担任义务导游、增设相关的活动课程(如儿童美术心理学、美术教育史),等等。

4.注意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新课标中强调教学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实施好这个建议,未来的美术教师必须首先尝到课程资源开发的甜头。在美术学专业的活动课程中,可以加入服务地方的民间美术资源,根据湖北科技学院生源的实际(如咸宁、湖南、山东等地的学生比较多),就可以在活动课程中彰显各地民间资源的利用。如咸宁本地的石雕、竹编等,其他生源地的学生可以自己搜集并整理家乡的民间美术素材后再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综上所述,艺术学院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应以课程的有机整合为核心思路,兼顾地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三段式的实践环节为突破点,以美术第二课堂的活动课程为助推器,在学校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和正确领导下,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美术教育专门人才为目标,使美术学专业学生成为具备美术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创新意识和较高的文化素养,能适应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需要,具备从事中、小学校美术教学、研究及科学管理的能力,也能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的美术应用型人才。”

第9篇:小学美术课论文范文

一、文献来源

为了解我国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研究现状,笔者对相关研究文献作了较为系统的研读分析。研读资料主要来源是 1999 至 2009 年出版的艺术类书籍以及公开发表,被中国知网( CNKI)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文献。检索方法为: 以“主题”为检索项,以“高等师范美术教育”“高师美术教育”为检索词进行检索,获得 1999 至 2009 年相关的研究文献105 篇,经审阅、筛选发现,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相关研究文章为 86 篇。本研究将之全部作为取样对象,分析维度主要是研究者的研究视角。

二、文献综述

( 一) 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目标研究

赵诗镜在《对高等师范美术专业的重新认识》一文中提出,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是“赫赫有名”的美术家,也不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一般的美术工作者,而是培养热爱教育事业、有高尚思想品德、并具有相当教学能力的美术教师。[1]赵青在《对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中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目标进行了阐述,并给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2]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于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更好地服务于基础教育。这一点研究者存在共识,基本上没有异议。

2005 年《中国美术教育》杂志刊登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对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这样规定的: “高等师范院校美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校美术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美术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

不难发现,伴随着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变革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不断提升。从过去美术教育工作者到今天的掌握学校美术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美术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 从适应基础教育到了解基础教育再到引领基础教育,这是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目标质的飞跃。

( 二) 高等师范美术教育课程结构研究

关于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是研究者讨论最多的一个话题,梳理众多文献主要从以下层面展开论述。

1. 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吴世宁在《试论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中的师范性特点》中指出,多年来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体制基本上沿用了专业美术院校的教学模式。无论在课程设置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偏重于对专业知识的传授,过多强调专业技能。著名艺术教育家郭声健在《艺术教育论》中指出: “艺术师范教育中的艺术专业课程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即像专业艺术院校那样,在内容上偏专、偏精、偏深,而中小学艺术教育所需的东西却因其简单、基础浅而往往被忽视。结果,学生毕业上讲台,对中小学艺术教育中那些最基本的内容反而并不是感觉轻车熟路、游刃有余。”[3]邱长沛在《关于高师美术教育问题的思考》中强调,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应该贯彻一专多能的原则,一专多能是师范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作为中等学校美术教师的重要条件。并提出了专业设置的一些实质性的建议,如专业基础课除素描、色彩外,应增设设计基础,素描课除传统素描外,应补充结构素描与意向素描,在工艺设计中开设电脑设计课等等。葛鸿志在文章《对当前师范美术教育的思考》中提出,在中外美术史和美术概论的基础上,增加美术欣赏课的教学,重视对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的教学。另外,还应开设美学、美术评论及与现代美术教流相适应的电脑美术和电脑设计,根据未来基础教学的特点,可以开设一些手工与美术相结合的课目,如泥塑、陶艺、纸工、金属竹木工艺等课。张秀丽在《简论中国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中提到,在我国高师美术专业课程特别注重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在课程设计中约占总课程的 2/3,并以各种传统写实性的绘画为主,而忽视陶艺,染织、民间手工艺,版画、工艺制作、现代设计、电脑美术等内容,严重脱离基础教育的发展需要。尤其是三、四年级两个学年的国画、油画等专业学习和毕业创作,成为最重要的学业评价标准,完全沿用了美术学院的课程模式而偏离了师范的办学宗旨。[4]针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研究者主要针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仍然沿用专业美术院校的教学模式的问题展开论述,提出了许多专业课程改革的建议和意见。

2. 课程结构中教育类科目所占比重

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的设置和所占整个课程的比例是广大研究者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也是高师美术课程结构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较多文献提及了关于这方面的改革建议。还有专门讨论在高师美术教育专业中如何富有成效地开设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培养学生实际教学能力的文献。张秀丽在《简论中国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中指出,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中教育课程仅占总课时 7%左右,学生学习不到足够的教学理论和方法,毕业以后很难当好教师。美国、日本的课程结构则大不相同,它包含了较大比例的教育理论课程和学科教学法课程,约占总课程的 2/5 左右。为此,在高师课程中必须增加教育类课程,在增加教育实习学时的同时,可将一次性的教育实习改为: “教育见习—了解教师”“教育实习—学做教师”“教育研习—做好教师”不同目标和内容的三个阶段,以切实提高学生教学实践能力。[4]

杨钧同样在《新课改环境下高师美术改革对策》中指出,高师美术课程设置重专业轻教育是目前高师美术教育中存在的十分普遍的问题。并用数据说明课程结构中教育类课程所占比例过低。在教育类课程设置上,研究者主要围绕完善教育类课程,增加在整个课程结构中所占的比重,突出“师范”特色展开。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研究者很多都采用了中外比较研究的方法,学习国外的先进教学理念,提出了许多可行性的观点。

3. 课程与课程的交叉与融合

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是世界课程改革带有普遍性的趋势,艺术领域的改革也积极关注和反映了这一趋势。美术新课程改革反对科目本位主义,关注各课程知识的互相融合和渗透。徐建融在《美术教育展望》一书中指出: “不同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是21 世纪教育、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为了与之相适应,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也成为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世界艺术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5]张志强在《新课改背景下高师美术教学中存在问题与发展策略探析》一文中指出,高师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交叉,将美术素养和人文素养并重,增加人文课程在总课程中的比重,增设如宗教与艺术、文化人类学、文学、历史、音乐、建筑、戏剧等选修课程。[6]

杨钧《新课改环境下高师美术改革对策》、刘剑丽《论高师美术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与发展要求》等都在这方面给予关注。关于强调课程建设综合性,提倡学科综合类的文章出现较少,提倡高等师范美术教育课程之间融合与渗透将成为研究者新的关注点。

( 三) 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与基础教育衔接研究

岳嵘琪、田卫戈在《建立适应新课程标准的高师美术教学体系》中指出,为适应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高师美术教育应大力进行改革,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从课程教学、课程设置、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7]赵胜利在《关于新课程背景下高师美术教育的思考》中指出,以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为根本任务的高师美术教育,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挑战,应该从教育观念、教育教学方法以及招生体制等方面进行反思,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其办学模式,从而能够和美术基础教育相适应。[8]众多文献在此方面给予了一定关注,并提出了改进建议。纵观高等师范美术教学实践,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不甚关注,教育教学中很少涉及美术新课改方面的内容,这就直接造成许多“未来的教师”不了解新课改的背景、性质、价值和目标,无法在理念、知识和能力上为将来实施新课程做好充分准备,造成培养的美育人才与基础课程改革对新型师资的需求之间出现不和谐因素。

三、文献研究分析

( 一) 研究成果重复现象严重,缺乏创新性和新颖性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更多的研究者认识到师资成为制约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因此开始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给予更多关注。笔者将近十年的有关文献进行搜集发现,论文数目成直线上升趋势,文献数目急剧膨胀,时至今天仍是一个热点话题。综观文献,整体上都能看到高师美术教育存在不足及需要改进的部分,但有不少研究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层面上,缺乏将某一具体问题作为研究的焦点,进行层层深入的分析、论证。有些研究内容与已发表的文章内容重复,创新性和新颖性严重不足。

( 二) 研究多为定性研究,尚缺乏实证性的研究与分析

纵观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研究,研究的视野比较狭窄,往往局限于现状的分析,且较少关注国外美术教师教育的情况。从研究的手段和方法上看,大都以思辨性研究为主。由于研究数据不足,许多论文在论证过程中,以经验和感觉作为论据,忽略了不同地区不同师范院校的具体境况,致使难以得出一些具有广泛性的结论,不能令人信服。笔者认为,目前的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如何很好地适应,乃至引领基础教育改革,特别需要加强实证性的研究与分析,应多采用问卷、访谈等调查、实验的科学方法进行定量研究。